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技术平台

2024-06-11

基础技术平台(精选12篇)

基础技术平台 篇1

摘要:紫阳汉江大桥4#、5#、6#墩基础属深水基础, 本文介绍了深水基础钻孔平台定位钢管桩的定位, 桩基钢护筒的定位, 钻孔平台的施工。

关键词:深水基础,钻孔平台,施工

紫阳汉江左线铁路大桥, 位于襄渝二线安康境内的紫阳城区, 横跨汉江, 与既有襄渝铁路平行。主桥布置为 (48+2×80+48)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主墩4#、5#、6#位于河道中央, 每个墩有12根桩基, 桩经2.0m, 桩长45m左右, 承台尺寸为16m×14.6m, 桩顶标高310.75m, 河床标高287.9m, 高水位329m, 低水位313m, 最大水深41.1m, 属深水基础。设计深水基础施工方案是搭设钢管桩固定施工平台, 在平台上钻孔, 承台采用钢吊箱施工。

地质情况:该桥位于既有紫阳汉江大桥左侧30米处, 桥趾处属低山河谷地貌, 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是, 4.5m淤泥, 1.5m中细沙, 2m圆砾土, 11.5m碳质千枚岩。

1 施工方案选择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本着既节约材料又方便施工的思路进行设计。经过研究提出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一台70t简易缆索吊、一台20t水上浮式起重机、驳船、平板拖轮方案。

方案二:一台50t水上浮式起重机、一台20t水上浮式起重机、2台简易10吨电动葫芦悬臂吊机、驳船、平板拖轮方案。

由于水深较大, 插打钢护筒的重量达40多吨, 加之缆索吊插打护筒难度大, 拆迁影响等, 最终选择了方案二。

2 钻孔平台设计

根据设计资料及实地考察决定按照方案二施工:4#~6#墩采用50吨及20吨浮吊及驳船、平板船配合搭设平台。搭设时, 先用浮箱拼成浮动平台, 在浮动平台上安装定位导向架, 由浮吊和振动锤插打φ1000管桩;再以φ1000钢管固定平台, 在因定平台上作导架, 插打钻孔桩护筒, 然后依此在护筒上焊接横梁牛腿, 在其上安装横梁、纵梁、分布梁和满铺方木、焊接栏杆等形成钻孔平台。

2.1 设计要求

(1) 钢管桩及钢护筒入土深度满足钢管桩及护筒稳定要求。

(2) 严格按照相关的钢结构施工规范进行设计。

(3) 平台平面尺寸满足钻孔作业要求。

2.2 钢管桩和钢护筒的设计

2.3 钢管桩及钢护筒的规格设计

钢管桩设计为φ1000mm×10mm, 钢护筒设计为φ2200mm×14mm, 最底节4米范围内加厚为18mm, 最顶节2米范围内加厚为18mm, 顶端振动锤夹钳处加焊φ600mm×600mm×18mm的加强钢带, 各节护筒连接处加焊φ600mm×600mm×18mm的加强钢带。

2.4 钢管桩及钢护筒的长度设计

根据本桥设计地质资料确定护筒入土深度 (满足平台稳定性要求) , 结合设计施工水位及搭设平台时的水位确定钢管桩及钢护筒的长度。

2.5 设计平台见下图1, 钻孔平台平立面图

2.6 设计的检算

由于钻孔桩在深水中施工, 那么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施工前要对设计的各个施工阶段要进行检算, 达到保证安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项:

在该地质条件下, 护筒要达到设计深度震动锤大小的选择计算护筒、钢管桩在锤击条件下的强度及稳定性检算。

锤击护筒入土深度。

单根护筒、钢管桩在受水流冲击作用下的稳定性。

钻孔桩平台整体稳定性。

3 平台搭设步骤

3.1 钢管桩及钢护筒的定位插打步骤。

(1) 利用浮箱拼成浮动平台, 在浮动平台上安装定位导向架 (见图2) 。在定位导向架上安装临时固定钢管桩的设施, 满足管桩在不够长的情况下接长。

(2) 由浮吊和振动锤插打上游第一排4根φ1000定位钢管桩, 待4根定位钢管桩定位后立即利用水平型钢和竖向剪刀撑将其连接成为整体。

(3) 利用浮动平台上的导向架定位第二排4根φ1000定位钢管桩, 并用浮吊和振动锤插打管桩至设计要求。然后将第二排钢管桩按照第一排的连接形式连接成为整体。

(4) 利用水平型钢和竖向剪刀撑连接已插打好的上游两排管桩形成固定的施工平台。

(5) 在固定平台上设置精确定位导向架, 利用浮吊和振动锤精确插打第一排钢护筒。

(6) 利用浮动平台上的导向架定位第三排钢管桩, 并用浮吊和振动锤插打管桩至设计要求。然后将第三排钢管桩按照第一排的连接形式连接成为整体。

(7) 将第三排定位桩与第二排定位桩利用水平型钢和竖向剪刀撑连接成为整体形成固定施工平台。

(8) 在固定平台上设置定位导向架, 利用浮吊和振动锤插打第二排钢护筒, 并将钢护筒与定位钢管桩连接成为整体。

按照自上游至下游的顺序, 按照第一排、第二排钢管桩及钢护筒定位的方式循环定位第三排、第四排钢管桩及钢护筒, 直至打完整个施工平台。

水中墩钻孔平台施工顺序见图3。

因本桥水位较深, 管桩与钢护筒定位时需要分节下沉, 故加工时分节加工管桩与护筒, 为了满足下沉时接高要求, 在每节顶两侧对称焊接吊耳, 吊耳利用厚钢板加工, 并在其上割孔。加工钢护筒吊耳时应防止其影响下沉即与钢护筒定位导向架产生干扰。

下沉时导向架及管桩与护筒平面位置及垂直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导向架的安装精度要求:

平面偏位≤±50mm;

倾斜度≤1/500。

管桩与护筒安装精度要求:

平面偏位≤±50mm;

倾斜度≤1/500。

在钢管桩及钢护筒下沉过程中, 若下沉困难, 可利用射水助沉或吸泥助沉的方法配合。

3.2 平台承重梁及分配梁的搭设步骤

(1) 在钢管桩顶端沿横向纵向双向割槽, 将纵梁工字钢先放置在槽内, 并将其与钢管桩焊接牢固。

(2) 将横梁工字钢也放置在槽内, 并将其与钢管桩焊接牢固。

(3) 在钢护筒上焊接牛腿, 牛腿顶面标高与横桥向工字钢顶面同高。

(4) 在牛腿上焊接横梁工字钢。

(5) 在横梁上按照间距为100cm铺设16工字钢作为分配梁。

(6) 在分配梁上铺设厚8mm的带纹钢板, 并焊接平台安全防护栏杆形成稳定的钻孔施工平台。见图1。

4 定位导向架及管桩与护筒的定位措施

4.1 导向架的定位措施

利用装有导向架的浮动平台四脚的卷扬机进行定位, 将卷扬机与预先抛的低锚浮漂连接, 通过调整卷扬机钢丝绳长度定位导向架。

4.2 管桩与钢护筒的定位措施

起重船将护筒从侧面吊入导向架的导向装置, 锁定上下龙口。利用下龙口的调节装置来调整钢护筒的平面位置, 同时根据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测量员的指导进行垂直度的调整。待钢护筒自重下沉稳定后, 起吊振动锤至钢护筒顶口并调整振动锤的位置, 使其重心在钢护筒的中心位置。振动锤起振, 钢护筒下沉至导向架上龙口顶口1m处, 停锤, 打开上层龙口并测量校核。

继续下沉至导向架底口以上1.5m处停锤。在导向架前端设置2层层距10.0m的上、下导向装置, 导向装置内设置有供护筒定位、施沉过程中纠偏、调整的千斤顶和锁定装置。

5 结语

根据本桥施工过程来看, (水中桩基2007年4月开始到2007年10月施工完毕) , 此平台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并且钢护筒定位导向架始终在固定平台上, 故钢管桩及钢护筒位置精确, 在连接时为将钢管桩和钢护筒连接为整体, 故有利于平台的升降及钢护筒的接高和降低, 因此此平台的设计和施工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铁道部第三堪测设计院.铁路桥涵设计规范[M].铁道部建设司标准科情所组织出版.TB10002.1-99.

[2]罗邦富, 魏明钟, 沈祖炎, 陈明辉.钢结构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GBJ17-88.

基础技术平台 篇2

12328电话系统由呼叫中心平台和电话管理系统平台组成。呼叫中心平台包括电话服务系统、短信服务系统、微信服务系统、服务监督网站、移动终端服务系统、邮件服务系统、转办受理系统、交办受理系统;电话管理系统平台包括业务处理系统、知识库系统、决策分析系统、运行管理系统。

(一)呼叫中心平台 1.电话服务系统

电话服务系统通过排队、接入、保持、录音、三方通话、外呼、转接等功能,为投诉举报、信息咨询、意见受理等业务提供电话受理渠道,并实现呼入弹屏、历史呼叫自动检索、数据项录入、知识库检索等功能。

