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共9篇)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1
附件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依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2、《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
3、《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4、《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暨2020年远景目标(送审稿)》
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暨2015年远景发展目标(送审稿)》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于1993年,为深圳市属公办全日制高校。学院有东、西、华侨城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8万㎡,校舍建筑面积49.3万㎡,其中教室8.97万㎡,实训室及实习场所9.68万㎡。
学院现设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动画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2006年,全日制在校生20113人(折算规模)。教职工1720人,其中专任教师97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94人)。共开设89个专业、150个专业方向,涉及电子信息等16个大类,基本覆盖深圳主要产业和行业,其中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专业‛1个,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4个。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高,有国家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教材建设成绩显著,主编或参编出版的各类高职教材已411部,其中主编教材301部(含规划教材83部),初步形成了类别比较齐全、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系列教材。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83万台套,总值2.645亿元,大部分集中在工业中心。该中心下设26个实训室(108个实训分室),其中有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2个(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中心和发酵精制检测实验室)。其中既有三坐标测量仪、Festo液压、气动设备、‚海德堡‛四色全自动胶印机等高端贵重设备,也有大批能够反映当前高新技术,在实际生产第一线应用广泛的各种设计与技术应用软件。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所有专任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有教师网站360个,建成主干带宽4000兆,拥有2.8万个信息点的校园网和总容量达7TB的高职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尤其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15511工程,现已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52门,讲授型网络课程14门,实训教学录像片25部。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180余万册(其中纸质藏书突破120万册,中外报刊2300余种,电子图书61万种)。
一、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既是为了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是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扩大社会就业。实践证明,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就不可能把我国真正建成世界上一流的国家。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的重大举措,而且对支持高职教育步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新阶段,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项目,是迫切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需要,是完善和创新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是深圳率先打造中国特色、中国品牌高职教育名校,让其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广的视野,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正处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急需国家集中财力和优势资源,扶持一批办学成效突出、社会美誉度高的高职院校,将其建设成为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引领和带动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10多年的建设,在国内外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多次获得中央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2005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称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200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视察,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产学结合、教学方法等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为进一步增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优势,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迫切需要抓住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良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站在为国家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作更多贡献的高度,率先争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名校,促进中国高职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和更快发展。
2、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提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完善学院办学条件,全面增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 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立足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办学的原则,迄今为止已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近2万名合格毕业生。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的发展与深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建设整体实力较强,但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绝对优势的亮点项目不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缺乏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绩比较突出,但是各院系、专业发展还很不平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高,但是还不能全面参照国际标准来培养高技能人才;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形式单一,紧密型合作的典型还比较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受到社会的好评,但是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就业的人数还不多;相当一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已经取得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但还有为数较多的专业的学生只能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职教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总结学院及全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职教育出思想、出理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等方面还没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此外,在国际化、精细化管理、办学效益以及幅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等等。
为此,在目前全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亟需通过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勇于否定自己,并在否定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全面提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使学校尽快跻身世界一流职业技术院校行列,率先成为中国品牌的高职院校。
3、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增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带动深圳及周边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职院校,身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不仅要立足深圳办学,还应面向社会,辐射全国,承担起带动周边和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优势教学资源的作用,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社会培训的同时,还通过教师培训、人员交流、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了对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贵州、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为促进这些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教学资源有限,这项工作的持续和深入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扩大社会培训规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整体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必要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集中优势资源全面增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能力,更好地发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
二、可行性分析
建校10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实力、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国际化等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有能力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开展本项目的建设,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
