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2024-10-04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精选12篇)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1

随着毒品犯罪日益猖獗, 形势愈演愈烈, 各个国家都已把打击毒品犯罪提上了议程,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毒品犯罪的预防, 只有从基础、从根源抓好毒品犯罪的预防工作, 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近些年来, 大量数据显示, 在毒品犯罪的各个领域中, 青少年已然成为毒品犯罪的主力军, 更是成为了毒品犯罪的高危人群[1]。

我国一贯重视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禁毒宣传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6 年修订)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12 年修订) 均对预防与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2008 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十三条更是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学校是青少年人群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能使其完善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 为抵御毒品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因此,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在青少年毒品预防工作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是当今禁毒工作最为有效的形式[2]。

1 毒品预防教育的界定与意义

毒品预防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了解和认识造成毒品问题的基本因素和有关知识, 提示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 从而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侵蚀的有效体系[3]。这是关于毒品预防教育的概括性规定, 明确了毒品预防教育的主体、对象、任务、目标要求等各方面的具体内容, 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 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及群体, 是对全民的禁毒宣传教育。

现在, 人们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不仅仅是用药品与设备来向疾病宣战, 如果能够唤起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人民健康水平则可以大为提高。其实, “预防重于治疗”这一观点对于禁毒工作同样适用[4]。长期以来, 我国不间断地开展了大量的禁毒工作,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禁毒工作的效果却不理想。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国吸毒人员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贩毒、运毒、藏毒、制毒等刑事犯罪活动也愈加猖獗。所以, 以往禁毒工作的方式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部门也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毒品预防措施和办法。

起初人们简单地认为, 只要限制或禁止毒品供应, 就可以解决吸毒问题。因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一些国家禁毒工作的重点都放在减少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种植与毒品供应上[2]。实践证明, 这种认识和做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很难根除毒品原植物的种植与毒品的非法生产。因此, 禁毒工作必须坚持“减少供应”和“降低需求”并重的基本原则, 这样, 毒品预防工作就成了减少毒品需求乃至整个禁毒工作极其重要的一环[5]。就目前现状来看, 我国的警力严重不足, 加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禁毒工作要想取得明显效果, 只靠公安机关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所以必须发动社会的力量, 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进行禁毒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禁毒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毒品预防教育近几年在禁毒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毒品知识的普及、毒品预防常识的宣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6]。可以说, 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 对从根本上预防毒品问题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量国内外毒品预防教育的成功范例证实, 校园毒品预防教育是当今禁毒工作最为有效的形式。由于学生在学校可以学到许多家庭里接触不到的知识与事物, 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 并结合其地位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7]。同时, 教师因为其丰富的知识与较高的人格水平, 通常在学生心理上处于特殊的“高大”地位,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 对青少年人群药物滥用行为的早期预防具有明显优势。

2.1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防毒、拒毒能力

吸毒者第一次沾染毒品的过程大多带有偶然性, 在尝试一下的心理作用下接触毒品, 最终陷入毒品的沼泽而不能自拔[8]。所以, 只有青少年真正树立起远离毒品的意识, 才能够保证他们免受毒品的危害, 同时引导他们自觉抵制毒品。近年来, 我国诸多学校通过墙报、海报、讲座等形式, 将严肃的禁毒宣传用通俗易懂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了解禁毒工作的兴趣, 为提高学生识毒、拒毒、防毒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能够进一步夯实禁毒工作的社会基础

禁毒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为此, 在禁毒工作中, 政府部门不能孤军奋战, 而应调动广大学生关心、参与禁毒工作的积极性, 夯实禁毒工作的社会基础。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一改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宣传途径, 在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 在内容上更具有广泛性, 使广大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禁毒知识, 逐步形成抵制毒品的正确观念, 进而坚定支持禁毒工作并自觉参与到禁毒工作中去, 更为重要的是, 其扩大了禁毒工作的社会影响[9]。此外, 将毒品预防推广到学校还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了解青少年对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使青少年自觉监督毒品预防工作, 从而推动禁毒工作深入开展。

2.3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能够预防与减少青少年涉毒犯罪

为了防范毒品犯罪, 早在20 世纪初, 国际上就对“毒品能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而且是并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 并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立法, 以便统一世界各国的禁毒立法和禁毒活动。中国政府也进行了相关的行政、刑事立法, 特别是2008 年6 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标志着中国禁毒立法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校园毒品预防教育中, 通过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让广大青少年明确我国禁毒工作的基本原则———“有毒必肃, 贩毒必惩, 吸毒必戒, 种毒必究”, 唤起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青少年从思想意识上将涉毒犯罪的萌芽扼杀于“摇篮”,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 我国校园毒品预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严重形式化

长期以来, 我国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较为重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与健康教育。目前, 我国各类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相关活动都是在“国际禁毒日”为了响应、应付上级的号召、指示而举行的, 内容通常就是签署保证书、观看禁毒影片和图片、领导讲话等, 内容与活动形式枯燥、单一, “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明显。

3.2 学校行政部门对毒品预防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在我国, 学校行政人员对于毒品预防教育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是长期以来学校把毒品预防教育责任推卸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司法、卫生等有关机关, 认为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其次是认为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学校只能确保校园环境的“洁净”, 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次是学校担心在校大力开展毒品预防教育, 不但无法遏制青少年涉毒犯罪, 而且可能会促进校园毒品犯罪的增加, 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时会引起学生家长的担忧。由于上述原因, 目前我国的校园毒品预防教育政策无法有效贯彻落实, 工作效果更是无从谈起[10]。

3.3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经费以及专业背景师资严重短缺

充裕的资金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目前, 我国各所学校都以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教师的标准, 所以各所学校只是一味地将资金花费在了学生课程的教育教学上, 而毒品预防教育资金的投入被严重边缘化, 或者根本没有相关经费预算, 这也是我国校园毒品预防教育在各类学校无法长期、定期开展的重要原因所在。同时, 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师资严重短缺。通常来说,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依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换句话说, 教师拥有知识的多少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里, 毒品预防教育一般由班主任兼职完成。显然, 由于教师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也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培训, 因此无论从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师专业背景方面都不能真正满足开展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的要求, 所以增加毒品预防教育资金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根本保障[10]。

