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2024-09-26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共11篇)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1

作为一个系统的收集工作相关信息的过程, 众所周知,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基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企业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及裁员等各种管理活动的决策基础。我国系统的引入“工作分析”这一基础管理工具也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对工作分析的使用所积累的经验也有限。在我国, 对于工作分析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目前还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 朱智贤 (1991) 在《心理学大辞典》一书中对工作分析进行诠释, 包括两部分:一是正确描述工作的内容和实质, 如分析工作性质、范围、难易程度、工作程序、所包含的动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所承担的责任。二是分析并确定执行此项工作的人所应具备能力、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格条件。

可见在传统的工作分析中, 更加重视对于工作本身的认识, 并没有把具体职位融入到整个公司流程中去, 认识到工作的具体位置。我国目前对于工作分析方法的使用, 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各类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组织中的职位也在不断变化。

一、传统工作分析方法无法面对当今职位分析需要的表现

第一, 传统的工作分析缺乏系统思考、整体思考, 缺乏对组织流程的融合。传统工作分析注重独立的、事先确定的工作职责, 忽视了工作中的工作联系, 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变化对工作分析的需要。与此同时,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面向市场的流程再造, 来提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任何职位必须在流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必须根据流程来确定其工作内容与角色要求。这就要求工作分析必须与流程相衔接。而许多企业在开展职位分析时, 往往缺乏对流程的系统分析, 没有深入研究职位和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没有根据流程来进行职位分析, 结果造成职位说明书的内容与流程的要求相脱节, 最终影响了流程的速度与效率。

第二, 由于工作分析并未建立在组织和部门业务流程整体分析基础之上, 而是主要以任职者访谈或书面调查的形式获得职位说明书编制所需信息, 而当前任职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常常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 造成工作描述信息失真。

第三, 在传统的以职能组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 流程隐蔽在组织架构背后, 从而使得企业的所有人员都从职能而非流程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运作。伴随着工作职责丰富化、扩大化及职责交叉增加了职位、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工作分析, 在分析部门工作任务、个人工作任务的时候, 虽然能够解决企业任务、部门任务以及个人任务的逻辑关联性, 但是还不能够解决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的任务协调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个人仅仅从自己部门或个人的角度看待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 认为个人或者部门的目标是凌驾于其他部门和员工目标之上的。

第四,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而伴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 由依靠能源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 使得我国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应不断增加, 满足企业对科研创新、积累知识产权的需要。而且伴随着知识型工作的增加和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 工作的完成也越来越依赖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得知识型员工对组织贡献较少的取决于个人直接的工作成果, 而较多的取决于整个团队整体的工作业绩。而且, 在团队合作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交叉、职责互动, 这样可以打破组织内部的本位主义和局限思考,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是团队创造的源泉。但是这样使得稳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责逐渐消失, 使得传统的工作分析失去了研究与分析的对象。

为了提高工作分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使工作分析的结果———工作说明书更能满足组织的需要, 工作分析的过程应该建立在不同组织的不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进行工作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组织业务流程和各职能部门进行整体的梳理。流程是组织工作的一种方式。工作根据其在组织内的流动来组织, 流动中不同的人为整个流程创造价值。通过有效梳理企业业务流程, 可以明确当前对职位的要求以及每个职位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与定位。

对于流程的梳理, 我们可以根据表1进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对于一项任务, 既可以完成直线流程具体工作职责的展示, 同时也包括了在一具体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此同时, 组织外沟通、部门外沟通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来, 使得在完成具体任务时, 与外界联系也更加紧密起来。绩效指标与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 使得绩效考核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理解性, 操作更加方便。

二、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的优势

第一,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的区别主要是在流程的梳理过程中, 确定工作的职责、工作关系、工作权限。在每项工作中, 该职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应该如何处理与流程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职位, 各项职责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并列型, 职责与职责之间相互并列, 不存在顺承关系;流程型, 上一职责的工作成果构成下一职责完成的工作输入;网络型, 存在某一核心职责, 其他职责彼此并列, 其成果成为该核心职责的工作输入;混合型, 上述几种类型的混合体。

职位内部各项职责之间并非简单的拼凑与组合, 而是通过这种职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理清职责之间的关系之后, 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职位在企业流程中的位置。根据职位中任务的流入和流出, 找出与该职位在流程中的上游职位和下游职位, 对该职位与上下游职位之间的职责关系进行确定。确定该职位与上、下游职位之间是否存在着“职责上的重叠”、“职责上的真空”或者职位之间的错位。

在理顺职位之间的职责和关系之后, 我们需要确定不同的职位在该事项上到底具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和制约能力, 相对于流程中的其他职位, 该职位的相对重要性。例如, 对于一份文件的形成, 往往需要经过“起草、审核、审定”等三个环节, 而这三环节可以在某一职位内部完成, 也可以由不同职位来完成。在这份文件的行程中, 不同职位就有着对一个任务额的不同权限, 有着不同的负责范围和层次。

第二,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更加注重职位的内外部沟通联系。从上司权利转向顾客权力, 从上级协调转向同级协调, 使传统的以对任职者本人及其上级进行调查来收集职位信息的方法, 已不能全面把握职位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使得不同的任职者由于在流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与组织内部其他职位以及组织外部机构也就有着不同的工作联系, 在工作分析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通过上级以及任职者本人对于职位的认识, 同时也要考虑到工作职责相关的上游、下游对于此职位的期望, 将此转化为对该职位的目标与职责。尤其是要重视在与顾客直接联系的流程中, 培养从对上级负责向对顾客负责的转变, 注重顾客对于此职位工作内容的要求, 树立客户本位的思想, 从而提高流程的效率和效果。将顾客的思想纳入到工作分析这个最为基本的分析环节当中来, 就是将其作为员工工作的核心内容, 有利于面向现在的个性化需求, 使得组织在产品、服务、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第三,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强调了团队合作。基于流程的工作设计以“流程”为中心, 而不是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 实行根据工作任务组成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并连成相应的业务流程, 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现代的工作分析应注重任职者之间的协作, 研究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应有利于增强工作团队的集体绩效和凝聚力。鼓励员工的全员参与, 因为这涉及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以流程为导向使得部门主管不能只将精力集中于本部门个别任务效率的提高上, 而忽视企业整体目标和利益。在流程管理与协调过程中,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 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 只有整个流程团队的整体努力, 才能达到结果的优化, 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为业绩的考核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通过分析在职责完成的整个流程中存在着的那些关键点, 从这些关键点中找到对整个职责的完成效果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关键点, 来作为业绩标准, 而这种方法只能建立在对整个业务流程有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 对职位职责细分。由于这种绩效考核是建立在具体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流程职责对应着考核指标, 能够减少被考评者对于绩效指标的怀疑和抵触。但是我们要强调, 并不是每个职位的每一个职责都可以做出绩效指标, 当一些职责非常具体和细致时, 是无法考核的。因此, 我们只要抓住流程中的那些关键职责, 相对应的做出关键考核指标即可。

参考文献

[1]段磊.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J].人力资源, 2009 (6) .

[2]周树平.基于部门职能梳理的工作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06 (1) .

[3]李文东, 时勘.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

[4]黄培伦, 岳渊.基于业务流程的工作分析方法及应用[J].科技与管理, 2005 (2) .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2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目前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优劣和发展、教学设计、与MOOC的结合等方面。[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在翻转课堂中设计教学流程开展有效的教学是最关键的问题。本研究从对四川某中学翻转课堂观摩和实地调查出发,结合学生学习模型和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框架,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云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流程进行设计,拟为目前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流程范例,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云平台; 翻转课堂 ;教学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84-04

随着翻转课堂的不断发展,部分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实践并已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撑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在对四川省某中学翻转课堂观摩和实地调查中发现,虽然技术基本可以满足目前师生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知道云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的流程是什么,更不知道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去设计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对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缺少科学的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提升。

本文结合该中学翻转课堂的云平台教学环境,翻转课堂学习和教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云平台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并对学生学习模型、学习活动设计、教师角色匹配、学生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拟为目前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流程范例。

一、相关概念概述

1.云平台概述

“云”是由互联网连接的巨大计算机群,其本质是将基于互联服务的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整合,形成易于获取的服务和引用。用户登录这朵“云”,就可以随时随地按需通过网络访问共享其中巨大的软硬件虚拟资源。本研究中提到的“云平台”是指一个随时随地能够通过网络访问使用、综合性的、容量巨大的软硬件资源的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2]

