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教育(精选12篇)
灾难教育 篇1
灾难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两种。灾难教育是指在面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故时,及时有效地应对灾难的知识、技能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在领悟生命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拥有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进行灾难教育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在遇到危害时的反应能力及应对态度、掌握逃生技能,学会在特殊场合下进行生存、保护生命。在笔者看来,学校灾难教育的实质以及终极关怀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的目的。
一、日本灾难教育的现状
1. 国家层面的灾难教育
日本设有“防灾周”、“防水月”、“防山崩周”、“危险品安全周”以及“防灾志愿活动日和活动周”等,在这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防灾训练,通过开展探讨会和模拟体验等活动普及防灾知识,加强防范意识。9月1日为“全国防灾日”,日本政府要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包括首相及有关内阁大臣在内的数百万民众都要参与到其中,通过反复训练来提升民众的应灾能力。前不久,日本东北部发生了九级地震,震情虽然比较严重,但震后并没有出现恐慌,救援工作井然有序。
2. 地方层面的灾难教育
各级教育委员会都编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电视等媒体也经常播放防,震、防火等知识和方法。东京涩谷区政府免费给市民发放应对危机的手册和资料。在京都建有市民防灾教育中心,其维持费用的80%由政府承担,主要用于对市民及参观者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中心设有地震体验及训练屋、泥石流体验室、消防训练室等项目。通过给参观者以亲身体验和感觉刺激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中心还向民众开设各种减灾课程,如消防员培训,外科医护急救培训等。
3. 学校层面的灾难教育
(1)设置防灾课程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学校的防灾教育写入学习指导纲要中,对象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特殊学校。对于不同学年以及不同学科的学生予以不同的灾难教育指导,学校建立了包括避难训练、各学科、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等一整套的教学体系。每个地区根据文部省的指导,制定了符合自己地域特点的防灾和自我保护的教材。例如从2001年起,日本北九州市内的147所小学全部推广了“未来消防士”的教育。教育委员会与北九州市消防局进行合作,以社会科教材《消防队叔叔的工作》作为参考书,采取由消防队员直接讲授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报警训练、灭火器的操作训练以及用烟雾机使烟雾充满教室的避难训练等,同时还通过让学生触摸防火服、防火靴、水带和空气呼吸器等消防器材,使学生增加灾难感受、体验,增强实战技能。
(2)进行防灾演习
此外,日本文部省规定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而演习的日期和方式由学校自主选择,只是在学校确定方案后须获得教委的批准方可实施。学校的演习也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每一年年初开学的时候,考虑到刚入校的新生还不太熟悉演习过程,学校会在演习开始前事先通知学生,然后逐渐提高演习速度,即在不通知师生的情况下搞“突然袭击”,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日常的模拟演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逃生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灾难时克服恐惧的心理。
(3)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培训
各地的教育委员会还制定了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十分详细。以福冈县的一份教师防灾教育指导,材料来说,教材中设计了各种灾难发生的情景以及教师的应对方案。包括上课时间、休息时间、进食时间、放学时间、学校举行活动期间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措施。
二、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现状
1. 灾难教育流于形式、危机意识薄弱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我国曾一度掀起了灾难教育热,全国各地相继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防灾教育的课程。但是,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灾难教育似乎已被人们所遗忘,而学校中的灾难教育课程也是形同虚设,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还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将灾难教育纳入到课程设置中。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也只是形式而已。有这样一份数据足以说明目前我国灾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年中国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是美国的2.6倍,其中,相当一部分事故是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处理避免的。
2. 尚未形成完备的灾难教育课程体系
近几年各地学校不断尝试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以加强学生的灾难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内涵,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过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灾难教育始终没有成为学校的普及性课程。人的生命权是人权中最基本的权利,只有生命安全得到维护才有谈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灾难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
3. 教师缺乏专业的灾难教育培训
国家和地方教育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工作,但大多数多以提高教学能力、改进管理方法、交流科研成果为内容,很少涉及关于教师灾难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我国的教师普遍缺乏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逃生技巧的训练。灾难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逃生以及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如果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抗灾应对心理不成熟,往往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状态,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迅速逃生,还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对我国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启示
1. 对师生进行防灾知识宣传,培养危机意识
对防灾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危机意识教育,绝不是使师生整日处于惶恐的状态、提心吊胆地生活,而是首先通过这种教育对灾难有较高的敏感度,使其在面临灾难时,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自救;其次使师生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足够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力来面对未知的灾难;最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
2. 将灾难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灾难教育课程体系
很多国家都已经把灾难警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逃生技能列为幼儿必修课。日本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2000年编写了一套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名为《思考我们的生命和安全》。澳大利亚地理教师协会编写了一本教材《你准备好了吗?》,除教材外还编印了“全球重大自然灾害记录”、“澳大利亚自然灾害分布图”等资料。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政策机构(ISDR)曾提出:“与自然灾害竞赛:减灾工作始于学校!”的口号。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种种“前车之鉴”,无不使我们感到灾难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灾难教育必须从娃娃做起。
3. 将灾难教育融入师生的课余生活中
在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防灾知识讲座或专题讨论会,观看与灾难有关的电影及录像,还可以举办一些防灾知识比赛、以“灾难”为话题的征文比赛以及逃生技能比赛等等。使灾难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更多地是与生活融为一体,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项生存技能,使其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4. 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灾难教育素养
教育行政部门和校方应组织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对教师的应急能力、逃生技巧以及应灾心理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防灾意识以及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另外,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防灾救灾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沉着冷静的判断力、随机应变的应对能力以及安抚学生的能力等等。灾难的发生在考验着人们应急能力的同时更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求教师在面对灾难时,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每一名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东,齐岩.从中日灾难教育对比看青年群体灾难教育素质化.中国青年研究,2009(4).
