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产学研联盟(精选9篇)
官产学研联盟 篇1
2008年正式启动的《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明确指出要围绕区域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需求为目标,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因此,分析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加速区域科技资源的集聚、流动、辐射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三角科技资源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长三角官产学研的现状分析
1.1 官产学研中“官”的视角分析
“官产学研联盟”①是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与科研界为了共同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和非股权的方式建立的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突出强调政府的主导参与地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运作模式。随着长三角第一份区域创新体系规划——“十一五”科技规划出台,为长三角区域内官产学研联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的官产学研联盟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在产学研构建过程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并联合长三角16城市构建了区域协作网络,受到了社会各方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好评。在2008年8月7日国家科技部首批正式确定的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三角地区获此殊荣的机构就有14家,占全国总量的18.4%,反映了长三角地区近两年来科技资源丰富、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活跃、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稳健、官产学研联盟紧密。
从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看(见表1),2007年长三角地区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分别为2191项和976项;落实资金星火计划是2331397万元,星火计划是529403万元。远远高于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地区。
资料来源: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2 官产学研中“学”的视角分析
(1)大学科技园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产业结合的载体,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官产学研联盟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国有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长三角区域有15个,上海占8个、浙江占2个、南京5个,占全国总量的24.2%。2008年国家将新增8个,其中长三角地区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学院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大学科技园等4所最终入围,有望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高等学校科技服务
2007年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情况远远高于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京津冀地区。从高等学校科技服务的课题数量看,长三角地区是15490个,是京津冀地区的约3.6倍。江苏省高校科技服务的课题数最多6369个,占到了长三角地区总量的约41.3%。从高等学校研发机构的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有251个比京津冀多38个。从经费支出看,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支出是275108万元,是京津冀的2倍。上海市的支出力度最大,达到了138827万元,是全国第一。从投入人员看,长三角地区是京津冀的3.25倍,上海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投入的人员是全国最多的,达到了4669人。
(3)高等学院科技活动经费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济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其中政府科研支持占较大比重。2007年长三角高等学校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571887万元,比京津冀地区高224272万元。从来源渠道看,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经费是836781万元,占高校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的53.23%,来源于企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38.42%。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中,来源于政府的比重是59.7%,来源于企业的比重是32%。表明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小于京津冀地区,服务于企业的意识较高,官产学研联盟程度较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重高出国家近3个百分点(见图1)。显示了长三角地区与企业合作发展较快。
资料来源:同表1。
1.3 官产学研中“研”的视角分析
2007年,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总共有395所,其中地方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是304所。科研机构从事科研的人员69856人,其中地方属的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20617人。表明地方属的研发机构实力较弱。研发机构最活跃的属中科研(中科院上海分院)。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优势,积极支持各地科技基地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对促进各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一直以来都与长三角两省一市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2001年、2003年、2008年,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三次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格局,在共建研发平台、凝聚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研究机构有②: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南方中心、上海新药筛选中心、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光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其中,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 “神七小伴星” 就是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成果。中科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如与上海电气、上海广电、华谊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中科院与浙江省共建杭州科技园和金华科技园,合作领域集中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技术等产业。共建了三个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转化)中心。2008年中科院与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共同建成了落户浙江省的第一个国家级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共建苏州纳米研究所。从成果转化工作成绩看,中科院85个单位的近700个项目落户江苏,其中“龙芯”实现了产业化;“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实现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4 官产学研中“产”的视角分析
在长三角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不断增多、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增长,官产学研联盟产生显著成效。上海市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53.43亿元,新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4529.09亿元,其中新产品出口761.87亿元。江苏省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685.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77%;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拥有的专利数分别为8860件和61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1.37%和44.81%;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是4995.3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2.75%。
从高技术产业看,2007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R&D活动最突出(见表2),无论是R&D人数、R&D经费、R&D项目及R&D项目经费都是长三角地区之最,R&D人员全时当量是23966人年,占长三角地区的46.45%;R&D经费占长三角地区的45.99%。从长三角整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远高于京津冀地区,2007年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R&D经费是159.52亿元,是京津冀地区的3.27倍;高技术产业R&D项目数长三角比京津冀地区少了816项,但R&D项目的经费却是京津冀地区的3.2倍。显示了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企业较强的研发能力。
资料来源:同表1。
2 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瓶颈分析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政府管理的力度失衡
从“产学研合作”发展到“官产学研联盟”, 政府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由“间接参与”转变成“直接调控”。如何“直接调控”,关键难点在于“调控火候”把握,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凸显出“官”的主导地位。目前,长三角各行政管理机构在官产学研中管的过宽,阻碍了区域产学研的正常发展。
此外,各地方政府则是过多干预了当地官产学研工作,根据战略联盟理论,如果政府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干预过多,势必造成高校、科研所、企业的自主决策权难以发挥。长此以往,合作中不同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协同危机,发展不同步,出现1+1+1+1<4的效果。
2.2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较弱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来源,要实现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来源企业的比重相对较少。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更弱,远低于高等学校,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来源于企业的不足10%,上海市只有3.8%。显示了长三角地区“学研”与“产”的合作较为薄弱。
2.3 企业群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方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官产学研联盟的核心,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从表2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明显高于京津冀地区,但就整个长三角而言,2007年高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却很低为159.52亿元仅占长三角地区R&D经费的16.59%。其中浙江省高技术企业R&D经费只占到R&D经费总支出的12.67%,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以下。显示了企业参与官产学研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此外,长三角许多企业在研发问题上存在“短视效应”,缺乏长远规划,而创新研发是一个长期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企业持续的参与进来,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因为在官产学研链条中企业比高校、科研机构都更直击面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所以企业积极参与研发,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的巩固其官产学研主体地位。
2.4 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不足
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获得授权专利有351185件,但每年实施产业化的却很少,说明风险投资尚未真正实施。金融机构对官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2007年长三角科技活动共筹集了20786025万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金额却只达到总数的6.27%。上海市有各类金融机构604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09家,金融机构虽然多,可上海科技经费来自金融机构的却只有1.2%,远远低于浙江和江苏。
总之,长三角地区虽然科技繁荣,尤其是上海,但走的是以技术引进为主的“二次创新”路线,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很少,研发活动的档次不高。如果金融机构仍持观望态度而不积极将参与到官产学研联盟落实到行动中,长三角自主技术创新比例无法迅速提高。
3 促进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的对策分析
3.1 制定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区域政策,深化政府的服务
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深化服务,同时要防止其行为角色的功能错位。
首先,就服务功能而言,各地政府针对本地已扮演好了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但是长三角地区官产学研联盟是在大经济圈内的合作,涉及两省一市,区域内地方政府需要统一协调,制定统一政策,实现长三角圈内官产学研联盟。在《长三角“十一五”科技规划》、《长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政策指导下,可在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统一优惠政策,促进长三角区域的官产学研联盟。
其次,政策贵在“落实”和“兑现”,三地的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政策和环境的引导宣传的同时,要不断跟踪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对官产学研联盟项目管理运作的规律和评价指标体系预先思考,建立规划的动态管理和评价体系,以不断调整官产学研联盟项目的部署。
3.2 推动长三角区域内“产”与“学、研”的密切结合
根据创新理论,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创新链上游,是科技创新供给科技创新成果的源泉。企业处于创新链的下游,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者。在实现创新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这两种力量的相互补充、协调综合。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强区域内产学研之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通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还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瓶颈。
二是引导和建立产业专业技术协会,使协会成为沟通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桥梁。
三是大学教育要与产业密切结合。要对长三角区域内的大学的教学、科研力量和学科进行调整和规划,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为区域内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是把产学研成效作为“学、研”业绩考核的标准。鼓励“学、研”走出去,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产”与“学、研”的结合是双向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科技项目的合作,为其提供持续的技术创新资金,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金融支持平台
要提升长三角官产学研的发展,必须建立多方面多元化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区域内地方金融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对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如设置绿色贷款通道,对于信誉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科技企业的研发提供快速、优惠的贷款方案。
二是设立官产学研联盟特别基金,资金来源渠道是整个社会,政府出面以其信誉为担保来募集,然后交由第三方——风险管理公司管理。政府需对申请此基金的企事业单位设定一套严格程序,保证此资金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创业板块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有条件机构公司可积极申请,弥补其创新资金的不足。
三是申请国际资金援助项目,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产学研结合计划”,长三角地区可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申请,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促进长三角官产学研的发展。
3.4 完善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有: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促进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其次是2007年6月正式启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为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实现长三角长学研合作资源的共享,促进官产学研的发展,可继续构建以下两个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一是长三角区域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一个网络化的市场,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内知识创新。二是长三角科技专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产三角地区官产学研科技专家资源,构筑长三角科技专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长三角官产学研科技专家的服务合作。
摘要:通过对长三角官产学研的现状分析,指出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政府的服务、加强“产”与“学、研”的密切结合、建立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金融支持平台、完善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官产学研,区域创新
参考文献
[1]钱纪明.官产学研联盟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作用[J].今日科技,2007(5):11-12.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进程中的产学研合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HARMON,ROBERT L.Patents and the federal circuit[M].Washington:Bureau of National Afairs,2003.
