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2024-10-23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精选12篇)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篇1

1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理论

1.1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概念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体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就是科研成果生产产业化、基础研究或理论研究、应用或开发研究一体化进程,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合作过程。包括产学研合作实践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两个方面,是集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为目地的合作过程。这个过程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及资源重组,实现生产实践与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撑理论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撑理论主要是交易费用理论、激励理论、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市场行为,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交易费用。各方主体之间的顺利合作离不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相互的激励行为。产学研合作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是各方在多个领域综合自己优势、共享资源、相互协调、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过程,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思想。

1.3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构成要素

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高校主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科研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的重要机构,负有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责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其次政府也在产学研合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协调作用,资金支持和风险投资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也可以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1.4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在关系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本质,从学校和科研机构来看是学术性的产业活动,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从企业来看是产业性的学术活动过程,根本性质是创新;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是国家的创新过程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实验和市场营销的统一,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活动。产学研合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合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些基本的合作原则。在合作关系中,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地位平等的,平等互利原则贯彻始终,由于资金、技术、成果、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的风险共同承担,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标准原则。产学研合作工作各参与主体、资产运作、实验方法、产权转让、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多样性,但是每一个合作项目的合作目标十分明确,通过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优势互补,追求效益最大化。

1.5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模式从合作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从合作主体来划分,可分为双向联合体型、多向联合体型、校内产学研型、中介协调型;从合作时间来划分,可分为长期合作型、中期合作型、短期合作型;从技术的流通方面来划分,可分为技术转让型、技术开发型、技术咨询型、技术服务型;从合作的载体来划分,可分为组建研发实体、建立联合研究院、项目式合作、知识转移式、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学研战略联盟;从合作的推动力上来划分,可分为政府推动型、企业主导型、市场推动型、大学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自愿结合型;从合作的主次关系来分,可分为“三方”联动结合模式、以学为主结合模式、以研为主结合模式;从合作的紧密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一体型、紧密型、松散型。在具体运行时,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政策法律是产学研合作工作开展及其创新活动水平的保障,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是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合作行为的发生,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公众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态度等间接地发生作用,影响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成功。

2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研究现状

2.1 国内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出发对产学研工作进行研究,仅1980—2010年间,在中国知网上以“产学研”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就有11 622篇相关文献,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涉及各个领域。1994年,姜照华全面地归纳出了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十五种类型模式[1]。2001年,胡恩华分析了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体系环境、利益分配和风险投资问题[2]。2003年,佟晶石认为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核心技术系统[3]。2005年,周国红提出企业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必须建立学习网络[4]。2006年,王晰巍分析了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形成与互动机理[5]。2008年,武贵龙分析产学研工作要强化管理,完善法制,加大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降低产学研合作风险,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水平[6]。2009年,张中昇通过典型的案例,将产学研合作工作模式划分为起源、发展、提升三个阶段[7]。

2.2 国外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较早,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未中断。美国为支持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之间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在1980年颁布了专利和商标法案。2000年,部分学者做了国际性的比较分析,认为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认为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政府制度保障。2001年,YannisCaloghirou分析了欧洲计划框架视角下的产学研工作联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系统性开发研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8]。2003年,Loet Leydesdorff将三螺旋创新模式引入到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中,分析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9]。2005年,James A. Severson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的模式,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之间的技术转移的两条途径[10]。2009年,Kazumasa kawasaki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盟,实证分析大学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11]。通过本国或别国实践案例,国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工作模式引入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研究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2.3 国内外学者研究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作用和潜能认识一致,由于不同的国情和经济环境,国外学者大量研究“产”和“学”及相互间的合作,对“研”的研究涉及不深,数据采用性强,观点则显得较零乱,缺乏理论系统化。而我国学者对产学研工作的实证和定量方面研究不足,理论分析比较透彻,研究方向均集中在科技成果的研发或转化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结构框架。

3 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发展现状

3.1 合作初期合作热情高涨

在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始,面对预期高收益项目时,合作各方通常带有较大的热情,很快达成共识,敲定合作项目,产生合作意向,人员和资金投入比较及时,一旦预期望值发生改变,各方投资者者会纷纷撤资,这种“一拥而上”和“一哄就散”的合作盲目性极大的危害了金融系统的稳定。

3.2 合作中缺乏科学管理

合作中,产学研合作工作各方对合作可能发生的问题预测不强,管理方法不规范,风险管理内容不全面,很大程度上是凭以往的合作经验,出现问题后习惯依赖政府。由于缺乏精通现代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监管意识的薄弱和监管手段不完善。由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存在,习惯第一时间将项目进展信息在当地媒体上传播出去。一旦相互间责任义务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合作关系产生裂痕,协调解决仍是个难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处理,有可能导致合作时间无限延长。

3.3 合作后期没有注重结束总结工作

合作后期,没有完善的整体工作总结,没有建立合作案例信息库,对以后的产学研合作工作缺乏指导作用,不利于今后相同的问题解决,合作能力的提高,对整个合作过程没有全面的评估,对合作中各方的反馈意见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3.4 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

由于资金的投入缺乏,我国科技成果真正转化生产的数量很少,只占我国科技成果数量的40%不到。科研人员流动导致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现问题。对成果价值的认识导致权益分配不当是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又一大难题。认为知识资本占产品价值的份额不大,有此看法的“产”业单位占15.4%,“学”和“研”单位高达73.7%。

4 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存在的影响因素

4.1 共同利益点不明确

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在体制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企业追求经济效益,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关注学术价值,当下又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划分不清,科技立法工作也处于完善阶段,一旦出现困难或问题,加上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和协调合作纠纷的技术仲裁机构的缺乏,就会影响合作进程以至合作中断,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程度伤害。多数企业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合作各方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依从和互动关系,特别是具有战略性的合作项目,更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4.2 研发合作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开发的成本高周期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追求短期效益,重生产不重研发,多进行一些技术针对性较弱的短期合作。学校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是企业需求研发的。一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实力较弱,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和实力不强,研发项目的技术深度不够,含金量不高,影响了和高校进行长期的研发合作。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课题申请等短期合作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短期内解决技术需求。政府也缺乏高新技术的合作配套法规及保障措施,中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也不能满足高新技术的供需信息交流。

4.3 合作市场不规范

目前为止,产学研合作的市场运作不规范,政策法规的缺乏导致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转化后,由于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单薄,容易出现产权纠纷。一些企业高薪聘请的高校研发人员,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高校正常的科研工作。而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凭关系开展,处于民间活动状态,缺乏规范的组织引导。由于对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足,多数高校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了解,面对企业的利益回报,盲目的参与企业合作,相互间又缺乏直接有效地沟通,非常不利合作向着健康持续深入的方向发展。

4.4 合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由于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各自之间缺乏信任保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实验设备优势,企业的资金和市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愿意共享彼此的资源优势,合作各方主体的优势互补不足,缺乏资源共享,加上科技中介或技术服务机构沟通协调、信息咨询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4.5 教学领域合作欠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工作职责,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企业意识不到合作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高校的教师局限于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欲望不足,有的则担心科技服务项目的风险问题,而高校的管理层对师生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是认识不到位,改革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学研合作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冲出当前产学研合作“短、平、快”的利益性合作模式,融入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更好地为产学研合作工作服务。