[2]杨挺.灾难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写在汶川地震灾难之后.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3]马雪梅,冯维.论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8(11).
[4]郑蓓.如何对幼儿实施灾难教育.学前课程研究, 2008(6).
[5]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基建优化,2007(4).
[6]曾玉君,王吉春.论学校灾难教育的内涵及实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9).
[7]#12
[8]教师用指导资料防灾教育教师用指导资料防灾教育[Z].http://www.pref.fukuoka.lg.jp/uploaded/life/19/19316_ 142462_misc.pdf.
灾难教育 篇2
梁季彝纪念学校小 六年(2)班 白海媚
灾害无情,地球每一年发生的灾害都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其实受害的人本来是可以逃生的,但是他们缺少自救常识,灾害来了,也只会盲目应对,而受害者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灾难时的安全自救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观看《中小学生灾难安全自救教育》这个电视节目后,我觉得受益非浅。
从这个节目中,我学到了许多灾害时的一些逃生方法,如:1。在学校如果是在上课时发生地震,应该听从老师指挥躲到课桌底下,双手抱头闭上眼睛,以免受到伤害,适当的时候听从指挥往安全通道迅速疏散。2.如果在家时发生地震,应关上煤气,并找较大较轻的物品护住全身,千万不可以跳楼,只能躲到床底或墙角等不易倒塌,不被砸伤的地方躲避。3.如果地震时被震物积压在底下时,要尽量找东西顶住震物,以免余震使震物再次倒塌,在震物底下要寻找食物.水等补充体力,并通过硬物敲击发出求救声,但千万不可以乱动,以免震物倒塌。
这些是政府请避震专家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除此之外,专家还补充了一点,就是关于火灾时的一些逃生方法,1.火灾时要迅速逃跑,不要贪恋财物,保住性命要紧,如室外着火封住了房门,应用湿被单堵住门缝,防止烟雾攻入房屋。2.如室内着火,应关上煤气,打开窗用手电筒或通过大喊向楼下的人求救,还可以用湿衣被结成绳索栓在坚固物上顺其往没有着火的楼层爬下逃生。
这些是我从节目中学到的自救方法,从这些方法,我还联想到了溺水自救方法,1.如不慎落入水中,应脱掉鞋子,头向后仰,尽量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出水面,并双手轻轻向岸边划去。
2.如看见有人溺水,不能盲目营救,应向路人求救,以免下水救人连自己也不慎溺水。
灾难教育 篇3
一、灾难教育的意义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对于灾难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灾难教育(dissaster education)能减轻灾难对人类损害的程度,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充分调动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性和热情;同时灾难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防灾避灾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其道德情怀。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多发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我国开展灾难教育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明显滞后,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灾难教育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1、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
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灾难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灾难降临时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的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诚素有其备”,系统的、规范的常态化灾难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包袱”,教师在课时上偷工减料,授课中“蜻蜒点水”,少数学校的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应景之作。
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源于该校制度化、系统化的灾难教育。自2005年起,桑枣中学每学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突发事件安全疏散演习,演习预案的制定具体细致、周到全面,疏散演习中各班撤离的顺序,逃生的速度、路线,教师的站位甚至指挥口令内容均有明确规定。经过三年的演练,灾难教育内容通过行为细节的反复演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力。当大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
2、灾难教育技术落后,“重知轻练”
灾难教育开展比较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国家非常注重灾难教育的技术手段,注重灾难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科技性。我国灾难教育的开展相对缓慢,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提醒、壁报展览”等这些老套的形式中,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在课堂上,教师的灾难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缺乏最基本的课堂师生互动。
灾难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要把各项教育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人层面。灾难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还要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了解灾害危险性,收集减灾情报,增强灾害意识,并躬身实践,掌握一定的应对灾难问题的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学科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难的技能训练,没有学以致用,“重知轻练”的现象依旧突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3、灾难教育缺乏学科整合,灾难教育雷同化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关于灾害的知识点,都是散见于各科教科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割裂的、缺乏有机的联系;学校各分支学科也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整合性,没有形成体系。
学校灾难教育也是千篇一律地围绕地震、火灾等开展,灾难教育的雷同化现象突出,甚至媒体对学校灾难教育的宣传报道,见得最多的也是学生在模拟火灾中逃生等少数几个镜头。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因此,灾难教育既要注重共性,又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灾难教育。比如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地质灾害具有综合性、衍生性与连锁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区域的中小学灾难教育方案要突出本地域特色。
4、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说过:“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通过灾难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教师认为灾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在灾难来临时保护生命,及时逃生。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这显然不是灾难教育的全部,是对灾难教育的歪曲。
5、灾难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分别以“灾难教育””为题名或关键词,对近20年间与灾难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发现有关灾难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仅有十几篇。可以看出,我国对灾难教育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有效开展。
另外,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于我国灾难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灾难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灾难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解决对策
1、建立学校灾难教育的长效机制
灾难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难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学校应制定灾难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难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的各种灾害演习模拟,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央视经济频道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这种倡议性的通知。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在实践中很容易打折扣。国家应将“倡议内容”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把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和对领导的考核范围,并加强对中小学灾难教育的监督力度。
2、灾难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
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几个月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了一款游戏名为“粮食部队”(Food Force)的视频游戏,游戏背景是名为Sheylan的虚拟岛,此地受到干旱灾
