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示范

2024-09-21

科学示范(共11篇)

科学示范 篇1

近年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 学院在河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 以各项评估指标全优的成绩被评为优秀院校。2007年8月, 学院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教育部、财政部, 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和答辩;同年, 被批准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先后荣获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06年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为优秀院校, 2007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名校、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 是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窗口学校。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 独著、合编教材520部, 发表论文2800余篇, 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88项, 并有15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一、彰显优势:广招天下学子

学院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市, 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在这里交会, 独特的区位优势, 使学院成为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一流的基础设施。学院占地1450亩, 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55亿元, 有教学楼6栋, 校内实验实训室 (车间) 156个, 校外实训基地76个, 图书馆2栋 (藏书50余万册) , 大型文体馆和大型餐厅各1个, 学生公寓10栋。整个校园布局合理, 环境优雅。

一流的师资力量。近年来, 学院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习班, 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212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等166人, 双师素质教师281人, 全国劳动模范2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省管优秀专家6人, 河南省高校名师2人。

一流的教学管理。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出台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二、面向未来:培养一流高职人才

学院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要求, 始终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前列。学院及时转变和调整办学思路, 积极围绕市场办学。学院目前有10个教学系 (院) 、1个教学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 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会计电算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等40多个专业。

一是专业设置市场化。学院以详尽的市场调查为基础,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按照“市场需求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市场需求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合理设置专业。

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院打破原来的办学模式,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实用人才、通过对口升学和专升本向高校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 走联合办学之路, 采取“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是专业技能标准化。学院始终把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 以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和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使学生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专业技术,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真情独钟:把学生就业高高举过头顶

“上学等于上班, 入学等于就业。”这是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郑重承诺。学院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常年负责社会用工情况的摸底调查, 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学院立足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 坚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 制定了四个“四分之一”的安置目标, 即毕业生的就业四分之一在本市、四分之一在市外省内、四分之一到沿海发达城市、四分之一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比例均衡、分布合理、走向明确、渠道畅通。

学院还利用高科技手段, 大量搜集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海南、郑州等地建立起稳定的就业基地。多年来,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7年, 学院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50强院校。

四、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一枝独秀

为了学院的长足发展, 学院不断探索创新, 采取“学校+军队+企业+家庭”的管理模式:既要有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 又要有军队严明的纪律约束;既要有企业激烈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又要有家庭的温馨、舒心与和谐,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班级管理为核心, 对课程的开设进行全方位管理, 成立了由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定中层以上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班级的制度, 开展一名党员帮扶两名特困生活动。在全省率先实行“专业部主任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学生单科结业制”“教考分离制”等, 促进了教学相长, 更好地帮助每一名学生成才。

2003年8月, 商丘市委、市政府结合该市教育现状, 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决定将商丘市6所中专学校———商丘农业学校、商丘商业学校、商丘财税学校、商丘文化艺术学校、商丘体育运动学校、商丘工业学校进行实质性整合后, 交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统一管理, 再加上学院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和财经学校, 从而实现了九校合一, 一艘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正在商丘劈风斩浪, 飞速前行。

未来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一流的规模、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为豫东大地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科学示范 篇2

汇报

科学技术局抓好蚕桑生产示范工作汇报

县委督查室:

根据威政办〔〕42号紧急通知精神,为抓好当前蚕桑工作,县科技局于5月4日召开了局务会,进行安排部署,把任务层层分解到人,由一名副局长带队深入到示范点开展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我局挂点的15名干部职工分别深入到蚕农家中和蚕农们一起分析当前春蚕养殖的状况,桑园的管理、有关价格等事宜,鼓励蚕农多养蚕,养好蚕,增强养蚕农户的信心。

二是抓好蚕农的设施建设。我局有15户示范户,但蚕房、蚕台、方格簇、消毒池灶等基础设施都非常差,为此,我们加强技术指导,指导蚕农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目前15户蚕农都对蚕房、共育室、蚕台等进行了系统的消毒,还采取有效措施对破损蚕房、蚕具等进行修复和完善。为后面养蚕做好准备工作。

三是抓好科技培训。为抓好科技培训工作,科技局成立了蚕桑技术培训工作队。12月蚕桑技术培训工作队深入到示范点进行技术培训。召集15户示范户对蚕桑冬季嫁接、蚕桑的越冬管理等进行了2天集中培训,培训工作队还深入到田间地块对示范户在嫁接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并进行实际操作。春节刚过,科技局蚕桑培训工作队对示范户进行了春季蚕桑施肥、春蚕的养殖及管理进行技术培训。3月,局领导亲自带队到示范点对春蚕种的预订、破损蚕房和蚕具的修复完善的情况

做了全面的了解,要求技术培训工作队要技术服务到位,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要到位,确保今年蚕桑生产工作万无一失。

科学示范 篇3

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现场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中央控制室操作,具有“环保、稳定、高效”的特点。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目前仅生产P042.5水泥。由于产品质量好,品质稳定,供应保障程度高等原因,产品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各重点工程上。公司生产的P042.5水泥被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名牌产品,“正通”商标被授予天津市著名商标称号。

公司多年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立足之本的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环保建设。一是公司现有120余个粉尘有组织排放点,均安装了高效收尘设施。在对无组织排放源的控制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石灰石卸车坑、石灰石和辅料及煤的预均化堆场加盖罩棚。并为减少粉尘的排放还购置了底开门的自备列车用于石灰石的运输,为减少扬尘在露天堆场还设有喷水装置,料堆加苫盖登,效果显著。二是2008年公司投入了6600万元建设了余热发电站,正常运行每年可发电5900万度,能够满足自用电量的25%,相当于节约标煤2万吨,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另外利用余热产生的蒸汽,替代了公司原有的1吨锅炉向食堂和浴室供应热蒸汽,同时可替代冬季取暖的6吨锅炉。这样每年可减少用煤量2000吨左右,实现SO2减排13吨,烟尘减排13吨。项目增设的余热换热器,对进入换热器的废气所含的粉尘具有明显的沉降作用,降低换热器出口废气含尘浓度,提高尾部收尘设备的收尘效率,从而起到降低水泥烧成系统粉尘排放的效果,减少粉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约30吨左右。三是公司在2008年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确定了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技术进步方向,共计提出被选方案34项,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13项,正在实施的中,高费方案2项。通过审核在节能降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审核后吨熟料耗标煤比审核前消减2.31%,电耗消减4.3%。四是公司致力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先后通过了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个体系认证,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公司于2000年通过并有效运行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排放严格受控、规范管理,保证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的排放达标,污染预防严密到位,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

