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管理

2024-10-16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共12篇)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科研机构改革的深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相适应。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农、林、牧、副、渔、水利、电力、气象、环保、土地、土肥等涉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具有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载体的文件材料。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农业科技活动发展的全过程, 是各项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 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依据和必要条件, 是珍贵的科技信息资料。

1. 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档案工作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特别是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档案不仅是相关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 更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 而且在价值作用上, 农业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的属性日渐显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要做好纸质文档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新载体形式文档的整理和利用, 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2. 加强收集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 将本部门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应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照片等及时收集归档, 努力使农业科技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农业科技工作计划、纳入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与农业科技活动同步进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多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了解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形成时段及内容, 及时收集、整理农业科技档案。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管理, 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试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鉴定阶段、奖励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有条不紊地进行, 保证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转变服务观念

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一, 档案部门要有超前意识,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超前服务;其二, 全面系统地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二是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即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做法, 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近年来, 在我县农业部门进行的1万亩测土施肥技术推广中, 档案部门积极主动, 先后提供了2万多条相关土壤化验数据, 并从中分析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编制出《土壤变化规律分析图》, 为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节约化验费用5万余元。

4. 促进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目前,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较低, 一般约占30%,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兴农需要科技, 成果需要应用, 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可对农业科技成果起到活化、应用和推广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推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开放农业科技展览室, 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业科技档案展览荟萃了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及广播、电视、报纸、图片展览、实物展示、技术交易等多种媒介, 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四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编写培训班教材, 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依据, 对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以研究, 主动与生产、科研部门沟通, 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 分析利用规律, 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 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

5. 提高人员素质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者既要懂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知识, 又要懂档案管理知识, 要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转变管理观念,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档案管理、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能力;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推进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做出贡献。为此,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在职档案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培训, 使农业科技档案人员掌握网络技术知识, 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水平。同时要引进一批具有能力的相应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和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农业生产跨跃式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为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保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范围

适用于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原则:

一、因地制宜,引进的技术经过充分试验、示范,有专家组审定意见,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在本地区首次应用的新成果或新产品,必须有相关鉴定证书或有效材料证明该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自然条件等。

二、经济效益明显:使农作物增产在5%及以上或成本比推广前降低5%及以上。

三、社会效益突出: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劳动条件,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使之符合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畜及环境安全,符合绿色循环生产等理念;减少农药与化肥的用量(或提高农药与化肥利用率);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五、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简化劳动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第二章 制度保障

第四条 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一、奖励措施包括证书表彰、资金奖励;

二、惩罚措施包括通报批评、一定金额的罚款。第五条 学习与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正确理解执行。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了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的目标还是有差距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水平,使我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还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 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办法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于激发农业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有促进作用,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社会的进步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2.1 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2 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續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2.3 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要想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就要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客观的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往传统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新技术的实施中,有的农民因为受到了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是按照原来的施肥方法对所种植的农作物施肥,对新推出的科学技术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因此,要注重对农民思想的教育,帮助农民实现思想的转变,让农民接受新的科学思想,正确的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种植农作物。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想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实现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工作,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从而为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35-137.

[2] 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62-63.

[3] 高集光.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27-228.

[4] 李丹霞.浅析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及其优势[J].中国外资,2013,(10):97.

分析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 篇4

1 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

1.1 农艺节水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技术和覆盖技术。

1.1.1 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深耕层、疏松土壤的方法, 使土壤缝隙中的雨水渗入数量和渗入速度增加, 进而使土壤吸水效率提高, 从而有效防止出现地表径流和水资源浪费现象。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少耕、中耕以及深松, 在进行耕作时必须结合农作物和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耕作。没有经过翻转的土层, 通常雨水难以渗透到土层深处, 针对这一情况, 可采用深松的耕作方法。当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时, 则应采用中耕的耕作方法, 即人们俗称的锄地。通过这样的耕作方法不仅能够起到松土作用, 还能有效抑制水分上升, 减少水分蒸发, 同时, 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灭草作用, 对农作物根系进行有效的保护。

