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美文

2024-07-24

时间去哪儿了美文(精选8篇)

时间去哪儿了美文 篇1

时间都去哪儿了美文

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不一样了,我其实从未改变过。当自己拥有目标的时候,就会份感充实,实现它时,收获了经历和快乐,同时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追寻当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不知不觉发了新芽,增了年轮,即使是小小的年纪。

我们心中显然没有一个最美丽的地方去作天堂,只是需要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境域。如果现实中的你充满压力,环境嘈杂,显然一个世外桃源就是你的梦想。可如果你的生活一片平静,自然需要找一些责任来担待,才不会过得虚空。

一滴滴,一点点,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变换了角色,时间都去哪儿了!总是还在品味童真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总是在兴奋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毕业了,总是准备好好珍惜友谊的时候发现同龄人早已各奔西东,然后想要难过的`时候却绝望地发现都想不起来该难过什么了,就像一场梦。

据说记忆总是会刻意地保留比较完美的一面,其实就像不希望自己的状态后面跟着不合心意的评论一样。时间告诉你,过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管再过多久,我们还是得朝前走,好也罢,坏也罢。不是出于什么目的,而是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时间一样会溜走。

我们随着时间慢慢走,发现需要的东西越来越真实,需要被人关心,需要懂得关心关心自己的人,而不是追逐一个没有尽头的梦。时间会冲刷掉最初的那一份憧憬,告诉你什么才是真实的。

随着时间一起走,连我自己的梦想也变了,小时候梦想成为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后来梦想成为包拯一样的父母官,再后来想成为沈万三那样的大富翁。当我慢慢成人,我又开始梦想去最繁华的城市,在最好的公司平静的工作。

可是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止,现在的我只想毕业后回家好好陪父母,与无休止的追梦比起来,我更愿意做一个平凡的儿子。至于之后我又会怎么想,那就到了那时再说吧!

时间去哪儿了美文 篇2

慢吞吞地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嘈杂瞬间将我淹没。其中,某某痛苦的叫喊声尤为清晰:“啊! 今天作业这么多啊,哪有时间做啊! ”说完,同学们齐刷刷地看向占据了小半幅黑板的作业,抱怨声此起彼伏。绕开拥堵在黑板前的人群,默默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缓缓地将各种课本、练习册、试卷放在桌上。看了又看黑板上令人不忍直视的作业,几秒前的“坚决不抱怨作业多,一定埋头苦干”的决心一瞬间化为乌有。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各科习题,怨气涌上心头。可抱怨的话还没说出口,却被同桌抢了先:“天哪,这么多作业根本来不及做,时间不够啊,也不多给点时间……”我无奈地揉揉早已起茧的耳朵,这样的话,早已听了无数遍了。

可是,真的是时间少了吗? 当然不是。那么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环顾四周,很快我便发现了时间的踪影。

教室昏暗的一角,某人用书挡在脸前,正惬意地与周公“相会”,望着堆放在他面前种类各异却都洁净如新的作业本,我终于明白这便是他所谓的“作业多得来不及做”了。瞧,时间正伴着他甜甜的睡意悄悄溜走呢。再转过头去,视线又定格在某某嬉皮笑脸的表情上。只见他身体向后仰,将椅子翘起,一会儿转向后面自顾自地讲两句话,一会儿又嬉笑着拍拍前面的同学,想与他讲话,最后又自娱自乐起来……我看到了,时间正藏在他“欢乐”的笑声中渐渐飞远。

我们的青春还有多少时光可以虚度? 铃响,收卷的那一刻,我们还有多少欣喜与苦痛来不及品味? 我们要在匆忙中告别我们的青春吗?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嘈杂终于归于平静。唉,只是可惜了这课前的几十分钟,我暗暗叹息道。

时间去哪儿了 篇3

可是当有人问我时,我反而茫然。”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下:时间是什么?

