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2024-09-09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通用12篇)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1

摘要:在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学校与学生双方利益的保障。因此,必须要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认识,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转变观念、完善救济手段、建立法制化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学生自治制度等方面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相比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依赖于法治精神和市场调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来说,我国在此方面的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高校相继发生的一系列学生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2014年8月《重庆晚报》报道的某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因挂科太多受到学校从本硕连读降为本科的处罚,该学生随后将学校告上法庭,最终法院认定学校的处理程序不合理,判定学校撤销处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少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撑,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权力滥用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不睦不仅有损高校的形象,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其次,推进我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建设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的法制化学生管理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法制化建设的理论,可以有效针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使教育双方利益保护的相关研究能够进一步细化,使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师资格条例等多种法律得到优化并充分发挥作用,对于高校依法治校理念和体系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可以通过高校的文化传播作用将法治理念传递到广泛的社会中,使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缺少对于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校在管理人员配备、管理理念更新等方面相对滞后,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重视程度不足逐步显现,高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是忽略法律程序问题,而“程序法是法律行为所遵循的方式、顺序、步骤及实现的组合”[1],是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视不足,高校在学生触犯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理时存在不符合法律程序的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学生与学校间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对于学生管理法制化的不重视主要源自高校管理者存在“官本位”的现象和观念,多数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学生被自己管理是一种必然,自身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处置权,这种自我意识中天然并且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得许多管理者认为自身的威严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忽视了学生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多数管理者无法认识到学生在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所拥有的法律平等地位,这与新时期大学生强烈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是相悖的,是不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的传统管理理念亟待更新,对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重视。

( 二) 缺乏科学的救济制度

对于学校的处分提出异议和申诉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校严重缺乏科学的救济制度,更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学生的申诉和合理诉求,在救济组织和机制方面不完善,学生更不了解怎样通过申诉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超期处理学生申诉或漠视学生诉求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权利受到侵犯时没有部门和组织出面及时地解决,同时由于救济制度不健全,使得学生无法依据救济制度来寻求法律庇护,行政复议程序的不科学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行政系统内部的纠错与监督机制缺位,使高校教学与管理的界限一再模糊,也造成了学生管理更为复杂和棘手的局面。

( 三) 学生管理法制化体系不健全

首先,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规则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则存在权利义务失衡、空泛性以及时滞性的弊端,学生将规则视为处罚条例,这体现出学生管理法制化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学生管理秩序的失范,高校学生管理规范的秩序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律秩序的形成。其次,缺少统一的学生管理法制,存在执行不彻底的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管理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应的法律文件无法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的法制化管理。学生管理主体在贯彻法制化管理规定时忽视并弱化了法律文件本身的内在功能,对于法律规定背后的法律精神与宗旨研究不够。

( 四) 学生自治组织缺乏科学性

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生的切身利益,但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学生自治组织还不能够完全地代表学生的利益,实际上目前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上传下达,并没有发挥出高校学生组织平衡器与调节器的作用,在解决校园冲突与纠纷的过程中,学生自治组织的存在感弱化,在行使学生管理职能时缺少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无法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诉求。另外,在权利争议发生时,自治组织无法真正维护学生权益,对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缺少配合,对自治组织的服务宗旨落实不足,使自治组织本身缺少一定的科学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 一) 提高对于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视程度

高校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在全校上下普及责任与权利教育,管理者要全面加强对于学生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大量的学生群体事件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无一不体现出学校在法制化管理方面的严重忽视,因此,高校必须明确学生管理中校方的职责范围,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校园纠纷的发生。高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应加强对于高校师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师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在产生纠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同时,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深入学习和领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更好地掌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要领。

( 二) 完善学生救济制度,畅通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成败。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因此,完善学生救济制度,进一步扩充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渠道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的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利益申诉渠道,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救济制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通过合理的救济制度来体现对于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尊重,严禁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产生,要建立有效的学生申诉制度,使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救济。此外,要重视通过司法介入和审查进行法制化的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权限,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朝着现代化、法制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

( 三) 加强学生管理法制化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提出: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更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管理法制化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遵循权责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对于那些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必须充分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合理与可行。

( 四) 加强学生自治组织的科学引导

在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建立学生听证制度,使科学化的程序贯穿学生管理的始终。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治组织的科学引导,使学生自治组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真正反映学生自治组织的服务实质,要将一部分学生管理的权利交给学生自治组织,使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行为能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促进学生自治组织的自律,如学生对于包括退学处理、取消入学资格以及违规违纪处分有异议时,可以通过学生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学校要积极利用学生管理官方网络平台,学生自治组织也要通过校园网络畅通网络申诉渠道,要建立包括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媒介,接受学生的申诉请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取书面审查或开听证会等处理方式,妥善处理学生的诉求。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2

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林城南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对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教材不配套、法制教育方式单

一、法制教育得不到落实等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探讨。并为提高小学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作参考。

【关键词】:法制教育;课程;有效性;建议前言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而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法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不断上升,迫使我们对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深思。如今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现状

2.1 学校法制教育受忽视,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法制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系统培养学生法制素质的任务。但是许多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将学生的法律素质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因而小学的法制教育成为了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程度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所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列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1]。面对这些数据,无疑给小学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更显的任重而道远!

2.2 教育方式单一,效果有限。

小学法制教育大多数是通过传统的课堂说教来灌输学生的知识。而一些情感陶冶、示范教育、对比教育都运用的比较少。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以既定的法律为中心,并要求学生适应这个中心,而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1985年“一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已实施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学校法制教育模式下,对我国学校的法制教育提供了统一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学生素质、人力物力等原因。学校的法制教育常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2]。小学法制教育大多局限在挂挂标语,开个主题班会,举办一两次法制教育讲座,以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是注重犯罪率的多少,数据报表是否齐全,法制教育很难落实到实处。不久前,在中央综治委预防办、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有关省级团委的支持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赴18个省、直辖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某市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能够“经常进行法制教育”的仅占11%,“有时进行法制教育”的占24%,“很少进行法制教育”的占40%。通过对1793名未成年犯的调查表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共有75.02%[3]。可见总依赖于传统单一的法制教育,和预想得到的效果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2.3 法制课程安排不到位,师资匮乏。

一直以来,我国的小学法制教育都是学校应国家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法制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小学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现如今的小学法制教育只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而没有关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良好法律行为的习惯养成。因此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通常包含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不但作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渗透着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但由于法制

[4]课程没有科学的配套教材,通常都把法制教育一概归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在小学阶段给每个学生一本《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但大部分小学在日常教学计划里都没有安排开课。就算有安排法律课程,也只是局限于少的可怜的几个课时或干脆流于形式。而且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通常都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兼任。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的法制课教师。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以及教师的教育素质问题。法制课程难免出现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现象。在这种条件下的法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 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不完善