创建科学和谐跨越幸福发展示范县 篇4

全面推进县城开发。以完善功能、增强活力为核心, 以县城规划修编为指引, 建设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依法清理闲置土地, 处理各种形式的等待观望行为, 督促翔鹭、美林、江东等集团加快项目进度, 服务好高校区、杭州宋城集团和工业园区项目建设。激活上吉城中村改造、火车站片区、丽江街样板段和记忆遗产公园两侧的商业开发, 建设商贸物流示范园, 使之成为县城“活”起来的龙头。整体搬迁嘉和建材城。严格执行城市规划, 严格控制新的纯住宅地产项目, 促进商业地产开发向高端、集约转变。实施市政道路、污水管网等城市配套工程, 加强市政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抓住城镇建设上山政策机遇, 完善土地利用、城市近期建设和林地保护利用3个规划, 转变用地方式, 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力争同比增长30%。服务好大丽高速公路建设, 配合做好丽香铁路、丽攀高速、白沙直升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推进丽兰公路石鼓至桃花段、金沙江奉科和大具大桥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道路改造和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 争取关坡至县城二级路早日开工。完成文笔等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推进文海、头台河水库建设, 开工建设漾弓江和冲江河综合整治、金沙江江防、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 争取金沙江险工险段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 建设太安500KV变电站和过境高压输电线路, 开工鸣音110KV输变电工程。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态势, 建立动态考核、环环紧扣、步步紧逼、传递压力、激发动力的招商机制, 在招商选资上有新突破。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营造宽松的政治舆论环境、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环境、廉明诚信的法治管理环境、和谐的人文道德环境, 把玉龙打造成全省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舒适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县份之一。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冲破“条文没有不能干、上面不说不想干、别人没做不敢干”的思维定势, 亮出特色赢得差别竞争优势, 通过超常规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发展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成长性好的经济实体, 刺激社会消费。发展非公经济,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行业, 激发内在活力, 推进县域经营主体民营化。建立土地保护利用规划修改完善、联合审查和定期评估备案机制, 提高政府配置资源能力。加大支农强农惠农力度, 稳定粮食生产。整合资金, 创新机制, 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路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以烤烟、核桃、雪桃、中药材为代表的优势特色农产业, 种植烤烟12.6万亩, 完成烟叶34万担。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力争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和20%。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重新划定贫困区域, 瞄准深度贫困人口, 因地制宜编制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把玉龙雪山、老君山腹地贫困村全部纳入连片扶贫开发范围。处理好赈济式救助与开发式帮扶的关系, 既要保证特困人口吃饱饭、穿暖衣、住上安全房, 又要从产业帮扶入手, 培育大户带动农户, 鼓励党员带动群众。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县直机关联系挂钩扶贫制度, 帮助贫困群众提高造血功能。发展生态产业, 力争5年内使农民人均拥有5.7亩生态产业基地, 总产值突破4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7%。搞好生产发展与乡风文明的互动、农业生产与非农产业的结合, 以点带面做好示范、以面带乡改变面貌。出台优惠政策, 简化手续程序, 落实保障措施, 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力争新增城镇人口2000人以上。

争当生态建设排头兵。实施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创建生态乡镇, 继续实施生态补偿, 增强生态观念, 培育生态文化, 创造条件申报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县。保持资源林政管理严打高压态势, 实施天然林保护、“三江并流”核心区退牧还草、滇西北高寒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植树造林,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巩固玉湖金矿整治成果, 建立矿产资源管护长效机制。做好白沙、拉市和城市面山等重点监控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拉市海环湖截污和综合整治、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保护、金沙江流域生态整治等工作, 规范采砂、取土等行为, 打造森林玉龙, 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增强发展的幸福指数。迁建县一中, 确保9月1日在新校区开学。实行县处级领导挂钩中学、县直单位联系帮扶小学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 迁建县医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创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和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争创省级文化工作先进县。以市场化为导向, 兼顾公益性, 改革民族歌舞团。依托职高办学资源, 建立民族歌舞和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基地, 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 通过商业化运作增强文化软实力。巩固城乡养老保险成果, 健全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体系, 逐步将深度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自筹部分纳入财政统筹, 将农村贫困妇女的分娩纳入财政保障。探索城乡集中养老和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促进就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内。落实建设领域“三金”制度, 保障劳动者权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改造棚户区和危旧房, 实施深度贫困户安居工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关系。扶持涉藏村组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推进“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明确重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行县级领导包案化解矛盾纠纷、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群众工作联系点、民情责任区、维稳工作动态信息联席会议等制度, 把热点稳控在当地、难点化解在基层。完善“6+1”社会管理设置模式, 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机构运行体系。巩固先进平安县创建成果, 做好3项重点工作, 坚持重大项目和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促进司法、行政、人民调解有效对接。充实政法队伍, 开展“百名干警进百村”活动, 探索司法干部和法院法官兼任重点村副书记、副主任职务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防范重特大事故。

科学示范 篇5

努力创建教育教学优质学校

学校基本情况

西岗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滕州六中、西岗镇中心中学。现占地90余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有26个教学班,1196名学生,121名教职工。近年来,在枣庄、滕州两级市教育局及西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规范办学行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建枣庄市教学示范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励志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枣庄市实验管理及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枣庄市校本研训示范学校”、“枣庄市普通话示范学校”、“枣庄市信息化校园”、“枣庄市初中素质教育质量优秀奖”、“滕州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一等奖”等56项滕州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先后承办了滕州市科学发展观成果展示、学校环境整治、中学实验教学等7次现场会;学校“学查纠”活动、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等经验在全市推广交流;寿光市教育局、微山县教育局、枣庄十五中、山亭翼云中学等单位来校参观交流。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激活管理机制

