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

2024-09-27

心理学教学(共12篇)

心理学教学 篇1

“心理学”一词的英文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 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很难想象,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可以不关注心理学。当心理学与现代医学都越来越强调人群的心理接受能力时, 作为教师则认真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在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进行学习。在多年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入心理教育的内容,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将教学过程中得到的关于地理教学中的心理学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呈现出来, 敬请广大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心理学规律

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 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什么有的地理教师工作非常努力、辛苦, 却收效甚微;而有的教师看似工作轻松, 也不额外加重学生负担, 却成绩显著。这除了与教师的地理学基础理论是否扎实、教学技能是否娴熟有关外, 与教师是否掌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原则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地理教师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 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激发规律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育, 能够根据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巧妙地组织地理教学活动, 能够根据学生思维规律并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妥善地安排恰当方法掌握知识技能, 能够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布置复习和作业, 那么,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都将迎刃而解。

二、运用心理优势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心理优势”是心理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人们无论做什么事, 只要能树立起“心理优势”, 明确奋斗目标, 并辅助以科学的方法, 就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发挥潜能, 地理教学也不例外。自古以来, 人们把“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作为一个人知识渊博的标志。可见, 地理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认识。事实上, 地理知识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地理知识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诸如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修筑公路、矿山开采、行军打仗、水利建设、商业贸易、国际交往、环境保护、居家旅游等等皆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掌握、运用“心理优势”理论, 注重培养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优势”, 调动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学生就能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 可增加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强化兴奋点, 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地理课上教师尽量要求学生快速回答, 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 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 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 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 同时, 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利用心理学教学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 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 更多的要依靠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 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清晰准确的表达,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使学生陶醉在艺术环境中,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而且也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例如:结合教材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成语、俗语、顺口溜等, 寓地理知识于艺术享受中,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如运用“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词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景观;引用谚语:“早穿皮袄, 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生动描绘我国西北部日气温变化大;将教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平步青云对流雨, 勇攀高峰地形雨, 冷暖相间锋面雨, 旋转急上台风雨。”帮助学生形象记忆降水类型。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优美的教态、工整的板书、精美的教具、悦耳的语言、简洁的绘图同样也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要不断优化地理教学, 推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就必须将地理教学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密切融合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笔者初步认识到, 在教学中利用心理学原理,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地理教学, 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是一条富有成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孙捷.《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无锡市.

[2]飞刀响铃.《运用心理优势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王惠萍.《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4]谭丽红.《浅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5]邓谋雨.《注意心理因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教学 篇2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范围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心理活动的动力(情绪、需要、动机、意志);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智力、人格)。心理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学科范围:心理学科的研究由各分支学科来承担,理论任务由基础心理学科承担,实践任务由应用学科承担。基础学科有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应用学科有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心理学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作品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有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等。

三、心理学简史及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说

科学心理学的起源,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认知过程的机制、认知神经科学、智力与脑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儿童认知发展、学习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认知工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脑机能定位的研究手段 传统的研究手段:电刺激、切除等;

新的研究手段:正电子发射扫描图技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

高分辨率脑电图(EEG),高分辨率脑磁图(MEG)

二、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神经的兴奋(神经冲动)与传导;突触传导

三、神经系统的构造与机能 神经系统的构造,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四、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

大脑的结构;机能分布,三类机能区一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系统:调节觉醒、紧张状态的机能系统,接收、加工、储存信息机能系统,调节复杂活动机能系统。

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裂脑人的研究,右脑革命的提出,汉字的复脑效应研究。脑机能定位研究的新进展。

脑潜能的开发。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

意识的含义,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基本特征,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共同性与差异;

意识的不同层面:焦点意识,非意识,下意识,潜意识 自我意识及其形成与发展

意识的变体:梦与睡眠,摧眠,白日梦,药物致幻

二、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及其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

生理指标——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瞳孔直径的变化,诱发电位(EP);

注意的脑机制——觉醒状态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有目的注意与集中注意;巴甫洛夫高级神经类型学说的解释——定向反射、负诱导优势兴奋中心;注意的外部表现。

新的研究发现。

四、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含义、作用,主要的引起条件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注意的基本特征与教学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儿童多动症及其识别 注意的个体差异 第四章 感知觉

一、感觉 感觉的概念,感觉的分类,生理基础,感觉的意义

感觉的测定与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信号侦察论,差别阈限,心理物理函数

感觉现象及其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的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感觉的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知觉

概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加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过程,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组织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自学: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青少年感知特点,观察与观察力及其发展

第五章

记忆

一、概述

概念,重要性,分类(形象记忆、情意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表象及其意义,心理旋转

内隐记忆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记忆的生理机制

二、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种类、特点、功能;短时记忆:系列位置效应,特点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特点