2.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20世纪末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定义,但对比几种定义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的课上和课下进行了一个翻转,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上和课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拓展。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制作的课件或微课以及网上资源自主完成课前的学习,而课上教师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站在知识和学生之间,而是走到学生身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能力。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利用各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和学习,某中学使用的某云平台就是其中一种。

二、云平台简介

1.某云平台概况

某互动教学云服务平台是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等教育机构联合研发而成。它以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通道,以平板电脑等硬件为载体,依托基础云和学校私有云服务平台,充分实现了云时代教学的优势。[3]

云教学平台(以下简称为云平台),由互动学习云平台、云教学服务平台、云录播直播系统和测评服务系统等组成。基于网络环境,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团队和“私人教练”,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目前该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浙江、广东、四川、河南等10余个省几十所学校,其中还包括浙江镇海中学、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南京东庐中学、广州广雅中学、新疆兵团二中等多所各地名校。在了解多所学校的翻转课堂后,本研究选择四川某中学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2.某云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通过云教学教师端向学生端发送“先学提纲”和微课,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课件、观看微课和查阅网上资源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会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某中学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理念,让课堂真正“翻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和方式,和同伴交流合作,在课后还可以利用上?n实录、微课等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教师利用云平台技术实时汇总分析的强大功能,实时获取学生及时反馈,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和高效。

三、学生学习模型和学习能力要素分析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提出个别化学习是保证学生在群体中进行较好学习的前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即是在群体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教师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为目的。所以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设计时,要先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要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才更适合。

在对某中学翻转课堂观摩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两个方面,更要思考学生如何学,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并且要在设计中体现对教学过程的预见性。优秀受学生欢迎的翻转课堂一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良好的整体化教学设计,所以在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时,也应该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如何学习出发,联系翻转课堂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要素。

1.学生学习模型和教师角色匹配分析

罗瑞兰德提出了一个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循环,而在云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中,每一个循环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类型的学习活动才能完成。虽然这些学习活动在传统课堂中也经常出现,但与传统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是,教师需要考虑这些活动设置是放在课上还是课下、小组还是个人。因此,本研究把罗瑞兰德学习模型以及各个部分需要的代表性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综合考虑,得出了一个学习过程与活动设计导向模型,如图2所示。

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教师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学习者适合多大程度的翻转以及怎样翻转是由学习发生的阶段和能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见表1),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随着学习者水平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追求最佳匹配或者接近匹配的状态(见表2)。

2.翻转课堂中学习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习者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和管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一种个性表征。[4]在翻转课堂中要求学习者具备和发展的学习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决定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而是否具有好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学习者在自主学习阶段是否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面对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给予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如何认知即将学习的内容,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已经具备的知识联系运用到新知识里,是有效学习策略的一个方面。

(3)团队协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翻转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前学习者自主学习之外,还有课堂中的协作学习,学习者在小组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影响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协作能力越强,在课堂上受益就越多。

(4)观察力和创造力。学习者不仅需要自我表达,更加需要观察其他学习者,包括观点、学习过程、协作过程等,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对照自己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同一个问题的探讨,直接影响其能否提出有见解、有创造力的观点。

四、云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

在翻转课堂中,最关键的是整体结构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必须保证各个部分相互连接且及时反馈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和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断修正教学的各个部分,而且还要依照学习活动与过程导向模型,与翻转课堂中学习者能力要素相联系进行设计。

1.学习者与学习过程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习者能力水平和特征,并以运用最佳匹配或接近匹配标准,设计与?W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相适切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阶段化的学习模型。了解学生的知识组织形式,在一开始构建尽量抽象的知识框架,便于学习者把自己具象的知识内容放入抽象的框架中,让学习者开始注意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任务,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概念图向学生演示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优化其知识组织形式。

2.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设计目标导向、难度适中、数量和频率科学的任务。具体要求如表3。向学生清楚描述学习任务或目标,可利用五要素目标表述法或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制定清晰的评分标准,提供相关范例说明,从简到难循序渐进。[5]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评估,哪些适合放在学生自学阶段,哪些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探索,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深入学习,如PBL、WEBQUEST、掌握教学法等。

3.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

将几十分钟的讲解内容(教学视频)按照知识展开层次分解成一个个5-10分钟的小视频,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容易理解的内容一笔带过,重点讲解教学重点或学生容易出错有疑问的地方。并将课前学习任务单与视频一起发放给学生,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明确给出学习目标和顺序,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有难度的问题促进思考、深入学习,以及告知学生课前学习的内容会如何连接课上活动,促进他们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教学视频要设计好的逻辑框架和结构,最开始的部分讲解学习内容的框架和结构,帮助学习者首先建立对整体知识网络宏观的把握,每节视频过后也可以对知识点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复习;营造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语言上多用“我们”而不是“同学们”,教师多与镜头交流,清楚知道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会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并及时解释反馈。

创造友好并且有组织的课堂,尤其重视第一堂课,课堂内容要符合学生目前发展阶段,教师的语言要更精练有指导性,提供师生之间的多项互动,课堂互动可以用来确认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理解以及综合运用,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4.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检测学生自学情况,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深入和拓展,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参与课上活动,教师扮演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但要把控教学时间和节奏,保证课上活动有序进行。在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说明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及各个部分的评价标准。

以下几种方式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并积极参与:

(1)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前自学情况的反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困惑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活动,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系统解决这些问题。[8]但要避免提出太难或太简单的问题;对难度较大但又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反复的探讨,强调其中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处理每个问题,不止要求学生简单地回忆信息,而是要求基于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并拓展知识。

(2)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组织讨论活动时,要保证有条理的进行。课前向学生发放讨论的相关材料,课堂开始后先进行说明性讲解,说明讨论的主题、期望达到的目标或者待解决的问题。讨论时将学生分组,尽可能保持更小的小组规模,以利于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

(3)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翻转课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和同伴一起发现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实际上,如在美国林地高中的翻转课堂中,教师在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时,允许学生运用任何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如画画、作图、讲述、做动画。[9]也有许多教师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本课所学知识点,设置一道关于该知识点的题目的方式,测试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利用学生自主生成的内容,既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又极大的鼓励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

5.学习反馈与评价机制

教师要运用平台提供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优化教学,保证教学是根据学习者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调整课上活动设计,建立相关奖励制度,根据课上活动情况和学生学情反馈与建议修改之后的教学视频,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给予帮助或指导。

将课堂的每个活动部分都进行量化,说明每个部分将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借助云平台的学习记录、分析和统计技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反馈,设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的任务和作业,围绕学习过程,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将学生互评的部分放进总的评价中,分配合理的比重。

要求学生互评,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中,评价是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行为。当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求他们首先清楚的了解同伴的学习行为,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自己的观点,创造性的对他人进行评价。不仅让学习者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发表观点,而且关注别人的发言和表现,做出判断和思考,促进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主性,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

随着翻转课堂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技?g的不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会逐渐增多。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要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及劣势保持理性认识,技术工具不再是实践中的最主要障碍,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实施翻转课堂、如何逐步开展教学、如何对教学活动及流程进行设计,以达到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生动的、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因而教学是需要变化、适应和不断创新的。

参考文献: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精细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44-01

在电力企业不断改革的形势下,人们对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用户服务需求不断的发生转变,要求供电企业具有方便性、快捷性、高效性以及规范性的服务,并追求轻松的消费氛围。因此,实现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对电力营销业扩流程进行不断的改造和优化,最终有效的提高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

1 电力营销业扩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公司对电力营销业扩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供电客户服务中心。这样转变了以往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机构设置、人力资源分配设置以及岗位设置,并且实现了岗位、业务范围之间的交叉,极大地提高了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精细化管理的质量水平,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意识,认真、细致的为电力客户服务,最终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在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对其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对于促进电力企业朝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③有利于加大电力企业的执行力。为了使电力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对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对管理单元进行细化、对管理方式进行改进,最终保证管理的高效性,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因此,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加大、提高电力企业的执行力。

2 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结合某电力企业进行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精细化管理经验,实现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精细化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了电力营销中。某电力企业在建立相关的客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将用电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主要的开展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系统平台,在该系统平台中,主要包括了电力营销业扩报装、电力用户的用电检查、选择电力客户代表、电价电费以及用电计量等各个方面的电力营销业务。通过运用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给电力企业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

2.2 运用创新技术,对电力营销业扩流程进行重组

①以往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对电力商品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后,了解到以往运用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注重进行检查、审批以及审核工作,一定程度的造成了电力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以往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首先让电力客户填写相关的申请表,然后让客户服务中心的人员按照流程办理各项业务,在经过一系列部门的检查后,和电力用户签订用电合同、办理手续,最后安装计量组装表,进行接电,并将资料进行归档。