4.6 不同高校的产学研工作开展不一

由于高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隶属关系,特别是教学科研实力强的一些高校仍然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忽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认为搞基础研究和发表论文才是做学问,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义。产学研合作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或“各自为政”的层面。而各方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型高校,无论是在资源争取、科技创新能力、校办产业方面都不能和大的院校相提并论,对科研合作的开展十分不利,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

4.7 重点大院校合作机会多

重点大院校由于高技术人才储备充分,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基地,部属高校参与建设合作较多,明显高于省属院校,而企业也看中名校、名学科的科研实力,减小技术风险。并且地区繁荣的优厚待遇以及自然资源也吸引高层次的科研院校及技术人员。

5 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发展实施策略

5.1 理顺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

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是各方主体对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工程,一般高校由科技处主管。必须清晰明确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主体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产学研合作机制都是经过萌芽、沟通、决策、运行、完善等环节,形成引发机制、催化机制和制约机制,每个环节与责、权、利相互引导、相互推动、相互制约。

5.2 遵循教育和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来推动社会进步。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的产、学、研是知识运行的一种形式,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各有不同。在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平衡产学研合作工作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必须联系实际生活与生产实践,依靠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科研成果,利用先进技术去从事科研生产活动,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得收益。产学研合作工作是教育规律与产学研规律的有机融合,企业追求利益,高校和科研机构追求的是学术价值,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接和协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实现产学研合作工作向着规范化、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5.3 确立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理念

高校必须明确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理念,整合合作各方主体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国家的、地方的、高校的、企业的创新资源基础上,还要发掘新的创新资源加以利用,逐步形成了可以依赖的稳固资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分层分类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将带动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鼓励以学为主,以产研助学,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国家及区域环境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各方特色和优势,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继而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

5.4 对产学研合作工作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沟通畅通的渠道,使合作各方主体对产学研合作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师生参与的兴趣和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政府要设立产学研合作引导基金和风险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对高校研发的认识,进而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有计划地、系统地使各方主体的优势资源注入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利用科学的方法计量合作主体的各自贡献,合理地划分合作成果,保证产学研合作工作效益的公平合理分配。

5.5 规划创新战略结合高校资源

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主体在政府和中介机构的支持下,组成国家创新系统。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把产学研合作视为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作保障,高校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结合,融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依托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效。

5.6 密切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1950—1980年之间,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表现为勤工助学、半工半读。1990年以后,产学研合作纳入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2000年发展至今,我国产学研合作开始向注重工程项目合作实践转变。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部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实践,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忽略课堂教育,一味地追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经济效益,都是偏离了产学研合作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把产学研合作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培养学生对生产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5.7 经济效益必须与教育共同发展

过度注重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经济效益,就看不到产学研合作工作对教育发展的长远影响,会造成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间发展的不均衡,继而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节奏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间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所以国家和政府要宏观综合考虑,实现让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逐渐融入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发展建设之中。

5.8 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要不断追求创新

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必须不断探求新理念和新模式,延伸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深度,丰富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层次,扩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涵。产学研合作工作不仅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要勇于实践,师生和科研人员要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利用国家及地方的创新资源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新型的合作模式,给产学研合作工作加入新的内容。

摘要:阐述了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理念,以及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研究现状,影响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不利因素,探讨了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工作,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篇2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们更进一步地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措施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之中。在历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工作成果得到了消化和提高。拓展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基地的功能,完善了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设施,加强了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当前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它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强了产学研制度建设

我院各专业应根据专业需求加强产学研制度建设,各专业要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进行修改和重新制定,同时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拟订本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计划,为从校园内部实现产学研结合实践创造条件。

二、探索病借鉴“学工交替”模式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向导的原则。

三、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实现了“订单教育”培养模式

我院极联系周边的物流企业和贸易公司,在物流管理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上有所建树。

四、选派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

我院以年青教师居多,多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未参加或很少参加过实践。为此,在探索病借鉴尝试 “学工交替”模式,“订单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可建议与相关企业实行教师顶岗实习,即师生同时进入企业岗位,同时实践。

五、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施行“双证”教育

我院完善相关制度,创建相关条件,方便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上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向各专业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偏重,积极收集相关考试信息,对学生考证进行正确引导,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同时持有专业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六、拓展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

我院的教学资源有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如实训场地、实训设施、一线技术人员等,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任务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头戏。各教学系要按照每个专业拥有1个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格,加速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用合同、协议的形势,通过互利互惠工作的开展巩固与企业的合作。

工商管理学院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F09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9—01

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企业、以学校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及以科研院所,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合作,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和市场销售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道路,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手段。探讨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对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研究

1、按产学研合作组织中各主体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政府组织型、企业拉动型、学研推动型、共同主导型。

2、按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分为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三种模式,从技术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

3、按产学研合作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主体综合型。

4、有针对性探索的学研合作模式:“四驱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技术和市场双向推动模式等。“四驱互动式”是指在高校知识驱动、实践基地岗位实训驱动、行业协会信息驱动、企业项目与就业驱动各方面相辅相成,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共建共赢。技术和市场双向推动模式是把技术创新推动与市场化推动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选择产学研共建联盟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双向推动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样式众多,每种合作模式适用的条件各不相同,合作双方面临的风险和收益也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对合作模式的选择。选择哪一种模式更合适、有效,就要由资金、设备、技术、市场潜力、环境、国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才能决定,一条不变的原则,即各方利益的保障是产学研合作得以顺畅进行的根本动力。围绕这一原则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产业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

1、合作双方价值观、知识产权归属有冲突,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不明确。对此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协助建立有效、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合作双方的权责,使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消除顾虑,同时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科研院校的创新潜力不足。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争取成为合作创新的主体,通过合作改进原有产品和服务,并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在企业内部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为解决当前科研院校在产学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需要采用创新的观点,构建适合大学产学研和整体长远发展的研发体系。大专院校应该设立产学研促进中心和研究院分别负责外部和内部的相关事务,实行从组织到组织的合作模式。

3、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目标不同,产、学、研无法真正对接,导致合作名存实亡,高校和企业无法真正达到互融。明确利益才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只有同时把握企业和研究院校才能探索出有效的合作途径。

4、产业链与知识链的失衡,在我国每年获得大批量的成果、技术专利,但是理论性成果较多,具有市场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少,真正吸引企业实现科技转化的成果、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关注点的不同,导致了合作的不和谐,从而削弱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科研院校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根据自身喜好盲目进行,应该开始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来选定研究方向。

5、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协调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对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性指导。二是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资助投入力度不大。三是产学研合作缺乏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和开发的内容各有不同,政府要根据具{本的产学研合作规划、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引导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使产学研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零星向系统转变。同时,要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助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资助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品,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

