学科竞赛平台

2024-10-23

学科竞赛平台(精选12篇)

学科竞赛平台 篇1

0 引言

作为我国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重要平台之一———学科竞赛,不仅是综合知识的平台,而且还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优秀平台。学科竞赛是考察学生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主要培养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之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内化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之下,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对学生的就业也有直接影响[1,2,3,4]。

近年来,学科竞赛作为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我国高校广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和培养出既有创造性思维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方法之一。

为了加速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激发在校学生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我们提出了以“构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题。

1 学科竞赛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步,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成为当今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多数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第二期工程》建设内容第一方面工作“大力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中的第10条,标题就是“推进大学生竞赛活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中也要统计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品牌专业评估指标中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学科竞赛成绩。可见,学科竞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下结合笔者所在的贺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浅议构建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 构建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很多,根据笔者近年来在组织学生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有效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理念的创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还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从变化中找规律,从不变中找创新。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善于不断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了解专业最新发展状况,要有广阔的思维、独特的见解,能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8]。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二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创新者。

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都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台新机器或机构,需要实现一种特定的功能,肯定有多种设计方法,有时换一种思路,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勇于不断地实践。

2.2 实践创新平台的建立

创新之基在于实践,创新作品的实现必须有适宜于工程训练的实验实践基地[9,10]。近几年,我院依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环境,以电子电气实验室和机械工程自动化实验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电子协会、机械创新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基地,机械创新设计开放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机械创新设计实验中心、CAD/CAM教学实训中心、PLC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测量技术实验室、现代机械制造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和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中心组成。同时,我院还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学院“红五月”科技节,每届科技节历时近一个月,主要电子产品制作、机械设计、开展知识讲座、Pro/e3D作品设计、Auto CAD现场操作大赛、多媒体设计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每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参加每年9月份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隔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奠定了基础。

我院机械电子类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基地、机械创新开放平台和“红五月”科技节为支撑,开展课外学分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我院物电系近几年实验教学环节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尽可能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课程实验、创新设计训练以及制造技术实训,通过实践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竞赛管理方法

随着各种区内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我院已经充分认识了科技赛事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成立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科技竞赛小组,制定相应的《贺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学科竞赛由院教务处和相关系部统一管理。

2.4 经费保障

学科竞赛的经费保证,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开展的物质保证。我院学科竞赛的经费是由学科竞赛的主管部门教务处筹措学科竞赛所需经费,并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经费。

2.5 激励机制

除了以管理制度的手段来保证学科竞赛的开展以外,好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应包括学生、指导老师,针对指导教师,我们学校在《贺州学院教育教学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老师的奖励,物质和科研工作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参赛并获奖的学生也从物质和创新学分两方面均有一定的奖励。

3 获奖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院物电系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2011年和2012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每年一度的学院“红五月”科技节,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竞赛中屡创佳绩。近六年来的获奖情况,参与学生数达640人次,取得各级奖项420项,指导获奖的优秀指导教师达480人次。

4 结论

我院是一所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生源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薄弱,但是自从2006年我院升本以来,我们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改变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依托实践创新平台,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几年我们的各种实践教学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学生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第一次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中我们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和组织优秀奖的好成绩,在最近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区本科组获得了二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他们在校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表现特别突出,就业状况相当被看好;对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很快成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或技术中坚力量。其成效获得了全院师生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对推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31-34.

[2]蒋西明,邓明,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30-132.

[3]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2):136-138.

[4]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5]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竟赛竹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阮学报,2009(,3):72-78.

[6]王树才,宗望远,丁幼春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63-65.

[7]冯林,芦新宇.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6):36-37.

[8]吴文通,李和平,赖成瑜.基于赛事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10):143-145.

[9]李永祥,雷辉.构建机械创新设计开放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33-35.

[10]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4):31-34.

学科竞赛平台 篇2

为促进我校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将在本学年中举办学科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促进各科目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优补差。

活动办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可行的竞赛方案。

实施要求:

1.竞赛可面向全体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也可面向部分学生,提升优等生学习水平。

2.竞赛以笔试或竞答形式为主。

3.建议学科组先制定可行性方案,在教研活动时进行商讨,完善具体细节,并与教务处、政教处协商。

活动时间:视学校教学时间长期实施。

附:

数学竞赛实施方案构思:

一、“希望杯”基础知识大赛

周末举行、笔试、题量200—300左右、全体学生参加;各级部轮换负责出题,重在提升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二、“精英杯”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联赛)

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科发展 篇3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科发展;优势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37-02

学科竞赛是我校的强项和特色。在2007年浙江省第11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6位学生获一等奖,12位获二等奖,5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的荣誉;在2008年浙江省第12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9位学生获一等奖,10位获二等奖,4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第一名的荣誉。

我们参与学科竞赛的最终目的不仅获得奖项,而是促进学生和学科发展。我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优势迁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不是简单地挑选几个尖子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它首先需要调整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实现相关部门和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为此,我校建立了学校、教务处和教研组三级学科管理体制。学校一级实行校长分管制,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学科组的行动,在时间、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条件。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指导,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教研组负责具体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把学科竞赛活动纳入学科发展规划中,把学科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科特点组建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革新教学方法

学科竞赛是加快优秀人才培养的一条途径。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和锻炼,促进他们更快成才。另一方面,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生,也是借此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学科竞赛辅导多采用小班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有更深的体会,并尝试使用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最初采用“讲授——自学——测验——答疑”法,然后采用“自学——答疑”、“测验——评讲”、“思考——讲演——归纳——测验(实验)”法。这些方法取得成效后,教师再将其推广到日常教学中。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与一般的教学活动相比,学科竞赛的辅导教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专业知识要求,二是注重团队协作。前一个特点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向,努力提高教学技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在职进修、承担课题等方式,督促教师不断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2)鼓励教师开设与本学科竞赛相关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倡导教师之间互相竞赛的风气,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潜力。后一个特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定期举行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互相切磋和学习,共同进步。

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优势迁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把学生的优势潜能挖掘出来,进而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的最终目的。这种迁移主要包括:(1)信心的迁移。对学生某个方面优势潜能的挖掘,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会迁移到学生对待弱势学科的信心上。(2)能力的迁移。学科竞赛是知识、智能的综合竞赛,学生必须具有思维上的灵活性、创造性,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课外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抽象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整体提高。(3)方法的迁移。学科竞赛的许多知识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这些仅靠教师的辅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学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通常是先选拔出少数参赛苗子,然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做法有以下不足:(1)能够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因此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面不广;(2)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仅凭开始阶段的选拔确定学生人选和学生的参赛学科是不科学的。为此,我校将竞赛选拔和辅导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进行初选,入选人数比较多。在初步确定学生的初赛学科后,对他们进行学科辅导。第二年进行再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重新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第三年进行终选,再次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这样既能最大范围地发现和选拔有特长的参赛苗子,调动广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又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学生的优势领域,保证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科竞赛平台 篇4

