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2024-09-26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共12篇)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

1 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现存问题

为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需将中短期目标进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落实在年度工作中,形成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然而,将年度重点工作根据部门职能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对其进行过程管理时,难免会存在诸多的问题。

(1)对重点工作的分解不足。即在编制重点工作计划时,虽制订了各项年度推进计划,但其分步实施工作不够具体,对实施的指导性不够强,这也给后续对重点工作的完成评价带来了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项目失控合法化”的表现。

(2)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过程跟踪和检查,导致重点工作在月度考评时能完成,但在年终考评时,最终目标可能完不成。

(3)缺少对工作计划的职责权限规定。在制订计划时,未对其各项工作进行明确的审阅权限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重点工作的管控。

2 项目管理简述

项目具有目标性、时限性、一次性和不确定性,每个项目都有其各自的客户。为了满足或超过项目干系者的需要或期望,可以应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来完成项目,即项目管理,其主要包括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九个方面。其中,工作范围、成本、进度计划和客户满意度是制约项目目标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目标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实现,原因有很多,但最终原因可归结于一个方面,即“过程失败”。

项目管理目标与项目管理过程是紧密联系、相互嵌套的。对项目管理过程能力的考察,可从项目管理的五大能力过程进行评价。如下表所示。

3 基于项目管理的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3.1 工作分解结构

为更好地完成企业年度重点工作,可将每项年度重点工作分解成易于管理和操作的可独立实施的几个部分或小块,即开展该项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或步骤,明确其范围的内容和标准要求,这也是进度估计、成本估计以及执行过程中检查的基础。某公司销售报告系统重点的工作分解结构如图1所示。

3.2 进度与质量管理

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分解,可按图2进行编写。其中,“预期完成形式或目标”可用工作范围、时间进度和成本来表示,也可以采用“于用完达”的方式表述,即:“于什么时间期限,用多少成本资源,完成多少数额数量,达到何种质量标准”。如“在10个月内,预算花费在100万元内,将某型号的新产品打入市场,并销售3~5台”。

“阶段性具体实施计划”即为工作分解后实施步骤的小块分解包,是完成重点工作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对其进行过程监控的依据,对其完成的质量标准要求也体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计划开始/结束时间”即对重点工作的进度管控。

3.3 成本管理

在实施技改类和IT类重点工作时,资金使用情况是一项重要指标,对其成本费用的管理,可采用挣得值方法进行测量,出现费用偏差,由该项重点工作的主责部门进行原因分析与措施制定。其中:

(1)预算成本PV:是指在规定的时间点计划完成活动的预算成本。

(2)挣得值EV: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计划活动的实际完工工作的预算费用,EV=实际完成工作量×预算成本。

(3)实际费用AV:是指在既定的时间段内计划活动实际发生的总费用,AV=项目实际成本×实际完成工作量。

(4)费用偏差CV:CV=EV-AC,CV>0表示有利(费用节约);CV<0表示不利(费用超支)。进度偏差SV:SV=EV-PV,SV>0表示有利(进度提前);SV<0表示不利(进度延迟)。

(5)成本绩效指数CPI:CPI=EV/AV,CPI>1,同上CV>0,反之亦然。进度绩效指标SPI:SPI=EV/PV,SPI>1,同上SV>0,反之亦然。如图3所示。

3.4 过程管理

按制订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分解表,各部门编制并执行月工作计划,由评价部门/人对其工作进度和完成质量等进行评价。监督部门也可根据各阶段性目标计划的时间节点和月度计划完成情况,拟定检查表,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或制度检查的方式,对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过程跟踪检查。见图2。若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大事项或客观原因,责任部门需及时沟通反馈,调整重点工作计划。

3.5 重点工作项目评价

年度末可根据年初制订的重点工作计划目标,结合各部门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情况,从达成的目标、时间进度、完成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年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各部门年度考评,实施奖惩。各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需完成对本年度重点工作的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

4 结论

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思想,可实现对重点工作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初步管理。但由于每项重点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企业客观环境和具体实施条件,不少重点工作对企业而言也是第一次开展,没有过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这便给工作计划的编制和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后续各部门可采用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径法等,对重点工作的时间进度进行细化研究,也可对人员、资金、物资等资源的使用调配进行优化,或从项目管理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管理,以期在预算成本内优质高效地完成企业年度重点工作,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2]黄辉,梁工谦,肖茂.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67-72.

[3](美)杰克·吉多(Gido,J.),(美)克莱门斯(Clements.J.P.).成功的项目管理[M].2版.张金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谭云涛,郭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4):75-79.

[5]王琦,余顺坤.重点工作立项制——走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困境[J].企业管理,2014(11):88-90.

[6]魏钧.绩效管理难点解决方案之一:提炼有效的岗位绩效指标[J].中国劳动,2006(3):56-58.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2

为了实现林业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实时、高效、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方法。我局拟建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弥补了我局在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中应用的空白,满足了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可在全省推广应用,将会对我市森林资源科学化管理起到很大作用。

2)GIS,GPS,RS技术的结合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3S”技术的日益完善,如果将“3S”与森林资源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全面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形成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统计查询分析一体化的森林管理解决方案体系。

我局的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紧紧围绕全市信息化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来开展。我市的信息化林业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3年时间把杭州市创建成国家森林数字化信息化城市,这是进入新世纪我市城市森林管理体系建设的新目标、生态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因此,林业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工作的重点就是保质保量完成信息化林业任务书上的各项任务。我接收到了这个重任,我将从设计方案开始,把好系统建设的每一步,将一个全面、完善的系统交付我林业局使用。

1.系统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基于传统的林业管理手段在当今日常管理中日渐不敷使用: 林业单位调查数据纸介质、易老化、易破损,普遍采用手工管理数据资料,更新速度慢,可靠性、准确性差,数据格式不统一,不利于对统计和分析。另外,对森林火灾需要进行迅速而正确的决策、对林权信息需要实时进行动态维护和更新等新要求传统的林业管理都无法满足。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已刻不容缓。

采用现代GIS(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3S技术,与林业管理机制高度结合,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在一系列现代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对森林资源数据建立统一数据库可为我们科学地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各部门、各研究人员对数据的重复采集和重复建库,使现有数据充分利用。此系统建立还为我局各级林业部门的宏观指挥、决策、调度、管理等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持和服务;为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数字地球”、“数字林业”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也使通过互联网,对林业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成为可能。也可以让全民关心林业,关心生态建设,各抒己见,以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系统总体设计

林业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针对杭州各县级林业经营、管理部门(如:林业局、林场、林业采育场等)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个既能以实现对林业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满足林业部门日常林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又能实现各种林业空间化、可视化的查询、分析、维护,实现专题分析、专题制图、信息服务等功能,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查询、分析评价、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等服务,为森林火灾和林权管理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

(1)3S集成的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和动态数据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基于GIS的林业数字化系统通过GPS、RS、统计分析模型、GSM通讯对森林资源、森林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利用ASP.NET和SuperMapObject对信息加以修饰和展示,利用森林调查的变化信息对该系统内容适时适地更新,以保证其数据的及时性和一致性。

