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课件(共7篇)
护理心理学课件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2011级、2012级三年级学生和四年制2010级、2011级中职护理二年级学生。2014年研究对象为2011级高职护生和2010级中职护生;2015年研究对象为2012级高职护生和2011级中职护生。五年制高职和四年制中职护生,均为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入学时,高职录取分数线为当地中考总分的65%以上,中职录取分数线为当地中考总分的55%以上。入学后随机分班,2014、2015两年中,每年招收10个高职护理班,2个中职护理班。
1.2 方法
(1)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共96学时,期中理论72学时,实训24学时,理论与实训比为3∶1;中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126学时,理论102学时,实训24学时,理论与实训比为4.25∶1。教材高、中职均采用黄力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护理学》(第1版)。本校儿科组教师已制作完成的儿科护理学CAI课件为:小儿生长发育CAI课件、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CAI课件、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CAI课件、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CAI课件等16个章节内容的CAI课件。
(2)在高职护理专业两个年级中,选择2011级高职护理1、3、5、7、9班(以下简称2011级高职奇数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对2、4、6、8、10班(以下简称2011级高职偶数班)采用CAI课件教学。同样,对2012级高职奇数班采用传统教学法,高职偶数班采用CAI课件教学。对2010级、2011级中职护理1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对2010级、2011级中职护理2班采用CAI课件教学。保证每位教师的任课班级中有奇数班和偶数班,但对班级数目不做要求。中职护理班连续两年任课教师不变。同年级、同专业护生在入学成绩、年龄、生源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2014、2015连续两年,对2010级中职、2011级高职、中职和2012级高职,相继均选择以生长发育、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以下简称循环系统)为考核内容进行阶段测试。考试安排在两个大阶梯教室(每个教室安排2个高职班和1个中职班)和三个大教室(每个教室各安排2个高职班)。每个考场由1名任课教师和2或3名班主任监考。采用统一闭卷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同一机器读卡。考试结束,当场回收全部试卷,交由主研人密闭式管理试卷。
2 结果与分析(见表1、2)
(1)从表1、表2可以看出,高职2011级、2012级和中职2010级、2011级3个年级中,在连续两年的CAI课件教学效果研究中,阶段测试成绩同年级同专业偶数班(CAI课件教学)成绩均高于奇数班(传统教学),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CAI课件教学更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高职、中职护生的学习效果。
(2)从表1、表2也可以看出,高职护理班总(奇数班成绩和偶数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中职护理班总的平均成绩。采用CAI课件教学的中职班成绩仍然比高职护理采用传统教学班级的成绩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虽然都为初中毕业生,但中职护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理解、分析问题及动手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对考试分数不太重视。而高职护生入学成绩较高,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强,对考试分数比较重视。另外,高职护生有专转本的机会,比中职护生多一次选择的机会,对前途更有信心,会自觉地将压力转变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在同等条件下,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复习,反复练习。可见,中职护生与高职护生总体差异较大,没有可比性,故使用CAI课件教学的中职班成绩虽然低于高职传统教学班的成绩,但也不能说明CAI课件教学效果不佳。
(3)从表1、表2中还可以看出,2014—2015连续两年,在同年级、同专业、同教师授课的情况下,虽然授课内容不同,但使用CAI课件的偶数班平均成绩较奇数班高,也说明CAI课件教学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满足护生需求,并得到其认可。
(4)从表1、表2也能看出,在采用传统教学法、同一教师授课的情况下,2015年(2012级高职奇数班及2011级中职奇数班)同内容的阶段测试成绩比2014年(2011级高职奇数班、2010级中职奇数班)学生成绩高。可能是在2015年奇数班的教学中,将2014年奇数班护生易出现的疑惑与失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强调。但奇数班成绩仍然低于同年级同专业偶数班成绩。说明虽然教学效果都在提高,但CAI课件教学仍然优于传统教学法。
3 体会
采用CAI课件教学效果好,不论是随堂测试、课后提问,还是课前复习、阶段测试,效果都比较满意。但CAI课件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耗时长,需较多计算机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护理专业教师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利用假期学习动画制作,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学生难以描绘的知识,通过三维仿真或动画形式表达出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儿科护理学CAI课件辅助教学,在2014年度校教学测评中,笔者获得了教学质量优秀奖;同时,该方法对本教研室新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护理心理学课件 篇2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多媒体课件;学生为本;注意;记忆
《孙子兵法》有云:“两国交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运用到多媒体课件教学之中,亦是同样的道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遵循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其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达到教学目的 ,甚至能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犹新。任何优秀的课件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设计制作出效果理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呢?下面将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课件设计的规律。
一、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作为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Donald Arthur Norman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中国最早出版设计心理学教材的教师李彬彬对设计心理学作如下定义:“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研究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者及受众的心理现象和情感因素的联系。
