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模式

2024-10-11

舞蹈创作模式(精选8篇)

舞蹈创作模式 篇1

舞蹈创作的实现需要舞蹈表演来完成, 而舞蹈表演需要依靠舞蹈创作来支撑, 才能够得以发展, 舞蹈表演就是为了供人欣赏, 没有舞蹈欣赏, 舞蹈表演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 舞蹈表演需要舞蹈鉴赏者来反馈信息, 通过信息反馈, 促进创作和表演的改进;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创作、教学、表演、鉴赏”都不能够忽视, 要兼顾好“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几个方面的关系, 注重舞蹈艺术活动整体演练, 从舞蹈艺术整体构架出发, 培养全方位的舞蹈人才。

一、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 在一些高校的舞蹈教学中, 人才培养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高校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专业化素质, 人才培养过于“专业”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一些高校, 在舞蹈教学中过于“粗放”, 学生由于缺乏训练, 导致舞蹈专业技术不够硬。在舞蹈教学中, 无论是“专业”, 还是“粗放”, 都不利于培养全方位的舞蹈人才。一些专业舞蹈院校, 无论在专业设置上, 还是在课程安排上, 都尽可能的做到细致专业, 这种教育模式, 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化素质比较高, 但是, 缺乏综合素质, 音乐、美术、地理、民俗等知识的掌握远远不足。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又过多的侧重于“综合”, 安排非常多的公共课程, 然而,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 总课时量有限, 在无形中就会压缩专业课程, 最终导致专业越发展越畸形, 脱离艺术品质, 导致许多学生舞蹈专业技术显然不够硬。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过于“专业”, 或者是过于“粗放”都存在弊端, 过于“专业”,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给人一种玩弄技巧、玩弄概念的印象, 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单薄, 虽然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 别的人文学科知识 (如:音乐、美术、地理、民俗等) 就欠缺较多。同时, 教学过程中过于“专业”, 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舞蹈教育、表演、评论等方面, 也会有所欠缺, 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不能全面发展。过于“粗放”, 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学科知识了解的比较多, 知识结构比较完整, 但是, 由于缺乏锻炼, 舞蹈专业技术显然不够硬。这时, 就需要一种新型舞蹈教育模式, 笔者认为, 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四位一体” (创作、表演、教学、鉴赏) 的舞蹈教学模式。

二、“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设计

1. 让学生体验舞蹈创作, 舞蹈鉴赏,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注重传习, 教学方式以“讲解示范”、“言传身授”为主, 缺少互动,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位一体的舞蹈教育模式, 学生不仅学习舞蹈技术, 学习舞蹈表演, 还可以体验舞蹈创作、体验舞蹈鉴赏评论,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舞蹈教育模式, 注重“实践演练”,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多种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 教学考核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考核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 而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的模式, 考核评价方式也由单一学习结果考核, 变成了虚拟课堂评价、作品评论等相结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在创作、表演、教学、鉴赏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对舞蹈教学的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舞蹈教学, 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感知演练, 促进自我编、演、教、评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2. 以学生为主体, 四大部分之间环环相扣

舞蹈教学模式, 涵盖连环进行的四大部分, 一是舞蹈教育, 二是舞蹈创作, 三是舞蹈表演, 四是舞蹈鉴赏。在这四大部分中,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舞蹈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自己, 他们既表演舞蹈, 也创作舞蹈, 既是表演者, 也是创作者, 同时, 还是舞蹈鉴赏者, 舞蹈评论者。四大部分之间环环相扣, “四位一体”。这四大部分, 不用区分哪个是第一步, 哪个是第二步,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不同, 随意调换四步的前后关系。如, 在《舞蹈教学法》课程中, 学生先要根据老师的要求, 自己创作舞蹈教学组合, 在这里创作是第一步, 随后, 设计教案, 进行教学演示;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和同学们对其进行教学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 学生再一次做进一步的调整, 进入新一轮的四位一体。然而, 如果是《剧目排练》这门课程, 舞蹈鉴赏就变成了第一部, 首先, 教师要带领同学们赏析评价要学习的剧目, 第二步进入舞蹈教学。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尊重原作基础上, 适当的调整学习剧目的某些动作, 这种调整当然包含创作成分, 第四步才是进行教学表演。课程不同, 四步的先后顺序也会不同。当然, 在具体教学设计中, 不同的课程, 所归属的环节也不同。如《舞蹈编导》这门课, 主要是对舞蹈文化的搜集和解读, 是为了创作对象寻找舞蹈创作点, 提取创作元素, 寻找舞蹈设计动机, 所有这些, 都属于“舞蹈创作”这一环节。在《剧目排练》课程中, 搜集、分析、整理材料, 分析舞蹈作品的故事内以及涵文化背景, 分析角色心理等, 都属于“舞蹈鉴赏”这一环节。

