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2024-10-01

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精选8篇)

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篇1

实验小学2013年教科研工作自查报告

教育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我校长期以来将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着力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委颁发的各项文件,鼓励全体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各项课题研究。

我校承担有2项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5项县级课题的研究。全校百分之50以上的老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大胆的启用年轻人作为课题的负责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学校的教科研培养后备力量。现将我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活动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他们自己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屋建瓴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总方案,并进行全程指导。学校中层领导人人是课题组成员。除了参与课题研究外,校领导还制定出了一系列促进全校教科研工作的举措,如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年轻教师坚持每学期开一节研究课;有经验的老教师开示范课;对获奖论文进行奖励等。这些举措极大的提高了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科研条件

1、教科研设施

我校各种硬件设施齐备。各个办公室都有多媒体电脑,方便教师制作课件,观看教学光盘。每台电脑都连接了校园宽带网,教师可以

随时上网查询信息。很多教师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的制作电脑课件,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已经成为教师开课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丰富,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各教研组组长去书店购置有关教学资料。

2、经费投入

校领导全力保证教科研经费的投入,拨划一定的经费到各课题组,为课题组购置了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同时学校还通过市教研、室等多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也能及时的按要求向上级有关部门 缴纳科研经费。

3、奖励

为了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奖,对获奖或发表的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细则如下:

① 荣获教育行政部门论文评选一、二等奖的,县级分别积1、0.5 分;荣获市级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积2、1.5、1分;荣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积3、2.5、2分;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积4、3、2分。

② 在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市、省、国家级分 ③ 教育科研成果奖(主持)获县一、二等奖的,分别积2、1分;别积3、4、5分,联名发表的,按人数平均积分。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积3、2、1分,省级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积4、3、2分(成员减半)。

三、管理制度

我校教科研究组织落实,制度健全。在校长室的领导下,三大处密切联系,分工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查管理制度。每学期开学之初,教科室都要围绕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学期结束也要对全校教科研工作进行总结,自我检查计划实施完成情况。每学期的计划和总结都要在教工大会上宣读,让全校教师共同监督。学期结束各种档案要装订存档。随着学校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我校教科室所有资料也准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

四、教科研成果

1、活动多样成效显著

本我校围绕打造“趣味自主”课堂这一主题,积极组织开展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继续开发和实施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在“一校一品”活动方案的推动下,经典诵读课程被推到了一个新台阶,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全体师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并围绕立项内容,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带动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展成长。

2、专业写作引领成长

我校全体教师有志于参加科研工作,青年教师积极接受新观念、探索新做法,老教师摒弃旧观念。教师们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我校马颖、薛冬梅、白应琴、常艳东5位教师在省级刊物《读写算》、《小学生学习报》发表文章,康双成老师在焦作日报《周末刊》发表教育感悟。

我校各主要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全校百分之5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马颖、薛冬梅老师主持的省成果分别荣获省二、三等奖,有6个市成果分别荣获市一、二、三等奖;我校现已立项的课题有2项省级课题(没批),8项市级课题和5项县级课题,被批准结题。每项课题在申报之前都请专家进行分析和论证,课题组负责人率先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每阶段的研究计划。

在研究中教师们热情高涨,积极上公开课,撰写论文。本,我校共有38篇论文获奖,市级23篇;县级15篇。

3、抓好培训注重学习

我校珍惜教育局组织的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派出11位教师,去各地参观学习。

通过一年的教育科研实践,我校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的有关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教育科研的各项责任目标,我校应该得分90分,实际得分90分。成绩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我们将在县教科所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继续探索,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3.12.30

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篇2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 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职能部门一般是科技处, 具体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受理、上报, 到账科研经费的划拨、下达, 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和结题管理。科技处内部一般区分纵向科研、横向科研两个岗位实施条块分割管理。国家科研管理的政策有明文规定, 高校应建立校内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管理的协调机制,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 从预算的申报, 到课题的结题审计, 财务、资产、审计、承担科研项目的学院 (系) 实际的参与度并不高, 未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比如:预算的编制不经过财务部门就可以申报;经费到账后科技处下达经费指标, 项目负责人具体执行, 承担科研项目的学院 (系) 没能承担起经费的使用监管职能;经费结题审计存在走形式情况, 审计处并未真正落实经费使用的审计职能;科研成果的认定走过场形式严重, 导致科研经费1篇论文也可结题的情况大量存在。

(二) 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较多, 由于科研内容、层次不同, 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比如:国家制定颁布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层面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完善, 按照国家管理办法的要求, 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操作中未能具体落实到位, 致使管理制度未落地,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以言代法、随意签批的情况。

(三)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有的高校制定和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规定, 但实际执行情况堪忧, 制定的一些科研管理办法变成了课题验收的背景资料, 并没能得到切实的执行。比如, 科研经费预算调整, 课题项目负责人随意执行经费, 不履行经费预算调整手续, 结题时才一次性调整;课题经费中需要政府采购的设备、仪器、材料不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绩效支出发放较随意;劳务费支出不打卡发放, 甚至编造劳务费发放表, 套取科研经费;采购科研经费预算中不得开支的一般性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等科研申报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办公设备, 而挪作私用;差旅费支出中不按管理制度的规定, 随意开支差旅费、调研费;在科研经费中开支个人通讯费、私家车油费、维保费等。甚至编造测试化验加工费, 实施套取科研经费。这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相符的支出, 频频出现在经费支出中, 主要还是已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未得到切实的执行造成的。

(四) 科研经费管理弱化现象严重

高校为加强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 实现科研强校的目标, 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 甚至在引进人才时, 以虚设的科研项目予以校内立项, 行人才补贴之实。学校为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往往放宽科研经费的管理, 有意无意的放松、放弃对各类科研经费支出的管理力度。科研人员更是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资金就是自己的, 怎样用就怎样用, 学校不得过于干预, 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最甚。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审计结题、报销审批往往一路绿灯, 各种控制手段形同虚设。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 预算编制不实, 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 结题验收难度大

