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2024-07-18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共12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1

传统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训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课程内容局限于传统教材, 忽视了知识与工作过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对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了解, 立足实践, 按照工作过程安排学习内容及教学,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 真正使高职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以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本文阐述了两点, 分别是:如何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 以及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

1.含义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是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指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以企业工作岗位的生产 (工作) 过程为基础,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本意义是:结束传统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参与这样的被动学习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 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协调人的角色。学生接到工作任务后要按照7个步骤来完成任务, 分别是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建立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使学生的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接近, 以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

2.实施与应用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 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和相关行业及其企业, 培养能够从事汽车检测维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本文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角度,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法谈谈体会。

(1) 情境的确定

学习情境内容讲究“必须、够用”,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情境是以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再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校的条件进行设定。如《轿车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思路是改造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对具有学科体例的汽车维修课程进行分解, 抽出汽车维护和检修方面的内容, 去掉章、节、段结构, 根据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和典型轿车3万km维护周期及其作业内容, 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和“4S”店的轿车维护和检修作业的典型工艺和技术规范, 设计本课程的学习情境。

(2) 情境设置

汽车的维护、视情修理、性能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作业项目, 作为本课程校内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的载体。

一个学习情境含有多个子情境 (实训任务) , 在学习情境设计中, 例如《轿车维护与检修》课程除了必须做的轿车二级维护项目 (子情境) 之外, 还有根据送修车辆可能存在的故障和损坏程度而增加的视情修理项目 (子情境) 。这些教学内容的课时不计入本课程总课时之内, 而是根据实际选做的情况另外添加的。学习情境之间载体不同, 每个学习情境相对独立, 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就可以获得一项或多项技能和知识。

在做好课程标准之后, 还要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对应地设计一份实训指导书, 主要告诉学生做每个任务的操作方法、流程和技术参数等。每一份实训指导书对应设计一份实训报告体例, 以便学生在做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原始记录及事后写出实训报告。

为了保障本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情境和子情境按照教学实施的时序划分成课程单元, 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将2~4小时分成一次课, 设计一个课程单元, 每个课程单元含有1~2个轿车维护和检修作业任务。

首先要准确叙述本次课程单元的能力目标, 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 从文字上讲每次课都要设计一个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表, 其中要选定每个课程单元能力训练的任务, 确定每个任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形式和时间分配。

教师先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式, 课程中必需的理论知识穿插在相应的工作过程中, 在学生动手做时, 教师规范学生的动作和程序。每位同学都必须严格按照本次任务的实训指导书中给出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动手做完规定的作业。

(3) 情境教学法案例

【情境】维护和检修离合器。

【工作任务】

以轿车车辆二级维护或3万km维护中的离合器维护为载体, 在汽车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情境教学。按照典型轿车离合器维护工艺设计了视检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检查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状况;视检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用直尺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等3个任务。

【能力目标】

1) 能检查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工作状况。

2) 熟知离合器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 能检查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

4) 能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实践知识】

1) 视检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检查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状况。

2) 视检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

3) 用直尺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理论知识】

1) 熟悉典型轿车离合器的组成及其主要部件构造。

2) 熟悉典型轿车离合器维护工艺。

【情境资料】

《维护和检修离合器》实训指导书及其空白实训报告。

【教学设备】

车辆、膜片式离合器总成实验台、制动液、打气筒、透明塑料管、容器、直尺、扳手、起子、钳子、棉纱等。

【项目小组】5~6人/组。

【学习计划】 各组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步骤, 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流程。

【评价标准】

1)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学习情境里面的体现主要是同学们共同完成一项维修作业时参与程度和互相协作的关系。

2) 能检查液压制动系统是否漏油, 油管是否变形、损坏, 软管是否老化、起泡、磨损、破裂及其安装状态等, 视情维修或更换。

3) 能检查、调节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4) 能检修真空助力器、主缸、轮缸、制动压力调节器、制动器和轮毂。