有人说,时间不就是挂在墙上的钟嘛,按照一定的速率向前狂奔,

有什么好讨论的。但是如果没有了钟表,回归个人的体验,

那时间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法国一位叫做Michel Siffre的探险者,为了研究人主观的时间感觉,

他在1962年和1972年先后抛弃现代文明,生活在山洞中进行体验。

他发现没有钟表的提醒,两分钟对他来说像是过了5分钟。

人对一天的感觉应该是48小时,而非24小时,

这一结果后来被美国航天局重视,将其应用在航天员的训练上。

爱因斯坦谈论时间的相对性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此外,还可以说人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主观的。

这种主观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听我慢慢道来。

回程效应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回来时,即使前后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相比于到那儿花费的时间,从那里回来花费的时间似乎更少。现在我想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怀疑。荷兰心理学家Niels van de Ven等人在2011年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的存在。

Niels van de Ven等人对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产生了兴趣,并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回程时间感知。按照以前心理学家对时间感知的研究,越是熟悉的,人们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可能要归结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速率,越熟悉,信息处理得越快,人们感觉到时间也会过得更快。根据这个理论,是不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路边的风景在去的时候都看过一遍,产生了熟悉感所以才感觉变快的?除了这个因素外,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预期被打破才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对未来时间的估计会显著少于实际所用的时间。关于期望被打破,引起时间感知的问题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根据上述结论,人们在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会低估行程所花费的时间。但结果是,去的时候花费的时间非常多,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在这样的冲突下,人们在估计回程的时间时,就会将回程时间想得比实际更长一些,所以回来时发现花费了比预期更短的时间。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所谓的回程效应。

为了检验这两个假设到底哪个正确,心理学家设计了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实验。69名参与者乘坐公共汽车从一项活动中返回,并且来去用的时间几乎没有差别,然后让参与者报告他们对来去的时间估计。结果发现,回来的时间估计要显著低于去,也就是回程效应确实存在。然后,他们又让参与者报告自己在来回路上看到的景物来测量他们的对路程的熟悉度,除此之外还报告了对来去时间花费的预期时间。结果发现,对路程的熟悉度并不能预测人们的时间估计,反而是对时间的预期能够做到。也就是,如果他们对回程时间的预期越长,对回程时间的估计就越短。这说明,确实是期望的打破引起了回程效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心理学家又做了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中,实验者让参与者进行了一趟自行车之旅。参与者骑着自行车到达某个地方,然后一部分按原路返回,另一部分从另一条陌生的路返回,但是来去的时间都是一致的。第三个实验是在实验室中做成的,参与者看别人骑自行车的视频来估计他们花费的时间,结果也发现了回程效应。

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对于生活在北京等“堵城”的人来说大概很难感受到“回程效应”吧!因为来去时间很多时候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觉,所有的行程似乎都比自己预期的要长。

越短暂,越快乐

人们常说,快乐总是短暂的。但是反过来讲,就像稀有的都宝贵,短暂的也许就是快乐的。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的心理学家Aaron Sackett等人做了有意思的实验,证明了:如果我们能让别人认为他做一件事花费的时间显著短于自己的预期时,他们就会觉得做这件事比较有趣。

那如何来让别人觉得时间变快了呢?Aaron Sackett等人选择了心理学实验中常见的方法——欺骗。我这可不是在黑心理学,因为有的时候人都太聪明了,如果不做些“小把戏”,恐怕很难得到人们的真实反应,当然心理学中的欺骗实验都是在伦理道德范围内的。他们是如何做的呢?比如完成一个实验任务大约要花费10分钟,当然参与者并不知道,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计时装置。在做完实验后,实验者告诉其中一部分人,你们一共花了5分钟做完实验,然后告诉另一部分人,你们花了20分钟完成了实验。尽管大家都有些惊讶,但是还是相信了(可见人们对自己的主观时间估计是有多么不靠谱)。然后实验者让参与者评估这个实验任务的有趣程度。那些被告知花了20分钟的参与者觉得实验任务更有趣,而那些被告知花费了5分钟的人觉得这个任务真是无聊极了。也就是说,你觉得完成一件事的时间越快,你越开心。他们还做了另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听自己喜欢的歌,并且在听歌的页面上有一个钟表在计时。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表,实验者将其调得更快或者更慢一些。结果发现,那些听着歌,看着调得更快的钟表的人感觉这首歌更好听。随后的一些研究表明,就算是做一些比较没意思的任务,如果能让自己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也会降低任务的枯燥程度。

