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灾难电影(共6篇)
美国灾难电影 篇1
一、灾难电影的定义及其特点
灾难电影是围绕人们努力逃离人造或自然灾难为中心情节的,具有叙事特征的荧幕情景剧。[1]它主要聚焦于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自然灾难,人造灾难或超自然灾难的题材上,它不仅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还具有试图解决未来危机的形而上学特色。美国好莱坞灾难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未来灾难的视觉呈现,它更是对后灾难救赎的叙事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及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冲突成为人类反思的前沿课题。电影行业也开始逐渐植入危机元素。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灾难型影片《龙卷风》,《后天》,《2012 :冰河时代》及《末日崩塌》等,都以其恐惧而震撼的场面成为吸引观众的巨大产业,并逐渐成为全球票房的重要角色。
纵观灾难电影市场,除了其宏大场面,震撼效果以及令人恐惧的情节外,电影本身产生的效果及作用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就《末日崩塌》这部电影而言,它之所以吸引观众,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震撼效果,如地震和海啸毁灭城市的逼真场面,它还有人类试图处理危机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手段。所谓形而上,也可以说成是精神上的一种推动,或是一种对生命的重新解读,具有后现代解构的特点。
二、灾难电影的过程哲学思考
电影是一种高效的大众传播方式,它不仅面向的群众广泛,还具有写实性特点。同样,灾难电影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以灾难性题材为内容的半现实性影片,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以自然灾害为主的灾难电影,用一种超写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人类并不能控制所有的生命元素。而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的忽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分离。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危机日渐成为人类反思的主题。人将自然当作是攫取利益的工具,忽视自然对人类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界的破坏。总的来说,人之所以对大自然有如此的态度,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禁锢。自古以来,人类都依靠自然生存。但随着人口的增多,消费的增长,自然的承载力也达到了极限,全球变暖等自然问题不再是影片中的未来幻境,而是真实的存在。
当下,面对生态危机,最首要的是要转变人类的思维。 过程哲学强调宇宙的关联性,视宇宙为复杂的有机体。过程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事件”是构成有机宇宙的基本单位,世界则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既包括人类共同体,又包括承载他们的自然共同体,并且按照过程思想的特点,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关联性,因此也就是说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遭受到毁灭,另一方也同样会灭亡。正如,人类破坏自然,实际上就是在破坏整个有机体,自然既然受到毁坏, 那么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的人类共同体也同样遭遇毁灭。 因此,人类应及时意识到自然与其之间的关联性,停止破坏性行为,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克服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离。
此外,灾难电影中的城市毁灭或是地球毁灭都是一种夸大式的手法,它将人脑中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以视觉方式呈现在荧幕中,帮助人们再现未来,起到警示和反思的作用。灾难电影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威力,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世界的可持续性问题。美国过程哲学家约翰 • 科布认为 “生态灾难的历史是人类忽视资源的有限性,用不可持续的社会替代可持续社会的结果。”[2]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的基础上满足当前人需求的发展。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增强未来后代生存的保障。然而人们误以为经济的增长,生产规模的扩大化是推动发展的根本需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
