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护理学

2024-05-09

灾难护理学(通用10篇)

灾难护理学 篇1

汶川地震中一些记者的采访报道受到民众的争议, 灾难报道中的矛盾冲突显露出来。即以经济利益和媒体竞争为主导的报道方式与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新闻伦理之间的矛盾。记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是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

一、新闻伦理标准的界定

甘惜芬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及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都认为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新闻接受者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和所应恪守的道德规范。“新闻伦理, 就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 并为新闻界认同, 具有非官方、非法律性质, 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性, 积极求诸于从业人员高度道德责任感的专业准则。”[1]。一种观点认为“当事的记者编辑对一个骑车人摔倒本身不当回事的冷漠心态需要反省。另一种观点认为, 这位记者具有很高的新闻敏感, 他作为普通公民没有义务站在风雨交加的马路上提醒路人当心水坑”[2]。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闻媒体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重大灾难事故报道的首位, 一切以“人”为核心, 体现社会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维护, 必须“救人第一, 拍摄第二”。这也就是新闻伦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国新闻灾难报道中新闻伦理的失衡

中国媒体体制改革, 把经济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 把收视率和头条新闻看做媒体竞争的关键要素。这就导致了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各家媒体抢头条, 找噱头, 不顾对受灾者的第一时间救助, 更忽略了在采访过程中对受灾者在心理层面造成的二次伤害。央视关于汶川抗震救灾的直播, 一徐姓男记者与现场主持人连线过程中, 想询问抢救伤员现场的一些情况, 居然进入手术现场, 使得护士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为他穿戴防菌服, 然后他就冲入到手术现场, 打断医生的工作, 询问伤者的病情。当他把话筒接触到医生的手术服时, 那名医生终于忍无可忍, 大声地指责他:“你把我的衣服弄脏了!让我怎么工作!”我们不能说央视记者没有救援方面的常识, 我们只看到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线记者, 在灾难报道面前只关注“第一时间, 第一地点”, 只关注事件本身, 而忘记了他们本应该关注的人。

反观3·11日本地震中, 日本媒体却表现得尤其平静:“没有眼泪, 没有生离死别, 没有背景音乐。”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 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 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 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受难者家属接受访问, 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 不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说, “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 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 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毕竟, 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3]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重点放在信息传递, 使受灾群众及早得到救助, 使其他国民及时了解灾区信息, 并做好自身预防工作, 而不是像我国的某些媒体滥煽情, 抓噱头, 制造新闻点。

三、从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做起规范新闻伦理

1.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

说真话, 是新闻的最基本的定义, 也是新闻从业者对受众的承诺。这应该作为新闻伦理的重要规范。而客观的报道角度是灾难性报道中最应该注意的。切忌为了制造吸引受众的新闻点而夸大事实, 那样会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 尊重他人隐私和尊严。

在报道中, 要把对报道对象的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 尤其是报道中的未成年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 不能不顾受灾者心理承受能力而挖掘他人隐私, 暴露他人弱点。有的学者认为灾难报道要侧重“触及心灵, 着力揭示精神世界”[4], 其实这样只会加重灾难在人们心中的烙印, 与快速救灾并无必然联系。

除了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因素以外, 主管部门还要注重灾难报道具体管理规范的制定。目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颁布了信息公开及与突发灾难事件应对相关的法规。如英国的《信息自由法案》和《国内突发事件法案》。美国的《信息自由法》, 加拿大的《突发性危机预案法案》等。

总之, 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面对重大灾难的报道过程中, 应从个体出发, 遵循客观真实的同时, 坚持在道德伦理标准下进行报道, 注重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灾难报道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胡兴荣.新闻哲学[M].新华出版社, 2004:42

[2]陈力丹.200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J].新闻传播, 2006 (3) :4

[3][南方周末]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6398

[4]刘行芳刘修兵卢小波.在灾难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解析[J].新闻界.2009 (12) :102

勇敢地面对灾难 篇2

怎么办?我决定沿康陧狄格到佛罗里达的海宁线“航向日落”。让大海吞灭我有多容易啊!但就在那一瞬间,我清醒过来:我过去的生活已结束,我必须创造新的生活。

一个人在某个时候会因某种丧失——所爱的人,良好的健康,一份工作,而深陷痛苦。这是你的“沙漠之旅”,纽约一位心理学家德尔·佐波说,“此时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困在沙漠之中。”下面是几个能使你闯过灾难的方法。

