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制(精选12篇)
教育法制 篇1
局长 徐海燕
近年来, 天津市河西区司法局按《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建设“法治河西”的决议》和《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
创新普法载体、深化普法内容、强化普法合力、夯实普法成果, 全面完成了“六五”普法工作中期目标任务, 保证了法治河西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2011年、2012年, 河西区连续两年荣获“天津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天津市河西区司法局积极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 重新修订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工作职责、办公室工作职责, 建立了普法讲师团工作制度、法制宣传志愿者工作制度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考核检查机制, 对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责任分解, 并制定考核标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履行指导、协调、检查、考核职能,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重点问题, 制定工作方案, 下发工作安排, 做到年初有部署, 年中有推动, 年底有考核。及时建立充实普治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调整了由区委书记张杰同志担任组长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 搭建起覆盖全区、调动各方的区、街 (单位) 和社区三级普治工作网络, 确保工作层层推动和落实。加大普治工作经费保障, “六五”普法以来, 区财政局共划拨普法经费194.2万元, 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发挥法制宣传积极作用
“六五”普法以来, 司法局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 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区人大代表换届和居委会换届选举, 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围绕维护河西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开展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专项法制宣传, 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围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 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关爱未成年人、道路交通安全等一系列专项法制宣传活动, 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矛盾多发和易发领域, 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开展“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禁毒日等宣传活动, 受到群众欢迎。在开展各类专项活动期间, 全区共设置法律咨询点685个, 制作宣传展牌1520块, 悬挂宣传横幅1370余条, 发放法制宣传资料65000余份, 开展普法培训、讲座549场, 受教育人数120多万人次。
深化“法律五进”推进全民学法用法
河西区司法局始终坚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 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深入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及时下发河西区“法律五进”工作制度, 建立了下瓦房街富裕广场社区等2个“法律五进”工作示范点, 马场街司法所等5个“法律五进”活动联系点, 以点带面, 推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一是“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循序渐进。坚持并完善党委 (组) 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 将法律课程纳入区委党校和行政学院教学内容, 先后组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法8次, 举办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11期。
二是“法律进学校”活动扎实开展。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将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之中, 推动“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核、法制副校长”六落实。
三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深入。积极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六个一”活动, 积极组织“律师进社区”活动, 为每个街道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 通过开展普法讲座、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 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法律服务。
四是“法律进企业”活动注重实效。坚持普法教育与依法经营管理相结合, 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有效提升了依法经营管理和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水平。同时, 区工商、卫生、质监等单位结合各自工作重点深入240多家企业, 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五是“法律进工地”活动拓展创新。在“法律五进”的基础上, 将法律服务等活动送进工地, 组织律师深入友谊路街谊城小区、梅江街川水园工地, 向外来人口宣传法律知识, 解答法律咨询, 提供法律服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坚持将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相结合,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形成独具河西特色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先后组织开展了法制宣传公益广告征集和最受市民欢迎的普法依法治理活动项目评选;组织了“西岸风”法治文化惠民系列活动, 组织法治书法作品创作笔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 结合河西区“创文”工作的开展, 为全区13个街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教育展板, 准备在全区开展“创文明城区, 建法治河西”法制宣传教育巡回展, 为推进法治河西、平安河西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此外, “六五”普法以来, 共向司法部报送参赛法制动漫作品81件, 摄影作品10件, 书画作品13件, 法制好新闻22篇, 其中1幅摄影作品获全国法制宣传摄影优秀奖, 2幅动漫作品获全国法制动漫优秀奖。
创新宣传载体突出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阵地和电子信息显示屏等现代传媒, 积极搭建立体宣传平台, 加大公益广告和舆论宣传力度, 宣传推广工作亮点, 提升社会各界对法治河西建设的关注度和认同惑。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政法报》、网易网、北方网等多家报刊、媒体先后97次对河西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全力打造精品法制宣传栏目, 坚持利用“河西普法网”开展网络法制宣传教育, 共发布普法信息4500余条, 图片2000余张。特别是自2012年3月起, 在《天津日报·新河西》上开辟了“六五”普法法治惠民专栏,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采取律师以案说法的形式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截至目前, 共刊发57期, 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推进法治河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多年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 特别是2012年《法治天津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后, 河西区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区委结合河西发展实际, 及时做出建设法治河西的重大决策部署, 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张杰同志担任组长的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成立了依法执政等7个专项工作组,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法治河西建设的实施意见》, 召开了法治河西建设推动会, 各专项工作组组长递交了工作责任书。同时, 大力营造宣传声势, 《天津日报·新河西》对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了整版专题报道。一年来, 法治河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法治河西建设工作。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断加强研究部署和组织协调, 制定了《法治河西建设任务分解》, 指导各单位、各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成立组织机构, 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精心组织, 扎实推动, 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今年5月, 在市委、市政府召开天津市深化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工作推动会议后, 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 经区委领导同意, 区委办公室立即下发文件传达贯彻全市工作推动会议精神, 对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河西区保持了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法治河西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深化法制宣传教育, 建设法治河西, 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河西区司法局将不断改进工作, 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 坚持做到各项工作与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相结合, 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 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 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结合, 逐步实现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同步发展, 努力推动河西法治建设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教育法制 篇2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学校法制工作总结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汇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汇报该怎么写呢?写些什么内容呢? 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 ~明确以强化法制教育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确保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一步牢固确立德育为 首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务处、大队部、班主任等各方面形成 了法制教育的合力,通过共同探讨,统一思想,确保了法制 教育的一致性。