三、结语

“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综合的训练,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 同时, 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舞蹈艺术各活动之间必然联系, 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感知演练, 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编、演、教、评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摘要:从舞蹈艺术的整体构架出发, 研究“四位一体” (创作、表演、教学、鉴赏) 的舞蹈教学模式,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舞蹈学科教学模式, 培养全方位的舞蹈人才的一个新的尝试, 对舞蹈教学总结有价值的新经验, 培养全方位的舞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四位一体,舞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探究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 2015 (23) .

[2]贾东霖.“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 2014 (04) .

[3]马洪秀, 姜骋.论述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意义[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2) .

舞蹈表演及创作 篇2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与诗歌、音乐等从人类文明源头就已经诞生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造型、语言及技巧,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本人20余年的舞蹈艺术生涯里对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对舞蹈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讨。

1.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的内涵。舞蹈表演属于一种情感艺术,通过人体肌体及造型来表达作品中的人物细腻的情感,舞蹈表演不是演员的舞姿、表演技巧和动作的机械性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充满着感情、生命力和灵动的创造性的表演艺术。舞蹈和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舞蹈作品是首创,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在作品基础上的再创作。

舞蹈表演的形式。舞蹈表演是在舞台及广场上表演的,具有审美特征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表演艺术对舞蹈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目前,我国的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如下几种。

群舞。群舞是由多位舞蹈演员共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人数根据作品的内容那个来确定,从十多人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群舞又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女大群舞、情节性群舞、抒情性群舞。如,《青春之歌》、《踩云朵》、《娜琳达》、等,都属于群舞。

双人舞、三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独舞是可以作为创作作品而独立存在舞蹈艺术。双人舞是由两位演员来表演,结构完整,有表演主题的舞蹈作品,如中国舞蹈《再见吧!妈妈》;三人舞有三个人进行表演,具有独立的主题、情节、意境等。有的作品有人物情节,有的则表现了一种情绪,是能够形成性格冲突的最小舞蹈形式。如,三人舞《茉莉花开》;独舞也称单人舞,是单独的个人进行表演的舞蹈,如,古典芭蕾《天鹅之死》。

组舞。组舞是将几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舞蹈,组织在同一个主题下表演的舞蹈结构,组舞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如哈萨克组舞《幸福的草原》

舞蹈小品。舞蹈小品是一种具有戏剧化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表演形式,舞蹈小品的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舞蹈小品《老伴儿》。

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国传统的舞蹈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载歌载舞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令人难以忘怀。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

舞剧。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舞台艺术。舞剧容量大,题材广泛,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及神话传说的题材等,包括了人物,矛盾冲突,事件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鲜明的主题思想。如《宝莲灯》、《草原儿女》。

舞蹈表演在舞蹈艺术中的意义。舞蹈表演是舞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要依靠表演来表达,通过舞蹈的表演,实现了舞蹈作品与观众的情感的交流,只有演员准确、丰富的情感表达,才能引领观众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舞蹈表演使舞蹈充满灵性和生命力。舞蹈演员通过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解读、体悟,运用自己的肌体、表情和专业性的舞蹈语言表演出来,使舞蹈融入一种身心合一境界,让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第三,舞蹈表演使舞蹈更具意境美,在舞蹈表演中演员在准确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在表演过程中会在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内涵,由此使舞蹈对观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舞蹈的意境之美就在观众的心目中更加灿烂迷人。

2. 舞蹈创作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创作与人类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舞蹈的创作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专业素材的积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丰富的素材积累,舞蹈动作是要依靠创作者平时的用心积累,才能为我所用,挖掘出创作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抓住素材的变化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将这些动作进行再创。作为一名创作者,在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人们在工作、生活时的动作、习惯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总结,再提炼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形象。

具备一定的灯光、服装等基本知识。舞蹈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灯光和服装知识,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合理地运用。起到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编导要按着自己创作和设计来运用灯光和服装,如,通过灯光的效果营造朦胧的画面,通过服装体现出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特点等。

4.舞蹈创作者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舞蹈创作创意中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想象力,精彩的想象力会给艺术融入生命力。失去想象力,舞蹈创作也就是无源之水,要想舞蹈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性,只有靠想象来实现。

