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教育

2024-09-21

环境艺术教育(通用12篇)

环境艺术教育 篇1

0 引言

近二十年以来, 高校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普遍是专业教育的单门课程孤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 课程教学的模式常常是以一位教师为教育主线, 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出现。这种简单传统的教育模式, 脱离了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使教学凌驾于设计的现实性与纯理论之间的尴尬境地, 使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系统的深入学习和训练, 从而影响到环艺教学的落实和发挥。

这些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已有不少院校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应用有所侧重地做出调整与改变, 比如注重与外校进行联合教育来加强全面训练, 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改变现状, 走出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之路。

1“校校联合”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

高校美术环境艺术教育在不断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开展了多种多样、有中国特点的尝试, 衍生出了强强联合型、优势互补型和对口支援型等模式。

1.1 强强联合型

这种类型是构建以专业教育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平台, 以提升教育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为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目的。通常是合作两校签订合作协议, 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合作方式有举办双方论坛、交流会、专家讲座、开展实验班、开展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可以互派教师兼职兼课, 联合组织有关技术支持项目和课题。实现专业信息转播和教学资源共享, 开辟合作平台等。比如南京大学的建筑系大一构成课程与南京艺术学院结合, 安排建筑系学生去南京艺术学院学习, 可以利用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实验室, 提升南京大学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1.2 优势互补型

这种类型是指教育类型不相同, 专业化明显的院校与自己相关跨界学校开展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交流、学习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教学目的。这种类型主要出现在专业性强, 涵盖面广泛的专业院校。比如我校此次教改, 就是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设学院。我校环境艺术专业, 主要以艺术类为主,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设学院, 主要以建筑为主。此次联合教学, 相互可以提高自身所欠缺的部分, 补充专业知识,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 对口支援型

对口支援型一般是指优秀院校对一般院校的对口支援教育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 (1) 派遣教师, 优秀院校作为一般院校的长期师资培训基地, 可以尽可能地提供给一般院校教育资源、专业信息, 同时可以选择派遣一些优秀院校的教师做访问学者到普通院校作指导、讲座。 (2) 管理交流, 双方不定期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管理模式交流, 以提高一般院校的整体教学和管理水平。 (3) 联合办学。

2 联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学生素质

专业水平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 在普通院校, 学生由于接受外来知识的渠道面窄, 专业技能提升有限。学生可以通过“校校联合”这样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在两校间得到的知识面和信息量, 一定更加广阔, 不仅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阅历,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2.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工作科研任务繁重, 除了进修以外, 想要了解和提高自己比较困难。通过“校校联合”这种模式, 就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与相关专业的同行进行交流补充, 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2.3 有利于学院共同发展

通过“校校联合”这种模式, 可以更新传统观念, 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如果将“校校联合”这种模式经营的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也可以成为吸引生源的一个招牌, 称为发展学校专业特色的一个契机。

3 联合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通过上述各种模式的学术交流合作, 可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使得学校更新办学理念, 提高管理、教学、培训的水平。但是面临实际操作, 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3.1 协调支持的问题

在不同的学校, 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别。特别是专业建设不够好的一些院校, 也许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只重视形式化、理论的管理, 无暇顾及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协调。也有一些院校, 对于自身的教育资源信息存在着保护心理, 不愿意与外校进行分享。必须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经费问题

展开“校校联合”的教学合作, 难免产生相应的经费。那么学校对于此次教改的投资, 直接关系着教改合作的数量和质量。解决此项经费, 必须使学校认识到该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并予以支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抗的外界因素, 会给教改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校校联合”这种新型教育模式, 带给学生、教师、学校的正面反馈和帮助是不可预估的。所以, 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 扫清教改道路的障碍, 认真部署教改措施, 必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君君.浅谈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业时代, 2007 (4) .

[2]栾晨.“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7.

[3]石鑫炯.校校联合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人才定制[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20) .

环境艺术教育 篇2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DD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试论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 教育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76—02

环境艺术教育的关键点是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存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生活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对物质需要提高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精神需求,对环境的艺术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观念的更新。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 环境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理性的思维和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艺术设计学生。环境艺术专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室内界面和空间以及内含物等各个要素设计的内容。此外,还有对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室外空间和广场以及街道的设计等,对所在环境中的建筑和雕塑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内容较多,从而使其相关艺术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增设了环境艺术的内容。例如建筑的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等好多艺术设计都包含了美学的内容。随着这种设计领域的逐渐拓展,一些跨界设计也将环境艺术设计囊括其中,例如舞台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设计等。从所有的设计领域可以得到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此外,还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设计的专业,其自身和其他的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

二 环境艺术教育的具体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本身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专业设计,但是在教学中还存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国一些院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相同点,一般将环境艺术教学的模式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学习,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紧接着是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的创作,其中公共基础所涉及的课程有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主要是美术类的基础课程,分别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第二部分是对环境设计的原理进行学习,包括设计的概述、建筑制图、表现手法和室内设计等,此外,还要对相应的设计软件进行学习。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室内设计为主要设计阶段,将建筑设计和主干设计作为主干设计,根据这些设计内容对学生进行设计训练,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具体的设计过程。最后的毕业设计创作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检验,总结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但是就环境艺术的学习综合进行考察,我国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是课时的安排没有合理的时间点,一些专业课程的设计大部分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进行安排的,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平衡。其二是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纳入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但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培训,最终使得他们难以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过程。环境艺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而是更多的将学生留在学校,没有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找到应有的平衡点,最终使得学生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环境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最终会导致学习失业。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存在着许多失业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体系的建设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严重的脱离实践,学生对设计流程和设计环节不也够了解,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的清楚。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将实践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计划过程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这项计划很好的进行实施。部分高校对艺术专业的认识不够到位,虽然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但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设置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投入,导致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也缺乏合理的规划和领导。还有一些学校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盲目的为学校引进大量的毕业大学生或是研究生进行教学,由于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对环境进行设计的经验,因而对学生也是很难进行指导。最终使得师资队伍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 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环境艺术教育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分析

