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

2024-10-13

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共12篇)

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 篇1

0 引言

如今, 发达国家各露天铁矿设备技术创新发展迅猛, 在实现大型化的基础上又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 穿孔设备孔径已达到406 mm, 采装设备液压铲铲斗容积已达到了35 m3, 运矿汽车载重量已达到360 t。而在我国, 铁矿设备却比较落后,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目前国内外铁矿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通过仔细、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关设备技术创新与选型的建议和意见。

1 国外铁矿设备的发展

国外露天铁矿矿床开采条件和矿岩物理机械性质各不相同, 装备也各异。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 (CVRD) 卡拉加斯铁矿, 矿石质地柔软, 20%需要爆破, 另有80%的铁矿石可以直接进行铲装, 因此该矿山不会把穿孔当作主要问题来解决。国外的铁矿也分为两大类别, 一种是富矿, 另一种是贫矿, 两者差异较大。澳洲西部的露天铁矿多为富矿, 根本不需要进行选矿, 但其对产品质量要求高, 因此, 要使产品质量均匀, 上下波动不大, 就必须对采场配矿进行严格要求。但是有一些需要进行选矿处理的露天贫铁矿, 其要求就相对比较宽松。能源条件的差异对设备选型工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南非电价便宜, 油价贵, 因此, 锡兴铁矿 (Sishen) 使用摩电电动轮汽车, 在电动轮汽车上都加装了摩电弓, 矿山在采场架设摩电线网。

在此, 简单列举2种国外设备的使用现状:

(1) 美国明塔克铁矿段高为12.2m, 生产规模为5000万t/年, 穿孔设备采用的是5台59R牙轮钻, 3台P&H120A牙轮钻。

(2) BHP Billton公司纽曼山铁矿段高为15 m, 生产规模为2 400万t/年, 剥采比为1.5, 穿孔设备采用4台311 mm牙轮钻, 运输设备使用17辆载重189 t的载重汽车、13辆载重218 t的载重汽车、10辆218 t载重汽车和793 t载重汽车。

2 我国铁矿设备的应用现状

我国镜铁矿选矿工艺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新型选矿设备及国外先进设备的支持, 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在破碎、选别 (包括重选、磁选、浮选等) 、脱水、过滤等方面研制或引进了许多新型高效设备, 并得以成功应用, 为我国选矿技术的飞速进步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

几十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我国的金属矿山开采事业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放在首位, 一直为节能降耗、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努力, “多碎少磨”是基本的处理和开采原则。我国破碎设备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研制、应用新型外动颚匀摆颚式破碎机、双腔颚式破碎机、冲击式破碎机等独创、实用性破碎设备上, 但这些设备在技术和使用效果上与从外国引进的破碎设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以外, 柱磨机在国内部分矿山中也有一定应用, 该设备不仅节能降耗, 而且还能提高系统的产量, 同时设备运转效率高, 对环境的影响也小。磨粉机是一种拥有诸多优点跟好处的大型设备, 因此对磨矿设备的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节能、磨机衬板上。磨机节能降耗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磨矿设备的规格、结构性能、工艺流程的配置方式。磨机衬板的发展经历了金属衬板 (锰钢、高铬合金刚、硬镍合金等) 到非金属衬板 (橡胶衬板) 再到磁性衬板的历程, 磁性衬板具有能使磨机负荷小、使用寿命长、噪音小等优点。此外, 助磨剂的钻研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展。除此之外, 目前我国铁矿应用的设备还有以下几种:

(1) 磁团聚重选机。磁团聚重选机于1985年初试制成功, 开始在首钢水厂进行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分选效果。它能在设备的整个分选区域内形成一个适当的磁场强度分布, 且磁场的轻度比较均匀, 梯度也较小。我们知道, 磁性颗粒和脉石颗粒的分选主要取决于重力及上升水流力的大小。磁团聚重选工艺的工业生产实践说明, 该设备可以提高铁矿精品等级大约2~3个百分点。除此之外, 首钢矿业公司研制开发了一种叫变径磁团聚重选机和电磁聚机的设备, 该设备在首钢水厂、大石河铁矿选矿厂等处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2) 磁选柱。磁选柱是由鞍山科技大学研制的一种新型高效磁选设备, 给入的物料中磁性部分在弱磁场作用下形成的弱磁聚团, 并在磁力和重力联合作用下做向下运动, 而夹杂于其中的脉石却在上升水流的作用下向上运动, 使得磁聚团在向下运动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洗涤和淘磨, 质量等级逐渐提高。该设备在本钢南芬选矿厂、吉林板石沟选矿厂和歪头山选矿厂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 在东北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 广大师生共同研制成功的脉冲振动磁场磁选柱也在这一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设备在线圈内形成自上而下不断运动的振动磁场, 较强的磁场振动与较强的上升水流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可基本上消除磁性夹杂现象, 大幅提高铁矿的出矿产品质量等级。在不同电流条件下, 利用该设备对本钢南芬选矿厂的细筛给矿进行选别实验, 发现其可提高产品质量3.54~8.27个百分点。

(3) 重介跳汰机。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室全体成员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 研制开发出了低场强自重介跳汰机, 该设备把磁电、跳汰与重介质选矿结合起来, 可作为磁铁矿精选设备。2000年研制的300 mm小型设备可以用来提升首钢水厂选矿厂铁矿的质量, 工业分流试验表明, 其给矿品位为62.64%, 精矿品位为68.27%, 作业回收率91.72%。

3 铁矿设备技术创新与选型的策略

了解目前国内外铁矿开采中使用设备的状况后, 可在宏观的角度上为我国露天铁矿开采中的设备技术创新和选型寻求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3.1 铁矿设备向智能化转变

露天设备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是走大型化道路, 而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设备大型化虽拥有产能大、节约人力、成本中工人工资水平低等特点, 但它的间接管理费用却很高。经哈尼施菲格 (P&H采矿设备) 公司的多方面论证, 用3铲斗装满218 t卡车会比用4铲斗装满272 t卡车减少很多成本, 由此可见, 大型化的道路有时候并不合适。设备的智能化不仅指设备本身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还要求采用综合信息系统来控制整个设备的工作。

3.2 铁矿设备实现国产化

20世纪60年代, 酒钢镜铁山铁矿花1 000万美元引进了一整套瑞典坑内采矿设备, 于是国内矿山机械制造厂统一分工, 测绘复制, 不到一年时间, 就生产出了Simba凿岩台车、T4G装运机、螺杆压气机等设备。由于现在知识产权受保护, 仿造受到了许多限制, 这就要求我们要自己进行技术创新, 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我国在制造大型露天采装和运输设备时, 要按照机械协会的要求, 稳步进行, 加强调研工作, 努力创造条件, 集中力量充分做好攻关工作, 这不仅需要国家支持, 还需要制造厂与用户配合。在矿山设备实现国产化的道路上,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3 铁矿设备选型多元化

我国矿山设备选型较为单一, 通常一座矿山一种设备, 而且设备只选择一种型号。当初为了操作、加工与供应的方便, 各个设备的配件选择一般也相同。但西山矿山却反其道而行, 更新理念, 创新决策, 采用多元化的方针, 采装设备、液压铲和电铲并用, 机械传动汽车和电动轮汽车并用, 使这些设备各自发挥其优势。在年底计算利润时, 西山矿山的利润有了很大突破, 打破了当初各个矿山所保持的采矿业利润纪录。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露天铁矿开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管理模式、应用技术、设备选型等方面, 我们要认真探索, 朝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 选择多种设备, 防止设备单一现象, 创建建矿新模式, 争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露天铁矿开采方面的差距。

摘要:介绍了国外铁矿设备的发展情况, 指出了我国铁矿设备的应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铁矿设备应向智能化、国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露天铁矿,设备,技术创新,选型

