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基础课平台

2024-09-22

学科基础课平台(共11篇)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1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下简称我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服务青年大学生创业为宗旨,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创新创业主体,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生科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创业典范。目前,我院有1名同学创立公司,并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江苏省金奖。此外,120人次获得省、市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一、二、三等奖。

1 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我院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和教育引导优势,开展创业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等,在青年学生中营造创业氛围,让他们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2015年,我院邀请淮安快鹿牛奶有限公司孔令伟总经理做创业沙龙,并实地参观了公司厂房,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不仅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氛围,同时也为今后同学创业实训搭建了平台。目前,我院有12个创业团队,其中市级团队1个,校级团队4个,另外,有30余名同学在淘宝网注册了自己的网店。

2 注重创业典型选树,凸显大学生榜样示范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4年我院通过邀请创业典型顾文智等人作“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校园分享会、“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报告会、活动,“寻找生科院创业典型”以及“我身边的创业者”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院园内营造了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氛围。2014年9月,我院邀请淮安市新大运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徐克怀总经理为我院创业青年开展创业经验分享会,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如何创业,又是如何将水产养殖公司经营成高校设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的。随后,我们又组织同学参观淮安市新大运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实地学习和感受创业环境。

我院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借助数量众多的科研平台和一批热衷于创业工作的老师,树立了不少典型。涌现出了汪骊媛、刘晶、孙太萍等一批创业模范学生,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顾文智为代表的自主创业典范,成功创办“淮安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入住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注册资金为500万。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生物活性物质成分、植物菌剂、功能食品、动物饲料、新型农业等开发与生产。

3 搭建学生创业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1 邀请学院博士、教授担任创业导师,提升创业科技含量

我院根据同学的专业兴趣爱好,组建创业团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帮助创业学生和创业导师结对,提升创业的实效性,我院聘请院内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博士担任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导师,并向导师颁发证书。如我院王新风教授、高级研究员邬建国、高级研究员徐建明、副教授胡卫成、张瞳博士等,他们经常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指导和带领大学生创业。

3.2 依托学院专业科研平台,加快创业产品转化效率

依托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洪泽湖水环境遥感监测与蓝藻预警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湖泊—流域科学数据中心”洪泽湖分中心等重点平台,以及生科院教师科研项目充分开展学生创业活动。目前,有一些创业团队已经注册公司,还有了自己的产品。如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他们的产品有:“益生牌”草鸡蛋(附图)、灵芝干、北虫草、食用菌、双孢菇、益生菌饲料、灵芝多糖提取液等。

3.3 依托学院大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院充分利用科技平台优势和绿之源环保协会、童第周生物科技协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分别结合环保、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2014年,学院绿之源社团获团省委“倾听长江”项目资助;学院陶学子团队成功开展“绿色微行动”环洪泽湖行动,获得多家媒体报导。

4 以科技创业竞赛为抓手,打造培育优秀创业团队

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国家、省、市、校级创业比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如组织参加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淮安市科技创业大赛。通过比赛,创业团队成员提高了自身创业实践能力,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王新风老师指导下的“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荣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和江苏金奖。

5 我院“创业之星”培育工程效果显著,硕果累累

我院经过3年的精心组织和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提高,从事创业实践的同学也越来越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较多荣誉。

(1)2014年,“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荣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和江苏金奖。

(2)2013年,顾文智等同学的作品《盆栽活体菌类产业化开发》项目荣获第三届淮安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并获3万元创业奖励;戴卫江团队作品《淮安泥鳅苗种培育》和徐泽宇团队作品《葛根系列功能饮料》均获得二等奖,分别获得8000元奖励。

(3)2013年,徐泽宇同学参赛作品《利用葛粉速溶专利技术研发葛根系列功能饮料》荣获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科技创新组三等奖。

(4)2015年,绿之源环保协会“电商英才”代表队进入淮安市“盱眙龙虾杯”创业大赛15强,晋级总决赛。

(5)2015年,生科陶学子团队的作品《“百清源”发酵藤茶制品项目》获江苏省伯藜创业大赛三等奖

(6)2015年,汪骊媛、胡蓓等同学创作的作品《禽蛋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7)2015年,李哲任、王雅静等同学创作的作品《防治龙虾细菌病害的凹凸棒土———复合菌剂》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

(8)2014年,刘晶等同学的作品《生态农药和生物农药产品的研究》获得淮安市第五届科技创业大赛市十优项目,并获得2000元资助。

(9)2014年,《禽蛋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团队分别荣获淮安市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二等奖和“麒麟杯”第二届江苏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创业工作实际,阐述了该院在“创业之星”培育工程方面所做的实践和尝试,旨在为我国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创业之星,专业平台,大学生,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颖.浅谈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在我院的培养——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网络虚拟运营”挑战赛为契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234-235.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3]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招生与就业,2013(2):101-103.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2

一、改革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实践及其弊端

1.强调教学案例的经典性,忽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响,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虽然影响大,但是往往背景复杂,编撰案例时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对实质性问题的把握。同时,忽视了案例在内容和作用上层层递进,一方面案例教学在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没有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

在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学科基础课中,往往安排有教学实验课,但是这些教学实验课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的,而不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直观演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学生只会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不利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3.强调期末教学考核,忽视教学过程考核

学科基础课现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实验成绩往往单独计算)。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计算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计算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教学过程考核,其结果造成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问题。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落实学校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不断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以校本教材为抓手,在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

组织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师资或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编写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把握学科基础课教材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的可读性,注重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学校地方性的特点,注重引入本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们不能减少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一般为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数学类工具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分,也就意味着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能在有限学分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到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精练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科基础课的系统性要求,而且可以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案例的编选质量,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案例编选时,在案例的内容和作用上考虑理解性案例、对比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的层层递进,在案例的形式上考虑文字型案例、视频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馈,另一方面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4.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强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如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用Excel作统计分析图形”“、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用Ex-cel作数据透视表、模拟抽样”“、用Excel求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六个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业务实验”项目。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统计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助推了学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层面,迈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阶段。

5.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全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3

摘 要:学科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科建设相关业务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使学科建设工作更容易落实。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开发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学科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状态;学科评估;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3-04

一、引言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在全国高校引起的反响再一次反映了学科建设在高校综合实力比拼中的重要地位,学科建设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全国各高校将学科建设都放在了重要位置,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然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建设中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布局不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等。[1]针对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如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等。[2]就笔者了解,各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发展对策、措施往往都是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规划文件,缺乏相应工具、信息系统来支撑实际操作,使学科建设工作无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对学科建设成效很难做出标准、客观、科学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办联合研发了学科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使用信息系统支撑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学科信息平台功能

通过调研,了解了规划处学科办的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了学科建设管理的主要业务需求,包括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学科状态分析和学科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将系统设计为五个功能模块,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3]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1)学科信息管理,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工程、研究生学位点、本科专业等学科相关的基础信息。

(2)学科规划管理,设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支持学校、学院两级学科规划,比较分析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3)学科状态展示,从学科角度全面展示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4)学科评估管理,维护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5)系统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和一些基础配置信息。