在环境艺术教学过程中,学校主要是对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也会增加一些艺术创造和艺术设计进行培养的课程,虽然具有全面的基础教育,但是没有对学生的技术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技术层面的知识。学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实践和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避免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确保他们的设计更加合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缺乏创意。设计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技术和生产的基础上具有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基础层面的课程体系设置,将技术知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研究性的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全面的认识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运用新的工艺对专门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学习一些具体的设计手艺,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40926

(二)在环境技术教育中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开方式的教学方式是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社会化和学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让学生和社会实现密切的交流。主要是促进学校的教学和教师的科研走向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促使家教育和社会产生能动性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设计教育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顺利实施,学校应该投入资金成立教学实验室,环境艺术实践基地和材料的考察中心,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环境艺术专业的工作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基地和平台。此外,学校应该面向社会承接设计和工程的具体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地基,还可以通过实训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工作任务,加强对学生专项技能的培训和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

为7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引导的实践工作室,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和环境设计竞赛的项目。在开始设计之前,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设计材料进行观察,通过对设计材料的研究和设计工艺的了解预测设计的效果和最终的成果,从而更好的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做草图的模型,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各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对教学实践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环境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学校进行教学都是将实践教学放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后很少有其他的机会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后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学习设计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这时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进行学习。最终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原因在于学生对学习本身不够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学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实践,具体的安排情况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据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加大实践环节,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环境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以及不同的考察活动使得教师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此外,还应该将教师分批的送到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在技术领先的单位进行实习,与一些高技术的人才进行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得以提高,能够带动整个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学习的成果提高最重要的是有老师进行指导,只有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的设计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锻炼教师的能力,还应该在教学中不定时的开展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让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在学校开展讲座,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新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传授给学生,为环境设计教育注入新的设计理念。

结束语

环境艺术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不同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相应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更好的理解设计的理念和内容,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做好创新工作,才能为社会服务。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但是没有设计经验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设计好的学生,所以为了提高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首先应该从教师的培养入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才能为教育奠定较好的基础。

环境艺术教育 篇4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实中总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语———“我没有艺术细胞,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修养,欣赏不了高雅的艺术……”在很多人心中,都把艺术屹立于一个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海拔之上,因为艺术是属于那些有专业修养的艺术家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障碍,传统的艺术教育难辞其咎。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这是对艺术教育功能的勾勒。从中不难看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我们的艺术教育又怎样呢?

身边学艺术的孩子忽然多了起来,各种艺术兴趣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衬出这种“高热度的繁荣”。而滚滚的热潮中,却不时出现一两个令人心寒的冰点。报载:一个在强压下学钢琴的女孩,为逃避每天的“苦役”,为追求一生的解脱,竟忍痛自断手筋。另有一个同样服“苦役”的男童说:“我真希望我们家穷,穷得把钢琴卖掉”。

我们的艺术教育在“繁荣”的衬托下凸显的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在这样的怪圈中,艺术教育不可能真正繁荣起来。

一方面,艺术教育与儿童年龄成反比关系。在早期幼儿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艺术教育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校和家长却逐渐将注意力转投在与升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上,艺术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校不开设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学科。另一方面,学习艺术的目的显示了过高的功利性而缺失审美体验。各种艺术类培训班都是以考级拿证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这是他们取得广大生源的筹码,各种艺术考级和招生加分,形成了推动家长踊跃给孩子报名的助推器。艺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挂钩,这样的艺术教育与我们的初衷相差甚远,这样的学习,使得孩子不快乐,更不用说艺术修养的提高。

二、艺术教育,路在何方

儿童的艺术天分是天生的,儿童有艺术的潜能,但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天分会逐渐萎缩?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众所周知,艺术是一本最佳的儿童启蒙书,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让艺术教育走出误区,回归原貌,真正发展起来呢?

首先应该对艺术教育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审美情趣、观点、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整体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接受者。“艺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声音、形体、色彩来表现他们的自我。艺术使多种感官和感觉更为活跃,它们不是形同虚设,而是持久的表达手段。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关心技能发展一样关心人的发展,艺术则允许每个学习者展示他的作为人的潜能。”

艺术教育是提升个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完美人格的构建要靠听觉、视觉、形体与言语这四种器官的综合运用。艺术教育通过身心一体化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的体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表达,使学生情感丰富,心灵净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性、自尊心、自我悦纳、自我表现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全方位参与的形式,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培养学生合作与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人化、文化、美化。艺术教育从审美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发潜能;以律动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体能,进行气质熏陶,是人的人化、文化、美化的最佳形式。艺术是与心灵一体的,它借助于音符、文字、色彩、图案、形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味生命过程的流动,体味生命本体的存在,从而把个性与情操、形和神、表和里合而为一,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美化,对人的本性的培养和提升。它与人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能愉悦身心、陶怡情操、涵养性情,最终使人的心灵崇高、情感纯洁、理想远大。能培养学生对待自己、对待艺术、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审美感受和理性的平衡,使自己的身心、自己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升华和提高人的美,创造人的美和美的人生。此外艺术教育还有道德教化、促进心理健康等功能。