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我校领导注意加强民主管理,适时 召开座谈会,坚持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教师代表参政议 政能力,促进了教师爱校,民主治校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 代表的评议权,对校领导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及时反馈,大大 促进了学校领导班子勤政廉政的自觉性,使学校管理更加法 制化、民主化。
通过各种政治学习,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对《教育 法》,《教师法》,《未成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了教 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杜绝了体罚,变相体罚 学生等违反师德行为的现象,明确
了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要求与法律责任。
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
遵纪守法,遇事找法的法制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意识。
遵循学校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 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 的学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 统的法制教育。
通过小学思想品德课、班队会有计划地对学 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在教学中 也结合本学科特点相应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内容。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有 层次地开展法制教育,并积极探索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在规律,在校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的思想教育进行; 在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通过升降国旗的活动,专题性的 法制教育讲座或报告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国家标志的教育,基础文 明教育,法律常识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
教育法制 篇3
关键词:教育目的 两个全面 教育法制 依法治教
一、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违背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法规的现象
1、教育目的阐述
关于教育的目的,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法》更是明确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为此应高度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而在我國教育目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和应试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我国有关教育法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1)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人形象地说这是“陪读”制度,大多数的学生陪着少数被学校和老师认为是“优秀”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读书,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显然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性,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2)是只注意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学生盯着的是考试分数,这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努力克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倾向,是当前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要求的重大现实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原因,此外还有文化传统,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制做保障。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倾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依靠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教育大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近期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克服这种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文明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法制这一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来实现对教育事业的调控和发展,保证教育目的实现。过去10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纯粹自发的基础上普及教育,用法制的手段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是各国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确保教育目的实现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全面理解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就是指依照法律来管理教育,即依法办事使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进行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是我们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依法治教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教育方面的权利,同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自己作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依法治教确保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事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应进一步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大力推行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是推动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工作,首先领导干部应带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普法教育,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大教育执法的工作力度,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立法目的在于执法,在于运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使法律的规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到确认,我们不仅应重视法律的制度,更重视法律的实施。
为了保证教育法的实施,还必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是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工作,这些监督体制包括各级权力机关监督的执法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党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和学校落实教育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教育目的全面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主编.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M].北京出版社
[2]邑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建军主编.中国教育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5]孙锦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M].广高等教育出版社
[6]《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篇4
一、法制教育系统化
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要做到有机结合, 并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下去, 就需要精心组织, 周密设计、做到系统化。法制教育系统化是指: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合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重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等等, 使法制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 做到细水长流, 使法制教育长期性, 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 学校就要确定如下计划:
1. 开学初, 请公安、司法部门的专家、领导, 与学校
磋商, 与班主任座谈, 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做“我们为什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动员报告。
2. 利用节假日前夕, 春游、秋游高潮期间, 交通拥
挤, 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借此机会, 向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辅导活动;利用国家规定的法制宣传日, 如“3.15”、“6.26”、12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进行各类专项法律的学习和讨论, 这样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空间, 让学生自然地记住这些节日, 从而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
3. 接近期末和毕业班即将毕业时, 学生将大批流入
社会, 此时就要安排《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和《刑法》的学习, 使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挂钩, 与爱国主义挂钩。以上工作安排, 使法制教育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法制教育单元化