下面对每个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功能、概要设计、作用做详细介绍。

1.学科信息管理

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如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本科专业在全校业务范围内应该统一维护,保持一致,其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来使用。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学科信息平台中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由规划处学科办维护,研究生学位点由研究生院维护,本科专业由教务处维护;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生专业分别为研究生招生系统和本科生招生系统提供招生专业信息,同时也为教学系统提供专业信息。

该模块中重点学科的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学科级别以及批准时间;研究生学位点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是否硕士点、硕士点设置时间、是否博士点、博士点设置时间、依托院系、学科来源、招生状态。系统主要功能是维护学科基本信息,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为业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维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我校学科基本信息情况,其他系统可以共享数据。

2.学科规划管理

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发展非常重要,没有规划,建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科建设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建设最终由院系落实执行,因此学科规划除了需要有全校层面的宏观规划,还需要有院系层面的具体可执行规划。从图2的学科规划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中的学科规划管理模块支持学校、院系两级规划和三级权限管理。

制定学科规划前统一配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包括:规划类型,如按建设周期规划、按建设专项规划、单独学科规划等;指标类型,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实验室、基础设施等;规划指标,如一级学科博士点、高级职称比例、SCI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校、院系在做具体规划时只需要根据实际规划情况逐级选择规划类型、指标类型、规划指标即可,然后为每一个规划指标填写规划目标值,也就是计划完成的内容,规划目标值可以是量化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

规划只是建设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对比规划和执行结果。随着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建设成果,可以将建设成果填入到指标完成情况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跟踪规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执行中存在客观困难可以及时调整规划。当规划到期后可以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比较不同院系规划执行情况。结合规划和执行情况,管理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

3.学科状态展示

全方位展示学科状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学科状态展示中,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并且存在不一致、数据质量差等情况,导致无法准确、集中、多维度地展示学科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数据集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4][5]使用开源ETL工具Kettle将业务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再利用商业智能工具MicroStrategy和Tableau在多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报表,图3是我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6]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4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学科群基础平台

学科群基础平台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国内许多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都加强了实验教学改革力度, 相继对现有的学科进行战略结构调整[1,2,3,4]。襄樊学院是一所地方性院校,自1998年组建以来,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工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探索和实施“二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211”培养方式。即:第一、第二学年实行通识大类培养,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取得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后, 学生在全面了解和认识专业的基础上, 第三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点, 在大类里选择专业, 第四年进入社会实践。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点,需要我们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创新人才的高度来审视什么是“基础”。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四大基础化学与各自的实验教学自成体系,这显然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向。为此,我们打破原有的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实验课教学体制,按大化学一级学科设置管理体系和制定教学计划,淡化二级学科,在建设学科大类平台等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之处

襄樊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包括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四大基础化学与各自的实验教学自成体系。传统化学实验被分为四个部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化实验,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部分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导致与此相匹配的实验课程也相互独立。虽然各门基础实验是在各个专业先后开设, 学生在这些实验课中可以复习、巩固已有的理论基础,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但由于专业实验划分较细, 学生缺乏大量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 缺乏各种实验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结果是在所有的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已学完的情况下,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验题目仍不能解决或无从入手。

(2)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在二级学科层次上设置。有些实验内容重复设置,综合性不强,教学组织不好衔接。如: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均有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操作练习;无机化学实验开设在化学分析实验之前, 学生对产品不能进行组成和纯度检测,有关制备和合成的实验缺少“量”的成分。这种细而全的小实验系统,割断了化学学科的内在联系,以致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大一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严谨性的培养。

(3)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滞后科技发展。各门实验课程都有各自的实验教学指导书, 实验教学选题陈旧, 各课程之间的沟通、配合不够。实验手段落后, 近代实验技术没有进入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分科模式已不适应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计算机的应用,使实验仪器早已打破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之间的界线,而趋于综合化。

(4)由于各个分支学科的实验彼此独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金重复投入造成巨额浪费。课程体系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保证的重要问题。针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必须打破二级学科设置的限制,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全面审视原有的实验题目,精选、整合实验内容,淘汰已过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补充在化学学科中有代表性、有应用价值、先进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将四大化学基础实验整合为《化学基础实验》课,建立四大主干学科的共有平台。

2 基于“面向课题实验”化学实验基础平台的构建

《化学基础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是四大主干学科的共有平台。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三基”的掌握,影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以“面向课题实验”为核心,制订了既有大类培养基础平台的共同特征,又富于本学科的特色基础化学实验学科平台。

2.1 基本操作与训练平台(一)

教学目标:培养和强化学生基本专业实验技能, 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面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特点, 以化学基本操作与技能为主线来培养和训练学生[5]。在实验内容上分成适用于各专业的化学实验通用技能、基本无机制备技能、基本有机制备技能、定量分析基本技能, 以及后续实验课程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等,主要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主。如:常用仪器名称、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练习并掌握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粗盐的提纯;离子交换法纯化水;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熔、沸点的测定、重结晶基本操作练习、简单的含量测定等实验。同时,减少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的重叠,突出“量”的概念, 体现了实验的严谨性。如:原有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均有天平操作训练和酸碱滴定操作训练, 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这两个基本操作的要求不同,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养成了不严谨的操作,教师在分析化学实验中要花大力气进行纠正。现在按整合后的实验内容指导,避免了实验内容重复,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此阶段的特点:通过常见仪器的操作练习, 老师对不规范的操作给予指正,重点培养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天平、酸度计、数字显微熔点仪等中学未曾见过的仪器的使用,对称量、分离、提纯、结晶、溶液配制、滴定和玻璃工操作等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其以后学习实验(二)和(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化合物制备与设计实验平台(二)

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依据化学原理进行实验的方法、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分析、推论、归纳物质化学性质及化学原理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此阶段在《化学基础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可以利用在第一平台学习和掌握的实验技能, 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行简单的具有一定学科综合性的实验设计, 为进入第三平台的研究与创新性实验打好基础。在实验内容上分成无机、有机物性质实验、一般制备实验及基础定量分析与仪器分析实验。如:邻二氮菲测定微量铁的条件试验及样品中铁的测定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要求学生不但学会绘制吸收曲线和研究显色剂用量、溶液酸度、显色时间等对邻二氮菲测定微量铁实验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还要利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样品中的微量铁,知道怎样处理牛奶、奶粉、蜂蜜和水等实际样品;阿司匹林及其铜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8-羟基喹啉及其铝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能研究、水处理剂聚硅酸铁的制备等文献实验,既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应用了上述基础化学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方法,同时初步引入分析仪器的使用。

此阶段的特点:在学生已具备一定实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开设一定量的简单综合性实验及设计实验,将物质合成、分离与纯化、成分分析融为一体。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给一些偏爱化学实验的学生增设自选实验课题, 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质。设计性实验的部分内容放在课外或是开放实验中进行,学生通过“面向课题实验”,独立进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等过程了解化学学科前沿领域的动态,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为后续开设的“综合化学实验”、“综合化工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2.3 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性实验平台(三)

