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2024-09-09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精选12篇)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1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创新的结合形式,它是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教育与实践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新形式,可以说这种形式已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所谓的产学研就是把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得到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能够做到利益共享,在合作中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并能在实际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产学研的结合是使教学、科研与生产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了解生产、联系生产并促进生产进行教学与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通过教学和实训,使学生真正融入生产和科研,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帮助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产业是基础,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

一、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的影响因素

产学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企业培养紧密结合, 与学生个人因素也紧密相关。影响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有四个层次,分别为学校层次、社会层次、企业层次、 个人层次。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办学的理念、创新的氛围、师资的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课程的设置等。社会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政府的支持的力度以及对产学研的人才的认可程度等。企业因素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收益、创新的水平等。个人因素包括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 知识的储备等。

二、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模 式研究

1.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专业及课程 模式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分析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设置的专业能对应有效的职业群,能够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了解企业中职业岗位的就业前景,灵活多样地适应相关专业及其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中心,既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兼顾专业的超前性,根据行业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课程的设置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还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学术性的培养特色。

2.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师资模式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用 “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等形式来完善,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双师型”教师不仅善于讲授专业理论课,同样能担任企业的部分工作,兼任实训课的任务;不仅拥有 “双证”,而且能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将课堂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集中地,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实训基地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提升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建立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机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机制,同时实施激励的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等,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系统。“双师型”教师要做到产学研的融通,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融合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同时可聘请专家或学者入学指导,来协助实训基地的工作, 从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3.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产学研要顺利实施,需要政府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大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科研资金的投入,对于开展产学研的企业,政府要对其实行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此外,政府要设置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横跨教育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它可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同时政府及学校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助,来弥补企业因培养人才而付出的大额成本,以此来增强企业实施产学研教育的积极性。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2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办好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适应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教育部于10月、12月、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性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都到会讲了话,系统地阐述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就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其本身就是产学的结合体,没有行业的需求、不了解行业的需要、得不到行业的支撑和合作,将失去方向、失去活力、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所以,大力推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有着特别重要意义。这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既是创建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发展的现实选择。具体讲,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建设;有利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促进科研;有利于“双师型”和专兼职队伍形成;有利于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办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大多数学校多数专业成立了由学校、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双教”教学体系,部分专业实行了“双证制度”,建立了多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协会联系日益加强,“双师型”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等等。各高职院校正在朝着产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产学合作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也应当看到,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不够规范,课程改革不彻底,“双教”教学大纲还不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够稳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层次不够高,教师结构还不能适应产学合作教育要求,在教学和学生培养上还没有跳出普通高校的模式,不少院校把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当然,这有其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应当归结为对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不深入,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针对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理论,进一步树立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

目前,就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对产学如何结合问题还研究得很不够,认识也不一致,也就难说有牢固的产学合作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为的指南,没有牢固的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就跳不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理念来源于对理论的深入学习与自觉认识。各院校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应进一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主管教学的负责同志,要深入研究产学合作教育理论,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力倡导产学合作教育,使办好高职教育就要办好产学合作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大家的共识,用以指导整个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走出去,请进来,搞好产学结合

1.建设适应产学结合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应具有把握该专业领域内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老师太少了。解决办法,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定期脱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独立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或以讲座形式讲授相关内容,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系(院)要至少聘请一名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行业知名人士担任名誉系主任,指导教学工作;聘请企业专家等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使专业课教师中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1。

2.建立以突出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完善“双教”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实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相结合。实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必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加强学生实习指导。对学生来说,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进行综合应用,能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过见习、实习,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学生可以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两者合二为一,使毕业论文写作和实习相结合,从而完成毕业论文。有些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学生的毕业设计应放在企业里答辩,毕业设计是否合格由师傅说了算。这样,实习单位既获得了人力资源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又可根据实习生的表现从实习生里挑选员工,节省了培训成本,缩短了新人上岗的周期。

4.实行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各专业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紧紧围绕本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到企业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和市场调研,按市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上岗及岗位技术要求,确定能力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规格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各系要为学生安排生产单位,学生与生产

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使毕业生能掌握生产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在与企业职工交流、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只有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5.着力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从目前看,一些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实训、实习条件不足,学生没有地方实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设备又空闲在那里,或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要充分提高学校已有实验室的利用率,形成产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一个对内以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为主,对外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其次,要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与长期提供实习条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仍是各高职院校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工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承接企业产品和零件的加工,培养学生具有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才能,可有效地提高育人质量。第三,要请进来。要创造条件把企业引入学校,与之合办,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既有效利用了校内资源,又方便了育人。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应把企业引入学校作为产学结合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6.要与产业界积极合作。与产业合作有多种方式,在校内也可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要明确合作双方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考虑到各方的权益,找到双方在利益范围内的平衡点,构建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双方通过产学合作,优化教学和生产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作为学校还要考虑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中,尝试创办实体,力争做到办好一个专业,成立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7.提高高职院校的变革和适应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寻找战机,寻找攻坚的突破口,做企业想做但一时做不了的事情,做国家和社会急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团队精神和学习意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把自身建成产学结合的学习型组织,以提高竞争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高职院校只有提高变革和适应的能力,形成产学结合型组织,才能参与到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我院的“多证制”教育模式,实现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的转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大部分学生毕业时不仅拿到学历证书,还拿到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需要说明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要积极开展对外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开展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走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要求。搞好短期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尚存在很大潜力。

(五)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靠制度做保证。高职院校应成立产学合作教育科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强领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要把产学合作教育开展状况作为考核各系教学工作的首要指标,要把产学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重要参考。加大工作力度,形成长效机制,以推动高职院校整体产学合作教育向前快速发展。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66-02