预算是科研经费申报、使用、结题的基本依据, 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指导、审核角色, 协助课题项目组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但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 往往是课题项目负责人组织科研团队, 集中时间、人力突击完成的结果, 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参与度不是太高。有的科研项目甚至跨几个年度, 预算做到和实际相符确实存在难度。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预算必须有项目组实事求是的编制, 并经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审核, 才能报出。预算编制的不实, 科研经费细化不够, 甚至虚报、多报, 导致科研经费的支出与预算大相径庭, 实际执行时可操作性不强, 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

(二) 科研经费日常管理不到位, 经费支出滞后于科研进度, 造成突击用钱

科研经费的主管部门是科研处, 具体使用是课题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 科研承担部门负责监管职责, 财务部门负责经费使用的审核管理职能, 这样分工职责是很明确的。但实际工作中, 往往科研承担部门监管不到位, 科研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的过程, 都有课题负责人掌控, 科研承担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科研部门在经费的下达划拨后, 后续的监管跟不上, 经费使用管理弱化, 未能全面掌握科研项目的实施进度、科研经费的支出进度;财务部门按科研部门下达经费指标控制经费的支出, 但对科研项目的进度无法掌握, 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无法判断;甚至课题组只注重科研的研究进度, 对经费的使用进度关心较少, 造成结题时突击花钱。

(三) 科研经费审计监督不到位, 缺失最后一道防线

科研经费的结题报告必须经过内部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后, 才能实施课题验收, 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审计监督不力, 甚至疏于监督的情况。横向科研经费由于资金提供方不要求提供审计报告, 审计部门从未出具过审计报告;学校内部设立的研究项目, 审计部门也从未对经费的设立、使用等情况审计过;教育厅、科技厅等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需要提供验收报告时, 审计部门也只是盖章了事;国家级别的科研经费也区别不同的类型, 要求不一。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也仅仅需要内审部门盖章, 不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000万元以下的需要学校从科技部公布的合格中介机构中选择一家实施审计, 超过1 000万元的有科技部直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可见, 高校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没有经过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 致使科研经费中屡屡出现违纪、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 缺失了审计最后一道防线的监督。

(四) 科研信息不公开, 导致社会监督缺失

高校认为科研信息是学校的机密信息, 是学校科研实力的核心内容, 一般不会公开。但科研信息的不公开, 往往导致资金的重复投入,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反映出来。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 资金的到账、使用和进度, 科研的进度, 项目的结题都应该在阳光下运作。只有在阳光下操作, 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预防腐败和防范风险。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 机制建设

1、建立联动机制。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 建立和实施部门联动机制, 成立科研协调机构, 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校领导、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产部门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负责人, 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科研经费的申报、立项、预算的编制、执行进度、验收结题等重大问题, 加强科研经费的过程控制, 真正落实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相互沟通, 克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

2、强化日常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课题负责人负责制, 课题负责人除负责科学研究的进度, 还要把握经费的使用进度;承担科研的单位, 要加强对科研的支持力度, 搞好科研的服务工作, 同时在服务中加强项目的监管;科研部门要在经费下达后, 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在研项目进行跟踪, 规范经费的使用范围, 掌握项目实施进度, 对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督;财务部门要主动熟悉在研项目的支出预算, 在经费使用中积极主动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帮助科研人员熟悉制度、规定, 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资产部门要做好科研资产的招标、验收等工作, 审计部门做好科研经费的过程审计、验收结题审计, 切实落实好经费监督的职责。

(二) 制度建设

1、完善制度。

制定完善好规章制度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 要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制定出台高校的科研管理配套制度。如制定学校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管理制度、绩效支出管理制度、间接费用管理制度等。应制定完善教育厅、科技厅等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立项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现实工作中, 此类科研项目存在无制度可依的现象, 经费没有开支范围、支出任意性很大, 结题没有指标、决算没有审计, 造成此类科研经费管理会乱。针对高校的横向科研项目, 要按照横向科研项目的类别予以区分,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比如人文社科类的科研项目与理工类的科研项目, 它的经费使用范围相差很远, 不能实行“一刀切”, 文科、理科科研经费支出内容一样、比例一样, 这不符合科研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文科调研旅费、问卷调查印刷费、劳务费要多一些, 理科实验设备、材料、化验加工费支出的要多一些。

2、执行制度。

领导要带头遵守制度, 不越权审批, 胡乱审批。科研组成员、科研工作人员、财务工作人员要熟悉制度, 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 不越权、不缺位。

3、宣传制度。

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 广泛宣传制度。印制科研经费管理的手册, 做到科研人员人手一册, 遇到问题及时查询。科研工作人员、财务工作人员也要在日常的工作中, 对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 耐心解释, 积极做好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

(三) 预算控制

1、预算编制全过程参与。

科研经费的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课题经费的申报、经费审批额度的多少, 关系到经费的预算执行的好坏, 关系到科研项目能否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所以, 预算的编制过程, 课题组成员不能闭门造车, 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要积极参与到课题经费编制过程中, 实现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管理, 及时指导预算编制的方法、支出范围的界定, 科研、财务提前介入到科研项目中来, 便于预算的实际履行和后期的管理。

2、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

要加大科研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确保科研信息的及时传输。科研部门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状况, 通过财务处的财务查询系统及时跟踪, 分析支出的合理性;财务部门要按照下达的经费预算, 细化到支出项目, 实施计算机数据控制管理, 不得超预算支出, 不得无预算支出。预算执行的结果课题组可以通过财务查询系统及时的查询, 实现科研经费预算的全过程控制。

