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制教育(精选12篇)
环境法制教育 篇1
一、前言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移动教育已经成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快速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使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可能。移动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已经发展了多年,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知识移植性差、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知识更新慢、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机会少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移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移动教育中,不断开发建设新的教育资源,未来的移动教育发展目标是为每个学习者量身打造个性化互联网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无界协作学习。
二、云计算概述及特点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或者可以说是这些计算机概念的商业实现。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将大量数据存于云端,并非存在本地计算机上或远程服务器上,用户如果需要获取任何数据,可通过各种设备获得。提供云服务的企业只需负责管理和维护云中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保证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存储空间足够大,以供用户使用即可。未来,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用户就可以通过任何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云端,获得信息,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捷。
(二)云计算的特征
1.云计算是各种技术的大集合,信息安全性高
云计算发展到现在,其基础技术有网格计算、虚拟技术、Web2.0、分布式计算和公用计算等。其中,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虚拟技术,它将云计算中各种部件虚拟成一个资源池,统一调配,灵活使用,通用虚拟平台来延展、迁移和备份各种应用数据。
2.云计算提供最安全的数据存储
云服务使用者可以将信息储存在云端,不用担心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感染病毒等情况出现。因为云服务有最为专业的团队管理和维护,数据存储中心技术先进,可以使任何使用云计算的用户可以放心享用其服务。
3.云计算对用户终端设备要求低
只要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登录云端,享受那里海量的数据信息。电脑并不要求有大的存储空间和快的运行速度。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维护人员为你维护硬件、安装升级软件,保障个人电脑上一切信息的安全。
4.云计算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在云计算时代,数据被保存在云端后,所有用户的电子设备只需连接到互联网上,就可以时时访问同一份数据,同时也可将自己的数据传到云端,实现与他人共享数据。
三、云计算辅助移动教育可行性及意义
传统的移动教育有两种:SMS和WAP教育站点。SMS指通过短信息服务进行移动学习,而WAP是基于浏览的移动数据教育。这两种教育都存在其弊端,SMS是被动数据接收,对已编制好的短信息进行学习,学习者无法主动与教学者进行主动、实时交流。短信息是否能够时实被发送到学习者的移动设备上,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往往会因不明原因使学习失败。WAP教育站点数量有限,学习资源也有限。此外,其收费较高,因此也很难普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移动学习很难大众化,也制约了其发展。云计算的特征正好可以弥补诸多缺陷。云计算时代,海量信息被存在云端,学习者只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可实现实时到云端选择学习内容,云计算将多台计算机进行整合,综合互联网技术,突破单一的WAP协议的限制,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享用到高速、高效的云服务。
云计算的引入,降低了移动设备的投入成本。传统的移动教育,对移动设备要求很高,需要有大的存储空间,信息处理能力也要求较高。因为移动设备软件的限制,许多手机只能访问WAP协议服务器,这使许多信息资源的传输受到限制。云计算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都在云端进行,因此对移动设备而言,只需要具备浏览器本身所需计算能力即可。这样的要求,普通的手机就足可以达到。
随着云计算的引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元化的虚拟学习社区逐渐形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社区,与社区成员之间互相分享知识,互相合作学习。云端可以存储大量学习资源并且是完全开放的,学习者不必受限于以前教学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特长、展现个性、自由学习与交流。同时,虚拟社区的学习资源是基于网络的,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均可以在虚拟网络学习社区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云计算的引入,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联网将各方资源聚合在一起,而云计算可以将信息很好地融合、存储并进行分享。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将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教师传授的内容更多地受到教学大纲及教育者本身的知识体系制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极为有限。云计算被引进移动教育中,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都被融合在云端存储器中,学习者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归类和管理等作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可以不断完善和补充或修改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使其不断完善。
四、云计算辅助移动教育环境建构
(一)建设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云教育资源库
移动教育资源库现在主要都是由国内外一些大学提供,还有一些非营利的教育机构以及一些网络学习的服务商们提供。云计算出现后,各个高等院校及各种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建立各自的云计算平台,将已有的或尚未建立起来的移动教育资源转化为云服务,供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共享。
教师和学生在云计算的时代身兼数职,他们既使用信息,又创造信息,同时还发布和加工信息。这一系列的动作使云中的移动资源动态更新,不断壮大,使得移动资源更具针对性和可用性,这样信息的共享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建高效云辅助移动学习环境
在云计算辅助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他们提供移动教育软件,搭建起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平台,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自由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三)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移动教育云服务使学习者可以享受到宽广的学习空间,身处其中的学习者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教师的地位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转变,他们从原来的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活动。教师被从教学活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变得松散了,而是变得更紧凑了,因为在移动教育云服务中,更加强调师生的沟通,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点与学习习惯,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并设计教学活动,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高及培养云服务意识
根据移动教育云及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必须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云服务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上千年了,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云计算这一新概念还比较陌生,教师应先学习了解云,然后引导学生使用云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教师的观念应与时俱进,经常参与各种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会培训班,学会使用各种移动教育软件,在云服务平台上找到教学内容和策略,同时与别人分享有效的教学设计,减少教学准备时间,更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五、结语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移动教育领域中,必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教育机构的运作成本,存进低碳型创新教育。移动云教育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基本结构,它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稳定的学习服务。
云计算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和变化。要多多研究身处云时代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云计算于日常教学中,构建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的需求,并不断丰富云中资源库,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进行自主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李冰.云计算环境下动态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3]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04):32-37.
[4]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48-55.
[5]张云勇,陈清金,潘松柏,魏进武.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分析[J].电信科学,2010(09):64-69.
[6]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3):90-97.
[7]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31-36.
[8]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04):54-58.
[9]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06):7-18.
[10]王珏.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单词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64-70.
[12]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04):84-95.
环境法制教育 篇2
一、前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environmental disaster)的频仍发生,使世人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环境组织最初均强调训练与再训练专家及技术人员,以迎合专家人员的迫切需求。但是,各国逐渐发现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除非人人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端赖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召开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会中建议联合国应发展国际环境计划以协助各国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遂于1974年正式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划,世界各国均大力推行。
1977年10月联合国在前苏联的伯利西(Tbilisi)召开国际政府环境教育会议,会中制定的环境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和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会中曾决议:在发展环境教育计划时,必须考虑伦理的价值,环境教育应以产生认知和价值为目的,藉以改进生活品质。
1991年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发行的通讯Connect,以“全球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 Ethic-The Ultimat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为主题,论述环境伦理的重要性。文中指称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二、人类中心主义阻碍伦理信念的演进
所谓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伦理的内涵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问,虽然它源远流长,但是它真正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当环境危机出现时,哲学家们开始应用传统的伦理学思考环境问题,他们常遭遇到两个问题:其一,存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适当的关系是什么?其次,这个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哲学家们发现传统的伦理学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暧昧。
依据西方传统的哲学观点,通常是否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直接的道德关系存在,并认为只有人类具有道德地位,所有其它东西被人类使用时方具有价值。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哲学观点。
数千年来,人类沈醉在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万物的尺度,这种信念在文献经典中屡见不鲜。自然是屈服于人类统治,自然万物对人类有利益的方有价值。自然为人类所有,且人类有权利使用自然。人定胜天,超越自然的意念充满人类的哲学、文学、宗教、文化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为西方工业技术社会的环境典范。由于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缺乏伦理关系,人类给予道德关切是不合逻辑的,也是行不通的。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
伯纳(J. W .Bennett)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起源于宗教与世俗的哲学(secular philosophy)观念。?
怀特(L. White)认为犹太基督教是最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宗教。在圣经旧约的创世记中有下列一段文字:「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
远在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 , 481-411 B. C)曾说过:人为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阿奎纳(S. T. Aquinas)是中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认为理性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卓越性,智力越高者越具卓越性。他认为地球上只有人类具有智力,因此地球上所有上帝的创造物,必须接受具有卓越性的人类所支配。?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信念
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下列主要信念:
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笛卡儿(Rene Descartes)曾宣称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Man as Master and Possessor of Nature)。这信念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基督教义,并已成为今日西方社会的主流世界观。
依据古希腊的思想,理性的意识是人类思想的核心,人是超越无生命的自然世界。斯多葛派(Storcism)的理论认为植物是为动物而存在,而动物是为人类而存在。?