其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再认识。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枢纽。早期教育不宜过早局限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种技能的训练中,而应练习一种共性素质。“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艺术教育包括了对色彩的感觉、对形体的感悟、对律动的捕捉,是最完善、最直接、最富有情感、最饶有趣味,也最能被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它能打通德、智、体、美、劳、心的关节,起到“1+1>2”的效果。

作为家长,不应在孩子早期就给孩子划定学习的范围,而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艺术教育,不应过分功利地追求各种考级证书和比赛,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发现艺术的美,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生活中鲜活的艺术,不要让“学琴”的乏味过早地使孩子产生对艺术的厌烦感。兴趣的培养要重于技能的获得,良好的动机是学习的加速器,儿童在艺术的学习中如果体验到了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持续下去,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再次,艺术教育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园地百花齐放,允许各种风格、流派的共存,允许不同看法、行动的存在,在音乐、舞蹈、绘画、写作等课程和活动中儿童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全面开发人脑,点燃天才的大脑火把、激发无穷的潜能、照亮孩子成长的路,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澎湃的激情、强烈的好奇、全面的参与中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艺术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情感性的活动,是创作者体验的过程。理想的艺术教育应该一方面充分地保护儿童原有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诗性智慧,使他们不失去自身的完整统一性,从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诗性,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该对艺术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精神。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向综合方向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向人的本性的回归。我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混生、综合的,书画本是一体,诗词与音乐不分家,说唱、戏曲等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人类感官的综合运用更有利于形成人的心理结构并促使人的本质发展,有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本能和本质发展,避免各种感官的人为分裂,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结语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其自身的平衡发展。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培养真正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摘要:艺术教育在今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是, 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本文将就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寻找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教育,误区,审美教育,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艾伯利斯, 霍弗, 克劳特曼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

[2]何奎莲.艺术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0) .

[3]张卫民, 肖玉.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1) .

[4]李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

[5]赵世兰, 郭建民.“本能的缪斯”为“艺术热”带来的启迪与思考[J].艺术研究, 2007 (1) .

环境艺术教育 篇5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

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

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

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

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

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

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

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涤宇.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两位学者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为例[J].建筑学报,(9).

环境艺术教育 篇6

摘 要:艺术教育作为发展和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和发展,但在艺术院校这个本身就以艺术教育为主的特殊院校中,怎样利用好自身艺术教育的优势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考变得更加重要,如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和特点,那么反而会成为素质教育在艺术院校中发展的阻碍。

关键词:普通高校 艺术院校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已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

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全国教育系统的重视,并将素质教育列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进行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为了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美育已被明确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而实施美育其根本形式就是艺术教育。

在“试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作者阐述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植‘人的心理发展,是影响和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是通过实践和学习使人素质上的缺陷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而这种‘通感的作用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教育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普通高校中的艺术教育

普通高等院校现在已开始注意到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开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艺术教育能通过富有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直接产生影响,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方面,在促进人的健康心理要素的成熟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不再把艺术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把艺术教育提上议程,开始重开展与艺术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及课外活动。

不管如何的重视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和普及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因为本身素质教育中就包含了艺术教育。

三、艺术类专业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就能够完成是误区

既然普通高校现在着手开展艺术教育来发展素质教育,那么专业的艺术院校是不是在自身的艺术教育中就能完成素质教育呢?

艺术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和课外活动都是与艺术教育有关的,但是不能认为普通高校搞素质教育大都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自身的专业教育中就能够完成。

因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不能光注重自己专业方面的学习,只关心跟专业有关的课程。如果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艺术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方面的教育,那么就变成本末倒置。

文化知识虽然对专业方面的作用不是这么显性的,但是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会渐渐认识到个人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就越强,提高审美素质的主观条件就越好,比较容易进入到较高的审美境界。所有作品的呈现,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没有生命和灵魂的物质,应该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是作者表达观点和情感的一个载体,能让观看的人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意境。所以作者如果有丰富的知识文化和生活阅历,那么他的作品是不会空洞和乏味的。

四、艺术院校如不能利用好自身优势开展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艺术教育,优势将成为阻碍

艺术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可能有其自身的优势,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也很多。不管是大师作品的鉴赏,学生作品的展览,还是各种晚会等都是在艺术院校中此起彼伏。的确给予了学生们很多的艺术熏陶。也正是因为专业艺术院校的这个特点,那么怎样加以引导,正确用好这种优势的问题就变得更需要思考。如果不能利用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氛围浓厚的特点来推进素质教育,只是重专业而轻素质那么反而会把优势变为劣势,成为素质教育开展的阻碍。

艺术类学生的思维属于感性、多方位形象思维,对逻辑的知识兴趣不高,认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专业发展没有帮助,其实也是个误区。未来社会中的艺术人才竞争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科学知识、人文社科却是体现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

所以,在其他高校利用艺术教育这个有效途径来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艺术院校如不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反而因为这个特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认为普通高校搞素质教育大都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自身的专业教育中就能够完成,那么不但不能推动素质教育,反而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开展。