参考文献

[1]郑华.专家系统在大型露天铁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 2006

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 篇2

技术创新对管理方式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程度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管理者管理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直接融入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之中。当然,技术创新并不是以原生形态进入管理方式,而是转化为或内化为管理方式的构件才得以体现。所以,技术创新存量塑造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的增量则驱动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1)驱动企业对内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内管理观念主要包括对委托人、员工及委代关系、磨合关系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企业界利用磁盘系统建立了一种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工作体系,利用该系统可帮助实现员工配置的最优化。

另外,信息技术也改进了现场管理观念,现场管理中的“现场”不一定是指实际中的现场,而有可能是指显示屏上的“现场”,“实际现场”与“屏幕现场”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就管理效率而言,后者似乎较前者成本更小。

(2)驱动企业对外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外管理观念主要体现为竞争观念及营销观念。技术创新效应体现最为充分的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进程,驱使管理者更为重视企业竞争,更为重视技术创新引致的危机意识的培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之中不断地注入合作,强化了企业的兼并意识和联合意识。这样,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驱使企业超越传统的从零和博弈中获得竞争中优势的旧竞争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协作加联合共同获取增和博弈的竞争优势的新竞争观。在营销观念方面,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主要以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变革成主要以个性、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的观念。现在波及全球企业界的根植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再造风潮”,其最为核心的观念即为“顾客导向”观,以“顾客导向”观重新审视企业及企业行为。这也表明,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企业再造风潮”更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用完全意义上的“顾客导向”观替代“生产导向”观及不彻底的“顾客导向”观。

第二,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在技术创新效应中,管理方法是首先受到冲击并相应作出变革反应的。技术创新不仅驱动成文性管理方法发生变革,而且对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使新的管理硬件加速替代旧的管理硬件,同时使管理主体的操作技能也变换成适应新管理硬件的形式,这样,体现以电脑技术为主体的新的管理硬件系统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系统的新的管理方法,正在或已经在冲击和改变着主要以人工及简单硬件为主体的旧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管理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整理及传输的方法。传统的信息接收及处理主要依据听取汇报、看汇报材料、现场走访及人工整理等方法,这种传统方法具有许多限制性约束,而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弱化或消除这些约束:

(1)成本约束。听取或阅读汇报材料,对管理者而言,也许只花费少量时间,但对提供材料的下属,则有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新的管理方法只要求管理者对电脑输入一定的指令,就能很便利地在成本非常小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

(2)时空约束。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了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引致管理者只能是平面的而不能是立体地接收信息。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解除大部分时空约束,使管理者能 够立体的、随意的、超越时空地或全方位或单维度地接收信息。具体地讲,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可以随意进行与“实际现场”无异的“屏幕现场”走访,也可以在“屏幕现场”走访期间立即对其相关信息加以电脑整理和输出,这样,原本要经过多重必经之途的信息只须经过简单程序操作就可完成。

(3)可信度约束。传统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使管理者接收到的信息在经过多重过滤和改造之后已经面目全非,这样接收的信息就很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也可能因噪音影响而使其失真,表明传输的信息同样难有高的可信度。新的管理方法由于采用人-机系统接收信息,因而就有可能减少在信息接收及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从而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提出的是,新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信息的失真,甚至有可能较旧的管理方法引致更低的信息可信度。不过,总的来讲,由于减

少接收和传输环节,弱化了人的主观影响,新管理方法接收及传输的信息应比旧管理方法接收及传输的信息的可信度要高。

(4)质量约束。管理方法以人工为主,接收信息的范围较窄、数量有限及整理信息的技术落后,这样就使信息处理质量处在高位的概率不是很大,依据质量不是很高的信息作出相关决策,就有较大可能引致企业走向失败。新管理方法以电脑及现代通讯工具为主,接收信息的范围较宽、数量较多及处理信息的技术先进,这样就使信息处理质量相对较高,依据较高质量的信息作出的决策,就可在一定程序上增加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第三,驱动管理组织发生变革:

(1)组织结构方面,由非信息化组织向信息化组织转化。由于电脑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程序化工作能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电脑完成,引致在非信息化组织中主要从事信息收集、整理、传输等非决策性事务的员工基本上被电脑所替代,同时又引致许多繁杂的控制事务转型为简单的电脑控制,使得监控的范围加宽,所以,在信息化组织中,管理者管理幅度加宽,组织层次减少,也使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tall stucture)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flat stucture)。

(2)在组织性质方面,由单一的实体组织转型为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的共存。实体组织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由实体组织构成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虚拟组织即是指近年来才出现的“虚拟公司”,这种合作形式能更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实现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于实现的目标,而且可一定程度上发挥共享收益和分担风险的作用。具体我们可将企业内部事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和“内部服务”两类,利用“外包”将“内部服务”转移出去由专门的公司加以处理,企业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借助专门公司处理专项业务的专项技术提高“内部服务”的效率及效果。所以,服务外包可从企业总体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企业内部存在的非效率性。由此也缩减了企业规模,精炼了管理组织,使管理组织在明晰目标的导引下利用先进技术的耦合优势更有效率地运作。企业家精神即为创新精神,企业没有创新就只有消亡。企业创新受制于组织的约束,所以,要持续不断地获得创新,用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并推动企业不断走向发展,就必须培育创新型管理观念、构建创新型管理组织、实施创新型管理方法。换言之,在企业之中必须要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型管理方式变革。创新型管理方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激励技术创新,延伸一点讲,激励技术创新主体自主选择较高的努力程度投入到技术创新。这样,我们就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创新型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一,创新型管理观念的培育。

创新型企业较常规企业要冒更大的风险,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要具有旺盛的创新热情及对创新的支持态度;要在思想上经常关注创新,抓住和认识创新机会。所以创新型管理观念就应包括创新支持观、创新接受观、创新风险观。

(1)管理者不仅要自己率先培育创新型观念,而且要在企业深入地帮助和引导员工培育创新观念,即在企业中构建隐含和显见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因管理者的个人偏好而决定创新的命运。对此,德鲁 克曾指出:“我知道还没有一个企业在它的创办人离开后能够继续保持企业家型的风格,除非他已经为组织制定了企业家型管理的政策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企业最迟在几年之内就变得失掉信心和停止不前”。

(2)企业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激励员工投身于创新,而且要关注企业外部的新活动,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有关企业外部创新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企业的大创新活动之中,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企业赢得或强化竞争优势,同时又不能有损于创新源,至少应该使企业利用外部创新的活动成为能引致相关方效用水平均有所提高的帕累托改善行为,否则将或是抑制了外部创新源的创新积极性,或是使创新源为竞争对手所利用,两方面的结局都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3)企业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创新活动,而且要关注隐性的创新活动。显性创新活动,一般是指已纳入企业整体计划或整体战略之中的按正常程序进行的创新活动。隐性创新活动,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企业管理层批准因而也没有纳入企业整体计划或整体战略之中的、按非正常程序(通常体现为业余、“地下”)进行的创新活动。应该说,两种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显性创新活动的激励及支持是必要的,但对隐性创新活动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激励和支持,至少不反对、不故意设置障碍。总的来说,创新型管理观念有助于关注创新、激励创新、捕捉创新和利用创新。

第二,创新型管理方法的实施。

创新型管理方法体现在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中,主要是指管理层对创新者投身创新活动的态度支持。创新型管理方法体现在成文性方法中主要是指通过成文性方法使创新主体能够构建确定性的收益预期。创新主体根据创新型管理方法的运作对自我创新活动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这样有利于创新者理性地选择创新或不创新。创新型管理方法是力求使创新主体的预期纯收益大于0,从而激励创新者积极地投身创新,增加企业创新总量。在此,我们主要以美国3M公司为例阐述创新型管理方法的要点。