如果整个法制教育是一个系列化的链条, 那么法制教育单元就是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在每一个单元中, 学校要恰当地使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使法制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例如, 在进行《国旗法》单元教育时, 可以利用当地的老红军, 老干部来给学生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的革命传统报告;国庆节时, 利用多媒体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 将一些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出现的升旗, 奏国歌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这些活动, 使《国旗法》单元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有力的深化。随后, 各班又以唱“红歌”为题, 举办各式各样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 主题班会。其中优秀的作品可选为国旗下的讲话材料, 或者在校园进行广播, 或者在宣传栏中展览。这样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紧凑、完整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单元。
三、法制教育网络化
认得成长在很大程度是哪个受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环境的一部分,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品格、气质、情操、能力、智慧, 个性发展诸多方面的形成。所以, 法制教育必须社会网络化, 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优化育人环境中,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使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班会、深入到团队工作, 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比如学校专门设立普法宣传栏, 张贴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图片, 并将学校的校训、《中学生礼仪标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字画、名言警句等张贴在走廊、过道及教室的醒目位置;并设立每天校门口的“纪律监督岗”, 纠正学生的陋习, 树立学生的形象, 展示学生的风貌。还利用班会课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案例解析、模拟法庭、“我是小法官”的活动。团委会还可以举办“法制之窗”之内的手抄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2) 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网络, 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一是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二是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 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 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继而形成合力, 减少学生违法违纪的诱因, 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网络, 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街道 (村) 居委会、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并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 做到互相配合。如寒暑假期间, 学校与街道 (村) 居委会、派出所、妇联取得联系, 建立好对学生的检查、监督、评价机制。假期结束, 街道 (村) 居委会统一填写假期活动考评表, 家长签字后交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依据之一。
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讲稿2 篇5
主讲人:法制副校长杨忠 时 间:2011.12.05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让法制走进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今天由我给大家上的第二堂法制课,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讲座,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我们应懂得哪些法律常识:
(一)法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汉语中的法字。古代写作,左旁的水字是公平的意思。右旁的来自“神明裁判”故事里的一头刚直的独角神兽。传说当两方打官司时,审判官便把 拉出来,它的角去顶撞谁,谁就是不直者,谁就败诉。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国法律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解,广义的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法制,指全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主义法制是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以确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现统治和进行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宪法和法律,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标法、海关法、食品卫生法。
(四)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事情发生在2004年5月26日某县城水上花园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这里我给同学们出三个思考题:(1)第一步应该怎么做,(2)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构成犯罪,犯什么罪。结果应是(1)尽快送附近医院或是拔打120急救电话,治疗伤者,同时报警。前提是如果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且甲的年龄已满16周岁,首先是甲的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其次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这个案例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的伤势,如果是轻微伤,构成治安违法,如果是轻伤,则是自诉案件,适用刑法。再次就要考虑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对犯罪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同时《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因为他是过失伤害,而不是故意伤害,但是某甲的监护人将承担治疗费用和行政处理。这里我特要提醒违法和犯罪不是同一个概念。
首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其次根据我们的办案实践,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触犯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犯罪触犯的是《刑法》。
第三,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违法的处罚种类有治安警告、治安罚款、治安拘留。按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从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法律常识和案例分析,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无论是违法与犯罪,同学们都不能触犯,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做学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禁止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否则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同学们,生命没有回头路。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你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普遍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社会的理解。但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法律常识成为一个人成长所必须掌握的武器,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今天法制教育报告会的主要内容,让法律意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借此机会,我以法制副校长的身份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1、各班要利用下周一班会时间举办一次“法律在我身边,安全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
各班要以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为契机,就在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中受到的启迪、教育、以及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并结合有关的法律知识展开一次讨论,认真落实法制教育报告会的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增强道德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通过主题班会,唤起每位同学的守法意识,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遵法、守法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规则。我们无论在校内、校外都应遵法、守法,既避免伤害别人,又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每位同学至少要写一篇有关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的心得体会
根据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和各班的主题班会,以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每位学生至少写一篇有关学法守法的心得体会。以加强自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提高,并且借助写作来提高自己对法律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3、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是规范同学们行为,提高同学们素质的最好的教材,如果能完完全全按照《守则》和《规范》来做,就一定能成为一位好学生。长大以后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处的栋梁之材。同时,同学们要不断学法,增强法制观念。通过电视、报刊、课堂等途径,广泛涉猎各种法律,认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断规范自己言行,不侵权、不违法,不当法盲,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同学们,老师们,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祝愿我们的广大教师和同学一同举起生命的盾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守法的学生,依靠法律这把双刃剑,平安、健康、茁壮的成长!