三、启示
灾难电影的后现代特点和形而上学的精神推动力,不仅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摆正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时也让人们反思生命的真实意义,给予人们新的启示。
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过程哲学就是旨在转变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帮助人类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除了对危机的思考,似乎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们才会思考生命的重要性,思考为了什么而生存, 才会发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然而,电影带来的效果, 就是一场虚拟的未来再现,人们并不用亲自去经历危机就能感受危机的威力,并不用真的死亡就可以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当然,我们并不希望那样的灾难真的在未来降临,但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并真正去转变我们的思维,将这种转变运用到生活中去。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美国好莱坞电影也将其作为题材搬到荧幕,为人们描绘灾难来临的震撼场面。然而,除了电影呈现的精彩效果之外,电影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值得人们用过程哲学思想进行深切反思,这不仅有利于转变世人对世界的态度,还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灾难电影,生态,危机,过程哲学
灾难片背后的真相——电影特技 篇2
在此,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灾难片背后的真相。
“风”中的穿凿
风暴电影的鼻祖是1939年诞生的《绿野仙踪》,当时制作者使用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然而效果却非常逼真,曾轰动一时。时隔半个多世纪,在1996年首映的、由迈克尔·克赖顿等人创作、简·德·邦特导演的大片《龙卷风》中,导演把精湛的视觉效果和特技结合起来,创造出电影屏幕上最触目惊心的、让观众坐立不安的、毁灭性极强的龙卷风画面,从而使《绿野仙踪》相形见绌。《龙卷风》堪称把事实和虚幻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商业大片,在许多知名导演看来,它如今仍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峰。
然而,《龙卷风》的许多细节,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遭到了科学家们的批评:
在电影《龙卷风》中,比尔·帕克斯顿和海伦·亨特出演一对追风者,希望利用自己创造的仪器“多萝西”在龙卷风的预报上取得突破,为此,他们需要把“多萝西”送进龙卷风的风斗中(图1)。“多萝西”的灵感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一种真实的实验工具:龙卷风观测仪。研制者通过把仪器放在龙卷风的必经之路上,从龙卷风内部搜集数据。但事实上,风中四处横飞的碎片将导致这种娇贵的装置遭到致命的破坏。《龙卷风》放映后,不少类似“多萝西”的装置至今都没有取得过电影中那样的成功。更离谱的是,电影中当两位主人公把“多萝西”送进龙卷风后,立即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分析就能知道风的发展情况和移动趋势。而事实上,这取决于对风暴起源的研究,龙卷风本身并不是“因”,而是“果”。
(1)电影《龙卷风》中,已在车上放置停当,随时准备闯入龙卷风中的“多萝西”。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曾投入应用的龙卷风观测仪因受多种客观条件限制,还远没有达到“多萝西”的水平
《龙卷风》中,还有整栋房屋被卷起后完好无损落地的镜头。虽然这些镜头视觉效果非常逼真,但在现实中,一栋建筑物被连根拔起并保存完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龙卷风在经过一栋建筑物时,可谓毁门破窗无孔不入,从四面八方涌入屋内。这时,房屋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房屋向内或向外垮掉,屋顶被掀翻,墙壁四分五裂。强大的风力会把一切扯成碎片(图2)。
(2)电影《龙卷风》中被风从底掀翻吹跑的房子,建筑整体完好无损。这简直不可思议,也太低估龙卷风摧枯拉朽的威力了
谢褂姓庋桓銮榻冢轿恢魅斯诹矸绲嚼粗鞍炎约喊笤诠茏由希云谔逖樵谝桓?级龙卷风的风眼中的感受,然而,风暴过后他们竟然毫发无损。专家认为这种情况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因为根据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旋风中心的某个地方风速肯定是零,但对于龙卷风的风眼是否像飓风的风眼一样一片晴空,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因此,如果真像片中表现的那样,两位主人公所在的那栋建筑被龙卷风直接命中,他们就会被龙卷风撕碎,根本不可能生还(图3)。
(3)龙卷风过后居然毫发无损,他们是不是会魔法?
