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2024-07-08

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通用12篇)

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篇1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得到稳定良好发展,必须要使其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为能够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对当前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策略对企业管理进行积极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能够得到更加理想效果,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分析

1.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为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据其所依赖要素重要程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而言,其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所以,对于知识型企业而言,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当将科技作为支持,将知识型人才作为基础条件,将创新作为基础内容,从而使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密集、知识密集以及人才密集的一个综合体,进而使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提高其竞争力。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管理创新为必然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方法也有很大变化发生,在有些国有企业内其管理方式已经发生很大转变,由原本单纯生产型管理逐渐转变,逐渐形成生产经营型管理。在当前国民经济开始向市场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市场,正在逐渐转变成为自主经营市场主体,并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得以逐渐建立。这些情况均表示我国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渐增强,并且市场体系也得以不断完善。为能够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传统管理理念转变,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将新型管理方法及制度建立起来。

3.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属于必然要求

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传递方面明显加快速度,一个国家经济利率及汇率波动很快便会对其它国家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近几年以来,随着外资投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当前投资主体已经向跨国化方向发展,并且投资方式也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我国企业竞争逐渐面临越来越复杂情况,已经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现象。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改革传统管理方法及管理制度,从而使其能够与当前快速变化市场环境向适应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管理创新特点分析

1.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全员性特点

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其在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若创新程度比较低,其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当前管理工作,或者是改进成熟管理技术,因而其复杂程度相对而言比较低。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任何企业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主体。在当前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通过员工将问题解决已经成为一种主要方式。依据企业管理本质来看,其创新对企业中每个人均有所涉及,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所产生影响以及从企业员工角度来看如何进行改进,企业内每个员工最具备发言权。所以,在当前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每个员工均可能成为主体。

2.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系统性特点

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该特点而言,其是以企业系统性为来源的,其所指的就是在探索企业管理创新入手点及对管理创新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当将企业系统性作为依据。对于企业而言,其属于比较复杂的一个系统,在该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联系。对于系统内某个要素或者某些要素而言,若其处于不良状态,则其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要素,并且就整体而言企业系统也会出现不良情况。另外,企业系统实际运行是依靠人的,同时其也服务于人。若企业系统有不良情况出现,其所导致结果必然使人们产生不满;相反而言,若企业内人员不存在不满感,则表示企业系统状态比较良好。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系统性能够着手点寻找提供可能,同时在评价管理创新成果方面也能够提供相关标准。

3.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变革性特点

企业管理创新变个性特点所指的就是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通常涉及调整企业内部权益关系,因此对于很多管理创新而言,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大程度管理创新而言,其实质为企业深刻变革,

三、企业管理创新有效策略分析

1. 在企业管理中创新组织结构

根据西方一些企业实际创新情况而言,为能够对当前不断变化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积极应对,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当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正在向三个方向不断发展。第一,小型化,其所指的就是对大企业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小型企业,对这些小型企业积极鼓励,使其能够负担自身职责,不断激发起创新活力;第二,扁平化,随着现代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内部也不断增加管理层次,企业在管理方面表现出官僚式特点,起效率比较低,所以,当前很多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开始选择扁平化组织结构,该结构特点就是管理层次相对而言比较少;第三,有机化,该组织结构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对于外界环境存在的变化,可有效灵活地及时进行反应。对于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做大做强,同时也应当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企业,对其组织结构优化方法积极吸收借鉴,从而使自身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得以不断增强,这样才能能够保证在今后市场竞争过程中提高其竞争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创新激励机制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创新激励机制,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十分有利。根据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仅仅依赖于少数管理人员,在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难保证其创新动力,并且也很难使企业内部实现全面管理创新,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调动所有员工创新热情,并且使其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在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若仅仅利用行政命令无法使员工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因此,在企业管理韩国中管理人员应当保证企业内所有员工均具备创新权利,在员工创新过程中应当给予其持续支持,从而使员工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表现比较良好员工,应当给予其一定物质奖励,从而激励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发挥出更大能量。

3. 在企业管理中创新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应当将所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主体,这些人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发起者以及执行者。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良好文化氛围,从而使所有员工均能够树立创新理念,使其能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重要性充分认识。在企业员工树立创新理念基础上,企业发展便能够不断充满动力,对企业进步及发展也就能够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4. 在企业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及知识分享机制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社会上很多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思想不断出现,并且得到较好发展,因此在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对外界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思想能够不断吸收,从而才能够保证企业知识及理念始终先进,同时这一点也是企业得以创新的基础条件。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其实质就是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吸收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思想。另外,在这些新资源被企业内部吸收之后,还应当将知识分享机制建立起来,使所有员工均能够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习他人知识,这对于员工知识积累十分有利,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四、结语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必要内容,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作为企业内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策略积极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保证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摘要:一直以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意向内容,是保证企业得以稳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管理十分必要,为能够使当前企业管理取得较理想效果,应当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及质量均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企业进一步良好发展。本文就企业管理的创新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郭金胜,刘尹霞.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2):97-98.

[2]曾培能.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21):45-46.

[3]周琼婕.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投资,2013,(1):178-179.

[4]谢洪明,陈盈,程聪.网络强度和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资本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9):32-39.

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篇2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必要因素,也是企业树立、培养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企业管理也深受其影响。如今的企业管理模式正经历着从分工到整合的历史性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意味着系统创新、整体优化、文化再塑,因此,要实现企业永久续航的梦想,就要加强体制创新,梳理整合信息,重塑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模式 创新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建立、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道德的总称。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为大家所认同和遵守,随之成为企业员工及管理阶层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石,并为各成员提供行动及约束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一旦企业有效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时,该企业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反之,当企业的服务或产品不为大众所接受时,企业就会失去竞争能力并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及时根据环境变化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随之而来的企业固有文化的挑战。

然而,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匹配的程度决定了其提供了正能量抑或负能量。企业的文化并不是伴随着企业的成立就自然而然存在,而是在同其运营环境相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一旦企业文化形成,这种文化就会比较持续和稳定。

企业文化的价值会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以较快的速度清晰明了地传达给企业成员,因此,该企业文化价值观就得以广泛的共享及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不仅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会愈加紧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运营环境,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今社会,创新是人类的基本,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于身处极大竞争压力下的企业来说,管理创新已然成为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许多企业的营运第定律就是“创新就是生存”,并且大大从中受益。因此,管理的灵魂就是创新,二十一世纪管理和创新愈加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对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企业文化在促使管理创新顺利进行时,必须要同时改革企业文化来支持创新。在工作计划中,企业相关人员首先要了解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员工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程度,进而形成详尽的管理创新方案。企业的管理层需先向员工展示、阐述企业的战略前景并获得支持。同样,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同样重要。在一个企业中,管理创新会影响到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倘若企业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并就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必然能促使团体能效的充分发挥。虽然资产报酬率、市场占有率、现金充足比率等是评价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但决定着长期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着人们行为并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使企业员工舍弃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并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利益与成就。具体说来,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企业文化自身的创新

当我们解析企业文化时,必须要判断企业文化是否涵盖支持冒险及改革的相关内容。若企业文化中本身包含创新的内容,并且对员工的创新思维失误不但不处罚,还会采取相应宽松的策略和措施,并表彰其创新精神。当企业文化明确地做到了这一点时,管理创新的实施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包含鼓励创新的方面,企业才能积极地为明天的成功做出努力。想要激发发散性思维,就要在鼓励冒险的同时做到容忍失败的出现。对个人或组织失误的谅解,是激发企业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清楚有利于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价值观和文化类型。并且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组织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需要不同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要掌握战略目标的独特性。

