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都去哪儿了(共12篇)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1
一到岁末年初, 伴随年终奖的发放, 公关公司高层们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员工们敲门进办公室的神态稍有异样, 便让他们开始焦虑他是不是又要提出离职
前段时间拜访业内一家公关公司, 和其总经理聊起人才这一话题。本来拜访的初衷, 是想讨教一下其招聘人才的攻略和秘诀所在, 没想到刚开话头, 他就发出和我一样的人才难寻的感慨。他甚至讲了一个极端案例, 有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上班的第一天就提出了离职。他问我:难道我们公司就这么差吗?也不至于屁股没坐热就要出逃啊。我当然理解这位爱才心切的老板心情, 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自嘲式的无奈。事实上, 这家公司是新晋崛起的业内黑马, 服务的都是优质客户, 有不少口碑卓著的案例作品, 薪资待遇也是业内一流, 在一些关怀员工的人性化措施上很下工夫, 这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不过, 无论是业内老牌公司, 还是这样的实力新秀, 都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共同难题:人才难觅。
乍看之下, 这样的难题似乎有些矫情。毕竟, 近些年经过大学扩招, 每年有海量的毕业生投入职场。从一些机构的就业率统计来看, 似乎并不乐观。在就业环境多少有些严峻的语境下, 发出人才难寻的浩叹的确有一丝做作, 不过, 这却是公关公司最坚硬的现实。每年一到岁末年初, 伴随年终奖的发放, 公关公司高层们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员工们敲门进办公室的神态稍有异样, 便让他们开始焦虑他是不是又要提出离职?而在一腔热血地参与竞标并最终赢得新业务后, 同样也会滋生幸福的烦恼:新业务都要部署哪些人?团队该如何搭建?人才哪里去找?
年复一年的人才荒, 其实有着多重原因。
现有团队不稳定算是一个, 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离开一个就会出现一个空当, 更遑论岁末年初出现的或大或小的离职潮。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 公关公司离职率高达20%。“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句俗语用来形容这个行业也很恰当。不过, 这“流水的兵”的招聘成本却很高昂。事实上, 如果连番出现人才无法顶上的局面, 不仅会影响现有业务, 甚至会葬送公司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公关公司的人才流动率那么高?复盘一下, 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因为行业特性, 工作压力大, 一些人接受不了需要改行;二是因为行业需求激增, 新公关公司越来越多, 同时由于竞争需要的挖角, 一部分人选择了跳槽;三是一些人经过了卧薪尝胆开始了创业。当然, 还有另一些人, 选择了从乙方到甲方的嬗变, 进入一些企业或组织的营销公关等相关部门工作。
稍显尴尬的还有几条原因:一是在实际运作中, 不少客户的态度暴戾, 这也是造成服务团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毕竟“客户虐我千百遍, 我待客户如初恋”的要求过于严苛, 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有尊严的, 没必要如此忍气吞声;二是一些公关公司企业文化不健康, 运作模式有风险, 发展前景有疑虑, 这对那些以专业立身的人才而言, 都是接受不了的, 分道扬镳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从人才供给上看, 虽然目前全国也有一些高校设置了营销、广告、公关等专业课程, 但一方面是毕业生对口式的就业意愿并不是那么强, 另一方面他们短时间内还达不到公关公司要求的专业技能, 需要有一个熔炉再造的过程。实际上, 公关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 并不是那么拘泥于专业教育背景。一些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的精英, 之前并没有所谓的专业功底, 而是通过不断的实战和学习, 砥砺向上, 终有所成。英雄不问出处, 但公关公司需要做好这一理念的宣传。
说了这么多, 人才去哪儿了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不过,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人才难题事涉公关产业链各个层面, 需要体系化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2
回想我的母校,整洁的教室,叽叽喳喳的同学,校园里这一切都是那么难以忘怀!听,那清脆的急促声,是上课的响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耀眼的阳光洒满操场,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伴着对新的一天的期盼回荡校园呢!可是这一切却又如白驹过隙,眨眼便没了踪影。
这样回味着,突然几个渐渐清晰的身影钻进我的脑海,这不是我日日相见的老师和同学吗?
他们清澈的眼睛诉说着不舍。20xx年来,时间冲破了我们的间隔,却在最快乐的时候把我们推出了小学的大门。细品门里的味道,有酸,有苦,有甜,有辣,运动会拼命了却还是接连掉棒,偶尔遭遇的不公平,和同学们在一起打闹、玩耍,站在国旗下紧张的讲话……林林总总,它们最终留在我记忆里的,唯有美好和依依不舍。
若我有幸能知道时间去哪儿了,若我在那儿找到了时间娃娃,我一定抓住他的小手,请他带我回到小学时光,重新漫步在那无忧无虑的日子……
“性”都去哪儿了? 篇3
35岁 大学教师
我丈夫比我大10岁,10年前结婚时他性欲还很旺盛,我们过得还是很“性福”的。但这种日子过了两年多,他就不行了。我曾经带他去找过我相识的医生,但医生私下跟我说,情况并不乐观。如果想要孩子的话,还是尽快让他积极治疗,争取早一点。没想到,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丈夫又患上了前列腺炎。
总算有了孩子,孩子一出生,他主动搬到了另一个房睡,别说没那事儿,就连肌肤相亲都没有。我们现在感情很淡,我完全是看在儿子的面子上才与他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好几次我都想提出和他协议离婚,但我知道他不会同意,因为他舍不得儿子,更舍不得一半的财产。外人看我表面挺风光的,但谁知道我遭受的摧残呢?