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和评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成果。2003年9月、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两次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题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验很好,值得总结宣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方向正确,办出了特 色,办出了名气。希望再接再厉,为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成为全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经过26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目前已经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并且确立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发展循环经济等重要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对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十一五‛期间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2000年再划地1980亩兴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在《深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特别要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做大做强,努力跻身世界一流职业技术院校行列;今年又将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写进《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2006年7月,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更强调,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要什么给什么‛。截止到2006年8月,深圳市政府累计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投入237602万元;近3年政府每年给予相当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约2.2万元/人.年。
(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形成一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十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初露端倪。
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出了‚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的办学思路,紧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定位,着力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① 生 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②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核基地及在职职工职后提升和转岗培训的现代改行职业技术学院;③ 广东省及周边地区中职师资培训基地;④ 地区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和普及的生产力促进中心;⑤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转移和创新基地。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比较清晰明确的路径。
其次,根据行业、专业特点,不断完善以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形成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模块式、组合型、进阶式、项目引导式、任务驱动式、‚培训包‛等课程形式开发课程,形成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系列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荣获第四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成果再次荣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近5年来,国内外兄弟院校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的人数超过2万人次。
(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办学体制、实施品牌扩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校以来,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探索‚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瞄准国内外有意向合作的知名企业,吸纳其高端人员加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等方式,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使企业在分享学院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丰富了学院的教育资源。目前学院还与深圳各区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工作,并准备在 各区陆续建立以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机构,力争2年内先在龙岗、宝安两区付诸实施,5年内在珠三角建立3-5所类似的培训机构。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院创立以来,在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道路。200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教育部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评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同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通过教育部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评估,达到优秀标准;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9月,在国家教育部首次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以15项指标全优的成绩获得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被公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05年6月,以优异成绩首家通过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试评遴选的专家评审。
建校以来,学院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9630余人,‚十五‛期间,平均就业率达到98%,其中2001年为98.2%,2002年98.4%,2003年95.7%,2004年99.11%,2005年98.6%,2006年97.43%,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5年12月,参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专家评议咨询会的12名专家,一致认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力已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办学水平被公认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臶。‛
(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发展模式特色鲜明,建设和开发了较完备的高职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遵循‚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专业建设不仅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主动引导和创造这种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根据深圳市战略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门类多样、学科交叉、布局合理、多种学制并存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专业布局辐射深圳及珠三角主要产业和行业。近年来,学院根据深圳市确定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并适度发展重化工业的要求,在已有专业布局综合化、多品种、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结合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深圳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装备业、商贸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设计、影视、印刷传媒)、现代生化产业和医护相关的专业群(类)。
为了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为依托,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带动专业群发展和专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并建立了以强化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为特色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模式。在试点专业和精品建设专业的基础上,由学院统一规划、院系具体负责,整合优势专业和产业背景好的专业,形成若干个重点发展的专业群,通过加强专业群的建设,从而带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不断探寻和完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依托行业、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反向设计教学环节,开发模块式的专业教学计划;以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为据点,探索形成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学生)—工厂(实践,学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学生)—工厂(实践,学徒)相结合的‚双循环‛工学交替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的方式,形成了将学习内容与将来工作内容有机地融于一体的、以就业导向为主的‚校企 全程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等等。
课程建设方面,学院依据依托市场、瞄准产业、锁定职业、校企共建的原则,围绕职业活动设计课程方案,围绕职业生涯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组织课程教学。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行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要求,开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训练课程;以主题、案例、项目、情景、实务、仿真为主要形式确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校园文化和人本理念为主线建设人文素质课程;以模块式、组合型、进阶式、任务驱动式、‚培训包‛等手段确定课程结构,并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按照‚稳定一批、优化一批、探索一批‛的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优化课程资源。
为了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校级及以上重点课程、精品课程都开发了讲授型或自主学习型教学网站,院系平台课程、专业核心及主干课程等也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网络课件,学院依托校园网还建立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库,既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又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迄今为止,学院已有1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40余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在建设和不断完善之中。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主编出版教材411部,其中实践教学教材71部,在全国率先形成了类别较为齐全、高职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
(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实力,产学合作成效明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办学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支持技术研发。仅近3年,学院就承担省以上科技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先后有5项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深圳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8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 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授权专利数连续两年进入全省高校前8名;42项成果参加了第五、六、七届高交会展示交易或网上交易;发表科技类学术论文900余篇,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排序,在全省百余所高校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研发实力位居第14位。
