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灾难教育

2024-12-03

大学生灾难教育(精选8篇)

大学生灾难教育 篇1

一、 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灾难应对教育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大学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 增强他们的灾难应对能力。很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政策做保障,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成效并不显著。关于灾难应对通识教育, 设置与之对应的灾难应对课程体系是普及教育的一种方法。然而, 直到现在有些高校也并没有专门为灾难应对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 思想与行动上都没有觉察到该课程的重要所在, 教师在授课中对灾难知识的讲解几乎不存在。

2. 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内容和形式落后

有些院校近几年来也在逐渐将灾难应对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 尽管很多大学生觉得对他们进行灾难应对教育很有必要, 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灾难应对教育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高校在设置灾难应对教育的课程内容上, 往往对理论知识的灌输非常重视, 对那些在遇到危险状况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上讲的却比较含糊, 导致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大减。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大的转变, 他们已经不再只是看重获取知识的最终结果, 而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并且记忆深刻。据获悉, 很多高校在开展灾难应对教育方式上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 像知识讲座、实地参观等, 然而, 大学生真正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真正的实战演习、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模拟游戏等。

3. 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对于灾难应对方面的相关机制, 高校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的协作层面上还不是很完善。根据相关报道我们得知, 当前只有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有防灾体验馆, 对于那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城市还没有建设防灾类型的体验设施。政府方面对防灾工作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 有些高校在开展灾难演习工作时, 并没有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往往只是走形式。所以, 政府应该推行出相关政策措施, 构建灾难体验馆, 从而使大学生能亲临灾难模拟现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较少, 对社区所举办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 高校应与社区一起开展防灾演习活动, 应该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向居民们宣传灾难应对的相关技巧知识。

二、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1. 提高灾难应对意识, 培育大学生科学的灾难观

(1) 可以开展一定的教育活动比如灾难警示活动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灾难发生的突发性, 让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的灾难观念中领悟到灾难所带来的巨大的后果。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建立互动沟通的机制, 将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灾难教育与学校的灾难教育有机结合, 共同营造灾难教育的预防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们树立一定的灾难防范意识, 对灾难的发生有一定的科学的理解, 在面对灾难时, 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沉着应对。

(2) 定期举办各种防灾减灾训练活动, 在建设相关教育基地以及灾难演习场所中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家庭与社区也要适时举行一些小范围的灾难逃生自救训练活动。让大学生们从多层次、多方面去领悟与感知灾难对人类所造成的种种伤害。

(3)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历史史实来使学生们深刻意识到灾难只是一种自然规律现象, 这种现象是可以被人们所了解与控制的, 只要团结起来, 灾难是可以被掌控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灾难过后总是会带来一定的契机。

(4) 对于在灾难中遇难的亲朋好友等, 可以使大学生对待生死观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树立一种“向生而在”的生死理念, 也就是在面对死亡时, 能不畏惧, 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 享受生命带来的各种奇妙之感。这种生死理念正好迎合“80 后”大学生的特征, 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内容体系

(1) 进行灾难基础知识的教育。灾难基础知识包含灾难发生的缘由、属于何种类型、级别与发生最频繁的地区。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后, 使大学生自身对灾难有科学的认识, 在灾难发生之前, 有科学的评判准则,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护。自然灾害本身无可避免,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坐以待毙, 尤其是大学生在面对灾害时, 更应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征服它。

(2) 进行自救、逃生、互救知识的教育。当前, 灾难应对教育知识的重中之重体现在大学生对逃生、自救、互救的理解程度。高校在开设相关自救互救知识教育过程中, 切忌只照着课本的内容粗浅地讲解, 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列举一定的例子来加强学生的深刻印象。比如在对火灾一课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选取一里面充满空气的袋子套在头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身能在几分钟内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利用。

(3) 进行急救知识与能力教育。当大型灾难发生后, 往往会有大量的人员受伤。所以在救援部队赶到之前, 做好受伤人员的急救与自救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办法得当直接关系着伤势后面的治疗。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医务教育者对学生开展急救知识的讲解。

(4) 进行灾难心理健康辅导。灾难发生的一霎那, 不仅会使部分人受伤与财产损失, 而且也会不同程度地使幸存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尤为重要。在进行灾难心理健康辅导时, 应该重视度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 使他们在面对灾难时, 能够保持从容镇定的心态, 并能很好地帮助其他人迅速走出灾难的阴影。在平常的生活中, 要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灾难真正来临时, 才能处变不惊。

