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2024-06-29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精选12篇)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1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部分组成, 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完整过程。其中产品创新是指为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新服务、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新质量;工艺创新是指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条件、工艺流程、工艺设备、工艺方法。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客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 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管理。

1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

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对陈旧模式的突破过程, 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 孕育着进步与发展的希望也包含着极大失败的风险, 因此, 技术创新需相应地进行组织创新。组织创新主要指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的调整或重新设置, 诸如建立新产品开发团队, 人员激励模式、资源分配方式、项目评估方法、项目管理体制等。

1.1研发团队建设

对于集团型企业, 宜推行“轴心式研发模式”, 在这种研发模式中, 集团总部的研发中心是集团所有研究和高级开发活动的主要实验室, 主要进行前瞻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各分中心的研究机构, 仅限于本领域内的技术研究开发, 偏重于应用领域, 同时实现对销售和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集团总部研发中心还应负责研发项目管理, 对外产学研合作, 对专利的审议、发明的评价。

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 宜采用“专职+兼职”的研发模式。配备几名专职研发人员, 了解市场需求, 匹配内部技术发展,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同时鼓励其他技术人员积极承担新产品、新工艺开发项目, 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加分内容, 作为荣誉评选及升职晋升的评判标准。

1.2人员激励模式

由于研发人员的工作与一般的作业人员相比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周期性等特点, 因而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很难满足对研发人员的考核要求。因此, 对于研发人员的激励, 可以采用“业绩指标+行为指标+能力指标+综合晋升”的考核模式, 业绩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周期、技术评审合格率、项目计划完成率、项目费用控制、内外部客户满意度等;行为指标包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工作责任心、服从意识等;能力指标包括:业务知识与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团队领导与控制能力、指导及帮助下属的能力、员工自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晋升即为体现技术的积累对人员成长的作用, 推行技术创新里程累计、股权激励、人才累积金、学术休假等考核制度。技术里程累积旨在记录技术人员的成长发展轨迹, 提升技术人员的持续创新力, 即将技术人员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 获得的奖励、技术秘密, 发表的论文、内部形成的知识传承等根据一定的规则, 形成积分, 进行累计排名, 排名和奖励、晋升挂钩。人才累积金即企业针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较高层次的骨干人才, 在不能提供股权激励等情况下, 根据绩效、贡献和人才留用政策而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并约定在工作一定年限后, 延期兑现的奖励制度。学术休假即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给予正常的公休假外, 鼓励科技人员, 到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拓宽学术视野, 提升科研水平。

1.3资源分配方式

在技术创新工作中, 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作为参与科研活动的两个主体, 存在着科研项目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科研项目过于集中于某些研究者, 其后果是导致资金的浪费或抑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对项目的责任和义务分解不合理。因此, 应合理分配资源, 做到人人有项目, 项目有重点, 而不是将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1.4项目评估方法

科研项目评估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评估可分为:立项评估、执行评估、验收及跟踪评估。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 通过相应的评估程序、评估指标、评估方法, 对科研项目可行性, 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实际作用、项目完成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 并以评估结果来确定项目是否立项, 是否调整项目目标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及项目是否结题等, 从而保证科研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1.5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上应大力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改变项目组与主管部门僵硬的行政隶属关系。项目一经设立, 项目经理应代表项目组与主管部门签订设计计划任务书, 明确主管部门与项目经理及其项目组之间的关系, 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情况下, 主管部门不应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下达行政指令, 不干预他们的工作, 并通过沟通、协商来强化双方的合作和配合。

2技术创新的制度与资源保证

2.1管理制度保障

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在科研课题立项之初, 就应按照流程运作, 对项目的立项、论证、规划、实施、验收、评价等进行规范。如制定《专利管理办法》对项目中产生的专利进行管理;制定《学术论文发表办法》规范论文的发表;制定《研发物料管理办法》规范研发中试产品、研发试样的制造, 试验等。

2.2技术资源保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查阅大量的数据, 并对项目的论文、专利、成果等进行管理, 这就需要科研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科技资源, 如专利数据库、论文库等。

3技术创新的保密机制

科技保密工作是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企业在研发新品时, 如不做好保密措施, 则研发时投入的研发经费将会成为自身成本的劣势, 而成为竞争对手成本的优势, 因此要根据项目所处阶段不同, 对科技保密实施动态管理。

科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对其的保密管理也应实施动态管理。项目立项前的工作主要是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以提供主管部门进行决策使用,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密级项目应控制在工作必须知悉的范围。项目经批准立项后, 研制工作将全面铺开, 这阶段, 根据研制阶段的进展情况, 将不断产生大量的涉密资料, 涉及全系统、分系统、组件、部件, 甚至于在不同阶段相应产生的图、表格、设计文件等资料, 这阶段, 资料中所含的信息秘密程度很高, 因此这阶段需加强对涉密资料和人员的管理, 可通过加密软件实现禁止U盘传送、禁止发送邮件、禁止非授权打开等功能。对于已完成的项目, 要及时做好归档工作, 对于有保存价值的及时归档, 没有保存价值的及时销毁, 项目资料的借阅按程序审批。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对陈旧模式的突破过程, 不仅需要加强组织保证、制度保证、资源保证, 还需要对技术创新加强保密管理。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技术创新的制度与资源保证、技术创新的保密机制等方面, 对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臧红九.胜利油田推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J].硅谷, 2008, (5) :82.

[2]张云华.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 2008, (11) :88—89.

[3]田艳玲, 孙燕青.浅谈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科技保密工作[J].上海计量测试, 2008, (3) :48—50.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2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根据市场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其次,应该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有了这些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2 技术创新手段

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技术创新,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这是因为企业搞技术创新实质是企业把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融汇其中的过程。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市场是衡量经济的杠杆,它为技术创新指引方向。企业之所以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新工艺来推动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

3.3 管理制度创新手段

为了顺应市场规律,我国企业必须进行体制重组,将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的项目发展成控股公司,其余非主营业务项目组成子公司,但是企业名称保持原有不变。这种企业机制的变革实际上把一个完整的企业分成两个企业,这俩个企业都要具备各自的法人代表,在经营管理上和行政管理上都是独立的。这一变革必将带动企业管理创新,为了遵循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创新制度。

3.4 方法创新手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这一核心生产力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也发生重大改变,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的经济体系规则在不断变化。我国企业应该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制造出灵活多变的网络信息系统,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考查市场和预测市场的动态,根据随时变化的国际市场,及时做出快速、灵敏、准确的反应和决策。