5) 工作总结报告的内容和条理。

评价:形成性考核和教师点评。以实训报告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 例如, 维护和检修离合器实训报告。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建立仿真4S店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汽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中心, 主要是以汽车各系统或零部件为实体的学科实训场地为主, 教学设备主要满足了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拆装检修技能训练, 但是对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的培养是有所欠缺的。其次, 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社会经历欠缺, 对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的认知薄弱, 对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工作运作认知抽象, 这样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有必要建立起具有鲜明工作特色, 并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场所———仿真4S店, 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特色的实训场地,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经历工作的过程。形成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关键能力, 给企业输送更多高质素的职业人才。

2.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在汽车维修企业中, 汽车维修的实际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维修质量检验———维修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这使得维修人员在行动过程中, 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工作原理理解、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汽车部件拆装检修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

因此, 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应围绕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 通过在仿真4S店实训场所, 真实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指导学生掌握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构建属于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

3.编写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所以教师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材章节讲授课程知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明确企业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相关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材料,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材料。包括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单元设计、教材、实训指导书及实训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编排, 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的特征, 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 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 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

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例如某院就与力帆集团进行校企合作, 开设“力帆出国预备生班”。为力帆集团海外生产企业提供一线管理者及技术人员。该班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力帆集团与某院共同制定并实施。

除此之外, 某院还与珠海市珠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并开设了“珠光班”, 同时提供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与市场接轨, 与企业合作,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5.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能停留在一维模式, 这样不利于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应建立三位立体的评价模式。

首先评价不再只有教师主导, 而是包括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其次评价应冲破只对学习结果评价的藩篱, 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为考核。

最后, 不单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工作能力作出评价, 例如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维修方案是否周全、操作是否符合职业规范等。

三、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储备向提升工作技能的大转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2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篇3

【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由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本文以《数据库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改革情况良好,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基础;项目;课程改革

目前,在全国高职示范院校中推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标志着我国正处于推进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该模式也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职业教育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知识、技能的特点,在专业课“数据库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工作情境为支撑,实施“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情境由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它强调的是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能力,从而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改革实践

2.1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改革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体系的特征,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 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课程的拓展部分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项目,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划分成6个学习情境。通过学习情境的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技术的使用。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实践项目化

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包含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要在典型的行业中取材,必须在进行充分的行业调研和对职业资格的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企业生产或服务情况的了解,选择出形成该行业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工作任务,并对技术要求做出明确的定位。课程将围绕一个实际综合性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层。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课程教学。整个学习领域以一个实际综合性项目(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整个课程内容由6个学习情境构成,情境载体为综合性项目的子项目。教学过程即是项目实施过程。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 课程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2.3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目前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和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行动领域出发,针对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以市场需求为逻辑,以应用性为目的,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项目情境来选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数据库基础》课程紧密围绕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来开展。由于本门课程面向各类各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在载体的选取上力求做到具有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适用于各专业的学生。遵照这个原则,《数据库基础》课程选择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载体,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了对载体中专业知识这方面的学习,而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对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本身的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教学将紧密围绕载体把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解为6个学习情境模块,情境载体为综合性项目的子项目(或典型任务)。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行动规律,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地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使课程内容紧贴岗位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完成对通用载体的学习的同时,学生每3至4人组成一个项目开发小组,然后,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任务选题中选择或学生自己通过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寻找项目,如: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会计专业选择“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工程造价专业可选择“房屋造价管理系统”、“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选择“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择“机票预订系统”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激励、支持、咨询、引导与示范等方法与手段,并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与课程同步完成该项目的制作,使学生具备开发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

2.4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学生明确任务并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定反馈。在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中进行学习的行为,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的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教师把设计好的项目向学生介绍,包括项目涉及到的概念以及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用途。

整个课程以完成“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主线,把“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6个学习情境。学习完这6个学习情境后,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也已经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安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指导,教师根据例题先讲解问题说明,并分析解题思路,同时提供相应的重点步骤,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辅导下一起完成例题,初步掌握本阶段要求的能力。第二部分学生完成学习情境规定的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为辅导和检查学生进度,最后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打分和总结点评。学生通过项目实施,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不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可以改用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基本思路: 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根据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包括平时形成性考试和期末总结性考试的方式方法、时间、成绩所占比例等。

本课程实操性强,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最终报告,具体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实践报告(10%)、每阶段上交作品质量(10%)。

(2)课程设计占60%:完成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40%)、作品汇报(20%)

3.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据库基础”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课程以项目驱动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 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介石磊,孙玉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华章,2011(19).