五、利用艺术院校特点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把素质教育穿插在专业课堂教学中

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大都是跟专业技术有关的,不能只是把专业课中的表现技能与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出现重知识传授轻深层内涵理解的现象。因为掌握某种艺术表现的方法并获得相关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还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艺术作品鉴赏联系起来,除了能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外,更要理解艺术家的美学观点,艺术表现特征和一些时代背景等,从一件作品入手,延伸开更深层的内涵,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获得一种积极进取精神,从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中汲取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

2.在各种专业活动中贯穿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开展一些跟他们所学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的活动,他们兴趣不高,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但是如果开展的活动是跟专业有关,那么就有较好的反响。另外就是艺术院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独特,会出现纪律观念不强、没有团队精神等不好倾向。那么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加入一些素质方面的教育,或许就比机械性的往他们头脑中灌输素质教育要强得多。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现阶段的目标,而艺术教育作为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起着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普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来加强最终的素质教育,而作为专业艺术院校本身就是以艺术教育为主体,但是不能误认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自身的专业教育中就能够完成,而是应该利用自身专业院校的优势和特点来更好地发展和推动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各种专业课程和与专业有关、无关的课外活动中,最终让艺术院校的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都得到更好的提高,成为有综合素质竞争力的人,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刘芳.试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M].教育与职业,2007:87-88.

3.冯兰芳.要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1997:8.

4.马振海.素质教育读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5.孙丽春等.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环境艺术教育 篇7

一、健全体系, 加强管理

1. 分层管理, 加强规划。

学校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分工明确, 并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保证艺术教育始终有主管校长、主管主任参与, 日常工作由艺术教研组大组长负责的分层管理制度。专门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在每个学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单独设立艺术教育工作。

2. 保障教学, 保证经费。

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保证开齐学科, 开足课时。保证艺术学科的教学经费;选送教师多次参加省、市艺术教师培训和美育研讨会;定期添购教学设备, 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完善美术教室、艺术活动室的设施, 为艺术学科教学内容多样化, 艺术活动常规化提供了保障。

3. 强化普及, 改革评价。

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学跳校园集体舞, 开展各种艺术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艺术竞赛活动, 使艺术教育普及化。改革艺术学科的评价办法, 改变原来的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如:美术学科将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成绩与学期末的考评成绩结合起来, 音乐学科不但有学生的演唱成绩, 更有学生音乐知识的笔试成绩, 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专门设计了成长档案袋等等。

二、开展活动, 提高实效

学校在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方面注意精心选择内容, 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指导。

1. 选择活动内容。

在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精心设计学生审美实践活动。如2007年开展的“世界经典战争影片展”、“铁西新变化”学生摄影展;2008年开展的迎奥运系列活动, 又如清除小招贴行动、暑期夏令营、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为低保户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 使学生体会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 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并有意识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 进行审美指导。

在学校每次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之前, 学校都要结合活动内容进行相关的审美指导, 以保证审美活动的实效性。如在学生看电影活动中, 每次德育主任都要事先了解影片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课内课外, 全面推进

1.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1) 提高专业课水平。

学校艺术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 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教师在艺术课教学中更多地体现艺术学科的经典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如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民歌赏析专题, 选取了地方色彩浓郁的《月牙五更》、《小拜年》、《新东北风》等东北民歌;带领学生观看世界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猫》等等, 为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典范;将相声这一曲艺形式引入课堂, 让学生欣赏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的作品, 不但增强了课堂的愉悦性, 更展示了艺术的人文性, 等等。

如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努力开发和挖掘教材,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做细做好。武老师在教授《枝条繁茂的大树》一课时, 抓住教材中的美术语言,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通过探索掌握并总结出吹画的技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邰老师的《陶艺创作》一课通过介绍秦汉唐三个朝代陶器的不同特点, 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渗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以引导学生共享人类文化资源为主题, 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开展多学科渗透。

除了艺术学科之外, 我校还注重其他学科的美育渗透。在学生的心目中, 所有的学科均有美的特色与它的迷人之处。例如历史课蕴含的社会美、艺术美;政治课中蕴含的道德美、人性美;语文课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数理化中蕴含着逻辑美、辨证美等。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在加强个人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 最大程度地展现教材中的审美要素, 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享受美, 体验美。

2.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几年来, 学校先后组建了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 如素描组、水彩组、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 曲艺队等。学生们的许多作品不但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中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而且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相关演出,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如曲艺队的群口快板《劳模颂》, 先后在全区“劳模进校园”启动仪式、团区委“五四”青年节汇报演出、工人文化周活动中进行演出, 受到区领导及新区百姓的称赞, 舞蹈队创编的舞蹈《春风里, 阳光下》获得沈阳市“舞动青春”校园集体舞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 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大合唱比赛, 并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艺术活动。如在“世界禁毒日”开展禁毒漫画大赛, 在迎奥运网上举办绘画大赛以及“心系汶川”板报展览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更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校育人水平。

3. 以校本课程为补充。

(1) 开发美育校本课程。

我校在2007年参加了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 并承担了《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目前我校的音乐和美术校本课程都已经具备了雏形, 并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补充。

(2) 利用地方艺术资源。

近年来, 东北地方曲艺二人转红遍全国。我校充分抓住这一时机, 将著名的二人转演员请到学校, 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知识和表演技能,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华, 使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