难和战争破坏,数万居民无家可归,迫切需要食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机中应对分发食物的挑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发布的人道主义主题视频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灾难教育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如教师编辑灾害演示多媒体软件、组织学生编写专题黑板报、观看灾难题材电影、写观后感、参观灾害遗址、参加校外防灾演习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应改变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现状,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灾难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灾害教育,应将灾难教育融合到课程计划和教学中,渗透到相应学科的适当章节中。比如物理课中的《重力》教学,可以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惯性》教学中,可以加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教学;另外,还可以通过版本优化来组织灾难教育素材,单以小学语文授课为例,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多个版本优势互补,能更丰富地、多层次地展示灾难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且地域性明显的特点。学校应加强灾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灾害和危险,编辑具有乡土特色的灾难教育教材。在韩国,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师研究会,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灾难教育教师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进行切磋交流。
4、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重建对生命的神圣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面向二十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文中就指出:教会学生生存,灾害危机意识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灾难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在灾难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知晓生命的可贵、意义和价值,懂得如何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其次。灾难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还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正义感,团队精神与爱国心。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堂道德教育课,教师应善于从灾难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和灾难中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像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的多难兴邦,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活材料。
5、加强灾难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难教育素养
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为促进我国灾难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应全面调研和分析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有关法规政策和“发展瓶颈”,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学校灾难教育制度。针对目前灾难教育研究不足的现状,举办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灾难教育研讨会、设立各级灾难教育研究会,在相关学术杂志中开始灾难教育专栏等都是积极可行的举措。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国家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大学中开设灾难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灾难教育人才;同时,对学校中的灾难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的考核范畴。
灾难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篇4
灾难给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创伤, 事实已经有目共睹, 无需多言。但是如果能够跨越创伤, 从另一些方面看问题的话, 我们也能发现, 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的到来,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和平、幸福和安宁时期无法触及的新内容——对自然的认识、对民族的认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 以及对建立在种种灾难基础之上的关于人情、人性、人文乃至生命价值的认识, 还有在认识的同时伴随着的各种思考。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 这段时期我有意无意中感觉到, 我们的教学内容悄然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我们的课堂环境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们的学生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中,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着深切的共同感受, 在难过的同时又不断获得某种欣慰。这种欣慰让我们看到了灾难对于教育的现实意义;对于作为承担着母语教育重任的语文教育而说, 我甚至感到灾难可能是一种难得的学科建设契机——固然这种契机背后的现实令人痛心, 但其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穿透性不容我们忽视。
一、灾难赐予我们一本难得的语文教科书
作为语文教师, 平时我们或多或少会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不足而困惑。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语文教科书自身的不利因素也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教科书“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它与学生生活时代的某种脱离, 正是这种脱离,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 使得教科书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并逐步演变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严重不足。
但是当灾难与我们不期而遇时, 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即教学内容的鲜活性问题。灾难面前, 自然所展示的无法抗拒的残酷性是鲜活的;灾难面前, 生命所表现的脆弱和坚强是鲜活的;灾难面前, 民族和社会所体现的同情心、悲悯心和团结心是鲜活的。鲜活的内容, 还包括灾难发生后我们从媒体上接受到的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视听材料:小男孩敬礼的画面, 手机上母亲的短信遗言, 教师废墟中用身体保护学生的定格的姿势, 以及总理饱含深情的抚慰和总书记发自内心的振臂高呼, 等等。
这些鲜活的内容正好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 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语文的距离。仔细想一想, 灾难发生后潮水般奔涌而至的信息中, 有多少内容你可以说它们与语文教育无关紧要?再仔细想一想, 这部难得的教科书的每一页是不是写着诸如悲痛、怀念、生命、珍惜、感动、无私、坚持、勇气……这些语文教育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又有哪一个不是我们早就迫切渴望通过语文教育写进学生心灵的呢?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部教科书至少带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教育内容:文字内容 (包括各种各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字信息) ;文学内容 (包括诗歌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学作品) ;文化内容 (包括思辨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有关灾难的文化素材) 。
这部教科书其实早就有了名称——《生命》或者《大爱》。虽然灾难是这部教科书的始作俑者, 但是国家、民族和每一个公民都是它的亲笔撰稿者和编写者, 而我们的媒体包括众多传播信息的形式和手段, 替代了纸质教科书存在的方式, 社会也充分发挥了它的公共职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本教科书得到了最大空间的畅销和重印。所以, 如果给灾难这部教科书以“难得”和“鲜活”的评价, 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共识。当然作为共识的结果, 更应该是要求我们用好、用足、用透这部教科书。
对于语文学科教育而言,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珍视这部教科书的前提下, 把它所赋予我们的宝贵教学内容用心地教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生命的深处。
二、让灾难为语文学科教育环境带来改善
如果说灾难让我们意外收获了一部难得而鲜活的人文教科书, 这也仅仅是让我们从内容方面辅助了语文教育。事实上, 灾难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填补, 它对于语文教育环境建设所创造的契机, 我认为更应当引起我们珍视。
这种契机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首先体现在灾难拓宽了语文教育学科的视野, 并且极大地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课堂小环境方面, 灾难为语文教育带来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令以往让师生相对感到平淡、空洞的语文课堂教育环境骤然变得鲜活和丰富起来。这种变化也必然直接激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语文教育的视野也骤然间开阔起来。而在学科的大环境方面, 灾难给语文学科带来了丰富人文内容的社会教育责任, 直接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 这对于增添语文学习的使命感而言, 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这种契机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其次体现在灾难使得语文学科知识、信息传递模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让语文教育环境充满灵动性。以往的语文学习中, 以教科书和教师为核心的信息传递模式, 在灾难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媒体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 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令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迅速增强。比信息接收多元化更能刺激这种积极性的, 还有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如默哀、书写寄语、朗诵、生命思辨、上网留言、课堂募捐, 以及和灾区学生共同学习, 等等。在多元化学习方式让课堂变得灵动的同时, 我们还看到了较之更为可喜的改变:曾习惯于被动参与学习的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