1、发泄悲痛。面对灾难的悲痛并不羞耻,应该给你一个流淌眼泪的机会。凯尔16岁的儿子在修理机帆船时触电身亡,凯尔连续数周不哭也不说话。“最后我将自己锁在房子里痛哭了一场,”她说,“此后,我心头的重压才逐渐摆脱。”

2、理解愤怒。愤怒有时是自然的,但必须以有益健康的方式释放。航空公司的航班调度员坝苔丝是一个对前途充满希望的职业女性,一天她突然腹泻不止,医生检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而且预计只有2周的存活期。她在震惊后极为愤怒:“我过着严格合乎道德的生活,这样的不幸不该发生在我身上!”在迫在眉睫的死亡面前她畏缩了,但想起自己的孩子将由别人照管,她又愤怒了。她决定为自己的生命斗争。于是她经受住了折磨人的骨髓移植。不想奇迹发生了,她治愈了。

3、面对挑战。有些人在遭遇不幸后,对不幸事件持否定态度,不肯承认现实。但逃避现实无济于事。扬科夫斯基由于经商失败,陷入困境,家庭负担又重,他想一走了之,但无处可以躲藏。终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不能从不幸中逃跑,惟一有意义的事是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寻求走出失败的办法。”从此,他开始了新的奋斗。

4、用各种方法使自己解脱出来,并继续干下去。“我经常鼓励不幸的人,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要迫使自己集中精力于工作和日常事务上,而不是已经发生了的伤痛上。”布士顿大学的教授、神经病学家科尔克说。

要设法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摆脱伤痛悲哀,如参加志愿小组;找人谈心,最好能找到也受过类似痛苦的人;读一本好书,从中寻求鼓舞,使自己的心情轻松起来;记日记,这甚至是一种自我精神疗法;安排好生活进程,逐步恢复有序的生活;学会一种新的生活技能……

在极度悲痛时,即使最简单的日常事务,如起床、沐浴、吃饭,都似令人畏缩。但要记住,在不幸时刻,每个成就,不管是多小的成就,都会给你带来振奋,带来希望。

5、体力活动对过度悲哀的日子有特别的效果。特里莎·冈普在她21岁的儿子自杀后,精神混乱,一位朋友劝她参加嚼士乐舞蹈班。几天以后,“我感到自己垮了的体力有所恢复,精神也随之振作起来了。”她说。

灾难护理学 篇3

灾难无论是何种类型,都以各种形式给人类带来损害[1,2,3]。但其中让我们最为重视的是灾难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然而,灾难中的医学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4],尤其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等还存在较多现实问题[5,6]。

“灾难医学”的概念于1955年被提出后[7],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和解决灾难中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管理等问题的学科[8]。本文基于对灾难医学技术实施管理的研究,阐述了我们对“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 灾难医学管理学定义

灾难医学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资源通过管理技能满足灾难对医学需求的应用性学科。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植根于包括地球科学、心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宗教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统计学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相关学科之中[9]。这些相关学科理论的交融,使灾难医学管理学又成为了一门学科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

3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范畴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范畴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建立灾难医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学科构建、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二是研究灾难医学管理学在灾难医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其中包括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方法、灾难医学资源准备方案,及其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实施的控制、评估和改进。

4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目的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地建立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体系,指导与灾难医学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管理活动,使医学资源在灾难中发挥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5 灾难医学与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定位

灾难医学是研究灾难中医学活动,属于医学的范畴[9]。灾难医学管理学是研究灾难医学中的医学管理活动,其与灾难医学技术活动研究相辅相成,构成了灾难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部分。

6 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结构

灾难医学管理学融汇了上述相关学科,围绕着灾难医学需求、灾难医学资源及其资源利用管理三个核心要素,分别对灾难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四个方面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药品、血液、医学装备、后勤、信息和行政六个方面的医疗技术实施保障给予研究,这些研究所获得的系统知识构成了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的主体。

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和深化研究,将产生出诸如灾难医学社区管理学、灾难医学信息管理学、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学、灾难医学社会资源管理学灾难医学伦理学、灾难医学法学、灾难医学流行病学、灾难医学卫生经济学、灾难医学建筑学等灾难医学管理学衍生学科。

7 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研究路径

7.1 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研究路径。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路径将紧密围绕着学科研究范畴和研究目的展开,主要有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时间轴线”、“生物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医学资源体系”和“管理流程体系”。利用各相关学科轴线、空间和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的研究,本文作者提出了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对灾难医学时间轴线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灾难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医学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灾难医学生物学空间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灾难医学需求的空间范围及其特征;对灾难医学社会学空间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灾难医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空间及其资源调度;而社会学空间中的灾难医学资源的特性和配置问题,则是灾难医学资源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利用和管理灾难医学资源,则属于灾难医学管理流程体系研究的范畴。

