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2024-11-03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精选8篇)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1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运用GIS工具,对地处江汉平原湖区的监利县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豆类、油菜等)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GIS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支持这一评价过程.

作 者:李蓉蓉 王学雷 LI Rong-rong WANG Xue-le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430077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2) 分类号:F301.2 关键词:农业用地   适宜性评价   GIS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2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农业保险,防灾减损

为了快速、有效地发展农业保险工作,就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1]。着眼于农业风险的管理控制,实现最大程度的防灾减损的目标,可以为保险公司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农业保险系统。在农业保险中建立GIS系统,主要是为农保公司提供防灾减速的决策支持和为农户提供相关的农业服务,可以对农业的灾害预测提供分析和预测,从而可以使农户提前防灾,降低灾害损失。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的各种处理功能以及在农业气象灾害的模型研究和应用,可以为农业灾害的研究和系统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方法,构建GIS辅助巨灾保险风险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运用GIS技术集成农业保险灾情预测、农业保险防灾减损预案以及农业保险损失评估等模型,并实时、动态地接收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提供的目标监测信息,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单的巨灾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和防灾减损决策支持服务。

1 GIS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GIS技术起步早且很快得到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GIS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在农业信息管理中;90年代后,GIS技术已经在农业系统的仿真、统计分析、土地评价、灾害预测等方面广泛应用,现在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并建立了多种与农业相关的灾害模型。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将GIS与DSS、GPS、RS等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各种技术的优势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通过RS与作物的生长模型相结合,可对作物的灾害和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预估。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GIS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发展为农业保险中最关注的灾害预估、农业灾情监测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依据。

在国内,GIS技术的应用研究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只是在一些预测和分析工具上有应用。在农业领域中主要用于气候资源上,从最开始的绘制气候起源分布图和一些基础数据的空间查询,目前已发展到图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专题图和地理数据叠加的分析在GIS的技术应用和保险行业的应用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前,GIS技术在农业气象的灾害评估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利用GIS的特性,对历史数据的模型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灾害发生的一些基本规律、空间分布等,为防灾减灾提供分析依据和对策。在国内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系统案例,如通过气候分析和环境影响评判等方法设计出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2]。通过历史的洪灾发生频率以及影响洪灾危害的一些因子,利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得出了每个影响因子的灾害影响程度和栅格图层,并再次对其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应用于湖北省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3]。马军等通过结合GPS、GIS、GSM和GPRS技术,构建了保险查勘车监控调度系统,通过集成地理分析,实现了对查勘车的实时监控、定位和通讯等,就近调度和历史回放等功能都已实现,有效克服了传统人工调度的缺点[4]。

2 GIS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

我国也有一些GIS技术在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的方法的研究,但是功能仍只局限在规划数据的图形化显示、管理及简单的气象模型分析,并没有对农业保险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深度地分析,也没有相关辅助决策的支持。在农业占据很大地位的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也在逐步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各个主要环节,深入地进行GIS应用及开发,并有效整合农业防灾减损、综合服务的资源,为农业防灾减损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通过深入分析,GIS在农业保险中主要可以用于信息管理、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2.1 信息管理

2.1.1 承保管理。

承保管理应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和保单信息管理,通过与承保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在地图上直观地展示。

2.1.2 理赔管理。

将出险查勘的理赔数据通过与理赔系统对接,实现案件信息实时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并能对赔付率、第一现场查勘率等指标进行统计。

2.1.3 经营管理。

出险发生后,及时调度相关保险机构人员查勘,利用模型计算出出险地与保险机构距离情况,查勘面积(或数量)情况、派出查勘员的数量和级别、使用的交通工具情况等在系统中都能够直观地显示,并测算出该次查勘所需费用,并与实际报销费用进行核对,防止多次报销的情况发生。

2.1.4 灾害区划管理。

自然灾害区划是减轻自然灾害的基础,目的是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灾害发生的强度、频度与规模。减灾区划是在自然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开展规划,为国土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自然灾害保险等提供依据。

2.1.5 专题图管理。

根据各个机构管理区域、销售业绩、投保面积、投保种类、保费金额、理赔金额等信息和受灾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其内在关系,可制作出销售业绩变化曲线图、投保金额变化图、理赔金额变化曲线图、投保面积分布图、投保率分布图和受灾种类分布图、受灾程度分布图、受灾概率分布图等专题图层,为公司管理、综合评定业绩变化和分析保险业务信息提供依据和便利。

2.2 统计分析

2.2.1 空间统计。

空间统计提供对特定对象数据进行归纳与统计,通过对特定对象数据数值型字段进行计数、求平均数、累加、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求取值范围、求标准差、求方差等内容,满足和实现统计需求。