1.思想引领,明确方向。西岗中学地处经济发达的西岗镇,历任领导重视教育,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特别强烈。为此,西岗中学领导班子共同制定了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一体的《西岗中学宣言》:努力创办与西岗镇经济社会地位相匹配的中学教育,把“高质量、有特色、信得过”作为办学追求,打造绿色教育质量提升典范,践行“四让”理念: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广大家长满意,让全体教工自豪,让所有学生成才。让西岗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于城区的教育,明确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名学生掉队,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形成了“注重细微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拒绝平庸把平凡的事做经典”的精细化管理原则;独创了从“水落石出”到“水涨船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在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思想,引领着学校向前发展。

2.竞聘上岗,保障发展。学校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了12位群众威信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校长孟楠是“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第五届“滕州十大杰出青年”,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顶层设计能力;业务校长刘浩是“枣庄市优秀教师”、首届“滕州名师”;教导主任徐鹏是“枣庄市课改标兵”。其他中层干部均执教过滕州市级以上优质课,有较强的讲课、评课和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我校率先在全市进行人事改革,按照“方案公开、岗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先一线后教辅再后勤的顺序开展全员岗位聘任,改革大大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我们健全学校激励机制,大张旗鼓地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发展

1.锻造师德,树立师表。学校每年开展“学习师德榜样,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牢记教师神圣职责”等师德专项教育活动;开展“争做师德师风模范,勇做教育教学先锋”签名宣誓活动;开展“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优秀教学团队、园丁奖、“三十佳”、“教师心中的好干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等评选活动,提升了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每学期两次对教师师德进行评议并记入师德档案。

2.专业引领,增强师能。一是引导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规划,为每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内容有教师发展目标、师德承诺、教学常规、公开课、论文发表、教科研、继续教育、荣誉称号等,教师随时存档记录,见证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二是为各级名师和名星班主任建立工作室,每学期上示范课(示范班会)、做业务讲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积极为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创设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参加学习的干部、教师回来后都要做学习报告或上示范课,向教师传授学习收获。四是邀请魏书生和陶继新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作报告、邀请滕州名师来我校上课,促进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升。五是以活动促教师发展,每学期都开展了班主任论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活动;举行了理论考试、撰写教学反思、优秀教案评选等评比活动。在专业引领下,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121名教师中,拥有省优质课一等奖2人,枣庄课改

标兵、教学能手等4人、滕州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30人。

三、实施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1.优案评选,增强实效。为加强集体备课,认真落实枣庄市教育局开展的以“研课标、钻教材、磨教法”为主题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我们制定了《西岗中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实施细则》,规范优秀教案制作流程,即“集体周备—轮流主备—审核共定—个性实施—反思完善—电子归档—优选上报”。一是建立三级评比推荐制度。每一位教师把自己使用过、修改过的教案上传到学校电子资源库,由备课组长从每课时挑选两个优秀教案上交教导处,教导处组织学科评审组对上报教案评审后择优上报市教研室。二是建立督察机制、表彰机制、综合考评机制。全过程监控工作的开展情况,每周公示一次优秀教案的参评结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用来奖励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将教师参与完成的情况,纳入教学量化。这样就确保优秀教案是赛出来、评出来、比出来的。2012-2013学,我校优秀教案评选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共上报滕州市教研室506篇,推荐到枣庄95篇,在枣庄获奖35篇。在8月20日召开的枣庄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荣获了“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先进集体”的称号,在8月27日举行的滕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被评为“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先进集体”,我校的数学、历史、地理、生物、思品、美术等教研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2.建模推模,提高效率。近年来,我校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实验探究、总结改进,最终确立并推行“自主探究、当堂评价”高效课堂模式。

该模式对课堂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是“多动”,即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三动”能力。二是落实“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学生不看书不讲,学生不做习题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有机处理好课堂教学六环节: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疑难点拨,综合测试,小结提升。

为促使模式的深入开展,保障课改成果,我校本着“以赛促教”的原则,每学期开展“一人一课,打造精彩课堂”赛课活动,明确赛课时间、地点、方式、要求,赛课当天要集中评课。评课落实“三个一”:指出本节课的至少一个优点,指出本节课至少一点不足,给出本节课至少一点建议。赛后学校要进行总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对不达标的教师要出示黄牌警告,增加听、评课次数,直至课堂教学达标。常年赛课活动对落实“自主探究、当堂评价”教改模式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锻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刚刚结束的滕州市优质课评选中,我校参讲教师7人,有6人被评为一等奖,5人被推荐到枣庄参赛,这在农村中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3.落实常规,全员提高。为践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理念;落实从“水落石出”转变到“水涨船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学业合格率,我校进行了下列探索:一是规范学习行为,杜绝“四无”现象。学校制定了《西岗中学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十条》,通过每天校长“走课”、值班干部“查课”、班长“记课”,严查课堂“四无学生”,即无课本、无文具、无练习薄、无精神的学生,并把督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二是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提倡互帮互学。三是落实质量“六制三清三达标”活动,做实堂堂清、日日清和单元(章、节)清,做好过关达标检测。四是创建虚拟班级,搭建分层评价平台。我校的虚拟班是在原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以级部为单位按学生的基础划分为若干个虚拟班,让领导干部、骨干教师担任虚拟班班主任,经常召开虚拟班学生会,不比基础看进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目标都有希望,在我校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分类推进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水到渠成地“抓好了巩固率,提高合格率,助推了优秀率,减少了低分率,大面积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今年学业考试合格率达到79.4%,位居滕州市40所初中学校第一名,已成为枣庄、滕州合格率提升的典范学校。被枣庄、滕州两级市教育局分别授予“初中素质教育质量优秀奖”和“教学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在9月7日滕州市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我校又被市委、市府授予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并获得2万元嘉奖。

四、开发特色课程,促进多元发展

1.多元课程,点亮个性。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设置课程,在开齐国家课程科目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相继开发了《滕州文化》、《素描》、《健康与保健》、《魅力西岗》、《朝花夕拾》、《弟子规》、《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课程。