3.5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手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将取代金融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本。人力资源受到了企业的重视,改变了以财、物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模式,现在企业所采纳的是“ 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应十分重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以各种激励的方法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这样企业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本,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人才的优势,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6 文化创新手段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教学档案涉及面广,包括教学岗位的各个方面,全程记录教学过程,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教学档案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提升,满足社会特别是校内师生的需求。目前,如何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的新机遇

1.高校不断地提升自身规范化办学水平

高校科学管理意识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强,内部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水平以及规范化的办学水平也不断提升,这为科学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及体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高等教学评估工作也对规范化的办学效果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使得教学档案建设得到了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2.高校逐步认识到教学档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过程的各方面都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教学档案得到有效的反映。同时,教学档案也一直促进着教师责任心的提升、科学意识的增强、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随着高校政策的倾斜及档案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得到提高。

3.高校着力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高校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资金在档案管理模式现代化及创新上。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档案管理工作,如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和传输等工作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必须尽快实现教学档案系统的电子化,构建教学档案管理平台,使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夯实高校长远发展及提升质量的基础。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1.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思路,从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教学档案管理中,单纯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会使管理变得机械,同时教学档案管理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渐渐被忽视。因而,在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过程中,首先应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思路,将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穿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在建设教学档案过程中,要鼓励一线的师生参与进来,并积极肯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完善档案材料的工作中。

2.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推动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1)加快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数字化。教学档案涉及到的管理单位和部门较多,内容范围也非常广泛,突显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周期性和分散性特点。传统教学档案工作以手工操作为主,对纸质比较依赖,故要想收集完整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因此,加快高校教学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信息化,促进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充分运用如多媒体扫描仪、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学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工作量,提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快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教学档案管理发展呈现信息化水平低的特点,不仅不能够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准确记录,更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应该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应做到: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档案信息化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组织校内调研并讨论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并做出选择,制订实施方案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3)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网络。时代在进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教学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其一,建立教学档案管理的收集和整理网络。其二,实现校园网与教学档案管理资源整合。其三,丰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3.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教学档案管理职责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形式,必须重视其与教学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必須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依据制定,内容应涉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职责单位、主要职责内容、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等内容。此外,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有助于保障高校档案管理制度的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褚丽娜.浅谈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模式[J].兰台世界,2014(S1):147.

[2]武玲娥.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初探——以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为例[J].山西档案,2014(3):96-98.

[3]彭红梅.浅谈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2):173.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4

“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考虑到如下问题:

(1)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2) 深入理解新课改思想精髓, 深刻领会新课标教学理念, 实践新课程;

(3) 在功能上, 在满足课堂教学主要环节需求的同时, 大胆改革创新;

(4) 制定统一的数据输入、输出标准, 所有功能模块都必须遵守;

(5) 系统必须自动采集所有功能产生的数据, 以便实现过程性评价;

(6) 菜单和界面不求花哨但求简单、实用, 把主要精力用在实用功能的开发上。

该系统的开发, 必须将所有的功能模块统一考虑、统一设计, 数据统一输出, 相关数据自动采集, 将所有功能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应用上, 要求我们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胆改革创新, 利用该系统搭建一个科学的、可操控的教学管理平台, 利用该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由教师端和学生端构成, 教学活动由两端互动完成。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将一个学期或学年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单元, 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活动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该学期的第一节课开始, 到最后一节课结束, 教学管理系统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课堂活动点滴, 自动采集相关数据, 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项目包括纪律 (考勤) ;知识和技能 (完成任务情况, 包括每节课的客观题任务、主观题任务, 在线考试等) ;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热心帮助同学、参加小组作业互评)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抢答、各种竞赛、投票等活动) ;课堂行为规范 (爱护机器设备、保持机房清洁卫生、遵守课堂纪律) ;网上行为规范 (网上文明交流) ;上机活动记录 (上机日志) ;拓展知识 (难题解决方案) 等。主要项目合理量化形成积分, 学生每完成一项, 系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主渠道。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三个转变”, 即转变学生观、转变教材观、转变授课观, 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促使教师由单纯地关注学生“学”的结果, 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这一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我, 思考怎样教学最有效。同时, 让学生融入信息技术的世界,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统自动产生该项目的积分, 从而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参照过程性评价, 自动产生期末总评。系统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功能, 如在线抢答 (小组或个人) 、随堂抢答 (小组或个人) 、问答游戏、分组对抗赛、学生互助活动、拓展知识提交等, 灵活运用这些功能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的表现欲及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将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活动单元, 学期结束, 系统将一个学期的数据完整地保存在数据库中, 每个学期一个数据库。利用“切换数据库”功能可以在各学期数据库

例如, 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后, 接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可以说这种课型是最能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整个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资料、剪辑整理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再如, 学生通过教师布置、设计的任务目标, 经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了创造性想象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之间互相切换, 当我们切换到某学期数据库后, 当年 (学期) 的教学情景历历在目:学生情况, 设置的任务, 所用的教学资源 (素材、学习指引、操作说明等) , 学生完成任务情况 (操作题作业、客观题作业) , 组织的各种活动 (竞赛、考试、问答游戏、投票等) 以及学生的响应情况, 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过程性评价、期末总评等, 都有完整的记录, 使得原本是“死”的教学资源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就为我们保存、积累教学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为我们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真实而又完整的数据, 为我们反思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实现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重大变革。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取等品质。

此外, 我们为学生发挥特长开辟了空间, 鼓励每一个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音乐组开设的合唱团、民乐团、管乐队、舞蹈队, 美术组开设的绘画、版画、摄影、书法等, 各种社团应运而生, 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的天空;综合实践成立的网络兴趣开发活动小组、网页制作小分队、发明创新活动小组、飞机航模小组, 组建了四驱车、机器人、FIFA电脑足球等各种代表队, 让学生有了证实自己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舞台。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机制的变化及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已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笔者此处特殊人群是指服刑在矫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身体残疾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以及身患传染性疾病的(如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是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人群。做好对这部分人员的服务管理,是基层司法干警要加强的一个重点,关系社会的安宁和谐。我们在不断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安置、管理力度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服务与管理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坚持以综治部门为主导司法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辅助联动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严格、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既敬畏刑罚又能与社会不脱节的平稳工作生活,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相处。

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着群众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的安全。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1、对服刑在矫人员,要做好分类监控、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障他们与社会融入衔接同步;

2、对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生活、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建立司法机关、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3、对吸毒人员,要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的等级递进式工作机制,帮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4、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建立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机制、科学有效地医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

5、对患传染性疾病的(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监管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坚决遏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6、工作保障方面要落实经费、人员和工作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的良好局面。