2.2.2 绘制保险费率图及灾种损失率图。

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各灾种的活动规律及不同区域内保险标的的抗灾性能,可以对不同的保险费率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以往不同灾种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可编制不同灾种的损失率分布图。

2.2.3 编制风险分布图及区域危险等级划分。

在获得有关地域空间和自然灾害的信息后,可以分析出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灾种的历史分布情况,编制风险分布图,并根据某一区域内灾种发生的历史情况分析找出灾种的发生规律。另外还可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

2.2.4 空间缓冲区分析。

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预测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挽回受灾主体、保险公司及政府的损失。

2.3 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

2.3.1 模型分析。

在采集足够多的数据样本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内各灾种的活动规律及不同区域内特定标的的抗灾性能,对不同的特定标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以往不同灾种所造成的损失情况,编制不同灾种的损失率分布图,在获得有关地域空间和自然灾害的信息后,分析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灾种的历史分布情况,编制风险分布图,并根据某一区域内灾难发生的历史情况,可分析出灾难的发生规律,建立分析模型。另外,还可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2.3.2 承保决策支持。

实时统计承保量,并直观展示位置、历史损失情况、风险状况、风险指数等,为承保提供依据。商业险可以决定是否承保、承保费率;政策险可以准确确定承保量,避免漏报、多报情况发生。

2.3.3 理赔决策支持。

对出险标的的品种、出险位置、损失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展示,并建立损失预测模型,辅助查勘定损工作。可以将损失模型测算结果与报损数据进行比较,防止多报;在出险发生后可以及时调度相关保险机构人员进行查勘。

2.3.4 防灾减损决策支持。

根据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测试地区的防灾条件,预测保险标的未来损失发生的位置、概率及规模,并给出防灾减损工作方案,建立预警方式。

3 农业保险GIS平台

系统采用ESRI的Arc 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在数据库中可以存储各种空间、时间相关的数据和数据规则。通过Arc SDE来完成海量空间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采用Arc Map对地图进行处理,可以作为系统的地理依据,以辅助决策农业保险。GIS平台在农业保险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如图1所示。

农业保险GIS应用系统定位为辅助支撑平台系统,其总体设计为辅助支撑平台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是GIS系统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是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和展示的基础平台。在总体设计方案指导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不但要使系统开发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要使所设计的系统达到优化[5]。根据保险公司对GIS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以及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特殊需要,设计方案可分为2大核心子系统:即业务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保险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GIS可以与GPS及其他动态数据采集系统高效集成;同时,GIS也可以方便地与各种视频系统、多媒体数据集成。该系统通过建设监测站点,结合运用有关部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飞机航拍数据以及GPS实测数据,采集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农作物种植情况、水利基础设施分布情况,以及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利用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专题数据,形成矢量数据库,输入GIS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利用GPS测量系统获取灾情发生区域的动态数据,将遥感影像(遥感时空数据库)、图形图像(地理空间数据和GPS获取的动态观测数据)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其他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使基础灾害信息和空间信息分层表现在图层上,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灾情动态监测、交互查询、动态更新,建立损失评估模型,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根据损失评估结果辅助涉农中小企业进行防灾减损决策。其建设内容如图3所示。

系统采用B/S+C/S+M/S相结合的系统模式并支持灵活扩展,其中C/S部分侧重于系统数据维护、专业性分析,B/S模式侧重于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分析。M/S模式为移动式平台,结合手机端GPS与拍照、录像功能,可以为现场查勘理赔提供定位、丈量、信息记录、声音图像记录等大部分内容。系统可通过灵活地扩展,来满足用户各种不同需求。其C/S主界面、B/S区划主界面分别如图4、图5所示。

系统具备较好的完整性,符合损失评估的工作流程,从基础数据处理分析到模型运行以及运算结果输出等自成一体。整个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在模型运行中来自于用户判断、实时输入的内容通过用户和计算机系统反复交互予以实现,因此系统必须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灵活的操作性能。系统的接口设计合理,既能保证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的数据高效传递,又能实现与外部模块和保险业务系统的动态关联,以利于分散开发的大系统的各部件在统一环境下有机地集成并顺利地运行。强调系统功能的实用性,同时系统还应具备安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易于维护等特点。农业保险分析决策管理系统的建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尤为重要。在系统的设计中,要遵循综合性、标准化、规范化、安全性、面向用户等设计原则。

4 结语

总之,利用农业保险GIS应用平台统一的数据结构体系,建立农业保险GIS应用平台数据库,实现了应用成果从设计阶段到应用和管理阶段的直接过渡。运用农业保险GIS应用平台,实现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监测、管理、防御、救援、农业综合服务等组织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评估、农业综合服务等系统,从而实现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立了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了农业保险的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海英,张跃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6):55-62.