官产学研联盟 篇2
摘要: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如何从各方面更好的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找出影响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四轮驱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官产学研;创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对创业教育的看法,本次调研针对大学生的看法做了问卷调查,对企业、学校老师、研究机构的了解主要采取走访、采访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从调查的性别分布可以看出,我们的调查虽然采取随机的调查方式,但最后的有效数据接近男女比例1:1。这能够充分体现男女生在对待创业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更支持创业。在有效数据中3/4的男生支持创业,而只有1/3的女生支持创业,可以看到当今女生把自主创业这件事仍然看作是风险比较高的活动,大多数并不支持。
2.在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的问卷调查中,有84.25%的人表示考虑过自主创业但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样的结果表现出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一定的创业教育,但在真正面对创业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更实际、具体的创业体验与模拟实验,例如企业经营决策沙盘,这是一种比较有体验感的训练模式,学校往往一次投入,就可以使学生得到长期的反复训练,终身受益。学生可以利用它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多次创立、决策、投资、采购,对创业必经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增加自身经验,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对创业方向的选择方面,更多的人倾向于科技方面,选择零售、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数几乎持平,但只有少数人选择餐饮方面。这反映出当下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商机和自身能力具有一定合理评估的能力。当前社会新新产业百花齐放,但仍有许多的方向有待发展,把握机遇找准方向,就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日后的竞争力。但是同时,这也体现出当代的大学生心态略显浮躁,有时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很高可以应对更加困难的挑战,为了展现能力而放弃餐饮方向。其实餐饮创业的关键不在于跟风,而在于创新,为顾客提供耳目一新的服务才是未来餐饮行业创业发展方向。
4.面对有创业意向,是否仍然需要其他帮助的提问,由数据统计结果看来大多数同学对各方面的帮助都有一定的需求。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创业各方面因素的不确定,对创业知识的欠缺,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但仍存在不够成熟深入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关于创业前期准备的教学和渲染,使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继续建设学校的创业培训基地,完善相关创业课程,使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立刻衔接更加细节的指导。
5.对于打消创业念头的原因的分析,从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家长反对、缺乏社会关系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大学生们对创业基本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自古中华传统思想中似乎存在一种安于现状的倾向,更多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固然是好,但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作为支撑。同时,政府目前已经出台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资金不足。这暴露出当前我们的创业教育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要想使政策真正地惠及需要它的人们,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许多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家人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家人的配合与大众观念的转念也至关重要。
报告与总结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扩招引起的大学准入门槛降低,以及大学生们在校专业知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逐渐被社会认识并且重视。通过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基础知识,需要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
虽然在当下,创业这个名词已经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当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也在问卷中表示曾经或多或少地考虑过创业,但是在其后对于一些更具体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其实对于创业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只是听说,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据此反观当今高校的创业教育,自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中国的创业教育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显示出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不能够有总体的把握。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根据本小组实践过程中对于各大高校的走访,在于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天津各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大多是《就业指导课》、《创业管理》、《创业学概论》等,而且都是根据各学校自身条件,选择性的开展少数课程,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任课教师集中在少数经济管理专业负责基础课程的教师,更多学校是安排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兼任此工作,具体由各系辅导员负责指导。这样的课程和教师安排必然导致课程质量无法保证,很难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热情的作用,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素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所以要加强平时各个学校间的交流,多多学习优势校的成功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大学生创业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思想仍然相对保守。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家长反对、缺乏社会关系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前期的调查问卷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表示曾考虑过创业,但真正认为创业切实可行的同学却是少之又少。同时家长的反对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也会直接阻止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因此我们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创业基本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自古中华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的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在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之前,大多数人不愿意作出有风险的尝试。
综上,我们对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作出如下关键总结:
发挥政府作用,做创业教育坚强后盾。
产业联动配合,为创业教育打开大门。
机构深究其因,督创业教育行之有效。
高校统筹平台,促创业教育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2]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_王婉萍
[3]论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_任拓
[4]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_于慧勇
[5]KBA.中国创业教育网http://www.kab,org.cn/contenty2009-12/14/content_2981395.htni,2009(12)
[6]现代大学教育,2003,(2):71-75.