二、设计心理学在 “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以学生为本”是指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强调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为学生所使用的目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因此,在这两方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人性化设计。比如要考虑到学生的感知特性、反应特性,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人文环境等,目的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另外,“以学生为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特定学生群体,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不同生理特征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以恰当的设计手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设计心理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设计过程中一系列“人”的问题。“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研究学生心理活动是设计之初必做的课题。
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诸多因素要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以学生为本”的课件设计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对“以学生为本”的课件设计具有指导和约束的意义。设计心理学作为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很好地解决了设计过程中一系列关键问题,比如“以学生为本”的目的、如何进行“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怎样的设计才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等。可以说,离开设计心理学的支撑,所谓的“以学生为本”就会成为一纸空谈。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人们不仅要求从信息技术中获得知识,还需要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支持。
三、设计心理学在 “以学生为本”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习者的注意心理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二是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注意的产生、作用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因此,要取得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或技巧:
(1)合理放置多媒体教学投影屏幕的位置,尽量扩大投影面积。视觉的舒适感和一目了然的投影效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刺激。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投影应放置在教室正墙黑板旁边或覆盖在伸缩式的黑板上。屏幕尺寸的选择可以依据下面的公式:屏幕高度不小于从屏幕到最后一排座位的距离的1/6,这样每一排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投影画面的内容;屏幕到第一排座位的距离应至少大于屏幕的高度2倍;屏幕底部应离教室所在地面最少要有120厘米。
(2)在课件设计中多运用对比的手法。如运用主题与留白对比,以较大的空白来突出课件的主题;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异质性规律刺激学生, 如进行色彩对比,深蓝色的背景用黄色的主题文字;如光线强弱对比,在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周围做高光效果;还可以进行语调变化,语速快慢对比、字体粗细对比、画面动静对比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关注度。
(3)了解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把课件设计和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课件,这也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制作“普通话”教学课件中,可以在制作前期到街头巷尾了解当地市民的方言,并录音制成音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与标准普通话进行对比教学。
(4)增加重点教学内容的课件播放频率。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计好课件的出现次数,无论是预习、初学,还是阶段性复习、总复习,如果每次出现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就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记忆效果。
(5)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色泽,增强课件的艺术感染力。颜色的合理运用与搭配能够诱发人的情感,使人有美的享受,这无疑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记忆心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辞海》)。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直接介绍,它不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看了、听了之后,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记忆印痕,还能够完成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转化,那么才可以说多媒体课件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
在心理学中,记忆的关键在于把抽象无序的内容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以重点抓住以下三个要素:
(1)动态: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一般情况下,动态的事物要比静态的事物更吸引人的目光和关注。
(2)夸张: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记住,联想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联想的时候应该尽量将事物的本质无限夸大或无尽缩小,以形成与事物本身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样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3)奇异:在课件的制作中,尽量使联想的奇特景象违背逻辑,超脱现实,这样容易给右脑以强烈的刺激,使记忆深刻。
比如要记忆中国古代唐朝之后“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应该如何按照设计心理学的规律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呢?