一、特殊人群的特点

1、服刑在矫人员,服刑在矫人员指的是五种罪犯人员,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这5类人总体特点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对于矫正人员除了平时的监控管理外主要还是要以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笔者认为服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让罪犯认识到罪行并接受处罚后回到社会生活下去,工作是要技能的,司法干警在执行刑罚的时候就应该准确把握要点,对矫正人员自身性格、身体条件等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保障在矫人员思想与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2、刑释解教人员,也就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这类人事实上已经为自己所犯罪行接受了刑罚,笔者认为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对待此类人群时首先应该人格上尊重他们因为事实上大家是平等的、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感情上要亲近、生活上要给予关心、心理上疏导,对待此类人群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同时不仇视社会,通过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解决生活苦难、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入手。

3、吸毒人员,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灌云县共有2360名刑释解教人员,因无固定职业,无生活来源而导致重新犯罪的54名,重新犯罪占回归人员总是得2.2%。从犯罪类型上来看,80%案件系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行为犯罪案件,且连续作案,涉案金额、后果严重的案件居多。可以说,作为高危犯罪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一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灌云县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非常艰难。二是在校“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四是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安置帮教机构工作衔接不力,相当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后没有同家庭和基层组织衔接就直接流于社会,成为人口管理的盲区,有的重新违法犯罪。五是少数乡村安置帮教组织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管理手段落后,安置帮教措施不落实,度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现人性施矫

(教)、科技强矫(教)、制度保矫(教)的特点,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完善。

1、把“阳光”照向特殊人群的技校培训模式

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难困扰着基层司法工作者。为

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06年起,灌云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办法,通过创办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符合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5年多来,该校已培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生活困难等特殊人员2317名,就业安置率达98%,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该校也因此荣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

灌云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该县司法局和伊山镇投资200万元创办的,主要是免费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培训单位向企业推荐就业的优势,构建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平台,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难题。学校开设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维修电工、电动缝纫工等6个培训专业,聘请14名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员,每期可接训学员100余名。为确保学员顺利就业,该校还和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基地,确保学员都能顺利就业。据悉,截至目前,该校已举办18期培训班,对2317名特殊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全部取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

为帮助特殊人员重归社会、重新生活,该校还专门从县政协、法院、检察院

等单位聘请心里咨询治疗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0多人,作为特殊人员帮教矫正的老师,每月对他们进行10天以上的法制、思想道德、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组织学员开展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捐款救灾等活动,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特殊人员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存

在的困难。该校聘请了30多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特殊人员服务管理

工作志愿者,并多方筹集20多万元作为救助资金。54岁的孙某曾因挪用公款服刑,出来后,思想极其悲观,认为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在进入学校后,孙某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听了好几堂心理辅导课,一个礼拜后,心态就恢复了正常,并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吧,谁知道听了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现在我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学校成立以来,已先后救助128名特殊人员,为29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阳光学校做法,受到国家、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2007年11月

21日,省司法厅专门在灌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阳光学校的办学经验。

2、把“希望”寄予社会人群的志愿服务模式

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议成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

营企业、专家学者等社会公益的知名人士特殊人群社会管理工作志愿者协会。

党政主导 提供组织保障

灌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由县综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县、乡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并调整充实由党委政府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由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提供保障;县委、县政府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列入党政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县目督办不定期专项督查帮教管理工作。

部门负责 促进规范管理

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中心”

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基地”定性为微利经营、收益反补的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机构,明确基本职能是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特殊人群进行日常帮教管理。

公众参与 帮教成效显著

建立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个乡镇帮教小组,配合乡镇、村(社区)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专职协勤队伍,选拔优秀志

愿者进入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充实到乡镇综治办;建立政策法规顾问团,开

展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对高危未成年人成功进行心理矫治,辐射带动全县余名“问题”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3、把“基金”撒向特殊人群的阳光帮扶模式 设立特殊人群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划拨为主,以企业赞助,社会捐助

等形式为补充,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每年坚持审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促进阳光基金健康发展。要求做到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情况。对捐赠人提出的咨询,都能及时答复。每年年底都通过适当方式向各位主要捐赠人通报一年来阳光基金用于特殊人群管理的情况。

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6

摘要:从技术创新方法的角度看,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对于一些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产品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从外部引进这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另外,利用模仿创新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的技术,如果不实施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船舶工业获取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利用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向自主创新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模仿创新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具有综合提升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例如,船用曲轴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软肋,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上重集团等造船单位于2002年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我国首条国产船用曲轴问世。从而一举改变了国内造船工业“船等机、机等曲轴”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

2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3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

4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5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

1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2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

3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

4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行机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加强专利合同管理,建立专利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专利人对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四、结论

石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篇7

1.1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从狭义上讲, 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 (含新产品、新工艺) 的研究开发、应用、进入市场并实现商业利益的整个经济技术活动过程。尤其是实现商业利益是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 没有实现商业利益的技术发明或创造不能算作技术创新。从广义上讲, 技术创新是一种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 善于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的能力, 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

1.2 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程度日益加大, 在这种形式下, 作为国家和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便成为社会科技进步的主体。与此同时,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 而技术创新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应该成为企业各种行为的主导行为, 否则, 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2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意识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变量, 只有系统的各要素达到了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统一, 共同营造出有利于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内外部环境, 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就企业本身来说, 要提供创新顺利进行的支持系统, 必须从创新意识、创新机制、创新策略这三方面入手,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进行系统整合, 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2.1 创新意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

企业要持续发展, 创新是根本保证,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提高创新意识变成企业的首要任务。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发现性和开拓性的思维, 该思维要具有首创性, 广阔性, 要善于驰骋联想, 不分点面, 不分正反, 让思维打破惯性, 发散开来。树立创新性思维并非一蹴而就的, 这当中需要员工本身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 需要克服传统定向的, 线性的思维, 且不自卑,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才能走在别人的前列。企业要自主创新必然要技术创新, 要充分依托人才, 科技, 信息等各项资源优势, 自主研发与外部协助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出新的商业化模式, 在恰当的时机切入, 才能整体化企业的创新建设, 加快企业的发展。很多标杆性的企业, 例如海尔、IBM等, 他们的成功最为根本的战略竞争力在于让同行为之折服的创新意识和产品设计。行业领先者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时刻把握好该领域的创新方向, 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2.2 创新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技术创新的同时, 企业还要培养大家的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竞争全球化, 企业就必定要在产权制度, 市场机制等方面创新, 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相适应。另外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有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 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 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甚至增值的最终目的。要学习或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 不断加强品牌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依托自身优势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创新策略是提高企业创新效益的有效途径