3.4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当前, 我国的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毒品预防教育通常采用“恐吓”等简单的方式来达到警示学生远离毒品的目的, 通过张贴“不准沾染毒品”“只要一次吸毒品, 终生吸毒”等这些警告语来提示学生禁止沾染毒品。学校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肆意夸大毒品的危害程度, 并没有从具体的现状、统计数据出发将毒品的种类、危害、贩卖途径以及毒品防范措施等具体知识详细介绍给学生。从教育学的原理出发, 这种教育的方式是不科学的, 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对于毒品的好奇心而酿成更坏的后果, 因为这种简单、单一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进而对毒品产生了好奇心理。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过程中, 目前尚没有将毒品预防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 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始终处于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 导致青少年学生涉毒的危险性极高[11]。

3.5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在当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 学校相关负责人一直对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未引起足够重视, 甚至视而不见, 错误地认为学校毒品犯罪多发的现象与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没有直接关系。即使许多学校表面上开展了毒品预防教育, 但从来没有真正地研究过青少年吸毒、涉毒问题的原因和规律特点, 不调查了解毒品预防教育对象的心理和需求, 只是为了简单地完成任务, 以应付各级禁毒部门的检查和评估[12]。长期以来, 学校从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毒品预防教育责任管理机制, 受此影响, 毒品预防教育的考核机制更是被严重淡化和边缘化[13]。总之, 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尚未健全, 制约着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4 开展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 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的另一道“教育防线”。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同时,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因此学校无疑成为毒品预防教育的最佳场所。

4.1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青少年对毒品的正确认识

从根本上讲, 增强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就是要通过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深刻意识到毒品的危害, 从心底里拒绝毒品, 把毒品当作他们人生之中最大的“公敌”而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对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而言, 单一的“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真正激发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禁毒工作的兴趣, 提高其识毒、拒毒、防毒的意识和能力[14]。

4.1.1 集中教学集中教学通常是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毒品危害的常识性教育, 教育的内容包括毒品的类型及成瘾机理, 毒品对人身心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等, 使学生对毒品的认识由一个抽象的事物转换成一个具体而又形象的概念, 对毒品由陌生变为熟悉, 进而使他们对毒品缺乏新鲜感, 从而避免吸毒。

4.1.2 分组讨论教师可以按照宿舍、班级、学号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向学生提供与毒品预防相关的案例、社会热点问题或具体的预防教育方案, 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等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 得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并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毒品预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深刻。

4.1.3 开展专题辩论会为了增强青少年对于毒品危害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就某些禁毒工作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使青少年走出对于毒品认知上的误区, 真正把毒品的危害铭记于心, 增强对毒品的抵制力, 主动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4.2 建设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采用多元化的途径和形式建设毒品预防教育的师资队伍, 全面推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化进程。一方面, 对在校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和专业培训, 让在校教师对毒品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对毒品预防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为了不影响在校教师的正常上课, 将在职培训放到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完成后, 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写一份培训心得, 并将自己的心得讲给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 让他们增长毒品相关知识, 增强毒品预防意识。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抽出部分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让这些教师对毒品相关知识进行专业化学习, 培训完成后, 由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 策划全校实施毒品预防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案, 经过校领导的批示后再去探索实施, 使校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更具方向性、目标性和操作性。与此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校局联动”的模式, 从本地公安禁毒部门邀请一些禁毒实务工作或毒品预防教育的专家来校进行宣讲、交流, 也可利用远程教育的模式, 组织在校学生通过视频授课达到毒品预防教育知识共享的目的。

4.3 建立毒品预防教育的资金保障体制

资金保障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学校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为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筹集经费, 为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做好物质保障。学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政府应大力投入资金, 将并将这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同时, 学校应当加强与各地红十字会、禁毒基金会等社会慈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以教育项目的形式呼吁这些机构为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做出相应的贡献, 也可通过共青团组织或青年志愿者协会面向全社会进行募捐, 这样不但能筹集到必要的禁毒教育活动资金, 同时也加大了面向社会进行毒品预防宣传的力度, 让社会各界提高对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4.4 充分利用“互联网+”政策平台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的现代化

21 世纪是信息大爆炸时代, 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平台的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实现了信息共享, 方便了人类的交流。2015 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5 年7 月4 日, 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因此, 在“互联网+”政策的带动下, 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充分应用在毒品预防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是时代的需要。首先, 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主页上设立毒品预防教育的专题板块, 力求新颖性, 将有关毒品预防的宣传图片、教学视频、主题报告、毒品预防教育的活动内容及时进行公布, 让在校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去掌握毒品危害的相关知识, 这样不但有效地节省了教育资源, 也培养了在校学生自主获取毒品预防教育知识的能力[15]。其次,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 在校学生也可利用学校的网络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远程学习, 在这期间, 学生可以就个人对毒品的相关问题在专门的论坛上进行提问,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教师进行在线解答, 一方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

4.5 将毒品预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促进教育内容的德育化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 也是最易受到毒品犯罪诱惑的阶段, 这个阶段个体心智的不成熟及心理的不健全都是导致吸毒等犯罪的本质原因。因此, 学校应将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 学校可邀请有关心理专家进校园, 通过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学术讲座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 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对常见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让更多的学生远离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困难、挫折和压力, 从而避免因心理问题而沾染毒品的现象发生。同时, 为了促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留存制度, 这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发生。