[2]盛绍学,马晓群,张太明,等.基于GIS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4):704-708.

[3]何报寅,张海林,张穗,等.基于GIS的湖北省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84-89.

[4]FREKSA,C,BARKOWSKY,T.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atial Conceptsand Geogrphic Objects[J].Geographic Objects with Indeterminate Boun-daries,1996(2):109-121.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3

关键词:GIS;层次分析法;区域农业发展;空间格局;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33-04

的格局特征。农业经济发达地区仅包括成都市,较发达地区包括德阳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资阳市、宜宾市,欠发达地区包括眉山市、内江市、自贡市、雅安市、乐山市、泸州市、广元市、巴中市、遂宁市、广安市、凉山州、攀枝花市,不发达地区为甘孜州、阿坝州。

3 结论

区域农业经济的空间格局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生态要素的空间趋同与分异引起的,传统的度量方法因忽视空间位置的影响而无法真正反映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本研究将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和社会经济分析工具进行方法集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指标体系中地带性指标数据的分异信息和空间独立性指标数据,可较好地刻画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特征,为区域农业经济空间格局的定量分析及可视化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撑。

对四川省农业经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发展差异本质的认识及努力方向的把握。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数据采集限制只选择21个市(州)作为空间评价单元,未能对更小的空间单元(如县、乡镇)进行分析探讨;在指标体系中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同样存在空间分异规律(如人口密度、地均GDP等),可通过Kriging空间插值将统计数据离散化得到空间分异数据层再进行研究,将更有利于提高度量精度。

参考文献:

[1]游 绚,晏路明. 基于ESDA-GIS的区域农业经济时空格局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3):257-263.

[2]贾绍凤,毛汉英. 国外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96-601.

[3]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刘 慧.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21-25.

[5]李宝玉,李 刚,高春雨. 环渤海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水平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33-139.

[6]郭 强,李荣喜.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1):98-101.

[7]王亚伟,梁晓芳,韩 珂,等. 河南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2):215-219.

[8]李艳春,黄毅斌,王义祥,等.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綜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387-390.

[9]安海燕,李翠霞,田德斌.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J]. 农机化研究,2009,31(12):19-22.

[10]贾士靖,刘银仓,王珊珊.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436-440.

[11]孙建卫,黄贤金,马其芳.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508-512.

[12]黄祖辉,林 坚,张冬平. 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4

基于GIS技术的房地产估价系统的研究

首先分析了一般的.房地产估价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GIS技术为基础建设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具体分析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开发方式.基于GIS技术的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REA-GIS)的建立将为房地产估价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作 者:翁和霞 冀琳彦 WENG He-xia JI Lin-yan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32(2)分类号:P208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地理信息系统 房地产估价信息系统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5

基于GIS技术的三维矿山遥感可视化方法研究

以RS和GIS作为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的技术手段,对spot-5数据进行了图像的合成、几何纠正、融合和正射校正处理后,以ArcGIS作为数据平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对地形进行三维模拟,叠加遥感影像,制作了矿山遥感的三维立体遥感影像图.实践证明,三维遥感可视化的应用,对揭示矿山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路线选取、野外验证工作困难的区域以及指导矿山生产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叠加矿权等矢量数据信息,实现多源数据的空间分析,为矿山遥感多目标监测工作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节省时间、减少成本.

作 者:褚进海 彭鹏 李郑 贾丽萍 CHU Jin-hai PENG Peng LI Zheng JIA Li-ping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刊 名:安徽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ANHUI年,卷(期):19(2)分类号:P628.3关键词:矿山遥感 可视化 DEM GIS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6

基于3D GIS技术的海缆敷设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对海底光(电)海缆通信网络的规划、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以及传统的平面规划方式不够形象直观的.问题,采用基于交互式3D可视化组件Contact的网络规划、管理和分析方法,实现对海缆的前期规划、三维可视化管理以及故障点定位等基本分析功能,可以满足海缆敷设规划、分析与管理基本需求.