1.1.2 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主要包括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在农作物处于生长初期时, 用地膜或秸秆将其覆盖, 保证农作物生长具有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避免不必要的水分蒸发, 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培肥、促根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覆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节水的目的, 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农作物产量。在利用覆盖技术进行耕作时, 必须保证其通风性, 避免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正常呼吸带来影响。

1.2 工程节水

工程节水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灌水工程、集水工程、输水工程, 对水资源流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减少水资源浪费, 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2.1 输水工程

输水工程的应用主要包括输水管道运输和输水渠道防渗两种技术。管道输水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将低压管道埋入地下的方式进行输水, 直接利用管道将灌溉水输入田间。该技术主要用于地表平整地区。例如对菜田、粮田、果树的灌溉等。管道输水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效率高、投资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 在利用管道疏通技术进行输水时, 必须对管道材质进行严格筛选。渠道防渗技术主要是通过将长畦改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的方式, 减少水资源运输过程中所出现的浪费现象, 从而使灌水利用率有效提高。该技术主要适合在山区水库的水资源输送过程中使用。

1.2.2 集水工程

集水工程主要包括水窖工程、方塘工程以及塘坝工程和拦河引水工程。集水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同时, 还能对天然降水进行有效汇集, 此外, 还可以对地表径流和无效灌溉水源进行拦蓄, 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2.3 灌水工程

在灌水工程中, 灌水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微喷灌、渗灌、滴灌以及小管出流灌等。灌水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灌溉水进行过滤和加压, 使灌溉水流经各级管道,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2 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展望

2.1 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域, 实现信息化的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农业管理节水技术与计算机设备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红外遥感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 对土壤、空气以及农作物的水分动态、气象动态以及水分需求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测试和采集, 从而保证农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 还能够对灌水量和灌水时间进行准确预报, 实现对土壤含水量的有效控制, 在节水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

2.2 系统化发展趋势

利用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应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 使农业管理节水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 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必须实现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完善管理节水系统, 落实管理节水政策, 实现节水技术的多元化, 建立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模式, 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外, 还应对污水、废水进行合理的处理, 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利用, 将生态、节水、环保有机结合, 并进行综合考核。同时, 还应将现代技术与节水管理结合,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实现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是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 也是促进我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 水资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却尚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 必须加强对农业管理节水技术的应用, 通过信息化、系统化的节水技术,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 减少水资源浪费,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使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1]许迪, 高占义.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 (6) .

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财务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协会的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经费收支,保障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行,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范围为*****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第三条 财务管理由协会财务部具体经办,协会理事长为首问责任人,财务部主管对协会、理事长负责。

第四条 协会财务部应设置专人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实行对账、物实行分别管理。设置协会财务总账和各类专项资金明细账。设置原始凭证以及各种单据的保管夹,分类整理和保管,不得遗失,损毁。

第五条 各种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登记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准确填写登记来源、时间、大小写金额、事由等明细项。所有财务报表不得擅自涂改,不得补填,漏填。确需更改的,需经理事长同意,并在更改后签字。

第六条 各种财务收支的登记以权责发生制为依据。

第七条 协会的财务收入主要的来源包括:

(1)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缴纳的会费;

(2)政府及业务部门的专项拨款;

(3)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服务等收入;

(4)利息收入;

(5)争取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和捐赠;

(6)其他收入。

第八条 取得财务收入后,经手人须在一日内将所得财务收入送交财务部负责人处。财务部负责人进行填写登记(一式两份),并将所得收入记入财务总账;需要设立明细账的专项资金,按规定设立明细账。签收单一份交财务送交人,一份留财务部作为原始凭证保管。

第九条 协会财务收支情况的相关数据向协会成员公开。

第十条 财务收入中的现金应在银行设立活期账户保管,实物应根据其性质分类进行妥善保管。

第十一条 协会财务支出实行“量入为出”原则。做到勤俭节约,科学配置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十二条 协会财务支出途径主要包括:

(一)协会大型活动;

(二)专项资金使用;

(三)协会业务开展活动;

(四)协会成员表彰或奖励;

(五)其他获得资金使用批准的活动。

第十三条 协会活动需用资金时,原则上采取先垫后报的方式,即先由活动负责人垫付资金,活动后再出具相关单据至财务部报账。

报账时需持有的单据包括:活动的费用清单、签盖有财务专用

章的发票单据(发票单据需填写具体开票时间、有相关单位的财务专用公章、详细金额和项目等信息)。发票、收据需经理事长同意并签字后方给予报销。

第十四条 财务部经办人员审核发票无误后,按照发票金额支付现金。同时申领人填写收据(一式两份),并由申领人和财务部经办人员签章。收据一份交申领人,另一份连同发票留财务部作为原始凭证保管。同时将支出项目记入财务总账。

第十五条 协会大型活动及金额大于1000元的活动,经协会理事长同意可预支资金或使用支票。

第十六条 财务部支出资金时,需申领人填写收据(一式两份),详细记录支出时间、事由、大小写金额、购买物件等情况,并由申领人和财务部经办人员签章。收据一份交申领人,一份留财务部作为原始凭证保管。同时将支出项目记入财务总账。

第十七条 协会预支资金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该活动的财务负责人必须持预支收据和附有相关发票的财务使用清单至财务部报账。报账程序同第十三条。

第十八条对于预支资金的报账,根据财务使用清单,实报实销,资金有剩余的,财务部应回收资金,并登记收入,开出收据;资金超出的,经理事长书面批准后,方可报账。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若专项资金有具体财务使用要求,依据该要求执行,若无要求,参照其他资金使用方式执行。

第二十条 若在紧急情况下需使用资金,可以电话或口头取得理

事长同意,财务部确认无误后发放资金。但应在之后立即补办手续。

第二十一条 财务部每月进行一次财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财务收支以及余额是否匹配;

(二)账户登记是否真实、及时、准确和清晰;

(三)原始单据是否和账户登记相符,是否有损毁;

第二十二条 财务管理的责任人包括:理事长长、副理事长、财务部主管。

第二十三条 若财务检查发现问题,财务部主管需根据问题内容,负责核实、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

第二十四条 由于财务相关负责人个人原因造成的错误或损失,由个人承担赔偿责任;由非人为原因造成错误或损失,由协会理事会商议解决。

第二十五条 财务责任的处理方式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赔偿、追回款项、销账等。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农业技术推广协会。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当代 创新 优势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是目前党的首要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也不断提出新的农业发展目标,其中,农业信心化和信息服务等已经开始实施建设。所以,农工业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拓宽农业的发展范围和前进的有效途径,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极其总要。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开始实行信息化发展方针,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农业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指导。作为当代农业创新的前进动力,农业信息化为现代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导了其前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过渡,虽然,整体状态都有所提供和改善,但是,我国却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还是发展知识型农业上都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另外,如何发展市场农业经济和如何根据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也都是我国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同步发展策略,有机结合各种相关知识,与其他各产业互相帮助,互利共赢,提供一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课题。我国对农业管理的创新意识提出的时间相对先进国家来说比较晚,虽然我国对此项目研究的起步晚,但是我国已经摆脱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向多样化研究趋势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的经济管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开始引入数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逐渐灵活多变,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另外还常采用理论实证结合分析法。这些各具优势的研究方法都有着其相应的研究效果。理论分析有理论归纳又有逻辑演绎,建立命题又对理论分析。世界上大批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模型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理论研究的其中重要的代表。实证研究则是对实证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进行演绎分析,绿色生态食品的研究以及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实证研究。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对农业的管理方法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的高水平,又向另一种未知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手段一直在优化,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量经济模型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发展的日益成熟稳定性。此外,他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研究模型。通过新理论的应用和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引入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丰富其知识内容,结合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文献,把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尽可能地发挥其研究价值。以下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以围绕模型创新为主要入手点。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敢于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勇于对知识探索创新,其中以著名的选择实验和乙醇扩张实验为代表。通过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不仅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科研人员挖掘内在的探索发现的欲望和潜力。