官产学研联盟 篇3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三维视角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
自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平台概念以来,创新平台已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关于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要阐释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这一概念,必须先对国内外关于创新平台及技术创新平台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认为创新平台是指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2]。吴国林认为技术创新平台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及其相互关系 [3]。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网认为专业镇创新平台应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创新的基础设施;②镇一级区域创新系统;③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4]。汪秀婷等人认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产业层面上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集成的支撑体系 [5]。
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服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训、产品检测与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内容。这些功能(物品)可以同时服务于专业镇(乡)内的所有企业,即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企业在消费这些服务(物品)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支付一定的使用费、检验费或认证费、培训费、会员费等,即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
基于文献综述、实践探索和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三维视角,笔者认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提高专业镇(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官产学研中金”等组织的有机合作为主要模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支撑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一是硬件子系统,如传播信息的基础设施等;二是软件子系统,如创新的政策、制度、文化环境等;三是组织子系统,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四是创新人才子系统。
1.2 “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产学研合作,而“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传统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它是指为了实现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企业为生产经营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技术依托力量、科技中介机构为沟通桥梁、金融机构为资金支持者与服务者,通过一定的合作与运行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同盟[6]。官、产、学、研、中、金之间非零和合作博弈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合作各方优势互补是战略联盟形成的条件,追求各方利益及利益的交织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力。
2 “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有效组织载体的机理分析
2.1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属性决定了政府的责任及其构建主体的多元化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从其功能来看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由于企业无法独占其成果,投入研究开发就没有积极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会导致市场供给不足,形成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与供给作用。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承担全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否则就会影响其对社会纯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因此,需要发挥市场供给、社会自愿供给、多元主体联合供给的作用,从而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供给模式的多元化。
2.2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属性决定了中小企业对其供给缺乏动力和实力
企业虽然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且外部性较强,使单个企业往往不愿意或极少投入研究开发,而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更多地愿意把技术创新源寄托于企业外部,即由别人提供创新源泉,自己通过模仿,加以改进式的采用[7],以减少研发投资和降低创新风险,从而形成市场失灵。同时,由于专业镇内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以及科研能力有限,所以光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或难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平台的建设,从而形成组织失灵。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决定了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官、产、学、研的密切合作[8]。
2.3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为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最重要的研究主体,其优势在于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及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与科研环境,能够为技术研发及其他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金比较缺乏与紧张,而且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又容易发生科研与成果推广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2.4 中介机构可以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节约交易费用
从本质上讲,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技术交易的过程。市场交易是存在交易费用的,尤其是技术交易市场,庞大的信息成本是阻碍产学研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9]。中介机构可以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消除合作各方因信息不对称、技术研发和资金缺乏等因素而引起的各种合作障碍,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中介机构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多数机构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全面需要。
2.5 金融机构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中介服务
金融机构是产学研合作中一类较为特殊的活动主体,其功能主要是开展资金融通活动。其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一批高素质的投资理财专家的比较优势,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中介服务。在国外,许多风险投资机构还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头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功能[10]。
综上分析,在我国现阶段,仅仅依靠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中任何一种组织的力量单独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实力都显得有些薄弱,功能都显得有些不足,效应难以最大化,而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建立“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高效整合各方资源与优势,共同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各方独自所无法取得的高效益,使战略联盟系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因此,“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有效组织载体。
3 “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型设计及内在关系
在“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中,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型及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政府部门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创新主体,负责为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为产学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负有调节市场失灵等职责;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主阵地,是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投资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中介组织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提供中介服务;金融机构主要是提供资金支持和中介服务。这个模型由于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两个主体的加入,使得产学研各方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协调有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新模型[11]。同时,“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通过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知识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投入,在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以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三种为主要构建模式,推进专业镇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决策者和主要投资者,并通过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参与创新平台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专业镇内企业提供或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龙头企业主导型,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专业镇产业集群中资金实力雄厚,有技术和科研力量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组建创新平台,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专业镇内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创新服务活动。行业协会主导型,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专业镇内相关产业的行业协会代表广大中小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以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与高校、科研院所、其他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组织共同组建创新平台,主要为专业镇内企业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技术创新服务。
4 促进“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及发展的运行机制
4.1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领头羊”的领导机制
建立“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创新活动主体准确定位、各司其职、全面合作,才能实现合作创新系统整体效率的最大化。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尚不成熟,服务机构不健全,功能作用有限,加上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部门在战略联盟形成中应起“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使社会各主体达成对构建联盟体重要性的认识。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部门有必要保持连续和稳定的引导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与经济杠杆作用,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各种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形成与成功合作。
4.2 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要素和重要保证。一是强化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资金投入的主体地位。积极投入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二是要加大政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在以申报项目立项研究开发带动技术创新的,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资金配套政策,保证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的创新活动。三是政府要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和投融资优惠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广泛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保证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有足够的资金。从而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产业资本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市场化筹集、市场化运作”等为主要模式的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4.3 建立健全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多种创新主体的联合,要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各主体分享到参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可以说“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机制,形成一个能够自我良性运转的利益共同体。“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评估,归根到底是收益的再分配问题[12]。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场机制建立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权力、利益与义务,保障战略联盟实现利益共享。但是风险与利益是同在的,当技术创新活动发生失败风险时,战略联盟成员也应该按照签定的合作合同共同承担风险损失,而不能把所有的风险损失都转嫁给企业承担。总之,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合作;只有风险共担,才能形成合力,应对各种挑战[13]。
4.4 建立相互信任的信任机制
战略联盟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系统,如果合作各方信任缺失,就容易出现“搭便车”、“棘轮效应”现象和陷入“囚徒困境”陷阱等损害合作积极性的不利行为[14]。因此,战略联盟要建立在合作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协同效应。一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建立相互信任的战略联盟的首要任务。合适的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是要求合作各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强烈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二是建立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祖克(Zucker)提出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有过程型、特征型和机制型等三种形式[15]。三是加强联盟成员间多渠道的信息沟通。信任的建立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的,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促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和增进感情,减少因非对称信息所造成的不信任感。四是建立和完善战略联盟内部成员信任评价制度,对成员的信任度作出准确及时的评估,促进联盟体对成员信任度的了解。