……
当然,可信度受到质疑的风暴大片绝非《龙卷风》一部,一些导演的作品比《龙卷风》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描述全球变暖危机的影片《后天》中,导演罗兰·艾默里克只是因为以前没人拍过,就杜撰了一个多起龙卷风同时袭击洛杉矶的故事。尽管电影把龙卷风拍得惟妙惟肖,把整座城市被碎片和残骸覆盖的情景拍得非常逼真;也由于此前还没有电影出现过大城市遭到龙卷风袭击的景象,因此该片获得了成功。但事实上,影片把事件的发生地点和该地点所应有的气候特征都搞错了。因为类似事件只在俄克拉荷马城发生过(图4)。
(4)多起龙卷风齐袭洛杉矶。导演在这里把“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招儿全用上了
“震”上的演绎
洛杉矶受到龙卷风袭击的可能性较小,不过它却很有可能遭受另一种致命自然灾难的蹂躏,这就是地震。影视作品中曾多次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1974年上映的灾难大片《地震》,因演员阵容庞大,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而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但是,影片对地震事实的随意编造处理却让许多专家不断地提出质疑。影片描述的是一场洛杉矶被9.9级的大地震夷为平地的灾难,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不仅能预测出即将到来的地震,还能预测出它的强度。但事实上,科学数据只能推算出未来地震的可能性,绝不可能准确预测什么时候导致地震的断层会移动。而地震强度取决于断层移动的大小,因此地震的强度在地震开始前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狗不停狂吠预示即将发生地震的镜头,但地震学家认为:动物不能预测地震。动物确实比人类的感觉更灵敏,感觉到地震波的时间比人类早,但这是因为地震会产生P波和S波:P波是一种声波,而产生破坏的S波是一种纯扭转波,P波传播速度快于S波。由于动物在低频段的听力比人敏锐,能察觉到人类听不到的P波。这会让它们早10秒~20秒察觉到地震,而具体时间还要取决于离地震源的距离。因此,动物提醒人有充足的时间来防备地震是不可能的。
电影《地震》所描述的可怕地震持续长达9分钟。在现实中,许多地震能持续几分钟,但洛杉矶发生长达9分钟的地震是不可能的。因为地震持续时间由断层的长度决定,地震一般从一头开始,断裂锋面蔓延的速度约为每秒钟三四千米。迄今最强烈地震之一的1960年智利大地震,也仅持续了5分钟,而所引发的断层长度就已接近加利弗尼亚州的长度(图5)。当然,影片中一些通过地震对建筑物的巨大破坏来展现地震的威力的场景描述,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比如地震对高速公路和水坝的破坏,今后必须加以提防(图6)。
(5)地震导致的断层长度是与地震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正比的
(6)图组:地震的确可能会导致公路断裂、水坝溃堤,人们不可不防
《地震》以外,NBC电视系列短剧《10.5》也描述了可怕的地裂。但科学家认为:剧中几乎把地球一分为二的地震根本不可能发生(图7)。因为地幔温度十分高,呈黏稠的液体状,根本不可能断裂。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贻笑大方的场景:一次地震中,地面紧跟在一列疾驰的火车后面破裂。然而,地面破裂的速度约为每秒钟三四千米,火车不仅根本跑不了那么快,而且断层竟然能沿着火车轨道跟着火车移动,在后面追火车,简直荒谬至极(图8)……
(7)影视作品《10.5》中地震导致地球一分为二的可怕场景。幸亏现实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8)地裂沿着铁道追火车但追不上,这也就是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自然奇观”
由此来看这些描写地震的灾难大片的成功,无非是观众乐于在屏幕上通过地震的恐怖寻找刺激,他们清楚地知道:在电影屏幕中撼动大地的,并非神秘莫测的地下力量,因此自己会毫发无损。
“火”里的杜撰
仅1980年以来,火山爆发就在全世界造成2.9万多人丧生,但与此同时,它也激起了无数艺术家和作家的想象力。近年来,电影创作人员更是屡受启发,于是,最大胆的灾难片就从这种自然现象中汲取了灵感,脱颖而出,如《火山情焰》以及欧文·艾伦的灾难大片《大震撼》之类的火山题材作品。
由琳达·汉密尔顿和皮尔斯·布鲁斯男所主演的影片《天崩地裂》,是一部事先进行过最细致研究的影片,其真实性得到了众多直率的科学家影迷的交口称赞。虽然在拍摄前制作人员对真实的火山爆发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也在片中体现出了火山附近的大批树木出现死亡、大量二氧化碳从地下冒出以及泉水会变热等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影片的制作者们并没被科学捆住手脚,而是根据剧情需要大胆演绎,就像片中一对夫妻丧命于火山喷出的滚烫泉水的场景。而事实上,泉水温度的变化根本不可能惬意得像在按摩浴缸里一样可随意调节。《天崩地裂》还歪曲了一些科学规律,比如一辆卡车开过流淌的熔岩,熔岩的温度能达到摄氏1000多度。这种卡车根本不可能存在,一是炙热的熔岩会将轮胎熔化,油箱也会因此而爆炸;再是这种卡车不仅坚不可摧,而且速度惊人,快得可以在崎岖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超过时速大于160千米的火山灰流(图9)。此外,从影片中火山的外形看它属典型的喀斯喀特火山,但它却具备了所有类型火山的喷发特征。影片把所有火山爆发现象都攒在了一起。
(9)图组:碾过炽热的熔岩丝毫无损,能将喷射而出的火山灰流远远甩在身后。具备如此出众性能的卡车哪里有卖的?全世界的火山研究专家肯定人人都想买
1997年,《天崩地裂》放映几周后,另一部惊险故事片《火山》面世,这部电影更加夸张。不仅出现了从不爆炸的火山弹像礼花弹一样绚丽迸放的“史无前例的壮观景象”,而且还有人走在熔岩流硬壳上被熔岩流熔化的恐怖场景。实际上,人们甚至有可能在活动的熔岩上行走,只要上面的硬壳厚度足以承受其体重。即便是陷进去,这个人虽必死无疑,而且将死得非常痛苦,但却不可能在熔岩流中被瞬间熔化。
……
美国灾难电影 篇3
一、生态文学我国生态文学发展的现状