②以往的电力营销业扩流程主要存在的问题。从电力客户的申请、受理到归档的整个过程,环节较多,周转时间比较长;营销业务种类繁多,过于细化,并存在着重复现象。例如业务扩展工作人员进行过现场勘察工作后,施工单位还要再勘察一遍;各个工作环节分化的比较细致,职责分配比较分散,增加了营销流程的执行时间。

③实现电力营销业扩流程重组的措施。首先,实现业务或者工作的组合。将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各项工作或者业务进行整合,组合在一起进行执行,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例如实现业扩流程工作人员和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勘察工作的互相结合,将资质达到要求的施工单位组合在一起。另外,安排电力客户委托施工,施工单位负责竣工验收工作,这样能够简化业务环节。此外,要和电力客户签订相关的供电合同或者电费协议合同,将电力客户的交费与电力计量组装表的安装实现同步,保证在电力工程竣工时,已经安装好电表。然后相继结束电力客户签订的合同协议和电力客户的交费工作,在最后时间段中制定验收会签制度,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之后,安排投运接电工作。其次,制定业务主办制度。通过制定业务主办制度,使负责业务的主办人员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力。再次,建立“绿色通道”,提高服务速度和质量。以800 kVA为界,800 kVA以下用电方案的制定、中间检查等由业扩主办人员独立完成,生产部门人员只参与业扩工作的竣工验收。800 kVA以上方案的制定,由业扩和生产共同查勘,有效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通过建立“绿色通道”,能够有效地解决投运时限紧张的情况,对一种电力营销业务运用多种不同的有效的处理思路和方法,能够有效的满足电力客户提出的特殊要求,最终有效的给电力客户提供可靠性的信誉、安全性的经济担保,主要由电力企业对整个工程的投运、施工进行全面负责,然后进行投运后补办的手续。

④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造后,有效的减少了工作时间,加强业务主办工作,减少了检查环节,以用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的系统平台,运用其中的网络办公、控制时限以及共享数据库功能来实现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

⑤实行业扩“班车制”。

3 结 语

总之,电力营销业务扩展流程作为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检验、完善、改革和修正,才能实现电力营销业务扩展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最终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完善电力市场营销流程,给电力客户提供高效性、优质性以及便捷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锦辉.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23).

[2] 卢盛涛.浅谈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4

1、当前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不少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大多数企业中的绩效考核被看作是一种消极和负面的活动。特别是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其操作、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有些电力企业由于对考核标准不明确,因此找不到适合的、全面的衡量指标,在指标选择上往往不是指标单一就是指标繁多。

绩效标准不明确。许多电力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评选结果得不到广大员工的认可,如不同的主管人员可能对只有“好”、“中”、“差”等等级而没有详细描述的标准做出非常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把不优秀的员工评估为优秀。

绩效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使用什么指标来确定员工的绩效在电力企业中是一个比较关键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许多供电公司都不仅仅从工作完成情况,即质量、数量和效率方面去衡量员工的绩效,还从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因素考虑。

考核定位模糊,结果流于形式。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所谓考核的定位,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是很多电力企业都遇到过的问题,考核时轰轰烈烈,考核结束了一切也都结束了,既没有绩效反馈,也没有绩效结果的运用。或者干脆频繁考核,连过程都变得没吸引力了。这样的考核当然只会是形式上的考核。所以关于绩效考核有种实用的说法:考核实行的不好还不如不实行考核。

2、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领导不重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对绩效考核的看法只是停留在如何去控制员工的工作。相当多的领导往往认为计划、管理等工作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员工只要努力工作即可。此外,相当部分企业领导认为绩效考核很容易造成各级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冲突。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得推广的制度。

对绩效考核的作用理解错误、定位不清。绩效考核的最终作用应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能。但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电力企业却将绩效考核工作定位在调整待遇以及决定奖金等事务性工作上,而不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如何通过绩效考核,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上。

考核方法存在弊端。目前在企业中应用的各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考核评价方法能完全满足管理上的要求。电力企业绩效考核方法采用的主要有:个人小结、小组评议、自我评价与小组鉴定相结合、主管评估法、实践考核法、考试法等方法。当前在选择绩效考核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轻科学测评、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重组织需要轻个人才能发挥、考核结果不规范等等,总的来说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

绩效考核偏差:晕轮效应:主管人员特别喜欢被考核者的某一项品格特点时,以偏概全。弦月效应:主管人员特别不喜欢被考核人员的某一项品格特点时,一叶障目。中间趋势:主管人员不愿将员工评的太好或太坏,就将大部分员工往中间评。最近行为:主管人员单纯根据被考核者的最近行为,产生最近行为偏差评价。满溢效果:对员工不以客观事实而一好或不好的印象,来评价员工的绩效。早熟偏见:评价绩效时,只考核了一部分项目后就下结论,而没有全面评价。

暗箱作业。绩效考核工作应着眼与员工能力的提高及潜能的发挥,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公开才对。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长期封闭式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不愿意和员工面对面地就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考核的探讨,因而员工根本不知道主管对他的评语是什么,更不晓得应如何改进工作。

对人不对事。绩效考核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但很多主管人员却是对人不对事,往往以对人的好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样,对于那些工作努力、成绩较好,但不会营人际关系的员工很难得到公平的对待。

二、构建基于工作分析的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流程

1、考核目标设定。

绩效考核中的员工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应符合SMART原则,即:Specific(明确的),目标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被执行;Measurable(可量化目标应量化或可行化),能获取数据或信息来判断目标的符合情况;Action-oriented(具有行动性的),目标经过人们主观努力可以实现,但不能太高或太低;Realistic(确实可行的),目标现实,能够被观察和证明;Time-bound(具有时限性的),目标中应体现时限,否则工作延期意味着效率不高,甚至浪费企业资源。

2、通过工作分析确定电力企业各层面的工作职责和宗旨。

(1)确定电力企业宗旨。即明确电力企业的社会定位,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使命;(2)确立部门宗旨。依据供电公司的宗旨,阐述部门存在的目的和价值,这是对部门在企业中进行明确的定位;(3)确立部门职责。部门职责指部门为实现其宗旨而应履行的工作责任和应承担的工作项目,是对工作范围和职责边界的界定。(4)明确岗位职责。通过部门职责的细化和工作流程的分解就可以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职责应明确具体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岗位素质、工作条件、岗位考核等具体规定。

根据工作分析对职责的划分来建立考核目标,目标体系的建立是指从电力企业的最高部门,自上而下逐级建立目标,做到每个部门有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专人负责。目标具体分解过程应包括:(1)各部门依据公司目标制定年度目标;(2)部门内部对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各工作小组的年度目标、季度目标及实施计划;(3)联系工作职责,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人,为监控和考核打下基础。

3、绩效考核标准。

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可将工作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1)可量化工作可以根据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历年同期水平,对每项工作设定工作定额,用定量的指标进行考核。在无定量指标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相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与历年同期水平比较,或者与工作计划比较,以增强客观性,避免主观、模糊、笼统的评价。(2)不可量化的工作虽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考核,但不可量化的工作也有明确的完成时间,即时间节点,对此类工作考虑从时间进度方面进行考核。

4、绩效考核指标。

(1)业绩考核类指标。一般说来,工作质量与工作进度是必须要考查的两个指标,不管是生产部门、营销部门或是研发部门,对这两点都是要有要求的,所不同的是评定的方法不尽一致。(2)技能类指标。可以是:基本能力(包括业务知识、文化水平、岗位经验等)、思考能力(包括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对他人的影响程度等)、沟通能力等。(3)态度类指标。态度指标一般包括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方面。(4)工作强度类指标。工作强度除了包括工作量饱满度,还应该包括工作环境,这样对于调动处于特殊岗位员工的积极性较为有益。

5、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

在结果分析和结果反馈中,要表明企业对被考核员工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员工在下一个考核周期内的计划和打算,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向员工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和建议。为达到以上目标,考核结果反馈可以以反馈表的形式进行,该表格将列出员工在主要考核指标上的评价等级、工作绩效考核综合得分以及由该项得分决定的绩效薪资数额,并由员工认知或认可。同时,反馈面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反馈面谈不仅可以为主管和下属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提供渠道,而且还可以分析绩效目标未达成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绩效的方向和措施。

总之,通过对电力企业基于工作分析的员工绩效考核流程进行剖析,对现阶段此行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流程。期冀电力企业在运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流程可以克服企业现有的问题,使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目标不明、指标不清、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以工作分析为依据制定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绩效考核、考核实施、绩效结果的反馈,形成完整的绩效考核流程。

关键词:工作分析,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流程

参考文献

[1]夏恩君,霍海涛,孙兰.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朱红波.电力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6,(4).

