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档案

2024-12-25

灾难档案(精选3篇)

灾难档案 篇1

在重大自然灾难后, 对受灾难损害档案进行抢救, 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 大致要经过受损档案的挖掘、清理、转移、安置、消毒、干燥、修复、整理、保管、保护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多个学科技术, 如现代干燥技术、消毒技术、造纸技术、统计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学技术等。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实施重大灾难中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是档案工作的重心之一。在此, 笔者对几项主要修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1. 冷冻技术。

冷冻是制止严重受潮纸质档案腐朽、生虫、生霉的最简单易行、最有效的方法。冷冻技术的应用及时制止受损档案的损毁。如在我国北川地震后档案抢救工作中, 冷冻技术把已经严重生霉50多天, 并长出蘑菇, 处于纸张分解边缘的档案抢救了回来;它有效制止了受损档案纸张的分解, 使受损档案上大量孳生的档案害虫全部被冻死, 制止了这些档案被害虫啃噬的危险。冷冻方法的应用也有效地防止了舟曲林业局在泥石流灾难中被淤泥掩埋档案的损毁, 制止受损档案纸张的生霉, 以及受损档案纸张的分解、粘连, 为下一步抢救做好了准备,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档案真空干燥技术。

干燥是对灾难中受潮、受水浸泡档案抢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是除去那些多余水分, 防止档案霉烂;防止档案害虫繁殖;防止档案纸张降解的一个重要工作。真空干燥是能够除去湿档案纸张中多余的水分, 又不损伤纸张和字迹的最佳方法。北川地震受损档案、舟曲泥石流中林业局被淤泥掩埋档案由于被水浸泡时间长, 使得档案纸张机械强度下降, 纸张中的胶被浸出, 霉菌的生长繁殖还产生了大量分解纸纤维的有粘性的酶。若采用常用的晒干、晾干或热风干燥, 都会使它们变成“档案砖”, 造成永久性损害。为了把这些受损档案抢救回来, 抢救人员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 研制设计出用于抢救这些受损档案的专用真空干燥设备, 这一设备是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改制而成的。在环氧乙烷灭菌器上增加两台用于提高柜内真空度的真空泵, 使柜内压力可以降低到610 Pa左右;由于在真空环境下几乎没有热辐射, 为升华能的供应设计了板式换热器阵列支架, 既能给真空柜内以传导的形式供应水分升华所需要的能量, 还能支撑潮湿档案平层摆放, 不受挤压, 四面都有水升华的空间。为了控制升华能传导速度, 抢救人员还在板式换热器上用不锈钢丝筐摆放档案, 减小档案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以达到档案6面升华速度一致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升华能供应速度, 抢救人员还把水换热改为气流换热经改动后的设备, 升华能供应速度和供应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使湿档案中冻成固态的水分有足够的能量升华, 固态的冰又不化为液态, 有效地防止了湿档案又粘在一起。

3. 环氧乙烷和臭氧消毒技术。

被灾难损坏的档案被干燥后, 还需要进行灭菌、消毒和杀虫。因为这些档案受灾后滋长了霉菌和害虫, 甚至还可能沾染了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环氧乙烷和臭氧消毒技术的成功应用, 使受到掩埋、潮湿、雨水浸泡而生霉、生虫、生出蘑菇的档案和那些可能受到遇难者腐尸污染的档案, 得到了彻底的消毒, 从而消灭了沾染、生长在受损档案上的霉菌、害虫甚至疫源病菌。

4. 档案字迹显现恢复技术。

重大灾难中受损档案的字迹恢复, 现已成为一个较大的难题。在被损档案手写文件中的蓝黑墨水字迹、纯蓝墨水字迹、红墨水字迹、圆珠笔字迹、复写纸字迹、印油字迹、针式打印机字迹, 在被水湿或浸泡后, 都会出现字迹褪色现象。特别是被水浸泡后的档案, 形成字迹的书写材料中显色成分被水漂走了一大部分, 用化学方法恢复字迹效果已经不明显了。针对这一情况, 专家组采用化学专业中鉴别物质的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取得漂走字迹材料褪色档案的纸张和字迹的红外光谱, 利用波谱数据设计出一套用于漂走字迹材料褪色档案字迹显现的技术、设备。