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的获得(识记),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机械总值记与意义识记,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长时记忆的储存: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质上的变化与量上的变化;保持量的测量,记忆的双重存储系统;语义储存的层次网络模型

长时记忆的提取:再认与重现,联想,影响提取的因素

长时记忆的遗忘:遗忘的含义与类型,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影响遗忘产生的因素 遗忘的理论:干扰说:倒摄与前摄抑制及其影响因素,痕迹衰退说,压抑说

加强复习克服遗忘: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概述

思维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与重要特征,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补充材料: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二、思维过程分析

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系统化,抽象、概括、具体化

三、概念

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概念的改造,形成过程与特点,概念形成的策略,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思维

含义与特点

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一般模式,汇综模式,信息加工的心理学观点 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过程,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中学生思维特点

六、想象

想象的含义、功能、种类及影响因素

第七章需要动机与意志

一、需要与动机

需要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

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饮食动机 饮水动机 睡眠和觉醒的驱力 性动机 母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 权力动机

动机理论:动机自我归因理论,认知失调论,动机自我效能论

二、动机与绩效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倒U曲线

影响工作动机的因素

兴趣概念,兴趣的个别差异:指向性 广度 稳定性 效能

三、意志

意志含义、过程,动机冲突,选择与决策,行为效果的反馈作用 困难及其反应,控制和失控,失败后的反应(挫折反应)意志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八章 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与功能

情绪的含义,情感与情绪,情绪的功能:适应生存、信息交流、动机趋动

二、情绪与认知:认识是情绪产生的基础,情绪对认识的调节:不同性质的情绪作用,不同的强度情绪不同

三、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及实验

阿诺德的-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四、情绪的生理指标

肤电,循环系统,呼吸,语图分析,脑电,生化指标,测谎仪原理。

五、表情

六、情绪体验的维度和种类

情绪的种类:原始的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情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第九章 技能与能力

二、能力及其理论 能力含义;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速度与质量),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能力与知识技能,能力的种类

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理论:spearman二因素论、Cattell液体智力与晶体智力、Thurstone智力群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Vernon能力层次结构论、Guilford智力三维结构论

3、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Gadner智力多元论、Sternberg的智力三维论和成功智力论,naglieri & Das智力PASS模型

三、智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量(智力测量),主要的智力测量量表,智商的计算,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智力测验的正确使用,创造力测量

四、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差异的表现:智力水平差异,智商的布,智力落后与智力超常;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年龄差异;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第十章 人格

一、概述

人格概念,气质与人格,人格的特点:整体性,动机性与适应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个体性(独特性)与共性,自然性与社会性。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类型理论:气质学说:体液说,体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荣格的向性说,威特金的场理论

2、人格特质理论: Arport特质论,统我与人格的发展;

Cattel16因素论 Eysonck维度说及其四种类型 McCrae & Costa大五理论;

3、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

Freud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理论,新Freud主义人格观——Adler自卑情结、Jung的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的理论、自我概念,马斯洛的理论;

4、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

5、凯得的人格认知理论

三、人格测量

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

常用的人格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卡特尔16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

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 外语作文教学 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普及,外语教学中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如今的外语教育更多地开始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当前的外语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个人心理及情感因素的差别,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也使得学习效果和质量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以作文教学为探讨对象,将教学心理学在外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教师工作着提供参考。

一、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别

教育心理学主要还是以教学对象的心理分析为基础,而每一个教学对象在个体的心理、智力还有能力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智力因素主要受先天影响,而心理状态则基本上都由后天环境产生,由于遗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教学对象在智力和心理上是差别很大的,没有有着完全相同心理的两个人。有的学生对外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十分轻松,而有的学生即便在外语学习上下尽苦功,结果还无法取得其他学生轻松就能取得的成绩。这些智力上的差别给学生心理会造成严重的障碍,从而干扰正常的外语教学。同时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面对挫折与压力上。在挫折和巨大的压力面前,有的学生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处理,而也有很多学生无法积极面对,轻易放弃外语学习,这些都是外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差异而面临的困难。除此之外,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会对外语教学造成影响。在学习不属于汉语类语言体系的外语时,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认知,有的学生觉得外语学习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对外语学习比较忽视,也有学生以扎实掌握其他几门外语为目标,在外语学习中尽心尽力。教学对象拥有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外语的教学质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二、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在任何领域都能得到应用,而将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相结合得到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了。外语教学法中的直接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冯特的构造主义,主要通过模仿,借助感觉而不是思维来对外语进行学习,强调对外语多次运用进而变得熟练,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语言。在17、18世纪诞生了翻译法,此时心理学已经逐渐有了科学雏形,官能主义心理学则认为语言学习要能够对几种官能起到锻炼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重视语法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二战时期的美国,出现了以听说法为代表的外语学习方法,以生物的“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行为主义。上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法,认为掌握语言规则才是学习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模仿并不能为真正学会外语提供帮助。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外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行为主义的影子,而认知教学法也正不断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解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对于作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外语教学心理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外语教学心理学虽然有着众多的方法,但就作文教学来说,学生的焦虑心理和不自信产生的自卑心理是外语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障碍,要想克服写作中的困难,需要对学生的写作不良心理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教学心理学原理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1.当前外语作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就目前来看,在外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焦虑以及自信的不足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心理障碍,下面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对两种不良学习心理进行分析。