教学目标:在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实验平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其在科研、教学实际或社会生产实际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性、开发性和创新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 提出实验方案, 探索实验条件, 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 撰写课题论文等。实验项目部分内容源于教师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 或以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原型, 如:二步法三草酸合铁(Ⅲ)酸钾。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不但了解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而且还可理解制备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同时掌握水溶液制备无机物的一般方法,练习溶解、沉淀、沉淀洗涤、离心分离、过滤、浓缩等基本操作。此外,还要求学生研究其副反应和用离子交换法测定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配阴离子的电荷,对产物不但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且还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该实验是集无机合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实验,实用性较强。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如固体杂多酸催化合成己二酸二丁酯、光催化剂TiO2的制备、表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香豆素-3-羧酸合成及表征、稀土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在蛋白检测中的应用、乙酰丙酮铽的合成和光谱表征等。通过实验,掌握多步骤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操作、有机物提纯和检测方法,用红外光谱技术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学习催化剂活性

和选择性的评价方法,并用化学方法测定产品纯度、用仪器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初步掌握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

此阶段的特点:“面向课题实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经过转化引进实验教学中。科研成果是新实验题目的重要来源,将科研前沿的新思维、新方法介绍给学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实验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至少跨化学的两个二级学科, 涉及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及仪器分析。在完成前两个平台实验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理论分析, 或设计新的技术路线进行实验, 或者开发新实验新产品, 不断开发新的研究与创新性实验, 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综合设计实验不仅是内容的综合, 也是操作训练的综合和实验技能应用的综合。如“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综合性较强, 操作步骤较多, 需要学生在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全面。如水浴加热、中间检验判断反应的进行的程度、溶剂替换法析出晶体、络合滴定测铁,氧化还原滴定测C2O2-4。学生自己合成产品,测定组分,推测结构,实验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

改革后的《化学基础实验》学科大平台, 将原来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融合在一起, 是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四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后续专业技能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3 结 语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建立《化学基础实验》学科群平台,按大化学一级学科设置管理体系和制定教学计划,实验内容既覆盖传统的各二级学科, 又涉及环境、材料、食品等新兴领域,与其它学科广泛地融合渗透。由于选择了内容复杂、实验步骤简单的实验或文献性实验, 使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活化专业方向,真正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培养—生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

参考文献

[1]夏湘,赵良忠.建设学科群基础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J].化学试剂,2008,30(6):468-470.

[2]周立亚,龚福忠,秦伟,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48-149.

[3]蔡炳新,蔡炽,曾鸽鸣,等.改革实验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7-19.

[4]王英华,徐家宁,魏士刚,等.基础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9.

《电工基础》学科检测复习策略 篇5

【关键词】电工基础;学科检测;策略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电子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或初级、中级专门人才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课改之后,《电工基础》学科检测的成绩纳为电工中级证的笔试成绩。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差,而学科检测内容增加了大量的电工考证的考核内容,出题形式也越趋于灵活与技能考核方面,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学科检测考试的通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电工基础学习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与电工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狠抓理论知识复习,逐步提高考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和综合技能水平,以达到学科检测大纲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近几年《电工基础》学科检测试题,谈一下备考策略。

一、加强基础理论学习,重视知识体系建构

电工基础的学习一定要坚持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实际技能为要,切不可离开教材,离开大纲,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结果丢失了基础知识,实际分析能力也很难提高。近几年学科检测考试的命题增加了35﹪以上的电工考证基础题,考题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原教材的范畴,因此,紧握新大纲尤为重要。只要按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的逐个知识的进行复习,就可以拿到基础分。从近几年的学科检测考题来看,虽然考试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考题中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的考查比例基本都保持在70﹪以上,特别是以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大都比较简单,只是教材题目的简单变形。

例1 频率为 的交流电,周期为 。( )(2007年学科检测题判断题)

例2 已知电阻 ,若将 与 并联于电路中,则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它们的电流之比 ,电压之比 。(2008年学科检测填空题)

这类题目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就容易解答。

考题中电工基础往往结合电工实际情景或电路来出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灵活性。

例4 电炉的电热丝断了,剪去六分之一后,再接回原电路中使用,则电炉的电功率将()。(2011年学科检测题单选题)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例5 一标有“ ”的白织灯接在 电源能正常发光,现将一“ ”的白炽灯并联在原来的白炽灯上,此时 白炽灯的亮度()。(2007年学科检测题选择题)

A. 不变 B. 变亮 C. 变暗 D. 熄灭

电工基础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电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基础。学习中既不可因学生基础差就选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习,东练西讲,不成体系,学生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难以灵活应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基础差的实际情况。这样即使教师把知识链条设计好了、教好了,学生在学习中却困难了,照样也会出现知识断链的情况。因此,对于难点课题,教师方面应采用多维的教学方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学习和练习过程,学生方面应联合实际电工情景多学多练。考试大纲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是完整的,我们必须研究大纲,按知识点学习、训练,每一章每一节都一一过关,逐个知识点击破。

二、注意综合技能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电工基础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它的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是为了电路分析和电路实际应用做准备的。近几年的学科检查的考核内容关于电工实际方面的篇幅越来越多。除了考试大纲在原教材之外增加了安全与触电急救、电工仪表与工具、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操作等电工考证考点之外,对于原教材的考核也与实际联系密切。

例7 市售的 移动插座,可用于大功率电器(如电磁炉等)。(2011年学科检测题判断题)

例8 兆欧表正常工作时,摇动手柄的转速是()。(2011年学科检测题单选题)

A. B. C.

因此,学习的过程不能脱离电工情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每一节的学习当中创设电工实际情景,增加问题探究和技能的训练。

三、模拟考试汇总复习、专题复习互助提高

学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模拟考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考试模拟训练,做好试题评讲和考试策略指导,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心理。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历届学科检测考题,掌握考试出题模式,考试侧重点,并对每一次模拟考试情况进行试卷分析,针对知识薄弱点对应的设立专题开展补充复习。

1.研究考试题型特点,出好综合模拟试题

模拟测试是综合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要认真研究试题特点,出好模拟检测题。以近三年的学科检测考题为样板来设计试题,试题的题量、题型、难度、知识覆盖面、分数分布情况应和学科检测题相同。考试前至少进行三至四次的模拟检测,使三套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覆盖整个考试内容,并且突出考试重点,同时也使学生适应正式考试的环境和模式,克服怯考的心理。

2.做好考试情况分析,进行专题补充复习

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做好试卷的评讲和试题的分析工作。总结归纳出:一、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二、找出知识的薄弱点,主要讲解试题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模拟检测后,针对知识的薄弱点,有效的开展专题补充复习。

3.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实行小组互助学习

普遍基础差,学科成绩差异大,很多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有些学生有书就会,没书就不会,甚至有些学生作业完全不经过思考直接抄袭,这都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老师和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只有独立做题,老师归纳总结出问题,学生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需要进行哪些针对性的复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的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和攻克知识重点难点,在学生之间实施小组互助学习的策略,让优生辅导差生,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不仅解决了差生学习被动和缺乏监督的问题,也解决了以前差生有问题没地方问也不敢问的问题,还让优生与优生之间有一个相互竞争的平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平时的章节练习和最后的模拟测试中,开展小组竞赛,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便于老师掌握学生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也推进小组学习和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下,将学习进行到底。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6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

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见表1),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

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 科研产出情况

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 学术交流情况

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 人才培养情况

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摘要:基础医学学科在现代医学学科体系中既是“基石”,又是“先导”,怎样在现有学科基础上,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探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涵丰富的大学科发展之路,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极,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5-27.