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需先对有企业文化进行客观的估计,即企业首先要清楚有利于实现其核心任务的规范和价值观,依据这些所需要的规范之后,来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评价,并预计现有的企业文化对任务的实现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一旦企业发现了企业文化和期望效果之间的差距,就应及时分析出其原因,并为达到理想企业价值规范而继续努力。

三、总结

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的不断壮大,我国企业在管理上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想更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制度,通过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对现有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变革与完善,才能够保障企业制定正确经济发展方向,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一、传统会计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中小型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只要财务部能够做好相关工作即可。殊不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关系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是与企业其它业务紧密相关的工作。财务人员只有充分融入到企业的主体业务循环之中,才能够保障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就目前一些企业财务管理而言,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仍旧将自己的职能看作是财务的审批者。现如今,财务职能的转变,应该带动财务管理人员本身职责的变化,采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将传统的审批工作扩展到服务方面,将自己从审批者过渡到服务者。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保障自身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财务隐瞒现象严重

所谓的财务隐瞒,主要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制度方面,是实行票款分离以及收支两条线制度。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已经习惯了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资金进行随意分配,在新管理模式下,这种行为被有效制止,因此一些财务人员便会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将本应该及时上缴的预算资金变为往来款项资金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自己对资金的控制能力。

(三)责任界限不明确

每个单位都应有其自身的财务责任管理制度,在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之后,一些企业在核算中心与其各部门之间的财务管理职责上容易产生疑问。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实施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行集中式的跨级核算之后,企业并没有对自身各部门会计主体的职责进行调整,因此这些部门对自身职责还存在着一些不明确的方面,且会计核算中心要对每家企业的合法性与其真实性承担责任。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一)分散型

通常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是目前企业运用的最多的一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能够更清楚的掌握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大多情况下会选择深入到一线去进行调查了解。这种财务管理者深入到基层进行财务状况调查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分散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保障财务经济合算的有效性,并且让企业会计人员能够直接参与到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往来中。

(二)交叉型

交叉型的会计管理模式是典型强调以人为本的模式,相对于传统会计管理,这种管理在观念上有了极大的改变。交叉管理能够让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之间充分进行业务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对于新晋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旦某一环节出错,容易造成会计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企业经营秩序的顺畅。

(三)统一型

统一型的管理模式是对分散性与交叉型两种的融合,是目前企业应该采用的管理模式。统一型管理不仅能够让财务人员深入到企业经济往来之中,还能够加强各会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保障财务业务的不断完善。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完善管理机构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中心,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并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包含财务核算监督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各机构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设立应根据国家经济政策法规,结合本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来设定,保障会计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正确面对会计主体

企业的会计主体就是企业会计部门需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会让企业面临不同的主体,一般是企业的内部人员或是外部人员。例如,企业的会计人员从属财务部门或者管理部门,企业需要正确处理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企业会计人员出现被单位架空,不能有效进行财务核算监督的状况;或者会计人员是企业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企业在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会计人员与其主管在工作只能上的关系,注意对其职能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会计人员不能独立进行财务监督与核算工作的情况出现。

(三)做好以人为本

现如今,我国各行各业都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财务人员的有效关怀也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企业福利待遇也成为了员工选择企业的重要因素,要想减少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对员工进行必要关怀以及提高各方面待遇是最有效的方式。

企业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要强调公平公正制度,避免任人唯亲现象产生。一些中小型企业在人员选拔上不够注重能力,容易产生裙带关系,这样一来,一些没有真正实力或是根本不是财务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在从事财务管理岗位时必然会出现能力不足现象。另外,企业在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上应该保持一致的管理待遇与要求,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人员思想上的负担,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实施监督管理的创新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障企业会计管理的根本,有效监督应该围绕对企业会计业务的预测、分析、决策以及控制来完善。企业要构建科学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往来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并加强入账时对原始凭证的重视程度,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状况出现。

结论:

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够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企业不至于被竞争淘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为企业带机遇与挑战,企业应正视这种挑战,通过科学创新的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竞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

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过程,合作伙伴,合作组织形式,合作效率

0 引言

创新是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国家要求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协同创新的概念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创新越来越复杂,人们认识到创新已经从熊彼特意义上的主要由R&D部门完成的线性过程,向由多个主体参与的、相互依赖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转变。随着经济进化理论(Economic Evolutionary Theory)的发展,对于创新的研究从企业的角度扩展到了“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框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将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陈劲(2011)指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进行深入合作、资源整合,产生“1+1>2”的系统协同效应。

1.2 协同创新的表现形式

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相互协作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自1992年我国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我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不仅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程逐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渐趋提高,而且呈现出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的特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只有企业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目的的组织。企业由于其逐利天性,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最活跃的要素,它承担了协同创新的倡导者、执行者以及关键联系纽带等作用。

协同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合作创新,除了“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外,还包括企业与同行之间、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创新等形式。

2 协同创新在现阶段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

一般认为,企业创新可以划分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基本模式。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通过引进或反求等手段吸收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新;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之间联合起来进行创新。这三种创新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加以选择。总的来说,在现阶段协同创新模式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最佳的现实选择。

2.1 率先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不适合我国大多数企业

一方面,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技术积累比较少,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资源匮乏,其综合创新能力低下,很难开展率先创新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突破现有技术率先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事原创性的创新活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单个企业很难完成这种投入。再加上原创性的创新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成功的几率很低(研究表明,只有1/10左右的创新活动最终能取得满意的收益),单个企业很难承受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

2.2 模仿创新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模仿创新模式是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代价获得领先者的创新成果,但是这种创新模式时至今日其缺陷越来越明显。

首先,模仿者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的地步,模仿者能够引进吸收的往往是那些领先者逐渐淘汰的技术,这样模仿者与领先者的技术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拉越大。比如,我国很多企业长期奉行模仿创新的技术路线,结果陷入了“落后—吸收—模仿—落后—再吸收”的恶性循环。

其次,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大,这些都大大压缩了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参与竞争的生存空间。例如,计算机领域为人熟知的摩尔定律预测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

再次,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通过反求工程等手段获取领先者技术秘密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法律壁垒。

由此观之,基于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就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可以使企业减少创新活动的投入,降低风险,提高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协同创新可以使合作方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从事一些原创性的创新活动,确保企业持续、强劲的竞争力;协同创新还可以实现分工经济,合作方各自专注于创新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环节或领域,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3 实施协同创新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企业协同创新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合作的主体是谁、如何提高合作效率、采纳何种组织形式。

3.1 企业选择与谁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是协同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企业和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但企业协同创新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直接从事知识生产和创造的机构,企业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选择合作方。

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通过为顾客创造新价值实现自身收益的活动,所以只要能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主体都可以作为企业的合作主体。Gerard H.Gaynor(2001)将创新的过程分为认知机会、形成创意、解决问题、形成原型方案、商业发展、技术运用和扩散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对于企业协同创新主体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解决问题和形成原型方案阶段,对于其他几个阶段却比较忽视。实际上,那些在创新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能为企业提供价值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协同创新的主体。

创新之所以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参与创新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参与主体众多);二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复杂性(以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企业协同创新主体结构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横轴显示了从供应商开始经由企业、分销商直至顾客的一条基本供应链,顾客所获得的价值来源于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企业为了实现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目标,就应当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与供应链上各成员进行协同创新,寻求满足顾客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比如2000年12月,丰田、通用和埃克森石油公司宣布,三家将共同开发新一代燃料电池车,选用以汽油为间接燃料制氢的技术方案。丰田早已与通用公司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但遇到了仅靠汽车企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重整汽油时硫含量高的障碍,埃克森公司加入其中,利用其先进的燃料技术加速研究开发进程。