法制可以概括为:“法律和制度所组成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既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同时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然而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小学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教育任务和成绩指标。最终形成有没安排法制教育课时、法制课上好或上坏都差不多的情况。尤其是小学法制教育管理缺乏整体性,各个部门的分管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学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特别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更是显得无所适从。建议

由以上几点可知,目前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小学法制教育体制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动小学法制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教育对象知道和懂得利用“本本上的法”,其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只有树立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小学法制教育的方向,为法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调整提供动力和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法制培训,与他们签订责任状,对有问题的娱乐场所要坚决取缔。尽量净化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3.2 改变法制教育的形式,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存在路径依赖。要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打破路径依赖,调动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积极性。在校内可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举办法制知识竞赛、法庭模拟等方式进行教育;在校外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到监狱或看守所参观,以便加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规范法制课程体系,加大师资投入。

要从根本上解决法制教育规划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教导处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每月四节法制课,每生有一册法制课本,每班有一名授课老师,每季对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形成稳定的模式并长期坚持。同时,教育部门和司法行政等法制宣传部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等编写出统一、规范、科学的法制课教材。各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定期对现有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大力培养法制人才,以保证法制教育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小学提高法制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3.4 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责任具体化。

学校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因此学校要把学校法制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成一个由校长总负责,分管理到具体负责,党、政、工、后勤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并规定教学任务和要求,制定奖惩措施,将任务完成情况与授课老师和分管领导的绩效挂钩。在具体实施中,以德育为主,少先队全力配合,以班主任为轴心,各个年级纵向沟通,年级内横向联系,同心协力抓好法制教育。

总而言之,小学法制教育不仅包含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培养法律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在于能否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制教育达到使学生自觉维护和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学校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1年第7期

[2]黄益卿.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学校法制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1.6第11期

[3]师跃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N].玉溪日报.2010.3.3 第A12版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执法方式;行政管理法制化;法制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75-2

0 引言

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行政法制化,其不仅仅包括了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还包括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国家法律制度不仅仅规范约束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如何正确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保我国社会主义下各项事业能高效发展,本文试图对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进行浅析。

1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解读

1.1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所秉持的原则

政府是我国的心脏也是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它的行为是以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首先,各级执法部门必须依法行政。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据、以法为准,不可以主观臆断任何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必须以法律为基准进行客观判断。以法律为准确的标尺对所有行为进行正确判断,能有效地规范大众行为,促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如政府行政机构被个人意志所左右,那么稳定的社会秩序将遭受震荡,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其次,作为政府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用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政府官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着眼于长远大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小集体主义的抱团思想,切实从全局考虑为人民解忧。对于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要高效,不可推诿或拒绝,要做到利国利民。

1.2 行政管理法制化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核心是以实现维护群众的利益,发挥多元化治理作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的历史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对其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高效科学的民主化管理,这是符合新时代的政府管理要求和特点的。我国所倡行的行政管理法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并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建设科学高效的法制化行政管理。

2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不足

2.1 在其位者不做其事

对于特定条件下要求政府所做的事务都是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还是以各种方式推诿自己的责任。比如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群众上访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接待,记录问题并对上访问题做出解决。然而,个别地方政府在处理信访问题上不是怕麻烦就是怕所谓的得罪人,将群众上访的问题搁置或者推诿给别的政府部门。这种现象属于严重失职现象,由于缺少政府的帮助,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出现诸多社会问题。

2.2 对民事活动违法干预

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只凭借自己的意识妄下判断。当群众着急寻求政府支持时,他们左右推诿,甚至无限期拖延,导致事情无法解决。当上级进行监管和检查时,弄虚作假,将自己任期内发生的事故试图隐瞒。有些政府更甚者钻法律空子,颠倒黑白,欺行霸市,践踏百姓的同时将法律法规抛去脑后。有些政府高官在履行责任时,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大于法律,以人治代法治。

2.3 纵容犯罪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自以为自己一手遮天,在民间纠纷问题中没有行使自己的职责,甚至同流合污,是非不分,包庇与自己进行肮脏交易的非正义方,使本来的受害者更加受到伤害,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大胆,为所欲为。甚至有些政府助长社会不良实力,为其充当保护伞,长久以往,受害者只有无辜的百姓,官民矛盾也日益激化。

3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优化措施

3.1 建立健全政府体制

为有效地防止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不足所滋生的犯罪行为,国家应该先从社会制度入手,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官员滥用权利问题[1]。否则只能治标,难以根除治本。目前,我国虽有相关制约政府官员腐败行径的法律条款,但是因为相关法律的缺失与制度的不成熟,甚至难以在各个地方政府行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系统。在这种凌乱的法律条款下,很难从问题的根本上解决目前棘手的现状与日益增加的不良风气。

想要依法规范政府的行政管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向策略,单纯的披露和处置贪污受贿的官员难以达到目的,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今社会高速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已经充满局限性无法约束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改革迫在眉睫,而只有建立一套条款明确、奖惩分明且有执行力的法律体系才是主要办法。运用法律手段改造政府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方式,净化各层政府机构,使政府真真正正为人民服务。同时,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相应的司法机关对当局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3.2 全面普法教育

纵观古今,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全民普及法律教育,树立法制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的全民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个别城市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违法行为,这说明我国的全面普法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前行[2]。

广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党和人民的先进代表,应在全面普法的建设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头学习法律,主动守法,不断监督自己反省自我,时刻牢记法律的准则。在行政管理人员执法过程中做到文明执法,切实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着眼于全局,坚定政治立场,不辱使命。作为普通老百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知法懂法,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这种方式无形中给政府增加了监督者,使政府机构能够自我约束,谨慎执法,从而使政府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合法。

3.3 加强行政管理缺失行为惩罚力度

如果希望法律发挥其本身的效力,那么就必须有强制性以及惩罚性,当一部法律具备这两种因素时,就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一部完整法律能够给予普通民众教育与警示,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则是为自己犯下的恶行承担后果,警示众人。当出现大片区域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缺失,出现犯罪案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追究案件的主要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无论是刑事犯罪还是原则性错误。主要责任人或者直接责任人通常是对一件犯罪案件负主要责任的,并对自己做出的违法行为承担主要责任[3]。对那些自我膨胀的政府要员进行严肃处理,绝不放过。对于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为人民解决问题,对造成了巨大财产或人身损失的要给予补偿,只有这样才会使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

3.4 科学运作权利机制

在政府行使权利过程中,负责主要任务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对整个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个部门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滋生腐败的概率也随之变高。但是,在现实中每一个行政管理岗位都有可能滋生腐败,只是滋生腐败概率存在大小差异而已。基于此情况,需要全面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更要对关键职能部门加强监督。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职责运作系统,在行政权力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可以相互制衡。减少一个关键点长期一人或一个部门驻守的情况,减少腐败滋生。

其次,切实公开行政管理运作时的透明度。现今,中国很多行政职权部门或者个人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往往会做出可以应对政策的事情。因此,政府应出台和颁布各项政策时应将过程与信息公开透明化,及时让公众了解,防止部分政府人员私下做手脚。

4 结语

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根据国家的发展结合我国的政治基础与政府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制定与我国相适应的政府法治理念,才会推动我国政府现代法制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翠珍.行政管理法制化视角下的廉政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94-196.