首先将“后”字去掉,变成“梁唐晋汉周”,再用谐音法把“唐、晋、周”转换成“糖(唐)、金(晋)、粥(周)”。
其次,课件中可以制作如下的画面:一个古代的房间,顶部有一根横梁(闪烁,出现“梁”字);横梁上挂着很多糖果(闪烁,出现“唐”字);糖果掉落地面变成了一堆黄金(闪烁,出现“晋”字);一个大汉走了进来(闪烁,出现“汉”字);捡起一块黄金,来到一个饭馆,买了三碗粥(闪烁,出现“周”字)喝。
(动画课件见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vodid=168767&e=3)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心理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是一种是非自然、养成的需要,它属于为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产生的高级需要,多媒体课件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高级学习需要。比如,因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设计阶梯层次的多模块内容;因个人感知通道敏感度的不同,设计多种信息素材;因学习效率的差异,设计习题和扩展知识;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设计应注重画面布局和色彩搭配;因学生的需要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设计应具备诱导性;因学生理解能力不同,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设计应具有时代性等。
4.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知内驱力,表现为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表现为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而学习;三是附属内驱力,表现为为了他人夸赞而学习。第一类是由人的兴趣爱好引起的内部动机;后两类是由人的高级需要引起的外在学习动机。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类外部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行为的产生符合“刺激-反应-提示-强化-再反应”的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由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强化物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在刺激物、提示物、强化物上下功夫。它给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课件设计须重视初始刺激。外部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回忆。强化刺激的手段包括新颖的课题、别致的界面、独特的布局、动听的音效、精美的动画、高清的视频等。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第一眼看到课件时,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多媒体课件设计须重视提示。包括课件的章节段符号、链接、指示标志、页面说明、使用说明、制作信息等内容,方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结构,提高学习
效率。
(3)多媒体课件设计须注重强化。习题作业部分的设计,可以使用强调性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甚至可以加入多媒体游戏,来凸显答案的正误,以加深记忆印象。
四、结语
课件为学生而设计,是贯穿“以学生为本”设计的核心理念。而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人的心理的理论体系,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使“以学生为本”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设计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彬彬. 设计心理学(第2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刘美凤.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段新昱. 多媒体基础与课件创作(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皮连生.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王艳, 汪萍燕.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07, 9.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课件 篇3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弱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也应包含心理上的“完满状态”。
二、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时刻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三、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众多,归纳起来是“众数标准”(或适应性标准)和“精英标准”(或发展性标准)两大取向。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不胜枚举,但共同之处多于分歧。结合各种观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是:
1、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有健全的人格
6、道德心态的健康
7、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智力活动正常
四、心理健康自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测量表(SCL---90)》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评定一周以来 1 的心理情况。分为五级评分,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
2、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项,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2、不良状态
3、心理障碍
4、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1、周末(或假期)综合征
2、职业倦怠症
3、慢性疲劳症
4、网络依赖症
5、抑郁症 6.焦虑症
7、强迫症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直接影响。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生理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
社区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情感因素、意志和人格因素。
第四节 塑造良好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在生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法律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部分。
1、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基础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与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力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气质有多种分类法。气质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古代这种关于气质的四分法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类型:按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受情绪和意志型。
按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人格与人的身心发展