2.多彩活动,张扬个性。学校成立了体育队、音乐队、舞蹈队、小记者站等20多个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安排专业教师长年辅导训练;举办队列跑操比赛、演讲比赛、创新实验大赛、校园歌咏比赛、运动会,多次成功举办学校文化艺术节、游戏节等;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捐助、才艺比赛、国旗下演讲等系列主题教育;邀请教育专家赵一博、水力等来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奥体中心,墨子纪念馆、烈士林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综合实践和社区服务,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年来,我校有200多名学生在各类才艺、创新大赛中获奖。在今年的“小哥白尼”杯创新大赛中,荣获4个一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山东省第四届“少年科学院院士”、我校七年级学生李颂的《“光影随行”放大器组合》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金奖。

五、实施精细管理,完善育人功能

我校2006年创建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为适应创建现代化品牌名校的需要,在市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新建了高标准的图书实验楼、一流的两层餐厅和双阳台学生公寓,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标准塑胶跑道体育场和容纳36个班规模的教学楼作为西岗镇2013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正在规划建设中。

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四化”建设,营造温馨幸福港湾。投资近100万元用于硬化、绿化、净化校园育人环境,精心设计布置校园文化。为追求校园建设的“精致化”,学校拆除了老餐厅及附属设施,建起了高标准篮球场,启动了学生课桌凳逐步更新工程,安装了高标准广播系统、大型电子显示屏和校园网络信息化系统。在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办公楼设计布置了三十多个系列的“文化长廊”;校园内开辟了文化园、孔子园、植物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传统文化教育、励志教育;做到了让墙壁说话、草木育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为追求校园管理的“精细化”,学校创新性地开展了班级管理纪律、卫生、学习、两操、就寝、就餐等赛旗活动,规范了学生校园行为,即“挺胸抬头快步走,潜心缄口溢笑容”。制定了《西岗中学20字校园常规》,即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安安静静、板板正正、平平安安。力求达到:学习生活环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师生活动整整齐齐、精神焕发;学习办公秩序安安静静、凝神聚气;举止行为板板整整,为人示范;校园生活朝气蓬勃、平平安安。置身西岗中学校园,让人感觉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呈现出一幅完美和谐的图画,学校成为了全市校园环境建设的样板学校。

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办学成果令人欣慰。但对照枣庄市教学示范学校的标准和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我们将以本次创建为契机,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让西岗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于城区的教育”的学校发展愿景而不懈努力!

科学示范 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战略;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12-06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to develop sports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sports consump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s of the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must adhere to the leading of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 market mechanism and Internet +, t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dopt the means of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 custody and leasing so that public service, quasi-public service and market service are combined to meet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residents effectively.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ic vision;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 service mode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编号2013B039)。

作者简介:徐文琦(1982-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和休闲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将全方位地融入国家竞争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三者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居民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与拉动科学健身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覆盖全体公民和伴随每个人全部生命周期的过程,其本质是体育生活化。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改善民生服务”,“建设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科学健身示范区,进一步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1]。当前,促进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普及和科学健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已作为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仅凭政府自上向下的逐级推动,依靠尚不完善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来驱动显然是力不从心、难以持续。总结西方国家发展大众体育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20年来的经验与成败,现实的选择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通过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搭建链接政府、社会、市场等资源的组织网络,为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科学健身需求找到合理的市场对接机制和渠道,让有需求、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人群享受多样性的市场化服务。从而为一般人群,特别是社会中弱势群体与消费能力有限的人群更好地享受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涉及政府民生保障的责任,又涉及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交叉,是一项覆盖领域广泛的事业与产业。如何在继续强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分类有序地推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准确定位科学健身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边界,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分工合作,事业产业相互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加快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2]。

本课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特征与服务模式作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对我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与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凝练,为后续研究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1 “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1.1 概念的界定

伴随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对全民健身领域投入的加大,我国全民健身科技领域正面临着如何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进行转化的局面。为此,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并选择了包括无锡市、武汉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原院)在内的五个地区(北京、天津、渭南、武汉、无锡)的五种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学校、乡镇、农村、城市)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试点单位。依据《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解释,“科学健身示范区”是指,以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的提高,依托城镇政府、社区、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域,为有效落实“科技惠民”政策与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工作提供科技保障[1]。“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提出是当前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将体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升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1.2 特征分析

基于对科学健身示范区定位的描述,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性:对个体而言,从事体育锻炼是一把“双刃剑”。大量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在合理的条件下,体育锻炼会使人们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如若不然,则会造成各类运动伤害,甚至出现“运动性猝死”。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采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确保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的安全,而且诸如体质检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等服务必须“有效”“可信”“可行”。

示范性:“示范”是指做出榜样或典范,以供人们学习。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流程与科技手段除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满足辖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需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的差异,尤其是从事体育锻炼意识上的差异,应该尽量维护、合理使用或提高现有“硬件”条件,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科技手段改善“软件”条件,确保辖区内居民能够不断地享受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服务。

2 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2.1 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构建体育强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精神需要[3]。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向高级的精神需要发展过程中,人类会产生一种经验的积累,即文化。体能是人类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的前提条件,对体能培养的经验总结就是科学健身的文化。科学健身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健身文化,对于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体育事业在新常态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而当前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还相距甚远,特别是我国科学健身服务总体发展极为不平衡。居民依旧缺乏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途径,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量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至今相当普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中开篇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4]。”这标志着营造惠及全民的科学健身文化与体育强国战略正有机结合起来。

2.2 倡导健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10个省市区,针对6~69岁城乡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1.2%,特别是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青少年人群仅为8.9%[2]。此外,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口已占总死亡率的85%,且慢性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在职业人群中患病比例日趋增大[2]。因此,积极倡导科学健身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待。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只有每个公民都成为“和谐因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而“和谐因子”的前提是个体的健康。面对每一位公民的健康需要,政府必须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并通过各项政策与措施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强调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实际上是要强调从每一位公民做起,积极融入到科学健身的实践中去,逐步实现个体机能和谐、群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2.3 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保障公民权利