这种契机对于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也充分体现在灾难令我们的学科不得不重新定位学科教育的本质, 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义。如果说灾难之前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那么其本质原因也许就是一个:我们过分地将学科知识的掌握当成了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 语文学科教育的环境不可能真正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因为教师是沉重的, 学生是压抑的。而在这样的学科教育环境中, 语文学科所肩负的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常常被严重挤压。所以, 这种环境下我们所追求的学科教育的“效率”二字, 是的确应该被打上引号的。
但是透过灾难, 当语文教师亲身感受到学生那让人吃惊的人文情怀, 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热情和认真的捐助表现时, 每个语文教师都不会再将“分数”和“成绩”当做评价学生和考量课堂学习效率的唯一。在这样的前提下, 许多语文教师一定会重新思考学科教育的本质, 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义。因为在这种特殊的时期, 语文学科教育环境能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收获什么, 真正懂得什么, 也许谁都会理解其分量到底有多重。我想, 这种的思考审视应该有助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今后向更良性的方面发展。
三、灾难促成教育对象人文情怀的积淀成熟
当然, 我们关注灾难时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语文学科借助灾难这部难得的教科书到底能对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我看来, 灾难以其鲜活而丰富的人文内容, 必将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净化, 在思想上得到沉淀, 在人格上得到填补, 在生命价值观上得到重塑。百年难遇的灾难在给学生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的同时, 也带给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财产, 这份财产能加速今天的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和完善。
首先, 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在正常时期的孩子来说, 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都市, 由于欠缺对灾难的感受, 也就欠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因此也往往谈不上对生命的珍惜。正是因为这个前提, 我们才经常目睹一些孩子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得满不在乎, 甚至对亲人冷漠, 对学习和未来的无所谓。而当灾难降临时, 生命话题也活生生地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 举国哀悼的场面和氛围, 电视和报纸上每天都在更新的伤亡数据……谁还会再对此无动于衷呢?因此, 用灾难来警醒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恐怕是一个意外却极为有效的方式。
其次, 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确立。因为欠缺磨炼, 今天的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脆弱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而一代又一代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表现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很显然, 心理脆弱仅靠目前形同虚设的心理课难以解决问题。实际情况是, 语文教师通常肩负着语文和心理教育的双重责任。但是没有鲜活的内容, 再好的语文老师想要做好这两件事效果都非常有限。然而在一个个生动的废墟故事面前, 在一个个同龄人在生命极限上搏斗的传奇面前, 学生们没有理由不给自己的心灵补上困难和挫折教育这一课, 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收藏坚强与勇气。
再次, 是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大爱情怀的重新点燃。如何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点燃这个时代愈来愈需要的大爱情怀, 也是语文学科长期以来的困惑之一。但是在教材脱离时代、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教学效率评价极为功利化的大环境下, 在学生对语文欠缺热情、对老师欠缺信任感的前提下, 一切努力都似乎显得没有多少效力。但是当灾难接踵而至, 关于责任、关于爱、关于感动, 甚至关于民族高于一切的鲜活的材料, 随即接踵而至。在这样的材料面前, 我们发现, 以往的困惑在迅速化解, 人文教育的崇高目标轻而易举地被不期而遇的灾难植入了学生内心。
当然, 对于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深度积淀来说, 灾难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灾难发生后, 网络媒体上各种形式的文字表达方式, 消息、通讯、评论、诗歌、散文、报告文字, 甚至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及明星艺人们在演出现场集体的朗诵, 等等, 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设语文补充课堂, 目不暇接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丰厚的母语文化和人文素养。最为难得的是, 学生们在灾难这个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大天地里, 迅速成长和成熟了。
四、灾难赋予了语文老师神圣的使命情怀
灾难面前, 语文教师应当怀有怎样的教育意识?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 因为灾难视野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某种境界密切相关, 也与语文教育的若干学科困惑密切相关, 更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对职业理想的探寻密切相关。作为解决教学内容的困扰, 灾难是一个契机;作为突破学习方式的困扰, 灾难是一个契机;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冲出理念上的瓶颈, 灾难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我想, 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人文传播者, 树立向学生播种人间大爱的使命情怀。灾难带给我们民族、社会和国家巨大伤痛的同时, 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大爱的鸿篇巨制。语文教师是最基层的人文传播者, 理应是最直接的人间大爱的播撒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我们有理由、也更有责任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这一神圣的种子。作为基层的人文传播者, 我们应当更早、更牢固地树立这种使命情怀。
作为民族一分子, 树立向学生浇灌民族信仰的时代情怀。语文教师同时也是母语的典范使用者, 更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介绍、展示在灾难面前华夏儿女所表现出的民族意志和精神。在民族深受灾难创伤的时候, 正是这种民族意志和精神让全中国的华人和全世界的华人都团结在一起。这种时候, 语文教师所展现的民族意志和精神最能影响学生, 最能够激发学生爱国和爱民族的情操。
作为学科教育者, 树立向学生进行价值培养的责任情怀。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目标定为三个维度, 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意义丰富而深刻, 对语文老师而言在平时却难以落实。但是在灾难时期, 我们想要实现这一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许并不难, 因为无论哪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借助相应的教育素材。最重要的是,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人, 我们应当在此时忘却功利、淡化分数, 勇敢地把这种责任情怀牢牢地树立起来。
自然, 灾难期间, 作为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许还要有更多的意识需要树立。也因种种客观条件, 我们在树立灾难时期语文教育者的特殊使命时, 或者也会暂时失掉一些曾经固守的东西, 甚至造成一些遗憾和疏漏。但我认为, 相对于民族的大灾难和灾难时期那些失去的生命而言, 相对于灾难面前那些可歌可泣的人或事而言, 我们的情感不可过于保守, 我们的思维不可过于迟滞, 我们的视野不可过于狭窄。也许, 只有当灾难过去很久以后, 我们才会发现灾难其实对于我们的学科教育是多么珍贵, 而灾难时期我们的所作所为又是多么值得回味。
灾难,来临 篇5
还有我们的老师,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跃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誓言,在这生离死别的瞬间,在他们灵如果我们仔细聆听我们的世界,灾难来临时作文世俗繁杂的声音也可能是一首歌,鱼儿畅游水底留下活泼的声音,乌儿飞过天空留下美丽的声音,战士冲上战场留下胜利的声音,这一首首歌就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普通世界中。
大仲马说过: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是啊,在那天我们为生还者祈福,为死者哀悼,但更多的应该勇敢地在灾难面前站起来:相信自己不孤单,让世界充满爱。别再怨声载道,有时生命被命运主宰;别再哭泣,有时微笑的态度会变成阳光的养料;别再匪夷所思地质寻别人的过失,有时过失发生比不发生更值得思考。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时,幸福只是绚烂的幻影,转瞬即逝。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时,我们是一个没了家的孩子。要用多久的日子,可以掩埋今日的伤痛。可能,是一生。
面对灾难的冷静 篇6
大火最凶的当儿,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的寻找他父亲。他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火光摇曳中闪亮,他的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着。爱迪生没有大哭大闹,他平静地看着大火。我相信那可能是悲伤,是无奈,但最重要的是一种具有承受力的冷静。
“我真为他难过。”查里斯后来写到,“他都67岁———不再年轻了———可眼下这一切都付诸东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亲去哪儿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着这样的场面了。’”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给烧了个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构建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 篇7