生态文学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文学体裁,在我国生态文学作品还较少。生态文学最早被传入我国是在1949年,由散文家徐迟先生翻译的《瓦尔登湖》作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启蒙[1],引导着我国的生态文学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学发展出现的问题具体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错误的理解了生态文学的含义,我国文学家们在创作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同时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情绪,在创作生态文学时,作家对生态文学题材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而生态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自然、感悟自然,而是要有生态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第二方面是我国生态文学缺乏批判性,生态文学是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有很强的文学批判性和文学警示性,如果还是简单的描写生态问题,而不是深入的披露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容易使得生态文学流于表面,阻碍着生态文学的发展。第三方面,现阶段的生态文学缺乏反思,深入的刻画生态问题,并不能达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只有具备强烈的警示性,才可督促人类进行反思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学的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学研究美国灾难电影
1、灾难电影与生态文学
灾难电影是基于生态文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艺术家思考创设的产物,灾难电影从本质上讲是在宣传导演的生态理想,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带给观影者很强烈的警示印象。生态文学和灾难电影是互相融合的关系,生态文学中丰富的内容故事,因为受众性的原因而不被大众所熟知,而电影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媒介,在社会中广受欢迎。将二者相结合,把生态文学中描述的生态题材用电影的方法表述出来,使得生态问题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得人们在观影时,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从而激发观众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真正体会到生态文学所表达的生态价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目标[3]。
2、美国灾难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建设更加现代化和快速化,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为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人们不停的索取自然资源,包括林木资源、水资源等等一系列生态资源,而生态资源再生是一个很长的循环过程,在短时间内很容易达到枯竭,给自然环境的发展直接带来危害,间接的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的灾难电影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人类给自然带来影响的模拟预测写照,比如最近几年经常被人们提及的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影片就从生态视角阐述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以及影响的一种生态思想,间接启发着人类要对自然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后天》影片讲述的是地球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异变,地震及海啸在地球频繁的活动,北极冰川融化使得整个地球逐渐处于冰封状态,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利用三维技术将生态遭到破坏的场面搬到大银幕上,使得生态思想从书本上的固态形式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样貌,给观影者带来巨大的意识影响,震撼的电影灾难场面使得观影者反思自己带给地球的伤害,逐渐建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同时美国灾难电影中有着浓烈的批判色彩,具有很强的生态文学性质,比如过度的利用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中反复进行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比如美国灾难电影中经常对生物科技进行一种批判[4],在《狂蟒之灾》系列以及《生化危机》系列中都有着显著的特征,单以《狂蟒之灾》为例,电影讲述了有钱的商人为了自身寿命的延长以及巨大的生物价值和利益,投资对命名为“血兰花”的物种进行生物研究,使得当地的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同时当地的一种巨大的蟒蛇因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干扰,开始对人类进行剧烈的反抗与报复,在《狂蟒之灾》后面的几个系列中科学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证实某项科学技术,不断的利用蟒蛇进行科学实验,导致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使人类自食恶果,种种表现都在批判着人类的自以为是。