3. 建立健全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协作机制

(1) 与政府部门鼎力配合。作为政府部门, 应该在制度上与财政上给予高校开展灾难应对教育一定的支持。政府可以推行一些相关的减灾法律制度, 使得高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能有一定的法律作为保障机制, 为高校灾难应对教育训练基地划拨足够的资金, 构建高校防灾研究中心。政府与各教育部门应该全力配合, 共同做好灾难应对教育活动的督查工作, 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示范高校”评比活动, 使我国高校的灾难应对活动的顺利实施有章可循。

(2) 与新闻媒体相互合作。校园广播站只是在校园范围内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要想向外界做好宣传工作, 则必须依靠社会新闻媒体。如果某所高校出现突发事件, 这时就应该向新闻媒体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以此消解人们心中的疑虑。与此同时, 社会新闻媒体最新报道的消息事件, 校园媒体可以适时将其转播到校园中, 让大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情况, 从而可以解决有些学生因为听到一点闲言杂语而胡乱散布消息的问题。高校要想对社会人士进行灾难应对教育时, 也需要新闻媒体的帮助, 使全社会成员都重视灾难应对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打造防灾意识与能力过硬的环境氛围。

(3) 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合作。高校与社区、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开展相关防灾活动时, 高校可以与社区一道合作, 共同举办各类防灾活动, 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其中, 全面提升学生与居民的防灾意识与能力。社区也可以凭借高校的种种资源进行防灾实战演练, 高校借助家庭、社会这一平台, 逐步健全三者相互结合的灾难应对教育网络基地, 实现互利共赢的三方互动合作体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是祖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 所以, 对他们进行灾难应对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 构建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的构建路径包括, 提高灾难应对意识, 培养科学的灾难观, 构建完善的应对教育内容体系, 建立健全应对教育协作机制等。

关键词:大学生,灾难应对,教育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马雪梅, 冯维.论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11) :3-4.

[2]薛二勇.教育应对自然灾害的战略选择——以日本、印度、伊朗三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0) :88-91.

[3]路鹏, 李小军, 赵晓燕, 杜敏, 段玉石.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地学实践课教学体系[J].山西地震, 2007 (2) :18-20.

[4]吴茵.抗震防灾第一线的安全教育——浅谈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防灾教育[J].时代建筑, 2009 (1) :139-144.

大学生灾难教育 篇2

学会于困境中自救

我们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去冒险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他们注意身边潜藏的危险,教会他们于危险中自救的常识,使孩子安全、顺利地健康成长。

作为爸爸,教育孩子如何应对意想不到的灾难,遇险时如何自救,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防灾自救教育要从娃娃做起。这样做,不仅是为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对孩子进行防火灾教育时,要传授孩子逃生技能,但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在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在自己逃生时,也呼唤别人逃生;教他们若干自救手段,借以减少火灾伤亡。

防灾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要告诉孩子多注意电台、电视台经常宣传的防灾自救知识。乘坐大型公共汽车,车上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乘坐电梯,有事故按钮,注有“火灾时请勿搭乘”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告诉孩子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策略。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孩子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有的罪犯嫌疑人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

家长应告诉孩子:任何人即使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

二、告诉孩子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三、告诉孩子要学会大声呼救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可以教孩子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爸爸!”骑自行车的孩子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四、告诉孩子能帮你的人很多

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会求助于任何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会就多了一个希望。

五、在游戏、演练中增强孩子的自护自救本领

大学生灾难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灾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罕见的特大灾难。2001年“9.11”事件,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 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大地震, 2010年上海胶州路大火, 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 2014年的马航事件和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 每次灾难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于如何防灾减灾却知之甚少。为了吸取教训并有效地应对灾难, 使灾难管理成为一种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我国灾难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 虽然我国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 建成了143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但是大学生的灾难意识还很薄弱, 灾难教育内容缺失, 宣传教育渠道较少, 教育资源匮乏, 灾难教育体系呈整体性缺失状态。

针对高校灾难教育的现状, 有学者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调查。谌丽[1]对北京5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于防震减灾的态度积极, 但是对于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校灾难教育的薄弱。张健和齐秀强[2]选择华北和西南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内心渴望接收灾难教育, 但是学校缺乏相关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 课外教育的诸多内容亟待改进。屈朝霞[3]对京、津、冀16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大学生仅仅初步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 但防灾减灾行为和防灾减灾态度相互不协调。对185个访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 某些高校建立了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高校灾难教育现状堪忧。

二、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SWOT分析

1. 优劣势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以人为本, 培养与塑造人、发展人, 使人趋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中, 也包含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作为现实关怀, 它关心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能否合理与健康地发展;作为终极关怀, 它引导着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一系列思考。由此可见, 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活动, 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 中国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使某些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外, 思政系列人员生师比的严重失衡, 导致辅导员难以觉察到个体的情感波动。