1. 对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灾难应对教育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大学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 增强他们的灾难应对能力。很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政策做保障,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成效并不显著。关于灾难应对通识教育, 设置与之对应的灾难应对课程体系是普及教育的一种方法。然而, 直到现在有些高校也并没有专门为灾难应对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 思想与行动上都没有觉察到该课程的重要所在, 教师在授课中对灾难知识的讲解几乎不存在。
2. 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内容和形式落后
有些院校近几年来也在逐渐将灾难应对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 尽管很多大学生觉得对他们进行灾难应对教育很有必要, 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灾难应对教育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高校在设置灾难应对教育的课程内容上, 往往对理论知识的灌输非常重视, 对那些在遇到危险状况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上讲的却比较含糊, 导致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大减。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大的转变, 他们已经不再只是看重获取知识的最终结果, 而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并且记忆深刻。据获悉, 很多高校在开展灾难应对教育方式上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 像知识讲座、实地参观等, 然而, 大学生真正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真正的实战演习、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模拟游戏等。
3. 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对于灾难应对方面的相关机制, 高校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的协作层面上还不是很完善。根据相关报道我们得知, 当前只有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有防灾体验馆, 对于那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城市还没有建设防灾类型的体验设施。政府方面对防灾工作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 有些高校在开展灾难演习工作时, 并没有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往往只是走形式。所以, 政府应该推行出相关政策措施, 构建灾难体验馆, 从而使大学生能亲临灾难模拟现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较少, 对社区所举办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 高校应与社区一起开展防灾演习活动, 应该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向居民们宣传灾难应对的相关技巧知识。
二、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1. 提高灾难应对意识, 培育大学生科学的灾难观
(1) 可以开展一定的教育活动比如灾难警示活动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灾难发生的突发性, 让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的灾难观念中领悟到灾难所带来的巨大的后果。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建立互动沟通的机制, 将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灾难教育与学校的灾难教育有机结合, 共同营造灾难教育的预防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们树立一定的灾难防范意识, 对灾难的发生有一定的科学的理解, 在面对灾难时, 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沉着应对。
(2) 定期举办各种防灾减灾训练活动, 在建设相关教育基地以及灾难演习场所中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家庭与社区也要适时举行一些小范围的灾难逃生自救训练活动。让大学生们从多层次、多方面去领悟与感知灾难对人类所造成的种种伤害。
(3)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历史史实来使学生们深刻意识到灾难只是一种自然规律现象, 这种现象是可以被人们所了解与控制的, 只要团结起来, 灾难是可以被掌控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灾难过后总是会带来一定的契机。
(4) 对于在灾难中遇难的亲朋好友等, 可以使大学生对待生死观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树立一种“向生而在”的生死理念, 也就是在面对死亡时, 能不畏惧, 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 享受生命带来的各种奇妙之感。这种生死理念正好迎合“80 后”大学生的特征, 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内容体系
(1) 进行灾难基础知识的教育。灾难基础知识包含灾难发生的缘由、属于何种类型、级别与发生最频繁的地区。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后, 使大学生自身对灾难有科学的认识, 在灾难发生之前, 有科学的评判准则,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护。自然灾害本身无可避免,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坐以待毙, 尤其是大学生在面对灾害时, 更应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征服它。
(2) 进行自救、逃生、互救知识的教育。当前, 灾难应对教育知识的重中之重体现在大学生对逃生、自救、互救的理解程度。高校在开设相关自救互救知识教育过程中, 切忌只照着课本的内容粗浅地讲解, 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列举一定的例子来加强学生的深刻印象。比如在对火灾一课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选取一里面充满空气的袋子套在头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身能在几分钟内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利用。
(3) 进行急救知识与能力教育。当大型灾难发生后, 往往会有大量的人员受伤。所以在救援部队赶到之前, 做好受伤人员的急救与自救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办法得当直接关系着伤势后面的治疗。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医务教育者对学生开展急救知识的讲解。
(4) 进行灾难心理健康辅导。灾难发生的一霎那, 不仅会使部分人受伤与财产损失, 而且也会不同程度地使幸存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尤为重要。在进行灾难心理健康辅导时, 应该重视度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 使他们在面对灾难时, 能够保持从容镇定的心态, 并能很好地帮助其他人迅速走出灾难的阴影。在平常的生活中, 要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灾难真正来临时, 才能处变不惊。
3. 建立健全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协作机制
(1) 与政府部门鼎力配合。作为政府部门, 应该在制度上与财政上给予高校开展灾难应对教育一定的支持。政府可以推行一些相关的减灾法律制度, 使得高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能有一定的法律作为保障机制, 为高校灾难应对教育训练基地划拨足够的资金, 构建高校防灾研究中心。政府与各教育部门应该全力配合, 共同做好灾难应对教育活动的督查工作, 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示范高校”评比活动, 使我国高校的灾难应对活动的顺利实施有章可循。
(2) 与新闻媒体相互合作。校园广播站只是在校园范围内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要想向外界做好宣传工作, 则必须依靠社会新闻媒体。如果某所高校出现突发事件, 这时就应该向新闻媒体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以此消解人们心中的疑虑。与此同时, 社会新闻媒体最新报道的消息事件, 校园媒体可以适时将其转播到校园中, 让大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情况, 从而可以解决有些学生因为听到一点闲言杂语而胡乱散布消息的问题。高校要想对社会人士进行灾难应对教育时, 也需要新闻媒体的帮助, 使全社会成员都重视灾难应对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打造防灾意识与能力过硬的环境氛围。
(3) 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合作。高校与社区、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开展相关防灾活动时, 高校可以与社区一道合作, 共同举办各类防灾活动, 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其中, 全面提升学生与居民的防灾意识与能力。社区也可以凭借高校的种种资源进行防灾实战演练, 高校借助家庭、社会这一平台, 逐步健全三者相互结合的灾难应对教育网络基地, 实现互利共赢的三方互动合作体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是祖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 所以, 对他们进行灾难应对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 构建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的构建路径包括, 提高灾难应对意识, 培养科学的灾难观, 构建完善的应对教育内容体系, 建立健全应对教育协作机制等。
关键词: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马雪梅, 冯维.论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11) :3-4.
[2]薛二勇.教育应对自然灾害的战略选择——以日本、印度、伊朗三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0) :88-91.
[3]路鹏, 李小军, 赵晓燕, 杜敏, 段玉石.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地学实践课教学体系[J].山西地震, 2007 (2) :18-20.
对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再认识 篇8