培养,即按照既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教育与训练来获得提高与发展。科学健身则是对个体体能的培养。体能是指人体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完成某种目标必须掌握的具体方式或具备的个体心理特征。而身体素质是体能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与体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身体素质的缺陷就会造成体能发展的障碍。科学健身示范区从对个人体能的培养来讲,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差异,所进行的针对性的体质检测、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以及科学健身指导。它通过建设紧邻居民生活环境的科学健身场所,以保证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对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为社会生产资料的发展而斗争。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了享受的需要,由此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即“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由此可见,个体对于完美体能的追求,同样也是人的本性需要。追求科学健身的多样性需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仅是个人、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人类的根本权利。保障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不仅传承了中华体育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践。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通过社区、单位、乡镇、农村等不同服务模式将科学健身知识、技能带到居民身边,走进千家万户,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的优越性。

3 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的研究

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本研究经过2年的跟踪调研与实证研究,凝练形成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见表1)。

3.1 “政府+科研单位”服务模式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无锡市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承担了“城市社区类”试点的研究与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并纳入到无锡市争创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动计划。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项目组的指导下,无锡市体育局基于现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资源,充分利用无锡市在物联网、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结合当地全民健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全民健身领域,通过对国民体质检测系统的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远程监管,传统健身馆的物联网化改造,移动客户端App开发与应用,串联全民健身资源,初步探索出“智慧场馆、智慧指导与智慧监管”的模式。依据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经验,可将工作归纳为如下内容(见表2)。

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经过2年的建设,在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区域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形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科学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在“技术引导和健康效应双重驱动”的理念指导下,为不经常锻炼的人群进行科学健身常识的普及,针对经常锻炼的人群多样性需求以提高科学健身的认知度、参与度、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对体质检测不满意、器械健身存在安全隐患、健身指导服务匮乏等问题。

初步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健身指导服务。通过对传统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改造和移动交互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居民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远程服务,并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为居民提供各种专业的科学健身服务。

有效降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成本。传统全民健身服务各个环节主要通过人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完成同样的指标,物联网实施方案比传统实施方案所需要的费用要少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新方案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参与,而且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

3.2 “政府+单位+科研单位”模式——以中原院为例

2013年6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单位中唯一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指导下,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职工群众科学健身需求,重点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与新方法的普及工作,以“服务职工健康、构建和谐院所、推广健身经验、凝聚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科学健身示范区”平台作用,切实服务职工群众,增强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提高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水平,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

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两区三群体(两区即工作区南区、生活区北区,三群体即在职职工群体、离退休职工群体、街道居民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力争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健身活动中增添亲和力,在驻区科学健身活动中发挥带动力,造福职工身体健康的服务体系(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原院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企事业单位”类的试点,不仅充分发挥单位管理效能集中的优势,同时整合科研机构智力资源与专业优势。通过设施建设和组织创建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科学健身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3.3 “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模式——以武汉市为例

2013年8月,武汉市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前期充分的项目论证、规划和选址,提出以城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江城健身e家”为目标的建设构想,并制定出台《武汉市“江城健身e家”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江城健身e家”是在“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突出公益导向,普惠百姓健身”的理念下所创建的汇集体质检测、健身指导、宣传与教育、健康管理和咨询功能的“五位一体”(如图1)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实施政府体育部门投入器材和设备,社区根据条件提供场地等配套设施,委托专业体育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模式[4]。

“江城健身e家”的核心在市场化运作,关键在于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可复制、可持续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紧密围绕科学健身市场需求,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市场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科学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

服务立足市场需求。作为一项普惠百姓健身的公益性项目,“江城健身e家”以“每天一元钱”的服务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参与科学健身,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如人体成分、骨密度、血管机能、亚健康等十余项增值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社区实情提供室内羽毛球、乒乓球、养生康复、休闲茶吧、室外儿童嬉水池、少儿培训等服务项目。

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解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与政府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扩大主体范围,更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主体配合,改变政府单独、直接提供服务造成的供给不足的局面。通过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模式。

建立科学健身云数据平台。“江城健身e家”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科技手段来实施主体运营,通过建立科学健身管理系统、云数据平台、个性化信息载体与定制推送服务的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建立一套连续、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其定期、长期、连续地监测检查、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实时监控与反馈。

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政府体育部门、社区与市场的资源,采用市场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优势在于:1)能够最大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2)能够有效地对科学健身进行宣传,起到示范作用;3)能够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使其服务与产品更加个性化,更贴近群众;4)可以提供各类有偿、个性化、多样性的有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5)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降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

4 结语

实践证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服务模式运作效果良好。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托管、租赁等模式,将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对科学健身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需要。

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对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建设和数据交互平台,居民可以便捷地通过移动终端App,轻松享受到专家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运动处方指导、线上咨询等服务。

在经济条件、市场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尝试将全民健身与居民医保卡打通融合。对医保卡余额到达一定数量后,可按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购买由政府指定范围的科学健身服务。虽然已有地方率先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受限于行政阻力与其他体制性障碍。

根据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成效来看,乡镇、农村的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与幼儿、儿童少年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家务和农务繁重,再加上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与经费支持相对短缺,无暇参与健身。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乡镇、农村常住人口的科学健身意识水平和保障能力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2]鲍明晓.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国务院(46号)文件解读[EB/OL]. http://sports.163.com/15/0207/11/AHRKE6LG0005227R.html.

[3]Abraham H.Maslow,许金声.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6.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4-10/20/content_2767791.htm.

[5] 田野.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10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4):243-24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3-515.

科学示范 篇7

伴随着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蓬莱新港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 以及渤海跨海通道进入规划论证阶段, 蓬莱经济开发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优势将更加突出。今后, 蓬莱经济开发区将牢牢把握“蓝”、“高”两大战略机遇, 大力实施七大创新发展战略, 着力培植高新技术、海陆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 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示范区、核心区, 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拉动力, 奋力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大力实施以港兴区战略, 努力打造支撑开放发展的优势平台

强化“区以港兴、港靠区立”的理念, 加快推进港区规划建设, 在丰富完善蓬莱新港西港区的基础上, 尽快启动中港区和东港区建设, 争取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 把蓬莱新港建设成为拥有20万吨级以上泊位、中国北方重要的钢铁、木材和石油集散口岸。

二、大力实施新区提升战略,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型城市新区

按照高点规划、双向对接、主动融合的总体思路, 高标准做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主动承接中心市区商住、物流等城市功能, 进一步完善发展框架, 提高承载能力, 努力打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谐有序的宜居宜业型城市新区。

