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2024-11-01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共12篇)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1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特征越来越显著,这种特性对企业组织结构及组织中的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必须要优化办公流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电子办公系统。工作流管理技术作为一种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不仅强调某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而且还要求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来看待该环节的义务管理过程,把完成最终的服务管理目标作为流程管理的目标。

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1.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企业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的程序活动而提出。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作流是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文档、信息在过程参与者中传递,最终完成业务的处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

1.2 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常,工作流管理系统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被称为工作流机的软件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和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软件支撑环境,非常类似于在单个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集成具体的业务应用软件和操作人员的界面操作,才能够良好地完成对企业经营过程运行的支持。所以,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与实施过程。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如图1所示。

(1)工作流定义: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计算机定义,提供一种或多种分析、系统定义和建模技术。

(2)运行控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工作流管理控制软件,即工作流引擎。

(3)运行交互接口:提供与人员或IT应用程序工具进行交互接口来处理各种活动步骤。

2.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工作流管理联盟推荐的工作流参考模型,描述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关接口,见图2所示。

工作流参考模型中涉及到几种数据。

(1)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通过内部的工作流控制数据来辨别每个过程或活动实例的状态。

(2)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工作流相关数据确定过程实例状态转换的条件并选择下一个执行的活动。

(3)工作流应用数据:这种数据是指那些由应用程序操作的数据。它们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是企业完成具体的业务功能所需要的数据。

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ERP和普通的管理系统不同,ERP与普通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业务操作功能,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和水平。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其目标是在整个企业的业务层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水平、强化企业的市场意识以及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由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与普通事务处理系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施方法上也与普通的事务处理系统不同。要实施工作流管理系统首先要在战略层次上对经营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和组织要求。

在完成了战略目标分析和工作流实施后,工作流管理系统才能够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一般分为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行阶段。模型建立阶段通过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经营过程模型的建立,将实际经营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完成为每个过程设定运行所需的参数,并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源、人员、应用)。模型执行阶段完成经营过程的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并对过程与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跟踪。

4. 结束语

本文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对工作流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具体介绍了企业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实施。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最佳的执行模式,利用不同的服务组件来构建一个异步分布、再生性强的系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摘要:本文针对工作流技术的起源,对工作流的概念、研究的技术内容及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了深入的介绍,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并具体介绍了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8-27.

[2]张琪.工作流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3]管红杰.SOA架构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2

【论文关键词】城市绿化 评价指标 信息管理

【论文摘 要】分析了城市绿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分别介绍了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三种技术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城市绿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区土地管理 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矿区;土地管理

1 引言

梅河口市现已探明矿产有24种之多,其中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总储量有1.4亿吨,远景储量1.6亿吨,年产量251万吨,是梅河口市今后主要开发矿种之一。但是在矿山开采的同时有的矿区内陆续出现了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至使农田摧毁、减产,耕牛、农机等设备堕入塌陷坑内。对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引起当地群众多次上访[1]。

2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研究等计划的提出与实施,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的紧密结合以及新遥感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使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1 系统构成 遥感技术是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就是遥感器,它装在遥感平台上,可以是照相机、微波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或合成孔径雷达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飞行器和地面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图像处理设备则是通过对地面接收到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几何校正或者滤波等处理,以获取反映地物性质和状态的信息。从总体上看,遥感技术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遥感数据获取、专题信息分析和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的专业内容包括任务实施、技术系统和基础研究三个层次。

2.2 技术特点 现代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和多应用目标的系统。总的来说,这种系统具有快速、机动、准确和集成的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应用任务、目标特性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3 遥感技术在矿区土地管理上的应用

3.1 信息系统的建立 现在趋向于RS、GIS及GPS三者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GIS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3S技术通过对矿区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自然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质采矿条件评价、生产调度管理、矿产储量管理、水资源开发管理、物资管理、矿产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等各方面的调查,选取有效影响因素建立空间数据库,从而实现对矿区进行沉陷、边坡稳定性的监测,同时为矿区资源勘测、规划设计以及开发提供所需的各种比例尺图纸等基础数据。

3.2 矿区土地调查 矿区的土地调查重点从时间和空间上了解矿区的土地变化情况。利用实时的遥感资料就可以快速了解整个矿区的情况。尤其是强降雨前后的遥感图像对比分析,可查明强降雨对矿区的影响;每年同一时间的遥感图像对比分析,可查明年内土地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矿区土地调查的有效性。

3.3 规划 将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对遥感图片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分析能力,极大的丰富了规划设计手段和成果,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模块可以辅助规划师对规划方案进行模拟、选择和评估,从而优选优化设计,弥补了原来城市规划纯图形、纯文字、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脱节的缺陷。使空间数据的图形表达与属性数据的空间分析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土地规划提供了一个直观和理性的工具。

3.4 监测 GIS技术中利用实时遥感图片的解析数据,能够在矿区资源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管理及分析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变化、地面勘测和地下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综合信息。在煤矿区,应用在对采矿工程影响下的区域动力地质现象、资源开发及变化、环境影响与生态效应、自然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评价或预测等方面。

矿区GIS数据获取的任务是将矿区已有的地形地质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像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换成GIS可以处理与接收的数字形式,通常要经过验证、修改、编辑等处理。不同数据输入需要用到不同的设备。

3.5 土地复垦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复垦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特点,了解土地中各因子在生态环境中互相制约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合理复垦、利用待复垦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复垦的盲目性、破坏性,增强科学性、现实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4 结论

本文基于遥感数据技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析与对比分析,并结合GIS的矿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功能框架,研究了系统的主要技术基础,经过开发成功的系统表明,基于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矿区沉陷灾害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优势明显,可实现矿地信息的联动,在采矿计划实施前和实施中,可以根据地表变化特征对采矿可能造成的地表破坏进行预测,对可能造成的房屋破坏进行预评估,进而制定土地征迁预案,实现沉陷灾害的预警控制;在沉陷灾害发生地区,可以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基于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研究 篇4

一、车辆技术管理的概况

车辆技术管理是指对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从选购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从广义角度来看, 车辆前期管理是指规划车辆、选配使用车辆及检测、维修等过程的综合性管理中的规划车辆、选配车辆、新车接收及车辆使用前的准备等。车辆中期管理是指使用车辆、检测车辆、维护车辆及修理车辆等, 车辆技术管理包括:车辆技术装备管理、车辆技术档案管理、车辆技术状况登记鉴定管理及车辆技术经济定额指标管理等。确保运输的安全性、优质性、高效性等都是车辆技术管理的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车辆的良性循环及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由交通运输系统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进行车辆技术管理, 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随着道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汽车保有量也不断上升, 据相关统计显示, 2010年底民用汽车全国总量已经达到9 086万辆, 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9.3%, 特别是私人汽车相比2009年增长了25.3%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 2014年底,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2 000多万, 在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道路运输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二、车辆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汽车技术管理水平的下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车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汽车技术管理水平对石油供需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加剧石油供需危机中, 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石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93年才正式从石油出口国向石油进口国进行转变, 随后便产生了难以控制的问题。据相关统计信息显示, 我国原油需求在2010年与2020年分别为2.96亿吨与3.90亿吨, 到2020年我国原油年产量最高可达到2.0亿吨, 由此可见, 我国在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0亿吨。按照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标准, 如车辆技术等级从一级下降为二级时, 燃油消耗将增加10%左右, 当车辆技术管理水平不合理将导致油耗量急剧上升, 进而增加燃料成本。