一、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1. 单独设置的实训课程较少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 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高校的实践训练主要来自课堂和社会实践, 教师能把握实训效果的部分主要来自于课堂。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实训环节, 但是单独设置的实训课程较少, 实训课程大都套嵌在理论课程中, 或者放在课堂之外, 需要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践行实践任务。但是实际上, 很多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在教授过程中, 考虑到课时及资源条件的限制, 最终都让实训环节流于形式, 实训的效果当然也无法有效把握。

2. 课程实训时间较为分散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大多数停留在单项训练的项目上, 如谈判技能, 推销技能, 市场调查技能等, 而且这些实训内容往往与课程配套, 当专业课程设置的学期间隔较长时, 这些实训项目的时间就非常分散了, 学生在实训室完成这些单项训练, 每个训练都是独立的片段, 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之后, 才开展下一个项目的实训, 因此造成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实训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 实训的技能要求相互脱节, 难以保证实训的整体效果。

3. 实训教学案例的“仿真”程度不高

在大量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 利用案例教学进行“仿真”实训的做法较为普遍。但事实是再详尽的案例也无法达到完全仿真的效果, 加之有些案例过于老旧,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缺乏相关的企业背景资料, 而且实训受到场地、经费等的限制, 学生较难体会到真实情景下的技能需求, 基本上是在老师主导的既成案例环境中, 静态地走马观花式完成实训任务, 因此在实训操作中的模拟效果不明显。

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竞赛现状———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 对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把握程度, 竞赛结果直接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人协作等课堂教学检验不到的方面, 从而为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学科竞赛有利于实训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1. 竞赛门类多样化

自2011年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 院、系领导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竞赛门类较多, 主要有以下竞赛项目。

这些竞赛项目, 我校学生多有参与。竞赛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综合性考量学生实践能力的, 也有针对某个营销专业技能点的, 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综合实践能力, 强调综合素养很有帮助。

2. 竞赛层次多样化

上述列表仅仅是一部分全国性的赛事, 同时, 校园内还有很多学生社团, 他们往往会经常性地开展多样性的社团活动, 其中就有一些适合学生参加的技能性竞赛。比如我院有市场营销协会, 她们曾经举办过“推销大赛”、“商务谈判大赛”、“广告创意大赛”、“营销技能大赛”等赛事, 这些比赛吸引了大量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还有ERP沙盘协会, 学生自发组织成员, 自觉地按照想要参加的赛事来安排老带新, 组队进行赛前训练。

3. 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较高

我院高度重视专业学科竞赛, 采取精神和物质奖励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比赛, 并配有专业教师进行参赛指导, 因此, 本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较高。有着相似想法的同学会积极组成团队, 乐意利用休息时间去商议比赛内容。在比赛的过程中, 既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又认识更多兴趣相投的同学, 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 这些经历是非常可贵的。

三、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依托学科竞赛, 增加市场营销综合性实训课程

在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坚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指导下, 依托学科竞赛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综合性的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可以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科竞赛的门类挂钩, 从而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如针对企业竞争模拟类型的竞赛, 可以设置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课程;针对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可以设置市场调查实训课程;针对品牌策划专业竞赛, 可以设置营销策划实训课程;针对市场营销大赛, 可以设置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增加, 基本可以做到与课程同步, 与竞赛同步, 先分项训练, 再综合训练, 逐步、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2. 围绕学科竞赛, 安排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内容

大部分学科竞赛在赛事设置过程中, 都会模拟设置企业背景, 部分比赛甚至是企业直接冠名的。学生参与比赛时, 会面对企业真实的一手资料, 身临其境的感受诸多企业汇集的市场竞争环境。学生参加一项学科竞赛的全过程, 相当于参加了一个真实企业的开发项目, 这与企业注重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 高校在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完全可以借用部分学科竞赛的背景资料, 用竞赛环节作为实训授课的内容。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竞赛, 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 既能够学以致用, 又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并且检验到自己所学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自我培养专业技能, 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3. 结合学科竞赛, 改革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的市场营销相关学科竞赛, 往往涉及到知识、技能的多维度考核, 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借助团队协作的力量。学生需要组成团队, 甚至是跨专业的团队, 以团体的形式参与竞赛,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因势利导, 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 如采用探究式的项目教学法。随着团队工作方式的推广, 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实训课如果能结合实训项目, 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 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实践技能, 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是非常有意义的。

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将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需要自主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 设计适合项目的方案, 促进项目实施并最终通过评价, 检验项目实施效果。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整个过程的把控, 了解并掌握项目开展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个方法强调先练再讲, 老师引导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已经开展六届了, 每年都是真实企业冠名, 并提供企业资料, 要求参赛选手针对企业的产品, 进行市场调查, 并进行实际销售, 撰写营销策划方案等一系列竞赛环节。营销实训课程完全可以以竞赛产品作为一个实训项目, 学生组成团队, 围绕该竞赛项目开展实训。这样一来, 实训课程内容不再空洞, 实训考核有据可循, 实训过程就是真实企业的模拟检验, 团队成员就是工作伙伴关系, 从而利于实训课程落实实训效果。

4. 利用学科竞赛, 促成营销实训课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 很多学科竞赛都吸引了高等院校的广泛参与, 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有些企业会通过比赛环节, 了解参赛选手, 最终有可能选拔优秀的选手去就职。在进行学科竞赛的过程中, 赞助企业也会通过赛程的安排, 发现企业所需的人才。因此, 学校可以主动联系企业, 将营销实训课程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即企业提供产品运作平台, 提出产品营销策划目标等要求, 学校利用实训课程, 组织学生开展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实训任务, 如销售产品, 进行市场调查, 设计产品广告宣传语, 策划新产品上市营销方案等活动, 既得到来自企业的丰富的实训资料, 满足实训教学要求, 又对接企业的真实工作需求, 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营销工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严亚.广告策划活动的项目化趋势[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1 (03) .