三、大力实施滨海旅游区开发战略, 努力打造最适合休闲养生的生态新区

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充分挖掘整合本地区在人文历史、山海景观、葡萄海岸、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葡萄酒庄、主题公园、游艇俱乐部、高档酒店等旅游设施, 加快建设综合性海上运动产业基地, 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养生胜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四、大力实施区中园带动战略, 努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工业园区化, 园区专业化的思路, 加快专业园区布局建设,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专业园区聚集,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努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和临港物流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五、大力实施培强做大战略,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持久发展的企业方阵

以实施“4554”工程为抓手, 强化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重点抓好巨涛重工、北方奔驰等重点企业的发展, 争取到2016年, 培植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 年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家, 年产值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10家, 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00家, 年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坚持“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 加快企业上市工作步伐, 争取到2016年底上市企业达到5家。

六、大力实施开放引领战略, 努力打造外向型经济隆起带

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主导地位, 引导外资投向四大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创新基金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无地招商”模式, 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当地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进一步拓展招商领域, 加强与东盟及港澳台合作,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欧美市场的招商力度, 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外资大项目, 特别是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投资集团上实现质的飞跃。

七、大力实施改革激活战略, 努力打造统筹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

科学示范 篇8

1 充分认识“和谐示范矿区标准”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示范矿区,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造福员工群众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建立科学的和谐示范矿区标准,是加快大庆油田和谐示范矿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大庆油田矿区建设经历了因陋就简、城乡结合,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到以人为本、舒适宜居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每个建设阶段,油田生产要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不尽相同,不同时代对油田矿区建设的评价标准也都不同。大庆油田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矿区建设新旧不一,设施功能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高低不同,管理能力大小不均,按照当前打造和谐示范矿区的要求,都需要进行改造、整治和提升,但在改造、整治、提升过程中,如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怎样保证矿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成果就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统一、操作性强的评价依据。

最近几年,大庆油田大力实施边远矿区职工住宅回迁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绿色生态工程、服务提升工程、文化引领工程等。在推进实施这些工程过程中,和谐示范矿区标准将对新建矿区的科学性、超前性规划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对矿区管理、服务、文化建设等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保证矿区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实施建设,从而杜绝或减少和谐示范矿区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与不足。

2 立足矿区和谐示范要求,遵循4项适应性原则

2.1 遵循与大庆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相适应原则

大庆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新兴工矿型城市,在30年大庆城市建设过程中,油田矿区建设始终与城市建设相生相伴,互促共进。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油田矿区在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员工素质,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及文化品质等方面与大庆市紧密结合,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建设大庆油田和谐示范矿区工作中,也要与整个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做到矿区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相协调。

2.2 遵循与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原则

在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过程中,要以油田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油田矿区员工收入、消费能力以及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以此激发油田员工群众在油田生产工作、和谐示范矿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员工和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目的,保证建设和谐示范矿区与满足人的需求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2.3 遵循与企业可承受能力相适应原则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大庆油田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相适应。在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标准过高,难以实现;标准过低,则无法达到示范要求。因此,必须从大庆油田实际出发,系统考虑,制定切合实际、与大庆油田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标准。

2.4 遵循与当前技术水平相适应原则

在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追求所建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保证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势必将学习和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利用当前的高新技术手段,实行科技监控、科技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技术还不成熟,投资额度较大,不具备普遍推广应用的价值或条件,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要求,给所建标准的实施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要与当前技术水平相适应,确保所建标准具有易于实施、节约实施的实用性。

3 抓住和谐示范矿区建设重点,确保所建和谐示范矿区标准的有效性

从当前情况看,建设大庆油田和谐示范矿区主要有基础设施、矿区管理、服务水平、安全环保、民用水电气、文化建设等重点方面,需率先建立标准。

3.1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是油田矿区的基本组成部分,重点在提升矿区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上下功夫,完善生活区和办公区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对矿区道路、公园、绿地及其它基础配套设施,与政府部门充分结合,共同规划、共同建设,确定建设和完善标准;对老旧住宅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实现基础设施随坏随修,保持系统完好率达标;完善住宅区休闲活动场所,确保小区都有适量的室内外休闲活动场馆;配套改善小区商业服务设施,改造或新建社区服务用房;增建停车设施,停车泊位不低于居住总户数的40%;优化教育、医疗、交通和商业资源配置,实现矿区居民电视数字化;加强基层一线站点环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配套完善相关设施。

3.2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生态绿化标准

全面落实“绿色油田”的整体规划部署,科学构建油田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生态体系,营造一个绿树、草苇、碧水连结成片、交相辉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休闲场所花园化、办公区居住区舒适化、生态绿地森林化。加强油田植树绿化,进行矿区环境集中整治,完善减排措施,保证矿区内污水、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创建清洁无害化绿色环保矿区,矿区居民饮水达到国家106项标准要求,用气用电满足居民需求,杜绝时断时续情况发生;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全面参与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居民生活区、企业办公区和生产作业区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矿区居民人均绿化率达到20%。

3.3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管理标准

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和谐示范矿区管理标准至关重要。管理标准是以管理工作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严格按和谐示范矿区标准进行日常管理,实现矿区服务和设施设备管理使用良性循环。特别是今后要按照数字油田建设的要求,广泛应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努力实现供热运行自动化、道路保洁机械化、健康档案信息化、公交管理智能化,促进和谐示范矿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3.4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服务标准

做到基础服务规范化,修订完善物业、供热、公交通勤、医疗卫生、保险、离退休、文化场馆、民用水电、道路管理等方面服务标准体系,抓住标准的执行落实,促进服务程序简化、服务模式科学、服务方法先进;做到特色服务常规化,依托社区,推出更多特色服务措施,将小区义诊、爱心助残等温馨服务升级为常规服务内容;做到主题服务亲情化,结合小区文化定位和居民用户特点,将文化元素注入服务之中,创新与之相配套的不同主题服务。

3.5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安全环保标准

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和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有保障;加强油田保卫和治安巡查,无偷盗油田物资的犯罪现象;居民安全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电梯、超期服役锅炉及公交客车等主要服务设备及时更新升级;在小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24h无人值守;实现供热管网、消防设施,医疗污水处理,“三废”排放,矿区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截流全程监控,让油田矿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员工群众工作生活更健康,矿区发展与自然更和谐。