[3]贾绪计,余嘉元.基于胜任特征的结构化面试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6,(4).

[4]宇长春.基层政府组织职位分析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

[5]张华初,黄燕.做好岗位设计提升组织效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5).

[6]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5

失效分析的分类一般按分析的目的不同可分为:

⑴ 狭义的失效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引起产品失效的直接原因。

⑵广义的失效分析:不仅要找出引起产品失效的直接原因,而且要找出技术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⑶新品研制阶段的失效分析:对失效的研制品进行失效分析。

⑷产品试用阶段的失效分析:对失效的试用品进行失效分析。

⑸定型产品使用阶段的失效分析:对失效的定型产品进行失效分析。

⑹修理品使用阶段的失效分析:对失效的修理品进行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工作流程

1.失效机械的结构分析

失效件与相关件的相互关系,载荷形式、受力方向的初步确定

2.失效件的粗视分析

用眼睛或者放大镜观察失效零件,粗略判断失效类型(性质)。

3.失效件的微观分析

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失效零件的微观形貌,分析失效类型(性质)和原因。

4.失效件材料的成分分析

用光谱仪、能谱仪等现代分析仪器,测定失效件材料的化学成分。

5.失效件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

用拉伸试验机、弯曲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试验机等测定材料的抗拉强度、弯曲强度、冲击韧度等。

中心综合运用各类常量、微量和痕量分析技术,主要成分与杂质成分鉴定并举,有机分析与无机分析并重,成分分析与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结合,依靠对分析结果强大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对产品质量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工业诊断分析业务已涉及精细化工领域、精密仪器制造、汽车生产等工业领域。

中心可根据社会需求,为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量身提供各种领域分析经验,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分析服务,可全方位、一站式解决各类客户材料鉴定分析、原材料控制、成分分析、技术研发等问题。

因为专业、所以信赖;因为实力、值得托付!

欢迎有意向的企业或个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4.4)(11)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6

关键词:工作流程;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把学生教育和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联系,对他们进行的课程安排也要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为各行业直接提供高技术的操作人员是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因此,对中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就要明确对中职学生进行培育的重点,即对他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中的物流教育这一环节,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强化,还要改革他们的实训教材,可以说,改革实训教材是实现操作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1 基于“工作流程”开发实训教材

物流公司的主要工作流程:第一步,接货中转,接货前应该提前联系大概的到车时间,整理出库房准备接货。车到后要求司机把车停在指定的位置,交接运单并办好交接手续。第二步,卸车对货:白班卸货在货急的情况下原则是先卸返京货再卸中转货,而夜班则相反。把运单和货物及时的中转出去是对库房的基本要求。第三步,货物分发:首先根据小票上的电话和票上的提货网点分拣小票。第四步,付货:货物卸完并对货完成后及时通知客户提货。第五步,结算:将付完货的运单结算并以线路区分报账。开发这本教材,主要依据是市场调查,主要开发核心是对企业进行相关调研,在技能大赛、行业内专家的引导、带领之下,把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作为基本契机,制定一套建设校内中职物流实训基地的基本标准,另外,把该区域内企业主要的物流工作流程作为实训材料和实训依据,在校内建设相关实训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对完全吻合于物流行业工作流程的实训教材的开发。物流专业实训教材的核心是对学生物流专业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专业教育和企业工作需求的完美衔接,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

2 开发实训教材的基本过程

2.1 明确物流岗位 经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和市场调查分析得出,在企业的相关岗位之中,物流专业的岗位主要有三个等级,分别为高等岗位、中等岗位、低等岗位这三个相关岗位群。高阶岗位群主要是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这个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组织进行的物流管理。中等岗位的群体是对细化的业务分支或者流程进行相对基础的物流管理工作。低等岗位这个群体需要的技术能力比较强,主要工作是对物流的某个阶段进行操作的员工,例如,快递员的工作。按照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中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中等物流职业岗位和低等物流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把为企业培养有能力,肯坚持、不断吸收与学习的高素质物流操作人才和相对基础的管理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进行实训教材的确立基础,并把主干岗位进行确定。

2.2 学习物流技能 通过分析企业主要的工作流程,在对毕业生就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企业总经理,企业优秀员工的访问调查结果,总结出从事物流职业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相关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力。很多企业的老总认为,企业对踏实、能吃苦的员工会更加青睐,但是物流工作的操作和基础管理者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工作的工作效率,所以,在物流企业之中,职业素养并重于专业技能,当然,这个职业对员工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对中职院校的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目标,就要在实训教材上加大对员工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对物流实训教程的开展工作,让学生在具备基础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更有利于进入公司之后,员工的物流能力能得到公司的肯定。

2.3 基于“工作流程”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 在开发实训项目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具体的工作流程,第一步,要确定工作流程,第二步,要分析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第三步,要将实训项目进行拟定,第四步,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任务进行精确的提炼,第五步,就是要将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第六步,要将实训项目确定下来。经过这几个步骤,就形成了完整的实训教材的开发思路。具体的操作项目也有其特定的特点,第一个是,每个项目过程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形式,项目和项目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独立之中又有着相应的联系。第二个特点是,同类的完整的教学任务组成的每一个项目的完整形式,第三个提点是,每个项目都重点关注學生的操作技能,对相应知识的应用也十分重视。

3 实训教材的开发内容

3.1 任务驱动 在进行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工作之时,项目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遵守,岗位有各自具体的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的不同,任务也产生了更加细致的划分类别,因此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完成实训课程就变成了关键步骤,这就是任务驱动模式进行的关键。

3.2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工作流程,提炼工作内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物流工作的工作环节之中,通过在实训中编排物流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用类似于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对基本物流知识的了解、吸收、应用工作之中。让所学的物流知识能在课堂中就达到实践的效果,对学生提高物流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分析基本的操作案例都具有实际意义。

3.3 技能操作 根据物流的实训课程,对创设的真实工作环境也要提出具体的实训要求,要将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提高,就要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环境差不多的应用工具和应用设备。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岗位特色将学生主动的分成相应的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作业,用探索的精神去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在给学生上“堆码作业实训”这节课程之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相应的四个小组,一个小组分配五个人,分别给每一组分配各自的堆码任务,以团队的形式对堆码方式相关的文字叙述进行理解,也可以选出代表进行堆码方式的讲解工作。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步骤完成堆码实训。

4 结束语

基于全流程的工程造价控制链分析 篇7

近十多年来,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工程造价领域正在经历“由政府指导定价走向市场形成造价”“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转变为清单计价模式”的变更, 与此同时, 我国工程计价管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不明确

表现在很多单位及造价管理人员认为造价管理的目的就是“省钱”, 简单地理解为:造价管理=编制预算 (概、预、结算) 。

(二) 造价管理主体和系统性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缺失

表现为很多单位认为造价管理应由单位造价部门负责, 与其他部门人员没有关系。单位内部没有建立系统性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导致规划设计阶段造价工作跟不上, 招投标阶段造价工作被动, 施工阶段将结算管理当做造价管理。

(三) 造价控制缺乏过程跟踪, 忽视“隐性造价”控制

表现在很多单位重视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而缺乏对前期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中间环节的跟踪与控制。重视“显性造价”控制, 忽视变更、签证、索赔、价款调整等“隐性造价”控制。

二基于全流程的工程造价控制链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 要求造价人员树立全流程的造价管理理念, 坚持“过程控制决定竣工结算”的原则, 将传统造价管理的事后算总账转变为“事前算细账、事中过程跟踪、事后强化结算”的新理念。构建的基于全流程的工程造价控制链见图1:

(一) 工程设计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工程设计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要推行限额设计, 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及设计缺陷。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属于工程变更控制中的事前控制范畴。要求建设单位做到:

1. 签好设计合同, 控制设计责任成本;

2. 加强设计审图;

3. 做好招标方、中标方、设计方、监理方与咨询单位五方会审。

(二) 工程招投标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工程招投标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点为:

1. 规避工程量清单编制错漏;

2. 结合最新《规范》编制招标控制价及招标文件, 并做好审核工作;

3. 根据实际工程编制科学的评标办法;

4. 做好工程投标中标后续工作, 做好合同交底。

(三) 合同约定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1. 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 通过合同实施成本控制;

2. 建立现场签证跟踪控制系统, 完善现场签证台账;

3. 建立进度付款跟踪控制系统, 完善进度付款控制台账。

(四) 价款调整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1. 明确引起工程价款调整的因素;

2. 正确应对每一种引起价款调整的情况, 作出合理对策。

(五) 计量支付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1. 明确工程计量范围;