(2)系统基于B/S结构,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安装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还利用GIS表现事物,利用SuperMapServer可以把各种信息和地理位置结合发布,实现时间性、空间性、动态性统一展示,快速查询所需信息,简单发布专题地图信息,并可以通过调用SuperMapObject类库林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林业功能扩展。系统可以提供完善的数据更新功能,系统应能利用一些模型,比如林木生长模型或者森林蓄积量预测模型进行信息挖掘,进而对小班因子数据库进行更新。在系统维护后期还可以提供统一集中的林权审批与管理和森林火灾预警子系统。基于GIS功能和数据库功能的林权信息管理,还可以使林权申请信息的录入、编辑方便快捷,提高发证效率,方便对林权证及相关信息的查询、统计和打印输出等工作。

3.系统功能实现

3.1 数据库建设

Oracle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套完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快速创建新型的可扩展数据仓储和数据挖掘的解决方案,为林业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可以让我林业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从容应对并且与时俱进。且林业数据库中数据来源多样(空间、非空间数据)、数据格式各异(结构化表格数据、非结构化文档数据、影像数据、图片等),数据量较大。所以我建议采用Oracle数据库,存储海量数据。Oracle作为一个完备的关系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组件包,它可以作为快速开发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利器。实现林业信息系统数据设计需要建立紧密的数据库群。其中包括林业管理数据库、数字地图数据库、文档、图形数据库和元数据数据库等等。数据库设计需要遵循规范、安全、可扩展等设计原则。

属性数据库主要是描述林业业务范围里的数据库,是各项林业数字作业的基础,因此属性数据库的设计要考虑森林资源小班档案卡片,又要严格按照二类调查规范中的要求设定各个字段,可以设置各个属性表的关键字为空间数据库中该地物的关键字或者其他字段,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一对应。

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按照格式可以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栅格数据通过数据分区实现逻辑无缝;矢量数据通过数据分层,对地图数据的组织应做到逻辑上无缝链接,实现物理无缝。采用同地分布式管理,实现海量数据库管理。

建议采用UML的Visio来进行数据库模式设计,并将其输出到XML元数据交换(XMI),再使用ArcCatalog中的CASE工具从XMI生成地理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根据研究需要,收集杭州市最新的1∶50 000地形图。采用扫描仪和手工输入相结合的方法扫描与输入图形数据,图形数据的扫描过程实际是图形的栅格处理。若图幅范围大于扫描仪的扫描范围,可以将图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进行扫描,再利用图形操作模块的拼图功能,合并为1张全图。由于扫描输入的图形只是栅格图像,因此在对图形进行编辑前还必须进行矢量化。空间信息的输入采用分层方式进行,在图形矢量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图形中不同属性的空间信息进行分类,建立起不同的图层,一般可将图层划分为:点状图层、线状图层、面状图层、等值线图层、标注图层等。最后编辑图形数据,主要对输入的图形数据进行检查、修改、更新及加工,以便得到净化的输入数据,作为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

3.2 系统功能模块与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我设想我们林业局的林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如下功能。我们林业局内部独立编写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含数据浏览、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数据编辑、拓扑检查、地图量算等基本功能,还提供如空间数据查找、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及输出的高级功能,在建设后期添加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林权系统,切实覆盖我们林业部分的方方面面的需求。在面向外部用户的系统中,我设想可以分为用户信息管理、留言管理,林业数据(包括文档、图片、视频等)的查看,还有林分三维系统的展示。既丰富了非林业系统用的林业知识,还能推广我们林业局工作成绩。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推进我们整个林业系统向信息化迈进。

在具体的实现当中,系统可以以电子地图管理、属性数据管理构建为核心,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公众信息发布为辅,以林权管理和森林防火管理作为备选,后期还可以扩展一些“林业政务处理子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子系统”、“森林病虫害防治子系统”等,采用3S技术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林分指标统计分析和森林资源科学管理管理。

3.3数据显示与编辑

根据林业部门工作的特殊需要,必须保证地图各要素数据的完整、及时性。该林业信息系统的地图数据由基础地图数据和林业专题数据两部分组成。基础地图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地名、铁路、公路、居民地、水系、数字遥感影像、DEM等要素的空间图形及属性信息等;林业专题数据包括林班、小班、生态区位等要素的空间图形、属性信息以及火警急救点分布等数据。

为了实现完整的林业数据管理,本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地图功能,包括放大、缩小、地图漫游、全图显示、距离量算、属性查询,点状、线状及面状要素的增加、修改、删除的基本功能。同时提供图层控制(对图层的删除、调整放置次序以及对图层相关参数的设置)、鹰眼控制、地图输出等功能。

3.4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是由于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有其自然生长和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和天灾人祸也会对森林资源产生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将这些动态消长的变化及时反映到资源数据库中去。森林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管理的一体化,包含属性数据管理图形数据分析功能等各项具体业务。SuperMapObjects是基于ActiveX/COM技术开发的组件式GIS软件,易于开发,能够实现与专业模型的无缝集成,SupermapObjects可以综合管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并支持纯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库,从而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数据库的紧密集成。根据用户需求,林业信息系统可对当前森林资源的各种数据进行插入整理、分类统计、制作专题图输出以及作各种资源的对比分析,可以使用SuperMapObject作为开发组件包。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我林业局系统建议实现的几个功能: 3.4.1林业信息(属性)的存储、浏览、更新

首先我希望将过去的纸质数据转化Excel、Acces等格式进行管理和修正就是进行数字化。这些数据都非常有价值,系统需要将这些数据导入到系统数据库中。我们可以通过ODBC和ADO.NET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便捷化录入。

第二就是对森林资源的各类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森林资源有关信息库的建立和计算机管理利用本模块可以完成数据库基本控制(数据库排序、拼接、结构修改、建立新库等)、属性数据的输入(数据追加、修改、输入等)、属性数据查询、统计报表输出(根据属性数据作图、进行统计检验)等功能。3.4.2双向查询功能

通过将森林空间数据图斑及专题要素与相关属性数据有机连接,实现属性和空间数据双向查询(图查属性、属性查图、专题查询)可快速灵活准确直观地为森林管理部门、决策机构及社会各界提供必需的各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查询能力。

(1)图查属性:用户通过点击感兴趣的小班图元,获取该小班相关的属性信息。

(2)属性查图:系统应能提供构建SQL查询语句界面,查询将满足条件的图元并高亮显示,实现地图定位。

(3)专题查询:小班卡片数据库中的许多因子内有分类和分级,专题查询可以针对特定因子的分类分级进行查询。

(4)空间数据管理和林业资源专题图功能:对森林资源的各类矢量和栅格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可完成地形图、小班区划图等图形数据的输入、修改;根据空间数据库制作专题图以及各种图形叠加后的图形,并可在打印机上输出。3.4.3综合分析

比如林种结构调整分析需要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结合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进行空间属性分析以确定不同林种的布局。这就需要绘制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图表,如根据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等绘制分类图,并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判优等。

再比如:林分结构调整分析可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分布、林木生长各个阶段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特点,利用SuperMapObject组件包进行合理的分组、统计、制定相应的森林调整方案并模拟出调整后的林分。以使各龄组比重逐步趋向合理,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提供对各类土地面积、各树种组成的近、成熟林的林木蓄积量、森林分类的面积及其林木的蓄积量、各龄组的面积及林木蓄积量、森林受害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都可以用SuperMapObject来实现。3.4.4森林经营措施分析