3.6 建立和谐示范矿区文化建设标准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灵魂,以和谐为主题,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吸纳性与辐射性、示范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用文化服务百姓,用文化创造温馨,努力建设人心和善、人际和顺、生态和美的文明矿区。培育一种文化,构建矿区文化体系。围绕示范矿区建设、提高员工群众、居民用户素质,构建以发展愿景、行为养成、形象传播、环境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矿区“和谐文化”体系,全面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化一个载体,开展文化共建活动。围绕满足油田员工群众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适时创新推出主题鲜明、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搭建企业、员工和百姓三位一体的感情通道,实现文化进厂区、进小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矿区环境。

摘要: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通过建立和谐示范矿区基础设施标准、生态绿化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安全环保标准、文化建设标准,科学地指导大庆油田加快推进矿区设施完善、绿色生态、智能化建设、服务提升、文化引领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并运用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和谐示范矿区综合指数和系统和谐度,找准差距、探寻突破,使大庆油田和谐示范矿区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示范 篇9

1 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性工作协调发展

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是院校工作的重点, 是建设目标、完成时间、保障措施的具体明确。基础性工作系指院校党务、人事、教学、财务和各项管理制度等。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基础性工作, 基础性工作顺应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改革, 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支撑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 二者之间协调发展。首先是院校各级领导、教师、学生自上而下树立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五个领先的思想观念, 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目标, 形成人人想“示范”, 个个做贡献的良好建设环境。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业系部主任的使命感、责任心、改革奉献精神是关系重点建设项目成效的关键。院校的党务、人事部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 实行绩效考核, 在奖金、评职、晋级等方面兑现政策, 支撑改革创新。教务部门为重点建设项目开“绿灯”, 提供方便条件, 支持改革创新。财务部门在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开“便门”, 支持改革创新。各种管理制度中有碍改革创新的规定, 应当放行或做必要修改, 特事特办, 做到既规范管理又为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需要做必要的放行。

2 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和非示范性建设协调发展

示范性建设院校一般选几个在设备、师资、教学改革方面有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专业进行示范性重点建设。院校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对非示范性建设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 发挥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对非示范性建设也要给予关注、支持、引导, 保持与重点建设项目同步发展, 形成高职院校的全局性优势。

3 各种示范性建设项目协调发展

示范性建设项目内涵丰富, 包括许多子项, 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为重点, 师资队伍团队、院校内外基地建设为基础, 院校政企相结合的组织建设为保障。各子项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改革创新, 同步发展, 形成整体综合优势, 提升院校整体办学综合能力和质量水平。

4 示范性重点建设项目与院校发展规划协调发展

科学示范 篇10

1 2011年示范区建设情况

(1)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敦化市农机局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 进一步调动农民和全社会投资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引导和加大推广力度等优质服务, 强力发展新型农业机械,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到2011年末, 全市农机总动力约58万k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3.2 kW, 比2010年提高3%, 拖拉机保有量达25 739万台, 比2010年增长2 204台, 增幅为9%,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 738台, 36.75 kW (50hp) 以上拖拉机达到1 021台, 比2010年增加69台;配套农机具9.08万台 (套) , 配套比为1∶3.6;水稻插秧机、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达388台、133台和475台, 分别比2010年增长22%、5%和107%。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综合械化水平达84%, 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稳步增长, 分别达94.96%、91.7%和62%;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机收等关键环节进一步突破, 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70%、72%和45%, 分别比2010年提高9个、1个和9个百分点。

(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保证示范区建设。一是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 800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资金3 400万元, 省财政400万元, 农民投入资金7 252多万元。二是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总投资709万元, 中央投资400万元、省级政府配套投资150万元, 县级配套159万元。三是农业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补助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共计20万元。四是争取省政府补贴资金30.24万元, 新增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12台, 农民自筹3.36万元。五是争取县级农机监理装备建设项目资金102万元, 此项目的实施将为农机安全监管打下坚实基础。六是总投资达154万元的省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3) 抓好农机科技示范, 先进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市农机局把农民、农机手和服务组织作为示范推广的实施主体, 探索整村推进, 分户联户、种粮大户、机手和服务组织推广等多种模式, 促进了技术的推广进程。一是继续把水稻育插秧、玉米和水稻机收、保护性耕作、大豆窄行密植、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和粮食烘干等作为农机科技示范工程的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推广配套技术和机具。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机30台、水稻插秧机70台、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12台、水稻收获机7台和玉米联合收获机246台。二是在原有全程农机化等项目基础上, 在烟叶、食用菌和粮食主产乡镇建立了烟叶烘烤、食用菌生产和粮食烘干机械化试验示范点;建立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示范点22个, 示范面900多hm2 (1.35多万亩) 。三是狠抓宣传、技术培训与指导,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组织农机科技培训讲座260多场 (次) , 培训22 600多人, 技术指导服务5000多人 (次) 。通过实施农机科技示范工程,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配套集成与应用, 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完成主要农作物机耕整地面积16.1万hm2 (242万亩) 、机械播种面积15.6万hm2 (234万亩) 、机械收获面积10.5万hm2 (157万亩) , 比2010年分别增加0.35万hm2 (5.3万亩) 、0.37万hm 2 (5.5万亩) 和0.51万hm 2 (7.7万亩) ;其中水稻机插秧面积0.37万hm2 (5.57万亩) 、机收面积0.39万hm2 (5.85万亩) , 比2010年分别增加400 hm2 (0.6万亩) 、200hm2 (0.3万亩) 。玉米机收面积2.25万hm2 (33.7万亩) , 比2010年增加0.78万hm 2 (11.7万亩) 。

(4) 积极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加速示范区建设。为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 在农机购置补贴、金融措施上给予必要支持, 在服务措施上提供便利条件, 及时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在农机局大力支持和农机作业协会的带动下, 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化农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目前, 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289个, 新增8个, 入社农民达1 811人, 集中经营耕地总面积达2万hm 2 (30万亩) , 机具数量达4 599台 (套) , 农机总资产1.13亿元, 作业面积9.47万hm2 (142万亩) , 经营服务收入4 900万元。