[2] 刘铭.法制化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47):29-31.

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问题研究 篇4

开展法制化管理是国有企业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进行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方式, 因此国有企业的法制化管理与“法制”及“法制化”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在形式上它既包括法律制度本身, 又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从实质上看, 现代法制的要求是:法律制度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需求, 调整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 使其呈现有序状态;法律规范反映现时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法律制度体系化、配套化、完整化、完善化;民主、公平、秩序、程序等现代法制观念得到确认。“法制化”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静态的法制化是现代法制各项目标和要求得以实现的社会状态;动态的法制化则是社会实现法制化状态的整体进程。

法制化管理是现代国有企业吸收“法制”与“法制化”理念精髓的新型管理模式, 是以防范和应对各类法律风险为目标, 以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宗旨, 以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法制化管理机构为基础, 以健全的法制化管理制度体系为基本方式,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进行的管理。国有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 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治企如治国, 国家的治理需要法制化, 要树立民主、公平、秩序、程序等现代法制观念, 建设先进的国家机构, 并建立体系完备、内容科学的现代法律制度。企业治理则需要吸纳法制化国家的精髓, 在企业内部树立科学的法制化管理观念、建设先进的法制化管理机构, 并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其次, 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目标, 最直接地表现在防范和应对烟草专卖局 (公司) 的经营管理风险和行政风险, 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而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再次, 法制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 其基本方式是通过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来实现企业法制化管理的管理目标。

最后, 法制化管理是一个过程, 是通过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来实现企业法制化管理目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制化管理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在企业存续过程中, 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会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而不断调整, 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管理制度要随之变化, 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为国有企业的法制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但企业的法制化管理还需要具备牢固的内部基础, 那便是整体的法制化管理意识和先进的法制化管理机构。

(一) 树立整体的法制化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的法制化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意识作支撑。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法制化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手段, 它不是由个别人或个别部门参与的管理, 不是对某个环节的管理, 更不是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工作开展的管理, 而是一项整体性的管理手段。首先应当认识到企业的法制化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形式, 每个工作部门、每名员工在法制化管理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其次, 要认识到法制化管理是全过程管理, 它贯穿法制化管理对象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法制化管理的功用;最后还应当认识到法制化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各类工作都需要进行法制化管理。这种整体的法制化管理意识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应当得到领导层的认同, 更应当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 唯有如此, 才能避免法制化管理的各项制度流于形式, 防止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半途而废。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法制化管理意识“写入”企业文化, 将有助于法制化管理意识的牢固树立, 使法制化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 建立先进的法制化管理机构

虽然法制化管理是国有企业所有工作部门参加的整体性管理, 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仍然需要一个先进的、专业化的机构进行关键环节法律把关、教育培训和政策理论研究等工作。国有企业的法律事务机构无疑应当担负起这一职责。法律事务机构的先进法制化管理机构建设需要得到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 同时更需要以自身的努力获取先进法制化管理机构建设的成功。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在法制化管理中负责的主要环节包括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管理、审核企业合同, 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参与企业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投融资、公司上市等重大经济活动, 并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要履行好这些职责,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必须引进优秀人才, 注重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法律事务机构还应当对自身有科学合理的定位, 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 并着力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要提高学习能力, 加强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 提升知识占有量;要提高政策理论研究能力, 为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出谋划策;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以充分发挥法律事务机构在法制化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为核心建立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强调, 加强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企业法制建设, 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是企业法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必须按照经济法制结构和框架运作, 否则就没有进行经济交往的环境和平台。在这种市场经济平台中, 企业的各类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都通过法律行为实现。然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员工能力水平差异、法律行为不规范, 以及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等原因, 企业的法律行为很可能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 使企业处于权利、义务失衡的状态。这种导致失衡状态的可能性就是法律风险。企业的投资、采购、产销、合同等商业行为;成本、质量、资产、财务、人事劳资关系等管理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律风险。因此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重要决策和规章制度法律审核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等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 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根据《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规定企业法律顾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工作时限等内容, 确保企业法律顾问顺利开展工作。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应当确保法律顾问能够充分行使以下各项权利:处理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法律事务;对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损害出资人合法权益和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需要查阅企业有关文件、资料, 询问企业有关人员。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同时还应当能够监督法律顾问履行以下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及企业规章制度, 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履行企业法律顾问职责;对所提出的法律意见、起草的法律文书以及办理的其他法律事务的合法性负责;保守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规定的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只有这样, 国有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才能够达到它应有的效用。

(二) 建立企业重要决策和规章制度法律审核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重要决策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源头, 因此国有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企业规章制度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100%, 这一指标是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流程保障和基本业务。可见对重要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法律审核是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 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法律手段, 其专业性和复杂性给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许多企业认为只要聘请专业人员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核就可以达到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目的,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以合同为对象, 通过合同订立、履行、监督及维护来实现合同价值及公司运营利益最大化的操作体系, 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补救的结合, 具体包括资信调查、文本审核、履约监督、信用记录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管理事项的完成, 能够最大程度地防范国有企业的合同法律风险, 对企业法制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摘要:本文从国有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阐述了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基础、并对国有企业法制化管理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国有企业开展法制化管理的实用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法制化,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 法律出版社。

[2]、李林, 《法制的理念与行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公丕祥, 《法制现代化的挑战》,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刘兴倍, 《企业管理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5]、夏露, 《管理学视野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 《经济与法制》, 2008年5月。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5

——如何加强农村中学青少年法制教育

【简介】 如何加强农村中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现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于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得出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经验。

【关键字】:如何加强农村中学青少年法制教育,教育论文

【所在栏目】:教育论文

【正文】:

现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于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套符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德育模式,与大家共勉。

大妥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很多学生的法制观点很差。针对此特点,我们学校确立了以政教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先锋的德育工作小组,寓法制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融法制意识于校园文化之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路子。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法制教育