2.3.1 广开投资渠道, 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由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企业应改变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的模式, 广泛开展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风险投资公司、国际大石油公司等的合作开发, 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的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来源的多渠道化, 提高自身的创新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3.2 重视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 如果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 那么人才就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在培训层次上, 一是要更新知识。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知识老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二是培养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 只有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才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3.3 合作创新和组合创新是最有效的创新手段

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最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姻”, 充分发挥三方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 提高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率;二是通过技贸股份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

组合创新包括渐进创新和根本创新组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合等。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 企业必须在各种创新组合的选择上有一个均衡的考虑。由于创新项目的投入先后及运作周期不同, 在各个时点上都有一批处于不同阶段 (比如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萌发期、成长期和饱和期) 的创新项目群。组合创新, 就像投资组合一样有助于分散单一创新的风险, 提高创新的效益。

3 优化企业管理, 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

3.1 倡导良好的企业风气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因此优化企业管理水平首先就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倡导良好的企业风气,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 使员工达到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技术创新。把公司的发展与石化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真正地使企业上下一致为技术创新努力。

3.2 深化组织结构的改革

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安全为目的, 从效能和效率两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从公司管理层到一线员工、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岗位, 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对重点创新项目要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 紧紧围绕创新项目重点、难点, 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跟踪, 多方协调解决创新项目的实际问题。合理调配科研力量, 加快石化企业急、难、新、重科研项目的进度, 切实解决公司生产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3.3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3.1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积极探索以岗位、绩效为主体的薪酬分配制度, 形成职工收入同单位经济效益、劳动岗位、个人技能和业绩挂钩的分配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逐步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机制;加大管理、生产、技术骨干送外考察学习力度, 组织好内部各种脱产培训, 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轮训和大工种培训;同时制定鼓励职工岗位成才的优惠政策。

3.3.2 为科研人员、技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科技人员构建了多重职业发展通道, 作好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测评, 明确科技人才的奋斗目标和事业发展方向, 造就具有高技能的技术专家, 培养技术人才梯级队伍。同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薪酬体系, 打破传统的行政等级薪酬制度, 建立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 形成多类别、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 使更多的优秀技术精英安心搞好技术工作, 热爱本职岗位,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方法, 为人才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良好的机制环境, 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市场化的体现。

3.4 加大现场管理力度

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 以技术标准为龙头, 产品标准为主体, 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3.4.1 坚持从严和精细化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

加强战略研究和管理。完善ERP系统运行, 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机结合;吸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加强安全环保、科技、质量、设备、能源、现场等专项管理, 促进石化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3.4.2 坚持以降成本为核心, 全力抓好经营管理

加强员工降成本意识教育, 树立“成本优先、产量服从成本、一切服从效益”的新观念。科学设定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 提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 进一步降低各工序成本, 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严格费用管理, 严肃预算审批, 压缩各项费用。强化物资设备采购管理, 着力提高性价比, 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3.5 主动出击市场

3.5.1 保护自有技术, 发展自身特色

由于市场竞争不规范导致创新无动力, 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全,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 创新所需时间长, 因此, 造成创新无动力, 无赢利。一方面, 石化企业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否则对自己是相当大的损失。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迎合市场潮流, 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形成自己的特色技术, 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 保有自己的市场份额,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5.2 依靠科技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充分利用石化企业现有的装备和技术优势,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主动开发市场所需的新产品和短缺产品, 大力实施区域市场战略, 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 努力研究、生产符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的新产品, 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资源流向, 确保石化企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抓住影响成本的关键环节, 用成熟的技术淘汰落后工艺。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搞好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工作, 提高质量异议处理效率, 提升石化企业形象。

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8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技术,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 求得生存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 并且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从短缺转到“相对过剩”,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为适应企业“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贯彻落实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的方针, 管理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提出的, 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地改进、改革, 符合企业实际, 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措施和办法。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指出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 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目前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经济实力的单位中开展。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参与管理创新的主要人员, 一些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 这体现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 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全面开展。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是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的地方, 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 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创新的方法上, 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很少有本领域独创的。日前, 许多石油企业管理成员创新素质普遍不高, 相应的经验和技术理论知识较弱, 在发生各种变化时, 很难快速的适应, 离创新要求的差距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创新这一概念认识的偏差, 许多单位的领导者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 忽视了其经济本质的内涵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的管理人员, 缺乏群众性和创新手段单一, 整体创新能力比较底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管理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转换石油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然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因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管理已经远远不适应了, 有的甚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扭曲。所以, 必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 以保证其正常操作与健康运行,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 必然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2.2 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 经历了“六五”期间的试点, “七五”、“八五”两个管理现代化《纲要》的全面实施, 到《“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的贯彻落实,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单项应用, 发展到多项配套应用, 进而发展到综合应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组织、方法、手段, 使企业管理走向整体优化;二是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学创结合, 学中有创”, 以至在部分先进企业里出现了“管理创新”的新局面。总之,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管理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 这是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本身的一种必然发展规律, 一种新的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技术与管理是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奔驰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一快一慢也不行, 必须二者同步发展, 相互适应, 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它们不仅有发展上的同步性, 而且有水平上的相互适应性。先进的技术, 没有先进的管理相结合, 就不可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大量地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套先进装备, 一套新的生产线, 一个新型工厂, 只有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才能保证迅速达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 达到高效益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使技术进步与管理同步决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并保证管理水平与技术先进性相适应。必须牢牢树立科学的管理出效益, 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企业,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很多企业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 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很差;

(3) 在用工方面,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4) 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司股份制度;

(5)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虽受外部环境影响, 但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1) 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挖业, 具有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 勘探开采难度大、周期长、采收率低;二是自然规律严重制约原油的生产, 石油企业炼化的成本费用高, 三是油气企业工作环境基本在野外, 企业对社会的负担沉重。因此, 石油企业的的创新约束条件要比普通的企业复杂, 而且这些特点加大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本, 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改变。

(2)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 由于国内原油的开采难度较大而用量大, 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投入的成本也很大, 而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度不够, 这就形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3) 良好的创新认识, 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密切相联系。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下, 人的思想就比较活跃, 新想法产生的多而快;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 则有可能导致人反应慢、思路不清,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4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外部条件限制和影响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但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长久以来, 由于我国的原油开采量不高,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根本的认识, 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大,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3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问题

在企业公司化的改革当中,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叠加, 管理幅度比较大, 制定的规章制度较多, 责任、权利、利益没有达到统一, 人力资源的利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向前发展。

4.2 管理机制问题

企业的机制死板,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主要表现为:正负激励不均;被动的比较多, 主动的比较少;制定和落实不统一;制约和支持不匹配。在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单位和部门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