四、提高品位,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艺术化, 并非简单的绿化、静化与美化, 而是“本着教育性强 (融德育、美育、科学教育为一体) 、品位要高、独具特色 (形象感人、陶冶情操、美化校园) ”的要求, 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近三年来, 学校先后投资百万余元, 粉刷了教学楼, 进行了楼内基础建设的改造, 铺设了塑胶活动场地, 种植了观赏植物, 添置了崭新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和新型健身器材, 使原来单调的校园环境变得色彩生动, 充满活力。

我们努力建设“厅廊文化”, 为教学楼每层楼设立了一个主题, 制作相应的宣传展板, 如一楼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二楼的“七彩校园”专题、三楼的“艺术教育”专题、四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五楼的“科技教育”专题等。同时, 我们提倡各班级自己美化教室, 要求有特色、主题鲜明。我们在楼梯缓步台、教学楼正厅等处展出学生的艺术作品……校园环境艺术化使学校成为一个综合的感性的教育有机体, 它在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中对学生进行着真善美的教育。

环境艺术教育 篇8

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70年,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教育观。在其艺术教育观之中, 包含着一以贯之的开拓精神。在他看来, 艺术教育既要立足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 又要放眼于社会群体的审美教育。

刘海粟的教育理念, 主要体现在“闳约深美”这四个字上。“闳约深美”最初是蔡元培给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治学警句。对于此, 刘海粟曾作过概要的阐释:“‘闳’, 就是知识要广阔;‘约’, 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 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人生有限, 知识无穷, 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 以便学有专长;‘深’, 就是钻研精神, 要入虎穴, 得虎子, 锲而不舍, 百折不回;‘美’, 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1]

在刘海粟看来, 艺术是生命的表现。“任何一种艺术, 必先有自己的创造精神, 然后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若处处都是崇拜模仿, 受人支配, 则他表现的必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 并不受人的制约, 对于外界的批评会与, 也视之漠然。”[2]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 因此, “研究艺术者, 应具有自己坚定稳固的态度, 不受别人的摇动!”[3]这样一种独立人格的艺术观点充分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之中。在艺术的教学中, 不能囿于条条框框框, 而应该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 从而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

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能苛守旧规。刘海粟常以“艺术叛徒”自居, 并且拥有过人的胆略。不仅这样自居, 更是用实际行动印证自己的观点。1914年, 刘海粟在我国首倡于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 并因此而遭到封建礼教势力的围攻, 前后历经十年斗争较量才基本取得胜利。他认为“学校里一定要练习人体, 并不单是要在复杂的形体上去练习准确, 便容易去描写一切对象, 却还要启发他们无限扩张性的, 有普遍性的生命意识”。刘海粟俯察艺术教育原理形成的这一超前意识, 经过不懈的努力化为现实后, 对早年拓荒中的我国美术教育, 其功德是无量的。1918年, 他将旅行写生正式纳入教学内容, 并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 描写神州美景。这一活动由于在国内绝无仅有, 每到一处, 常常引起不明原委的群众围观, 或误解为测量局组织打样, 或猜测为绘制月份牌图钱谋利等等。然而刘海粟的主张却是分明了然:“每欲遍游国内, 写风土人情, 供人观览, 傅吾人得以交换知识, 此于美感教育、社会教育均有绝大关系。”几十年后的今天, 旅行写生之于美术教育, 已至为寻常, 然而在当年却是未有先例的教育实践。同时, 于1919年在上海美专首创男女同校, 冲破封建禁区, 体现男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美的育化和良善的培养。他在1924年就提出:“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 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同时还促使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 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这是他对“艺术教育”的整体命意, 也包含着他对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他所阐述的美, 不仅指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美, 也不仅指人类艺术创造的一种追求, 而是将生活、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良与善有机地融化其中。这一点, 从他多处的言论、文章中可以找到印证。他说:“我相信艺术是人们生命最自然的表白, 以陶冶人格至善为目标的, 足以超拔人们于悲哀和堕落, 足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换句话说, 人类有了艺术的陶冶, 方能做一个完全的人。”又说:“故救国之道, 当提倡美育, 引国人以高尚纯洁的精神, 感发其天性的真美, 此实为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见地, 显示了刘海粟明确的艺术理想, 他无疑是“真善美”的统一论者。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刘海粟当年对“美”的意义的拓宽, 对于以审美教育为主干的艺术教育功能, 势必怀抱着超越实际可能的期望, 他的“美育”与“救国之道”说, 便显然反映了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不过, 在2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氛围中, 在那种“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 却不失为有良知的艺术家们一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坦诚流露。在他主持的上海美专的办学宣言中, 曾掷地有声地说, “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社会的混沌, 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 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使命感的激励,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美专, 才得以在刘海粟及几位画友的努力下横空出世, 它裹挟着反对封建思想禁锢、弘扬民主意识的内核, 率先揭开了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的帷幕。

二、刘海粟艺术教育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刘海粟的教育思想, 主要形成于其早期的办学实践之中。其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则一直贯穿于他的教育实践之中。仔细梳理他的艺术教育理念, 我们会发现对现今的高校艺术教育仍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第一, 艺术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独立的培养。刘海粟教育思想中的个性独立理念, 对于新形势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个性独立不仅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以前的宗法的, 精神的, 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使得人丧失了个性的独立, 变得千篇一律, 无所区别。从而使得思想死气沉沉, 毫无生气。这种非个性化的教育, 使得教育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 艺术教育需要遵循个性独立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独立审美和创造能力为己任[4]。