4.5 建立快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管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障碍都是由于沟通交流不畅所造成的。因此,为了促进“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主体间加强合作、相互沟通,及时了解信息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必要建立快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是建立各种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比如,建立工艺品产业“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网站、QQ群、内部交流刊物等信息交流平台,使联盟体内各种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地传递、交流和反馈。二是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会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途径。如,经常性的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知识讲座、实际操作演示培训、科技咨询活动以及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从而促进联盟体各方的沟通[16]。三是建立联盟体成员定期联系制度也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4.6 建立体现人才资本价值的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创新人才是根本,而能否建立一个吸引创新人才、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则是关键。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必须围绕满足创新人才需要与体现创新人才价值这两个基本要求进行建立。一是制定完善创新人才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助、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制度。二是建立完善以创新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创新人才奖励股份或股票期权,鼓励创新人才用技术、科技成果等入股,达到长期激励创新人才的目的。三是建立创新人才终身学习培养制度。选拨优秀的创新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培训或深造,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的素质。四是放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职务选拔条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使创新人才有更多机会施展才华。五是建立以能力与贡献大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总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活动的步伐。
摘要:在分析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概念、“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是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有效组织载体的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型及内在关系,重点指出该战略联盟是通过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知识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投入,在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以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三种为主要构建模式,推进专业镇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最后,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及发展的运行机制。
官产学研联盟 篇4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 高职 人才培养 机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88-02
“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相互结合各自的组织形式和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起的一种同盟关系,它不同于公司的合并和收购,而是一种采用协议形式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合作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致力于较为长期稳定的研究开发目的而形成的战略同盟,是为了适应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保持产学研各方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共生的协作关系而产生的。
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促进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的科技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它使得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新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竞争,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很多国家都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对企业的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大,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紧密结合,将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创造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新目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高职院校依托专业优势,从人才、科技、知识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问题,企业给学校提供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实习经费,为高职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力。
(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获得研究专家的技术支持,了解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研发投入风险,共享技术成果;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了企业。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进一步加速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各行业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产学研联盟各方互惠互利、共享共赢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科研团队、仪器设备等现有资源,企业将高职院校协调研发的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产学研联盟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联合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尽管许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探索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来培养人才,但是,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也是目前产学研发展的态势之一,联盟各方合作关系仍然呈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虽然逐渐步受到高职院校、企业的重视,但这一合作仍然呈现松松垮垮、不紧密的状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努力搞科研、抓科研,每年发表科研论文;另一个方面,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方面,大量研发的技术却没有迅速转化,而企业为了找项目却踏破铁鞋,联盟各方没有积极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系和合作。
第二,产学研联盟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尽管形式多样,但高职院校仍然把 “订单式”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其他培养形式的合作开展较少。
第三,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服务本土企业。有的本土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或热情不高;有的本土企业攀高附贵、舍近求远,眼光瞄准外地知名大学,只想跟知名高校合作,不相信高职院校的研发水平。
第四,产学研联盟的组织机构建设尚未健全,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没有建立联盟合作的组织机构,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联盟合作工作全部放在学校的二级机构——院(系)层面开展,缺少学校一级层面的合作平台;许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机构,直接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开展。
第五,缺乏激励机制,未能根据国家关于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的政策依据,制订相配套的可操作的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时没有明确的预期目的和相应的措施,缺少监督和评价。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人才培养的四种创新机制
(一)合作选择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之前,各方要对合作伙伴、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慎重选择。一是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产学研联盟合作成功的关键,关系到将来的合作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合作伙伴方在研发能力、技术、人才、资金和仪器设备等资源的互补性来决定能否进行联盟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地理区位、人事制度、人才政策和信任度等因素对合作各方产生的影响,避免攀高附贵、舍近求远等脱离实际的合作目标,导致高职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二是不同的合作形式的选择对产学研联盟各方的要求不同。要具体分析联盟各方在合作项目的周期、技术研发策略、人事安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确定采取何种合作形式。在产学研联盟合作的框架下,合作才能进一步走向多样化、深层次合作,形成校中厂、厂中校、订单班、培训中心、技术服务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样式。三是利益分配的选择是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基础。联盟各方必须“坦荡”地面对这一问题,合作中给予研究专家应有的物质利益。研究成果产业化了,经费可采取项目报酬、固定报酬、收益提成、配股等分配方法获得,尽可能实现各方的互惠互利与共赢,利益分配要在合作协议上注明。但无论采取何种选择方法,必须明确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目标,积极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endprint
(二)互动交流机制。通过产学研联盟各方的合作,一是依托科研项目的合作进行互动交流。依托项目合作,搭建师生与科研人员、企业一线员工交流平台,创造大家在一起合作交流机会和环境,通过双方之间共同直面技术问题的探讨、共同攻关,解决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而提高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依托实训实习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实训实习平台,一方面整合联盟合作各方的实训实习所需的资源,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科研院所、企业最新的仪器设备,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不足、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实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长”等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校园学习模式,学生在知识应用中接触科研院所在研项目和企业生产运营中所遇到的最新问题,可以提高如何发现、判断、分析和创造性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共享共赢机制。产学研联盟各方在自愿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开发、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产品开发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活动,达到共赢的目的。例如,企业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壮大企业的实力;高职院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技术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同时,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师生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均得到实际锻炼和提高,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合作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开发、考核标准的制定、就业指导、担任兼职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等,达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考核协调机制。产学研联盟合作能否获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责权利”各个细节要落实到位,而考核协调机制既可以调动联盟合作各方组织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为实现合作目标而努力,同时又易于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产学研联盟合作各方在对人员的调配、岗位职责的落实、合作项目的执行、绩效情况的考核、奖惩与激励、冲突协调等方面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估以及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化的规范管理,明确合作各方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从而保障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产学研联盟合作各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在合作期间,各方在合作目标、合作理念等方面会出现不协调因素,因此,合作各方需要从协作方式、人员调配、资源对接、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以解决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各方同心同德,走到一起,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联盟各方逐步形成了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圆.产学研合作视野下的师资发展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钟丽萍,柴明勤.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创新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4]肖正学,等.论区域产学研联盟的育人机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5]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作者简介】黄 耀(1968-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讲师。
广东产学研联盟发展分析 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与联盟,广东,区域创新发展
1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研究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与意义
产学研合作通常是指产 (产业、企业) 、学 (高校) 、研 (科研机构) 合作各方之间的以科技合作为主线的科技—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实现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市场销售—新项目的科技创新这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的过程, 优化组合和集群配置各方资源, 实现科技产业化, 技术产品市场化和技术经济效益化, 使产学研合作各方能够共享利益和共同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首先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 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其二, 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政府构建服务职能, 提高治理区域发展能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三,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一种办学形式, 也是办学理念的提升, 是实现高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也为科研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是培养科研人员的重要途径。
1.2 产学研合作发展与研究