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如具有矛盾强迫性、吝啬抑郁等特征的人容易得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研究表明,适应不良,往往与人格素质相关,在工作中,具有乐群性、有恒性、独立性、世故性、自律性等性格特质的员工更受欢迎和更容易获得提拔。
三、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和显示其意义的场合。人格是否良好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一方面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直接相关。人格的评价也以社会适应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指标。
四、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据国际(心理)疾病标准——WHO,ICD-10,典型的人格障碍有以下一些类型,中国的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1、偏执型:
2、分裂型:
3、自恋型:
4、冲动型:
5、回避(焦虑)型:
6、依赖型:
7、强迫型:
8、被动攻击型:
9、反社会型:
五、健全人格的塑造
1、自我认识,优化人格整合
认识自我是改变自我的开始。
人格塑造也就是为了实现优化人格整合,以达到人格的健全。
人格整合的基本含义:随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一致状况的过程。优化人格整合,一要择优二要淘汰。
择优即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淘汰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择优与淘汰往往同步进行。
2、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
第五节
与压力同行
一、压力来自何方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往往是自己造成的。40%来自对未发生事情的忧心忡忡,30%来自对已发生事情的耿耿于怀,12%来自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在乎,10%来自对自己身体过于在乎,只有8%来自生活必须面对承受的压力,这8%是比较合理的。
二、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注意自己的压力信号
一旦压力产生消极作用,各种需求就会变成负担,而身体和意识就会发出警告信号,当然这些信号并不一定是有害或危险的。你可看成是一种征兆,表明你没有发挥或已经超越自己能力的极限。如这些信号不断出现那就不是好兆头了。这时需要认真对待这些信号。
压力信号分两种:预警信号和警报信号。预警信号可看成是一种征兆,预示自己没有发挥或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极限了,警报信号表明经历人必须认真对待这些信号,并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压力应对与管理
1、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应对压力
1、要有积极的心态 对生活要有感恩之心。
2、要学会积极思维
3、在工作中巧妙应对他人的请求
4、善于利用时间
通过改变作息时间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神奇三小时”.早睡3小时,早起3小时,生活和身体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时间管理大师”哈林·史密斯曾极力提倡“神奇三小时”的概念,鼓励人们自觉早起早睡。比别人早起,没有人或电话的骚扰,清晨做事精神集中,思路清晰,工作效率高,早起更能增强信心。
5、善于处理冲突,并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方式。
6、低调处理尴尬场面和你的情绪
7、现实一点,认识自己的极限
8、不要为了暂时的解压而求助“错误的朋友”
9、提高你的抗压迫的能力
2、运动养生,调解压力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可尝试做以下事情:
1、每天要设法出一次汗
2、学会使用深呼吸
3、肌肉放松法
4、泡脚
5、静坐休息
3、营养饮食,调节压力
1、均衡的饮食
2、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3、多吃维生素B和C
4、多吃钙质
5、少吃盐
6、少吃糖
7、控制体重
8、注意饮食节奏和气氛
第六节
学会管理情绪
一、情绪的定义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的成分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因素。
情绪具有的功能,一是动机功能。情绪可激发行为的动机,情绪是行动的原始动力。然而,情绪与绩效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二是社会适应功能。情绪的种类有: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情绪调节
1、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我们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体验、生理活动、外部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可发展为一种能力,即情商。
2、情绪调节ABC理论
ABC理论由心理学家亚伯·艾利斯提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或行为;B是指我们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我们的行为所导致的情绪性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直接引起了情绪反应,即A引起了C,忽略了中间的B的作用。
ABC理论的提出者亚伯·艾利斯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内化和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3、情绪的识别
情绪的复杂性、主观体验的内隐性以及人们个性的多样性,使情绪的识别变成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当我们识别他人情绪时,通常是以外部表现为媒介,笑意味着高兴,眉头紧锁意味着发愁。可是有时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并不成立。
4、情绪的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由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如心中堆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未能表达和宣泄,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身体上常见的有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理上常见的心里紧张、神经症等。
三、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及应对方法
1、焦虑
心理体验有:担忧害怕、焦灼不安;生理体验: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出汗等与植物神经有关的活动异常。如果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引发焦虑症。
3、应对方法:(1)认知调节法(2)放松训练法
2、抑郁
专业技术人员应警惕抑郁情绪,如有抑郁的倾向,可及时做出调整或进行求助,以免形成抑郁症。
宋明理学课件 篇4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 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4、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二、形成过程:
1、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
2、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4、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5、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1、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3、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4、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5、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药理学课件(药学专业) 篇5