第二, 艺术教育应注重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良善人格的培养。刘海粟认为, 艺术教育应着重对学生在美的追求和良善人格的养成上下功夫。这种观念也一直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美的发掘与创造, 让学生在这种发掘和创造之中, 感受到美的魅力, 从而树立起对美的追求。而这种对美的追求, 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内心境界, 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良善人格的养成。通过这样的路径,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现象, 弘扬真善美, 从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精神境界。

第三, 艺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宽”与“精”并存。教育中的宽与精的关系一直是教育中重要问题, 最能表现刘海粟教育思想的便是“闳约深美”四个字, 很好的阐释了艺术教育中宽与精的关系。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做到十分精通, 更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只有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博采众长, 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和人格得到升华。同时, 也能使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进而为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思想源泉。

第四, 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刘海粟为人豪放, 不拘于旧规, 敢于打破常规, 实践新的理念与做法。在其教育实践之中, 无论是男女同校还是出游教学等方式, 都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其中, 裸体模特的运用尤其掀起了轩然大波, 批评诋毁者众多, 刘海粟本人已经到了人曰可杀的地步。然而, 刘海粟不为所动, 坚持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顺应时代潮流。事实证明, 正因为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行为, 才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得到巨大的发展。而这种敢于突破陈规, 勇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是新形势下我们创新艺术教育的最好学习榜样[5]。

我国当今社会艺术教育,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艺术教育, 过于注重人才的技能提升, 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和良善人格的培养、广阔知识背景的熏陶、创新思想的培育等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认真解读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 从中我们仍能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粟:海粟黄山谈艺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159.

[2]艺公.纪念刘海粟, 我们有无限感慨——写在纪念刘海粟110周年诞辰活动之前[J].艺术市场, 2006, (3) :38-43.4.

[3]艾尚连, 邢香菊.刘海粟的治学经验及爱国精神[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128-131.

[4]封钰.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 1998, (12) :46-49.

云计算环境下移动教育环境建构 篇9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移动教育已经成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快速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使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可能。移动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已经发展了多年,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知识移植性差、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知识更新慢、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机会少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移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移动教育中,不断开发建设新的教育资源,未来的移动教育发展目标是为每个学习者量身打造个性化互联网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无界协作学习。

二、云计算概述及特点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或者可以说是这些计算机概念的商业实现。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将大量数据存于云端,并非存在本地计算机上或远程服务器上,用户如果需要获取任何数据,可通过各种设备获得。提供云服务的企业只需负责管理和维护云中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保证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存储空间足够大,以供用户使用即可。未来,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用户就可以通过任何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云端,获得信息,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捷。

(二)云计算的特征

1.云计算是各种技术的大集合,信息安全性高

云计算发展到现在,其基础技术有网格计算、虚拟技术、Web2.0、分布式计算和公用计算等。其中,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虚拟技术,它将云计算中各种部件虚拟成一个资源池,统一调配,灵活使用,通用虚拟平台来延展、迁移和备份各种应用数据。

2.云计算提供最安全的数据存储

云服务使用者可以将信息储存在云端,不用担心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感染病毒等情况出现。因为云服务有最为专业的团队管理和维护,数据存储中心技术先进,可以使任何使用云计算的用户可以放心享用其服务。

3.云计算对用户终端设备要求低

只要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登录云端,享受那里海量的数据信息。电脑并不要求有大的存储空间和快的运行速度。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维护人员为你维护硬件、安装升级软件,保障个人电脑上一切信息的安全。

4.云计算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在云计算时代,数据被保存在云端后,所有用户的电子设备只需连接到互联网上,就可以时时访问同一份数据,同时也可将自己的数据传到云端,实现与他人共享数据。

三、云计算辅助移动教育可行性及意义

传统的移动教育有两种:SMS和WAP教育站点。SMS指通过短信息服务进行移动学习,而WAP是基于浏览的移动数据教育。这两种教育都存在其弊端,SMS是被动数据接收,对已编制好的短信息进行学习,学习者无法主动与教学者进行主动、实时交流。短信息是否能够时实被发送到学习者的移动设备上,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往往会因不明原因使学习失败。WAP教育站点数量有限,学习资源也有限。此外,其收费较高,因此也很难普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移动学习很难大众化,也制约了其发展。云计算的特征正好可以弥补诸多缺陷。云计算时代,海量信息被存在云端,学习者只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可实现实时到云端选择学习内容,云计算将多台计算机进行整合,综合互联网技术,突破单一的WAP协议的限制,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享用到高速、高效的云服务。

云计算的引入,降低了移动设备的投入成本。传统的移动教育,对移动设备要求很高,需要有大的存储空间,信息处理能力也要求较高。因为移动设备软件的限制,许多手机只能访问WAP协议服务器,这使许多信息资源的传输受到限制。云计算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都在云端进行,因此对移动设备而言,只需要具备浏览器本身所需计算能力即可。这样的要求,普通的手机就足可以达到。