(二) 车辆维护意识薄弱

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 往往在车辆出现故障后才开始维修作业, 这种将修理作为维护的行为, 将严重影响到车辆的使用年限。目前许多单位都进行了二级维护, 但具体实施中, 往往存在重经济效益的现状, 如为实现经济利益, 大量超载、超速等情况出现在道路运输过程中, 并不能够严格遵循二级维护规定进行车辆维护, 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大量产生。

三、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 更新管理理念

在管理中应树立人正确的管理理念。作为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辆技术管理在交通运输单位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并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经营与发展。最后, 在单位车辆技术管理中应重视维修工作, 加强二级维护管理, 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放在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并与单位经济效益相结合, 重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用车须到国家认可的二级维护企业进行定期维护。应以交通立法规定, 对在用汽车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以确保二级维护质量。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检测设备规定相应的标准, 如检测设备的检测性能、检测精度等都有相应标准及检验手段。对检测设备的使用周期、技术更新等也有具体要求及相关制度约束。

(二) 在加大车辆技术管理力度的同时, 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在对道路运输经营者车辆维护意识进行提升的同时, 要落实强制维护制度。在对强制维护制度宣传力度提升的同时, 应保证道路运输经营者遵循相应管理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到相应资质维修单位维护车辆, 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没有按期维护车辆的经营者进行严惩。在对汽车维护与检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 应达到预期目标, 也就是对运输成本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 并确保车辆运输的安全性及降低对空气环境等方面的污染。由此可见, 强化汽车维护及检测体系对能否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必须采用统一平台

确保信息系统界面的良好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进度与成本各方面档案数据的充分融合, 整个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其数据的融合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 实现各模块之间数据的密切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除此之外, 车辆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功能协调性与界面统一性, 在实现系统各种信息处理完成后常规办公自动化系统必须做到自动归档, 并向档案管理系统内输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车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道路运输单位迅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增强的主要因素, 同时对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车辆维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道路运输单位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为完成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车辆技术管理加以重视, 在提升车辆技术管理水平的同时, 加大维护力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道路运输业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格局。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单位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新形势下,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单位来说尤为重要。车辆技术管理作为道路运输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现主要对车辆技术管理的概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车辆技术管理,概况,道路运输,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肖赟.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 2007.

[2]赵春江.黑龙江省营运车辆检测机构建立及运行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3]石艳秋.如何做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8 (8) .

[4]苏全生, 赵献民, 张永全.论当前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工作[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 2002.

[5]徐金霞.完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强化汽车维修行业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 1997 (1) .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5

基于PowerBuilder技术的校园图书管理系统

本文介绍了在PowerBuilder环境下采用“自上而下地总体规划,自下而上地应用开发”的`策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通过分析传统的人工管理图书馆的不足,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管理图书馆的方案.

作 者:陈旗 作者单位:新疆电力教育培训中心,乌鲁木齐,830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 PowerBuilder

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现代仓储管理 篇6

摘 要:探讨RFID技术于现代仓储管理中应用现况,导入RFID后仓储管理的具体作业流程。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仓储管理;现代企业

1 系统架构

仓库管理系统设计采用如下三层架构:

第一层是采集(Capture),主要是通过射频识别设备以及其它自动识别设备采集数据,包括库位标签、货物标签、无线数据终端、AGV车等;

第二层是移动(Movement),即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把采集来的数据传递到中央数据库,包括无线接入设备和相关的网络设备。

第三层是管理(Management),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网络服务器等设备和仓库管理系统软件。

2 在硬件层面的构建

(1)给每一库位贴电子标签,该标签称为库位标签。在进行库房管理作业时,读取该标签编号,就可判定当前作业的位置是否正确。

(2)在物品入库时,给每个库存管理物品贴电子标签,该标签为货物标签。贴放标签的物品应该是整托盘、整箱或便于安装标签的大件物品。在进行库房作业时,读取标签的编号,确定作业物品是否正确。为了节省运行成本,货物标签设计成可重复使用。在货物出库时取下,送到入库处再重新使用。

(3)架设无线网络,覆盖整个仓库作业区,所有作业数据实时传输。在叉车上安装固定无线数据终端,手工作业人员配手持式无线数据终端。无线数据终端具有接受作业指令、确认作业位置与作业货物是否准确、返回作业实况等功能。

(4)使用自动导引车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作为平台,在上面安装RFID识读器、控制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安装识读器设备的AGV车,每天在设定时间自动对库房进行盘点,并把盘点结果传输给系统管理中心。

其实,建立RFID硬件应用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更大规模的应用还是在后台,比如对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甚至企业业务流程等的支持和改进才是让RFID充分发挥价值的根本。这一整套系统才使得实时库存数据可以真正被最快最广泛的利用,真正使得库存管理融入整个供应链系统之中。毕竟单一的实物仓库管理是无法满足现在企业对库存的要求的。也只有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管理才能最好的沟通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关系,使得资金周转起来更加流畅。

一套基于RFID的仓库总系统包括图1的五个部分:

RFID仓储管理系统由业务管理软件、RFID标签发行系统和RFID标签识别采集系统组成,这几个系统互相联系,共同完成物品管理的各个流程。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RFID识别采集是实现管理功能的基础和手段。通过RFID中间件与管理中心进行数据的交换。

图1 RFID仓储管理系统结构图

3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利用电子标签对每一个需要管理的对象在其管理周期内进行标记管理。管理人员利用本系统可以实时了解掌控每个被管理对象(物品)的性质、状态、位置、历史变化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和措施,达到提高使用单位的运营水平和管理质量的目的。根据需求,系统包含了若干模块:系统管理、标签制作、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调拨管理、退换管理、报表分析、终端数据采集程序:

(1)系统管理:系统设置以及系统用户信息和权限。标签制作:依据入库单及标签制作申请单录入的货物信息生成每个物品的电子标签,在标签表面上打印标签序号及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在芯片内记录产品的详细信息。

(2)入库管理:入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订货清单清点检查每一件货品,检查合格后交给仓库保管员送入库房。仓库保管员持手持机扫描货架库位标签和入库物品上的标签并输入物品数量进行入库登记,数据记入手持机内的入库操作数据表,然后将物品放置到指定库位上。如果需要将物品装入包装箱内存放,还需要扫描箱标签以更新手持机内箱明细表。全部物品入库完毕后,将手持机交给管理员,由管理员将入库数据导入后台管理数据库内,完成入库操作。经过这一流程后,仓库中每一种物品的位置、数量、规格型号等都可以在仓储管理软件中一目了然的查找出来,实现了仓储状态的可视化。