产学合作成效明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相互参与机制、校企共建机制、利益分灶机制、企业援建机制和自我造血机制,既使人才培养得到了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和在资金、设备、场地及技术方面有力的支持,又使教师始终站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沿,增强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加深了企业和学院之间的紧密联系。仅在‚十五‛期间,学院就调整、增设专业管理委员会40余个,增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0多个。目前,学院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31个,专业管理委员会联系专家1106人,其中校外专家867人,来自805个单位。近三年开展科技服务375项,到款额2281.86万元;与行业共建了家具研究开发院等公共技术平台,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与推广等途径,为促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领导能力、师资队伍、体制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良好基础,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1、有一个勇于创新、团结务实、勤政廉洁、深受全校师生拥护的领导班子。现校领导班子6人,20世纪40年代出生2人,50年代出生3人,60年代1人,正高职称3人,女性1人,都具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领导班子在事关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始终能坚持集体议事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保证重大问题决策无失误,有力地促进了该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对高职教育高度认同的师资队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75人,专业教师686人,其中高级职称394人,双师型教师494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在 全国同类院校处于先进水平,并有一批在行业及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同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套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的师资管理制度,以在职提高为主的师资培养制度,以学成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在职务职称聘任、晋升、奖惩以及部门和个人评优方面,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除注重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以及来自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之外,特别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尤其是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注重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从2001年起,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累计不少于10天的下企业或社会实践(不含带学生实习)或实训室工作半年‛,学院每年拿出100万元,选拔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1年,从2002年起,每年另拨100万元,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3、有一套能促进全体师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①实行重大问题集体议事机制,推行校务公开和民主治校。②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推行的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解决了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2001年推行的以‚岗位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将薪酬与绩效挂钩,解决了分配上的‚能高能低‛问题。同时,实施了‚岗位聘任、期满辞职‛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2006年6月,为适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扩大,管理扁平化的需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又启动了第三次人事制度改革,旨在通过人员经费部分动态包干,核定职位设臵、人员编制,优化职位结构比例,将教职工绩效考核权力下放院系等举措,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首先,该校《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学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如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毕业生质量标准等;第二,建立教学质量保证 体系,实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第三,构建了校长--教务处、督导室--系部--学生四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系统。
4、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投入机制。这些年来,企业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捐赠设备5978台套,价值6350万元。近3年来,学院教师自制设备100余台(套),价值100余万元,开展科技服务375项,到款额2281.86万元。除深圳市政府投资外,近3年来还争取教育部资助经费626万元,包括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费250万元、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经费350万元、国家精品专业专款10万元、国家级精品课程专款16万元;争取企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奖教、奖学金等社会捐赠175.75万元;其它经费266.3万元。学院还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自筹资金建设学生宿舍,目前已建成有86724㎡,建设资金1.4亿元。
(八)对外合作交流活跃,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目前,学院除与广东省内及其他省市、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有经常性的交流外,还与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俄罗斯、美国等8个国家及港台地区的4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台湾12所技职类大学结成姊妹关系;开设了英、德、法、俄、西班牙、韩、日语等7个语种的专业教学,有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77人,外籍教师26人;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单独考试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职院校,现有港澳台籍学生48人; 2004至2006年,学院还接受了数百名来自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日本、西班牙、菲律宾、马来亚等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派出共160多人次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赴英、美、澳、法、德、加、日、韩等约20个国家的相关院校进修学习。
三、资金筹措及保障措施
(一)资金安排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预算总经费为2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5000万元,其余部分在学院‚十一五‛规划总经费中统筹安排。具体如下:
1、中央财政支持经费共5000万元,主要用于12个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重点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开展‚工学结合‛与教师下企业等项目。资金安排如下:
——2006年、2007年:
共计投入3500万元。其中550万元用于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项目;550万元用于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140万元用于重点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260万元用于开展‚工学结合‛与教师下企业。
——2008年:
共投入1500万元。其中250万元用于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项目;250万元用于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860万元用于重点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140万元用于开展‚工学结合‛与教师下企业。
2、市财政支持经费使用安排
市财政支持经费主要用于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软硬件平台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国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资金安排如下:
——2006年、2007年:
共计投入10000万元。其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经费800万元;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经费6970万元;共享型教学 资源库软硬件平台建设800万元;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骨干1060万元;教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化建设240万元;国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130万元。
——2008年:
共计投入5000万元。其中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经费400万元;实训室和技术中心建设经费3430万元;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软硬件平台建设400万元;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骨干570万元;教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化建设130万元;国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70万元。
上述经费需求在‚深圳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规划‛经费投入中统筹考虑,项目将具体分类、分纳入市政府投资计划立项、地方财政预算、学院部门预算中安排实施。
(二)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制定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
1、组织与管理机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科研、财务、人事、设备、工业训练中心、相关院系领导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公室‛,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与执行工作。
同时,根据建设内容的需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下分设专业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及对口支援项目建设等5个二级工作小组,详细制定各分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并负责按时、保质完成各个项目 的建设计划。
2、运行与监管机制
在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研究和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程序、内容、进度安排、资金使用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明确负责人的权责,并严格遵照施行。
学院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依据相关制度,定期对各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确保建设项目按计划实施;各分项目工作小组要严格监督分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检查各子项目的建设情况,并如实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小组进行汇报。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运行和监管机制,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有关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市教育、财政部门。