[2]解亚深.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建设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

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5

综合类学科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全国大学校院学生创意实作竞赛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理工科专业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过程控制仿真挑战赛

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ACM国际编程大赛

SCILAB自由软件编程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创新大赛

文科专业竞赛:

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

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

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比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策划比赛

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辩论赛

课余生活竞赛:

全大学生DV影像艺术竞赛

全国大学生街舞 挑战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

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

中国大学生数码媒体艺术大赛

中国大学生在线暑假影像大赛

全国大学生歌唱比赛

CDIO中心剩余项目 机械

1.超声波换能材料设计

2.摩擦系数测量仪设计

3.超声波流量计

4.压电晶体换能器设计

5.气敏传感器设计与应用

6.染料电池制作与测试

7.LED金属气相沉积工艺研究

8.LED散热场模型的建模分析

9.超声波换能材料设计

电子电气

10.语音识别系统设计

11.语音录音电路设计

12.便携式充电器设计

13.红外遥控器设计

14..汝铁硼无刷电机设计与研究

计算机

15.声拍频演示器

16.光学现象多媒体课件软件设计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宁波工程学院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学科竞赛运行模式,建立了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全校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均设立了相应的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总成绩全省第一。

一、开展学科竞赛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难在长期坚持,难在广泛参与,难在经常开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学科竞赛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套等方面保障措施,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1组织机制。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确立“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校长和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其次,大力培育学生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发挥社团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动力。

2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综合创新实践”为必修环节,并特设了4个创新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除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发表论文及著作,发明专利产品等途径外,最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同时,还设立了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记入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

3建立基地。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校内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依托相应学科建立学生创新基地,构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几年来,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等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在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验基地。

4经费投入。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5实行立项制。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科研项目,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项目筛选,被确定为校级立项项目,每年给予几千至几万不等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照“自主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实行合作制,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一定的任务,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选好研究课题,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科研训练。

6联动机制。以校企联动、多学科联动、师生联动、校院联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竞赛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选聘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选拔高质量的参赛队伍,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出精品创品牌,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联动机制,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学科竞赛要取得成效必须抓住几个重点环节

突出重点环节,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成长尽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实现学校学科竞赛活动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

1学生主体。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多渠道向学生宣传学科竞赛的意义,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鼓励组建专业科技社团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同学教同学、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普及性训练,极大地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去。

2教授主导。教师是学科竞赛引导者。从选手培训到赛前指导,从丰富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大教师积极担任学科竞赛的导师,把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许多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将参赛选手带入新技术的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3企业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竞赛的必要经济基础之一。学科竞赛逐渐为社会认可,许多企业以不同形式赞助学校的学科竞赛,如宁波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校设立了“宁波建设奖学金”,不仅资助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优先录用竞赛中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委以重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竞赛活动。

4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全面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1)举办名家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名师名家,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培育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构建“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科技人文氛围。(3)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培育创新文化。(4)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5品牌引领。学校树立“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推动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集中优势,重点办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研究 篇7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分析

(一) 学科竞赛体系的目标“实用化”和“功利化”特征过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直接的正面效应和实际效益, 但这只是学科竞赛的“结果”, 而不是“目的”。

(二) 学科竞赛体系的主体“师生角色失衡”。学科竞赛常见的“一切以老师为主”和“放任不管”两种现象都是“师生角色失衡”的具体表现, 应该坚持“生为主, 师为辅, 师生互动”的角色定位, 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学科竞赛的激励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适当的激励评价制度对参与学生、指导教师、管理部门都有良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兴趣和动力, 应该是高校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科竞赛体系的“创新”引导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要为培育具有良好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服务, 应该从选题、指导、评价以及管理等各环节来体现“创新”这一灵魂。

当然, 目前学科竞赛体系还存其他一些不足, 此处不再遨述。

二、突出“创新”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一)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客观需要。

众多高校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开展了调研工作, 从学生对相关学科竞赛的“知晓率、参与率、成功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多达80%以上的学生有迫切愿望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 需要通过学科竞赛来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

(三) “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目前, 众多高水平大学提炼了自己的大学文化, 对于“研究性”大学, 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创新”。而“学生”这个高校服务对象、教育主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是校园文化的最好体现,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本质及外在体现。

(四) 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 学科竞赛一直存在, 以前是单纯的“知识性”, 也经历了“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几个进程, 随着学科竞赛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能力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学科竞赛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及其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三、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一) 参与学生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广泛性”培育选拨方式可以挖掘具有良好基础知识, 又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实现学科竞赛功效的普惠性。

2.实施鼓励重点班级、重点群体参与的“针对性”培育选拨方式。

在高校建立的重点班级、实验班级以及科技协会、电子协会等特殊群体中, 有“针对性”地集中选拨培育一批学科竞赛的主要力量, 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营造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 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二) 指导教师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实施指导教师“动态准入制度”。

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并且具有较高创新指导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是确保学科竞赛“创新性、高水平”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 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优秀教师可以成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选拨“准入”的主要师源。同时, 对指导教师按照周期进行“动态”更新, 可以更好的激励指导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指导教师“俱乐部制度”。

学科竞赛具有“学科相似性”, 因此, 相关学科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可以建立“俱乐部制度”, 统一时间、地点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交流与互助, 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和指导效果。同时, 这也对指导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平台。

(三) 管理队伍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1.树立“一切为了竞赛师生、为了一切竞赛师生”的服务理念。

“两个一切”的理念是选拨学科竞赛管理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学科竞赛顺利完成的组织保障。

2.发挥院系学科优势, 实施“集中—分散”管理的两结合。

学科竞赛要发挥“学科分类”特征, 充分利用院系层次, 开展适合相关学科的、“分散”的院系级学科竞赛, 为健全学科竞赛组织程序、发挥院系主动性、实现校级高水平学科竞赛打下基础。

3.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服务意识。

管理部门及老师要通过营造良好学科竞赛氛围、搭建必要实践平台、提供足够竞赛经费等方式为竞赛师生提供开放式服务, 同时, 为竞赛过程中的师生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

4.创建适合学科竞赛特征的“三结合”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学科竞赛成果的“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物质评价与精神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 “三结合”评价激励体系, 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科竞赛的师生。

四、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高校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重要载体, 学科竞赛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突出“创新”内涵的高校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学生客观需要、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以及学科竞赛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创新”内涵学科竞赛的组织体系构建, 指出要从参与学生、指导教师以及管理队伍这三个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培育选拨子体系。

摘要:高等学校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了突出“创新”的学科竞赛改革的必要性, 并通过学生、教师、管理及其评价等方面, 提出了“创新”学科竞赛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创新,必要性,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勇, 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3].蒋西明, 邓明, 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学科竞赛平台 篇8

《广告提案》课程是训练学生广告提案能力的课程, 是以实践实训为主的广告专业课程。而在广告学科竞赛中, 会在全场大奖或一等奖 (或金奖) 等重量级奖项的评选设置了广告提案现场比赛的环节, 以现场提案结果确定最终的名次。广告提案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点, 是将思想理论层面的创意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二、以广告学科竞赛促进《广告提案》课程训练的优势。

