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2024-08-30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共6篇)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1

《爸爸去哪儿》自2013年10月11日开播起,就引起了广泛大量的关注, 迅速地在其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现象,引起了一系列的话题。

一、节目性质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够火遍全国,与它的节目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1. 真实性

《爸爸去哪了》的有真实的场景,真实地体验,真实地展现。《爸爸去哪儿》还原了明星爸爸作为父亲的真实面目, 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退却了精致的妆容,有的只是最平凡的温情和作为父亲的责任。为了确保节目的真实性,节目组采取不间断无缝录制,收集视频材料累计超过1500小时。 而在后期制作方面,也一律采用原音重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节目录制后期插入笑声的方法。

2. 教育性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录制前,郭子睿因为意外摔伤了左手,但仍然决定带伤参加,郭涛说“也许不参加节目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个保护,但如果去面对这个困难,也许是他人生的一个财富”。《爸爸去哪儿》既让男人们明白了为人父的责任和义务,又让小孩子在困难中学会独立和坚强地成长。 更加难得的是让家人明白忙碌工作之外天伦之乐的可贵。

二、节目策划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舞台综艺形式, 给已经感到视觉的疲劳的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成熟运作模式的引进以及本土化的改良,制作团队的精湛都是节目成功的必要因素。

1. 韩国引进,成功本土化

《爸爸去哪儿》缘于是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其收视率突破10%,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013年湖南卫视引进了该节目的制作版权,在保留原版特色的基础上,更是增加了任务的难度,侧重于明星和宝贝面对任务的能力,以及明星们独自照顾孩子的能力。

2. 前期准备充分

成就一档传奇节目,前期的策划和准备至关重要。从明星亲子的选择到男女组合的搭配都是有所考虑的,与诸位明星反复沟通接触,以确保最合适的人能参与到节目的录制中。同时在外景的选择上,节目组也是煞费苦心,既要考虑到风景的美妙,又要考虑到明星和小朋友的安全。

3. 制作团队专业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制作人是曾经着手过《变形记》 的湖南卫视王牌制作人谢涤葵,而负责剪辑节目的团队,更是处理过《我是歌手》这样宏大场面的专业团队。在现场拍摄方面,全部场景近50个的机位设置,每天详尽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详细到每一个环节和镜头的确定。同时拍摄过程的每一对嘉宾都有两名跟拍负责全程记录,以保障后期剪辑的需求。

三、传播特点

《爸爸去哪儿》连续九周稳坐冠军宝座,推及观众规模六亿。十二集连播,超大体量,高密度,全覆盖,新媒体, 大数据。影响力与传播力双核引擎高效启动。

1. 媒体协同传播,产业带动发展

七期节目核心网站7日播放总量过6.4亿次,日均播放人次达1300万,百度指数从两百万飙升到六百万,新浪话题高位运行并继续走高。成为现象级传播话题。人民日报连发五稿,高度肯定。创下中国电视节目成功转型的最高典范。

同时,《爸爸去哪儿》更是一个充满商机与投资价值的节目,其涵盖和带动产业包含旅游业、车企、服装厂商、房地产、服装厂商、电商、日化、教育等各项领域。

2. 病毒式传播

超高稳定收视,超高规模受众,参与亲子和微博栏目粉丝数直线飙升,单条转发动辄高达几万几十万。病毒传播, 网友超赞,不单单是节目受到热捧,节目中的几位小朋友也是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明星,人气暴涨,身价倍增。 新华社网络中心大数据调查显示《爸爸去哪儿》美誉度高达89%,零差评的口碑。

四、时代意义

《爸爸去哪儿》在成为现象级传播话题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1.《爸爸去哪儿》传播了正能量

《爸爸去哪儿》在掀起一轮新的收视狂潮的同时,也为 “中国梦“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五位明星爸爸带着他们的孩子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完成规定的任务,正是这样的环境和遭遇,才最能激发坚强的品质和温暖的亲情。在这个爱缺失的时代,这样的节目无疑是最打动人心,也最能激发人们对亲情和家庭的回归和思考。