3、预算考核实时跟进。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结题不结账”, 课题已经结题了, 但未用完的科研经费不及时处理, 这和科研管理不规范、预算管理不严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应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 及时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进度, 进度慢的要予以督促, 执行好的要予以通报表彰, 促使科学研究的进度与经费使用的进度协调一致, 避免突击花钱, 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四) 实施监督

1、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科研经费管理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审核, 审核支出是否有预算、业务形式的合法性、票据的真实性, 严格按照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经费审批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验收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公务卡支付制度、劳务费发放制度、绩效支出管理制度等审核经济业务、不能报销的坚决不予报, 违规、违纪、违法的一律不得形成科研支出。

2、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科研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的结果要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开, 督促课题组成员、科研工作人员、财务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学校有关的管理制度, 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 防范风险, 预防腐败的发生。

3、信息公开。

高校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 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数额、科研中期检查结果、课题验收结果等等, 都应采取一定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使科研经费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促使有关人员廉洁自律, 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伊微.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J], 2006 (1) .

教育科研评价“适切性”研究 篇3

某县域高中坚持科研兴师三十多年来,始终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自从“九五规划课题”实施以来,学校就用课题的方式来规划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学校管理积累了一些实践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带动了管理干部和教师反思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学校就开始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的积极性。倡导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实践了“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草根式”研究工作方法。学校周期性地总结教研文化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形成了校本特色的教育科研规划和教科研管理方式,在实践科研兴校,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十一五”后,学校对散乱无序的课题研究加强了管理,突出了学校层面大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服务功能,强调了学科研究课题和教育管理课题的定位。突出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探究释疑”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实施合作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期望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带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并强化了已有教学模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作用,同时鼓励骨干教师能基于学科特点和自我研究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通过校刊及时宣传他们改革的经验,提高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急剧提高,在教育文化的继承上出现了断裂。教学改革的锐进,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各种时髦的课堂教学理论面前渐失光泽,青年教师还没有继承已有的教学方法,面对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失去了信心。学校面临着如何使先进的教育理论贴近学校发展实际的困惑,如何使有效理论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如何提高群体参与的校本研究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问题。缺失任何一项都无法保障学校发展取得成效。学校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迫于眼前的既得利益,浮躁的心态使科研的动机逐渐偏离了预设的轨道。动辄用国家重点课题,轻辄用省级规划课题来装点门面。学校开始用科研来粉饰外在形象宣传,宠众媚俗的心态偏离了固有价值的追求,一个个假而大,不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子课题成为虚假教育科研的景观,这些不断谤使那些不知道教育科研本意,但怀着科研热情教师的浮躁心理。只有开题申报而无法结题,或者只有开题和东拼西凑。拼盘形成结论而缺失过程研究的课题,混淆了基础教育科研发展的认识,这也因此使广大学校拒课题研究于门外,科研兴校就是造假,这已成为心知肚明的共识。

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课题研究管理方案”,重点突出了过程性检查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评估。随着实践的深入,学校发现频繁的检查课题统得过死,不仅限制了课题主持人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课题参与者也有逐渐被边沿化的倾向。本来在研究范围之内的问题也被课题组剔除在外,课题研究一旦丧失了自主性,也就无所谈及前瞻性研究和成效的推广,这虽然有利于学校管理,但失去了课题发展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群教师的发展?如何将课题研究演变成教师培训的平台?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同伴真实的互助?基于这些科研评价的困惑,学校提出了“以课题研究搭建团队互助性研修平台”这一设想。该项工作开展一年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题研究团队加强了集体理论研修的力度,通过对课题项目组的阶段性评估与检查,督促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实施项目组成员互助性评价,加强了课题的自我管理,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提高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能力,初步改变了单打独斗的课题研究局面,课题研究已不再是主持人一个人的事情了,每个课题下若干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课题管理喜人的现象,课题研究已成为项目组合作共进的文化组织。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数量日渐增多,学校提出以下思考: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是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科研繁荣的景象?还是通过科研的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已经结题的课题如果对未来的工作仍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还有必要再将此问题通过课题申报的方式进行立项研究?立项课题和校本课题哪一个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为此,学校出台了《教科研成果阶段性评审制度》,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表彰那些在不同时期发挥科研引领和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都能用科研的方式进行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文化的内涵。

为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科研的服务意识,扭转“务虚不务实”的虚假研究作风,学校对原先制定的《教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方案》在三年内进行了四次修订,努力降低无效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突出并加大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原创科研成果的奖励,突出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和教法改革的奖励力度。同时强化了基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发与实践科研成果的评审与奖励力度,以此引导教师科研发展的方向。

为扭转教辅市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学校降低试题选编和加剧应试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奖励。从数量的限制到奖励数额折算的奖励方式都进行了规定,强调了对教科研成果的审议,保障了该项工作的公平与合理。同时,学校实施了“重奖冒尖,鼓励新人,突出团队,淡化个人”的科研奖励方式,从学术论文数量的累加,到突出教育类核心期刊和重要报纸奖励数额的变化;从对个人的奖励过渡到对团队优秀成果的奖励,改变了以往仅关注个人而忽视团队建设,只要发表就是成果的单一做法。以上措施在推动教师群体科研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同时实施了三年一次的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把科研型教师的评比放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工作上来抓。近年来,在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评比中,该校已有16住教师获此殊荣,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真实生产力。

上述案例展示出一个学校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以校为本学校科研评价遵循的师本价值取向。从学校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看出,科研立校、科研兴校是这所学校坚持的发展方式,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定位是通过科研评价调整教师科研的目的,使之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发展科研是为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准,提升对未来工作的预见性,提升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实践的层次而进行的研究,是以校为本的,而不是外界的。随着对实践认识的提高,科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实现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管理,教科研评价开始注重团队的建设,更加突出精神激励和人文关照,学校通过评价体现管理的价值倾向,繁荣并推动着学校教育文