吴女士
37岁 银行会计
我就是一个无性婚姻者,而且这一状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我有一批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她们当中也有一些与我一样,基本处于无性婚姻状态。据我了解,无性婚姻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就我们这批朋友而言,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或是因病。有的男方患了糖尿病、前列腺病,阳痿等;或是因双方出现了矛盾处于“冷战期”:又或像我一样,因为丈夫工作压力太大而失去了“性趣”。我先生的确也是太累了,精神压力也大,所以身体总是处于疲惫状态。有时我们独处时他也会一时兴奋,但欲望与能力总是不能同步。每当这时,他就会蹙起眉头叹气,而我则只能假装无所谓,让他搂着睡过去——其实我只是假装睡着了,因为只有这样,他心里才会好受一些。作为一个男人,事业才是他的立身之本,我不能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但起码要在自信心上为他加油。所以,当闺中密友建议我带他去看医生时,我并没有接受。我不想揭他的痛处,不想让他在一次次的兴奋而又一次次的失败中受打击。现阶段,我们虽然没有性,但我觉得夫妻间内心的爱并不一定是要靠“性”来交流的。
袁先生
32岁 公司业务员
记得上大学时,有人问过我们一群男生,能否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结果被问的7个男生都一致地表示“做不到”。现在如果再有谁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一定会回答“可以”。因为生活的压力已经使我过早地失去了“性趣”了。
我是做业务的,平时应酬很多,各种场面也见过不少,所以有时候也难免会有“柳下惠”的艳福,但我真的没“乱”过。因为即便在这艳福无边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仍然只有我的业务。众所周知,做业务的底薪只够吃饭,我们的供楼款必須靠提成来交,而且我们每月还要给寄养在老家的儿子寄一笔费用。因此,我和太太的压力都很大。平常两人有空在家,话题不是业务就是孩子,累了躺在床上,双方抱一下都觉得没力气。
算起来,我们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没有干那事了。我和太太偶尔也会谈到这个话题,但都认为现在有时间还不如多休息休息,等我们事业稳定了再过回正常人的生活。
原因多而复杂
实际生活中,无性婚姻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所谓无性婚姻是指夫妻间如果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无性婚姻也指男女双方在承诺不进行性生活的基础上结成夫妇关系。据性学专家分析,造成无性婚姻的原因多而复杂,如感情、伦理、道德、学识、婚外情、生理、心理、性冷淡、责任心、价值观、人生观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性观念存在问题。有性观念问题的人会认为,性是肮脏的、下流的、仅仅是为了生育的,所以能躲就躲,或者说“孩子都有了,怎么还没完没了?”或者认为性对健康是有害的,年轻轻地就逃避婚内义务,拒交“公粮”。
性功能出现障碍。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无性欲等。女性有:无高潮、性交疼痛、阴道痉挛、无性欲。有些夫妻一方或双方因性功能障碍导致操作焦虑,因失败预期而回避:生气、批评、乃至暴怒;不善交流;畏惧亲昵;内疚和羞愧等。
欲望周期不一致。男人和女人都有生理周期,生理周期和欲望周期是相关联的。因此,性欲的契合度便非常重要,如果周期不一致,时间表总是不搭界,当然只能迎接无性时代的到来了。
情趣用品的干扰。《欲望都市》里,夏洛特曾经有一段无性婚姻。虽然她和老公彼此相爱,但是两人之间总是发生不了性事,于是美丽而执著的夏洛特千方百计寻找答案,最后发现老公竟然在夜深人静时,躲进卫生间,对着《花花公子》杂志上的性感女郎自慰。现在市场上情趣用品多种多样,一旦沉溺其中,也会影响婚姻生活。
压力抑制性能力。无时无刻不面临生活的压力,这是现代人的性爱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古语有“饱暖思淫欲”的说法,如果丝毫没有安逸可享,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晚上上了床,自然就会急着休息,夫妻性爱自然就会落空。
婚外情夺走婚内性。婚外情是刺眼而又有诱惑力的三个字,如今观念开放,有婚外性的人不少。无论男人女人一旦有了外遇,回家就可能“不做或少做”。
只结婚不做爱。有些人是因为各取所需而结为夫妻,婚姻中缺少爱。爱和欲望相伴而行,缺少爱,“性”缺少了氛围,性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性爱储备透支。有人年轻时,性爱透支太厉害,各种花样都已尽情体验,可能就会感到常规性爱乏味了。
性生活是增进夫妻感情的润滑剂,“无性婚姻”会影响夫妻感情,使婚姻满意度下降,容易导致家庭破裂,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应引起广泛关注。
解决问题的方法
性学专家就如何婚姻保养,拯救无性婚姻,提出9条建议:
问题摆在明面上。性生活一旦有了问题,往往原因都比较复杂。当代性学治疗大师马斯特曾有一句名言:“性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不好,另一个人也不会快乐。”因此,夫妻间的性,只有开诚布公的把问题讲出来,才能有进一步的沟通。如果在双方讨论后仍无法解决,最好能一起就医,通过医生治疗,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性爱以爱为基础。夫妻性生活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儿育女,同时也是夫妻整个爱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和表达对对方的爱。只有以爱为基础,夫妻性生活才能和谐美满。有爱才有性。
身体健康是前提。现在上班族大概70%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失眠、头晕、乏力、情感低落、记忆力减退、精力憔悴等,亚健康是导致“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调适。戒酒烟、少熬夜、多运动、勤煅炼。