Aaron Sackett在提到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花费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少时会觉得很惊讶。因为对于人们来说,应该是享受的事情才会觉得时间过得短暂,这样的印象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现在做的事情的喜爱程度。嗯,人们还是真是天真呢!所以下次,面对要写的作业、要做的工作,如果想让自己觉得有意思一些,不如把自己的一个表调快一些,把另一个表调慢一些。你开始工作的时候看那个慢表,工作完成后看那快一些的表。有没有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呢?

时间似乎变快了

随着个人的成长,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时间好像越来越快了?现在的一天就像小时候的一小时似的。考虑到物理时间在我们星球上的不变性,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是这个世界变了,而是你变了。美国生物学家Robert B. Southern,每天都要记录自己的体温、血压、心率和对一分钟时间的估测。45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过,他发现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对一分钟的估计越来越不准确,并且越来越快!更神奇的是,该生物学家还分析了自己的数据并发了一篇论文。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主观时间会变得越快呢?这可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往深了说也许能扯上量子力学之类的物理解释,那我们往浅了看一看心理学家的观点。Claudia Hammond,英国的心理科普作家,2012年的时候出版了《时间弯曲:揭开时间认知的秘密》(Time Warped: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Time Perception)一书,谈到这个问题时,她说:“一个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人们回顾往昔的时候,发现已经有这么多时间过去了,会觉得惊讶,这种惊讶从而让现在的生活感觉飞快。第二个原因是随着人的成熟,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们形成了太多的习惯和惯性来应对生活,这种熟悉度会让人觉得时间越来越快。”所以根据Claudia Hammond的说法,不断学习新东西,经历新事物似乎是能够“留住”时间的努力。

当然除了年龄变化引起了时间的感知,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的节奏也在不断变快,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大都市。有的人明白时间宝贵,积极行动,有的人也明白时间宝贵,却产生时间总会有的错觉,比如深受拖延症折磨的各位。虽然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每个人似乎都在经受着时间所带来的压力。Claudia Hammond在书中写到:“时间可以是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敌人。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它。对时间的主观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且时间不仅仅是我们用来安排生活的工具,对时间的体验本身就是生活。”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看开头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你对时间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吗?

时间去哪儿了 篇4

――题记

院子里,父亲种了一棵小树,那一年,刚会走路的我抱着树,绕在树周,不停地走。奶奶穿着一身印有花纹的衣裳,静静的看着我走过了岁月。

又是一年过去了,小树变成了大树,我也不用再抱着它,自己已经可以平稳地绕着它走,奶奶在一旁笑着,挺直了腰板,穿一身满是蝴蝶的衣裳,乐呵呵地望着我。

许多年后,小树早已生根,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也不仅仅是在小树下走了,我会背着书包,绕着树不停的跑,阳光跟在我身后,照花了奶奶身上的花衣衫。于是,奶奶换下了它,穿上了一身素装。

曾今的小树,如今早已被做成了我家的屋檐,每天进进出出,看着它在我的头顶,静静地徜徉着。

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篇5

未学池塘春草梦

“叮叮铛,叮叮铛,铃儿响叮当……”甜甜的声音伴着潺潺的流水声从草地上传来。儿时的我这是在悠闲的躺在草的上,唱着儿歌,数着天上的云朵,偶尔蝴蝶从眼前掠过,我起身追逐;一只蚂蚱从脚边跳过,有跟随它惊慌的脚步,这片小小的天地就是我的舞台,没有闪光灯,却有鸟儿的歌声,知了的伴奏,鱼儿跃出水面的舞蹈,无人喝彩,便自娱自乐。

我知道了,时间从草地上流走了。

谁言寸草心

“嗡嗡”的声音从妈妈的身前的缝纫机上传出,妈妈的手不停的移动着那块方布,眼睛紧紧的盯着那穿梭之间的针,一丝不苟。多年的劳作使她那曾经细嫩的手变得粗糙,对儿女的担忧使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爬上了几缕白发,岁月也无情的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浅浅的皱纹。她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让我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吗?