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采用上表所述型号的呼叫中心行业主流品牌硬件作为本产品出厂时的呼叫中心系统硬件平台,从而为保障呼叫中心系统平台的电信运营商级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采用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的呼叫中心系统硬件(专业部分)通常包括:[1]一体化CTI通讯服务器,模拟语音卡{包括通用底板,板载的功能模块如外线模块、坐席模块、内外线联合模块等,以及坐席铃流馈电电源},数字中继语音卡{支持ISDN PRI[30B+D]信令以及中国7号信令[TUP、ISUP]以及中国1号信令的呼叫接续,支持75Ω E1同轴线、100Ω T1双绞线及120Ω E1双绞线等多种阻抗的数字中继线},VoIP语音网关(VOIP语音卡){支持SIP/SDP/H.323协议},CT-BUS总线电缆等;或[2]多媒体(语音)交换机{包括交换机机架、交换机中央主控板与后出线板、交换机功能板如模拟功能板/数字中继板/VoIP功能板/Asterisk功能板以及与功能板对应的后出线板、板载模块等}。作为一站式呼叫中心解决方案与开放式的标准的呼叫中心(联络中心)系统平台,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在一台CTI通讯服务器(多媒体语音交换机)上融合了呼叫中心系统的所有常用功能,这对于降低呼叫中心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高度的集成性和整合性极大地回避了非集成系统普遍遇到的软硬件冲突以及不同厂家的系统接口的连接和配置难题,为企业/政府机关免去了昂贵的成本、复杂的网络连接以及众多服务器和程控交换机设备,大大地降低了呼叫中心系统的建设成本。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也称为一体化呼叫中心系统产品BYICC2.0)致力于面向广大企业和政府机构普及呼叫中心系统(Call Center)。经过大连广播电视台、深圳地铁四号线、佛山水业集团、郴州市桂东县人民政府、岳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泉州市老龄办、招远市公安局、广东江门海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大理广电、威海第二热电集团、丽江数字电视、滨州市博兴县教育局、深圳华强电子世界网、广西环江电力、中青旅山水时尚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盘锦市司法局、南宁海方燃气、清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贵州四方鼎立、长安铃木汽车、新疆特力电信、长沙三诺生物、昭通广电、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巴彦淖尔市商务局、无锡生活在线、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淄博市淄川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西宁市财政局、文山广电、保山广电、西双版纳广电、大同市纪委监察局、无锡市民政局、恩施自来水、寻甸县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司法局、荆门市农业局、大宝化工、乌兰察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云南省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莆田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香港昌机集团等众多企业/政府机关呼叫中心成功案例验证的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作为CTI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开机即可使用,硬件平台采用呼叫中心行业主流硬件厂商(如杭州三汇、深圳东进、广州毅航通信、上海迅时通信等)的多媒体交换机和语音板卡以及VOIP语音网关,以ALL-IN-ONE/嵌入式的方式集成并固化了PBX/ACD/IVR/CTI/数字录音/语音信箱/VOIP[支持完全分布式、远程中继和远程IP座席方式的混合应用]/TTS/电子传真/来电弹屏(Screen PopUp)/人工座席软件/短信/统计报表软件/维护管理工具软件/智能自动外拨(也称为智能自动外呼或自动批量外呼)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工作流(派工单流转/电子工单流转)管理/与已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的数据接口/易学易用的软件二次开发环境以及软件二次开发的模板程序源代码(呼叫中心系统第三方开发接口)/运营管理等核心的呼叫中心功能模块,同时提供定制化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中的交互式语音应答(IVR)流程软件BYICCIVR2.0和座席软件BYICCAgent2.0以及统计报表软件BYICCReport2.0已经内置了经过规模商用验证的通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功能,通常能满足大部分最终使用部门的业务功能需求。这里提到的通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功能包括客户档案信息管理,投诉建议记录管理,业务受理记录管理,业务咨询记录管理,业务查询记录管理,客户回访记录管理,电话营销管理,派工单/工作流管理,销售业务管理,和与已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如MIS系统/GIS系统/OA系统/ERP系统/BOSS系统等)的数据接口等。作为易于建设/部署实施、易于管理/维护、易于二次开发的高度集成的呼叫中心系统平台成熟产品,对于CRM个性化业务功能需求较少的呼叫中心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项目(不论系统采用SS1/ISDN PRI/SS7的数字中继线路还是模拟电话线路,不论系统配置4个座席还是64个座席或120个座席),采用博域通讯一体化呼叫中心平台产品BYICC2.0(也称为一体化呼叫中心系统产品BYICC2.0)的贵单位呼叫中心系统即装即用,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直接投入正式的商业运行。呼叫中心平台是指对各行各业的用户都适用的呼叫中心系统的通用部分,往往由专业的呼叫中心厂商提供。对于个性化应用较少的企业/政府部门,只需在呼叫中心平台上做个性化配置,呼叫中心系统就可以投入运营。对于个性化应用功能需求较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则需要在呼叫中心平台上做二次开发,二次开发可以由系统集成商(SI)来完成,对于开发力量较强的企业/政府部门也可以自己进行二次开发。对于那些呼叫中心应用软件功能做得比较完善的高级呼叫中心平台,只需进行软件的个性化配置,而无须做二次开发。如果用户需要行业化的客户服务流程,则需外购专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呼叫中心平台通过二次开发接口与专业CRM软件集成。因此,呼叫中心平台,就象房子的地基,支撑起呼叫中心系统的业务和系统负荷。呼叫中心系统的内核是以通信为基础的企业[政府机关]对内对外沟通联络系统,最具技术含量的核心部分是交换机系统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以及CTI(计算机电信集成)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制造商需要依靠对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才能提供高稳定、高可用、高可靠的PBX系统以及CTI系统,灵活可靠地满足企业[政府机关]对于通信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呼叫中心中间件(即通常所讲的CTI中间件)产品是呼叫中心系统中的各种计算机系统与通信系统之间的桥梁,屏蔽了呼叫中心系统的底层通信的复杂性,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统一的易学易用的软件二次开发环境,减少了呼叫中心系统的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在实施呼叫中心系统项目时将软件开发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到最终用户的个性化CRM业务流程(如客户档案管理、业务咨询管理、业务查询管理、业务受理管理、投诉建议管理、客户回访与市场调查管理、工作流/工单管理、销售业务管理、与已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如MIS/ERP]的数据接口等)的定制开发上,从而大大减少了软件开发人员在技术上的负担。采用CTI中间件产品建设呼叫中心系统项目的显著优势包括:(1)减少呼叫中心系统项目的建设成本;(2)降低呼叫中心系统开发/实施的失败率;(3)缩短呼叫中心系统的开发周期;(4)节约呼叫中心系统的开发成本;(5)简化呼叫中心系统与已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的集成/整合;(6)减少呼叫中心系统的维护费用;(7)提高呼叫中心系统的开发质量;(8)保证呼叫中心系统技术进步的连续性;(9)增强呼叫中心系统的生命力;(10)保护已有的投资。

2.服务监督网站

部级12328网站主要实现省级子网站导航和部级服务监督综合信息政务公开。地市级12328网站实现投诉举报业务受理、业务信息查询、政务信息公开等功能。省级不受理呼叫业务的,实现地市级子网站导航和省级服务监督综合信息政务公开;省级受理呼叫业务的,在提供地市级子网站导航和省级服务监督综合信息政务公开的同时,还需实现投诉举报业务受理、业务信息查询、政务信息公开等功能。

3.短信服务系统 12328短信平台实现投诉举报、信息咨询等业务受理和公众出行等公益信息发布,以及投诉举报处理结果告知等功能。

4.微信服务系统

实现投诉举报、信息咨询等业务受理,业务处理进展查询和结果反馈,公众出行等公益信息发布功能。

5.移动终端服务系统

移动终端APP实现投诉举报、信息咨询等业务受理,业务处理进展查询和结果反馈,公众出行等公益信息发布功能。

6.邮件服务系统

通过12328邮箱方式受理投诉举报、信息咨询等业务,自动形成业务受理工单,并通过邮件回复进行业务处理结果反馈。

7.转办受理系统

受理外单位或外部门转送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实现工单生成、业务处理及结果反馈功能。

8.交办受理系统

受理上级部门交办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实现工单生成、业务处理及结果反馈功能。

(二)电话管理系统平台 1.业务受理系统

业务受理系统接收电话、短信、网站、邮件、移动终端、微信等渠道受理的服务监督信息。工作人员通过业务受理系统对信息内容进行整理与记录后,按照《12328电话系统业务流程规范》填写电子表格,形成业务处理工单。

2.业务处理系统

与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实现工单流转、催办督办、查询反馈、企业直通车、多渠道工单查重及并案处理、重大投诉举报处理等功能。

3.统计分析系统

结合对12328电话业务统计数据的挖掘整理,实现相关类型数据的同比分析、环比分析,结合管理决策的需要实现行业热点分析、行业动态预警、行业专题分析、趋势分析等功能。

4.知识库系统

知识库系统具备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多库管理、文档锁定、知识版本控制、知识导入导出、知识维护流程管理、编码管理、配置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能结合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对图文、表格等多种类型数据知识进行采编、查询和管理。知识库系统一方面可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另一方面可通过与电话管理系统整合,结合具体业务运行数据的积累,实现相关知识信息的动态更新。

5.运行管理系统

业务基础平台怎么选? 篇3

在互联网、云计算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正在积极尝试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企业对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们希望IT系统在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的同时,能够改变工作模式、增加用户体验,与其业务、市场、服务甚至运营管理深度融合。

IDC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原有的经营业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传统行业客户纷纷寻求业务变革,互联网转型成为众多行业客户共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促使企业业务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驱动企业IT需要交付新价值,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助力企业业务创新,以此来支撑业务从前端到后台的全面变革与发展。

未来,所有企业都是技术驱动型的公司,IT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再扮演辅助角色,更多的是主导作用,IT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与服务中去,而不仅仅是支撑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因此企业自有IT建设能力将会逐步加强。

越来越复杂的IT建设

除了互联网+,现在还有个炙手可热的词就是“工业4.0”。不同于早期的工业自动化,制造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再只涉及制造、销售、商业化这样一些流程,互联网+时代的工业4.0让制造业遇到了市场营销、销售服务、设计生产、管理决策、组织模式一整套的企业变革。

然而,传统的IT建设模式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后续容易出现难于集成整合、运营监控等问题。

从IT交付价值的角度看,用户体验、业务持续创新和围绕数据产生的新的寻求,如何将这些企业业务在IT层面进行市场化,这些问题最终会落实到应用系统上来。

具体来看,IT应用面临着四方面挑战。

首先是标准化解决方案和用户深度定制间带来的挑战。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同一行业不同客户情况也千差万别,业务模型不一样、发展思路不一样、组织架构不一样、商业模型不一样,这就导致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无法适应所有客户。不同的客户会有针对自身特点的深度定制需求;

第二,是一劳永逸和快速适应变化带来的挑战。供应商自然很希望做出一个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一个版本永远不要变,但事实证明这根本不现实。随着企业业务的变化和扩张,IT必须要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第三,来自数据孤岛的挑战。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国内大量应用相互独立、关系复杂,依附这些应用形成了很多数据孤岛,这种现状跟互联互通趋势相违背;

第四,应用系统分散带来的建设管理挑战。而未来趋势是统一技术路线,统一框架和集中管控。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平台打造IT系统,以便快速响应市场与业务转型需求。

业务基础平台是什么?