2. 机遇与挑战分析。

近年来大量的灾难报道, 使人们在悲痛的同时, 也将灾难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 上海九年级新生使用的二期课改新教材中,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面对灾难”, 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 便引用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材料, 同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公益广告辅助学习。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例如美国和日本, 都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 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较薄弱, 研究此领域的人员数量也较少。思政人员, 特别是大量的辅导员, 活跃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某些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比一般教师要深刻。由此可见, 思政工作人员具备进行灾难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数百所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然而并非都在正常运营。这样的现状, 给灾难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使高校思政人员失去了很多实践教学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己任。然而, 现实却是, 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的需要,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 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远, 认为教育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的生命节奏。基于此, 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 利用新生转型教育的机会, 宣传在灾难中的自我安全保护策略。

大学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 自身面临一系列的角色转换, 学校和院系往往会组织一系列的转型教育, 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中学与大学在教育和管理上的区别, 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型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安全意识的培养。然而, 这些关于安全的教育, 往往集中在生活层面, 例如宿舍安全、出行安全、学习安全等。如果将灾难教育的内容嵌入新生转型教育中, 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一系列的灾难教育活动, 就可以弥补中学期间此方面教育的缺失。

2. 利用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进行课堂集中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 这些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老师可以涉足与设计的范畴。笔者在多年上课的实践中发现, 传统的这些课程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 学生更期待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 能够“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 把灾难教育的内容加入思政课程教学, 是顺理成章之事。

3. 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 开展专门的实践活动。

一年两次的假期社会实践, 是与社会对接的很好机会。这三个月, 除去回家探亲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无所事事, 如果加以利用, 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目前, 学校对学生都有实践学分的要求, 如果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 拟定一些与灾难教育有关的课题, 组织一批调研小组或实践小分队, 深入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中进行调研, 相信能够收集到一定量的鲜活数据。同时,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接触到一个与他们专业完全无关的领域, 亲眼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 亲身体验一种课堂所给予不了的教育和锻炼。

4.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 开展主题班级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活动, 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受到辅导员认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题活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形式, 也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学者张锐[4]归纳了“主题班会的十二种形式: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灾难教育, 有利于改进灾难教育的方式, 使之更常态化;有利于充实灾难教育的内容, 使之更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促进灾难教育形成效果, 使之更生动持久。因此,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开展灾难教育, 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 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灾难教育水平, 对于增强我国全体国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笔者提出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希望能够对提升灾难教育的水平和推动灾难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谌丽, 陈思, 冯科.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2) :106.

[2]张健, 齐秀强.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访谈实录——对华北和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171.

[3]屈朝霞.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2) :99.

冰箱带来的灾难小学生作文 篇4

今天,妈妈做中饭时,想找点肉吃.可当她打开冷冻柜后,却怎么也拉不开柜子的门.姥姥来了,一口确定说:"是冰结冻了,把柜门夹住。”

妈妈拿来搬手和锤头,使劲一砸,只听“咚!”的一声,但冰仅仅是裂开了一条缝。拿搬手吧,只听“啷啷!”几声响,冰裂了许多。妈妈来了劲,左手锤头右手搬子,两手开弓。只听一段“工具交响曲”后,冰箱的门终于被妈妈打开了。大家赶紧拉开柜子,拿出了在“冰天雪地”下待了两三天的肉。

吃完中午饭后,经过口头的“投票”,我们家决定下午把冰箱断电门打开,让冰融化掉。不过,我们可忽略了冰化成水会带来什么。。

“水灾啊!”下午我写作业时,突然听到妈妈大叫道。我急急忙忙赶过厨房,姥姥已经开始收拾了。我一看,大吃一惊:冰箱里的水流得满厨房都是,估计关门时厨房水深大约有一厘米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不禁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也许用在这里并不合适,不过看看这冰箱里流出的水还真像一个小瀑布呢!