作 者:李陵 张秀山 方 LI Ling ZHANG Xiu-shan FANG Kun  作者单位:李陵,LI Ling(海军装备部,北京,100841)

张秀山,方,ZHANG Xiu-shan,FANG Kun(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武汉,430033)

刊 名:船海工程  PKU英文刊名:SHIP & OCEAN ENGINEERING 年,卷(期): 37(3) 分类号:P756.1 关键词:3D GIS   海缆敷设   三维交互可视化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7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省内包括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四川省衔接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省内地形多样, 为从事多样化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川省与领接的其他省份相比,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其中以雅安“雨城”最后著名。

2 数据来源

论文数据来源于《四川省2004年-2013年统计年鉴》。各个市州的行政区划矢量图来自于对2013年四川省行政区划图扫描矢量化而成, 包括21个市州地域行政单位。

3 农业产值的时间变化特点

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 2003年四川省的农业总产值是804.70亿元;2012年增长为2764.90亿元, 增长了约3.43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年度间增长呈现波动的趋势。根据图1显示, 2003年-2004年产值增长率达到22.7%;2004年-2006年产值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 达到3.65%;2006年-2007年又急速上升, 达到22.4%;2007年-20012年产值波动变化较小。

4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川省的农业产值贡献从空间角度来看 (图2、图3)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东南地区;从地域行政单位来看, 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绵阳市等;西部地区包括甘孜州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眉山市等市州农业产值表现出弱势的地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农业总产值在川西南地区表现突出, 2007年-2012年间总和达到了782.45亿元。

5 结论

本文通过以四川省的各个地市州为研究区域, 采取arcgis和excel相结合的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四川的农业总产值以及各个地市州的农业总产值进行分析。其结论显示, 四川省的农业总产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各个地市州产值增长不平衡, 农业总产值与增长集中于川中部、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4) :313-319.

[2]马彩虹, 赵先贵.人口—耕地—粮食互动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山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 (2) :50-54.

[3]陆文聪, 梅燕.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3) :140-152.

[4]黄国勤, 刘顺.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农学学报, 2012, 2 (11) :59-67.

[5]刘玉, 郭丽英, 刘彦随.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2) :230-236.

农业基于gis技术展现 篇8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智能农业或信息化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农业形态,其显著特征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信息流调控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在智能农业环境下,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投入主体,并能大幅度提高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投入效率,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在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农业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高级阶段

1.1 智能农业的基本特征

托普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成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等学科,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是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跨世纪工程。

智能农业产品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土壤温度、CO2浓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智能农业还包括智能粮库系统,该系统通过将粮库内温湿度变化的感知与计算机或手机的连接进行实时观察,记录现场情况以保证量粮库的温湿度平衡。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渐变过程。智能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高效、集约,其核心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在农业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1.2 智能农业的产业特征

智能农业是一个产业,它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人的经验与智慧的结合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新的农业形态。在智能农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把人的智慧转变为先进生

产力,通过知识要素的融入,实现有限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效应最大化,使得信息、知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使农业增长方式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转变。因此,智能农业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农业发展形态的必然选择,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望。1.3 现代的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被列入政府主导推动的新兴产业,表明智能农业时代的到来,智能农业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使现代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时代性更加鲜明,先进性更加突出,必将极大地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农业的重要支撑

物联网是以感知、识别、传递、分析、测控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活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其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既是智能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强大技术支撑,同时,智能农业的发展也将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无限广阔的市场。

物联网四大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智能装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等技术是实现农业集约、高效、安全的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可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数据共享,以保证产前正确规划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中精细管理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产后高效流通并实现安全追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解决一系列在广域空间分布的信息获取、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与互联、面向不同应用需求和不同应用环境的智能决策系统集成的科学技术问题,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也将为培育物联网农业应用相关新兴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无限的商机。农业物联网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农业系统构造图

2.2 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

应用各种感应芯片和传感器,广泛地采集人和自然界各种属性信息,然后借助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络,实现各级政府管理者、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等“人与人”相联,进而拓展到土、肥、水、气,作物、仓储和物流等“人与物”相连,以及农业数字化机械,自动温室控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物与物”之间相联,并实现即时感知、互联互通和高度智能化。2.3 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环节,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利用自组织智能物联网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农业生产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土壤养分、pH 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 浓度等,为农作物大田生产和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仅可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可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4 物联网技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领域,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不仅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2.5 物联网技术推动新农村建设

通过互联网长距离信息传输与接近终端小范围无线传感节点物联网的结合,可实现农村信息最后落脚点的解决,真正让信息进村入户,把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图书馆推送到偏远村庄,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农村科技文化的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智能农业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3.1 农业的重要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稳定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理念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3.2 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家在加快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本身是“露天工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生长因子的控制水平不高,农业生产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动物疫情变化的突发性难以掌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确定,农民收益不稳定。