舞蹈创造者要深入地理解生活,舞蹈创作不是对生活复制,而是融入了思想感情的再创造,因此,创作者要注意对生活进行细微的观察,深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成功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创作之初,舞蹈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想象。舞蹈创作的灵感源自现实生活,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要充分运用想象使肢体表演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现实生活,将大脑中的表象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与再创作,最后重新组合在一起,使想象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融入创作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创作者要通过想象使构成舞蹈的要素结合起来,要知道舞蹈不仅是肌体的表演,还是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在通过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想象来确定与之一致的感情基调,再通过表演者的肌体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由此使舞蹈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现实。

综上所述,舞蹈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蹈表演的不断发展,是舞蹈艺术不断走向新台阶的支撑,舞蹈表演的形式多样,舞蹈与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实现舞蹈表演的创造依靠的舞蹈创作,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知识,舞蹈创作的基本知识,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舞蹈编导和演员表演共同创造了舞蹈之美,只有理解并把握了舞蹈表演和创作的基本内涵与形式,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舞蹈之花绚丽绽放!

舞蹈创作模式 篇3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探讨 篇4

一、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舞蹈文化是以肢体作为符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 保存、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2。传统的舞蹈创作都是基于历史文化, 表达着一定时期特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而新时期的舞蹈创作则与现实紧密结合, 将文化与舞蹈充分的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舞蹈的发展推动着舞蹈文化的发展,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舞蹈创作的注意事项

1. 舞蹈创作的选材不拘泥与历史文化

舞蹈创作的选材一般都是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表现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阶段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一般选择有文化内涵的作品2。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创作的选材也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舞蹈《老伴》, 就是选材于现实, 通过舞蹈表达了生活总夫妻间的磕磕绊绊的思想内涵, 整个舞蹈是以俏皮可爱的动作和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2. 舞蹈创作的结构要表达作品的思想

舞蹈都是对作品的完整诠释, 舞蹈创作要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 一定要重视舞蹈创作的结构。一个舞蹈表演一般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所以, 舞蹈创作要重视每个部分的思想变化和感情变化, 还有重视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给人以美的感受。

3. 舞蹈创作要与音乐相结合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文化中起源最早、最典型的孪生意识形式, 无数艺术家都对音乐和舞蹈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发现舞蹈与音乐是无法分离的, 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3。因此, 舞蹈创作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选择音乐, 再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舞蹈的创作;而另一种是先有舞蹈创作的构思,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音乐, 进而丰富舞蹈的创作和表现力。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的舞蹈创作, 音乐都是与舞蹈密不可分的。

4.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创作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舞蹈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所创作的舞蹈必须具备时代精神, 必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无尽的素材, 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舞蹈创作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跟我们的语言十分类似,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都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交流的方式。因此,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便于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1. 舞蹈创作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

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 舞蹈的表现形式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方式, 而是一直在追求创新, 很多舞蹈创作大胆的将民族历史与现代舞蹈相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创作模式的创作思路既注重现代的舞蹈技法, 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体现着中国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状态。新型的舞蹈创作方式既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 使得舞蹈向着更好地发展方向, 同时又可以让观众体会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创作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的表现形式以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舞蹈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近年来, 舞蹈创作中更加倾向于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编导们加重了对舞蹈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 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创作都是以民族历史事件或人物为素材, 通过舞蹈动作传递人物或作品的思想内涵, 让舞蹈与心灵相结合, 起到呼唤心灵, 为情而舞。

3. 舞蹈创作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

随着舞蹈的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追求技巧和表现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个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年轻的舞蹈者, 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是将自我对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并且纵观目前的舞蹈大赛, 原创作品越来越多, 而且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新型创作模式, 摈弃了原有的程序性舞蹈创作思维, 独辟蹊径地以个性表达为主, 为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4. 高科技手段开始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 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也是一种新型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科技手段的加入, 使得舞蹈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给观众更好地视觉效果和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对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更加有力, 形成了新时代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文化。比如, 奥运会的文艺表演, 使用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 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 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 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届奥运会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会, 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震惊了全世界。

5. 舞蹈创作注重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宽广, 西方舞蹈传入中国, 影响着我国舞蹈的发展, 其中舞蹈创作开始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也使得舞蹈创作开始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 我国舞蹈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模式, 开始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 使得舞蹈创作者高度重视观众的心理共鸣, 不断研究舞蹈动作和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推动者舞蹈创作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结语

舞蹈文化是反映一定时期的民族发展特点和价值理念, 因此, 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新时期舞蹈创作要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创作形式, 推动舞蹈文化的向前发展。

摘要: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艺术, 不同时期舞蹈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舞蹈都是表现一定时期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所以, 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都是蕴含在舞蹈的表演中。本文通过分析舞蹈创作的基本环节进行分析, 探究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而推动舞蹈创作更好地体现舞蹈文化。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发展趋势

注释

11 .陈艳.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03:336.