”快用盆接住水!”我从幻想中把自已拉回了现实。于是,紧张而又有趣的堵水工作开始了。我们学大禹的方法,将源头用盆接住,随后,用扫帚把水一点点地疏导进下水道去。终于,表面上的水清理完毕了。

剩下的水渍,只能用毛巾来擦干净了。我和妈妈各管一边,半个小时后,地板就光亮如新了。

灾难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篇5

灾难给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创伤, 事实已经有目共睹, 无需多言。但是如果能够跨越创伤, 从另一些方面看问题的话, 我们也能发现, 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的到来,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和平、幸福和安宁时期无法触及的新内容——对自然的认识、对民族的认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 以及对建立在种种灾难基础之上的关于人情、人性、人文乃至生命价值的认识, 还有在认识的同时伴随着的各种思考。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 这段时期我有意无意中感觉到, 我们的教学内容悄然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我们的课堂环境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们的学生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中,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着深切的共同感受, 在难过的同时又不断获得某种欣慰。这种欣慰让我们看到了灾难对于教育的现实意义;对于作为承担着母语教育重任的语文教育而说, 我甚至感到灾难可能是一种难得的学科建设契机——固然这种契机背后的现实令人痛心, 但其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穿透性不容我们忽视。

一、灾难赐予我们一本难得的语文教科书

作为语文教师, 平时我们或多或少会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不足而困惑。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语文教科书自身的不利因素也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教科书“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它与学生生活时代的某种脱离, 正是这种脱离,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 使得教科书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并逐步演变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严重不足。

但是当灾难与我们不期而遇时, 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即教学内容的鲜活性问题。灾难面前, 自然所展示的无法抗拒的残酷性是鲜活的;灾难面前, 生命所表现的脆弱和坚强是鲜活的;灾难面前, 民族和社会所体现的同情心、悲悯心和团结心是鲜活的。鲜活的内容, 还包括灾难发生后我们从媒体上接受到的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视听材料:小男孩敬礼的画面, 手机上母亲的短信遗言, 教师废墟中用身体保护学生的定格的姿势, 以及总理饱含深情的抚慰和总书记发自内心的振臂高呼, 等等。

这些鲜活的内容正好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 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语文的距离。仔细想一想, 灾难发生后潮水般奔涌而至的信息中, 有多少内容你可以说它们与语文教育无关紧要?再仔细想一想, 这部难得的教科书的每一页是不是写着诸如悲痛、怀念、生命、珍惜、感动、无私、坚持、勇气……这些语文教育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又有哪一个不是我们早就迫切渴望通过语文教育写进学生心灵的呢?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部教科书至少带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教育内容:文字内容 (包括各种各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字信息) ;文学内容 (包括诗歌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学作品) ;文化内容 (包括思辨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有关灾难的文化素材) 。

这部教科书其实早就有了名称——《生命》或者《大爱》。虽然灾难是这部教科书的始作俑者, 但是国家、民族和每一个公民都是它的亲笔撰稿者和编写者, 而我们的媒体包括众多传播信息的形式和手段, 替代了纸质教科书存在的方式, 社会也充分发挥了它的公共职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本教科书得到了最大空间的畅销和重印。所以, 如果给灾难这部教科书以“难得”和“鲜活”的评价, 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共识。当然作为共识的结果, 更应该是要求我们用好、用足、用透这部教科书。

对于语文学科教育而言,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珍视这部教科书的前提下, 把它所赋予我们的宝贵教学内容用心地教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生命的深处。

二、让灾难为语文学科教育环境带来改善

如果说灾难让我们意外收获了一部难得而鲜活的人文教科书, 这也仅仅是让我们从内容方面辅助了语文教育。事实上, 灾难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填补, 它对于语文教育环境建设所创造的契机, 我认为更应当引起我们珍视。

这种契机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首先体现在灾难拓宽了语文教育学科的视野, 并且极大地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课堂小环境方面, 灾难为语文教育带来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令以往让师生相对感到平淡、空洞的语文课堂教育环境骤然变得鲜活和丰富起来。这种变化也必然直接激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语文教育的视野也骤然间开阔起来。而在学科的大环境方面, 灾难给语文学科带来了丰富人文内容的社会教育责任, 直接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 这对于增添语文学习的使命感而言, 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这种契机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其次体现在灾难使得语文学科知识、信息传递模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让语文教育环境充满灵动性。以往的语文学习中, 以教科书和教师为核心的信息传递模式, 在灾难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媒体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 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令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迅速增强。比信息接收多元化更能刺激这种积极性的, 还有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如默哀、书写寄语、朗诵、生命思辨、上网留言、课堂募捐, 以及和灾区学生共同学习, 等等。在多元化学习方式让课堂变得灵动的同时, 我们还看到了较之更为可喜的改变:曾习惯于被动参与学习的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

这种契机对于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 也充分体现在灾难令我们的学科不得不重新定位学科教育的本质, 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义。如果说灾难之前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那么其本质原因也许就是一个:我们过分地将学科知识的掌握当成了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 语文学科教育的环境不可能真正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因为教师是沉重的, 学生是压抑的。而在这样的学科教育环境中, 语文学科所肩负的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常常被严重挤压。所以, 这种环境下我们所追求的学科教育的“效率”二字, 是的确应该被打上引号的。