4.3 观念问题

在石油企业当中,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职工对收入值普遍期望较高;保持着计划经济的思路, 感觉企业应该包办一切;对改革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承受能力不高;等政策, 靠领导, 安于现状。

5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方法

5.1 结合实际, 努力创新

进一步强化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思想意识, 做到适应形势, 要以管理创新为目标, 在实践中探索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首先, 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上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 要有所创新, 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质量优先、效益至上、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 不能再走计划经济下的老路子。其次, 管理内容要创新, 从单纯注重物化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 突出强调质量和效益, 使管理的最终效果充分体现在成本降低和利润的提高上。第三, 管理标准要创新, 不能继续沿用多年来一成不变、已失去先进性的管理标准, 应对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检查、评价我们的管理工作。第四, 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施管理, 逐步实现管理手段智能化、信息化, 同时积极探索既能体现集中统一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各单位和职工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5.2 要在强化企业管理, 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内外其它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 对于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缩小管理上的差距,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在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管理局从85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更加迫切要求加快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步伐。但是, 现代企业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 在学习、引进、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 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经验, 一要坚持, 二要创新, 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对传统管理经验的内涵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使一些老经验、老方法焕发新的活力。

5.3 要积极适应油田上市后的新环境, 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必须从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局, 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今后, 我们将会面临许多管理上的新热点、新难点问题, 新的管理体制给我们企业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油田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方面, 大胆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方法, 为全面提高采油厂的经济运行质量做出贡献。

5.4 对技术管理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 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又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 还应该包括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 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内外部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其实涉及到大量的管理问题。如安塞油田在开发特低渗透的过程中, 历经30余年攻关与探索,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在国内领先的开发特低渗透油田的技术系列。这些成绩的取得, 除了科技人员的技术攻关之外, 技术管理的贡献率也不可低估。石油企业的技术进步, 离不开技术管理创新。

5.5 高绩效组织

经过管理学者的归纳, 相对于传统组织而言, 高绩效组织通常更具有下列的倾向:技术创新与冒险, 重视学习, 设计工作要求许多技能, 组织跨部门团队, 以援助者与训练者的角色来代替管理者的角色, 能够为员工的表现提供回馈。只有极少的管理阶层能做到:让每一位成员都接近客户, 能够提高应变力与平衡力, 能够支付与表现相称的酬劳, 将企业有关的信息与全体员工共享, 规划信息系统以支持团队工作, 做到社会面与技术面的平衡。高绩效团队通常是由工作团队、改善团队和整合团队组合建立起来的。高绩效组织中的成员会接管传统管理者与监督者的工作与职责, 因此, 通常也要接受技术技能、行政技能、人际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此外, 高绩效组织还须重新设计工作薪酬系统、信息系统, 并使每个人的绩效目标与组织的使命策略结合在一起。

5.6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相对于强调功能的管理、过程取向的管理和重视投入的管理而言,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更专注于从制度的角度管理经营的结果与产出的质量, 并且极为显著地将经营管理的分析焦点和运筹焦点, 放在经营的结果和管理的绩效上。在管理技术方面,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非常强调绩效的衡量, 以“按绩效付给薪酬”、“按绩效实施管理”、“按绩效分配预算”为原则, 运用信息管理和计划学习, 灵活地设计各种营业收入、毛利率、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等财务结果指标来衡量与控制, 以提供监督、评估, 报告经营结果。经营结果取向管理的问题在于, 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各种指标, 但是传统的绩效衡量指标却可能无法测算出管理绩效的所有层面。但是, 并非所有的绩效都可以量化, 指标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要实施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就须先具备绩效管理的各种成功要件。

6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发展趋势。只有重视并加强管理上的创新, 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自身稳定健康地发展,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它的管理创新也必将带动其它产业, 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创新, 为我国的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也将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受到重视, 并要将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巨大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向艺.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 2007, (3) :24-25

[5]冯悦敏.采购供应链的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11-13

[6]康宇红.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 2007, (7) :32-33

杭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10

一、标准化与标准化战略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其第2号指南中将标准化定义为“针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为制定(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我国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对标准化下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由此可见,标准化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它包括了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也是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化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积极宣传和普及技术标准知识,研究、制定和实施各种产品和各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标识制度,全面提升各类产品以及各行业的质量和技术标准水平,有效破解产品出口的各种国际技术壁垒,为经济发展服务[2]。在当前的国际竞争市场上,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的竞争,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一项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甚至可以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对一个企业而言,控制国际标准,或拥有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近年来各国都纷纷把标准化战略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体现本国经济战略的突破点[3]。

二、标准化战略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通过空间距离的缩减与标准化的编码方式加速产业信息的扩散,促进知识溢出,使企业间学习与模仿成本降低,加快水平层面的技术扩散和规模聚集速度[4]。实施标准化战略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标准化战略是促进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地位的手段。在GVC中,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大多从事低端产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主要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处于GVC的低端位置,离现代产业集群还有一定距离。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可以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互换组合,有助于促进集群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在GVC中的地位。

第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地方产业集群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是走高消耗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国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允许地方产业集群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劳动成果的重复利用,减少重复发生的劳动消耗和资源消耗,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标准化战略可以有效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采用了隐蔽性更强的保护性贸易措施,标准化就是国外对中国出口企业常使用的而且也是常常奏效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地方产业集群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要求的产品,不仅可以有效地规避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且能够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杭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以工业功能区和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块状经济迅猛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规模集聚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成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如萧山化纤纺织和汽配、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桐庐发电设备和制笔、临安电线电缆、淳安食品饮料、高新区软件动漫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集群。从要素密集度角度考察,杭州市地方产业集群大致可以归结为三大类:技术密集型(电子商务、集成电路设计等)、资本密集型(化工、电线电缆等)、劳动密集型(服装、化纤纺织等)。产业集群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大部分已经步入了外向发展轨道,正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市除了传统产业集群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和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物联网、文化创意、光伏太阳能、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集群。2010年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75%,2011年1-8月份,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这些产业集群产值占总体的比重还比较小。目前,杭州产业集群还是为以传统产业和中低档产品为主,像纺织皮革、化工、制笔、汽配等都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优势是技术成熟,市场稳定,但竞争激烈,并且面临着产业淘汰的危险。另外,杭州产业集群中上规模的企业数量少,自主品牌不多,研发能力还比较弱,这对于集群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均产生不利影响。