德育课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利用给学生上德育课的机会,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有一段时间,我走在街上,常有小贩神秘兮兮地问我要不要廉价自行车。上德育课时,我便提了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脱口而出:“便宜东西干嘛不买?!”马上就有人反驳:“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依照书上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班团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德育、法制工作,不少学校设置了班团活动课。如果班主任不切时机的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那么德育工作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的同学迟到,有的上课不注意听讲,有的不完成作业,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有的认为抽根烟,去次游戏厅算不了什么„„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认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种错误认识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利用班团活动课,召开了一次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为主题的班会。在会上,同学们分为两个派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口枪舌箭,热情高涨。正当双方难分难解时,我抓住了点评的机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正是由于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错误想法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由一名不错的学生转变为差生或堕落成为罪犯,让人痛心不已。比如马家爵由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生沦为可耻的杀人犯,原因也正在此啊!因此,我们平时要注重:一积,一防。“积”就是积累美德,古人说:“积善成德”。人的美德和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练,达到能够自律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防”就是防微杜渐,在积累美德的同时还要预防和清除腐朽思想和不良习惯的侵蚀和污染,俗话说:“蠹众木折”。蛀虫多了,必定会造成危害,对于一个人来说,接受不良思想和行为多了,人就要变坏,所以要时刻注意在思想上防“蠹”自觉地抑制和消除不良思想。听完我的评论,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眼中流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和深沉„„

三、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制教育

1、开展法制讲座。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制教育,学校专门邀请了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所长)作了精彩的报告会,并且还安排了去劳教所听失足青年做了现身说法。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在师生的心灵上引起极大的震撼,失足者对自由的渴望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由的可贵,那些活生生的事实给同学们敲响了警

钟,有的同学在谈感想时说到:通过这次报告会,使我认识到哥们义气既害人又害己,所谓的哥们义气是要不得的;有的说:没有法律知识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我要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不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借着这次大好的机会,我在学生中进一步强调了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使法制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扎得更牢。

2、观看法制宣传片。每年法制宣传月,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观看《纯真年代》、《为了明天》等类似法制宣传的影片。每次观看后,同学们都非常的震惊,看到影片中那张曾经纯真的却被丑恶扭曲的脸,看到他们失去自由之后的无奈,听着他们铁窗内的哭诉,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认真选择好自己的生活道路,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做一个让“母亲”放心,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又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

3、欣赏法制图片。学校利用禁毒日、法制月等宣传时间,举办了“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珍爱生命”、“警惕间谍组织”为主题的图片展。在宣传栏里,这些图片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吸引了不少的同学。很多同学看后,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纷纷写出了观后感。通过法制图片的展出,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制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反映问题也就更加全面,由于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同学们积极性异常高涨,在活动中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4、开展“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法制知识竞赛”、“道德风尚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由于我校生源素质偏低,行为习惯较差,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学校每学期都要针对新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几十名“问题学生”,专门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因材施教。学校给每一位“问题学生”专门确定一名辅导教师进行个别的关怀。辅导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了解这位同学过去,犯错误的根源,并给每位同学确定下阶段进步的目标,定期进行心与心得交流,适时提升更高的目标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次德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多的“问题生”都已转化,消除了“违法乱纪”的隐患。此外,在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学校还举办了 “道德风尚竞赛”、“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演讲”等活动。可以说,每次大型的活动都是一次展现个性的舞台,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也创造了转化学生的契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法制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靠老

师、家长苦口婆心教育出来的,更不是“管”、“逼”、“压”出来,关键是在积极参与主体活动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矫正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总结过去,我校坚持“两手抓”的原则:一抓教学,这是立校之根本;二抓德育,这是立校之保障。由于具体环节落实得比较到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考喜讯年年不断,上线人数不断高升;学校一年一个台阶。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 法制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生,在这个浩浩荡荡的大军中,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展情况看,稳中有进,大多数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常识,但还存在不足。仍然有一部分人不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养低下,最终导致恶果产生。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知法懂法是生活在当今法制社会下,每个大学生的基本底线,因此,法制教育不容忽视,如何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做好法制教育的学习、指导和宣传工作,也成为当前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生的法制教育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在一些基本特性上具其共性,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原则可以被法制教育所借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的法制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引导着高职法制教育

高职学生法制教育针对的是高职生,要求其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具备符合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法律观,故两者均具有阶级属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授给学生科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将学到的具体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而法制教育传授给学生有关法律的基础知识、正确的法律观念,也是为了使学生能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自我约束,所以进行这两项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都是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强调联系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理论可以被法制教育所借鉴,用来指导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通过教育的形式使其成员形成符合他们需要的思想品德、行为模式、价值观、政治观等思想。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高职法制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提高了,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经历了由教育到自我教育,管理到自我管理的全过程,从对事物的感知、认识上发生的质的转变。这种思想上的升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也体现了法制教育的多样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丰富了高职法制教育的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固然要有法制教学活动,即:通过系统的法制课程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但学校法制教育宗旨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一定是通过教育主体的表率来唤起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所以只有在法治的学校里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绝不能导致人们思维受到禁锢,而是要倡导人们在法治的平台上拓展自己的行为空间,指引人们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事作风,以保证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它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但法制教育的特征更是要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大胆而不妄为、冲破思想禁锢而又不至于触犯法律。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故除了在课堂讲授外,多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式教育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参照贾斌等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归纳总结了目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几种形式,结合法制教育工作的特点,总结出如下几种方式,以更好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咨询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职学生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困惑和法律难题,教会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缓解各种矛盾。三是积极开展法律普及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的研讨和交流工作,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法律知识传授、法制意识的培养、学生权益的有效维护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在实施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树立对宪法和法律的崇高信仰,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且适应我国法制建设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2011.

[2]贾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D]. 兰州商学院,2011.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7

1 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法制化的观念意识

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此模式侧重统一的管理,包括对学生的绝对管理,对高校的管理地位与权力过于强调,忽略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这一最重要的方面。高效管理者及部分辅导员教师对学生缺乏法制化的管理理念,他们认为学生必须要服从自己的领导,自身的威严与权力不可逾越,根本没想过用法律的方法管理学生和解决学生间的各种矛盾。此外,目前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尚不充足,不能用法律的武器来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1.2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冲突

目前,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一部分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导致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高校在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时,过多的考虑了校方的利益和忽视了学生应有的权利,义务性与权利性规范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导致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和现行法律相违背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多数规章制度制定于多年前,并未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进行修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甚至本身和现行法律就相悖。

1.3 学生法律救济制度缺乏

行政复议是我国主要的行政救济途径, 也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但是, 当前高校与主管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模糊, 使得规范两者在复议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但学校没有负责处理学生申诉的组织和机制,学生也不清楚如何申诉。虽然部分高校允许学生受到处分五日内可进行申诉,但申诉程序复杂,往往需要经过数日才能完成申诉的前期工作,通常也就过了申诉时限。所以申诉权往往不能得以运用,学生很难通过申诉获得应有的权益。