7.2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时段。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应首先沿着灾难发生的“时间轴线”,将灾难划分为“灾难发生前”和“灾难发生后”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灾难的发生,可发现灾难有两种发生方式:一是突发现象,如地震、火灾、水灾等灾难;二是渐进现象,如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型流感等生物性灾难。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灾难,在灾难发生后的生物学现象转归通常是一个延绵不断而非戛然而止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

在灾难发生前,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部分,即: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和灾难医学资源准备。在灾难发生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启动、实施效力及其评价;二是补充性适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三是对医学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估。

7.3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生物学空间。

灾难医学管理学“生物学空间”是指由受灾难损害的人类群体分布或生物学灾害因子分布所构成的空间。灾难医学生物学空间将随着健康受到灾难累及人员的移动和生物学灾害因子的扩展而扩大。

对生物学空间的研究是为灾难医学需求分析寻找方向。我们将生物学空间由灾难中心地带依次向外延伸,可分为灾难现场、前沿医学机构及外延医学机构三个空间层次。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围绕灾难生物学空间的医学需求,研究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7.4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社会学空间。

灾难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空间”由灾难累及的社区及其与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相关联的社会空间构成。其中,“灾难社区”是指灾难波及的地理范围内的社区,是我们研究灾难医学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立足点。灾难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空间范围将随着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社会资源动员范围而变化。

对灾难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空间的研究是为灾难医学资源合理配置寻求答案。在灾难社区内,应研究医学资源分配及对灾难社区外医学资源利用。在灾难社区外,应研究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及国际组织等对满足灾难社区医学需求的作用及其组织活动。在社会学空间研究中,跨文化医学资源及非医学性社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7.5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医学资源体系。

灾难医学管理学的“医学资源体系”是指由社会学空间中能够满足灾难医学需求的一系列社会资源组成的体系。根据医学活动目的的不同,可将灾难医学管理学的医学资源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即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及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

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包括:灾难医疗救治、灾难疾病控制、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和灾难康复医疗等四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包含了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所有医学活动的管理,统称为“技术性功能模块”。

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包括:灾难医学药品保障、灾难医学血液保障、灾难医学装备保障、灾难医学后勤保障、灾难医学信息保障和灾难医学行政保障等六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是对医学技术实施给予补给和支持,统称为“保障性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以专业化的医学相关资源及其管理为基础进行组合,可满足某个方面的灾难医学需求。功能模块又是由若干个功能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功能单元”组成。功能单元是最小的医学资源单位,具有不可拆分性,它可以独立满足灾难医学需求中某一项主要或其他相关的功能需求。

对灾难医学管理学的医学资源体系研究是为合理利用灾难医学资源满足灾难医学需求寻求答案。

7.6 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管理流程体系。

灾难医学管理学的“管理流程体系”是为解决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学空间中的医学资源问题而建立的应用体系,我们将其可为七个环节,依次为:灾难医学需求分析、灾难医学资源分析、灾难医学管理组织建立、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实施、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实施评估和灾难医学管理预案改进。

对灾难医学管理学的管理流程体系研究是为合理建立和利用灾难医学功能模块寻求答案。其中对灾难医学需求的分析是每一个功能模块医学活动管理的开始,也是灾难医学资源配备和灾难医学管理的基础。以灾难医学需求满足度和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率为尺度对灾难医学管理活动给予评估和改进,是对灾难医学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形成了灾难医学管理活动的闭合环。

8 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与实施

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是在灾前对灾难医学资源如何满足灾后灾难对医学需求的设计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不同灾难和灾难社区对医学的需求。

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实施是指灾难发生后对预案实施、评估和改进的调适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得到有效实施和及时改进。

在制定和实施灾难医学管理预案的过程中,灾难医学需求预测分析、灾难医学资源准备、管理流程建设、预案启动控制、预案实施评估标准与及时改进等环节是灾难医学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且不同的灾难社区有着不同的特点。

9 结束语

在经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着灾难医学管理学问题,但因地震经历的深刻影响,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所以,上述观点如有偏颇,还希望读者给予热情斧正。我们的初衷是让灾难医学管理学能够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使更多学者投身到该学科研究之中,完善其体系,并将其尽早地应用于灾难医学救援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0人遇难.2008年6月19日,源于http://www.csi.ac.cn/.