2. 重新唤起亲子关爱

全社会多次引发亲子、教育等无数热议话题,而最近的 “重庆女童摔婴”事件则再次将这个话题推向最高点,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社会,这样一个容易忽略的时代,我们对于家庭,对于孩子到底付出了多少,而这样的一档节目,一种温情更能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对孩子的关爱。

3. 重视孩子培养和教育

“节目并不是为了秀一下‘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而是为了给80后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这是节目组对于这档节目的定义,中国文化自古讲究传承,而我们又该教育孩子什么,让孩子学会什么,这档节目都会给我们一个更好的诠释。

五、结语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温情忽略的年代, 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剖开传统节目运作营销策划等诸多因素不谈,其对亲情和家庭的回归,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也是对一个社会热点的思考和回馈,是其成功的内因所在。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2

《爸爸去哪儿》是以亲子互动为主旨的内容,每期将有5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48小时的乡村体验的户外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在没有妈妈的情况下,明星爸爸与孩子必须在户外生活三天两夜。

市场情况

暑假,充斥在中国银幕中的音乐选秀节目让人目不暇接,选秀选手动辄诉说自己的悲苦经历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但在选秀浪潮下,观众很难分辨真伪,对观众而言,诉说自己悲苦经历似乎已经成为选秀的常态化表演,很难真正博得同情。与此同时,惺惺作态使得中国需要一档真情实感的节目,没有谎言,没有利益,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或女儿,又有谁会说谎或演戏呢?而户外真人秀节目就应该以真实的情感为基准,发觉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一面,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户外真人秀节目需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情感,在实际的互动和实践中让观众体会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空口无凭的诉说自己的情感,户外真人秀正是应该在实际中让人们得到升华。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3

关键词:内容产业;价值链;爸爸去哪儿

2013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节目的“模式引进年”。从《我是歌手》到《中国好声音》,再到《爸爸去哪儿》。从2013年的几档热播节目来看,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年末《爸爸去哪儿》的大热,让中国观众真正了解到了真人秀的乐趣。

一、传统产业的产业价值链模型

基于内容产业是多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其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有重合也具有一些差异性。首先,先来看一下传统的产业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如下图所示:

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传统价值链是根据工序,生产环节和流程来分析增值过程的。但内容产业的产品形态结构与实体产品存在着差异,因此它的价值链与传统的价值链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首先,内容产品作为一种经济产品,基本生产环节上的生产、销售等相对趋同。其次,内容产业其产品的无形性决定了内容产业与传统产业也有以下的不同:内容产业是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生产和创建的,产品的独特性就是用户个性的直接体现;内容产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内容的创建、采集、整理、组合等,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产品服务;其核心优势也有很大的差异,传统企业侧重于技术优势形成的产品差异,而内容产品的成本价值主要在于内容创建和整理环节的智力投入以及资源获取上。

二、内容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构建

对于内容产业来讲,它的价值链增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容产品的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价值链,我们称之为横向价值链。这一价值链流程将内容产品的每个价值生产过程进行了完整的体现。然而从微观角度来讲,内容产品的出现则又是人类智慧一层层的加工和增值过程,我们称之为纵向价值链。

下图是以影视节目的制作为例构建的横向产业价值链:

该价值链列出了内容产品得以实现的各个活动环节,即内容创建、内容打包或集成、内容产品营销、内容产品的应用和发布,同时还对内容企业的辅助活动进行了概括。

内容产业的纵向价值链主要是围绕着内容的形成而展开的。主要是指从数据、信息到知识而形成的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与横向价值链不同的是,它的构建主线是通过数据信息的开发、整合和挖掘,从而一层层使内容产品的价值发生着变化。

三、分析《爸爸去哪儿》在内容产业链中运作

(一)从横向价值链分析

1、内容创建:在横向价值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韩国节目在引进上的优势,首先,节目模式的的成熟,尤其是在国内欠缺的户外真人秀这类节目模式上的成熟。另外,相较于欧美节目,韩国节目在受众与国内观众有一个较好的相容性。同属于亚洲国家、甚至是同属于儒家思想文化圈,在节目的目标受众在很多特征上都可以直接借鉴,节目的效果预测也同样能够更加精准。