培养创新人才,既需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培养大批在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立足湖南,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林科教一体化”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创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一)以“林科教”工程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由林业学科发展起来的多科性大学,始终把扎根林业、服务林业作为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并形成学校独有的产学研特色品牌工程“林科教”工程。早在1984年,原中南林学院就和湖南双牌县开展“林科教”全方位合作,随后又与资兴市、炎陵县签订“林科教”全方位合作协议。27年来,学校“林科教”工程一直没有间断,最初“林科教”工程主要限于教师深入农村,并没有学生参与,也未同教学活动直接结合。随着“林科教”工程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感到,仅靠教师来完成科教兴林显得单薄,如果同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扩大科教兴林的影响。另外,科教兴林工作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近几年,学校产学研开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分别与湖南湘西自治州、常德市、益阳市、绥宁县、双牌县、攸县、河南栾川县等地签署校县全面合作协议,并在2009年与广西、湖北、海南等省签署林业全面合作协议。通过这项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基层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人员,积累了宝贵的与地方联姻、与企业合作的协调管理经验,为学校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

“林科教”工程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岗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力强弱,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学生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接挂钩。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如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课题“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就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带领多名研究生与广州木易木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成功地研发出具有不同功能的无烟不燃家具装饰木基复合材、地板木基复合材、墙体木基复合材和结构工程用木基复合材,可以在800℃明火下无烟不燃,在1000℃明火下5小时内高阻燃抑烟。该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应用,可以为木基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三)共同成立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是产学研合作途径和方式的深入改革和探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知名度。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粒粒晶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八个协作单位共同成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期以来,根据湖南粮食主产区特点开展粮食深加工研究,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导、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粮食深加工的专业研发团队,建设了“湖南省稻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四个粮食深加工研发平台,科研成果丰硕,储备了一大批粮食加工技术,其中“稻米淀粉糖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学校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方式与湖南金健米业等国内著名企业密切合作,近三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新增效益30亿元。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1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27项,实用专利1项。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意识强的学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目前已有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跻身全国拥有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四所高校之一。另外,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是我国家具行业唯一的省级科研设计平台。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潇湘德鑫橱柜厂联合申报筹建,是一家集研究、设计、开发、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信息传播、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科研、设计与开发机构。现年产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30年来,已培养4000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占据华南地区家具家饰行业专业技术队伍的半壁江山。

(四)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有社团组织80多个,如环保协会、花卉协会、旅游协会等。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获得省一等奖 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3项,学校多次荣获“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200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挑战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周慧宾副教授、尹少华教授、左旦平教授指导,商学院曾荟、曾杨超、朱恒孚三位学生完成的作品《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调研报告》荣获决赛一等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荣获

2010年湿地使者行动一等奖、最佳绿地图制作奖。

另外,利用暑假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先后组织12届学生共计4000多人去湖南、贵州、江西、湖北等20家工矿企业和45个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参观考察乡镇企业30个,访问革命老区22个,召开座谈会120个,参加座谈共2400人次,使学生对我国农村、对老区的经济发展史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2345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既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知识,又有效地服务了“三农”。

(五)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内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2010级新生中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选取119名学生开办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会计学三个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创新班学生在低年级(前2—3年内)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后1—2年内)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进入企业或科研机构学习,开展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以科研带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创新班采取导师制、小班上课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科研和生产实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打通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践之间的隔阂,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大平台。这标志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效果

从1984年至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大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始终围绕“林科教”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2006年以来,每年主动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200多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训练100多人,共获得研究生创新项目215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33项、省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8项。

(二)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学生踊跃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奖50项,省部级奖176项。其中,学生在中、日、韩大学生“世博家园”园林设计大赛中斩获唯一金奖;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关于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议》成为两会提案。在获奖学生中,合作教育基地的学生占95%以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数目明显增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

(21).

[2]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

管理研究,2009,(7).

[3]艾进伟,职俊红,娄元俊.产学研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

能力[J].教育论坛,2009,(6).

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篇4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 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却日益凸显。1998 年, 新招研究生仅7.25 万人, 在学研究生仅19.89 万人;到2014 年, 研究生招生62.1 万人, 在学研究生184.8 万人, 而我国也已成为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以挖掘高校内部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缺乏充足的外部资源, 造成导师资源、研究设备、研究课题及研究经费的缺乏, 束缚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目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内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闭塞的运行机制, 其自身的学科定位及专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 进而出现企业创新型人才短缺与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因此, 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学科定位以及专业结构, 与外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 也成为培养创新性研究生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和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资源和优势, 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学术技能应用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1]。该模式对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

当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有以下六种典型模式[3,4,5,6,7,8]。

(一)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模式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首选模式。在该模式下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存在三种合作方式:由政府部门为研究生产学研设立专项基金, 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制定的“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等合作计划项目;企业与高校共同提出研究课题, 由双方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小组, 企业提供研究经费, 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企业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科研攻关项目, 并在大学设立科研基金, 由高校自行组建科研团队承接课题, 并通过“合作教育”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以上几种合作方式均比较灵活, 合作项目可以是单项合作, 即科研项目结题, 双方合作随之终止;也可以是全面合作, 即签订长期合作合同, 合作双方分担风险、共享利益。

斯坦福大学及其企业伙伴实施的研究生“合作教育”方式, 是上述模式成功的典范之一。此外, 美国一些大的跨国企业, 如IBM、英特尔、施乐等, 均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依托科研项目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在国内,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跨院系合作, 整合了师资和研究生资源, 集中对接产业群, 并分别和上汽股份、上海电气、上海文广、上海华普等共同申请承担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 研究生产学研教育基地模式

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科研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 实行双导师制,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 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企业导师由企业中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科研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工作, 而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则在高校进行。

日本高校主要采取以上模式进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 即高校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学生在校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 之后进入企业参与实践, 并由企业提供研究课题和研究资金。研究生毕业后, 合作企业对其享有“优先聘任”的权利。近年来, 日本一些工业实验室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生产学研教育基地[9]。

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127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涉及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多个研究领域,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程研究中心由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研究开发实体构成, 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 是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三) 双导师培养模式

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国内外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一种常见模式。在该模式下, 高校可以聘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 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具有社会性强、实际操作能力高的特点, 这些正是高校导师的有力补充。[10]双导师模式一方面扩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国外,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每个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内学术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在双导师模式下, 研究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合作,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11]。