(1)焦虑心理。在心理学上,焦虑被认为是对不顺心生活状态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焦虑主体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去除危险,但是却总是无能为力。这个定义放到外语作文教学上来说,则可以说是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困难,想要写出好作文但是没有方向,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这种心理在考试中的限时写作中尤为显著。在焦虑心理得不到适当处理的条件下,学生对外语写作开始产生回避的行为,表现为不想继续写作,不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焦虑对外语学习妨碍性的体现。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学生去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但是过分焦虑则会给学生的写作造成障碍,影响学生正常写作水平的发挥,如果对焦虑心理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对外语的作文教学将会非常不利,并且还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写作能力不够自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造成更大危害。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的来源是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在外语学习中,每个学生一般都会给自己定下目标,或者说对自己有着学习上的期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果没有达到想象中的要求,于是使学生不能肯定自我价值,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心理脆弱的学生还会发展成自卑心理,这对外语学习是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的。外语写作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情感认知,如果学生对自我不够自信,就没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然后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一直在陷在不自信的泥淖中不能脱身。

2.外语教学心理学的运用策略。

(1)重视写作之前的构思教学。构思是进行外语作文写作之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也是最容易受学生心理影响的环节,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构思做好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向实际写作顺利过渡。在现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正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去分析作文题目,挖掘写作素材,所以才导致了焦虑心理的普遍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基本的写作要求和方法之外,也不能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去对作文进行构思,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更稳定的写作心态。

(2)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肯定是拥有健康学习心理的最大前提,如果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置一些恰当的教学挑战性任务,并引导学生去达成要求目标,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形成足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比一味传授写作技巧要有用的多,也能更有效避免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良心理的产生。

(3)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外语教师一般都处在监督者和评判者的地位上,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来对自我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平时的写作学习都是以达到教师要求为目的,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改善教学评价和反馈方式,以更亲近的态度去和学生讨论外语的作文写作,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外语作文写作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从而减轻他们的写作压力,获得更好的写作心理状态。教师恰当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对学生心理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四、总结

外语教学心理学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当前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合适措施引导学生拥有健康、自信的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外语作文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帆,杨雅焗.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方论丛,2003,02.

[2]张莉.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 33.

[3]唐丹,谢水璎.论外语教学心理学方法[J].科技信息,2007,05.

[4]张小菲.外语教学心理学问题探究——教师情感因素剖析[J].海外英语,2012,05.

心理学教学 篇4

关键词:心理学,人本主义,教学

一、学校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生都认为心理学的学习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 因此对心理学学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学到较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心理学教师一直对此进行着细致的研究, 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一学校不能对心理学课准确定位;因为存在着财力紧张、人员缺少, 以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很大等问题, 所以学校时时刻刻都想引进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讲求职业道德的心理学课教师。但当前设置的心理学教学目标, 却着重于对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性知识。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当前的心理学教材中, 只有简单描述了人的一些心理与行为, 而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的内容却非常稀少;三教学手段过于简单, 与前面的论述相同, 很多教师在讲解心理学知识时还是以课堂讲解为主, 而没有重视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心理学教学中人本主义思想应用方法

1. 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与学习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中, 主要内容是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章中讲解维果斯基、皮亚杰和柯尔伯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在“一般学习心理”一章中主要讲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和学生的生理机制等;在“分类学习心理”一章中讲解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在“学习理论与教学”一章重点讲解了最近出现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删除了一定内容的旧理论;在“教学心理与教师”一章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学生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结合在一起学习,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形成了较为严谨的教学结构。

2. 加强实践操作

设置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解决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学习动机与道德教育等。如在学习“知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活动内容, 教会学生如何整合知识, 如何形成自己的概念等, 要重视理解高层次的知识和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再有, 教师在讲解上述有关内容时可以应用一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和讨论题,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在掌握一定内容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创新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重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应用教材的同时发挥教材中重点内容的作用。同时重点学习“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等三个方面。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做到以学生为主, 将学生心理的发展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皮亚杰等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再有, 还需认真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学习条件,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心理方面, 要重点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习个别差异一章时, 要重点讲解多元智能理论, 以及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如何应用等, 再有,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等。