美国灾难电影实际上始终保持着一种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比如《海啸奇迹》,讲述了一家美国人在泰国度假遇到的印度洋海啸,电影充分表现了海啸的可怕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无助与渺小,同时也表现出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态灾难时的勇敢与不屈,最终海啸平息,一家人温度团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故事,整个故事用电影的方式,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生态灾难用2个小时的时间形象的描述出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提醒人们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只有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生态文学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会逐渐影响到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美国灾难电影将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形象的传输给观影者,使得人们逐渐建立生态意识,达到建设生态环境的目的。从生态文学的视角下研究美国灾难电影,可以清楚的发现人们已经在反思与自然的关系,这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大自然中未知的世界,为利用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经济效益,人类依据科技发展的水平大力开采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文学因此应运而生。美国灾难电影在基于生态文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生态危害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使观影者记忆深刻,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生态文学的内涵、现状,并在生态文学的基础上简单的探讨了美国灾难电影,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当代生态文学,美国灾难电影,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娟娟,王祖友.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1984年—2013年)[J].学理论,2013,24:167-169+185.
[2]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之现状、问题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0:76-79.
[3]岳丽萍.美国生态文学与美国灾难电影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04:59-62.
美国灾难电影 篇4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简称马绍尔群岛,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最东部加罗林群岛的东头,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马绍尔群岛陆地面积180平方千米,分布在茫茫海域。人口约有5万。
马绍尔群岛的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两国曾在此进行过激烈的战斗。二战结束后,美国于1947年7月在联合国的授权下得到了马绍尔群岛的委托管理权。1979年5月1日,《马绍尔群岛宪法》正式生效,成立立宪政府。1986年11月,马绍尔共和国成立。1990年12月22日,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托管地位得以终止。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前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前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因为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随着前苏联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已经荡然无存了。为此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于是,马绍尔群岛就成了美国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1944年3月,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前就曾为选址问题大伤脑筋。最后,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班布里奇选出一块地方作为试爆场地——新墨西哥州的一片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沙漠。但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远远超过了研制者的设想,爆炸把方圆800米内的沙粒都烧成了翠绿色的玻璃,甚至震碎了200千米外的玻璃窗。美国军方认识到,继续在本土进行核试验将对美国的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尤其是日本广岛、长崎被炸后的惨状,更让美国人对在国内进行核试验可能带来的后果担心不已。由于今后还要继续进行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的核试验,于是美国人决定将核试验的危险转嫁到别人身上。1946年1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经过反复酝酿后,最后选定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作为新的原子弹试验场。
马绍尔群岛由1200多个大小岛礁组成,分布在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上。由于马绍尔群岛西北部的比基尼环礁和埃尼韦托克环礁最为开阔平坦,而且居民较少,美国最终选择了这两个环礁作为核试验场。