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可以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检索提取符合抚育间伐的小班,制作抚育间伐图;通过分析提供森林立地类型图表、宜林地数据图表、适生树种资料,结合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进行造林规划。

3.5森林火险辅助决策

森林消防辅助决策模块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GSM技术、Internet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围绕“监测、定位”这一核心设计,应用方向包括“遥感定位”、“视频定位”两个核心功能以及“火险等级预报”、“历史火点统计”等辅助功能。提高森林救火指挥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达到对森林火灾的快速定位、快速部署指挥、快速汇报、准确的灾后评估等的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3.5.1动态定位火险位置

通过遥感和视频技术对地面进行拍摄,通过遥感图像进行判别。美国陆地卫星TM7波段(2.08~2.35um)波段对温度变化敏感,故可通过TM 743彩色合成图的分析来控制林火蔓延情况。在森林火灾管理系统中打开遥感图,可对图像进行多种处理。布在森林各个点的视频摄像头会传回摄像头的标识、俯仰角和方位角。通过查询数据库可以确定摄像头在地图上的位置,结合仰俯角、方位角可以模拟拍摄画面的位置,从而获着火点位置。然后在数据库中的着火点专题层添加着火点符号,可以找到林火密集区,作为重点防范区域。通过这两种方案的设置该子系统可以利用遥感图像提取变化林地边界,监测火灾的发生和发展。3.5.2火险预报与防范

火险预报根据气象信息计算各个区域的火险等级,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并通知防火单位进行主动防范。在防范的同时建立标注系统库,针对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实现消防设施及重点防火单位布置,实现防火单位的信息输入、管理、分析、查询和统计。并且,可以作为防火监测的重点。

3.6林权管理子系统

目前已经到了林改主体改革后期,随着林业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步建立,对山林权属等相关信息的查询需求会越来越大,林权证、宗地信息及附图也经常需要查询,软件设置林权管理功能可以根据主要树种、使用类型、林种、起源等不同分类进行统计汇总,并可生成各类林权管理台帐。因此解决了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式的弊端。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在林权管理上实现了林权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比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林权证办理情况;上级部门可登录查询统计信息;审批机关可在网络上进行宗地审批;发证机关可将审批后的宗地进行发证。

(1)林权数据中心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地形图的坐标配准、宗地四至界限数字化和矢量数据的编辑还有属性数据录入、删除、修改。

(2)林权发证管理子系统:①单位管理。②申请表数据录入、修改。③数据查询:根据属性数据条件查询,输出属性数据结果。还可以根据行政单位、申请表编号、申请者身份证号码、申请日期等查出申请者信息并进行报表输出。④林权变更和注销。

(3)WEB查询服务子系统:对受理后的林权申请,可以显示出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查询林权证真伪。显示其对应地形图为底图的宗地空间位置点打印出林权证附图。

工作措施:

(一)加强管理,明确职责。基于GIS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由我市林业局负责,做到林业局党委统一领导,由我局纪检部门负责协调监督。严格按照下图所示信息系统开发步骤,对系统进行建设。首先将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然后将系统建设的任务排出甘特图和PERT图,落实到各个团队。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系统建设方案。

(二)加强协调,强化督察。林业局设置督察办公室,对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邀请信息系统监理师对其进行监理。对系统建设的状况每个月向我局主管部门进行一次工作情况汇报。而且,监督员还需要对项目建设人员进行暗访,对其偷懒行为追究责任。

基于加强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功能;建议

医院绩效管理,从字面上看,绩即业绩,效即效率,也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医院科组或者员工业绩和效率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有效执行领导决策层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配套实施绩效工资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有效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灵活性。

一、绩效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计划经济时代下,我国医疗事业由政府主导,医院也无绩效管理意识。改革开放后,医疗体制改革跟进实施,国家开始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大医疗机构管理者开始探索新型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制度,逐步引进企业化先进管理思路,开始重视管理和运行的绩效,从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绩效考评。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国家再次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提出公立医院要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2011年7月实施的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亦是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医院绩效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医改不断深入的形势所趋,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改的逐渐深入,医院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确保医院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进行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才能实现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医院绩效管理的功能

1.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对员工业绩奖惩的经济杠杆作用,提升职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确保医院目标的顺利达成。

2.沟通功能。一方面,科室和职工在执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能充分了(获取)解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方式和医院目标,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确保职工工作目标与医院目标的同步达成;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的考核环节,及时了解科室和职工的想法和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3.评价功能。评价功能是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真实准确的反应了科室和个人在考核周期内的工作业绩、工作质量,以及与期望目标的差距等。医院也将依据这个结果做出明确的奖惩,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促进医院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1.树立全成本核算意识

首先确定医院的发展战略,对其进行分解并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并对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考评,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并从中找出不足,提出相应建议,以此达到医院的发展目标,这才是医院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为了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树立所有员工的全成本核算意识,加大对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对整个医院所有员工的开支都算入各个部门的医疗成本里。通过树立整个医院的全成本核算意识,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以此合理降低各个科室的支出,提高医院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具体的手段切实的提高医院的绩效管理水平。

2.增加医护人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判断个体对自身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预期状态所需的行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采取足够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绩效,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会较早的失去动力导致工作失败。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部门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以及由的员工会出现持续的绩效持续低下,这就需要对绩效管理进行重新的规划。因此,需要对员工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并提高团队自我效能感,不断被在绩效管理中设定新的挑战目标,不断的挑战,建立稳定的效能感,提高员工的自我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量化处理的机制,最主要的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医院的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能够更好的对医院进行监督。为了加强医院的医疗服务以及良好的医疗条件来推进医院的发展就需要依据医院的发展战略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科室设定不同的指标,对医院收益率、平均住院日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公开公正地进行绩效考核,更快更好地完成医院的发展目标。

4.科学指定知识型员工的比例

人力资源作为医院的市场竞争因素之一, 其与医疗成本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医院的长久发展应该合理配置医院的人力资源, 加大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重视对员工的个人发展不仅仅是运用经济手段注重环境因素以及情感因素,不仅仅是满足其生理需需求,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可以有效的保证医院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能够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黎君.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基于工作流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篇4

项目管理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既定的项目目标,通过一定方式合理地组织有关人员,有效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与数据,控制项目进度的方法[1]。工作流管理主要管理当前用户对数据进行操作时的员工之间或活动之间的数据流,并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跟踪所有事物和活动的数据;结合产品数据管理,工作流管理可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开发效率。

产品开发过程是指从新产品的定义到产品的批量生产之间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与新产品开发有关的所有信息、技术活动以及管理活动[2]。针对产品开发项目,工作流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全过程的工作流建立与控制、流程更改与审批、过程状态及资源的协调控制[4]。而建立在工作流管理基础之上的项目管理,以任务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品开发全过程中各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任务分解[3];利用资源分配与进度控制功能进行有效的项目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并且产品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时追溯到产品开发阶段,在项目管理中寻找偏差、解决问题;最后在项目信息与意见反馈中实现协同环境下的信息共享。