在图一的纵轴上显示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可以合作的、企业供应链成员之外的其他合作伙伴。企业除了要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被大家广泛认同的合作伙伴加强协同创新之外,还要善于与各种中介机构、同业厂商以及领先用户之间的合作。

中介机构尽管本身一般不参与技术创新,但是与中介机构合作进行创新对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主要从事服务活动的中介机构,它们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信息网络,收集消费者需求变化、技术进展、风险投资动态、相关产业政策等信息,降低企业收集信息的交易成本;同时,中介机构还可以帮助企业创新活动整合资源,甚至提供资源。例如,一些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孵化的中介机构既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还帮助企业整合资源,风险投资机构甚至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

同业厂商(竞争对手)是企业协同创新非常重要的伙伴。“同行是冤家”的理念在很长时间内阻碍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协同创新,随着企业竞争观念从“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双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合作比竞争更有效。特别是在面对投入高、风险大、溢出效应显著的创新活动时,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分享信息、技术、知识、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创新效率和绩效,从而实现整个行业良性、持续的发展。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和同业厂商通过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形式形成的协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善于与顾客、特别是领先用户合作,以提高企业创新成果在市场推广中被顾客认可的程度。现在很多研究都忽视了顾客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既然创新活动是一种为顾客提供新价值的活动,那么当然不能忽视顾客。顾客的需求特征、顾客的价值构成、顾客对于企业预期创新成果的感受都应是企业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顾客众多,企业可以选择那些“顾客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作为自身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它们可以为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形成创意提供有价值的帮助。Von Hippel(1988)发现在有的行业,用户是企业最重要的创意来源。

企业协同创新各合作主体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各有差异,在表一中我们分析了这种差异。

注:“+”表示合作者在该阶段作用显著,“-”表示合作者在该阶段作用不显著。

3.2 选择何种协同创新形式

协同创新根据合作方的目的、合作的紧密程度有多种不同形式。

3.2.1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以上的合作者采取结盟的形式,在研发、生产、市场开拓等阶段进行紧密、长期的合作,合作者之间通过契约甚至相互持股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3.2.2 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也称为网络结构,是一种形式灵活、结构松散的机构。它分合迅速,目的在于整合合作方各自的专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种方式对合作方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3.2.3 联合研究

联合研究是合作方对特定的技术难题共同研究开发,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所谓集中,是指合作者在同一个工作环境进行研究;而分散则是指合作方各自开展研究工作,定期进行交流。例如,2005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北京建立空中客车研发中心。

3.2.4 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是合作方围绕特定的目标所建立的一种临时性机构,项目团队有固定的组织结构以及专职人员,项目任务完成后团队即解散。

3.2.5 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是合作方出于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需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成立的经济实体。合作方以实物、资本或者知识产权等形式出资,确定各自在公司中的股权比例,这种形式是所有形式中合作方之间联系最紧密的一种。例如,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就是由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几家航空公司投资的合资公司。

除了以上这些合作形式之外,还有研发合同、技术许可协议、基金资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形式。

3.3 如何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

合作方在合作时,因为各自价值取向不完全一致,在合作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甚至由此造成协同创新的失败。如何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科层+市场”的创新模式。所谓“市场”,是指合作方之间基于各自价值最大化,通过谈判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机构(如技术开发中心、项目小组或者合资公司等)从事创新,并希望通过创新获得预期收益;而所谓“科层”,是指合作方在组建了相对稳定的合作机构后,需要通过“科层”的力量来提高该机构创新活动的效率。因此,协同创新的效率既取决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又取决于科层机制的效率。

市场机制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合作方在合作中产权清晰,另一方面则是合作方彼此之间信息充分。产权清晰是容易理解并且也容易实现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合作方之间信息充分、相互信任。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尽量选择熟悉的、有良好合作记录的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如审计机构、公正机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来审核、监督、裁决合作方彼此提供的信息;事先约定高额的惩罚数额,提高合作方中任一方违背合约、提供虚假信息的违约成本。

科层机制效率实际上就是合作方所共同成立的合作机构的管理效率,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确保合作机构中指挥链清晰、完整,避免合作过程中“令出多头”的现象;要特别重视合作机构中跨文化的管理,合作机构中成员来自不同的组织,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合作机构的领导者要善于协调这种跨文化冲突;合作机构组织结构应设计得灵活一些,有利于组织成员彼此之间以及和外界的沟通联系,提高创新过程的开放度和弹性;合作方应成立一个专门协调合作活动的委员会,合作方对于合作机构的运转不要直接进行干预,而应通过委员会来协调,保证合作机构的独立运行。

4 结束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确定合理的合作组织形式、科学提高合作效率是有效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Gerard H.Gaynor.Innovator:What Does It Take to Be One[J].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2001,43(03):126-130.

[2]Michael Bommer,David S.Jalajas.Innovation Sources of Large and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4,51(01).

[3]胡凯,尹继东,黄志坚.企业创新活动反馈因果结构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3):96-100.

[4]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1762-1763.

[5]冯锋,王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8,(11):82-86.

[6]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研管理,2011,(02):82-87.

[7]胡凯,尹继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07):99-101.

[8]陈德智,王浣尘.企业之间合作创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03):33-34,38.

[9]周赵丹,刘景江,许庆瑞.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05):61-64.

[10]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07):18-21.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路研究论文 篇5

企业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生产、人力、内部调控、资源采购等等,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科技快速发展,同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为了保证整个企业的生存能力、经济利益,需要充分开展对企业新形式下经济管理新方法的探讨,本文分析如下。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价值

1、重要性分析

管理作为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整合手段,是对市场环境、资源分配、企业利益等进行协协调处理的必要方法,是保证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使得整个国家已经实现各行各业的飞速进步,同时全球化经济接轨、网络普及影响、知识科技带动发展等等多元化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进行充分改革,来适应新型市场环境,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经营都必须面临经济管理的改革,保证企业在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影响,必须加大企业的创新管理、存在价值,使得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更新,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传统理念问题,具体分析如下:其

一、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下,企业受到竞争机制影响,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但是由于本质未发生明显改变,使得创新理念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导致经济管理无法满足新型市场的要求,经济管理系统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匹配,使得企业存在发展畸形、管理失调的现象;其

二、企业的内部掌控缺失,该现象是导致创新管理停滞不前的另一原因,现阶段即使多数企业意识到企业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管理,但是由于目标定位失准、形式主义严重等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范围过于狭窄,仅仅是在企业的会计管理相关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财务状况,有效的避免了浪费现象,但是由于会计、审计工作不足以概括企业的全部经济管理范畴,使得企业其他物质资产仍存在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对企业整体来说,未达到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策略分析

1、掌握经济管理实质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终极目标,需要从根本上认识经济管理的实质,认清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效益等,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内涵进行重新学习,从根本理念上、思维方式上领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企业内部进行整体灌输改革创新经济管理的理念。由于传统企业的保守思想束缚,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意义、理论知识、相关手段存在模糊感,无法将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元化、深度挖掘改革创新的方法,从根基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2、人才培养战略

思想观念转变之后,需要对企业人才进行充分培养、招收引进工作,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人才的比拼,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必须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需要及时招收引进新人才,同时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保证企业员工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形、专业形、团结一致的队伍,只有保证企业员工的能力素养到位,才能进一步确定企业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现阶段以人为本是普遍达成的协议,企业是人才构成的,人才是企业的发展力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价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加大专业技术、道德教育的培训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的人文建设工作,保证企业整体发展各方面协调前进。