[2]向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探析[J].职教论坛,2007(1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4

关键词:旅游韩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

随着中韩经贸合作的日益密切,尤其是韩湘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促进了我省对韩旅游业的空前繁荣, 也迅速增加了对韩语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需求。为适应市场需求, 本专业在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应用外语系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需求, 开设了“旅游韩语”课程。《旅游韩语》是旅游行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旅游韩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韩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及旅游相关专业词汇;掌握旅游业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旅游韩语专门人才。为了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 达到从实践中学习并进行能力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培养学生的操作过程技能,本专业在《旅游韩语》课程设计上,引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一、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以针对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融合在学校教学的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1]。本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分解组合岗位任务,凝练岗位能力,形成系统化的行动领域,逐步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韩语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得出学习领域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评估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

“旅游韩语”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韩语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并能熟悉和运用旅游韩语专业词汇;熟悉旅游韩语的常用表达方式,提高在旅游行业运用韩语的综合能力,并能了解旅游行业基本知识,具备基本技能,成为合格的旅游韩语专门人才。课程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三、课程设计

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服务行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具体要求, 设计出“旅游韩语”课程。课程模块按工作任务不同分为旅行社业务模块和导游业务模块。旅行社业务模块,按其工作过程分为客户洽谈、旅游线路开发外联业务、应对客户投诉等四个子模块;导游业务模块,分为接团、欢迎词、导游讲解、特殊情况处理、送团、欢送词等四个子模块。每个过程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设置学习任务,以实训为手段,将知识、理论、实践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体化的课程。

四、教学设计

在教学课堂设计方面, 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可分为: (1) 教师对本次工作任务进行讲解、演示, 并向学生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2) 学生进行分组策划; (3) 学生进行演示; (4) 学生对分组表现进行互评, 教师进行点评; (5) 在熟悉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把关于导游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将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 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技能的专业性。

五、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面,本专业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内容方式上包括:平时成绩(60%)和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以“每次业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成绩, 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 同时注重职业关键能力, 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

本文对“旅游韩语”课程设计过程进行详述,即从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总结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和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5

赵明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必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重新选择课程内容,并将内容重新排序。

本文就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对专业“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技能包;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07)0025-0009-02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到底如何构建?岗位技能究竟如何培养?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我院通过“技能包”的开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能力方向),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毕业实习岗位)上强化训练的技能,属专业岗位技能。

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构建了各专业的“技能包”。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我们构建了含14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6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如“养猪岗位技能包”、“养牛岗位技能包”、“养羊岗位技能包”、“养禽岗位技能包”、“兽医卫生检疫技能包”和“宠物门诊技能包”)。“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二、“技能包”的应用

1.“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技术”、“病原性细菌的常规检查”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如养猪技术、养牛技术、宠物疾病诊疗技术等)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学院提出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动物医院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养猪生产技术课程中,公猪采精技术、母猪配种技术、妊娠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母猪接产技术、仔猪饲养技术、饲料配方设计、猪的防疫技术和给药技术等,就是在学院的小梅山猪育种中心和商品猪生产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标本和教学课件,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利用生产间隙,在实训基地的教室,通过问题释疑,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第二个阶段为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师傅)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如“奶牛的配种技术”、“奶牛的妊娠诊断”、“奶牛的接产技术”等。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2.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前进行,各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现场打分,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随机、多次考核,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猪场实习的学生,就应考核“养猪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或用人单位聘用)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技能考核方能通过,否则,不予毕业。

三、“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技能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1.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①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增加实验实习时间,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②将每周2节课的生产劳动,调整为每学期2周的综合实践,将学生分布到校内各实训基地(猪场、牛场、羊场、动物医院、药房等)进行生产实习,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③将三年制的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学期调整为一个学年,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就业机会。