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具工具性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仅有人类具内在价值,且是一切价值的来源。自然万物对人类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
&nb
sp; 笛卡儿是现代哲学之父,他认为人类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因为人类具有思考和语言等能力。一般动物缺乏心智和意识,可说是由零件组成的机器。人类对于这些动物和自然世界没有任何责任。
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康德(Immanuel Kant)是被认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的『对动物的责任』(Duties to Animals)一文中,认为只有理性的生物值得人类的道德关怀。就理性动物言,理性是他们的内在价值,并且是他们自身追求的目的价值(a goal worth)。所有理性生物均有同样的理性,并且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就是实现一个理性世界。康德确信,只有理性生物对理性世界的实现有直接贡献,而非理性生物则不然,们只能作为实现理性世界的工具。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历史学者怀特在其『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认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教义将人与自然分离,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今日生态危机的根源。?
怀特认为,当前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是现代科技的产品,他也怀疑应用更多的科技是否可以避免生态的灾难。我们的科技是奠基在基督教义中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是人类怀有超越自然、蔑视自然、任意宰割和利用自然的态度。因此应用更多的科技将无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
三、天赋权利信念推动伦理的发展
公元12英国贵族以天赋权利(natural rights)名义胁逼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Magna Carta),认为他们的存在具有天赋权利,这些权利独立于英王的意志之外,英王不得随意监禁或放逐他们。大宪章也限制英王擅自增加财产税及没收土地的权利。
天赋权利的信念在欧美社会激起自由的浪花,导致法国的大革命以及美国的独立革命的成功,同时掀动欧美社会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动物解放运动(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这些汇成汹涌的浪潮推动伦理信念跨越人类中心伦理所构筑的伦理分割线,使人类伦理信念进入生命中心领域,对非人类的生物尤其是动物赋予道德地位及法律权利。
(一)人道主义强调动物的自由与生存权
英国学者尼柯森(Edward B. Nicholson)反对因为动物缺乏推理能力,而剥夺其生存权利。与人类比较,动物的心智机能较弱,感觉较迟钝,们也应享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正像一个白痴,谁能否定他们的自由与生存权利?人死亡后,灵魂仍继续存在的说法是无法证实的,我们不能据此用以剥夺动物的天赋权利。尼柯森也反对笛卡儿的哲学,认为动物是没有意识的机器。他坚信动物像人类一样有神经系统,能感受痛苦和愉快,因此动物与人类一样要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
人道主义沙特(Henry S. 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动物也应该有。人类应将伦理扩大,使动物成为受益者。我们赋予动物权利并不是给予们同情与正义,而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人类文明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与这件事息息相关。
沙特认为自1862年美国奴隶解放法案通过后,黑人不再遭受残忍与不公平的待遇,循此方向发展,下一个步骤该是动物的解放。而这两种解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应包含人类及所有非人类生物。非人类生物遭受不公平待遇只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系统里,商业利润成为人类工作的主要目标,对一般人的福祉以不予重视,遑论动物的权利。他不奢望已获得政治与经济利益者会自愿进行改革。他赞同社会主义制度,藉整体教育规划,给予人道行为的教育。一般科学家、宗教家和文学家也应学习人道行为的技术。如果社会的道德亦是改变,社会的法律也应随着改弦易辙。 (二)功利主义呼吁善待为人类服务的兽类
十八世纪的功利主义者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快乐本身就是善,而且是唯一的善;痛苦本身就是恶,而且是唯一的恶。其它的一切之所以善仅仅是它有助于产生快乐而言。他的伦理信念源自他的最大快乐原理(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最大快乐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一个有伦理的个人或社会应扩大愉快而减少痛苦。为人类服务的牛和马,们都是有知觉的动物,人类应停止对们残暴。边沁反对以推理能力或谈论能力作为人与其它动物的伦理分割线。他认为:问题不是们会不会推理?们会不会谈论?而是们会不会受苦?。?
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引起最大痛苦的行为就是最不合伦理的行为。他反对笛卡儿的理论,认为动物只是没有知觉的机器。他怀疑为何人类法律拒绝保护有知觉的动物,何况们对人类有益,们应给予道德考量。
罗兰斯(John Lawrence)亦从功利主义观点讨论伦理问题,他认为伦理范围应包含动物,特别是为人类服劳役的牛马。17他发表的『论马及人类对兽类的道德责任』一文中呼吁给予兽类道德地位。依据自然法则(natural law)的原理,所有生物的伦理地位是基于每个生物本身具有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道德系统中,人类的道德地位是高于动物,而动物高于植物。由于每个生物具有本身的善,因此们应是独立于人类的利益和使用之外。罗兰斯坚信正义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认为人类的政府未曾承认动物的正义并将其并入法律系统。基于正义与仁慈,他建议兽类的权利应为国家政府承认,并制定法律保护们以免遭受人类的虐待。
(三)动物解放运动鼓吹动物权利
近数十年来,西方社会掀起一股热烈的社会与政治运动,以维护动物的权利,就是动物解放运动(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应该尊重及保障们的天赋权利。哲学家辛格(Peter Singer)
和黎根(Tom Regan)为动物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辛格于1973年发表『动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认为动物能感受痛苦与愉快,们应该获得人类的道德考虑,并给予生存权利。他认为将动物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正似早期种族主义(Racism)和性别主义(Sexism)将黑人与妇女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剥夺他们的权利是不道德的,因为违反了利益平等的原则(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Interest)。同样的,物种主义(Speciesism)也是不道德的。不能由于们不是与我们同一物种而歧视们,我们应该考虑其它物种的道德地位,并给予同样的权利。辛格建议任何有知觉的个体,应给予道德的考虑。他认为没有理由忽视动物遭受痛苦。当动物受苦时,外在的表情正似人类一样,动物也有中央神经系统作为情绪发展的中心。我们不该认为动物无语言能力而不给予道德考虑。对无语言能力的婴儿,我们是否不给予道德考虑。
黎根是动物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他建议生命主体(Subject-of-a-life)的概念,凡是个体具有信念和期望,并过情绪生活(emotional life),例如多数成长的哺乳类,这些都是生命主体。生命主体都具有传承的或天赋的价值(inherent value),值得人类尊重,因此所有动物都应给予道德考虑。他认为生命主体可能是道德者(moral agent)或道德病体(moral patient)。所谓道德病体系指人类婴孩、精神错乱者和所有动物,道德病体不负有道德责任,不论是道德者或道德病体都具有天赋价值,应给予道德的尊重。
四、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人类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伦理的范围逐渐自人类扩展至非人类,即所谓对自然界的生物体给予道德考虑,此类学说通称为生命中心主义。倡导生命中心伦理的学说以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的伦理(The Ethic of Reverence for Life)和泰勒(Paul W. Taylor)的尊重自然(Respect for Natur)最具影响力。此外,黎根的动物权利和辛格的动物解放亦对人类的伦理信念产生影响。
生命中心伦理主张生命个体具有道德价值,而不将物种和生态系涵盖在道德价值之内。尤其是泰勒的学说认为生物个体的善就是生物潜力的充分发展。
(一)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
史怀哲倡导的伦理原则就是: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他认为尊重生命的原理应该包含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
1952年他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我的呼吁』演说中有下列一段讲词:「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些判断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点为出发点的。这种标准是纯主观的,……这种区分必然会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界上真有无价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伤害们」。
(二)泰勒的尊重自然环境伦理学说
泰勒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于1986年发表『尊重自然』一书,并宣称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环境伦理学说。
泰勒的生命中心伦理学说中,曾有系统地说明存在于人类与自然间的道德关系。其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同义字为好处或福祉)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便倾向于增进和保护其它生物的善。
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观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由于每个生物体内的功能与外表的活动都是目的导向,具有恒定的趋势来维持个体的生命与种族的生存。
泰勒的环境伦理学说的核心成分就是行动正确、品行良好,并表达尊重自然为终极的道德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道德者具有一套品德标准和行为法则,做为他们自己的伦理原理。所谓行为法则就是对生命个体不伤害、不干扰、诚信和补偿性公正等法则。
五、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生态系整体给予道德地位
若干学者认为人类应对生态系整体给予伦理考虑,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伦理考虑的生态系整体,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态系和生态系过程等。
生态中心伦理是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前提。通常包含大地伦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
李奥波(Aldo Leopold)于1949年发表其环境伦理学说-大地伦理。他认为人类应扩大社区的范围,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个说就是大地。人类只是这社区的成员之一,必须尊重与他一起生存的其它成员。自然万物皆有其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并非人类所赐给。大地伦理的理论主张一个真实的环境伦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由于它对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义,而且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责任。
李奥波在『大地伦理』这篇文章中宣称: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依据李奥波的观点,大地伦理的信念必须要改变人类对自身的看法,人类应停止视自己为星球的征服者或优越物种的成员,应视自己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
奈斯(Arne Naess)于1974年创立深层生态学,认为我们要保护所有物种,否定我们人类超越自然的态度。我们必须承认动物、植物和生态系均具有内在价值,并非它们仅有工具性价值,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昆虫与植物的多样性应受保护,并非这些生物可能产生抗癌物质,而是这种多样性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同样的,河流和湖泊应有清洁的水,因为有清洁的
水,人类方可使用于饮用及游泳,而鱼类也要享用清洁的水。
深层生态学者认为在自然界中,人类与其它生物具有同等的价值,而物种间的竞争是正常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人类使用药物消灭蚊蝇和细菌就是一种自然的竞争,并不是人类超越自然及统治万物。但是人类进步的技术,常导致生态系的破坏,侵害其它生物存在的权利。由于人类的生存赖于自然界众多生物间的互依关系,消灭了其它物种或摧毁了生态系,人类本身的生存亦失去保障。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学习谦逊,尊重自然。我们人类并非超越自然,而是自然的一分子。
深层生态学认为今日的环境危机是起源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现今所采取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法是基于浅层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以人类中心伦理的肤浅方法解决污染和资源问题,这是无济于事的方法。深层生态学者认为环境危机的解除唯有藉改变现代人的哲学观点、改变个人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培养生态良知,以及认识下列基本原理:
1.地球上的人类与其它生物均有内在价值(或天赋价值),其它生物的价值不能以对人类是否有实用价值予以衡量。
2.生命的丰富性或多样性是其内在价值的实现
3.人类没有权利减少生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除非为了自身维持生命的需要。
4.人类生命与文化的繁荣只能容纳少量人口的存在。
5.目前人类对非人类世界正进行激烈的干扰,且情况正继续恶化中。
6.现有政策必须改变,这种改变影响经济的、技术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改变。
7.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在赞赏生活的品质,而不是提高生活水准。
8.赞同上述原理的人有义务直接的或间接的推动所需要的改变
六、全球化环境伦理
UNEP,IUCN和WWF等机构于1991年出版「关怀地球-一个永续生存的策略」一书。书中建议建立以人为中心,保育为基础的世界伦理(world ethic)。此世界伦理之要素如下:
每个人都是生命社区的一部分,这个社区是由所有生物所组成。这社区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联成一体。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平等的权利,这权利包括个人生存、自由和安全、自由思想、宗教、集会和结社、参与公务、教育等。没有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的谋生方法。每个人和每个社会必须尊重这些权利;并负责保护这些权利。
保证每个生物获得人类的尊重,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完整,或其它物种的生存。人类应该适当地对待所有生物,并保护们免于残暴、受苦和不需要的杀害。
每个人应负起他对自然影响的责任,人类应保育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多样性,并节俭地和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并保证再生性资源的永续利用。
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使用的利益与成本。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多样的和具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它社会或世代的机会。
保护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是全世界的责任,它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和地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人类的伦理信念已自人类中心扩展至生命中心及生态中心。人类的伦理关系已突破人际关系,把动物、植物及自然环境列入伦理范围。数千年来,人类与自然间无伦理关系之信念已经开始瓦解。基于人类自身福祉及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动植物及生态系已渐为人类关切。非但人类的信念与态度已开始转变,人类的法律制度亦逐渐迈向绿色的境界。各国政府颁布的野生物保育法中,均明确揭示尊重自然界生物生存权利,并设置保护区,使日渐稀少的物种不致绝灭。