(复习受体的命名原则:根据与它结合的药物、激素和递质而命名)
1.分类及分布:按能与它选择性结合的递质和药物命名,主要有:
(1)胆碱受体:
M受体(毒蕈碱型受体),根据分布的位置及阻断剂的不同分三类:M1:CNS、神经节、胃壁细胞
M2:心肌、突触前膜
M3:平滑肌、血管、腺体细胞。
N受体(烟碱型受体):N1: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2:骨骼肌
(2)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 α1:平滑肌内脏(胃肠道、膀胱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血管(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腺体汗腺、唾液腺
α2 :突触前膜(主要)、CNS
β受体 β1:心肌、脂肪组织
β2:平滑肌 内脏(支气管、胃肠道、膀胱逼尿肌、胆囊胆道)血管(内脏、骨骼肌、冠状动脉)突触前膜
(3)多巴胺受体:内脏血管:肾、肠系膜、心、脑等;胰腺、神经节
2、突触前膜受体(了解)
功能:通过正、负反馈来调节递质释放,影响效应器官的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
2、N受体兴奋→正反馈
α
2、M受体兴奋→负反馈突触内自身反馈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 NA↑→突触前膜α2受体↑→负反馈→NA释放↓(多→少)NA↓→突触前膜β2受体↑→正反馈→NA释放↑(少→多)
3、受体的生理效应(掌握)
胆碱受体 M样:心肌心收缩力↓、心率↓、传导↓
平滑肌 血管:舒张→血压↓
内脏:胃肠道、胆道、膀胱逼尿肌、支气管→收缩括约肌(胃肠道、膀胱)→舒张
腺体:分泌↑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N样:N1神经节交感N节后纤维兴奋(作用复杂此类药较少)副交感N节后纤维兴奋
肾上腺髓质 :分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N2骨骼肌:收缩
肾上腺素受体 α受体: 血管(皮肤粘膜、内脏):收缩→血压↑
瞳孔开大肌:收缩→扩瞳
β受体: β1心肌收缩力↑、心率↑、传导↑
β2支气管:舒张
骨骼肌血管:舒张→血压↓ bn
冠脉:舒张
护理心理学课件 篇6
课件是指教学人员根据教学设计把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表述出来, 所形成的课堂教学的要件。以往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随着信息的数字化进程, 人们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要素, 把多种数字化信息综合起来, 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表现手段, 因而诞生了多媒体课件的概念。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它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毫无疑问, 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使我们对教学产生了较高的期望, 但同时它又使得我们的教学实际与教学期望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尴尬处境, 使我们一直试图提升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以缩小教学实际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对多媒体课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体系规律, 按照诞生、发展、消亡的历程发展;理清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现状和本质规律。多媒体课件与其它软件产品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对这一生命周期的探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知, 多媒体课件的理想生命周期中, 除了开始和消亡外存在四个主要环节:设计、预应用、修改和应用。教学人员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多媒体课件, 对这些课件进行试应用后, 根据试应用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试应用的效果良好, 则根据试应用的结果对课件进行修改后将其投入正式、广泛的应用;如果试应用的效果不好, 则直接过渡到消亡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课件的修改与应用是一个交错反复的过程, 在课件应用中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随时对课件进行修改。
但是, 上述只是多媒体课件的理想生命周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一系列客观、主观条件的制约, 多媒体课件缺乏有效的合作共享, 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个体的行为。教师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制约, 他们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制作出课件后, 直接将其投入使用, 而忽略了预应用与修改环节。这样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就被简化。如图2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 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除了开始、消亡外, 存在设计与应用两个环节。
诚然, 预应用和修改环节的缺乏, 对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制约了其使用效果的发挥。有意识地增加这两个环节, 是我们优化多媒体课件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精力的制约, 使得他们不能将大量时间付诸于预应用和频繁的修改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探究优化多媒体课件的其它途径。对比图1和图2可知, 在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周期中, 设计与应用是核心环节, 这两个环节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多媒体课件质量的优劣。因此, 优化设计与应用环节将是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与效果的另一重要途径,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多种元素, 如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 而视觉也是其呈现信息的主要渠道。将视觉心理学的原理融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过程,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课件, 从而优化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和效果。
二、视觉与视觉心理学
(一) 视觉的优先性
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视觉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视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视觉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其它通道获取的信息量,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绝对主要通道;其二, 如中国古语所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当视觉通道呈现的信息与其它通道呈现的信息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们总是趋向于相信视觉所呈现的信息。