在解释业务基础平台是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它不是什么。

业务基础平台不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也不是传统的应用服务器,不是消息中间件,不是系统管理软件,更不是数据库。

业务基础平台是构建在IT基础设施和行业应用之间一个逻辑层次。是通过对业务的抽象和理解,梳理出来的由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监控运维平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软件平台。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业务基础平台贯穿了IT系统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能够覆盖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确保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一致性;第二个方面,平台会内置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和开发规范,能够屏蔽技术架构的复杂性,使平台的使用者可以专注前端的业务具体实现;第三,软件工程相关的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等基于统一的平台和规范能够共同协作完成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最后一个层面,除了基础功能之外,业务基础平台一定要聚合行业用户通用的一些属性和组件,通过积木拼装的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行业快速的开发、快速的迭代,这是整个业务基础平台重要的特性。

如何跨过“两山加一河”

如果把业务基础平台比作即将到达的一座山,那么,企业的IT运行现状就是脚下的这座山,而在两座山中间还有一条河,这是平台导入之前需要做的IT准备工作。只有完成了下山、过河、上山的过程,才能实现基础业务平台的导入。

下山区主要对现有一些存在问题的IT系统进行改造,比如,对烟囱式或者竖井式的IT系统进行改造。过河区是平台导入前IT预处理或者准备工作,爬山区可以借助平台产品组合,帮助企业按照新的建设思路,把所有的产品或项目构建在一个业务基础平台之上。

东软集团平台产品事业本部基础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表示,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以东软为例,他们在帮助客户导入平台之前,会进行系统解耦,以资产化为目标重新梳理业务系统,同时完成技术统一;其次,帮助客户进行组织、流程及相关规范的重构和建立;最后是基于东软平台产品Unieap和Saca,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IT平台。

早在2007年,东软帮助美国著名制造商波音公司做咨询项目。当时,波音公司有2000多个业务系统,如果想查询所有系统里的物料使用情况和销售数据,这个简单工作变得非常难。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这一种现象到底隐藏什么?

经过东软的调研发现,波音公司这2000多个系统一共用到20多种开发语言,而且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里面都用到了4~5种开发语言。这么复杂的技术路线之下,不仅波音公司的技术人员难于学习和掌握问题,即使对供应商而言,因为每个供应商都熟悉不同技术,一旦一个供应商出了问题,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找到其他供应商加以补足。这样背景下,面临的是开发效率极低的现状。

为了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IT的建设目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工作?

要帮助波音公司“下山”,解决他们遇到的那些有挑战性的实际的问题。系统耦合度比较高要通过系统解耦解决,统一技术路线,通过组建复用形式提升整个开发效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导入平台产品。实际上企业还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内部IT管理,原来IT管理方式是按照业务系统管理,有人力资源的IT小组、有供应链系统的IT小组、有销售管理的小组。这样组织单元在基于平台模式的研发之下,实际已经满足不了研发需求。更适合的IT管理方式应该是按照软件全生命周期来划分。

再比如数据的统一。有的企业A系统里面对于原材料编码是四位数,B系统里面又采用八位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想要写一个统一查询语句是不可能把“相同类型的原材料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一个数量统计清楚的。所以,在这样背景之下,还需要通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进一步做好平台导入准备。

这些工作就像是河里的暗礁,只有通过优化组织、梳理过程、建立规范,提升整个交付能力这些手段,才能把这些“暗礁”除掉。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开始“爬山”了,也就是平台产品的正式导入。在正式导入之前都是在帮助企业梳理内部研发存在的问题的阶段。

选业务基础平台,看准这六点

业务基础平台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这么好的东西怎么选呢?以下六大核心能力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是软件全生命周期支撑能力。只有增强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能力,才能为不同的业务系统开发提供最好的支撑;

第二,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定制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整个中国市场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要求业务基础平台一定要具有标准组件开放能力,此外还要能配合企业个性化需求,有定制能力;

第三,适应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将会影响到未来这些技术如何能够适应业务基础平台。以自然接口为例,现在我们还在键盘、鼠标上使用触摸技术,不排除未来可以实现体感操作。或许Google眼镜可以应用于仓储的管理,管理人员戴着眼镜就可以看到下一个仓储货架上产品是什么,交互能力、自然接口能力就变得很重要;

第四,软件业务资产沉淀能力。模块的沉淀最后会成为企业的软件资产,IT资产的复用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第五,DevOps支撑能力。DevOps是软件开发、运维和质量保证三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集成所采用的流程、方法和体系的一个集合。DevOps是一个很好的开放规范流程,可以集质量开发、运营于一体,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快速迭代。

第六,厂商的专业服务能力。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服务,抑或任何一个平台,都需要厂商有非常专业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初期,如果平台应用不好,很可能后续这个产品和服务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面对复杂的企业流程,包括培训在内的专业服务能力非常重要。

“两山一河”是什么?如何“下山”、“过河”,再“爬山”?企业在选择平台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

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研究 篇4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 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在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运行, 而是通过互联网在大量服务器组成的云端运行;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 而是保存在云端的数据中心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

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可通过资源的虚拟化与按需调用, 提供可靠的软、硬件服务, 实现优质资源普及共享, 降低资源数据库重复建设成本, 解决传统教学资源单一问题;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 能有效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丰富多样性的资源可解决教师进修、研讨费用, 教师可以足不出户接受一流的培训,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高效的交互功能可促进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的交流互动, 实现协作式学习、互助式办公, 促进学生与家长、社区的联络;强大的平台可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 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进而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云端技术构思

用户基于网络获取云服务。云计算技术降低了系统对用户终端配置的要求, 用户只需要具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或者车载电子设备等就能轻松登陆云端;网络端需具备无线网、有线网以及数字服务等资源提供多样的网络获取方式, 以便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硬件环境;云服务端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 云计算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 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 无需人为参与。

建设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 就技术层面来讲, 无论线路布局还是设备连接都离不开技术。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云计算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主要阐述了构建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云平台技术。按照云服务的服务类型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鉴于每一种服务类型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 根据云服务端三大服务类型, 笔者对应地列出了一些主要技术。

基础设施即服务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服务。它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封装成服务提供给用户, 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环境。在IaaS环境下, 用户相当于在使用裸机和磁盘, 要实现多台机器协同工作, 需采用节点互联技术;要容纳丰富的数字资源需采用数据存储技术;要保证云与云广泛的交流, 提供畅通的带宽服务, 需采用带宽优化技术。基础教育用户可以在云端储存各类教育和学习视频等数据资料, 安全稳定且空间足够大。

平台即服务是云计算系统的核心, 能够提供专业的教育应用引擎用于教学软件或教育系统的开发。它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管理、海量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 如云计算的系统中采用资源调度技术、多租户技术实现资源的部署、分配管理、采用容错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等。

软件即服务将某些特定的应用软件如各类教育软件封装成服务, 提供在线软件服务。用户通过选择相应服务在线运用各类软件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不受限于自己客户端配置问题, 且无需处理繁琐的软件安装和升级问题, 它支持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领域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线协作交流互动技术。

3 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具体技术介绍

笔者将支持基础教育的云服务技术基于云服务三大服务类型进行了相应的部署。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化发展, 相应的技术可能会渗透两种以上的服务类型中。

3.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3.1.1 节点互联技术——异步光分组交换技术

云服务模式下数据中心是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分配计算资源。但是因为各家厂商定义的接口不兼容, 导致这些云之间无法顺畅地交流。为了实现不同接口之间互联, 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可采用基于异步光分组交换 (OPS) 技术。该技术采用主从式树形架构进行分布式控制盒管理, 高速数据流在各级节点基于组播方式实现异步交换, 进而实现大批量云计算节点的可扩展性互联。

3.1.2 资源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理念是, 互联网上多台计算机比单台计算机掌握的信息多, 通过将网络内部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为了整合各学校教学资源, 使其统一构成资源云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实现之前, 必须对所有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 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和资源数据接口标准。资源库整合之后, 由大量服务器组成的云端为了能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 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存储, 云计算主要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云服务平台为了能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 需具备存储超级容量数据的能力。分布式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所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 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分布式存储要求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 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读写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目前,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主要有谷歌的非开源的GFS文件系统 (Google File System) 和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GFS文件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它能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和应用。GFS的设计理念区别于原始的文件系统, 主要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 运行于较为便宜的一般硬件上, 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能为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

3.1.3 网络优化技术——内容分发网络技术

云服务是基于网络的服务, 在云与云之间需要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 如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及快捷性等要求, 显然需要数据传输优化技术。

网络宽带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云的性能。云与用户之间需要高速网络连接, 要发展云的先决条件是具备性能优秀的宽带网。为了使互联网中的内容能更快、更稳地传输和分发,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即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可以尝试发现网络中的瓶颈环节, 并消除这些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解决网络性能不佳问题。CDN技术集合采用了负载均衡技术、动态内容分发与复制技术 (将占网站主体的大部分静态网页、图像和流媒体数据分发复制到各地的加速节点) 、缓存技术。

3.2 平台即服务PaaS

3.2.1 资源管理技术——列存储数据管理技术

云数据库系统是专门用来放置各种分布式数据的数据库, 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能够高效地管理大数据集。为满足云计算对海量数据存储、读取操作的特点, 云系统的数据管理往往采用数据库领域中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用户只需注册获得使用授权和执行相关的操作后, 即可通过浏览器来进行增加、查询、删除、更新等数据管理操作。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中最著名的是谷歌提出的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 该数据库具有高性能的数据管理能力, 有专用的GQL (Google Query Language) 查询语言。

3.2.2 多租户技术

与传统的软件运行和维护模式相比, 用户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不需要一次性购买和部署在个人的数据中心里, 教育云平台中包含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能够被很好地共享, 且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配置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多租户技术就是目前云计算环境中能够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技术。

多租户技术的实现重点, 在于不同租户间应用程序环境的隔离以及数据的隔离, 以维持不同租户间应用程序不会相互干扰, 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应用程序部分通过进程或是支持多应用程序同时运行的装载环境 (如IIS) 来做进程间的隔离, 或是在同一个服务程序进程内以运行程序的方式隔离。数据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将不同租户的数据隔离, Force是采用中介数据的技术来切割, 微软MSDN的技术文件则是展示了使用结构描述的方式隔离。

3.2.3 容错技术

在教育云服务平台中, 为保证教育资源的安全性, 通常会采用多副本形式不同云朵上存储多份相同的资源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性, 在PaaS服务中要具备容错技术。容错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存储副本资源, 通过冗余信息存储实现。

3.3 软件即服务SaaS

在讲究合作追求共赢理念下, 相互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云服务的特点是无论身在何处, 都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访问自己的文件, 还可以将文件与他人共享。针对基础教育, 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等学习软件可以采用云服务。目前来看, 非常流行的基于Web在线文档编辑的服务是谷歌文档Google Docs, 它的界面简洁美观, 且功能容易掌握使用。用户只需连接网络, 即可使用这些云服务, 实现学习项目协作规划、教学活动协作管理、师生人员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的共享与协作编辑, 完成网上协作办公。

典型案例如Google Site (Google协作平台) , 它可以将文本、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视频、照片和其它类型的信息, 以及Google云服务完全组合在一起, 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平台。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协作平台是连接教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访问。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让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或话题,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协作平台可以作为虚拟教室, 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作业或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资料。作为教师, 可以发布与教学相关的通知, 在平台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分享自己某一学科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反思。对于家长, 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教师、学校之间进行及时交流, 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4 结语

目前, 选择何种技术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意识到教育云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诸多优势的同时, 也应认识到建设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任重道远。

本文就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的技术选择上进行了探索, 以期通过构建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解决基础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实现新技术与先进学习理念的结合, 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培育更多优质人才。尽管目前构建基础教育云平台的技术实现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郑皓.云计算技术在网络远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计算机与网络, 2010 (10) .