华中科技大学自1988 年开始实行双导师制, 为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截止目前, 华中科技大学几乎每个院系都有兼职导师。学校通过聘请产业界、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兼职导师,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 以实现育人目标[12]。近些年来, 上海交通大学也已经聘任了200 余位来自企业界和研究所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其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 使研究生能够走出课堂, 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

(四) 企业委托定向培养模式

定向培养研究生, 是指由国家按照招生计划, 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 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 按规定标准由定向培养单位提供。委培研究生, 是指用人单位 (委培研究生本人所在单位) 委托教育单位培养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 还将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高校, 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定向及委托培养研究生, 他们为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课程已经成为企业培养高级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也都将面向企事业单位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 作为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重要途径。

(五) 创建经济实体联合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是高校和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创建的经济实体具有独立法人, 由高校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则负责生产和日常运营, 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此类经济实体主要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 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作为核心技术, 创建的企业均为科技型企业。这种模式在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研究生通过在这些经济实体中参与科研任务而提升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 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均通过创办此类产学研经济实体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英国、加拿大的很多高校也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公司[13]。国内的中南大学至今已经注册学科性的产学研联合公司150 余家, 接受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从事科技开发及实习实验任务, 目前多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

(六) 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 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 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

1951 年, 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世界科技园区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直接或间接扶持。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资金支持以及配置联邦科研机构等措施, 来促进科技园区的发展, 把科技园和具备合作条件的高精尖企业作为研究生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日本许多大学也都建立了科技园,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筑波大学的“高技术科学城”。在国内, 截止“十一五”末, 科技部、教育部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 家, 涵盖24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 所高校,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 项, 在转化创新成果、培养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表示:到2015 年, 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 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这些科学园以高校为中心, 与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 兴办高技术密集区, 既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又改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和建议

产学研合作要使高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真正形成合力, 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就要不断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途径,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一) 选择合适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 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是关键所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选择, 受各国高等教育特征影响以及不同经济体制的约束, 取决于高校的办学定位及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 应根据我国国情、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及研究生培养目标, 选择合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二) 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伙伴

产学研合作伙伴企业的选择, 决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高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 要对合作企业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察, 选择那些技术能力较强并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 如中石油、中石化、航天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 从而便于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开展和实施。

(三) 选择合适的企业导师

如前文所述, 双导师制在产学研联合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高校在遴选企业导师时, 要注重选拔那些技术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同时还要求企业导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 如国家“千人计划”人员。在企业导师选拔环节上要坚持公开透明、择优评聘的原则。此外, 还要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明确导师职责和考核标准, 并在有必要时为选拔出的企业导师配备副导师, 辅助企业导师的工作。

(四) 发挥政府的政策推动作用

从国内外的培养实践来看, 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一方面,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制定, 为研究生产学研的开展奠定政策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科研基地及大学科技园建设予以扶持, 并简化审批流程。此外, 国家层面要做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战略规划, 建立起完善合理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 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5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何元诚

张文明

公鑫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12)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 探索

Email:

393390125@qq.com 自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究生。以下结合中医骨伤学的学科特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科研、教学、临点,就我们在该学科临床专业硕士研究床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高层次骨科生培养探索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研究生如下 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要做到对临床专业硕士素质教育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和创性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坚持理论、为突出。本文就高质量中医骨伤科学实践、科研并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做一探讨,临床1 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临床医学理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论与知识 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如何培1.1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养高质量的临床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进行探索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在这方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诊断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相关报道较多[1]。面,CT、核磁共振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我院中医骨伤专业作为国家中管局重促进了骨伤科学的临床进展;在治疗方点建设专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如何面,传统骨伤科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局更好地开展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限,或争议很大,近年认识有很大变化,究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如骨科脊柱多种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治疗之争日益激烈;骨水泥,钛笼等先和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进器材的应用都极具挑战性。而教科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书或专著往往只能起到基本培训的作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用,在新进展方面明显滞后。为了使研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能了解到本学科最新进展,特别是究生的培养, 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学会临床知识的更新能力,同时也为了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 促进导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我们采取导————————— 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座(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项目(NO:2008B046)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作者简介:男,1952年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教学展的方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临床科研。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导师为学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生指定精选阅读参考书目,由导师指定学生所要阅读的本专业参考书、本专业的杂志期刊,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式小论文等。

1.2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的掌握。科研知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临床专业研究生要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突破,首先要充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进行医学科研所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由于骨伤科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故而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医学研究生还要掌握诸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让科研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研究生要具有对医学科研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更好地保证医学科研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的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 将来的研究生将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意味着高级医学人才教育的重大失败,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臵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2重视临床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的个体知识产生于临床实践之中,尤其是骨伤临床,其个人在实践中的体验、直觉、经验学识等都是在长期的临床期刊文献

实践中获得的。向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既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研究生自身个体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高尚医德、严谨医风、顽强意志、合作精神等熏陶的过程。加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2.1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要求。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我们通过多次召开临床科主任和导师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明确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导师都能够准确地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区别,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导师对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指导力度。

2.2 加强培养过程管理。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要想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加大督导力度。如轮转科室的组织安排,有关临床能力的集中培训,出科考核、阶段考核、毕业考核等,使他们始终有条不紊地按照培养计划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标准。

2.3 导师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多位教师的作用。按照导师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个学生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由4名不同临床和学术方向的教师组成,要求学生跟随不同指导教师成员所属医疗小组分别学习至少3个月,并且实行阶段考核制度。同时为了更好地协调,科室每3个月召开一次研究生培养碰头会,所有导师指导组成员和其他教师一同就研究生培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的工作意见,保证学生全方位掌握骨科多方向的临床技能。

2.4 重视各级查房和讨论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所有新入院的病人,由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高职称以上的老师组织新入院病人病情讨论

期刊文献

会。要求每位研究生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和综合诊断分析(包括鉴别诊断),提出全面诊断和治疗计划。在日常查房中,要求研究生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见,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科室的其他各级各类查房和病例讨论,要求研究生按照上述模式积极参加。