良好氛围要营造。夫妻过性生活,要创造良好的作爱氛围。应该像节日旅游度假一样,要事先做好准备,如事前洗个澡,打发孩子早点入睡等,还要多谈论些与作爱有关的使人兴奋的话题。性生活不只是生理的事,也是一种艺术,是两个人的游戏,没有良好的氛围,当然影响效果。
注重过程很关键。性学专家指出:夫妻间的性生活有如从事体育活动一样,不要只对最后的结果感兴趣。应该对体育活动的过程更感兴趣。不然的话,就会造成夫妻间作爱过程的紧张,反而享受不到性爱的快乐。
做爱感受需表达。性学专家指出,夫妇作爱时,沉默寡言,互不表露自己的感受,那是很糟糕的。互相吐露自己的性感受,帮助对方了解敏感部位及获得性快感的技巧。
方式方法多样化。千篇一律的方式会使人产生单调乏味感,夫妇表达情爱的性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翻新,这样可以提高性生活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使性生活更富有魅力。
家庭责任要担当。既然成为夫妻,就应当相互珍惜,彼此忠诚,更要负起家庭责任。许多人经不起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把婚外性当时髦。岂不知,这是婚姻的大敌。只有远离色情、婚外情,才能保证家庭稳定,夫妻性生活的和谐。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4
慢吞吞地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嘈杂瞬间将我淹没。其中,某某痛苦的叫喊声尤为清晰:“啊! 今天作业这么多啊,哪有时间做啊! ”说完,同学们齐刷刷地看向占据了小半幅黑板的作业,抱怨声此起彼伏。绕开拥堵在黑板前的人群,默默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缓缓地将各种课本、练习册、试卷放在桌上。看了又看黑板上令人不忍直视的作业,几秒前的“坚决不抱怨作业多,一定埋头苦干”的决心一瞬间化为乌有。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各科习题,怨气涌上心头。可抱怨的话还没说出口,却被同桌抢了先:“天哪,这么多作业根本来不及做,时间不够啊,也不多给点时间……”我无奈地揉揉早已起茧的耳朵,这样的话,早已听了无数遍了。
可是,真的是时间少了吗? 当然不是。那么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环顾四周,很快我便发现了时间的踪影。
教室昏暗的一角,某人用书挡在脸前,正惬意地与周公“相会”,望着堆放在他面前种类各异却都洁净如新的作业本,我终于明白这便是他所谓的“作业多得来不及做”了。瞧,时间正伴着他甜甜的睡意悄悄溜走呢。再转过头去,视线又定格在某某嬉皮笑脸的表情上。只见他身体向后仰,将椅子翘起,一会儿转向后面自顾自地讲两句话,一会儿又嬉笑着拍拍前面的同学,想与他讲话,最后又自娱自乐起来……我看到了,时间正藏在他“欢乐”的笑声中渐渐飞远。
我们的青春还有多少时光可以虚度? 铃响,收卷的那一刻,我们还有多少欣喜与苦痛来不及品味? 我们要在匆忙中告别我们的青春吗?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嘈杂终于归于平静。唉,只是可惜了这课前的几十分钟,我暗暗叹息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长大了,小学生活一瞬间就过去了。过去的时间抓不回,也留不住。只有我们合理去安排时间,时间才不会白白流逝。
小时候,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等于是空气,只要玩得开心就行了,只要过得开心就行了。回首过去,我曾有几次在意过时间:上学的早起时间,晚上的休息时间,中午的吃饭时间。有时我感觉玩得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做一些其他的事就感觉很慢,后来,我学过了科学的一个单元,才懂得了时间的快慢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但是,现在的我与以前小时候的我截然不同,我对时间的重视,现在是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
就是这样,我从一些小事中开窍了,明白了时间的少,人死不能复生……
钱都去哪儿了? 篇6
楼市火热,截了高科技的资金流?
度假到青岛,购房到青岛,但要说到高科技产业项目投资,创投们恐怕很难将这座城市列进他们的备选名单里,这是以“点高面低”为鲜明特征的青岛产业之殇,即便在吹响“蓝色经济”冲锋号的近两年,海洋产业仍未摆脱粗放模式,令其遭遇融资瓶颈。
“钱去哪儿了?”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隋映辉教授在会议伊始就抛出一问。多年研究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他,看到的现象是:钱流进了房地产商的腰包,没有鼓起科技创业者的口袋。
以统计数据为证:2012年,青岛市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投资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三项衡量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在国内同类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反映出青岛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而另外一个产业却风生水起,“常住人口不及北京一半的青岛,房屋库存量是北京的两倍。”隋映辉语带不可思议状,评述到房地产的大热、高科技的遇冷,逐利的资本投入“圈地运动”,高新技术项目问津不够等,他警示产业格局未来前景的忧虑。
就在沙龙开始前,主持会议的隋映辉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变化的世界》视频,述说的是五年来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科技与新经济潮流,一切日新月异,数年翻天覆地,一个转型缓慢、固化笨重的城市产业群,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
“资金有定数,不是流向科技或实体,就是流向楼市或股市。”隋映辉认为,楼市火热必然会截了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流。
不是不愿投,是无好项目可投?