[2]MICHAEL MILLER.姜进磊, 译.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4]李芳芳.云计算现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5]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9 (9) .

[6]张媛.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25) .

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座谈会议简报 篇5

副省长赵建才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刘世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省发改、财政、国土等省直单位有关负责人,各省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市领导毛万春、李柳身、谭建忠、邬晓芒等参加座谈会或陪同参观考察。

座谈会前,与会人员观摩了伊滨区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西工区西小屯和瞿家屯城中村改造项目、涧西区兴隆寨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项目。座谈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

近两年来,我市按照“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思路和“一中心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总体布局,大力推进城建提升攻坚战,基本实现三年大提升目标。据统计,以来,全市共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15项,新建及改扩建城乡道路684条、桥梁35座,通车里程达526公里;新铺、改造各类管网510.4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73.82万平方米;城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实施园林水利项目360项;实施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603个,完成投资998.46亿元,完成房屋征迁面积4936.81万平方米。

会议通报了今年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情况,下发了《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方案》对我市城镇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抓紧开展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试点项目建设等。

赵建才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城区改造、和谐征迁成果。他强调,我省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提升空间很大,要在巩固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建设,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和人口转移的吸引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积极争创城市竞争新优势,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基础技术平台 篇6

一、我国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一)我国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对现有物联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在数字城市建立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目标是使城市更节约、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3]。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外延宽泛,包括智能运输、智能管网、智慧物流以及平安城市、数字城管、电子政务等方方面面,至今并无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对其概念内涵也一直未能有准确阐述。

智慧城市在国外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制定的“IT2000-智慧岛计划”,该计划被视为全球智慧城市的萌芽,随后,各主要先进国家开始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步伐[4]。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均是以强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为基础,同时,各个城市又结合自身基础和发展需求,在战略定位和要素建设上有所差异。在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将城市的全部活动视作一个可感知、可调节、可调控的生态系统,通过集成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状况、提升城市品质,其内核是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导向,其形态是由精明的发展战略引领的空间有机体。

本文基于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内涵的认识,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天基资源为基础并实现与地面设施协同应用的“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方案: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能管理+泛在服务。其中数字城市是建立在地理栅格化、设施部件化、信息管理GIS化等基础上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智能管理包括智能政务管理、智能民生事务管理、智能行业管理三方面内容;泛在服务是指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卫星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

(二)我国智慧城市的特征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在由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特征区别和联系有正确认识,具体特征区别如表1所示。智慧城市更注重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更强调智能管理和自动反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集成。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一)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进入城市,到2025年,我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巨大挑战。城市管理必须更加智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能源[5]。2014年3月,我国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至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式进入快速推进期。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有250多个,表2对国内典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特色及其基础条件进行了总结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典型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均制定了较为明晰的战略目标,依据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发展战略也有所差异。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众多城市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些智慧城市的战略制定及建设过程中,信息孤岛、软硬件平台不统一导致的功能资源难以复用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信息处理能力。当前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落后,使得大量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难以为应用服务提供有效的支撑。

因此,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有必要通盘考虑,加速建立一种高效管理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和满足各类应用与服务的基础信息支撑平台——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处理平台,以地理栅格化、设施部件化、信息管理GIS化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和相关的规范标准体系的实施,形成城市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体系框架,推进信息化,提高智慧城市的质量和效率,解决各类用户的实际问题。

三、我国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处理平台构建

(一)基础信息处理平台在我国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定位

根据本文对我国智慧城市内涵的分析及相应的建设方案,我国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应主要由一个平台、两张网络、三类应用、两个保障组成。其中,一个平台为实现对城市中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整合应用的基础信息处理平台,两张网络为泛在感知网和天地立体通信网,三类应用为智慧政务应用、智慧民生应用和智慧行业应用,两个保障为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机制保障。

(二)我国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处理平台架构设计

本文提出的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处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该架构集成搭建、配置和插件式二次开发技术,采用“框架+可聚合的插件+功能仓库+数据仓库”的模式,具体可以分为用户层、框架层、功能插件层、仓库管理层。在实际的应用中,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功能插件层不断被丰富,并在仓库管理层的构件仓库中被统一管理、统一维护;仓库管理层除了利用构件仓库管理维护用户开发的插件资源和功能资源外,还利用数据仓库负责访问存放于各部分的服务器、工作站、主机上的城市数据资源;在框架层,用户得到智慧城市的应用系统并运行。多层结构提供了灵活的系统伸缩性,在框架层、功能插件层、仓库管理层之间建立标准的访问接口。

基于该架构的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处理平台可支持分布式数据存储,提供统一的城市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支持子系统相对独立运行,提供当前最新的搭建式、配置式和插件式二次开发技术,并能以最快的方式构建各类智慧城市的业务应用系统及其集成。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全面集成各类系统,实现新旧系统自然衔接,通过统一的中间件,使原有相互独立的部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对海量、多源、异构城市数据的统一层次化管理;②数据全面共享、互操作,依托现有的专用网络基础及各种链路,实现系统中各个单元的互连,保证整个智慧城市系统内部信息一致性及全面性;③即插即用动态扩展,运用信息系统的共享策略,实现不同应用系统数据和资源的互操作;④按需服务的工作模式,用户共享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应用服务。

四、总结

在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兴起但建设经验不足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大量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着眼于增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效率和应用水平,提出我国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并给出具体设计方案和关键创新点,可为我国智慧城市的科学建设和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12):10-12.

[2]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53-60.

[3]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4):1-6.

[4]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http://www-900.ibm.com/innovation.cn/cities/pdf/white_paper_0924.pdf.

[5]杨冰之,邦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Caragliu,A,C.Del Bo.et a1[M].Vrije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责任编辑:赵静)

基础技术平台 篇7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建国东路与马当路的交界处,为大型办公与商业综合体,地下三层,地上两栋塔楼以及二至三层商业裙房。

地下室深基坑分A,B,C,D,E五个区。D区地下室塔吊采用TC6015,基础采用立柱桩+型钢组合钢平台,立柱桩采用A850钻孔灌注桩,立柱采用钢格构柱,承台采用型钢组合平台。

2 塔式起重机基础高位承台创新技术说明

上海地区深基坑较多,为在基坑开挖阶段使用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基础采用高位承台比较普遍,高位承台较多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承台,需要绑扎钢筋、支模板、地脚螺栓预埋、浇筑混凝土一系列工序,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要养护至设计要求强度才能安装塔式起重机,费工费时。且后期拆除多采用风镐破碎拆除,费工、噪声大,还存在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

塔式起重机基础高位承台采用型钢组合平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安装完成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塔式起重机安装,拆除后还可重复利用。安装与拆除快捷,材料重复利用绿色环保。

3 型钢组合平台设计

3.1 钢平台设计

钢平台采用双层双向叠加型钢梁,其下与钢格构柱焊接连接,其上与塔式起重机塔身基础节支腿焊接连接(图1-3,表1)。

3.2 设计说明

(1)钢平台双层叠加梁下位主梁,上为次梁,采用H型梁HM588×300×12×20型钢,两侧封侧板,材质均为Q235B。其中,贴板与塔式起重机支腿焊缝采用角焊缝,四边焊,焊长为(500+350)×2,焊高为14mm;主梁与次梁的焊缝采用角焊缝,四边焊,每边焊长为500×4mm,焊高14mm;格构柱与封口板的焊缝采用角焊缝,四边焊,每边焊长为(800+300)×2,焊高为12mm。

(2)焊接件应符合通用技术标准JB/T5000.3—2007,主梁与次梁、主梁与锚脚都焊接,未注焊缝为连续角焊缝,焊高为14mm,焊条采用E40,焊缝应饱满,无渣滓、缺焊漏焊;焊缝质量等级为一级。

(3)加劲板厚度均为20mm,材质为Q235B。

(4) H型钢组成的箱梁内部应焊接内置加劲板,在其两端端口处对齐横向焊接,往里(中心处)每1~1.1m位置焊接一块钢板。

(a)横向剖面;(b)纵向剖面

(5)格构柱主肢为L160mm×160mm×16mm,截面为480mm×480mm,缀板为440mm×200mm×14mm,间距0.6m,材质均为Q345B;格构柱间联系杆为20a槽钢(200mm×73mm×7mm×11mm),横向联系杆间距为2.9m,材质均为Q345B,格构柱总长15m,插入灌注桩3m。

(6)本塔式起重机采用四桩基础,桩径为850mm,桩间距为3.0m×3.0m。

4 施工要点介绍

4.1 施工流程

塔式起重机承台钢结构平台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

4.2 施工质量要点

钢平台设计焊缝为一级焊缝,为本技术施工质量控制重点之一。

(1)正式施工前,必须做焊接工艺评定,确定焊接工艺参数。

(2)焊接材料送检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现场。

(3)焊条和焊剂施工前需要适当烘焙,保持干燥。

(4)焊接部位需要除锈、清理和预热。

(5)风速大于四级,或雨雪天气,相对湿度大于90%,应停止焊接工作,或采取搭设防护棚等防风、防雨雪措施再施工。

(6)一级焊缝必须进行100%的探伤检测,凡是检测不合格的焊缝必须敲掉重新焊接后再次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钢平台必须经验收合格方可安装塔式起重机。