2、优化已经存在的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地扩展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一批钻研创新的同时,也存在大批的優化完善已有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员。对所存在的研究方法的改进工作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还促进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其他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农经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始逐渐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也逐渐出现在农经问题研究中。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性。

三、结语

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一些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出现在国内外的创新研究方法,提出信息化农业的现实作用,并且强调创新研究的优势,以便得出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推广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孙礼照,章泽生.张西营关于农产品价格对宏观经济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1990,(05)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7

一、农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建国初期至今, 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经历了数次改革, 不断转变职能、完善结构, 总体上保证了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 目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1. 农业部门权责不一, 调控手段不足, 制约了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 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状态, 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始终是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却滞后于农业政策目标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农业行政体制的管理范围和手段仍局限于生产领域, 对农业生产以外的政策目标, 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在生产能力建设方面, 仍习惯于上项目、搞基地, 用投资手段来支持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结构调整, 对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 缺乏必要的价格指导和市场调节手段。这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论是调整农业政策、实行支持保护, 还是执行减让承诺、参与国际竞争, 都要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有与之相适应的职能和手段。

2. 管理机构的同构设置, 束缚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的产业, 只有因地制宜,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十分有必要按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带。但是, 从省到市、县的地方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设置上基本与中央一致, 职能高度同构。这种情况, 既不利于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 也不利于地方专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客观上也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不利于农业区划特别是特色产业带的形成。

3. 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影响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然而, 千家万户的小农分散经营面对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暴露出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的严重缺陷。同时, 政府对农民的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也难以到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是连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使得农业的市场主体缺位。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国内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大市场, 也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农业管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深入,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做到农业行政事务有的放矢, 以适应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完善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 要在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健全法制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1. 农业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部门首要做的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讲, 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就会表现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塑造服务型农业行政理念是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的要求与必然趋势。其次, 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要求农业行政部门不断更新观念, 迅速面对现实,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与途径。更应树立开放理念, 将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向广大农民开放, 全面推行“阳光政务”。

2. 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

在农业行政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 更应注重管理体系的创新。在职能的优化上, 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重新定位, 准确界定管理部门的职权与职责。应着力于建立、完善和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一是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市场服务职能, 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 营造和维护公平与法治统一的良好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自觉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政策以及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控农村经济运行。三是培育和健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如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竟争力。四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作用, 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增加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总之, 要促进政府农业行政职能由全能向有限, 由管制向服务, 由划浆到掌舵的转变, 促进部分农业行政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 农业内部各产业,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厂、农产品的加工与运销、食品的安全与国内低频市场的开发等,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人为割裂,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管理职能分散的体制安排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我国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 尽快将各部门涉农机构撤消或合并, 对现有的涉及农业管理有关部委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 农业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组合, 组建新的综合统一的农业部门, 确保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和农村发展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协调。

3. 实现管理技术创新, 构建农业“电子政府”

提高行政效率是当前农业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 除了加快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外, 提高农业行政的信息化程度是一个关键。但农业网站不多, 而且信息量少, 更新速度慢。因此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还应该包括农业行政手段的创新, 主要指农业行政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当前,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提高农业政务信息化程度, 从而能更及时、准确、有效的实现为农业服务的目的。

要加快农业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先就要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或政府上网, 而是要打破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实现整个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 并在网上实现与公民的互动, 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对于广大农户和决策者都十分重要, 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搞好农业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 必须建立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 就是要建立与网民的互动反应机制。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的论坛进行农业问题的讨论;对重大农业问题的决策可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群众意见;设立网上咨询信箱, 并对网民的邮件设专人及时回复。