2. 准确运用工程计量方法;

3. 根据最新《规范》, 严格按照工程计量程序进行计量工作。

(六) 竣工结算环节工程造价控制关键

1. 明确新《规范》下竣工结算价款支付程序;

2. 发包人应避免重复审核、久审不结, 缩短工程竣工结算的时间;

3.建设单位应注意承包单位常用的不规范结算方式, 如利用隐蔽工程, 抬高造价;虚报工程计量;低价购进材料, 高价结算等。

三新形势下发承双方工程造价控制应对策略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发承包计价行为, 维护建筑工程发承双方的合法权益, 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住建部发布实施了新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 (部令2014第16号) 。新办法鼓励发承双方及造价咨询单位转变观念, 创造积极条件, 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一) 建设单位工程造价控制应对策略

1. 确保施工图具有一定深度, 编制完整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和合理的招标控制价, 尽量避免清单编制错误。

2. 加强招投标阶段技术文件编制水平, 严格评标, 规避招投标阶段漏洞产生。

3. 强化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 重视事前、事中控制与管理。

4. 规范合同范本, 加强合同管理, 使合同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工具。

(二) 施工单位工程造价控制应对策略

1. 建立企业内部定额, 重视隐性造价 (成本) 的控制, 对造价成本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2. 加强合同管理与控制, 落实合同实施计划, 对合同执行各方进行有效的合同监督和密切跟踪。

3. 重视施工阶段价款调整的关键环节, 及时处理工程变更、签证、索赔和价款调整等, 使之成为项目获利的重点。

(三) 造价咨询单位工程造价控制应对策略

1.提高造价咨询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 提高执业能力。造价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最新规范要求, 避免执业中的疏漏。

2.造价咨询单位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明确自己对所编制的造价咨询成果应负的责任, 单位内部也要完善公司及造价咨询人员职业风险追溯制度, 加强自身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3.新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与2013《规范》向广大造价咨询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对建筑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因此, 中介咨询单位要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加快拓展业务领域,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侠芳.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及合同管理[J].建筑学报, 2009 (7)

[2]夏武胜.工程变更的合同管理及费用确定[J].工程质量, 2009 (8)

[3]张金衡, 钟昌志.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4)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各个科室诊断过的患者的病案200份,其中包括手术患者的病案65份,危重患者的病案45份,一般患者的病案90份。对这些病案进行全面的检查,其中存在书写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病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的体温测量数据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漏画、漏测、医嘱单书写不规范;手术记录单中的个别项目漏填,物品清点记录随意更改;普通的护理记录与危重护理记录不能按具体的格式进行。病案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时,由于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业务能力水平不高,病案书写不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不重视病案质量,没能意识到病案记录与护理治疗的关系,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心。

1.2 应用管理方法:

针对病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医护人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考核,规范其病案记录,完善具体的病案记录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降低病案记录的返修率,提高其业务水平。医护人员每天交接工作的时候,要检查病案记录的情况,核查内容的真实性和书写的规范性。护士长每周检查所有人员的病案记录,科室一周进行2次病案质量的抽查,质量委员会每1个月抽查1次,并汇总结果,专职的质量检查护士进行终极考评,总结后提出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逐层进行管理,实现PDCA循环病案管理。

1.3考核标准:

制定病案质量考核要求,将护理病案分为5种,分值为100分,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手术记录、一般护理记录以及危重护理记录五个部分[2]。每1项为20分,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积分或扣分。按照考核标准,护理病案最终得分≥95分属于甲类,80~94分属于乙类,60~79分属于丙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CU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做相关的分析。

2 结果

对病案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与以往的管理结果相比较,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病案的甲类数值提高,乙类数值降低,返修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工作的基本程序[3],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所以又叫做戴明环。该理论以质量为中心,鼓励全体成员参加,通过让顾客满意,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管理的途径。PDCA循环管理理论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行动阶段。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病案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而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应用,病案管理主要体现在流程的控制上,医院的病案管理流程优化要按照PDCA循环进行运转。

我院采用的PDCA循环病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分组虽然比较明确,但容易造成工作积压,导致加班;由于医疗合作及商业保险的发展,病案室的工作量增加;医生以及护士对病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病案排序混乱[4],影响病案整体质量。针对上述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PDCA循环病案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首先,改变分组方式,实行分科管理制度,各科室的病案管理由专家组进行数据核查和质量监督,具体的归档工作由科室全员一起参加。各病案员实行值班制度,各个科室的病案管理员负责病案的出入工作。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相关软件满足病案的打印、复印、借阅等需求,实现病案的流通管理。最后,要积极落实病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病案的质量进行监控,加强科室对病案的监督,确保病案的排序及签名正确无误,采用病案质量考核方法,具体的奖惩体现在科室的奖金上。

通过对我院PDCA循环病案管理的分析,肯定其管理可以提供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面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造方法,优化其具体的管理流程,修订病案整理、病案复印、病案供应以及病案借阅等具体的操作规范,形成良好的工作程序,为工作质量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医院的病案管理员要坚持利用PDCA循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流程的优化,实现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艳,孙凤英,陈冬连,等.基于PDCA循环的病案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病案,2011,12(1):5-6.

[2]吴雄伟.基于PDCA循环病案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改进[J].中国病案,2015,16(1):4-6.

[3]刘琛玺,彭传薇.医院病案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5):487-489.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9

2011 年, 博斯公司通过对1 000 家创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研发投入最大的企业并不一定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数据表明, 企业在创新上的支出多少与其整体财务业绩之间没有长期关联, 事实上,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创新资金和其他资源, 及其人才、流程和决策的质量[1]。由此可见, 创新不是简单的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不等于创新精神、不等于创新效率。研发投入是创新的资源保证, 但仅有投入是不够的, 创新还需要企业围绕自身的战略重点、结合行业特征选定创新方向, 并且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流程, 为创新得以实现初衷提供保障, 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能妥善地处理创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保证创新过程连贯、协调, 企业将在创新上获取成功并占据显著优势。

学术界对于创新的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 从创新绩效[2 - 5]、创新类型[6 - 7]、创新模式[8 - 9]到实证研究[10 - 12]等, 每个领域都不乏经典的代表作品, 为创新的研究开启了许多视角、提供了许多方法, 但涉及企业创新战略及对应的创新模式和管控体系方面的研究偏少。本文着眼于创新生命周期的前端流程, 以创意生产工具为例, 剖析不同创新战略类型下的创新模式及相应的创新流程工具, 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创新的流程管理机制, 并希望引起学术界对创新前端研究的关注。

1 创新流程

创新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 也可按照创新幅度的不同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变式创新, 但不管何种类型的创新, 其创新流程都要大致经过创意生成、创意筛选、创意转化、创意商业化的一般化过程 ( 如图1) 。

创新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想法, 然后通过严格的筛选流程确定创意, 通过科学的创新管理将创意转化为产品或劳务, 并最终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 经过商业化创造价值增值。

创意产生是创新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核心步骤。创意产生是在组织内部搜索好点子的过程。随着企业合作的加强和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好点子不仅来源于组织内部, 也来源于组织外部, 因此, 在注重内部创新的同时企业开始利用外部资源来获取创意, 例如从供应链合作伙伴、客户、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创意甚至收购成长潜力巨大的创新型小公司。

创意筛选是从云集的创意中找出适合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创意。

创意转化是企业将创意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开发项目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创新的增值过程, 也是风险最高的阶段。

创意商业化是实验室产品推向市场接受消费者检验的阶段, 客户对新产品的态度决定了创新绩效。随着创新周期的不断推进, 创新所隐含的风险和价值也显著增加, 越往后期阶段, 商业化的考量越发重要。

2 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

不同类型的企业战略不同、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创新的模式不一样, 创新流程管理的工具也不一样。苹果公司和宝洁公司无疑都是创新型公司, 但是二者创新的流程和管理模式必定不是完全相同。对创新结果的分析可以表明, 创新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但是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创新并且将创新成果变成利润的, 则需要遵循一定的创新流程和创新规则, 那些不讲方法的创新虽然能够不断地涌现, 但是仍旧会如同昙花一现, 难以持久。许许多多立意良好的产品或者技术并不是由于创意的本身, 而是由于缺乏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而使其夭折。为了保证创新实现显著的价值增值,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与企业创新战略相匹配的创新流程和技术, 加强对创新管理, 才能实现创新投入回报最大化。

2. 1 创新战略

通过对全球创新企业的跟踪研究和梳理, 博斯发现每家企业所采用的创新战略无外乎三种: 需求搜索者; 市场阅读者; 技术推动者[1]。这三种战略在创新流程和客户市场关系的管理上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