八、参考文献
1.王文佳 柯金良译 1992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台湾地球日出版社
2.内政部营建署译 1984 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内政部营建署印
3.杨冠政 人类环境伦理信念的演进 环境教育季刊
28:7-20
4.杨冠政 1996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教育季刊 28:33-48
5.杨冠政 1996 生命中心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29:17-30
6.杨冠政 1996 生态中心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0:15-30
7.杨冠政 迈向永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技术教育
专刊 12:1-10
8.纪骏杰 1997 社会正义-环境社会学规范性关坏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 页75
9.杨冠政 永续发展的伦理 环境教育季刊 37:82-86
10.杨冠政 1999 迈向全球化的环境伦理 哲学杂志 30:4-22
11.谷寒松、廖涌祥 1994 基督信仰中的生态神学 光启出版社
12.Engel, J. R. & J. G. Engel 1993 Ethics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Belhaven
Press, London
13. Sessions, G. 1995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Shambhala, London
14.Milbrath L. W. 1984 Environmentalists: Vanguard for a New Socie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5.Connect, 1992 Environment or Development Connect XVII No.3 Sept. 1992
16.IUCN/UNEP/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17.Sitary, D. 1993 Agenda 21:The Earth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et.
环境法制教育 篇3
一、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九年多了,我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聆听了国家教育司王丽教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对新教材的说明,也真切的体会到了新教材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新的教育理念也确实是好的,可以说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教材调整。九年过去了,我在一线工作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新教材的魅力。教学内容设置的很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但是教材的外延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得到真正的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并未真正的得到提高。
这种软硬环境的不相协调直接导致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脱节,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我们的教育到底是给学生鱼还是教会学生去渔呢?
二、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陈腐观念与左的思维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教育本身如果不进行适应,那我们的学生将来又何以立足呢?在基础教育教学中适当的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教育形式的多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是应当多开设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科目的,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使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这也是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目前为止,由于升学为主导观念的制约,各个学校的活动开的越来越少,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怕在活动中出现事故,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长此以往,课程改革必成空话,也不能回到教育的本源。而山西某高中只上半天课,下午全都是自习,给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高考的升学率提高10﹪就是按照新课改进行的有益探索。
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会极促进学生其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给那些学习能力差,有其他天赋的学生以一定的空间,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控辍保学,有利于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优化积极教育因素,给学生成长以最大的动力,实现教育的本来目的。
一、教育的领导者应当具有超前的教育意思,要对我国教育的走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要使教育领导阶层的理念更加先进。优化合理的因素,形成自上而下的合理的教育资源的配置。
今年教育部门出台了新的规定,严禁进行高考和中考分数炒作,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部门对自己认识的深化,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正视。那么如何评价教育成绩的优劣。如果单从高考中考成绩看是否片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人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的定位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只有从按教育的本身需要出发,按照国家的方针办事,给大多数的学生以自由学习的空间,优化这些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才能真正的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教育素质的再提高与内在潜力的提升是优化教育因素的重要一环,同时,教育体制中对教师的激励因素也有待于改善。
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任务,这主要包括个人学识的提高、个人教育教学理念的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提高等多方面。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这一工作是有别于其它工作的,首先应当是学生灵魂的引导者,也是自我教育的实践者,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绝不只是批多少本作业,讲多少套题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一种累。除了学生本身的难以沟通,对待个性差导的学生教育的困难,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自身体制的困惑。
现实社会已经发展了,而我们还用多少年以来的定级制度来评价老师的工作,这显然已经过时,也极大的伤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那些踏踏实实工作不会沟通没有交际能力的老师可能与定级永远无缘,也许一辈了到退休也没有年轻的老师的工资高。这一制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多劳多得应该是一种公平,也是推动教育良性发展的必须。
三、家长与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认同也必须进行改变,这一因素的优化可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家长素质的千差万别是教育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不可能要求更多的家长都有很高的素质,也不可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完完全全的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切的体会了这一点。
学校应当适时开办家长学校,不是一学期一次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的情况,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召开,有选择的召开,家长学校不是为了只将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进行汇报,而是共同商讨对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由于家长个人素质的不同,生活条件的不同,家长学校会受到各种限制,这就要求社会力量予以帮助,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创设人文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因素。”这些关乎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是否能引起国家、省内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且真正的落到实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些短期业绩,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也许就真的有希望了。
试论我国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制 篇4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环境质量的退化, 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概括来讲就, 环境问题就是之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过其承载能力, 情况不容乐观。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 中国的城市就占七个, 且其发生源种类繁多, 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水土破坏、矿产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破坏、湿地破坏、风景名胜区破坏等等。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法治显得尤为迫切, 环境法制建设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但是我国现代环境法的产生却比西方工业发展国家至少完了一个世纪, 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的。自1978年以来,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很大变化, 环境立法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逐渐建立了由综合法、污染防治法、资源和生态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然而还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 覆盖领域不全, 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和污染防治领域, 但是仍有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污染控制存在无法可依的状况。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
其次, 环境法律原则性规定多, 而配套滞后, 因而操作性不强, 在立法内容上也还缺少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 有的制度不够完善。例如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中并没有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最后, 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 缺乏强制手段,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如《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 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 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 而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 超过20万元的, 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此处罚力度, 对于大的项目犹如隔鞋搔痒, 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二、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 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第一, 完善现有法律体系。修改现行法律, , 增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内容, 将其上升为宪法意义上的基本法律, 从而在环境法体系内建构资源保护基础;加快立法步伐, 制定各种单项环境法律法规;随时根据国内国际需要, 修订原有环境法律法规;增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等被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基本法律原则。
第二, 严格环境执法。严格的环境执法是改善中国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立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环保工作提到政治高度;明确各监督管理部门职责,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健全环境保护机构,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
第三, 健全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98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环境资源保护法》, 由此奠定了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统一领导国务院各个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和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编制和执行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内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只有建立健全该体制, 才能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 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的基础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能力,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利益要求时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所导致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 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 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系的缺失和弊端, 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 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 才可确保每个人享有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过其承载能力, 情况不容乐观。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法治显得尤为迫切, 环境法制建设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可持续,环境法制
参考文献
[1]刘定慧.健全环境法制实行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6, (02) .