(2)编写“技能包”以及与“技能包”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如畜牧兽医专业编写了“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包”,编写并出版了《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实训教材,同时制定了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技能训练考核方案,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畜牧兽医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中心、畜牧教学工场、宠物医院,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学院和各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学院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3.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高职的扩招,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加强技能培训,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来校任教,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尤其是实验实习课,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3)引进。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景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田.教育与职业,2006,(16).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6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F230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动手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但其内容复杂、系统性强,对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在校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好。如何让缺乏企业运营实践经验的学生快速入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2010年8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其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会计岗位职责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具体地说,应包括:

(一)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

2、熟悉会计整体工作流程;

3、能够对经济业务做出正确职业判断;

4、会辨识和填制、审核常用会计单据并理解会计单据反映出的业务关系;

5、理解会计数据来源并学会阅读简单会计报表。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养成会计工作思维及严谨细致规范的职业习惯;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初步具备自主学习会计新知识的方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3、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具备客观公正、坚持准则、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二、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会计课程摈弃了原来学科体系的理论架构,依据行业专家确定的"会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了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依据会计工作过程中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排列,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从企业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有能力总目标,每一个任务都必须有分目标,在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生都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本课程难学而感到什么也没学到。

三、重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教师讲理论、学生练的教学方法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分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会计新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边干边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目的是建立起学生的工作思维。在实施教学中应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方法,融合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情景演练、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多角度思维方式。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上,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分项目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学习完成"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这一工作项目时,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1、指导学生分组,组长负责督促组内成员认真完成项目,并总结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2、发放教学资料:光大企业2013年9月份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创设项目情境,提出完成项目要求:光大企业9月份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时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額不符,要求学生:(1)根据发放的教学资料判断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符的原因;(2)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3)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并针对账务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4、学生制定项目完成计划。5、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教师进行指导。包括以下程序:(1)讨论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符的原因,得出结论。(2)合作找出未达账项。(3)讨论如何针对对未达账项进行调整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4)讨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否可以作为调整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依据。6、小组成员互相展示自己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自评他评,提出在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难题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此环节教师既充分展示了学生成果,又特别关注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因素,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教训。7、教师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进行总结。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台上讲解转变为走进学生中与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切实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体现了中职教育的特点与特征,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岗位角色扮演法的应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会计各个岗位(如出纳、会计)的职责权利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学生只能被动死记硬背,将来踏入工作岗位还需要一定阶段的学习,才能适应自己的岗位。岗位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工作经验,培养工作思维。

参考文献:

[1]许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71-75

[2]蔡岩.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规划投资分析及预测报告〔EB/OL〕.(2010一06一02)

[3]聂华.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价值[D]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7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 对本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兴趣。根据国内高职教育课程专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育部的要求,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比较能够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而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运用, 通过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模式的现状分析

1.优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模式, 最本质的内涵有两点:其一, 会计工作内容是学习的内容;其二, 学生通过会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会计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会计工作任务, 即围绕会计工作任务如何完成来展开学习, 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因此,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模式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获得相互联系的会计职业知识,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进而有效形成会计职业能力, 把技术与专业理论具体化、实践化。

2.存在的问题:首先,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实践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工作技能,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中, 如果教学不能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 这将会使中职学生难以提升;如果教育中只联系学生的现实工作, 很难让学生开拓视野, 展开想象, 认识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如果鉴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中的“工作过程”, 而在理解和把握上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偏颇, 则会使得中职教育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重“工作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象, 使“成人”教育仅仅停留在学生掌握职业从业资格的教育上, 很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模式的设计

(一)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程序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包括:第一步, 确定其主要工作任务, 即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 创设与工作任务相关联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比如:采用企业生产顶岗、企业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实训基地等教学手段;第三步, 确定工作任务的掌握对所需的教学资源的种类以及每种教学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四步, 从何处去获取有关联的教学资源, 怎样去获取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若学生有困难,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第五步, 学习效果评价, 主要围绕是否掌握工作任务环节进行自我评价。

(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实行会计工作模拟实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原始资料, 编成会计工作实训题, 使得学生能在具体的环境以及任务下完成。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