2、内容打包/集成:在内容的打包和集成中首要做到的是对创建的内容进行处理。通过这种集成或打包,使信息内容得到有序地整理,并使它真正具有了体现内容产品价值的方式。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对其进行了大量改编,使其更符合中国电视受众的审美和心理。从下图的中韩两个版本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版对原有内容的修改。

节目中采用韩国全境式的拍摄方法,全方位的展现了父亲和萌宝的表现以及他们之间爱的互动,与韩国版不同,加入的挑战环节加快了节目的节奏。主持人的加入也缓解了参演人员的拘谨,很好的引导了节目的进行。就这方面来说韩国的参演人员表现的更有综艺的感觉,中国版还是塑造的节目角色不够接地气。

3、内容产品的营销:内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营销过程就变成了至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内容产品价值的实现以及企业所获取的最大利润。在内容产品的营销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渠道以及广告、促销等活动。在内容产业中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的营销渠道往往与内容产品直接相连。因此内容产业的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传统价值链中的渠道价值链。

在销售渠道方面,《爸爸去哪儿》在电视媒体播放的同时,金鹰直播等许多直播网站也获得了播放权,而视频网站——爱奇艺则获得了独家播放权,单集最高播放量10144万,总播放量542,319,586。其中有至少60秒的广告和其它内容的推荐链接。

以上亿元价格拿下《爸爸去哪儿》网络独播版权后,在2014年王牌综艺节目推荐会上,爱奇艺宣布银鹭以660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独家网络冠名权,一举收回近三分之一投入成本;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品牌厂商“觊觎”着贴片、植入等广告合作形式。

在这场交易中,爱奇艺巨额的版权购买费用和银鹭高昂的广告投放费用,不仅证明《爸爸去哪儿》这档综艺节目超强的吸金能力,也暗示了在视频网站中独播节目的价值正在直线上升。

4、内容产品应用/服务:这一活动环节主要是内容产品消费后,通过售后服务实现受众对节目持续关注,增强品牌优势。同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反馈及时生产出满足消费欲望的内容产品。

(二)从纵向价值链分析

从数据—>信息—>知识—>智力产品—>多形式内容产品的过程,也是内容创建后逐渐发展衍生品的过程。《爸爸去哪儿》成功了,而节目作为单纯的电视的内容,仍旧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不断开发内容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智力加工,才能不断增加附加价值。其团队也在手游和电影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手游:作为传统媒体,湖南广播电视台跨界做手游,一个月时间完成开发,目前总下载量超过1.2亿次,日活跃过百万,成绩令人惊叹。另外,也给电视台带来不菲的广告收入。伊利冠名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它的另外一个品牌金领冠冠名了《爸爸去哪儿》手游。

电影:截至2014年3月1日,票房高达6.87亿。5天拍完的电影,形似综艺节目的超长版,但不可否认,原有内容的不断拼接组装才造就了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消费。

消费者对于内容的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内容产业整个的产业集群。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進内容产业的发展,共同构筑了内容产业的价值链。

参考文献:

[1]肖叶飞.三网融合产业链重构与整合[J].中国有线电视;2012.01.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4

一、大明星变平凡人:节目模式的另辟蹊径

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明星凭借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往往成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座上宾。国内从早期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到《舞林大会》《星跳水立方》, 再到近两年炙手可热的《中国好声音》, 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大致经历了“观星”“乐星”“造星”“秀星”“虐星”五个阶段。[1]在国内综艺节目新瓶装旧酒、相互模仿抄袭导致同质化严重的电视生态环境下, 湖南卫视去年从《我是歌手》开始再次发力, 一改“超男”“快女”草根选秀路线, 首创实力歌唱明星专业PK, 取得良好的收视反响。而这一次, 湖南卫视在节目模式上再次另辟蹊径, 邀请五队明星父子到完全陌生的户外进行旅行, 通过全景纪录这些明星父子的体验经历,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了这些明星抛开光环, 作为一个平凡父亲与过去屏幕形象完全不同的真实状态, 也因此赚足观众眼球。