四、标准化战略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一)标准化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标准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条件”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知识存量和功能需求的信息影响着企业对技术、信息、设备、资金和人员等创新要素的投入,影响着技术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各阶段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和效果[5]。标准化作为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具有自己的特点:技术细节详细、信息量大、信息很新、信息内容独特,大部分浙江出口企业都将欧盟标准化作为技术创新的信息源。国内学者陈淑梅就我国出口企业依据欧盟的标准化要素对技术创新的路径进行设计,并建立了利用标准化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6](如图1所示)。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创新过程始于理念的形成,止于产品的销售;标准化作为信息源的作用贯穿于创新的整个周期;有关标准一直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帮助;而创新过程又对应着技术变化的不同阶段[6]。

(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策略的主要特征。学者傅家骥把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渐进型创新和突破型创新[7]。渐进型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突破型创新注重技术原理的突破,通过重大技术变革颠覆式地影响现有行业和生产模式[8]。

目前普遍认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包括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进行研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自主创新具有较高风险,但可以使企业竞争优势极大增强,使企业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驱动下,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开发和改进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模仿创新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企业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己研发实力,不断增加自主创新比重,最终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实现创新的经济活动。合作创新有助于实现各方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益。

资料来源:陈淑梅,2007[6]

(三)杭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主要有三种类型[9]。第一种是几个大型企业组成的寡头式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大型家电等少数几个行业。第二种是以大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协同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第三种是无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即马歇尔式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企业的数量多、生产经营规模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弱,是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主体。

1.轮轴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杭州萧山汽配产业集群属于轮轴式产业集群。2010年,萧山有汽车企业489家,其中整车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118家,汽配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5%[10]。在该产业集群中,万向集团、亚太机电等几家实力雄厚企业已进入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是集群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主要从事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的活动。集群中其他企业则围绕着核心企业专门从事某一工序或零配件的生产,成为核心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自主创新是轮轴式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主要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轮轴式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是集群技术创新主体。这些企业一般拥有雄厚的研发力量与资金实力,并且具有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能够正确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是推动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主要力量,而标准化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先进工艺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标准化对于企业产品开发方向与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通用技术语言标准、通用技术要求标准、通用技术方法标准、通用技术导则以及相关产品或同类产品的国内外设计标准等技术标准中涵盖了大量有关产品特性、技术条件、试验方法等信息,直接反映了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可以将上述产品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技术积累基础,在新产品决策、设计阶段参考借鉴,从而避免走弯路,降低开发成本。同时,企业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可以把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新产品研发结合起来,将制定一种技术标准作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目标,为未来成为该行业的事实标准做准备,一旦企业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那么企业将在该产品市场上占尽先机,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在轮轴式产业集群中,大量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够,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因此可以将模仿创新作为自己的最优战略。作为模仿创新者的集群中小企业不做新技术的开拓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追随学习者,它不必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开辟的市场。当然,模仿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对率先创新者成果的学习基础上,进行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它同样包含了大量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同样需要投入研发资源。它们对核心企业的技术加以研究与反求,进行二次创新,把主要力量投入在创新的中后期,进而可以在产品质量、性能以及价格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集群中中小企业的模仿成本是在专利保护和技术有偿转让机制下付给率先创新者的技术转让费,那么率先创新者与模仿创新者就能够达成激励兼容[9],即集群中核心企业积极从事自主创新,而中小企业则进行模仿创新。

2.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杭州女装产业集群属于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在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中,如果存在无成本的内部模仿环境,模仿就可能成为企业的一致技术战略偏好,从而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机制的缺失,因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一项先进技术一旦扩散成为许多企业采用的通用技术,创新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也就完结,全部企业又重新回复到完全竞争的零利润状态,这必然使创新企业的内在创新激励受到严重抑制[9]。杭州的女装产业集群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目前现有自有服装品牌企业2000家左右,外销服装企业近4000家,在国内的纺织服装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杭州女装产业属于高度竞争行业,企业“散、小、弱”特征明显,行业内侵犯知识产权现象较为普遍。杭州女装企业在设计过程中,一种新的款式开发出来后,很快在市场上就会见到相似甚至是相同样式的服饰,并且模仿企业由于在研发以及市场推广上的低成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将产品推向市场,这对率先创新企业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环境下,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常常会出现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停滞的局面。

对于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单靠集群内企业自身努力是无法较好解决创新停滞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介入。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可以在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与法律环境,对企业科技研发活动从融资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其次,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中介建设,设立专门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标准中介机构,深化科研院所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引进和推广提供帮助。再次,行业协会应当推出协会指导性技术文件,规范行业内部中小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竞争行为,并在这些技术文件最终成熟以后可以上升为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5]。

当然,无论是轮轴式产业集群还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都可以考虑合作创新模式。由于产业集群的当地网络地理临近性带来了可以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如文化认同和相互信任等[11],所以产业集群被看做是一个具有空间集聚性的创新网络,是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12]。合作创新为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了机会,合作伙伴之间通过组织协同所创造的互补或相关资源与能够,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独自行动更有价值的知识[13]。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实现了系统内的分工和协作,核心企业与外部机构合作进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中小企业则从事非关键技术环节的生产制造。分工与协作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率,节约了成本,并促进了产业集群企业在新产品研制、新技术开发、产品标准化、市场共同开发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时间周期压缩到最低程度,在速度上获得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集群合作创新过程中,行业协会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协调本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整合行业内部的创新资源进行技术标准研发,特别是对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发[5]。

五、结语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问题

一、引言

小额担保贷款是为我国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再就业所出台的政策性业务,在出台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在社会形势的变化下,该项工作在开展中也陆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其在新社会形势下也能够发挥作用,就需要能够做好管理模式的积极创新。

二、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创新

1.加强部门协调

在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不同部门的协调,对于各级财政、金融以及劳动保障部门,要对现有协调机制进行积极的完善,在各部门加强沟通的情况下形成合力。对于不同担保机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需要能够财政以及金融部门进行协调,对小贷联席会议作用充分发挥。在做好日常工作遇到问题、困难研究解决的同时对工作主动性进行提升:第一,银行方面。不能因借口风险规避而减少或者拒绝贷款发放,对于银行以及担保机构,可以按照2:8的比例对贷款风险进行共同承担。具体方式上,可以提出以存款带动贷款的方案,即政府向承办银行对财政性存款进行增加、承办银行承诺对一定比例的小额贷款进行发放,以财政存款派生贷款收益对银行小贷发放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对银行方利益进行考虑的同时对小贷的发放范围进行了保证;第二,劳动部门方面,也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当中,即将小贷工作同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将信用意识同创业辅导相结合,以此帮助担保以及银行机构能够把好审批关;第三,小贷基层单位如社区、担保公司以及街道等,更是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需要对社会、街道以及区县小贷网络进行积极完善,在对各自职责做好明确的同时做好工作环节把握。