(3)出库管理: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根据领料申请查询仓储状态,然后做出预出库单;保管员根据预出库单将指定库位的物品取出,使用手持机扫描库位标签和物品标签将出库信息进行登记,数据记入手持机出库数据表;全部出库物品取出后将出库信息上传到主机,与预出库单作比较,并根据实出数量进行登帐。

(4)盘点管理:使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如物品标签、摆放货架、物品数量等。系统可根据事先设定的产品分类,自动产生或人工选择产生盘点任务表,进行盘点作业,盘点作业主要扫描产品标签和相应的库位信息。数据上传后,系统会自动列出已盘产品与未盘产品,并根据需求进行盘盈、盘亏等操作。

(5)调拨管理:出现调拨情况时,根据调拨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拨流程。

(6)退换货管理:客户退货的时候,通过读取产品标签可以查询的该产品是否是属于此客户,销售时间等信息,并且方便查询当时的销售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确认需要退货的产品,手持机在读取标签时会将当前时间写入标签中的退货时间字段。

(7)报表分析: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关报表。将整个仓库管理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改进仓储管理,提升效率及价值;提高物品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可不开箱检查,并同时识别多个物品,提高出入库效率;缩减盘点周期,提高数据实时性,实时动态掌握库存情况,实现对库存物品的可视化管理;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加快配送的速度,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精确掌握物资情况,优化合理库存。

RFID对上述7各环节的改进,第一实现了货物的先进先出管理。库存管理依靠的是手工的方式,只能实现楼层级的管理。根本无法区分各批次的库存货物,从仓库出货时,无法做到货物的先进先出管理,导致部分货物长期存放在仓库中,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公司的形象。而数字化仓库利用RFID,无线局域网,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托盘货位管理。对于每一批入库的货物,其入库时间,存放货位等信息均由系统自动记录,当货物出库时,就可在此基础上实现货物的先进先出管理。

第二使得仓库库存实时化管理 成为可能:原始仓库的库存管理依靠的是手工报表,人工统计的方式来实现,导致领导和电话订货中心等相关部门无法及时确切了解仓库的库存信息。此外,业务的发展,日进出货物数量、品种逐步扩大,客户需求也日趋复杂。能否实现仓库库存的实时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影响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营体系的重要因素。数字化仓库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配送中心仓库的库存情况。仓库库存的实时化管理为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RFID能迅速精确的计算货物总量,跟踪流动货物在调查货物过剩及零售商接受货物中货物短缺问题时的费用将大大减少。使得实时管理库存成为可能。计算周转率的是库存 管理中十分必要的,而使用点库存(月初月末库存数据)的方式并不准确有人为的影响因素比如月初月末压货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射频技术建立的现代智能仓库采集得来得连续库存数据来计算。这个时间段可以是天也可以是小时,一般按照天就可以了。公式如下

IDMS=AVG(D1+D2+D3+D4+D5……+D31)/AVG(Dsm1+Dsm2+……+Dsm31)

IDSM 为库存现金系数

AVG 平均数

D1 每期第一天的库存,依次类推

Dsm1 每期第一天的销售物料成本,依次类推

这样计算的资金周转率就比较客观准确了,同时也可以依赖RIFD的便利来得到各种不同产品的资金周转率,为企业高层在库存管理时提供定量信息。

第三图形化管理对物料进行跟踪:在实现托盘货位管理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物料跟踪及图形化管理的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库存物料可以非常直观、迅速地以图形化的方式反映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物品管理的仓储效率和精细度。

第四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仓库项目建成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托盘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卷烟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入库时,货物在传送带上经扫码后,直接堆放在托盘上,由在系统控制下的提升机自动将该托盘送到相应楼层,最后叉车将托盘送到系统分配的货位存放。出库时,叉车根据系统指示,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将目标托盘送到提升机,再送至分拣中心进行分拣,通过对托盘的有效管理和运用,减少了货物的搬运次数和破损机率,提高运行效率。

通过信息系统,各部门与仓库直接联机,详细储存每项产品的生产日期、销售数量、库存状态、有效日期、存放位置、销售价值和成本等数据。有关数据通过数据专线与各部门直接联机,使各个职能部门及仓库能及时了出库销售和存货状况,并按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采购以补足货物存量。在仓库库存不足时,公司的计划部门及生产系统亦会实时安排生产,并预定补货计划,以避免出现断货情况。信息系统完全实现实时数据转换,决策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数据,做出相对准确的决策。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自动化仓库技术向更高阶段即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自动化物流阶段,生产计划作出后,自动生成物料和人力需求,查看存货单和购货单,规划并完成物流。如果物料不够,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系统会自动推荐修改计划以便生产出等值产品。这种系统是将人工智能集成到物流系统中。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7

管理信息系统 (M I S)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 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智能化系统。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学管理工作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 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则是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地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迅猛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应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 开发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共享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启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但是对此工作的进展却差别很大, 有的学校已经发展的比较不错, 有的学校还刚起步, 在已经发展的这些学校内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教学管理网络建设缺乏标准、性价比差;信息建设缺乏系统性, 应用层次低;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各自开发独立的业务系统, 沟通不便, 信息交换不畅通;同一部门内业务流程的数据分布在多个系统内, 完整的业务流程被切断, 数据流动困难。

基于以上的问题, 本文将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阐述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系统, 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业务过程能部分实现自动运行和管理, 这也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工作流概念

所谓工作流 (Workflow) 是指工作参与者为完成某项业务而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的转交 (如传递文件、信息、任务等) 过程。它是一个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 是将流程前后的工作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简单地说, 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 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运行处理。

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平台环境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基于工作流技术, 工作人员只需要使用IE浏览器即可操作。

(1) 服务器端环境:

a.数据库平台:Oracle 9i;

b.应用服务器:Sun Solaris 10;

c.数据库服务器:Sun Solaris 10;

d.其他服务器:windows 2000, windows 2003;

(2) 网络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内部管理应用基于局域网, 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子系统基于互联网。

(3) 开发平台和技术:南京金智科技公司的W I S C O M E P S T A R软件平台, JAVA/JSP/J2EE技术。

3.2 系统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一个方便、灵活、准确、安全的研究生管理管理系统, 建立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业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 使得用户能够从重复、繁琐、以人工方式操作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的具体需求出发, 实现研究生从报考、进校、在校培养、最后毕业、离校等一条线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流流程化管理系统。

3.3 用户群分类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教职员工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 所有人员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有一些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 根据用户工作的性质, 系统的用户分为四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知识, 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

业务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能, 操作系统的相应模块, 完成自己的范围工作。

学生: (1) .网上查阅公共的教务信息如:规章制度、教师信息、课程标准、教案信息、自习室、教学信箱等; (2) .网上查阅个人信息如:基本信息、奖惩信息、成绩查询、学分情况、上课课表、考试安排等; (3) .网上进行选课并查看选课结果。