5 安全验算

TC6015塔式起重机固定基础载荷见图5所示。基础荷载受力情况见表2。

其中,Fh、Fv及弯矩M为基础最大弯矩工况载荷,扭矩T为基础最大扭矩工况载荷。

TC6015塔式起重机基础钢平台钢梁主梁按简支梁模型计算,塔式起重机支腿分别作用于梁上翼缘,梁计算长度以直边桩中心3m计。计算模型见图6。次梁与主梁计算模型类同。

焊缝校核按下式计算:

式中:τf为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he为角焊缝的计算厚度;lw为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为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查焊缝强度设计值表,角焊接的抗拉、抗压和抗剪力。

根据以上模型对钢平台进行受压钢板及受拉钢板承载力、焊缝抗拉及抗剪强度验算,均符合现场施工及安全使用要求。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塔式起重机基础高位承台采用钢平台的施工技术,重点对钢平台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使用安全验算等主要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参考文献

[1]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2]周观根.建筑钢结构制作工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基础技术平台 篇8

数字矿山就是在一个矿山范围内以三维坐标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信息框架,并在该框架内嵌入所能获得的信息的总和。煤矿在地质勘探、设计、建井施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了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对应的属性数据,对这些信息的认知、获取、表达、处理、共享、可视化、传输和增值利用一直是煤矿数字化面临的课题。这些信息具有持续产生、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征,所以分析矿山信息的构成、产生过程、获取手段、表现方式,构建以矿山空间信息描述为主框架,整合煤矿安全生产实时数据和管理信息的煤矿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制定数字矿山信息描述标准、面向第三方的应用接口和二次开发方法,已成为当前数字矿山开发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在分析阐述3DGIS技术发展与现状、矿井基础信息的产生、内容、获取、层次划分和使用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以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应用框架为核心内容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架构思想,简要介绍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产品构成和主要功能,并以应用开发案例说明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进行专业应用二次开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3DGIS技术发展与现状

3DGIS与2DGIS都需要提供最基本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获取、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分析和数据表现等。尽管有关3DGIS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已十分广泛,但大多数成果由于立足于特定的有限领域,都还是分散的、不全面的,在应用实践上主要局限在三维可视化和逼真的视觉表现方面,在通用的三维建模算法、三维空间分析、三维空间信息存储引擎等关键技术方面仍处在探究阶段,通用的商用3DGIS平台软件还没有出现。虽然没有完全商用的3DGIS平台,但3DGIS技术在一些特殊领域也有不少成功应用,比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固体矿山储量估算等,所以基于3DGIS技术,结合煤炭行业的专业特征,针对安全生产客观需求,完全可以构建适合煤矿应用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1,2]。下面就3DGIS在不同维数的建模、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技术研究现状作简单介绍。

(1) 空间构模技术

在GIS领域,通常将以平面制图和平面分析为主要功能的GIS,称为2DGIS;将增加了高程信息,可以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或数字地形模型(DTM)的GIS称为2.5DGIS;2.75DGIS则是在DTM之上叠加地面建筑设施的3D造型;3DGIS是以空间坐标(x,y,z)作为独立参数进行空间实体对象的几何建模,因而所建立的模型不仅可以实现真3D可视化,还可以分析3D空间。由于对象的多样性和对象间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在实践应用中有不同的目标需求,为满足不同方面的应用需求,所以在建模算法上不仅要研究基于面元的2.5D(或2.75D)建模技术,还要研究基于体元的真3D建模技术,同时要考虑面元和体元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技术,所以在现有3D建模技术不能满足通用性要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具体的行业需求,3D建模技术要以多样性的建模技术,针对行业特征,研究专业化的建模方法。比如矿井的巷道、胶带机等煤矿装备等特殊环境的建模方法[1]。

(2) 数据管理技术

传统的基于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的GIS数据库管理方式在数据安全性、多用户操作、网络共享及数据动态更新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现有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DBMS)虽然还不直接支持三维空间对象,但其在保留关系数据库优点的同时,也采纳了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的某些原理,具有将结构性的数据组织成某种特定数据类型的机制,这使得它不仅能够处理3D数据的复杂关系,也能将在逻辑上需要以整体对待的数据组织成一个对象,这为3DGIS的海量数据管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要满足3DGIS在线的各种实时应用(包括地理协同操作)需要,一方面要对多种类型多种尺度的三维数据进行精心的组织,以提供高效的数据检索机制;同时,还需要优化设计现有的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提供快速的数据动态存取服务[2]。

(3) 数据可视化技术

数据动态装载、图形渐进描绘、多重细节层次(LOD,Levels of Detail)和虚拟现实表现等成为3DGIS可视化的典型技术特征,并且是区别于2DGI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以研究实时数据获取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结合,通过逼真的三维场景再现现场工作环境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煤矿业务领域中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应急救援指挥都提供可视化的决策分析工具[3]。

(4) 数据分析技术

空间分析是GIS区别于CAD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2DGIS中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主要有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复合分析、邻近分析等。由于三维数据本身包含二维信息,所以3DGIS自然具有2D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三维空间的高程信息,结合行业的特殊要求和具体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一些更具增值价值的真三维空间分析功能,如煤矿的巷道淹没分析、瓦斯爆炸影响范围分析、巷道贯通分析等[4]。

(5) 商业GIS平台在3D技术方面的应用

国外以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ESRI)为代表的ArcGIS产品,国内以北京超图公司SuperMap和武汉中地公司MapGIS为代表的商用GIS平台,都有一部分三维方面的建模与可视化的功能,但仅限于DEM和以构建TIN模型(DTM)为核心的地表地形建模算法,这些算法以面元的方式描述3D空间实体的外部轮廓,不表达其内部属性,为2.5D或2.75D,主要适用于地面城市景观和表达地表地形的三维模型。武汉中地公司在3DGIS上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包括3D空间数据管理引擎和体元实体建模方面,主要应用于表达国土资源、固体矿山储量估算、静态地质工程方面的问题,在处理煤矿恶劣环境下动态变化的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围岩矿压变化规律、较为复杂的巷道网络相交关系、通风网络分析、水文地质和瓦斯地质赋存情况、煤层自燃等空间分析等方面不能完全支持,所以基于3DGIS技术开发煤矿数字矿山的基础信息平台,必须要结合煤矿本身的业务特征和专业开发相应的建模算法和空间分析方法。

2 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研究内容

矿井基础信息的产生、内容、获取、层次划分和使用途径是架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前提;平台开发内容围绕研究基础信息的数据组织规律,针对矿井生产系统的业务特征开发相关的建模算法以及可视化的表达方法,以3DGIS的基本空间分析算法为基础,研究生产系统各业务子系统的运行机理,开发有专业特征的空间分析算法展开,最终目标是使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能真正辅助矿井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科学决策作用[5,6]。

(1) 基础信息产生过程

在矿井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业务系统会产生许多基础信息,生产管理者和业务系统操作者获取这些信息,通过在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流转筛选、分析处理,为保证生产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服务。不同的业务子系统产生不同的信息,分析矿井基础信息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划分矿井信息的层次。按照生产系统各专业子系统分别进行分析,主要有地测系统、井巷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洗选系统等,分析这些系统产生的基础信息,通过各类监控系统采集环境状态、人员状态和设备工况信息,然后通过专家分析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服务。

(2) 基础信息的内容和层次

矿井生产系统的各专业子系统都包含设备的属性信息、空间信息、系统运行过程的工况信息,数字矿山要构建所有子系统所包含基础信息的数据模型,必须对矿井的基础信息进行梳理和规范化整理。按照子系统数据构成成分划分为固有信息和内嵌动态信息;按照数据的产生时机划分为矿井基础信息、专业专家分析信息、矿井经营管理信息;按照煤矿不同的人员角色可把使用数据的用户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不同角色的人员使用数据的角度不同,所以要对矿井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级处理,提供给相应的用户。图1为矿井基础信息层次图。

(3) 基础信息获取方式

矿井生产系统中不同业务子系统数据来源不同,获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具有多源、异构、多维的特征,所以不同的系统采集的手段不同。比如,地测系统中地质数据主要来源于地质勘查报告和矿井的地质台账,这些信息要通过手工整理进入地测系统软件,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融合共享地质数据;通风系统的通风网络数据可以共享井巷网络的数据,风速、瓦斯、CO等环境参数共享安全监控系统数据,通风设施信息通过规范化整理手工采集,通风设备通过相应的检测系统获得。

(4) 基础信息组织管理

采集到大量的固有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后,需要基于3DGIS技术的概念和编码方法规范地组织、存储、融合和管理数据。可按照煤矿生产系统业务主题分3个层次组织数据:一是基础信息层,划分为矿用空间基础数据中心和矿用实时监控数据中心,基础信息层面向关系数据库,重点解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引擎问题;二是矿用对象信息层,对象信息层面向对象管理矿用基础对象,是对基础信息层数据的对象主题进行组织管理,管理的对象有井巷、地质体、设备、配件、材料、设施等,主要目标是建立矿用智能对象库,基于对象库可以开发三维空间建模算法,利用3DGIS渲染引擎可视化矿井,可以开发专业分析软件包,为辅助决策和生产管理服务;三是三维模型信息层,主要管理三维模型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存储访问。

(5) 三维建模算法

以生产系统为主题组织的矿用对象及其关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基于已有建模算法考虑专业需求和特殊的网络关系,研究相关专业的三维建模算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研究算法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用途的矿用对象,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基本的建模算法。主要内容有地表地形建模算法、地质体及其属性建模算法、巷道建模算法、矿用装备及其关系建模算法、工业广场景观建模等。

(6) 三维空间专业分析

在煤矿生产实际中,地质体剖切、巷道水淹分析、通风网络解算分析、供电网络整定分析等对煤矿生产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矿用对象及其关系的三维模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真实再现整个煤矿地表环境、井下煤层及上下围岩的地质构造情况、各种井巷工程以及采矿生产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为煤矿地质、采矿工作者提供准确而又直观的地质构造模型和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及工具。通过剖切地质体,显示煤矿地质体模型内部的各个细节,揭示地质体在煤矿井田内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地质、采矿工作者更加准确地解译地质信息提供帮助。通过水淹分析可以为煤矿水文地质及安全人员提供准确的水淹高度、淹没巷道的区域等信息,为制定减灾避灾方案提供参考依据[4]。