三、加强产业研合作的几点建议

1、构健和完善各种政策机制。包括:利益需求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机制、社会机制、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机制、市场机制、法制机制、政策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行政管理机制、风险与利益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等等。

2、加强产业研中介机构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近几年来,一些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中介机构不断涌现,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提升区域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其宗旨是以促进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产业研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了产学研三方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提高了产学研合作效率,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针对当前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利用法律、法规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问,通过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使中介服务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岗位培训,打造一支具有高专业素质的中介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刘玉查;面向自主创新的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文少保;产学合作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季佳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李强;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和案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王朋岗;新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篇4

关键词: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产学研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 (Frederick Terman) 倡导建立的斯坦福科学园, 是大学的智力和工业界的财力结合起来的产物, 可以说是最早建立的产学研基地。我国产学研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 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产学研合作则始于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政产学研合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最近十几年在过去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与方面更多、联系更为紧密、效果也更好的一种新形式。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 分工协作、互动循环, 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政产学研必须密切合作。我们这里讲的区域具体指中国的行政区划 (以下同) 。中国的行政区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历史性和多样性。首先, 区域经济的独立性要求区域内的政产学研必须合作, 因为这个行政区域是在其内的政产学研各方生存发展的共同的基本条件, 是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一个独立单位。其次, 区域社会的历史性要求政产学研合作, 这种历史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沉淀, 能够形成一种很大的凝聚力, 也是区域政产学研合作的思想文化层面的纽带。再次, 区域社会经济的多样性要求政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地区市所在区域一般都有政产学研单位。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生产的扩大, 分工的深化, 各经济实体之间协作联系的紧密度越来越强, 更需要相关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一个区域内的政产学研各个方面, 既是这个区域组成的实体单位, 又是促进这个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单位, 区域和这些单位之间是一种共存、共生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好了, 能够对这些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反过来, 这些单位都发展好了, 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1 立足发展, 把握政产学研合作的重点

一是强化科学规划引导。事业成功, 规划引领。只有规划之好, 才有产业之新、结构之优、力量之强。要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搞好区域规划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必由之路, 有助于打破目前地方政府所存在的“诸侯经济”分裂现象, 最大限度集中资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造强势产业, 从而达到区域共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在这个前提下, 各区域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可能的话, 从国家和区域应设立专门的政产学研合作计划。不少国家都设立了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的计划, 对促进产学研的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现行国家科技计划虽然可以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的项目, 但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原因是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强调国家目标, 偏重于技术导向。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的目的在于弥补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在支持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应突出市场导向, 面向企业需求, 以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目标, 重点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成研发联盟申报的科技项目;同时, 根据科技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企业实力, 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合作研发经费。

二是重视创新, 推动转型。政产学研合作要顺应国际上新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与服务业联动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方向优化升级。通过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 都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化压力为动力, 变挑战为机遇, 走出一条新路子。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立足地区资源, 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建立系列化、集约化、区域化的产业格局。要把观念创新作为实现转型的动力, 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再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转型的重要途径, 吸引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在内的域外和境外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区域内的招商引资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基地建设项目等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都要强化创新, 引优育强, 注重提升日后的竞争力, 积极推动结构转型, 确保区域产品结构、社会功能、服务管理能够跨越发展。要坚持以全新的发展眼光、创新的发展思路, 积极引进与区域功能相匹配、与产业导向相吻合的新项目、大项目、强项目, 以形成和发挥龙头型、基地型的地位和作用,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 促进区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是善于特色, 集聚合力。区域社会经济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 而且是要不断创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标志的特色的。做个比喻:作为省级区域, 山东应该有山东的特色, 广东应该有广东的特色, 你想让他没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可能的;同理, 都是国家的直辖市, 北京必须有北京的特色, 上海必须有上海的特色。广言之, 特色是区域性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又是现实发展的基础, 还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强调政产学研一体化, 并不是共同化, 这是只在组织总体目标上要一体化, 但是在具体努力上不仅要打造区域社会经济特色, 还要不断保持和创造政产学研自己的特色。因此, 强化区域建设特色和形成区域政产学研合作特色, 才能产生集聚新的投资者、新兴产业、新的项目进入的吸引力。深圳、上海浦东的发展, 都是有利的佐证。在善于特色、集聚合力方面, 政府支持与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政府通过设立科技开发基金的方式来提供有关项目的启动资金, 资助对象主要是一些高风险、高投入, 并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的、公益型或尖端科研型项目;同时类似美国硅谷模式, 即科技园区创新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 依托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 创建科技园区, 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的链式全程研究开发应用。

四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政产学研合作要十分重视人才流动, 尤其是高端人才, 并注重培育使用各种人才, 逐步形成和完善人才引进、流动、使用、培养机制。首先, 我们围绕建设政产学研合作的要求, 重视区域育才机构完善。除建设好本区域的人才培育机构外, 还要积极引进区域外的人才培育机构入驻。特别是一些高校、科研单位比较少或种类比较单一的区域, 善于吸引人才培养机构入驻, 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无锡7+1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无锡”这个名字, 似乎预示了无锡是个缺乏资源的城市, 无锡的自主创新的确面临科教和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的弱势, 但是无锡人从来是善于巧用各种资源的。他们创造的“7+1”模式, 即和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结成产学研关系, 成为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和主要特色。此外, 无锡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与“7+1”院校共建的工程中心也相继落户无锡。一个个转化服务载体、工程技术中心 (研发中心) 的引进, 为无锡企业注入了一支支强心剂, 成为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力支撑。2006年共有91个项目在无锡实施, 涉及项目总投资为8.85亿元, 2006年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均为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五是促进科学技术转换。要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 应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在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 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 建立和完善各类共用技术创新平台, 抓好区域性重点特色基地建设, 推动区域特色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中试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 加大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不断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要在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上实现突破, 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发现和使用, 促进“首席工程师”活动的开展, 大力推动创新团队建设, 努力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技术人才,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推动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智慧迸发、创新成果涌流。

2 着眼合力, 完善科学运行机制

2.1 要建立联席会议式的民主决策制

有政产学研参加的联席会议, 应当是政产学研合作进行决策的最高层次, 这是政府主导, 整合区域资源的联盟性、指导性机构。一定区域内下属的行政区划可以依次搭建类似的不同层次的平台,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创造条件, 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与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相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 要多出原创成果;企业要用更多精力抓集成创新、应用创新, 发展高端产业, 加大各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创新力度。厂长要主动去找校长、找所长;校长和院长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找市场找企业;市长要经常参加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市长、厂长、校长、所长应成为经常坐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的好朋友、老朋友。要建立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要通过制定产学研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 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 进而推进科技、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确定并支持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 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 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集成, 重点解决一大批共性和关键性问题;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申请并承担的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及其成果在南京实施转化和产业化, 逐步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2.2 要健全严格问责式的规划执行制