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810年德国威廉·洪堡 (Wilnm Von Humboldt) 创办柏林大学 , 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新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 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193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启动“大学——工业合作委员会”, 许多工厂和实业家纷纷成立或捐资大学建立实验室。1951年斯坦福大学在旧金山市创立了全球首个“科技园”, 揭开了大学知识产业化的新篇章, 以此把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活动[1]。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比利时鲁汶联合工程大学都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我国产学研大概有几种形式。一是 “星期六工程师”的形式。二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三是合作研发, 联合建立研究院或基地。四是创办实体共同研发。其五在政府指导下参与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美国学者科尔顿 (R·M·Collton) 和安戴尔 (G·Undell) 认为, 美国大学与产业关系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者互不联系。第二阶段是两者之间有了单向的、偶然的联系。第三阶段是两者出现了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合作计划。第四阶段, 即目前两者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职能部分重叠的合作伙伴关系[1]。专家们认为, 美国“硅谷模式”、“科技中心计划”, 英国“合作伙伴计划”, 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等都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共同经验是:一是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协调, 通过立法等形式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二是政府制定科技计划和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规划, 设立多种基金拨款资助产学研合作。三是政府重视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四是构建合作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详细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利益、分配方式等。许长青博士认为, 日本产学研合作已进入了联盟阶段, 其本质特征是“产学合作, 政府指导”[1]。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 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与社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行之有效的途径。杜玉波认为“产学研联盟一般从单一项目合作开始, 通过合作而建立各种形式的平台等, 发展成战略联盟[3]。此外, 教育部科技司于2000年10月在广州、2005年8月在西安分别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 全面而系统地交流总结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产学研联盟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总体上分析, 这些研究没有清楚界定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联盟的关系和本质特征等。
1.3 产学研合作发展的3个阶段及其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初级阶段——项目合作阶段。它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题组与企业之间双方以解决某一技术难题而进行的项目合作。其主要特征是低层次合作, 合作方中高校往往是其下属的学院、研究所、课题组、乃至专家个人, 其主要目的任务是解决合作项目的技术问题;合作双方技术支撑力量不足, 合作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期性短、层次低以及不稳定性, 如果利益关系处理不当, 合作将会困难重重而十分脆弱。
产学研合作的中级阶段——平台合作阶段。它是指合作各方共建各种科技平台 (如联合实验室, 研发中心, 博士后工作站、检测中心, 科技产业基地, 联合办学, 创办合作实体等, 下同) 。它是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建设“平台”。其主要特征是中层次合作, 建立各种平台, 合作方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整个实体而不是其下属单位, 建立较稳定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关系, 合作也较为持久和稳定。
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联盟阶段。它是在平台合作基础上构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其主要特征, 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性高层次合作, 其中以市场为导向, 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 中介服务体系为媒介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成立领导协调小组, 设立办公室等组织机构, 有战略性发展规划, 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 一定的法规法律和保障制度, 一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围绕区域发展的关键或重大课题、产业技术优化和升级的战略性问题等展开合作研究。
2 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2.1 产学研联盟类型和目标
产学研联盟可分为行业产学研联盟和区域产学研联盟两种类型。行业产学研联盟是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产学研联盟。区域产学研联盟是针对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范围的各类产业, 乃至区域发展而组建的产学研联盟。根据产学研联盟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地方政府行政级别为依据, 区域产学研联盟可分为:省级、市级、县 (区) 级、乡镇级等4种层次级别形式。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创造知识产权、重要标准和新产业, 促进地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2.2 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联盟各方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 有联席会议制度, 制订章程法规, 形成制度;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配备干部负责宏观指引和协调,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联盟的具体工作, 搭建从政府到产学研联盟各方、从省到市、县 (区) 乃至乡镇及企业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的产学研联盟的持续运作的组织保障。政府主导是产学研联盟与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合作的根本区别建设平台。建立合作平台是体制、机制和协调的基本载体, 为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交流创造了畅通渠道。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发展规划, 完善各种法规和政策, 营造创新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 规范和协调各方的关系;建立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带动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 使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为自主技术创新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提升产学研联盟的质量。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首要的是要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企业巨大的创新需求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力作用。要和地方产业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动力源。
“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联盟的主要媒介。它衔接产学研合作的各个环节, 降低合作风险, 加快合作进程, 提高合作效率、水平和质量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发展
3.1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和2009年1月广东省政府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签订产学研联盟协定, 推动广东各级政府建立体系性的各级层次的产学研联盟。
企业主体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力作用奠定了联盟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参加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有广东120家大型企业和近3000多家中小型骨干企业;有全国167所高校和广东省高校20多所;中科院系统多个单位和广东省科研院所属的科研单位等都参加;还有众多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形成一套发展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雷朝兹认为, 目前广东产学研联盟巳经形成三大推进机制 (省部高层会商机制、省市联动机制、地企校长效合作机制) , 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 , 五大创新模式 (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高校服务区域集群经济、建设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开展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这体系把广东科技自主创新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目标和任务
广东产学研联盟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广东, 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广东力争在5—10年基本建立广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使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 (2008.9) 指出, 到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 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促进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力争落户广东的国家或国际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超150个;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四方面任务:一是要促进科技与广东产业和区域发展更加密切合作, 加快广东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坚持与地方支柱产业群发展紧密结合, 建设广东区域创新体系,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引领高校和科研机构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四是探索构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链, 创造新产业。
3.3 广东产学研联盟运作措施
成立机构, 构建组织体制。广东省各级政府设立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形成高层会商制度, 形成省、市联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会商制度, 提供实施的组织保障。广东已建立4个层次级别的区域产学研联盟:一是建立省部级区域产学研联盟2个;二是建立地级市区域产学研联盟8个;三是建立区、县级区域产学研联盟3个;四是建立专业镇级区域产学研联盟10个。广东已建立13个省级的行业产学研联盟, 如数字电视产学研战略联盟、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精密制造产学研战略联盟等。
制定政策, 构建法规保障。主要有:《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关于申报2006年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通知》、《关于广东省专业镇与高校开展对接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 《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提供人才支撑。实施高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发展与科技创新工作,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广东企业兼职, 鼓励广东企业高层人员到高校兼职任教。鼓励广东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 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 鼓励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建立政府部门协同管理配置创新资源运行新机制, 加强各项省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使用, 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省政府计划设立规模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组建广东科技发展银行, 完善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
建立特派员制度。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 每年从省内外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选拔一批科研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 进驻广东科技型企业, 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 择优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联盟项目。目前, 第一批5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7名科技特派员已经进驻5 4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作。2009年选派200名特派员。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产学研联盟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共建实体, 构建平台保障。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各种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研究机构及各种平台的分支机构, 鼓励广东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业集群程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专业镇、产业园等建立省部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实施“产学研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 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学研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政府主导和推动平台建设。如2007年7月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大学城建立“广州大学城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学研孵化基地”。深圳市政府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 还引导和推动有关单位建立北京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佛山市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0多个, 共建博士后工作站19个。
举办展会和论坛, 加强科技交流。广东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在深圳市召开“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孵化研讨会”和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产学研合作工作座谈会”,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战略研讨会”,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工作会议”, 同时举行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开幕式暨项目签约仪式。2006.7.18.深圳市举行“官产学研项目互动交流洽谈会”。2009.9.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政府将共同在佛山市顺德展览中心举办中国 (顺德) 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
3.4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成效和意义
签订一系列联盟项目。2007年6月27—30日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在广州举行13个省部级产学研联盟项目、23个市校全面合作项目、11个专业镇与高校对接项目、131个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现场签约仪式, 为实施产学研联盟提供具体内容。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仅两年时间已有7000多个项目签约, 政府带动全社会依次投入230多亿元资金,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163件, 取得专利数量7320项, 实现总产值4088.3亿元, 出口创汇112.8亿美元, 新增利税670.3亿元。目前已经集群起最强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正承担着一大批对广东产业发展起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4]。
全国首创新模式。它是全国第一个省部级层面的产学研联盟, 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进程中的目前最高级阶段。它揭开了我国政府直接推动和引导产学研合作, 使广东产学研联盟实现从单一项目、“点对点”、松散型等合作向项目系列化、多领域、紧密型和长期性的等合作转变, 由双方的合作向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的全面战略联盟式的合作转变, 逐渐实现由企业单项技术研发向行业产业共性技术、乃至共同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合作转变, 支撑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并同时引领高校实现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
正在创造发展新产业。吴敬琏教授认为, 提升现有产业的途径之一是发展产业链更为完善完整和含有更多自主技术的新产业 (南方都市报, 2009-01-24.A02) 。目前以广州锐丰建业灯光音响器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广州声像灯光产业, 以广州迪森集团为代表的“生态油”产业 (以农林废物的秸杆、稻壳、木屑、树叶等通过裂解方式制备成生态油) , 都在产学研联盟支撑下正在快速发展。
参考文章:
[1]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 2008 (5) :60-65.
[2]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化 (下) [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8) :14-16.
[3]杜玉波.深化产学研合作,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16-18.
参考文献
[1]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 2008 (5) :60-65.
[2]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化 (下) [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8) :14-16.
[3]杜玉波.深化产学研合作,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16-18.