不过,在投资企业方面,又自有他们的说法。
学术沙龙上,一位创投企业老总的发言直白:“新材料,新经济,新服务,互联网,山东有这样的企业吗?很难找。海洋经济现在有吗?有,好不好?不好。基于对山东产业的了解,我们只能投第二产业。年前,我和行业内的人作交流,有人说邀请沈南鹏过来吧(编者注:沈南鹏是国内知名创投人。CCTV年度经济人物),我说,你把他请来可以,但是他不可能在青岛搞一个结构性的大动作,你没有互联网对不对,你就是傻大笨粗这样一些结构,他来干嘛呢。”
高科技,不是他们不愿投,是无好项目可投——创投们的“卸责”,对于正在发力高端蓝色经济产业的青岛是一种警示。
创投们多多少少存在着急功近利之心,学术沙龙上,这位创投老总言下之意是,创投就犹如高利贷,瞅准谁家缺钱就往里注资,经年后坐收其成,“不赚钱,投它干嘛?”然而,问题是,即使在发达国家,完全能够确定高新技术项目的成长性和盈利性也是难上加难、机会微乎其微,既是创业投资,必是风险投资。
是归咎于投资家的不切实际、一味要找立马能赚大钱的理想项目呢?还是怪罪于青岛确乎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高新技术项目?这个问题尚需调研,不过资本与项目的对接不畅总是事实。
实验室花光了产业化的钱?
青岛坐拥中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研究机构,聚集接近一半的与海洋科学相关的高端研究人才,可是竟没有转化出太多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项目,这着实令人感到费解。
而在此次沙龙中,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的老师和科研人员道出了“玄机”。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林指出:根据全球经验,科研、中试与产业化的资金需求比例是1:10:100。也就是说,如果一项技术成果被研发出来所耗费的资金是1元,那么中试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就是10元,最后产业化的投入资金量则是100元。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科技部、财政部等投大量资金注入前期科研,研究人员经费主要集中在前期研发,而后期投资较大的中试阶段却无人问津。就在偌大的遍布国字号科研机构的青岛市,中试基地为数不多。前期科研环节与后期产业化环节断层、割裂,钱都跑到实验室里头,却只转化成论文,没有转化成商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所投入的科研经费,不少“漂移”了。
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发言者反复强调:现在的科研机构好的成果研发不缺钱。可是,又正是因为科研机构不缺钱,反而妨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悖论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做科研项目就已经能满足我了,我又何苦违背考核机制去辛辛苦苦搞产业化呢?”科研人员的心态,道出了科研机构的机制弊端。
“没有人来考核我的这个科研成果能带来多少社会效应,上级考核的是有多少课题,发表了多少文章。所以科研人员顶多做到中试环节,就不进行下去了。”沙龙上,一位高校的教授说,“比如说我是大学老师,如果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去办个厂,或者有些其它想法,那校方对我的评价就是打上‘叉叉’的,认为你不能做这种背离本职工作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缺乏正确的评价机制。”
显然,大部分科研资金换来论文和试验品之后便戛然而止,往下才是重头戏的中试与产业化、真正为社会创造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反而不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每十几分钟就有一项知识产权诞生,可是我们的转化率非常非常的低。”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代表说。
科研机构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不思进取”,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原因。长期以来,包括各大国字号科研院所在内的整个中国科研系统,脱离市场经济,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如今难以嵌入市场科技创新的产业链。青岛市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江涛表达了类似观点,“你敢不敢跳到市场当中去?我们有几个科研人员敢跳到市场当中去的?”
不缺钱,缺平台?
“我们现在不缺钱。”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封红雨说,“但是这些钱流向何方?这是很大的问题。”
“有没有一个责任者,把钱用在真正为一个产业的发展负责任上?现在可能没有,我们全是零散的。我们应该联合起来,落在一个平台上。”
封红雨所说的“平台”,指的是类似于“橡胶谷”这样的实体平台。
虽有借机宣传的嫌疑,但是,“橡胶谷”在青岛市内确属探索知识产权转化路径颇有成就的“小巨人”。业内人士皆知,“橡胶谷”的支柱企业之一是软控公司,而青岛科技大学孕育了软控的创始人,在日后漫长的创业发展岁月中,软控和青岛科技大学结成了相当紧密的校企联盟。
这似乎与美国硅谷相似——斯坦福大学依靠硅谷从藉藉无名变成知名学府,硅谷依靠斯坦福大学从山寨工业区变成全球科技高地。如今,青岛橡胶工业上演了相似的路数:青岛科技大学倚靠软控成长为“中国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软控则倚靠青科大成为中国橡胶工业的民营小巨人。
现在,软控公司的野心更大,试图借助“橡胶谷”打造一个产业航空母舰,在封红雨看来,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欠缺“橡胶谷”这样的综合性平台,他描绘的蓝图充满理想色彩:“只要是对产业发展有利的,都请进来,都到橡胶谷来,它是一个创新共鸣的地方,大家来了以后都受益。钱也来,人也来,信息也来,产业需求也来,我们中介体系把它们融合起来。”
然而,这不是所有工业园区都在努力的方向吗?将所有优质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全部“圈”进该地,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生态圈,何尝不是每一个高科技园区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了的又有几个?因此,封红雨也承认,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挖掘青岛科技大学的资源”。说白了,校企联盟、产学研合作才是橡胶谷的真正核心,也是它未来可能成功的关键。
如此一来,便又回到了高科技产业困境的逻辑起点:如何改革高校和国有科研机构的体制弊端,将其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里头来呢?