问责制, 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 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 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度的前提, 是拥有清晰的权责, 合理地配置和划分管理权力, 以及合理的进退制度, 让责任“归位”, 使监督“强硬”。政产学研实施“问责制”, 可以明确合作各方领导者或管理团队需要改变或改善的经营目标, 避免“人人谈合作、人人不负责”的尴尬局面, 可以改变“当面说好话, 背后算小账”相互缺乏诚信的不良状态, 可以对政产学研合作过程特别是一些重大合作项目进行阶段性预警, 以保证及早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 避免最终不可收拾。以往的产学研有效合作, 一般都是自愿结合, 没有更多的约束机制, 依靠的是相互信任, 缺少严格的责任制。从政产学研合作发展到当前的情况看, 没有严格的责任制是万万不行的。在联席会议民主决策的基础上, 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 必须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建立健全和严格的“问责制”, 以保证政产学研合作的正常运行。

2.3 要完善研发联盟式的运作管理制

国内外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都证明, 研发联盟是政产学研合作有效运作的管理体制。从项目层次的合作到以组建研发联盟为主要形式的战略合作是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可通过科技计划、经济和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产学研研发联盟的建立。可供选择的具体形式:一是依托高校共建研究培训机构, 发挥好高校基础研究扎实、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和教学试验设备先进等优势。二是依托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开发中心, 在研究解决开发实际应用方面, 更优先解决好区域内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所要解决的具体的、实际的科学技术问题。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建立研发试验基地。因为企业实体是合作的主要基础, 企业需求是合作的主要动因, 企业的财力是合作的主要财源, 企业技术应用是合作的主要目的。四是组织重点项目研发攻关团队, 这种团队实际上是不同主体的联合, 建立这种团队的目的, 是解决单靠哪一方面都无法或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是根据需要决定构成的, 通常情况下, 为着解决问题而组建攻关团队, 问题解决了, 团队也就解散了。五是统一研发和独立研发相结合, 对于涉及区域共性的问题, 可以根据统一的规划, 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研发;对于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自主的独立的进行研发, 并主动协调, 发挥研发联盟的作用, 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

3 重在开拓, 创新多种发展模式

3.1 合作环境基地化

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般是以院 (系) 为主要单位, 以相关专业为联系纽带, 以对口生产厂家为依托,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 双方或多方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所能提供的条件, 预先制定必要的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或多方必须切实尊重对方的权利, 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说, 这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早期形式初期形式, 但是它的意义则在于它奠定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基地化的基础。事实证明, 没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 政产学研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话。随着发展, 合作环境基地化又有了它的多样化和更高层次的形式。就是不仅高校在生产厂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而且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也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新技术培训基地”和“科技攻关基地”, 等等。这就从多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外延, 也进一步加深了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内涵。可以预言在未来发展中, 政产学研在许多方面会由合作关系发展为一体关系, 这也是一个大趋势。

3.2 合作内容课题化

新时期政产学研合作一个非常显明的发展势头, 就是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事实上占据着“龙头”地位;政产学研合作具体内容课题化, 也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和主要的方法。在这种形式和方法中, 与合作各方都有利益关系的课题, 是聚合各方面力量的纽带, 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是课题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基本力量, 生产厂家是实验和实践的主要场所, 多数情况下相关厂家还是课题研究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和所研究发明的高新技术的第一受益者。这种合作, 前瞻性强、应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来说, 解决好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首先是对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提升, 再次它还会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大量的高新技术方面的课题本身都是复合型的, 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单一方面的技术往往是难以解决的, 因此复合型的课题又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融合、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行业的渗透。

3.3 合作方法项目化

这种形式通常出现在单项高新技术研究攻关等方面。它分别依托的是高校的人才、科研条件和企业的需求和财力, 在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表现了很大优越性, 但是它所能聚合、调动、挖掘的各方面的资源还是有限的, 在许多基础理论的研究、重大项目的开发、尖端技术的攻关上, 则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叫势单力薄。因此, 在上述几个方向政产学研合作办学, 又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方法。其主要方面, 就是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大的产业集团为合作的基本单位, 谋求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里、更前沿问题上的合作。这种形式权且叫做“强强联合”,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短期目标和眼前利益, 而是战略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这对高校、科研单位和大的企业集团都是好事, 是长久的、更高层次的互惠互利的事。这种合作时间周期长、聚合的力量多、需要的科研技术条件高, 因此它必须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 有总的合作研究目标和规划, 有各方代表组成的项目负责组织, 有提前必须到位的项目启动资金, 还需要有子目标和具体的分项目小组, 等等。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地实施, 除了科学技术人才以外, 还需要一定的管理人才、财会人才。这是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式。这种项目化的政产学研合作, 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多种资源。

3.4 合作资金股份化

对于政产学研合作而言, 越往高层次上走, 资金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取资金是一个主要渠道, 但是这种事后获得资金的办法, 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启动就显得很微不足道;而且各单项资金容易被人为的因素分割, 造成“乱撒芝麻盐”的局面, 都有点钱, 都舍不得给别人用, 但钱少了又办不成大事, 形成非良性循环。这种情况势必在被改革之列。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一体化, 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终身教育比例的提高, 随着建立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平竞争, 随着高新技术在竞争中的特殊地位提高, 还有许多其它相关因素, 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使我们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在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有一个几乎是谁也不能例外的因素, 那就是谁能有效地集中必须的资金和使用好这些资金, 谁生存的空间就可能更大一点, 谁发展的机遇就可能更多一点。可以预言, 在政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 合作资金股份化可能是可取的形式或办法之一。如果合作资金股份化成为现实, 可能还会产生一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又区别于这种形式的另外一种形式——董事制。在某些发达国家有类似的模式。由于缺乏对这方面的具体研究, 同时缺少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 所以仅仅作为一种推想提出来, 供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庞敦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以山东省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李向成.点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006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 篇5

一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最基本特征是:职业性与技术性。职业教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基础教育的显著区别和特定的指向性:承载提高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承担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职责。它的培养对象指向人,培养主体指向学校,培养目标指向企业(岗位)。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搞得最为出色的国家之一。早在1906年,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在美国产生,只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一直未受重视,发展缓慢。直到1958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对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开展研究,并形成了第一份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估报告。正是这份评估报告对美国后来的产学合作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随着产学合作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又造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辉煌业绩——成为当今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助推器。单从对美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看,和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教巨星相比,美国的高职教育毫不逊色,堪称美式教育最为炫目的两大亮点。

产学合作之所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本就在于合作教育为各高职院校的成功举办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共识。产学合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和功能确定。众多高职院校沿袭传统的学术型办学模式,习惯于闭门造车,尤其从中专刚刚升格上来的院校,埋头“补课”,力争“达标”,对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或关注不够,或力不从心。产学合作一事,尚在起步探索阶段。通过产学合作,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等信息可以明确地传递给学校,引导学校科学而准确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

(二)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高职区别于普通高教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实践教育环节的成败得失。通过产学合作,由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仿真环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敬业精神,学生所学,正是现实所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技工”。

(三)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行的,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学校选派教师去企业实习,合作过程既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也往往是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孵化期”。