二是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的农业高效规模化水平不高;农业组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总体上看,生产与消费脱节,经营与市场分离,土地利用分散,农民与市民分隔等状况还未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还未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紧密链接,生产、流通、消费相互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不够广泛,缺少典型示范。智能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压力较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难以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五是农业的功能单一,农业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等综合功能远未协调发展起来,农业服务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外延功能潜力有待大力挖掘和开发利用,着力提高农业的品牌效应、区域特色和综合竞争力。

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的应用将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在江苏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劳动力资源十分紧缺的省情下,加强智能农业的应用,对于突破江苏农业产业发展瓶颈,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生产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智能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构建以物联网技术装备为基础、高新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4.1 农业自然资源与产地环境智能监测研究与应用

充分应用物联网感知、监测与智能评估等关键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源头自然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网络,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域特征和类别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估模型,集成开发作物生长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综合知识系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保障。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关键技术适用于大田环境的关键参数传感器产业化集成技术,服务于传感器网络优化的地理环境参数的提取与重构技,复杂地理环境下农业物联网多维模型的实时交互与协同技术基于空基传感器组网的区域尺度农业主要灾害因子快速获取技术空地传感器网络支持下的农业多源数据同化与时空尺度转换技术。

4.2 农作物生产生命周期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建设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为目标,以有机粮食生产、设施园艺生产(蔬菜、食用菌、花卉)、设施养殖业生产(畜禽、水产)等为实施对象,集成应用物联网实时感知与监测技术、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智能管理决策技术、综合信息服务技术、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等,建设较大规模的以物联网技术装备综合应用为显著特征、与高效集约、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相结合的高水平智能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对主要作物生长信息实时感知、智能诊断、精确调控与智慧管理,以引领设施作物向高产出、高效益、安全优质、低碳环保方向发展。4.3 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技术研究

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目标,应用物联网溯源与质量控制技术,对示范区农业资源与生长环境

实施智能监控,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对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实施全程智能跟踪标识,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集中管控质量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保障。4.3 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技术研究

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目标,应用物联网溯源与质量控制技术,对示范区农业资源与生长环境实施智能监控,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对农业生产过程及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实施全程智能跟踪标识,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集中管控质量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保障。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溯源需求,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仓储、零售及消费等各环节对农产品状态进行跟踪与控制,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和过程跟踪与追溯。

4.4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针对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综合运用智能推送技术、自组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触摸屏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广大农民,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智能推送服务。主要内容包括:

①开发农村信息智能服务综合管理系统软件,集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农业远程视频诊断、农村信息定制服务、农民电话咨询等功能为一体,切实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②以简化直观、易用方便为特点,以农村社区(村)或农业企业建立信息终端服务站点,以智能触摸屏一体机作为载体,研制适用于农民使用的“农村信息一点通”配套信息服务终端新技术产品;

③以集成化的农业知识库群为信息资源保障,以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构建信息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前台应用系统的数据支持和集中管理,以及信息的发布和内部传递,集信息推送、资源管理、终端远程维护等功能为一体。

④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应用基地,利用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开展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电话热线咨询等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实现对农村社区(村)、专业合作组织

等信息智能推送服务,以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形成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农村信息服务运行机制。4.5 强化农村智能化信息服务

农村信息化服务是发展智能农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始终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为广大农村不断提供现代科技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和先进文化信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信息终端服务体系和网络。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集成化的信息技术产品,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者提供便捷、快速、简易、实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终端产品。以全省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不断强化信息服务手段,转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农村现代科技服务水平。

三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智能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触摸屏、显示屏等媒介,以村、镇、农村社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科技园区、农村科技服务基地等公共场所为重点,为广大农民和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四是要从政策层面上设计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投入、投资机制和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如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服务模式创新活动为重点,引导全省科研院所、高校和 IT 企业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向农村汇聚,促进现代信息科技向农村转移,不断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参照农业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办法,建立农村信息服务补贴制度,对开展农村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机构和农村种养殖大户等,政府给予适当的信息资费的补贴。4.6 发展特色智能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在农业产业服务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科普等有机结合进来,吸引市民到乡村与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农业生产,订制农产品,体验生产劳动,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民与市民互动,生产与消费联结,推动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业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规划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代农业参与式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认养订购、农耕文化等为特色服务产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观光客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4.7 创新新型智能农业产业服务商业模式

以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驱动,以市场消费为主导,以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为目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服务商业模式。对示范区域农业相关物理资源和信息资

源进行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构建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物流、经营领域的多元投资建设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产业化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公众、农民受惠、企业得益的聚合式产业价值链。

4.8 探索智能农业经营业态

上一篇: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下一篇:商场专柜开业销售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