教师,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7
教师的时间里总有变幻的三支神笔。墨绿色的笔融汇着教师的智慧,也刷新着教师的思想,一摞一摞的教案、论文和课题,印证着教师工作的辛苦,也见证着教师成长的历程。雪白的笔飘飘洒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用这支笔将知识之火燃得通红,也将双鬓染得雪白,流逝的是逐渐泛黄的青春,留存的却是孩子们由青涩到金灿的记忆。赭红色的笔把教师一点一滴的生命用红色的线条细密地缝进了孩子们稚嫩的作业中,泛着灵光与理性的文字,密密地织进了教师温和的笑意与和暖的春风。
教师的时间由一组长长的镜头组成。镜头里是一串串前行的足迹。学生、同事、家长相伴,课堂、操场、寝室相随,备课、上课、教研、谈心、家访……一长串的蒙太奇不断地变换。空间变换,特写教师匆匆的脚步;镜头推移,凸显教师深沉而坚毅的目光。镜头摄录着教师不懈的追求,也映照着教师坚实的梦想。
我们减掉的肥都去哪儿了 篇8
在科学减脂的众多方法中,有氧运动是最有效也是最健康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可以将多余的脂肪消耗,同时增加适量的肌肉比例,从而达到健康减脂的目的。
但是,当你因为体重秤上数字的减少而欢呼雀跃时,可否想过,那些被减掉的脂肪去了哪里?
肥肉的归宿究意在哪里
2014年年底,英国医学期刊在圣诞特刊中刊登了一篇关于《脂肪去哪儿了》的论文。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系列计算后,得出结论,减重时,肺部是把这些重量去除的主要“排泄器官”,形成的水则可能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眼泪或其他体液排出,这些水分很容易补充。
在现实中,我们的身体会用脂肪来储存经饮食摄取的过多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储存的形式为甘油三酯分子。从生物学上讲,人们盼望着减掉的“肥”,实际就是储存在细胞中的这些甘油三酯。
这种分子含有3种成分:碳、氢和氧。减肥的过程,实际就是将体内的甘油三酯分子“分解氧化”。当甘油三酯分子被氧化时,这个过程会消耗许多氧气分子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以及产生其他一些废物。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如果要“燃烧”10千克的脂肪,个体需要吸入29千克的氧气,这个燃烧脂肪的化学反应将产生28千克的二氧化碳和11千克的水。
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对的吗?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说,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几乎都是由碳、氧、氢组成,人体内的脂肪自然也不例外,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结论——脂肪被消耗后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是正确的,但这有个大前提,就是必须经过有氧运动。“这篇论文结论的意思应该是,脂肪参与了氧化过程,经过代谢、提供能量后才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曹建民解释道。
减脂的科学解释
对于那些运动量很小,几乎只靠节食来减脂的人来说,减肥是件痛苦的事,不仅与美食无缘,而且减脂成效也并不明显。而那些天生就是胡吃海塞也不发胖的人着实令人羡慕。
“我们现在也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剔除基因因素,只研究人们如何摄入过多热量而不会发胖。”曹建民说,“比如南方人肥胖者少,北方人则较多,可能因为环境冷热的缘故,但是也要研究南方人如何在平时不运动的状态下消耗脂肪的。”
但是不论怎样,减脂的过程就是摄入的热量低于消耗的热量。“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基础代谢大约需要2 000卡路里的热量。”曹建民说。基础代谢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如果一个人不想通过运动减脂,那么就必须摄入比2 000卡路里更低的热量,即节食。“但是我们不推荐这样的减脂方法,这样不健康。”曹建民说。
那么,怎么做才健康呢?