(四)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在岗培训,必将引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都具针对性,减 少了盲目性。同时,有助于企业职工的在岗、转岗、上岗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弥补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空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功能和办学效益。

二 本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工作简况

(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购置了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完善学生实训环境。

(二)经过各方的联系和学院的支持,在2005年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我们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基地的建设,为我们的学生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修改了05级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更新课程设置、讨论实践课程课时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共同制定了06级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

(四)经过多方联系,在2006年12月成功地与上海新浩艺软件有限公司达成了产学合作意向,公司给我专业3个软件测试员在2007年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岗位,公司录用新员工时将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五)2006年11月,经过公开考核和综合评议,我专业决定选派罗芳芳、陈静、刘德伟等3名同学作为实习测试员进入亿阳通信有限公司工作实习,公司录用新员工时将优先考虑这三名学生。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论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研究方向 述论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概念梳理

产学研合作在研究文献与实际运用中有诸多不同称呼,如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等。明确这些表述的定义,是研究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基础。

“产学研合作”是以产业界(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合作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创造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它涉及产、学、研三个不同领域,与政府、中介机构紧密联系,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将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公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有的研究文献中也将“校企合作”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及“合作教育”[5]。

由此可见,常见的四种表述中,“产学研合作”是总概念和总目标,是指一种合作形式,“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合作”理想的合作表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合作”在教育角度的进一步体现,“校企合作”则是对“产学研合作”或“产学研合作教育”从主体对象上的称呼。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中国知网上以“产学研”进行全文搜索,截止2013年10月共检索到46738条结果,这些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使用频繁的词语,主要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由于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上把学校的闭关培养推向了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使学校能顺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或多样化的人才,这就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进行改变。2005年,国务院35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实施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参与订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制定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产学研合作方式探索与总结

从学校角度如何与企业开展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因学校性质、地区、专业以及企业性质不同,研究多以某所学校或某个专业校企合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介绍和经验的分享、总结。不论是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服务,还是企业发挥行业优势为学校提供教育、咨询等服务,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双方共赢的结合点,才能有效增强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对产学研合作在實践途径上的一种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践环境,先进的实验室还能为科技研发开辟产品化乃至产业化的实现途径。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是以研为源头,学研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产为主导,研产结合,项目开发与成果相互转化,需要在观念更新、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功能实现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

4.国外产学研合作现状、文献研究介绍

“硅谷模式”的诞生和成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产学研合作的热潮,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则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校企合作热潮。有研究者从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渠道以及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国外产学研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16],也有的研究者以一所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作为研究重点,或对不同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平行比较,探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可借鉴之处。

三、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近些年才逐渐开展,纵观研究内容,主要存在:(1)合作渠道单一,集中于合作教育领域;(2)研究深度不够,对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的建议较为空洞,实践性不强。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现有研究的不足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合作渠道多元化研究

正如上文所述,现有产学研合作偏重于合作教育,而在合作教育中又主要偏重于校企合作办学,这使产学研合作渠道单一。在西方的文献研究中,学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沟通渠道有22种之多,不同企业、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合作动机与倾向,因此建议创新合作渠道,才能找到适合本学研机构、本企业的最佳合作结合点,实现真正的双赢。

2.依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开展系统研究

目前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的学校粗略可以分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最为集中。两种类型的学校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是不同的,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同,这就使得产学研合作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此外,专业对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机械加工类、服务类等专业较易开展产学研合作,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却较少见到相对成熟的合作方式。因此,建议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据学校性质、分专业开展系统研究。

3.从企业角度开展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的作者单位多为高校研究机构,多从学研机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与探索,对产学研合作的双赢判断缺少企业方的理论依据。建议产学研合作也可以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影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因素、对企业最有利的合作方式以及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可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27.

[2]常爱华.产学研合作机理的哲学新释[D].天津:天津大学,2007:8.

[3]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2.

[4]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1.

[5]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2:12.

[6]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110-117.

[7]陈函,王瑜. 产学研三位一体师生企良性互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82-85.

[8]徐秀香,王丽红,昌永红.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47-250.

[9]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0,(7):137-138.

[10]昝和平,赵海晋,李彦岗. 高职院校培训、科研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17-19.

[11]窦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研“交叉教学”模式探索[J].大众文艺,2010,(6):233.

[12]王晓华. “校企共同体”: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0,(30):19-21.

[13]姚红云,陈开平.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训室建设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6):92-94.

[14]许悦. 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多模式实训基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1(63):30-33.

[15]馮小燕.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地方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策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55-167,168.

[16]刁丽琳,朱桂龙,许治.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48-57.

[17] 梁惠娥,见寺贞子. 对设计教育中“产学研”的再认识[J].2010,25(8):92-94.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篇7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企业博士工作站,高职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困境, 高职教育如何体现层次和类型特征, 积极推进高职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 提出了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以期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融为一体, 让它们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互相代替。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达到校企之间的纵向深度合作,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局面, 创新合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4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就推动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时说到, 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几十年来, 全国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报告指出, 当前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 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 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类行业的特点, 导致很多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通过调查显示, 每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来学校求才的企业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因此一些学习成绩好, 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非常受企业青睐, 都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单位。而其他学习能力较弱, 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 汇聚了大量精英, 如果计算机程序员素质不高, 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很难在本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连续多年,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但对口率却不高。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该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了, 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与企业需求的问题, 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恰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目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2+1”模式, 即2年理论教学+1年实训教学, 其中实训教学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 该专业的实训教学实际效果并未达到理想要求。一方面虽然经过前期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理实结合方式, 即通过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的目的。但所有的项目依然是以书本为主, 没有真正通过企业项目的流程训练, 学生还是停留在“照书”学习阶段。另一方面, 虽然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因缺乏实训经费支持, 学校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大多是流于形式, 学生教师都不重视, 产生“放羊”现象, 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为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师资特点, 以产学研结合为出发点, 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三、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 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与环境,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么合作深度浅, 不足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有的虽然程度深, 却无法达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 有必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学校与企业的要求。

(一)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近年来主动调整专业建设, 对一些已不能适应无锡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行限制或停止招生, 并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校重点专业, 为了大力发展该专业, 自2010年起, 该专业共引进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大大加强了该专业的师资力量, 也着力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力量。为了更好地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挥特长, 同时适应高职人才教育的特点, 在本专业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提出企业博士工作站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中产学研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运用博士的专业理论知识, 把企业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结合起来, 做好技术积累和创新, 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上可以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对接, 研究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并引起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纵向深度介入高职人才培养开发的研究兴趣。对教师探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应用型研究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践价值在于驻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建立, 入站博士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 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方面合作。同时,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新形势下, 入站博士与企业共同探讨研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企业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不仅对企业本身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还将示范和带动高职院校科技与人才创新工作。

(二)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学校进一步与企业为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切实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提供更大空间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社会、企业和行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需要从教学着手, 最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提供操作空间。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在站博士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融入企业内部, 从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进行删减, 同时通过提炼岗位需求, 归纳专业核心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期间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政策教学活动提供操作空间。