1 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1 项目分解结构模型

从项目的观点看,新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新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可分解为该项目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按层次进行细分,最后就把复杂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任务,管理系统再将这些任务作为信息输入发送给流程管理模块[4]。任务分解机制(WBS)就是将项目分解为可控制的工作单元,以确定这些工作单元的资源、进度、成本、反馈信息以及定义的质量要求。项目主管在通过项目定义模块新建一个项目后,就要通过项目分解模块来建立项目分解结构树,以此来确定任务之间的树状层次关系;树根节点是项目节点,叶节点即是一级子任务、二级子任务等逐级任务。项目分解结构模型的建立要依据项目各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例,任务分解中各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3种,如图1所示。

(1)串行依赖关系,此关系中B任务在A任务完成后才执行。对任务AB的关系定义一个3元集(Ta,Tb,S),TaTbAB这两个任务或是它们的任务集,此时Tb必须在Ta完成后才能执行,S表示TaTb执行的时间间隔,当S=0时即Ta执行完,Tb立即执行。

(2)并行依赖关系,此关系表示ABC等任务全部执行完才能执行后续任务。对任务AB的关系定义一个6元集(Ta,Tb,Tap,Tbp,Tn,S),TaTb是两个任务或是任务集,TapTbp分别表示TaTb的前序任务,Tn表示AB执行完成后的后续任务,即TaTb必须都完成后才能启动后续任务Tn的执行,STaTb中时间较长的那个任务的执行时间期限。另外当并行关系数大于两个时,对任务BC的关系同样定义一个6元集(Tb,Tc,Tbp,Tcp,Tn,S),后面的并行关系即以此类推。

(3)交互耦合关系,定义一个6元集(Ta,Tb,Na,Nb,Da,Db),TaTb是两个任务或是任务集,在交互关系中TaTb两任务的信息交流是相互的,即Ta执行时需要Tb的信息,Tb的执行也需要Ta的信息,其动态表现就是要经过TaTb两任务间信息的多次迭代和反复,才能完成这两项任务而进入后续任务。NaNb则分别表示两任务间信息的循环交流次数,如Na=3时则表示Ta在执行时需要3次从Tb提取信息。Da=(Da1,Da2,…,Dan)表示Ta每次从Tb中提取信息的节点或时间点,Db=(Db1,Db2,…,Dbn)表示Tb每次从Ta中提取信息的节点或时间点。分解时可尽量从它们信息交流时的节点或时间点处将这种交互关系解耦为串行或并行依赖关系。

根据项目分解结构进行具体任务分解的一般步骤有:

(1)依据各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它们的相关资源判断任务能否分解,分解时就将A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子任务即Τa={ti|i=1,,n},并将这些子任务加入到整个任务集中,若不可分解则可直接分配于项目人员执行。

(2)当有新加入的子任务tiTa,要分配其相应的资源,再根据其与前序或后续任务之间的串行或并行关系用3元集或6元集表示,当其前序任务完成后执行该任务。

(3)任务分解时检查任务之间有无闭环关系存在,若有,则为交互耦合关系,或是两任务都无法执行的错误。此时应查看分析原因并进行重新分解,若是交互耦合关系则用6元集表示,分配给工作人员任务时注意两任务的同时进行以及节点处及时的信息交流。

(4)任务Ta分解完成之后,对于每一个任务tiTi(i=a,b,…),依次对其从步骤(1)开始从头分解,直到项目结构树完成。

项目分解完成后根据项目计划、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人员以及资源分配,采用一定的方法制定任务实施进度计划,常用的方法有横道图法、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方法和平行作业法[5]。横道图即直观地展示进度和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工作方式,也称为甘特图法。关键路径即项目中最重要活动的集合线,这条集合线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搭接时间决定着总工期。计划评审方法即任务之间逻辑关系是事先确定的,但任务的持续时间却无经验数据可遵循,只能给出最乐观时间、最可能估计时间和最悲观时间,再对它们进行分析计算。平行作业法在实际中应用最多,即平行地执行各种任务,例如在结构设计项目时就应考虑工艺的问题[8]。

1.2 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型

在项目任务计划制定工作结束,项目成员及材料资源分配完成后,项目管理工作就进入任务执行阶段。任务执行阶段是以工作流的各流程任务为对象进行实时的控制,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在此时的任务信息管理上应是相互结合。构建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结构模型是设计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的基础。

在集成方面,可以将项目管理归结于企业管理,而将工作流管理归结于使能技术[6]。集成原则有:(1)项目管理控制全局,站在项目全局来围绕项目目标进行实时监测、控制项目的执行;而工作流管理是以某项具体业务流程为研究对象,缺少纵览全局的视角。(2)项目管理进行较高层次的规划管理。具体有静态和预测式的规划以及资源的分配,这有利于实现企业能力的最优化;而工作流管理进行现场实时的管理与规划。保证在规定的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依据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之间的集成原则,建立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的系统集成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实现模型中,项目的整个组织过程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每一项工作都与其他工作及数据相关联,每一工作也只有在其前续工作完成后才能激活并执行[7]。为更直观地说明集成系统中每一步工作的状态以及该状态的激活次序,使用UML技术建立集成系统项目组织流程的状态图,如图3所示。

图中方框表示项目组织过程中每一步的动作,在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有向线段上说明了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原因和操作,箭头则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1)~(6)即转换条件,用于表示每个动作激活决策点的情况。在状态图中定义状态标志State,并有3个取值为0、1、2。比如当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0时,指项目信息编辑阶段还未进入工作状态;当iState=1时,说明这个阶段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但还没有得到进入下一步工作状态的激活决策点;当iState=2时,说明此阶段工作已经完成,并有了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的激活决策点。转换条件(1)~(6)的具体定义如下:

(1)表示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0,且项目成员状态标志pState=0,项目材料状态标志mState=0,此时就可以开始对选中项目的初始化信息进行操作。

(2)表示项目组织成员的状态激活条件,此时若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2,则激活了项目的成员组织工作。

(3)表示项目成员组织的状态标志pState=1,此时可对已安排好的成员组织进行调整。

(4)表示项目材料的组织状态标志mState=1,此时可对已组织好的材料资源进行更新,在此之前项目材料组织的激活决策条件iState=2已经达到。

(5)此时项目材料组织的状态标志mState=2,即项目的材料组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下一阶段任务分解工作所需的激活条件减少一个。

(6)此时项目组织成员的状态标志pState=2,即项目的成员组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下一阶段所需的激活条件再减少一个,此时便激活了项目的任务分解工作。

用项目组织流程状态图说明的各个状态之间的转换以及激活条件来解释图2所示的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的集成系统实现模型:(1)用户先通过定义工具对项目信息进行初始化,即iState=1。(2)当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2,便可对项目的成员以及材料进行组织,此时pState=1,mState=1。(3)在项目组织工作完成后即pState=2,mState=2,任务分解工作所需的激活条件减少到零,根据成员以及材料等项目信息用任务分解机制(WBS)完成对项目的任务分解。(4)任务分解做出的计划结果传递到数据库进行维护并为工作流管理服务器提供控制数据,工作流服务器通过这些控制数据来辨别每个时间点上每个过程或活动的状态信息。(5)在项目计划制定后开始具体任务的执行阶段,此时任务的执行需要项目管理的计划控制,以及工作流管理依据计划进行的实时跟踪、流程监控与调度。在流程监控中工作流服务器通过关联数据从数据库获得过程实例的静态信息和用户输入的数据,并通过工作任务表向工作人员派发任务。