我知道了,时间从母亲的容颜中流走了。

阶前梧叶已秋声

“距中考还有98天……”

岁月更迭,朝花夕拾,岁月如潺潺流水般逝去。当流云镀满霞光,山林披上春色,花木摇曳万紫千红,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当脸庞绽放笑容,梦想伴随青春,岁月深巷流光溢彩,我体悟到时光的珍贵。小时那幼稚无知的我已变成在课堂间奋力拼搏的我,为了几十天后中考的顺利,我不再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

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篇6

风,轻轻地吹去手中的蒲公英,当你伸出手去把它抓回来时就再也追不上了。人,总是在失去后才会懂得珍惜,而它也已经失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上也有些变化。父母有时候就我去做一些事情,我总说等一下,可,等着等着就不知等到何年何月,而自己也无奈地起身去做,总想着明天还会有时间的就拖到明天做吧。到了明天,总觉得不够时间,便又下一天,如是而已,反反复复。父母时常这样的唠叨,可我却当作“耳边风”。他们一直跟我说要好好学习,为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不是为了父母而读,我却总是只有那句:我知道了,略带些不耐烦。直到现在才发现父亲头发两鬓斑白,母亲脸上的皱纹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手粗糙了不少,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而我却什么都没做,无动于衷。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在“我知道了”这句话中飞快流逝。父母,老师常常在耳边说学习的重要性,可不懂事的我仍想过轻松的日子,于是时光如流水一样飞逝。自己也想紧紧抓住时间,只是它在不经意间从自己身边溜走了。

教师的时间究竟都去哪儿了? 篇7

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以分数为惟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脱离社会发展需要, 背离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当下, 人们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 但应试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教师, 对于所教学生分数较高的教师, 学校不仅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且还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证据”、“评先评优”的“资本”、晋级晋升的“砝码”, 而对于所教学生分数较低的教师则是横眉竖眼。教师们为了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干瘪分数, 都以百倍的精力, 忘我的精神, 扎扎实实, 密而不漏地在应试教育的大船上疲劳地划行着、苦干着, 教学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分数所覆盖、所侵吞, 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了满书本地找分数上。当下, 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声誉、地位、价值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甚至是惟一指标。不去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能轻松、安宁。