4. 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讲解教育心理的基础知识时, 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前面讲, 这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利用师生间的对话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中的疑点和难点, 从而展开讨论和研究, 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要以精细为主, 而且需要重点讲解有关主题方面的内涵与逻辑之间的联系, 学生才能系统的理解。

5. 积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如在研究学习知识、形成技术与遵守法规等内容时。教师还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思考, 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然后在小组当中进行讨论, 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见解,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最后做出总结, 纠正学生认识中的失误之处, 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加以深入, 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为今后其他课程的改革积累经验。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主体作用,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讲求师生间的协调配合,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5 (03) .

[2]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0) .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5

技能动作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两个过程。以钳工实训技能当中的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重视规范的操作方法,结果锯下去后发现锯缝是歪歪斜斜、参差不齐的。实际上,规范的锯割操作,从锯条的安装方向、起锯的角度、锯弓的握法、站立的姿势、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锯削的力度与频率、眼睛的前后观察都有明确的操作要领。学生一开始训练时就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随着训练的持续,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锯削后的余量在0.20mm—0.30mm之间才算达到锯割技能的训练要求。再比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左右手的平衡用力等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如何将锉刀端平,更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反复纠正的。学生对自己的训练情况往往会“当局者迷”,所以通常会安排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从而使锉削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只有这样,锉刀在加工过程中才能尽量保持水平,避免中凸的出现,从而获得较高的平面度。

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的结合

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当中的两个专业术语:练习曲线和高原现象。

(一)练习曲线

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就是时间与训练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以钳工锉削技能训练的练习曲线为例,有以下几个特点。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在练习的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先快后慢的主要原因是:开始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学习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加之练习初期兴趣浓,情绪饱满,比较努力,所以练习初期进步较快;训练后期对锉削表面的粗糙度、与大平面的垂直度及尺寸精度要求提高,单个表面的加工速度变快,加之后期训练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所以提高较慢。教师在指导时,应加强后期的指导和训练。经常变化训练任务,逐步提高训练难度,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训练热情。比如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要求学生把锉刀端平,保证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合格。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最后进行锉削配合训练提高配合精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练习曲线有共同趋势,但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当然也会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的原因会有多种,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如设备问题、工具、量具有缺陷外,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方法和努力程度有密切关系。练习中既然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差异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单独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顺利巩固和提高。

(二)高原现象

学生在练习中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即所谓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训练方法,而代之以新的训练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变之前,技能水平的进步就会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在适应新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暂时的退步,一旦适应新的训练方法后技能水平又会提高。以钻孔技能训练为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钻孔的精度要靠打样冲的准度来控制。这时孔的`位置精度可以保证在0.20mm的公差范围之内。但是当孔的位置精度要求提高到0.10mm的公差范围之内时,原先打样冲的钻孔方法就无法达到现在的精度要求。这时就需要采用修孔的方法进行加工。二是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兴趣和积极性降低、身体疲劳,甚至出现厌烦情绪,这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学生在训练当中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指导他们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其重拾训练信心,突破高原期从而继续进步。另外,当技能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会出现成绩相对稳定,曲线上升呈几乎停滞的状态,似乎训练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个人对技能的掌握水平与其机体的生理限度和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限度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实际上钳工技能是划线、锯削、锉削、钻孔、铰孔、螺纹加工等多项技能的综合,不可能每一项技能都同时到达生理“极限”,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比如自信心、锉削配合时的耐心、细心等。所以说,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许多参加过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在加工同一套零件时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出色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不能轻易说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经到达了极限,不能再提高了,应当指导他们改进工艺结构、调整好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

通过练习曲线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是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制定的,每个实训任务都应该体现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可以把教学模块大致分为: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和综合锉配六个部分。例如,在进行锯削模块教学时,就要针对锯削技能训练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专门进行锯削训练。训练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班级中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锯削合格要求时就可以考虑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实习教学。至于其他个别还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督促,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

(1)根据教学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实训任务。此时实训任务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技能水平,比上一个任务的难度有适当的提高。以常见的燕尾锉削配合为例,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燕尾处钻工艺孔或者进行沉割处理。当学生逐渐掌握燕尾角度的加工方法后就要提高任务难度。不再钻工艺孔和沉割处理,而是让学生利用锉刀结合锯条进行“清角”处理。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技能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2)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加工工艺流程。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意见,允许存在不同的工艺方案。