基于广告学科竞赛进行《广告提案》提案能力训练即以赛促练优势有:

1.以赛促练加强提案能力训练的实战性

广告学科竞赛是广告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实战的平台, 实战性是学科竞赛最大的特点之一。学校的教育以书本为主, 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日新月异的广告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 而学科竞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能让学生知道广告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 (1)

2.以赛促练提升学生提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比赛意味着竞争, 广告的学科竞赛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广告作品, 比赛的竞争性和时限性带给学生压力, 也带给学生动力。广告提案作品的呈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 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而是有可能走向大型的竞赛平台, 走向全国性的竞赛平台, 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这种成功的预期可以增加学生参加课堂提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三、以赛促练的广告提案能力训练模式

1.将课程授课时间与学科竞赛时间协调致

以赛促练的关键一点就是将《广告提案》课程授课时间与比赛的进程协调一致, 从比赛命题的发布到比赛宣讲, 从作品提交到作品评选, 尽量将提案课堂训练进程与比赛进程处于同一个时间线上, 这样子即有利于加强提案能力训练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也有利于比赛作品的及时提交和统一上传。

2.课程提案能力训练内容与学科竞赛的提案比赛内容一致

广告学科竞赛广告提案决赛主要分成五大块:提案内容演示、团队提案展现、企业与参赛团队互动、参赛团队与现场观众互动、现场投票。《广告提案》课程中的提案能力训练也相应地分成了这五块内容, 形成“广告提案模拟比赛”:由老师扮演专家评委、由非参赛学生扮演现场观众, 并将提案课堂布置成提案比赛现场, 模拟真实的广告提案比赛现场。

3.课程教学成果与学科竞赛作品合一

将《广告提案》课程作业作为广告学科竞赛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两者合一。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能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在一个大作业中, 有利于作品品质的提升。 (2) 二是教师将作业辅导修改与竞赛作品的指导也合二为一, 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学生竞赛作品的指导, 提高作品的获奖率。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去参加广告学科竞赛, 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选择比赛命题作为课程的作业主题, 这一部份学生会对完成作业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 从而消极地完成作业或者完全不配合。

四、以赛促练训练的重点与难点

1.突出竞赛型广告提案能力训练的特点。

竞赛型广告提案需要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较强的团队现场感染力和团队现场控制能力。在课堂训练中就需要体现这三大特点。首先, 我们人为地设置突发事件障碍, 安排专人触发意外事件以考验提案团队现场反应能力。比如人为地中断提案演讲并提出质疑, 人为地制造较大的噪音影响提案展示等等;其次, 安排专人计算每一个团队提案过程中现场的“兴奋点”, 统计现场观众大笑的频率、现场观众“兴奋”的时间点, 这些数据是团队现场感染力的有力证明;最后, 形成广告提案效果现场评价机制, 每一个团队提案完结之后马上进行现场评价, 邀请同学上台点评, 指出其优点和缺点。

2.设置身临其境的比赛环境。

“以赛代训”需要设置身临其境的比赛环境, 包括场地选择、场景布置、人员安排、设备设施等等。由于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 我们很难找到大舞台的场地, 大部份的训练都在教室完成, 这是“以赛代训”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向学校租借中大型演播厅或礼堂, 让学生集中完成广告提案的台上表演。场地问题解决之后还面临场景布置、人员安排和设备准备等问题, 资金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障碍, 包括提案团队表演时的服装费用、场景布置所需的经费、邀请专家的费用、租借或购买设备的费用等。在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学生们自己动手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服装自己解决, 场景布置集体完成, 设备自己带, 整个比赛环境的布置本身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 在锻炼中, 学生们能更具有成就感和融入感, 训练也更有积极性。

3.帮助部分学生克服上台恐惧感, 提升积极性。

广告提案现场比赛是一场公开的演出, 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口才, 多才多艺的表演, 良好的团队合作等能力。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 连在台上镇定自若地说话都存在困难, 严重的甚至会有晕厥的反应, 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因材施教, 将上台困难型学生单独留下来, 一对一帮助其克服上台恐惧症;其次是循序渐进, 慢慢增加提案训练的难度, 增加这部分学生提案时观众的人数;最后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足够的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注释

11张开洪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12/s2:214.

学科竞赛平台 篇9

当今社会,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1],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正逐渐成为高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工程院校, 人才培养重在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日新月异,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 近几年,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 (江西省)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多项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电子类的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1.电子类学科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 电子类学科竞赛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机统一。

电子类学科竞赛种类繁多, 有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由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水平较高的电子类竞赛, 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很强的全国影响力)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仿真电路设计竞赛等多种竞赛项目。 该类竞赛主要针对的是电子信息类的在校学生。 通过对竞赛的准备阶段, 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 学生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检验, 让他们觉得所学知识确实是有用的,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 此外,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可以从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以后工作中可以用到的宝贵经验。 另外, 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 等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已远不能满足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需要[4], 通过竞赛可以促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使他们接触到一些新技术、新元件,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 电子类竞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电子信息类的学生, 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实践动手能力也至关重要。 一般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方式是通过课程实验, 但是, 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如实验内容陈旧,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 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却偏少[5], 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 等等。 因此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标不明确, 不清楚学完该课程后对今后的工作有何作用, 学习的主动性减弱,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5]。 而电子类竞赛赛题一般都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 是跨学科的、系统的、综合的[3], 很多来源于企业的工程应用项目, 使用的是先进的仪器设备,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板、电路焊接与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一个完整的过程完成竞赛题目的要求, 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工程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电路绘制能力、电路调试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而大大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比赛, 为今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3) 电子类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电子类竞赛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的交叉融合, 是对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的检验。 学生通过参加竞赛, 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 而且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 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竞赛,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开发, 这些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紧密接轨, 因此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贡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很多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在就业及今后的事业发展中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就业质量高。

2.主要做法和措施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制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特别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工程应用性。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增加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

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 模电和数电实验合并在一起共24个学时;在新版的培养计划中, 模电和数电实验分开, 每个实验16个学时。 实验学时增多, 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 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②把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整体提前。

表1列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些竞赛所需的主要专业课程所在的学期。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在新版的培养计划中,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整体提前, 使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 为他们更好地参加竞赛打下基础。

③在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中, 加大了设计的比重。

以专业实习“电子科技制作”为例, 以往是让学生焊收音机, 电路图、电路板都是现成的, 学生只需要按照图纸将元器件焊上即可, 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现在, 该实习结合每年一度的省电子赛, 在历届赛题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作为实习内容, 不提供电路图, 让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焊接, 自己调试, 增加了设计的比重, 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动手机会。