化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科研价值的功能定位。

学校用科研的方式从事管理,实际上是在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探索的对接中,寻找适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用科研的方式从事管理,用研究的态度致力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科研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激励形式上。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是指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基于学校自身和学校管理的外部环境,调整自我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使评价适应管理现状中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的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管理诸要素相适应的关系,使之协调达到最大合力,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促进成员有序发展的校本管理行为。学校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就是通过完善科研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引导教师从事有效的科研,解决真问题,能够实施自主管理的行为,并以此提高对未来工作的胜任力,增加心理体验,提高职业幸福指数的情感发展过程。基于此,对学校科研的管理就必须远离功利,基于学校长远的价值追求定位校本教育科研评价,随学校的发展不断调整管理的形式。这就是以校为本的适切性。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研究的方式审视自我的实践行为。通过研修提高自我认知,要对已取得成效的实践行为不断进行反思性研究,提炼经验中的智慧,剥离浮躁的外形,沉淀那些成功的经验便是智慧,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当对已有的铺垫性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重读时,这无疑又是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性研究赋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并不断发展着已有的认知,使我们的实践行为越来越趋近真和善,距离学校本源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近,在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同时,推动着生命主体的发展,我们南衷感到研究赋予工作的意义,这就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研究性团队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必然结果。

当这种景象成为一所学校主流价值观时,学校文化的张力将成为统领人发展的主导意识,所有强制性的规约都将退隐到后面,未来的制度呈现将更多体现在制度的伦理上。同样当人们遵循着相同的伦理基础不断审视制度的内隐文化时,价值将成为最高的约束力。这是以文化方式经营学校带来的必然效应。因此说以研究的方式致力于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的管理,是推动科研兴校从管理设想走向常态实践,实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前提。当我们把这一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审视和定位的时候,学校管理才能富有无尽的智慧,管理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研究提高了我们的认知和道德水准,我们的工作才富有真实的生命意义,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破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症结,都是从问题人手,自下而上基于校本而形成的课题研究,它的真实性是指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要求。有效是指成果的有效性,即研究成果可转化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生产力。当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推动,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为此说,教育科研评价是为了取得上述成效,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审,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增强问题的破解意识而进行的校本管理行为,它是自主而非外界强求的,是基于学校的工作,为了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内容的适切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是有差异的。教学技能好的教师往往有显著的教学成效,他们对教材有较高的驾驭能力,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对学科的统整能力和对有效资源的开发比较感兴趣,较少关注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的普适性规律,很难做到实践探索和理论认知的统一。同样,对于那些敏于现象背后规律探寻,解构教学难题的科研型教师,由于对普遍问题的研究而弱化了对教学技能的习得性训练,尽管有丰富的思想,但教学成效未必就最佳,这是这类教师的缺憾。

一味突出某一方面的成效而舍弃对另一层面的激励,或者压制某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不科学,有失人本。学校管理要做的既要顾及眼前的现实利益,又要使教育教学成效最大化,同时还要兼顾到科研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把教师的发展等同于学生的成长,实现差异性、个性化的成长,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层次的教师,更不可将评价作为筛选教师,实施末尾淘汰制的主要依据。推动教师专业自主成长,并不是学校发放多少数额的奖金,也不是通过多少活动或者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就能保障教师专业良性发展。学校管理的主体意愿是否以成就人、发展人和尊重人为目的,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是否从伦理的角度审视制度遵循的道德尺度,我们的价值评判是否从普遍意义和人的角度定位学校的管理,这既是管理定位的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追寻什么道德尺度的问题。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才能回归到人的定位上来。

教学成绩优异科研成效显著的“双师型”教师,在现实的学校管理环境下是稀缺资源,这也就导致学校管理对教育科研存在着误解,教学科研两张皮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这也就很难使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过学校的管理就能培养出学者型教师。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就应当致力于改变目前这种片面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改革,创建和谐人本的发展环境,推动双师型教师稳步成长,实现教学文化的自主发展,这应当是教科研评价追求的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在确立教育科研评价内容上我们就应当基于广大教师的发展基础,考虑到目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倾向,依据学校管理的要求确定教科研评价的内容。不仅让评价与教师现有的基础发展力相对接,能使广大的教师获得激励,同时要通过评价指标的制定体现学校的管理意愿。要把外部的要求转化成以校为本的内容,基于此。学校管理中的科研评价才富有真实的意义,这就是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每一学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并实施奖励,这是学校进行科研管理的主要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和评价,是想通过评选发现一批具有推广价值,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变目前单一的教与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学校通过对优秀成果的表彰,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微型课题的研究,用科研方式提高工作的效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从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科研奖励只是注重对个人成果的奖励,和对显性成效的肯定,更多时候具体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有无学术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上,这种评价有用但奖励后未必有成效。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对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激励,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

取得科研成效,还没有涉入教育科研阵营的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是被边沿化的群体。即便是学校对优秀群体奖励的数额再高,也不会引起广大教师对这种激励的认同和向往,起不到见贤思齐的评价效应,对于学校管理是无效的。

因此说教育科研奖励应改变重在个人的表彰,提倡基于团队合作性研究项目的奖励上。加大对研究项目奖励的力度,弱化对个人奖励的数额。对团队项目的奖励重点放在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益、团队成员发展的成效等方面来进行评定。在团队成员的评价上,要注重构成项目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基础发展力和团队研修实践的方式等内容评价上。