随着云计算的引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元化的虚拟学习社区逐渐形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社区,与社区成员之间互相分享知识,互相合作学习。云端可以存储大量学习资源并且是完全开放的,学习者不必受限于以前教学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特长、展现个性、自由学习与交流。同时,虚拟社区的学习资源是基于网络的,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均可以在虚拟网络学习社区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云计算的引入,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联网将各方资源聚合在一起,而云计算可以将信息很好地融合、存储并进行分享。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将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教师传授的内容更多地受到教学大纲及教育者本身的知识体系制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极为有限。云计算被引进移动教育中,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都被融合在云端存储器中,学习者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归类和管理等作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可以不断完善和补充或修改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使其不断完善。

四、云计算辅助移动教育环境建构

(一)建设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云教育资源库

移动教育资源库现在主要都是由国内外一些大学提供,还有一些非营利的教育机构以及一些网络学习的服务商们提供。云计算出现后,各个高等院校及各种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建立各自的云计算平台,将已有的或尚未建立起来的移动教育资源转化为云服务,供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共享。

教师和学生在云计算的时代身兼数职,他们既使用信息,又创造信息,同时还发布和加工信息。这一系列的动作使云中的移动资源动态更新,不断壮大,使得移动资源更具针对性和可用性,这样信息的共享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建高效云辅助移动学习环境

在云计算辅助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他们提供移动教育软件,搭建起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平台,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自由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三)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移动教育云服务使学习者可以享受到宽广的学习空间,身处其中的学习者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教师的地位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转变,他们从原来的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活动。教师被从教学活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变得松散了,而是变得更紧凑了,因为在移动教育云服务中,更加强调师生的沟通,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点与学习习惯,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并设计教学活动,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高及培养云服务意识

根据移动教育云及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必须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云服务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上千年了,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云计算这一新概念还比较陌生,教师应先学习了解云,然后引导学生使用云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教师的观念应与时俱进,经常参与各种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会培训班,学会使用各种移动教育软件,在云服务平台上找到教学内容和策略,同时与别人分享有效的教学设计,减少教学准备时间,更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

五、结语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移动教育领域中,必将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教育机构的运作成本,存进低碳型创新教育。移动云教育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基本结构,它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稳定的学习服务。

云计算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和变化。要多多研究身处云时代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云计算于日常教学中,构建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的需求,并不断丰富云中资源库,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进行自主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李冰.云计算环境下动态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3]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04):32-37.

[4]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48-55.

[5]张云勇,陈清金,潘松柏,魏进武.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分析[J].电信科学,2010(09):64-69.

[6]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3):90-97.

[7]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31-36.

[8]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04):54-58.

[9]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06):7-18.

[10]王珏.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单词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64-70.

浅谈如何营造艺术教育环境 篇10

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努力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按照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人之初, 性本善”, 我把孩子对动物、植物的关爱作为其情感的基点, 以“爱”为切入点,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撒上“爱”的种子。

一、案例《触摸春天》

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 课前我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 让学生在大自然这个课堂中真实地感触春天。他们感受着暖暖的春风, 倾听着欢快的鸟鸣……心情愉快而兴奋。突然, 一阵吵闹声将我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只见一个孩子站在小道上对着草坪上的孩子大叫:“不准踩小草!不可以踩死小花!”说着还跑到我面前来告状, 看着他那因生气而涨红的小脸, 我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生气呀?”“他们都踩着小草和花儿去抓蝴蝶, 小草和小花都死了, 蝴蝶去哪里呀?”我愣住了, 孩子想得如此深刻是我始料不及的。为什么教学就一定要让学生关在四方墙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呢?外面的世界多么广阔, 一棵小草, 一粒沙子, 一片树叶……都蕴含着多少着精彩纷呈啊!

二、窗台上的绿意浓浓

班级里的艺术环境创设, 除了黑板报的布置外, 我以“关爱”为主题, 让学生亲手种植、培育花草。可是用什么做花盆呢?孩子们很聪明, 他们想到了饮料瓶, 本来一件废旧品到他们的手中却变得美观而实用了:剪了漂亮的花边, 贴上鲜艳的彩带, 画几条深海的鱼儿……花样各不相同, 我夸奖他们做得比市场上卖的更美更有价值。而培植一株小草、小花的过程更是令他们倍感兴奋和自豪, 碰碰香、含羞草、观音莲……除了这些可买的植物, 他们还会把野外的不知名的花草移植过来, 把妈妈买的菜籽、大豆撒在“花盆”里, 在等待它们成活、发芽的过程又是如何地充满情趣呀!无论春夏秋冬, 哪怕窗外落叶凋零, 漫天飞舞, 我们窗台的的绿色始终是最亮丽的风景!

三、张扬个性的窗口

通向走廊的窗口可以作为黑板充分利用起来, 因此我抓住每一个节日的有利挈机设定主题,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或周末组织学生开动脑筋, 团结合作, 制作体现主题的具有个性化的书签。比如:在四季书签中, 《春天的书签》——学生以不同形状的书签, 如燕子、太阳、花卉等体现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然后在书签上认真写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别具一格的书签贴在窗口, 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信心, 同时还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课间经常有许多学生围在窗口, 一边欣赏一边评价, 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环境艺术教育 篇11

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

一个民族继承传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首先继承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虽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人民和五十五个民族人民共同谱写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就目前各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和民歌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而汉族的音乐作品却占了大量的篇幅。这样的教材其实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产物,而使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伤害了部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不利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平衡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本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才能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事实上,民族的音乐要想得到发展,除了要让人们一代一代受到自己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外,关键还要有接班人。而现实却与实际相差甚远。比如,说苗族、侗族,这两种少数民族从小就有学歌的习惯,但进入学校后,老师教的全是汉族的歌曲很多苗族、侗族或其他民族的学生不会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这就严重影响了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在本地区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熏陶,不断丰富本地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和開发本地区、本民镤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经济政策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给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得到了尊重,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也获得了新生,产生了新的活力。