2 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理念 , 加快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立法步伐

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弥补制度、缺漏的有效方法是推进高校管理的法制化。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 : 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 依法自主办学 , 实行民主管理。此规定明确高校管理运用法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教育,而对于人的教育则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而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尊重人权方面。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贯彻的教育理念是使教育实现道德化。在高效管理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权利的设置和运用只遵循了道德标准,反而缺乏了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目前,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高校与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他们已经呈现出一种权利义务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此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看做是一种法律关系。由此可见,高校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管理者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最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处置遇到的问题,而应该是这种处置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合法,是否会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真正使用法律的方法来管理学生,真正实现法制化管理。

2.2 规范高校管理行为 , 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高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权力相对较大,比如,奖励权、处分权及颁发证书等,这些权力具有很强的单方强制性和意志性,这些特点都符合行政权力的特点,且从法律的公平性角度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切具有行政支配性质的活动都必须受到司法保护和监督。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管理法制化的意识淡薄,司法审查这一项从未出现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这也就影响了学生通过法律的方法来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高校的许多领域都能涉及到法律,比如说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学籍管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近年来此方面的矛盾与纠纷不断发生,这些涉及学生的法律授权并不明确,所以这些都归在司法监督之外。所以,要想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要尽快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严格规范高校管理行为,用司法审查来约束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得到切实保护。

2.3 健全司法救济途径是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最后渠道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审计档案,法制化,管理

自党的十八大和2015年两会召开以来,全国上下无处不彰显中央反腐的决心,同时也向审计人员提出了加快建设廉洁政治的要求。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加强,接踵而来的审计档案管理也日显重要。这也是高校整体工作和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领导重视度不够,审计人员极其缺乏,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目前我校审计处5人编制,在岗人数却只有3人,工作设施不完善,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欠妥当。由此造成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缺失严重,即使有些审计档案存在,但是内容不完整,材料不齐全,缺少重要的签批手续和印章等证据,起不到凭证作用。还有,审计人员流动性大,一旦离岗,就会造成审计档案残缺不全,流失严重。所以,必须增强对高校审计档案法制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予以落实;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审计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通过审计专业和档案专业知识业务培训和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一、高校审计档案的内涵和现存的问题

1.高校审计档案的内涵和作用:高校审计档案是指高校审计处 (室)在财务经费审计、高校招生、学生日常收费项目审计、科研技术管理项目经费审计、基建工程建设、修复审计、零星修缮项目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纸质、磁质、光盘、实物和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录。高校审计档案作为高校全部审计活动的真实记录,直接记载和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全部过程,间接反映出高校整体工作的廉洁自律和发展,既具有原始的凭证作用,又是衡量审计部门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高校审计人员智力创造和劳动创造的全过程,对促进规范高校审计行为、检查审计执法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综合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13JDGC021)。本课题的每一项经费的支出,都是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审核规定来逐步完成的。具体包括:(1)科研业务费:1资料收集、打印、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2少量必要图书、文具购置费(含音像制品、软件等)、购置费;3计算机使用费,场地的租用费,小型会议费;4专家咨询费、资料查询费;5学术会议费、科学考察费;6成果发表、出版费;7项目论证及评审费、成果鉴定费、成果申报奖项、申请专利等费用。(2)国内调研差旅费。(3)仪器设备费(用于设备租用、 购置、运杂和安装调试、加工、维修、耗材购买等)。(4)协作费(协作费不得超过该科研项目经费的15%)。(5)劳务酬金、接待费(劳务酬金和接待费每项费用的支出均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0%)。(6)项目管理费(20%),等等。进一步达到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体现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由此,也充分说明加强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对于促进审计质量提升,规范高校各项工作的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高校人、才、物各领域宏观调控和高校财政支出监督的作用,对服务和谐校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高校审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审计档案从移交、归档、管理到安全保管不仅仅是条件较差的情况,档案从收集、整理、录入等多道工序,都安排大部分勤工俭学人员参加,甚至独立操作,专职档案人员只在旁边稍稍指挥一下, 这样归档入库的各门类档案,其质量可想而知,更谈不上安全保密; 档案的日常管理、查询、服务意识薄弱,利用效果差;档案管理的制度落实流于形式和口头语言,甚至是表面现象,专业技术能力只停留在原始、基础之上,没有创新与发展。由于审计档案质量没有保证,造成的高校审计档案的开发利用更是甚少,问题比较突出。总之,在审计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1)高校部分审计档案的组成材料不完整。缺失审前调查,即使有前期调查也会发生质量不高,可靠的数据资料不全面,过于单一等现象。由于个别审计项目规模或数量较小,对被审计单位情况比较熟悉或关系较亲密等原因,忽视或省略了必要的审前调查;有的项目明明实施了调查,由于审计人员责任不到位,却没能形成纸质的、最原始的审前调查记录,反映不出审前调查的可靠内容,使审前调查仅立足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表面层次和一些基本概况的了解,简单而又简化,只采取无确凿凭证的现场咨询。(2)高校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缺乏正确认识。因为审计质量是提高审计档案质量的前提保证和工作基础。如果让审计质量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性的控制办法,那么就不能围绕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突出审计成效,因地制宜地做好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最终所形成的审计档案就不能很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保证。(3)高校所运用的审计日记制度与审计署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规定要求差距较大。 高校审计人员没有严格从职责出发,不重视审计日记的编写。由于一些审计人员在主观上对日记的作用认识不够或抱着应付态度,所编写的审计日志没有重点,运用的方法和步骤不科学,审计思路模糊不清晰,没有达到审计实施方案的分工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吻合,过于简单敷衍了事,导致部分日记记载的质量不高,随意性较大,缺少查证结果等必要的内容记录,有些记载日期间断没有说明,步骤过于简单。这样就造成归档保存的审计档案缺乏真凭实据。