班主任工作的无边无际。的确, 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最累的。班主任工作着实千头万绪, 复杂多样, 工作内容无边无际, 工作时间没有限制, 可谓是“无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不仅要管理班级, 处理好班级大小事务, 包括安排班级日常琐事、处理纠纷、监督安全、督促值日、组织活动、接待家长等, 而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一大堆没完没了的学校安排的非教学任务, 如若再摊上那么几个“难缠鬼”, 遇上几个不配合的家长, 再加上自己工作缺乏技巧和智慧, 班主任更会感到“焦头烂额”、内外交困、力不从心。现在的学生真是难管理, 管轻了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不疼不痒;管重了也不行, 学生容易逆反、抵制, 甚至敌对, 还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学校领导的批评。许多班主任总感觉自己整天忙忙碌碌, 不停地“救火”, 真可谓是“日理万机”, 口干舌燥, 身心疲惫, 很多时候感到时间不够用, 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 滋生满腹的抱怨和委屈。大量的时间也在与学生的纠缠中消耗殆尽。作为班主任, 要做到脑勤、手勤、腿勤、口勤, 这是必要的。但“勤”要有度, 要科学, 要简约, 要高效, 要“又好又快”。但由于一些班主任缺乏管理智慧和技巧, 以至于被繁忙的班务所缠身。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有一种失败叫瞎忙。”一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事无巨细, 凡事包办, 万事替代, 该由学生完成的事情, 自己总要插手;该由学生想出的办法, 自己总去替想, 天天守在教室里, 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作业等日常事务, 这不仅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压抑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 还使班主任处于马不停蹄、席不暇暖的奔波中。俗话说:“懒娘带出勤快孩”。同样的道理, “懒师带出勤快生”, “勤老师带不出勤学生”。的确, 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整天风风火火地忙得团团转, 却还是问题频出, 麻烦不断, 原因就在于该班主任缺乏管理技巧。教是为了不教, 管是为了不管。所以“会偷懒的班主任是睿智的班主任”、“智慧的班主任不挨累”这确实有道理。班主任不妨“懒”一些, 以自己的“懒”换来学生的“勤”;不妨学会“大智若愚”些, 以自己的“愚”换来学生的“智”;不妨尝试“无为而治”, 以自己的“不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 使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教师职业是一项清闲的工作, 一天两节课, 还有双休、假期等诸多休息日。然而, 事实上呢?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八小时工作制”。且不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命题阅卷、编制讲义、设计课件、监考、辅导、教研、培训等常规工作需要大量时间。家访、接待家长、处理学生偶发事件、座谈会等, 任何一项工作都能把我们的时间耗费掉一大部分。读书笔记、政治学习笔记、业务活动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试卷分析、教师全员培训笔记、党员学习心得体会、家访记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记录、收费记录、差生转化记录、优生辅导纪录、个性档案、家长会方案、工作总结、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记录、法制教育讲座记录、品德养成与实践活动记录……使教师应接不暇, 劳神费力。可以说, 教师是永远毕不了业的老学生!教师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再加上成绩的重压、考核的逼迫、职评的纠结, 教师在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下, 整天处于劳心与劳力之中,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我拿青春赌明天。事实上, 教师已经没有了“赌明天”的资本, 因为教师们早已被昨天所赌输, 早就开始未老先衰了, 只是在痛苦中挣扎而已。“减负”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题, 也一直是教师们的期盼, 有关部门也一再颁布红头文件, 但效果如何呢?诸如“五严”、“十禁”、“八要八不要”等, 最终都成了一纸令文, “减负”便不了了之。眼下, 一些学校要求所谓的副科老师六点三十之前到校上30分钟的早读课, 语文、英语教师七点之前到校, 接着上第二节早读课。有的学校规定, 班主任早上六点十分前、中午一点十分前必须到班级“蹲班”, 值班领导检查, 并把班主任的“到位”早晚和次数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这是“减负”吗?这是“解压”吗?

当下, 部分领导热衷于开会, 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把全校老师集中起来开会, 会议一场接着一场, 文件一个接着一个, 总结一份接着一份, 大会、小会接二连三, 误认为, 若不开会, 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 就不能显摆自己的官位, 误认为开会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开会。于是, 沉湎于用会议贯彻会议, 用讲话贯彻讲话, 用传达文件落实文件, 许多会议没有实质性内容, 没有实际作用, 装腔作势, 空话连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众取宠之心”, 只不过是“扎扎实实走形式, 认认真真走过场”罢了。如若做一下调查, 你会发现有大多数教师会认为, 学校至少一半的会议是没有意义的, 纯粹是在浪费工作时间, 老师们被各种有形式无内容的各种会议所困扰, 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会议中。笔者并非禁会主义者, 相反, 对于法定的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动员会、报告会、总结会, 还是坚决支持要开的, 并且要开好, 开出成效来, 达到预期目的。问题是, 当下会议过多过滥, 几近成灾, 真可谓会摞会、会挤会、会连会、会套会, 这已成为学校生活中的一大顽症。许多老师谈及学校的大小会议, 无不叫苦连天, 怨声载道, 只不过是穷于应付罢了。教师们陷入“文山会海”中, 哪有时间静下心来思教学、议教学、抓教学, 同时“文山会海”也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工作作风, 影响了工作效率。频繁开会, 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会场中, 令人咋舌。不刹住无明确目的、无实质任务的会;不制止住例行公事、不解决问题的会;不打消鹦鹉学舌、照本宣科的会;不去除虚张声势, 形式大于内容的会, 教师们就不会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育教学。“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凡在小范围内传达布置可以解决问题的, 就不召开全校老师会;凡能合并开的会议, 就不要单独召开;凡能现场办公能解决的事, 就不把人召上来开会;凡能电话通知的, 就不要把老师们集中起来开会。少开会、开短会, 是教师们的强烈呼声和节约时间的良方。