教育法制 篇6
一、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意识淡薄
在对成长中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将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考虑在先,并没有在意到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发挥效能。简单来讲,当前法制教育工作忽视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效能。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需要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集中开发和管理;其二,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学校缺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素质,难以切实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
2.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素质不高
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样的,资源更加多样,行为主体更加广泛,牵涉面更加多,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的融合,还需要专业化的教育资源管理人员。而当前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经验不足,法制教育方式创新还存在很多限制,仅仅依靠学校的组织和规划,在缺乏社会教育资源配合的背景下,也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切实的发挥其效能。在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沟通的不畅,造成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常常会出现的事情。
3. 缺乏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氛围
之所以说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氛围比较缺乏,是因为:其一,社会教育资源难于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相互协作的局面,也就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效能;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积极性去参与到法制教育创新实践中去,往往也难以保证其教育资源最大效能的实现;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运用经验缺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应的参照,由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需要尊重社会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1. 注重挖掘法制部门中的教育资源
我国法制部门众多,担负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社会教育资源的主力军。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制部门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做好与相关法制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专业效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邀请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并且对于法制校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形成学校与法制单位之间对口,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与法制宣传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一旦法制宣传部门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应该及时告知学校,鼓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宣传活动中去,以实现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如在市区组织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进去。
2. 开展多样化的法制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资源的生活性特点,注定了法制教育方式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依据,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使得自身的维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其二,积极利用少年维权岗,红领巾监督岗的契机,对于校园附近的小商小贩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保证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其三,以消防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开展全校的消防预警演习工作,以使得学生的消防意识得以提升;其四,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将当地审判机关的一些简单的审判活动迁移到学校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制的权威。
3. 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去进行夯实
当代社会资源中,互联网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法制教育实践中,为提升实效,我们应考虑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是当前社会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自由心,还可以保证课堂法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现实际的法律案件,由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共享,以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充分运用既有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尤其是国内外法制宣传教育,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资料,由此形成资料集合,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实现播放,使得法制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4. 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
上述内容提及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针对不同性质教育资源主体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各项教育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其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必要性;结合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特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由此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资源合作体制;总结和归纳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融合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查缺补漏,为下一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夯实的基础。
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 篇7
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很多他们认为不是犯罪的行为事实上都已经越过了法律的界限。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应当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首先, 要注重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讲解。从初中起直到大学, 政治课本中都会有关于法律知识的章节, 这是在学生的三观形成过程中不断灌输法律知识, 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好公民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 对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部分要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并形成积极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
其次, 要在政治课堂上随时引入法律问题。法律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在生活中, 任何一件小事, 甚至是一个物品都能够牵引出法律问题。初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 要善于发掘法律知识切入点, 有机地在其他的政治知识和法律问题之间进行切换, 时刻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细节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微妙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法律问题的意识。
最后, 要在政治课堂上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举行实践活动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 却可以通过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 譬如法律知识趣味竞赛等, 来引导学生对法制的关注, 并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深化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甚至喜欢上法制学习。同时, 学生的亲身实践, 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导, 让学生下意识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向。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很多的初中政治老师观念中, 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才是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在教育改革之下, 法制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保证学生思想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正确方向, 降低犯罪率, 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 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理念应当有所转变。而随着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更新。