3、体制与模式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推动力,建立适应国家示范性院校发展需要的新的体制与模式。一是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形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走内涵拓展型发展道路;二是创新办学体制,树立‚经营大学‛理念,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品牌扩张,放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优质办学资源的外部效应,带动区域内和中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原则,深入研究和探索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4、经费筹措与管理
项目建设除中央和地方经费支持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利用产学合作、社会募集等多种方式从企业和社会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建设所需经费。学院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和深圳职业 技术学院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设立专门的账户,科学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确保资金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5、设备采购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仪器设备均通过招标形式采购。
四、建设进度安排
2006年:启动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
——组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项目申报,开展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并初步启动12个专业的建设工作;
——完成技术中心及相关重点实训(实验)室硬件建设的论证和招投标前期工作;
——完成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全国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寒假期间开始培训;
2007年:初步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水平示范校 ——6个专业建成国家精品专业,达到示范性专业水平; ——完成全部技术中心、重点实训(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主要技术设备的采购及部分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使用;
——初步完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软硬件平台建设;
——启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完成6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的建设;
——全面启动校内师资培养工作,引进专业技术带头人5名,培养14人:引进专业骨干教师6人,培养52人:选送39名教师到国外一流技术大学进修学习,125名教师下企业锻炼;
——承担1000名全国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对口支援、职业培训与农村‚一村一户‛培训计划等社会服 务全面展开。
2008年: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名校
——建成2—3个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国家精品专业,6个国家精品专业,形成12个特色专业群;
——完成全部技术中心、重点实训(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的安装、调试并全部投入使用;
——完成6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子库的建设;
——引进4名在国内同行业具有一定权威和影响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继续培养14人:引进骨干教师3人,继续培养52人选派25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一流技术大学学习,67名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
——承担1200名全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各项社会服务全面展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2009年:继续做好各项示范、支持和社会服务工作,完善相关建设项目的建设,对建设各项目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全面总结,并在教育部财政部的领导和组织下,完成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验收工作。
附件:《关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预审意见》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2
2009年6月27日,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在武汉主持召开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通信光电子器件的关键工艺与支撑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可行性论证会。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通过省部会商机制确立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 联合长飞光纤公司、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申报立项建议, 该项目前期的立项必要性论证已通过科技部评审, 此次是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概算报告进行评审。
以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任晓敏教授为组长的13人专家组认真听取并审查了项目组织单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 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相关领域的要求, 目标定位准确, 课题分解合理, 所列考核指标明确;项目技术路线合理, 研究方案可行, 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议尽快启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将形成通信光电子器件方面相对完整、先进的创新技术和工艺平台, 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通信光电子材料、芯片与集成技术产业的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 突破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 持续不断地为我国光纤通信产业提供坚实的器件支撑, 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光通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3
据悉,长城开发计划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购地约12.5万平方米,主要研发、生产及销售新一代消费类移动通信终端。同时长城开发在园区设立新能源产品基地,研发、制造及销售太阳能光伏逆变器、LED封装与照明、动车组用超大电容等产品。预计该项目完全量产后,可实现产值约80亿元人民币,年缴纳税收超1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岗位约6000个。
据了解,长城开发移动通讯终端项目也是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继三木通信、迪斯卡威、联代科技、信佳利之后落户的第五个移动通讯终端项目。五个项目完全量产后,预计园区可实现年产移动通讯终端产品8000万台,年产值约180亿元的产业规模。长城开发消费类通讯产品项目的成功落户,将进一步促进移动通讯类企业在该产业园的聚集发展,为园区打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将对惠州市和仲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4
(重大科技攻关)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项目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2、攻关研究成功后对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
1、已经取得的与本项目相关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2、实施本项目的工作保障条件,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3、技术研究队伍组织情况,包括产、学、研结合,组建项目联合体等情况。
4、完成项目所需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项目资金落实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与其他单位合作方案落实情况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八、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九、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十、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十一、有关附件
1、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
2、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
3、落实的项目合作开发、联合攻关协议等证明材料。
4、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5、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XX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写提纲
(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
一、总论
1、申请项目概述。包括项目所处的技术领域、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申请创新专项资金的必要性;本单位实施项目的优势和风险。
2、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实现的年生产能力、资产规模、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经济目标:(指项目在执行期内可实际累计实现的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累计实现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缴税总额、净利润、创汇额等。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阶段目标: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开发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等。
二、申请单位情况
1.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注册地址与当前办公地址不同时应分别说明)、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产权结构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需说明股东构成及所占股份)。2.人员及开发能力
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技术专长、主要经历、任现职时间、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单位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团队结构及主要技术成就;单位可用于开展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上技术开发投入额、占年销售收入比例。
3.上单位财务状况
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纳税额;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4.管理情况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单位已获得国家、行业认证情况。
三、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技术创新性
(1)说明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技术或工艺路线等。
(2)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3)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4)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2.成熟性和可靠性
项目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成果鉴定(或验收)情况;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情况;产品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收率、成品率;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