22 .李小娜.从CCTV舞蹈大赛看当前舞蹈创作趋势[J].滁州学院学报, 2012 (3) :47-48+74.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篇5

一、促进大众舞蹈和舞蹈创作融合的原因分析

1、二者的艺术同源性

实际上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以生活为根本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二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同源性的,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且随着生活的积累,舞蹈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我们知道舞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但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大众,那么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要更多的和大众舞蹈贴近,而二者的同源性就使得二者的靠近成为了可能。例如朝鲜舞蹈《农乐舞》本身就是大众舞蹈,其创作来源于农民劳作后的放松及对丰收的祈求,属于一种自娱性极强的大众舞蹈,当前经过舞蹈创作这种大众舞蹈在经过加工和提炼之后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一种能够观赏性的舞蹈形式。生活为大众舞蹈、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反之舞蹈也是生活的一种提炼。

2、二者在形象塑造上都具有典型化

舞蹈不可能将生活包罗万象,那么舞蹈就需要将生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提炼及创作,并且在提炼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注意典型化的,大众舞蹈的典型化形象塑造考察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创作的典型化形象是基于生活而对艺术的一种提炼和加工,所以说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一种对典型化的捕捉,而捕捉的成功与否对于舞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1、大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

大众舞蹈作为一种非职业的舞蹈,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可以参与进来,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地域性和自娱性,而这些大众舞蹈也对舞蹈创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大秧歌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舞蹈形式,产生于小农经济,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来自于生活,是一种祈求丰收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以其广泛参与性和传承性流传至今。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借助于大秧歌这种大众舞蹈的地域特色来进行秧歌艺人的人生描绘,其创作的形式来源于大秧歌。艺术是来源于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活表现形式,而大众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则为舞蹈艺术形式及动作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和血液,使得舞蹈创作形式更为丰富。

2、大众舞蹈影响舞蹈创作的形象

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是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感染,从而和舞者产生共鸣。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自娱性和生活性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感染性,大众舞蹈中丰富的生活基础为舞蹈创作的形象提供了源泉,使得舞蹈作品更具美感和生命力。例如曾在电视舞蹈大赛中表演的《顶碗舞》,其创作就来源于蒙古族的一种大众舞蹈形式,在大众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在舞蹈的动作和难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提高,在动作构图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舞蹈创作成为了一种审美创作活动。

3、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

舞蹈审美创作本身就是舞蹈创作者生活再现的过程,舞蹈创作者生活、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舞蹈的诠释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形式。成功的舞蹈是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需要深入观众内心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众舞蹈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时候,还使得民众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高。而大众文化也对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求舞蹈创作要符合生活、符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大众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自娱性质就为舞蹈创作提供出了更多的创作空间。我们知道大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所创作的,那么这种舞蹈形式当中就凝聚了人们对美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渴望,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大众舞蹈的这种对美的渴望融入其中,舞蹈艺术自然也就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目标。现代人随着社会、科技等的发展,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那么对于舞蹈当中的美就有了更多的感触和体会,同时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愿意加入到舞蹈的传播活动中,那么这也要求舞蹈创作要能够更贴近于大众需求,才能够保证群众的参与和传播。

三、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趋势

当前我国对大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大众舞蹈符合大众文化的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创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这种魅力和作用必然会引领舞蹈创作的发展,而舞蹈创作必然会越来越靠近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感悟,为舞蹈创作搭建出更为宽广的平台,所以未来舞蹈创作一方面会更多的从大众舞蹈中提取素材,另外一方面还将会和大众舞蹈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创作和大众舞蹈不断的进行着融合,这即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二者所具有的同源性及在事物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样具有的典型性,而大众舞蹈一方面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另外一方面还影响了舞蹈创作的形象,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大众舞蹈元素,才能够使舞蹈创作更具魅力,也同时能够让大众舞蹈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郭俊峰,张妍,著.从生活到艺术民间自娱性舞蹈与舞台表演艺术[J].舞蹈杂志,2011.