教师: (1) .网上查阅公共的教务信息如:规章制度、教师信息、开课目录、教室信息、学生信息等; (2) .网上查阅个人信息如:选课查询、监考通知、工作表查看、查看课表、学生花名册、学生成绩等。

3.4 系统框架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九大模块:

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育管理子系统、培养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毕业与学位管理子系统、学科建设子系统、学生信息服务子系统、教师信息服务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满足南京师范大学对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工作流程管理。

框架图如图1所示。

3.5 工作流的总体流程分析

工作流程定义指业务过程从出发点到要达到的目的或最终实现的目标, 包含工作流程名称、过程启动判断和终止条件、系统监控信息等属性。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管理过程, 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 学生从招办入学成为研究生, 经历从学籍注册开始, 制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 按照培养计划学习, 论文答辩等流程, 直至获得学位、毕业证书, 达到正式毕业的最终目的。整个流程基本按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工作流流程完成。

3.6 实例模块工作流程分析

下面就研究生管理系统中论文开题申请子模块展开分析。

(1) 程序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研究生论文开题申请。

(2) 角色权限和功能描述:

开题申请:学生进行论文开题的申请, 包括增、删、改等维护功能和送院系审核功能。

开题结果录入:学位点负责人对于学生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进行审核、结果维护和删除等功能。

院系审核:学院秘书对于各学位点负责人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功能。

(3) 工作流程分析

按照研究生申请、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系审核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管理。分为草稿、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学院秘书审核三种流程状态。

A.研究生登录进入系统, 系统根据权限帐号组自动识别用户的权限归属, 研究生具有论文开题申请的权限, 可以输入论文的基本信息, 然后提交给下一流程管理 (学位点负责人) 。

B.学位点负责人登录进入系统, 同理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学位点负责人根据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 进行审核管理。符合要求, 提交下一流程管理 (学院秘书) ,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研究生) , 状态改为草稿状态。

C.学院秘书登录进入系统, 同理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学院秘书根据学位点负责人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 进行审核管理。符合要求的, 允许研究生论文开题;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学位点负责人) 管理。

(4) 存储过程

P_B Y X W_D B G L_C H E C K (开题管理校验过程)

描述:实现开题申请资格的权限校验

输入参数:in_xh登录者ID (学号)

In_czlx操作类型“1”表示开题校验, “2”表示答辩申请校验

输出参数:out_message“1”表示资格校验通过, 其他的会输出校验失败原因。

(5) 部分系统界面展示, 见图2。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 以W I S C O M E P S T A R软件为平台, 采用J 2 E E架构, 运用角色权限定位方案, 结合ORACLE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的引入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运行流畅, 对业务流程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比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具有实际的运行效果, 尤其表现在业务流程前后衔接比较紧密的工作模块中, 同时工作流技术的运用反过来也必将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文件制度的建立, 促进管理的规划化运行。总之, 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大量运用工作流技术, 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管理, 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经测试运行已正式使用, 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本文根据工作流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有效地运用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技术, 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阐述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系统。

关键词:工作流,模型,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6-59;

[2]肖颖, 洪志全.基于工作流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7, 10 (16) ;

[3]中科永联高级技术培训中心.http://www.itisedu.com/phrase/200603111053225.html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8

1 系统开发结构及相关技术

本系统采用基于dotnet平台的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和C/S (C1ient/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模式实现, 并将工作流技术运用其中。

工作流起源于生产企业和办公自动化领域, 工作流是针对现今计算机环境下实现经营过程集成与自动化而建立的可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业务模型[1]。它描述了不同领域的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被分解成预先定义好的子任务, 由具有一定权限的角色来执行这些子任务, 同时规定这些任务必须照一定的规则来执行, 并对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2]。工作流技术通过将业务流程分解成良好定义的活动、角色和过程规则来实施流程管理、分析和再造, 进而实现把人、各种计算机系统和各种应用工具相互组织协调起来, 自动完成某项工作[3]。工作流管理联盟对工作流定义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4]。

在中考招生管理中, 各类文档经常在不同角色的用户间流转。工作流技术在系统的应用, 体现了其在业务流程管理的极大优势:在工作流自动化过程中去掉不必要的步骤和环节, 提高管理效率;运用标准的工作方法实现较好的流程控制, 提高了业务流程的管理层次;流程具有一致性, 因此可预见用户响应, 进而改善用户服务;流程可按照业务的需要重新设计和改进, 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使其趋向于流畅和简单。

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考招生管理比较复杂, 有考生信息、志愿信息以及系统其他相关文档的录入、编辑、审核、流转、归档、查询、统计和报表制作。其实质是多个不同角色的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协作完成一项工作。

2.1 系统的业务工作流程分析

中考招生管理的关键是考生信息和志愿信息文档的流转。中考业务工作流程是从填报考生信息到考生录取的长期过程。

系统首先根据考生的学籍号、毕业学校等生成考生号和初始密码, 在规定时间内, 考生登陆网站填写、提交报名基本信息, 学校、县两级考试管理员分别进行汇总核实, 市教育局管理员对全市考生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统计分析生成报表, 为志愿填报政策制订提供依据。制订完善志愿政策后, 在规定时间内考生登陆网站填写、提交志愿信息, 学校、县两级考试管理员分别进行汇总核实, 市教育局考试管理员对全市志愿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考试阅卷完成后将考试成绩导入系统, 开始根据考生的志愿信息进行录取工作, 此时考生信息和志愿信息以文档的形式在教育管理部门和招生学校之间进行流转, 直至录取工作结束。

2.2 系统工作流管理模型设计

在招生管理系统设计中, 其工作流管理模型包含如下与中考招生相关的对象:过程、活动、转换、活动参与者、工作流有关数据、被调用第三方应用程序。考生在填报考生信息、志愿信息以及录取等的每个过程由多个活动组成, 并形成活动网络。转换控制活动路由, 参与者完成活动。活动通过使用工作流有关数据调用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录取是一个顺序的、可循环的流程, 涉及到上述模型的多个对象。第一个活动由数据准备者设置过程的活动数、负责活动任务的角色和具体用户, 其中活动数是可变的, 数据准备者输入需审批的数据, 然后启动流程, 系统自动将文档发送到下一流程环节。此环节审批员对文档进行审批后, 系统根据处理结果决定文档的流向, 同时自动调整文档状态和字段设置, 直到整个审批活动完成, 已审批的文档归档。在整个流程中, 由指定的角色完成活动, 文档的流转历程、在活动中的处理情况和修改记录均记录归档, 审批者都有自己的空间, 并进行数字签名, 审批者意见的信息安全得以保障[5]。

本文提出招生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模型, 包含考生信息管理中心、志愿信息管理中心、招生学校管理中心、事务管理中心、档案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等。其中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模型的核心, 整个模型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

2.2.1 考生信息、志愿信息和招生学校管理中心

考生信息与志愿信息的相关文档以及文档流转过程和文档处理过程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规范不同文档流向及其处理过程, 考生信息、志愿信息管理中心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工作流程。招生学校对考生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考生选择, 招生学校管理中心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较大的支持。