官产学研联盟 篇6
在目前我国官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需要特别研究政府主导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政府的自身定位及把握程度问题。针对产业集群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政府定位不易把握的问题, 本文以本溪LED光电产品的技术、质量公共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 以LED公共服务平台为主导代替政府为主导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LED公共服务平台为主导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本文提出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交给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只在外围起政策指导等宏观作用。集群内各个单位以平台为中心, 发挥平台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学研机构的辅助作用, 相互合作, 达到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1. 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自动地调节产业集群发展, 然而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 市场的自组织调节也有失灵的时候, 产业集群要发展, 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与此同时, 市场失灵、社会缺位也是政府积极参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客观需求。但政府的参与不能等同于主导,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不宜过大。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发挥什么作用, 这是直到今天都还在争论的问题。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定位无疑应该以满足企业的公共需求为其主要目标, 体现社会性作用。具体包括: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集群内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合法的支持政策;制定以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产业集群政策;健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根据集群的阶段性特征, 设计有针对性的集群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支持共性技术研发, 建立集群信息网络和交流平台。
2. 企业的主体作用。
第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的主体属性决定企业的行为并发挥其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采取竞争还是合作的关系是由其自身利益决定的, 是一种主动型的选择。企业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就需要根据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属性有选择地采取利于自身利益前提下的博弈行为, 这也是企业主体性的发挥。产业集群中多个在相似产业链上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的相互交织与相互作用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
产业集群中企业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没有限制的, 其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同时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产业集群及其内部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建立除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支持和遵守, 还需要政府的介入, 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初期阶段,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集群内的企业在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正确的市场方向引导下, 发挥其主体性,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达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效果。
第二,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与企业的研发目的不同, 科研机构的研发注重于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对市场需求和规律也往往缺乏把握, 其研究成果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 反映市场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企业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 需有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支持, 建立技术创新的良性机制。如果政府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集群内企业就会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 从而使得集群内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形成规模竞争力。
3. 学研机构的辅助作用。
虽然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由于我国多年来科研体制原因, 造成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研发机构较少。据统计, 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 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56%, 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经过多年来的积累, 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 同时有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成果涌现出来。因此,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整合资源,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
4. 平台的主导作用。
平台是整个产业集群的重要节点和上传下达的枢纽, 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平台为中心, 在各自权限内发挥不同作用。政府在保留社会性事务以外的一些原来由政府管理的权限下放给平台, 允许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平台内各机构主要以服务企业为主, 同时联系官、学、研机构, 这样在保留政府主导型优点的同时, 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政府伸手过长问题, 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合作模式。
该服务平台的主导原则坚持以LED照明产品技术支持、质量鉴定服务及生产为一体的, 建立创新体系, 加强官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及质量鉴定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掌握LED照明产品质量和发展动态等信息, 对政府发展LED照明产业的规划提供建议、为LED照明产品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质量鉴定服务;为LED照明产品企业提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 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公关;开展新标准、新技术和质量鉴定的技术培训、推广和交流。
二、平台主导与政府主导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别
平台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平台基础建设采用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出资建设, 平台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技术支持与咨询中心可以整合集群内企业和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 共同组成技术创新平台, 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信息及服务中心广泛采集集群内外企业有关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议;标准及鉴定中心为企业提供公共质量鉴定服务平台, 以LED照明产品为中心, 包括相关材料、器件及应用产品鉴定, 对LED照明产品的相关参数提供质量鉴定、评估、出具报告与咨询查询以及国内外产品数据对比分析等服务, 减少了企业重复建设实验室的费用;研发与企业技术需求紧密结合, 研发成果由出资企业和平台共享, 也可以有偿提供给集群内其他企业。优点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导向一致且官僚化程度也比政府主导型低;官产学研合作紧密, 研发方向符合市场需求, 成果共享程度高;企业化运行, 工作效率高。公共服务平台主导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模型如图1所示。
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政府作为领导整个产业集群的唯一权利机构, 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威高效整合产业集群内外部各种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打破在产学研合作中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和利益驱动无法打破的资源、人才、创新要素被割裂的情况。也可以将资金、研发、政策等要素集中起来, 有利于集中产业方向。但同时, 其缺点也很明显:政府的决策都由政府确定,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不一定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 制定的政策不一定与企业想法想一致、企业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官僚作风, 工作效率低, 且有“寻租”现象存在;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滞后, 决策人员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的需求, 出现供需脱节现。政府主导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模型如图2所示。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找好自身定位。
公共服务平台主导的产业集群官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缺点, 建立初期要注意克服一些对产业集群发展不利的因素。平台要行使一些不宜由政府直接行使的权力, 而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强制力, 这就要求产业集群内各个单元要能相互配合。同时, 平台要理顺好与集群内各单元的关系, 找好自身定位, 既要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又要不断改进, 为集群内各个单元更好的服务。
2. 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
平台作为独立法人单位, 要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方面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激励机制, 实行自负盈亏, 坚持市场化运行。对平台内各部门而言, 新产品技术支持和服务中心要尽可能的去收集最新最全的技术信息, 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信息, 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做到更专业、更好的服务于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质量鉴定平台要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进一步, 可以成立平台委员会, 邀请行业专家为委员, 以第三方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可信、权威、公正的鉴定报告。
3. 建立激励机制, 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 公平、公正评价机制, 通过提供有保障性的收入和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一是逐步提高职工待遇、提供有相对公平的收入保障。二是为职工事业发展营造环境、搭建舞台、提供培训机会, 让职工看到自身在公共服务平台内工作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选用、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四、结论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多学科诠释 篇7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它是合作三方为发挥各自在产业推广与商业化运作: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等领域的差异化优势而有意识形成的合作网络。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多重属性,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于合作创新的再次认识并采取的重要举措,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构成的混合联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对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函数、成本支出、均衡产出等均将产生重要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基于不同网络个体之间不同强弱关系力量、不同结构形式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基于生态位差异性所构造的共生型生态群体等。基于此, 笔者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展开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认识。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优化配置、合理使用资源的组织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一旦形成需要经常沟通和合作, 使得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 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亦可减少各种履约风险, 即使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冲突, 产学研联盟伙伴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亦可通过协商予以解决, 从而避免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同时,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立将促使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间的组织学习, 从而提高双方对技术、产品、市场等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 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产学研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各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 因为一次性的背叛和欺诈在长期合作中会受到报复和惩罚, 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高昂代价, 使得因交易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具体而言,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经济学特性表现为:
1. 生产函数重构性。
传统经济学定义的生产函数所涉及的生产要素主要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并且各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 甚至默认为生产要素的成本保持不变。产学研战略联盟过程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 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形成对技术难点的重新认识并能将相关成果创新移植运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从而使得知识获取成本具有边际递减性;此外, 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的知识溢出将降低企业对于劳动力、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并减少相应的成本。由此可见, 产学研战略联盟所具有的生产要素重构性体现为其增加了生产要素中的组成成分, 减少了生产要素的单位支付成本, 改变了各生产要素的弹性系数。
2. 交易活动非等价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等多种属性, 其前提条件在于达成合作意愿的产学研三方能够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然而, 产学研战略联盟过程中的合作双方其经济活动并不以等价交换为原则, 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所提供的资源其价值属性难以准确评估其价值, 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合作方更倾向通过暂时的价值让渡行为, 从而获得对方信任并积极谋取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并获得更大利益, 或者产学研战略联盟更乐意通过经济价值的损失获得社会价值的提升。