传统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继承中,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提炼发展形成的, 流传于广大民众之中。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 不仅融合了当地的人文观念和思想意识, 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也是现代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一、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 自娱性。民间舞蹈舞步简单易学, 动作精练, 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在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民族, 都以言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大家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不亦乐乎。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等。

(二) 即兴性。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没有严格要求, 因此规范性较弱, 具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只要在大体一致的基础上, 符合相同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舞出不同的样式; 同时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作为舞蹈道具, 如:手绢、帽子、 扇子等。

(三) 连贯性。舞蹈形式以特定的故事为主线或依据, 刻画出最动人的情感, 演绎出最曼妙的舞姿。观舞之人能够透过舞蹈动作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 或是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对情人的思念、抑或是对生活的赞美。

(四) 稳定性。由于地域的限制, 交通的不便, 传统的民间舞蹈只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传, 很少能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 传统民间舞蹈虽然也在发展变化, 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发展速度缓慢。

(五) 统一性。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中, 表演者同时也是观看者, 自娱和表演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使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自发上去载歌载舞, 不仅可以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还可以与舞蹈融为一体。

二、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传统民间舞蹈的特性是舞蹈创作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及各国文化的融合, 传统舞蹈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民间舞蹈依然是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无论是宫廷舞蹈, 还是舞会舞蹈, 抑或是古典舞蹈, 都和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取舍也在微妙间加以转化。另外, 中国的戏曲舞蹈也吸收了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益成分, 加以融合并提炼,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在继承并发扬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一些局限或阻碍因素, 因此在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精华的同时, 要学会适当地取舍, 冲破传统的观念。

(一) 创作是民间舞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舞蹈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社会生活一直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舞蹈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形态, 而是舞蹈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探寻和演绎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结晶, 是对生活的美化和优化, 而传统的民族舞蹈是生活最鲜明的佐证。研究每一个地区或时代的舞蹈都不会离开它的民族特性, 每一次的舞蹈创作都是民族舞蹈在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延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对舞蹈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是形式上的改变, 或者情感意识的投入, 但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或基础地位却无法动摇。

(二)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灵感的渗透。现代舞蹈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任何新事物、新思想、新思潮, 某种反叛精神在一定范围内展现才能体现它的美好, 在一张一弛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真谛, 即讲究适度原则, 一味地求新势必会适得其反。传统民间舞蹈如同是舞蹈艺术道路上的牵引, 适当、适时地调剂时尚的脉搏和舞蹈的创作轨迹。追求不曾出现的舞蹈样式能够吸引更多双好奇的眼睛, 但却好似没有灵魂的孤鸟, 无法以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其长久地保留下来, 成为舞蹈创作史上浓重的一笔。民间舞蹈作为创作的基点, 渗透在新式舞蹈创作中, 古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

(三)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局限性。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对民间生活的诠释和表现, 是对民间劳动状态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演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舞蹈传承至今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我们在舞蹈事业上的发展却不可止步不前。每一次新鲜血液的融入、每一个新灵感的萌发、每一个独特巧妙的构思都是时代变化和社会演化出来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在变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味专注于保持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和精髓, 不仅不能把舞蹈发扬光大, 还会失去吸引他人探寻舞蹈真谛的吸引力。

三、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有其充满魅力和让人敬仰的地方, 但也有很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对舞蹈创作来说, 接受新视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舞蹈的轨道。舞蹈的创作不能只有空洞的形式, 而没有丰富的内涵与灵魂。传统民间舞蹈对创作的影响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阻碍之处, 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使中国的舞蹈艺术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民间舞[J].魅力中国, 2010 (8) .

浅谈舞蹈创作 篇7

关键词:舞蹈,表演,艺术,舞蹈创作

舞蹈与诗歌、音乐, 是从人类文明源头便诞生的艺术形式,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类内在情感与外在神韵的再现。《列子·汤问》记载“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1]《易·系辞上》说:“鼓之舞之以尽神”。[2]舞蹈来源于生活, 是人民大众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艺术, 因此舞蹈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群众性, 舞蹈创作也是如此, 从生活实践中取材,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类生活, 以咏志抒情, 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 抒发世间的美好情感, 因此只要掌握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 把握正确的创作思路, 抓住舞蹈表现手段, 再通过不断总结与实践, 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概括的讲, 舞蹈创作有以下几个思路。