2.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

就我国目前形势看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创业的促进对就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整体就业压力的缓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各国家经验看来,鼓励劳动者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对就业压力进行缓解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为了鼓励有更多的人员能够参与到创业培训当中,则可以对更多的优惠措施进行应用,如对于在社区内参加创业培训、完成创业计划书人员申请小贷等,担保机构可以对反担保进行免除。大学生创业项目方面,在经过细致考察各项要求符合后,则可以对信用贷款进行发放。

3.营造信用环境

信用是开展小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能够对良好的信用环境进行营造,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通过小贷自主创业,具有较好信誉且获得一定成效的失业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奖励与表彰,并给予其一定的优惠以及鼓励政策继续加强扶持工作;第二,建立小贷用户档案,通过该种方式对个人信用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对于存在恶意拖欠情况的人员,要对其信用情况进行披露,并在失业证、低保、工商年检等方面进行暂时性冻结,直至其对全部贷款归还为止。

4.人性化还款方式

对于大多数失业人员来说,其所从事的都是微利项目,不仅投资回收期长、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即使其有还款方面的意愿,要想对贷款进行一次性的還清,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对于此种情况,就需要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对还款方式进行设计:如果其条件能够满足展期要求,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展期办理;如果条件不能够符合展期条件、且目前难以一次性还款,则可以按照分期的方式还款,超出利息部分自己负担。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失业人员的还款压力进行减轻,不会对其经营项目产生过大的影响,且在担保机构工作安全以及积极性方面也具有有效的提升。

5.加强司法部门支持

对于担保机构在小额担保贷款代偿后的追偿工作中,将面临着诉讼、律师以及执行等多种复杂法律程序,不仅对于担保机构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负担,其也将因此严重影响到工作精力。为了能够提升追偿工作开展效率、对担保公司费用进行减少,则可以由政府出面同法院进行沟通,其具体操作方式有:第一,以政府指令方式对其部分诉讼、执行以及律师费用进行减免;第二,以支付令的方式对诉讼流程进行代替,对担保机构同当地法院的联动机制进行建立。如果案件符合诉讼条件,则不需要对律师进行聘请,法院将直接按照支付令的方式对欠款追讨进行执行,对于担保机构来说,仅仅需要对基本的执行费进行承担即可。在该种情况下,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追偿效果,对于担保机构的精力、经费压力也是较大的减轻。而对于下岗失业人员也不会对其形成新的债务负担。

三、结束语

小额担保贷款是现今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方式。在上文中,我们对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能够把握重点,以科学创新方式的应用更好的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琴,赵丙奇.中小企业互联担保贷款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次序贷款与非次序贷款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02):144-145.

[2]张世俭.对就业中小额担保贷款的思考[J].职业.2015(34):277-279.

医院声像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12

医院声像档案是指医院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医院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胶片、底片、影片、录音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以影像、声音为主, 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声像档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和各类图文影像设备的出现, 医院声像档案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它以生动形象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向外界传递信息, 宣传医院形象、扩大影响力, 因此声像档案具有一般文字档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声像档案的大量形成, 在利用档案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直接影响声像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因此, 必须加强对医院的声像档案管理, 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医院声像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现状

1.1 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收集不全

首先, 当前医院实行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信息科、综合档案室及各医疗业务部门分体管理各类档案信息。信息科负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图书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综合档案室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 并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医疗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医疗文书档案、医德医风档案、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三大信息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各自独立地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加工、统计和提供服务, 缺乏必要的协调, 重复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信息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次, 医院临床科室拥有各式各类的音像数码设备, 也自行形成许多声像资料, 例如:大型手术、特殊病例、各类大型会议等, 他们自行录像、摄影, 随机性强, 使档案管理人员的收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其次, 随着人员变动和机构调整, 个别人在调离工作时, 连同自己拍摄的工作照片也带走, 认为属于个人知识产权, 造成医院声像档案失控和流失, 严重影响声像档案的长久保护和开发利用。

1.2 记录不完整、制作不齐全

记录医院的重大社会活动、重要会议、医疗、教学、科研中有代表性事件的照片、录像等各类载体声像档案制作不完整、不全面。特别是医院重点基建项目, 基建项目的照片和录像, 应该包括基建项目开工前的原景、招标会议和活动、奠基仪式以及建设过程中关键环节直至竣工验收的照片的拍摄。但是, 往往只是基建工程在开工时或竣工时举办仪式才有对医院基建建设原貌拍摄记录下来, 缺少全面从工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环节进行拍摄, 形成声像档案。

1.3 制度不落实、管理不规范

对于声像归档的收集范围、移交时间等没有制定符合医院档案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 且归档不及时, 部分声像没有附加文字说明, 或者有些说明不是缺时间就是缺内容。久而久之, 面对一堆照片或影像, 没有人能说清来龙去脉, 给日后查找利用带来诸多麻烦;由于医院中能形成声像档案的部门许多, 出于使用便利, 加之声像档案载体材料越来越轻便, 许多声像形成部门, 不愿将其移交给档案部门管理, 对声像资料任意处置, 致使声像损伤或丢失。录像制品也因多次使用, 使其中一些珍贵资料内容丢失, 加之保管条件差等原因, 使部分档案正到不同程度损坏;由于管理制度的缺陷, 对于部门及个人手中不移交的声像, 综合档案室缺乏强制性措施, 有的声像档案借出后没有及时归还, 有的被损坏或丢失, 影响医院照片档案工作的开展。

2 创新医院声像档案管理模式的几点探讨

医院声像档案是医院前进和发展的见证者, 它不仅可以记载历史, 更重要的是反馈信息, 提供利用,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医院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做好医院声像档案管理工作, 促进医院档案事业的发展, 必须探索一条适应医院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力求使声像档案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医院声像档案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制度

由于医院声像档案工作具有内容繁杂、部门众多分散、专业性技术性强、保管要求及机密程度高低差异等特点。因此, 应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声像档案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制度, 并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其中, 建立和健全声像档案收集制度尤为重要。医院临床医技各科室、医院行政管理及后勤等各部门、医院各级领导、各科室干部和医护技术人员, 都或多或少地形成各类声像档案, 而管理部门的分散性却是影响声像档案的齐全完整收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声像档案传递、登记制度, 实现动态管理, 一旦发现遗漏丢失, 及时查找补救, 确保声像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2.1.1 明确医院声像档案收集范围及收集方法

凡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形成、真实反映本院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并有考察与利用价值的磁盘或光盘等均为收集对象。一是文体文件:重点是通过计算机文字处理形成的正式电子文件;二是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文件;三是各种会议或重要活动通过视频设备拍摄的动态图像文件;四是多媒体文件。在医院档案工作实际中, 推荐以下四种声像档案采集方法。