2.5 培养研究生抢救骨科常见危急重症能力。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急诊、危重病人多,训练学生抢救危急重病人的能力是骨伤科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参与急诊接诊工作。对于科室所有危急重症的抢救,要求研究生首先到位,参加病人的抢救。事后由主持抢救的老师组织全体研究生对抢救工作分析总结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危急重症的抢救来学习和积累有关临床知识。在适当观摩后,我们尽量给学生在指导下或独立进行腰穿、术前定位、打石膏绷带等操作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的目的。

2.6培养学生书写优秀病案记录的能力。严格要求各种病案记录书写,因为书写各种病案记录(特别是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分析)是评价临床医生的标准之一。我们要求研究生自己尝试书写病案记录等医疗文书,在书写过程中,全面反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依据,经常分析病人目前的主要矛盾、存在问题、治疗效果评价、更改治疗的依据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在书写某一病种住院病历之前,必须先再次阅读有关专著一次,以提高病案记录的内涵质量。科室每月进行优秀病案评比活动,并对优胜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科研能力。

3.1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核心。高层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把期刊文献

医学科研知识运用于医学科研活动,解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培养重点。主要包括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设计的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实际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将科研训练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在平时繁忙琐碎的临床医疗实践中, 不能忘记科研意识,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实践,善于总结思索,要有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从临床点滴细微处入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课题,为课题寻找适合的病例。

鉴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与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求临床专业硕士生必须以临床科研为其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不允许以纯实验研究代替临床研究。强调开题报告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开题报告掌握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科研标书的书写要领。重点培养对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的能力(包括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特点和研究可行性。由导师和科室首先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再进行正式开题报告会。我们始终认为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3.2正确设计医学课题的思路、方法与目标。良好的科研思维是做好科研的基础再次,对医学科研相关的信息要具有获取、识别、分类、评估和使用的能力。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使其思维具有系统性、有序性、层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准选好自己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要求学

期刊文献

生每三个月翻译一篇与本人课题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紧跟国际潮流,写出文献综述,并提交专家、同学组成的课题审查组开会讨论,列出提纲与进展初步安排。保证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3.3较强的科研文书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科研知识、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通过文字完美地加以表达。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邀请院外专家教授及医技人员给研究生讲学,组织新技术、新项目专题系列开题讲座。这种实践,不但拓宽了临床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且对结合临床进行科研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科研训练应该紧密地结合临床实践, 也应该贯穿于临床实践中。临床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临床,最终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以上只是我们在过去9年培养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探索的一些初步体会。其他共性的一些问题,如严格考核制度、针对临床研究生的特点进行选题和论文答辩等,国内已经有较好的经验介绍[3] ,在此不再重复赘述。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亟需解决,建立一套合理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评价系统是我们今后探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方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医学专业教育,中医教育在中医药继承发展历史上起了关键的作用。笔者以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关键就在于中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硕士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下一步博士点的申请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研究生多数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思想,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下降的问题,但是我们期刊文献

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中医骨伤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评价系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会逐步成熟并走向成功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课题, 要根据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不断调整, 才能培养出既有广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地、有计划地向更高的方向迈进,使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音乐教育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 国培项目

产学研一体化为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首师大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多年以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并在全国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据统军地位,一直是音乐学院的重点专业。为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郑莉教授提出“产学研一体化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创建实践平台,笔者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引导中,对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

教育实践基地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场所,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为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师大以国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的优势,努力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实践应用型的高质量研究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实践场所

(1)发挥导师承担项目优势,促进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研究生导师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师大郑莉教授依托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各个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负责人的作用的同时,引领学生参与到国培项目的工作中,以分散的形式到各个企业单位参与实践锻炼。通过导师与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带领研究生参与面向基础音乐教师教育实际问题的学习和调研,并以此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随导师参与实践活动如下表所示。

(2)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首师大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处于全国同行领域的领军地位,音乐教育系近年来承接了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国家级骨干音乐教师的培养、新课程高中远程研修、高中新课程培训者的培训以及教育部的“国培计划”等多项重大任务。在国培项目的大环境下,首师大选择国内具有影响力且承担着国培任务的企业行业作为实践平台。目前,首师大已与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山东教育厅(鲁琼两省教师研修网)、中央电教中心、百年树人网络平台等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对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生实践基地数量的不断增多,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集中到各个实践基地,面向实践基地的需求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成为首师大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形式。

故此,从发挥导师承担项目和音乐教育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出发,凝练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效抓住研究生培养与国培项目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合作单位共享资源的优化整合,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对接,实现高校学科链与企业产业链以及学生培养链的有效对接,促进首师大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形成。

2.探索实践基地发展形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实践基地课程的实施

以继续教育网国培项目2013年研修主题课程设置为例

每个国培项目的承接单位都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面向社会不同音乐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除此以外,首师大与教育部国家音乐课程团队和各研修平台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学期保证为研究生开设150至200学时的实践课程与专题讲座,每周授课6—8学时,辅以每周自主实践6—8学时。研究生通过参与课程的录制、研修,进行渗透式、连接性的学习,在教育实践研究环境中接触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际,在集中、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获得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基础一线音乐教师教育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选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做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

(2)实践基地的工作与管理

为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能够产生实效,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与体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分组进行实践平台的学习与交流。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到各个学习实践的小组中,不分年级的组合在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动态的,按照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和意愿,发挥其在平台的工作能力,如:项目课程设计、项目课程录制、项目课程审核。如图所示工作流程图:

与此同时,每个小组的活动形态又是根据导师的课程总体规划和项目单位的总体需要,来安排每个学期的学生组合形式,完成项目的学习与工作任务。一般是高年级的研究生带低年级的研究生学习,使学生主体的学习与锻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根据学生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又可以随时调动,具有流动性。从而,整个研究生的学习形成一个自主、立体、开放的学习与管理系统。