4.6 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

毒品预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 要想让毒品预防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得有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即家庭、社会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 学校应当积极与公安禁毒、医药卫生、社会治安、共青团等部门配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开展调查研究, 掌握信息、了解动态、研究对策, 形成立体式的毒品预防教育网络。学校在开展预防教育的同时, 也要以“家长座谈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毒品预防知识的宣教, 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密切联系, 从多个方面防止毒品对孩子造成侵害。社会治安良好是确保在校学生免受社会“毒瘤”侵害的有力保障, 所以公安机关、社区应积极做好社会治安工作, 尤其是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公安机关和社区应加强与辖区内各学校的联系与沟通, 及时将在校学生涉毒的不良行为记录提供给校方, 这样学校就能够有的放矢, 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 对学校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 “教育是根本, 是超前的预防”。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 是关系到社会稳定、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当前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是将坚持打击毒品犯罪和减少吸毒危害相结合, 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 全力遏制毒品来源, 遏制毒品危害, 遏制新吸毒人员产生, 遏制毒品向青少年人群蔓延。毒品预防教育就是我们预防与减少涉毒犯罪最为有效的途径。毒品预防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因为学生沾染毒品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 沾染毒品的原因也不相同。所以, 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毒品知识传输, 而应当注重对在校学生拒毒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摘要:近年来, 我国毒品犯罪有增无减, 毒品犯罪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学校成为毒品犯罪的易发地。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 因此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 在学校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使学生增强禁毒意识, 形成自觉拒绝毒品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必须采取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校园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来预防与遏制毒品犯罪在校园内的发生与蔓延, 为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毒品犯罪,校园,毒品预防教育,青少年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2

传染病是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一类疾病,学校是人群集中的场所,传染病一旦传入学校极易造成传播流行。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制定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校长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主管校长、保健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及疫情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制定并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学校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

四、发生疫情后,应及时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为疫情所涉及班级或学校全部环境。

五、学生患传染病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六、保持教室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七、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坚持上好学生健康教育课,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行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八、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3

关键字:未成年犯罪;法律意识;认知不良现象能力;预防犯罪

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越来越多,成为社会的第三大公害,而且犯罪的年龄还在下降,对于未成年的界定,国外各有各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而我国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为14周岁,我国宪法又有关于“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的规定,可以得出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至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事法律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具体而言,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又包括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所有刑法予以禁止的行为。

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的入学的青少年,从入学到毕业正是16岁到18岁之间的年龄,年龄再小一点的有14岁或15岁入学的,他们的年龄正是未成年犯罪界定的范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与控制自我的能力较弱,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预防犯罪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作为技工学校的教育者,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学校定时开设法律讲座,使学生了解未成年犯罪的概念,建立法律意识

世界上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规定,如:英国《青少年法》第一条规定:“本法所称的青少年是指那些违法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美国《青少年犯教养法》第四十章也规定:“本章所称‘少年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原联邦德国《青少年刑法》第4条规定“少年的违法行为看做是犯罪还是过错以及时效问题,皆依照一般刑法规定处理。”也就是说何为未成年人犯罪严格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理,而不考虑“身份犯罪”。《俄罗斯刑法典》第87条第2款也规定“对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判处刑罚,或者对他们适用教育感化性强制措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德、俄都规定为14周岁,即在这两个国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处罚刑事法律的行为。通过这些法律知识使学生知道自己虽然是未成年,同样需要对社会负责,如果行为不当同样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定期开设社会现象分析或心里分析讲座,使学生提高社会不良现象侵蚀和网络毒害的免疫功能

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分析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毒害,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它,分清是与非、分清善与恶,分清美与丑,学会拒绝非法的、丑恶的、不健康的东西,在进行社会现象分析的同时,结合法律知识更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认识和分析贪污现象时,可以结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等法律条款都从不同程对贪污罪进行了界定。让学生明确,不良的行为过了界限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对社会不良现象是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蒙住眼睛避开它,刻意的避是避不开的,只有学会拒绝,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处理网络的毒害更是如此,教育者一直喊着要青少年“远离”网络。网络随处可见,“远离”教育是不现实的,只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网络中的毒素才能提高学生的免疫功能。比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分析网络游戏的创作者是如何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来设计游戏的,分析青春期人的心里变化,通过对不同人群、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心里分析,学生会正确认识网络中的情节和现象,分析现实的自我和虚拟空间的自我的区别,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以期達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通过“爱心”教育、感化、挽救有不良行为和心里的落后学生,使其迷途知返,预防犯罪发生

日前,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学校也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挽救、帮助“不良少年”,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负责任的教育,有作为的学校,和有爱心的老师,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宽松的转化机会,让他们得到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这是教育的“唤醒”和“激励”的本质所在。

时下的技工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可以采取宽泛的教育手段,融人格道德教育、情商发展于一体挽救不良学生,只要我们教育者肯献出爱心和经历,只要我们的机构将预防学生犯罪工作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必将能够督促教育执行者,把教好“不良少年”当作重要的教育责任,认真作为。这样学校里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杰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惩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2]张梅姿.《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J].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3]刘宝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需要预防接种的儿童110 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0~3(平均1.6)岁。 其中男童52 例,女童58 例。 接种儿童身体健康、发育正常。 对接种疫苗没有特殊敏感性反应。另选取105 例需要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年龄0~3(平均1.4)岁,其中男童60 例,女童45 例。 两组试验儿童,在年龄以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儿童以及家长,采取传统的疫苗接种方法;观察组儿童及其家长,在接种疫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方法如下:

1.2.1 举办宣传活动及疫苗接种妈妈课堂通过接种前的各种宣传工作,让观察组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程度加深。 并且在社区服务站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通过传单发放、定期开展妈妈班等方式,向儿童家长进行全面细致的宣传。 利用妇幼学校开展每周1 次(1h)疫苗接种妈妈课堂,对孕妇和建档儿童家长进行集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如:疫苗预防什么疾病? 疫苗接种有什么禁忌证?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区别? 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处理? 预防这种疾病有哪些疫苗可以选择? 这些信息的获得将有利于家长做出科学的选择等,增进家长对免疫接种的了解,降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同时为家长与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增强了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意识,提升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认同感、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使更多的儿童接受疫苗的保护,让孩子们远离相关疾病的危害。

1.2.2 健康理念教育家长关心自己孩子,不忍心看孩子打针而造成漏打、不打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整体的疫苗接种以及流行病的预防来说,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所以在对儿童实施接种时,要照顾家长的心情,接种之后做好安抚工作,使得儿童在心理上对疫苗接种不存在阴影。 对待不同文化程度、年龄状态、生活习惯的家长,要根据这些不同之处进行不同的讲解,做到耐心诚恳,通俗浅显。