科学地“挥别”脂肪
科学减脂的概念逃不开一种运动——有氧运动。因为之前提到的脂肪转化为能量,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的过程,离不开有氧运动。
简单来说,有氧运动就是心率保持在一定水平,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的运动形式。对照这一概念,长跑、快走、自行车等运动都可以归为此类,但是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则不属于有氧运动。因为后者没有一直将心率保持在同一水平。而减脂只有强度和时间同时达到要求,机体内部的脂肪才能被调动。而且运动时间越长强度越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越大。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9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许多人,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写作指导】
这个命题作文既新鲜又耐人寻味, 一曲歌, 引发我们寻找过去的时光。写作时要理解, 寻找时光其实寻找的是我们曾经的琐碎的日子, 还有蕴含在这些日子里的美好和爱。围绕题目,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提示语言, 确定写作范围。
歌词内容就是题目的提示范围, 它告诉了我们在写作时要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可以写“长新芽”的老树, 写“又开花”的枯木, 也可以写父母的“满头白发”, 从而生发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果脱离开提示语, 去写中三的奋斗时光, 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 但不够完全切题。
做到中心积极, 写出真情实感。
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是衡量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标准。这个题目, 需要同学们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中, 真切地感悟出父母之爱、亲情之美。如果只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 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一位同学写回忆时光的流逝, 时间去了儿时的玩耍中, 去了长大后的游戏厅中, 虽是真情实感, 但格调不高, 难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把握详略分配, 突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写作时, 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一个细节和时光相碰撞, 写出心灵的触动。这个细节可以是父母匆忙中做的一顿饭, 也可以是父亲不再挺拔的腰板、母亲不再光彩的容颜。以叙述描写为主, 然后抒情议论, 做到详略得当。
最后, 也允许同学们在文体上有小小的创新。比如运用书信体, 给某一位亲人的一封信;运用日记体, 组合几篇日记来对比, 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佳作例文一】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闫孜晴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妈妈最近话少了很多。她爱坐在阳光下一个人发呆, 她看看阳台上新长出来的嫩芽;她望望天边跑得飞快的云彩;她眯着眼, 似乎能察觉空气中转瞬即逝的飞尘。她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
妈妈本是多么有活力呀, 她热爱旅游, 带我游过亚热带蔚蓝的海, 亲吻过甜甜的小琥珀珠;她和我在沙滩上快乐地奔跑, 一抬头就把天空拥入了怀;她和我在许愿台上美美地许愿, 收藏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可是, 记忆像是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远了, 它藏在时间的某一个角落, 发出嬉笑——“我走了, 我来过, 你找不到我。”时间走了, 留下了记忆。
妈妈本是多么自由快乐呀。她拿出年轻时美丽的照片给我看, 照片里是一张白净的脸, 没有一丝皱纹和枯黄, 她和另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水塘边嬉戏, 两人的辫子都高高地甩起, 像是一条年轻的藤蔓在肆意生长, 放荡不羁却又自豪地宣布——这是我们的时代!太阳在高空挂起, 照得两人都红着脸, 照得水塘有了温度。也许是余温, 使照片现在也是热乎乎的, 时间走了, 留下了温热。
妈妈问我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是不是像云?像云一样轻轻地游走;时间是不是像风?不动声色地卷起记忆的微尘;时间是不是像太阳?给予人们以公平, 却在你不珍惜时变脸换了阴天。
妈妈的时间是去哪儿了?那一定是在我身体的某个部位吧。妈妈那么关心我, 照顾我, 她放弃了旅游, 放弃了拍照, 却默默地选择被家庭束缚, 选择用我的成长换来她时间的消逝, 换来白发和皱纹。她用自由的时间给予我慈爱, 她用游乐的时间给予我关怀;她用哭的时间哄我笑;她把所有珍贵的时间都放在了我的身上。
妈妈说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是说她老了, 她害怕我们每一个人的离去, 她害怕时间会伤害每一个人。而我, 应该用轻柔的话语来安慰她吧, 像她小时候安抚我那样。
我要拥抱妈妈, 并轻轻告诉她——妈妈, 别怕, 时间还在, 我们都在啊。
【简评】
作者用唯美的语言写出了随着时间流逝妈妈前后的变化, 很自然地流露出妈妈对“我”的爱, 感情真挚, 让人动容。文章语言富于变化, 写年轻时的妈妈, 多用排比铺陈;写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用设问句, 引人深思。结尾两段升华, 写出了亲情是互相传递的主题。
【佳作例文二】
时间都去哪儿了