1. 多媒体的合理利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 由于法律知识相对复杂难懂, 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普通的口头教学, 不仅让学生难理解, 而且会让法制教育显得枯燥乏味, 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重视度也随之下降。对多媒体巧妙合理的利用, 既不会喧宾夺主, 将课堂重点带跑, 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2. 互联网的正确利用。
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有意识地将互联网纳入教学活动中。互联网的广大信息量也是诱导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 应该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通过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知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政治课堂所讲述的法律知识, 最终也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实现其意义。因此, 在政治教育时, 应该有意识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 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包含法律知识的现象的能力和意识。将观察并分析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刻注意法律问题, 并以此为诫, 养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观念。
其次, 可以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入课堂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但这些违法乱纪的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 往往会形成这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这种想法。政治老师在法制教育时应该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现象和问题, 经过知识点的讲解以后, 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解答问题。
最后, 注重开展课外的法制教育活动。这与课内的活动有所不同。课内的活动重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 而课外的活动则重视生活体验。这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应该做, 哪些事情不能做;当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 应该如何机智而正确地与之进行斗争等问题。
教育法制 篇8
一、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碗干净清澈的水, 你就必须是拥有清水的活水源头。”什么是法制教育呢?怎样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容易吸收?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 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 抓好法制教育。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能力, 而且要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此外, 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 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 把《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 去研读、去领悟, 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 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 真正成为“一眼拥有清水的活水源头”。只有教师知法、懂法, 才能自觉地向学生讲法, 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找寻数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素材
要想找寻数学中的法制教育素材,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 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 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 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时候, 有一道例题, “某校二 (1) 班有36人, 二 (3) 班有38人, 准备合乘一辆准载70人的客车, 行吗?”师生共同讨论:“客车超载会有什么后果?”在这里就可以向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 超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 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引导学生外出不要坐超载的客车, 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定要找到可行的素材, 不能硬性穿插法制教育。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 也可以无法制教育, 教师应该灵活安排。教师要认真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 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 切不可“喧宾夺主”, 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我们应该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 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都是辅助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真正达到德育、智育的目的。
三、解题中的法制教育
学数学, 更要学会用数学, 会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时, 教师选择习题可以结合时事, 结合法制教育, 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 让学生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写出下面小数:新型毒品对心脏、脑血管、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并导致死亡。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零点五克—一克的冰毒就能致人死亡。零点五克写作: __, 一克= __千克。学生在写出小数转换单位的同时, 了解到一克虽然很轻, 但一克毒品足以毒死人, 一定不可以碰毒品, 同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这样, 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渗透了法制教育。
四、活动中的法制教育
学生都喜欢在“玩中学, 学中玩”, 如果在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掌握恰当, 运用灵活, 一定是事半功倍,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但是, 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让学生亲身体会, 增强意识, 树立法制教育观念。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身份证号码”时,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爷爷、奶奶、父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比较不同之处, 并向家人询问身份证的用途, 了解身份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 还不断提高了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生活中的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进行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教学“除法”时, 联系生活实际, 讲到“某同学家爸爸在做检测零件的工作, 1500个零件, 平均每天检测300个, 需要检测多少天?”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在教学“加法”时, 联系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统计表”, 可以讲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解“百分数”时, 通过生活中的打折活动, 让学生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应享受的服务, 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所享受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受国家保护的, 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高校法制教育浅探 篇9
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一定职责的人是否忠于职守。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在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由高校承担的,因此必须重视与下力气搞好高校法制教育。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它需要复合型素质的人才,其素质结构中不但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很多看法还不成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他们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法制观念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在法律规范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并通过对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的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践行法律规范,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之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重要战略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社会创造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没有高校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和谐校园的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校园,是组成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和提升和谐校园的必要环境。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对法制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我国高校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作为公共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一些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不够,又缺乏学习法律的自觉性,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甚至有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很多学生看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尤其是一些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就对我国法制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责任感。他们内心矛盾重重,一方面对腐败犯罪深恶痛绝,要求严惩;另一方面对自己行为不端抱以宽容态度。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都体现了高校学生对法制的信任感和依赖的缺乏。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的内涵往往缺乏全面的把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他们有的偏重于权利而忽视义务,以自我为中心,偏重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过多地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加以保障,即便如此,他们对权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往往是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并且达到严重的程度时才能意识到寻求法律救济,而很少能够认识到权利行使的普遍性、经常性,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他们有的片面注重义务而缺乏权利意识,被动守法,有的甚至表现出对权利侵害的容忍度。