(1) 情境式教学法。把实践教学的会计实训室设置成为企业的会计部门形式:设5个工作组, 每个工作组有8个工作岗位, 每一个工作岗位配备相关的设备以及资料。学生进入实训室就像自己身在一个实际会计部门办公室。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实际情境中, 使得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拉近。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 每一工作阶段有着一定的工作步骤和内容。教师可以用某个企业真实的案例资料, 布置学生实际完成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 教师以会计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教学, 提出工作任务后, 学生依次完成初始设置、日常处理、期末处理阶段的工作, 教师则按照工作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操作指导。这种具体的工作任务, 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 有利于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3) 角色体验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会计知识以及操作方法, 把枯燥的业务程序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 除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巩固知识。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药物合成反应

1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作用

药物合成反应是高职院校化学制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是研究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合成中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综合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运用药物合成基本原理拟定化学合成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小试方案, 制定实施的工作计划与步骤, 并能按照步骤加以实施, 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本课程对化学制药专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担负着化学制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任务。

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下启下的作用。其先行课程是《基础化学1》、《基础化学2》、《化工原理》、《化学实验基础》、《信息检索》等课程, 后续课程为《制药过程原理及设备》、《化学制药工艺及反应器》、《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等课程。本课程与先行和后续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学制药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 从而实现了化学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设计思路

2.1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按照职业成长过程来划分学习层次

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 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即从初学者逐步成长为专家的过程, 这个过程总共经历5个阶段, 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的任务, 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更高级的阶段[1]。这种理念在本门课程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使这个过程有充足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实现, 不仅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还可将其延伸到课外, 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把药物合成反应整个课程的学习按照职业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层次一为新生到高级初学者的阶段, 由易到难设置了入门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 分别是化学原料药或中间体1、2、3的合成, 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层次二为高级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阶段, 设置了综合项目——化学原料药或中间体4的合成, 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层次三为有能力者到熟练者的阶段, 设置了创新项目——对以上几个项目的合成方案进行改进, 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完成;层次四为熟练者到专家的阶段, 设置了研发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完成。

层次一、二是所有学生的必修内容, 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以几个化学原料药或中间体的合成作为学习情境, 涵盖了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层次三为选修部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利用第二课堂时间, 主要是以开放实验室或社团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对前两个层次所涉及的合成路线加以优化,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四的学习又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选拔出表现优异的学生, 协助教师共同完成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另一种方式是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以上学习层次的划分不仅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也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

2.2 实施项目化教学[2,3], 将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

药物合成反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入项目化教学, 以项目作为载体, 其教学过程的完成就是工作过程的实施: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初步设计出可行的方案及实施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最终合成方案, 并加以实施, 得到目标产品, 初步检查其质量, 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引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的知识比起原来填鸭式灌输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真正做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2.3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评价更趋科学化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客观地反映出教学效果。传统的通过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设计了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1) 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项目实施中除了总工程师 (教师) 对各位组员 (学生) 的评价以外, 项目组内员工之间也相互进行评价, 通过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员工评价, 势必更公正、客观。 (2) 能力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表的设置中, 不仅注重对能力的考核, 还增加了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考核, 例如交流与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等。 (3)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 每个环节考核的情况将对最终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3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3.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按照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 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整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授听得见、看不见的理论, 除了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外, 大多数学生都听得云里雾里, 兴味索然。但他们对完成一个具体工作过程很感兴趣, 对于动手操作更是跃跃欲试。为了完成这个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任务, 他们甚至会主动地向教材、教师求助, 由“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

3.2 项目化教学的引入, 必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是把传统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结合, 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 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项目应该是既能包含化学制药行业生产实际中经典的项目, 又能涵盖药物合成反应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就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课程设置的层次四当中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应该是来自行业生产实际中现有的技术难题, 或者是关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 这就把行业生产、教学与科研进行了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要想带领学生解决好这样的问题, 就需要授课教师先练就一身好本领, 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Felix 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9

经过几年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按行动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在高职院校的师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与作用, 但其中对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影响的“学习情境设计”还未能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被完全运用及普及, 分析其原因除了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教与学的观念影响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教师对其相应设计方法还未完全掌握。下面, 针对我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多年来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特别是在设计流程及关键因素把握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流程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2]