[2]黄国宝.环境法制三个机制的建立和运作[J].环境教育, 1997, (4) .
[3]黄锡生, 黄福辉.健全环境法制实现可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 6) .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教案 篇5
朱 波
第一课时 随着水滴去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是地球生命体存在的源泉。
2、让学生了解地球水循环过程及变化过程。
3、教育学生认识节约用水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水资源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水资源的图片、资料、调查周边水资源的现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山上雪融成水滴,叮咚叮咚汇成溪„„”,导入新课,随着水滴去旅行,感受小水滴的变化情况。
二、开动脑筋
天上的雨雪年年月月的下,为什么总是下不完呢? 水滴在旅行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小组交流。
三、畅所欲言
召开辩论会,鼓励学生发言。
四、齐心协力
师展示有关水资源的图片、资料,请学生谈谈对淡水资源的看法。
五、走出校园
征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语。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二课时 植树节里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植树造林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搜集森林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3、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增加对植物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植树节、森林资源、植物习性等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植树节的资料和图片、调查周围的植树情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植树节吗?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二、开动脑筋
植树节里,你有什么打算? 小组交流。
三、畅所欲言 议一议“多植树,广造林,现在人养树,日后树养人”这句谚语表达的作用。
四、探究园地
调查学校里各种树木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五、齐心协力
全校发起倡议,保护森林资源。
六、走出校园
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三课时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形成原理和分布,了解水对自然界和人类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了解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水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
3、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树立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良好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水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水的资料和图片、调查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看插图,地球上是不是水多陆地少?
二、开动脑筋
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小组交流。
三、畅所欲言
议一议水对人类和自然界有哪些作用?
四、探究园地
假若地球上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
五、齐心协力
全校发起倡议,节约水资源。
六、走出校园
为今年的“世界水日”设计一个宣传口号。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四课时 为被动吸烟者呼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作用不仅直接危害吸烟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使他人成为被动吸烟者而受到伤害。
2、让学生了解被动吸烟的危害主要有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加剧心血管病,引起多种癌症。
3、让学生走出校园,从自身做起,积极开展“戒烟宣传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学生种子萌发实验。
学生准备:做种子萌发实验并将试验结果带到课堂。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世界无烟日”是哪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设立的目的是什么?
二、开动脑筋
汇报绿豆发芽试验结果,小组交流。
三、畅所欲言 为什么超市、候车厅等应该是无烟区?
四、探究园地
采取哪些方法可以使戒烟者戒烟?
五、齐心协力 发起倡议,全球戒烟。
六、走出校园 宣传戒烟活动。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五课时 我们的石油还能用多久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知道石油界一种宝贵资源,了解石油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了解石油的广泛用途,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石油。、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石油储量虽然很多,但是以我们使用的速度,以及石油的再生速度,石油资源是很稀少的、宝贵的,激发学生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石油资源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石油资源的图片、资料、调查周边石油资源的使用情况。
活动过程:
一、石油是什么?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二、石油有哪些用途?(学生看书讨论)
1、交流
2、对于石油你想了解什么?
石油的生成问题,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为什么说石油是宝贵的能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三、有没有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 学生充分看书讨论,再集体交流。
四、设计警示语
“节约石油能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六课时 废旧电池危害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家庭、学校、社区的电池使用和处理等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国培养学生调查、访问、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电池的使用和处理、废旧的危害的安全资料,准备几种常用的废旧,安全教育。
学生准备:调查生活中电池的使用和处理情况,搜集废旧电池危害的资料,准备废旧电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废旧电池的使用和处理资料。
二、讨论:自己家里胡哪些用品需要废旧电池? 汇报资料:废旧电池有哪些危害?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铅:神经系统(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部绞痛)、血液中毒和其他的病变。汞:精神状态改变是汞中毒的一大症状。脉搏加快,肌肉颤动,口腔和消化系统病变。镉、锰:主要危害神经系统。
三、如何减少废旧电池对人的危害?
1、采取个人或小组小旗排行榜,发言。
2、展示调查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池的各类和数量,要求以框图彧格拉形式展现小组的调查结果。
四、走出校园,完成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活动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回收废电池开始,为环境出一份力。
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七课时 大地母亲的呻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谈看法,使学生知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资源,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别是山东省耕地的基本情况。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尽可能地搜集一些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资料、图片、录像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土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调查周边冬耕资源的现状。
活动过程:
一、土地对于人类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汇报。
二、教师播放视频:土地遭到破坏,人类的哪些活动给在大地母亲造成了伤害?带来了哪些伤害?(学生展示资料,汇报)
三、阅读课文,了解我国耕地现状,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善,特别是山东。
对此,你有哪些看法?采取个人或小组排行榜的形式,跳跃发言,最后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写出自已的看法。
四、全国土地日是哪一天?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这家。
五、课下画漫画,开展漫画展览,环境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八课时 家乡的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河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教育学生爱护家乡的河,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学生对家乡河流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3、唤起学生爱护河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以及爱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尽可能地了解当地河流的情况,拍摄污染严重的河流图片,搜集有关河流保护和管理的资料。
学生准备:观察家乡的河流情况,搜集有关家乡的河流图片、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一、谁能说说你们家乡的河流?
展示照片等。学生介绍河流的历史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河水的过去、现在。
二、讨论是什么造成了河流的污染?
三、汇报资料:河水被污染的原因和对人类的危害,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四、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污染水的现象?