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的宗旨是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度了解和分析, 找出市场上存在的可能需求, 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来激发和满足这种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的关键点是对市场和终端用户的科学研究。目前,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开启了大数据时代, 客户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无形资产, 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数据联盟与共享是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关注的焦点。

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战略。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的宗旨是通过观察现有市场格局, 分析市场上存在的机会和威胁, 结合自身的内部条件, 扬长避短, 通过对产品开展渐进式的创新来创造价值。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的关键点是仔细地观察竞争对手、消费者、市场潜在进入者、供应商、可能存在的替代品威胁等因素。迈克尔·波特 ( Michael Porter) 的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是常用的分析市场竞争态势的传统工具。

技术推动者创新战略是一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战略。技术推动者创新战略的宗旨是利用自身的内部能力来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其核心是利用研发投入推动突破式的创新和渐进式的变革, 利用新的技术来满足和激发市场需求。

2. 2 创新模式与创意开发工具

创新战略不同、企业的创新模式不同, 在创新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企业所采用的创新开发工具也不尽相同 ( 如图2) 。以创意生成工具为例, 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 创新流程与客户切实相关, 与其他两种战略相比, 更多地依赖对客户的观察和研究, 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和客户参与, 因此, 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更多使用创意制定会、客户焦点群组, 以及利用社交网络、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进行深入分析; 此外, 需求搜索者创新战略还注重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融合, 借助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 其目标是通过观察市场格局来发现自身业务专长范围内的创意, 然后转化为渐进式的产品, 迅速有效地占领市场。与其他两种战略相比, 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更加依赖市场研究工具, 更加注重从客户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获取创意; 此外市场阅读者创新战略需要集中的创新网络以满足快速地占领市场的需求, 销售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反馈以及较强的战略执行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技术推动者创新战略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创新, 依赖内部机制来生产创意, 因此, 专家会议、创新冠军、跨部门研发团队、技术路线图等成为创意生产的常用手段。

3 VRIO框架下的创新流程分析

企业进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不仅依赖于发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 还依赖于企业拥有利用机会、规避威胁的自身资源和能力。任何一个战略的制定都需要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才有可能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VRIO模型 ( 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组织Organization, 简称VRIO) 就是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的战略工具。VRIO模型最早由杰恩·巴尼 ( Jay B Barney) 提出。弗莱舍 ( Fleisher, C. ) 和本苏桑 ( Bensoussan, B. ) 认为, 很少有资源能够通过VRIO评估, 只有那些通过每一项测试的资源才能被认为是具有竞争力的、有价值的资源, 进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利用VRIO模型来进行创新管理时, 无论是创意生产、筛选还是转化、商业化阶段, 我们都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以帮助我们进行创新决策。

价值问题: 该创新决策行为能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下充分利用外部机会、规避风险、产生价值增值吗?

稀有性问题: 有多少竞争者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开发这种创新项目的资源和能力?

不可模仿性问题: 不具备这种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在获取该新产品、新服务时与自身企业相比处于成本劣势吗?

组织问题: 企业拥有充分利用资源和能力来开发该项创新项目并成功商业化的潜力吗?

以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为例, 该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充分体现了VRIO模型在创新过程中的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创新绩效。

在价值问题上, 苹果公司准确地认识到计算机不再是实验室或者特殊工作所需的资源, 而应该向着更为广阔的消费应用扩张。对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 并不需要每天创造大量的信息或者用笔记本进行复杂的计算, 大量的需求集中在如何 “消费信息”, Ipad产品创意迎合了市场对于轻量型、消费型移动娱乐平台的需求, 打开了一个潜在的市场需求空间; 此外, 苹果公司现有的Ipod、Touch产品太小, Imac太大, 亟需一款产品能够填补二者之间的缝隙, 因此一款兼顾用户使用体验以及产品便携易用性的Ipad诞生了。

在稀缺性问题上, 一项能够为市场所认可的创新一定会创造供小于求的稀缺性。Ipad产品在推出的时候, 市场上缺少相类似的产品与其竞争, 同时由于该产品不单纯是一个硬件设备, 需要后台大量应用软件的支持, 因此, 对于大量直接以硬件生产作为主导的企业来说难以快速与苹果公司竞争。

在模仿性问题上, 苹果公司确定了内容和产品同步发展的战略, 一方面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硬件产品,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内容提供者, 其提供的内容产品能够和硬件之间完美地匹配, 且不会出现难于安装、难以使用、易出故障等问题, 使消费者能够拥有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长期以来, 使用电脑的人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与工作不相关的时间来解决电脑自身的问题, 例如病毒、软件冲突、安装问题、文件存放, 等等, 而对这些问题苹果公司都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使消费者不再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这就是竞争对手所难以直接模仿的地方。

在组织能力上, 一项创新需要基于自身能力角度的考虑。苹果公司的能力体现在其组织架构、人员、技能、管理等方面, 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苹果公司的组织架构是一种典型的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权力架构, 这一 “苹果核心”能够实现统一的产品价值理念, 使公司的战略始终如一, 于此匹配的研发队伍、管理机制、文化氛围为战略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4 结论与展望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创新不仅需要战略的指导, 还需要精耕细作、优化运营, 加强创新规则和创新流程建设才能实现创新绩效。本文以创新前端的创意产生为例, 介绍了创新战略、创新模式及创新工具协调一致的重要性。为了使创新实现最大的价值增值, 中国企业在创新的征途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明确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创造。赢得创新战略的关键是以获得真正的价值为准则。企业的根本不在于创造财富, 而是价值。在当今资源约束力加大的情况下, 企业创新战略需要围绕股东、员工、消费者、环境、政府等利益相关者, 通过创新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增值, 而单纯以财富为目的战略行为很难获得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 2) 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应用。企业引领全球的秘诀是战略, 在一个VUCA ( 易变性Volatility,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复杂性Complexity, 含糊不清Ambiguity, 简称为VUCA) 的复杂环境中, 企业家的洞察力、预见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 加上科学的管理和运营, 企业就能实现快速发展。洞察力和预见力需要企业家关注环境的变化、最大可能地开放思路, 在全球高度审视、把握趋势的变化。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产[13], 企业创新必须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挖掘。

( 3) 冷静地看待新技术, 克制对新技术的过度偏爱和自信。与有机生命体的生长规律不同的是, 技术可能会呈现不一样的发展景象[14], 例如, 一项技术流行10 年, 那么可能会再流行下一个10 年, 继而流行下一个20 年。科技、观点、理论凡是具有信息或文化而非实体属性的东西是愈久弥新的。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10

报警模块是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必要模块, 随着生产的不断运行, 在实时数据库中产生大量的历史报警记录。利用关联规则模型找到报警参数之间的关联影响关系, 找出哪些报警参数一直在同步发生, 有可能是哪些报警参数影响了其他参数的报警发生等, 通过关联规则模型找出这些关联关系, 为生产系统和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3]。本文基于上述实际的应用需求, 考虑以已经实施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平台为基础, 建立了报警参数的关联规则模型, 并进行关联报警模块开发, 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1 关联规则模型

关联规则挖掘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是数据挖掘中最活跃的研究方法之一, 可以用来发现事情之间的相互联系, 最早是Agrawal等人于1993年首先提出, 为了挖掘顾客交易数据库中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规则问题, 以后诸多的研究人员对关联规则的挖掘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

关联规则揭示了事务之间的某种关系, 支持度和置信度总是伴随着关联规则存在的, 它们是对关联规则必要的补充。

对某条关联规则而言, 如A→B (support=45%, confidence=90%) 。

其中support=45%为支持度, 是在所有的事务中A和B同时出现的概率。而confidence=90%为置信度, 是所有事务中, 在出现A的情况下出现B的概率, 即条件概率。

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规则称为强规则。给定一个事务集D, 计算所有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 将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规则提取出来, 最终得到最优关联规则[5]。

模型步骤: (1) 获取某一时间段的模型样本数据; (2) 将模型数据转化为0-1矩阵; (3) 将得到的0-1矩阵代入到Apriori模型中; (4) 根据设定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最大事务集阈值, 得到最优关联规则[6]; (5) 根据因果支持度阈值得到最优因果关联规则; (6) 计算最优因果关联规则预警时间[7]。

2 流程工业参数报警的关联规则实现

流程工业指主要生产过程为连续生产 (或较长一段时间连续生产) 的工业, 特点是原材料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得到要求的产品, 其加工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设施按工艺流程布置, 生产过程连续不间断, 而且机理复杂、数据信息量大、处理难度较大, 对管理控制的协调性、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