⊙何露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细雨带着愁绪敲打在点点深绿的屋瓦上, 墨色瓦片熏染着斑驳的墙壁, 青石小道上, 荡漾点点清波。倚在粉墙黛瓦上, 看着那涓涓细流随着时光渐行渐远。这里似乎有着时间的身影却找不到她, 也许你会问,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从母亲的身上流过。时间如同一双手, 静静地, 却又残忍地抚摸着母亲。看着母亲那双鬓的白发, 这就是时间的残忍;看着母亲那眼角的皱纹, 这就是时间的冷酷;看着母亲那佝偻的背影, 这就是时间的无情。时间是公平的, 却又这样令人害怕她的流逝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她从母亲的身上流过, 再也捉不住她。时间, 请你停留一下吧!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已是到了乍暖还寒的季节了, 万物仿佛听到了春姑娘的呼唤, 门前的老树也为了迎接春姑娘的到来而穿上了层层绿衣, 小草也悄悄钻出头来呼吸清新空气。一场如油般的春雨来临, 也许你会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啊, 还有那门前的枯花也换上了新装, 刚刚绽放的花苞被时光渐渐打开。时间都去哪儿了?看啊,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 只留下了那满园的春色。
时间从亭台楼阁间走过。掩映在翠竹芭蕉之中的老房子, 如同一位老人, 虽已暮年, 却有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厚重。隐在楼阁间的雕刻, 显示着曾经的辉煌。抚摸着朱红色的雕花木窗, 有些早已是斑驳得没有了往日的风姿, 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时间从这里曾经走过。留下了什么呢?有工匠们的智慧, 也有先人们的身影吧。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都去了, 拦也拦不住。只是希望她再慢一些, 让我再看看母亲青春的容颜, 看看庭院中的繁花和那幢有着祖先影子的老房子。
【简评】
文章以题目为线索, 字里行间, 让人读出了亲情的付出, 也读出了春光的美好, 更读出了历史的厚重。情感丰沛, 让人感慨万端。文中多引用诗词名句, 让文章摇曳生姿, 让读者沉浸其中, 这些诗词虽是信手拈来, 却见作者丰厚的语文功底。
【佳作例文三】
时间都去哪儿了
⊙孙倩倩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不觉又失去了几个春秋冬夏。不觉我已慢慢长大, 不觉他也失去青春风华。
——题记
此刻, 站在旧铁道旁边, 面对远处正背着我行李的父亲, 看着他不再挺直的腰身, 脸上的皱纹, 些许发白的发根, 我心里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 时间都去哪儿了……
暑假又至, 我要回广州找妈妈过暑假, 行李是个问题, 因为我们父女俩冷战了一周之久, 我怎好意思开口向父亲提出让他帮我搬行李呢?可他此时正背着行李走在我身后, 两个人一起走向不远的汽车站。乡间的土路是不好走的, 由于我只提了两袋行李, 又年轻气盛, 很快便到达了汽车站——那段废弃的铁路边。
我以为父亲一直默默地跟在我身后, 不想回头看去时, 父亲竟在我身后那么远的路上艰难地向我走来, 我的心微疼了一下, 我怎么没等等父亲呢?我走上前去帮他, 父亲背着行李的步伐是那么蹒跚, 他的腿在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屈一下膝, 沉重的步子似乎想要把土路踏出一个坑来。行李总往下掉, 他就一次次踮起脚来将行李包向上再背背, 额头上有青筋微微凸起, 脸色也微微泛红……
我看得越来越难过, 步子停在原地, 就这么站住脚再也无力迈向前一步, 就这么望着渐渐笨拙的父亲向我走来。突然间发现, 我已经长得如此高大, 十几个春秋已逝去, 而父亲也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它流进了父亲的皱纹里, 在那儿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它流进了父亲的腰板里, 使父亲的脊梁不再直挺, 而是慢慢地弯曲了。时间去哪儿了?去哪儿了?我们都留不住它啊!可是, 我却这样对待父亲。一股悔恨之泪不觉流了下来。
“发什么愣啊, 车来了, 去提行李, 上车了。”父亲催我, 因为急, 声音也有些沙哑。
坐在汽车上, 望着父亲越来越远去的背影, 耳边似乎又想起《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原来, 父亲对我爱得如此深沉……
【简评】
班主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10
初做班主任的几年, 虽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但大多是被繁杂的琐事所绕, 被弄得焦头烂额, 甚至一不留神就被领导批评、同事指责、学生不理解。“今天, 你们班的卫生区没有打扫干净!”“体育课上, 你们班的学生打架了, 处理一下!”“你们班的学习成绩有些下滑, 班级管理可要抓紧呀!”“老师, 啥时间给我调调座位?”面对这些, 总感觉自己忙忙碌碌, 不停地“救火”, 甚至满腹的委屈无处诉苦。因此, 还曾经将班主任角色定位成“笤帚”, 既能“应对”学校和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又能“打扫”学生管理中随时出现的“意外事件”, 于是, 时间就这样忙碌地过去了。
后来, 老师们对我说:“班主任工作就是累”, 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自己也慢慢地思考如何做好“主任”:在繁杂中能否找到乐趣和规律?做班主任时间久了, 师生间的“那些事”也会大量存储在大脑中。我想如果能将这些经典案例记录、整理出来, “班主任与学生那些事”也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于学生偶尔出现的一次错误, 不宜采取直接批评的教育方式, 应先静观其变, 寻找契机, ‘擒’其正着, 达到令其顿悟, ‘抑’其错误的目的……”就这样, 自己真的像“主任”一样有了自己的“工作日记”,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 写“日记”竟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习惯。
再后来, 年轻教师问我:“学生早恋了怎么办?”“学困生怎么办?”面对疑问, 我会坦然地说:“学生没有问题那就不是学生了, 关键是我们班主任要想办法解决。你们愿意的话, 可以看看我的工作日记吧。”同事问我:“班主任费没有几个, 又那么累, 你图什么呀?”面对质问, 我会淡然地说:“做班主任是为了钱的话, 我也不做;我也不傻, 班主任累我比谁都清楚。你们愿意的话, 可以看看我的工作日记吧。”师生间的默契、交流和互动是最让我感动的回馈。
现在, 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话、短信、QQ消息……那些曾经叫我“老班”的学生向我述说他们高中如何“艰辛”, 大学如何“美好”, 竞争如何“鸭梨山大”, 工作如何难找, 家庭生活如何度过, 还不时关心“老班”的身体, 更多的是谈论“老班”和他们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 那时曾经“彷徨”不懂事理, 那时曾经“怨恨”可亲的“老班”……转眼间, “老班”的“孩子们”也有一部分成了“班主任”。
“中国大爷”都去哪儿了? 篇11
大妈和大爷的晚年生活为啥差别那么大?在抢购一线奋战的为啥永远是大妈?大爷为啥甘当大妈背后的大爷?