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指导

1.导师团队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研究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帮助研究生安排学习计划,通过传、帮、带,逐步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的能力{1}。首师大在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中,首师大郑莉教授曾说过“音乐教师要关注、结合、服务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如果脱离基础音乐教育,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首师大打破旧的培养模式局限,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校内外双师制”培养代替原来的“校内集中培养”,建立音乐教育研究生导师团队,实现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教育与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结合。endprint

导师团队如图所示: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关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原理、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进行学科引领、方案设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素养的加强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将音乐教育研究生带到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同时以国培项目培养的职后数万万强大的一线音乐教师队伍为后盾,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获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提供路径。

2.导师引导的具体措施

(1)带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首师大与国培项目的承接企业合作中,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形成国培项目的专家团队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这些团队中的音乐教育专家不仅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有较好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成果,而且在指导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培项目音乐教育师资培训中,他们为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并与项目培训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接触,参与解决一线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把研究生带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有关的课程学习和讲座中,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专题讲座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音乐教育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宽广的学习环境,开拓学术视野。

研究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可以充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旁听、记录、参与互动等形式,获取音乐教育领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掌握贴近音乐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走进名师,感悟名师,在名师中汲取营养,真实感受音乐教师教育。

(2)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校内外教学形成链接

以国培为依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在是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教学过程采取集体讨论与适度指导,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师生间、生生、师师间的对话、协商、合作中,促进研究生深入的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与讨论,表达、辩护自己的观点,接纳、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丰富、更高级的理解,使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导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以纠正与指导,适当放手,让研究生独立研究,建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避免研究生跟着导师后面亦步亦趋的同时,又适当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除此以外,在平台实践学习所形成的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相关实际问题,校内导师将其设立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校内课堂教学研究,使校内外的学习形成连接与互动,形成系统的问题集。

校内外导师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加强,理论方面的提升与深化,以及提供充足的,接地气的有效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双导师的有效引领下,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实践中去,开拓视野,并采取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使校内、外教学形成连接,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研究生真正生活成长在教育实践当中,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亲自接触我国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和课堂教学困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M].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参考文献:

[1]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8.

[2]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3]李安萍. 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M].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endprint

导师团队如图所示: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关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原理、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进行学科引领、方案设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素养的加强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将音乐教育研究生带到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同时以国培项目培养的职后数万万强大的一线音乐教师队伍为后盾,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获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提供路径。

2.导师引导的具体措施

(1)带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首师大与国培项目的承接企业合作中,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形成国培项目的专家团队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这些团队中的音乐教育专家不仅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有较好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成果,而且在指导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培项目音乐教育师资培训中,他们为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并与项目培训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接触,参与解决一线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把研究生带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有关的课程学习和讲座中,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专题讲座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音乐教育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宽广的学习环境,开拓学术视野。

研究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可以充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旁听、记录、参与互动等形式,获取音乐教育领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掌握贴近音乐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走进名师,感悟名师,在名师中汲取营养,真实感受音乐教师教育。

(2)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校内外教学形成链接

以国培为依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在是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教学过程采取集体讨论与适度指导,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师生间、生生、师师间的对话、协商、合作中,促进研究生深入的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与讨论,表达、辩护自己的观点,接纳、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丰富、更高级的理解,使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导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以纠正与指导,适当放手,让研究生独立研究,建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避免研究生跟着导师后面亦步亦趋的同时,又适当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除此以外,在平台实践学习所形成的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相关实际问题,校内导师将其设立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校内课堂教学研究,使校内外的学习形成连接与互动,形成系统的问题集。

校内外导师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加强,理论方面的提升与深化,以及提供充足的,接地气的有效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双导师的有效引领下,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实践中去,开拓视野,并采取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使校内、外教学形成连接,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研究生真正生活成长在教育实践当中,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亲自接触我国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和课堂教学困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M].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参考文献:

[1]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8.

[2]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3]李安萍. 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M].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endprint

导师团队如图所示: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关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原理、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进行学科引领、方案设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素养的加强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将音乐教育研究生带到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同时以国培项目培养的职后数万万强大的一线音乐教师队伍为后盾,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获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提供路径。

2.导师引导的具体措施

(1)带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首师大与国培项目的承接企业合作中,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形成国培项目的专家团队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这些团队中的音乐教育专家不仅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有较好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成果,而且在指导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培项目音乐教育师资培训中,他们为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并与项目培训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接触,参与解决一线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把研究生带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有关的课程学习和讲座中,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专题讲座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音乐教育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宽广的学习环境,开拓学术视野。

研究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可以充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旁听、记录、参与互动等形式,获取音乐教育领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掌握贴近音乐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走进名师,感悟名师,在名师中汲取营养,真实感受音乐教师教育。

(2)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校内外教学形成链接

以国培为依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在是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教学过程采取集体讨论与适度指导,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师生间、生生、师师间的对话、协商、合作中,促进研究生深入的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与讨论,表达、辩护自己的观点,接纳、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丰富、更高级的理解,使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导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以纠正与指导,适当放手,让研究生独立研究,建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避免研究生跟着导师后面亦步亦趋的同时,又适当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除此以外,在平台实践学习所形成的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相关实际问题,校内导师将其设立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校内课堂教学研究,使校内外的学习形成连接与互动,形成系统的问题集。

校内外导师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加强,理论方面的提升与深化,以及提供充足的,接地气的有效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双导师的有效引领下,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实践中去,开拓视野,并采取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使校内、外教学形成连接,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研究生真正生活成长在教育实践当中,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亲自接触我国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和课堂教学困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M].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参考文献:

[1]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8.