许多高校在法制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代替法制教育。许多高校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而且由于课时限制,法律知识教学本身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持久性,学生对各部门法的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知之甚少,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系统的知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法制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充分的实现。法律素质是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长期以来,高校在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教师非常努力地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法的信仰,没有引导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的行为。这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身体力行,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运用法律行使监督权。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导致学而不用,知而不信。
许多高校在法制教育的范围上存在偏差。高校法制教育多少年来一直偏重于课堂教育,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学生上课应付,考前突击,考后全忘,在高校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目前来看,高校法制教育的范围过窄,没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系统,学生在课堂教育以外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学校往往没有一个能给他们提供帮助或指导的机构,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
三、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法律意识和法信的形成需要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当法律知识和守法行为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法律观念才能更快更好地形成。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仅仅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事件,使法律形同虚设,丧失其权威和尊严。因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纯法律知识的传播。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必要的法律知识要教给学生,但绝不能只是说教式的,在教学方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应注意应用性和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个法治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改善学校管理,为法制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如此。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心,进而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实行依法治校,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供示范,成为必然。高等学校应当摒弃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传统管理模式,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各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纪律约束规范师生的行为,使法律的权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产生强烈的法律效应。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学校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律至上、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欢迎的、现实感受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寓法制教育于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以及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法制教育效果。还可以利用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向老百姓宣讲法律知识,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学法、用法的机会,增强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法与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 篇10
关键词: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开展
原标题: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至今已经历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 目前正处于“六五”普法期间。近30年的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而言, 法制宣传教育更是推动了企业管理能力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有力的法律服务支撑?笔者作出如下思考: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提升企业法制宣传教育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曾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 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 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 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企业进一步增强依法经营能力、防范企业运营中各类法律风险的迫切需要, 也是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应对国内外市场日益激烈竞争的内在要求。
面对这一形势, 企业应当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站在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要深刻理解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企业全员都要不断提高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 脚踏实地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 为企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推动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做好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企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企业应当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逐步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首先, 健全组织制度。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应逐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 列入企业的工作和发展规划之中, 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 健全学习制度。企业应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中心组学习制度、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全体职工基础法律培训制度等。要重点加强对宪法、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会计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 全面深入地推动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再次, 健全考核制度。企业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考核制度建设, 应逐步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评估考核机制, 包括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考核, 对经营管理岗位任职培训和上岗的考核, 对全体职工普遍提高法律意识的考核等, 做到学用结合、学考结合, 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最后, 健全法律顾问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不断加强法律顾问机构和队伍建设, 完善法律顾问的任职要求, 制定法律顾问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 同时, 认真做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 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企工作中的作用。