检查也好, 验收也罢, 作为了解情况、督促落实、帮助改进、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 是有其合理成分的, 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方式之一。问题是, 在时下, 不知何因, 学校和教师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 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种种评估验收, 可谓是, 一周一大查, 两天一小查。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活动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除了重复劳动浪费的精力、时间之外, 还浪费了大量的电费、纸张、笔墨。而且, 泛滥的检查、达标和评比也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对于学校来说, 有些检查项目, 学校平时根本就没贯彻落实, 检查临近时, 领导们就让老师们“帮忙”补材料, 做假造假, 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 闭门造车, 违心服从。有时, 还要按照学校意旨, 布置学生说谎、作假, 以此来“忽悠”检查团们。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 顿生愤懑, 而又无可奈何。对教师来说, 许多来自省市级的检查评比已使他们“雾里看花”, 不堪重负, 而来自县、校级的检查评比更是“多如牛毛”, 更仆难数, 使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面对各种繁杂、平庸的事, 想不应付都难, 使教师们既“累”, 又“烦”, 更“痛”。对于很多检查, 主要是查看书面材料, 为了过关, 领导和教师们不得不无数次地来补材料, 来说谎造假。而把师生们的呼声当成“耳边风”, 检查轰轰烈烈, 却虚晃一枪, 浮光掠影。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假材料, 也听之任之, 任由表面上的花团簇锦, 掩盖了矛盾的存在, 延误了问题的解决。有时, 一些检查表面如火如荼, 实则“一地鸡毛”;看似动作不少, 实际效果了了;检查者乐在其中, 教师们苦在其前, 痛在其后。虽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却害得教师们诚惶诚恐、牺牲大量宝贵时间造假材料, 作假“台账”。教师的时间就是被这些虚假的检查堂而皇之地侵蚀和侵占了。只留下追问时间去哪儿的遗憾和悔恨。此风不煞, 贻害无穷。

考试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学的效果重要手段, 是督促教和学的一种途径, 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组织考试, 无可厚非, 从古到今, 概莫能外。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否则, 就会适得其反。当今,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考试、检测、竞赛名目繁多, 令人眼花缭乱, 令师生手足无措, 心生厌倦之感。有期中考、期末考、同步考、单元考、阶段考、月考、周考、抽查考、调研考;有“七科联赛”、“智力竞赛”;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考……三天一大考、两天一中考、每天一小考, 真可谓“考试才是硬道理”。每次考试, 教师都要加班阅卷, 输分、分卷, 作试卷分析。每一次考试, 至少要开6次会议。考试前, 年级组要开动员会或考务工作会, 年级组开过后, 学校要开全体教师会, 进考场前, 还要重复开监考注意事项会, 考试后, 年级组要开质量分析会, 学校要开成绩通报会, 对成绩不理想的备课组还要开“检查会”。开得老师焦虑烦躁, 开得老师心神不定, 难以忍受。老师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找题目、出试卷、改试卷、判分数、排名次、作分析、写“检查”上, 宝贵的时间糟蹋在了考试上。“小猪不喂食, 何须天天称?”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考试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解惑”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宗旨。频繁的考试不知浪费、挥霍了老师多少时间?再者, 由考试给师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重, 紧张、担心、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生, 厌教、厌学现象随之而起。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及所有学校管理者, 都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 摒弃虚名, 远离虚荣, 拒绝低俗的从众心理和行为, 不要过多地迷恋于考试, 不要过多地占用师生的时间, 要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 而不应当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花在考试测验上, 不应当把心事过多地用在如何去“秤”学生上, 而应当给即使更多的时空去钻研教材, 设计教法, 研究学生, 追求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让师生有兴趣地教和学, 有尊严地从事教育生活。