3、管理制度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后,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控制,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管理细则、惩罚奖励措施等等,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正常稳定运行,各种经济状况处理有标准规范可供参考,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大环境,企业内部管理、宏观调控、控制方法等必须跟随社会进步的脚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实行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4、加大改革创新的科技含量

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化社会,新科技、新形式使得传统企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充分意识到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信息技术的更新,经济管理改革创新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型科技信息手段,加大经济管理创新的科技含量建设,比如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开发适应企业生产设计、采购调控、销售处理等实际流程的管理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企业发展改革的网络信息化,同时对企业资源信息要注意保护策略,加强对市场相关信息的关注、反应策略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改善企业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协调控制能力、促进设计生产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发展、加大财务审计管理改革,最大程度的节省开支、避免浪费,加大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必须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弊端,及时进行更正管理,找到适合新形式的创新道路。

三、结语

本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基本手段、相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指出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未来具有关键作用,必须充分进行新形式下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社会变化、市场变化等,及时进行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足够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突发状况,维护企业整体体系建设工作,未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企业做贡献,人力资源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加强重视,要充分利用企业内的人力资源,为企业不断创造财富,要使企业内每位员工都各司其职,尽其所能,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发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完成从传统人力资源到现代人力资源的转型。

一、中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现存问题

就目前情势而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在中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内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必须尽快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

(一)传统人力资源转向现代人力资源。在中国企业传统人力资源中存在着“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把不科学的公平错误的当作是一视同仁的表现,很多企业领导任人唯亲,不能为企业客观的发掘人才,不能给一些优秀人才提供平台,使得大批的优秀人才流失,并且打击了一些企业内部人才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出企业员工的潜能,造成企业发展缓慢。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能够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就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发达国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核心价值观就是区分了每个人的能力,发掘每个员工身上的特点,根据自身特点给他们区分职位、薪酬,让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所以,中国石油企业应当借鉴这种管理模式,尽快完成从传统人力资源向现代人力资源的转型,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有活力,更具竞争力。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创新系统。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之路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全面有效的实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中石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现象,导致了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地发挥。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制定出一个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没有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良好的发展计划,并且许多企业人力资源内部设置也不合理,存在许多弊端,有时候有了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也不能有效地落实,在企业内部不能持续发展,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缓慢甚至滞后不前。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布局。目前,中石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布局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这一问题在许多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共同出现,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目前,跟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中石油企业内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创造产值显得远远不足,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落,很多石油企业内出现了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随着科技发展,中国在石油探测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这一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布局规划上还有许多漏洞,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来完善企业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二、中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企业领导人都渐渐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创新管理是一个企业提升自身价值的最快最有效途径。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首先是要认识到创新的意义,这样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落实的更快更好。

(一)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目前,中石油企业内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都还不是很高,企业务必要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准,必须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提升产业自身价值。一些石油企业的管理者目光短浅,觉得对员工进行培训没有必要,甚至认为只是走一走形式,这一想法就是错误的,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不加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会导致员工专业水平上不去,劳动效益降低,导致整个企业发展缓慢。

(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绩效考评。在石油企业内,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不一样,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领导人应当及时奖励,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奖励方面可以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就是一般的奖品或者奖金等,还要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精神奖励就更显得科学有效,中石油企业应当与国外石油企业接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石油企业的做法,强化精神激励效果,进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在平时要深化落实绩效考评,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奖励,对于表现较为一般的也要及时鼓励,是每个员工都能充满干劲,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国石油企业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出新方法新策略,要制定出一个适合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石油企业要能找到自身的特点,在大环境下合理发展,构造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计划,通过改善管理模式,培养员工素质,吸纳新型人才等方法来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石油必须规划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采取有效地措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才可以一步一步的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神芳远.探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13,(35):55-56

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 篇7

一、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改革的重要性

1.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快,各种经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频繁,范围也更大。为实现新形势下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各行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继而不断出现了各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任何企业都依赖于市场而生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就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复杂环境条件下,企业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2.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落后现状的需要。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在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当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大锅饭”“等、靠、要”的思想,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上的落后,继而造成了企业在组织体制、技术装备与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落后以及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国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树立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思想,加快企业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落后的现状,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需要。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既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和被约束者。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下,企业重视的是人对于管理制度或措施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执行和完成,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企业活动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更注重的是劳动者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和人员潜能开发的最大化。因此,企业为适应发展环境要求,就必须加强管理理念和体制的创新,使企业管理制度在约束人员行为活动的同时,为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最大化发掘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情况

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现状,这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思维固化造成的,主要体现在:

1.市场创新能力不足。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客户需求往往主导了市场走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若想赢得市场,拓展产品销路,就必须适应市场,加强市场创新和产品开发创新,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日趋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很多企业没有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有效地调研,无法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动态,使得企业也无法对产品销售模式和营销手段进行有效地调整和创新,导致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不准,营销手段落后,产品销售业绩不佳。另一方面,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对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尤其是对区域外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创新开拓方面还有待增强。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价格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现代企业必须要加强技术能力创新,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确保企业和产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创新资金、创新人员和创新准备投入,导致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更新不足,产品设计老旧,技术含量不高,排放高、污染大;并且生产成本也偏高,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能耗成本以及环保成本等始终居高不下,企业负担沉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三、企业管理创新改革的措施建议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应当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思维的创新。作为企业掌舵者和企业管理实施者的企业管理人员首当其冲。在日常的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应当转变过去保守的管理思想观念,积极接收新生事物,学习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拓展自己的管理思维。坚持人本化管理,以此作为企业发展创新改革的指导核心,全面推动企业文化理念、组织结构、经营措施、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为企业改革创新营造积极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组织体制创新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很多企业中,原先的组织体制已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生产环境和经营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在企业组织和体制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要根据企业新的生产经营形势和管理需要将企业原先独立的、分散的管理职能重新进行划分,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更加统一、更为协调;组织创新方面,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对原先的组织结构进行裁撤、新设、合并调整,组织人员重新合理配置,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确保企业组织精简、人员精干、职责明确、工作高效,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3.市场理论和经营策略创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企业的技改革新和经营策略调整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市场资源、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企业为适应市场新形势,就必须创新市场理论。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环境和市场资源,掌握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使企业管理人员重新认识市场,形成新的市场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生产技术装备进行革新,对企业组织人员结构、经营策略、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品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继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企业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企业管理的创新应以当前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作为基本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形势瞬息万变,因此,企业管理的创新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理念,根据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改革的不竭动力,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管理创新对于促进企业的稳定经营、提质增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徐国良.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北方经贸,2008(7).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 篇8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关键。财务管理创新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融资管理创新、资本管理创新、风险管理创新、财务分析创新和筹资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转变财务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加强理论研究、扩大创新效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更需要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 不断适应内外部的发展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与当前的发展阶段、组织形式、发展战略等相匹配。企业在现行管理模式下, 往往只追求短期效益, 容易出现短期效应, 导致企业缺乏后劲, 不利于长期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企业要以建立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为中心突破点, 逐步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等领域。企业必须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加强财务管理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不仅要注重短期利益, 更要注重长期发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有助于节约相关成本, 摆脱片面追求利润带来的经营行为短期化。

2.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下, 企业的财务活动通过企业的发展战略表现出来,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可以产生内部协同效应。在当今社会, 企业更关注发展战略的发展, 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源于创新能力的增强。