[2]田恩舜.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26-129.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7

一、从观念上辨清基础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 自觉拓宽研究领域

1.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研究人的多样性和社会存在的总体复杂性。对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理解,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古代人做出的回答都是总体性的, 那时根本没有近代意义的学科分化。学科分化是自然科学高度发达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自然科学要对既定事物做形式化的把握, 它的研究对象是既定事物的存在。各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单科知识只能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 彼此之间很难做到互相沟通。胡塞尔在20世纪初就焦虑地判断“欧洲的科学与哲学陷入了危机”, 从而导致了人的生活也处于危机之中。而人自身, 也就成了“物”化的人。跨学科研究指的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 包括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和各种数据的相互整合, 以及在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内组织的教育、研究”。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正可以弥补学科之间的人为裂痕, 让人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回复复杂性和完整性的本来面目。

2. 人文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理基础。

目前从事人文基础研究的学者中, 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根本上抵制排斥跨学科的研究, 他们认为基础学科就是应该扎实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耕耘自己的园地, 对那些探出自己的学科领域的人, 他们就会认为是不务正业, 基础不扎实。这批人对当前面临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相应地缺少思考和应对的能力。还有些学者知道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但囿于自己的学科教育背景, 对跨学科研究感到力不从心。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对跨学科研究产生的误解。诚然, 人文学科内部的研究训练是基础, 没有扎实的学科研究基础, 跨学科研究就如空中楼阁, 无从谈起。现在的许多综合性研究大学, 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文科研究基础。以笔者工作的浙江大学为例, 教师个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 研究成果的质量方面也是不错的。浙江大学的古汉语文献学学科实力雄厚, 就是靠一部部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支撑的。学校也不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资助教师们的自主科研计划, 努力打造思想智库。目前制约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 (尤其是研究生) 的学科教育和科研训练都是在学科内部进行。如果说, 现在本科阶段的宽口径通识教育已经得到扎实推进的话,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壁垒还一时难以打破, 这多少限制了研究生和学者的学术视野。

3. 人文学科内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实践。

如果按照学科边界的远近, 可将跨学科研究分为“内源性”和“远源性”两类。在人文学科内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互相渗透, 形成“内源性”跨学科研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板块之间进行的交叉研究, 就是“远缘性”跨学科研究。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如果说“内源性”跨学科研究早已成为人文学者自觉不自觉在使用的研究方法的话, “远源性”跨学科研究也早已成为一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比如, “科学技术史”专业, 是附设在“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 拥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学生来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不同门类。在历史学学科中的“考古学”、“博物馆学”分支, 也与科技考古、博物馆设计等远源性跨学科研究, 最近, “考古学”在国标法中已经单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 (CSLC) 是985重点建设基金, 自2004年开始启动以来, 就是一个融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目前, 该中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5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1项。目前, 文史哲基础学科的青年团队和学术沙龙, 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科, 带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 学者们在相互交流中扩大了学科视野, 改变了传统的方法论结构。但是, 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开放度还不够, 大量的学术活动还仅限于学院内部的交流, 如果能逐步向校内、校际开放, 应该能形成更好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

4. 引导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注综合性的迫切现实问题。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 党和国家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 这也就为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仅是在自己学科内部按着旧有范式在象牙塔里做文章, 还应该在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复兴、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方面贡献力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利用与保护、国际关系问题、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需要人文学者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在“大科学”时代, 这些问题都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协作攻关。

二、以问题研究为导向, 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

在学科内部进行的学术研究, 专注于某个研究对象的某个层次, 可能会在事物的局部取得精深的研究成果。若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仅仅依靠一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去揭示社会现实, 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往往不能统观全局, 难以获取现象的整体面目和未来走向。学科内部的研究无法应对社会提出的系统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古典学院科学已发展到“后学院科学”时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 学科越来越专业化, 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 要想重新贯通所有的学科, 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或者说, 在后学院科学时代, 也很难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因此, 后学院时代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集群化的道路, 科学领域集体狂欢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巨型大学的兴起与国家大型研究基地的出现则为集群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集群创新也就是一个大规模科学家群体围绕某个重大科学课题展开工作, 且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后学院科学时代, 科学在专业的领域内向着纵深发展,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水平的时候, 需要对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沟通与融合。个人的力量无法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而只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来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联手,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 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一个研究团队就是一群具有互补技能, 愿意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现在国内综合性大学的研究所建制中, 会有几人到十数人不等的研究人员, 因为处于相同的二级学科而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所这个团队中, 研究人员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 彼此之间的合作相对松散, 研究人员保有个体的独立性。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特点必须是打破研究所界限, 实现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重组。团队组建的纽带就是研究项目。要组建一个好的研究团队, 必须要有一个高度负责、能统领全局的团队负责人。他能在项目进展、人员调配、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协调部署, 将团队的合作理念贯彻到研究行为中, 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中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这样的研究团队, 才能够做到超越个体知识局限、超越专业界限, 达到对复杂现象的整体透视。研究团队的粘合剂一定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规定了团队的研究理念、研究任务和合作方式。人文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个人兴趣主导的, 这就需要团队负责人能够将每个个体的研究兴趣引导到项目上来, 通过项目组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 达到完成一个重大攻关项目的目的。在这个学术团队中, 可以吸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有学术潜力的博士生加入, 在项目的分工合作中为年轻学者的成长提供指导和规范。跨学科研究团队切忌“形合实分”的研究模式。将一个大的研究项目按照学科分成若干个小项目, 大家分头研究, 最后将研究成果组合起来。这不是真正的跨学科研究, 这样研究得到的成果只能是一盘散沙, 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预期的研究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在团队成员中培养“问题意识”, 只有“问题意识”才能超越学科的界限, 只有“问题”才能在学科之间游走。“科学进步是由问题推动的, 是在问题导向下实现的。问题是贯穿科学研究的主线, 是真正的核心和灵魂。”研究者跟着问题走, 解决好了问题, 也就真正能够做跨学科的研究了。

三、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 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

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大学, 教学、科研、人事、研究生教育等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 呈现碎片化。而高校的科研人员, 他往往同时在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培训、科研团队与研究平台等地方均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因此, 要使一位研究人员在跨学科研究领域有所作为, 必须同时调动其他工作的能动性。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 更好地规划和引导人文学科的长远发展。