(1)时间支持。任何创新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创新型管理方法必须内含时间支持的内容。3M公司制订了一个15%的上班时间来搞创造发明。

(2)财务支持。创新必然要花费成本,对创新主体而言,资金约束往往是最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所以,创新管理方法应内含财务支持方案。3M为鼓励员工投身创新活动,当年发放90多项5万美元的吉尼斯专款,以保证开发新产品资金需要。公司规定,谁要有创新意图,在得不到部门资助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吉尼斯专款,这样就保证了尽可能多的新点子、新设想能不断地及时地转化为利润源。

(3)选择支持。创新主体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并非总是受到所有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了使创新不至于因得不到本部门支持而未能实施或半途而废,创新型管理方法应该支持创新主体自由选择的方法,即支持创新主体自主选择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也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受地方制约自主作出资助或者不资助的决定。这样就加大了创新项目受盗助的概率,同时也刺激着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共同引致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3M公司规定,如果员工有创新点子,首先找他的直接上级要求资助,若上级不批准,员工就可找其他部门;若再被拒绝,则继续寻找。即使被所有相关的部门拒绝,他还可以申请吉尼斯专款。

(4)奖励支持。创新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创新主体投身创新活动,同样是投入成本的行为。并且,创新主体的成本投入不仅包括有形的投入,还包括无形的非货币投入(时间、精力、声誉等),加上创新同时又是高风险活动,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就有可能慢慢弱化甚至成为阻碍力量来抵制创新。所以,在创新型管理方法中,应该包括对员工创新活动的奖励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在低风险环境中勇于创新和积极创新。3M公司的做法是,创新成功者受奖励,创新失败者不处分。公司保护那些勇于开拓进取的员工,并选择适当时机对他进行提携奖励。

第三,创新型管理组织的构建。

“创新是要人来做的,而人总是工作在一个组织之中的”(彼得·德鲁克,1985)。创新型管理组织是创新型管理观念的载体,也是创新型管理方法的中介,所以创新型管理组织具有某些共同性:

(1)对创新员工及创新团体具有强亲和力。创新型管理组织能够为创新提供适宜的小 环境,从而使创新活动受到全方位支持,不受内外因素的干扰。

(2)创新型管理组织确保创新员工或创新团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一般来讲,创新大都体现为团体行为,不过团体行为有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及其他弱化因子,特别是当团体由组织构建时,其负面效应更大。所以,创新型组织应确保创新团体的自由组合和自主运作,这样就有可能获取相容性的激励效果,提高团体运作效率。

(3)创新型管理组织在现代更多体现的是扁平型结构。扁平型结构是技术创新的引致结果,同时反过来因其管理层次少、信息传输快、决策迅速等特点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创新作出相关的决策。对于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动而言,创新型组织一般体现为对稳定和自由组合的矩阵型组织。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0 引言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

创新。

1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3 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大保证。

4 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4.1 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措施,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4.2 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4.3 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4.4 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4.5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要认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其行为的调整,造成企业管理方法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并使企业处理信息迟钝、决定缓慢,缺乏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来,把人视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认识和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技术,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 求得生存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 并且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从短缺转到“相对过剩”,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为适应企业“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贯彻落实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的方针, 管理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提出的, 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地改进、改革, 符合企业实际, 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措施和办法。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指出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 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目前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经济实力的单位中开展。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参与管理创新的主要人员, 一些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 这体现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 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全面开展。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是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的地方, 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 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创新的方法上, 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很少有本领域独创的。日前, 许多石油企业管理成员创新素质普遍不高, 相应的经验和技术理论知识较弱, 在发生各种变化时, 很难快速的适应, 离创新要求的差距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创新这一概念认识的偏差, 许多单位的领导者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 忽视了其经济本质的内涵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的管理人员, 缺乏群众性和创新手段单一, 整体创新能力比较底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管理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转换石油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然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因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管理已经远远不适应了, 有的甚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扭曲。所以, 必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 以保证其正常操作与健康运行,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 必然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2.2 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 经历了“六五”期间的试点, “七五”、“八五”两个管理现代化《纲要》的全面实施, 到《“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的贯彻落实,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单项应用, 发展到多项配套应用, 进而发展到综合应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组织、方法、手段, 使企业管理走向整体优化;二是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学创结合, 学中有创”, 以至在部分先进企业里出现了“管理创新”的新局面。总之,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管理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 这是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本身的一种必然发展规律, 一种新的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技术与管理是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奔驰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一快一慢也不行, 必须二者同步发展, 相互适应, 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它们不仅有发展上的同步性, 而且有水平上的相互适应性。先进的技术, 没有先进的管理相结合, 就不可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大量地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套先进装备, 一套新的生产线, 一个新型工厂, 只有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才能保证迅速达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 达到高效益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使技术进步与管理同步决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并保证管理水平与技术先进性相适应。必须牢牢树立科学的管理出效益, 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企业,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很多企业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 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很差;

(3) 在用工方面,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4) 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司股份制度;

(5)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虽受外部环境影响, 但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1) 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挖业, 具有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 勘探开采难度大、周期长、采收率低;二是自然规律严重制约原油的生产, 石油企业炼化的成本费用高, 三是油气企业工作环境基本在野外, 企业对社会的负担沉重。因此, 石油企业的的创新约束条件要比普通的企业复杂, 而且这些特点加大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本, 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改变。

(2)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 由于国内原油的开采难度较大而用量大, 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投入的成本也很大, 而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度不够, 这就形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3) 良好的创新认识, 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密切相联系。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下, 人的思想就比较活跃, 新想法产生的多而快;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 则有可能导致人反应慢、思路不清,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4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外部条件限制和影响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但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长久以来, 由于我国的原油开采量不高,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根本的认识, 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大,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3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问题

在企业公司化的改革当中,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叠加, 管理幅度比较大, 制定的规章制度较多, 责任、权利、利益没有达到统一, 人力资源的利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向前发展。

4.2 管理机制问题

企业的机制死板,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主要表现为:正负激励不均;被动的比较多, 主动的比较少;制定和落实不统一;制约和支持不匹配。在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单位和部门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

4.3 观念问题

在石油企业当中,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职工对收入值普遍期望较高;保持着计划经济的思路, 感觉企业应该包办一切;对改革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承受能力不高;等政策, 靠领导, 安于现状。

5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方法

5.1 结合实际, 努力创新

进一步强化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思想意识, 做到适应形势, 要以管理创新为目标, 在实践中探索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首先, 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上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 要有所创新, 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质量优先、效益至上、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 不能再走计划经济下的老路子。其次, 管理内容要创新, 从单纯注重物化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 突出强调质量和效益, 使管理的最终效果充分体现在成本降低和利润的提高上。第三, 管理标准要创新, 不能继续沿用多年来一成不变、已失去先进性的管理标准, 应对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检查、评价我们的管理工作。第四, 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施管理, 逐步实现管理手段智能化、信息化, 同时积极探索既能体现集中统一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各单位和职工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5.2 要在强化企业管理, 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内外其它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 对于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缩小管理上的差距,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在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管理局从85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更加迫切要求加快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步伐。但是, 现代企业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 在学习、引进、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 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经验, 一要坚持, 二要创新, 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对传统管理经验的内涵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使一些老经验、老方法焕发新的活力。

5.3 要积极适应油田上市后的新环境, 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必须从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局, 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今后, 我们将会面临许多管理上的新热点、新难点问题, 新的管理体制给我们企业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油田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方面, 大胆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方法, 为全面提高采油厂的经济运行质量做出贡献。