2.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数据和财务分析、预测, 将企业的全部有效资源集中于财务管理中, 通过财务管理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促进资源的协调统一, 使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与管理融合在一起, 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整体实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3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和组织不完善、不健全。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制度落实不到位, 执行、监督和考核形同虚设。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重视程度不够, 使企业处于风险状态。部分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独立性较差, 监督力度不够, 对于舞弊行为很难做出认定, 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效率较低,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发挥, 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控制效率仍较低, 控制效果也不乐观。

3.2 财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目前, 企业虽然形式上政企分开, 但是实质上政企仍不分家, 财务考核与企业领导提拔关系密切, 对于经济指标的考核过于重视, 企业发展缺乏后劲。财务部门与经营部门之间存在不对称性, 财务部门无法监督生产、销售部门, 只能按照领导意图实施财务核算和监督, 监督效果不明显。财务控制和决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财务活动从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活动效率不高, 财务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3.3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据统计, 全国只有31%的企业开展了对应账款的预算管理, 实施资金预算管理的也仅有61%,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预算执行缺乏动态监督和事前控制。预算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机构职责不明确, 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组织机构的不完善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预算的编制、实施、控制与监督都不是很到位, 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 缺乏员工和部门的参与, 往往虚报预算。预算管理全员参与程度较低, 财务预算指标缺乏真实性。

3.4 缺乏成本观念, 费用核算不规范

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不强。政企不分开, 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不足, 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靠财政监督落实的状况。企业成为独立法人之后, 部分企业存在少计收入、虚列成本、私设账外账等问题。部分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 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落后, 成本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成本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健全, 成本管理和控制缺乏有效性, 部分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服务效率低下。成本管理局限于事后的控制, 事前和事中管理效果不显著。费用支出较大, 存在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现象。部分企业将销售费用夹在管理费用中, 费用核算不规范。

3.5 尚未建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当前, 我国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以至破产清算的例子越来越多, 建立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而在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关键。传统财务评价体系指标不健全, 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采用单一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如现金流量指标、传统财务报表指标等, 即我们称为“点评价”, 没有形成一个面的研究, 我们称为“面评价”, 即需要一个实用性与有效性都能兼顾的财务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把“点评价”和“面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网络, 提高财务预警的有效性。

4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我国企业面临很多机遇, 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发展缓慢, 盈利能力不强, 管理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管理缺乏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 企业创新是实践, 不是理论, 需要实实在在的方法。

4.1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风险点。对于一些隐藏风险, 企业要善于从未知风险中寻找必然风险, 及时发现并避免重大风险。全方位监控风险,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处置意见。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发挥整体效益, 提出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转变内部控制理念, 以风险导向为原则, 将财务控制扩大为风险控制, 以风险导向为目标, 针对风险涉及的相关流程, 提高控制效率。有效识别和控制重大错报风险, 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新的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明确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完善考核指标,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

4.2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适应企业发展

建立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会计管理司和会计管理局, 负责企业的会计委派和管理, 明确会计管理机构职责, 负责选拔优秀会计人员, 组织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 召开专题会议, 建立财务监督机制, 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行, 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经济业务的核算, 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建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 必须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在考核奖惩、重大事项报告、岗位轮换、会计核算等建章立制, 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3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从预算的编制执行开始, 将预算管理作为综合管理系统, 明确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用企业战略指导预算的编制, 用预算编制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变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 重点做好财务预测和计划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工作。增加企业组织架构的灵敏性, 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迅速做出调整。加强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的融合, 加强高级管理层对预算的控制力, 通过SAP和ERP信息系统, 不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 对预算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加强预算资金的统一管理, 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流转速度和盈利能力。加强预算考核,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实现预算管理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4.4 加强成本管理与费用核算, 扩大企业效益

制定相关措施, 进一步压缩支出, 从源头上加强成本和费用管控。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核算范围和方法, 明确相关责任人, 出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加强成本管理, 消除无效作业, 从节约、节省向经济效益转变。注重短期效益, 更要注重长期效益。可能短期成本费用较高, 但是从长期来看, 可以产生明显的长期效益, 这样也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创新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采用作业成本法,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从战略角度分析成本与费用, 加大资产管理力度, 将部分资产盘活, 降低资产占用成本, 合理布局营业网点, 优化网络结构, 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加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 优化投融资渠道, 创新销售方式, 加强内部管理, 降低相关费用支出。

4.5 建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 通过对被评价对象某一方面财务绩效的测度, 以及与相关目标、计划和基准的比较, 获得财务绩效信息的管理活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高风险、高回报、高成长性的特点就会更加突出, 在进行财务绩效评价时则需要更多关注企业财务效益尤其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潜力, 而不仅仅是关注当前的盈利性。基于这种考虑,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除了考虑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等指标之外, 更需要关注能够反映资产质量和资本增值方面的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

摘要:企业独立运营以来, 在财务、人事、体制上都有了新的改革,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但是企业盈利能力还是较差, 主要原因是财务管理创新不足, 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出发, 结合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理论, 分析了企业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如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沙沙.论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邮政研究, 2006 (02) .

[2]葛洪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务与金融, 2009 (06) .

[3]江山洪.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J].中国邮政, 2002 (11) .

[4]邓建军.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 2014 (17) .

[5]范春晖.刍议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3) .

[6]郝爱中.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2 (04) .

持续管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篇9

本文着重探讨了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与关系,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方法。

一、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

1. 企业创新的内涵。

企业创新就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经营要素集成系统”, 以追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 从而带来较高的企业整体绩效。而企业的经营要素集成主要是对企业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智力资本等资源的综合运用。

传统的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经营能力创新和基础结构创新。这些企业创新存在着不足: (1) 企业创新能力没有达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 (2) 技术体系不健全,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 创新速度慢, 没有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下, 知识是一种资源, 企业企图从知识角度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以求通过知识的创新来实现企业创新。于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创新模式就产生了, 即知识创新。

2. 持续管理的内涵。

根据汉密尔顿.比兹利、刘治江等人对持续管理进行的定义, 归纳其内涵为:企业为防知识流失, 并保持知识连续性, 完成知识的传承, 以保持企业知识持续发展, 加速新员工的成长, 减少因知识流失而造成的企业生产力下降, 激发企业进行知识创新, 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把握机会,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持续管理的优势为:促进企业的知识持续学习;降低人才流失率、减少知识的流失;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维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力, 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关系

上文介绍了企业创新与持续管理的内涵, 下面介绍两者的关系。

1. 持续管理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持续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知识的持续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创新, 企业可以运用持续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来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 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 持续管理推进企业创新, 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

持续管理侧重于企业不同代员工的知识传递, 防止企业知识的流失, 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为知识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 促进知识的创造、持续改善和知识学习, 最终促进知识创新。

3. 企业创新氛围使持续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个鼓励企业创新的企业, 更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这就能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更加去学习知识, 增加知识的积累, 分享知识, 这就使得持续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方面更容易实施。

4. 企业创新是持续管理的动力所在。

持续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企业知识的持续管理。在知识经济下, 企业为了生存, 赢得竞争, 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进行企业创新, 即知识创新。企业迫切需要企业能够快速的进行知识创新, 这就促进了持续管理的发展, 持续管理模式能够更趋于完整。

5. 两者相辅相成, 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企业只有不断的持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管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式。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 需要快速做出改变, 迅速创新;持续管理不断进行着企业的知识收集、获取、共享及积累, 最终完成知识的创新, 并且持续下去。两者相互促进, 相互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一种方法

持续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知识的持续创新。下面介绍一种实现知识持续创新的方法。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不管企业、产品还是技术的生命周期, 一般都包括四个阶段: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产品和技术要保持可持续成长, 需要突破特定企业、产品和技术领域的制约, 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图1所示。

企业成长模型对知识的持续性和创新指出一种思路。企业成长和突破的过程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图2, 企业知识成长模型, 是一种由知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即知识从持续学习到知识创新的过程。相应于图1, 企业每个成长期都会伴随着这一成长期的知识存量不断增加, 但会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限制, 这需要实现知识创新, 形成新的知识, 使得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好体现了持续管理的原则。持续管理是进行知识的收集再到知识的传承再到知识的积累, 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知识收集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治江.知识连续性与企业持续管理[J].商业时代, 2006 (8) :20-21.