但是透过灾难, 当语文教师亲身感受到学生那让人吃惊的人文情怀, 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热情和认真的捐助表现时, 每个语文教师都不会再将“分数”和“成绩”当做评价学生和考量课堂学习效率的唯一。在这样的前提下, 许多语文教师一定会重新思考学科教育的本质, 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义。因为在这种特殊的时期, 语文学科教育环境能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收获什么, 真正懂得什么, 也许谁都会理解其分量到底有多重。我想, 这种的思考审视应该有助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今后向更良性的方面发展。

三、灾难促成教育对象人文情怀的积淀成熟

当然, 我们关注灾难时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语文学科借助灾难这部难得的教科书到底能对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我看来, 灾难以其鲜活而丰富的人文内容, 必将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净化, 在思想上得到沉淀, 在人格上得到填补, 在生命价值观上得到重塑。百年难遇的灾难在给学生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的同时, 也带给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财产, 这份财产能加速今天的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和完善。

首先, 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在正常时期的孩子来说, 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都市, 由于欠缺对灾难的感受, 也就欠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因此也往往谈不上对生命的珍惜。正是因为这个前提, 我们才经常目睹一些孩子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得满不在乎, 甚至对亲人冷漠, 对学习和未来的无所谓。而当灾难降临时, 生命话题也活生生地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 举国哀悼的场面和氛围, 电视和报纸上每天都在更新的伤亡数据……谁还会再对此无动于衷呢?因此, 用灾难来警醒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恐怕是一个意外却极为有效的方式。

其次, 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确立。因为欠缺磨炼, 今天的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脆弱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而一代又一代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表现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很显然, 心理脆弱仅靠目前形同虚设的心理课难以解决问题。实际情况是, 语文教师通常肩负着语文和心理教育的双重责任。但是没有鲜活的内容, 再好的语文老师想要做好这两件事效果都非常有限。然而在一个个生动的废墟故事面前, 在一个个同龄人在生命极限上搏斗的传奇面前, 学生们没有理由不给自己的心灵补上困难和挫折教育这一课, 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收藏坚强与勇气。

再次, 是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大爱情怀的重新点燃。如何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点燃这个时代愈来愈需要的大爱情怀, 也是语文学科长期以来的困惑之一。但是在教材脱离时代、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教学效率评价极为功利化的大环境下, 在学生对语文欠缺热情、对老师欠缺信任感的前提下, 一切努力都似乎显得没有多少效力。但是当灾难接踵而至, 关于责任、关于爱、关于感动, 甚至关于民族高于一切的鲜活的材料, 随即接踵而至。在这样的材料面前, 我们发现, 以往的困惑在迅速化解, 人文教育的崇高目标轻而易举地被不期而遇的灾难植入了学生内心。

当然, 对于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深度积淀来说, 灾难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灾难发生后, 网络媒体上各种形式的文字表达方式, 消息、通讯、评论、诗歌、散文、报告文字, 甚至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及明星艺人们在演出现场集体的朗诵, 等等, 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设语文补充课堂, 目不暇接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丰厚的母语文化和人文素养。最为难得的是, 学生们在灾难这个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大天地里, 迅速成长和成熟了。

四、灾难赋予了语文老师神圣的使命情怀

灾难面前, 语文教师应当怀有怎样的教育意识?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 因为灾难视野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某种境界密切相关, 也与语文教育的若干学科困惑密切相关, 更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对职业理想的探寻密切相关。作为解决教学内容的困扰, 灾难是一个契机;作为突破学习方式的困扰, 灾难是一个契机;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冲出理念上的瓶颈, 灾难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我想, 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人文传播者, 树立向学生播种人间大爱的使命情怀。灾难带给我们民族、社会和国家巨大伤痛的同时, 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大爱的鸿篇巨制。语文教师是最基层的人文传播者, 理应是最直接的人间大爱的播撒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我们有理由、也更有责任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这一神圣的种子。作为基层的人文传播者, 我们应当更早、更牢固地树立这种使命情怀。

作为民族一分子, 树立向学生浇灌民族信仰的时代情怀。语文教师同时也是母语的典范使用者, 更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介绍、展示在灾难面前华夏儿女所表现出的民族意志和精神。在民族深受灾难创伤的时候, 正是这种民族意志和精神让全中国的华人和全世界的华人都团结在一起。这种时候, 语文教师所展现的民族意志和精神最能影响学生, 最能够激发学生爱国和爱民族的情操。