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政策的实施,也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各种音乐培训、音乐活动的开展,不断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向前发展,这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起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切实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历史的原因,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是各地区、各民族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都为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构想

1.欣赏和学唱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戏曲、民歌是增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

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地方戏曲、每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从来就被人们称为“山水和音”;彝族的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苗族的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花灯音乐蕴藏丰富,形态多姿,结构独特、声腔稳定、流布广泛。这些民族音乐颇有特点,如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结构紧凑,多声巧妙谐和,风格十分别致,它在合唱部分除了用美妙的声音模仿小山羊“咩、咩”的叫声外,两个声部还交替唱主旋律,使乐曲饱满、热烈而谐和。这种多声部的儿童歌曲是侗族特殊的“音乐产物”;彝族的《撒麻歌》以集体舞蹈歌唱的形式把“种麻、织布、做衣裳”的劳动过程作了艺术化的再现。突出了彝族民歌朴实,细腻的风格。欢畅、跳跃、并富有动作性,很有特点:苗族的《植树造林歌》曲调跳跃,热烈、富有芦笙舞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儿童们劳动时的欢快情绪。教师应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热爱和重视本地区、本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

2.营造民族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要培养学生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论在艺术课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如:举办有关本地区、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开展本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子女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让他们多听本民族的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学习、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多给学生提供接触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机会,使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环境艺术教育 篇12

一、卢卡斯环境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196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了一次生物圈会议, 会议呼吁发展各级教育中与环境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料, 促进技术训练, 激发全球环境意识。并且倡导在世界各国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的协调机构, 这次会议“也许是第一次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呈现”。

1.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英国的自然学习是卢卡斯环境教育的萌芽。卢梭将人类的教育来源划分为三类:或授之于自然、或授之于事物、或授之于人。授之于自然与环境教育理论有一定关联性, 卢梭提出儿童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物, 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生活, 而不应该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人们与具体事物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他们的行为能够立刻得到回应。

2. 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

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 1972年从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 为了环境的教育。”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其中,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通过一些环境主题, 如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工业化等, 发展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 是要教会学生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利益和不同文化观点的事实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即要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的行为模式, 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实施

英国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而实施的, 纵向来看, 环境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 而且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 关于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传授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两大特点。环境教育的内容, 体现在各个学科中, 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通过以下主题发展:气候、水、土壤、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浪费。其中, 气候中包括: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如臭氧、温室气体。水包括:水污染的问题, 水的保护、供给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等。资源包括:资源的有限利用、能源的保护、能源利用的污染效应。土壤中土壤的侵蚀、肥力和保护、工业发展对土壤的负效应。动植物的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的保护, 自然界的毁坏。人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影响环境和如何受环境的影响的, 等等, 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 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深入到各个学科中, 尤其在科学、社会、技术、地理和历史学中。科学课程对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体现, 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方向的走向。历史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环境是如何在人类活动及自然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 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学的方法, 来分析书面材料和实际遗留物, 从中找出环境长时期变化的线索。

在历史课中, 第二阶段某个单元的主题为“1948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化”, 该主题旨在让学生根据实例讨论过去50年英国发生的变化, 包括交通、工业、技术、人口和文化。内容并未涉及50年英国环境的变化, 也无工业交通发展对英国环境的影响。但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 正确引导学生英国50来在工作、生活、文化、人口、技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迅速变化, 对人们及人们自身产生了何种影响, 其中哪些变化对他们看来具有可持续性, 哪些变化是否能带来益处, 受益对象是谁。讨论这些变化是否能在不破坏或不过渡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 为了环境的教育。

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关心目前和未来环境利用的方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并考虑到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同文化观的事实;人类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为了环境的教育, 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以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身保护环境的行为, 并发展他们开阔的胸怀,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英国环境教育大纲规定:通过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学、工艺学、伦理学和宗教等, 通过学科渗透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 以便用可持续的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除此之外, 英国十分重视对教学资源和社会机构的利用, 在英国有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机构, 这些机构大多是免费的供学生参观学习的, 有许多机构大力支持学校进行环境教育, 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模式下的环境教育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是以培育环境情感为手段, 以道德关怀为切入点, 以人性回归为终极目标。尽管英国中小学环境的运作模式接近完美, 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正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其更适合时代和英国的实际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学科间的协调不好, 英国采用学科渗透模式, 学科间一旦协调不好, 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会支离破碎, 内容出现重复或丢失;虽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 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没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 环境教育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还存在着时间性问题, 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强, 需要教师学习大量的本学科以外的知识, 教师的时间难以把握, 此外, 加上上课时间的短缺, 使得时间因素成为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摘要:英美等国的一些学者的环境教育实践及其对环境教育的探索, 对当今世界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式对英国的环境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卢卡斯环境教育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教育,卢卡斯,应用

参考文献

[1]IUCN.Commission on Education:Report on Objective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Working Programme, Gland.Switzerland:I-UCN, 1971

[2][爱尔兰]佛兰克·M·弗拉那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M].卢立涛,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英]Joy 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 实践, 进展与前景[M].田青, 刘丰,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采收技术下一篇:科学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