[2]汉密尔顿.比兹利, 耶利米.博尼奇等.持续管理:如何在员工离开时避免知识流失[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施荣明, 赵敏等著.知识工程与创新[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

创新企业的技术管理策略研究 篇10

目前关于合同优劣比较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深入,但却忽略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都假设创新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而没有考虑创新企业在采用旧技术生产的同时将新技术用于转让的情况。Tirole已阐述过“很少创新是立刻被采用的”[2]。

第二,既有文献集中于横向市场结构中讨论技术转让问题,并没有考虑产品的制造和销售相分离的情况。鉴于越来越多的企业依赖于销售商进行销售,导致销售商的购买势力日益增强。文献[3]也对我国“店大欺厂”的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产销分离的纵向市场结构中,结合购买势力,讨论创新企业的技术管理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在Li和Wang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就创新企业如何管理新技术的问题展开讨论[4]。具体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创新企业应该采用新技术还是旧技术生产? 第二,创新企业是否应该转让新技术? 如果进行技术转让,应该采用固定费用合同或是单位费用合同?

1 基本假设和模型构建

1. 1 基本假设

本文参照Chen( 2003) ,假设一个国家有m > 1个相互分割的地方市场[5]。在每一个地方市场上,分销企业B将产品批发给销售商D,直销企业A与销售商D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进行Cournot竞争。直销企业A和分销企业B的生产成本都为0。假设销售商D具有购买势力 α,α ∈ ( 0,1) 。分销企业B向销售商D收取供货价格( 单位供货价格w加固定供货价格F) ,并获得B和D联合利润的1 - α 部分。

技术创新前,市场上只有质量为sl的低质量产品。技术创新后,企业A拥有将产品质量提高至sh的技术。如果市场上有高低质量分别为sh和sl的两种产品,那么这两种产品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如果只有高质量产品,则其反需求函数为:

为表述方便,我们用 πi、πjk分别表示企业利润、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的联合利润。其中,i = a,b,d分别表示直销企业A、分销企业B、销售商D; j = h,l分别表示直销企业A生产高质量产品或低质量产品;k = F,P分别代表固定费用合同、单位费用合同。

本文的博弈时序如下: 第一阶段,创新企业A选择采用旧技术或是新技术进行生产。第二阶段,企业A决策是否向分销企业B转让新技术。如果企业A决定转让新技术,那么它将制定一个或者拒绝或者接受( take it or leave it) 的合同。这个合同既可能是固定费用合同,也可能是单位费用合同。分销企业B决策是否接受技术转让。第三阶段,分销企业B制定给销售商D的供货价格( w,F) ,w ∈ ( 0,1) 。最后,直销企业A和销售商D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进行Cournot竞争。本文采用倒推法来求解博弈均衡。

1. 2 基准状态

直销企业A在研发成功后,如果垄断新技术的使用权,则企业A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分别生产和销售低质量产品,博弈时序退化为最后两个阶段。根据式( 1) ,得到利润函数:

分销企业B确定均衡时的单位供货价格wh= 0,固定供货价格。直销企业A的利润为:

容易理解,在没有技术授权情况下,直销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利润高于其使用旧技术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利润。因此,在技术创新后,如果分销企业B不接受技术转让,直销企业A会选择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能够获得的最低利润为 πah。我们将此状态作为技术转让的基准状态。

分销企业B利润为:

因此,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只要直销企业A将分销企业B的利润设定为 πbh,分销企业B就会接受技术转让。

2 两种合同下的生产技术选择与技术转让决策

创新企业A既可以采用新技术生产,也可以采用旧技术生产。创新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可以获得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采用旧技术生产而将新技术用于转让,可以获得更高的技术转让收益,以弥补其在产品市场上损失的竞争优势,从而也可能增加创新企业A的总利润。

新技术的转让会对企业A的利润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企业A可以收取技术转让收益,提高利润; 另一方面,企业A又将丧失产品质量优势,降低产品销售利润。企业A是否转让新技术的决策取决于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2. 1 固定费用合同

如果创新企业A采用固定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并且分销企业B愿意接受技术转让,那么分销企业B必须向企业A支付一笔固定费用f。由于固定费用f与分销企业B的产量无关,因而可视为分销企业B的固定成本。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A会将固定费用设置得足够高,以攫取分销企业B因产品质量提高而增加的全部利润。

2. 1. 1 新技术生产,固定费用合同转让

假设创新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并且使用固定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在新技术的转让完成后,市场上只有高质量产品。根据式( 2) ,给出利润函数:

确定均衡时企业A利润:

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新技术生产,通过比较 πah与πahF,可以得到在固定费用合同下的技术转让决策。

引理1: 在固定费用合同下,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新技术生产,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时,不进行转让;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时,转让新技术。

容易理解引理1 背后的经济学含义: 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 0 < λ < 0. 57) 时,新产品的市场利润增加较多,企业A因技术转让而损失的产品销售利润大于技术转让所得。企业A不会转让新技术。反之,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 0. 57 < λ < 1) 时,新产品的市场利润增加不多,企业A的技术转让所得足以弥补因技术转让而损失的产品销售利润,故转让新技术是企业A的明智之举。

2. 1. 2 旧技术生产,固定费用合同转让

若创新企业A采用旧技术生产并且使用固定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技术转让完成后,企业A生产和销售低质量产品,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分别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根据式( 1) ,给出利润函数:

均衡时的企业A利润为:

引理2: 在固定费用合同下,创新企业采用旧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与其采用新技术生产而不进行技术转让无差异。

引理2 背后的经济学含义较直观: 如果企业A采用旧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则企业A生产和销售低质量产品,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形成的供应链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 在基准状态下,企业A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形成的供应链生产和销售低质量产品。两种情况的区别只是企业A与供应链的产品质量、销售数量和销售利润发生对调,市场竞争程度未发生变化,企业A又可以通过收取固定费用而获取供应链因接受新技术增加的利润,进而引理2 结论成立。

比较 πalF与 πahF,得到企业A的生产技术决策:

定理1: 在固定费用合同下,使用新技术生产是创新企业的弱占优策略; 转让新技术与否的决策由技术创新程度和生产技术选择共同决定。

固定费用合同技术转让只会影响利润在技术转让方与被转让方之间的分配,而不会影响两者的竞争行为。正如引理2 所述,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旧技术生产且通过固定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则其所能获得的最高利润等于其在基准状态下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利润。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新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则既可以获得高质量产品的销售利润,又能够收取技术转让收益,故总利润可能超过其在基准状态下的利润。因此,在固定费用合同下,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 0 < λ < 0. 57) 时,产品质量的提高会使产品市场销售利润增加较多。技术转让双方在高质量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会大幅度地降低创新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此时,创新企业的最优决策是两个企业生产不同质量的产品,以避免竞争,即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不进行技术转让或者采用旧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 0. 57 < λ < 1) 时,产品质量的提高较少,产品市场销售利润增加较少。技术转让双方在高质量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不会大幅度地降低创新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此时,创新企业应在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同时转让新技术。综上所述,在固定费用合同下,采用新技术生产是创新企业的弱占优策略。