2 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是以任务为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可划分为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任务分解、计划实施、信息反馈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共享与管理信息。所以项目管理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所追求的信息共享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相互依存。图4显示了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其它功能之间的联系。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基于工作流的项目管理在具体实施时的功能如下:

(1)在项目定义模块要先创建并定义一个新项目,创建新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编号、名称、类型、开始及结束时间、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的描述等。在查询和调用一个已定义的项目时,可以通过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等条件来进行查询工作。

(2)创建项目后在项目分解模块依据项目总目标划分项目任务,并根据项目各任务之间的串行、并行或是交互关系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之后根据项目的任务实施计划设置任务启动与结束时间。

(3)资源分配模块为项目管理分配各任务所需的人员、工具材料、资金、时间等资源,并通过产品管理调用和分配零部件配置信息以及文档图纸,结合系统权限管理对任务成员角色进行权限控制。

(4)任务执行阶段也就是基于工作流的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的集成点。在任务执行中系统可显示项目在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工作流管理会将任务执行的实际进度时间与任务计划时间相比较,若出现延误就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项目负责人要随时记录项目任务的执行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系数。根据进度的超前与滞后、成本与预算的对比以及质量的合格度来分析项目实施中产生的问题,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正偏差的对策并实施。

(5)在项目信息模块中可以进行员工意见的反馈及建立工作日志,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价的依据。项目信息模块结合协同环境也可以实现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 项目管理系统的实例应用

在大多数制造企业实际的产品生产项目管理中存在几个问题:(1)产品设计与生产项目缺少系统的规划,导致项目执行的效率低。(2)项目进度缺少系统的监控机制,导致项目经理不能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情况。(3)项目组员构成不明确,可能造成内部矛盾,进而降低工作效率。(4)缺乏系统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影响项目运行效率。根据以上实际问题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并在某空调企业的产品设计项目中实施应用,改善了以上问题。

以企业改装项目的新样机产品开发过程为例,如图5所示,在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可对项目进行定义,对项目进行逐级分解,设置开始时间与任务关系,系统的资源分配模块可对任务所用到的文档、人员、零配件等资源进行分配;在任务运行后,进度控制模块可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系统具有对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信息进行查询的功能,如图6所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作为问题分析及绩效考核的依据。

4 结束语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产品研发数据集成的平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流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了任务处理的运行机制,项目管理也为工作流管理提供了目标方向、任务计划及信息资源上的支持。文中在面向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数据管理系统应用上,对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的集成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项目管理的项目定义、项目分解、资源分配、进度控制和项目信息功能模块,在某空调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产品研发过程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数据共享程度提高,冗余减少,研发过程更加清晰、直观、可控,从而提高了研发效率。

摘要:在建立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项目管理中的任务分解机制。针对产品开发过程,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工作流与项目管理的集成结构模型,设计PDM系统中的项目管理功能模块,最后,结合某空调企业的PDM系统,说明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块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产品开发过程,PDM

参考文献

[1]CAI C L,BAI Y W,XIA Y C.Application study of product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company[J].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472-475.

[2]赵亚利.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流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郑鹏飞.PDM系统在产品开发过程及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9,30(3):216-218.

[4]WU F.The methodology for PDM applications:from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to product database imple-mentation[J].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10(8):4503-4507.

[5]陈性攀.PDM中面向产品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6]HEBERT J E,DECKRO R F.Combining contemporary and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tools to resolve a projectscheduling problem[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2011(38):21-32.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5

近几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遵循了从职业新手、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技术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从能力发展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将“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需要对连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在明确连锁企业岗位群以及其中的典型工作岗位和每个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将相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后形成工作领域,再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最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一)连锁企业调研与典型工作岗位确定

典型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连锁企业由连锁总部、连锁门店、配送中心三部分构成,连锁企业总部负责经营管理与决策,为连锁门店提供智力支持;连锁门店负责商品销售;配送中心负责商品配送。连锁门店的典型工作岗位包括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营业员,配送中心的`典型工作岗位是物流员。连锁门店和配送中心的管理岗位,以及连锁总部的工作岗位,均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首次就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承担其职责,因而不纳入典型工作岗位分析之中。

(二)典型工作岗位分析与行动领域划分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行动领域划分。

(三)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料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是指通过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构成。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的转换可以是一对一转换,也可以是多对一转换。通过转换,获得6个学习领域课程:连锁企业商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陈列与推销;连锁企业物流配送;连锁企业商品防损;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此外,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根据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工作情境,创设学习情境,编写教学引导文。

(四)拓展学习领域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培养的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虽然学生首次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是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营业员、物流员等基层岗位,但随着其工作经验的增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承担主管、部门经理、店长、督导等管理职责,或进入连锁总部工作,参与连锁体系的组建和完善,因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在开发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之后,还需设计拓展学习领域,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拓展学习领域包括连锁企业成本控制、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网络营销和连锁企业体系构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教学进程安排。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

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因此,连第五、六学期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予以保障。

(一)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超市和与连锁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超市应按连锁企业样板门店的要求建设,所有营运岗位均应由学生承担,进行真实商品经营。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顶岗实习,其建设原则是相对稳定、产学结合、依托产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两方面。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针对每个学习情境,教师均应设计出相应的引导文,通过准备资讯、制订计划、选择决策、实施方案、检查、评估6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性工作。

(三)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

能力本位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均以学习者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因此必须建立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三者整合形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四)双师型教学团队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6

【关键词】仓储管理;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4-01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建设,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计的基础是企业仓储管理岗位能力和具体仓储工作过程,其特点是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学、做一体化,既掌握了仓储管理知识,又锻炼了仓储实践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2、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案例教学、实习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对仓储企业或相关仓储岗位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分析本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根据仓储管理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本课程的教学模块。

2、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两个原则:基于仓储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基于仓储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能力在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序,使学习接近实际工作要求。通过仓储企业调研、物流行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归纳出仓储管理的具体工作岗位:仓储业务员、仓储合同审核员、入库管理员、质检员、出库管理员、保管员、仓储会计员、仓储信息员和仓储主管等。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见表1

根据仓储管理的运作流程,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仓储商务

①仓储认知。了解仓储的沿革,熟悉仓储管理的模式。

②仓储商务是仓储企业进行的经营活动,是一种经济交换活动。其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商业机会,组织货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营销策略,促进产品销售;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仓储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妥善处理商务纠纷,防范和减少商务风险。

(2)仓储合同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根据仓储业务范围和经营项目,组织与客户的商务谈判,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签订仓储合同。在仓储合同履行过程中,面对变动的经营环境,能够处理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3)仓储业务

仓储业务包括入库、保管和出库三个组成部分。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准备、组织商品接运、商品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商品保养包括商品盘点、商品保管场所的分配和布置、商品堆码设计、商品苫垫、商品保管秩序的建立、商品养护、仓储安全等内容。出库管理包括核单备料、复核、包装、点交、登帐和发运等一系列环节。

(4)仓储成本

仓储成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仓储成本、仓储收入和仓储成本核算。

(5)仓储管理系统

仓储管理系统是一套应用性的操作软件,包括入库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通过本叫教学模块学习,使学生可以熟练操控仓储管理系统。