作为学科教育者, 树立向学生进行价值培养的责任情怀。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目标定为三个维度, 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意义丰富而深刻, 对语文老师而言在平时却难以落实。但是在灾难时期, 我们想要实现这一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许并不难, 因为无论哪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借助相应的教育素材。最重要的是,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人, 我们应当在此时忘却功利、淡化分数, 勇敢地把这种责任情怀牢牢地树立起来。

自然, 灾难期间, 作为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许还要有更多的意识需要树立。也因种种客观条件, 我们在树立灾难时期语文教育者的特殊使命时, 或者也会暂时失掉一些曾经固守的东西, 甚至造成一些遗憾和疏漏。但我认为, 相对于民族的大灾难和灾难时期那些失去的生命而言, 相对于灾难面前那些可歌可泣的人或事而言, 我们的情感不可过于保守, 我们的思维不可过于迟滞, 我们的视野不可过于狭窄。也许, 只有当灾难过去很久以后, 我们才会发现灾难其实对于我们的学科教育是多么珍贵, 而灾难时期我们的所作所为又是多么值得回味。

灾难教育,学校不可缺少的一课 篇6

虽然, 我们还不能完全准确预测或防止灾难事件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采取及时妥当的处理措施, 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我们的伤害。这种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群体性的措施和个体性的措施。群体性措施主要体现为应急管理 (也称危机管理) , 由国家或政府通过建立和运行危机预案, 对灾难做出整体性的反应;个体性措施主要指个人对灾难的应对。要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 就必须切实加强灾难教育。“减灾教育始于学校”, 在学校开展灾难教育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学校灾难教育的意义

1. 灾难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了“学会生存”的口号, 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人们碰到紧急情况时, 有无应急知识, 往往直接关系到其能否生存。没有生存, 何谈发展, 灾难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其他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2. 灾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古人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人类的忧患意识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灾难教育在增进学生应对灾难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3. 灾难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怀

应对灾难往往要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在灾难发生时, 遭遇者道德品质的高低往往会成为避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灾难教育, 有助于学生纪律性、责任感、同情心、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灾难教育的内容

学校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地区常见灾难的类型和学校的教育条件等因素确定教育内容。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⒈灾难知识教育

很多灾难的产生都源于无知, 因而灾难教育首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灾难知识的教育。具体而言, 灾难知识教育内容主要有:

⑴灾难的种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的类型。例如, 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海啸等属于自然灾难, 火灾和核辐射等属于人为灾难。

⑵灾难的危害。可以通过火灾、地震和海啸等具体的事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灾难的危害性以及不同灾难的危害程度和危害范围。

⑶灾难前兆和表现。许多灾难发生前都会有一些征兆, 如海啸发生时, 海水会反常涨退, 甚至会出现变色等现象;地震发生前, 会有动物的反常表现。灾难发生时, 地面上的建筑物也会有一些明显特征, 如地震会造成房屋的摇晃以及物品的脱落。

⑷灾难原因。包括自然灾难发生的简单原因和人为灾难发生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⑸灾难规律。不同地方发生某种灾难的概率不一样, 如靠海地区容易发生海啸, 地震带上的区域容易发生地震, 多山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任何一种灾害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⒉灾难应对教育

当灾难发生后, 如何有效应对就成为减灾的重要途径。灾难应对教育主要包括灾难预防教育和灾难救助教育两个方面。

⒊灾难心理教育

灾难既是对人身体素质的一个考验, 也是对人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在灾难发生之后, 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所以在平时的灾难教育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学校灾难教育的实施

⒈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主体要坚持全员性

安全不保, 何谈教育。学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责任重于泰山, 应该把灾难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灾难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 也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 而应该是学校每一个成员共同参与。在安全和灾难预防教育上, 应该树立全员意识,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 在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中, 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灾难预防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后勤工作人员, 在看到安全隐患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时, 都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和教育。

⒉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方式要体现丰富性

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方式应该丰富多彩。如科任教师尤其是地理、自然、思品、社会等学科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 可以举办安全和灾害预防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 进行灾难教育;班主任可以开展以灾难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校可以定期聘请消防、公安、防疫等专业人士举办防火、交通、食品卫生等相关的专题讲座等。

⒊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活动要实现常态化

灾害预防教育应该常态化。不能因为今年是大灾之年, 刺痛了我们, 今年就特别重视, 而过几年之后, 伤痛淡忘了, 就不再重视了。除了经常性地在周会、班会及课堂上渗透灾难教育外, 还可以每学期固定一天时间, 进行安全和灾难预防专题教育。