新闻中存在“名人效应”, 也就是常说的“名人+平常事=新闻”, 且这些名人的知名度越高, 新闻价值就越高。事实上, 这一法则也同样适用于电视娱乐节目, 早期的英国电视真人秀节目《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 (《我是名人, 让我离开这里》)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节目把十个名人带到热带雨林里封闭生活一个月, 生吃虫子、跳飞机、在鳄鱼身边游泳……通过各种人为设计的挑战考验参赛者的心智和体力, 其收视率最高时差几乎一半的英国观众同时收看该档节目。正如该节目制片人Nataika Znak所说, “因为名人一向都过着很奢华的生活, 什么都有, 我们要拿走这些奢华, 我们要看到那个真实的人, 看到他们的本性。这是这个节目的目的:看没有了光环的名人会是什么样———这也是这个节目的娱乐性。”[2]除此之外, 类似的明星真人秀电视节目还有澳大利亚的《Celebrity Survivor》、英国的《Celebrity Love Island》等。同样, 《爸爸去哪儿》通过抓住观众的收视兴趣和需求, 满足了普通人共有的对他人隐私的窥探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对名人隐私的好奇, 不仅仅是他们华丽的舞台形象,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们作为平凡人的真实状态, 尤其是当其遭遇挑战和困难时的状态。这些作为明星的电影演员、奥运冠军、模特和导演在电视之外作为父亲是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的?这些平日里充满神秘感的“星二代”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成长的?这些悬念无疑吊足普通电视观众的胃口, 也成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最大的看点。

从电视对受众需求的满足角度看,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爸爸去哪儿》这种呈现日常生活的节目主要满足的是人的窥视欲, 观众会通过对明星亲子关系、情感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生活形成参照对比。”[3]该节目每期让五对明星父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三天两晚, 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允许带任何其他东西, 包括手机、玩具。卸下明星的外衣, 他们在农村、沙漠、水乡等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劳动、竞赛和游戏, 经历平凡人每天再平常不过的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生活, 明星父子们相处过程中的一切生活细节都被全天候跟踪拍摄的摄像机呈现在电视上, 包括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和窘境, 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快感, 即美国传播学者伯奇 (A.A.Berge) 所言的“分享他人经验、狂欢与消遣、体验自由、旁观他人犯错误”等收视动机。[4]

二、亲情视点:超越娱乐的人性关怀

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推进, 观众的关注焦点由早期对明星隐私的窥探转变为对亲子关系、育儿经验、父爱等亲情话题的讨论和思考, 这得益于节目创作者在视点选择和价值引导上的人性关怀。作为一档从韩国引进的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 湖南卫视创作团队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区别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在内容上对娱乐效果的追求, 《爸爸去哪儿》诉诸父爱、亲子等家庭亲情的唤醒, 契合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因此受到广大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约翰·费斯克认为,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文本, 必须提供大众意义与大众快感。[5]大众意义来源于文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电视创作应当基于当下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以此才可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虽然是引进韩国节目版权, 但其在节目生产过程中有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本土版的节目增设了亲子间交流与互动的环节, 让明星父子在共同协作中完成任务, 如收集食材、做饭、滑沙、放鸟、踢球等活动, 让平日里缺少和子女互动的明星爸爸们尝试独自承担照顾和教育子女的重任。五个“星爸”风格迥异的教育处理方式,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参考和评价的育儿经, 一下就戳中当下中国家庭教育, 尤其是父亲教育的神经。节目中, 无论是明星爸爸们第一次下厨做饭时的手忙脚乱, 还是在面对孩子哭闹时的束手无策, 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捧腹, 但捧腹之余, 也让观众解读到了当前中国家庭中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并呼唤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回归, 节目因此被网友评价很“接地气”。