(6)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可以从仓库管理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仓库管理包括仓库选址与建设、仓储设施设备选择和库存控制;人员管理包括仓储组织结构、人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内容。

三、教学组织实施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收集。收集学科发展、学生的需求信息,向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仓储管理案例、参考书籍、参考报刊和参考网站等信息。

(2)教学大纲制定。根据物理管理学科发展动态和物流人才未来职业需要,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作为授课教师的指导性文件。

(3)教案制作。针对仓储管理课程的特点,制作了集图片、声音、影视的动态PPT教案。

2、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强调系统性和先进性;授课形式上体现多样化和互动性,充分运用教师讲授、情景体验、案例讨论、疑难解答等方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实训模拟。配套开设仓储实习环节,聘请仓储企业工作一线的人员进行进行实习指导,采用现场指导方式,增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仓储活动。

(4)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采用了笔试、平时成绩、实习报告、等多种课程考试形式。

3、教学总结和研究。

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目的,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仓储管理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真虹,张婕姝主编.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与实务第二版[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7

_

[2]田源.仓储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9

[3]宋雷,曾艳英,彭华华.高职院校《仓储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齐鑫物流教育,2012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的研究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特征越来越显著,这种特性对企业组织结构及组织中的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必须要优化办公流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电子办公系统。工作流管理技术作为一种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不仅强调某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而且还要求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来看待该环节的义务管理过程,把完成最终的服务管理目标作为流程管理的目标。

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1.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企业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的程序活动而提出。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作流是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文档、信息在过程参与者中传递,最终完成业务的处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

1.2 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常,工作流管理系统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被称为工作流机的软件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和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软件支撑环境,非常类似于在单个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集成具体的业务应用软件和操作人员的界面操作,才能够良好地完成对企业经营过程运行的支持。所以,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与实施过程。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如图1所示。

(1)工作流定义: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计算机定义,提供一种或多种分析、系统定义和建模技术。

(2)运行控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工作流管理控制软件,即工作流引擎。

(3)运行交互接口:提供与人员或IT应用程序工具进行交互接口来处理各种活动步骤。

2.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工作流管理联盟推荐的工作流参考模型,描述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关接口,见图2所示。

工作流参考模型中涉及到几种数据。

(1)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通过内部的工作流控制数据来辨别每个过程或活动实例的状态。

(2)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工作流相关数据确定过程实例状态转换的条件并选择下一个执行的活动。

(3)工作流应用数据:这种数据是指那些由应用程序操作的数据。它们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是企业完成具体的业务功能所需要的数据。

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ERP和普通的管理系统不同,ERP与普通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业务操作功能,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和水平。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其目标是在整个企业的业务层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水平、强化企业的市场意识以及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由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与普通事务处理系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施方法上也与普通的事务处理系统不同。要实施工作流管理系统首先要在战略层次上对经营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和组织要求。

在完成了战略目标分析和工作流实施后,工作流管理系统才能够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一般分为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行阶段。模型建立阶段通过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经营过程模型的建立,将实际经营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完成为每个过程设定运行所需的参数,并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源、人员、应用)。模型执行阶段完成经营过程的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并对过程与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跟踪。

4. 结束语

本文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对工作流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具体介绍了企业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实施。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最佳的执行模式,利用不同的服务组件来构建一个异步分布、再生性强的系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摘要:本文针对工作流技术的起源,对工作流的概念、研究的技术内容及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了深入的介绍,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并具体介绍了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8-27.

[2]张琪.工作流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基于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研究 篇8

一、车辆技术管理的概况

车辆技术管理是指对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从选购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从广义角度来看, 车辆前期管理是指规划车辆、选配使用车辆及检测、维修等过程的综合性管理中的规划车辆、选配车辆、新车接收及车辆使用前的准备等。车辆中期管理是指使用车辆、检测车辆、维护车辆及修理车辆等, 车辆技术管理包括:车辆技术装备管理、车辆技术档案管理、车辆技术状况登记鉴定管理及车辆技术经济定额指标管理等。确保运输的安全性、优质性、高效性等都是车辆技术管理的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车辆的良性循环及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由交通运输系统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进行车辆技术管理, 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随着道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汽车保有量也不断上升, 据相关统计显示, 2010年底民用汽车全国总量已经达到9 086万辆, 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9.3%, 特别是私人汽车相比2009年增长了25.3%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 2014年底,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2 000多万, 在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二、车辆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汽车技术管理水平的下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车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汽车技术管理水平对石油供需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加剧石油供需危机中, 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石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93年才正式从石油出口国向石油进口国进行转变, 随后便产生了难以控制的问题。据相关统计信息显示, 我国原油需求在2010年与2020年分别为2.96亿吨与3.90亿吨, 到2020年我国原油年产量最高可达到2.0亿吨, 由此可见, 我国在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0亿吨。按照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标准, 如车辆技术等级从一级下降为二级时, 燃油消耗将增加10%左右, 当车辆技术管理水平不合理将导致油耗量急剧上升, 进而增加燃料成本。

(二) 车辆维护意识薄弱

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 往往在车辆出现故障后才开始维修作业, 这种将修理作为维护的行为, 将严重影响到车辆的使用年限。目前许多单位都进行了二级维护, 但具体实施中, 往往存在重经济效益的现状, 如为实现经济利益, 大量超载、超速等情况出现在道路运输过程中, 并不能够严格遵循二级维护规定进行车辆维护, 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大量产生。

三、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 更新管理理念

在管理中应树立人正确的管理理念。作为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辆技术管理在交通运输单位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并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经营与发展。最后, 在单位车辆技术管理中应重视维修工作, 加强二级维护管理, 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放在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并与单位经济效益相结合, 重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用车须到国家认可的二级维护企业进行定期维护。应以交通立法规定, 对在用汽车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以确保二级维护质量。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检测设备规定相应的标准, 如检测设备的检测性能、检测精度等都有相应标准及检验手段。对检测设备的使用周期、技术更新等也有具体要求及相关制度约束。

(二) 在加大车辆技术管理力度的同时, 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在对道路运输经营者车辆维护意识进行提升的同时, 要落实强制维护制度。在对强制维护制度宣传力度提升的同时, 应保证道路运输经营者遵循相应管理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到相应资质维修单位维护车辆, 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没有按期维护车辆的经营者进行严惩。在对汽车维护与检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 应达到预期目标, 也就是对运输成本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 并确保车辆运输的安全性及降低对空气环境等方面的污染。由此可见, 强化汽车维护及检测体系对能否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必须采用统一平台

确保信息系统界面的良好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进度与成本各方面档案数据的充分融合, 整个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其数据的融合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 实现各模块之间数据的密切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除此之外, 车辆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功能协调性与界面统一性, 在实现系统各种信息处理完成后常规办公自动化系统必须做到自动归档, 并向档案管理系统内输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车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道路运输单位迅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增强的主要因素, 同时对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车辆维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道路运输单位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为完成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车辆技术管理加以重视, 在提升车辆技术管理水平的同时, 加大维护力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道路运输业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格局。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单位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新形势下,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单位来说尤为重要。车辆技术管理作为道路运输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现主要对车辆技术管理的概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车辆技术管理,概况,道路运输,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肖赟.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 2007.