四、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分析
1.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2.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情况;在建项目和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3.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五、实施方案
1.开发计划:描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度计划。2.技术方案:论述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新研发的技术内容,说明在每项研发工作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预期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3.生产方案:论述生产设备及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给排水工程方案;电气热的供应及工程方案;生产场地选择等。项目在生产场地、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方面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4.营销方案:论述项目主要销售、服务的地区、领域、对象;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情况。5.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简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合理利用情况;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案;职业危害因素及保护措施;国家专卖、专控等特殊行业(如药品、医疗器械、交通或安全产品、压力容器产品、电信产品、农药等)许可证报批情况(已获批准的需附证书复印件)。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估算项目总投资额,近期完成的投资额,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项目的计划新增投资额,编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和流动资金估算表。
2.新增资金的筹措
对新增投资部分,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 利用银行贷款部分,已获得贷款的,附贷款合同;正在争取贷款的,说明进展情况,若银行已承诺贷款或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须附银行的承诺证明或担保机构的担保证明;
单位自筹资金部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
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专项部分,应说明具体部门、支持方式、拟资助资金额度,并附相关证明文件;
申请市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金额。3.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用途。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成本分析:估算项目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经济效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预测项目的市场占有份额,并说明根据。分析项目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3.项目投资评价: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4.社会效益分析:论述本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八、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由于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
2、市场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3.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简述本单位规避以上风险可以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十、有关附件
1、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
2、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
3、落实的项目合作开发、联合攻关协议等证明材料。
4、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共性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样本
一、立项理由
介绍本项目的意义、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1、国外相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概况,其代表产品、技术和公司及发展趋势;该产品在国外市场容量、主要用户、年销售量及价格变化情况等;
2、国内相关产品与技术现状,国内已取得的最新阶段成果和达到的技术水平,国内开展相应工作的主要单位及情况;
3、该项目曾列入过哪级哪种科技计划,取得的阶段成果;
4、该项目完成后市场需求前景、推广应用领域、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促进出口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项目产品创新性、先进性
1、该项目产品的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
2、现有项目产品技术研发力量状况分析;
3、与现有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对比分析;
4、要达到的技术性能指标和参数;
5、采用的技术标准
三、实施方案
1、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
2、产品外观形状图、结构图和原理图;
3、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
4、实施方式(自主开发、消化吸收、国际合作);
5、进度与完成期限
四、项目产品预计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
2、采用量-本-利分析法,找出盈亏平衡点,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能力,求得最大收益;
3、计算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年利税+年折旧);
4、预计年产量、成本、市场销售额、利税、创汇
5、社会效益
五、项目资金概算及使用合理性
1、项目总资金概算和资金预算(资金构成及比例);
2、资金使用明细表;
3、贷款偿还金额、和期限
六、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状况
进行项目财务分析,附上项目承担单位上一个财政有关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金来源与运作表、资产负债表)
七、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协作单位能力
1、申报单位以及参加协作的企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概况;
2、各自承担的主要工作;
3、技术力量和人员结构;
4、完成项目所具备的技术创新条件;
5、已完成的主要成果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九、项目申报单位签章
申报单位名称:(公章)
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6
可行性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2 项目建设缘由 1.3 编制依据 1.4 结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3.1 项目单位概况 3.2 项目单位现状 3.3 业务前景分析 3.4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医院母婴保健资格 建设性质:继续开展 承办单位:XX医院
地址:XX市经济开发区XX路 项目负责人:XXX 联系人:XXX 1.2项目建设缘由
保障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关系到民族兴旺。党和国家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和妇幼保健工作有关政策法规,认真做好各项妇幼保健工作。
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幼保健通过优生优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降低妇女儿童的患疾率及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保证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实现;保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实现,并以促进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妇幼保健卫生事业的建设,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及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按照卫生部2004年《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和《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从XX医院的现状来看,XX医院妇产科现有住院床位45张,妇产科医师7名,执业助理医师2名,护士7名,助产士6名,相应的设备齐全。
因此,XX医院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申请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开展,以推动妇幼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1.3研究范围及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本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为: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本研究报告对该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和论证,重点研究工程技术方案与投资估算等,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在项目决策、审批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1.4编制依据
1、《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2006年);
2、《浙江省妇幼保健机构工作考核标准》; 1.5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可有效改善周边地区居民特别是为广大妇女提供好的医疗环境,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对全面贯彻党的卫生事业方针,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建设场区地理
交通状况良好、社会条件优越、建设条件良好。因此,本项目开展具备可行性。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2/3,她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反应了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做好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保障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关系到民族兴旺。
妇幼保健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幼保健所的目的是通过优生优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降低妇女儿童的疾患率及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保证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实现;保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实现,并以此促进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和妇幼保健工作有关政策法规,认真作好各项妇幼保健工作。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明确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民奔小康,必须保健康”已成为共识,而农村卫生工作在保障农民健
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2.2.2是实施防治各类疾病的需要