(7) 三维可视化

三维可视化需要三维渲染引擎的支持,武汉中地公司的MapGIS-TDE平台具有性能稳定的三维渲染引擎,并且支持Direct3D、OpenGL等3D函数库,本文选择MapGIS-TDE平台为3DGIS平台。

3 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架构

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制订标准的接口规范采集融合来自不同矿井业务系统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等基础信息,需要统一组织管理。这些基础信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按照生产系统(井巷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等)、矿用对象(井巷、地质体、设备、配件、材料、设施等)、基础数据(地质、测量、钻孔、监控、管理等数据)的层次向下挖掘利用的,所以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必须面向关系数据库管理矿井基础信息,按照基础数据、矿用对象、生产系统的层次从下到上管理矿井基础数据,开发以监控数据中心和空间数据中心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信息存储管理引擎、矿用对象管理中心和丰富的专业分析算法(通风解算、供电网络整定分析等),这样就构成了数字矿山的基础库。基于该基础库和3DGIS可视化平台开发二维和三维空间建模算法,通过3DGIS平台支持的渲染引擎可视化矿井,以这些内容为基础采用计算机软件面向服务(WebServices)和面向组件(COM)等主流技术二次开发API,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数字矿山的应用开发框架。基于该框架,结合实际需求可以开发安全管理、生产调度等其它应用系统。图2为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架构图。

4 平台构成与功能

按整个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由空间数据采集系统、企业管理器和企业应用平台3个软件包构成。各软件包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1) 空间数据采集系统

空间数据采集系统基于数据中心,以2DGIS为支撑平台,按照煤矿生产系统构成和业务布置流程,以可视化交互的方式完成空间数据的采集。采集好的空间基础数据为3D建模准备好了数据,主要目标是做数据。图3为空间数据采集系统界面。

(2) 企业管理器

企业管理器作为企业数据管理配置中心,一方面从矿用对象的角度组织数据目录,另一方面从煤矿生产系统的角度组织数据目录,2种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管理数据,为定义数据、配置管理、查询检索、集成融合实时数据、可视化以及信息的挖掘分析提供工具,主要目标是管数据。图4为企业管理器界面。

(3) 企业应用平台

企业应用平台同样基于数据中心,把煤矿生产系统以3D模型和2D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实现信息的查询、漫游、定位及2D和3D数据的联动,用户可通过企业管理器的配置与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平滑集成,能够实现矿井设备、人员、环境状态的实时展示,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基于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API开发客户化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使用数据的目标。图5为企业应用平台界面。

5 应用开发案例

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包可以开发辅助煤矿安全生产的应用系统,比如通风系统分析。矿井通风系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力手段,以通风网络解算为基础,结合安全监控系统采集的巷道环境信息和巷道网络基础信息,开发通风网络分析系统。使用空间数据采集系统在井巷网络数据的基础上采集通风系统的分支,采集好通风分支后,用户使用企业管理器可以对每条分支巷道定义通风系统需要的扩展属性,并对其属性进行数据录入或自动采集,以企业应用平台为基础,按照通风网络解算原理,将有风速测点的巷道作为固定风量分支。如果通风系统发生异常,风速测点必定会发生较大变化,这时系统会自动调用平台提供的通风解算专业分析算法进行解算分析,把解算结果与通风正常值进行比较,就可对通风异常的测点进行定位报警,从而追踪事故具体位置,实施敏捷调度,以便快速采取措施。图6为通风系统可视化分析界面。

6 结语

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以矿井生产系统为核心业务,以数据集成、融合、共享为原则,在分析煤矿生产系统基础信息的内容构成、产生过程、层次划分、获取方式的基础上,基于3DGIS技术,融合不同来源的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以构建数字矿山应用开发框架为主要内容,可视化(二维矢量图和三维模型)表达、处理、共享矿井基础信息,提供专业分析基础库,制订面向第三方标准数据接口,为矿井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了便捷的基础方法,为实现更高层次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在分析阐述3DGIS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及数字矿山基础信息的产生、内容、获取、层次划分、使用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应用框架为核心内容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架构思想,简要介绍了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产品构成和主要功能,并以应用开发案例说明了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进行专业应用二次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煤矿,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三维可视化,三维建模,3DGIS

参考文献

[1]吴立新,史文中.3DGIS与3DGMS中的空间构模技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5-11.

[2]朱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述[J].地理信息世界,2004(3).

[3]惠俊刚.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4]王宝山.煤矿虚拟现实系统三维数据模型和可视化技术与算法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

[5]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16-19.

基础技术平台 篇9

山区、丘陵地区变电站的建设受到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 其场地建设条件及自然资源条件均较平原地区差, 变电站建设所受约束条件较多, 对大中型变电站而言, 外部条件则更为复杂设计建设难度则更大。在这篇文章里, 通过工程设计实例, 对在此类地区设计建设的大中型变电站中的GIS基础/平台联合设计技术进行描述和成果共享, 为工程设计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1 目前国内变电站电气设备常采用的类型

目前变电站配电装置主要电气设备较常用的类型有以下三大类:常规空气绝缘开关设备AIS (Air Insulated Switchgear) 、混合气体绝缘开关设备HGIS (Hybrid Insulated Switchgear)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

GIS设备是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全称为Gas Insulated Substation。它是由断路器、母线、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套管等组成, 这些设备或部件全部封闭在金属接地的外壳中, 在其内部充有一定压力的六氟化硫 (SF6) 绝缘气体, 故也称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

GIS组合电气设备, 采用气体绝缘, 主要设备电气元件全部密闭在SF6气室内, 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电气元件全部密封不受环境干扰、运行可靠性高、运行方便、检修周期长、维护工作量小、安装迅速、运行费用低、无电磁干扰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研制开发, GIS技术发展很快并迅速被应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力系统, 在大中型变电站领域被广泛应用。但密封环节存在的同时, 又面临着为减小密封系统的泄漏几率, 而对基础沉降控制有较高的要求。GIS设备密封环节多于HGIS设备, 且每个间隔之间采取硬连接 (母线套管连接) , 故除设备本身对基础的差异沉降的严格限制外, 设备连接形式也决定了基础不能有过大的差异沉降。由GIS设备的结构特点和连接形式可看出, 密封性是GIS绝缘的关键, SF6气体泄露会造成GIS致命的故障。由此可见, GIS设备属于对地基变形敏感的设备。因此, 对设备基础变形的控制就尤为重要。

2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背景

在山区及丘陵地区建设大中型变电站, 为减少占地, 变电站设备常采用占地小的GIS设备, 尽管如此, 大、中型变电站占地面积也较大 (一般在40亩左右) ;变电站一般占用荒地、劣地、坡地。这样会造成变电站场地及边坡工程量较大, 为减少工程量, 场地设计坡度按自然地形因地制宜设计, 而各个电压等级的GIS设备均要求各自平台完全水平。若按GIS设备平台完全水平要求设计场平标高, 会造成变电站挖、填方工程量均较多, 挖、填方边坡高度均较高, 不但给变电站安全造成很大风险, 而且会增加边坡占地面积、增加边坡支挡结构工程量、增加场地平整工程量, 增加工程投资成本和工期延长。还会给这些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破坏, 不能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而采用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既能满足电气设备对其自身平台完全水平的要求, 又能减少或避免高边坡的形成, 巧妙地解决了工艺要求与自然环境矛盾的难题。本文以四川省茂县500k V变电站为例, 详细介绍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方案。

茂县500k V变电站地处山区, 站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静州村, 距茂县县城约1.5km, 是在已有茂县220k V开关站的东侧扩建成500k V变电站, 建设场地较为狭长, 地形起伏较大, 地面海拔高程1622.0~1646.0m, 相对高差24m, 呈东高西低的台地, 南北两侧均为高山, 北侧高山下有水磨沟走向东西, 沟宽3~5m, 深1~2m, 与开关站址北侧大致平行、距离较近。场地有效宽度不足100m。茂 (县) ~北 (川) 公路在本次扩建的500k V变电站站区通过, 此路需进行改道。

针对扩建工程站址的场地环境条件复杂, 地形条件狭长, 变电站南侧、东侧需留出改道后的茂 (县) ~北 (川) 公路位置, 场地可利用宽度不足100m的特点, 变电站500k V采用紧凑型户外GIS设备, 由于500k V GIS设备场地所在场地高差达14m。为减少挖、填边坡的高度, 竖向采用阶梯式布置形式, 共设计成3阶, 原220k V开关站部分在低阶、主变及35k V场地在中阶、500k V GIS场地在高阶, 各阶的高差采用4m。各阶梯之间设置道路有效连接满足运行、检修、消防、巡视等要求。各阶的场地排水坡度均沿自然地形由东向西2%降坡。由于500k V屋外GIS设备基础顶面工艺专业要求水平, 而GIS配电装置长140m, 这样造成GIS设备基础及平台顶面从东到西高出场地0.1~2.9m, 最高处高出场地2.90m, 从节约投资及尊重自然出发, 设计采用了“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形式。

该结构体系经受了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 该变电站位于强震区, 该站变压器及电气设备受损较严重, 而边坡支挡结构完好无损、GIS地面平台和可调节框架平台无受损情况, 表明总平面竖向布置优化设计、边坡支挡结构设计、平台结构设计符合自然规律, 保证了边坡挡墙、平台结构等在大自然严酷考验下安全可靠, 该技术设计取得了成功。

3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特点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是在山区、丘陵地区变电站采用GIS设备情况下提出的, 其技术特点是既能满足电气设备对其自身平台完全水平的要求, 又能减少或避免高边坡的形成, 是通过可靠的可调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板、梁、柱) 建成的框架平台 (架空平台) 与地面平台联合设计来实现工艺专业要求和减少边坡的高度及避免高边坡的形成, 也就是用可靠的结构体系来解决工艺问题和高边坡形成问题。从而减少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边坡支护工程量、减少站区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变电站安全风险、减少对山区丘陵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工程建设时的协调环节、减少投资、缩短建设工期, 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