1.2.3 不良反应儿童在疫苗接种后应在现场观察30min,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话,就可以由家长带回家。 并提醒家长如果回到家后,出现异常状况,则需要及时联系医生,并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儿童在接种疫苗之后,不可以马上剧烈活动,家长要阻止儿童抓挠接种处,以防止因儿童指甲带有细菌而造成感染。个别儿童在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发热、 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数情况下于2~3天可自行消退,如出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等严重不适,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培训之后,在110 例观察组儿童家长中,有108 例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有106 例成功接种计划外疫苗,有108 例八苗合格。 而对照组则有62 例家长成功掌握接种相关知识,78 例儿童成功接种计划外疫苗,72 例儿童八苗合格。根据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的接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疫苗的接种,可以刺激人体对相关疾病产生抗体,防止疾病发生。 对于被接种的人是一种预防性的保险措施。 基于人们对治病不如预防这一观点的常识性认定,疫苗的使用也已经较为普遍[2]。

对于肝癌类疾病起预防作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已经普及到世界卫生组织的77%的会员国。 而随着免疫接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会对更多的疾病实现预防。

接种者会发生全身不适,以及发烧、发热等情况,如果发烧保持在38.5℃下,持续时间不超过2d,即在正常范围内。 这种情况一般不进行处理,症状会自然消退[3]。

疫苗接种后,容易出现局部感染、过敏性休克、皮疹以及疫病等症状。 如果遇到儿童晕针的情况,需要让儿童平卧,饮用适量糖水;如果出现皮疹,可以使用脱敏类药物进行脱敏;过敏性休克,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出冷汗和四肢发冷。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肾上腺素注射,与脱敏药物配合[4]。

疫苗虽然经过特殊的减毒处理,但其本质仍然是抗原性物质,其原理也同样是对人体刺激而引发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形成抗体。 因此,出现种种不良反应都是机体在抵抗病毒的现象[5]。虽然疫苗可以造成积极的免疫效果,但对人体产生一定刺激是不可避免的。 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会引发比如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接种者过敏、休克。 也会有接种儿童晕针的情况出现。 因此,许多家长由于不忍心看自己孩子遭受打针的痛苦,以及对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出现抵触情绪,因而对社区疫苗的接种护理工作并不配合。 要对这部分家长尽力宣传,使得他们明白接种疫苗的益处,使得他们对健康知识充分了解,改变以往的不健康观念。 为了孩子以后的健康着想,对当前接种疫苗的抵触情绪进行疏导。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家长在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儿童在计划外疫苗接种的成功程度以及八苗合格接种等方面与对照组相对比,其预防接种护理的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护理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将免疫预防的知识,送到家长眼前,使健康教育发挥其自身作用,降低疫苗的拒绝接种、遗漏接种、逃避接种等现象,使所有儿童都能够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得到免疫预防。

参考文献

[1]周忠娣.儿童预防接种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76.

[2]李飞燕.预防接种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J].医药与保健,2014,22(1):86.

[3]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4]门朝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57-58.

[5]裘卿.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4,(4):77-78.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篇5

桦甸市白山学校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少年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我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现将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群防群控

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长:赵英波

正校长

全面负责。

副组长:王俊海

安全副校长

负责传染病安全管理

王秀娟

党支部书记

负责全面管理落实

员:

贾淑蕊:

校医

负责校园卫生消毒、传染病知识培训,传染病宣传教育。负责疫情报告,晨检汇总。

张久玲:

食堂管理员

负责食堂管理及住校生管理、食堂从业人员晨检。

李秀彬:

负责饮用水的管理。

各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传染病防控工作。

刘智慧:

幼儿园长

负责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确保学生掌握健康知识。

2、充分利用板报、班会、国旗下讲话、致家长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期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建立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每期入学进行一次查验。

2、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

3、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4、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2、早隔离。建立留观室,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协助家长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踪报告。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

2、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1、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和消毒,并做好记载。

2、加强学生午餐和住校生的管理。

3、派专人每天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4、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END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6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策略研究

疾控中心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卫生机构,主要职能包括疾病预防、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上述职能的履行都需要固定资产的支持,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疾控中心对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成为相关部门以及从业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疾控中心的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也不乐观,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没有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另外,有些单位对固定资产的配置不够合理,导致大量固定资产闲置,造成资产的浪费。疾控中心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还没有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分析

1.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疾控中心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切实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从而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其次,要结合分析疾控中心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可以得到贯彻和执行,真正发挥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流入管理。固定资产在流入疾控中心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格型号、购置日期、使用部门、管理人等信息做好卡片录入工作,并交给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批验收,同时还需要填表登记,与具体使用人挂钩,保管责任落实到位,并粘贴标签。②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会计账务和实物相一致,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摒弃“重财务管理、轻实物管理”的观念,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情况做好严格的记录工作,所有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全面掌握“家底”。③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流出管理。所有固定资产流出时都需要经过领导人员的批准,在流出后要及时向财务部门反映,便于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以免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另外,对于一些报废及调拨处理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待相关部门审批后,财务部门再做账务处理。残值需要及时上交财政,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利用新会计准则加强对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疾控中心固定资产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耗,其价值也会相应的减少,为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新的会计制度也明确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对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对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疾控中心要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在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计提折旧方式,如对于更新换代比较快、价值比较高的仪器设备,需要采用加速折旧法,这样有利于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

3.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购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对于疾控中心来说,固定资产的购置在单位所有的财务开支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财务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疾控中心的主管人员结合单位实际的运行情况来采购相应的仪器设备,保证这些设备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用到,并且是必需的,防止出现盲目采购的情况,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的现象,对国有资产造成浪费。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证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正常使用,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成为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疾控中心可以和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合作,根据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发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疾控中心的管理人员快速的了解单位实际的固定资产,从而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案。另外,为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疾控中心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疾控中心作为保障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单位,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保证单位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因此,疾控中心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疾控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正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57.

[2]范淑芳.浅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15,(4):90-91.