各类疾病防治工作,面向全体农民,投入少、产出大,收益人口多,社会效益好,符合成本效益合理化和公平原则,可以明显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保护社会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幼保健工作能够保证其医疗环境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各种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2.3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一些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依然较高,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全民族素质的总体提高。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妇幼保健医院建设,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民族素质的迫切需求。
第三章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3.1 项目单位概况
XX医院位于XX市经济开发区XX路,是一所民营综合性医院,是XX市市医疗保险、XX市市新农合定点医院。建筑面积平方米,床位 张。现有职工 人,其中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 人;主要科室有妇产科、内科、外科、检验科、、、等;开设开放床位 张,担负着经济开发区民工及XX镇、城南街道群众的临床诊治、预防保健、创伤急救工作。
XX医院始终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的服务理念,不断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体质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改革促发展”的兴愿之路,以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医德、规范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3.2 业务前景分析
XX市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总数3万余人,XX镇及城南街道有 万余人,2011年我院规范妇幼卫生业务管理,加大业务技术指导力度,稳步推进各项妇幼保健工作。全年共完成产前检查 人次,发放叶酸 人次,育龄妇女健康普查12035人,妇科门诊共接诊病人 人次,住院 人次,其中住院分娩 人次。
综上所述,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医疗市场前景和可以预期的综合效益。通过本项目建设,群众医疗条件将得到较大的改善,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吸引周边地区的患者就近诊疗,将极大地增加妇幼保健业务收入;同时也将有效促进开发区妇幼医疗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推动全市妇幼保健事业跃上新台阶。3.3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工程,它的建设将对本地经济和社会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像。它的建设能够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看病的便利条件。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7
项目负责人钱秋兰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成果,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芝娟介绍了项目的科技查新以及推广应用情况。与会专家仔细审阅了鉴定材料, 经质询和讨论, 一致认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药剂、脱水工艺及控制系统具有显著创新性, 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研发历时近五年, 针对不同区域污泥特点, 开发出了经济高效的污泥脱水复合调质药剂, 经第三方权威部门测试, 脱水泥饼含水率低于55%。开发出“预膜”脱水工艺, 在相同药剂加入量的前提下, 进一步降低脱水泥饼的含水率5%~8%, 缩短脱水周期三分之一。开发出系列化的污泥深度脱水工艺系统及工艺自动化控制程序, 确保脱水工艺对不同泥质有很好的适应性。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桐乡申和水务100t/d污泥深度脱水减量化工程项目, 脱水泥饼含水率50%, 污泥减容明显, 药剂成本低, 经济效益显著。脱水泥饼在上海万安集团有限公司水泥厂进行焚烧, 该脱水药剂的添加对水泥熟料生产工艺无影响, 并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量。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8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
二 O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目 录
一、项目基本概况
二、项目主要简介
三、项目立项依据
四、项目建设内容
五、项目资金筹措
六、项目效益分析
大豆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大豆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
2、承担单位:***
3、实施单位:
4、建设地点:
5、项目负责人:
6、项目联系人:
7、项目参与人:
二、项目主要简介
1、目的及意义:大豆是我国生产发源地,是粮油兼用作物,是农业、畜牧业、工业重要源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含有大量植物蛋白和人体内 8 种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其营养价值可与肉、蛋、奶相媲美。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收获后,根、叶等残留在土壤中,可缓和地力的消耗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作用。
2、存在现状:由于近几年来,在本地从未进行大豆新品种引进及更换,使目前大豆生产面临着品种退化、产量不平衡、粒子粒大小不
一、病虫危害严重、抗逆性差、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产生都严重阻碍了我市大豆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本项目实施后将根据上述因素进行大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解决大豆在生产上发展实际难题,提高其品质、单产、商品性、抗逆性等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县大豆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服务。
三、项目立项依据
1、地域区位优势
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郊,东与市政府(红谷滩)相望,北与鄱阳湖相邻,南接 105 国道、浙赣线铁路西站、昌樟高速。西邻高安、西外环高速、320 国道穿境而过,交通、通信十分完美。地域区位优势十分强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气候资源优势
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等特点,适宜大豆生产的发展。
3、土壤资源优势
种植大豆地(田)是经过多年耕仟的第四纪红壤形成灰黄泥地(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气性好,呈微酸性有利于大豆品种选育繁殖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4、技术力量优势
我县农科所是全县唯一一个农业上集科学、试验、示范、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为一体的所在地,曾为全县农业生产上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项目主要负责人 5 名,其中高级职称 1 名,4 名中级职称人员参与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种植大豆技术经验和管理水平。
5、市场营销优势
根据我国的大豆生产市场分析,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豆约 900 多万吨(由农业部资料而来),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大豆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此,搞好大豆生产、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豆品质和产品质量十分重要,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
四、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研究主要技术
根据项目计划安排,拟采取引进外地(参加全国大豆区域试验(南方区)的高产、高抗、优秀种质资源)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
(1)我县农科所已从浙江、湖南、湖北(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南京、江西省农科院旱作所引进大豆新品种 5 个(赣豆 4号、湘春 10 号、浙春 2 号、01-
49、春绿 60)参与当地老品种(六月白为对照)进行小区对比试验。
(2)同系谱法原理对大豆新品种材料进行系统选育、单株培植。
(3)根据作物生长所需元素及嗜好元素,用不同配方、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施肥试验,筛选出对大豆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营养配方。
(4)进行科学田间管理,重点防治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腐病、灰斑病、食心虫、蚜虫、豆荚螟等,采用熏蒸和种子包衣剂拌种,减少农药使用量,筛选出低毒、高效化学农药使用品种,防止污染环境,保证大豆食品安全,提高单株产量,增加效益。
(5)通过本项目实施后,筛选和培育适应当地春大豆生产新品种,达到优质、高产、高抗、无公害绿色食品大豆标准,为全县大豆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服务。
2、主要技术指标
(1)大豆新品种引进后通过小区对比试验,达到或超过现已收集的优秀种质资料,比当地老大豆品种增产 10-15%。
(2)制订春大豆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建立高产示范区 1 万亩,推广“垄三”栽培技术,“垄三”即: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平作窄行密植,单产 200kg 以上。
(4)进行单株培植,提高单株生产能力。
(5)按农事季节培训当地农民,提高大 豆种植科学管理水平。
(6)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农药使用量成本,减少污染,采用熏蒸和种子包衣剂拌种方法进行,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
3、主要经济指标
(1)通过外地引进大豆新品种达到或超过春大豆老品种,增值 170 元/亩。
(2)提高大豆新品种经济性状(增枝、增荚果、增粒、增大等)。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提高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减少用药成本 36 元/亩,(灰斑病、豆荚螟、食心虫、地老虎等)达到无公害标准。
(4)项目完成后每年为全县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约 1360 万元左右。
五、项目资金筹措
1、资金筹措
本项目共投资 8.5 万元,申请三项科技经费 8.5 万元。
2、资金概算
设备(拌种用),仪器购置费:0.6 万元; 引种材料(种子)、样品加工费:1.2 万元; 资料、调研费:2.6 万元(包括培训农民在内); 试验、检测费:1.9 万元; 鉴定费:1.6 万元;
其它费用0.6 万元(包括税、费在内)。
3、资金管理 根据项目资金安排,实行明确责任制,经费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不能挪作它用,确保本项目完成和实施。
六、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观察、检测分析,本项目试验的大豆中具有单株结荚多 25-30 个,2-3 籽粒荚角多,蛋白含量高 45.3%,脂肪含量 18.68%等特点,比常规老品种(六月白)增产 10-15%,项目实施任务完成后,示范推广面积 1 万亩,每亩增值约 170 元,能为项目区内农民增收约 170 万元,到 2008 年推广面积 50%,面积达到 4 万亩,全县农民增收约 680 万元。到 2009 年推广面积 100%,达到 8 万亩,可增收约 1360 万元。加上农药节省成本288 万元,共计为全县农民增收约 1648 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申请指南 篇9
一、审批内容
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资助。
重点支持领域: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先进制造和涉及民生改善的科技领域。详见《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项目课题及其申报要求详见附件。
二、设定依据
(一)《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7月22日;
(二)《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8〕200号;
(三)《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180号;
(四)《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38号;
(五)《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40号;
(六)《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124号;
(七)《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210号;
(八)《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3〕122号;
(九)《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若干措施》,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府办〔2012〕53号;