1. 在课程设置上,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素质的培养。

很多高校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 已经达成了通才教育的共识。即: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理工农医的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 在这些课程之外,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跨学科研究概论”等课程, 为学生们建构起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知识结构, 帮助他们树立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以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就能熟练依据实际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组合, 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学生也能开辟交叉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2. 青年教师跨学科研究的培训管理。

浙江大学人事处对新进教师都要进行学科交叉培训学习。一个人文学科的青年教师必须修习医、工、理、农等学科的三到五门课程。这种培训对于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非常有效。但是为了能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授课偏重于浅层次的基础知识, 很多课程进入不了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层面。学员们在完成了规定任务之后也很少再去听课, 对个体来讲, 这个培训也缺少持续性。这也需要管理部门总结经验, 更好地让交叉培训课发挥更好的性能。

3.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国内高校的基层组织结构 (系、研究所) 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建立起来的, 高校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遵循这样的组织模式。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很明确, 但是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未能得到反映。目前浙江大学已建成的人文跨学科研究平台有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院等。这些研究平台在团队组建、项目研发、成果发布等层面均显示出了活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学校拨付一定的资金, 以项目的形式对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团队进行资助, 营造一个新颖的学术环境吸引学者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学校可以直接聘任跨学科项目的研究人员, 项目负责人可以不经过院系, 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

在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中, 已经开辟出了许多新兴学科, 研究成果在与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拥有了充分的发言权。可以预见,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 新兴交叉学科能够与传统优势学科比肩共舞, 呈现出人文学科的新特色。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36.

[2]李尚群.创新团队论——大学科研主题问题的当代阐释[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33.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8

1 布局学科大平台, 支撑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建设

跨学科的研究生师生团队建设和培养模式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 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中心技术平台是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的关键基础。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 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 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 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加强学校科研基地建设, 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学校进行了科研平台的布局和调整, 科研平台肩负起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任务, 同时也担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科研平台的意义不再是原来的小而散的机构, 而是一个大平台的概念。一个科研大平台, 可能涉及的学科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多个学科的共同支持, 特别是面向综合应用的大平台, 需要在学科关系上关系紧密的几个学科, 如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的共同支持。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完成了科研大平台的布局规划和框架建设, 这为在科研大平台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平台支撑。

2 构建光电科研平台, 支持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建设

光电科研大平台是由正在建设中的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与已建成不断发展的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纤通信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微电子工程中心、光信息材料实验室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光学工程、电子科学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 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 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 学科交叉明显, 能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条件。平台将以优势科研方向引领特色创新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平台对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作用,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平台依托光电工程学院进行建设, 光电工程学院也是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这两大学科的建设依托单位, 这为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学科条件。

3 组建多学科的导师团队, 保障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 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光电工程学院在学校学科布局中负责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的学科建设工作, 并参与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建设工作, 已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 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指导的背景和长期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4 开展教学研究, 推动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建设

目前关于研究生师生团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依托学校光电科研大平台建设, 支持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 并对跨学科创新性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支持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其他高校实施跨学科人培养提供借鉴, 在研究生师生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型及有效途径、师生团队的互动系统的研究、光电科研大平台下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成为必要。

团队绩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此, 学者们提出多种模型来揭示团队价值创造过程。在影响最为广泛的Inputprocess-Output (简称I-P-0) 模型基础上对研究生师生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运行方式进行研究, 并对模型进行修正, 完成了研究生师生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建模。在途径方面, 首先明确研究生师生团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双重目的, 保持研究生师生刚队成员优势互补的合理团队结构, 发挥导师“教育、科研、服务”的职责功能, 加强研究生师生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公平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营造学术民主、创新和传承的团队文化, 鼓励团队成员良性竞争, 实现资源共享和沟通协作, 通过团队成员资源共享、相互信任、盈性竞争, 协同互助, 有效提高创新水平, 提升团队凝聚力, 保障创新能力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师生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师生团队内部的互动关系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这些活动是连续不断的行动流.或者成为行动的系统, 这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师生团队的经济活动—经济系统、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活动—互动系统核心系统、师生互动的生活系统以及师生互动的价值系统。这些子系统共同构成师生团队内部的互动系统, 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配合但同时也可能会存在着冲突和张力, 保持这四个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就能够使师生互动系统良性地运行, 避免导致系统的张力, 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通过基于学科大平台的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们认为, 以重庆邮电大学信息通信特色为背景, 依托光电科研大平台建设, 服务于学科关系紧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系统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 对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是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实施跨学科教育, 造就具有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摘要:对立足于学科大平台, 对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为高校的创新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科大平台,跨学科,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研究生教育中的跨学科课程整合.教育探索, 2010 (11) :41-42.

[13]夏士雄, 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计算机教育, 2011 (1) :65-67, 2011.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9

1 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1.1.1 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当前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也少有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被严重地应试体制化了, 不知道何为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

1.1.2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方式满堂灌, 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比较普遍, 学生仍象中学阶段一样, 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注意力分散, 做与课程学习不相关的事情, 吸收效果不好。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普遍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根据张春玲、聂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二、三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别, 一年级高于二、三年级。由此可见,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二、三年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评价降低与课堂教学运用太多, 通过逐年的积累, 他们产生了疲劳不无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 超过5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速度太快, 不利于他们的思考与吸收, 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1.1.3 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

大学生学习过程由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作业等相关环节构成, 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以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够, 具体表现为:平时上课老师按课件满堂讲, 中间的学习过程几乎不过问, 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时进行考试。

1.2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受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应试化和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思考, 表现为缺乏人生规划、学习规划等。

②学习动机具有功利性和实惠性的特点。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李业成对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找个好工作, 提高经济地位是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期望, 实现家庭的愿望是排在第二位, 这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 属于自我指向型。出于内源性的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比例则较小。

③思维方式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系统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④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多数人仍延续了中学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和通过考试的学习模式。不懂得“阅读、分析、思考、归纳、应用”是科学的学习规律, 除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不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

⑤自主学习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2 提高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效益的方法探讨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 以下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的一些方法。

2.1 科学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

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 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学生高效专注听课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酌情减少讲授时间, 放慢讲授速度重视讲授质量。着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内容重点、难点部分和最新学术动态等, 其余时间可以进行抽查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复习情况、课程作业与小论文的评讲、课堂讨论以及其他互动教学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 思想逐渐成熟,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 在学生社团组织和校外兼职活动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课堂上互动教学的时间也应该增多。抽查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目的是监督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效果, 使其逐渐养成课外阅读教材和资料的习惯;通过随机抽查, 防止侥幸过关的行为, 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有疑不问、有感不发的被动学习习惯, 逐步提升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2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是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分析和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以及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最好从兴趣入手, 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只有学生对材料感兴趣了, 他们才会自觉、自主阅读。