2.修改课程标准, 规范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目标。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的操作空间, 但仍然需要对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教学进行约束和考核。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必须把课内外教学统筹起来, 融入企业实际项目实施考核标准, 对入站博士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 对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企业实习的学生重点进行科研训练, 实现教学相长,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将具有研究能力的博士教师培养成具有“三能型”教师, 即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 校企合作开展应用型项目研发及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入站博士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专业技术革新、新技术应用和专利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还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区域产业, 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行业, 真正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4.完善企业博士工作站过程系统。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最终还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安排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 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一套合理的过程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真正对接, 鼓励入站教师可以完全参与并融入企业的科研研究和实践生产工作, 并且充分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前沿技术知识和经验教训积累下来, 直接引入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入站博士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制, 这样可以使实习学生在导师的实践指导下充分掌握专业技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 入站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职业技术的难易程度, 进行分层次授课。充分调动和联合入站博士与企业研究人员的力量重新序化现行教材和教案;利用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以及企业资源, 积累项目教学资源, 充实完善改进教材, 使枯燥的课本内容通俗易懂, 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3) 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置专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 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与地方区域经济人才市场对接。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入站博士在企业内的研究科研工作, 联合企业依据区域产业的需求性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 在变化中升级, 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的技术专业人才。

(4) 以创新机制来加速科研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机制。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建立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建立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创新团队机制, 充分发挥入站博士的个人潜力。鼓励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纵向、横向课题方面合作, 建立灵活集散的团队形成机制, 实现思想到实践的人才发挥优势融洽组合。

四、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于2012年在4家企业开展企业博士工作站, 前期工作主要以教师学习为主。至201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在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定位, 企业教师的有效工作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估及验证, 以及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制度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引入多位高层次人才, 但这些高层次人才刚步入高职教育领域,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他们普遍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很想与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 共同进行项目开发, 学院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想法也由此萌发。2012年9月,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率先提出设想, 并牵头开展了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筹备工作。工作站在前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归纳了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制定了实施的基本方式, 自2012年底签约以来, 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从2013年起计算机应用专业每年派驻2名博士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进行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 目的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为主, 进一步熟悉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201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与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及其所属公司上海奥蓝托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博士工作站深入合作。在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进行试点和选拔, 2014年选派5名学生进入702所实习, 通过在站博士教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实习阶段的研究指导。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入702所实习的学生由刚开始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实践项目也不是在学校和书本上所讲述的知识, 难度大无法掌握。通过企业和入站博士教师的共同指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都适应了企业的高强度和快节奏工作, 和企业正常员工一样进行工作。通过实习和双向选择, 其中2名学生被实习单位正式聘用为正式员工, 其他学生也在南京等地区找到不错的对口工作。同时, 入站博士教师与702所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联名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并且对2012级方熔同学共同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5年又选派了3名同学进入工作站企业进行实习, 目前正在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积极联系相适应的高新科技企业, 通过与学院洽谈合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博士站, 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进行实证研究,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应用。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形成创新型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入站博士充分利用企业博士工作站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同时, 入站博士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把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除了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外, 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展及结果。本次研究对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相关制度方面还未尽完善, 除了研究本身推进较慢以外, 还有认识的统一、学校总体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也验证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新河, 文益民, 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 2014 (2) :36-61.

[2]肖维明.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6 (1) :116-118.

[3]许士群, 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 2011 (2) :24-26.

[4]李瑜芳.中国公办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难点与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 2014 (4) :97-98.

产学研合作工作论文 篇8

因此, 本文试图从研究的理论视角、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 归纳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并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持。

1 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最初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也在扩展。迄今为止, 除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之外,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 等等。

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源于熊彼特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的国家学说。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 创新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应运而生。1978年, 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并认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追赶和超越与其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不仅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也包括政府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1]。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厂商主导研发以及教育培训系统与独特产业结构的支撑[2], 而厂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之后, 纳尔逊在对美国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时, 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大学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伦德瓦尔等人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 并探讨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99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强调,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主体就生产、储存、转移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而企业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任何部分或环节的缺失都会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 (企业)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那些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的政府产业政策以及中介结构的作用也需要加以重视。

1.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 主要用来解释基因、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将该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 用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提出了三螺旋理论[4]。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类似, 三螺旋理论也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三方互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三方参与者互相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不断上升[5,6]。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不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 大学、产业或者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 无论以哪一方为主, 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三方相对独立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 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7]。作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加强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以及政府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分享, 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

1.3 协同理论

早在1965年, Ansoff就提出了协同 (Synergy) 的概念, 认为协同就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其后, 日本的战略学者伊丹敬之 (Hiroyuki Itami) 进一步将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 并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认为协同是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中所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

随着协同思想的盛行, 一些学者开始将协同理论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一主体或单一要素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区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就使得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个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的优势, 而且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协同作用, 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活动。

1.4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究竟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机制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资源内部配置成本的高低, 而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订交易契约并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费用[8]。之后, 达尔曼从契约过程对交易费用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与此类似,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分为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三种[9]。为使交易费用的度量更加可操作化,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考察了交易费用, 从而大大推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诠释、量化及其实证检验的进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产学研合作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交易成本, 因此, 学者们也广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问题。例如, 苏敬勤[10]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以及主要表现为风险成本的其他成本;类似的, 张米尔等[11]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分为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三部分, 并认为交易成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此外, 学者们研究也发现,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合作风险与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等[12]。

1.5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环境进行交换。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 环境给组织提供了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缺乏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无法生存并获得发展, 由此,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3]。Nohria与Garcia-Pont[14]认为, 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整合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部分解释了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原因, 即通过合作主体之间的联结, 可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整合起来, 以获取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来发展技术创新。事实上, 很多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实践中之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 是因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获取与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和能力, 从而快速地实现创新。

1.6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组织冲突和合作的主要理论之一。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书中对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而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5]。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非零和博弈”的平台。将博弈论运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可以帮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作出正确的博弈决策, 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创新发展。目前, 学者们采用博弈论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收益分配、报酬激励与风险承担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16,17]。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实践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呈现出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 很多研究者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基于分类依据的不同, 再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与观点的差异, 不同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彼此相去甚远。

少数的研究者则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 何郁冰[23]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的影响;D’Este等人[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高校等机构特点的影响;谢园园等[25]基于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229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表明, 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包括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这类交互程度比较高的合作模式, 而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

3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 在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系统内外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26]。那么, 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目前, 学者们关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等多个方面[27]。

3.1 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些问题的回答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1种为技术推动 (Technology-push) 观点, 认为合作群体具有更强的科技力量, 因而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相对较弱的主体 (企业) 。第2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sh) 观点, 认为企业是否会主动选择合作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情况, 在供不应求或不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超额利润, 自然也不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了[27]。第3种观点则强调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例如吕海萍等[28]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推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是其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研方来说, 内在发展需要则是其倡导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他的动力因素还包括人才培养和已有合作关系。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政府政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因为政府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等制度和政策环境、成立中间组织以及引入第三方模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改善合作条件, 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29]。综上可知,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众多, 只有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构建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3.2 选择机制