灾难教育是对国民进行的针对灾难的预警、防治和心理上的教育。具体说就是对灾难的名称、分类、原因、特征、危害等一系列知识的了解;灾难发生前的预兆特点和避难方法;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逃生、自救和互救方法;灾后的心理调控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在反思灾难应急状况和应对措施时,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青少年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 青少年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灾难防范、应急知识。让灾难来教训不如让教育来救命, 从小对青少年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关灾难教育的制度、规范过于形式化, 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建议开展中小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的呼吁, 已经发出许多年了, 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 并要求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等。但灾难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 这些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因而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学生惊慌失措, 不知道如何正确逃生和避难, 致使大量的无辜生命丧失。因此, 使灾难教育可操作化,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刻不容缓。
2、偏重学习成绩, 忽视灾难教育
众多学校的目标是升学率。家长的目标是孩子的考分, 而灾难教育、安全教育被边缘化, 多数情况下只是教师口授一些零碎的安全知识, 没有教材, 也没有演练, 缺乏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在国外, 许多国家的灾难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20年前日本就已经有了关于灾难教育方面的教材, 并且每年都不断更新变化其中的内容。在美国, 幼儿园每月都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 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故而, 在我国, 灾难教育应尽快从宣传氛围转向教育演练。
3、教师缺乏有关灾难教育的培训, 防灾意识和逃生技能薄弱
每年国家或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教师培训, 但大部分仅仅涉及到管理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等内容, 而有关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 造成了教师对于灾难来临的各种预兆现象, 灾难中的逃生技巧, 以及灾难发生后的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
三、学校灾难教育的主要策略
1、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灾难教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 并不能以开设独立的课程来实现灾难教育目标。灾难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过程的落实, 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进行灾害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课程改革最终的实施者, 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 以灾难教育思想设计和改造课程。
2、进行灾难知识宣传
将重大灾难的发生实况制成板、影片, 配以介绍灾难原理、自救互救方法的资料, 免费向学生开放, 可以大提高学生对灾难的警惕性, 增加其有关灾难的知识。学校的灾难知识宣传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专题讲座;二是资料展览和发放;三是竞赛活动。
3、整合不同学科资源,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 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各门学科可以以适当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不同的学科呈现的内容也不一样, 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充分利用各门课程所涉及的各种危机情境, 经常性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增强危机认识和解决能力。比如, 在地理教学中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语文学科可以呈现与灾难相关的文章, 加深学生对灾难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生物学科可呈现生态系统、生物链、生物多样性、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 让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入危机立法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的基本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应激能力的培养。
4、完善灾难教育资源库, 开展灾难教育演练
不断扩大学校灾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容量, 提高质量是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利用学校相关课程资源, 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等平台提倡灾难教育相关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此外, 还要完善灾难教育的数字化资料库, 其中包括网上资源、多媒体系统等, 还可建立以灾难教育为专题的网站, 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直观信息。
灾难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与演练。防灾演练对于提高学生避灾技能和应对灾变的心理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灾害演练比较常见。
5、通过研究性学习, 开展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 篇9
(1)制度规范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农村学校,灾难教育方面的制度、规范的制定都是直接引用现成的模板,没有与自身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缺乏实际操作性。如一些学校的灾难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灌输,课堂上的教育不够严谨,学生对于灾难的认识远远不够,以为灾难只发生在新闻报道里;农村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灾难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次生危险,在平时的灾难教育中,学校没有对学生提到,从而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片面侧重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当前多数学校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学校升学率。农村的一些学校,由于其教育水平本身较差,因而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分数的过分重视使学校更加看重教学方面的质量,从而导致灾难教育没有跟上。由于地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的校址可能位于容易发生自然灾难的地域,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尚不完善,质量较差。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良外部条件应该促使农村学校注重学生的灾难教育,否则当真正面临灾难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3)教师自身能力欠缺,教育效果较差。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国家和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培训。然而却很少有关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这使得教师自身对于灾难教育的认识不够,对灾难发生后的特殊情况处理缺乏基本技能。农村学校很多灾难教育都只是纸上谈兵,教师根据有关要求照本宣科,学生接受过程也是囫囵吞枣。一些农村学校的灾难教育多是随意指定某一教师兼任,对于教师自身的灾难教育知识没有具体要求,这也造成了农村学校灾难教育水平的低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灾难时,师生容易陷入恐慌,无法及时自救,导致无辜生命的逝去。
2. 农村学校灾难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针对学校灾难教育中出现的制度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要及时改进,使灾难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农村学校在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时,要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灾难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
(2)提高灾难教育地位。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相应提高灾难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灾难教育的重视。学校对于正常教学工作和灾难教育要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管理方法。农村学校应该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在学生的灾难教育中,要一方面确保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灾难来临时逃生避难的相关技能。
(3)培养教师相关能力。学校对于教师能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层面,要保证教师在灾难中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目前的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上,置灾难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于不顾,在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过程中,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职责等敷衍了事,缺乏对灾难教育的重视。为此,学校应注重教师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定期进行灾难教育培训,开展灾难教育讲座等。农村学校由于资金、人力等问题,常忽视对教师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要及时加以改进。