2.2.2 事务、档案和信息管理中心

中考招生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中考招生工作的日程安排, 以及中考招生工作会议安排, 并将事务结果归档。档案管理中心对中考招生过程中的各种重要信息进行归档, 并通过中考招生工作流管理环境来管理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从考生信息管理、志愿信息管理、招生学校管理、事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等获得原始数据, 然后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2.3 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

为了实现涉及招生业务部门与学校协同工作, 需要提供一个可实现按照计算机工作流逻辑顺序执行软件的支撑环境, 即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 其中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的核心。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需要完成以下工作:通过接口关系建立或系统本流程定义直接生成系统所需要的控制数据获取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工作流执行任务和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定义过程;根据过程定义, 工作流引擎启动过程实例并管理其运行过程, 对工作流实例进行管理、监控和调度, 与外部资源交互完成各项任务;其中任务管理器管理任务表, 并通知工作流引擎作出相应处理。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包括建模、运行和交互等功能[6]。

建模功能对中考招生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定义及建模, 将中考招生相关活动的过程处理成可由计算机处理的过程定义。过程预定义运行中的各种参数, 如业务过程的启动、挂起、取消、终止条件以及各个工作环节及其相互间的控制活动与数据流动关系等。

运行功能首先将建模功能产生的过程定义生成相关的工作流实例, 工作流实例从启动到终止的所有路径、判断实例的后续走向、返工路线和记录其流转路线, 都由运行功能进行调度、执行和控制。运行功能根据过程定义中预定义的控制规则协调执行工作流实例之间的顺序关系, 工作流实例的执行由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然后由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根据处理结果激活后续活动, 生成具体工作项, 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由于应用需求不同, 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建立应用接口与其他业务相关应用系统进行交互, 通过交互功能建立调用通道或直接调用分布和异构的系统中的应用程序进行事务处理。

结束语

通过对中考招生管理工作的分析, 本文设计了招生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模型及其核心工作流协同控制中心, 笔者参与开发了娄底市的中考招生系统, 并为历年的中考招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实际中考招生工作中进一步总结中考招生工作的特点, 为进一步改进中考招生管理系统提供依据。现在该系统运行稳定, 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的目标, 为中考招生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下转290页)

摘要:本文将工作流技术引入中考招生管理工作中, 设计了中考招生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管理模型, 并开发了网络中考招生管理系统以高效满足中考招生过程中流程多样化的需求。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管理模型,管理,中考

参考文献

[1]罗海滨, 范玉顺, 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 2000, 11 (7) :899-907.

[2]魏薇, 雷英静, 高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10) :157-158.

[3]李红岩.基于工作流技术的OA系统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9 (3) :352-355.

[4]吴朝晖, 潘云鹤.工作流管理技术、机遇和挑战[J].计算机科学, 1999, (6) :10, 22-55.

[5]张威.基于工作流的OA系统设计与开发[D].上海:同济大学, 2008:37-45.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9

工作流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 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或角色,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过程、增强对客户的服务、有效管理业务流程等目的。其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时代组织与组织间应用继承的一个研究热点。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系统也称为工作流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建立和工作流引擎的执行两个部分。过程模型的建立完成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定义, 而引擎的执行则为工作流提供运行的环境。其中, 过程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2 工作流技术应用

2.1 工作流技术优点

对于引入工作流的组织, 能够在系统开发及业务应用两个层次中受益。这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跟踪业务处理过程、减少浪费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 工作流技术应用可简化系统开发及维护。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系统开发过程中, 可降低开发风险;对于代码的实现不再是散落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 而是集中统一, 便于业务操作员及开发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2) 工作流技术应用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工作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流程设计, 在实际实施前, 可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 重新定义和仿真。而且, 它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情况下, 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改进系统性能。这一点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修改及后期维护、升级都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2.2 Web服务概念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Web服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 因此, 它具有对象技术的所有优点。同时, Web服务的基础是以XML为主的、开放的Web规范技术, 因此, 它具有比任何现有对象技术更好的开放性。

Web服务是描述了一些操作的接口, 通过标准化的XML传递机制, 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操作。Web服务是用标准的、规范的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eb服务描述语言) 语言描述的, 这称为Web服务的服务描述。这一描述囊括了与服务交互所需要的全部细节, 包括消息格式、传输协议和位置。该接口隐藏了服务实现的细节, 允许通过独立于服务实现、独立于硬件和软件平台、独立于编写服务所用的编写语言的方式使用该服务, 这使得基于Web服务的应用程序具备松散藕合、面向组件和跨技术实现的特点。Web服务可以单独或同其他Web服务一起用于实现复杂的商业交易。

Web服务具备以下特征:①完好的封装性:Web服务既然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 自然具备对象的良好封装性。对于使用者而言, 它能且仅能看到该对象提供的功能列表;②松散耦合:当一个Web服务的实现发生变更的时候, 调用者不会感觉到这一点。对于调用者来说, 只要Web服务的调用接口不变, Web服务实现的任何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透明的;③使用规范的协约:首先, Web服务对象界面所提供的功能应当使用标准的描述语言;其次, 由标准描述语言描述的服务界面应当是能够被发现的, 因此, 这一描述文档需要被存储在私有或公共的注册库里面;最后, 所有层次上的处理都应当是可管理的, 因此, 需要对管理协约运用同样的机制;④使用标准协议作为Web服务, 其所有公共的协约完全需要使用开放的标准协议进行描述、传输和交换。这些标准协议具有完全免费的规范, 以便由任意方进行实现;⑤高度可集成能力:由于Web服务采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标准Web协议作为组件对外接口描述和协同描述规范, 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 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的最高可集成性。

2.3 基于Web的工作流应用

在工作流技术当中应用Web服务技术, 对于实现系统的分布处理有很大的帮助, 此帮助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内部实现分布处理, 同时也可在企业伙伴之间实现业务集成。

图1显示的津贴管理系统将工作流系统作为Web服务时系统的结构图, 工作流系统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

3 津贴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本着资源共享、简化操作为目的的津贴管理系统设计, 旨在建立一个方便、灵活、准确、安全的管理信息平台系统, 使得教师个人、审核人员能够从现在的手工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 实现无纸化办公, 进而节约办公成本, 实现津贴管理的程序化、智能化流程, 为数据的有效保存、有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功能需求分析

学院现下设部门22个, 其中教学部9个, 其他教辅部门13个, 教职工300余人。职工主要由专任教师、外聘教师、专职教辅人员和临时教辅人员组成。其中专职教师有课酬、岗位津贴和科研津贴等, 外聘教师仅课酬一项, 专职教辅有岗位津贴和科研津贴等, 临时教辅只有岗位津贴等。专任教师、外聘教师和专职教辅人员的津贴由其所属部门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制作电子表格上报人事处, 临时教辅的津贴由人事处统一汇总。所有津贴经人事处审核后交主管财务的副院长审核批示, 最后交财务处执行发放。