在山区、丘陵地区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脆弱、交通条件不发达、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活动等自然现象时常发生情况下建设大中型变电站, 采用“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不但能解决GIS设备对其平台要求水平问题, 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边坡高度、减少占地面积、减少支挡结构工程量、减少房屋拆迁面积、减少协调环节等因素。节约了资源, 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

4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设计计算方法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 (架空平台)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其计算原理完全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执行, 可调节框架平台需经过严格结构计算、构造处理等措施来保障结构安全。由于GIS设备对基础沉降要求严格, 其相邻框架柱基的地基变形允许值需满足电气设备要求的变形值, 系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值通过调整基础宽度来实现变形要求值。GIS基础/可调节平台 (架空平台) 与地面平台设置变形缝, 地面平台一般由GIS设备基础和地面构成, GIS基础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值可采用独立基础、筏板基础及筏板基础上设置支墩基础等方式, 均需满足GIS设备变形值要求。

5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使用范围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适用于建设场地坡度较大处, 即在山区及丘陵地区较为适用。平原地区场地高差较小, 不推荐采用。该技术可在同一座变电站内的各个电压等级的GIS配电装置采用, 也可在同一座变电站内的某1个电压等级的GIS配电装置采用, 具体采用情况需结合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及站区边坡情况确定。

6 大坡度场地GIS基础/可调节平台联合设计技术应用工程实例

由于该技术具有结构计算原理清晰、结构体系安全可靠、避免高边坡的形成、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工程量等突出优点, 此设计方式在四川茂县500k V变电站扩建工程中500k V户外GIS场地首次应用成功后, 在我公司以后设计的广元500k V变电站、色尔古500k V变电站等户外GIS配电装置场地不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图1~3为茂县500k V变电站经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技术应用后的现场照片。

7 结束语

基础技术平台 篇10

随着电力光纤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能源和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为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实时交互响应, 增强电网综合服务能力, 满足互动营销需求, 加快构建开放、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论述的基于Flex和Java框架技术的公共通信服务基础平台, 主要实现对电力光纤到户网络、设备设施、客户及业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及调度, 重点阐述如何运用Blaze DS集成Flex和Java技术构建一个公共通信服务基础平台, 以达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效率、加强信息共享的目的的建设目标。

1 基于Flex和Java的RIA技术探索

1.1 RIA技术分析

传统的基于页面的系统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网络浏览者的更高的、全方位的体验要求了, RIA的出现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意为丰富的因特网应用程序, 是集桌面应用程序的最佳用户界面功能与Web应用程序的普遍采用和快速、低成本部署以及互动多媒体通信的实时快捷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应用程序。其通过网络发布, 有非常丰富的用户交互。得益于Ajax的出现, 一个无需刷新就可以发送服务器请求的网络应用的方法, 新技术出现, 加速了RIA的发展。基于这些技术出现了一些框架, 帮助开发人员构建和部署富网络应用程序, 如Java Script库, ICEfaces, Adobe Flash4 (Flex 3前身) , 微软Silverlight, 以及HTML5。其中Adobe Flash Builder 4最令人兴奋的是它的跨平台和跨浏览器特性。允许程序在所有的操作系统和所有的浏览器上以同样的方式运行。相比于Java Script, 浏览器有不同的Java Script引擎管理和处理的代码, 而Adobe的Flash只有一个引擎, 用户通过Adobe Flash浏览器插件来安装。它是一个提供开发设计和运行支持的架构, 可以使开发人员创建利用Adobe Flash Player作为前台的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即富互联网应用) , 以满足用户更为直观和极具交互性的在线体验。

1.2 Flex前端界面技术

Flex采用GUI界面开发, 使用基于XML的MXML语言。Flex具有多种组件, 可实现Web Services、远程对象、列排序, 图表统计等功能;FLEX内建动画效果和其它简单互动界面等。相对于基于HTML的应用 (如PHP、ASP、JSP、Cold Fusion及CFMX等) 在每个请求时都需要执行服务器端的模板, 由于客户端只需要载入一次, FLEX应用程序的工作流被大大改善。FLEX的语言和文件结构也试图把应用程序的逻辑从设计中分离出来。

1.3 Blaze DS集成Flex和Java

Blaze DS是一个基于服务器的Java远程调用 (remoting) 和Web消息传递 (messaging) 技术, 包含了AMF通道的Java实现, 可以用来与服务器端的Java对象远程交互, 也可以用来在客户端之间传递消息, Blaze DS的远程技术简单地调用POJO、Spring服务或EJB方法, 其作用相当于Java的RMI。通过进行相应的配置, 可为Flex提供一个Java接口来供其远程调用。

一个Blaze DS应用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客户端应用程序和一个服务端的J2EE程序, 架构如下图:

在J2EE web应用项目中集成Blaze DS, 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1) 把Blaze DS及其依赖的jar包拷贝到WEB-INF/lib下。

(2) 修改WEB-INF/flex目录下有关Blaze DS的配置文件。

(3) 在WEB-INF/web.xml文件中定义Message Broker Servlet和一个session listener。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为支撑电力光纤到户商业化运营, 需和综合网管系统、95598互动服务网站、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社区主站等系统进行对接, 为用户提供电力光纤到户、能效管理服务、电动汽车充电、新型能源发电、智能用电服务等智能电网服务, 以及智能家居服务、社区服务、商家信息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

2.2 系统运行环境

开发平台:JDK1.5、Adobe Flex Builder 4、My Eclipse 6.5、Tomcat6.0、Oracle数据库

发布平台:JDK1.5、Windows 2008 Server、JBOSS4.2、Oracle10.2.0数据库

客户端:装有Flash Player插件 (10.0版本及以上) 的IE6 (及以上) 、Chrome、Fire Fox等主流浏览器

2.3 总体要求

(1) 按照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四个层面展开设计, 并对其中的关键点逐一进行论证。

(2) 遵从先进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设计原则, 保证总体架构设计能够适应未来的公共通信服务基础平台的扩展与深化。

(3) 基于电力光纤到户, 充分承载网络管理服务、设施管理服务、监控服务及运营支撑服务等业务, 实现对智能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园区等进行有效支撑, 对用户供用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公用用电设施等进行监测、分析、控制, 提高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 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双向互动服务。

(4) 采用“一级部署, 多级应用”的B/S架构模式, 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 所有的升级操作只在服务器上进行。

2.4 系统功能划分

Blaze DS是一个基于服务器的Java远程调用 (remoting) 和Web消息传递通过需求调研分析, 将平台划分为平台管理系统和平台门户网站, 两大子系统的功能层级图如下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

公共通信基础服务平台基于电力光纤到户, 主要由平台管理系统及平台门户网站组成, 充分承载网络管理服务、设施管理服务、监控服务及运营支撑服务等业务, 实现对智能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园区等进行有效支撑, 对用户供用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公用用电设施等进行监测、分析、控制, 提高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 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双向互动服务。其总体架构如图4所示。

3.2 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高内聚, 低耦合”的设计目标, 系统架构主要划分为3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 有利于系统的开发、部署、维护和扩展。

(1) 表示层:用于展示业务数据和前端用户的输入和请求, 采用Flex技术开发, 使用基于标签语言的MXML创建用户界面, 以面向对象的Action Script脚本语言实现客户端业务逻辑, 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组件包 (SWC) 极大提高开发效率, 满足Web浏览者更高的、全方位的体验要求。

(2) 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示层和持久层之间, 分为控制层、服务层, 其中控制器负责处理前端请求, 并根据用户请求类型调用实现业务逻辑的服务层, 在得到处理结果后再将其返回给前端, 起到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系统采用Java主流框架技术Spring开发, 利用依赖注入 (IOC) 将数据持久层 (DAO) 注入到业务服务层 (Service) 中以供控制层 (Action) 调用, 通过面向切面编程 (AOP) 实现分离的业务层服务和系统及服务 (如日志管理、事务支持、权限控制) 进行内聚性的开发。

(3) 数据持久层:是与数据库交互的逻辑层, 采用Ibatis框架技术实现, 通过SQL配置文件实现POJO和SQL之间的映射关系,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该系统数据库主要分为平台系统数据库和门户网站数据库。

3.3 系统通信框架

该系统采用Blaze DS作为Flex与Java通信的基础框架, 以本系统中的获取设备信息为例, Flex实现与Java通信通信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编写Java服务类, 所有被调用的方法必须是public, 如查询电网资源的设备Device Bean, 并定义一个根据主键获取设备信息的公共方法get Device By Id (int id) ;

(2) 在services-config.xml中注册Spring Facotry, 配置如下:

(3) 在remoting-config.xml中定义Destination, 该属性必须和Remote Object

组件的服务终端属性一致, 其中通过factory和source把Blaze DS和Spring相结合起来了, 如:

(4) 实例化一个Remote Object对象, 并注册该对象的result和fault事件侦听器, 实现侦听器方法以处理返回响应或者调用异常

其中Device为AS3对象, 利用[Remote Class (alias="com.ylkj.pcsip.device.bo.Device") ]元数据映射Java端的Device对象, event.result中的结果将自动转化为相应的AS3对象。

(5) 在Action Script脚本中调用远程Java对象的方法, 并传递参数, 如device RO.get Device By Id (id) ;

这里get Device By Id对应Device Bean类中的get Device By Id方法, 采用的是异步调用方式, 即前台不会阻塞线程来等待调用结果的返回, 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效果。

4 结语

基于Flex和Java技术的公共通信基础服务平台除了具备传统Web应用框架所具备的优良的体系结构、开发成本低等优点外, 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从而提高与用户的交互性, 改善系统的性能。实践证明, RIA技术是网络应用程序的发展方向, 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该系统已在某市电力公司投入使用, 运行结果表明, 各项功能均已达到用户预期要求, 能够快速便捷的为用电客户提供基于电力光纤的各项服务, 使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曲鹏, 东孙, 高飞, 姜健卫.Flex企业应用开发实战[M].2010, 4.

[2]赵中枢.基于Flex与BlazeDS在企业开发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10, 26 (9) .