一、舞蹈创作的时间性

舞蹈创作是基于人们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认识、观察、提炼而出, 再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的整理改造而成的艺术行为, 是人们对生活认识的高级阶段, 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物全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而同步, 依附于社会的发展, 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 因此舞蹈艺术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时间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朝代流行的舞蹈形式都是为适应当时时代潮流而创作的。《说文解字》记载:“巫, 祝也, 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舞形, 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3]巫咸是商代天文学家, 他的名字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为十巫之一, 能升降于天。在商代以前, 巫师通过巫舞上天入地, 所以学巫先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 同属巫舞, “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反映了远古先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 在宋代时已经作为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 通过演变适应时代发展, 融入当时的戏曲之中, 发展成为“傩戏”。在远古, 巫舞、傩舞是作为祭祀用的, 直到夏商时代舞蹈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 出现了专业舞者。据传, 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 以众为观”[4]。到了周代, 曾汇集整理从远古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包括《大韶》、《大夏》、《大武》等, 还曾创出了雅乐体系, 但由于感染力差而逐渐被时代淘汰掉, 兴起了民间舞蹈。到了汉代最盛行的舞蹈则是“百戏”, 很多戏曲中还保留着“百戏”的舞蹈形象, 唐代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等, 明清之后, 戏曲兴起, 原来作为独立表演的舞蹈逐渐衰落, 被吸收融合进戏曲中, 形成了唱、念、做、打四功等整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 其中不少都是从舞蹈艺术中演变来的动作。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能脱离开当代社会的审美潮流, 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 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 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 成功的舞蹈创作, 要令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需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 抓住当代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 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 使舞蹈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时代的共鸣不仅对舞蹈主题能够起到深化作用, 而且容易激起观众的想象力, 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接受欢迎。

二、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舞蹈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具有历史背景, 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是舞蹈的民族性。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因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独特的民族舞蹈, 比如汉族的《龙舞》、《秧歌》、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等, 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千姿百态, 形式各异, 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 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族人民的舞蹈在流传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都是按照流传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及欣赏习惯发展变化, 由于民族的差异而使舞蹈艺术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并依托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底蕴, 产生交融、影响和创新。

正如陈旭光所说:“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5]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 这是由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 由此产生了稳定的, 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 反过来会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因此舞蹈艺术的创作也受这种民族性影响, 民族性格也通过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展现。

比如藏族舞蹈《珠穆朗玛》, 舞蹈应用了藏舞膝关节连绵柔韧的屈伸和连绵不断、小而快有弹性颤动的动律, 表现出藏族舞蹈由于膝关节松弛和手臂柔美摆动表现出的美, 展现了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地区独特的躯体动作, 还表现藏族人民对圣洁的珠穆崇拜的那种美。而东北秧歌, 则运用大胆的手臂摆动和扭胯动作, 把东北秧歌那种美劲、俏劲和泼辣劲展现给了观众。舞蹈创作要通过学演结合扎实掌握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 了解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常用舞步及基本的舞蹈语汇, 才能把握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把其精髓表现出来。

三、舞蹈创作的音乐性

舞蹈与音乐是双生子, 互相依存的关系。舞蹈是通过视觉形象表现, 音乐是通过听觉形象表现, 舞蹈艺术借由听觉形象的平台把视觉形象展现给观众。在歌唱表演中融入舞蹈, 就能使表演声情并茂, 加强歌舞感染力。当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时, 这门综合艺术产生的奇妙美丽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所有感官思维和心灵感受, 它所产生的印象是伟大的。音乐能够捕捉舞蹈形象, 表达情绪, 烘托气氛, 以著名舞蹈“千手观音”为例, 由聋哑残疾人艺术团表演, 但因为加入了音乐元素, 音乐节奏感强, 并富于变化, 中间一段快板, 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展现了气势恢宏、雍容大度的艺术场景, 通过形象和音乐节奏的情景交融, 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 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 在舞蹈意境中使千手观音手臂之舞, 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音乐是舞蹈表演的媒介, 只有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把舞蹈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舞蹈创作要重视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运用音乐、舞美创造出舞蹈艺术需要的氛围和舞台环境, 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 拓宽表现领域, 营造艺术想象空间和审美境界, 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和感官思维, 使舞蹈形象更为丰满, 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 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 综合体现多方面的舞蹈美。

终上所述, 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原则, 从效果出发, 大胆创新, 定会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列子.列子[M].中华书局, 2005.

[2]易经.佚名[M].京华出版社, 2009.

[3]说文解字.许慎[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4]陆思贤.对甲骨文中舞蹈的若干认识[J].舞蹈论丛, 1983, 1.