流程工业常常处于十分恶劣的生产环境。因此, 生产安全可靠是流程工业的首要任务, 对一些关键设备和关键生产过程必须有故障报警[8]。由于报警系统只是被动的显示报警参数的报警信息, 不能提前得到设备报警的信息[9]。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并及时做出操作调整, 就会减少参数报警的出现, 起到保护运行设备和保障生产的作用[10]。

因此, 本文建立了关联规则模型, 找出报警参数的关联参数及预警时间, 可以提前对关键报警参数进行预警, 并及时做出调整。

2.1 关联规则模型数据

从数据库获取的样本数据是报警参数的指标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报警时长, 为了便于模型计算, 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0-1矩阵。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找到样本数据中所有报警开始时间的最早时间和所有报警结束时间的最晚时间, 将其定义为模型的时间区间, 然后考虑到参数报警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因此需对时间区间进行切片, 步长为h=180s, 最后根据报警参数得到 (EndTime-BeginTime) /h行N列的0-1矩阵, 其中N为报警指标参数的个数。

2.2 模型规则

筛选规则:选取客户关注的报警参数在关联规则右侧, 及客户关注的报警参数不会出现在箭头左侧的关联规则。

因果规则:根据关联规则, 找出箭头前面的所有报警参数的报警时间都在目标参数报警开始时间之前的, 并记录一次因果计数, 最后得到的因果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即为因果支持度。

2.3 关联规则模型过程实现

将整理后的0-1矩阵代入到关联规则模型中去, 设定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及最大事务集个数n, 同时根据目标客户关注的报警参数, 并根据筛选规则, 最后得到最优关联规则。

模型得到的最优关联规则只是表示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即该事务发生的概率, 没有显现出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因果规则及人工经验, 可以找出箭头前后具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规则, 用于参数报警预测。若计算得到的因果支持度大于设定的因果支持度阈值, 则该关联规则是具有前后因果关系的, 删除那些无效的关联规则, 最后得到最优关联规则, 并计算规则中的所有报警时差, 根据正态分布得到报警时差的95%置信区间, 作为未来报警参数预测时间区间。

3 案例分析

以某发电厂为例, 选取2013年1月10日-2013年6月10日所有报警参数的报警记录, 运用Matlab软件编程, 设定支持度阈值为0.25, 置信度阈值为0.9, 因果支持度阈值为0.75, 最大事务集个数为5, 运行程序, 得到的运行结果如下。

根据表2中的目标报警参数的预警时间, 当目标报警参数前面的关联报警参数发生报警的时候, 预示着在未来多长时间内, 有95%的概率目标报警参数发生报警。操作人员可以在目标参数发生报警之前, 对设备关联参数及时做出调整, 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4 结论

锅炉主蒸汽压力控制是锅炉控制的重要环节, 关系到蒸汽质量, 生产安全的重中之重。影响锅炉蒸汽压力参数的变量如:炉温、水温、液位等则属于热惯性大、反应迟缓的慢对象, 这大大增加了控制的难度。根据蒸汽压力控制难等特点, 通过关联规则模型, 找出这些报警参数的关联关系及预警时间, 可以提前对参数做出调整, 使得锅炉始终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

摘要:流程工业信息化系统中为保证安全生产会设置许多报警参数, 这样在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存在了大量的报警记录。本文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 对报警记录运用关联规则算法模型挖掘, 找出多参数同时报警的关联规则[1], 并根据参数报警的先后顺序, 将报警规则作为重点参数报警的原因分析指导和预警条件[2], 使运行人员对参数报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指导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流程工业,参数报警,关联规则

参考文献

[1]ISAM ELAYYADI, SALIMA BENBERNOU, MOURAD OUZIRI, MUHAMMAD YOUNAS.A tensor-based distributed discovery of missing association rules on the cloud[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3, 3:49-56.

[2]PANNAPA CHANGPETCH, DENNIS K J LIN.Selection of multinomial logit models via 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J].WIREs Comp Stat, 2012, 51:68-77.

[3]毛国君, 殷立娟, 王石.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1-125.

[4]张小刚.关联规则挖掘及其在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2.

[5]马盈仓.挖掘关联规则中Apriori算法的改进[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21 (11) :82-83.

[6]郑元兵, 孙才新, 李剑, 等.变压器故障特征量可信度的关联规则分析[J].高压电技术, 2012.38 (1) :82-87.

[7]郭崇慧, 张震.基于组合评价方法的关联规则兴趣度评价[J].情报学报, 2011, 30 (4) :353-360.

[8]刘红, 吴四.多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在船舶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3 (4) :31-37.

[9]苏立, 南海鹏, 等.关联规则分类的数据流挖掘方法在水电机组故障诊断的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2 (1) :106-110.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 篇11

能源突发事件是一种由自然灾害等引起的能源供应紧急状态,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能源电力的供应安全及持续性问题[1,2]。国外学者对能源短缺应急问题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 主要研究了石油供应中断的应急问题, 其中John H.Sorensen、Fianklin A.Lindsay、Nancy L.Ginn、R.Glenn Hubbard等学者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3,4,5,6]。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能源应急问题的研究较少, 直到2000年后, 由于遭遇了2003年东北地区大停电、2005年和2008年飓风对石油供应的冲击导致南方各州大范围石油供应中断等突发性能源短缺事件, 建立能源应急体系又一次引起了西方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Rick Munroe等人认为随着能源设施的老化以及威胁能源系统运行的突发事件频发, 关于能源应急问题的研究将越发得到重视, 同时指出能源应急体系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 应急响应需要各级政府的配合, 涉及的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 能源应急管理的重点在地方当局, 应授予他们作出及时响应的优先权[7,8,9,10,11]。Vesa A.Lappalainen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对欧盟的天然气和电力的应急响应措施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并建议欧盟采取更多样化的应急供应策略并加强这方面的立法[12]。Alexander E.Farrell等从突发事件带来的能源基础设施受损出发, 分析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核电、水电供应系统的抗损能力, 提出通过关键能源基础设施保护来保障突发事件下的能源安全[13]。

我国在经历了“SARS”、矿难、洪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后, 能源应急管理研究得到了高度关注。例如, 廖建凯借鉴日本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 认为我国应从法律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和应对措施等三个方面完善能源应急制度[14,15];杨敏英概述了IEA各成员国对石油应急重要性的认识, 介绍了石油应急对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策略[16];钟宪章回顾了美国1973年石油禁运后采取的能源应急对策, 认为其应急对策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功不可没, 对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借鉴意义[17];冯雪艳、刘恩东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石油应急机制的特点[18,19];吕涛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石油应急的经验, 分析了我国能源应急体系的不足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能源应急体系的建设构想[1]。总体上看, 国内对能源应急问题的探讨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 且都是定性的分析和经验分析, 缺乏定量分析, 不能有效指导能源应急工作。

Petri网的理论和应用在应急管理流程建模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Fateh等基于Petri网对铁路站台的应急撤离流程进行建模仿真分析[20];Sharming对洪水应急管理流程建立了Petri网模型[21];Zhong等采用Petri网模型研究了城市应急反应系统并说明了模型有效性[22];李迁、刘亚敏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对工程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建模并进行仿真分析, 发掘出应急处置流程中的瓶颈环节和关键活动, 对以后工程事故处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3];黄利丹基于Petri网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系统, 分别针对预警系统、防御系统、预案系统和组织系统建立Petri网模型, 引入时间因素得到了应急系统的救援时间[24];张岳峰等运用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定量分析了一般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性能及运作效率[25]。但是很少有学者基于Petri网研究能源应急管理, 鉴于此不足, 本文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 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 发现我国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瓶颈环节和关键环节, 为能源应急管理决定层提供参考,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应急效率。

1 广义随机Petri网基本概念

Petri网以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动态行为为目标, 它着眼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26]。随机Petri网 (SPN) 指Petri网中在每个变迁的可实施与实施之间联系一个随机的延迟时间。广义随机Petri网是随机Petri网的一种扩充, 缓解SPN的状态空间随着问题增大指数型增长带来的状态爆炸问题。

广义随机Petri网GSPN= (P, T;F, V, W, M0, λ) , 其中元素的含义见表1。

广义随机Petri网同构于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 (MC) , 当构造的MC存在平稳分布, 即可求出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进而分析系统的性能。