[2]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3]李安萍. 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M].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它需要教育部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通力合作。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 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远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并且《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报告》中也指出“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相互隔离, 严重脱轨;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严重缺乏实践和跨学科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依赖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 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现代大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忽略了学生特点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也忽视了各个行业发展趋势带来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地区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程度等, 使得人才供需不均衡。由此,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

1906年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耐德首次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 倡导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随后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继大力推广, 取得了良好效果[1]。我国于1958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并在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文件, 鼓励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整合多方资源, 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促进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合作教育的开展使得多方受益, 特别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获得了实施传统教育所不能获得的效果, 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知识继承性、重视课堂教学及学科自身系统性的传统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更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综合与创新、青睐实践训练[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核心是教育, 主体是学生, 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那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采用这一模式,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3]。当然, 这对高等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 由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三方耦合而成的教育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需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 再由高等院校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与培养计划, 最后由专业培养单位具体实施培养计划并将人才交付用人单位, 并持续跟踪使用情况, 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正完善培养计划。根据文献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六大类: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 其中较适合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当属产学研结合模式。然而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 存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与现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机整合, 将其简化成为“产学研合作”, 实施过程中“产学”脱节。就企业来看,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其主要任务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层面, 没有较好的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就高等院校来看,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忽略了培养与需求的契合度, 没有有效发挥科学研究与推广的职能。同时,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差异明显, 在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与困难, 无法深入、持续的开展合作。因此, 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多元化程度下, 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等进行多元化培养。依据上述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多元化人才能力的培养。

(1) 根据行业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文件,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量合作企业对课程设置等的建议, 将人才需求融合在方案之中,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模块方向课程、行业应用课程的设置, 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 力求拉近高校与企业的距离, 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 利用校企资源,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应充分挖掘资源,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模式开展课程学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由此, 校企合作平台既满足理论课的授课要求、实践课的训练要求, 又能满足企业的产品研发要求。同时, 企业将原本学生毕业后的招聘与培训前置到学生在校期间, 使企业的人才招聘竞争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互利双赢”模式, 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

(3) 加强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式。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 将所开课程与行业应用整合, 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解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同时, 提倡在教师获得的纵向、横向项目上开展合作, 按照项目管理流程要求与教师共同商讨、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 有意识培养学生科研与组织能力。

结论

本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 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训练平台、改革教学方式三方面探讨多元化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有机整合, 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有利于企业科学研究的开展, 构建起符合教育规律、满足产业振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的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教育体系[1]。

参考文献

[1]林雪明.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 :108-110.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 但迄今为止, 教育体系仍不够完善, 当前工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仍存在着严重脱节, 设计教育的滞后, 将直接制约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发展[1,2]。因此, 进行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改革, 建立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注重综合设计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1 工业设计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今工业设计培养模式落后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 教学理念不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现有课程普遍涉及领域宽广, 从平面到立体再到色彩等方面, 均有不同的多门课程设置, 门类多课时短, 学生们接受的知识广而不精, 缺乏深度。另一方面,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兼具理工和艺术双重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 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

2) 教学模式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仍普遍采用由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的三段式教学。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技术割裂开来, 破坏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科的系统性。此外, 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验设备落后、实习条件较差。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 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相关环节缺乏系统的实践练习, 最终导致学生设计的作品创新不足且漏洞百出, 无法成为产品。

3)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 工业设计专业博士点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 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很大一部分并非科班出生, 有的甚至是临危受命;另外, 由于师资力量匮乏, 有些教师是一毕业便上岗, 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环节, 在授课中更多注重理论知识体系, 对产品设计的理解多是传达别人的观念。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所在城市的设计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中小城市, 企业的工业设计意识淡薄,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相关的设计和实践基地, 就业时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接收, 如此恶性循环, 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3]。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应根据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培养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而完成这一任务需尝试找寻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更紧密的契合点, 探索设计教育的创新思路, 改变现有不适当的教学模式, 其中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对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

2 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及制约因素

2.1 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推进, 社会经济逐步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技术更新换代加快,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 以大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 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也是实现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产学研合作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

产学研合作无论是对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 还是对于国家政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产学研研究学者指出[4]: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最灵活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国家创新的基本途径,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2.2 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 校企双方由于本身的性质和合作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矛盾。学校以教学为目的, 与企业合作,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企业以生产盈利为目的, 与学校合作的是为了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推出创新成果。由于目的不同, 导致企业项目执行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的冲突, 是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约因素之一。

2) 学校教学体制落后, 与企业沟通不畅。高校一般以科研成果考核教师, 未将产学研的合作成果纳入到考核指标, 很多教师把大量的经历投入到理论教学研究中, 而对于产学研合作研究则有心无力。再加上学校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不畅, 学校的教学计划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未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势头。

3) 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然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 大多为书本知识, 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差, 学生对企业的贡献与企业培养学生的成本不成正比, 再加上政府对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而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寻求合作的积极性。

4) 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且合作存在不稳定性。目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还处在技术咨询、学生实习、人员交流等初步阶段, 且合作以短期为主, 没有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 合作不稳定。

3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

在我国, 传统而落后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阻碍着产品的开发, 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产品都可以通过好的工业设计来改进, 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这就要求企业对工业设计足够重视, 校企双方合作, 以创造力为核心, 培养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人才。

3.1 产业创新人才的特点

产业创新人才要求具有创造力、敢于创新等特点[5]。产生和提供创意的原创型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人才。具体来说, 产业人才需具备以下能力。

1) 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 是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具条件, 企业依靠有创造力的产品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现代的创意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的高科技手段, 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成为必需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产业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 产业人才所创作的产品才能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 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些知识和素质正是在学校上课期间所培养和积累的。

3) 具备多方面的交叉知识。工业设计是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学、美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相互交融的一门交叉学科, 产业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 还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 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因此, 要具备多方面的交叉知识。

3.2 对学研高校方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1) 教学要求。现在高校教学依然以按教材教学为主, 一方面教材知识是以前经验和知识积累, 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材知识相对落后, 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要能够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 把握设计最前沿的动态及设计方式方法, 并传授于学生;再有, 工业设计不同于别的专业, 不能照本宣科, 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鼓励同学进行头脑风暴, 激发创意。