学习情境是在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 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流程, 就是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成学习主题单元的设计, 主要流程有以下几点:

1.确定学习领域的企业实际工作岗位;

2.确定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

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4.学习情境载体设计;

5.学习情境模式的选择;

6.学习情境内容设计;

7.学习情境实现手段。

其中前三个步骤是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设计, 在学科体系中一般称为专业与学科设置, 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前提, 第三个步骤到最后一个步骤为学习情境设计的主要步骤。步骤三, 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 是学习领域设计与学习情境设计的交叉点, 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对所得到的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进行创造性地进行分析与整理, 归纳出综合后的典型的工作任务。

三、学习情境设计关键因素

影响学习情境设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在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之后, 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关键因素需重点加以考虑。

1.学习情境载体选择

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 形式是多样的, 同一个学习领域, 根据所定位的典型工作岗位不同, 学习对象的不同, 学习对象的学习时间长短不同, 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情境载体。一般来说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 主要包括项目、任务、产品、案例, 零件、现象等。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根据学习情境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载体, 如客户关系管理实务设计中, 学习载体曾选择了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过程的任务作为单一载体, 也选择过学生自主开发的客户关系管理项目及虚拟公司客户关系管理项目作为复合的载体。当然, 作为教学情境之载体, 尽量要求做到能覆盖学习情境的全部内容。

2.学习情境的模式选择

学习情境模式是指各学习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情境包括:平行, 递进, 包容三种模式。

平行模式是指各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相互独立的, 如在客户关系管理实务中, 可设置服务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制造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等。

递进模式是后一个学习情境比上一个学习情境要提升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可能是难度上的, 也可能是复杂性方面的, 也可能是工作过程性方面的, 它能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或由低级到高级, 由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各情境之间是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关系排列。

如在客户关系管理实务中, 可设置个体户的客户关系管理, 小型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中型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大型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等。

包容模式是后一个学习情境在范围上包含了上一个学习情境的范围, 各学习情境范围依顺序逐个加大。如在客户关系管理实务中, 可设置佛山市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广东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中国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全球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等。

同一个学习领域, 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情境模式。学习情境模式的选择可根据行动领域的不同, 学习对象的不同, 学习课时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因此对学习情境设计的

教师来说, 有一定难度, 要求有较丰富的专业技能与学识修养。

3.学习情境的内容设置

学习情境的内容是一系列学习单元, 这些单元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顺序, 或适合教学需要的创造性的顺序而设定的项目、任务、作业等。类似于学科体系的章, 而学习情境会细分为学习子情境 (任务) , 类似于学科体系的节。如客户关系管理实务共设置“八个学习情境”。这“八个学习情境”分别是: (1) 项目简介与资源配置; (2)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规划; (3) 寻找潜在客户; (4) 客户信息管理; (5) 客户体验与沟通; (6) 销售机会管理; (7) 客户服务; (8) 项目总结。每个学习情境再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 (子情境) , 本课程共设置二十一个学习子情境。

4.学习情境实现的手段

学习情境内容设计后, 还需要设计相应的实现手段。一般来说, 根据学习情境的不同内容再将其分解为若干子情境 (任务) , 每个子情境 (任务) 的教学过程中, 需设定一定的实现手段, 如案例, 作业, 实现工具, 实训项目等, 而每个实现手段, 围绕任务的资讯通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以保证所选择的内容能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如客户关系管理实务共设置二十一个实训项目, 分别对应八个学习情境的不同学习子情境, 然后分别运用了源海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SAP Business One软件中的CRM部分作为实现工具, 以保障学习情境顺利方便地实施。

四、结语

成功的学习情境设计, 要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下, 对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的载体、模式、内容、手段等综合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根据本校“客户关系管理”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实施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等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龙, 李玲, 徐湘江.客户关系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10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学生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 调整课程内容, 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其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选择并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 实现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实现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中心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1]。

(2) 选择教学方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方式,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项目工作。该教学方式所有要求均能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满足, 因此具体实施时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2.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前者涉及事实、概念、原理, 后者涉及经验和策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相互独立的现状, 改为建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内容结构, 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1) 变陈述性知识为过程性知识, 增加过程性知识的比重。如对于“计算机系统”内容, 可结合科室配置计算机的应用需求,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完成, 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见表1。