各部门必须按照人事处制作的表格统一报送, 报送的表格要经过上级领导审核, 对不合格或错误的报表由人事处返回原部门重新报送。主管财务的院领导审核通过后交由财务处处理。

3.3 用户群分类

对津贴管理系统的流程及业务进行分析, 系统用户主要为六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 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 对前台用户进行审核及角色分配工作, 并且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甚至数据挖掘,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上课情况、担任主要工作情况进行上报、修改等操作。同时可任意查询自己过往数据, 以方便教师随时导出记录。

系部审核人员:主要对教师个人填报的上课情况、职务情况、加班、请假、调课、代课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核, 以免教师个人填报过程中有遗漏、误报等情况。

教务处管理员:主要审核教师上课节数、请假、调课、代课等情况。

人事处管理员:主要审核教师请假、休假、公差等情况。

主管财务院领导:对填报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核实。

3.4 津贴管理流程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津贴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各类津贴由个人填报, 系部初审核, 合格则送交教务处审核, 不合格则返回个人修改;教务处审核合格则送交人事处审核, 不合格则返回系部修改;人事处审核合格后则送交学院领导审批, 不合格则返回人事处修改;学院领导审核合格后, 则送交财务处做发放津贴处理。

3.5 系统结构

本系统使用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系统采用B/S模式, 客户端采用JSP技术进行开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S SQL 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

3.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分为两大模块, 即前台数据录入及审核模块,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

3.6.1 前台数据录入及审核模块

前台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人事处业务管理员、教师个人及审核人员三类, 所有业务流程严格遵照图2执行, 对于三类前台工作人员填报审核内容如下:

人事处业务管理员:负责对全院所有教职员工的职称、党委委员、工会委员、所任职务、津贴标准等内容进行录入,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处理, 以免有遗漏、错发等情况发生。

教师个人:填报自己每周上课节数、教案个数、担任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情况, 要依据实际情况如实填报, 填报过程中随时可保存数据, 对已经填报的数据核实无误后可点击提交, 交由下一环节处理。

审核人员:审核工作人员根据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对填报数据进行核实处理, 不合格则返回上层工作人员处理, 否则交由下一环节。

3.6.2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

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保存经过人事处业务管理员审核的教师的个人职务、职称等信息录入及教师每个月工作量情况等信息的录入情况。

审核数据模块:对于每个审核环节的数据都进行有效保存。

系统安全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系统安全保障管理模块, 包括工作人员登录状态、数据库的备份和压缩, 系统运行日志管理等功能。

3.7 系统安全模块设计

安全是管理系统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系统在安全方面主要从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数据库的安全性两方面进行考虑。

(1) 在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方面主要是对SQL注入攻击管理, 系统单独设计了一个SQL注入攻击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验证所有从客户端表单中录入的信息并进行检测, 安全合法的则进行正常执行, 不合法的信息则终止该次客户端请求, 如果发现多次SQL注入攻击情况则直接封锁该客户端IP并将该IP录入数据库直到系统自动解封或者管理员手工解封。

(2) 数据库安全性方面本系统主要是设计了一个数据库备份模块, 在Web服务器除了正常的数据库文件外, 还有一个.bak的数据库备份文件, 系统运行时每隔一段时间自动进行数据备份, 将有效数据保存在.bak备份数据库文件中, 或由管理员手工备份。

3.8 工作流流程分析

根据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津贴管理的核算流程, 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 工作人员从工作量录入、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人事处审核、主管财务院领导审核等流程, 直到财务拿到报表给教职工发放津贴的最终目的, 整个流程基本按照津贴管理核算过程的工作流程完成设计。下面对系统工作流程展开分析。

按照教师工作量填报、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人事处审核、主管财务院领导审核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管理。分为填报中、审核中、审核通过、审核未通过四种流程状态。

教师登陆进入系统后, 系统根据帐号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教师具有工作量填报、修改、预核算的权限, 填报完成后确认提交, 系统自动进入下一流程环节。

审核人员登录系统后, 系统也根据帐号权限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根据自己的业务权限对管辖的业务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 提交下一流程管理,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状态改为审核未通过。

最后一级主管财务院领导进入系统, 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若审核通过, 则系统自动通知人事处进行报表生成, 送交财务处进行财务处理,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状态改为审核未通过。

4 结语

本文采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设计思想, 利用角色权限实现逐级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的引入对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理清工作思路、网络运行流畅等效果, 相对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在前后衔接中表现更佳, 增强了管理的规范化操作运行。总之, 在津贴管理系统中运用工作流技术, 有利于进行系统分析、完善工作管理职能, 改善以前纸质办公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柳盛.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

[2]安勇.基于Web服务的工作流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张静乐.基于随机Petri网的柔性工作流可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0 (11) .

[4]唐文忠.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构件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7) .

[5]管昌生.基于角色的动态工作流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9 (1) .

[6]艾登智.工作流技术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2) .

[7]李灏, 叶相龙, 邓军.工作流技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信息, 2010 (3) .

[8]张方田.工作流技术在HACCP体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

[9]刘玉照.工作流技术及其在竞争情报循环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 2008 (1) .

[10]李文琴.工作流技术及Petri网在教育管理软件建模中的分析及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1 (2) .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10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是一个经济社会,全球化趋势迅速影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高职高专正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着因袭中专、电大等管理模式,机构庞杂、管理粗放,水平低,效率差,还远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因此高职高专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进行的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于把教职工队伍建设好, 这是完成职院各项工作任务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及其效益的主要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启动教工管理信息化工作,但是对此工作的进展却差别很大,有的学校已经发展的比较不错,有的学校还刚起步,在已经发展的这些学校内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工管理系统缺乏标准、性价比差;信息建设缺乏系统性,应用层次低;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自使用独立的业务系统,沟通不便,信息交换不畅通;同一部门内业务流程的数据分布在多个系统内,完整的业务流程被切断,数据流动困难。

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阐述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将教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系统,使得教工管理的业务过程能部分实现自动运行和管理,这也将是教工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工作流概念

所谓工作流(Workflow)是指工作参与者为完成某项业务而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的转交(如传递文件、信息、任务等)过程。它是一个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是将流程前后的工作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运行处理。

2. 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优势

对于引入工作流的组织,能够在软件开发和业务两个层次中受益。

第一、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简化学院级软件开发甚至维护。

(1)降低开发风险,通过使用状态和动作这样的术语,业务操作、开发人员使用同一种语言交谈。

(2)实现集中统一,业务流程经常变化,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最大好处是:业务流程的实现代码,不再是散落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

(3)加快应用开发,软件不用再关注流程的参与者,开发起来更快,代码更容易维护。

第二、对于业务流程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在自动化业务流程之前,分析并将业务的规格化是一件较难的事,但会有很高效率的工作。

(1)提高效率,许多流程在自动化过程中会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2)较好的流程控制,通过标准的工作方法,提高了业务流程的管理。