5. 无氧充氮密封的档案包装技术。

档案真空充氮包装机是为预防灾难发生时对档案造成破坏而开发研制的一种用于档案保护的专业设备。在常规情况下, 也可有效地减缓档案文件制成材料的老化速度, 有效防止霉菌、害虫、空气污染、潮湿对档案造成的损害。档案真空充氮包装, 是将档案文件装入气密性强的复合膜专用档案袋内, 放到档案真空充氮包装机上, 抽出袋内空气, 使档案袋内空气压力降至接近800Pa的高度真空后 (1标准大气压=101 330Pa) , 再充入氮气, 至袋内氮气压力与档案包装外气压力相同后, 将其密封。档案袋内抽真空后充入氮气, 可以防止档案真空受压变形。档案袋内氮气压力就与保存环境的空气压力相同, 也防止了档案真空包装袋内的氮气外泄。档案原件保存环境到达了基本无氧, 可以有效地减缓档案文件制成材料的老化速度。

参考文献

[1] .潘永康.王喜忠.刘相东.现代干燥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徐成海.张世伟.关奎之.真空干燥[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 .宋新民.李金良.抽样调查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基于联盟的档案馆灾难管理 篇2

一、个体档案馆进行灾难管理的现状

灾难对档案的破坏威力十分巨大, 难于预防, 却易于管理。如果档案馆有一套完整的灾难管理体系来进行合理的灾前预防和准备、灾中应急和抢救以及灾后恢复和结束, 就能够极大地降低灾难的破坏程度。但目前, 受容灾意识淡薄、灾难管理资金有限、灾难应对经验不足、馆藏评估滞后、数字资源管理难度大等原因影响, 个体档案馆在灾难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理想, 大多数档案馆甚至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二、档案馆联盟在灾难管理上的优势

档案界针对档案馆联盟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有关联盟的思想在实际工作已经开始萌芽。2009年10月30日, 杨冬权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档案局提倡和支持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档案馆自愿结对, 互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库。”这种馆际相互备份的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档案馆联盟的一种初级形式。除了重要数据互相备份的形式外, 档案馆联盟的灾难管理还应具有应急物资准备、风险评估、预案制定、培训等众多功能。联盟所体现的合作、协作和协调的精神, 在组织协同, 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是单个档案馆难以独自承担的。因此, 在灾难管理中寻求合作, 就成为现实的要求。发挥联盟的力量, 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1) 地理分布。根据相关要求, 异地备份场所以“相距300公里以上, 不属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为宜, 而且备份地点的保管环境还要满足《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针对这种严格的要求, 联盟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成员, 组建跨地区的分布式档案馆联盟。联盟在地域选择上的灵活, 为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和信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2) 资金筹集。灾难管理所需要的花费是非常庞大的, 这也是单个档案馆进行灾难管理时遇到的最大障碍。组建联盟后, 以整体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也有利于向政府寻求更多的灾难管理资金, 与保险公司谈判时也会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3) 容灾经验。灾难的发生常常缺乏规律, 很多档案馆面对发生较频繁的灾难可能会有一些应对措施, 比如防火、防潮、防蛀等。但很少会有档案馆能准备好各种类型的防灾和救灾资源以及完备的防灾预案, 尤其是想要拥有应对各类灾难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和管理者更是不容易。而联盟可以在整体上综合管理和协调, 将分散的资源、物资、专家和他们的经验汇集起来, 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弥补个体档案馆的不足。 (4) 文化氛围。档案馆联盟的灾难管理提供交流灾难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平台, 形成浓厚的灾难管理氛围。通过共享信息、经验和知识以及灵活的组织形式, 能让各成员馆增强灾难意识, 增长防灾知识, 从彼此的失误中吸取教训, 并督促成员馆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灾管理。 (5) 资源共享共建。联盟的主要思想是合作、协作和协调, 其防灾资源共享共建主要体现在, 首先找出日常管理上潜在的危机因素, 如线路老化以及防灾设备失效等;其次对馆藏价值进行评估, 根据重要程度排定优先顺序, 制定应急措施、抢救方案等;最后, 通过联盟的有效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员馆从灾难中恢复的能力。