2) 职业技能训练。对于产业创新人才来说, 课堂的教育远远不够, 如何将课堂上死的东西转化为活的成果, 需要学校做到加强学生的实战技能的培养。一方面, 可以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赛事, 通过比赛的各个环节, 加强知识的积累及熟练;另一方面, 与企业合作, 进行实训技能的培育, 为同学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4 产学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较好的学校很多是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这些学校各专业产学研合作各具特色, 良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其艺术的人文学科属性以及自身一些独特的性质决定, 其产学研合作不能完全以理工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 但工业设计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物质生产, 工业设计专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对于该专业产学研合作,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其合作的意义、途径等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7]。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拟建立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对校方和企业方进行合作的目的做到全方位考虑, 协调好学校教学计划和企业时间安排, 处理好校方和企业方合作的各项不融合问题, 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体制, 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 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并将合作工作落到实处,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 建立较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加化合作形式, 扩大合作范围, 拓展合作内容。

2) 搭建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 进行资源整合, 及时发布产学研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成果, 实现信息及时互通, 提供大范围资源共享, 推动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当前工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严重不符, 制约了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发展。笔者针对我国工业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指出了工业设计创新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 对在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产方企业方和学研高校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提出了建立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的对策, 从而改变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同社会、市场、科技相脱节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 2012, 21 (4) :29-32.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 18 (7) :18-21.

[3]张文.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9 (30) :104-106.

[4]卢纯福, 朱意灏.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装饰, 2012 (10) :97-98.

[5]沈浩, 李倩.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现代工业设计[J].包装工程, 2010, 31 (24) :128-131.

[6]邓碧波, 范圣玺.设计设计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南京艺术学报学报, 2013 (1) :155-159.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的一部分, 研究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培养新型高等人才的模式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在水产学科的应用, 水产行业已经开始从大众化向优质、高效型转化, 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由传统渔业向设施现代化渔业转变 (黄辨非等, 2010) 。这些转变都需要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具有新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及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 更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而如何培养以科研为中心, 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水产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 水产学科研究生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特色不明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目标不明确, 未能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导师队伍不完善, 培养过程监督不到位;配套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水产学科作为农业院校较传统的学科, 只有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方式, 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实用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 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水产学科对广东省渔业经济产业的发展、高层次水产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在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力量的推动和支持下, 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近年来,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 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 在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的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确立培养目标实行分类指导

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置, 对学生知识架构和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必须按照不同的研究生类型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水产学科根据其学科特色, 对下置的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均设置了学术型和专业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 并且开设海洋生物学学术型专业作为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术型硕士主要针对想继续从事研究型工作的研究生, 在理论课教学中着重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实验室技能学习;而专业型硕士主要针对想从事实际生产和应用的研究生展开, 主要考查其生产实践能力, 将培养着重放在生产实践环节并设置了1年的实践期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优化了水产学科的课程体系, 降低了课程学分学时要求, 增加了前沿课程和文献阅读的比例及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和班级讨论环节, 转变了教学模式, 部分选修课采取研究生为主角, 教师协助指导的讨论模式。

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学研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教育中, 导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手段, 还要具备丰富的操作和实际生产经验 (周永灿等, 2013) 。水产学科师资力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

第一,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 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其他单位“充电”。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为学科双聘院士;著名对虾遗传育种专家陈兆明博士作为水产学科领军学者教授;同时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深造, 交流学习, 近三年本学科每年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教师不低于3人, 部分硕士职称的副教授、教授在国内知名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这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优化了学缘结构。

第二, 建立合作团队, 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水产学科在经过多年发展后, 已形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病害防控团队、珍珠加工与培育、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团队等7个稳定的科研团队, 在团队带领下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获奖成果。在获得成果的同时, 要求青年教师下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 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吸收产学研合作单位优秀科研人员到学校讲学,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作为兼职导师, 实现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设计。

三、实现培养过程有效监督

针对水产学科的学科特性, 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在导师方面, 严格了导师的聘任和遴选条件, 规范了导师的工作职责, 实行学术和专业型导师遴选条件分类和招生名额分配限制;在学生方面, 加强了对培养环节的及时跟踪和管理, 完善了考核管理办法, 加大了奖助力度, 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践场地;在合作单位方面, 加强了和合作方的交流沟通, 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与责任。产学研培养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督。

四、创新合作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研究生培养高校为责任体, 联合其他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联盟或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 校际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校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互相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和实验条件, 通过研究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形式共同完成科研创新。

第二,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实验条件, 企业提供开展实验所需场地和生物材料, 这种合作方式弥补了高校实习场地的不足和企业科研能力的不足, 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

第三, 校所合作模式。即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的合作, 此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科研院所人员紧缺的局面, 缓解高校研究生培养压力。研究生通过参与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研究, 科研素质得到提升, 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 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共享。

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 合作双方互相提供优势资源, 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加快了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构建评估体系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较为特殊, 他们既是高校在读研究生, 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职员。理论上他们既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 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 (陈刚等, 2010) 。研究生若自主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则可能不顾双方的管理规定, 降低对自身要求, 严重时还会导致学业荒废的情况发生。

所以在产学研模式主导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方面, 应该完善学校、企业、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责问题, 增强互信, 广泛争取校、企、师、生各方的意见, 争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不断进行调整, 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实现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水平学科、高质量产业协调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双导师互相配合, 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还有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 以研究生实际工作和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确保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在评优评先等环节享受同等待遇, 真正体现研究生学术和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 广东海洋大学通过创新水产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养殖技术及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 锻炼了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升了就业技能, 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 真正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这对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定位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 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均成为精深理论、扎实技术、擅长管理的水产养殖专业高层次人才, 为华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水产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 周晖, 张健东.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9) :215-217.