①一般采集。

主要是本院社会活动、各类会议、文艺体育活动、外出参观, 上级领导及外单位著名人物来院视察考察, 奖牌、锦旗、获奖证书等。

②定期定向采集。

医院群众团体、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评先评优活动;医院购买一定数额以上的设备仪器、医院房屋拆迁新建、新建重点学科等。

③重点采集。

医院举办的重大活动、召开的重要会议等是收集核心, 反映了医院的地位和声誉,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④专题采集。

围绕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重要事件进行专题拍摄, 也是丰富声像档案内容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某项具有重大影响或医疗水平重大突破的手术全过程, 医疗、教学、科研成果技术专项档案, 新业务、新技术、典型病例等, 档案室应组织力量进行专题采集, 并配合有关部门制作宣传教育片。

2.1.2 健全医院声像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规范管理, 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借阅作明确规定、统一管理, 防止分散流失。设立统一数据库, 方便各部门使用和下载各类照片及音频、视频资料。明确任何人不得将形成的声像档案据为己有, 声像档案人员岗位变动时, 严格办理移交手续, 避免流失。实行分级管理, 对珍贵的历史资料列为保护范围。医院组织重大活动、会议, 档案人员应全程参与, 负责摄影录像的人员积极配合, 共同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以确保重大活动产生的声像档案完整、集中统一。

2.1.3 确保声像档案制作齐全, 规范声像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

声像档案管理人员要懂得拍摄技术, 经常深入科室,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声像材料并收集, 对重要资料打破常规随时归档。基建项目类声像档案, 要参与到“四同步”中去, 提前介入, 把档案管理渗透到基建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 才能对医院原貌的拍摄范围把握准确。重要活动做好周密的摄影计划, 活动结束后, 参与录像、摄影人员及时将形成的各类声像材料向专职档案人员移交。规范声像档案整理, 底片、正片、文字说明三部分要完整, 综合运用时间、地点、事由、人物、背景、摄影要素等。

2.1.4 实现医院声像档案数字化

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和开发, 逐步实现文件形成电子化、文件传递网络化、文件存储数字化、文件管理动态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是今后医院档案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 医院档案门类较多, 尤其较繁忙的医疗业务活动, 须保留大量的业务归档材料, 如病案、影像资料, 每年几万份, 全部以传统的方法贮存, 占有很大库房;另一方面, 高科技的发展, 也使档案载体更加丰富多样, 大部分医院已经尝试应用电子病历。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 进一步提高声像档案科学管理水平,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 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声像档案数字化处理, 将声像档案信息的存储以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的立体化多媒体形式存储和利用, 成为计算机可以阅读并且在网络中传播的数字信号。如医疗技术规范操作可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 并进行每步动作的分解;对CT等影像资料进行数据库管理, 可大大地减少贮存库房, 并方便了检索;住院收费实行电脑化管理, 消除传统的出院病人对帐单, 所有的出入院明细帐均实行电脑存盘, 减少了库存, 规范了明细帐, 诸如此类, 为医院声像档案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是实行现代档案管理的一种趋向。在此基础上, 构筑涵盖多媒体影像、文本内容的计算机数据库, 建设数字化或虚拟的单位档案馆 (室) , 达到资源共享, 网络传播远程档案查询, 方便管理, 延长声像档案寿命多种目的。

2.1.5 积极开发声像档案的利用价值

①凭证价值:俗话说:“空口无凭, 立字为证”, 相对声像档案来说, 这个“字”就是原来的形、声、像。如在科研工作过程中, 科研攻关全过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手术过程等声像档案可以提供其他门类档案无法比拟的直观印象。②教育价值:开发声像档案, 制作宣传画廊、宣传片等, 作为医德医风教育的生动教材, 寓教于乐, 可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③媒介价值:声像档案的参考价值、凭证价值, 通过开发可以转化为媒介价值, 从而承担社会功能, 即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医院, 传递医疗、科技信息, 有效提高医院知名度, 为医院建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 还可通过开展声像档案编研创新, 以专题图片或专题画册等形式出版声像档案光盘, 构筑档案网站, 进行网上相片、音像展览, 借助局域网或广域网进行展示宣传, 扩大宣传范围, 增加本院员工对声像档案的了解。

2.2 建立医院档案与其他信息管理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医院运作和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医院作为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子系统。将这个子信息资源系统融入医院整体信息化工作中, 将信息科与综合档案室合并, 实行信息、档案管理一体化, 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效的信息中心, 形成更具有综合效益的资源库, 就可适应当前医疗卫生部门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2.2.1 能充分发挥信息整体效能

医院实行图书、情报、信息、档案管理一体化,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科和档案室两个科室合并起来, 而是围绕着实现优质服务这一中心从实质上下工夫。这样做有利于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熟悉医院各部门业务流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使医院各部门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料交流畅通, 发挥医院信息的整体效能, 更好地为医院各项工作服务。

2.2.2 充分实现医院电子计算机联网

信息、档案一体化管理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收集整理、加工统计有关信息, 统一目标体系。统筹各类信息结构, 不仅便于检索、利用, 更重要的是形成医院管理、病案统计、财务、档案、人事、药房和图书管理等一个大系统, 进而形成医院管理系统化, 并电子计算机联网, 为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为医院将来实现高效管理的体制改革服务

实行信息科和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 不但可精简机构、减少开支, 又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功能, 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所以, 实行信息、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完全符合医院当前的体制改革要求的。医院要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施。

摘要:声像档案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 在医院各门类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图文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医院声像档案发展迅速, 但仍存在收集不完整、制作不齐全、管理不规范、资源开发不深入等现状, 解决声像档案存在问题, 就要从建立声像档案收集管理制度、创新声像档案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 健全声像档案制作要求, 使声像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声像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思汉, 邓斐蔚, 声像档案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36-141.

[2]任广伟, 陈丽.浅析医院声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4) :245-246.

[3]王宁.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途径[J].太原科技, 2007, (2) :44-45.

[4]阮开颜.声像管理浅析[J].价值工程, 2010, (15) :127.

[5]贺焰.重视医院声像档案管理[J].现代医院, 2011, 11 (3) :140-141.

[6]顾茑.开发声像档案资源促进医院和谐发展[J].档案与建设, 2007, (12) :49-50.

[7]张月琳.医院声像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9) :226.

[8]王敏, 但军.医院声像档案管理与利用刍议[J].兰台世界, 2007 (15) :53.

[9]施建红, 厉永鲁.规范医院声像档案管理若干措施[J].档案, 2008 (1) :13-15.

上一篇:河北县域经济下一篇:一体化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