视觉的重要性使得它在教育历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 教育媒体出现了多次更替:口耳相传、文字、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网络媒体。除了口耳相传外, 视觉是其它教育媒体呈现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是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它感觉通道在其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在现今多媒体课件中, 尽管存在着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 视觉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由此可见, 视觉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优先性, 探究视觉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视觉心理学要素
视觉心理学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视觉符号的接受、解读过程, 并提炼出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研究视觉心理学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件中呈现的视觉信息, 并发掘影响多媒体课件效果的心理学要素。依据信息加工理论, 注意、思维和记忆三个环节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三点的分析将对多媒体课件有着重要的启示。
1.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是重要的视觉感知过程, 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先前条件。注意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我们信息处理的质量。注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面对大量刺激时, 仅有一小部分信息为我们的感官所选中, 被我们注意, 其它大量信息则被我们忽略。决定对事物选择性注意的因素有两点:其一是对象本身的特征, 即对象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要素。在一批不规则形状中出现了一个规则物体, 在众多黑白色中出现了一个彩色物体, 在一批大小近似的物体中出现了一个大小差异较大的物体, 这些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注意是由对象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我们称其为被动注意。其二是人们的主观特质。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喜好和个人经历都会使得我们关注不同的物体, 这一注意我们称为主观注意。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注意是学生吸收教学信息的第一步, 决定了后续学习行为的质量。我们一方面可以运用对象的特征突现重要对象;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主观特征促使学生进行主观注意, 从而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多媒体课件中重点信息,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效果。
2. 思维
思维是我们对事物的思索、考虑, 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这个过程是内部的, 是较为高级的脑部活动, 它决定了我们对事物掌握程度。传统心理学认为, 思维是理性的、抽象的, 是对理念、规律的分析、凝练与掌握, 是一种比感知运动更为高级的活动。但是, 现在的普遍认识是:思维有多种形式, 除了抽象思维外, 还有很多其它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就是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方式, 是对事物外在形象的思考、分析和理解, 体现着从表象到意象的过渡。抽象思维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思维, 形象思维侧重于对图形、图像的思维, 两者的作用范围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实现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结合多种元素, 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3. 记忆
记忆是经验在头脑中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中, 记忆一方面指信息的编码、存储, 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取、再现。因此, 记忆是一个双重的活动, 它既标志着前一段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束, 又是后一段信息加工活动的开始。记忆存在着多种具体方式。认知心理学家图尔文曾对记忆进行明确的分类, 把它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涉及的是一般知识的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进行保持;情节记忆指的是特殊事件或详细情节的保持, 如对感知过的形象、体验过的情感的记忆保持, 它常与个人的特质、经历有关。情节记忆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方式, 灵活加以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良好的先行组织者, 辅导后续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两种记忆方式。同时, 我们要减少学生强制性记忆的内容, 而应鼓励学生提取已有记忆中的具体事物、情感体验、动作经历等, 辅助我们进行新知识的记忆。
三、视觉心理学优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并非易事, 它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协调共存, 也涉及到多个视觉心理学要素的协同作用。运用视觉心理学要素有效地优化设计过程和运用过程将极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使用效率。
(一) 设计过程的优化
1. 被动与主观注意的结合
注意存在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对象的特征引发的被动注意, 一种是由主观的特质形成的主观注意。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结合运用这两种注意方式, 将学生引导至课件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让他们明确重点、理解难点。针对被动注意, 我们需要在课件中灵活编排各种视觉元素, 以突现重点。如:对重点内容采用醒目的颜色、放大字体大小, 或者采用特殊的形状。针对主动注意,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主观特点来设计课件。如: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运用更多形象的元素, 针对年龄较长的学生运用更多抽象的元素。此外, 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关注点存在差异, 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配备不同的案例、图片, 以提升他们注意。
有效的结合被动注意和主观注意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 但是在内容的编排上必须要重点突出。如果我们试图让学生注意所有的点, 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 也就产生不了重点, 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注意。