5.4 对技术管理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 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又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 还应该包括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 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内外部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其实涉及到大量的管理问题。如安塞油田在开发特低渗透的过程中, 历经30余年攻关与探索,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在国内领先的开发特低渗透油田的技术系列。这些成绩的取得, 除了科技人员的技术攻关之外, 技术管理的贡献率也不可低估。石油企业的技术进步, 离不开技术管理创新。

5.5 高绩效组织

经过管理学者的归纳, 相对于传统组织而言, 高绩效组织通常更具有下列的倾向:技术创新与冒险, 重视学习, 设计工作要求许多技能, 组织跨部门团队, 以援助者与训练者的角色来代替管理者的角色, 能够为员工的表现提供回馈。只有极少的管理阶层能做到:让每一位成员都接近客户, 能够提高应变力与平衡力, 能够支付与表现相称的酬劳, 将企业有关的信息与全体员工共享, 规划信息系统以支持团队工作, 做到社会面与技术面的平衡。高绩效团队通常是由工作团队、改善团队和整合团队组合建立起来的。高绩效组织中的成员会接管传统管理者与监督者的工作与职责, 因此, 通常也要接受技术技能、行政技能、人际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此外, 高绩效组织还须重新设计工作薪酬系统、信息系统, 并使每个人的绩效目标与组织的使命策略结合在一起。

5.6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相对于强调功能的管理、过程取向的管理和重视投入的管理而言,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更专注于从制度的角度管理经营的结果与产出的质量, 并且极为显著地将经营管理的分析焦点和运筹焦点, 放在经营的结果和管理的绩效上。在管理技术方面,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非常强调绩效的衡量, 以“按绩效付给薪酬”、“按绩效实施管理”、“按绩效分配预算”为原则, 运用信息管理和计划学习, 灵活地设计各种营业收入、毛利率、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等财务结果指标来衡量与控制, 以提供监督、评估, 报告经营结果。经营结果取向管理的问题在于, 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各种指标, 但是传统的绩效衡量指标却可能无法测算出管理绩效的所有层面。但是, 并非所有的绩效都可以量化, 指标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要实施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就须先具备绩效管理的各种成功要件。

6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发展趋势。只有重视并加强管理上的创新, 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自身稳定健康地发展,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它的管理创新也必将带动其它产业, 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创新, 为我国的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也将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受到重视, 并要将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巨大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向艺.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 2007, (3) :24-25

[5]冯悦敏.采购供应链的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11-13

[6]康宇红.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 2007, (7) :32-33

管理创新与人本管理 篇5

2005-5-1 来源:现代企业 作者:杨丽萍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综合当代心理学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1、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意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思想、愿望或远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2、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因此,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容

以人为本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世界各国重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的发展靠什么。

1、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因此,管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人的潜力极大,关键在于开发。一个企业要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就应使企业员工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能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就会取得管理企业的成功。办企业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不是单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办企业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企业中的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是把员工仅仅作为机器体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管理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2、企业为人。“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的关系,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当如何取舍?这里涉及一个价值等级的问题。(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在经济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价值等级序列中,什么是终极的价值?开始人们可能认为经济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因为在体验其他事物之前,生活必须首先得到保障,因而应该把一切有益于维持生命、健康和活力的事物放在首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致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一致。然而这一回答却和企业终极价值判断大相径庭。企业的终极价值也不仅仅在于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这涉及企业价值观中关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什么”的问题。

3、企业靠人。以人为本管理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创造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或“团队文化”,这是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倡导的是“人性尊重”,把自由性作为每个人的人性本能,在此基础上凝聚起亲密无间、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的组织,就是尊重人性的组织。

三、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体现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近几年一些大企业为引进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选拔管理人才的创新。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始尝试内部公平报考制度,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岗位的负责人。为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企业相继撤除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便人员流动更为灵活,这可使每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以人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效能和工作效能。此外,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积极性激励的最优化。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二战”后数十年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两次顺利渡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成功的奥秘就是重视经营权、淡化所有权,这也是日本股份制企业与欧美企业最大的差别。“二战”后日本取消了干涉企业经营的财阀控股公司,随后使股份高度分散化。股份高度分散化使股东大会变得有名无实,企业的实权掌握在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者手中。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变电检修技术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变电;检修技术;管理

电力行业在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江西电力行业也得到发展,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电量供不应求,特别是用电高峰期,造成用电紧张情况。江西电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江西电力主要是以火电为主,使用煤炭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江西煤炭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火电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支撑,会造成当地资源紧张。电力工业产生的废气也会影响空气质量。虽然江西电力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可是在发展水电工业时,对市场实际发展情况不了解,高估水电工业发展带来效益,造成水电浪费。

一、变电检修技术分析

(一)故障诊断。1、综合诊断方法具有完整的诊断流程,它需要诊断人员收集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归纳,除收集信息以外还需要采用专门的系统分析相关信息,对归纳总结的信息进行最后的整理,就可以形成故障诊断结论;2、分析对比方法,先分析以前的检查结果,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将各种结论进行对比,采用合适的方法,可以知道分析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意义,说明变电设备还没有出现较大问题。还可以将同类型的设备结果进行对比,进行实验室需要设定相同的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不准确。

(二)状态监测。1、变电检修工作人员要实现监测需要设备和系统的支持,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变电设备工作状态情况,统计出相关数据。还需要对变电设备进行监督和管理,随时掌握运行情况;2、检修工作需要严格遵守工作要求,采用合符标准的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检测,首先需要解体设备,对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方便检修工作人员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出现设备故障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3、变电检修人员除可以在线检测以外,还可以离线监测,这需要采用相关设备辅助工作进行,例如振动检测仪。要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设备,保证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三)具体检测。要实现具体检修需要检修人员和相关设备配合,采用故障检修系统严格控制变电设备运行情况。

二、变电检修管理存在问题

(一)检修计划有待改善。目前的检修计划需要依靠人员制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检修计划操作流程比较复杂,技术不熟练的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检修时间过长。检修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很可能导致电网运行存在问题,这将威胁电力工作运行情况。需要针对电力系统运行情况重新制定检修计划,要符合电力运行标准,提高变电检修工作效率。

(二)管理存在问题。变电检修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可以通过每个月检修计划反映出来,很多企业采用年度或者季度检修计划,可以在施工中发现存在的矛盾,而月度检修计划可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真正把实际的工作情况反映出来。有的电力企业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干扰,影响电力系统运行,还会对公司工作进度安排造成影响,需要根据电力企业具体工作情况,实行有效的管理。

(三)检修现场安全问题。变电检修工作由于受到设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问题。检修设备不同正常工作,就会影响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设备检修工作没有做到位,很容易出现设备故障。检修工作人员没有发现设备问题,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处理检修现场安全问题。

三、检修方法应用

(一)继电保护设施检修。分析继电保护设施的事故和故障的原因,用以指导检修工作。很多事故出现的原因不容易发现,例如干扰事故,对设备进行检查,分析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都没有发现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分析问题,严格控制继电保护设备的质量问题,检测设备问题时需要按照相关标准,控制设备质量。其中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设备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检测,杜绝设备问题。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根据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情况调整检修计划。

(二)高压开关设施检修。开关设备在我国应用比较广,可以收集历年开关设备出现的问题的资料,分析这些资料可以了解一些相关信息:1、分析对比国内外开关设备事故频率可以知道,我国在制造开关的材料、处理密封个问题都不能和国外相比,需要针对材料和开关密封问题采取措施改善这种情况;2、开关内的断路器出现问题是机械造成的,需要调整开关内的机械。在设计开关时需要针对出现问题进行设计,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和开关构件的检测。

四、检修管理

要实现变电状态的检修需要控制检修成本,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可靠,要重视检修管理工作。定期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如果检查中发现设备问题,一定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作用不大或者存在严重问题的设备淘汰掉,更新设备,可以提高运行效率。还可以对运行设备进行检修,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采取可靠的检测方法,帮助开展检修工作。