教育科研评价要尊重学校发展的基础,依据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设定阶段性的评价内容。既然评价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航标,我们就要通过改变评价的内容来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切实把评价变成多数教师能参与并以此获得激励的管理方式时,评价才会得到教师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到管理中来,也就会自觉地研修学校管理的目标,学校的管理要求才会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定向,群体才会出现有序的发展。这就是评价适切学校发展需求的做法。

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改变目前单一的外控性评价,倡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管理形式。为此,学校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理,尤其是评价过程的诚信管理和评价后反馈交流的管理,是保障民主管理的前提。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就要对评价主体成员的组成、评价制度形成的方式、区分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和评价结果的对待等问题,都要随学校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1.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变成教师对管理目标研修的学习性行为

加强教师对自我科研效能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形式,更是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具体为一种要求,一种发展的引导,让教师加强自我过程管理的行为。通过对目标的参照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修订自我,缩短与学校管理要求之间的差距。

2.加强过程性管理是保证终绔性评价公正的前提

学校通过必要的形式加强对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性管理,像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登记”制度,每一学期一统计,并通过学校的期刊或者电子信息发布栏给予公布。为加强过程管理的力度,教育科研成果登记栏中必须注明学术成果的名称、发表在那一种学术期刊第几期上,成果的类型是学校管理类、德育研究、学科研究,还是其他。同时注明类别,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类。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注明获奖的时间、颁奖单位、公布的文件号。只有对过程记录有了明确的规定,才能减小教育科研成果评审的工作负担,这无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分类标准的认识。

3.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个人评价的区分度,是激励广大教师广泛参与的重要措施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承担着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学常规的执行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它还承担着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等任务。加强对教研组教育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实施对教研组阶段性教育科研成效的评价就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提倡教育科研评价应当弱化对教师个体的区别性评定,通过必要的奖励形式鼓励科研领军人物的积极发展,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奖励的数额而舍弃对广大教师的激励。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要降低到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的群体性科研活动上来,可以提高受奖的层次,加大受奖的面积,但必须保证让广大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是评价的适切性。

像评估教研组科研基础发展力,要从教研基础和科研能力上评价。教研能力体现在县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多少人次,每一种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教研组人均占有值进行排序。同样对于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要从课题承担、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科研奖励等内容上进行积分,计算平均值。以上两项构成教研组基础发展力。

对教研组实施年度内评价,是以指定时间段内取得的教研和科研成效进行积分,求出人均占有值就是当年的教育科研成绩。对各教研组进行量化排序,就能够实现教育科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所以说,学校管理要弱化对个人的区分性评价,但必须突出团队评价的区分度,以期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有效互助,用区分性评价的方式强化教研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这对于发展学习型的组织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篇4

(一)整理研究的过程材料,并进行分类汇总,结集出刊特色学校建设的专集,制作特色学校图文介绍、成果汇报的光盘。

(二)撰写研究报告,将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完善,准备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或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三)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准备工作,填写成果鉴定书、课题结题鉴定报告等等。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本课题研究通过四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努力形成以文本材料、音像资料、校本教材、论文案例专集以及学校整体环境布置等为主要形式的成果,具体预期成果如下: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 段 成 果 分年段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6 顾素珍 关于生命化教育教学的论文、案例集 专著 、6 王剑忠 生命化教育专题音像资料 光盘 2014、6 张 洁 生命化教育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4、12 王剑忠 最 终 成 果 生命化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2014、12 顾素珍 生命化教育论文、案例集 专著 2014、12 王剑忠 关于创建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4、12 王剑忠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皇甫晓天 负责组织领导

课题组副组长:王剑忠 主持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课 题 组 核 心 成 员 姓 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内分工 高丽英 常熟市报慈小学 中学高级 语文教学 理论研究 顾素珍 常熟市报慈小学 中学高级 语文教学 德育研究 沈 阳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 学科教学研究 张 洁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支持 徐惠安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体育特色研究 李敏毓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英语教学 艺术特色研究 庞咏梅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研究 陈 丹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研究 徐丽芳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研究 王弋衡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研究 孙 艳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美术教学 版画教学研究 陈文英 常熟市报慈小学 小学高级 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研究十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教育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篇5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区自“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启动以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并重新调整科研工作思路与做法。重点加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船营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增设了船营区教育科研办公室;2.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船营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成果评选办法》和《船营区教育科研组织管理制度》;3.加强规范化管理。编制下发了《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船营区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和《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研究实录》;4.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立项课题必须是围绕我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避免课题求大、求多等弊端;5.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对各项研究课题的开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研究材料的积累进行全面监控管理;6.加强调研指导。深入基层一线,真正沉下去,了解课题进展现状,提出改进措施;7.加强研究成果的征集、评选及转化。以上这些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各种措施的保障,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我区科研工作整体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调研指导,我们欣慰地看到各校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完善。

全区各中小学校(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船营区教育科研“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的文件精神,校校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设专、兼职科研主任,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教育科研各项工作制度。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逐渐形成。多数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科研办公室,做到制度上墙,“十一五”立项课题及校本重点研究课题上墙。从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上给予学校科研工作以充分保障。

2.科研工作走下神坛,群众性科研活动蓬勃展开。

通过调研我们欣喜的发现,多数学校淡化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神秘感,能够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科研理念与学校的具体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以行动研究(关注问题→拟定策略→采取行动→反省评析→再度关注)为手段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模式。

群众性校本科研活动蓬勃展开。各校积极开展以学年、学科等不同形式的小组为单位,组成校本小课题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各自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困惑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确立研究课题,极大地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走出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的,仅限于有经验,有兴趣的教师,把教科研看成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事情的误区。

多数领导与教师已经尝到了教育科研带来的甜头,有的校长提出“科研是太阳”,“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在科研实践中他们逐渐感觉到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二者是同一活动中的两个侧面:教学是做的过程,科研是反思的过程。科学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研究的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不是任凭经验和惯性的教学,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视觉效果上,或者是简单的经验上,而是能够上升到抽象升华、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层面上,进而再次指导教学。