- 1 -
(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深科技创新规〔2012〕9号;
(十一)《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财政委员会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财科〔2012〕168号。
三、审批数量及方式
审批数量:受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未来产业资金总额控制。
审批方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社会公示、审批机关审定。
四、审批条件
申请技术创新项目资助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单位应当是在深圳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二)申请项目处于研究与试验开发期或者产业化前期,且申请单位必须拥有该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五、申请材料
(一)登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技创新委)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apply.szsti.gov.cn/ 在线填报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网上申报时在申报系统中填写组织机构代码,提交纸质材料时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不需验原件,如在网上申报系统中填报数据不实,将取消该单位的申报资格;
(三)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五)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六)上完税证明复印件(验原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七)上财务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复印件(注册未满一年的可提供验资报告,验原件);
- 2 -
(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
(九)合作协议复印件(如有合作单位,验原件);
(十)可以选择提供知识产权证、查新报告、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计划文件等技术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验原件)。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复印件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六、申请表格
本指南规定提交的表格,登录市科技创新委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apply.szsti.gov.cn/ 在线填报。
七、审批受理机关 受理机关:市科技创新委。受理时间:
网上填报受理时间: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8月29日(按申报顺序,分批处理)。
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9月05日(按申报顺序,分批处理)。
联系人:
电子科技领域:胡怀江、李晓冬;联系电话:82002176、82001372 信息科技领域:鲁纲、李时;联系电话:82002165、82003596 生物与生命技术领域:郭良、李付贵;联系电话:82108850、82002327 民生科技领域:廖敬扬、黎慧来;联系电话:82003434、82003965 材料与能源科技领域:傅岳敏、高剑光;联系电话:82003121、82002187 先进制造领域:杜保伟、张智勇;联系电话:82101726、82003956 受理地点:市民中心行政服务东大厅12—14号窗口。
八、审批决定机关
市科技创新委会同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 3 -
九、审批程序
申请人网上申报——向市科技创新委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市科技创新委会同市财政委审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相关规定拨付资助经费)——社会公示——市科技创新委、市财政委共同下达项目资金计划——申请单位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市财政委拨付资助经费。
十、审批时限
结合受理情况,按申报顺序,分批处理。
十一、审批证件及有效期限 证 件:批准文件。
有效期限:申请单位应当在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
十二、审批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未来产业资金资助。
十三、收费 不收费。
十四、年审或年检
无年审。市科技创新委按照项目合同书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组织验收。
- 4 - 附件:
技术开发主要支持项目课题
一、新材料领域
(一)电子信息材料
主要包括:新型平板显示(TFT-LCD、OLED等)领域的关键原辅材料;半导体照明领域的衬底材料、外延片、荧光粉、封装材料;微电子领域的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压电晶体材料、高性能覆导电性材料、电子浆料等材料;光电子领域的光纤材料、激光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等。
(二)新能源材料
主要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高能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以及其他先进储能材料;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光伏材料、新型薄膜电池材料等。
(三)生物医用材料
主要包括: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新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及合金等医用级材料。
(四)新型功能材料
主要包括: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超材料与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二、医疗器械领域
(一)高端影像领域
主要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1.5特斯拉以上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高分辨低剂量多排CT成像系统、高清核素PET成像系统、数字X光机、三维数字乳腺X射线机、车载移动诊断设备、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等。
- 5 -
(二)生命信息监护和支持领域
主要包括:多参数监护系统、呼吸机、麻醉机等。
(三)植入介入和组织工程领域
主要包括: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的涂层人工关节、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新型人工心瓣膜和人造血管、生物干细胞等。
(四)高端医学治疗领域
主要包括:立体定位放射治疗设备、肿瘤热疗系统、光动力治疗仪等。
(五)生命信息监护和支持领域
主要包括:远程、联网功能,远程移动医疗信息交互、集成,集中管理、处理等整体解决方案,ICU、OR科室等整体解决方案等。
(六)临床医学检验与诊断领域
主要包括:全自动检测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床边快速诊断设备(POCT)、基因芯片和基因测试产品、医学诊断与筛查用生物芯片、医学芯片等。
(七)小型、便携家用医疗设备领域
主要包括:带有远程诊断、支持功能的家用呼吸机、制氧机、空气净化器、家用诊断设备、监护设备、家用康复设备(胰岛素泵等)等。
三、新能源领域
(一)太阳能
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各类太阳能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和设备,太阳能并网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光电产品等。
(二)核能
主要包括:先进核电站配套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先进乏燃料后处理装置、核辐射安全与监测装置、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装置,- 6 -
核电安全技术,核电信息技术等。
(三)风能
主要包括:先进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设计和制造,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集成控制技术,大功率风能可逆变流器技术,风机叶片翼型设计,风电场相关系统与装备等。
(四)生物质能
主要包括: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和烟气处理装备、沼气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先进生物质转化等技术。
(五)新能源汽车
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以及电动空调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制动系统等重要电动附件,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
(六)智能电网
主要是与新能源相关的控制类产品和技术,包括:自同步电压源逆变器、双模式逆变器、大功率充放电控制器、双向变流器、微网综合自动化系统,储能电站关键技术等。
四、节能环保领域
(一)节能技术
主要包括: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及拖动设备、新型热机、高效节能电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具有显著节能效果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
(二)环保技术
主要包括: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膜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治理、无组织排放污染气体净化技术、垃圾焚烧、生物质燃气应用、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及环境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 7 -
五、先进制造领域
(一)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后封装与测试设备、表面贴装设备(SMT)、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生产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LCD、PDP、OLED)生产设备、高密度多层印刷电路板成套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
(二)先进基础装备制造
主要包括:高端数控加工中心、激光精密加工设备、数字精密模具制造、新型高性能电机,三维打印机等。
(三)数控核心部件
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基于PLC的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等。
(四)智能仪器仪表
主要包括:传感器及其系统、在线分析仪器、在线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高端电工测量仪器等。
(五)关键零部件制造
主要包括国防、航天、航空、海洋、飞机、船舶、高铁、汽车等重大核心领域关键零部件制造。
(六)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七)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数字化印刷设备;数字金融设备等。
六、电子信息技术
(一)互联网
用于支持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软件及设备研发;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线支付平台及交易软件研发;支持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开发平台及运行平台的研发;支持网络内容的搜索、存储管理、下载、分发、播放等技术的研发。
(二)下一代信息网络
- 8 -
主要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光通信以及IPV6等领域,重点支持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终端和设备的技术研发。
(三)移动互联网
主要围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领域,重点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流媒体、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四)云计算
围绕云计算系统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安全技术、绿色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云计算系统支撑技术、安全可控技术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
(五)物联网
主要围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技术、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感知识别、智能处理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
(六)三网融合
主要围绕IPTV、网络电视、数字版权加密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重点支持核心芯片、数字家庭网关、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等的技术研发。