3. 双向委托代理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具体形式包括产学联盟、产研联盟或产学研的联盟, 尽管在联盟实施过程中, 产学研之间会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方式签定各种合作协议, 但各方之间并非是单纯的单向或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产学研联盟的最终目的, 不完全在于合作仅局限于项目的签定与完成、临时合作团队的组建或者为联合申报项目而形成的虚拟组织, 而在于产学研各方切实发挥其差异化优势, 完成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过程, 完成从实验室产品向满足市场现实需求的商业化、市场化产品的过渡。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双向委托性, 企业必须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提供准确的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需求信息, 具备将理论成果转换为具体实践的操作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亦必须设计出能够能顺利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技术成果, 并能够有效参与成果转化后的利润分配。准确地说, 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长效性, 其并不以项目中止作为关系结束的准则。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社会学视角分析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基于互动、互信、互惠、互嵌而形成的动态社会网络。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与认知维度共同决定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与实现模式。产学研战略联盟中合作各方的功能定位相对稳定且不存在结构空洞现象, 因此, 可以保证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平等与互惠;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两两之间表现为强关系力量, 其中企业与高等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多以项目委托为关系纽带, 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多以合作研发为关系纽带, 强关系力量使得在短期内产学研合作仍然必须依靠互惠互利来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过程是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 亦是合作各方相互认知的过程, 其必然会经历以合约、认知、认同为基础的不同层级的信任。具体而言,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社会学特性表现为:
1. 关系嵌入性。
产学研各方在技术或产品由市场调研、创意设计、产品雏形等过程中存在差异化优势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存在完成全过程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性。高校教师科研考核方式、高校教师步入创业之路及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企业人士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进修等方式使得产学研的关系无法具体分割, 此即为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的嵌入性。关系嵌入性使得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角色相对固定而且三方在合作中的关系存在形式、联结纽带、亲密程度等相对固定, 更为重要的是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 联盟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样化, 而联盟所具有的边界属性和范围将越来越模糊。
2. 结构多维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多种结构维度属性, 如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以公司的形式或技术中心的形式成立的联盟研发实体, 则产学研战略联盟以紧密型结构为主。在此种结构维度中, 各联盟方对于合作伙伴的了解较为直接和全面, 互动频率较高, 对于战略决策均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产学研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高等学校教师、科研院所研发人员与企业技术部门工作人员的互访、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成立合作团队或双方之间提供信息或技术援助等。相比较而言, 该结构维度表现出松散型或稀疏型, 合作过程中信息优势方通常为具有结构优势的联盟方, 个别联盟方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较为突出、话语权较强, 合作伙伴之间多为补缺型的关系。此外, 产学研战略联盟中还可能存在空洞的结构特征, 即产学研联盟中可能会存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业务外包, 其可能会造成企业对于委托给其中一方的项目管理存在信息汲取壁垒性。
3. 资本无形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为企业提供无形的社会网络资本, 其表现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默契与信任、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默契与信任甚至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的道义支持与免费援助。此外, 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 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无形中均会增加自身的资源边界范围, 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重要技术骨干可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和专家库, 企业可成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实习基地并为后者提供预见性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见, 产学研战略联盟所创造出的无形资本超出了经济资本的范畴, 而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
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生态学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经济个体共生共荣的生态网络。如前所述, 产学研各方因其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从而表现出迥异的竞争优势。从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到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构成了致力于实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转换的生态空间。其中, 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处于同一营养级且属于具有共同资源利用的竞争性共存, 其均需获取企业所提供的项目与资金资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双向的“捕食”关系, 同时在企业需求逐渐得到实现、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科研实力日益增强的条件下, 三方还表现出一定的迁徙关系, 表现为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不断升级中, 企业承办独立学院、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产业集团不断发展等现象。具体而言,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生态学属性表现为:
1. 生态位属性的彰显。
在产学研联盟中, 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差异化优势呈现出生态位错位优势,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能够把握技术发展前沿, 为企业提供其通常不愿意支付的基础研究试错成本, 并将研究成果提供给企业以供转化;企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意识与商品概念, 更能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相关技术与产品化存在的差距。可见,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中, 企业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研发平台和市场导向, 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可为企业提供实践的平台和契机。在不断的联盟合作中,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水平得到积累和提高, 而企业亦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2. 捕食关系的转变。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对于研究项目具有共同需求, 两者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与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表现出对于满足市场需求项目的掠夺性占有, 而诸多项目覆盖技术多种属性, 单一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并不能完全独立承担项目。基于此,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申请与完成,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是必然趋势。此外,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 表现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技术资源过度富余而无法发挥其价值, 而企业面临诸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但凭借其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显然, 产学研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与有效评估基础之上的联盟合作避免了两者之间的不对称性,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3. 迁徙关系的演化。
当前诸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于工作人员任职资格条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明确提出教师必须具有在企业一定时间的工作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企业实习经历,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必须结合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才能联合培养博士后。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系越来越紧密, 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越来越紧密等使得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迁徙。
摘要:文章剖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多重属性, 从生产函数重构性、交易活动非等价性、双向委托代理性等角度探讨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经济学属性, 从关系嵌入性、结构多维性、资本无形性等角度探讨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社会学属性, 从生态位属性的彰显、捕食关系的转变、迁徙关系的演化等角度探讨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生态学属性。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属性
参考文献
[1].祝俊, 陈锦清, 彭智勇.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管理研究, 2007 (5)
[2].季国强, 孙崇文.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2)
官产学研联盟 篇8
大势所趋——龙城产学研百花齐放
2006年,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引导和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出台相关文件, 都对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作出了安排部署, 提出了要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 鼓励引导企业围绕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规范、利益均衡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为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 2007年, 太原市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管理考核等, 提出了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的相关措施。确定了太原市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 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极大地促进了太原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产学研联盟”建设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产学研联盟”建设工程不仅培育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的风尚, 架起了科技人员与企事业单位沟通的桥梁, 加快了科研项目研究的步伐, 促成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企业, 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获取企业急需的技术, 并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 有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 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贡献给社会, 获得社会的回报, 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 太原市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发展的特色之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 针对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自身不同需求, 太原市半数以上的企业以不同方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实现了企业、院所的双赢。
太原磬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磬泓公司”) , 就是太原市产学研联盟大花圃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磬泓模式——产学研结合经典之作
磬泓公司是专业从事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线装备、矿山机械设备、非标减速机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密集型企业, 也是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确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专项支持的企业。正是有了产学研联盟的强力支撑, 使这个仅有130余名员工的民营科技企业, 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飞跃。
几年来, 磬泓公司在太原市科学技术局的推动和支持下, 先后与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冶集团炉窑技术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科研合作, 并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办公室, 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项目, 并通过聘请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来企业指导技术人员工作等多种形式奠定了自身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 一项项创新成果从这里不断涌现, 科研项目变成了现实成果, 高精产品也为企业带来了无穷动力。2006年, 磬泓公司与济南重工合作设计了十四机架微张力减径机组, 2008年与中国京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节能减排的环行蓄热式加热炉, 2009—2010年磬泓公司又有3项科研项目立项, 这3项科研项目包括:一是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研制积木式钢管定径机, 二是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研制三辊连续穿孔轧管机;三是自主创新设计新型大口径Accu-Roll精密轧管机, 这些项目都将填补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所有成果的取得都和产学研合作密不可分, 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迎击风暴——彰显产学研联盟实力