比如在春季学期, 固定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这天, 举行悼念大地震中死难同胞的活动, 举行地震自救逃生专题讲座, 组织全校所有人员参加紧急疏散大演习。在汶川地震中, 有的学校无法有序地组织学生疏散, 造成踩踏事故。相反,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2300多名师生, 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紧急疏散, 仅用1分36秒, 无一伤亡的奇迹, 就是他们每学期都进行了一次紧急疏散演练的结果。

比如在秋季学期, 固定在10月10日的“国际减灾日”, 开展防火、防汛等相关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进行消防演习及全校紧急疏散大演习。组织包括逃生和自救、互救在内的体验性训练等。如灾难发生时以何种方式逃生, 哪些逃生方法是正确的, 哪些逃生方法是错误的。如果在灾难中受到伤害, 如何进行自救, 以及发现他人受到伤害或者在自己脱险后如何有效救助他人等。

大学生灾难教育 篇7

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大, 逐步打破了与大自然的和谐, 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地震、洪水、传染病等灾害频频发生, 使无数中小学生丧生或致残。我们的教育应尽快将灾难教育提上日程。

灾难教育是对国民进行的针对灾难的预警、防治和心理上的教育。[1]具体说就是对灾难的名称、分类、原因、特征、危害等一系列知识的了解;灾难发生前的预兆特点和避难方法;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逃生、自救和互救方法;灾后的心理调控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警示性的灾难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与生命, 在灾难来临时能从容应对, 可以引发社会公众对全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 调动人们努力认识自然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和热情,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的生命和人的未来为本。

灾难是指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种。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天文灾难、地质灾难、气象气候灾难、生物灾难等。人为灾难包括家庭、工作、疾病以及人为制造的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灾难等。这些灾难, 对当事人来说, 大都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 突发的、极富震撼性、摧毁性的特点, 常会造成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我国是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 如洪涝、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难,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 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难, 都相当严重。另一方面, 我国又是世界上蒙受自然灾难最为深重的国家, 单就地震而言, 自1900年以来, 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3]在反思灾难应急状况和应对措施时,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青少年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 青少年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灾难防范、应急知识。让灾难来教训不如让教育来救命, 从小对青少年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有关灾难教育的制度、规范过于形式化, 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建议开展中小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的呼吁, 已经发出许多年了, 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 并要求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等。但灾难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 这些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因而当灾难来临时, 我们的学生惊惶失措, 不知道如何正确逃生和避难, 致使大量的无辜生命丧失。因此, 使灾难教育可操作化,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刻不容缓。

2. 偏重学习成绩, 忽视灾难教育

众多学校的目标是升学率, 家长的目标是孩子的考分, 而灾难教育、安全教育被边缘化, 多数情况下只是教师口授一些零碎的安全知识, 没有教材, 也没有演练, 缺乏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在国外, 许多国家的灾难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日本、墨西哥、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 有关自然灾难的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4]在日本, 小学生的自然灾难特别是地震应对训练, 是日本法律强制规定的必修课;20年前日本就已经有了关于灾难教育方面的教材, 并且每年都不断更新变化其中的内容。在美国, 幼儿园每月都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 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5]故而, 在我国, 灾难教育应尽快从宣传氛围转向教育演练。

3. 教师缺乏有关灾难教育的培训, 防灾意识和逃生技能薄弱

每年国家或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教师培训, 但大部分都仅仅涉及到管理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等内容, 而有关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 造成了教师对于灾难来临的各种预兆现象, 灾难中的逃生技巧, 以及灾难发生后的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当灾难来临, 教师也十分恐惶, 不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逃生;灾后, 许多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心理辅导, 师生都处在恐惧之中。

三、改善我国青少年灾难教育的主要对策

1. 灾难教育的前提: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环境的步步恶化是造成灾难重重发生的原因之一。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 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能量已远远超越了其承载能力, 于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产生了, 如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无节制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排放过多的废气使全球气候变暖等。大自然逐渐向人类展开了“报复”, 各种灾难的频频到来,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伤。据专家推测, 20世纪我国因环境损失就有860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15.64%。[6]可见,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及时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不仅利在当下, 更是功在千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应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开设环保教育课, 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教师应以身作则, 尽心地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解各种环保知识。家长在生活实际中给予孩子切身的教育, 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青少年要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正确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自身环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灾难教育的实质: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灾难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青少年在灾难来临时能保护生命, 及时逃生, 学会生存。故而, 我们认为灾难教育的实质就是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使青少年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 爱惜生命, 它是以“人”为中心, 包括身心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 帮助人们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 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 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7]