当某一主体决定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时, 如何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毕克新等[27]通过对多个产学研合作案例的总结, 归纳出选择合作伙伴应当遵循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与良好信誉三大原则, 其中, 共同目标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要相互达成共识, 因为虽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所处的领域不同, 需求也存在差异, 但是合作者们需要确保商业目标一致以使产学研合作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在选择合作伙伴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自身所没有的资源能力,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 其优势在于资金、设备与市场信息等, 而学研方的优势在于科技信息、实验仪器以及科研专家等;良好信誉原则认为组织应与具备良好信誉的对象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选择机制还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以及根据合作项目类型选择匹配的合作模式, 等等。

3.3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之后, 合作各方常常因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或者合作失败, 因此,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成功且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呢?罗利等[3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需要遵循互利互惠、结构利益最优以及风险与利益对称3条基本原则, 强调不仅要确立利益分配的最优比例结构, 还需要采取合适的风险补偿措施。孙雷[31]则对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进行了探讨, 认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会对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共建实体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 进一步认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 产权问题是利益机制的根本问题, 产权关系不清引发的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例如, 董静等[32]以上海企业为调查对象, 从企业视角对造成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契约完备度、组织灵活度、合作交流程度、合作时间长度、中介参与度以及合作经历对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其中契约完备度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法制机制

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政策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变迁, 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支持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工具的采用, 相应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法规政策。胡冬雪等[33]认为, 目前我国既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法律, 也有相关的商事组织制定、契约制定与知识产权制度等法律规范, 还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政策综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大方向。与此不同, 瑞春[34]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整体来说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另外,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包括风险投资机制、治理机制、管理机制, 等等。应当说, 产学研合作包括多种机制, 每种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整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因此, 深入探索各种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应当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基于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就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获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然而, 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不足:

(1) 目前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单一, 缺乏综合的理论视角。应当说, 无论是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或者是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部分解释, 但无论如何, 单一而非综合的理论视角很难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也难以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注意到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也少有考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甚至, 基于研究视角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也无法为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3) 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产学研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法制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较少深入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作用, 因而无法为实践中最佳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引。

(4) 欠缺考虑中国不同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影响。转型经济时期, 中国制度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可能会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体包括:

(1)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事实上,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面与多维度的研究, 因为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可能处于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企业、学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 而且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合作广度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因此, 在综合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深入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理论视角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理论探索的重点。当然,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既依赖于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充分了解, 更依赖于研究者对于相关理论视角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产学研合作多种机制之间互动与协同影响的细致把握。为此, 我们需要在有机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形成产学研合作初步的综合理论视角的基础上, 大量开展针对典型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及大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 从而构建出能够合理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

(2)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合适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科学分类, 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分类基础;同时, 全面考察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揭示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 (特定情境下) 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而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合作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3) 在全面理解各种产学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机理之后, 深入考察这些合作机制是如何交互并综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的,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能够更好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机制。

(4)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区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差异, 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同区域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探索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各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聚焦东莞产学研合作 篇9

要实现东莞“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促进产学研合作, 探索适合东莞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和路径, 是实现东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高水平崛起的必然选择。

东莞市产学研合作概况分析

2006年, 东莞市颁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重要途径, 走具有东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东莞产学研合作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产学研合作出台了《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 并从配套国家/省科技 (专利) 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实施、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等资助环节上, 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扶持引导。因此, 无论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 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 这一合作模式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 成效初显:一是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654件和20397件, 是2005年的3.2倍和6.5倍, 跃升至全省第二位;在重大科技成果创新方面, 志成冠军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果“大功率不间断电源”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二是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分别与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暨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合作实施科技项目, 帮助企业在重点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集聚了创新人才。5年来, 东莞用于产学研合作的经费已达5.6亿元, 东莞市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产学研合作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东莞市培训和引进了大批人才。东莞市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的成功和人才的集聚, 正在成为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分析

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东莞产学研合作逐步展开, 发展迅速, 规模从小到大, 层次由低到高, 组织形式由简到繁, 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分类,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研发、校 (院所) 办科技、共建科研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研发实体等7种。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 东莞主要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以项目委托的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二是以共同开发或承担政府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近年来, 东莞市企业承担各类产学研项目169项, 获得省级以上项目资助金额1.35亿元, 其中重大科技专项资助经费占三分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的72家样本企业调查问卷分析, 东莞市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前三项分别是合作开发 (86%) 、委托开发 (56%) 、共同组织重大项目招标或重大技术引进 (50%) , 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28%) 、共建经济实体 (25%) , 表明受调研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

因此,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现状是: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申报政府重点项目比较普遍, 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联盟较多, 而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高的战略合作联盟较少, 这些包括基于中长期合作的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内部一体化等模式。

2. 产学研合作机制分析

产学研合作机制, 是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影响合作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受这些因素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根据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发展阶段, 可以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分为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方面。

(1) 投入机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从2006年起, 东莞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其中已有5.6亿元用于配套省部产学研专项经费、资助创新平台建设等。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投入超过4亿元。为了深化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2) 运行机制。重视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省部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第一, 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政府主导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举措, 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 克服东莞高校少和本土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 不断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东莞依托国家级高校科技园区———松山湖科技园区, 引进了3所高校、11个公共创新平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国际企业创新园、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科技创新载体。松山湖科技园区的知名产学研机构包括: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这些公共创新平台, 对东莞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 成立于2007年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作为一个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 该院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身。成立至今, 该院已为机械、电子、汽车、玩具、纺织等行业的近200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 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孵化了7家高技术公司。第二, 在省部产学研联盟建设方面, 东莞市已建成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4个, 分别是: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信息传输 (线缆)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广东省卫星导航产学研创新联盟。省部级产学研联盟主要是开展国家和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以产业研发和产业技术提升为核心, 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项目, 推动东莞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型人才集聚。第三,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实力较强的企业, 政府鼓励其直接与科研院所合作, 设立研发机构。目前东莞市已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126个, 其中省级以上41个。第四, 抓项目实施, 谋求产学研结合实效。项目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 也是产学研结合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东莞注重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东莞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7项, 承担经费2.05亿元, 比2009年增长40%。其中大部分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承担的。

(3) 利益分配。合作利益如何分配, 是产学研合作基础是否牢固的第一个挑战。产学研合作参与各方常常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合作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本研究通过对东莞企业调研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东莞企业主要是技术的受让方或输入方, 所以对利益分配不是十分关注, 并且在日常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输出技术的科研院所的应得利益。然而我们在研究院调研中, 它们最为关注的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及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因为技术输出方是科研院所, 所以是否签订了明确的契约协议、是否有恰当的利益分配方式, 是影响科研院所是否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合作的长期开展。

3.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东莞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还存在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1) 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 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形式以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为主, 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较多, 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研发实体较少。此外, 产学研合作方主要是针对某个专项合作, 或针对某个技术难点进行合作, 取得突破或失败后, 就不了了之, 最终能产业化的项目不是太多。因此, 为了避免短期行为,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重视构建长效机制, 如何整合政、产、学、研、商等各方面优势资源, 探索并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有待积极探索。