1946年2月,美军工程兵开进了比基尼环礁,并强迫当地居民搬迁。尽管马绍尔人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祖辈安居乐业的家园,但在美军舰炮和坦克的威胁下,他们不得不含泪搬迁到200千米外的另一处岛屿上。尽管如此,当地居民最终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美军并没有告诉居民们搬迁的原因和核试验可能给他们造成的伤害。
1946 年7月1日和25日,美国连续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两次核爆炸。剧烈的爆炸让散居在周围岛屿上的马绍尔人惊慌不已,然而他们不知道更大的威胁正在一步步逼近。1952年6月,美国氢弹的理论设计全部完成。8月,一个约有2层楼高、重达65吨,外形酷似大保温瓶的庞然大物完成总装。10月初,几千名美国科学家、机械师、工程师、陆海军官兵随同这枚邪恶的炸弹一起来到了埃尼韦托克环礁。11月1日凌晨,世界第一枚氢弹“迈克”被引爆。瞬间,核辐射、光辐射、冲击波肆虐太平洋上空,这比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强500倍。
氢弹的试爆成功使美国重新取得了核武器领域的优势地位,然而这一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1953年8月,前苏联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又深深地刺激了美国。于是,美国决定爆炸更大威力的氢弹,马绍尔人的噩梦在继续。
1954年3月1日,美国将一颗预测为6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放置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6时45分许,氢弹在离地面大约2米的地方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在爆炸的一瞬间,氢弹所在的那个小岛和附近2座小岛就从视线中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飞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忽然成了一个大深湖。大湖宽近2000米,深达80米。在离爆心220千米远的岛上,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亮光。事后,据美国科学家们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比原先的估计要大2倍多,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1000多倍。美国试爆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由于事先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没有及时撤离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千米,正好笼罩在马绍尔共和国整个国土上。为此该国政府还把每年的3月1日定为“国难日”,人们永远记住这次灾难。
氢弹爆炸的时候,日本渔船“福龙丸”号正在200千米外的海域捕捞金枪鱼。船员们都被天空突然出现的火球和亮光惊呆了,还以为是太阳从西升起来呢。正当他们看得有趣,并纷纷议论这个奇怪的现象时,随即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接着晴朗的天空纷纷扬扬飘落下“大雪”——放射性污染。不久,渔民们全都出现了辐射症状:恶心、腹泻、脱发等现象,其中1人因肝脏严重损伤死亡,船员和渔具以及捕获的150多吨金枪鱼也全部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当这些渔民回到自己的港口时,很多人已经奄奄一息。9月,船上40岁的发报员离开了人世,成为美国氢弹试验的牺牲品。
在其后2个半月里,这一海域先后有300多艘渔船都受到辐射污染,比基尼岛及其海域成为船员和渔民谈“核”色变的恐怖海域。这件事被新闻传媒公布后,世界舆论纷纷谴责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核试验行为。
事实上,受到辐射的不仅仅是“福龙丸”号上的船员,当时在试爆点周围有上百只渔船,附近岛屿的居民也没能幸免于难。让人感到悲哀的是,附近岛上一些无知的孩子看到地面落下多彩的灰尘,觉得好奇,就用手拿着玩。结果,那些孩子也受到了无情的辐射。
1955年,美国专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241名渔民当中,核试验当年就有12名渔民死于肝硬化、癌症;一年后,又有61人死于白血病、癌症或肝硬化。在这次氢弹试验后,忍无可忍的马绍尔人向联合国派出了请愿团,要求美国停止在该群岛的核试验。然而,自诩重视“民主与人权”的美国却根本不顾这些岛民的性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1958年7月,美国才迫于全世界的压力停止了在马绍尔群岛的核试验。
据统计,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共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其中,仅在马绍尔群岛就进行了67次核试验,而23次在比基尼环礁进行。在1954年一年内,马绍尔群岛所属岛屿上就接连爆炸了3颗1000万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这些核爆炸的放射性散落物飘落到了群岛的其他地区,使许多人都出现了皮肤烧伤、头发脱落、恶心、呕吐等现象,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也成为当地的常见病。
在这些地区,残留的放射物经历了近60年的风雨,早已经混杂在土壤中,使得当地生产的食品和饮水都成了辐射污染源,人们不得不从外地运来必需的生活用品。联合国的一个组织曾做过调查,如果真的要彻底清除这些放射性散落物,唯一的办法是把整个岛上的表层搬走。而如果把所有的表土和树木都消除,剩下的就只有沙子,整个岛就成了荒地。试验场内和附近的岛屿核污染更为严重,强烈的辐射让迁走的岛民至今仍无法重返家园。
几十年过去了,美国的军舰和试验人员走了,却给马绍尔群岛和这片广袤的太平洋海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与痛苦。
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创作分析 篇5
那么, 到底灾难片内部又分为哪些创作类型呢?