[3]白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J].经营者,2013,(6):25,27.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7

一、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由于受财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当前国情的影响, 存在着违规操作、管理混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新时期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的筹资渠道不断增多、还款压力也逐渐加大, 这些变化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确是, 由于高校领导财务资产管理方面的意识淡薄, 造成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严重缺乏。如果不从根本上分析和重视财务内控管理, 高校内控管理就会流于形式, 单纯地认为财务控制就是财务规章制度的颁布和各项财务信息的汇总,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控制的严肃性和威慑力。加强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解, 还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 明确内控管理各项机构的分工以及内控管理的约束对象, 对于不按照规定执行财务内控管理的个人或者组织追究其法律责任, 确保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 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高校制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务控制体系各项内容的标准不健全不完善, 对内部财务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财务控制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很难保证的。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第一, 高校财务控制的计划不明确,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只是高校财务控制的诸多内容中一个方面而不是高校财务控制的全部。经济效益地提升才是新时期高校财务控制工作的最重要目的;第二, 内部控制对象和范围的健全不完善, 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监督管理, 执行力不足;第三, 内控制度的执行力缺乏, 缺乏对保值和增值的关注, 仅仅将注意力放在资产的保全上面, 很难充分发挥内控制度警觉性和自觉性的作用。

(三) 预算管理和审计水平不够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定额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在财务控制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算失衡, 预算编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高校预算时间和范围与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时间和预算范围相冲突不一致, 因此, 高校不得不做两次财政预算;第二, 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与预算体系相配套的分析评价制度, 因此, 针对各项经费的预算只能作大体的粗略估算, 无法做出准确、详细、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第三, 由于高校财务信息的编排仍然存在会计人员擅自修改财务信息以及审计功能作用发挥不够的情况, 导致财务预算的内容不实, 审计工作不够主动, 造成事后审计, 很难充分发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另外对于任期经济责任的界定不清, 无法做出正确的审计评价。

(四) 没有建立必要的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高校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高校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财政补贴收入以及非税收入无法满足偿还到期债务造成的风险。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规划考虑的不全面, 盲目向外扩张,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 只能不断向银行高额借贷, 然而还款并不像贷款那么容易。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发展规划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在市场经济时代加强对财务的管理与风险预控是保证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合理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必要性

(一)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传统计划经济时代, 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全额拨款提供, 然而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比如说教育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杂费用、政府部门的拨款、社会爱心人士和成功商人的捐赠以及二类院校开展各种教育培训等。另外, 绝大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都是实行社会化管理手段, 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核算关系是否独立、学校是否为后勤集团提供资金垫付、学校为后勤集团垫付的资金应该归类为那种类型, 这都是新时期高校内部财务控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内部财务的控制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以及管理规模扩大化的情况, 所以,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不断明确会计行为是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必然选择。

(二) 高校预防财务风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整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是高校适应新形势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新时期很多高校都紧紧抓住高校教育改革扩招的政策支持, 积极应对高校招生新政策, 为招生创造条件, 大力购置土地, 增加学校的占地面积, 提升校舍规模,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举措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很多高校为了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 弥补财务亏空, 不得不向银行高额借贷, 这就为高校财务的风险工作买下了很大隐患。第二,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各院系的自主权和资金使用自由权, 分别将资金使用和管理权利下放到各院系。此种方案的执行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 然而很多学校往往只是做前半部分工作, 后期对各院系资金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成效并没有进行跟踪管理,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的风险性。

(三) 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

当今社会,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式, 高校财务管理环境也更加复杂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但是, 内部财务控制的变化与风险的增多也对财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否则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逐渐成熟化并步入正轨, 因此, 目前高校学费的收取、会计的核算、支出的记录、收入的统计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脑操作进行。另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网络信息安全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高校实行财务的管理分级化, 将财务工作下放到各院系、各年级进行分级管理控制, 因此做好后期的财务控制也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财政部门加强对高校财务制度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因此高校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以及会计行为都要走更加严格、规范的道路。

三、加强高校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理念

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中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应该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所有涉及到会计工作的各岗位各部门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管理意识, 不管是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监督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与此同时,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会计管理工作员工各项教育培训工作, 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树立起全体财会员工的预算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比方说, 加强预算控制培训、授权批准控制、信息化技术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从而提高员工会计业务的管理和预防能力。

(二)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情况, 并且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加强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该体系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约束性等特点, 还要积极的实行动态信息反馈。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要形成多方面、全方位的控制系统,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使内部财务系统和其他内部管理系统相结合, 达到内部财务系统向认识、行政、业务等领域渗透。高校内部财务系统要建立科学合理全方面的监督体系, 及时解决内部财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 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

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就是将高校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财务控制和实现经济效益为根本活动准则,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 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掌握财务状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当前和长远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 并依据学校的承受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规模应用管理体系, 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总体的预算体系中。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部门, 对于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 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高校发展的因素, 因此为了适应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 实现高校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就要针对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效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时期, 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财务控制现状的探讨, 提出了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必要性, 并根据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财务控制,财务风险,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1]晏燕.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1) .

[2]丛秀文.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与防范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1) .

[3]肖凤鸣.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9) .

[4]王美玉.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

[5]王志娟.浅析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4) .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8

1 开展健康教育

1.1 接种疫苗前的摸底宣传工作

预防接种的宣传主要是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充分认识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意义, 了解预防接种在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中的重要性, 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 使其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保证身体的健康[2]。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增加, 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经济条件差和超生的家长只能在家中分娩, 儿童未进行疫苗接种, 家长认识不到其重要性, 照成疫苗的漏种和晚种。我们在社区进行外来儿童预防接种查漏调查时发现, 这些儿童未接种的原因是因为家长来城市打工居无定所, 到新的城镇后, 不知道接种地点、时间等等, 缺少信息。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通过发动全科室的力量, 每季度一次下社区特别是外来儿童集聚地进行地毯式的查漏补种及上门宣传工作。这种形式易被家长接受, 使之感觉社区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最终使其获得保健知识。在宣传中我们结合具体事例介绍脊髓灰质炎、麻疹等知识、介绍发病情况、传染途径、并发症、并强调儿童的易感性, 而且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等等, 一方面强调传染病的危害, 另一方面强调预防接种对儿童的保护作用, 最终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长就会自觉地到接种门诊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