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是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最好平台。教育科研是教学工作的继续, 没有教育科研, 教育教学工作只能是被动的、盲目的、不知其所以然的。因而, 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学研究。但教研活动要讲究效益, 既要有量, 更要有质,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当下, 许多学校都定期举行一周1~2次的业务活动, 雷打不动, 任何教师都不得缺席, 学校有专人负责点名, 缺席者要被通报批评, 可谓严格而正规。然而, 教研活动会上又做些什么呢?教研组长读篇文章, 有时只读大小标题, 让老师们作好记录, 以应付学校检查, 要不就是作无关痛痒地评评课, 传达一下有关会议精神,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东拉西扯”式的“集体备课”。在教研活动时, 一些教师根本没有把精力、注意力放在活动上, 看报纸、杂志者有之;聊天说笑着有之;接打手机者有之;上网聊天者有之;打瞌睡、睡大觉者有之……这些不良行为使教研活动名存实亡, 只不过是做个样子, 走走过场罢了, 这使宝贵的时间又糜掷在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上。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必须思考教育, 研究教育, 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这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课题研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但进行课题研究绝不是想当然的行为。然而, 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要有课题, 好像没有课题就不能显示学校的档次和声誉, 就不能凸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一时间, 申报课题成了一种时髦和硬性任务。然而, 一些教师对怎样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作用到底是什么不明确, 只是为了“跟风”, 或是迫于领导压力, 或是为了职评需要等不得已以而为之, 只是搞搞形式, 做做样子, 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 没有把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境遇结合起来, 没有真正去思考, 去研究, 到头来, 只能在网上下载资料, 填补自己的材料, 材料一大摞, 结果无收获。但为了能结题而准备如此之多的材料要耗损其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畸形、变质的课题研究, 背离了课题研究的初衷和方向。只有形式而无内容, 只有“结果”而无过程的课题研究浪掷了教师们的精力, 一刀切, 强规定的课题研究虚耗了教师们的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8

一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热点话题。许多人受到歌曲中流露的浓浓亲情的感召,怀念起童年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不足;也有人整理出几十年来全家福的变化,感叹岁月不饶人;还有人琢磨不透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他们开始自省: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班族说:“上班,在家带孩子,虽然普通平淡,但是从中体会到幸福。”出租车司机说:“我的时间都在路上,堵车把时间都浪费了。”小学生说:“虽然从科学角度讲一个人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睡觉上,但是我觉得我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就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都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被工作占去了。”

专家认为,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博士后黄豆豆说:“在快节奏的当下,很多人容易被一种‘速成功的理念裹挟,强加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事实上,对待成功,大可不必那么着急。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长度,但可以改变时间的宽度,我们不是《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男主角,能把时间停住,但可以把每一天变得更有意义、更有质量。”

相关主题: 亲情

珍惜亲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关于亲情的歌曲,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亲情伴随每个人走过喧闹的尘世,默默流淌,从不停歇。有了亲情,人生总会蜂飞蝶舞、蓬勃向上;有了亲情,生命中的寒冬将充满温暖;有了亲情,黑暗中的道路会被照亮。人生短暂,来去匆匆,“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好好珍惜亲情,因为亲情,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黄金。

【课本相关素材】

如果问史铁生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可能会回答在地坛公园度过。在那里,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坦然面对生与死,同时,地坛公园也承载了他对母亲的回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年轻时的史铁生,因为瘫痪而闷闷不乐,却从未考虑过家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心情。直到母亲去世了,他才想到,“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相关主题: 时间/规

时间需要规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工作中度过,在堵车中度过,在睡觉中度过……时间也是一种资源,也需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善于规划时间的人,能把一分钟变成两分钟、一小时变成两小时、一天变成两天,能用有限的时间做很多事。而不懂得规划时间的人,就只能任光阴虚度,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了规划的人生叫蓝图。

相关主题: 人生的意

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精

现在社会,人人都抱怨“好忙”,叩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不断反思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究竟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上一篇:对领导的离别赠言下一篇: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