(3)任务实施,学生明确工艺流程后进行零件的加工。加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操作习惯。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加工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加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5)总结归纳并进行点评。点评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锉削配合模块是钳工等级考核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锉削面不平、量具使用不规范、测量方法不正确、工艺安排不合理等等。这些都要在实训时给学生指出,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另外,总结评价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进步。即使是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过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心理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初中阅读;个性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方式主要受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师的引导这两方面的影响,因此不难发现,利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教学其实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人对不同题材的阅读刊物喜好的前提下发展学生多元化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范围,以达到初中阅读教育的目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的产生背景

1.现阶段学生个性化心理特征显著

由于现阶段的初中生一般都是21世纪后出生的,该时期的学生普遍个性突出,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于阅读范围选择的不同,也就是实现差别化的教学,而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人行为意识的发展,因此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刚好符合了学生在阅读上的不同选择,比如一些性格文静的学生可能会比较偏爱散文类的文章,而个性张扬的学生则偏爱议论文题材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爱好采取对应的阅读教学策略,所以以上的初中生的阅读情况反映出不同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不同的性格心理,从而在阅读选择上有所不同。

2.人本主义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心理教学理念其实已经贯穿了整个阅读教学中,从学生对阅读作品的选择,到对阅读作品的品读,再到获得一定阅读心得的过程,其实都包含了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的体现,因为学生的各个知识素养以及对某一篇文章的分析理解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一般学生在阅读该篇文章时一般都会想到作者与父亲的深情,而不同的学生理解这样情愫时可能角度会有所不同,比如父亲的背影、父亲将大衣给作者的行为亦或是父亲去买橘子归来的神情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把握该篇散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其实每个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就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里,并且鼓励其用多种思维角度去看待并分析特定的文章。

二、人本主义心理教学如何正确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运用

1.对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细致的分析了解

简单来说,就是在初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基本的知识体系有细致的了解,比如学生对基础语言的掌握情况,平时写作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否有在阅读中做批注或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去调研的方向,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采取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其实就是在遵循学生基本的学习心理和看待事物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有细致了解,最后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后同学生在对具体文章的看法上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对阅读的目标产生阅读上的升华体验。

2.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

由于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阅读版块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反映學生语文学习情况的重要学习载体,也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其实就是将平时所学到的词语和文字以及对一般文章分析理解的方法实践到具体的阅读中,而学生在阅读中由于往往会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所以对文章的理解可能不会特别准确,因此教师需要在必要时期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文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坚持个人学习心态上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这三个阶段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也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并且尽可能兼顾人本主义教学心理,但是遵循人本主义教学心理并不是让教师一味地放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而是要给予学生基本的阅读空间和对具体文章的阅读心得体会,然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让阅读的效果更加有效。

总体来看,初中阶段的人本主义心理教学其实就是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肯定,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并且提倡学生在选择阅读目标时尽可能多样化,但这种教学策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制定的阅读范围内进行自我阅读体会,然后及时与教师进行阅读心得的沟通交流,而教师则需要给予该阶段的学生正确的阅读引导,特别是对一些较难理解的文章的分析讲解,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必要的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角色可以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一些文章的看法,也可以是前卫、富有启发意义的,这一点其实在阅读中并不固定,所以人文主义的心理学教学就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个人看法并运用到具体的阅读中。

参考文献:

张桂兰,赵忠山.模糊理论与启动式阅读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1).

心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举措

中专生活作为很多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 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向社会, 在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贮备提升的同时, 也需要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提升。而心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公共课程, 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从实际来看, 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变通的意识, 常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相对抽象的知识更显得枯燥与乏味, 这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是不利的, 有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 因此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 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敢于突破, 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支撑点, 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中专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教学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像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 心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 还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 结合所面对的社会发展现状、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现实需求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来说不能拘泥于手中已有的资料,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 洞悉时代发展的趋势,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既全面、具体, 又新鲜、实用。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来看, 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他们了解一些但是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据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迷茫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课程的实用性, 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所以, 现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低头搞科研, 更要抬头知世界, 要敢与突破,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的理念, 把学科教学做得更好。

二、目标明确, 方法适当且针对性强

从当前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看, 他们对于公共课程从内心来说往往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的, 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且专业课过硬就可以了, 而公共课程只要能够过关即可, 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够重视的, 学习时间投入也相对较少, 应付心理较为普遍。

针对这样的现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哪些内容该讲到哪种程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要做到必要的整合, 尽量不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次地通篇给学生过一遍就结束了, 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甚至出现逃课的学生。在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上切不可教师总是一讲到底,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枯燥感, 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适当地引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能够使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

三、关注学生实际, 明确评价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 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后, 进入了管理相对宽松的中专校园, 学习依靠他们的主动学习。但是, 很多学生习惯了外界的管理, 当需要自我约束时往往不能够约束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他们也希望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 首先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要严格, 同时告知学生学好心理学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 要让学生知晓哪些知识需要理解, 哪些需要记忆而哪些需要应用,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目的就明确了。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 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 综合、全面地来评价学生。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 教学环境要适宜