二、高校审计档案管理的法制化要求

推进依法治档,确保新形势下高校审计档案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每个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认真思考、必须全心身地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并将其科学有效地运用到保护档案工作的合法权益、维护档案资源建设、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为依法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目前,随着高校学科转型发展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特别是《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各种审计软件的开发运用,对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高校日常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中,既要认真宣传学习、贯彻执行档案法、《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和《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同时,还要结合审计工作具体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制定、完善高校审计部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标准,使审计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1世纪的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与服务模式已过时,那些封闭、半封闭状态已不符合高校发展需要,应根据高校各部门及与之有关的社会各类人员的不同要求,在安全保密的原则下向社会各阶层需求者开放,从单纯由审计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管理和服务双重并举的轨道上来;从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层次和效果看,由单一为审计业务及其职能部门服务,转化为学校党政工作重心、为学校后勤基建维修零星工程建设提供后期保修服务,为国资部门的固定资产询价、采购、招标、合同签订提供审核依据,为教学部门的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内审、外托等留存凭证,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在资金利用方面提供宏观调控服务;从收集、整理来看,审计档案从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创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编目、统计、借阅和利用提供档案方向发展。在高校发展工作中以校长责任制领导下的各管理层,充分做好按部就班的工作,把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分管领导、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及相关各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工作之中,实现目标考核和责任制分工明确,审核并与重大项目挂钩,制定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目标,把目标细分与量化指标。对审计档案进行归档的各个环节逐级细化考核,如有遗漏,就按照考核指标来执行。在年终或者审计项目结束后进行审计质量检查,把资金核减数量、审计文书归档情况和审计项目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登记和逐级报送。以审计档案为依据,把项目质量管理、资料文献管理和审计数据库备份管理等为学校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学校财产、节约资金、降低审核比例等一系列数据资料,与审计档案管理有机结合,作为年终审计业务评比和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考评的依据。根据“谁审计谁立卷、谁办理谁立卷,明确分工、案结卷成、责任到人,与审计人员和分管领导绩效挂钩”的原则,从制度上保证审计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及合法性,进一步促进高校审计档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2. 高校审计档案工作人员要努力搞好审计档案硬件与软件同步开发与建设。高校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档案库房设施和“八防”要求和控制措施、档案装具及保存所需设备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审计档案归档前的零散材料和各种图纸的暂时存放和保管设施条件、立卷归档后的未入库上架前的查询、开发利用等软件标准的制定,其中立卷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是整体档案规范化的核心。审计档案的建立,要严格执行《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国家档案局令第10号公布之规定,高校审计档案的建立也应该实行审计组责任制,审计部门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拟定审计档案工作章程;对高校各部门有关审计文件材料的立卷和归档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高校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利用、编研和统计工作;定期对高校内部库存审计档案进行鉴定和筛选,监督和指导学校审计机关下属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审计档案工作;定期开展审计档案工作的检查、总结、培训、研究等活动。另外,为提高各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充分体现审计程序的合理性、规范性、时效性。

三、高校审计档案管理法治化途径的研究

1.在推进高校审计档案法制化管理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全面提升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事业,对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有其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不同门类的档案管理,从党性上也有一定要求。从事审计档案工作的人员,不仅具有综合档案管理者的共性要求:严肃认真,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并具有严谨的保密意识,而对审计档案管理人员有更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要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的深层次学习,把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业务技能专一的干部不断充实到档案管理岗位上,做专(兼)职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让每个审计档案管理者都逐步成为专业技能全面的合格人才,并不断加强综合培养和锻炼,使他们能够早日适应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能尽快承担审计档案管理的重任。

2.高校审计档案材料的立卷质量要符合国家档案法的规定。所归材料应达到基本的要求:即审计项目文件材料应当全部真实、完整、齐全、有效、规范,缺一不可,并做到遵循文件材料形成的客观规律、时间先后顺序和项目自身的突出特点等,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每卷(件)档案的价值性和实效性,按类归档更便于保管和利用。在管理过程中,所归档的审计档案,还要进行定期检查、核实。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要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做到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审计档案法制化管理。

3.高校审计档案全方位开展法制化管理,审计部门就必须积极推进审计档案资源从收集到利用整体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和审计人员还要高度重视审计档案开发和编研工作,开拓思想,创新服务意识,从单纯的保管档案和审计材料收集、储存,转向审计资料的重新发掘和利用,把现有的审计档案在不失安全和保密的情况下,编研成为审计文献资料,发放到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学习和借鉴,不断总结审计档案利用工作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利用效率和价值体现,使审计档案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应和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扩大审计影响,加强高校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审计力度和监督职责权限。

4.高校审计档案在实施法制化管理的过程中,应着力推动审计档案现代化进程。随着高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及、ISO9000质量体系和OA等办公系统的运用,高校审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档案管理软件单机版,已无法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在加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审计档案管理与服务中遇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和研究出新的管档模式。学校要加大人财物和技术力量的投入,使档案管理现代化与高校整体办公现代化相互衔接,高校完成审计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服务及保管同步发展,促使审计档案从载体形式到管理手段出现货真价实的发展和变化。

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研究 篇9

一、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概念、内容

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是指对武警基层中队官兵实施一定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制知识的传授, 使全体官兵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具备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是依法推进部队全面建设, 保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的素质教育。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是武警基层部队进行正规化建设、依法管理和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武警部队性质、宗旨的特殊性决定了武警部队法制教育的内容。武警部队双重领导的性质决定了武警部队官兵不仅要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也要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适用于武警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武警部队自身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则要求部队官兵必须学习遵守武警部队制定的各项法律和制度规定, 同时, 武警部队担负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武警基层官兵法必须学习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部队执勤、处突、反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

二、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武警山东总队、陕西总队20多个中队级单位的调查了解, 笔者认为当前武警基层官兵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思想上不够重视,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武警基层中队认为部队的执勤、训练才是的重中之重, 是提高战斗力的硬性指标, 法制教育则无关紧要, 搞了也不能立即收到成效, 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对战斗力的影响不是那么大, 即便平时不搞, 所属官兵也不会出现问题, 法制教育时间被挤占、内容被压缩, 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 施教人员法律素养不高, 教育说服力不够

兵源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部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官兵更喜欢理论扎实、方法灵活的施教者, 更容易接受深入浅出、事例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反观基层单位法制教育的施教者, 多为本单位的军政主官, 他们大多毕业于部队指挥类院校, 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但法律知识相对匮乏, 法律素养相对较低, 进行法制教育相对吃力。两相对比, 法制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可想而知, 导致了法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没有保障。

(三) 教育方法老套, 法制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官兵的现实需求

多数单位在进行法制教育时, 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用老方法, 走老套路, 授课者念念教案、放放课件, 官兵记记笔记、背背条文, 没有充分利用好部队先进的电视化、网络化教学资源, 甚至有的单位法制教育仅仅是由排长、班长组织记记笔记以便于应付检查, 很少结合本单位实际或战士实际需求进行, 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

当前, 武警部队法制教育还没有较为完备系统的教材资料, 虽然近几年部队陆续制作下发了相当数量的普法教材、影像制品、普法手册、普法小漫画等等教材资料, 但大多数与部队的执勤任务相关, 考虑官兵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较少, 官兵学不到实用的法律知识,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主动性打了折扣,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 形式主义普遍,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在时间的落实上得不到保证。《政工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对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是法制教育时间时常被军事训练或者其他教育内容所挤占, 法制教育的时间仅有记笔记的时间。二是教育内容上老套陈旧。由于多数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资料较少, 备课难度大, 有些单位法制教育的教案就成了“万能教案”, 一次备课长期使用、循环使用, 与部队实际严重脱节, 法制教育只重过程、不顾效果。三是缺少跟踪问效环节。75%左右的单位法制教育仅限于课堂上搞过了, 笔记本上记下了, 至于教育的其他环节考虑不多, 教育流于形式, 贴合实际不紧密, 不符合官兵实际需求。