[2]Gamulin A,Villiger Y,Hagon O.Disastermedicine:mission Haiti.Rev Med Suisse.2010;6:973-7.

[3]Morrow RC,Llewellyn DM.Tsunami over-view.Mil Med.2006;171(10 Suppl 1):5-7.

[4]Daily E,Padjen P,Birnbaum M.A reviewof competencies developed for disasterhealthcare providers:limitations of currentprocesses and applicability.Prehosp Disas-ter Med.2010;25(5):387-95.

[5]Arbon P.Mass-gathering medicin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for research.Prehosp Disaster Med.2007;22(2):131-5.

[6]Lin G,Lavon H,Gelfond R,Abargel A,Merin O.Hard times call for creative solu-tions:medical improvisations at the IsraelDefense Forces Field Hospital in Haiti.AmJ Disaster Med.2010;5(3):188-92.

[7]Col.Karl H.Houghton.“Hard Role forDoctor Seen in Atomic War.”Reno Eve-ning Gazette.1955.

[8]David E.Hogan,Jonathna L.Burstein.Dis-aster medicine.LIPPINCOTT WILLIAMSAND WILKINS.2007.

默克的灾难 篇4

召回畅销药Vioxx,似乎埋葬了一位好汉。在公布召回之时,默克CEO雷蒙德·吉尔马丁还坚称“绝无退休计划”。但是几天以后,吉尔马丁却给自己扇了一记耳光,因为董事会已经安排他在2006年3月65岁时退休。默克公司同时还决定,聘请猎头公司“搜捕”吉尔马丁的接班人。

该公司强调,这个决定是在召回Vioxx之前就已经作出。这似乎是向人们说明,并不是因为Vioxx事件才“让”吉尔马丁退休的。但是,一些华尔街分析家却指出,Vioxx所带来的问题,很有可能迫使今年63岁的吉尔马丁提前离职,而不会等到2006年3月。“本来缺乏新药,不能达到财务目标,现在又出现了Vioxx灾难。”雷蒙-詹姆斯公司的分析师迈克尔·克伦萨维格说,“这很难让人相信吉尔马丁能够在CEO的位置上呆下去。”

无论如何,吉尔马丁的继任者都必须面临以下几个难题:可能出现的一大堆Vioxx诉讼案;头号畅销药——降胆固醇的Zocor将失去专利保护;新药品研发的严重缺乏。分析家认为,默克将会比以往更加公开地谋求与其他制药公司在研发新药方面的合作,但是这在短期内还很难给公司带来什么推动作用。

细节造成的航天灾难 篇5

1971年6月6日, 多勃罗沃尔斯基、沃尔科夫和帕查耶夫乘坐“联盟11”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和实验。6月30日, 3位宇航员进入“联盟11”运载飞船准备返回地球。就在飞船即将进入大气层的一瞬间, 座舱中与外界连接的通风安全阀意外松开。安全阀松开后, 飞船上的通气小窗口快速地一开一合, 舱内的空气迅速地向太空中散去, 飞船内的气压在20秒钟内从900毫米汞柱一下子降到了500毫米汞柱, 1分钟后气压表上的水银柱低至170毫米!

尽管返回程序正常, 返回舱也安然着陆, 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 3位航天员已经遇难。医生们在尸检中发现, 3位宇航员濒死症状几乎完全相同, 他们都有脑溢血、肺部充血、耳鼓膜破损和血痰的迹象。如果他们当时穿了宇航服, 这个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垫圈怕冷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腾空而起, 直上云天。虽然当天天气奇冷, 却没有削减美国公众的热情, 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站在看台上, 期盼着发射的成功。同时, 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坐在电视机前, 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

“挑战者”号发射后徐徐上升, 上升段尽善尽美。

出人意料的是, 发射前和发射时连续多天气温过低, 导致助推火箭连接处的“O”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 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 (这个小缺陷由于以前发射时不碍事而未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 。火箭点火后密封圈受热发生破裂, 燃料外泄, 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的接头处蹿起一缕橘红色的火光。火势越来越猛, 顺着向后的气流喷向外挂燃料箱。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迅速变成气体, 并剧烈地膨胀, 导致外挂燃料箱破裂。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 接着支架脱落, 助推器向内旋转, 撞破了液氧箱。仅仅几毫秒时间, 成百吨的火箭燃料被引爆, 在大西洋上空15000米处, 出现一个巨大的燃气团。正当地面上人们惊愕之际, 一声巨大的闷响在头顶炸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了!