舞蹈创作模式 篇8

一、舞蹈技术动作的选择要合乎舞蹈内容

(一)舞蹈要有自己的思想

无论是何种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因为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创新式的舞蹈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积极影响。舞蹈艺术离不开创新式的表现手法和技艺。舞蹈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更高的则是舞蹈艺术的思想层面,舞蹈艺术是由心而引发出的一种新式理念。在传统的舞蹈发展中,很多人对技术方面过于注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生硬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实际上,舞蹈要想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一场舞蹈表演中没有涉及任何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场舞蹈表演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不会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舞蹈一定要有着自己的思想,这样才会令舞蹈变得活灵活现,而在现代化的艺术表演中,人们过于注重将情感融入舞蹈,所以也就会导致舞蹈出现了弊端。一个舞蹈演员必须掌握好的技巧,好的技巧主要就是让观众看到舞蹈表演的时候感觉更舒心,如果一整套舞蹈都是生硬的技巧,而没有融入表演者的情感,那么这样的舞蹈必将是死板的,强迫让观众看的舞蹈一定不会受人欢迎。所以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让舞蹈技术能够达到顶峰,就应该让表演者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融入到舞蹈之中,让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这样所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才会更加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也会更受观众的喜爱。通常情况下舞蹈中的人物和主题要紧紧相扣,只有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作品,才堪称好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高超。[2]无论是任何的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否则舞蹈必将会成为空谈,没有思想的舞蹈就犹如一些空壳,只有融入思想的舞蹈才会更好地彰显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一些舞蹈编导在实际的舞蹈编辑中,过于注重对舞蹈技术和舞蹈形态的表现,而忽视了舞蹈艺术的表演,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舞蹈表演变得非常枯燥。为了促使表演者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关表演者可以将舞蹈技术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实际的舞蹈创作中。

(二)避免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

如果因为“技术而技术”所衍生出的舞蹈,那么必将会成为死板的舞蹈。就是因为人们过于看重舞蹈技术技巧的独立价值,将技术技巧作为舞蹈表现的最终目的,然而这样最终只能够导致其走向灭亡。舞蹈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情绪的表达。仅仅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必将导致舞蹈走向绝境。例如在古典芭蕾舞的发展史上,就曾经因为“技术而技术”导致舞蹈创作形式变得枯燥乏味。舞蹈形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舞蹈具有自身的优美性,不仅能够让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有着心灵的碰撞,还能够让表演者将舞蹈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一定要注意舞蹈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卓越,也应该追求艺术上的创新。早在18世纪的时候,巴洛克与其难兄难弟洛可可对芭蕾舞进行了“洗礼”,此后,芭蕾舞的舞姿变得更加拘谨,并且舞蹈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可见,对于任何一种舞蹈都不能够采取强加式的改革,一定要将表演者的情感与艺术完美的地融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所创作出的舞蹈艺术才会具有更好的观赏价值。[3]很多时候,一些舞蹈过于强调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必将会令人感到空洞无味。有时候,舞蹈编导在设计舞蹈的时候,也会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尽可能多地运用舞蹈技术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难度,进而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舞蹈的优美程度在于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而不在于舞蹈技术运用的多少,如果表演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那么这样所表现出的舞蹈必将会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二、舞蹈技术动作的数量使用不能喧宾夺主

(一)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

有舞蹈表演者曾经一度认为,在舞蹈表演中,丰富多彩的动作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其中一点,就是动作如果过多就会导致视觉上的冲突,让观众感受不到其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不仅如此,如果舞蹈动作过于繁琐,就会令观众感觉是在欣赏舞蹈技术,而不是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语言就是人文内涵降低而沦为娱乐和杂耍的舞蹈。所以在与观众进行舞蹈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方法,不要过度地注重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表演艺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现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之间有着一定的依托关系。舞蹈表演技术应该融入舞蹈艺术当中,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否则即使再精彩的舞蹈技术也只是枯燥无味的表现形式,能够带给观众的也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不是心灵上的交织和碰撞。有些时候繁多的舞蹈动作会令观众眼花缭乱,失去了观赏的重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对自身的艺术形式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不断的创造出新式的舞蹈表演形式,才会更好地与观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4]。

(二)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

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不仅如此,在实际的舞蹈艺术发展中,舞蹈表演并不仅仅需要繁多的技术种类,更多的则是需要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的相互融合。只有技术的舞蹈表现形式是枯燥的,并不会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如果能够将舞蹈表演中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就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自身价值和艺术的魅力。例如张继刚编导的巅峰之作《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该部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情感表达性。现如今该部作品已经融入了杂技的行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张继刚导演了解杂技与舞蹈的交叉点,并且将舞蹈艺术完美地融入实际的舞蹈表演当中,在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时候,也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蹈的表演而发生变化,这样的舞蹈艺术作品是成功的。因为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蹈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舞蹈的动作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也跨越了专业限制,让舞蹈既有芭蕾舞的特点,也有杂技的惊险之处,并且随着舞蹈种类的变化也能够将演员的自身情绪融入到实际的表演中,这样的创作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可见《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这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5]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会更好地提升舞蹈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人们在创作舞蹈艺术的时候,忽视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过多地关注观众的情感和视觉享受,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想令舞蹈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性,就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形式充分融入到实际的舞蹈艺术当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三、舞蹈技术动作出现的时间要恰到好处