三、加强和改进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是提高一线官兵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部队日常建设中, 要本着立足武警基层中队任务实际, 着眼官兵长远发展的原则, 积极探索和改进提高法制教育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完善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明确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目标。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任务分队, 因人施教, 要在紧贴任务实际的基础上开设兼顾官兵现实需求的教育课程, 使官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促进基层官兵养成自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二是提高施教人员的法律素养。武警部队的军政警官缺乏专业的法律教育背景, 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际工作中, 要多给予他们深造学习的机会, 组织好部队法制教员的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以保障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是建立教育考评体系。把官兵学法、守法、用法的现实表现与部队评选先进、入党考学、提拔任用挂钩, 激发官兵参加法制教育, 学习法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改善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教学环节

一是进行教材改革。根据武警部队的性质和基层中队担负任务的特点、结合官兵的接受能力, 编写符合基层中队官兵实际的教材。同时, 要充分考虑利用部队的局域网、电视化教育设备建立综合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网络教育资料的立体化教育资源。

二是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针对武警基层中队受教育官兵的层次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 使教育直观易懂, 同时提高基层官兵分析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结束后, 要认真组织讨论, 加深官兵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三是增加法制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武警基层中队开展法制教育, 可以结合部队的学历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 引导基层官兵进行法律专业的学习培训, 为法制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三)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拓宽武警基层官兵法制实践的渠道

构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能刺激武警基层中队官兵的思想, 使其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 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通过严格落实《政治工作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相关制度规定, 健全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的“软环境”。开展警地法制共建活动, 通过充实中队图书室法制类资料、加强网络法制育人活动、开设法律活动园地等方式营造有利于武警基层中队开展法制教育的“硬环境”。注重家庭、部队、社会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 发挥各方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积极的法律实践活动是提高和检验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的法律实践活动有助于基层官兵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转化为法律能力。一是利用武警基层部队便利的警地资源, 建立法律实践基地, 定期选拔优秀人员到地方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制教育, 检验法制学习成果。二是组建法制互助兴趣小组, 定期组织法制知识竞赛、法律互助等活动, 提高基层官兵法制实践能力。三是开展有部队特色的法制文化活动, 邀请目标单位或共建单位人员到营区进行法制知识讲座, 在基层官兵中开展小演讲、小辩论等便于武警基层中队组织实施的活动, 将法制教育融入武警基层官兵的生活娱乐之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晖.民主·法制·法律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12.

[2]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3]周世中, 倪叶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0.

[4]蒋少散.创新背景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目标[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3.10.

[5]张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 2003 (7) .

[6]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 篇10

一、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 开展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或管理一线, 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紧缺、技能型的职业者。经过多年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已成为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主力军。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制水平、法律意识、法制理念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高职院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理应向社会输送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高技能的职业者, 将有助于整个社会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的优化, 为建设社会注意法制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开展法制教育是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要求

高职院校不断发展, 使得高职院校的体制进一步发生变革, 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融入程度显著提高。如后勤社会化后, 学生管理工作有部分推向社会, 由传统的校方主体逐渐向社会管理转变, 高职学生接触和涉及的法律问题也逐渐增多。怎样让学生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加强高职学生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 开展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

以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更愿意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略学生应该享受的权益。但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如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成为高职院校正确处理学校和学生关系的重要依据, 也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4. 开展法制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途径

法律素养, 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开展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 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是为国家造就合格的“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公民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途径。

5. 开展法制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职学生知法、懂法是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力保障。高职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主体, 若没有基本的法律素养, 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更好的参与市场活动。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展法律教育的时候, 应秉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 使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法律知识, 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有力保障。

6. 开展法制教育是预防高职学生犯罪的重要手段

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高职学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制教育的弱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促使高职院校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培养, 但忽视了法制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一个具备了较高技能却没有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 当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时破坏也是相对较大的。因此, 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增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 从而有效预防高职学生犯罪。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1. 法制教育断层严重, 关键成长期法制教育缺位

在调查中发现, 高职学生12年的受教育过程中, 法制教育断层现象极为严重。小学期间学生接受法制宣传的机会较多, 且形式多样;当学生步入到中学阶段时, 中学迫于升学的压力法制教育开展的情况令人十分堪忧。而这个阶段也正处于青少年生心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这一关键成长期法制教育缺位, 直接影响青少年法制意识、法制观念的形成, 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2. 法制教育的定位偏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的规定, 将原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基础”课, 这使法律教育的课时数少了近15课时, 部分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误认为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 导致法制教育的定位出现偏差。

3. 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有限的课时中, 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效率, 是每个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味的坚持对法律条文、术语和原理的注释, 而忽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 很难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这一法制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4. 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结构单一

在多数高职院校中缺乏专门从事法制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而且有些高职院校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法律课程的教学工作, 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和实践, 师资队伍水平不能够满足学生对法制教育工作的诉求;其次, 在人员结构方面, 多少高职院校除部分担任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外, 有些是外聘的兼职教师, 而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人担忧, 更谈不上如何更多的实践经验了。

4.法制教育的方式、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 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 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 任课教师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的讨论的时间很少, 学生失去了参与学习讨论的机会, 这也淡化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提升法制教育实效的途径

法制教育在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法律素养的兼具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还需做出以下方几面的改变:

1. 加快法制教育观念转变, 重新定位

首先, 教育决策部门应及时的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从课时分配、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 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 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系统的接受法制教育, 避免法制教育断层现象发生;其次, 高职院校应重新认定法制教育工作在学校整个教育位置, 构建起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并纳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随着我国法治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 具备一定法律素养是高职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必备要素, 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水平重要指标。

2. 加快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结构

法制教育兼具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 须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事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平时, 还应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其次, 为优化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可从司法、公安等部门聘请部分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法律工作者有着较多的实践经验, 他们的加入也能为法制教育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 进一步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

3. 创新法制教育方式方法

(1) 找准“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契合点。目前, 高职院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 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 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其实, 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 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 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要提升人的品质, 应当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 法制教育是底线, 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 加强高职生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其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又能为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法制教育必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为基础, 只有找准两者的契合点, 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 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 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 才能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努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将系统讲授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 即要照顾到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 还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需求, 要有针对性。这样有利于缓解法律基础课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又使教学有一定的深度, 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升。