[2]赵春江.黑龙江省营运车辆检测机构建立及运行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3]石艳秋.如何做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8 (8) .

[4]苏全生, 赵献民, 张永全.论当前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工作[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 2002.

[5]徐金霞.完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强化汽车维修行业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 1997 (1) .

基于工作压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9

一、工作压力概述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 工作压力 (Work stress) 也称工作应激 (Job stress) 、职业应激 (Occupational stress) 、职业紧张、工作紧张, 是指在工作环境中, 个体和环境相互摩擦、相互作用, 对个人的工作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逼迫、威胁, 使其感受到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系统过程。可以说, 工作压力重点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要想解决好压力问题, 首先要分析诊断压力的来源。企业员工的压力来源是多方面, 例如日常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引发工作压力的根源分成三大类:一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外部环境因素, 主要指大环境下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的转变造成的压力;二是相对于企业群体而言的外部组织因素;三是相对于所有外部因素而言的内部个人因素, 一般涉及个人的意愿及个性特征。

二、员工压力带来消极影响的表现

任何事物的出现, 都有两面性。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既有消极一面, 也有积极一面, 关键在于个体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否其控制的范围内。若超出控制的范围导致不适当的压力出现, 则会降低员工工作绩效, 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工作压力管理瞄准的就是如何帮助个体准确无误地控制外部、内部压力单独或者共同作用对其工作行为的影响, 从而合理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消除不利因素, 提高工作效率。

若是企业员工承受的外部、内部工作压力巨大, 一般在工作中会有以下表现: (1) 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马虎, 思想停步不前, 生活安于现状, 凡事得过且过, 享受“安乐窝”, 对工作的内在兴趣降低, 反应迟钝, 不求上进。 (2) 员工对单位的责任感不强, 态度极其恶劣, 不再固守于以往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思想模式, 整天混日子, 游戏人生, 导致部分的违章、违规现象发生。 (3) 与周遭同事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不能相互宽容, 对外部的刺激因素敏感、紧张, 对上级领导的指挥不满, 对下级职工无缘无故的指责、训斥, 人际关系摩擦现象骤然增多。 (4) 个体对其本身的工作满意感越来越低, 工作精神状态不佳, 焦虑、紧张、心神恍惚, 工作效率随着心情而变化, 时高时低, 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严重, 最终导致离职率不断飘升。

三、工作压力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压力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的在于控制工作压力的出现, 减少压力对个体工作行为的不利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要进行压力管理, 可以从以下方面施加管理措施:

(1)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创造宜人宽松的工作环境, 帮助员工完成工作。 (2) 建立公平报酬、科学评价、密切合作、适度竞争的企业管理机制,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 协助员工增加积极压力。 (3) 改进组织中的管理政策与方式, 避免发生个体角色期望过高, 角色职责含混以及角色冲突的发生;为职工提供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和薪酬系统, 兼顾员工的公平感与组织效率, 员工压力随之缓解。 (4) 对工作系统进行周密地重新设计与安排, 改进工作特征;让员工发挥多种才能、尝试新的工作职责、获得新的工作体验, 增加员工相应的额外经济报酬, 达到工作动机的激发。 (5) 合理调整工作负担, 保证体力分配与肌体活动合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合理, 让员工感到工作节奏张弛有度, 以达到高效率工作的目的。 (6)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 帮助员工改善思维, 抛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太高的目标, 制定客观、可行、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渠道, 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 减少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感。

综上所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工作压力管理的创新方法是适应新社会发展需要的, 其管理方式开放化、多元化、柔和化的特点, 决定了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合理地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的针对性与高效化, 能有效的化解企业人力资源方面潜在的风险, 对提高整个企业未来的远转、经营、发展模式的创新等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同时也对企业文化的软实力着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类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面对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众多学者已把员工的工作压力作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来探讨, 如何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合理地缓解员工的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将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工作压力的概念、来源分析了员工压力带来消极影响的表现, 确定了现代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对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工作压力,压力源,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纪晓丽, 凌玲, 曾艳.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员工工作压力源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9:215-217

[2]曹莹莹.员工帮助计划 (EAP) ——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2, 2:248

[3]黄跃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压力管理应对策略[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77-81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0

关键词:旅游韩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

随着中韩经贸合作的日益密切,尤其是韩湘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促进了我省对韩旅游业的空前繁荣, 也迅速增加了对韩语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 本专业在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应用外语系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需求, 开设了“旅游韩语”课程。《旅游韩语》是旅游行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旅游韩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韩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及旅游相关专业词汇;掌握旅游业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旅游韩语专门人才。为了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 达到从实践中学习并进行能力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培养学生的操作过程技能,本专业在《旅游韩语》课程设计上,引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一、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以针对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融合在学校教学的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1]。本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分解组合岗位任务,凝练岗位能力,形成系统化的行动领域,逐步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韩语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得出学习领域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评估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

“旅游韩语”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韩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并能熟悉和运用旅游韩语专业词汇;熟悉旅游韩语的常用表达方式,提高在旅游行业运用韩语的综合能力,并能了解旅游行业基本知识,具备基本技能,成为合格的旅游韩语专门人才。课程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三、课程设计

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服务行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具体要求, 设计出“旅游韩语”课程。课程模块按工作任务不同分为旅行社业务模块和导游业务模块。旅行社业务模块,按其工作过程分为客户洽谈、旅游线路开发外联业务、应对客户投诉等四个子模块;导游业务模块,分为接团、欢迎词、导游讲解、特殊情况处理、送团、欢送词等四个子模块。每个过程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设置学习任务,以实训为手段,将知识、理论、实践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体化的课程。

四、教学设计

在教学课堂设计方面, 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可分为: (1) 教师对本次工作任务进行讲解、演示, 并向学生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2) 学生进行分组策划; (3) 学生进行演示; (4) 学生对分组表现进行互评, 教师进行点评; (5) 在熟悉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把关于导游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将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 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技能的专业性。

五、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面,本专业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内容方式上包括:平时成绩(60%)和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以“每次业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成绩, 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 同时注重职业关键能力, 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

本文对“旅游韩语”课程设计过程进行详述,即从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总结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和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同时对于信息的交互使用要求也愈加明显。这其中,图书馆往往是信息获取和交互的最佳平臺。传统的图书馆对于信息的提供过于单一而落后,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态势不相匹配。因而,针对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必然面临着一次必要的创新和改良。考虑到互联网络普及应用的程度,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图书管理工作优化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传统图书管理工作的劣势

第一,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机械而呆板,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在书本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当中,对于文献材料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交互不够重视,其图书馆内部的采编、流通、咨询等多项功能多是依靠人力资源来完成,信息化程度和集约性程度都不高,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重复浪费。第二,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要素为人流和物流的管理,当中涉及到内部管理中的采编、流通、咨询和外部管理工作中的阅读管理和读者服务等都是依靠“物流—人流”的模式来运转,而忽略了“信息流”这一要素的重要性。第三,传统图书管理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以等级为基础,当管理指令发出以后,自上而下要经过多层次管理人员的过滤和删选,结果势必导致原本简单的管理命令在具体实行的过程当中人为复杂化,降低管理的实效。第四,在管理的职能方面,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行政化思维明显,偏向于控制和督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执行不够,对于通信交流的服务职能体现不明显。