(一)输电设施检修。可以综合几种检修方法,提高检修效率。以前的检修方法比较单一,不容易发现变电设备中隐患,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设备问题和故障,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检测方法,可以成立专门的检修部门,部门之间责任需要明确好,检修工作人员处理好相应的工作。

(二)转变管理方式。影响检修工作的因素很多,例如现场环境、设备等。在制定检修计划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具体的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实施有效的检修计划。在制定检修计划是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市场变化情况,还可以吸收原先计划的优点,综合各种检修方法的长处,制定合理的计划。

(三)完善检修流程。变电检修工作需要合理的方案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在分析变电运行情况时,由于受到限制因素的制约,导致检测结果不正确,没有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就没有办法保证设备在运行时会不会出现故障。制定完善的检修流程,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可以提早发现设备运行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还可以针对检修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经济的计划,保证检修工作顺利进行。

(四)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变电检修工作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检修工作效率:1、增强检修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2、重视关键设备的检修工作,要控制检修工作的成本,可以在企业实施考核制度,定期考虑检修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3、重视检修管理,对于检修工作人员,要求认真完成检修工作,重视锻炼检修技术,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问题。

结束语

变电检修工作对维护电力正常运行非常重要,需要重视变电检修工作。严格遵守检修相关标准,做好变电检修工作。变电检修技术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需要检修工作者熟练相关技术,认真处理检修工作,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良.浅谈变电检修技术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线路设备的维修技术与管理 篇7

1 铁路线路设备修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1.1 必然性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铁路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的应用给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对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必要措施,传统的“检养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新型铁路,采用更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势在必行。

1.2 统一性

目前,线路设备的维修技术不断提高,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不仅适用于铁路方面,同样适用于公路、桥梁、隧道等方面。随着铁路应用的微机化、信息化不断加深,线路设备的检查和维修速度明显加快,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1.3 多元性

该设备的维修体系不仅包含设备的维修技术,还包含设备的检修模式和方法,以及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从传统单一的维修技术转变为了多元性的维修模式。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可以使铁路道岔提速和使轨道结构强化提速;可以使隧道以及桥梁的结构更加完善,使列车在桥梁和隧道中行驶的安全系数更高。该体系为铁路提速和行车安全提供了多元素的技术支持。

2 设备修理技术控制及管理的重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变革和进步,铁路运输行业同样受到了影响,许多新型的高科技应用将线路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带到了新的高度,可在实际线路设备维修技术控制及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重点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分别为维修人员的专业性欠缺,维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项线路设备资料无法及时更新以及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2.1 维修人员的专业性欠缺

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其不同线路设备都有自身的不同用途,新设备的应用,使得维修人员应该采用新型专业的技术对其进行维修养护,但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时间短,维修人员在技术的掌握上还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导致维修工作所需的时间长,或维修人员未及时掌握新技术,无法完成新型设备的维修工作。在管理方面,应对维修人员进行督促,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为维修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2 维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铁路运输系统常常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只能在停止运行的线路上对列车进行维修和养护,一些列车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线路设备有问题,但在不影响正常列车行驶的状况下,常常是在列车结束运行后再对线路设备进行维修养护,这样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列车的运行间隙不会太长,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维修工作,导致维修人员在线路作业时常常处于时间紧、任务重的状态下,这对维修人员是一种考验。

2.3 各项线路设备资料未及时更新

我国铁路部门开展线路设备的统计间隔较长,通常为一年两次,甚至一年进行一次线路设备统计,导致各项线路设备资料未及时更新,给维修人员的养护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2.4 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开展任何工作的前提,其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铁路部门也是相同的,个别部门未设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导致维修工作无法有序开展,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3 改善措施

3.1 加强对铁路设备的检查

由于铁路设备线路运行具有的特性,通常在检查工区检查线路时的工区人员较少,且文化水平偏低。同时,应扩充队伍力量,实现新旧制度的交替,外业有技术专家检查病害,负责检查铁路线路中的相关设备病害问题,比如铁路线路平面现状、线路纵断面的平整性、线路动态以及钢轨状态等。内业有“90后人员”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此进行有效结合,为保养工区提供第一手设备病害资料。通过对线路设备的内、外业管控,有效地了解了线路中各个环节的工作状态,加强了对线路状态的检查,又有效地分配了工区人员的“特长性”,真正掌握了每一段铁路设备的现场状态。

3.2 加强线路设备的维修技术

线路设备维修涉及的范围较广,比如线路、道口、桥涵的维修,清挖道床翻浆,保证线路道床有良好的排水性,对防护设备以及排水沟等设施进行维修和养护。此外,对线路的调整包括了线路的应力放散、调整轨缝、矫正轨底坡以及改变轨矩等。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维修工作均以周期进行,周期对线路进行巡检、周期对线路进行维修、周期对线路进行大中修等,加强对线路设备的维修,提高维修效率和维修质量,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是铁路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

3.3 完善我国铁路的线路维修技术

我国的铁路行业发展迅速,维修人员的技术常常与设备的先进性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提高线路设备的维修效率,保证线路设备的维修质量,并改善管理方法,实现对铁路线路设备维修的合理资源配置,使维修工作可以正常、有序开展,进一步将铁路线路设备维修规范化,从根本上改善维修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之实现效率最大化。

4 结束语

铁路的线路设备维修技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与铁路线路设备维修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先进的维修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故障位置的精准维修,而落后的维修技术不仅会延长线路设备的维修时间,且无法切实保证线路设备的安全性,采用优质的维修技术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铁路的行车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关系着铁路事业能否正常、有序的发展,做好管理工作,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铁路的线路设备维修技术落实到实处,为铁路的安全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燕沛君,袁长卿,黄守刚.浅谈铁路线路设备的修理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0).

浅析现代设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篇8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传统的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 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 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

1.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 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 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 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1.2 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

由于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工作量过于庞大, 很多企业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 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 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 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 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1.3 设备使用的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面, 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 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设备使用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有利于强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2 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

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 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设备复杂系数,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 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有必要建立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维修体制。

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维修质量, 减少设备使用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修人员, 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占用。

3 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 自动化、集成化。由于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 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 势必提高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可靠性是一门研究技术装备和系统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科学,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能以最少的时间和费用, 保证所需的工作寿命和零故障率的方法。可靠性科学在预测系统的状态和行为的基础上建立选取最佳方案的理论, 保证所要求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标志着机器在其整个使用周期内保持所需质量指标的性能。不可靠的设备显然不能有效工作, 因为无论是由于个别零部件的损伤, 或是技术性能降到允许水平以下而造成停机, 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灾难性后果。

可靠性工程通过研究设备的初始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预测设备的行为和工作状态, 进而估计设备在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 从而避免设备意外停止作业或造成重大损失和灾难性事故。

4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趋势

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润滑油黏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与设备生产厂家的数据相对比, 分析设备运行的好坏, 对机组故障作早期预测、分析诊断与排除,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降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延长机组运行周期。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了解和掌握设备在使用过程的状态, 确定其整体或局部是否正常或异常, 早期发现故障及其原因, 并能预报故障发展趋势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 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 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设备更加复杂, 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 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 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 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这一技术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维修体制, 节省了大量维修费用。多年来, 我国对设备主要采用计划维修, 通常造成欠修或过剩维修, 不仅费时花钱, 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寿命, 而且导致事故。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后, 可以变“事后维修”为“事前维修”, 变“计划维修”为“预知维修”。

5 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的趋势

设备的预知维修管理是现代设备科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为减少设备故障, 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防止生产设备的意外损坏, 通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进行设备整体维修和保养。在工业生产中, 通过预知维修, 降低事故率, 使设备在最佳状态下正常运转, 这是保证生产按预定计划完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预知维修的发展是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预知维修需要的大量信息是由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 通过对设备的状态监侧, 得到关于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润滑油黏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由专家系统对各种参数进行分析, 进而实现对设备的预知维修。

6 结束语

以上设备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是与当前社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相适应的, 这些新发展带来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 以上提到的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信息化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设备维修的专业化、社会化;预知维修又离不开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和可靠性工程;设备维修的专业化又促进了故障诊断技术、可靠性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孝泉, 杨来武, 谢伟, 等.修井作业设备运行现状与管理对策[J].内江科技, 2003, 4:20-22.