阅读教材是大学生的基本课业, 为学生慎重筛选合适的好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在选择教材时, 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选择教材, 应该难易适中, 最好选用国内作者编著教材, 教材的趣味性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重视的是, 好的教材对教学效益的贡献是不可小视的。例如, 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使用马清梅和陈荣铎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所选用资料和案例趣味性强, 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很高, 与笔者之前选用的另一本教材的使用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 对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陈国海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合本科生使用, 而王垒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难度偏大趣味性不够, 更适合大公司的HRM使用;再如, 王蔷主编的《组织行为学教程》比较学术化和西方化, 适合研究生和教师作参考书, 陈国海编著的《组织行为学》具有趣味性强、吸纳学科新动态和有中国特色的特征, 适合本科学生使用。

学生的高考成绩虽然比较接近, 但客观上他们的阅读能力差距较大, 根据教学对象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差别, 在教学中采取强制性和拓展性阅读两种方式是有必要的。

强制性阅读是针对多数学生平时没有阅读习惯采取的教学手段, 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达到基本掌握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效果, 并借此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让学生学会和巩固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 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将学生的阅读任务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选择合适阅读材料大家一起阅读, 如较短小的案例、有趣的小资料等, 之后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随机抽问, 这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 督促认真阅读和思考, 因为时间有限, 提问应以事实性的问题居多;课外阅读应事先布置任务, 提出阅读要求, 如思考题、课堂讨论主题和大型案例阅读分析准备等, 由于准备时间充裕, 问题的难度可以加大。

拓展性阅读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创新思维。在课程学习中会学习一些管理大师的理论或涉及和他们的管理成就有关的案例, 可以借此向学生推荐一些专著或传记。例如, 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有益于大学生了解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过程, 进而指导他们以后的管理实践活动;又如,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学习中可以推荐管理思想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再如, 借助今年的全球财富论坛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先生在成都参加会议的契机, 推荐阅读《杰克.韦尔奇自传》,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认真系统和深入的思考, 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成长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小论文

在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少有甚至不给学生布置平时作业和小论文, 这也是让学生放弃课下复习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业和小论文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地学习, 调动了学生自觉学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检索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中, 布置学生撰写一个工作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要求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特性、个人预期职业倾向和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推荐撰写如下职务 (业) :校内———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社团领导、教师、行政干部、保安、宿舍管理员、食堂师傅等;校外———公司各类职位、餐馆老板、杂货店老板、银行工作人员、家庭妇女等。还可以鼓励撰写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工作的职务说明书, 如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 推荐撰写“生产线长职务说明书”、“车间主任职务说明书”等职务。在课堂上展示作业范本, 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的选题方向。

小论文主要是让教师从学科测验以外的纬度评估学生, 考察较难以评估的特质和潜能, 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方式。小论文也是一种研究式学习法, 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能力的特点, 小论文可以采用定题论文和自命题论文两种形式。为逐步纠正应试制度给学生留下的模板化和缺乏发散性思维的痼疾, 自命题论文可以采用半开放式, 即限定选题范围, 论文模板的结构为半开放式, 部分内容鼓励自由发挥。例如, 人力资源管理课可以布置“职业生涯规划”小论文, 通过分析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外部环境, 思考今后的人生轨迹, 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保持足够的学习动力。

2.4 改变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原因, 在对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方面, 不少教师仍沿用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最终评定结果的方式, 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少有关注和监督, 也是导致他们一直沿用中学应试学习方法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例如, 阅读教材情况的反馈结果、主动思考置疑的表现、课堂讨论的表现、课程作业和小论文的成绩等。这种规则改变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外的学习活动和环节, 起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3 总结与展望

以上教学方式在个别教师的局部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益, 也能带动一定范围的联动效应。要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需要配套系统工程的支持。在宏观层面需要依靠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中观层面依赖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仲岭.培养学习能力是高等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大家, 2000, (4) :146-147.

[2]李业杰, 徐晓君.应试教育背景下90后大学生学习心态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85-86.

[3]张春玲, 聂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11) :123-125.

[4]龙军权, 范桂桂.培养学习能力需从调节学习活动过程入手—大学生自学状况调查[[J].宝鸡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4) :103-110.

[5]张雅宁.教材阅读——自主学习的利器[J].教材研究, 2012, (9) :44-45.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10

一、今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一)考点分析

下表是今年地理考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具体考点及其所考查的核心能力、分值分析表。

(二)考题特点

1.学科特色鲜明,命题立意与难度保持了较好的延续性。今年的全国Ⅲ卷与我区去年采用的新课标全国Ⅱ卷相比,难度基本持平。命题立意上仍以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为核心,综合考查了考生对核心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提取与解读、知识调动与应用、论证与阐释地理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水平,突出了对地理教育核心价值观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等的考查,学科特色突显,“地理味”浓郁。

2.突出对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的考查。今年的全国Ⅲ卷绝大部分考题都考查了地理图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与去年的全国Ⅱ卷比较,考题压缩了用图量,增加了纯文字材料的题型,因此对文字材料信息的提取要求更高。选择题第2、9、10、11题是易错题,也是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出现区分度的节点,其答题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提取图文信息。在确定第2题的选项时,考生很容易受到题组材料信息的干扰,因为不能准确把握题干设问角度的关键信息而导致错选;在解答第9、10、11题时,考生容易在图文关键信息捕捉与知识调取与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出错,答题时会出现较大困扰。

3.知识技能型考题弱化,学科思维能力考查趋向加强。对比广西近三年考题可发现: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单一考查逐渐弱化,但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更趋强化。表现在:选择题中,2014年单一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有“地球运动”“海上航线地名”“河流流域地名”和“农业地域类型名称”,2015年单一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有“天气系统”“时间计算”“河流结冰期”等,而2016年选择题中这种纯粹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比如往年备考中通常着重的“地球大气”“等值线判读”“时间计算”等均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图文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考题。另外,2016年考题在非选择题设计上对考生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发散思维等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有较高要求,其中以第36(1)、(2)题最具代表性。

4.关注时事热点。本卷选择题第一题组第1~3题和非选择题第37题分别以“近年我国棉花价格国内与国外倒挂”和“甘肃瓜州风能开发”等时事热点为切入点,突出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2017年备考策略与建议

(一)抓核心主干,夯实基础

1.坚定复习备考必须从“抓核心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做起的导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考生在这方面有惨痛教训。比如今年全国Ⅲ卷第37(1)题,题目要求是“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满分6分。显然这是一道单纯考查考生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考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但我区考生的平均得分仅约3分,让人颇感意外。该题暴露出考生在地理备考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思维轻知识”倾向。笔者认为,尽管当前高考地理命题的立意强化了对考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对考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单一考查有所弱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复习备考可以轻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如今年全国Ⅲ卷的第36题,考生的空间定位技能、等高线判读技能以及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知识提取等,都是答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如今高考的地理试题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其实是渗透在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当中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根基,所谓的地理思维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素养,方可达成知识的顺利迁移,直至“借石攻玉”。如今年全国Ⅲ卷第37(4)题要求“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便可以直接从教材有关“美国在进行田纳西河流域水电开发时配建核电站和火电站的目的”的相关知识中得到借鉴(见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必修3)。