自然界的水大多是不干净的,污染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污染、工厂的废水污染、船只航行时的油污染、农村喷洒农药产生的污染„„如果水中含有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水受到污染。
随着生产的发展,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水、倾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废物通过各种途径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污染已经很严重,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我们这个地区的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呢?我们必须亲自去看看,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自然事物的科学方法。
五、走出校园,设计调查表,调查不文明行为,提出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措施。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一课 培养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重要.养成学会学习, 会生活,会劳动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怎样独立生活.教学难点:怎样独立生活.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培养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2.指明说一说:课题中关键字眼“独立生活和学习”.二.展开学习1.学生自己读书.2.出示考虑的问题.(1)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从几方面?(2)培养自己的能力,上课要怎样?(3)怎样培养整洁的习惯?(4)培养爱劳动的习惯,要做到哪些? 3.对照问题展开讨论.(1)指明说:集体评析.(2)老师板书: 第一: 培养自习的能力.“上课”,“作业”,“阅读资料”,“勤奋”,“自觉”,“独立思考”.第二: 培养整洁的习惯.“按时起床”,“整理被,房间”,“物品
分类存放”.第三: 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扫地”,“洗菜”,“洗碗”.三.教学小结:
第一: 培养自习的能力,第二: 培养整洁的习惯,第三: 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二课 锻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具备坚强 的意志,才能取得好成绩.教学重点: 怎样具备坚强意志的意义.教学难点: 怎样具备坚强意志的意义.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提示新课 1.谈话导入
无论今天在学校里学习,还是将来走向社会,我们都必须培养自己坚忍不拔,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2.板书课题 锻炼坚强的意志 二.展开学习1.自学课文 2.出示问题
(1)今年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共拿了多少块金牌,银牌,铜牌吗?(2)第一块金牌是谁拿的?(3)在体操,游泳,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各拿几块?(4)他们夺得金牌容易吗?靠的是什么?我们小学生要怎样? 3.讨论 4.老师板书
依靠: “长期刻苦” “顽强拼搏” “坚强的意志” 从小: 远大理想, 培养坚强的意志.三.教学小结:
“长期刻苦” “顽强拼搏” “坚强的意志”,远大理想, 坚强的意志。
四.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锻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三课 团结友爱好
教学目标: 使学生搞清团结友爱的好处,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养成尊重对方,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怎样团结友爱.教学难点:怎样团结友爱.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二.板书课题,团结友爱好 三.展开学习1.自学课文 2.出示问题
(1)性格,脾气不相同的人有哪些种类?(2)要团结,友爱要做到哪几点? 3.讨论,评析 4.板书(一).相互尊重:尊重他人,别人,体谅(二).帮助,共同进步(三).谈心,解除烦恼 四.教学小结:
相互尊重:尊重他人,别人,体谅,帮助,共同进步,谈心,解除烦恼。
五.作业:同学之间应怎样做到团结友爱?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四课 心情要愉快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好处.学会天天都有好心情,高高兴兴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面对学习.教学重点: 怎样做到心情要愉快。教学难点: 怎样做到心情要愉快。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心情要愉快 二.展开 1.全班齐读课文 2.对照下列问题讨论(1).人通常有哪几种心情
(2).不好的心情给学生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3).好心情会有哪些好处?(4).要有好心情,必须做到哪几点? 3.板书
直率,坦诚,宽容,体谅,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志气,远大理想 4.齐读课文 三.教学小结:
直率,坦诚,宽容,体谅,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志气,远大理想 四.作业:怎样培养自己愉快,开朗的性格呢?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五课 我们的心脏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心脏搏动的次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心脏。教学难点: 认识心脏。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我们的心脏 1.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摸一摸心脏的位置
叙述:心脏位于胸腹偏左的位置,在肺中间,心脏的外形象一 个桃子,尖部朝下,似拳头一样大小.2.心脏和血管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3.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是60-100次/分.安静和睡眠/时心率较慢,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心率则加快.4.通过手腕处触摸到动脉的博动.测量脉搏可以评定血管系统的功能,间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5.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二.用右手触摸左手的脉搏计算心率.三.教学小结
心脏位于胸腹偏左的位置,在肺中间,心脏的外形象一个桃子,尖部朝下,似拳头一样大小。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是60-100次/分。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六课 我们的肝脏
教学目的: 了解肝脏的功能,位置,肝脏有病的危害,如何保护肝脏.教学重点: 认识肝脏。教学难点: 认识肝脏。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肝脏的功能.1.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参与体内许多代谢,位于腹腔的右上方.2.解毒功能
3.产生胆汁,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4.如果肝脏出了问题,有哪些危害
消化和吸收能力就会下降,会出现乏力,胃差,恶心,呕吐等症状.5.如何保护肝脏 不酗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三.简要叙述肝脏有哪些功能? 四.教学小结。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参与体内许多代谢,位于腹腔的右上方。解毒功能。产生胆汁,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七课 耳朵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懂得怎样保护耳朵
教学重点: 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教学难点: 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外耳,耳部,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2.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
3.内耳:耳蜗,前庭器官,半规管耳蜗与听觉功能有关 二.保护耳朵(1).防止水流入耳朵(2).不要经常挖耳朵 三.作业
1.耳朵由哪三部分构成 2.它们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四.教学小结:
外耳,耳部,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耳蜗,前庭器官,半规管。
健康教育教案
朱 波
第八课 骨骼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人体有206块骨头,及骨骼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构造与功能。教学难点: 了解骨骼的构造与功能。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骨骼的分类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可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部分
二.骨骼的构造与功能
头颅骨:29块,起着保护脑,眼,内耳的作用
躯干骨:51块.脊柱中央有一管道称椎管,里面有脊髓.肋骨共有12对,保护肺脏 上肢骨:64块 下肢骨:62块 骨骼有支撑作用,保护作用 三.讨论
1.人体有多少块骨头 2.骨骼分几大类.四.教学小结:
营造“主观教育环境” 篇6
营造“主观教育环境”应认识到以下三点:
1、 学生是“本善”的人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决定了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轲以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从人的“善性”中“牵引”出人“善”的素质,然后再将这种“善”的素质存养和扩充、发展和完善。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以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以己之善存养和开发学生人性之“善”, 教师以己之善发展和完善学生人“善”之性。因为“善”是潜能之端,“善”是智力之源,“善”是情感之本,“善”是人文之根。据此,注意以下原则:
(1)平等原则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不是用来仰视的。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中说:“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们宽恕他就是,但不要相信他!相反地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你们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们爱戴的。还要说一点的是:老师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并且将抚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靠你们自己。”
(2)信任原则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师生关系时说:“儿童对优秀教师的信任的确是无限的。当儿童跨进学校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这种教育智慧,应该贯穿于我们全部工作之中,哪里的教师不懂得儿童的内心世界,竭力把儿童不加防备的心变为关闭小鸟的樊笼,并把自己认为有益的和必要的东西强加给儿童、哪里就会开始出现教师缺乏修养和愚昧无知的现象。”
2、 学生是“情感”的人
哈佛商学院曾做了一个有名的试验。在一个工厂车间,灯光不是太亮。于是派人换成更亮一点儿的,并告诉工人,这是领导考虑到灯光太暗会影响大家视力的缘故。结果,工人的劳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了两周,又把灯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给工人的理由是,最近电压负荷太重,承受不了。结果出人意料,——工人的效率并没有随着灯光变暗而降低,效率与灯光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高效率的源泉在哪里?两个字:关爱。第一次换灯泡,工人感受到了来自领导的关爱,工作激情由此激发。正是这种激情,让工人们在灯光再次变暗后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工作效率。领导的关爱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明灯。
沛西能说:“如此众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对无效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作为人的能量的最近来源的情感,它是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其产生内驱力。
(1)守密原则。保守学生的秘密是保护学生自尊中最重要的一条,自尊是一件华贵的瓷器,一旦破碎,便不可复原。
(2)换位原则。“学生在教师面前永远是弱势群体”,换位思考是理解学生情感最有效的原则。
(3)快乐原则。情绪是生活质量的标志,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奖赏就是让学生每天生活得快乐。
3、 学生是“发展”的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作为青少年的学生,亦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应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被称为“期待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西方心理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这种“习得性无力感”最终促使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
浅析校园环境文化与环境教育 篇7
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是校园环境建设, 所有校园建筑的风格、校园绿化配置、校园景观格调都是提升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
1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
校园建筑风格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能体现学校或学院的特色, 体现科技、向上、美观、和谐的统一。建筑是一门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在满足使用要求基础上, 通过其巨大的空间形象, 表现特定时代和民族精神风貌、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艺术。它作为景观, 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使用设施, 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学校建筑既有满足教学、科研、学习、生活需要的功能, 同时又有审美方面的要求。所以, 校园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 又是一种艺术创造, 要求实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一般来说, 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实用性较强, 讲究实用。因而, 在设计多从实用角度出发, 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为宗旨。教学楼的设计在实用的基础之上, 更加讲究舒适度并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教师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筑还要按照卫生角度设计, 在朝向、采光、照明等方面按照要求规范设计。从总体上看, 现代校园建筑越来越重视审美, 越来越强调艺术特色。我校非常注重建筑艺术体现, 校园建筑物之间疏密有度, 建筑体量与空间的尺度关系协调呼应, 每一组团建筑里低外高, 营造宽敞的视觉效果, 身处其中, 即给人一种心情愉悦、舒适的感觉。建筑物外墙装饰采用红、黑、灰三种颜色霹雳砖按照不同比例无规则搭配镶贴, 体现学校活泼向上的氛围和浓厚的历史底蕴。建筑物造型遵循教学实验区、办公区稳重, 学生生活区活泼的理念, 打造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环境。
2 校园绿化与校园文化
校园绿化建设必须结合校园文化, 才能达到环境育人,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校园绿化, 不仅仅是指提高校园绿化面积,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化校园的层面上, 校园绿化工作更代表一种文化, 一种大学精神。学校的绿化风格、绿化特征和绿化结构都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语言符号, 体现大学的品位, 是一所大学历史沉淀的外在表现。
2.1 校园绿化的作用
美丽的校园绿化能培养同学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使同学们学习轻松, 老师们工作舒适。美丽的校园绿化环境不仅会在闲暇时给同学们带来自然享受, 还可以激发写作上的灵感。毋庸置疑, 校园绿化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异常重要的。