[2]亓和平, 崔金兰.油田企业设备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15-18.

[3]马汝彩, 王奉涛, 徐涛.石油设备更新决策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7, 36 (3) :60-63.

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篇9

一、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设备管理工作创新与生产管理模式优化是相互关联的, 它们既是共同促进和相互发展, 又是互相依托、密不可分的关联体。2005年以前, 由于中厚板产品市场主要以卖方为主, 企业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产能提高等方面, 设备管理工作采用的是以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中厚板产品市场竞争得越趋激烈, 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粗放型的设备管理模式已不适宜新形势生产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不科学导致设备作业率较低, 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及设备故障频发 (多为重复故障) , 使生产运行及设备管理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为满足生产需求, 济钢中厚板厂在实施预防维修的基础上, 注重设备管理模式创新和最大限度满足生产过程对品种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在引进、消化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基础上, 以全员参与设备管理工作为基础, 以追求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以操作、点检和检修三方为管理体制构架, 以EAM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 以实施设备状态点检管理为手段, 对主要生产线设备采取以状态预知维修为主、生产线的动态平衡检修为辅的快速检修维护模式, 形成了符合现代中厚板厂生产特点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制定出制度化的、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保证了设备技术状态完好与生产能力提高, 满足了企业生产新模式的需求。

二、设备管理模式创新的内涵

建立效益型的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 强调的是发挥设备的综合效益和提高设备技术功能的预控性。而提高设备综合效益和预控性工作不能局限于设备管理本身, 还应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多项内容, 应通过进行综合评价找出能满足生产、质量和安全工作要求的最经济和最能发挥设备功效的关键点, 还应实施以设备技术状态受控管理为基础的设备检修管理新模式。

1. 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前提

(1)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维修队伍。为实现效益型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 济钢中厚板厂采取了打造素质高、技术好的专业维修队伍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以进一步提高对设备状态的预控能力。由操作人员、点检人员、修理人员组成了全员参与的立体维护管理网络, 不仅使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 也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 操作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点检和非关键设备维护, 实现了对关键部位设备的全天候监控, 负责及时向专业点检人员提供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 他们是执行设备点检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由点检人员组成的维护网络系统, 负责设备的专业点检工作, 监督和指导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 及时向修理人员下达检修指令并实施监督职能。修理人员是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一部分是由济钢中厚板厂内部人员组成的专业维修队伍, 另一部分则是由外协维修人员组成, 他们共同按照点检方下达的检修指令开展检修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部分设备的大修任务。

(2) 采用内外结合的检修模式。济钢中厚板厂在企业内部配置了由少量修理人员组成的专业维修队伍, 并将其作为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主体, 主要负责生产线上检修难度较大和关键设备的检修工作, 以及重要零部件的组装及修理工作。为有效控制设备检修的时间、质量和节约维修费用, 还兼有对外协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职能, 外协维修人员主要负责非关键性设备检修。由于外协维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人员和工作时间均不固定, 因此他们主要负责弥补专业维修队伍人员不足时的情况, 在专业修理人员指导下对非关键设备实施检修。通过将二者进行优势互补, 既解决了检修工作少时检修人员闲置问题, 又缓解了检修工程多或检修工作量大时人手不够的矛盾。

2. 信息和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在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不但使设备点检人员能更快捷和高效地获取相关技术信息, 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正确分析与诊断, 还可及时掌控设备运行状况及劣化发展趋势, 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实现对在线主要设备进行有效的预控和管理, 解决了工厂长期存在的检修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进行及时检修和过度维修等问题。济钢中厚板厂通过将设备状态点检及故障诊断管理与EAM系统相接合, 实现了设备信息链的闭环管理, 为实现由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向预知维修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 通过对加热炉风机、高压水泵、粗轧机、精轧机等关键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不但能对设备的振动、温度等技术参数进行科学分析, 还可制作出设备技术状况及劣化发展趋势图, 把设备隐患等信息及时传递给点检人员, 以便于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

3.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关键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不但可有效调动和挖掘各车间参与设备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潜能, 还能充分利用各级点检及维修人员的工作经验, 以弥补和解决外协人员经验少和现场情况不熟悉的缺陷, 充分发挥检修资源功能和显示实施集中管理的优势, 实现了设备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进一步提高设备在生产运行中的保障能力。中厚板厂在建厂初期, 采用的是生产车间与检修车间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 生产车间负责本车间的设备检修工作, 检修车间负责全厂的设备检修任务, 二者的工作职能在许多地方相互重叠, 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为了提高生产车间的操作及修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工厂改革了原有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 对各生产车间的维修工作职能也进行了优化。例如, 检修车间只负责主要生产线上关键设备的检修任务, 其他辅助设备则由各生产车间负责, 明确了生产车间的设备管理工作职能及责任, 在设备数量较多的生产车间还配备了主管设备的专职副主任, 以进一步强化新体制下操作方的设备管理职责和加大设备综合指标的落实力度。在各生产车间还配备了少量的点检人员, 他们在厂点检站统一指导下完成设备点检工作, 并负责本车间设备日常维修及指导外协人员进行较大规模检修工作。

为了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制度化, 形成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和操作性强的设备管理工作流程, 济钢中厚板厂对原有的设备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主要包括《设备点检管理制度》、《设备润滑管理制度》、《设备状态监测管理制度》以及《点捡技术标准》、《润滑作业标准》等6项制度和4项标准。在定期开展效益型设备状态预知维修体系的专项检查时, 对照标准及时纠正不合格项目, 并通过开展系列培训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 使员工进一步树立和加强了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的理念及意识, 认识到了开展预知维修模式的重要意义。

4. 效益最大化是实现预知维修模式的目标

效益最大化不仅要体现在设备维修、备件、材料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 还要体现在实现品种质量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国内中厚板产品市场产能的不断扩大和释放,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残酷, 只有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 具有管线钢、石油储备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 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稳固的竞争地位。良好的设备保障能力不仅是实施高端技术产品生产的工艺基础, 也是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保证, 例如, 辊道上的任何一个毛刺都可能造成几百吨钢板的表面划伤, 这种划伤现象在以前普碳板的生产过程中并无太多要求, 但对高表面质量钢板就会造成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因此, 设备管理工作已由过去的只为生产服务, 转变到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上来, 不仅要追求较高的设备作业率和完好率, 还要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规划为中心, 正确处理好设备维护与品种开发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系, 为提高品种开发和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取得的效果

济钢中厚板厂通过加大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的推进力度, 不但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也在确保设备技术状态完好和各项功能持续稳定发挥同时, 为产品的品种、质量及产量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设备作业率的快速提高和维修费用稳步下降的目标, 设备管理的各项技术及经济指标, 按工厂计划均得以顺利实现。