他们灾难面前显英勇 篇6

“5·12”大地震发生时,正在绵阳开会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畅立即赶回北川。在到达安县和北川交界处时,山石垮塌,道路中断,车辆无法通行,他疾步赶往县城。

当他走到北川一中时,看到校舍垮塌,许多师生还被埋在废墟里。于是,他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抢救学生的行列之中。别人告诉他,他的儿子和爱人已从废墟中获救但儿子伤得不轻,他匆匆将儿子托付给爱人,又投入紧张的救人一线。

县委安排他任北川小坝片区抗震救灾工作组副组长,他二话没有说,就带领救灾工作组成员赶到小坝查看灾情,统计人员伤亡情况,了解灾民的需求和困难,为受灾群众提供援助。

地震造成的垮塌,阻断了进入关内12个乡的道路。于是,他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及时深入到乡镇,组织人员为灾民搭建帐篷,安抚受灾群众,配合部队给被困群众运送食物和药品,组织生产自救。

此时,刘畅受伤的儿子已转往南充救治。直到5月30日,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抽空前往南充市人民医院,匆匆与儿子见了一面。

青云发,救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5·12”大地震袭来时,平武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青云发正在龙安镇长河湾村检查动物防疫工作。顷刻间,山体崩塌,房屋垮塌。目睹此景,他首先想到的是离检查点最近的长桂小学正在上课的数百名学生老师的安危。于是,他立即赶到学校。看到学校教室虽然没有垮塌,但惊魂未定的学生乱做一团不知所措。他马上协助学校老师有序地把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而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县局,组织全局职工及家属转移,并安排车辆将老弱病残送到安全地方。当所有人员都撤离到安全地带以后,他又带领有关同志查看办公室及家属楼受损情况,并在危险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当晚,又组织召开全局职工大会,要求所有同志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做好生产自救,安排好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

13日,青云发同志顾不上向家人道别就匆匆赶往受灾最重的南坝。在南坝的十天时间里,他一面积极参与救人,为灾民搭建帐篷;一面冒着余震的危险,顶烈日忍饥渴,穿梭于碎砖瓦砾乱石山林中,仔细搜寻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等工作。他说:“在地震中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荣幸,我们活着的人能多为抗震救灾尽力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蒋万明,大难临头,他选择了先人后己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安县卫生局开会的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蒋万明,立即组织与会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而后,匆匆赶回县局。他得知局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的4名同志还在受灾最重的高川乡进行春季动物免疫抗体检测时,立即向局长和县领导作了汇报,并顾不上打探自己家人是否安全、房屋是否受损,就冒着余震的危险向高川方向赶去。到雎水镇后,由于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中断。面对摇摇欲坠的岩石,他没有退缩,坚持前行,直到举步不能时,便就地等待,期盼同事平安归来。凌晨2时,他隐隐约约看见4人艰难地向他们走近时,立即呼喊并迎了上去。当得知随行驾驶员谢国泉罹难的消息后,他悲痛万分。4名同志程度不同地受了伤,他又及时将他们送往医院救治。

直到5月14日他才联系上自己的家人。在得知家人安全后,他只说了一句话“你们自己照顾好自己”,就投入了灾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灭源工作。

5月17日,在雎水镇开展消杀灭害时,蒋万明得知该镇罐滩村2组学生杨利芝父母在地震中双双遇难,立即将身上仅有的100元钱给了杨, 并留下联系方式,表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尽力给予帮助。

中国灾难报道变迁分析 篇7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概述

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在我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对于在南新闻的这一命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论述, 有很多的学者还有着灾祸报道的这样一种提法。从西方的新闻界能够发现, 他们认为灾难就是新闻, 并且这种观念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史上, 救灾才是新闻的这一理念占有关键的地位, 它和政治新闻以及经济新闻等有着相同的性质, 也是新闻类型中的一种, 在问题特征上也都具备。[1]据此就可以将灾难新闻解释为新闻媒体对于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难所采取的及时报道, 它最为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信息得到第一时间的传播, 从而警示社会以及对公众产生启迪。

二、中国灾难报道的模式变迁分析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的几个阶段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模式, 下面就对这几个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80年代, 这一阶段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的模式是属于党本单向度闭合模式。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 为了能够对于新政权的维护需要, 再加上“左”的思想影响等, 对于灾难报道一直都是处在自上而下的控制状态, 这一阶段的灾难报道总的来说是党的宣传教化所引导的, 重点是要对党以及毛主席的领导进行强调, 所以这一阶段的灾难报道是革命英雄主义战胜灾难的赞歌。[2]这一模式化主要是体现在对官方以及集体灾民的重视, 而个体化则是被边缘化了, 同时灾难的报道是从官方这一角度出发的, 对百姓没有得到重视, 还有就是将英雄典型神话, 将人的革命精神过度的拔高。