2.2 校园绿化应具有文化内涵
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传统文化, 利用植物的生态属性、生物学特性及观赏特点, 使花草树木人格化, 赋予一定的象征, 来体现诗情画意, 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自古以来, 文人墨客对园林植物咏者赞者不胜枚举。
如柳是报春的使者, 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 因而自古以来, 人们都喜爱杨柳, 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比如:插柳、折柳、戴柳、射柳、赏柳、喻柳、咏柳等都是自古以来与柳树有关的民俗和文化。其中的插柳是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 这种习俗更盛, 不仅门前插柳枝, 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 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 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 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 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还被古人誉为极富感情的树, 多有折柳送别亲友的习惯,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 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 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 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我校根据适地条件, 选择湖边、水边、多涝区域栽植柳树, 柳树下做出一些休读点, 寓意莘莘学子活泼向上、活力无限的精神风貌, 打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植物景观。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之首, 是神、韵、色、香、姿俱佳的花卉。梅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已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表现在诗歌、绘画、音乐、戏剧、成语和姓氏人名中, 形成丰富多彩的梅花文化。晋代陆凯从荆州托邮驿转赠一支早春梅花给他在长安的挚友范晔并附一首五言绝句:“折梅逢驿使, 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以梅花传递友情, 从此传为佳话。杜甫有《江梅》诗, 李白有《送友人游梅湖》, 柳宗元有《早梅》, 韩愈、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均有咏梅诗。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被称为传世杰作。另外, 苏轼、陆游等皆有咏梅诗。
竹被认为是刚直不阿, 具有气节的君子。历代先贤由竹子刚劲挺拔, 有节虚心, 凌云向上, 四季常青, 潇洒高节等自然特征而提炼升华的竹精神, 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 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 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竹子均并列其中, 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 姿态优美, 独具韵味, 情趣盎然。古代文人雅士嗜竹咏竹者不胜枚举,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清代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终生与竹结缘, 成为书竹、画竹、咏竹的竹癖, 曾有诗写到“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碟。”竹无花常绿, 具有高尚的气质, 虽不与蜂碟戏耍, 却是鸟儿的乐园。“竹径通幽”使人步入幽雅世界, “竹海碧浪”引来鸟语花香。文人爱竹, 是因为竹“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具备刚劲挺拔, 雪压不倒, 清雅脱俗, 宁折不弯的高风亮节, 它四时青翠, 婷婷潇洒, 自古就有无竹不成园的说法。我校2006年春季引进栽植竹子万竿有余, 其中有:毛竹、淡竹、刚竹、丛生竹等品种类型, 并把其与雪松、黑松、龙柏、腊梅、美人梅等配置一起, 大色快、大面积构图。严冬时节, 松:纯洁高尚, 意志坚强;梅:冰肌玉骨, 暗香浮动;竹:性格刚劲, 筠色湿润, 干直叶青, 构成一幅优美的“岁寒三友”图。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 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 牡丹发展在盛世, 太平盛世喜牡丹, 牡丹文化也如此。从唐代开始, 牡丹诗大量涌现,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化浓”, 千古绝唱。宋代开始, 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 又出现了牡丹专著, 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牡丹最早只是在皇家园林中栽种, 象征皇族的富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全国各地园林广泛栽植, 普通百姓也能一睹“花王”之风采。我校2003年秋季由菏泽引进牡丹、芍药千余株8 0个品种, 组成校园牡丹园。在谷雨时节, 将展示“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的风采。
校园内小西湖的建设, 是杭州西湖传统文化的模拟和借鉴, 景点建成后, 载荷植柳, 将再现“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的意境缩影。荷花被视为“花中君子”, 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到“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道出了荷花的高贵品格。湖中植莲, 岸边栽柳, 并与其它植物相依相伴, 每当盛夏来临, 人们静坐湖边, 莲叶妩媚灿烂, 翠盖红幛耀日辉, 在皎洁的月光下, 清影娇绮, 凌波轻弄锦焦浮。风吹, 绿波微颤, 红裳飞衣;雨打, 碧碗倾摇, 银珠戏跳。花娇映红玉, 艳影照清漪。盛夏时节, 将给师生们带来清香, 带来凉意, 让人心旷神怡。
3 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惫, 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 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 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 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 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我校在加强对整个校园绿化建设同时, 学校对校园建筑物、道路及校园内一切空旷边角场地的可视部分进行了文化设计。建成了泰山广场、珠山广场、历山广场、繁星广场、钟楼广场、时乘六龙、砺志坊、名人广场、砚湖、半亩塘、观书亭、徽竹园、湿地园、墨水河、泰山石、乾坤两仪等校园景观建设与命名, 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标识文化。建筑物与绿色植物这一被人们认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有机融合, 使校园处处散发出浓郁的文化芳香, 丰富了文化教育底蕴, 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收到了潜移默化、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教育效果。
美丽的校园建设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大课堂, 一楼一景, 一草一木, 一花一竹, 都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所蕴涵的审美教育力、情感感染力和心理感召力, 最终实现了通过校园建设来美化环境, 通过美化环境净化人的心灵,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合适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是校园环境建设, 所有校园建筑的风格、校园绿化配置、校园景观格调都是提升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能丰富文化教育底蕴,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收到潜移默化、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教育效果。
环境法制教育 篇8
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要想良好的生存下去, 必须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在环保观念的指引下实施环境保护行动[1]。当前, 有些社会公众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并且国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因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 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进而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2.1 明确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并开拓教育渠道, 将全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中, 从而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那么环境宣传教育就要明确重点[2]。在开展宣传活动时, 利用法制方式来普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 所开展的保护法律宣传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结合群体的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计划, 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 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需要将法律与保护联系在一起, 让公众学习到实用的保护知识。
2.2 多样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育部门可以在社区、乡镇等区域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普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街头广告牌和小区墙报等地都可以张贴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的条幅和标语。例如, 城市的车体都有保护的宣传图案, 人们可以观看到宣传的景象, 而且这样的宣传教育形式成本较低, 同样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的效果。
2.3 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网络成为各种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以微博、手机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公众可以浏览到众多环境保护信息, 然后在网络上对话题加以讨论[3]。当然, 环境保护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实现百姓吸收宣传内容, 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之,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网络化的特点, 并且利用网络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4 公众力量
国家政府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必须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以新闻媒体的方式向公众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 公众之间再对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讨论和研究,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策略
3.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性
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形式。要想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必须结合不同群体, 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 建立保护教育宣传阵地, 网络、报纸和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阵地。例如, 在“云南环保局网站”内[4], 宣传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在该网站内, 公众登录网站后, 即可浏览到环保宣传知识, 并观察有关环保的宣传片, 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其次,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员还可以走进基层, 尤其是农村地区, 这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走入基层更有利于对环保知识的普及, 工作人员可以向民众讲述环境的现状, 并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 还可以发放一些书籍, 让民众通过书籍了解如何做好环保的常识, 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扩大宣传范围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深入人们的心中, (可以) 通过扩大宣传对象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 所以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 学习和接受知识更容易,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向青少年灌输保护宣传教育知识, 非常有利于提升其保护意识。向青少年宣传保护知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 加大保护教育的教学力度, 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保护知识,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绘画和书写有关环境的内容。此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 讲文明树新风, 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活动中, 对街道和社区中存在的垃圾予以处理, 保证生存环境的清洁。
3.3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公众的力量比较强大, 所以为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发挥公众的作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十分强, 并且生产力相对较低, 环境保护行动未能全面开展[5]。因此,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每年将财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教育人才和购置宣传设施上, 从而确保宣传活动有效开展, 因为只有教育单位人才结构更加完善, 才能健全宣传工作。同时良好的宣传设施有利于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听、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从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 全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并开展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让全民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活动, 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些工业和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使得环境不要受到威胁, 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展开了研究, 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目标,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得社会公众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1) :10-15.
[2]李成金.云南湖区公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浅析[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Z1) :30-32.
[3]梁光源.提高宣传实效服务环保大局[J].环境, 2014 (3) :36-37.
[4]钟新.全民参与:培育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环境宣传教育[J].环境保护, 2011 (12) :32-33.