(3)改进用户服务,因为流程的一致性,提高了对用户响应的可预见性。

(4)灵活,跨越流程的软件控制,使流程可以按照业务的需要重新设计。

(5)业务流程改进,对流程的关注,使它们趋向于流畅和简单。

另外,系统与工作流管理功能相结合,教工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各种申请或要求及时上报上级领导,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领导与教工的信息交流,提高办事效率和教工的工作热情,而且通过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工工作精神及实际情况,有利于职院实施人才开发、创建团队的发展战略目标,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人才开发与使用充分结合起来,构建职院人才高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职院教工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方便、灵活、准确、安全的教工管理系统系统,建立C/S模型下实现业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得用户能够从重复、繁琐、以人工方式操作或分散的单一系统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目的从职院教工管理的具体需求出发,实现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员档案记录、人员薪酬计算等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流流程化管理系统。

3.2 用户群分类

针对教工管理系统中用户的特点,我们采取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来确保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

1.用户分为普通用户 (员工) 、普通管理者 (部门经理级) 、决策者、超级管理员。

2.一个用户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下有多个用户,一个部门只有一个领导。

3.一个用户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权限。

4.一个用户可以开始一个或多个流程,一个流程只有一个发起者。

5.一个流程对应一个流程模板,一个流程模板可以通过启动产生多个流程实例。

6.具有创建流程模板权限的管理员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流程模板。

其特点是,由于职院用户变化较多而角色相对变化较少的实际情况,使角色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易维护性。职院教工管理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大部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有一些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根据用户工作的性质系统的用户分为四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

科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能,操作系统的相应模块,完成自己的范围工作。

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工作流实例的监控、取消、暂停一个实例的执行, 并随时查看实例的运行状况;

院长:审批所进行的工作。

3.3 系统框架

职院教工管理系统包括如下七大模块:招聘选拔子系统、培训发展子系统、人事档案子系统、薪酬福利子系统、绩效考核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满足职院教工管理的工作流系统管理。

3.4 工作流的总体流程

工作流程定义指业务过程从出发点到要达到的目的或最终实现的目标,包含工作流程名称、过程启动判断和终止条件、系统监控信息等属性。在教工管理系统中,许多业务流程都体现工作流,如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等。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 (如文件起草人) 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工作流程可以是互相直接连接的,也可以是交叉或循环进行的。

根据职院教工招聘管理过程,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人事部门从用人部门得到用人计划,发布招聘信息,应聘者到人事部门投递简历,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商议、考试、面试,决定录用人员,人员信息录入档案信息库,试录用人员开始岗前培训、计算薪资等,直到成为正式教工。整个流程基本按照教工的招聘过程的工作流流程完成,同时也和其它数据库交叉进行。

3.5 系统安全性

由于教工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系统的安全性。

1.基础设施安全设计

(1) 安装防病毒和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可以避免系统和信息受到非授权用户的非授权程序的访问。

(2) 系统备份机制,常采用的备份机制有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2.系统安全设计

(1) 不同的用户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设置不同的操作界面来控制。

(2) 为防止用户密码泄露,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到系统中己授权的功能,用户密码存放到数据库时进行加密。

4. 结论

教工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职院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并对院校提供快速和稳定的软件支持。采用工作流技术将使学院改变其传统的基于分散功能的教工管理流程的构建方式, 变成按照学院要实现的业务流程来配置学院教工信息系统。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系统对职院教工管理的适应能力。实现教工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全面分析各业务部门的职能基础上,分析教工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需求、性能需求,建立系统的综合模型,并重点解决流程管理中的工作流处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工作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摘要: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 是完成学院各项工作任务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及其效益的主要保证。本文介绍了工作流技术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 阐述了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 及融入科学的人事管理思想和模式, 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关键词:教工管理系统,工作流,工作流模型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肖颖, 洪志全.基于工作流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7.10

[3].周军, 欧阳一鸣, 杨保俊, 吴共庆, 周强.安徽省高校教职工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2007.2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资产管理;物联网;RFID

1.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政府和各医疗单位均投入了大量财力用于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疗设施的配置,使得医院资产的规模扩大、种类繁多,并且资产分散在各个科室,因此管理不便。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工盘点、清查资产,工作量大,前清后乱,不能准确及时核实资产使用情况;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均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差错率高;账面无法反映资产的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不高,资产流失严重等。能否科学高效地使用、运营和管理医院的资产既关系到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也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随着物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提供服务。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并将各科室从繁琐的资产清理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的服务于医疗事业。

2.物联网技术的概述

物联网[1]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中,条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仍然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条形码与RFID射频技术,从概念上来说,两者很相似,都是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目的都是快速准确地确认追踪目标物体,但从技术上讲,两者是不一样的。条码技术[2]具有使用成本低、耐用、操作方便等特点,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如易污染、折损、需要停止等待逐个扫描等,批量识读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快速准确的需求。与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3]有本质上的优势:穿透性强、可远距离读取;能够实现对高速运动物体的识别;可同时识别多个信号源;抗污染能力强,可重复使用;数据容量大;有较强的安全性等特点。

本文将RFID技术、网络技术融合应用于医院资产的管理系统中,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资产管理系统,以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智能化。该系统能够实现资产的自动识别和移动管理,资产查询清点等工作不需要搬动物品,极大地方便了资产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对特定区域、特定资产的告警功能,一旦这些资产移出某一特定的区域,就会自动报警。

3.系统整体方案

本系统运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使用RFID标签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识,利用阅读器终端采集资产的基本信息,阅读器与医院有线局域网或无线局域网连接,将资产信息传输到资产管理应用系统中,完成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查工作,从而高效地实现了对资产实物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从技术上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资产的帐实相符,进而避免资产的流失,同时提高资产维护效率,从而实现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4]。第一层是感知层,运用RFID技术标志资产、采集集信息;第二层是传输层,由网络设备组成,借助有线或无线局域网,实现信息的传输;第三层是应用层,由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组成,资产数据存放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中,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的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4.硬件设计

本系统运用RFID模式对医院资产进行编码,快捷高效的实现医院资产数字编码和数据采集,建立起物联网应用模式感知层。为了既能更好的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对于高价值资产使用RFID有源标签,如较贵重的仪器,并在高价值资产较集中的房间内安装固定阅读器,如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于其他普通资产则使用低价格无源标签,用手持阅读器进行读写。RFID阅读器与局域网相连接,一次将多个的具RFID标签的物品的信息读取完成,而不需借助人力处理。RFID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该系统硬件由几下部分组成:

(1)RFID标签

RFID标签包括天线和芯片,每一个芯片都有一个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其用户数据区存放着资产信息数据,由阅读器写入;天线用于在标签和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阅读器

当要读取相关资产信息时,阅读器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标签(无源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资产信息,或者由标签(有源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固定阅读器随时跟踪有源标签,一但附着有源标签的资产移出磁场外,系统则发出报警。对于无源标签则用手持阅读器,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

(3)中间件

中间件的作用是将底层RFID硬件自动获取的数据和上层应用系统联系起来,介于阅读器与资产管理应用系统之间的中间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件为资产管理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计算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对阅读器读取的标签数据进行过滤、汇集和计算,减少从阅读器传往应用的数据量,同时提供与其他RFID支撑系统进行互操作的功能。