(2) 建立创新实验室,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实践环境, 专门建立了一个学生创新活动实验室[6], 学生自行管理, 全天候向全校师生开放。 每天, 对电子制作有兴趣的学生下课之后就会到这里来, 做智能车、焊电路板, 相互交流, 高年级同学会主动带低年级同学, 给低年级同学上课, 配合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让他们每天都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单片机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等也向学生开放, 为学生参赛创造良好环境。

我校有一个学生社团———科创协会 (前身是电子协会) , 实验室中的同学几乎都是协会的会员, 协会负责人由在竞赛中成绩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 协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电子制作方面的活动, 如会员培训、参加竞赛、开展电器维修等, 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充分锻炼电子方面的实践能力。

(3) 加强赛前训练, 指导老师尽心尽责。

在各项比赛前, 教研室都组织专业老师做好培训计划, 精心开展赛前培训。 为了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指导老师结合历届赛题制作了各种竞赛开发板。 图1为电子工程教研室老师专门为江西省电子赛 (专题赛) 制作的开发板。 该开发板上含有该比赛所需要的各个模块, 使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比赛所需要的知识。 此外, 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为参加竞赛学生上课, 暑假期间不计报酬与学生一同战高温斗酷暑为竞赛备战, 为获得竞赛好成绩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语

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院各级部门和领导、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如学校每年举办校级比赛选拔优秀人才, 学校每年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参加竞赛, 教务处给指导老师一定的工作量补助, 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也经常关心和指导竞赛工作。 这些为取得竞赛好成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保障。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 进一步提高竞赛成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凝聚专业特色, 树立专业品牌,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造就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摘要:学科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及加强竞赛培训等方法提高竞赛成绩,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耿磊, 等.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4 (3) .

[2]王越, 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0) .

[3]付艳清.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 .

[4]向夕品, 别其璋.试析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

[5]王兵等.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 (6) .

学科竞赛平台 篇10

1 我校典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机械类本科专业,构建了由专业独立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相关实习、毕业设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程设计作为统一和完善核心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典型实践教学环节,始终贯穿于整个培养计划中,主要包括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和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

长期以来,和大多数高校一样,我院依然沿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完成前期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后,单独开设上述课程设计环节,其内容也大多设置为对通用机械系统相关部分进行设计与分析。事实上,此环节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没有达到实践能力锻炼的目的,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被动的实践模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不足,参与性不够。以教师为中心,在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原则下,学生沿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被动地去完成实践任务。设计过程只能作为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学生自主设计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容非常少, 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

1.2 设计题目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目前大多选用通用机械系统为设计对象,其设计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不紧密,造成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学生是在不了解设计对象的情况下对机械系统进行简单模拟设计,因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思考,甚至是将错就错,掩盖问题。

1.3 设计内容系统性不强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课程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这些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甚至是交叉性。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设计相互间是独立的,内容上没有太多关联,使学生接受的仅是简单的、彼此隔断的工程设计基本训练,难以系统掌握工程设计技能[3]。

1.4 设计内容缺乏层次感

目前的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分组以及在同组下设置不同系统参数的方式区别学生的设计任务,避免相互间的抄袭。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照搬公式计算、照规定步骤设计、照样板书写设计说明书[3],这样的设置无法适应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带来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

2 机械类学科竞赛的特点

目前,在机械及其相关学科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这些学科竞赛的特点在于在规定竞赛主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从内涵上分析,机械类学科竞赛覆盖的知识面比较系统且与机械类本科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尤其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测控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从架构上分析,学生可以在功能需求分析、方案优化选择、系统创新设计、零部件选型加工及整机装配调试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4]。

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其主题为“绿色与环境”,我校参赛学生针对城市地下管道堵塞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过工程分析,提出了地下管道辅助清掏装置的构想,其内涵体系见表1。可见,学科竞赛检验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内涵体系上更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下,使学生在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近年来,笔者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机械类学科竞赛发现,由于受到时间和名额的限制,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游离于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之外,单纯为了竞赛而组织活动使受益学生数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5]。因而若将学科竞赛与典型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创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广泛地组织开展,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3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典型实践环节改革

我院在广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尝试了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典型实践环节改革,分别在政策衔接、系统性建设、内容设置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3.1 制定相关政策,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

从客观上分析,某些学科竞赛的开展和现有典型实践环节在时间设置上存在冲突,从主观上看,希望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得到更为系统全面的实践能力锻炼。因而我院出台了《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组织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其中明确规定:在内容吻合的前提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一定成绩,可以认定获得相关典型实践环节学分,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对应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对应CAD/CAE实训,机器人大赛对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等。这样,从制度上保证将学科竞赛真正融入典型实践环节中,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同时为了激发教师指导学生的热情,制定相关政策对指导学科竞赛可折算为超课时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等问题进行了规定。这样,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指导,加深了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促使其思考典型实践环节中的不足,优化实践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了实践教学整体质量。

3.2 从系统角度整合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整体设计能力

参照表1所示学科竞赛内涵体系,将现有典型实践环节整合为“机械综合课程设计Ⅰ,Ⅱ,Ⅲ”,其中阶段Ⅰ涉及理论力学和机械原理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对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初定传动方案。阶段Ⅱ以阶段Ⅰ的设计结果为原始数据,根据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和零部件结构设计,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阶段Ⅲ则在前期设计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如机电专业的测控系统设计、机制方向的零部件工装夹具设计、模具方向的零部件模具设计、机设方向的虚拟样机设计等。这样,整个实践环节都围绕着同一机械系统展开,实践内容的系统化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3.3 以学科竞赛主题或工程项目为导向,使实践内容贴近生产生活

实践内容的设置借鉴了以往学科竞赛关于无碳小车、家居机械、环保机械、康复机械等方面的设计主题,以及结合了包装设备和加工设备等工程实际项目。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得到体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考虑到数字化设计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实践内容同时强调了“虚实一体”的结合。如图1所示,在“机械综合课程设计Ⅰ”中,当学生拟定传动方案,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对其进行运动分析后,要求学生利用UG,Pro/e等软件对传动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借助ADAMS等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在实验平台上实际搭接和测试。学生通过对理论结果、仿真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的分析比较,检验传动方案的合理性,以辅助机构设计。

3.4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用实例贯穿知识点,避免“纸上谈兵”