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 篇8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1. 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 就是突破那些阻碍发展的条条框

框, 继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 营造出一种能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 才能有创新思维, 才能够打破经济管理的条条框框, 创建出新的体制。因此, 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必不可少的过程。

2.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对现代农业经济有着极大的

推动作用。想要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 只能从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面入手, 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抓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3.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可以使得科学发展观在农

业农村工作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和落实, 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努力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发展迅速, 尤其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农业经济的管理不但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而且还能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终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1. 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农业经济的波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落后, 农业的波动会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波动, 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给农业带来了低效率。

一般来说, 管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管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的时代, 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薄弱, 农业的科研人员经济收入水平也不高, 农业的科研装备也比较落后, 农业经济整体来说投入不足, 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2]。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改革不够造成的, 只有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建设[3]。

2. 农业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创新在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内容上, 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 在条件和资金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方面, 我们应该积极的开拓经费来源, 通过各方面来经费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能力。我们针对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 在改善科研条件方面多下功夫。第二, 在信息管理方面, 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 优化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最后在成果的管理方面, 我们应该不断进行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 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3. 农业经济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方面, 我们首先要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 在进行全方位、开放式地认识问题的同时, 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由于以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应该摆脱以前的思想, 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其次是要在我们心中树立服务意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 服务是每一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如果我们没有服务意识, 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4. 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建设方面, 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 科研人员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 才能尽快实现农业创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我们应在这样的氛围下, 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总结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不等同于守旧型管理, 管理创新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创新, 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参考文献

[1]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22

[2]张伟力, 张怡, 李桂君.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新西部, 2008.4

沃龙农化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篇9

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作物的命脉, , 缺水时, 气孔自动关闭, 光合作用停止, 纤维增多, 品质差, 植株根浅, 营养不全, 产量低;浇水过多, 土壤透气不良, 氧气减少, 根的呼吸受到影响, 根系发育不好, 果实内的成分含量减少, 品质差。

苗期要控水蹲苗, 不浇水或浇小水, 促使发根, 为高产打基础, 定植前10 d对地块漫流渗灌, 浇足浇饱, 定植时点水浇苗。5~6 d根系扎出与底湿接墒后, 视其缺水情况可较快速浇一次缓苗水;以后控水蹲苗, 促根扎深, 前中期要小水勤浇, 提高产量和品质, 后期浇水次数要少, 大水浇, 浇透水。

浇水要做到四看:看生长时期浇水;看作物长势浇水;看气温情况浇水;看肥土特点浇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料是作物的粮食, 除了碳、氢、氧是通过空气和水供应外, 其余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硼、铜、钼、氯都要有土壤供给, 但土壤的含量满足不了高产的要求, 或难溶解不能被作物吸收, 因此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

在用肥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全面正确认识氮、磷、钾肥料的作用;2、科学施用中微量元素;3、重视有机肥的合理施用;4、化肥不能一次性施用过多。氮要晚施, 以追施为主;磷要早施, 以底施为主;钾要中期追施。若一次过大会造成土壤浓度急剧上升, 出现盐害、肥害伤根减产, 并非越多越好, 施得越多, 利用率越低。作物有一个特点, 就是饿不死, 但可以“撑死”;5、推行配方施肥;6、根据作物生长需求, 结合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实行配方施肥。

1、大气中的氧气含量21%完全能够满足植物呼吸需求, 而在土壤中, 根系只能利用土壤空隙以及。2、土壤中的氧, 而溶于水中的氧是有限的, 所以土壤透气不良或含水量多就会由于缺氧而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烂根, 严重时植株死亡。要适度深翻土壤, 科学施肥, 合理浇水, 缓解水气冲突。3、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空气中0.03%的含量基本满足露地作物光合作用需要。在大棚条件下, 隔离大气对流, 二氧化碳不足, 要及时通风换气, 以增加二氧化碳。4、光合作用;在阳光下进行, 吸入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活植株白天、晚上都进行, 吸入氧气, 放出二氧化碳。