(2) 弱化旧知识, 增加新知识。“计算机发展和数制转换”等内容在工作中的指导性较弱, 可弱化为自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可由重点讲解弱化为一般讲述。虚拟现实、云服务等技术在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增加这些技术的应用实例。医务工作者经常要接触患者的“秘密”信息, 为防止出现“篡改数据”事件, 必须提高医学中职学生的网络伦理水平, 因此课程中应增加网络伦理内容。

(3) 更新知识, 实现信息技术操作的升级。当某台计算机软件升级后, 其操作界面和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2.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排序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编排一般是“平行结构”, 但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串行结构”。认知的心理顺序和课程内容编排的顺序不一致, 就会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 这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顺序是一致的。课程内容可包含多个不同的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可采用项目、案例、任务等不同的实现方式, 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串行次序实现[2]。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意味着知识总量没有变化, 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

因为可通过学习情境组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其中,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现, 必须采用“过程化”的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 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按照行动过程设计教学思路, 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

按照项目组织的思想, 将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内容划分成若干个项目, 例如“配置计算机”、“电子报刊”、“单词默写表”和“患者信息查询”等, 覆盖计算机系统组成、Word高级排版、Excel数据管理、Power Point汇报演示和新技术应用等知识块。

对于“单词默写表”项目, 可设计对应的功能要求:左侧灰色区域输入数据, 右侧黑色框内显示结果 (提取身份证号中的出生年月、成绩及成绩图形) , 见图1。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关键函数的选择→图表的建立→功能完善。这个工作过程打破了传统的Excel电子表格的授课方式, 突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必须注意重组教学内容和转变实施方式。重组教学内容可实现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采用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11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7-02

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我国高等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而这一重点和核心又主要体现在本院校的专业建设上,那么既然提到专业就不得不考虑课程建设这一根本问题。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因为相对比较困难,所以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基于此,高职院校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已然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改革的主流方向[1]。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是“一个综合的、 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主要体现在他在这一特殊的工作过程中他是否能够完全的胜任,是否可以在职业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二、工作过程所具备的特点

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任何职业的工作过程简单说一个劳动进程完整完成,首先体现在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完成劳动过程。

2.之所以说是动态是因为在制定预期的工作任务时要考虑到特定的工作环境,以使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工作组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及工作产品)相互作用,使其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3]

3.工作成果可以分解成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间产品,简单说就是把工作过程的工序分解再组合,达成完整的生产过程。

4.因为同一个职业的不同时段、或者同一个时段的不同职业,往往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工作过程的要素。

5.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行动序列,它包括六个步骤分别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研究

工作过程课程模式改革颠覆了传统课程模式,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因此,下面针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问题做一下宏观的研究。

1.行动式教学方法

课程结构创新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最大特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结构是以学习的同时来完成工作任务。这就决定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重心来结合理论和实践。为了锻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一定的模拟场地进行行动式教学。行动式教学方法主要可以从教学的项目,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引导和教学的示范等种类来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期的过程,一定要逐步夯实。比如,老师先做,学生看,然后学生做,老师看,最后由学生自己做,老师指导。直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可以真正的实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分阶段综合考核方法

无考核不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工作导向课程时要把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作为重点。可以把每阶段的考核成绩纳入到毕业总成绩的一部分,把结果也分解成每一个小阶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实践需要从学院的职业、工作的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的范围去落实教学课程。

1.学生职业岗位分析

结合对企业的考察,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把专业所从事职业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2.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动态式的教学方面,那就不能片面地按照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一定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可以请教一些老一辈的专家。总结他们成为专家的始末,总结他们工作过程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开发的参照点,而不是根据书本知识。

3.制定阶段性工作的范围

依托不同的工作任务把工作范围通过系统化处理后形成课程教学所内容,也就是按照工作过程来阶段性分解课程的内容。使任务的安排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规律,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种学与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企业的工作性质为导向,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是未来职业教学的必然模式。这样不但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避免有人无才的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时一定切忌生搬硬套。应根据学院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合理借鉴,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完美职业人的最终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否有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小玲, 秦凤梅, 邱玉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科学,2013,40(S2):421-422。