有调查显示, 《爸爸去哪儿》的观众群以80、90后为主, 由于同节目参与者在心理上的接近性, 这些正处于适婚年龄或初为人父的观众在收看这档节目时, 很容易产生“自我投射式”的观看体验, 从而沉浸在节目中感受五个明星爸爸的喜怒哀乐, 并以此观照自己的家庭生活。此外, 节目的走红还在于其主题选择正契合了当下社会热点议题———未成年人教育。2013年重庆女孩摔童案、福建男孩杀童案等恶性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接连爆出, 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反思和讨论, 而该档节目的播出无疑对当下80、90后父母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参考范本, 寓教于乐中传播了社会正能量。正如总导演谢涤葵所言, “很多观众看节目的入口可能是孩子卖萌或者窥探明星的生活, 但看下去就会发现这档节目之所以反响大, 是因为它非常真实, 而且切中了社会的神经, 在一个过于注重发展的社会, 太多人把成就放在事业和金钱上, 忽视了家庭伦理以及和孩子的情感沟通, 而这样一个节目提供了一种参照。”[3]如果说娱乐是这档节目的表皮, 那么关注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议题, “帮助孩子成长, 还能锻炼父亲”的亲情视点才是《爸爸去哪儿》的思想内核, 这也是它能够赢得广泛赞许的秘诀。

三、户外纪实:悬念和意外并存的真人秀体验

作为一档纪实类真人秀节目, 《爸爸去哪儿》摒弃了过去华丽的演播室和周密的拍摄脚本, 将拍摄场地搬到了远离繁华都市的户外, 让参赛明星家庭每期在三天两晚的户外体验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新奇陌生的拍摄场地、花样百出的比赛游戏, 外加上难以预设的节目流程, 让每期节目充满悬念和变数, 从而彰显了电视真人秀接近生活和真实的巨大魅力。

真实和悬念一直是电视吸引观众的法宝。《爸爸去哪儿》采用纪实手法, 对五对明星父子父女的户外体验生活进行全程跟踪记录, 为了不遗漏每一个精彩瞬间, 节目组组建了庞大的摄制队伍, 保证了镜头从室内到室外始终伴随每个拍摄对象左右。除了必要的游戏任务布置, 编导不介入、不参与主人公的行动,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内容充满悬念和变数, 也正因为为这种“直接电影”式的客观纪录, 让观众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从而被节目进展牢牢吸引住。如节目在湖南平江录制时, Kimi在打水时一不小心栽进了蓄水池,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 现场拍摄组赶紧把他救起来并换上干衣服, 从惊吓中回过神来的Kimi感叹:“太好笑了, 像爸爸结婚时脱衣服跳水。”这次意外事故被完整地纪录了下来, 最后呈现在播出节目中,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爸爸去哪儿》每期90分钟, 但每次三天两晚拍摄的节目素材量竟达到1000多个小时, 这些来源于现场40多个机位和200多人的项目团队, 如此惊人的片比最终保证了节目内容的精彩纷呈。不排斥任何意外的纪实手法, 加上五个萌娃在镜头前自然的举动着实也为该档节目增添了不少意外和惊喜。从Cindy在晚上临睡前突然给爸爸送上的生日祝福, 到天天护蛋失败后委屈地为自己善意的谎言而道歉并自愿接受惩罚, 到Kimi在发现爸爸悄悄离开后到处寻找时惊慌失措的表情等, 这些感人的细节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每个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体验普通人生活中最平凡同时也最真实的感动, 并从节目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此外, 多媒体整合、台网联动等传播策略的运用也是《爸爸去哪儿》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总之, 由于抓住了当前我国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通过在节目模式、形态、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最终成就了这档现象级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电视节目借鉴。

摘要:《爸爸去哪儿》无疑是去年中国电视荧屏的一匹黑马, 在当前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 其能够创造惊人的收视率和收视口碑, 笔者认为, 成功因素主要在于其独辟蹊径的节目模式、超越娱乐的亲情视点以及户外纪实的节目形态等因素, 其立足受众本位的创作策略值得其他综艺类电视节目借鉴。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视点,纪实

参考文献

[1]陈红梅.电视“明星消费”现象的演进与隐忧[J].传媒观察, 2013 (8) .