其次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到2003年这一阶段的事本位多向度的客观报道模式。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 对于我国的灾难新闻的报道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思想解放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 以往的报道禁区也逐渐地得到了解放。对于灾难报道下发了文件通知, 从此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政府以及党的重视, 在灾难报道的内容上已经开始不断地丰富。例如, 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 对于这一灾难有着直接的报道, 将转移灾难的内容及时地得到了传播, 并且还对这一灾难背后的官僚体制以及环境的毁坏等问题进行了揭示;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 对于抗洪的相关灾难报道是从生态以及人类共存这一视角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就是从2003年到今天这一重要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人本位的全信息开放的报道模式, 这要比以上两种报道的模式要更加的进步。从2003年的SARS疫情发展开始就确立了对于灾难报道及时公开的这一全新的机制, 在此之后又有一些条例对其进行推进, 逐渐的对于灾难信息进行了有效的披露, 在释放的空间上也有了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媒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地形成, 在市场的竞争也在进一步地加大, 这些都对于灾难报道的方式改变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呈现出了信息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的模式, 在这方面其主要是体现在人性化的报道对模式化的报道有了很大的突破, 个性化报道对于官本位的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 尤其是对于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来说, 这是灾难新闻报道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中国灾难报道变迁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1) 中国灾难报道变迁的原因。对于我国的灾难报道的理念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为主要的还是政府的理念转变, 政府对于新闻政治的控制进行的调整。在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府对于灾难报道特别的谨慎, 对于灾难新闻要求要积极的报道宣传对灾难战胜的成绩, 对于纯客观的灾难报道是不支持的。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针思想,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阶段, 这对于我国的灾难新闻的报道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 从以往的严格逐渐地变得宽松。

另外就是行业的生态改变, 在媒介行业的生态环境变化主要有数量的增多以及科技的发展、交通便利和媒介自身的成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于媒体的发展也在技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在媒体的工作效率以及对灾难报道的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协作工具和采访工具等快速的更新, 对于推动媒介的发展是硬件上的支持, 这些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也成了一个较好的助手。

还有就是媒体自身的发展已经愈来愈成熟, 在每次的报道过程中都有着比较好的经验积累, 在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势头下, 媒体人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业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在责任意识上也逐渐地得到了加强, 这些对于我国的灾难报道的变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就是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是其重要的原因。我国在党报方面一直都是出于垄断的地位, 是对政府和党的主要宣传的工具, 而受众是被宣传的对象, 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使得受众处在主动地位。由于在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下, 对于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在传播的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增多的同时, 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也在越来越近。在这样的情况下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受众对于灾难事件的情况迫切的需要得到了解, 这也就使得媒体在这种形势下也尽最大的可能对灾难新闻纪实全面客观地进行报道, 两者间的关系随着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

(2)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建议。经过了几个重要历程的变化, 我国的灾难报道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 坚持推进信息的公开, 新闻传媒的产生源于社会对于信息传递的这种需要, 而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信息的传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并且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此, 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坚持信息的公开以及对信息实现自由的流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政府形象的良好树立和对媒体的公信力的增强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的回应, 对公众的知情权进行维护, 在当前的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飞快地进步, 公民在自主参与的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民间的草根力量得到了有效地加强, 这些方面无不彰显着信息的公开以及信息的自由流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 政府对于社会信息资源的控制有着很大部分, 但在突发性的灾难事件的发生后要能够对社情民意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第一方面做出正面的回应, 积极地去寻求可靠信息源, 并且还要能够和专家学者以及地方的官员在合作上得到有效的加强, 对于媒体的话语空间要能够进一步的放宽, 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证。

主动的发布周延性的信息, 对于流言以及谣言采取强有力的遏制手段。对于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发生之后, 由于受到外界的环境变化, 在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频率就会随之加快, 这时就会不自觉的使得人们产生一些反常的集合行为, 从而造成的流言的蔓延, 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面对这一问题, 大众传媒就要能够理性的对待, 要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这些灾难性的报道进行后续的报道, 为公众在知识信息上更全面完整的进行提供, 对于公众的情绪也要进行疏导, 正确的来引导公众的行动方向, 这样对于媒体的公信力的维护以及稳定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的中国灾难报道的发展以及变迁, 对于我国的新闻报道的进步以及发展有着充分的体现, 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的政治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和注重历史的理念,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全面的概括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艺.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 2014 (11) .