正如学科竞赛锻炼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典型实践环节则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阶段性检查,考虑到实践环节滞后于理论教学的客观原因,若在课堂教学中脱离了实践,则势必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相互连贯起来,首先,在授课之初,我们将实践任务书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认识实践内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将实践内容与知识点讲解结合起来,即以实例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机械原理关于“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的讲解中,将其与“无碳小车”的避障转向机构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如何利用连杆机构实现小车避障,以强化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样,根据授课进度,将实践内容穿插进课堂教学,在促进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学生也提前介入实践环节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计算。

4 结束语

现有典型实践环节相比较而言,机械类学科竞赛从内涵体系上更符合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通过指导学科竞赛和实践环节发现,参加学科竞赛得到锻炼的学生,在后期实践环节中,对设计内容和过程的掌控能力相对而言要强一些。因而将学科竞赛与典型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广泛开展,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分析了学科竞赛内涵体系,围绕政策衔接、系统性建设、内容设置和组织实施探讨了学科竞赛对实践环节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将学科竞赛融入典型实践环节中,将有利于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竞赛平台 篇11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型人才

一、学科竞赛的组织

(一)成立学科竞赛指导中心。学校的教务处要积极支持开展科学竞赛的学科和院系成立学科竞赛的指导中心,为每一项科学竞赛制定校内选拔赛的防范,组织和成立校、系二级竞赛指导委员会,调动青年教师对竞赛指导参与的积极性,并委派高职称以及高学历的教师在竞赛指导中进行参与。

(二)借助多重力量。首先,保证对行政人员的资源利用,实现对具体的比赛规范以及时间和人员安排上的设置,同时对各个环节进行分工,保证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其次,各个参赛者的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竞赛中的知识活动开展,辅导员或是任课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学科竞赛的情况和信息,将在院校、省市等学科竞赛中的学生进行班系内部的表扬和宣传。最后,学生会和总团的努力,将具体的竞赛活动赛程分配到学生会和团系的相关部门,各个部门要实现相互之间的配合,积极发挥协助作用。

(三)积极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关注竞赛情况,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张贴各种赛事海报并开展专题讲座,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研讨环境,实现对校园学生的全体积极创新性的调动。

二、科学竞赛实例分析

最近几年,高校中的不同专业领域陆续出现了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某校光电子专业本科生也相应了相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时间和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的题目多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的学科竞赛中,比赛宗旨设定为:培养和普及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中遵照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竞赛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实现了该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

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中包含了有计划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的互动是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一)利用学科竞赛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贯穿,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丰富和完善。[2]在课内外实践、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将学科竞赛作为载体,提升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例如视觉传达专业的《广告创意与策划》和《招贴设计》等,影视专业的《电视广告片实训》等。)实践课程中,实施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首先是要将该课程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进行结合,遵照比赛要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作品,实现参赛作用和课程作品的统一。其次是要同行业结合,全国的广告设计比赛的创作素材全都来自一线企业,因此创作要求需要符合企业的现实要求和运作需要。

(二)利用学科竞赛促进时间教学方法改革。借助学科竞

赛,实现高效人才培养从以教为主转为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自拟学科竞赛,实现对竞赛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查阅比赛资料,独立实践中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指导教师也将从灌输式和填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将辅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为主体,采用启发、互动和引申等形式,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三)利用学科竞赛促进时间教学实验室的改革和有效运

行。校内实验室,主要指专业实践教学校内训练基地。在学科竞赛项目的开展中,课内时间和课外兴趣的实践开设都十分重要。在学科竞赛的时间段中,对外开放的实验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关键场所。开放实验室提升其利用率,保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竞赛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结:综上可知,学科竞赛辅助课堂教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此各个高校要积极运用学科竞赛模式,并对该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动员并组织更多的学生在其中参与。着重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使其发挥一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梯队,实现科研实验的计划性开展,调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探索课程教学和研究探索的结合性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浅析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2

一、上海海关学院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的必要性分析

2007年3月, 教育部批准在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上海海关学院, 共设置海关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审计学、国际商务、税务、法学、英语等8个本科专业。“升本”以来, 特别是2009年以来, 上海海关学院在学生学科竞赛方面开始探索, 付诸实践, 并取得一些成就, 但相比于其他高校而言, 上海海关学院学科竞赛还处于起步阶段, 亟待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一)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教学型办学定位的需要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和重要指标, 即高校应注重教学工作的开展。

上海海关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 提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走内涵发展、质量至上、特色明显的办学之路, 即明确确立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教学型大学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全日制大学, 即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 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与研究型大学相比, 教学型大学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 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2]

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更应注重本科教学, 大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目前, 高校教学主要分为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是指按教学计划在教室进行的常规性集中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 之外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在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即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是加强本科教学的内在需求和必要要件。学科竞赛正是一条较为有效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3]

(二)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新的要求, 进而要求高校转变观念, 建立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据此, 上海海关学院明确以建设海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院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

众所周知,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施和贯彻, 学科竞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因为学科竞赛主要在于通过整合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强化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 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应变能力等。因此, 唯有将学科竞赛能力训练项目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践行“入主流”办学思路的需要

上海海关学院已明确“入主流、办特色”的办学思路。所谓“入主流”, 就是通过上海市教委和国家教育部一系列评估, 如新专业检查、学士学位授予能力检查、本科教学质量水平检查等, 将学校办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

但须注意, 国家和省市已将实践教学作为合格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融入培养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明确“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通过主办“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六大赛事来切实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和普及。此外, 教育部还鼓励将学科竞赛作为各类各级高校横向比较和主管部门对所属学校绩效考核、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承办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办的2012年“深入学习评估新方案、努力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的合肥学院、承办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交流会——江西现场会”的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之所以能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能取得优异成绩,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学校学科竞赛的普及性和竞赛效果的有异性。

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要真正“入主流”, 提高办学层次, 提升社会知名度, 必须大力开展学科竞赛, 通过建立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 促进学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大奖, 为学校顺利通过评估锦上添花, 增强竞争力。

(四)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上海海关学院长期依托海关实行行业办学, 80%以上的毕业生被海关或其他政府机构录用为公务员, 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始终连续多年稳定在95%左右, 但存在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单一的问题。

2010年1月22日, 上海海关学院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目录外“海关管理”专业, 而国际商务、税务、审计学等七个专业转为非海关专业 (即社会性专业) , 毕业生就业面向社会。在就业竞争中, 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 单一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力大大降低, 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 如不改革既有的单一培养模式, 上海海关学院非海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将骤增。