(4)局域网

有线或无局域网是RFID资产信息终端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传输数据的平台。在医院已有的局域网中,连接RFID信息采集终端,即可把传统的局域网扩展为可用于资产管理的物联网。

5.软件设计

资产信息由RFID技术采集,通过局域网传输到资产管理系统中,以实现对资产的综合管理。本系统采用C/S模式,实现使各种信息数据在同一时刻被其他用户共享。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监控、统计查询子模块,系统主要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1)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参数设置:用于进行资产打印及系统运行全局参数。包括使用单位信息设置,单位编号、单位名称、地址、是否启用审核签收等信息。

组织机构管理:用于针对医院组织机构进行维护,包括增加科室、删除科室、修改科室信息。

权限管理: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用户管理:设置用户账户和密码,增加用户信息,删除用户等操作。

(2)资产管理模块

资产领用:需要使用资产的科室或者部门,填写领用申请单,并通过相关环节审批后,将申请单交到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人员录入资产领用信息,系统记录领用科室、领用人、领用资产、领用时间等信息,并将领用信息写入资产RFID标签。

资产退还:若有资产要退还的,资产管理员在系统中查到资产后,更改使用标志,并改写RFID标签。

资产入库:将已经完成采购的资产登记入库,并与资产RFID标签进行绑定,将资产信息同时写入与资产绑定的RFID标签内,方便对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操作。

资产出库:对于领用申请审批过的申请,可将资产交由领用人,系统记录资产出库时间、领用人、领用时间、等信息,并更新资产RFID信息。

资产报废:已到规定使用年限,并提足折旧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填写资产报废申请表单,进行审批后,办理资产报废。

资产调拨:操作员将资产在不同部门进行调动,系统记录转出部门、转入部门、审核状态、审核意见、签收时间、签收人、资产的配置等信息,审批实施调拨后,更新资产RFID标签内容。

资产盘点:分为手持阅读器盘点与固定阅读器盘点。盘点清单下载到手持阅读器,根据清单用手持阅读器进行盘点,生成盘点结果清单,盘点结果清单同步到资产管理服务器。固定阅读器则根据清单自动盘点,生成盘点结果清单,最后将二者的盘点结果汇总。

(3)资产监控模块

资产过期告警:设置资产使用年限,对于到期的资产,发出告警。

资产异常告警:资产若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出告警。

资产监控:对于高价值资产,在房间放置固定阅读器,按一定周期读取标签信息,若有异常,发出告警。

资产跟踪:提供对特定资产编号的资产的操作记录跟踪,从登记、调拨、报废的操作全过程记录。

(4)统计查询模块

综合查询:按照设备编号、设备类型、配置、登记时间等对设备进行综合的查询,可查询统计出资产的各阶段详细信息。

资产统计:按照资产类别统计、按照机构统计。

6.结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对资产的高效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并且跟踪资产从入库、领用、报废的全过程,防止资产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智能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911674.htm.

[2]刘秋菊.应用现代条形码技术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J].现代商业,2011(36):123-123.

[3]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

[4]王竹萍,郭磊,曹世华.物联网技术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1,34(8):61-63.

作者简介:李瑾(1984—),女,四川绵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语义网、面向服务的计算、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 篇12

关键词:WinForm技术,班主任工作管理,功能设计

本系统是针对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而设计的,涉及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技术,采用三层架构,是高效率、高集成、高安全性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技术应用

1.1 系统的开发环境

本系统开发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7,使用的开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以Microsoft SQL server2008为后台数据库,使用Adobe Photoshop CS3进行素材加工,使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3进行UML建模。

1.2 系统的技术应用

本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如下:

1)运用微软公司的Win Form技术(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

2)采用三层架构,实现对系统框架的搭建,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使系统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更利于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3)使用OOP思想,实现数据的封装,类的继承和多态,程序更加人性化。

4)使用ADO.NET技术实现数据库信息操作,使系统对数据库的处理更高效、更安全。

5)采用工程化的开发方法,使系统更稳定,代码更规范,系统更便于维护。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本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班级管理

(1)添加班级信息;(2)修改班级信息;(3)删除班级信息;(4)通过输入班级号、班主任姓名或班级人数等相关信息,查看班级信息;(5)学习小组管理。班级中可能有学习小组,该功能能够实现对学习小组的详细操作,可以添加学习小组,修改学习小组人员名单,查看小组的学习情况,删除学习小组等。

2.2.2 档案管理

(1)录入学生档案。录入时,作非空判断,如果出现重复信息,则给出提示。(2)审核学生档案。对已经录入的学生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准确。审核状态可选项:未审核、审核中、待审核;(3)修改学生档案;(4)上报学生档案。学生档案审核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向学校上报,学生档案上报情况可选项:未上报、审批中、已上报。

2.2.3 出勤管理

出勤是针对学生上课情况而设计的,考核项目包括: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是否请假、请假原因、是否旷课、是否迟到、是否早退、备注信息等,班主任可对学生的出勤实况进行填写、修改和查看。通过出勤管理,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班级的上课情况,规划对班级的管理。

2.2.4 成绩管理

(1)考试成绩录入。包括笔试成绩、机试成绩、平均成绩、正考成绩、补考成绩、平时成绩等;(2)考试成绩修改。考试成绩录入错误可使用该功能;(3)考试成绩查询;(4)考试成绩汇总。该功能主要用于显示最高、最低排名,单科第一,总分第一,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等;(5)成绩打印。

2.2.5 日常管理

(1)课堂纪律管理。记录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从而决定学生的平时成绩;(2)作业管理。班主任可以记录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3)班会管理。通过该功能,教师对召开班会的时间、教室、内容等具体事宜的安排,并可以对班会做记录;(4)学生谈话管理。可以对谈话时间、访谈对象、访谈原因、访谈内容、访谈结果等信息进行记录;(5)活动管理。记录班级活动的作具体安排(比如篮球比赛,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参与情况、结果等),可以对举行的班级活动进行查询。

2.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主要结构表如下:

(1)班级信息表(Class_Info):此表存放班级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教师信息表(Teacher_Info):此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由于篇幅,本文只列出部分主要表结构,本系统的每个数据表都有唯一的标识符,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的关系设计,每张表都达到了第三范式。

2.4 安全保密设计

为了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进行了安全保密性设计:1)本系统对于数据的操作都在应用层上进行,用户对数据库不能直接操作;2)用户口令使用MD5不可逆加密处理,即使看到数据库数据也无法获得用户的登录密码;3)系统的登录入口具有防止SQL注入的功能,用于过滤非法的字符,防止他人的恶意入侵,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4)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备份的功能,在数据库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还原。

3 结束语

该系统是在通过对高校班主任实际管理工作的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设计了相应功能。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具有“功能合理、设计规范、界面友好、适用性强、可靠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蒲生,何升.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2008.

上一篇:软件系统应用维护下一篇:数据控制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