(一)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

将舞蹈技术运用于舞蹈的“高潮”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却不能够随意地乱用,否则将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导致舞蹈表演者的表演疲惫。所以,在实际的舞蹈技术表演中,有关表演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表演的重要性,不能够随意滥用舞蹈技术。由于技术性动作存在炫、奇、高难度的特点,所以往往会被舞蹈编导用于推动舞蹈高潮的特殊作用。当舞蹈的高潮快要来的时候,将舞蹈特殊技术融入到其中,必将会令观众感受视觉上有着较强的冲击力。可见舞蹈技术对于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能够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那么就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视觉享受。例如在《天鹅湖》中黑天鹅奥吉利亚的32挥鞭转,只有放入第三幕的特定情节中,才能充分表现奥吉利亚情场获胜的得意心情,进而将整个舞蹈推向巅峰。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舞蹈艺术表现的最根本特征,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舞蹈技术的运用一定要融入一些情感和艺术表现力。否则所展现出来的舞蹈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一种创新式的使用形式,很多时候,人们在演绎舞蹈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舞蹈高潮与舞蹈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使舞蹈技术能够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就应该学会合理地编辑舞蹈,将舞蹈的高潮与舞蹈技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为了实现舞蹈的创新式发展给予更有力的保障。[6]

(二)舞蹈创作中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

舞蹈创作中学会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演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舞蹈表演与“度”之间的关系,学会充分的运用舞蹈技术,并且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最本质价值。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不要整个舞蹈都被舞蹈技术所覆盖,一定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只有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熟练地掌握舞蹈艺术,才会更好地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7]舞蹈创作中对于舞蹈技术“度”的把握是一门学问,尤其是技术性动作的把握、数量的把握和出现时间的把握。如果把繁复庞大的技术动作安排得恰到好处,才是能够彰显舞蹈特性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对于任何的舞蹈表演艺术者而言,舞蹈艺术的创作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价值,只有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会良好地把握舞蹈技术“度”的运用,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最终使得技术性动作能够达到艺术美的完美体现和创新发展。[8]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中“度”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学会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技术的运用,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彰显出舞蹈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进而为赢得观众的喜爱奠定坚实的基础。[9]学会适当地掌握舞蹈技术运用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舞蹈艺术快速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而言,创新式的舞蹈表现形式必将会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而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就是需要编导人员注意的内容。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运用舞蹈技术中的“度”已经成为了一项标志性的内容,学会掌握舞蹈技术的“度”,将舞蹈技术更好地展现给观众。[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论述了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的艺术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舞蹈创作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更好地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舞蹈技术的创新式发展和舞蹈技术的合理化运用。[11]近些年我国舞蹈创作中较多地融入了繁多的舞蹈技术,久而久之,这种繁多的舞蹈技术反而会令舞蹈艺术显得枯燥乏味。要想创作出具有价值的舞蹈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地去了解舞蹈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且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舞蹈技术,要适度运用。如果过多地使用舞蹈技术,也会使整个舞蹈缺乏核心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一定要学会融入适当的舞蹈技术,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自身价值,在带给观众情感表现的同时,也会给予观众更多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谭波,王家华,李梦瑶,张天浩.论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艺术性[J].大众文艺,2013(9):123-134.

[2]王世斌,张悦悦,李红飞,张天.谈谈体育舞蹈特征[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4-135.

[3]单亚萍,李绕敏,王岳伦.关于体育舞蹈美术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113-118.

[4]赵铁春,李张飞,李红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与学科定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9):116-121.

[5]徐瑞,张洋洋,杜飞,李鹏月.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J].舞蹈杂志,2012(6):145-167.

[6]李顺扬,孙慧佳.关于建立满足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5):89-90.

[7]王伟,张卫红,张家辉.彰显特色,构建优势——发展中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J].舞蹈杂志,2014(2):143-156.

[8]苏晓敏,王家宏.论体育舞蹈艺术性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109-121.

[9]刘烨,王家华,李妮妮,王鸿飞.从央视舞蹈大赛看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转型[J].大舞台,2014(1):189-192.

[10]芦荻.基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的“现代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6(7):115-117.

上一篇:经济损失评估下一篇:鱼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