2. 2 单位费用合同

若创新企业A采用单位费用合同向分销企业B转让技术,则分销企业B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必须向企业A支付一单位费用r。单位费用r可视为分销企业B的边际成本。

2. 2. 1 新技术生产,单位费用合同转让

假设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且选取单位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则市场上只有高质量产品,结合式( 2) ,给出利润函数:

引理3: 在单位费用合同下,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新技术生产,则会转让新技术。

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0 < λ ≤ 0. 63 时,企业A制定的单位费用。由于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新产品的反需求函数向右移动较多,为避免产品销售数量过多,产品售价过低,分销企业B设定大于0 的单位供货价格,企业A利润为:

企业A利润大于其在基准状态下的利润,故企业A有转让新技术的动机。

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0. 63 < λ < 1 时,企业A制定的单位费用。为避免由于双重加价而导致供应链的产品最终售价过高、销量过低问题,分销企业B会将供货价格( wh P,Fh P) 设定为。最终,产品的销量和售价为,与单位费用无关,技术转让费用在纵向市场结构中无法传导给销售商。此时,单位费用合同和固定费用合同等效。企业A利润大于其在基准状态下的利润,企业A转让新技术。

2. 2. 2 旧技术生产,单位费用合同转让

假设创新企业A采用旧技术生产,技术转让完成后,企业A生产和销售低质量产品,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分别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根据式( 1) ,给出利润函数:

引理4: 在单位费用合同下,创新企业如果采用旧技术生产,其授权与否的决策由技术创新程度决定。

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时0 < λ ≤ 0. 4,企业A利润为:

企业A放弃使用新技术生产而损失的利润也较高,以至于技术转让收益不足以弥补这部分损失,即 πalP< πah,因此,企业A不进行技术转让。

当技术创新程度适中0. 4 < λ ≤ 0. 82 时,企业A利润为:

期间,当0. 4 < λ ≤ 0. 639 时,企业A放弃使用新技术生产而损失的利润高于技术转让收益,即,企业A不转让新技术。当0. 639 < λ ≤ 0. 82 时,企业A的技术转让收益高于企业A放弃使用新技术生产而损失的利润,即,企业A进行技术转让。

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0. 82 < λ < 1 时,企业A利润为:

企业A转让新技术与否无差异。

比较( 11) 式至( 16) 式中的企业A利润,得到企业A的生产技术选择与技术转让决策:

定理2: 在单位费用合同下,创新企业使用新技术或旧技术生产的决策由技术创新程度决定;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生产,创新企业都会转让新技术。

当技术创新程度0<λ≤0.63、0.63<λ<0.69、0.742<λ<1时,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企业A利润分别为:

当技术创新程度0. 69 < λ < 0. 742 时,企业A采用旧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企业A利润为:

总而言之,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0 < λ < 0. 69和技术创新程度较低0. 742 < λ < 1 时,企业A都会采用新技术生产,当技术创新程度适中0. 69 < λ <0. 742 时,企业A会采用旧技术生产; 无论使用新技术还是旧技术生产,企业A都会转让新技术。

定理2 的部分结论与现实经济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相悖。下面我们对定理2 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同时转让新技术会对自身利润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会提高产品销售利润,进行技术转让可以获取转让收益,有助于提高自身利润; 另一方面,企业A采用新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会提高转让双方的竞争程度,这又将降低自身的产品销售利润和技术转让收益。企业A采用旧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虽然获得的产品销售利润较低,然而,接受转让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增加较多,企业A获得的转让收益也就较高。因此,当技术创新程度较高时0 < λ < 0. 69,产品销售利润的增加起主导作用,企业A会采用新技术生产。当技术创新程度较低0. 742 < λ < 1 时,产品质量提高幅度较低,接受技术转让的企业利润增加也较少,企业A能获取的转让收益也较低,此时,企业A让渡新技术而采用旧技术生产的动机较低,故企业A会选择采用新技术生产而获取高质量产品的销售利润。当技术创新程度适中0. 69 < λ < 0. 742 时,企业A放弃新技术生产而获得的技术转让收益大于其损失的产品销售利润,此时,企业A将选择采用旧技术生产。

定理3: 对创新企业而言,当技术创新程度为0 < λ < 0. 63 和0. 69 < λ < 0. 742 时,单位费用合同优于固定费用合同; 当技术创新程度为0. 63 <λ < 0. 69 和0. 742 < λ < 1 时,单位费用合同与固定费用合同等效。

定理3 的后半部分结论与既有文献的结论都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既有文献都在横向市场结构中讨论技术转让问题,然而本文是在纵向市场结构中讨论技术转让问题。

当技术创新程度为0 < λ < 0. 63 和0. 69 < λ <0. 742 时,创新企业采用单位费用合同。为避免高质量产品的销售数量过多,产品售价过低,分销企业B将制定大于0 单位供货价格。因此,单位费用可以通过正的单位供货价格传导给销售商,即影响销售商D的边际成本。此时,创新企业通过单位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虽然丧失了产品质量优势,但能够通过收取单位费用而将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 效率优势) ; 然而,创新企业通过固定费用转让却无法获取成本优势。此时,对创新企业而言,单位费用合同优于固定费用合同。

当技术创新程度为0. 63 < λ < 0. 69 和0. 742 <λ < 1 时,创新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且转让新技术,分销企业B和销售商D的联合利润较低。为避免双重加价进而降低联合利润,分销企业B会将单位供货价格设定为0。因此,技术转让中的单位费用无法通过单位供货价格传导给销售商D,也就不会影响销售商D( 分销企业B) 的产品销量。创新企业能收取的最高转让收入即为被转让者的利润增值。此时,单位费用合同等同于固定费用合同。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构建一个直销企业和一个分销企业进行Cournot竞争的模型,直销企业经过研发后获得一项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技术; 分销企业通过销售商进行销售,销售商具有购买势力。直销企业和销售商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本文讨论了创新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与技术转让问题; 对比了固定费用合同和单位费用合同的优劣。

研究表明: 第一,当创新企业采用单位费用合同转让新技术,并且技术创新程度适中时,创新企业放弃使用新技术生产而获得的技术转让收益大于其损失的产品销售利润。此时,创新企业会采用旧技术生产。第二,比较技术转让合同的优劣发现,当单位供货价格为零时,单位费用无法从上游企业传导给下游企业,单位费用合同有可能与固定费用合同等效。

参考文献

[1]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M].周战强,译.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4.

[2]TIROLE J.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Cam bridge MA:The MIT Press,1988:401.

[3]李长英,付红艳.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购买势力研究[J].山东经济,2009(1):5-12.

[4]LI C,WANG J.Licensing a vertical product innovation[J].The Economic Record,2010,86(275):517-527.