2.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前者是对具体形象的思维, 后者是对语言、文字等抽象形象的思维。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结合这两种思维方式, 添加不同的视觉形象, 鼓励学生对不同学习对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选择更恰当的思维方式学习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同时从形象与抽象两个渠道思考相关教学内容, 双重的思考可以巩固我们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我们必须要添加不同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综合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但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比例必须要灵活编排。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比例不同;针对不同学生, 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比例同样会存在着差异。因此, 在实际设计中, 我们必须要灵活予以协调。
3. 情节与语义记忆的结合
按照图尔文的分类, 存在着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对原理、概念、规律等一般性知识的记忆, 情节记忆指对形象、经历、情感等特殊性事件的记忆。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结合运用这两种记忆方式,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式。如:事物的概念、定义可以直接用文字呈现, 鼓励学生进行语义记忆;一些科学或社会规律可以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联系新旧知识, 从而更好地记忆相关知识。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我们需要综合情节与语义记忆的内容,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 而充分考虑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以往经验, 将知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编排、展示, 辅助我们的记忆过程, 使得学习内容更便于记忆。
(二) 应用过程的优化
1. 提醒关注, 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
学生的注意水平直接决定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注意规律;在应用过程中, 我们更要积极地提醒学生关注, 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一方面,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相应的内容。如:在教学中, 教师不断提醒“这是重点, 大家认真查看课件”、“课件中的这张图片很重要”等, 学生会对相应的内容积极加以关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在应用课件的过程中邀请学生参与来提醒学生关注。如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分析、解释和联想, 这样学生也会对这些内容有着更多的关注, 也能掌握得更好。
2. 辅助解读,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活动;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程度, 从而决定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辅助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方面, 我们可以增加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解读,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我们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增加一些案例, 鼓励学生分析, 从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加。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一些内容, 辅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解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如:对一些文字, 我们可以绘制图形解释;对一些抽象的图形, 我们可以附加说明;对一些流程图, 我们可以详细解释。这些活动都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内容的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提高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构建情境, 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记忆可以分为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记忆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学生掌握水平的高低。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记忆方式。对语义记忆涉及的概念、规律等知识,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语义符号进行解剖、分析和理解, 辅助学生进行记忆。而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要积极地构建情境, 提高学生的情节记忆水平。在构建情境时, 我们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经验、经历等, 帮助他们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辅助记忆;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情境, 丰富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提高, 以帮助记忆, 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提高学生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王娟.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5) .
护理心理学课件 篇7
关键词 网络课件;儿科护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06—03
网络课件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更自主,交互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信息化能力[1]。各院校已经开发设计了多学科多专业使用的网络课件及各类专题学习网站,其中包括儿科的《小儿营养与喂养》网络课件。但对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课件进行学习还缺乏经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小儿营养与喂养》网络课件主要为“助学型”课件,也具备一定的“助教”功能[2]。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各种不同层次,其需求与应用网络自学能力应当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分别使用网络课件教学,并在教学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基于资源教学的反馈结果,总结经验并推广经验。同时为网络资料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08级中专两个班作为中专教学实验1组、2组,人数分别为64人、65人;09级大专的一个班学生共60人作为大专教学实验组,在儿科护理学的“小儿营养与喂养”的教学中进行网络课件教学。另选一个中专班64人及大专班62人分别作为中专及大专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相同内容学习。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入学时成绩水平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将网络教学在08级中职教育中初步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后调整授课方式;继而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在09级高职高专教学中实施该法,以在不同层次学生中进行对照研究。同时,在中职的不同班级,分别试行传统教学法、先集中后网络及先网络自学后集中讲解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有无差异及学生反映等,从而了解其中最佳的教学方法用于大专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以不同要求的作业,以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完成有一定探究性和难度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间均为每周2节课。