(4)组织相应演习。学校的灾难教育应注意在实际中切实提高师生应对灾难的能力。必须经常组织关于灾难的实战演习,提高学生的警戒力,从心理上使学生正视灾难,在实际中进行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锻炼。农村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地区容易发生的灾难融入演习中,并设置一些具体情节,加强学生对于灾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应变灾难的能力。
3. 小结
灾难教育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灾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罕见的特大灾难。2001年“9.11”事件,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 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大地震, 2010年上海胶州路大火, 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 2014年的马航事件和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 每次灾难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于如何防灾减灾却知之甚少。为了吸取教训并有效地应对灾难, 使灾难管理成为一种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我国灾难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 虽然我国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 建成了143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但是大学生的灾难意识还很薄弱, 灾难教育内容缺失, 宣传教育渠道较少, 教育资源匮乏, 灾难教育体系呈整体性缺失状态。
针对高校灾难教育的现状, 有学者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调查。谌丽[1]对北京5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于防震减灾的态度积极, 但是对于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校灾难教育的薄弱。张健和齐秀强[2]选择华北和西南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内心渴望接收灾难教育, 但是学校缺乏相关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 课外教育的诸多内容亟待改进。屈朝霞[3]对京、津、冀16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大学生仅仅初步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 但防灾减灾行为和防灾减灾态度相互不协调。对185个访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 某些高校建立了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高校灾难教育现状堪忧。
二、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SWOT分析
1. 优劣势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以人为本, 培养与塑造人、发展人, 使人趋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中, 也包含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作为现实关怀, 它关心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能否合理与健康地发展;作为终极关怀, 它引导着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一系列思考。由此可见, 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活动, 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 中国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使某些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外, 思政系列人员生师比的严重失衡, 导致辅导员难以觉察到个体的情感波动。
2. 机遇与挑战分析。
近年来大量的灾难报道, 使人们在悲痛的同时, 也将灾难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 上海九年级新生使用的二期课改新教材中,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面对灾难”, 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 便引用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材料, 同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公益广告辅助学习。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例如美国和日本, 都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 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较薄弱, 研究此领域的人员数量也较少。思政人员, 特别是大量的辅导员, 活跃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某些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比一般教师要深刻。由此可见, 思政工作人员具备进行灾难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数百所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然而并非都在正常运营。这样的现状, 给灾难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使高校思政人员失去了很多实践教学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己任。然而, 现实却是, 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的需要,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 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远, 认为教育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的生命节奏。基于此, 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 利用新生转型教育的机会, 宣传在灾难中的自我安全保护策略。
大学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 自身面临一系列的角色转换, 学校和院系往往会组织一系列的转型教育, 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中学与大学在教育和管理上的区别, 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型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安全意识的培养。然而, 这些关于安全的教育, 往往集中在生活层面, 例如宿舍安全、出行安全、学习安全等。如果将灾难教育的内容嵌入新生转型教育中, 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一系列的灾难教育活动, 就可以弥补中学期间此方面教育的缺失。
2. 利用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进行课堂集中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 这些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老师可以涉足与设计的范畴。笔者在多年上课的实践中发现, 传统的这些课程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 学生更期待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 能够“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 把灾难教育的内容加入思政课程教学, 是顺理成章之事。
3. 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 开展专门的实践活动。
一年两次的假期社会实践, 是与社会对接的很好机会。这三个月, 除去回家探亲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无所事事, 如果加以利用, 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目前, 学校对学生都有实践学分的要求, 如果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 拟定一些与灾难教育有关的课题, 组织一批调研小组或实践小分队, 深入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中进行调研, 相信能够收集到一定量的鲜活数据。同时,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接触到一个与他们专业完全无关的领域, 亲眼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 亲身体验一种课堂所给予不了的教育和锻炼。
4.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 开展主题班级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活动, 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受到辅导员认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题活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形式, 也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学者张锐[4]归纳了“主题班会的十二种形式: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灾难教育, 有利于改进灾难教育的方式, 使之更常态化;有利于充实灾难教育的内容, 使之更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促进灾难教育形成效果, 使之更生动持久。因此,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开展灾难教育, 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 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灾难教育水平, 对于增强我国全体国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笔者提出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希望能够对提升灾难教育的水平和推动灾难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谌丽, 陈思, 冯科.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2) :106.
[2]张健, 齐秀强.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访谈实录——对华北和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171.
[3]屈朝霞.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2) :99.