从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看, 在“读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已习惯于在有声有色中接受信息, 人类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的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 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 形成新的教学环境, 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随着现代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 将最新的心理学科理论, 学术研究成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进, 可以较好地弥补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凭语言讲解、现象描述, 显得感性材料不足, 欠缺说服力, 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 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 产生真切的感受, 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敏感神经的内容, 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 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所以, 教师平时多注意找找生活中的心理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体验感受。

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 不断地改革教学满足学生需求,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伍新春, 姚梅林,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

[2]张建平, 马希荣.案例教学及其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3]牛俊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科技, 2005 (6) .

心理学教学 篇8

1. 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和自由性选择行为, 源于学习者的天赋和潜能,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才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渴望, 产生一种强烈的动力,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学习者只有感到学习对象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能够让自己感兴趣, 才会激发他们的观察、分析、探究欲望。心理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很多知识理念不能具体把握, 各种心理现象学生现在还没有直接体验, 不少学生感到较为困惑。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习的基本规律,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认知需求和情感附着规律,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 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2. 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全面发展自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直接获取, 而是在一定外力的影响下, 学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 从学习资源中主动获取。学习者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途径,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应用效率, 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 机械记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把新的现象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 找到分析的方法和解决的思路。

3. 案例分析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心理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调控能力, 让学生能够根据行为、心理表现分析心理特点,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控。传统的灌输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知识, 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现象分析一般规律, 更不能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 综合分析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具体案例, 分析心理特点、行为规律, 进而找出心理问题, 并根据案例得出相应的指导方法,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实施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践思考

首先, 根据心理学教学内容搜集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前提是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 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利用报纸、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搜集并选择鲜活典型素材, 设计教学案例。

其次, 灵活引入教学案例。引入案例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直接展示,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 也可以请当事人直接陈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以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标准。

再次, 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做好分析讨论。案例引入以后, 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对案例表现出来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切入, 鼓励学生深入讨论, 表达自己的看法;组成兴趣小组, 分组讨论, 得出不同分析结果和指导方案。

最后, 形成一般性意见。每个小组通过分析讨论, 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进行班级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能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尤其适合心理学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升他们的心理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摘要:心理学教学不仅要让学习者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更应重视分析能力培养。心理学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为具体地感知各种心理表现, 从这些具体表现分析入手, 深刻理解各种心理学知识, 从而更为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技能, 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意义,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2010, (10) :87-88.

心理学教学 篇9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应用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美国精神病学家Moreno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 就是使人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并按这一位置的要求方式和态度处事, 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 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这一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疗行业等各个领域。

1. 理论讲授

教师将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理论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相结合, 少而精地进行讲授, 重点讲述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常用的心理护理措施, 布置学生课后分组查阅资料、充分讨论, 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编写剧本。

2. 编写剧本根据学生自愿结合原则

由学委负责讨论、确定每组所进行演示的病人所患疾病、年龄及性格特点, 根据所掌握的医学、护理学知识, 将临床疾病症状表现、护理措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编写符合逻辑、科学的情节。剧中必须体现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心理护理措施, 同时注意结合护士与病人沟通交流技巧, 并将护士职业道德体现其中。

3. 课堂表演

表演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课堂表演作为“角色扮演法”的核心部分, 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应用知识的同时, 能够产生“共情”, 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课堂所讲内容。表演的过程, 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角色和剧本的创造上。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等做一简要介绍。扮演“病人”角色的同学要求其在表演时尽量通过语音、语调、表情、手势、眼神等非语言体现病人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对于扮演护理人员的同学则要求他们针对病人的特殊心理及其表现, 给予相应的、适当的护理措施, 在整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的充分应用。