3.课题管理过程规范,确保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

课题的过程管理问题,是确保我区“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各校都能按《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严格实施、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规范课题开题,积累课题研究过程材料,认真、详细填写统一下发的《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研究实录》。按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活动等。由于加强了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从扎实搞科研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彻底克服了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科研课题证书,而不注重扎实搞课题研究的务虚倾向。

各校都能按区里下发的《船营区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内容要求,建立起富有本校特点的形式多样的科研档案。从调研的情况看,有80%以上的学校达到科研档案管理要求。从而提升了我区科研工作管理水平。

4.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教师交流与展示平台宽广。

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能够形成有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空气。如,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论坛活动,在研讨与争鸣中碰撞教育思想的火花,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通过让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深度叙事、经验论文等形式,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如推荐期刊发表,为教师出集子,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等,实现教师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多数学校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措施,调动并保护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如:目标激励,奖励激励,成就激励等。定期评比教育科研成果,把教师的科研绩效与评优晋升挂钩,设立教师科研奖,形成制度规范化,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5.阶段研究成果显著,内容丰富与呈现形式多样。

多数学校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成果内涵丰富,有分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阶段成果都显得厚重。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及案例集;教育教学深度叙事及叙事集;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阶段研究报告;课件、教案、教材及专著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区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从调研的整体情况看,目前我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小学好于中学。但小学中也存在严重失衡现象,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课题,即没有立项课题也没有校本课题,教育科研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似乎教育科研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不发生任何关系。

2.个别校长还没有走出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误区。

部分校长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偏差,有主观认识障碍。尤其在中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制约,致使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还存在认识误区,感到教育科研十分深奥、神秘莫测、对教师来说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望尘莫及;教育科研是专业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依然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无暇去考虑如何搞教育科研的问题。“科研兴教”与“科研兴校”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其重要性还没有转化为广大领导和教师自觉的行动要求。

3.科研主任素质亟待提高。

有些学校对科研工作不重视,为了应付了事临时抓人,没有固定的科研主任负责此项工作;个别科研主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得不到原汁原味的落实,给全区整体教育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主任应该是基层学校的主要培训者,承担着对广大教师的科研培训任务。因此,基层学校应当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的人做科研主任,进而使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较顺畅地展开。

4.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我区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虽然已经蓬勃开展起来了,但整体看来,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选题盲目,问题过大,选点不准,还不能完全把教育科研与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紧密起来,使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小课题研究水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学校还是处于松散型管理。这些都有待于逐渐规范管理、培训提高,使教师逐渐走上教育科研的科学轨道。

5.教育科研经费短缺。

多数学校提到教育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开展科研活动或者派教师外出学习有很大困难。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1.继续提高认识,避免科研工作出现失衡现象。

各中小学校长应该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母机,是培养教师教学兴趣的有效手段。领导和教师应形成共识,没有学术性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性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定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部分领导消除教育科研惯有的四种错误观念:恐惧感、神秘感、名利观、无用观;要树立四种新的教育科研观念:科研兴教;科研提质;科研促改;科研兴师。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树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科研骨干教师(含科研主任)队伍是振兴船营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强科研骨干教师(含科研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实行市、区、校三级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有效培训模式。努力通过科研活动聚合一批人、引领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提高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3.加强对全区教育科研的调研指导工作。

进修学校教育科研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与指导工作。通过调研及时发现基层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排疑解惑。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培训会议或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认真加以总结分析,从而不断推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4.建议加大教育科研在督导评估中的权重。

虽然教育科研工作早已纳入到我区教育督导检查的范畴,但建议加大教育科研在督导检查中的权重,以便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5.建议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培训与成果表彰等。

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篇6

江洼口小学 孙伯顺

为了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状,发现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特向学校做了关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状况的调查,为制订促进学校科研的相关政策,推动全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我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

1、领导因素。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还未从思想意识走向实践,更没有带头进行教育科研研究。因此,领导没有起带头,带头学校教育科研活动氛围不浓。

2、制度因素。学校没有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导致在具体实施中没能够“有法可依”。从而造成申报与不申报、研究与不研究、结题与不结题是一样的。

3、经费因素。目前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环境氛围比较良好,但科研经费不足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首位因素。如今年我校想申报的两个市级立项课题由于经费的问题破产了。

4、教师个人因素。教师表示自己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科研。而且教师们苦于不懂科研方法,也是影响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之一。影响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依次有: “没时间”; “缺少方法”与“科研意识差”;职称到手,安于现状。其中第一位因素“没时间”的比例超过1/3。科研成果评价片面。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在他们的意识里,科研似乎就是写论文。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用发表了多少论文作为衡量教育科研工作搞得是否成功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而学校之间的评比,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数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育科研的原本面目被扭曲了。

教师的教育科研缺乏理性的思考。教育科研选题盲目,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研究方案,不能根据学校实际选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其主要表现在:

1、选题类型不当。从实际的需要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以应用研究为主。而实际上,很多课题的选择缺乏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实用价值,偏重于理论性和政策性的课题,其研究方案没有可行性论证和实际操作价值。

2、课题的选择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的论证,选择的课题往往过大,超出了学校的能力范围,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3、课题研究落实不到位,研究过程随意。申报课题时,往往由科研骨干教师一

个人完成课题申报表,其他教师“挂个名”组成课题组。申报到课题后,不是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而是脱离课题研究计划,临时突击,致使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等结题时,寻找一些资料,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结题报告。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张皮”,导致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误解和轻视。