2008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 众多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而磬泓公司在这场金融风暴中, 却得以稳步发展, 成绩喜人。由磬泓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大型环形加热炉高效蓄热式燃烧系统”被列入太原市科技计划重大自主创新专项, 得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给予科技引导资金100万元, 这也正是公司自主创新的成果。
“大型环形加热炉高效蓄热燃烧系统”的应用, 将大幅提高煤气温度, 实现高温空气燃烧, 煤气内挥发份燃烧充分, 大大减少烟气有害成分的排放量, 实现了燃烧用的入炉冷空气预热到1 000℃左右, 尾气温度从500℃降低至150℃以下, 节能效果达到30%, 每年为生产企业节省燃料费用500余万元。该生产线的建成填补了山西省热轧大无缝钢管生产的空白, 项目完成后, 新增产值1 670万元/a, 利税130万元/a, 预期可获专利4项。该炉点火试车, 运行稳定, 工况环境清洁、安全, 既满足高效、快速加热的工艺要求, 又降低了加热成本, 改变了环境, 实现了既高效生产又节能环保的目标, 为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写下重重一笔, 为太原市西山整治、环境保护, 实现绿色转型抹下一道绿色的同时, 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官产学研联盟 篇9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动力机制,政策建议
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将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联合进行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 是以企业为核心, 以隐性知识、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为主要方式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通过产学研创新联盟, 不同类型的合作主体之间可以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优势, 快速地获取新知识、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高校及科研院所可以为合作的企业提供新型技术, 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科研能力、密切把握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尽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都意识到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 但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的联盟动力机制, 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绩效成果。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了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主要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完善我国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的对策。
1 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因素分析
产学研创新联盟就是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协同创新的过程, 它们凭借着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来体现合作联盟的整体功能。但由于产学研各方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 它们均有各自的优势特征和追求目标。国家的政策、市场环境、经济形势以及技术环境都可能会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运行。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将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主要因素分为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
1.1 外部动力因素
1.1.1 市场需求拉动力
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客户的需求, 有市场需求企业才会投入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并且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最终通过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来证明。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占领新市场, 创造新的市场价值。但市场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具有多变性和流动性的。在这个充满个性的时代, 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多元化, 这就更加要求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以此来迎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 外部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着企业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 以此来获得更及时、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
1.1.2 市场竞争压力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竞争。企业为了获得自己所需的生产要素、销售自己的产品都要通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企业间传统的规模竞争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竞争压力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企业必须保持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力,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市场竞争对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进而促进了企业需求外部的合作主体。
1.1.3 政府的推动力
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扮演着关键的桥梁角色。政府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出一系列政策来调动社会各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但由于缺少沟通机制, 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可能没有充足的信息交流, 这也阻碍了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形成;另一方面, 政府的中介作用大大提升了产学研各方之间的信任程度, 有利于促进有效的合作创新成果。政府对于产学研创新联盟有效运行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督促各方的有效合作。
1.2 内部动力因素
1.2.1 追求的目标
企业只有认识到通过合作能开发新技术和产品并且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才会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而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合作创新的目的是提升各自的科研能力并获得科研经费。通过合作创新联盟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学研机构通过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 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提升科研能力, 同时还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学术地位。因此, 产学研创新联盟可以为合作三方实现各自的目标, 综合各自优势资源真正达到了“双赢”效果。
1.2.2 自身利益
产学研创新联盟不同主体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企业通过产学研创新联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信息保持了持续创新的能力, 不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增加企业利润;高校在获得更多科研教学经费的同时, 也增加了校企结合的机会, 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科研院所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经费支持, 可以获得更多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产学研各方在创新联盟合作中均有各自的自身利益, 只有当不同主体之间的自身利益能与创新联盟的整体利益方向一致时, 合作联盟才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2 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产学研创新联盟各方利益分配不当
产学研创新联盟包含不同的合作主体, 并且各方的合作目的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利益分配很难平衡。而且创新联盟中涉及到的最主要的投入是知识资源, 包括各个合作主体的隐性资本, 所以很难衡量。而最终的利润是产学研创新联盟各方应从合作的总收入中分得各自应得的份额,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合作各方都觉得分配不当的情况, 因为各自都认为自身的付出是最大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很紧张, 会严重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
2.1.2 产学研创新联盟各方权利责任不明确
产学研创新联盟运行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方对各自的定位不准确, 工作内容划分并不清晰, 导致产学研各方的权责关系不清楚, 这样一旦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特殊情况就会产生不能协调的问题。例如, 可能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合作初期, 由于各方之间只看到了合作的利益方面, 并没有确定清楚合作时对资源投入、权利界定、技术创新及专利归属等重要的利益问题。导致在合作的过程中或者合作结束时出现了合作各方之间利益上的纠纷, 由于协议不清楚或者缺乏证据, 可能会使各方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 这会影响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员再次参与合作的动力。
2.2 原因分析
2.2.1 产学研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利益分配机制对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只有真正发挥了分配机制的作用, 创新联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在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中, 企业很愿意参与创新联盟, 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能为合作联盟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但由于可能出现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各方不能及时沟通、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影响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 阻碍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主要原因是创新联盟各方对技术成果的价值评估是不同的, 高校和研究机构认为他们为创新联盟提供了巨大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 但企业认为学研机构的成果评估超过了预期及所能支付的范围。并且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 创新联盟的利益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时合作主体会经常发生冲突, 严重影响创新联盟的正常运行。
2.2.2 中介机构力量薄弱
在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我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也为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但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功能比较单一, 导致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都较低, 并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来保障中介机构的地位及权益。由于中介力量的薄弱, 它们并不能传递及时准确的信息, 导致学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不能及时与市场需求建立联系, 企业在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也找不到合适的科技人才解决, 因此我国中介服务机构还远远不能达到产学研创新联盟的需求。
3 完善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的对策
根据上文中对产学研创新联盟动力机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3.1 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创新联盟良好运行的政策
良好的政策是产学研创新联盟良好运行的外部保障,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的协调作用, 通过在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使联盟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政府要落实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各项现有政策, 支持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形成,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的桥梁作用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 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联盟合作无效情况。鼓励大型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 通过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优势。建立创新联盟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确保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每个阶段都能有效进行。
3.2 增加对产学研创新联盟资金的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不仅能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积极性, 同时对于提升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配合和支持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积极运行。虽然充足的资金会有利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 但政府不能盲目增加投入资金的数量, 还应该明确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应用主体, 监督检查整个合作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 让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促使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同时激发创新联盟各方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
3.3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合理保护知识产权是产学研创新联盟有效运行的基础, 创新联盟合作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 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出现产权归属不清的情况, 会严重影响联盟各主体进行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很难获得有效成果。因此建立完善的知识保护法律体系是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归属不够灵活, 不利于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积极运行,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了解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及发展的特点, 结合联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产学研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政策, 提升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性, 通过充分发挥法律的功能进一步明晰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产权归属。
参考文献
[1]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兵.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3]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4]陈江春, 王朋岗.基于市场失灵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对策分析[J].技术与创新, 200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