3. 灾难教育的核心:设立校本课程, 多样化开展灾难教育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灾难教育中起核心作用, 因此, 学校应设立灾难教育的校本课程, 根据地方情况,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灾难教育。

4. 灾难教育的关键:注重实战演习

灾难教育的关键是实际训练学生的能力, 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灾难知识的学习, 避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据调查,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灾难教育, 如制定安全教育规则, 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 但在灾难来临时, 青少年们还是惊惶失措、一片混乱。如某一大学生宿舍床铺着火, 学生找来了灭火器, 却不知道怎么使用, 只好用水来泼, 由于动作迟缓, 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 纸上谈兵的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 要落到实处必须注重灾难教育的实战演习, 使老师和学生逐步对这些技能轻车熟路。

5. 灾难教育的重心: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结合, 整合灾难教育力量

灾难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过程, 需要整合学校、家长、学生各方的力量。学校要全面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通过图片展、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教师培训中加强针对教师的灾难教育, 确保灾难来临时有良好的组织, 避免因惊惶失措而造成伤亡。应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多样化的灾难教育, 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应努力熟练掌握各种灾难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 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各种灾难知识;要注意灾难教育的情境化训练, 最好在游戏的过程中, 和孩子一起模拟灾难现场, 演练逃生办法。学生应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灾难知识, 积极演练各种灾难应对措施,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灾难逃生技能, 锻炼心理危机应激能力。

面对各种灾难, 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虽然不能阻止它的发生, 但我们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因此, 只有加强灾难教育, 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晓鹰.灾难教育:国民素质的必修课[N].中国财经报, 2004-11-9

[2]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3]陈章立.印度洋海啸的警示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b/813364.htm

[4]安树志.防灾教育.刻不容缓[J].防灾博览, 2006, (6) , 9

[5]郑蓓.大班幼儿园认知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6]王晓凤.关于环保教育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

大学生灾难教育 篇8

(1)制度规范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农村学校,灾难教育方面的制度、规范的制定都是直接引用现成的模板,没有与自身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缺乏实际操作性。如一些学校的灾难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灌输,课堂上的教育不够严谨,学生对于灾难的认识远远不够,以为灾难只发生在新闻报道里;农村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灾难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次生危险,在平时的灾难教育中,学校没有对学生提到,从而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片面侧重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当前多数学校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学校升学率。农村的一些学校,由于其教育水平本身较差,因而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分数的过分重视使学校更加看重教学方面的质量,从而导致灾难教育没有跟上。由于地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的校址可能位于容易发生自然灾难的地域,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尚不完善,质量较差。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良外部条件应该促使农村学校注重学生的灾难教育,否则当真正面临灾难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3)教师自身能力欠缺,教育效果较差。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国家和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培训。然而却很少有关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培训,这使得教师自身对于灾难教育的认识不够,对灾难发生后的特殊情况处理缺乏基本技能。农村学校很多灾难教育都只是纸上谈兵,教师根据有关要求照本宣科,学生接受过程也是囫囵吞枣。一些农村学校的灾难教育多是随意指定某一教师兼任,对于教师自身的灾难教育知识没有具体要求,这也造成了农村学校灾难教育水平的低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灾难时,师生容易陷入恐慌,无法及时自救,导致无辜生命的逝去。

2. 农村学校灾难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针对学校灾难教育中出现的制度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要及时改进,使灾难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农村学校在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时,要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灾难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

(2)提高灾难教育地位。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相应提高灾难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灾难教育的重视。学校对于正常教学工作和灾难教育要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管理方法。农村学校应该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在学生的灾难教育中,要一方面确保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灾难来临时逃生避难的相关技能。

(3)培养教师相关能力。学校对于教师能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层面,要保证教师在灾难中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目前的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上,置灾难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于不顾,在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过程中,对自己应尽的义务、职责等敷衍了事,缺乏对灾难教育的重视。为此,学校应注重教师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定期进行灾难教育培训,开展灾难教育讲座等。农村学校由于资金、人力等问题,常忽视对教师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要及时加以改进。

(4)组织相应演习。学校的灾难教育应注意在实际中切实提高师生应对灾难的能力。必须经常组织关于灾难的实战演习,提高学生的警戒力,从心理上使学生正视灾难,在实际中进行学生逃生避难能力的锻炼。农村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地区容易发生的灾难融入演习中,并设置一些具体情节,加强学生对于灾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应变灾难的能力。

3. 小结

上一篇:LED大屏下一篇:楚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