三、围绕重点, 狠抓落实, 增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普法教育的效果取得和目标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和计划的落实情况, 企业应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 要围绕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各级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和法律培训。在普法教育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以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 以增强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治企能力为抓手, 定期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 把能否“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作为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提高他们依法治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 还要坚持对新入场的员工进行普法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使新员工能够基本熟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 使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开展工作。
其次, 要狠抓落实, 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要严格按照国家每年“12·4”法制宣传的有关要求, 围绕普法主题, 切实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实施, 密切联系实际, 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注重实际效果, 切实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 防止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同时, 要坚持普治结合, 对当前影响企业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企工作的突出问题, 要高度重视, 依法依规进行解决和治理, 为企业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企的顺利开展肃清障碍。
四、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实现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多样化和灵活化
走出小学法制教育的误区 篇11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 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 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本刊略)
教育法制 篇12
一、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 利用各种教育时机, 对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 发挥阵地法制宣传作用。
班级宣传阵地是强化法制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板报设计中, 加入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栏目与版面, 或是刊载一些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学习体会等, 在班级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2. 强化班队会课教育功能。
教师在开展班队会课活动中, 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 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政治教学, 在法律常识教学工作中, 多媒体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律常识解读。初中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为有些法律知识内容既源于生活、联系生活, 又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 则显然对学生理解无裨益, 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针对学生对宪法非常陌生, 教师在教学《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宪法知识专题片, 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础, 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地位、起源、特性、分类、作用、重要性、法律效力等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补充。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中, 如果教师不补充相关信息, 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因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的时候, 针对学生虽然明白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但不深刻理解这一含义, 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以深化教学成效, 如可以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各个角度选取一些素材进行教学补充。
3. 运用多媒体进行关联案例分析。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 为了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法律概念、条规进行分析, 以典型案例为抓手, 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 我选取了本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劣质高压锅伤人案件视频短片作为范例,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产商与销售商在哪些地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及消费者怎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权益维护。通过这样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 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法律素养。
三、活化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
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 不仅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法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如果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 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关联较为紧密的实例, 就可以拉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高教学成效。
1. 选取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育。
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 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心的, 对于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信息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 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些热点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如教学“护佑生命安康”内容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本市2000年以来14周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图表, 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情。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学生增强对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2. 选取青少年犯罪案进行教育。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教师可以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作为强化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 围绕初中生盲目讲义气、涉黄涉暴等方面的惨痛教训,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思想上防微杜渐。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年来在本地区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分析这些案件给当事人、受害者及双方家庭带来的伤害, 让学生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 为学生敲响警钟, 特别是呈现出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学生, 要引起内心情感强烈的震撼。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特殊警示教育基地, 听取管教干警的法制讲座和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 加深对“法律不可触犯”的感悟, 帮助学生树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
3.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拓展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活动深化教学成效, 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 结合学生思想理念的碰撞组织辩论活动。如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内容时, 一位教师针对学生在权利与义务、社会规范与秩序等方面理解上的差异性, 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动, 以思想的碰撞来揭示出真理, 巩固教学成效。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主题探究等形式, 深化思想教育成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 法律知识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法律常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 让学生立志于做一个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好公民, 并善于运用各种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提升初中政治法制教育成效, 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拓展教学空间, 从强化意识教育、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及活化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 提升法制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