2 基于GSPN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建模的基本原理

能源应急管理是针对能源突发事件展开的预警预防、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能源突发事件按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相应地能源应急管理分为国家能源应急管理、区域能源应急管理和重点用能/供能单位能源应急管理。其中国家能源应急管理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与实施应急管理工作, 区域能源应急管理由各级地方政府 (省、市、县) 负责应急工作, 重点用能/供能单位应急管理由相关能源单位针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工作[2]。由于各类能源突发事件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如表2) , 因此针对不同的能源和突发事件其应急管理工作流程是具有差异性的。考虑到分能源种类和突发事件研究能源应急管理流程所建立的Petri网模型极其复杂, 不利于分析, 因此综合各类能源应急管理工作的一般流程研究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能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瓶颈和关键环节, 为应急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参考。

能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一般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四个方面[2]。能源突发事件发生后, 直属的能源供应链企业需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 同时将事件上报地方政府和能源主管部门, 若通过先期处置事件得到控制, 不必启动应急方案, 否则要上报上级政府和能源主管部门, 判断事态严重等级, 并根据事态严重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能源应急方案。能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国家或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实施现场应急管理工作, 协调各层级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供应链企业、交通、通讯等各相关部门, 积极进行资源调度, 提供各项应急保障, 同时还要做好对外协调、信息整理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应急结束后形成事故报告, 进行恢复与重建、信息发布工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 基于GSPN的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模型的构建

3.1 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GSPN建模

对一个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首先需建立系统的GSPN模型, 然后构造同构马尔科夫链 (MC) , 根据MC的稳态概率进行性能分析。能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流程GSPN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步骤如图2:

针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建立的GSPN模型如图3所示:

P0~P19、T1~T20分别代表应急处置流程的库所和变迁, 其中T20为瞬时变迁, 为保证模型的连续性, 无具体含义;变迁T2和T3, T4和T5, T14、T15和T16为冲突关系, 其发生分别是由库所P1、P2、P15的标识决定的;T8~T12是并发关系。图中所有变迁和库所的具体含义见表3。

运用Petri网建模工具得到状态空间可达图 (如图4) , 其中Si表示应急处置系统的状态;S14表示与瞬时变迁T20相关联的虚拟状态。

3.2 GSPN模型有效性分析

GSPN模型有效性可根据T-不变量计算结果进行判断。不变量是Petri网的结构特性, 包括S-不变量和T-不变量, S-不变量代表系统中若干资源的流动范围, T-不变量代表系统中变迁发生的效果。本文采用计算T-不变量的方法断模型的有界性和活性。T-不变量定义如下:

设Petri网W= (P, T, F) , |T|=n, A为W的关联矩阵, 若存在非平凡的n维非整数向量X满足AX=0, 则X为W的一个T-不变量。

通过计算可得不变量:

X1T=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X2T= (1, 0, 10,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X3T= (1, 0,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X4T=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X5T= (1,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其中, X1T, X2T, X3T, X4T, X2T分别表示不同情境下变迁触发序列, T-不变量向量分量为1代表相应的变迁发生, 为0代表相应变迁没有发生。由T-不变量计算结果可知有变迁都可以发生, 因此判断所建立的模型是活的。Petri网有界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存在正整数向量X使AX, 根据不变量的取值可知所建立的模型是有界的。综上可得该能源应急流程模型是有界的且具有活性。

3.3 突发性能源短缺应急管理流程Petri网模型性能分析

GSPN对系统性能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给出系统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 (2) 确定广义随机Petri网的可达集, 建立可达图; (3) 构造与GSPN对应的同构马尔科夫链 (MC) ; (4) 基于MC求出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5) 根据得到的稳定状态概率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在每个状态M中的驻留时间、变迁的利用率、在位置中的平均标记数、标记概率密度函数、变迁的标记流速、系统平均执行时间等。

图4为系统模型的可达图, 构造其MC只需将每条弧上标注的实施变迁Ti换成其平均实施速率λ, 即可得到同构的MC。根据可达图可知GSPN有42个状态集, 模型的初始标识M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表示P0中有一个托肯, 以此类推, 可以根据MC写出其他可达集。假设变迁T1~T20平均发生率参数分别为λ1~λ20, 状态M0~M41的稳定状态概率分别为x= (x0, x1, …, x41) , 可以得到稳定状态概率方程。

以下结合文献27中对我国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短缺的案例分析, 进行应急流程仿真分析。该文献将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应急响应过程分为计划部署阶段、分析协调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恢复阶段, 得到此实例的应急流程图, 如图5[27]。根据该应急案例, 将图3中T1、T3、T5合并为T21, 代表应急前期 (应急准备及应急决策) , 将T16~T19合并为T22, 代表应急后期 (应急恢复) 。对图5进行T-不变量分析, 模型是有效的。

该文献指出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的煤炭突发性短缺源于三次异常天气事件, 2009年11月9日能源突发事件爆发, 至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多次组织会议对煤炭供应短缺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明确了应急响应的重点和难点, 2010年1月10日至1月30日进行了为期20天的应急处置工作, 到2010年3月煤炭短缺局面全面恢复[27]。据此赋予变迁相应的速率参数, 如表4所示。

根据马尔科夫链的方法, 可得状态标识稳定状态概率, 见表5。

利用各状态标识的稳定状态概率值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库所平均标记数和变迁利用率。

(1) 库所平均标记数。库所平均标记数反映了库所的忙闲状态, 计算结果如表6。由结果可知, P0的平均标记数最大, 即此时最容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事件的发生具有紧迫性, 决策主体对事件毫无认知, 信息量相当大, 需要在短时间根据海量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判断, 做出决策, 极易忽视一些信息造成失误;P15的库所平均标记数次之, 即在采取应急措施后判断警情环节较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对事态的判断要综合各个应急实施主体提供的信息, 应急响应涉及主体多, 信息量大而杂, 极易导致信息拥堵;P5~P9及P10~P14的平均标记数也较大, 即应急处置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信息堆积, 这是因为在应急处置环节, 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各职能中心分头行动, 应急指挥中心接收多部门的信息反馈, 并要在短时间内综合考虑反馈的信息对应急工作做出指示, 会出现混乱, 导致信息阻塞。

(2) 变迁利用率。变迁利用率代表每个应急活动占整个应急管理流程的时间长短, 见表7。T21的变迁利用率最高, 说明应急决策环节相对耗时, 主要是因为决策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 且我国能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冗杂, 事事要分层级逐级向上报告, 且应急管理主体之间权限不明确, 容易出现多头领导;T22的变迁利用率次之, 说明应急恢复环节较耗时, 主要是因为事态得到控制, 警报得到解除, 应急恢复工作不能得到决策主体的重视;T8~T12的变迁利用率也较高, 即应急处置活动占用较多时间, 这主要因为应急处置环节是整个应急管理流程关键的节点, 涉及多主体, 协调难度大, 工作量大且复杂, 经常出现多头领导, 导致处置效率低。

4 结语

能源应急管理流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各个节点具有随机性, 很难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随机状态下的性能, 由于广义随机Petri网能够很好地分析随机事件, 因此建立了能源应急管理流程的GSPN模型, 并结合马尔科夫链分析了能源应急管理流程的系统性能, 通过对我国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煤炭短缺为例进行应急流程仿真分析,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当前能源应急管理流程:

(1) 能源突发事件具有影响面广、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力大的特点, 事件发生后, 做出应急决策前要充分分析和挖掘事件发生的起因、事态严重情况、潜在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 邀请相关专家参与信息分析与决策, 避免忽视或遗漏信息, 做出错误决策。

(2) 能源应急响应过程的效率主要由参与主体的协同性决定, 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供应链企业等应急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权责分明;在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 要全面综合专家意见客观判断事态是否得到控制。我国建立的能源委员会和煤电油运气部级协调机制在提高国家层面的能源应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和地方层面的能源应急协调机构和机制亟需建立并发挥作用。

(3) 能源应急恢复的关键是发现能源供应系统的薄弱环节, 减少能源供应系统的脆性, 提升能源系统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但能源应急恢复是整个能源应急管理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由于警报已经解除, 决策主体会认为恢复工作没有紧迫性, 且缺少对突发事件的反思, 不能将经验教训很好地融合在恢复决策中, 导致应急恢复仅是机械性修复。

摘要: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对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 借助不变量判断模型的有效性, 得到状态空间可达图, 同构其马尔科夫链分析系统稳定状态概率进行系统性能分析。以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的能源短缺应急管理流程为例进行仿真分析, 得到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 基于此计算得到库所平均标记数、变迁利用率等主要性能参数。结果表明, 应急处置环节和应急恢复环节是能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瓶颈环节, 管理层和决策层应将其作为工作流程优化的重点, 以此提高能源应急管理效率。

上一篇:会计区域协调下一篇:价值自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