三、档案馆联盟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联盟领导与核心的问题。

组建联盟的各成员馆虽然有共同的发展需要, 但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分属系统、经费来源渠道和发展历史不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联盟必须有一个进行日常管理协调的组织。在联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成员馆的能力、优势和对联盟的贡献不同, 往往更多地需要依靠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核心馆的力量。核心馆的有效性、权威性、公正性、主动性和管理能力对联盟的建设至关重要。

2. 标准化建设问题。

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联盟的前提条件, 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 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如何通过联盟的力量将成员馆协调组织起来, 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管理的井然有序, 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考虑, 关键就在于标准化。有了标准, 各成员馆开发自建的信息资源才能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

3. 运行机制问题。

联盟的运行机制是指联盟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联盟系统运行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 是联盟组织的构架及联盟制度共同对联盟发生引导、规范、控制作用的结构性合力。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联盟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运行机制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功效, 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与成败。档案馆联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事物, 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对联盟构成的各要素之间能起到重要的资源配置、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 灾难管理联盟通过资源共享, 依靠整体的力量, 综合协调分配资金、技术和经验等, 能够集合各馆的长处, 发挥整合的优势。选择联盟的方式进行灾难管理是一个经济有效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兰艳花.孟雪梅.基于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容灾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2011.9

灾难档案 篇3

一、进行电子档案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电子档案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管理, 档案的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识别自身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是解决电子档案安全的首要问题, 保障电子档案如何不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输、存贮等处理方式而形成的档案,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 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远程查询利用, 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优越特性。但是, 由于电子档案具有对系统的依赖性、信息的可共享性、信息的不稳定性等特点, 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设备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电力故障、通信故障;人为因素如网络入侵、人为失误等情况的影响, 这些都容易给电子档案的安全带来威胁。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 采用科学有效的模型和方法对自身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及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估, 然后进行全面的充分的分析与评价, 才能分析出存在的各种威胁, 正确把握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 才能针对高风险的威胁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 从而建成坚固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水平。

二、电子档案安全保护主要评价内容分析

1. 实体安全保护, 是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

机设备等电子档案信息载体的安全, 系统服务及时、系统设备硬件和相关设施运行正常, 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用充分的预防措施, 保证系统的实体硬件不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实体安全主要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载体安全。具体为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机房等档案存储载体的安全保管、防盗、防毁、防霉;防震、防火灾、防水灾、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等。

2. 网络安全保护, 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及其节点面临

的威胁和网络的脆弱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由于电子档案利用网络传输越来越普及, 电子档案信息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它能实时通过网络畅通地提供给在线异地用户使用, 而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流通渠道, 它的防卫能力和抗攻击能力较弱。因此, 网络安全成为保障用户真实有效地利用电子档案信息的关键所在, 网络安全保护也因此而产生。网络安全评价涉及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内容;对计算机病毒戒备、防黑客入侵, 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法行动进行检测等方面设施;对把持访问网络信息系统的用户, 防止非法链接或被诱骗等访问措施;具有审计与监控功能, 实行身份确认, 确保只有合法身份的用户才允许建立链接。

3. 软件安全保护, 是指电子档案信息能在相应的软

件中安全运行流转, 禁止非法用户的访问, 保证合法用户的使用。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免遭破坏、更改或非法拷贝等保护措施。软件安全保护包括:软件自身安全, 以及与电子档案信息相关的软件及其说明的完整性。软件存储安全, 电子档案信息不被截取、修正或盗用。运行安全, 合法用户使用软件时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通信安全, 软件的安全传输、加密传输、网络安全完整下载。使用安全, 是指避免合法用户不能正常登录、访问、使用软件。

4. 信息安全保护, 是指保证在系统中传输、存贮的

电子档案信息不被截取、修正或盗用, 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在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我们要保证在系统中传输、存贮的电子档案信息是安全的, 不被截取、修正或盗用。网络上的传输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无法保证, 所以保持完整性应采用有效的措施来进行, 这对于电子档案信息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单位或组织最核心的信息通常以数据库的形式应用和保存, 确保信息数据库的安全对于电子档案信息来说十分重要。电子档案信息的特点和安全要求, 告诉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必须对电子档案信息从产生到永久保存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保护。

三、电子档案灾难恢复策略

上一篇:教师幸福感悟下一篇:信息化建设的会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