基础技术平台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市级平台校级平台教学客户端教学资源

1 “班班通”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意义

“班班通”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带来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法、模式的变革,是课堂教学、学科应用的传承与创新。

“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分为三个层次,即“三通”,一是“通”硬件,每个班级配备适量的电教设备和网络设施。二是“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通”方法,利用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1.1 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 实现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变革;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推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角色转变。

1.2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 让教材资源、名师资源、校本资源、均衡资源进入每一个班级,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1.3 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育生命线 建立鲜活丰富的教学备课资源库,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多彩多样的知识题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4 提高师资培训、助推教育改革 可实现大规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便于大范围推动基础教学新课程改革。

1.5 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系统提供爱国教育、国学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 实现科学管理、确保改革创新成果 系统提供教育局管理、学校管理等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的效率,实现教育科学管理。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原则 ①系统性:从教育教学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解决日常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教学管理、学校一线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需求。②实用性:系统设计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满足教师数字化网络化备课、授课的实际需求,系统界面简洁,布局合理,操作简便。③先进性: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开放的SOA体系结构;采用PON光纤通信技术搭建基础通信网络。④成熟性:选用覆盖率高和技术成熟的产品。⑤可靠性:采用多种集群和高可用机制,具有容错和容灾能力,满足多种环境下的应用。⑥安全性:采用基于令牌的多级安全认证机制和完善的内容审核手段,确保数据传输、教学内容和系统处于可靠的安全等级之上。⑦经济性: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选用性价比高的设备完成项目建设,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支持对原有教学设备的利用;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满足未来新需求扩展需要。

2.2 系统构架 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由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资源调度系统、教学资源服务系统、教师备课系统、教学授课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数据统计系统、网管系统组成。

网络架构分为市、校两级部署。校级平台可以独立运行,在学校备课、授课时不受外部网络影响。

2.2.1 系统逻辑构架,如下图所示

2.2.2 承载网络 “班班通”网络平台是一个高速宽带网络平台,以适应多媒体信息传送的需要,安全性、高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是其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节点众多,应用需要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需要建立一个专用的网络平台,统一实现纵向的信息交互。

平台层次结构分为教育城域网、互联网两部分;网络拓扑如下:

3 系统功能

3.1 市级平台

3.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的元信息规范和资源目录结构,各级教育机构能够分级建设、管理,整合电教中心、优秀教师、资源运营商的教学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资源服务。

3.3 教学资源调度系统

资源运营人员根据资源分布的需求及下级教育机构对资源的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调度,可以将市级教学资源调度到下级资源库及服务节点,使资源存储分布合理,提高教学资源服务质量。

3.4 教学资源服务系统

为教师教学提供流媒体的点直播服务、资源的浏览及下载服务。提供区域内智能调度,将用户的内容请求负载到最佳的资源服务节点,提供优质的点直播服务、资源的浏览及下载服务。

3.5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教学的支撑和辅助管理,可以管理各级教研机构的学校、教师基本信息,辅助教学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组织直播教学活动、实时查看班班通工程建设进度,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3.6 教学数据统计系统

教学数据统计系统在各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应用及资源应用情况,提供宏观预测和趋势分析等内容,为教育管理者及资源中心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7 网络管理系统

网管系统为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性能监控、性能分析、故障处理、统计分析等管理方案。

3.8 校级平台

3.9 教师备课系统

备课平台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同步教材资源和专题活动资源、校本资源、均衡资源及其他优秀教师共享资源,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搜索、浏览、收藏、下载教学资源,完成课件的组织、制作,并上传到教师个人文件夹供教学授课使用。

3.10 教学授课系统

教师利用授课平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材资源浏览、教师收藏、教师文件夹、均衡资源浏览等栏目。

3.11 教学客户端

教学客户端通过连接授课系统提供教材资源浏览、教师收藏、教师文件夹、U盘资源浏览、专题活动、校本资源浏览、均衡资源浏览、教学直播等服务,能够在线播放视频、音频、Flash、PPT、图片等多种格式教学资源。

4 “班班通”教育系统的功能应用

4.1 建立教学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规范的、开放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统一资源目录和元信息规范,科学分类管理资源,支持分布式存储,实现市、校两级资源库。

4.2 建立教学资源调度运营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分布服务

建立统一资源调度中心,实现各级资源服务节点间教学资源的统一调度,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视频、音频、Flash、PPT、图片等格式)的调度分发。

4.3 建立教学教学应用平台,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

支持在线和离线的备课、授课方式,完成资源筛选、收藏、在线预览播放、下载,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在线的收藏、下载、预览、上传等功能。

4.4 实现教学科学管理、资源科学规划

建立教育基础信息库,实现市、学校两级管理,提供准确的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在线浏览、下载)分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资源建设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的广度、深度考核提供参考。

4.5 运营维护

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管理手段,对市级平台、校级平台的业务系统及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性能监控、性能分析、故障响应及多媒体教学机在线智能升级。

在目前市级平台、校级平台基础上可以扩展教学直播课堂、学生在家庭中自主学习的功能。

①教学直播课堂

在现有平台基础上,通过扩充直播头端设备(摄像机、编码器等),即可满足区与区间、校与校间、班与班间开设直播课堂,让更多的班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服务。

①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保持现有系统结构,根据学校学生数量,适当扩充校级服务器数量、增加网络带宽,增加学生学习门户,即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同步教材课程,观看专题活动资源。

参考文献:

[1]钱展.基于SOA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2011-04.

[2]刘繁华,张瑜.协同教育“班班通”解决方案及应用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3]刘志波,齐媛.班班通:从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基础技术平台 篇12

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和特点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科研转化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与科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 都有较大差距, 科技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共享力度不大, 资源建设投入不足, 缺乏共享机制, 相应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为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应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 无论是国家层面, 还是区域层面都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1.1 国家层面

一是加强平台规划与制度建设。2004年国务院正式转发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四部委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11年发布《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 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 启动了平台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的工作。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2008年底, 科技部和财政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分别选取了集成电路、纺织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但总体来说, 目前国家平台建设工作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1.1.2 区域层面

“十一五”以来, 各地积极开展地方科技平台建设。一方面, 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要求, 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六大方面, 加强同领域、同类型科技资源的整合, 建设了一批地方科技平台;另一方面, 积极开拓创新, 以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加强多种类型创新资源的综合集成, 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批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网络化体系。通过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 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上海建设了数十个面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广东建设了20个行业共性创新平台和数百个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等等。

1.2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2.1 政出多门和分散管理导致重复建设和市场分割

目前, 创新服务平台是根据隶属关系和计划管理部门分类管理, 而不是根据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来管理, 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政府各类计划管理部门规定创新服务机构性质和业务范围, 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业务和市场分割, 限制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发展。

1.2.2 功能不全, 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是提供实验和生产场所, 以及简单的一站式服务;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业务为主, 市场开拓和技术咨询等专业能力薄弱;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主要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报价和集中交易的场所等, 缺乏技术评估、市场开拓和融资服务等中介服务。

1.2.3 地方平台间的联合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 优质资源基本在本地或本区域发挥作用, 跨地域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服务程度低。比如, 浙江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特色明显, 但其服务企业中的85%集中在浙江, 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尚不能获得有效服务。其次, 创新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各地方平台以省市为界独立申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 既不利于集中攻关力量, 也常常导致类似项目在一个地区处于立项阶段而在另一地区早已实现产业化。

2 建设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2.1 深化对平台重要性的认识, 从战略高度重视平台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需要有关部门协同配合, 共同推动。建立由多个部门参与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领导, 统筹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平台属于公共产品, 集中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和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 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稳定、连续, 具有基础性和带动性, 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政府的责任, 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 为广大用户所共享。

2.2 设立专项资金, 大力扶持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和高效利用, 而形成共享的文化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需要政府以资金为导向, 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有利、封闭则损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意识。对产业联盟承担的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 须承诺对技术和设备仪器等在联盟范围内进行共享, 技术和设备仪器对联盟外共享的, 优先立项, 优先支持;对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共享服务, 尤其是那些产业联盟急需的行业共性技术共享服务, 通过事后补贴的方式, 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共享服务平台获取技术支持, 对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获取共享服务的研发项目,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优先立项, 优先支持。

二是设立平台建设发展专项资金, 以财政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前期运营。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 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角度来看, 平台建设资金应由政府承担, 同时平台建设需要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设立平台建设专项资金, 保障平台建设得到持续保障。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 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开放更多的基于平台的运用程序, 不断发挥和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2.3 建立和完善促进平台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 强化政策激励, 明确执法主体, 加大奖惩力度。一是制定出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对不同类型平台的主要任务, 参与主体的责权利, 平台的融资渠道、建设和运行、资金的使用及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指导规范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二是通过金融政策, 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 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平台发展;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为企业参与平台的创新活动提供信用保障。

2.4 以平台为抓手,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产品和技术平台是企业竞争力建设的关键, 也是产业联盟服务的核心内容, 单纯依靠产业联盟来推动产业升级并不现实, 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需求。

一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开展。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 内在自我驱动力有限, 只有在产业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 使得联盟成员从技术合作与共享中获得企业发展的动力, 联盟才有凝聚力。平台通过悬赏招标、技术方案移转、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共享, 并使得服务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定价, 实现优胜劣汰, 使参与交易主体获得利益。联盟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进行, 解决了联盟内部的机制问题, 为建立联盟内部的利益机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是推动产业联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目前产业联盟的主要资源和服务对象基本局限在某一地区, 资源集聚和服务对象比较有限。甚至由于产业分工, 产业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出现缺失, 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立足于某一领域,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化机制, 资源聚合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产业联盟。产业联盟进行市场整合和联合技术攻关都能从平台上获得信息和技术支持, 有助于提高技术重用度, 提升创新水平, 降低研发成本, 缩短研发时间, 提升产业联盟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5 加强支撑平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既要汇聚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化人才, 又要汇聚从事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的专业人才。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要统筹考虑创新平台的人才资源问题, 主动加强与现有各类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工程的衔接, 以用为本,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创新平台的创新人才双向交流, 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

2.6 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新闻发布会、平台推介会、培训班、讲座等多种渠道, 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媒体, 开展对平台的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创新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 倡导共享精神, 鼓励共享活动, 通过加强宣传与沟通, 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达成共识, 共同营造建设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平台建设的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平台建设与使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昌泓.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提升价值[J].现代企业研究, 2014, (z1) .

[2]易树柏.地理信息产业新型业态发展对策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 2013 (3) .

[3][作者不详].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绿色引擎引领产业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 (5) .

[4]谢鹏寿.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对策[J].机械制造, 2009 (6) .

[5]马春艳, 冯中朝.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国家自主创新提携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5) .

上一篇:师资质量下一篇:营销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