(1) 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设备作业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实施效益型的预知维修模式, 不但提高了设备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保证了品种板生产质量, 还成功地开发出100kg级高强钢、X80管线钢及油罐钢等高端技术产品, 品种板的比例达到93.8%, 高级专用板的比例达到76.5%,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2008年的设备作业率比2006年提高了3%, 不但使中厚板的产能得到充分提高, 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提高了检修时间的可控性。在预知维修模式实施以前, 像轧机万向接轴、压下螺丝、机架辊等大型零部件的检修任务主要依靠外协人员完成, 由于外协人员的检修经验少、工作主动性差及检修时间的控制能力低等, 常造成检修工作的拖期, 而这些大型零部件的检修时间又决定着全厂生产线停机的时间, 因此严重影响了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行。通过实施预知维修模式, 工厂将大型零部件的检修工作改由检修车间负责完成, 不但积累了员工的实践经验, 锻炼了队伍和提高了检修水平, 也大幅度缩短了检修时间。例如, 轧机万向接轴的更换时间由22h减至12h, 轧机压下螺丝的更换时间由28h减至16h等。

(3) 设备事故大幅度减少。通过开展预知维修模式共发现和排除了轧机电机转子轴裂纹、十字包轴承异常等多起安全事故及隐患, 为设备的主动维修和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设备事故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两年的重 (特) 大设备事故率为零, 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

创新园林管理与绿化管理分析 篇10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园林绿化没有科学的规划

1.1.1 缺乏长远的规划。

虽然我国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理论研究较少,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园林绿化管理与城市发展进程不协调。园林绿化建设前期,缺乏对城市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整体生态环境的考察,因此,园林景观整体格局与城市建筑不协调,因而缺乏欣赏价值,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另外,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用地效率低下,植物种类搭配单一,立体感和画面感较差,资金投入与绿化效益不成正比等诸多问题。

1.1.2 缺乏完整的园林绿地规划。

(1)城市规划绿地缺少监管,经常被人为损坏、占用,导致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度减少,既不能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性,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息和游乐的需求。(2)居民区、政府单位以及公共绿地比例严重失调,政府部门绿地面积所占比重过大,而公共绿地面积则无法满足公众需求,比重较少。此外,新老城区绿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平衡,老城区绿地面积较少,不符合城市建设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完善管理,合理布局。

2.2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2.2.1 园林绿化没有实现统一、协调管理。

我国大部分城市对园林绿地实行分散管理,以至于出现城市的政府机关、开发区、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区的园林绿地管理各自为政,十分混乱,无法形成具有全局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管理制度,园林绿地综合管理的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不能实现统一协调的管理,导致城市规划绿地面积屡被侵占,整体分配比例不均,导致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出现不协调。

2.2.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管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够公开化,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高层管理者对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关注度较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没有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甚至不计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从而导致园林绿化管理制度长期得不到完善,发展后劲不足。

2.3 园林绿化观念不正确

2.3.1 园林绿化与城市总体规划不融合。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地规划面积较少,并且预算资金不足,绿化景观标准低、面积小,缺乏高水准的园林绿化设计。此外,城镇绿化主要以低廉的草坪为主,乔、灌、花草等多种植物相配合的景观较少,缺乏科学规划。

2.3.2 园林绿化设计理念不合理。

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过于重视广场功能和景观效益,建设时选择树木和花草都是颜色艳丽的品种,无视具有抗风沙、洪涝、净化空气的树种。城市园林绿化追求高覆盖率,不够重视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园林绿化建设时关注近期效益,无视长远效益,绿化的生物品种和城市本身的生态系统融合程度不高。

2.3.2 缺乏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政府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对无法产生经济效益,投入资金较多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关注程度不高,以至于园林绿化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3 改善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3.1 运用先进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3.1.1 运用德尔菲法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方案。

德菲尔法就是以专家会议为基础,创建的一种背靠背专家咨询法。这种新型的专家咨询法可以吸收更加广泛的建议,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专家预测过程需要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园林绿化建设者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园林绿化建设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3.1.2 运用动态规划方法。

园林绿化工作者需要将园林绿化过程分成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要根据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出现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子过程的决策都最符合实际情况。园林工作者采用动态决策法,可以保证园林绿化管理的复杂问题得以解决。

3.2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首先,园林绿化要符合地区特点和文化内涵,将城市园林绿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建立城郊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其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不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注重维护区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做到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形成更加符合自然生态的园林绿化工程。最后,园林绿化要具有改善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园林绿化整体规划要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珍稀物种保护的内涵,打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

3.3 实行全民化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3.3.1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素质。

城市园林绿化的直接控制和监督者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他们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作用发挥程度的大小。因此,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对园林绿化的科学管理。

3.3.2 提高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关注度。

政府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打造全民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社会氛围,激发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化的兴趣。此外,广大社会公众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树立城市园林绿化、人人有责的意识。

4 结语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不仅是城镇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能力,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文明程度。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卢文龙.现代园林工程管理调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 刘正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供电企业电能计量技术与管理创新 篇11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能技术;计量;管理创新

前言

在电力企业中电能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电力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就决定了提高其技术含金量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电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能源之一。供电企业作为地方各级的核心企业,在保障供电企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电能计量技术便是保障工作中的基础。如何灵活运用价格杠杆原理,从何对用户的电量消耗给予合理的引导,实现供电企业的电能计量有效管理,只有进行新型计量技术的探索并推理出科学的改进方法,才能帮助企业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1、电能计量技术改革的重要性

电能计量技术的改进,有利于促使电能计量数据朝向真实性发展。时代要求迫使现代的电能计量技术一刻都不停歇的在向远程化管理方向推进。电力计量技术的推广,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电力计量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1.1 电能计量促使工作管理效率提高

现代计量远程观测系统,可以根据掌握具体信息,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效避免因时间延误而造成的损失。摒弃了过去发现不及时、检测效率慢、准确率低下、工作效率低的局面,取而代之的现代化电能计量方式优质利用,使得工作管理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1.2 有效防范窃电现象发生以维护企业利益

电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无法脱离电的存在。但是一直以来的窃电行为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供电企业电力计量必要安装防窃电装置,这些装置的安装技术,国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只有保障供电企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经营健康稳定发展。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有效控制窃电现象,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以充分保障。

2、电能计量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用户用电负荷的急剧增加,电力市场的改革正在结合配网改造工程的启动需求而逐步加强。电力计量装置在企业中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地通过准确的电量计量以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而是应用技术分析管理来不断适应已现代电力能量的需要。

2.1 电能计量的管理手段落后

资产管理没有实现动态化。没有新购、库存、拆回、报废等环节的具体措施管理。质量分析监督不到位,低效率高成本,如没有各类各厂电能表的故障分析、质量监督。采购管理不科学。如招标、定标、验收、抽样、统计还是沿用过去的手抄法,不但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形成抄表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局面。

2.2 线损统计缺乏准确性

工作人员在抄表中都严格遵守所规定的抄表定额,不可以随便变更程序,这就导致了购售电量的抄表工作无法在同一时间完成,季节性变化大致使线损波动的,造成线损统计缺乏准确性。

2.3 用户用电窃电缺乏有效监控

自动抄表系统在目前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各种窃电方式现场查获能力不够,难以发现各种技术窃电手法。抄表负责人应没有定期审查表示数和计算电量、电费等数据,手抄电表所能掌握的用电信息的有限的有限性无法突破,也没有及时的到装表现场检查,供电部门是通过每月一次的对户抄表来监察与管理用户的用电的。缺乏正确性的确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曾发现因计错倍率导致电量长期少计的情况。缺乏针对性继而效率低微,对于有力打击窃电行为,必须加强对供电企业职工的培训,完善用电营销监督管理办法。

3、电能计量管理的创新

3.1 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调动计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作保证。当前,从事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和考证,会操作系统,系统就能自动对不符合工作流程的行为予以提醒,有效解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要尽量减少计量专业人员的流动,实现电能计量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3.2 预防电能计量故障及差错的措施