[2]黄辨非, 杨小林, 杨代勤.水产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26-27.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10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不足

电脑艺术设计在院校的教学中主要是根据书本知识来讲授相关的操作点, 在课程的设计中, 理论知识讲授的课时较多, 而真正的实践很少。一方面是因为院校在办学上没有重视到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师资力量没有达到标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设备, 在办学资金不充足的院校中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应用。同时实践教学需要的是拥有相关平台, 但是在社会发展中缺少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对口的实习工作平台。

(二)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不够明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到底是具有相关电脑技能的操作人员, 还是在具备电脑技能的同时还具备着一定的艺术素养的人才。在相关院校, 人才的培养将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 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安排能够短期提高学生电脑技能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时没有展望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 完全的依照学校的杂乱教学课程, 最后只重理论忽视实践的人才定位使人才在社会中缺少相应的优势。

(三) 艺术设计性成分缺失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必然会是艺术设计和电脑技能双双结合的专业, 单独强调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艺术设计作品需要具有美感和艺术感, 而电脑技术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来操作作品, 没有美感支撑的电脑艺术作品就会丧失活力。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重心偏向于电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在电脑艺术设计中传统的教学主要围绕着艺术设计的问题探究以及文本分析, 教育将理论与实践隔开, 加大了两者间的距离, 而在现实的问题解决中需要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的借鉴, 在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利用实际问题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经验。这种培养模式将生产上游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加快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实用型、技能型以及创新型的艺术人才出现。

(一) 产学研结合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将趋向于创新性, 而创新的来源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结合社会发展方向以及需求才能找到突破口实现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重视理论, 实践的角色作用弱化, 特别是学校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考虑到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教育培养的方式, 如产学研相结合, 将学生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最终人才培养也做出了巨大的成本投入, 但是效果上没有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改变为产学研的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 产学研结合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是对理论与实践互动需求的回应

产学研主要是将生产、研发以及学习三个过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利用社会资源来共同培养人才。之所以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视主要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 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 没有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 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中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学生在工作中没有将理论知识迁延到生产中发挥创造力。

三、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 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规格的教学队伍

教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教师队伍教师水平的影响。教师作为长期与学生接触的人员, 他们对学生知识结构了解的较为详细, 人才发展的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方案都可以由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能够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及时的更新知识结构, 同时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能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来安排学生对电脑艺术设计某种方案的探索,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能力。产学研需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与到生产中, 参与到设计的实际过程中, 了解企业生产发展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体

产学研首先需要具备能够保证学生进行实习生产研发的平台, 只有建立起相关的平台学生才能够在实践中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 学会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创造。电脑艺术专业可以和相关的企业合作, 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提前的为企业培养潜在的员工。企业也可以在利用学校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增加生产实践中的理论可信度。在学校与企业合作中, 双方都能够从合作中获得益处, 这对于未来两者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三) 完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电脑艺术设计和传统的艺术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不能简单的将传统艺术设计培养经验应用在电脑艺术设计中,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有着内在的学科逻辑, 提高教学质量也必须根据教学逻辑来展开。首先在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电脑技能的培养和艺术设计表达两者紧密结合。用电脑来实现学生自己的创新的想法, 通过技术来完善艺术创造的美感, 使得产品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产学研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要考虑到对学生艺术设计实践的重视, 创造条件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结语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要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产学研从生产学习研发三种路径来开发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整合相关的资源中实现了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信息化时代, 网络技术日益发达, 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能够应付工作中的问题, 提高工作的效率。电脑技术在实践中才能日臻完善, 学习者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检验才能够丰富实践。在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只是片面的将某些技能填充在课堂有效时间内, 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新的社会需求呼吁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产学研,优质人才,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淑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阶段性授课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7) .

[2]张雯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10) .

[3]朱寅.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理论, 2015 (05) .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11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过程中,应与产学研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文章以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探索。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陈文强,霍科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亞中,曹珂珂,等.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陈宏伟.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 591-597.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2): 194-196.

[5]杨洋,韦小英,白先放,等.建立生物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实习基地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 127-130.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12

产学研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 利用学校、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1]。

2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2.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在外在制度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下, 产学研合作各方以追求共同的潜在利润为基本动力,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 围绕交易费用和争取剩余索取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合作博弈中形成的激励、约束、监督等原则的作用过程和行为总和[2]。车辆工程专业应合理地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走出产学研结合的特色道路, 必须根据车辆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与各行各业, 各类企业展开平稳合作, 在此同时也要注重保证企业与学校之间长期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当然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也要注重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保障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就是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包括管理保障、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和体制保障。

2.2.1 管理保障

为使产学研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运作, 建立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 组织管理全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使得科技与其他合作方面在管理机构上的保证。

2.2.2 硬件保障

为了使产学研模式能够发挥它自身的优势, 就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 给予保障。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 一系列参与实践的所需设备那是必须要供给的。

2.2.3 软件保障

加强产学研基地人才的建设力度, 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 试图建立与企业交互式渠道, 使师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当前行业最新的生产技术。

2.2.4 体制保障

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顺利进行, 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高等院校应主动联系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拓宽与企业合作的渠道, 并出台相关的政策, 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给予明确的体制保障。

2.3 调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管理协调机构, 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发展。

(2) 制定和实施各类计划, 引导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一体化发展。

(3) 制定法规、政策和制度, 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特色发展。

2.4 评价机制

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考核中建立评价机制。

(2) 完善科研考核的各项指标, 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时间。

(3)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挥棒作用。

3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建构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平台, 营造产学研培养模式专业环境

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内容融入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之中, 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适时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作出修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期能够形成了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3.2 建构素质拓展与科研讲演平台, 营造产学研合作研究环境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可以建构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通过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 营造浓厚的研究环境, 以此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专业兴趣、学习热情, 增进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事业心。

3.3 建构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 营造产学研合作开放环境

高校能够汇聚优质办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 就是能够建够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供给平台建设, 是可以促进高校办学由封闭转向开放、由独立转向合作、由、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转向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3.4 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展示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优势

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把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作为基本理念, 把知识与能力并重 (宽基础教育、精专业知识、重研究训练、强实践创新) , 以此落实为人才培养基本方案, 这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正是可以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4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我们与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 在这些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有效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形成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 引导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也在不断提升着本科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统一。

基于此, 笔者认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立足于产学研优良合作, 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探索形成以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是在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同时, 也应注重与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相协调。笔者相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现行培养的最佳选择, 也是现行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过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社, 2001:88.

[2]陈锦昌.工业设计学科产学研合作仁[J].工程图学学报, 2005 (6) :160-163.

[3]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3) .

[4]王维, 等.现代大学制度中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8) .

[5]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M].天津《: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出版, 2009.

上一篇:实习助产士下一篇: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