3.“抓核心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复习时要面面俱到、平均使力,建议教师在充分研究近三年考题命题走向的基础上,重点对高频考点作深入复习,而对于低频考点或边缘化考点,在复习的时间分配上可作一定的技术处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内容来看,近三年高考自然地理赋分占比3~4成,人文地理赋分占比6~7成,因此,复习重心可适当向人文地理板块倾斜。

(二)强化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取材往往根植于现实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以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且考题信息一般以文字材料、图形材料、表格材料等形式呈现,这就使得高效、准确地获取考题材料中的信息(通常谓之“题眼”)成为精准答题的关键。下面结合考题作具体题例分析。

nlc202309090051

1.考题信息以文字材料呈现时,务必要仔细阅读题干和设问中的文字,排除信息干扰,准确提取信息,抓住“题眼”解题。

【典例1】(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考生很容易受题组材料信息“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的影响而错选A项“原料价格”。考生在阅读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本小题题干中的设问信息是将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比较,而不是中国与美国比较;再结合美国的劳动力价格要高于越南、巴基斯坦,棉花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等知识,可排除A、B两项;根据题组有用信息“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说明K企业市场定位不在美国,可排除D项。因此,抓住本题的“题眼”——“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是答题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考题信息以图形与文字材料组合呈现时,需综合把握图文信息,特别是充分挖掘出隐藏在图形中的地理信息,并对所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典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降水将更多地下渗,转化为地下水,于是地下水水量增多,甲河径流量减少;而题图中岩层倾斜方向将使地下水流向乙河,于是乙河径流量增加;由于降水被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因此甲、乙两河径流总量减少,故D项正确。本题如不能准确把握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答题会出现较大困扰。

【典例3】(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l0~11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第10、11题对考生领会题意有较高要求,之后才是考查知识的调取与应用能力。第10题题干中的“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是个关键,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接下来还需调动“青藏高原东部”所处的板块构造边界知识,再结合题图信息“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去答题。青藏高原东部处于板块碰撞挤压边界的抬升侧,区域内山地总体在抬升,图中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依次经历了三次、二次、一次冰期,说明果洛山最先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才是雪宝项,最后是太白山。所以,第10题的B项是正确选项。第11题把题干文字信息整合成“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以后,会使答题指向更明确,再结合点苍山现在处于间冰期(温暖期)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去作答,便可得出正确选项为B。

以上题例是本卷体现区分度的考题。造成区分度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题目对图文信息的提取、整合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性。

(三)在讲评课中突出对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随着高考地理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日益深入,强化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显得更加重要。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应立足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围绕学生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区域综合分析能力、问题思考“靶向性”架构、语言归纳表述能力等多方面来展开,做到常抓不懈,并落实到复习备考的日常教学,尤其是讲评课教学当中。就讲评课教学而言,笔者建议:

1.教师在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若有必要,答题时可在试卷上把题目信息的关键词用着重号、下划线、线圈等圈画出来。如今年全国Ⅲ卷第1~3题题组材料及题干信息,便可作如下圈画:

题组材料: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的产地优势,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nlc202309090051

第2题题干:“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2.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理顺分析思路,突出“由果析因”逻辑思维过程。许多地理问题是能够通过构建思维模型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板书板图等方式把思考的角度和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逐步学会架构地理问题思考“靶向性”效果明显。比如对“沼泽成因分析”,教师可在讲授时通过板书与板图交错进行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完成“由果析因”的思维建模。

3.注意规范学生归纳阐述地理事物的语言表达。如果说解题思路分析往往是“由果析因”的逆向思考过程,那么归纳答题的表述应该是“由因推果”的顺向归结过程,教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作出强调与引领。另外,学生答题观点混乱、层次不清是卷面上常见的问题,将得分点无端地“淹没”在杂乱的答题文字中,很容易导致无谓失分。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和复习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答题细节,特别应让学生注意理顺答题层次。对于有多个设问的考题,分问答题可避免答题观点遗漏,而分清主次、分点答题能更好地呈现思维过程,表现思维能力。总之,学生答题语言准确、到位及答题点层次分明,是其获取高分的最后一道关口。下面以今年全国Ⅲ卷第36(1)、(2)题为例作示范探讨。

【典例4】(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2分)水网稠密,水运便利;(2分)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分)对雨林环境破坏大。(2分)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理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一道颇能体现地理学科思维与价值的考题,堪称全卷亮点。那么“亮”在哪呢?

第36(1)题的问题实际可分解为两个设问,“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以及“河水泥沙含量少的原因”,故解题答题时可分开解答。

☆富含腐殖质的原因,可循以下三步完成分析解答。

第一步:明确概念——腐殖质是什么?

腐殖质是生物遗体或残体腐化分解所形成的物质。在新教材删除了关于“土壤”的内容后,“腐殖质”成为考生面对的新名词。因为对概念的不理解,不少考生直接放弃答题;也有一些考生误认为“腐殖质多(导致水色变黑)是因为河流被污染所致”,致使答题偏离方向造成失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小题的0分卷占比约达13%。

第二步:提取并解读题目图文信息,调动并应用知识进行“由果析因”的推导。

第三步:归纳与阐述。归纳的过程是“由因推果”,注意表述语言的规范。国标答案的语言表述精炼扼要、逻辑清晰,堪称典范。

☆泥沙含量少的原因,可通过河流泥沙含量的思考“靶向”来帮助分析。

据此可形成“植被、地形、土壤”三个答题角度。但与国标答案比对发现:国标答案只采用了“地形”这个角度,还增加了“沼泽”答题角度。再分析题图不难发现,图示区域的布朗库河流域在“植被、土壤”特征上与内格罗河流域是一致的,唯有地形等高线分布差异较大,因此从“植被”“土壤”角度尚不能说明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的泥沙含量差异。考虑地形差异应是主因之一,于是沼泽对泥沙的阻滞、沉降功能随之显现。综上分析,“沼泽广布”是本小题解题的关键所在。评卷发现,只有少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准确作答,获取高分;更多的考生没能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图文信息进行答题,或者是注意到了又道不出个所以然来。由此可见,第36(1)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是该题的一个亮点。

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是,由于第36(1)题“泥沙含量”的国标答案上没有体现“植被”“土壤”答题角度,那今后再思考类似问题时还能从这些角度切入思考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坚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思维逻辑成立、因果关系不矛盾而且又能解释题目设问的观点,都可以呈现在答题纸上。至于答题观点是否作为采分点,关乎评分标准的制定,考生不必为此思虑太多。

第36(2)题在设问上一反“为何要建设桥梁”的常规设问模式,而是采取“河上为何很少有桥”这样的反向设问,这对考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有较高要求,导致考生容易出现答题观点不完整甚至思维阻滞的问题。本题满分8分,我区考生平均得分3.25分,可见难倒了不少考生。本题思维“靶向”可建构如下思维导图:

观察上图可以发现,解答第36(2)题最终可以得出五个答题靶向,考生可据此完美答题。

笔者以为,教师在讲评36(1)、(2)题时,如能用板书或板图进行答题思维过程的推演,对学生构建答题思路的“靶向性”会大有裨益。倘若这种模式能常态化推广到日常课堂,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影响深远的。