4. 教师点评

恰如其分的、准确的点评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 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当学生表演到位时, 应该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当学生的表演出现问题, 如无法继续时, 教师要及时调控, 分析原因, 给予正确的引导评价, 重新将学生引入情境。每组同学表演完后教师对该组剧情编写的合理性、科学性, 学生表演的水平、沟通技巧, 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点评。所有小组表演完成后, 教师对此次活动的组织、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从原来的老师机械讲解转为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观看的同学提高了课堂兴趣并且学会了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得以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是指示者, 而是支持者、协助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解决问题时给予指导。案例教学法就是这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 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 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 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所以他们觉得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 记得扎实。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 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学生很难理解, 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出门时觉得特别冷, 而时间久了怎么就觉得不那么冷了?为什么刚进入解剖实验室时会觉得特别刺鼻, 而过一会儿觉得减轻了一些?此时此刻学生都很好奇, 都想知道平时的这些感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种的疑问促使学生渴望解决这些问题, 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所以说, 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讲授的内容要难度适中, 护理心理学中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而心理学虽然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与人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但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 所以心理学知识很抽象、难懂。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就应把握好难度, 不能过份简单, 也不能太难, 要难易适中,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否则学生势必会灰心丧气, 缺乏信心, 失去学习兴趣。行为疗法是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在行为疗法的教学中, 先讲述相关理论, 然后以洁癖症和强迫症为例, 进行案例教学法。将准备好的案例发给学生以班为单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7人或8人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 根据讲述的理论知识, 提出心理治疗的措施。由小组长逐一记录, 每小组选1名代表, 进行发言。结合案例讨论情况, 将案例进一步引申, 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逐一讲授,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三、多媒体教学法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非常必要。例如:感觉、知觉、意识等心理过程, 单凭教师讲解, 学生不易理解。如用图片的形式展现, 学生就会有更感性的认识, 加深理解。第一章主要理论和第八章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涉及的理论和实践内容都比较多, 没有临床实践的话学生不易掌握, 通过录像的形式直观展现, 教师再作讲评, 学生就会对理论的认识更透彻, 教学效果更佳。在心理治疗这一重要章节的教学中, 由于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未曾真正从事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工作, 无法结合自身体验和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讲解给学生, 建议采用多媒体, 将国外讲述专业心理治疗全过程, 包括案例穿插分析的纪录片, 放映给学生看, 让学生感受专业人员在不同案例中如何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及不同案例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俐, 刘波.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2]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 2003, (11) .

论广告心理学的教学 篇10

广告心理学的教学应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基础, 实践教学是应用, 而者结合,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理论教学是基础

广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个体心理, 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学生理解了普通心理学的理论, 对进行广告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 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 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 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比如的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它们在广告创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知觉具有选择性, 如何使消费者顺利地把自己做的广告从众多的广告背景中分离出来, 是广告设计策略的一个重点。知觉具有整体性, 在广告传播中, 为维持个性鲜明、形象统一的品牌形象, 广告诉求的主题一般不应该经常变换。知觉具有理解性, 为提高广告效果, 在广告的创意、设计和传播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目标群体的知识与经验, 只有为目标消费者所熟悉, 与其知识、经验相一致的广告信息才能被他们顺利接受和理解。知觉具有恒常性, 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我们对事物的知觉结果仍保持不变的趋势, 知觉的这种不变性, 可对广告设计提供很大的创意空间。

情绪是与有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些体验往往伴随生理的变化和外部表现。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而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于外界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一般说, 凡能符合需要或愿望的对象, 引起的体验具有肯定的或积极的性质;不能满足需要或违背愿望的对象, 则引起否定的或消极性质的体验。前者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后者为悲哀、愤怒、恐惧等。所以说,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对象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目前, 产品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越来越小, 很难突出自己的功能上的优势, 越来越需要通过品牌的感性特征来使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由此, 广告更多地利用感性诉求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从消费者看来, 很多地区都进入了所谓感性的社会, 消费者大都是通过所选择的商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购买商品的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因此, 在广告创意中, 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情感诉求方式, 去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体验, 满足其精神需要, 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品牌态度和购买行为, 是一种重要的广告诉求策略。

动机就是推动有机体发动某种行为, 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需要, 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需要的多样性, 可能形成多样性的动机。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产生动机, 动机的形成还需要相应的刺激条件。在通常情况下, 消费者的需要处于潜伏或抑制状态, 需外部刺激加以激活, 外部刺激越强,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给消费者以更多的外部刺激, 是推动其购买动机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过程中, 广告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提供商品信息、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唤醒或激发消费者对自身潜在需要的意识或认知, 使其变为显现的需要, 成为广告诉求的一个基本目标。因此, 广告诉求必须对准消费者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是应用

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尤其注重实践教学, 而广告心理学是其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有很强的实践性。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我认为应以某一产品为目标,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操作。

1. 了解消费市场, 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况, 制定广告策略

广告创作与市场密切相关, 不了解市场, 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 就不能制定出正确的广告策略。了解消费市场首先了解产品, 了解产品的成分和效果,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品信息, 向消费者做调查, 了解他们为什么使用或者不使用这种产品。接着研究市场。如何让该产品融入它周围的市场环境, 明确竞争的主要对手是谁, 对他们的强项和弱点进行分析。了解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 为消费者提供与对手不同的竞争性的好处。分析消费者心理首先明确目标消费者, 然后了解他们与该产品的关系:他们希望从该产品中得到什么?该产品能满足他们什么需要和动机?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这要从人们心理和情感的特点入手。人们的购物行为可以体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当今, 购买产品单纯为满足最低层次需要的情况极少, 因此, 在大量的产品可以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同时, 我们应挖掘出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该产品展示了一种离不开该产品的理想生存状态;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重要的是购买了一种情绪, 一种心境, 一种情感, 一种态度。在以上市场及消费者分析之后, 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