论融环境教育于养成教育之中 篇9
一、从身边入手,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手册》三年级下第五课《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第六课《“我要学”》、第七课《学问常识、学学问问》、第八课《脑子是越用越灵》都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设的,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挖掘课文的内涵,因势利导,或点拨深化,或引申升华,将作品蕴含的教育内涵适时给予展现,让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明白环境的重要性,没有安静的环境,贾逵不可能在篱笆旁“天天听、天天记、天天背”。同时,我又结合我们班在创建“绿色班级”行动中,大家用废弃的方便面盒、易拉罐(上面剪去一截)种的盆景,引导学生做任何事都“贵在坚持”。刚种好盒景时大家劲头十足,天天有人浇水,可过了几个星期,浇水的人就少了。通过种花浇水,我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可以美化我们的教室,可以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养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还须有良好的写字习惯,良好的写作习惯,等等。在学习养成教育的课文后,我就请学生写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他们有时不知写什么,我又充分利用我们种的盒景,让学生观察教室的盒景和学校生态园中的植物,他们发现教室里的盒景叶子上有厚厚的粉笔灰。学生不仅写了观察日记,而且明白了教室卫生的重要性,以后每天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明白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还设计了环保窗口,并制定了“四爱四不”环保公约:爱护地球家园,爱护校园环境,爱护一草一木,爱护野生动物、不乱丢果壳纸屑,不攀折树木花草,不随地吐痰,不浪费粮食、水电,把环保公约归纳到养成教育《月考表》行为规范之内,建立了绿色中队,每天回收废纸,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习惯,并提出了“红湖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口号。
二、深入家庭,做父母的小帮手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还需家庭的配合。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环境教育的成果,并本着“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一个社区扩大到一座城市”的思路,我利用学生与家庭、学校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将环保行为带入家庭,与家庭成员一起实施家庭环保计划,使每个学生家庭的日常活动和行为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生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我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手册》三年级下第九课《为父母排忧解难》,结合我班具体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庭绿色活动。让学生向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讲环保、宣传环保知识,教育家长,举行家庭绿色行动,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煤气,减少垃圾排放,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利用,选用绿色产品,坚持绿色消费,使用无氟冰箱、节能电器、无磷洗衣粉和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餐具,降低生活娱乐噪声,对不环保的行为进行劝阻和教育。学生和家长一起负责一项环保责任,如认种一棵树、一盒花和一片绿地,清洁一方净土,等等。我们制作统一的“绿色行动登记卡”,在实施过程中记明行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见证人等,把绿色行动落到实处。
绿色行动进入家庭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家校联系单》家长寄说中,任恬的家长说:“在家里任恬认真向每个家庭成员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并建议买菜时不要使用塑料袋,带菜篮或环保袋。“孩子现在能自己做一些家务,自己的东西做到了自己收拾”。邱杨的家长说:“邱杨几次在路上看见废纸或破塑料袋,能主动拾起丢入垃圾桶。”申令的家长说:“申令现在会常常去打扫楼梯,并要我们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王珍的家长说:“上次我去买菜时,看到有青蛙,就想买,王珍坚决不让我买,说青蛙是益虫,不能吃。”后来王珍还写了一篇作文《我不吃青蛙》,被选登在校报上。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了通过学生影响家庭,使绿色行动进入千家万户。
三、走进社会,确立善恶观
人的行为往往受环境、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道德观念往往支配着人的行为。而一个没有环境道德的人必然会随意破坏和污染环境,且对环境的脏乱无动于衷,所以学校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
我在上《关心有困难的同学》、《关心孤寡老人》、《关心残疾人》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同情弱者、关心弱者、帮助弱者的美德,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确立环境善恶观。带学生到红湖路社区,进行“你丢我捡”活动。学生带了卫生筷、塑料袋,走街串巷,看见废纸、废塑料袋等就捡起来。在“捡”的过程中,学生再次体会到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丢”是一时方便了,可一“丢”就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丑陋的行为。“捡”是吃力的,但这是一种善的行为。通过这一活动教育,学生明白了不能随便“丢”,要从自己做起,要自觉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们还与城建办取得联系,走上街头,打扫卫生,为争取文明城市出一份力。学生从行人的赞语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是行善积德;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到持续发展就是作恶积怨。
四、走进大自然,树立远大的志向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手册》三年级下第一课是《树立远大的志向》。邓小平曾说:“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立志为人类作贡献。”可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树立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呢?我认为爱美、赏美、追求美是人类特有的天性。黑格尔说:“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感悟美、体验美,可以使人产生远大的志向、执著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人类智慧和个性的高度、自由发展与完善,身处优美的环境之中,就会感到惬意和舒适,就会精神振奋,激起愉悦的情感并融进环境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感到人的价值和主体创造力,使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所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更能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课堂上我给学生看《张家界的风景》影片,并观看九寨沟的风景图片,等等。在欣赏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远大志向的必要性。课后我要求他们走进大自然,并写成文章,同学们写了与环保有关的《金华外滩的哭诉》、《美丽的长江你在哪》、《我家附近的变化》等。
此外,我不错过每一次活动。2011年春游我们去了大黄山公园,观赏了孔雀,领悟了青山绿草的美丽,享受了烧烤的乐趣。烧烤完毕后,我们清理了垃圾,可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把报纸、塑料袋扔进还有余火的炉中,发出一股难闻的味儿。我抓住这一机会,告诉学生塑料袋燃烧之后放出的是有毒气体,花草树木会因此枯死,使学生再次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还结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制作了绿色心愿卡,培养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做环保小卫士。
班级环境教育刍议 篇10
一、加强班级和谐环境教育
所谓班级环境, 主要是指班级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 是影响班级教育活动所特有的无形的育人因素。教师要重视并善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气氛, 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应着重从下列三个方面努力:
1. 教师要有高尚的教育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 在班级中主要表现在教育情绪体验、教育语言、教育动作、神态及教育艺术感染力等各个方面。在施教过程中, 教师应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 与学生接触时要温和慈祥、平易近人。
2. 教师要有积极的教育情感
在班级教育过程中, 教师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或微妙的神情暗示, 都会起到调控学生情绪变化、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提高教育效率的积极作用。因此, 教师要潜心设计教育情境, 发挥具有情感特征的班级教育信息反馈和评价的作用,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受教育状态。
3. 教师要有调适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 随时提醒自己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表现和变化,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 促使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二、注意学校周边环境, 确保良好的班级环境不被湮没
1. 教育学生远离娱乐场所
乡村的娱乐场所主要有台球室、游戏厅和网吧, 有的店主为谋取暴利、不择手段。学生由于天性好奇, 经常出入这些调唆和诱惑并存的娱乐场所, 无形之中就会染上坏的思想。要教育学生远离桌球室、游戏厅和网吧, 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不要让其沉溺于其中。
2. 慎对周边摊点
校园周边摊点林立, 纸屑、果皮、食品袋散布校门口, 不堪入目, 一片狼藉。不仅环境卫生差, 食品质量更是堪忧。校园乃育人的摇篮, 文明之窗口, 学校周边却摊面泛滥,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育人环境。学校除了对学生要加强教育之外, 还必须与有关部门协同治理, 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健康有序。
浅谈环境教育 篇1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可以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1]也就是说,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
(二)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中,对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感受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成人和少年环保意识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我國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明显高于成人。这个发现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三)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要求
我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立法工作,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归根结底也是环境意识的问题。公众环境道德素质低,导致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的,随地吐痰的等等;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价值观不正确,导致其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惜以污染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责任感淡薄,导致其在环境执法中,玩忽职守甚至放任纵容。
当今法治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的环境权作了多少立法上和执法上的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决定公民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性因素。
二、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要探讨环境教育的定义,需要清楚地界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环境包括社会、物质和生物三个方面,因此,其内容必然涉及各个领域。环境内容之广,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整体过程。因此,环境教育也必定具有跨学科性质。
第二,环境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级各类教育领域中的环境方针和政策,环境教育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第三,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也就是说,在环境教育进程中,要逐步唤起受教育者对环境问题的意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使人们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培养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理解力之后,还必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然而这种技能的运用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经济、社会的知识。因而,环境教育还必须使人民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为止,世界各国除了英国设有专门的国家环境教育委员会,美国设有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及环境教育司以外,其他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类似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有关环境教育工作的设计和开展多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其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的。笔者认为,受教育机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限制,由这两个部门兼管环境教育的开展,无形中,就会降低环境教育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这样,既不至于造成机构的过于庞大和臃肿,同时又将环境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落实。
(二)尽快制定环境教育专门立法
当前,世界上,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就只有美国。美国的环境教育法的颁布时间分别为1970年和1990年。当然,这两部环境教育法的出台背景和立法目的有很大的不同,现行的1990年环境教育法的立法背景是当前美国境内的环境污染物的泛滥及国际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海洋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性气候变暖等问题都对美国公民的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立法目的是增强国民对环境的了解,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供财力支持,吸引青年人学习环境教育专业,培养他们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美国公民的水平和程度,正如笔者在上面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进行简单介绍时所显示的那样。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公民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用于环境教育的资源也很不足,因此才有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杨明,唐孝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环境教育的诞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吉奥尔当.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与学习原则[M].高如峰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注释】
[1]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59
[2] 该项调查研究项目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立项,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的一项全国规模的大型抽样调查研究项目,于1999年5月30日结项。
环境法制教育 篇12
( 1) 缺乏法律来规范环境法制教育。从“第一个 五年普法 规划”到“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要是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市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政府机构改革后“三定”方案赋予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法制宣传教育缺乏稳定性和法律规范,导致有些单位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看成“软任务”,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为使环境法制教育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应借助相关立法,规定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环境法制观,并能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美国早在1990年就颁布了《国家环境教育法》,对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作了详细规定。依据该法,在环境保护署下设环境教育处、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国家环境教育与培训基金会。