[2]崔莹.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133.

[3]于丽丽.“爸爸去哪儿”的中韩双面[J].南都周刊, 2013 (43) .

[4]A.A.Berge.Essential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M].CA an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5:102.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5

2013年最热门的电视节目要属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了,该节目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一经推出即获高收视率并引发热议,以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成为2013年最重要的电视现象之一。据央视一索福瑞媒介收视率显示,《爸爸去哪儿》2013年10月11日开播当天,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达6.45,此后收视率呈现一路飙升态势,到第一季最后一期,《爸爸去哪儿》第十二期全国网收视率达到3.40,收视份额21.41,城市网收视率达到5.008,收视份额达22.16。2014年春节,以节目同名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推出,同样引来高票房。这样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是近年来除《中国好声音》以外,电视真人秀节目中较少有的现象。

作为一档新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将主人公安排为明星及其子女,反映的是一种生活化的家庭亲子关系。《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和电影成功推出,人们不禁要问,“爸爸现象”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受众心理和社会情感诉求?该系列内容成功反映出怎样的收视需求?本文主要从亲子互动的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亲情塑造的成功之道。

二、亲子关系在节目中的呈现

家庭是情感的重要纽带,家庭内部的情感铸就了强有力的联接,形成亲人间交往的纽带。《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将家庭亲子互动情感在电视荧幕中再现,呈现出家庭内部父亲与孩子成长、教育的经历,这种亲子互动关系与观众的情感体验相交融,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般的社会互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在心理上、行为上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社会互动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不仅影响着情感的形成,而且也影响着情感的状貌。社会互动的情境往往对形成什么样的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社会作用。[1]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掌握并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为规则、价值观念以及知识技能,有意识地传递给儿童,儿童不自觉地将这些规范、观念和知识技能融入自觉行为和认知结构之中。”[2]而亲子互动体现的是,在家庭内部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社会互动交往关系。在儿童初级社会化的社会互动中,亲子互动是最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是儿童初次与社会接触的重要途径,因此亲子互动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初级社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致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陌生感。[3]父母与孩子亲子互动的减少,将影响孩子正常初级社会化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目前,在我国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依恋,建立和谐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4]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改变了以往传统家庭子女间相互照顾、互相扶持成长的状况,也逐渐改变了亲子互动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缺乏兄弟姐妹,在缺乏亲情互动的情况下常常感到孤单寂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得疏离、不够亲密,甚至产生子女离家出走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政策背景下,家庭的情感与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成为日益紧缺的情感体验,重视独生子女家庭的情感慰藉,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与交往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正是抓住了社会转型期我国观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开拓了真人秀节目新的类型。

三、节目对亲子互动关系的塑造

《爸爸去哪儿》节目是国内首次以旅行作为主题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有力营造了家庭中亲子互动的场景,给观众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首先,展现户外旅行体验。《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改变了以往在人造场景中录制节目的惯例:第一季开播的12期节目共6个户外体验地点,从北京灵水村到宁夏沙坡头再到云南普者黑,从山东鸡鸣岛到湖南白寺村最后到黑龙江雪乡,可谓跑遍大江南北。大自然在为明星家庭提供自由施展的空间和尽情体验户外乐趣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对于明星家庭来说,外出旅行过程中,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各种艰险、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家庭成员需要应对和化解这些旅行过程中的问题。户外旅行生活涉及照顾孩子的起居、野外探险以及对陌生环境不适宜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常家庭生活相比,户外旅行生活更加考验父母对孩子的照料技能。户外旅行生活,使明星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并回归到家庭生活的常态之中,给观众以亲切感。