1.2 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 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 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免疫接种的目的是针对某些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副反应也称为疫苗的不良反应, 是由疫苗引起的一种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与接种疫苗产生免疫的初衷无关。疫苗的不良反应可能是真正的疫苗反应, 也可能是偶合事件[3]。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 它刺激机体后, 既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 同时也会伴随发生一些常见不良反应, 这些常见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低热、皮疹等, 不会产生后遗症, 并且每个儿童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 有必要把儿童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告诉家长, 减少家长焦虑、疑惑或不安的情绪。我们利用候诊厅张贴宣传画、易拉宝, 留观室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健康宣传折页, 定期举办妈妈教育班、疫苗相关知识讲座 (如疫苗接种的次数、间隔时间、初免年龄、接种途径、禁忌证及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一般性处理方法等) , 并把疫苗接种的程序、月龄、价格印在预约单上贴在预防接种证上, 接种证上详细介绍每一个疫苗的知情同意书、常见问题的解答及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危害, 让家长清楚的了解接种的具体时间安排、禁忌证的范围、注意事项等, 这样可减少疫苗接种时的偶发病, 防止加重病情。对不良反应宣传的结果是:有的儿童在进行预防接种后, 会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热、皮疹、烦燥不安、腹泻等) 易使家长误作感冒或肠炎等疾病去医院就诊后使用抗生素。在宣传后, 许多家长针对儿童接种后局部出现的红肿、低热、皮疹等现象就不会做出错误判断, 知道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而不会误作接种人员操作不严引起的感染, 可减少医疗纠纷。儿童如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也会及时与接种医师联系, 接种医师会注意倾听家长诉说并进行指导工作, 门诊中不良反应报告率明显提高。

2 加强信息化管理, 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

2.1 利用信息化管理, 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2011年3月开始中心将原始的卡、证、册管理模式转变为免疫规划信息化SIPIS系统, 建立了现代化、信息化、高效率的科学管理模式。中心计划免疫室由预检、登记、接种、留观等流程组成, 开通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后, 为广大儿童及家长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预防接种服务。通过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 不仅实现全区接种门诊的网络化连接, 还将通过市级平台实现全市接种门诊的数据共享, 有效解决了流动儿童接种信息难以统计等影响覆盖率的问题, 实现了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冷链测温监测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立前工作人员每天要记录流水册、接种卡、做各种繁琐的报表、每天核对接种的针次及疫苗的统计工作、电话催访、人工预约等工作, 现在有了信息化系统后能自动完成接种预约、查漏补种、生物制品管理、报表生成自动化、接种服务便民化等诸多功能, 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有更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与交流。

2.2 利用信息化管理, 提高接种率、及时率

目前中心电脑系统中在册的儿童有15000人左右, 所有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情况都录入电脑并全市联网, 我们采取定期以短信通知的形式来提醒家长疫苗接种的时间、地点及接种疫苗的名称, 这样大大减少了疫苗的漏种与晚种的现象, 平时结合4.25计划免疫宣传日和季节变化的时候以短信温馨提示的方法告诉家长一些预防疾病的小知识。这样以各种方式、途径宣传使预防接种易为家长接受, 在居民中树立预防接种有益的价值观念, 主动接受疫苗的接种, 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

3 结果

3.1 健康教育提高了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

我们中心通过近二年来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通过妈妈教育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预防保健的重视, 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6月, 通过健康教育目前适龄对象免疫规划各剂次接种率由2011年的98.1%上升到了99.59%, 七苗及时接种率由2011年的90.2上升为96.85%。儿童家长对疫苗知识的知晓率有原来的64.6%上升至88.5%。

3.2 健康教育提高了不良反应的报告率

通过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更多的了解了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能及时的与计划免疫人员联系及早给予处理, 既减轻了家长的疑惑与恐惧感, 工作人员也能及时的了解儿童接种后的反应, 正确指导家长如何处理。不良反应报告率由原来的116.01/10万上升到168.19/10万剂。这样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增加了家长对计划免疫人员的信赖感, 更有利于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信息化管理, 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接种率

信息化管理能够切实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 本辖区6周岁以下的儿童免疫接种全部纳入免疫规划信息化SIPIS系统管理, 儿童在任何一个接种点接种, 只要鼠标一点, 所有接种信息都会在电脑中显示出来, 这种做法既方便了点与点之间的流动接种, 还解决了由于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而导致漏种的现象, 提高了免疫接种率。系统还会自动预约下一次接种时间, 短信平台定期温馨提醒儿童接种时间, 提高了及时率。信息化管理大幅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水平, 更好地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19.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务犯罪预防,重要作用,实践指导

职务犯罪不仅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也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职务犯罪预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 试图寻找到一条治理职务犯罪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无论是我国采取的职务犯罪预防措施, 还是其他各国形成的职务犯罪的防控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这门重要社会科学在职务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上的应用在各国职务犯罪预防手段当中, 并不突出广泛。为了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当中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笔者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理论与实践作用进行研究。

一、数据分析

2014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7551件51306人。突出查办大案要案, 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100万元以上的案件2581件, 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871人, 其中厅局级253人、省部级8人。开展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立案侦查涉及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34147人。严肃查办以贿赂等手段破坏选举、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深挖执法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犯罪, 查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失职渎职的行政执法人员11948人、司法人员2279人。

综上数据表明, 我国职务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犯罪主体职务级别较高。2.职务犯罪涉及的领域广泛, 形式复杂, 手段多种多样。3.职务犯罪大多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 发生在群众身边, 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当中的实践研究: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紧迫性