( 2) 环境法制教育机构及人员缺乏。虽然,长株潭各地环保局均成立了专门的法制宣传处,有专人负责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有些地方还将普法依法治理纳入单位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比如浏阳市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了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纳入了各级人大监督检查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了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梁仲亲自担任组长,全市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各级普法办经常开展活动,规范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层次与水平。可是与环境法制宣传繁重的任务和所涉及范围过于广泛相比,湖南省从事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的机构和人员都远远不够,无论是环保部门专职的法制宣传人员还是民间机构参与法制宣传的人员都达不到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国内外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民间机构在促进环境保护宣传及推动公众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间机构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例如长沙市雨花区2009年成立“绿色联盟”组织,虽然发展迅速,但社会影响力有限。
( 3) 法制宣传经费保障问题。五年来,湖南省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决议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本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协调,各地经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市州达到了人均0. 1 ~ 0. 2元的水平。特别是省本级财政经费五年里三次提高,从全省人均不到0. 03元增加到2014年的人均0. 1元,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为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长株潭试验区在“五五”普法期间也将普法经费大幅度提高,比如浏阳市普法经费标准大幅提高,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按人均0. 5元、0. 4元的标准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分别比“四五”普法期间提高了150% 、300% 。[1]但是,落实到环境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还是远远不够的。
( 4) 未能严格追究不履行《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 以下简称《条例》) 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条例》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条例》规定,对不履行 《条例》规定或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对无故不参加年度学法用法考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司法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单位责令限期参加补考。但是,目前尚未有对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追究法律责任,没有做到严格执行《条例》,导致有些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
二、湖南环境法制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 一) 建议制定《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教育的地方条例,这部条例不仅填补了我国国内环境教育立法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地方环境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环境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全民化,对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民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会使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环境法制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责权利义务更规范、更持续稳定、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并有了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举例来说,浏阳市“金塘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制定了环保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具体行为,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金塘村环境保护村规民约》,对环保宣传、牲畜防疫、环境美化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在全村明确规划了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让生猪养殖逐渐远离村民生活的中心区域。
( 二) 将普法宣传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1. 与湘江母亲河保护紧密结合
湘江的保护和治理一直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关注的焦点。2009年9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北京主持召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会议,成立了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组长单位,环境保护部、湖南省政府为副组长单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 以下简称《方案》) 编制领导小组,正式将湘江治理提升到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在此之前,湖南省政府成立了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财政等多个部门为成员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流域治理工作。之后,国家八部委专程来湘调研,院士专家论证会、国家部委协调会相继召开。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方案》,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方案》涉及湘江流域的长沙、株洲、湘潭、衡 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8个市,提出了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三大重点任务。经过治理,铅、汞、镉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将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 左右。[2]“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让湘江成为一支流淌文化的河流,成为一支流淌哲学的河流,也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是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提出的目标。“两型社会”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设立“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少年生态监护站和监督岗、“保护母亲河”行动环保接力赛、“美丽家乡母亲河”评选活动等主题系列活动。
2. 与建设项目环保工作紧密结合
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使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长株潭环保局对该法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大大地提高了环评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引导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生产项目,确保污染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控制和减少排污量,推进工艺设备改革、技术改造和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产生量。通过宣传,试验区各级和企业生产经营者均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质疑、接受到支持,工商、发改、建设等部门均十分支持和配合环评工作的开展,企业经营者均已能自觉地申报环评,环境保护的源头工作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3. 与专项整治行动结合
2010年以来湖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同时,还会同环保等部门进一步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审批、违法建设行为。此外,还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湘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有色、化工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督查。根据湖南省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部署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湖南省环保厅对永州、衡阳、株洲等湘江流域8市的水污染综合整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对工作进展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运行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据统计,共对其中的28个项目下达督办函,取缔关闭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企业21个,对42家违法企业下达停产整顿、行政处罚通知书。[3]
4. 与处理环境纠纷相结合
加强宣传,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纠纷事件妥善处理,认真处理好信访案件;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均公布宣传; 加强高中考考场、考生宿舍以及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场所周边环保宣传与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局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度,切实加强领导,职责到位,责任到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扎扎实实地履行“接到环境投诉二天内赶到现场处理”的承诺,建立健全信访案件回头看制度。对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到“五个不放过”: 一是对上级环保部门批转的、交办的信访件不放过; 二是对区委、区政府领导交办的以及其他部门转办的信访件不放过; 三是对人大、政协提案所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放过; 四是对新闻媒体曝光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放过; 五是对群众直接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不放过。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得当,让群众受到环保教育的同时,提高了自我环保意识,收到了环保普法宣传应有的作用。
( 三) 培育环保民间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环境质量问题与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每位市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政府部门力量有限,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后,难以对实施效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 ( ENGO) 能够很好地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因此,应继续鼓励和引导包括“绿色联盟”在内的ENGO的发展,利用ENGO扎根基层群众的特点,实现对市民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宣传工作。ENGO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发现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不断完善。ENGO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ENGO的宣传教育,便于在社会上形成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从长远利益看,ENGO的发展与壮大,对于长沙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浏阳市“金塘模式”中的环保促进会是在完全尊重村民自主意愿的前提下,由19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党员组成的金塘村环保促进会。此促进会加强环保自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宣传环保科技知识,督促环保规划落实,监督环保村规民约执行,调解环保民事纠纷。
( 四) 建立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保障机制
环境教育需要 从资金、人力、物力、场所和监督等方面保障。台湾通过设立环境教育基金来保障环境教育的资金,其来源有政府财政预算、自废弃物清理法之执行机关执行废弃物回收工作变卖所得款项、自各级主管机关收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或自治条例之罚款收入、基金利息、个人或单位或团体之捐助以及其他收入。笔者认为湖南省设立环境教育基金的条件并不成熟,原因在于我国对基金的管理弊端凸显,各种基金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却滋生贪污腐败,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捞钱工具。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做法,环境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和单位预算更加合适。对于环境教育人员编纂安排的问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需要和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程度,以及环境教育宣传普及效果和程度,以便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固定而设施良好的环境教育场所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物质基础,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整合规划具有特色之环境教育设施及资源,比如植物园、博物馆、焚化厂、资源回收站,甚至一片湿地、一段河川或一个社区,只要经营管理者发挥这些场所本身的特色,设置解说人员及规划良好的课程方案,经过审查均可以认证成为环境教育设施场所。
( 五) 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
环境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对本单位各部门落实规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在每年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能完成学习任务、法制宣传任务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已经颁布施行的《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中相应的条款追究法律责任。
摘要: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定。在诸多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活动中,环境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绿色湖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目前湖南省环境法制教育的对象、主要内容、宣传教育机构和人员配置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需要制定《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使环境法制教育行为更规范、更持续稳定、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环境法制教育工作应该将普法宣传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培育环保民间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法制教育;建立环境法制教育基金,等等。
【环境法制教育】推荐阅读:
环境法制建设07-14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10-07
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05-28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09-09
改善教育环境07-21
双语教育环境05-18
教育环境支持05-22
教育心理环境08-03
教育环境创新09-11
环境安全教育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