[2]韩静.从“灾害报道”看我国灾害报道观念的转变[J].科技资讯, 2013 (19) .

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8

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不断, 尤其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 这些都考验着我国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如何报道灾难, 如何在灾难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 灾难新闻的定义

灾难新闻, 就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因成灾原因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事件是指由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 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事件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 如恐怖活动、战争、矿井瓦斯爆炸、交通事故等。

(二) 灾难新闻的特点

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 灾难新闻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意外爆发, 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 人们往往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有的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一定的事前预兆, 但也因各种原因,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矛盾集中, 具有冲突性。无论是哪一类突发事件, 都是各种矛盾的尖锐对立, 它的发生都表现得十分强烈和极端, 或者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 或者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激化。

(3) 后果严重, 具有破坏性。灾难之所以称之为灾难, 就在于灾难的严重破坏性, 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坏, 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地, 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 危害性大, 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甚至牵涉各方面的利益。无论是自然灾害, 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 它对于社会群体或个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类事件。

二、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一) 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 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 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定人的主题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新生载。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 是时代的要求, 是现代文明的要求, 是一个媒介所必须有的社会责任之一, 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 灾难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与人文关怀

目前, 我国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同时在灾难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从非人性、猎奇的角度出发, 只关注灾难本身, 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例如, 那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一些记者片面认为, 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 令人毛骨悚然。

(2) 单纯考虑报道任务, “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 灾难事件的当事人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 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 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3) 用词轻薄, 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影响广泛, 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 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 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然而, 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词轻薄, 玩弄辞藻, 对受害 (受伤) 者缺乏起码的同情, 甚至幸灾乐祸, 浅薄、低俗。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 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 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 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 对当事人及其亲人, 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三、灾难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 新闻制作方面的体现。

人们常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 可以说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但灾难新闻的标题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用语要平实, 不可轻佻, 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抓人眼球而抛弃人文关怀。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中体现人文关怀。报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而定, 并且灵活多样地同时采用多种报道方式。一般说来, 越是选题重要、报道规模大的报道, 越需要组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

我国进行灾难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澄清视听、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警戒后人。所以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 把公众利益、受害 (受灾) 者的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选择灾难新闻报道的角度。

(二) 受众方面的体现

从受众的角度看:

一是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全面报道灾难, 不夸大, 不隐瞒。媒体应该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要, 受众对于灾难事件本身、受难者以及由灾难引发的政府行为都有知情权。在灾难发生的初期, 由于涉及个人安危和切身利益, 受众非常警觉、慌张, 要尽可能提供任何和该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随着事件的进展, 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传递, 他们对灾难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深度信息产生兴趣。

二是要尊重受难者及其家属,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灾难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及其家属往往在一定环境下、一定时期内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全然不顾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 让受害者及其亲属一次次地进行痛苦的回忆和描述, 甚至冷酷地问:失去亲人后有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事后对灾难过多的、不讲方式的描述和对受难者血淋淋的不幸和血腥化的场面的细节化曝光, 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对受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对于其他受众来说这样的报道也同样会引起反感。

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人们迫切需要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应对突变的现实。例如, 逃生、防疫等等, 媒体应该细致入微的提供这样的信息, 以便人们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例如, 针对我国矿难事故多发的情况, 新浪网开设了相关知识的专栏如“井下发生爆炸该如何自救”, 新华网也开设了“救生常识”等栏目, 普及民众对于灾难的认识。

(三) 媒体自身方面的体现

从媒体自身的角度看:

一是媒体内部“把关人”要充分发挥职能, 严格把关, 严禁有违新闻道德伦理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 起着主体选择的作用。作为稿件见报的第一道把关人编辑, 在审稿过程中必须代表社会和受众的利益, 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事实、政策、法律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规范为依据进行把关, 才能最大限度地行使媒体把关人和社会把关人的神圣使命。

二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 深化媒体自身对“人文关怀”新闻理念的认识。对于人文关怀, 当代的媒体和一些从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与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人文关怀, 这样的报道固然会冲击受众的固有观念, 使受众由好奇而发生同情之心和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为展现人文关怀而进行“人文关怀”。虽然媒体在对人的关注中不断努力探索, 但并没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从采访、选题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的选择都存在一些非善意的因素。例如, 在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记者伸过话筒就问, 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提问, 不仅反映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在灾难报道中, 不断强化人文关怀, 正是我们媒体和媒体人应该不懈努力和永恒追求的目标。强化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媒体就必须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 关注灾难中的生命, 关注灾难中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自觉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将对生命的尊重理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 贯穿在灾难报道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在灾难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沈正斌.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 (第1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田刘, 王欢院.注意和防止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J].今传媒, 2007 (12) .