(七)集成电路
主要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环节,重点支持嵌入式CPU、射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设计,重点支持在3D显示、TD-LTE、北斗导航等领域的SOC芯片的研发设计;支持新型封装,提升高密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水平。
(八)新型元器件
主要围绕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元器件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
(九)专用设备
主要围绕表面贴装设备、多线切割机、激光加工设备、通信测试仪器、净化设备、环境实验设备等领域,重点支持智能仪表、专用测量仪器、仿
- 9 -
真仪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十)高端软件
主要围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重点支持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基于SOA的中间件、实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加强可信计算、安全防护、安全检测与评估、认证与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工业装备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设计软件、产品制造过程管理软件等关键工业软件的研发;支持面向金融、电信、物流和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实时金融交换与清算、电信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物流仿真与优化、电网监控与调度等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
(十一)信息服务
主要围绕新兴信息服务领域,重点支持数据挖掘、智能搜索、数字内容处理与生成、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存储等技术领域的研发。
(十二)新型显示
主要围绕新一代数字显示和模组整机一体化技术领域,重点支持激光显示以及涉及3D显示技术的光学设计、材料合成、视觉分析、3D驱动IC设计、应用软件、3D打印技术、大尺寸3D(OLED)显示屏、3D薄膜生产、图形图像处理、裸眼3d显示技术等领先技术的研发。
(十三)卫星导航技术
主要围绕北斗兼容型导航终端及其核心组件、手持智能终端、地基增强设备系统等领域,重点支持芯片设计、智能位置服务、定位服务、高精度位移测量等应用系统的技术研发。
七、生物技术领域
加快推进实施转基因农牧业、微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为基础的农牧产品及转基因药物新品种。利用深圳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大规模发掘重要基因并获取基因专利,将深圳打造成基因知识产权新高地。
(一)植物转基因育种领域
以培育重要粮油、经济作物及观赏植物转基因新品种为目标,在未来- 10 - 的5年内,从植物的抗性、品质及性状改良上入手,开展包括多个重要农作物及重要经济作物的转基因育种,建立大规模基因功能鉴定平台及优良作物新品种的快速培育孵化基地,把深圳打造成中国新种业的硅谷。
(二)动物转基因育种领域
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稳定的动物转基因新技术,结合目前较好的转基因克隆技术基础,重点发展多基因聚合表达体系、无标记转基因技术、特定位点整合的转基因技术,结合高效、稳定的手工克隆技术,加快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的研制进程,缩短品种培育时间,推进产业化的速度。
(三)微生物转基因领域
重点加强纤维素转化、微藻柴油等新能源开发、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微生物活性物质新型药物研制等研究领域的支持。加速工业、环境、能源产业中现有微生物菌种的改良,实现全相关产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环境、发酵行业等领域建立10—20个成熟的微生物转基因体系,开发5—10种微生物工程菌产品并进行产业化。
八、生命健康领域
(一)生命信息
高通量测序、生命信息大数据挖掘、海量生物信息存储技术以及基因测序仪、质谱仪、蛋白质结构功能解析仪等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设备的研发。
(二)高端医疗
1.个体化治疗:干细胞技术、基因工程技术、靶向引导技术,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治疗平台技术、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中国人脑卒中高表达的生物标记物早期筛查技术。
2.第三方医学检测: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特殊化学检测、特殊影像学技术以及医学检测设备和试剂的研发。
(三)健康管理
重点开发集个性化体检、重大疾病风险预警、特色疗养技术和产品、疾病跟踪随访等于一体的全面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低生理负荷、低功耗、- 11 -
连续生命体征采集芯片以及即时健康检测设备、新型可穿戴健康检测与监测设备、智能移动健康终端、基于智能终端的健康管理应用软件、航天领域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民用化。
(四)照护康复领域
1.养老服务:多功能瘫痪护理病床、医疗床等老年人家用护理设备,智能电动轮椅、智能拐杖、智能助听器与麦克风等老年人辅助器具。
2.母婴护理:母婴监护仪、婴儿早期训练器材等相关设备和产品。3.康复服务:新型康复训练器材、专业康复辅助器具、义肢及矫形产品、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新型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和设备。
(五)养生保健
1.中医养生: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仪器设备、药食同用中药材。
2.新型保健品:提高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血糖、抗氧化、增强骨密度、改善睡眠等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开发。
3.医疗美容:美容外科手术、激光美容、微整形、口腔美容、美容护理技术以及基因和细胞抗衰老应用疗法,牙科种植体、再生型医疗美容材料、美容激光仪等新型医疗美容产品及设备。
(六)健身管理
支持高尔夫等球类运动用品、航模用品、滑雪器材、帆板和冲浪板、运动及竞赛型自行车、健身器材等体育健身用品研发。
九、海洋领域
(一)海洋生物育种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功能基因技术研发;海洋生物基因工程重要生产形状的分子标记和遗传解析、细胞遗传技术研发;海洋动植物现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研发;高产优质海洋动植物新品种技术研发;深水养殖工程技术研发等。
(二)海洋生物制品
- 12 -
主要包括海洋功能性活性物质,海洋生物酶,海洋生物农药、兽药、疫苗、饲料等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技术研发;海洋化妆品、海鲜食品添加剂技术研发;海洋生物营养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和新型营养能源、生物质能源产品技术研发等。
(三)海洋生物制药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技术研发;海洋药材新品种(如抗癌药物、心血管药物、抗菌抗病毒药物、创伤修复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泌尿系统药物)技术研发;海洋再生医用材料,海洋微生物药物技术研发;海洋免疫调节作用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纳米载药技术、基因工程疫苗技术研发等。
(四)海洋环保技
主要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异的预警、预报信息技术研发;入海污染物处理技术体系研发;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研发;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体系研发;海洋环境灾害应急处置技术体系研发;海洋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研发;环保型海洋防腐蚀导电涂料的技术研发,船舶内燃机用环保高效润滑油技术研发等。
(五)海水综合利用
主要包括海水在工业冷却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技术研发;海水淡化以及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活动技术研发等。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
主要包括海洋风能、潮汐能、潮(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等。
(七)海洋远洋渔业
主要包括远洋渔船、船用设备、新型渔具渔法及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研发;远洋渔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研发等。
十、航空航天领域
(一)航空电子
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
- 13 -
材料及工艺和适航取证等核心技术;地空和机间通信产品、影音娱乐等机载设备和航空体育装备。
陀螺仪、航空航天用微电机系统、高集成度一体化封装电路板、集成电路(IC)封装载板等核心零组件;飞行通信、导航、座舱环境控制、语音控制、飞行管理、电气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综合指挥调度、大范围防雷系统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
(二)无人机
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一体化数字航空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用发动机控制系统、高精度飞行姿态控制系统、通用地面操控平台系统、无人机载荷系统、数据链通信及导航系统、机间信息共享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关键技术。
(三)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芯片、兼容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模组、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精确定位、高动态定位、应用集成等核心技术。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
各类移动(星载、机载、车载、便携)导航终端设备及其制造工艺,以及导航地图、深度信息点、动态交通信息等基础数据产品,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四)航空航天材料
特殊电磁性能超材料、芳纶 IV、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等核心技术。
高性能增强纤维、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料、无机铝硅酸盐航空透明件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高温合金材料、高端轻质高强度金属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技术,及其设备制造技术。
(五)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核心零部件、高端极限工具、复杂精密零件复合3D 打印等精密制造核心技术;提升精密机械加工制造工艺;高端精密制造装备,研制精密轴承、- 14 -
大型成型模具、数控、焊接以及航空配套和专用机床等设备装备工艺。
(六)微小卫星
数据接收处理、高集成度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卫星结构设计、飞行控制、航天设备地面测试、产品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基于成熟工业技术产品的航天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片、星载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卫星遥感技术在信息增值服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等技术。
(七)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
特殊环境大气调控、基于水电解的可再生能源、水质安全与深度净化等环境控制技术,密闭环境动植物高效生产、生物质固废处理与利用等生态技术,以及穿戴式健康监测、微流控体液检测、个体化健康预警等健康监测技术。
研发(大气、水、食物)再生系统、模块化大气综合调控、水质净化、生物质固废转化等载人航天和民用装备,以及个体化健康管理系统。
【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深圳市)关于201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10-12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08-01
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券申请指南10-04
深圳市发展计划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咨询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10-20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10-13
深圳软科学研究项目06-05
深圳企业技术中心信息05-30
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08-15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