灾难与纪念 篇11
邮件的内容大致是南加州大学校长和洛杉矶市市长将于9月11日在校园内发起一个集会,邀请学生自愿参加,共同纪念十年前在“9·11”恐怖袭击中的遇难者,并反思这个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事件。想到这是在美国仅此~次、不可错过的机会,我便决定登记报名参加这个集会。
集会在学校的一个大礼堂里进行。一个演讲台,几张为提琴表演家提供的座椅与谱架,一面美国国旗,以及一张铺了白色桌布的小圆桌上一根燃亮的蜡烛便是全部布置,而氛围已然肃穆庄严。纪念仪式正式开始之前,礼堂的灯光渐渐晦暗,我开始在脑海中检索官己对于“9·11”的记忆:十年前,我还在读小学,对于“灾难”这个词的意味实在懵懂无知。在电视上看到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坍塌的瞬间,除了本能的惊讶与恐惧,其实并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大人们议论——在中美关系较为紧张的那个年代,这些议论里除了同情,亦不乏幸灾乐祸的成分。然而十年之后,目睹了太多发生在手足同胞或世界公民身上的天灾与人祸,我已有了基本的同情心,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苦难也会感同身受。“9·11”,如今在我的理解里,是全人类的一次伤痛,也因而更想知道,美国国民自己在这场灾难过去的十周年之际,会如何面对,会有怎样的反思。
纪念活动以全体起立默哀半分钟拉开序幕,然后便是嘉宾依次发言。最靠前的两位分别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地方宗教领袖,他们为在“9·11”,恐怖袭击中丧生的平民和因救人而牺牲的消防员祈祷,再以爱、善与宽恕的信念鼓励大家继续前行。然后,校方的一些教职员语气沉缓地描述了十年前那一天的灾难场面及其给自己造成的震撼,总结“9·11”,后美国社会的变化,并分享他们组织的一些以疗治人心创伤,唤回社会团结为目标的社会服务。其中一位穆斯林背景的教授,提及自己当时心中的强烈恐慌:他的名字中有一部分与一个劫机的恐怖分子相同,害怕因此遭到他人的排斥——虽然这并未发生在他身上,但“9·11”后原本自由包容的纽约的确对穆斯林人士采取了更防备疏离的姿态。
在大约一半的发言者结束演讲时,五位提琴手上台合奏了一曲。乐声哀婉柔和,既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又创设出静静反思的氛围。接着,学生领袖上台,以在“9·11”后成长起来的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的视角,谈及“9·11”事件使他了解到世界的复杂与多元,从“美国即世界”的幻觉中清醒过来,也让他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更让他意识到青年人有责任让自己成为更包容、开阔、正直的人——为了让人类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好。校长和市长的发言继续号召人们更坚定于那些光明的信念和人性之善,强调用积极的行动来铭记和处理这个伤口,对世界报以更多理解而非狭隘与仇恨,认为十年前的创伤会让美国和美国人更加成熟坚强。集会的最后,一位黑人歌手清唱了一首冀望国家与世界和平的歌曲,在场所有人的共鸣亦仿佛随之在礼堂回响。
走出礼堂,正午的阳光包围一切,也投射下深深的阴影。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论十年前那场灾难留下的阴霾是否散去,十年后的这场纪念毕竟如此温暖人心。而我不能不想到在当下的中国,也有许多灾难留下的新旧伤口,大家也开始试图通过妥善地纪念灾难来加速伤口的愈合,希望这些纪念能够继续,能够进步,在纪念中释放出更多人性的光明和社会改良的可能。
编辑/姚晟
细节造成的航天灾难 篇12
1971年6月6日, 多勃罗沃尔斯基、沃尔科夫和帕查耶夫乘坐“联盟11”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和实验。6月30日, 3位宇航员进入“联盟11”运载飞船准备返回地球。就在飞船即将进入大气层的一瞬间, 座舱中与外界连接的通风安全阀意外松开。安全阀松开后, 飞船上的通气小窗口快速地一开一合, 舱内的空气迅速地向太空中散去, 飞船内的气压在20秒钟内从900毫米汞柱一下子降到了500毫米汞柱, 1分钟后气压表上的水银柱低至170毫米!
尽管返回程序正常, 返回舱也安然着陆, 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 3位航天员已经遇难。医生们在尸检中发现, 3位宇航员濒死症状几乎完全相同, 他们都有脑溢血、肺部充血、耳鼓膜破损和血痰的迹象。如果他们当时穿了宇航服, 这个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垫圈怕冷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腾空而起, 直上云天。虽然当天天气奇冷, 却没有削减美国公众的热情, 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站在看台上, 期盼着发射的成功。同时, 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坐在电视机前, 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
“挑战者”号发射后徐徐上升, 上升段尽善尽美。
出人意料的是, 发射前和发射时连续多天气温过低, 导致助推火箭连接处的“O”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 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 (这个小缺陷由于以前发射时不碍事而未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 。火箭点火后密封圈受热发生破裂, 燃料外泄, 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的接头处蹿起一缕橘红色的火光。火势越来越猛, 顺着向后的气流喷向外挂燃料箱。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迅速变成气体, 并剧烈地膨胀, 导致外挂燃料箱破裂。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 接着支架脱落, 助推器向内旋转, 撞破了液氧箱。仅仅几毫秒时间, 成百吨的火箭燃料被引爆, 在大西洋上空15000米处, 出现一个巨大的燃气团。正当地面上人们惊愕之际, 一声巨大的闷响在头顶炸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了!
【灾难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08-11
《中小学生灾难安全自救教育》观后感11-04
灾难报道05-12
灾难恢复06-17
灾难救援08-26
重大灾难10-12
灾难与悲悯10-14
人类的灾难05-17
灾难信息传播06-04
突发灾难事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