[2]张士.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以《Excel在生产计划中的应用》为例[J]. 职业教育研究,2011(6):105-106.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篇12

1 目前中职烹饪专业教材现状

中职烹饪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 在教材的建设上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不少出版部门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的中职烹饪类教材。从无到有, 教材的门类基本已配套成全, 基本保证了烹饪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需要。但在实际使用及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内容陈旧, 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各校采用的烹饪系列教材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内容陈旧、重复。例如烹调技术课的烹调技法落后, 未引入新设备、新加工工艺和方法。在内容安排上, 缺乏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 可操作性不强。餐饮业中广泛运用的新型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 在烹饪专业课程的现行教材中几乎未介绍和分析。显然, 这不符合现代对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烹饪技能训练与实践教材缺乏

各类技能教材主要讲解菜肴制作的内容, 而制作的方法与内容之间的联系缺少分析;在菜肴制作方面, 重点、难点未突出, 学生难以得其要领;在刀工、勺工等基本功训练的课程中, 没有统一的训练标准, 也缺少参考教材。

1.3 编写人员的水平及兴趣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教材的编写大多是由一线教师完成的, 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少实践经验, 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把握上缺乏经验。而编写教材又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需要较高的水平和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对于回报来讲, 付出比较多, 所以很多人对编写教材的兴趣不高。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材的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现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不仅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能把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 要会做, 要能快速适应未来的工作。目前很多院校都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强调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实践, 来提高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那么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是保障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手段之一, 从而保障了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有助于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缩短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 强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 这样加强了教学与生产的紧密性,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了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缩短了企业和学生的磨合期。

2.3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好动”, 即喜欢动手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材内容轻理论, 重实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把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小项目, 学生每次完成一个任务, 就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材的建设的原则

3.1 职业性原则

改变原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形式, 以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充分体现“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3.2 应用性原则

教材应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知识相结合, 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在内容组织上, 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

3.3 立体化原则

通过不同的编写方式, 把教材的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呈现给读者, 既有重复、强调, 又有交叉和补充, 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

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材建设的措施

4.1 加快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要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 要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特色教材建设, 首先要进行课程的建设, 这样教材建设的内容才能有依据, 有支撑。课程开发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的选取以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 注重实践, 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就行。在表现形式上, 以学习情景、小型项目或任务来表现, 而学习情景、小型项目或任务的确定, 要从烹饪专业整体改革要求出发, 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 再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情景。

4.2 组建教材建设团队, 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要充分吸收企业和烹饪行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 企业和学校有各自的优势。企业人员比较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要求, 掌握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中职教师掌握了教学规律, 教学方法, 熟悉教材编写的方法和规则。把两者结合起来, 能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 有利于编写出实践性强, 能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材。

4.3 根据课程实施要求, 确定教材编写模式

要根据课程实施要求,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及案例, 据课程学习情境设置的具体情况, 确定教材编写模式。教材的编排体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科学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 注意与相关课程在进度上的配合。

4.4 建设立体化教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就内容而言, 包括案例、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等。就外在形式而言, 包括相应电子资料、教学网站、多媒体资料等。建设立体化教材, 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用性, 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5 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避免重复建设

由于受资金、时间及人才的限制, 一个学校开发一个专业的系列教材是非常困难的。若由一个学校负责、其他同类专业的学校参与, 组成该专业教材的编写团队, 进行合理的分工, 分头组织开发。这样既能保证教材的实用性, 又能合理的利用了资源, 节约开发成本、节省开发时间, 提高开发效率。

5 结论

要培养合格的中职烹饪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们要积极致力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的教材建设, 与时俱进, 推动教材的不断发展。

摘要:从中职烹饪专业教材现状出发, 分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最后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烹饪专业教材建设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中职教育,烹饪专业,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百鸣等, 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09.11.

[2]杨正华, “项目管理”教学法在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 2010.24.

上一篇:商务文化导入下一篇:超低静态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