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创新途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好职工团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发挥政工管理人员的作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动力。

一、企业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政工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改革成为调整内部结构,促进发展的一条创新路。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很多企业选择裁减政工人员,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上的支出,造成了政工队伍人员结构上的问题。例如:在政工队伍上出现人员年龄偏大,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缺乏年轻人,不利于活跃企业内部气氛,制约了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2.企业缺乏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企业常常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政工人员在工作中缺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在自身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开展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政工人员的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先进思想的引入,对政工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思想管理上,缺乏政治觉悟,以错误的观念对员工的工作、生活进行引导,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除此之外,对企业文化和新政策的传达出现表述性的错误,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

二、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的有效路径

1.加强企业政工队伍的培训交流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能够有效地改善政工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企业做好政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强政工人员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面对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环境,通过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保证思想的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建立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对政工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好的提升。培训工作的开展途径有很多,除了邀请企业培训师进行指导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传播知识。与此同时,加强政工队伍内部间的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转变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也会受到强力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关怀、福利待遇上有了新的要求。随着西方人文思想的深入,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心理素质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传统的政工管理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阻挡新潮流的冲击,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工作方式格外重要。首先,我们要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工作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政工工作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参与度。其次,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职工的主体地位,站在职工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交流中加强思想上的碰撞,对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有着很大提升,同时,能够为现实中出现的矛盾进行调节。

3.加强企业政工保障制度

对企业政工工作实行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着手准备。首先,我们要对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进行确定,明确工作理念和方向,在理解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其次,要对政工工作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即鼓励政工部门走下基层,多与员工进行交流,“眼往上看,脚往下走”,只有这样才能深得职工的信任,有利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最后,政工人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企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在得到基层职工信任的基础上,发掘职工的优点,活跃工作气氛,在发展中寻求良性竞争。鼓励员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提高经济收入,并提供一定的晋升渠道,为员工长远的发展提供建议,引导职工思想上的进步,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在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政工管理对员工的生活、工作上引导,有利于激发基层职工的工作潜力,增强其归属感,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除此外,做好政工队伍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推动下,帮助企业维护好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亚民.企业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5)

[2]袁成海.关于建筑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途径的几点思考[J].门窗,2014(12)

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篇12

1979年, 德国首创企业技术创新调查, 从此德国每年都进行该项调查,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在1979年—1989年间开展过技术创新调查。比较起来, 最有影响的技术创新调查要数德国和意大利。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于1965年起组织对科学技术活动, 特别是研发数据的系统收集、分析、发表及标准化工作, 在1978年通过了《关于科学技术统计国际标准化的建议》之后, 1984年又发布了《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 将科技活动划分为研究与发展、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3个部分。UNESCO在科技指标工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早注意到科技统计与一般社会经济统计的协调。

1992年, OECD出的《奥斯陆手册》总结了OECD各国创新调查的经验, 但由于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难以对研究型企业做出准确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评价国家的科技能力而设计, 因此无法应用于企业层面。

由此, 可以看出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测度研究才刚刚开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其他的研究成果只能借鉴, 不能直接采用。以科技创新调查为基础的企业科技创新测度研究对各国仍是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至今并不存在可供参考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

我国的科技创新调查在OECD和UNESCO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 更能符合我国实际,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调查中都回避了管理这个难以统计和量化的重要问题。2004年, 国家科技部针对企业创新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 这次调查为抽样调查, 每省调查企业数为10~20家, 调查对象为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获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由于全国性的科技调查难以体现和反映一省、一市企业的实际科技能力, 国内省、市也在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调查和研究工作, 以指导本省、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比如江西省在2000年对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调查, 2002年台湾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调查, 北京市科委也在2005年3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调查。一些城市为了指导本市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 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比如温州市2005年12月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研究。其他进行过相关调查的省、市有吉林省 (2005.6) 、湖南省 (2005.11) 、四川省 (2004.11) 、广西区 (2004.3) 、云南省 (2005.9) 、海南省 (2006.3) 、甘肃省 (2006.4) 、山东省 (2006.5) ;襄樊市 (2005.9) 、深圳市 (2005.10) 、青岛市 (2006.2) 、合肥市 (2006.3) 、镇江市 (2006.5) 、苏州市 (2006.5) 、杭州市 (2006.5) 、濮阳市 (2006.6) 。行业主管部门也在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调查和研究工作, 以指导本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行业性的科技创新调查研究有:2004年6月, 国家烟草专卖局进行的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调查;2005年, 建设部委托清华大学开展的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调查;2004年6月进行的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调查;2004年2月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及产品创新调查;2006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

二、科技创新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设计的问卷调查是在对OECD以及我国已进行的技术创新问卷调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对企业及其科技创新特点的理解而设计的。创新调查以企业为调查对象, 旨在反映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 关心的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被影响程度。

设计的调查问卷的特点:一是把创新投入全面纳入过程测度;二是增加对创新实现的测度;三是对创新产出分类分析;四是把影响创新过程的非阶段因素单独划为创新管理能力。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科技创新过程的调查框架包括投入能力调查, 产出能力调查, 实现能力调查和管理能力调查。基于这个调查框架, 实施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查。调查问卷共分两部分:企业科技创新调查表 (定量) 、企业家技术创新问卷 (定性) 。这两部分问卷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效果、影响创新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同时对企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也进行一定的了解,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创新状况。

调查问卷形式的设计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进行, 为分析研究服务。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一般调查与典型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以企业为对象的定量化的企业调查表, 与以企业负责人为对象的定性化的企业家问卷在内容上相配套。前者力图准确地反映年度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情况及企业的背景情况;后者着重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领导人目前对本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的认识, 对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的看法及建议。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调查问卷注意循序渐进地导入概念, 引导填表人完成填写。

三、《企业科技创新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1. 企业基本情况。

主要了解企业基本情况, 其中, 企业基本属性和特征方面的指标是对科技创新统计数据进行分类的标准;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产品状况等指标反映企业的基本经济情况和资源, 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的背景资料。特别设计了从主导产品入手, 了解企业生产高技术产品的情况, 藉此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占不同份额的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

2. 科技创新投入能力。

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是科技创新调查的一个主要目标。对科技创新活动投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创新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投入4个方面考察。

科技创新人员方面从全体人员构成情况、近3年科技人员流动情况及企业科技带头人的详细情况进行调查。从三个不同层次了解企业科技带头人、研发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费用从两方面予以考察:其一, 以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为主线统计技术创新费用, 使我们了解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各种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二, 从技术创新费用的来源看, 在我国目前筹资方式和途径日渐增多的环境下, 企业筹措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了解创新活动费用的总量和规模还有助于评价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资金风险和效益回报。科技创新物资投入调查分研发和生产两方面考察企业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新度。科技创新信息投入采用定性的方式根据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来衡量信息化水平。

3. 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科学与技术的扩散既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 也是科技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和向外辐射技术的能力, 是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这部分统计了解企业拥有的奖励、专利、专有技术、论文著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及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数量及质量。在对科技创新数量进行统计的基础上, 对企业创新的类型、性质、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部分是本调查表的重点内容之一, 包括科技创新的方式——反映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强弱和引入创新的主要方式。研发合作方式, 重点了解在需要开展研究、研制工作的创新项目中, 企业为解决技术难题与企业外部力量 (包括高校、政府研究机构、国外等) 合作的方式, 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政府研究机构介入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给予反映。

4. 科技创新实现能力。

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 实现产品创新, 将新产品或改进的产品推向市场, 取得收益;其二, 实现工艺创新, 采用新的或改进的工艺 (技术、方法) 进行生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质量、降低成本。这一部分通过产品销售收入、出口创汇额、企业利润总额中新产品所占份额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经济效果, 从技术转让收入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效果。

5. 科技创新管理能力。

这部分有助于了解企业创新潜力、创新环境中最突出的障碍因索, 为政府制定支持创新政策提供参考。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和具体得到政府哪些方式的支持, 反映政府的支持对科技创新成功的促进作用。

6. 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壶口瀑布下一篇:学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