2. 进行广告创作

在制定了广告策略以后, 就要根据所学的广告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广告创作。

广告贵在独创新颖, 通过创新可以让消费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产品和产品的功能。广告创意既要符合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理, 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解性, 创意要考虑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生活经验, 社会环境及价值取向, 这样广告才易为消费者理解;二是关联性, 创意必须与产品内容相关联, 必须与目标消费者的利益、兴趣相关联。广告创意就是要找到产品特性和消费者需要之间的结合点, 这样消费者才能充分领会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才能感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三是简明性, 创意的表现要做到简洁明了。因为消费者所能接触到的每个广告的时间、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简洁的创意是最大限度利用消费者接触广告的机会, 传达最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为其所接受的信息。好的创意就是让人一眼看明白的创意, 这种简单的联系, 有时只需要画面就可以表现, 有时则需要文案的配合;四是人性化, 创意的人性化, 就是顺应人性、善用人性, 以人性化的内涵接近消费者的内心, 让他们参与或者分享某种情感经历, 从而建立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关联。消费者的诸多消费行为与各种情感和情绪广泛关联, 寻找产品或者产品的使用情境与这些情感或情绪的关联, 使它们成为广告中有效的诉求工具。

广告心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在理论教学中打下理论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用理论指导实践, 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实践对理论的印证, 又能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告心理学的教学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 实践教学是应用, 二者结合, 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3004-3.

心理学教学 篇11

一、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成就。这种言传身教的因素往往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其次,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因学生屡次违反纪律而苦恼,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和自制力。如果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可能会被暂时压服,但这种压服后面却孕育着更大的不安定。数学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教学过程中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换句话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就是平时所说的“爱屋及乌”,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要产生这种效果,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有一次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时,他提到了“边边角”。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以及用图形作为反例,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课堂的每个环节进行地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以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总之,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数学。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件快乐有趣的事。

三、调节学习情绪,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想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我在讲《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课堂上先让每一名学生自己摆弄两个圆,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然后让一名学生辅助一名主讲的学生,把一个圆固定,另一名主讲的学生通过移动大圆来说明,此时两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由两圆的圆心距d和R+r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心理学教学 篇12

心理学的发展由来已久,它是专门对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的系统内容不断的被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们在体育运动条件下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支柱学科,对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

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的推测与判断,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来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表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在体育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教学的内容难度可以采取循循渐进的方式,要由易到难,避免揠苗助长。简单的学习方式与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这种累计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的成功体验累计到相应的量以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2. 注重课堂互动氛围

在体育类院校或者体育类专业中,体育心理学是他们的必备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缺乏互动氛围的情况比较常见,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他们的责任首当其冲,教师要保证课堂的活跃氛围,就必须要增强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体育心理学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存在一些辩证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按照区域划分的方式,让他们进行讨论,或者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补充,慢慢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得到提升,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必然充满兴趣。

3. 注重因材施教

在学生之间存在很多共性与个性之分。在体育心理学的观点理解方面,学生之间的观点同样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对于学生老说,体育心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心理教学观点的差异性。对于特殊群体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的开发,缺点及时的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保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两大部分,实验教学可以把学生学到的原理知识进行检验,从而加深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幅。课程实习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训练比赛和生活中,为指导体育实践服务,方法是将生按合适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各小组到学校、社区、健身房和运动队等场所进行体育实践,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因此,通过强化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发现心理现象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体育心理学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不亚于竞技技巧。为了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运动员的作息时间和生活饮食和普通人存在差异。高强度的训练,伴随着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在饮食方面,的糖分、盐分、脂肪的控制都比较严格。长时间精神处于紧绷状态,这样给运动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训练产生排斥的心理,通过体育心理学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安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此外,长期高强度比赛与训练,给运动员带来了很多的伤病,很多运动员在伤病之后竞技状态大幅度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因素。很多运动员在康复之后,畏惧再次受伤,导致始终找不到最佳状态,这时候,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专业的体育心理学的辅导,运动员会逐渐消灭自己内心的“心魔”。

结束语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不能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将身体与心理的协调性,调整到最佳状态,它是一门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事业必不可少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强.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苑廷刚.运动视频图像多重处理技术系统在田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和创新[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余舒萍.体育休闲娱乐化与广西壮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上一篇:四川盆地中部下一篇:铁矿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