[3]郭小平.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4]左中甫.灾难报道的多维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02 (9) :7.

战争的灾难 篇9

这450件展品所记录的历史始于1800年并一直延续至2014年,期间横跨了200多年。它所展示的并非一场战争,而是战争本身这个话题。因此,你既能在这场展览中看到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的画面,也能看到几百年之后的诺曼底登陆、古巴导弹危机、伊拉克战争以及奥巴马与普京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展开的博弈。不过,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史学家Laurence Bertrand Dorleac说,他对这次展览的期待并不是宣扬和平主义,而是向人们展示政府如何利用艺术家作为宣传工具来影响前线的士气。

Exhibition at a Glance

可能的世界/5月28日—8月11日/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可能的世界”是纪念格鲁吉亚裔俄罗斯艺术家祖拉布·采列捷利80岁生日的纪念展出。除了标志性的雕塑作品,观众还能在这场展出中看到大量他所创作的油画作品。采列捷利善于用幽默的心态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为艺术作品注入无限的可能性。

Go Betweens/5月31日—8月31日/东京森美术馆/Go Betweens是一场儿童主题展,展出包括路易斯·海因、奈良美智在内的26位艺术家以游戏、梦想、记忆为关键词,将孩子作为媒介者或是窥视世界的窗口,观察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以崭新的视角表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小议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篇10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 透过记者的报道, 观众还需要感受到镜头、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 即记者对报道的对象——人——的人文关怀。如果, 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 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 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新闻人的人文关怀, 是一个人在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选择新闻, 意味着职业的必要;选择道德, 是做人的根本。这种人文关怀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是职业道德在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要求。这种职业道德要求记者, 不但要积极客观、不遗余力地报道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 还要力争在采访报道中,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体现人性。

二、采访要严格遵守“减少伤害”的原则

新闻中有一个“最小伤害原则”, 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 (SPJ) 颁布的守则中, 这个“最小伤害原则”中有以下几条内容, 值得我国的新闻从业者参考:

1.同情可能因为报道而受到伤害的人;

2.谨慎地处理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新闻;

3.谨慎地使用陷于悲痛和失去理智的人的照片和采访;

4.只在公众利益迫切需要时才侵入他人的私生活;

5.品位高尚, 不迎合无休止的好奇心。

汶川地震后的全国性救灾活动, 记者们迅速跟进, 奔波于救灾一线, 表现了顽强的职业精神, 创造了近年来最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四川电视台的记者, 在采访中显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当被采访者感到疲惫时, 记者马上收回话筒, 向观众解释:他太累了, 让他休息吧;对于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采访, 通常由记者出面叙述他们有哪些亲人不幸遇难, 不强求他们再揭心灵的创伤,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被采访对象的伤害。

但也有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 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 还发布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悲惨照片, 例如孩子们在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的照片, 被放在了报刊显赫位置。

在地震救援现场, 一些记者为了抢镜头、抢新闻而影响抢救的行动, 有的拦住救援的解放军官兵做不适宜的现场采访, 有的为了补拍镜头要求救援官兵“再重复一下这个动作”, 有的缠着医护人员反复盘问抢救细节, 有的竟然挡住急救车的去路要求采访……

记者固然要努力去拍摄到现场的画面, 采访到现场的人, 描述好现场的情景。但是, 在努力做到这一切的时候, 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对待, 不能影响救援行动, 更不能耽误和干扰;要尊重和保护被采访对象, 尽量使采访对象减少压力, 放松心情, 建立信心, 而不是不顾被采访对象的感受, 去撕裂他们心灵的伤口。

提高记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水平并非易事。一方面记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觉悟, 需时时提醒自己, 新闻人也是社会人, 要善于以社会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事物, 以社会人的眼光与态度面对被采访者, 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尊重人、关怀人;另一方面,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媒体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一味追求数和量, 要把人文关怀也作为考评记者的标准, 不支持记者违背人文关怀精神的报道方式, 共同营造人文关怀的职业氛围。

上一篇:课程体系教育构建策略下一篇:品质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