4、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较低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规范地、科学地进行教育科研;不能正确选择适合本单位和自己实际的教科研专题;不会正确地填写课题申请书;不能按要求进行课题论证;不会正确地选择成果表现形式:对教育统计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只满足于算术平均数的应用等低层次分析方法,不懂得标准差,标准分,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等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方法。

5、科研手段落后。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多烦琐的“程序”。学校又缺少对教师这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可想而知。

6、科研重结果轻过程。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用以指导自身的教育科研。而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仅仅局限于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成果的含金量和价值大大降低了。

从总体情况看,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中依次为:

1、缺乏专家指导;

2、科研经费不足;

3、上级无硬性要求;

4、升学压力大与缺乏动力机制。没有建立课题研究的分层的专家指导制度;缺少系统的有目的的研究规划;没有落实科学的管理制度,忽略了过程管理;对已经开始的课题研究,对承担者缺乏定期汇报的要求,缺少日常交流的平台。

教科研工作总结

江洼口小学 孙伯顺

回顾本学期学校教科研方面做的工作,本人能踏实工作,根据教科室制定的教科研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促进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身教学。

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很多人往往缺少的是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家庭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用明锐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个人专题研究,个案分析,撰写教学论文

平时,我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身边的教育教学实际入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在进行专题研究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学期,个人的专题研究《新课改下小学英语的激趣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从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本学期撰写两篇论文。

三、扎实开展学科组活动;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听课、评

课活动。

学校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篇7

行动研究的运用, 关键在于怎样去把握好“行动”与“研究”的关系。学校在设计行动研究时, 既要从研究的视角去设计行动, 又要在研究的框架下去实施行动;既不能离开行动去做研究, 又不能用行动去替代研究。在这里, 我想简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 行动研究首先要聚焦问题。行动研究的主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再去架构各种具体的“行动”。有了这个清晰的框架后, 研究者就必须清楚, 什么样的行动是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的, 什么样的行动与研究目标关系不大, 这样你就可以对行动有所选择, 防止出现把所有的行动都往篮子里扔的现象。

另一方面, 对每一项行动方案要进行具体的设计。譬如, 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采取什么活动形式, 整个活动有哪些环节, 对整个行动都要有明确的安排。不仅要有具体过程的设计, 还要有行动细节的设计, 最好有一定的创意, 有学校自己的特点。同时, 行动设计能体现你的研究意图。在整个行动中, 你要观察什么问题, 采取什么手段搜集有关活动资料, 以及考察活动的效果等, 带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方案与一般活动之间的区别所在。

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 篇8

摘要: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是必要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二者之一。运用概念分析法,通过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对得出结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3405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integrity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whether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integrity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 the education on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ethics. Using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by comparing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integrity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and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n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integrity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belongs to the education on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ethics.

Key words: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integrity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n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ethics

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科研者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研究生是未来的科研者。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比较普遍地在研究生中间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我国有部分高校也已经对研究生开展科研诚信教育,但总的说来,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普遍,成效也不够显著。究其原因,从认识根源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一、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简单地讲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属性。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深刻地认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我们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一项教育实践的根本性质决定着该项教育实践的目的和手段以及运行机制等,属于教育实践中最深层次的必然性。离开了对这种必然性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根本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实践,我们首先要认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这是从理论上得到的一个合理的推论。

当然,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根本性质的必要性还在于解决这个问题有比较急迫的现实需求。在我国,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进行不同定位在实践中会直接产生很不相同的效果。比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则它须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特别是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等文件的规定。由于这三个文件规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数量和课程学时都非常有限,因此实践中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要采取课程教育的形式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很强的对立性,因此如果我们把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科研诚信教育和西方的科研诚信教育对立起来,从而直接影响我们借鉴西方科研诚信教育的经验。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如果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职业道德教育,那它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就会和前一种观点产生的效果很不不同。首先,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因此就不需要严格执行前述三个文件的规定,高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因此相对自由一些。此外,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淡了许多,人们在借鉴西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经验的时候拒斥的心理就会小些,迈出的步子因此就会更大些。由此可见,不仅理论上有要求,实践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去弄清研究生科研诚信教信教育的根本性质。

二、观点分歧: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两种常见观点

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有两种常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提出这两种观点都比较自然。因为直观地来看,科研诚信的核心是诚信,而诚信乃是一种道德品质。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诚信也因此属于人的思想范围。所以把科研诚信教育归为思想政治教育至少从表面看来是有道理的。至于把科研诚信当作一种职业道德,进而提出科研诚信教育乃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所以对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人们提出上述两种观点这都不足为奇。

在学术界,持有上述两种观点的学者也确实都存在。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而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1]也有的学者提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主要应根据研究生实际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道德)教育。”[2]这类观点显然是把科研诚信或者说科研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3]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中“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学术道德教育,也没有建立学术道德相关的行为规范,或是虽有这些规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或威慑作用。”[4]可见,这类观点则明确地或暗含地把科研诚信教育看作是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然,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性质,除了上述两种常见观点之外,其它观点也并不缺乏。只是别的这些观点都很容易反驳,并不值得后面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比如有观点认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一回事。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因为前面我们指出过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两者是一回事,又怎么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呢?还有的观点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混同起来,这就更不值一驳了。排除了其它观点,所以我们认为关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正确观点就存在于上述两种常见观点之中,因此后面我们也主要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批判分析。

三、批判分析: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概念分析法。如果科研诚信教育概念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符合,那它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科研诚信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符合,那它就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因此,这部分我们主要采用概念分析法来批判地分析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