没有一定的温度作物不生长, 温度过高作物同样不生长或生长不良、品质下降。

温室大棚及时拉起草帘、及时清扫棚膜上面的灰尘以增透光。

药是杀虫治病的, 只有对症才能有效。作物生长不良, 首先要查找虫源病因, 分清是虫害还是病害, 还是生理原因。

生理性病害是缺乏某种营养或营养过剩或水、肥、气、热失调引起的生理障碍, 只能通过施肥补充营养元素或浇水、透气、增光、控温、控湿等来解决。只打药, 不补充营养元素无济于事。主要表现为叶枯、叶黄、小叶、花叶、卷叶皱缩、发育不良、矮小瘦弱、心叶变形坏死、僵苗、僵果、花打顶、不座果以及落花落果等。

病原性病害是由土壤、肥料、种子或环境存在的病菌、病毒引起的, 比较复杂, 必须从保健、管理、用药几个方面综合防治, 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土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 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在种植农业上主要发

挥着水、肥、气、热的供应和调控作用。对土壤的要求既要蓄水保肥、透气性好, 又要营养全面, 有机质含量高, 还要上下通透, 冬暖夏凉。要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环境。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分析 篇10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党和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用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由于自古以来, 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 虽然近年来, 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丝毫不能放松的。 和世界其他农业强国相比, 我国的农业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为了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党和国家政府开始探索寻找新的管理模式, 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

1 倡导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策的不断向前推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农民的农业思想具有保守性。 落后的生产方式、科技管理人员、农民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调动广大人员的生产创造积极性,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条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样, 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组成成员, 中国也在不断地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策的不断向前推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农民的农业思想具有保守性。 落后的生产方式、科技管理人员、农民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调动广大人员的生产创造积极性,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条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2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1) 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改革促进发展, 创新促进进步。 要想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首先要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 作为农业管理部位, 我们要积极倡导这种观念, 通过走访基层, 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理念。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 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 首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不能很好的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后续的工作就很难展开, 因此,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这种创新观念, 让农民群众心里有所了解。 作为工作人员, 我们要树立崇高的为民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的为农民服务, 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树立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要想促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就要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丰则基础强。 将发展农业经济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 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庞大的工程里,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入基层, 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术, 提高农业经济的附加值。

(3) 农业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上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其中农业科研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一个切入点。 国家部门应该改变以往的资金投放模式, 严把资金投放关, 要根据不同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水平下拨科研资金, 这样既可以是科研基金发挥到最大的利用效果, 同时也能促进各个农业科研单位相互竞争, 调动农业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科研成果的进步。 对于生产出来的科研成果, 要将其转化资金, 进而继续投入到科研生产中。 通过这样的不断循环, 可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 改革促进发展, 创新促进进步。 要想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首先要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 作为农业管理部位, 我们要积极倡导这种观念, 通过走访基层, 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理念。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 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 首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不能很好的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后续的工作就很难展开, 因此,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这种创新观念, 让农民群众心里有所了解。 作为工作人员, 我们要树立崇高的为民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的为农民服务, 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创新, 有利于提高竞争能力。 社会上的各项各业都需要培养创新的意识。 因为只要通过不断的创新, 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同样,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命脉的农业经济, 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 同样离不开创新。 通过不断的对农业管理模式实行创新,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创造出更大的农业价值,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为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过来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科技水平的提高、市场需要的转变、生产模式的转化。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它不但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反却给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阻力。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在在国民经济的突出作用, 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利民.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风, 2014 (05) .