(3) 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第二课堂法律教育活动的开展, 将有助于法律教育效果的提升, 可弥补法律课程环节中氛围营造、学生参与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不足。通过第二课堂可以举办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 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 在“三下乡”活动中组建普法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普法宣传,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参观监狱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既丰富了校园生活, 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

(4) 利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由个案、问题、分析、结论四部分组成, 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以法律逻辑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把他们所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变成法律意识和法制信仰,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真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

(5)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法律教学中, 用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幻灯片、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图文并貌的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法律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使法制教育入眼入脑, 从而使学生在学法、知法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 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4. 加强法制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院校是要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本, 也是高职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以满足学习者和企业所提出的核心能力为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比如, 在法制教育中重点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法》、《知识产权保护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另外,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还可以针对未来职业, 有目的的培养相关的法律素养。比如畜牧兽医专业开设《兽医法规与行政执法》等法律课程。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实用。

参考文献

[1]胡俊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与提升途径研究[J].社科纵横, 2008.[5]. (P90-92)

[2]对和谐语境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升途径探讨.教育论文网.http://www.98paper.com

[3]林乐琴.浅析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02) . (P109-110)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建设法制宣传教育 实效性 法治社会

今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法治国是国家工作的重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建立法制国家的主要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部容忽视的问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实效性,正对性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教育的效果。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1]。

1.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法治保障。只有深入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真正的增强全民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意識。才能广大群众和高领导干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确保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繁荣富强。总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就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懂法,守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际的建设。

2.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一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由于领导干部对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不够。没有一个长期性,紧迫性的认识,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来刺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发展。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第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出发点和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各个单位主持领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有的是党务办公室,有的是人事教育机构等,出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所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缺乏专门完整的领导工作体系。第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够得到保障。目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很多普法经费不够,设备设施不到位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工作效果[2]。

2.2、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学习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变的多种多样。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好的时机。人们对于法律知识的追求也不只是了解而已,而是像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诉讼成本和时效等多方面,综合性的需求发展。所以,当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延续以前那种单一,落后的法律方式。影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3、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各种各样的法律宣传活动,也很重视人们对于普法活动的参与性。但是对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过于复杂,没有针对性。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这就严重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来进行宣传,并且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人民对于了解法律知识,做到懂法,守法。所以说法制宣传教育共并不是只做到大面积覆盖式的宣传,要更加注重形式和宣传内容的侧重点[3]。

2.4、 法制宣传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体现更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需要考虑的。成功的法制宣传教育应该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从人治观念转变为法治观念。这样的观念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停止。所以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

3.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3.1、 进一步完善普法制度

我国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几时年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需要改善。增加领导干部对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目前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的有效的措施。若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各级党政部门、各行业整体工作之中,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部分。这样领导干部就会大大提高对于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视。不在简单的 进行大面积的宣传而不重视其实效性。就会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完善的法制宣传教育体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实施奖罚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各个单位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 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坚持一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和地方特色,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方案,要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侧重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的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养。并且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罚的重要参考。对青年学生,将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精神并驾齐驱。将法律相关的课程纳入学科建设中。不仅仅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还要以学习情况作为奖学金的参考。对于广大人民,则要侧重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对于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守法的意识。在对于相关法律宣传教育内容要做到贴近生活。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各种诉讼的途径。

3.3、 不忘壮大普法队伍,发挥志愿者的中要作用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提供好的基础和保障。所以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壮大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就目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来看,志愿者主要来自高校的法律专业的学生,老师和其他社会爱好者。志愿者作为普法工作者其出发点不一样,他们大多热爱公益事业,不需要回报,只求奉献。并且志愿者的加入使得普法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宣传的内容更加具有志愿者的风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因为志愿者的加入更加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结语: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随着开始。几十年的发展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使得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比如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宣传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等。也有很多相应的对策。相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司法,2009(2), 12.

[2]寇世照.新形势下法制宣传工作如何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J]. 辽宁经济统计,2008(12), 78.

[3]刘道龙.新形势下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司法, 2009(2), 396.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12

一、医学院校传统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缺陷

( 一) 传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 多方面的问题给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相关研究指出: “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其次, 医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矛盾冲突; 再者, 医德教育缺乏践行性; 最后, 医德教育评价体系缺失。[1]”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上述问题, 使医学生思想上转变、行动上践行医德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此项工作的重点。

( 二) 传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医疗人才的后备军, 具备法治观念和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开展医疗工作的重要保障。受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等诸多因素影响, 当前医学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 医疗法制教育意识薄弱; 第二, 师资队伍不符合医疗法制教育的要求; 第三, 医学院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符合医疗法制教育的要求。[2]”

二、医学院校 “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基础

( 一) 教育培养的价值目标一致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 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崇高的医德和法治理念的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对于医学生而言, 医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学习和掌握医德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发展其高尚的品格; 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法制观念和素养, 为以后的医疗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因此, 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并无冲突, 而是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 二) 教育功能互补

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为维护卫生医疗领域的有效手段, 其中医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德素养, 法制教育是为了促使人们良好法治观念的形成。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 可以使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步升华为良好的医德素养, 同时, 良好的医德素养也可以促进良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

( 三) 教育内容和方式有交集

目前,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 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经实践证明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

医德和法律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作用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加凸显。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都同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注重素养与技能的双重培养。

三、构建和完善 “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具体方法

( 一) 思想上重视, 行动中支持

思想是一切行为方式施行的基础, 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之中, 首先要做的便是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学习和充分认识此教育模式的意义; 其次, 认可医德- 法治教育模式, 掌握此模式运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并在行动中予以大力支持, 保证此模式的顺利推广应用。

( 二) 完善医德- 法治教育课程内容

我们所构建的医德—法制教育模式, 必须对现行的医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加以完善。完善添加的内容应体现医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协同作用, 如医德与法律的关系关系、医德与法制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等等。另外,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增设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和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等医学人文教程作为必修课[3]。

( 三) 优化师资力量

教师是开展医德- 法制教育的生力军, 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具体开展教育之前, 应配备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保证教育体系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加大教育投入, 配备专业的教育设备及相应的实践基地, 切实保障医德- 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 四)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 都需要实践的反馈和教育对象的满意因此, 建立医德- 法制教育模式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者应时时调查此模式的教育效果及教育对象的满意度, 集思广益, 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改进教育方法, 争取使医德- 法制教育模式的成效发挥到最大化。

摘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是伴随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 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对道德与法律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 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 医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才能实现创新和实践医德、法制教育新方法的理念, 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德-法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初森.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8 24 (4) :491-492.

[2]林爱华.加强以学生医疗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医疗教育事业[J].西北医学教育, 2011.6 19 (3) :468.

[3]闫志, 陈明华.新医改政策下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调查—以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调查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 (4) :96.

上一篇: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下一篇:政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