相关调查表明, 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技能缺乏、沟通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制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如有统计显示不少大学生被跨国公司拒录的主要原因是综合分析能力欠佳、商务英语不够前沿系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实践技能和创新缺乏等[4]。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多元化培养模式, 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提高沟通交际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等, 使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同学, 更容易受到公司青睐,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特别是部分学科竞赛还为优胜者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创业基金等, 如上海大学生理财策划暨主持人大赛所有入围决赛的选手均有机会到第一财经实习、“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获得团队可获得3—10万创业基金、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挑战赛最终获得冠军的前十名团队可获得5—10万元的种子基金、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通过竞赛为企业挑选并测评潜在优良人才和量身定制人力资源等、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对每个优秀创业项目提供5万元的资金资助以及持续的创业指导和培训。因此, 学院学生如能在这些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对其成长和就业裨益匪浅。

此外, 诸多学科竞赛都受到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 如果学院学子的身影能频繁出现在省市及国家级各类学科大赛的新闻报道中, 将极大地提升学校声誉和知名度, 从而提升就业率, 进而能吸引好的生源, 而好的生源将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成绩的提升, 又将有助于就业率的提升, 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五)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各高校工作的中心, 即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也成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育部倡导的学科竞赛, 正是以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上海海关学院“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尚待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教学技术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因此, 为契合教育部的倡导、解决学院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上海海关学院须通过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来推动课程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 为促进学科竞赛的开展, 要求构建注重基础、突出实践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并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而此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之适应,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其次,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还可推进实验室改革、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 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最后, 学科竞赛有助于提升教师科研、教学和实验指导水平, 从而深化教学改革。因此, 教学计划外的学科竞赛可以其独有的特点而成为高校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 将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

(六)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需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 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更加明确学科竞赛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意义。《上海海关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始终坚持本科教学是学院的立校之本,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重点抓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因此,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 也是实现上海海关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路径。

(七) 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是推进“减时增效”工程的需要

为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上海海关学院鼓励学生校内跨学科辅修第二专业和跨校辅修第二学位, 并实施“减时增效”工程, 即在保持第一专业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课程与教学内容整合, 大幅削减第一专业的课时数。但由于教师工作量问题, 该工程进展缓慢, 并导致各专业大幅削减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的其他专业的课程, 而最大限度保留本专业课程, 以满足本专业教师工作量需求, 从而导致课程重复度高、学生知识面窄等问题, 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大力开展学科竞赛, 并将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的时间折算为课时, 将有效降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压力, 从而有效推动“减时增效”工程的开展, 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上海海关学院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的措施建议

以学科竞赛推动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难在长期坚持、广泛参与、经常开展。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须尽快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学科竞赛工作机制, 通过构建制度规范、经费投入、硬件配套、人员激励等保障措施, 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 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 构建规范科学的制度保障

要组织好学科竞赛, 须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须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制度。目前, 各级各类高校均积极构建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如《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暂行规定》《湖南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福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温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须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实践教学中心”成立为契机、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动力, 尽快制定出台大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逐步规范学科竞赛的管理, 为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 构建有力有序的组织保障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 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借鉴其他高校经验, 为从组织上保证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 上海海关学院应确立“一把手”负责、层层推进、专人负责的组织体系:即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教务处和学生处 (或团委) 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各系部负责团学联工作的辅导员担任专职成员的管理队伍, 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全面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与规划, 以提高学生竞赛在全校工作中的地位, 为学科竞赛长效开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并积极利用信息平台、关苑报、主题班会、学科竞赛动员会、学科竞赛总结表彰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学生对学科竞赛的知晓率,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创新文化和学术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构建及时便捷的信息通道

当前, 上海海关学院在学生学科竞赛方面刚刚起步, 虽取得些许成绩, 但问题多多, 其中最为紧迫和突出的是信息渠道缺乏, 信息非常滞后, 仅靠个别教师依赖以前的途径获取与其自身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信息, 并在特定范围内发布, 使得学科竞赛专业涉及面小、学生知晓率和参与率低, 大大制约学科竞赛长效开展。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亟需确立专人负责制, 并构建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 以保证学科竞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通畅传输, 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造有源之水。

考虑到目前诸多竞赛都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参加、且报名须通过高校团委进行, 如“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创业大赛、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等, 以及全国学联、团中央和省团学联等亦有大量学科竞赛信息通过各校团委发布等情况, 建议上海海关学院借鉴其他高校通行做法, 在团委安排专人、开设专门通道 (如团委网站栏目、部门公告、部门黑板报等) , 专门收集与发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信息, 并通过特定渠道及时通知各系部团学联负责人, 再由团学联负责人负责通知各班级, 各系部负责教学工作的副主任再进行督促, 以保证学科竞赛信息传递的通畅性。

(四) 构建数量绩效兼顾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长效开展学科竞赛的有力保障。学科竞赛涉及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辅助机构等。因此, 要综合考虑平衡构建三个方面的激励机制。

1、学生方面的激励机制

学科竞赛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可能有所成效, 否则将是“无米之炊”。对此, 上海海关学院可考虑从如下方面进行激励, 以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传动效应。

(1) 建立学科竞赛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可将学生参加集训和竞赛的成绩认定为相应学分, 并可替代社会调查、形式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学分;如竞赛时间 (含集训) 达到一定时间, 竞赛成绩认定为相应学分后可替代部分任意选修课的学分。

(2)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奖学金, 以表彰在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和集体。虽然目前上海海关学院已设立单项奖学金, 但奖励幅度偏低, 需要大力提高。

(3) 提高学科竞赛参与度和成绩在学生综合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良学分班级等评定方面的比重和影响, 以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力。

2、教师方面的激励机制

虽然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 但一直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将竞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 是提高学科竞赛水平的保障。众所周知, 学科竞赛, 特别是如“挑战杯”与“ERP运用大赛”等创业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一般都历时几个月, 即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需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上海海关学院却无没有任何奖励和工作量的核算, 与相对丰厚的科研奖励力度形成明显落差, 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综合而言, 目前上海海关学院教师指导学科竞赛, 大部分是出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 短期内会出成绩, 但不利于学科竞赛的长期有效开展:一方面, 指导教师数量有限, 能指导的学生数量也有限, 导致受益学生较少, 不利于学科竞赛的普及;另一方面, 如果指导教师的工作长期得不到认可, 将会打击其积极性, 从而从根本上抑制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 对于无需集中指导的学科竞赛, 建议参照毕业论文工作量核算方法规范指导工作量的核算;对于需集中指导的学科竞赛 (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建议按照教学工作量规范指导工作量的核算。

(2) 建议将学生学科竞赛所获奖项、发表的论文等成果视为指导教师的成果, 参照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特别是对于省部级、国家级成果应给予重奖;为简化工作程序, 涉及多位指导教师的学科竞赛, 将成果视为主要指导教师一人的进行奖励, 再由主要指导教师在团队中进行分配;对于多组集中指导、多组获奖的学科竞赛, 制定折算系数;对于指导学科竞赛所得科研工作量, 可参考《科研工作量转教学工作量规定》, 允许再转化1课时/周的教学工作量, 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的积极性和“减时增效”项目的推进。