其次,塑造和睦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关爱方式方面是有差别的,一般母亲与孩子较为亲近,而父亲在关爱子女方面略微逊色。《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特意营造了妈妈不在家的户外情境,以此考察明星爸爸与子女相处的情况。该情境的设置,符合目前大部分中国家庭“女主内,男主外”观念下,人们对父亲在亲子互动方面责任缺失的思考。节目中,在母亲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父亲承担起哄孩子、陪伴入睡、为孩子讲故事的角色;在亲子互动中,明星爸爸们从往昔万众瞩目者变为平凡的父亲,观众可以感觉到明星爸爸抚养孩子的笨拙与面对柴米油盐的不适应,在此过程中观众对明星们有了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也从生活中观察到了明星家庭生活中的另一面。

第三,内容生动,富有童趣。《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中的小主人公选择的是明星的孩子,年龄在4至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真可爱,具有萌的特质,并且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对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而这个年龄段的明星爸爸们带孩子的经验不太丰富,这些因素成为节目中的戏剧热点。节目中,孩子们与明星爸爸找食材、抓鸡、捕鱼、寻宝藏,孩子们聪明伶俐、富有童趣的个性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纪录了小主人公与明星的对话和即兴发挥,明星父亲们寓教于乐和耐心倾听,使观众在感受到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求知欲的同时,也感受到父亲耐心培养子女精神的感染。节目摒弃了亲子教育中空洞的说教,转化为现实中的情景互动,在反映生动有趣的亲子互动形象、孩子童趣的同时,塑造了平等沟通的亲子教育观念。

四、亲情的塑造

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节目的元素、推广宣传、后期包装等一系列的运作因素,从节目推出的社会背景和心

理层面看,《爸爸去哪儿》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获得成功,正是出于社会转型期我国观众亲情缺失的空白点,从而满足了观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成功塑造了亲情关系,这是节目的一大特色,成为脱颖于其他同类选秀类、益智类问答、挑战冲关类真人秀节目的重要原因。该节目迎合了社会转型期观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塑造了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给观众以和谐的情感体验。

亲情是人类本真的情感之一,亲子关系和亲情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成功渗入,在于亲情这种情感本身的感人与接近性,特别是亲子关系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尤其感人,惟有这样不煽情、不做作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因为节目的主人公为明星及其子女,使原来在社会舞台上高贵冷艳的明星走下神坛,以一种生活化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明星本身就具有看点,并可以引发大量的追星话题,受到广泛关注,而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关系更能打动观众,让观众感受到明星平凡朴实的一面,这也是《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道。

五、适度打造亲情关系

在亲子类节目的打造过程中,需注意节目中亲情表现的适度性问题,一旦亲情元素成为屡试不爽的“万金油”,并在节目中被过度添加,亲情就不再是感人的情感元素,反而成为与商品一样的特殊符号而被消费。已有的一些情感类电视节目,过多运用情感元素,甚至采用编造的故事来吸引眼球、获取收视率,当这些谎言被揭开后最终因遭到观众的反感而被唾弃。

鲍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不断生产、消费神话外,没有其他神话立足点的消费社会。”[5]在当今的媒介化社会,大众媒体传递的媒介符号、塑造的荧幕形象以及传达的价值观,都以潜在的符号形式向观众无形地渗透出消费的本质,而对儿童以及亲情的过度塑造,势必带来对亲情的消费,过度消费亲情还将破坏亲情本身自然、感人的特征,使观众觉得矫揉造作,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亲子类真人秀节目需适度表现情感和亲情元素,不可过度消费亲情。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赢得高收视率后,其他电视台也纷纷模仿,比如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等,这再次反映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的不良现象。同类节目的跟风和过度出现,将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影响对同类节目的关注度,因此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应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抓住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因素,了解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和情感需求,不断开拓真人秀节目的类型,以满足公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03页

[2]肖翠红:《亲子互动与儿童社会化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2007年第9A期,第4-6页

[3]马德峰:《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社会》,2003年第7期,45-46页

[4]邓丽群:《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的构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3-55页

《爸爸去哪儿》成功记 篇6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观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 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并且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节目内容。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需要, 并达到不同的目的。[1] 受众的需求动机是多样的, 包括: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过程中个人的性格、兴趣、受教育程度等与个人属性相关联的因素, 还有复杂的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各种因素。[2] 根据麦奎尔对电视节目调查研究的成果, 各类节目满足受众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3]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积极的, 是能动的, 是能够基于自己的需求来接触媒介。那么, 《爸爸去哪儿》是如何满足了受众需求, 满足了受众哪些需求呢?