(2)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目前,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主导型的, 政府在引导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 然而, 根据72家样本企业调研数据,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较高、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 制约了合作的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中包括合作方投入的人、财、物、技术、知识和时间等资源, 还包括承担合作失败的风险成本;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将会影响合作双方进行长期合作。有30%的企业认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和企业研发设备不足以支持研发项目开展, 这类企业往往以代工生产为主, 企业的技术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不上, 即使具有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能力的意愿, 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 一般不被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视。而我们在问卷调研中, 相当多的企业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也希望政府能为这些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力不强的企业提供合作的渠道和政策支持;并且因为东莞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强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有必要在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大力度。

(3) 产学研结合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是高校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物, 对合作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搬高校院所对人才考核的既定制度, 如果沿用学校的考核办法, 会影响产学研工作的推进。目前东莞市缺乏一套符合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机制。

东莞市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活动。目前东莞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从东莞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来看, 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这一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 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全面合作, 提高合作效率, 使合作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有效作用;通过合作研发、知识创新和管理、研发队伍的培养和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 培养一批扎根于东莞的创新型人才, 东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此外, 政府有必要调整产学研引导方向, 针对东莞中小企业较多,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改变过去偏重大企业的倾向,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支持力度, 推荐专业院校与企业对接交流,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改善融资环境, 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的发展。

2.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推动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科技平台、中介机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营造省部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建立省部产学研合作诚信评价机制, 保障省部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 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针对东莞的产业特色, 加快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进入区域产业的步伐, 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 以企业为突破口,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国际化道路, 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实施为抓手, 着力引进港澳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成果流入东莞, 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进程。

3. 建立一套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工作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合实际工作开展的产学研结合的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综合、系统地评价产学研合作及其参与者的工作成效。可以借鉴新加坡、香港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的经验, 他们的公共服务平台都有一套完整独立的考核体系, 相关负责人的薪酬与其为平台创造的效益紧密联系, 如果完成不了既定考核目标, 将面临严厉的追问机制。这些平台的专家都由政府发放工资。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 东莞政府可引导企业依据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利益分配方式, 如:按股份分红、一次性转移支付、按销售额提成、混合支付等。政府要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人员,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激励科技人员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强制受资助企业制定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 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政策, 有利于科技人才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企业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 篇10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 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 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 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

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使双方获得利益, 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

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 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 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 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 更受欢迎, 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集团) 。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

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 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厂) ,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殖,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2) 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 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 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

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行,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特别是软件, 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 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 建筑面积5000m2, 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 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 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 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

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 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 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

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

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 其中, 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

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 (或工程) 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 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 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 (Virtual model) 是指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 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 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 现有驻园单位38所, 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 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 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六、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 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应以多层次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为基础, 来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条件, 分析机遇与挑战, 努力创造现实条件, 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合作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率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展开, 应努力构筑产学研联合的市场化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作用,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工作, 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使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 (4)

[2]、谢开勇, 赵邦友, 张礼达, 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2 (4)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 篇11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教界的共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探索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期发展问题、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规模扩招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合作教育观

(一)产学研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各种人才的支持和知识贡献。第一,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是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不属于产学研合作。第二,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是知识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措施。第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高校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二)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

我国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实现我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随着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推进,科技对提高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将成为主体进行科技开发和投入。

(三)产学研合作能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水平提高

新科学的发现、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需要这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加强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同时,把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产學研合作为此提供了契机,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产学研合作能加快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直接面对一些企业的生产难题,进行一些高技术的项目研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地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近科技前沿发展对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产学研合作能推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

科技的进步引起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企业对其知识结构、知识的更新、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六)产学研合作能确保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拓展思路,把产学研合作从单纯的锻炼学生实践经验及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专才等方面的价值。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际接触企业的机会,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真正承担起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必须使全社会都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使更多的高校、企业、学生参与其中。

(一)互惠互利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基础

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的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应同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共赢。

(二)科研合作是连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科研合作、科研项目是连接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和学科齐全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并以此为结合点来推动教育上的合作。

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政府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支持、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构建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在我国,一是政府的职责在于服务社会和公众,为市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学研相互配套和融通;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人们还未形成较为全面的市场经济观念,产学研合作参与者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产学研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政府进行组织、协调、规范、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三是政府应借助政策工具和计划指导,重点选择产业技术的创新项目,形成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组织。

(二)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

一个模式的良好运行除了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之外,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是先决条件之一。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包括财政拨款、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金等方面,并通过写入法律章程的形式加以固定,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的、稳定的、有序地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之外,管理机构的设置也是必须的。管理机构由各地方政府依照本地区具体情况设立,成立产学研办公室,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改革措施,与其他部门协商制定参加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优惠政策,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冲突,监督产学研合作基金运作,对外宣传本地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专业型向素质型、从适应型向创造型的转变。

(一)创新实践模式,夯实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为原则,建立校内研究型基地。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基地的课题和项目,使基地既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学生科研的舞台;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型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通过校外实习型基地来完成;三是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紧密型基地,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教师教学实践基地、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意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主要通过公共科技设施建设、科技數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共享平台。因此,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搭建虚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降低社会整体创新的成本,建立健全平台管理的运行和激励机制,使其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是完全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秦旭,陈士俊.英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3).

[2]梁喜,黄承锋.重庆市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3]黄建顺.教育产业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4]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 篇12

要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 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6个主要环节和5个主要阶段, 其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不难看出,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会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 主要产品没有形成, 难以进行实体结合, 因此, 这一阶段的产学研结合主要采取下文分析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4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 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2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 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5种类型。所以,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结合的各阶段有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 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基地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和扩展, 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最终成果的体现, 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结合的再现。总之, 产学研结合需要根据产学研结合主体的参与程度、产学研结合的环境选择不同的结合类型。

二、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1. 产学研结合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结合模式是指产学研结合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 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结合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 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结合, 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结合技术开发。

(3) 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结合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结合标的来看, 这种结合又称为“软性”结合, 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结合的成功率极高。

(4) 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结合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2. 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结合基地是指结合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结合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 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结合为目的。目前, 基地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和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它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以结合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另一种是企业大学模式。这是一种创新模式, 又可以分为转换式 (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不变, 但办学成为企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用商业模式来运作教育) 、合成式 (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业务开拓内部员工培训、顾客和客户培训、售后服务以及技术研发等功能) 以及派生式 (本身创办时没有什么功能, 通过整合和开发得以延伸, 主要针对内部职工进行培训) 3种类型。

(2)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主要是结合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

3. 产学研结合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 共同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产学研结合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又分为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与科研院所主导型3种。

(1) 实体模式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导型模式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2) 实体模式高校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3)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导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该公司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4.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区模式。

(1)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政府和多家企业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作,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2)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一种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 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至今, 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它们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5. 产学研结合的虚拟模式。

上一篇:危机与转型下一篇:布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