(四)重视选修模块的复习备考

研究近两年考题,可发现如下两条规律:一是在同一份考卷内,必考题与选考题的考查内容并不避讳内容上的重复出现,且赋分比很高,如去年全国Ⅱ卷文综必考题第37(2)、(3)题和选考题第44题均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共22分),今年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必考题第36(3)题和选考题第42题都考查了“旅游地理”的内容(共16分)。而一线教师对选修内容的教学通常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选修内容被忽略之嫌。二是考题模式上呈现出“必修选考,选修必考”的特点。教材中的部分必修内容即使是核心主干知识,也因为受到文综卷地理考题篇幅的限制,考查的核心主干知识不可能做到全面覆盖,因而只能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考查,此所谓“必修选考”;而选修模块内容即使2017年考题在必考题与选考题的考查内容上不再重复,选考题部分每个选修模块依然必定会保有10分的题量,此即所谓“选修必考”。

nlc202309090052

鉴于以上两条规律的存在,建议老师们在备战2017年高考时务必加强选修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就算从复习实效的性价比上看,在选修内容上适当着力也是应该的。那么,具体如何处理好三个选修模块的学习与复习备考呢?

1.对教师指导备考来说,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三个选修模块都尽量做到全面覆盖、精选精讲、强化训练。我区高中地理教学将“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限选模块,而把“环境保护”模块作为可选可不选的自主模块,因此许多学校在开设地理选修课时可能会倾向于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两个模块,忽略甚至放弃“环境保护”模块,这种做法在近两年高考中均经历了很大风险。如前述提到的去年全国Ⅱ卷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考题占22分,今年与“环境保护”模块相关的考题则是3道选考题中最容易拿分的1道考题。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进行选修模块的备考复习时,应从学生整体出发,对3个选修模块表现出同等的重视。每个选修模块的基础理论教学要根据近5年高考考题在该模块的考查情况去精选知识点,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进行精讲;后期的选题训练,则应以近5年高考考题在该模块的考查方向为依据去选定,并进行强化训练。

2.从学生个体考虑,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在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原则固化、灵活应对。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学生在三个选修模块中依据个人的兴趣与专长去选择主攻模块,并“原则”上把自己的主攻方向固定下来,切忌临考时随意变换选考方向。教师在考前最后3个月要对每一个学生选考题的选择方向有明确掌握,以利于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归类辅导。之所以要学生“原则固化,灵活应对”,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比如今年全国Ⅲ卷的选考题第42题(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44题(环境保护)在难度设计上梯度过大,此时当然是“灵活应对”选择较为容易的考题作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今年这3道题中,考生选考的人数非常悬殊(如下图所示)。而从平均分看:选考第44题的考生平均分为8.71分,比选考第42题的考生平均分3.82分和选考第43题的考生平均分4.07分要高出一大截,占了明显优势。在选考题的答题选择上,“趋易避难”更易获取高分。当然,这种变换应建立在对试题的临场评估而做出的灵活应对上,不可轻易采用。

(五)钻研高考真题,实现“高仿真”模拟训练

教师要研究近年高考真题,体会、把握命题立意与走向,从浩如烟海的训练习题中精选题目,再加以科学的组合搭配,力争每次模拟训练都“高仿真”,以使备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训练选题的严谨、科学,其实就是对学生有限备考时间的珍视与负责。

(责编 白聪敏)

学科基础课平台 篇11

关键词:护理学科,信息平台,服务

医院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更好地为医院护理事业服务是医学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 每天均有大量护理论文发表, 也有许多新学科证据产生。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知和应用这些证据, 才能不断提高疾病诊治和护理水平, 但她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主要是工作忙, 很少有时间查询信息以及不熟悉信息查询方法[1], 所以建立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推广经专家评估过的证据概要和专家制定的临床指南, 使她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科新进展、新成果[2], 为临床实践和医疗护理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 成为馆员的重要任务。

1 医院图书馆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

1.1 护理学科建设的需要。建设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能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为创建护理特色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使护理学科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1.2 图书馆改进服务模式的必然。护理信息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知识化的特色, 因此信息服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为临床护士提供更有价值、更系统、更全面的信息服务。护士工作忙, 很少有时间到图书馆来[3]。有一个专业的护理信息服务平台, 护士就可以在家和病房随时查询和学习, 更快捷、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资源。1.3促进知识创新。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关注人的价值和需要。以恢复患者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模式是医院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要了解不断产生的网络护理信息资源, 也需要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2 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

2.1 服务平台构建模式。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基于数字图书馆, 综合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知识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字加工技术, 建立护理特色信息数据库, 构建一个成熟的文献整理研究模块。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的护理专栏进入, 再点击相关链接浏览[4]。

2.2 设计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标准。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 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应该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具有搜索引擎的功能, 界面清晰易操作, 重点突出, 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文字、图片、幻灯、视频、音频等综合使用。只要有账号和密码, 无论在哪里上网都可以查询信息。设计标准尽量和国际标准接轨, 所包含的内容使用英汉双语版, 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快到达学科前沿[5], 同时要有专人维护, 及时更新。投入使用之前进行相关培训, 使服务平台更方便为临床所用, 同时使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3. 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包含的内容。护理人员的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是全面、具体、实用的知识体系, 它不仅包含疾病专科知识和专科护理, 还应包含护理程序、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知识、临床护理应急处理流程[6], 对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异常值有警示系统、有预见性处理步骤的提示和引导, 包含常用药物及特殊药物的使用知识、护理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操作标准、仪器操作指南、护理病历书写、护理科研、护理教学和法律法规等。

4. 参与平台建设人员的水平。平台建设是医院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但建立完善、实用的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比较难的, 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其疾病的复杂性、护理工作的细化标准, 工作量大, 而且医院图书馆员应具有较深的医学基础知识、计算机检索知识和外语知识, 因此医院图书馆要配置综合素质高的学科馆员, 要有高级职称、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编制。由于疾病的复杂性, 可根据医院疾病收治范围, 注重建设专科特色护理信息, 按科按类设立标引, 建立数据平台规范档并进行有效的后控, 以提高检索效率[7]。

5 医院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展望。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关注人的价值和需要, 以恢复健康为目标。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学科建设, 需要引入护理学科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模式, 深层次地服务护理学科, 逐步健全、完善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使护理人员具备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 在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护理中更好地服务病人。

参考文献

[1]陈春英.医院图书馆与循证医学[J].现代医院, 2007, 7 (4) :138-141.

[2]张玉, 张文举, 李娜.循证医学实践数据库的实现[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1) :36-39.

[3]王小亮.对护士读者群的分析与思考[J].2009, 30 (3) :79-81.

[4]周威平, 钱智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 2005, (6) :87-89.

[5]尚武.医院双语教学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4) :77-78.

[6]王薇等.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库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8) :742-744.

上一篇:输入质量论文下一篇:污染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