首先要分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根据权威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应该说,这个定义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泛化的趋势,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中增加了社会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加了道德规范。但就是从这样一个相对泛化的定义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从这个定义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所以有学者明确指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实质性追求。”[6]还有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特定内涵的词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的思想,并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无产阶级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政治也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部分……”[7]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中,教育内容是具有政治性的思想,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则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或阶级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这些内涵可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它应当指称的是政府或政党开展的那些为提高公民或阶级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以传授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所有教育实践活动。至于不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进行的,或者不是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目的的,或者不以传授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则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接下来要分析的是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如果成立的话,那很明显它是职业道德教育这个属概念的种概念,因此可以先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职业道德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职业道德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内容即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8]。可见,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两个概念本身还是简洁明了的。不过,我们前面提到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比较容易混淆,不少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是这样的话,论文这部分进行分析的前提,即科研诚信教育要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就不成立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进一步澄清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关系。主张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推理的逻辑通常是:职业道德属于道德的一种,而道德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推理逻辑存在两个错误:其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即具有政治性的思想扩大为全部意识形态,而实际上只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政治性,因而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二是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必须是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道德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类,但道德本身也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种。三种道德中只有社会公德属于典型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反,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属于典型的意识形态,基本没有政治色彩,因此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一般由包括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内的职业共同体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等职业共同体都不是政治性组织,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或政党等政治性组织开展的条件。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是两个平行的概念。

明确了属概念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乃是包括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内的职业共同体开展的职业道德培训,那么种概念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如果成立的话,就可以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来确定它的内涵。那么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呢?关键就看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是否存在,如果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存在,那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就成立。然而科技职业和科技职业道德这两者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回事,因为存在职业就存在职业道德,存在职业道德就存在职业。西方有学者指出,职业存在的条件有五个:第一,职业必须提供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第二,职业必须包含建立在理论或实践基础上的技能;第三,职业必须具有独特的需要逐步成文化的道德规范;第四,职业为了招新和训练需要组织和规则;第五,职业成员为了有效实践需要高度自治[9]。一个职业如果存在需要具备上述五个条件的全部或至少大部,特别是第三个条件必须具备。科技职业除了第三个条件之外,具备其它四个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多说。所以现在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科技职业道德是否存在?194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发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提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10]一般认为,默顿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了科学的职业道德。当然并不是说科学职业道德1942年才出现。默顿的概括只是进一步证明科学职业道德确实存在。至于工程和技术的职业道德的存在则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事实。在西方,甚至像软件这样的行业,人们都已经在探讨要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化的问题了[11]。科技职业道德确实存在,世界性的或各个国家的科技协会、科学院和工程院等科技共同体组织一般都有章程,这些章程其实就是成文化的科技职业道德。所以,可以断定,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概念是成立的。因此,运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包括各类科技协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在内的科技共同体所开展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根据这个定义所表达的内涵,科技协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各类科技共同体组织开展的所有科技职业道德培训都包括在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外延之内。

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我们来分析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本身的内涵并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对,从而判断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到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高校对在校研究生开展的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研诚信教育的一种,因此明确了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就会很容易明确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而要明确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关键又在于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编写的《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12]由这个定义可见,科研诚信并不是诚信这种社会公德笼统地运用到科研之中,而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在掌握并认同的基础上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中真正做到诚信。而这里讲的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这些其实就是科技职业道德,它有丰富的内容,需要学习和培训才能掌握。所以说,科研诚信教育实际上培训的是整个科技职业道德体系,而不是简单地空谈在科研中要讲诚信。由此我们可以给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定义: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是由高校开展的对在校研究生进行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

由于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科技职业道德而不是社会公德,因此它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性,也不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实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高校在这里代表的主要是科技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政党这些政治性组织,所以很明显科研诚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符合。因此,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排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我们已经可以断言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了,不过我们还需要将两者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对比来加以检验。前面已经论述了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乃是各类科技共同体开展的科技职业道德培训。而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正是高校代表科技共同体对研究生进行的一种科技职业道德培训。由此可见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相符合。从外延来看,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各类科技共同体开展的所有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当然也包括高校开展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内涵和外延都符合,所以现在可以下结论说,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而这也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

四、本文结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一开始我们提出探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性质的必要性,接下来从分析常见观点入手,指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要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运用概念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对思想政治教育、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和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三个概念得出结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根本性质就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这个结论至少从两个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启示。

一方面的启示来自于我们澄清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弄清了,和很多人所误解的相反,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首先意味着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任务完全交给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极不妥当的,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课目还是课时都极其有限,更主要是因为教育性质不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代替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另外,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意味着它并不直接受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等文件规定的约束。因此,那些准备大力开展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大胆作为。

另一方面的启示来自于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的肯定。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属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而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没有阶级性,而且科技职业道德也世界通用,因此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诚信教育经验来促进我国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在借鉴他国经验方面,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自不必说,比如美国2002年在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由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一项旨在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研究与示范项目[13],这样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但除此之外,其他相对没有这么发达的国家也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西班牙的马德里理工大学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14],这样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总而言之,当我们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定位于科技职业道德教育之后,我们就在国内和国外的科研诚信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此可以自由地借鉴国外科研诚信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我国的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实践。参考文献:

[1]彭涛,唐德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2):60-64.

[2]燕红,林海燕.应重视与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9):75-76.

[3]宋峰,郑茂.加强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探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5-447.

[4]武晓峰,王磊.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8-23.

[5]张耀灿,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6]王颖.回归“思想政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86-90.

[7]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求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03-107.

[8]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7.

[9]D. Car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J].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1999(1):33-46.

[10]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5.

[11]Y. Lurie, S. Mark. Professional ethics of software engineers: an ethical framework[J]. Science Engineer Ethics, 2015(6): published online.

[12]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

[13]郭祥群,廖晓玲.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计划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65-72.

[14]R. Minano.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 to IT engineering degree students and evaluating the result[J]. Science Engineer Ethics, 2016(1): published online.

上一篇:中央电大考试答案下一篇: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及改革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