2 结果
2.1 网络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无论是中专还是大专学生,在使用网络课件教学后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的班级学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期末考试中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成绩分析中均可体现(表1、表2)。
结论:三组平均得分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074,P=0.929)。
结论:两组平均得分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0665,P=0.507)
2.2 在使用网络课件前先进行重点知识的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专的两个实验班分别采取“先自学后讲授”(实验1组)与“先讲授后自学”(实验2组)的两种不同方法。课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在教师进行重点知识讲授后,有侧重点地使用网络课件自学(表3、表4)。
2.3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态度不同(表5)
结果,中专与大专4个态度问题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太会使用课件”高,“课件内容丰富”低。
3 討论
3.1 网络教学可以达到和传统教学相同的教学效果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使用网络课件教学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期末考试还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也以记忆类型居多。无论以哪种方式开展教学,在学生最终的复习阶段还是以背诵相关内容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因此,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背诵、记忆类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无明显差异,学生的成绩关键在于最后总复习是否到位。但网络课件的优势在于除课堂知识外,还可以提供大量课外知识。这对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扩展是有益的。
3.2 网络课件使用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学生仍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层还是大专层次的学生,都希望在自学之前得到教师对相关章节内容的重点讲授以把握学习要点。这是因为网络教学的时间有限,首次接触网络课件的学生对课件本身还不熟悉,需要一段时间对课件内容、分布进行摸索,这会分散去部分学习时间;而课件内又包含了大量课内外内容,学生如果不明确哪些是大纲内要求内容,同样会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安排:有共性的内容集体学习,有探究性和拓展性的内容个体学习[3]。同时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说明哪些部分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外,也要引导学生区分课内外知识。
3.3 网络课件更适合课堂外自学使用
网络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网络上浏览,不受课堂位置的限制[1]。这一特点说明课堂使用网络课件可能效果反而不如课堂外的使用。网络课件的设计本身主要用于学生课外自学,课堂使用必然会因时间关系影响效果,而课外学生则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及地点。由于学习时间自由掌握,学习内容自己控制,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由于网络课件的信息量一般均较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量大[4],所以它本身就是当课堂教学内容多、教师无法面面俱到时的一种补充,一种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要求和指引,一个方便学生自学的工具。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肯定了网络课件的质量,但对使用时间感到不足。因此,学校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外使用网络自学的条件与机会。
3.4 以自学为主的网络教学更适合在大专层次的学生中开展
从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中专学生的自学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学习习惯来看,也更依赖于教师的主动传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如果完成课堂学习后,无论课后是否有条件,再自主使用网络课件学习的中专学生不多。而在课堂自主使用课件学习时,大专学生能较快适应并更自觉地进行学习,并能提出相关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互动,课堂纪律及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中专生。因此更建议在大专层次开展网络教学。
3.5 注重教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5],开发具有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技术的网络课件[6]
教学中应更多地设计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自学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业的难度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适当安排。同时,为了能够主动监控学生的课外学习,还应对网络课件的功能进行升级,使其具备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功能。通过系统管理功能记录学生自学的各种信息,包括学习时间、讨论次数等[7],达到放手不放眼的监控目的,将网络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彭继顺.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291—293.
[2]念红,宋宝辉,孙卫,等.助教型课件与助学型网络课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5):1002—1003,1023.
[3]李敏.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研究与实践[J].光明中医,2010(11):2142—2144.
[4]朱慧芳.浅谈产科教学中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176.
[5]姚红,陈丽,程湛,等.《肥胖症的中医治疗》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4):315—317.
[6]徐世猛.网络课件中的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5(1):45—46,41.
【护理心理学课件】推荐阅读:
护理心理学06-15
儿科护理学护理学专科06-01
护理心理学教学08-13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07-28
儿科护理学护理本07-24
产妇的心理与心理护理06-14
优质心理护理05-14
护理学05-19
家属心理护理06-26
加强心理护理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