[2]葛萍.对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4 (15) .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为切实服务于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我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与农业产业链条各相关方(农业企业、农业行业、农业协会、农业市县)密切合作,不断深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一、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与素质为出发点,基于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职业化、综合化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探索形成了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于农业生产策划、掌握农企管理要领、擅长农产品营销”的农业经济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一方面,多方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社会内化进课堂与课堂外延入社会,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分三个阶段渐进式安排教学进程,第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培养专业单项技能。第二阶段为第5学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综合模拟训练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预就业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逐步递进,使学生的基础扎实、技[LL]能过硬与素质全面,为顺利就业和良好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

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

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

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

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調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四、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五、小结

经过多年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成效显著,办学质量大幅提升,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只有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校行企合作机制,共建共享,才能使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实施;只有充分运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当前普遍厌学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韩维仙,陈世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动因和特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浅析 篇12

1 果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果树整形剪枝

部分果农不能按照要求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 主枝开张角度太小, 个别的甚至不拉枝开张角度反而将主枝拉向中心干, 致使树体抱合;不重视培养侧枝及结果枝组, 树体枝量较少, 不进行夏季修剪。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 可以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均衡树势, 维持树势健壮, 使果树保持良好的生长势, 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果实的质量和减少病虫害, 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管理的难度。

1.2 不重视疏花疏果

实际生产中, 很多果农不进行疏花疏果, 总认为多留果产量高, 导致落果严重, 造成养分无效消耗。另一方面, 即使留下的果实数量多, 但个头小, 出售价格低, 收益并不好。不进行疏花疏果, 还容易造成果树产生大小年和发生病虫害。

1.3 病虫害防治存在不足

果农不能适时用药, 往往是病虫害大量发生后才喷药防治, 这不但增加了防治难度, 且防治效果也不好;在选用药方面, 存在药不对症的情况, 以及因防治不及时, 药量过大的现象。因此,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应树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 立足于“防”。要抓住果园主要病虫害作为防治对象, 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 认真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 科学地选药用药, 适时进行防治。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生产绿色食品, 提高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4 不重视采收后的秋季果园管理

多数果农在果实采收后不再进行果园管理, 而是任其生长。有的果园在10月上中旬, 大部分叶子就已脱落, 有的甚至落完。根据果树的年周期生长规律, 在秋季果实采收后, 此时秋高气爽, 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都利于果树进行光合作用, 利于花芽的形成, 是树体进行养分积累的大好时期, 因此应该认真地做好这一时期的管理工作。一是施好基肥和叶面肥;二是适当进行秋剪, 对仍然没有停止生长的新梢进行摘心, 以促进枝条成熟;三是搞好病虫害的防治。

2 果树栽培技术要点

2.1 果树嫁接

果树嫁接是果树无性繁殖的方法之一, 即采取优良品种植株上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株的适当部位, 使两者结合而生成新的植株,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或接芽, 与接穗或接芽相接的植株叫砧木。采用嫁接繁殖的新植株, 既能保持其母株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果树嫁接可保存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使林木提早收益以及培育新品种。果树嫁接的流程主要是:接穗的采集及处理、嫁接方式、嫁接时期、嫁接方法和嫁接后的管理。

2.2 果树栽培

设施果树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 在不适宜果树生长的地区或季节, 人为调控创造适宜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保证其正常开花结果, 生产出反季节、时令、新鲜、优质、无公害果品的方法。果树栽培技术主要有:设施果树扣棚前冬剪及人工破眠技术;设施果树的控长技术;设施果树坐果率的提高技术;设施果树棚内综合管理技术。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调解果实成熟期, 提高产量和品质;减少自然灾害影响;扩大果树种植区域;增加经济效益。

2.3 果树寒害预防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寒害发生, 给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提高树体的抗御寒害的能力, 对果树生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二要选用抗寒的优良栽培品种;三要改进栽培技术, 提高越冬能力;四要加强田问管理, 增强树体抗性;五要加强树体保健, 改善环境条件。总之, 寒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预防寒害必须强调综合技术措施。

摘要:农业技术在农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析了果农在果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果树栽培技术要点。

上一篇:非标准审计报告下一篇:现代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