当前, 我国的职务犯罪危害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人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颗“毒瘤”, 严重危害到了经济发展, 政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职务犯罪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代面临的严峻现实, 对职务犯罪采取有效而必要的预防措施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和大国。与此同时, 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 加强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在职务犯罪预防上的作用体现,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 古已有之, 源远流长。治国安邦, 道德为先,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对职务犯罪预防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作用的研究价值, 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社会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秩序, 古代统治者大多把严刑厉律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 而忽略了思想层面上对官员教育制度的完善, 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内因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决定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 必须标本兼治,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当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 从根本上杜绝职务犯罪。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理论与实践作用研究, 对于构建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当中的实践指导作用, 防止空谈理论, 与实际生活脱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分析我国转型期职务犯罪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职务犯罪上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务犯罪预防存在的内在联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在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地位, 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使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 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犯罪预防体系的理论指导作用。更加有利于我们透视职务犯罪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及其危害。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职务犯罪预防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事关我国道德法制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时, 研究预防职务犯罪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方向, 对国家反腐相关教育人员的培养,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职务犯罪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预防工作当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们思想根源的腐蚀, 对权力和金钱贪婪的欲望, 才产生了各项职务犯罪。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思想政治教育将从源头上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的预防与防治, 提高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 弘扬我党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各项优良传统。只有从根源上有效进行了防治, 才能有效的预防和防治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 重视法律, 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宣传。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建设, 我们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并创新, 真正从源头上预防、防治和杜绝职务犯罪, 构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净化党政军机关当中的领导干部队伍, 使其真正服务于群众,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洪宪, 王燕飞主编.职务犯罪预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亮主编.权力监督与腐败预防: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百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主编.中国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4]王鹏.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务犯罪的预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12.

[5]罗莉.职务犯罪及其预防要论[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将本院在20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内接种的儿童所在的家庭作为研究的对象, 传统接种组有1238 户家庭, 健康教育组有1236 户家庭。 两组儿童的监护人职业与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组 (1) 为家长普及儿童预防接种的知识, 解说接种疫苗是因为儿童在该时期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缺乏抵抗力才进行的一项工作, 它能很好的帮助儿童抵抗一些疾病, 从而让家长认可这一工作行为。 (2) 在接种前告知家长接种疫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 接种人员向产妇亲切介绍新生儿接种疫苗类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嘱家长在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到接种门诊提交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并建档, 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制度、程序等宣传, 认真填写登记卡。 在接种中详细的告知家长接种的条件, 若儿童身体不舒服, 则要延期接种, 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等, 并耐心的回答家长提问。 登记接种卡, 并建档存档。 接种完成后, 叮嘱孩子注意保暖, 留观半小时无异常可回家, 并嘱咐家长不让孩子剧烈活动且不能抓注射部位。 由于疫苗对于人体是异常物质, 因此在产生抗体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家长应密切观察, 若一段时间后病情不加重, 家长则不必担心。 同时指导家长对儿童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若自己处理不好, 则可联系预防接种相关人员[2]。如果儿童出现过敏、高热甚至昏厥等情况, 必须及时送到医院就诊。 负责进行接种工作的人员应通过热情的服务态度与娴熟的接种操作来减少家长的担忧, 建立对彼此的信心, 让家长能主动配合接种, 确保能顺利的进行接种工作。 于此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接种工作要按照计划有顺序的进行, 避免出现重复接种或是漏种现象, 保证接种效果[3]。 (3) 讲解方法由于讲解过程中, 面对的对象是孩子的家长, 大家由于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年龄与文化等的差异使大家的理解能力不一样, 因此我们社区服务站针对不同程度的家长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 例如分层次的进行讲解, 尽量将内容讲解的更浅显易懂, 如果有家长不明白, 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讲解。 我们以保护爱护儿童为原则, 让家长渐渐明白接种疫苗的益处以及不接种可能产生的后果, 从而让家长能主动配合接种工作。

1.2.2 传统接种组参照常规方式来接种。 两个调查组在每年年终为家长发关于预防接种知识的调查问卷, 统计接种家庭对该类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每年接种儿童的接种率。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5.0 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组接种儿童家庭明显比传统接种组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接种儿童接种率健康教育组在儿童接种率上远远超出传统接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2,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预防接种工作是严格遵守国家免疫程序, 按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来进行的工作。 接种技术人员将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合适的方式接种到人的机体内, 使其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 增强人群免疫力,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可以从根本上消灭某些传染病, 这也是目前较为经济有效和方便的一种方式。 由于医学模式的进步, 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段。

社区在调查儿童接种情况的时候, 发现大部分儿童因为缺少信息而没有接受接种。 居住在城市的儿童, 大部分是在正规的医院出生的, 健康的儿童在住院的时候就被接种了, 与此同时, 接种工作者也向家长宣传了预防接种的健康知识, 因此这一部分儿童能根据程序来主动的完成预防接种, 新生病弱儿在治愈之后也接受了接种疫苗的工作。 但是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迅速流动到城市, 增加的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 对卫生保健知识不是很了解, 甚至于部分家庭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选择在家中分娩, 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儿童不能接受接种, 严重威胁了此类儿童的健康。 也有部分儿童在出生地接种了疫苗, 办理出生地后, 不知道新地区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造成漏种, 这就需要接种工作者对此类信息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

健康教育可通过宣传保健知识和技术来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减少危险因素, 消除疾病, 保障人们健康生活。 本组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接种的过程里, 使家长增加对预防接种的了解, 重视预防接种工作, 从而为了孩子的健康, 主动带孩子来接种, 提高了接种率与接种效果[4]。 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走到了百姓身边, 家长在接受了健康教育工作之后, 增加了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程度。 自健康教育开展以来, 大部分儿童开始按计划接受预防接种, 不再出现漏种或是拒种现象, 这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 将健康教育落实到预防接种工作中, 增加了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 儿童的接种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保证了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把研究范围内的接种人分成两个组, 分别为健康教育组与传统接种组。传统接种组是按照常规方式接种, 而健康教育组则在这一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组所知道的预防接种知识明显多于传统接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组的接种儿童接种率也比传统接种组高很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健康教育落实在接种工作中, 能让接种人更了解预防接种知识, 使儿童免疫接种率得以提高, 这有效保障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应用

参考文献

[1]魏邱霞, 黎那.对孕妇开展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12, 16 (23) :123-125.

[2]徐志浩, 曾艳红, 徐彩文.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14 (6) :49-50.