二、基于网络应用的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图书管理工作而言,基于网络应用的图书管理工作更加的人性化和便捷化。首先,从管理思想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加人性化。传统的模式倾向于制度化的固化型管理,死板有余,灵活不足,不能为读者提供私人化的个性定制服务。但基于网络应用的模式则灵活许多,依托于网络互动平台,读者可以通过聊天软件、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图书馆进行互动,告知需要的具体服务要求,方便图书馆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其次,从管理目标上来说,传统的模式倾向于对有形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而对无形的知识资产的跟踪服务不够重视。但是基于网络的模式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它能够最大限度的集成现有的知识资源(比如,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从而达到系统效应的优化,实现服务的超值目标;第三,从管理系统上来说,传统图书馆各自为政,对于图书资源的共享所做不足。但是基于网络的模式能够撤销时空的壁垒,建立起全球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第四,从管理要素上来说,基于网络的模式能够重视对于“信息流”的管理服务,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传统的“物流—人流”二维模式升华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三维一体的共享模式。第五,从管理组织上来说,基于网络的模式能够在第一时间实现管理指令的网络交互,极大简化传统模式中层层审批带来的人为阻滞,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第六,从管理职能上来说,基于网络的模式更重视虚拟功能的开发,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及时的分享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第七,从管理方法上来说,由于人工智能的加入,基于网络的模式能够做到决策的信息化和服务功能的网络化,这比传统的模式要复合许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三、如何规划图书管理工作中的网络应用模块设置

将互联网络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实务,首要的便是要规划好功能模块。建立在切实的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考虑把图书管理的网络应用系统规划成以下几个大的功能区块,即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和信息交互当中。其中用户管理的模块设置重点将放在用户的信息搜集及加密设置当中,用户信息采集的全面有利于增强图书采购的实效性,能够提高图书的实际借阅利用率,帮助图书资源更便捷的进行集约统筹管理;用户信息的加密则有利于保障借阅图书的使用人其个人资料不外泄,提高用户的借阅安全感,有助于用户接受网络借阅服务,帮助用户更好的由传统的线下图书服务向现代化的网络图书服务转变。图书管理模块的建设重在厘清图书管理实务中的行政负责关系,确实需要保留的行政关系可以保留,但是冗余的图书管理审批关系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删减,从而简化图书从入库保存到上架借阅的流程,提高图书的借阅流转效率,使图书资源不必闲置甚至是空置。信息交互模块的建设重在建立起庞大容量的后台数据库,用以保存和交互图书的信息数据,从而帮助拓展图书服务的区域,进而做到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多元化现代信息服务。

四、结论

知识既是个人努力奋斗所必须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图书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效,有利于进一步帮助科学文化知识等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教导。结合时代精神的特点,我们唯有不懈的改革创新图书管理工作的实际,才能不误国家百姓,有利于百姓。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2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日常纪律管理

技工院校的生命力和归宿在于企业。学生是技工院校的主体, 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保证。“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职业人才不仅要有技术, 更要有一种职业理念”, “产品技术不仅由水平决定, 还有掌握技术者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管理好学生, 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质量, 实践训练才能顺利开展, 日常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从而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技师学院实施严格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 技师学院的办学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两种形式。2006年8月14日,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部发[2006]31号文规定:“统筹规划技师学院发展。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 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技师学院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突破因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胡锦涛同志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看来, 技师学院对学生进行的不仅是技能、就业教育, 根本的还是“做人”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学生为本, 首先教会学生做人, 其次教会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方法, 再次是传授给学生技能和知识。

2. 技师学院的学生特点

进入技师学院的学生, 大多处于青春期, 身心还不够成熟。他们中多数在中考或高考中是失利者, 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他们心理比较敏感, 容易自卑, 成长困惑较多, 逆反心理较强。有些学生表现为很自我、自私, 不懂得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 有些学生更是缺少责任感。但是, 他们中多数学生有志向有朝气, 朴实勤奋, 吃苦耐劳且动手能力很强。这就说明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优势, 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二实施严格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1. 制定管理制度

制度化管理是一切管理实践的基石。 (1) 公平的评价和透明的奖惩制度, 是促进学校师生理想追求与和谐共处的前提。如笔者所在的徐州技师学院,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落实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 增强系部、班主任等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工作效率, 特制定了《学生严格管理考核细则》。 (2) 将制度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使学生能自然、自觉地接受和遵守, 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学校成立了学生纪律检查督查小组, 每天在校园、实训场地、食堂、宿舍等区域巡回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要求学生及时改正。目前, 贯彻制度、推行规范, 已成为该校学生管理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3) 制度管理的人性化。如在严格管理的过程中, 督查老师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违纪被查后, 并不是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 而是耐心疏导, 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 对当即能改正的学生, 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暂时不能改正错误的学生, 用善心启发、引导, 使其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怀。

2. 切实做好育人工作

第一,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主观上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 把教书工作做精, 把育人工作做实。第二, 做好管理育人工作。作为学生的管理者, 要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要建立学生管理督导队伍, 形成齐抓共管的学生管理局面。第三, 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生活辅导、职业生涯辅导、思想道德教育等, 从学习、生活、心理等不同方面关心他们, 让学生感到温暖。第四, 要爱自己的学生。不要认为进入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难管的学生。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 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 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 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 可以点石成金。”年长的老师应视自己的学生为子女, 年轻的老师应视自己的学生为弟弟妹妹,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 树立“企业化”管理思想

技工院校“企业化”管理, 就是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核心、以先进的企业管理为背景, 以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依托, 充分体现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文精神、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化”培养特色, 从而强化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强化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第一, 请合作企业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室、实训场地建设的全过程, 建立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在设备布局、环境装饰等方面, 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建设。

第二, 按照企业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将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引入校园, 在校园营造企业管理氛围, 在企业构建学校教育环境。学校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建立学生管理机构, 开展学生教育和学生职业素质规范管理工作的研究,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第三, 校企共同实施操行考核。校企双方以企业用人标准和用人要求为依据, 共同制定学生操行考核制度和实施办法, 共同对学生进行操行考核。

第四, 推行企业“7S”现场管理工作。师生在教室、实训场地、办公区、宿舍按照“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tsu) 、素养 (Shitsuke) 、安全 (Safe) 和节约 (Save) ”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定班级必须一日三扫, 学生在校着校服, 统一规范佩戴胸卡, 在实训实习车间着工作服、行为有序、举止文明。在实训课上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列队点名, 课上课下要对学生打卡考勤, 考勤结果公布上墙, 工件及工卡、量具等要摆放整齐、位置固定, 工作环境始终保持整洁。

第五, 学校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对接。这种对接指在保证学校制度完整性的基础上, 借鉴企业制度文化来对学校部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诸如工资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多劳多得管理制度等。

三结束语

技师学院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企业又是技能人才就业的主渠道。社会转型、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教育, 不是简单地培养一技之长,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和理解企业运行模式与工作氛围, 更符合一个职业人的标准和企业的要求, 就业后可以有效克服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普遍性过渡障碍, 缩短了工作适应期, 提高了职业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主编.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冯帆.浅谈如何做好技师学院辅导员工作[J].科技风, 2011 (11)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农产品质量监管下一篇:输卵管妊娠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