选用的合理容量表计,对于40A以上应采用带互感器式1.5(6)A 宽负载电能表,以防止过负荷烧毁计量装置;在雷击经常发生的地区,应把电能计量装置由专人负责倍率管理。避免互感器错发、错装或一组互感器变比不同。定期检查互感器变比,减少止倍率差错;在用户侧安装采集器对负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调整负控终端以及台区安装集中器,加强对需求侧的负荷管理,促使有序进行检查电能表二次回路的完整性,规范安装试验用接线盒,达到提高计量可靠性的目的。

3.3 实现电能计量信息管理

建立电能计量装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功能模块形成有机联合的整体。保障用户侧安装采集器或负控终端以及台区安装集中器顺利工作。信息采集系统的推广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促使变电站电能计量装置为主线,跟踪管理工作采用微机进行管理,建立电能计量资产的台账,逐步做到利用条码进行识别,及时传递业务工作单的工作联系方式。有利于电力管理者查询计量业务进行的过程、添加新增用户、修改用户基本信息、用户的档案资料、电能计量的各统计数据,实现了电力用户的基本信息等资料管理,等。用户的供电方式、计量方式都是模块要处理的信息,同时还有用户用电设备一次接线图等。

4、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完善

4.1 采用新技术实现低压电能计量装置全部自动化。2013年7月9日,国网天津电科院完成了对原三相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全自动化检测,在国内尚属首次,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即将告别人工检测时代。也就是说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整合和构建统一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实现远程自动化实时抄表、用电信息异常报警、电能质量监测、线损分析、预付费、用电检查及负荷管理和负荷控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线损四分以及需求侧管理的分析决策,满足了电力市场的运营要求,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也为供电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发挥了作用。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与现场终端进行通讯,这样不仅减少了手工录入的延期性,提高了抄表表码的准确性,为线损计算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还可以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4.2 计量自动化系统给四分线损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供电企业于2003年陆续建设并投入四分线损管理系统。2011年开始进行计量自动化系统主站整合建设,将原有的全部厂站端采集设备、负控装置、配变终端和低压集抄设备全部统一接入整合后的新计量自动化系统中,并开发有序用电、线损四分管理等高级应用功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按照分区、分压、分线和分台区对定时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再把处理出来的数据发送到四分线损系统,方便了线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网的线损,同时给决策人员的决策提供依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约供电企业的管理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就是电能计量技术,因此,为了维护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就要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来提高电能的使用率,使电能计量技术成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屏障,从而达到监控的目的,让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脱离繁琐的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节能减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克景,绿色电能的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科技,2008(2)

[2]胡国柱,21世纪我闲电能的发展现状分析[J],企业现代化,2009(2)

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 篇12

技术创新是煤矿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也是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赢得一席之地、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途径。不仅与企业的长远发展、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密切相关, 也是提高企业综合能力的根本所在。为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从如何做好煤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入手, 结合实践经验介绍加大企业设备技术创新工作力度的方法与措施。

1 煤矿设备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煤炭是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 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所以, 煤炭行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经济提升及社会发展进程均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然而从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无论是开采方面, 还是生产利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已对国家煤炭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产生了严重地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煤炭行业生产结构不完善, 对行业发展产生严重地阻碍作用。②煤炭行业的管理水平较低。③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④煤炭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有待提升。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生产技术方面的落后。因此, 要想真正解决以上问题, 加快发展, 就必须加大设备技术创新力度, 使企业的自身状况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适应, 能够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不仅是一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任务, 也对企业的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等,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 国内煤矿企业数量比较多, 且规模较小的煤矿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小煤矿的生产能力及生产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其经济效益也相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小煤矿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 而大大缩减少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久而久之, 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更加突显, 并成为影响企业进行设备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2.2 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员工的整体素质高低与煤矿企业设备技术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着密切关联, 只有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素养, 才能使得设备技术创新工作得以真正实现。但是在实际中发现, 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员工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低, 整体素质较差, 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进行设备技术创新的难度, 也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产生了严重地阻碍作用。

2.3 技术创新与培训较少

就目前情况而言, 煤矿企业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宣传工作开展的较少, 即便是开展了, 也因内容枯燥等原因, 而不被员工所接纳。例如, 多数煤炭企业的设备技术创新宣传等工作, 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板报或工作简报的形式出现, 不但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各企业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使得能够营造设备技术创新工作的亮点较少, 深度不够。更为重要的是, 大部分煤矿企业的技术培训工作形同虚设, 在煤矿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 部分企业管理层为了节省开支, 降低生产成本, 刻意降低集中或外出培训的次数和时间, 使得技术创新培训等工作变得更加匮乏。

2.4 制度贯彻不到位

(1) 技术创新等相关激励制度贯彻不到位, 人员流动问题比较突出。就目前情况而言, 多数煤矿企业很难将设备技术创新奖励落实到位, 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待遇差、地位低等问题, 有技术专长的工作人员都想脱离技术岗位, 而转向行政工作。

(2) 在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重要项目需要技术人员去努力攻克和拼搏, 但因采矿、机电、通防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而无法实施, 使得整体项目难以有效推进。

2.5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近年来, 虽然不少企业也在致力于设备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 但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因缺乏对自身优势予以充分认识, 技术创新工作也未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 而是直接将引入的先进设备投入生产, 未在此技术上予以进一步的自主创新, 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此外, 由于国家尚未形成完善健全的技术创新市场, 有些科技项目又有着较高的申报标准, 很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既造成当前科技创新难度大、生命力弱的局面, 导致设备的科技创新推力缺乏后劲, 又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联系不够密切。

3 实施手段

3.1 技术措施

3.1.1 故障诊断技术与点检制相结合

随着经济及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 煤矿企业设备故障的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发达, 例如, 矿用红外线温度测试仪、电缆综合探伤测试仪, 以及电缆耐压测试仪等相关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得以普及和应用, 有效降低了故障的发生频率, 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也进一步提升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就目前情况而言, “点检制”不仅成为煤矿企业较为常用的设备管理手段, 其作为一种动态管理模式, 主要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定点、定人、定期予以维护, 也有效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1.2 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等管理手段

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在部分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已得到普及和应用, 在提升了设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 也有效提高了企业利润。例如, 计算机的存储功能使众多的设备维修等相关信息得以保存;企业实现了资料的快速编号、图纸检索, 以及图表的快速绘制等。此外局域网功能还使企业建立起高水平的现代化办公平台。众多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使用, 不仅使得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朝着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也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1.3 加速陈旧设备的更新速度

众所周知, 有效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 从某种情况而言, 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则是依据现代科技有效提升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程度的重要体现, 具体可以分为:①加大科技改造力度, 大力引进国外当前先进、高效、高产的采煤设备, 以及国内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装备等, 来应对和解决陈旧机电设备的更新问题。②对技术性能差, 工作效率或安全性较低的设备, 必须及时进行更新或改造, 通过提升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总体科技水平来有效提升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和有序发展。

3.2 管理措施

3.2.1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的支持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在煤矿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 为了使设备技术创新等工作不受资金因素的限制, 国家及有关部门需加大对煤矿企业设备技术创新的投资数量与力度, 同时针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出科学与合理的投资计划。

3.2.2 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

就目前情况而言, 国内煤矿企业在设备技术创新上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企业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 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煤矿企业还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其他煤矿的先进管理经验, 并从自身情况出发, 不断改进和完善煤矿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

3.2.3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需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重视人才引进的全面规划。煤矿企业要想使得设备技术创新工作得以真正实现, 必须做到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能够培育和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适于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具体做法可以采取:①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设备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参观学习。②邀请行业内技术权威或专家来企业开展专题讲座, 有针对性的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③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觉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④企业的各级领导不仅树立人才意识, 对人才的引进工作予以高度关注, 还应积极制定科学的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 加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并为他们提供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上一篇:构建小学高效课堂下一篇:公共计算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