[2]杜方, 万贵容.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运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 (18) :236-238.

学校教育预防研究管理 篇11

【关键词】 健康教育干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10.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4101—02

为了能够为预防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提供有益的临床护理干预指导,本文以60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5岁—72岁,平均43.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即对照组(n=30)和干预组(n=30),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特点以及诱因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住院评估和健康指导,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疾病知晓度、健康信念、良好生活方式、服药情况、遵医行为、定期复查情况以及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复发情况。

1.3 健康教育干预 第一,知识指导。向患者讲解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此病的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疾病控制的方法及急救措施。第二,心理干预。由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史長,病情迁延不移,发病急,病死率高,患者有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与患者多作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明确、有效的、积极的解释或解决。第三,用药指导。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所用药物的药名、作用、剂量、给药时间及方法,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向患者说明切勿病急乱投医,或盲目用药。第四,出院指导。出院前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因进行不同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病诱因,嘱患者应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进食易少量多餐,适合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χ±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的疾病知晓度、健康信念、良好生活方式、服药情况、遵医行为、定期复查情况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复发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 论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结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它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其反复发作、病死率高,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减少复发和提高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过程,使人们了解增进健康知识,自觉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对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晓度、健康信念、良好生活方式、服药情况、遵医行为、定期复查情况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云.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44—145.

[2] 贺中云.个体系统化饮食教育在预防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5):125—126.

核电站人因事故预防管理工作研究 篇12

一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

(一) 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保障国家核能利用战略

我国资源丰富, 煤炭、石油等能源储量大, 然而, 人均可支配能源占有量却处于世界中低水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面对煤炭、石油等能源旺盛的需求, 国内供给能力长时期处于不足的状态。发展核能, 建设、运行核电站, 有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另外, 我国作为合法拥核国家, 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有利于保障国家核能利用战略。

(二) 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促进地区社会发展

目前, 我国已建成9座核电站 (其中含台湾3座) , 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可保障持续发电, 为地区社会运转、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为例, 其年发电能力可达450亿千瓦时;其中, 所生产的电力70%输往香港, 约占社会用电总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境内的核电站建设是有国家主导的, 在核电站的建设、运行中,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显著;尤其是近年来, 核电站在扩建新建过程中, 核电设备零部件国产化水平逐渐提高。

(三) 保障人员安全, 避免周边环境受污染

核电站的建设、竣工均需通过国家发改委、安检、质检等部门的联合审批, 以保证核电站主体设施、配套设备建筑质量合格, 按设计标准要求建设。核电站基础设施的按标建设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核电站内操作人员是保障电站基本运行的重要组成, 因而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可保障站内及周边人员安全, 同时, 避免电站周边环境遭受放射性污染。

二核电站人因事故原因分析

当前, 核电技术发展应用最为普及的是法国, 其核电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的70%之多。根据美、日、法、德等6国的联合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核电站中的人因事故比例, 平均值超过60%, 最高的甚至达85%。核电发展历史上共发生四次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即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英国温茨凯尔事故, 美国三里岛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已有资料, 人因事故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 设计建设缺陷

核电站需严格按照预定设计要求按期建设, 但在建设过程中, 设计者会根据实际情况, 再适时研究、实验, 即可变更部分设计, 以逐步完成建设安装工作。然而, 核电站实际建成运行后, 也会出现部分事件事故, 但多数是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 还有少数事件是由建设缺陷导致的。

(二) 违规失误操作

核电站运行投产过程中, 操作人员、安全监督员均需落实责任, 按照既定章程进行操作。但在实际过程中, 已发生数起以电站操作人员因违反规定违规操作导致的突发的事件, 所幸反馈及时未造成大的影响;而因操作人员失误操作诱发的事件也不少见, 好在是部分失误操作能被坚守责任的安全监督员及时发现, 并妥善处理, 保障电站安全。

(三) 规程管理欠妥

分析已发生的核电站事件, 我们不难发现, 有部分事件是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章程操作之外发生的遗漏事件;这是由于在操作制定规章制度时, 遗漏某些子程序内容导致的操作人员发生的错误操作。另外, 由于工作组织管理不够, 工作现场与指挥系统的联系不及时、不明确, 导致被动管理, 不收约束。

三核电站人因事故的预防管理策略

通过对核电站人因事故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 应坚持纵深防御, 从以下四个角度去加强人因事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一) 采用成熟核电技术, 高质量建站

我国核技术的研发起步较国外发达国家较晚, 改革开放后, 将核技术用于电力开发起步于秦山核电站的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化, 我国加强同国外先进核电技术国家的合作。随着秦山核电站一期的建成运行, 我国逐渐建立了完善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发展技术, 并应用于部分扩建在建核电站。成熟核电技术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 而高质量的建站工作将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在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中, 虽然人因是造成事故的重要诱因, 但电站自身技术却不敢恭维。

(二) 加强人员培训教育, 落实安全责任

核电站的操作人员是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因操作人员失误或违规操作导致的小事件屡有发生, 因而要加强核电站内技术操作人员、安全监督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 忠诚企业;强化核电站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安全重于泰山, 落实责任。另外, 要借鉴已有教训, 坚持科学分工, 引导操作人员积极主动排查站内安全隐患。

(三) 健全管理规章, 科学决策

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健全科学的管理规章, 健全的规章可有效降低核电站人因事故发生的几率。面对突发的事件, 尤其是管理规章中的遗漏事件, 我们要及时健全完善现有规章制, 补充完善操作流程和规章。另外, 要坚持科学决策,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要妥善保障现场操作与指挥系统的及时沟通, 以最大限度减少事件危害。

四结语

核电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有益补充, 可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例,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然而核电安全利用发展的始终的人类关注的话题, 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是发展利用核能的长久目标。面对电站的人因事故, 我们要做到长效预防, 加强管理工作, 从始至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米静.核电站的人因失误与预防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谷鹏飞, 张建波等.基于核电站事故处理的人因可靠性研究[J].科技导报.2012 (21)

[3]胡志绮, 张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初步人因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1987.Z1

上一篇:精装修工程质量控制下一篇:机采新鲜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