(3) 将学科竞赛指导情况及成果作为教师学年考核、评奖评优的主要指标之一, 并在教师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 特别是对全身心投入学科竞赛指导工作而影响科研的教师, 应采取灵活考核方式, 给予其各种荣誉, 解决其职称等后顾之忧。

(4) 注重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 提供并激励教学参加多方位的学科竞赛指导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敬业精神。

3、辅助机构的激励机制

对在组织管理、实验室服务、竞赛培训服务等方面对学科竞赛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以为学科竞赛开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

(五) 完善实验室建设以提供物质载体

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学校实践教学硬件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开展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和载体, 是实现素质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实验室建设和开放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应逐步完善实验室建设。

1、根据学科竞赛需要, 在实验室建设时优先购买相关软件, 以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如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 (南京世格软件有限公司)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用友U872软件、“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的《商道》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软件、金蝶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手工沙盘与“经营之道”及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平台、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的电子商务软件等。

2、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 确定专人负责实验室的开放管理,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条件开展集训和条件。

作为第二课堂教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学科竞赛, 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休息日参加集训和竞赛。如果实验室按照正常教学时间开放, 则难以满足科学竞赛的需要。因此, 可规定实验室以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 以为学科竞赛活动等提供优良条件, 如学科竞赛项目立项后, 指导负责教师须向实验室管理中心提交详细的实验室使用计划, 实验室管理中心根据计划指派专人 (值班教师或勤工助学学生) 负责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与记录等工作;如果有临时调整, 指导教师需提前三天向实验室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

(六) 加强经费投入与支持以提供物质保证

学科竞赛除需购买相应赛事所用软件外, 还包括经常性费用, 主要有参考资料费、参赛报名费、师资培训费、赛事差旅费等诸多费用;要想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仅仅依靠短期集训远远不够, 更须依赖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日常相关活动的开展, 特别是相关学生社团的培育、常规活动 (如日常培训、专家讲座、系部竞赛、院级竞赛等) 的开展[6], 此都需大量经费投入。因此, 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对此, 上海海关学院可从两方面入手:

1、设立专项经费, 并列入学校 (团委) 常规预算, 用于培育学生学术科技社团, 支持学生广泛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尤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科, 甚至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 发挥社团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 鼓励社团参考各学科竞赛开展针对性培训和校内竞赛, 使学生尽早参与学科竞赛, 了解和初步掌握学科竞赛的参赛方法、规则和内容等。

2、对于通过报名审核正式参赛的组 (队) 均作为项目进行申报, 由实践教学中心评审后公布立项项目和资助金额, 建议将资助金额设置为“基本活动经费+按参赛人数计算的浮动经费+按参赛等级计算的浮动经费”三部分, 明确将竞赛辅导费与竞赛成绩挂钩, 并与指导团队负责人签订协议书明确竞赛相关事宜。

3、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学科竞赛 (特别是创业竞赛) 的培育和开展, 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 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和行业专家, 形成学科竞赛经费和指导教师来源多元化、项目选择现实化、项目成果商业化, 共同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七) 构建多层次学科竞赛体系

为夯实基础、拓展参与面、提升水平, 上海海关学院在探索以制定政策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竞赛开展的同时, 探索多种方式开展学科竞赛, 如要求各系部根据专业设置举办系级学科竞赛;对于全学院学校所应具备的知识 (数学、计算机、英语等) , 则由相应系部组织院级学科竞赛;在院级学科竞赛的基础上, 选拔学生参加院外学科竞赛, 以构建学院资助经费为保障、系院学科竞赛为支撑、全院学生参与为基础、全国性学科竞赛为重点的多层次学科竞赛体系。

此外, 还可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 引进企业赞助并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 如与合作单位联邦快递、UPS、报关公司、外贸公司等为物流、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开展物流技能、报关技能、外贸技能等竞赛项目。

(八) 积极寻求系部合作、多方联动

部分学科竞赛, 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 如在上海海关学院,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学生来自各专业, 而指导老师来自基础部 (目前该院基础部未招生) ;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参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其他专业, 而指导教师仅来自英语系;国际商务谈判竞赛与法律英语竞赛等就需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分别从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两个角度进行指导、创业创新等综合类竞赛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指导。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应积极寻求系部合作、多方联动, 扩大各学科竞赛的参与面, 推动跨学科和专业的联合指导团队的建立, 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联动机制。

(九) 提升产学研合作机制

上海海关学院当前采取的产学研合作形式较传统, 主要是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师践习、以横向课题为载体的科研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等, 师生受益面较小, 时间较为集中 (如学生实习集中在第三学年暑假和第八学期期初) , 合作层次有待深化、难以发挥企业实践优势, 导致人才联合培养效果并未凸显, 而此现象在上海高校较为普遍, 如《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上海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探索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合作层次的深度化, 如结合创业类学科竞赛, 邀请部分对口单位 (如报关公司、货代公司等) 与学校合作, 设立实体公司, 以我院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业务, 以提供滚动的学生实习机会、实践教学场所、教师产学研践习场所、课程实验教学场所等, 使学生熟悉企业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务体系等具体情况, 提高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质量;结合职业技能类学科竞赛, 邀请相关企业业务主管或骨干进行对口讲座、集训, 提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质量;针对企业实际情况, 成立项目组并进行立项, 让师生带着课题进行产学研践习和实习, 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综上, 学科竞赛不仅能突出体现教学型大学定位、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入主流”办学思路, 更能推动教学改革深化、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和“减时增效”项目推进, 此最终都将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上海海关学院应从制度规范、组织机构、信息渠道、激励机制、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与支持、系部合作联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构建学科竞赛的长效保障机制, 以保证学科竞赛的长效发展, 实现以点带面, 力争以开展学科竞赛为载体,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推动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摘要:无论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学评估, 还是从专业调整、教学改革深化、教学计划修订等角度, 上海海关学院都亟待建立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 以践行“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 上海海关学院应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 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信息保障、激励机制、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多方联动等方面探索构建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注释

1[1]李永发.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A].载于丁忠明、王建刚主编.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C].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50-353.

2[2]时明德.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6-17.

3[3]王勇.积极探索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以促进人才培养[J].科技风, 2010 (1) :24-25.

4[4]陈春玲.福建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双语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 2009 (4) :90-93.

5[5]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 2009 (5) :8-11.

上一篇:新疆软件园景观设计下一篇:教学改革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