二、《爸爸去哪儿》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分析

著名传播学者麦奎尔对电视节目受众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 得出这样的结论:受众收看各类电视节目, 均是满足了其自身的心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四种基本类型的需求。从《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类型上看, 同样满足了这四种基本类型的需求。具体如下:

心绪转换效用。大众传播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娱乐和消遣, 电视作为一种最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 可以帮助观众暂时忘却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 给观众带来放松和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需要释放压力, 需要娱乐放松身心, 而收看娱乐节目就是人们释放压力, 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4]

通过观看电视娱乐节目, 观众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 获得暂时的放松和满足, 缓释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爸爸去哪儿》是一个季播节目, 一季共12期, 每两期节目栏目组都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点, 给观众的感觉是好像随着节目中的人物一起到了那个地方, 进入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 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事情, 获得一种轻松感。

人际关系确认。大众传播时代, 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情境, 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也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着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人们的人际关系确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人际关系, 二是现实人际关系。

首先:虚拟人际关系;所谓虚拟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中的人物所产生的一种朋友或熟人的感觉, 热心观众每周五晚上都会准时去收看《爸爸去哪儿》, 慢慢的, 观众就会和节目中的爸爸和孩子建立一种熟人或朋友的关系,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拟态的人际关系。

其次:现实人际关系;人的社会性特征, 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们必须在同他人的交往中, 才会有生活的安全感和充实感, 与他人谈论节目内容, 不失为增加聊天的话题的一剂良药, 与此同时可以融洽朋友之间的关系和家庭关系。当周围的许多人都收看《爸爸去哪儿》时, 大家都开口谈论 “kimi”“森碟”时, 如果自己没有收看, 就会失去共同讨论的话题, 显得格格不入, 妨碍现实人际关系的构建。

自我确认效用。电视节目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确认和调节的标准。一档电视节目中人物发生的事件、状况以及矛盾解决的方法等, 都可以作为框架为收看节目的观众提供自我确认。观众通过与节目中人物的行为对比, 能够对自己反思, 继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比较容易使观众产生了自我认同感。节目找准了契合当下中国人情感的引爆点, 讲述了明星亲子关系, 中间有很多父子共同完成的任务, 穿插着明星爸爸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表达, 孩子和爸爸亲情故事的描述, 这些故事符合观众的认知, 观众从节目中爸爸和孩子的行为方式, 对比自身, 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重构。

社会环境监测。人们都会产生需要社会认可的心理,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往往可以从节目中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得到一种与自己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系的信息, 有助于个人及时把握时代的变化。观众通过电视媒介, 观看不同类型的节目, 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对信息的需求。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一档大型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 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从中满足各自不同的精神需求。儿童观看《爸爸去哪儿》, 主要是看与他们同龄的孩子在节目中的表现, 成人观众观看节目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轻松和娱乐, 还能从中对比明星爸爸的教育方式,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式。

小结

《爸爸去哪儿》将室内综艺升级为野外综艺, 亲子搭档真实、温馨的小清新情调, 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温柔的情感。 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取得巨大的收视成功, 也让从业者受到很大的启发: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的角度来看, 观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 已经不是一个被动的电视节目接受者, 选择权在他们手中, 依据自己的各种需求, 在繁多的电视节目中进行有目的选择, 以满足自身的收视需要和心理满足。

所以, 电视栏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创新, 而创新的突破口要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 较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同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才可以获得成功。

摘要:真人秀节目近几年在我国荧屏上遍地开花, 2013年又一引进版权的儿童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迅速火爆荧屏, 一经播出, 触发全民柔情, 并引起广泛热议。《爸爸去哪儿》收视率一路走高, 我们可以从“使用和满足”理论视阈下分析《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使用和满足”理论,《爸爸去哪儿》,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邵培仁:《传播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上一篇:地下式配电房下一篇:灾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