一、自然灾难
大自然是我们的造物主, 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它所给予我们的恩泽, 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着它带给我们的灾难。灾难影片中, 对灾难场面的真实再现一直是对影片创作者想象力的考验。今天, 借助高科技数字影像模拟技术, 再现宏大的灾难场景会让观众相信, 这样的灾难曾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后还会发生, 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好莱坞电影《完美风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平实中透露出人性的光芒, 风暴背后为我们展现了恬静的美国渔港小镇的风土人情。巨大的仓库、摇臂、高压水龙头再加上数字特技技术的运用, 电影用它独有的魅力向世人还原了自然中人类的渺小。类似的还有我们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我国第一步引进的灾难影片《龙卷风》, 那种自然力量带来的真实与疯狂给每一位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动物与怪兽的灾难
1975年,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的电影《大白鲨》堪称动物灾难片的经典。在影片前90分钟内几乎没有真实出现灾难主角——大白鲨, 但影片所带来的恐怖气氛还是足以让每一位观众坐立不安, 这也是导演所特有的心理捕捉能力。这部影片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 而且模型制作的也不够逼真, 却从此奠定了该类型影片的基本叙事模式。随着电影技术突飞猛进, 我们所见过的、没见过的、自然界存在的、不存在的各种各样造型恶心的怪物相继出现在屏幕中, 然而在喧嚣背后, 观众不难发现, 这些影片大多拍的千篇一律, 只在怪兽的外型上创新。顶峰之作就是好莱坞改编日本东宝的著名电影《哥斯拉》。
三、外太空灾难
对于地球外生命的神秘, 一直是人类向往的方向, 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敬畏与猜测。来自外太空的各种生物以及超能力成为了人类命运的灾难使者。在这样的影片中导演的想象力被充分打开, 离奇的剧情, 眼花缭乱的特技, 以及英雄主义都是票房的保证。
《世界末日》的演员阵容强大, 布鲁斯.威利斯、本.帕布莱克分别在影片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而且, 由曾经执导过《勇闯夺命岛》的著名导演迈克尔.贝指导。影片结构紧凑、画面优美、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脱离现实, 炫目紧张的气氛中又不乏幽默与温情, 人物性格饱满张扬, 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精彩的科幻灾难影片。
四、病毒灾难
1976年《卡桑德拉大桥》一定让中国观众印象深刻, 该片虽然没有多少壮观的视觉场面, 但是独特的创意、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面对病毒不同人的反应, 都真实感人、引人入胜。时隔20年后, 本片的结构作为灾难片的经典模式被载入了电影史册。围绕着同样的题材, 美国电影《恐怖地带》将病毒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再一次提到了严肃的议题上,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五、恐慌本身就是灾难
2010年全球公映的好莱坞灾难片《2012》中, 无数幢摩天大楼轰然倒地、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大海啸吞噬了所有陆地……全人类经历了灭顶之灾后, 部分人类和动物在“诺亚方舟”上幸存下来。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灾难片的虚构成分, 但是影片上映第一周时间中国内地票房就轻松突破了8000万元人民币, 全球票房累计达到了1.6亿美元 (约合11亿元人民币) 。片中用计算机特效制作的种种世界末日景象, 无疑让观众们感到了恐慌。
就在影片公映前几天, 为了稳定人心, 美国宇航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声明:2012年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美国科尔盖特大学的考古天文学家、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安东尼·阿维尼也出面解释说, 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 这说明玛雅人并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末日。
灾难片就是这种思索的产物——在电影的历史长廊上, 曾经有不少非常经典的灾难片, 影片所描述的在灾难中凸显的人性真善美本质总令我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这些灾难片, 不仅不会因为人们对灾难本身的恐惧而失去市场, 反而因此而大放光芒。
灾难片因为其结构简单, 模式化和浓重的商业气息或许不容易成就经典, 但是, 其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和忧患意识以及优异的票房成绩, 也使得它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片种将继续繁荣下去。
摘要:在众多的电影题材中, 有一个类型始终与我们人类的存亡息息相关, 这就是电影类型中的灾难片。本文着重分析了好莱坞经典灾难影片, 从灾难类型、故事结构以及人性光辉等方面提炼灾难片模式, 并从中找出此门类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和忧患意识。
关键词:好莱坞,灾难片,类型电影,导演创作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
[2]李迅、祝虹:《欧洲电影分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美国灾难电影 篇6
人类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灾难来临时戏里戏外的人都受到死亡的威胁,这种威胁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形成痛苦和绝望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人在灾难面前也会显示出一种特别关爱同胞、亲人、朋友的情感,形成灾难片中独特的人情之美。