抢黄金的都是大妈,不仅因为天生热衷购物的女性气质使然,更因为她们掌握着家中财政大权。
这一现象,在强调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就普遍存在。比如宋代,年长的妇人就普遍掌管着家族财务开支,因为当时男人死得早,又长幼有序。在同严格遵循男尊女卑的隔壁邻居日本,已婚女性掌握家中财权早已成为惯例。
从女性气质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来看,女性的生理条件天生比男性脆弱,在凭借力量、勇猛与阳刚性完成优胜劣汰的原始社会,女性就极少直接参与男性的生存竞争,而是向内施展女性所长,管理男人从外带回的猎物。
从男人的心理出发,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让女人掌管财务与理财,是因为男人更倾向于外出冒险,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对已有财产进行偏保守的打理,也不太擅长规避风险。所以,这是男女性别特征长期磨合出的,最有利于保持并提升家庭财富的结果。
大爷们不好扎堆,不喜闹腾,不打探消息,偏好安静的休闲项目——在家看新闻联播,看各种球赛,到小区里找其他大爷下棋,到河边钓鱼,一坐就是一下午。
这也是男性气质的体现:男人把拥有信息与智力看成是一种等级形式,拥有较多信息与智力的男人居于等级的上层。
社会学学者理查斯曾感慨:如果女人前半生像丈夫、孩子和家庭的奴隶,那么她们的后半生则像极了女王。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12
歌曲2010年作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片尾曲首次亮相, 与电视剧情节的关联性较强, 也因为电视剧的超高收视而受到关注;[1]2011年入选王铮亮音乐自选辑《爱的自选》, 这是歌曲走红过程的预热期。
歌曲走红的转折点是2013年作为冯小刚电影《私人定制》的插曲, 区别于大家对影片内容评价的褒贬不一, 观众对其中的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同身受, 纷纷称这首歌曲与电影中宋丹丹所饰演角色的经历、心理紧密贴合。观影后, 观众纷纷在网络上搜索收听《时间都去哪儿了》, 歌曲的搜索量持续占据众多音乐网站收听排行前三甲席位。[2]12月23日, 《时间都去哪儿了》MV正式曝光上线。
2014年央视春晚上, 王铮亮的自弹自唱将歌曲推向走红高潮。节目在春晚舞台上获得成功, 与春晚所占据的“神圣时间”[3,4]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么温情的歌曲在这个时刻响起, 自然会收到不一般的效果。另外, 王铮亮弹唱时, 舞台背景上出现的是2012年微博上热传的大萌子“父女30年合影”, [5]这样的呈现方式借助了微博事件的影响力。
歌曲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 影响力不断升温:央视对其进行了新闻节目与微博捆绑式的关注;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也提到了这首作品, 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6]2014央视元宵晚会上, 王铮亮伴奏, 大萌子在父亲陪伴下登台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成为观众最喜欢的元宵晚会节目。[7]
二、《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原因分析
(一) 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
歌曲的传播路径大致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音乐专辑《爱的自选》——电影《私人定制》——MV——央视春晚——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元宵晚会”。可以说, 《时间都去哪儿了》综合利用了音乐传播的听觉媒介、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介。[8]
(二)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
歌词用平实的语言将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 在柴米油盐、孩子哭笑的生活中送走美好年华的默默奉献娓娓道来, 激起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对亲情的回忆, 同时也让我们感叹岁月荏苒, 唤起了我们对时间的珍视。可以说, 这首歌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亲情和时间的感悟与呼唤, 充满了正能量, 由此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另外, 受众在接触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 会自然地把它与媒介载体上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例如, 由于歌曲与《老牛家的战争》和《私人定制》中的某些情节紧密贴合, 受众就容易把这些情节带入对歌曲的理解中。
(三) 受众参与性的满足
在全媒体时代下, 受众的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 参与性行为也越来越频繁, 《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受众也借助新媒体参与其中。
很多网友在观看《私人定制》以后, 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讨论, 甚至晒出自己与父母的合照或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或表达自己为人父母的感慨。将受众参与推向高潮的是拥有1400万微博粉丝的@央视新闻发出的#晒老合影#、#晒全家福#的微倡议, 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2月6日, 《新闻联播》的结尾晒出了@央视新闻征集的全家福, 被网友评为“最暖心结尾”。
(四) 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时间都去哪儿了”逐渐演变成为“感恩亲情”和“珍惜时间”的公共话题。2014年2月初, 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有一首歌, 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 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19日, 千龙网首次发布了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的漫画, 七张图片用数据讲述了主席的时间安排。[9]
2月23日, 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专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说说最有价值的时光》, 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大家都展现出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珍惜时间、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个问题甚至被记者带到了两会上, 采访了他们的两会时间都去哪儿了。[10]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传播脉络, 聚焦于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把其传播过程分为预热期、转折期、高潮期和持续升温期,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其走红的四大原因:一是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二是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三是受众参与性的满足。四是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关键词:《时间都去哪儿了》,传播过程,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宁舒.《老牛家的战争》收视超“手机”赶“三国”老年剧引发收视热潮[N].黑龙江日报, 2010-06-03 (11) .
[2]王铮亮《时间都去哪儿了》搜索量暴增[DB/OL].http://ent.qq.com/a/20131227/002889.htm.
[3]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异同与差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55.
[4]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J].文艺研究, 2003 (3) .
[5]邹德萍.2012情系“微”力量[J].数字文化, 2012 (2) .
[6]习近平提《时间都去哪儿了》:个人时间都被工作占去[D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suoqi/content-3/detail_2014_02/09/3362 3744_0.shtml.
[7]万阙歌.元宵晚会“翻炒”出了新亮点[N].工人日报, 2014-02-17 (5) .
[8]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乐府新声, 2012 (2) .
[9]习近平漫画形象萌翻网友“时间都去哪儿了”引灵感[D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0/c_126161472.htm.
【效益都去哪儿了】推荐阅读:
时间都去哪儿了初三作文10-15
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文450字08-19
学生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09-13
青丝都去哪儿了作文800字10-15
七年级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文600字09-13
时间去哪儿了论文09-06
时间去哪儿了美文07-24
童年去哪儿了作文08-12
爸爸去哪儿了-作文09-03
年味儿去哪儿了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