电影《1942》中,栓柱虽然与花枝只做了一天的夫妻,但他信守了对花枝的承诺,当他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之后,毅然决然地跳下火车,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希望,而他最后也死在了日军的尖刀之下。《唐山大地震》中很多人自发组织救援,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忙得顾不上吃饭,甚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灾难并没有让人失去灵魂,他们没有因恐惧而变得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越是艰难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现今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文精神却在不断弱化和消解,人情的冷漠让人反思和警醒。灾难片的英雄拯救情结往往会塑造出很多高大上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映射现实问题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在影片《1942》中我们看到,河南的受灾群众露宿荒野,食不果腹的时候,当权者却出席高级的宴会,享用丰盛的菜肴,不同的阶层在物质条件和生活待遇上有如此巨大的悬殊,不仅如此,强势群体还时常对弱势群体进行欺辱:士兵抢夺灾民的粮食钱财,不法商贩从赈灾款项中抽取各种各样的好处费。这些无疑映射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强有力的批判。
《大白鲨》讲述了一群由于人工试验发生异化的大白鲨吃人的故事,《哥拉斯》中蹂躏城市的怪物来源于核试验,《侏罗纪公园》里科学家潜心复活的恐龙却让人类差点陷于灭顶之灾,这些影片批判了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苦果。
灾难片不仅可以映射现实问题并加以批判,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来关注人类的命运,它将超越时代而指向永恒,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死亡体验所带来的重生意识
灾难片中表现的种种灾难现象或多或少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我们的生活同样面临着灾难的挑战与威胁,影片通常用宏伟的场面和震撼的效果表现人们在灾难面前经受死亡考验时的恐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灾难带给人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死亡,而死亡对人类来说是最大的不幸,因为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终结,灾难片往往在表现灾难场景之后,以更震撼的方式展现大规模的死亡,《1942》中300万饿殍和《唐山大地震》24万死难者都让我们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观众在观赏灾难片时,与电影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灾难的艰辛,一起在死亡的边缘游走。电影结束后,观众以“生还者”的身份重新回到现实中,深刻地从死者的立场来体会生命的可贵,在死亡体验的高度上对生命的价值作出肯定,从而进一步唤起自我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和对生命的珍惜。
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往往不能够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有生命遭遇抵抗和毁灭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存是多么的伟大。《地心毁灭》中的七位科学家为拯救人类揭开地壳之谜,但其中五人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要活着,更要知道为什么活着。
灾难片中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最能触动我们的死亡意识,让我们置身于一种极端的生命状态,看到自己不敢或不愿意看到的真实,以此来考察我们的生存态度。对死亡的关注,恰恰是人类对生命的深深眷恋,这也正是灾难片体现出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花花绿绿的电影何其多,可真正能让人记住三年五载的确是少之又少。电影《1942》选取了内容沉重的题材,为观众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并将主题扩大到“人”,对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悲壮来一个讴歌。浮躁的社会情势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最难能可贵,能到电影院感受一下精神的洗礼,也算是对内心焦躁灵魂的一个交代。本文通过分析灾难电影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发现它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映射现实问题,并能够通过死亡体验所带来的重生意识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许,电影市场的下一个救世主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深沉式电影。
摘要:电影《1942》摆脱了其他国产灾难片纯粹的悲剧模式,展现了更多的人性思考,这种思考是站在普通阶层视角,聚焦的是市井大众的生活状态,其求生的主题,是一种对个体生命权利、生存状态的极大呼唤和尊重。本文以电影《1942》为例探讨灾难片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灾难片,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美国灾难电影】推荐阅读:
灾难电影推荐01-17
空中灾难救援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_观《中国机长》有感01-07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07-03
美国电影与电影学11-10
灾难报道05-12
灾难恢复06-17
灾难救援08-26
灾难教育08-30
重大灾难10-12
灾难新闻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