(5) 加强“平安农机”建设, 为农业大发展保驾护航。多年来, 始终把平安农机示范工程当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确保农机化示范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工作来抓。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未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积极开展“监警联合”执法, 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坚决打击“黑车非驾”、酒后驾驶、非法载人等违法、违章行为。开展全市大型法律法规宣传活动8次, 警监合作送法律法规下乡宣教活动20次, 张贴《通告》1 000余张, 发放宣传单1.5万张。强化安全措施, 在国道与乡道交叉路口处, 设置处减速带和警示牌, 免费发放拖拉机夜行反光标志2 000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23次, 查处违章900余人 (次) 。完成拖拉机检验1.57万台, 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注册登记2 536台, 驾驶员初训考试1 759人。继续巩固5个“平安农机乡 (镇) ”、50个“平安农机村”、500个“平安农机户”的“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和修理工准入制度, 加大农机维修、供应市场治理整顿, 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商品, 积极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农机生产事故明显减少, 重伤、死亡率分别降低到1‰和0.8‰以下, 为全市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经验与启示

经多年的示范区建设实践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只有领导重视, 部门协调配合, 才有可能加大投入, 为推进农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基出条件, 才有可能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合作, 进一步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二是积极争取农机化项目, 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树立农机人的良好形象。三是努力寻找农民需求, 竭尽全力满足农民需求, 才能推动工作不断进步。四是不断摸索工作新规律, 走合作化的道路, 才能充分发挥农机的作用, 更快体现农机化的效益, 从而加快农机化进程。五是典型引路、加强示范和以点带面, 是推进农机化进程的基本方法。六是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经验, 才能使工作富有时代性。七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是最有力、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八是营造团结务实的良好风气, 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还不够优化, 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机械化还存在薄弱环节;畜牧、渔业、特产业等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区域之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二是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基础条件差、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员知识老化。三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对农机新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 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进程。四是农机事故隐患较多,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五是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够全面, 布局不够合理, 管理不够规范;农机维修点规模小, 设备落后, 技术水平低。六是农机部门工作经费不足, 制约了农机工作的有效开展。

4 建议

(1) 中央财政加大示范区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 强化配套项目资金投入, 加快推动示范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将现有农机化扶持政策和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整合, 向示范区倾斜, 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示范区建设。

(2) 上级主管部门要争取国家、省、市对农机部门的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机构完整、队伍不散、装备先进和经费充足。

科学示范 篇11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为目标, 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手段, 通过引进、稳定和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 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共享实验教学资源, 达到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拥有1个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预防医学与卫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 拥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心拥有1个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 仪器设备1571台 (件) , 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

中心现有教师52名, 其中教授11名, 副教授18名, 博士生导师8名, 硕士生导师23名, 博士17名, 硕士9名, 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名,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 湖南省优秀教师1名, 学校优秀教师1名, 学校教学名师1名;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名, 正高级职称教师3名, 副高级职称教师5名, 博士4名, 硕士11名。

近5年来, 本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共获各类教学成果奖22项, 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 省级8项, 校级1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3篇, 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 学校教学名师1人, 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部高级专家2人, 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近年来, 中心人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 获得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 校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持教改项目15项:国家级2项, 省级5项, 校级8项;发表教改论文28篇, 出版教材与专著18部, 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省级特色专业1个

一、实验教学中心队伍培养培训制度

湖南农业大学以《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为依据, 全面贯彻“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制定了师资选拔、引进、培养与使用办法, 出台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农业大学师资培训工作暂行规定》、《湖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湖南农业大学稳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暂行办法》、《湖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带头人及首席主讲教师遴选考核办法》、《湖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暂行规定》、《湖南农业大学聘请客座、兼职教授的暂行规定》等文件, 形成了一套实验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吸纳高素质人才, 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 不断提高队伍专业素质, 提供人才发展机会, 加强工作质量考核,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 固定与流动岗位结合, 专业背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人员互通的实验教学队伍, 为实验教学中心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实验教学中心队伍建设具体措施

1. 科学设岗、定编, 择优选拔人才。

通过“三定一聘”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聘任 (定岗、定编、定员、竞聘上岗) , 建立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用人模式采取固定与流动编制、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求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必须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 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 并由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程安排与实施, 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2. 以政策为导向, 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补贴等方面制度, 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稳定实验技术专职人员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 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内容及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 促进教研相长, 以食品科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带动和保证本中心实验教学特色及优势。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承担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 对实验教学成果与理论教学成果等同对待。

3. 加大投入, 加强培训, 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实验中心三支队伍。

设置实验技术队伍培养专项经费, 根据岗位特点,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培训和进修, 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 达到一专多能。

中心将依据学校人才引进、培养的相关政策, 外引内培, 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 继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鼓励人员在职进修提高业务水平, 鼓励在职攻读学位改善队伍结构, 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探索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方式、职称、待遇的自主运行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以激励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4. 不断完善学、研、产相结合机制, 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本中心是湖南省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具有明显的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本中心以实验教学工作为核心, 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发展校企合作, 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形成产业和科研支持教学, 教学为科研和产业服务的办学特色, 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创新能力。 (1) 中心和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科研平台和各级科研项目, 或者企业在中心成立研究机构、委托中心技术攻关, 促进了实验室建设, 如与湖南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 老师带领学生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中心20余人次先后被湖南省政府、长沙市政府聘为科技特派人员, 建立了一大批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其中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益华水产有限公司、湖南光明派派乳品有限公司3个基地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中心与浏阳市、新田县、隆回县、衡南县、望城县、祁阳县等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县市进行了县校挂钩, 为他们规划食品工业发展方案、确定食品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和输送食品科技人才, 促进了当地食品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 也为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摘要:食品科学类实验课程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易有金, 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0, 1 (36) :1-2.

[2]朱键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2 (10) :81-83.

[3]夏兴有, 潘信吉.优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J].实验室科学, 2004, (1) :90-91.

[4]廖卢艳, 吴卫国, 易有金, 李清明, 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 2014, (2) :161-162.

[5]许国安, 刘维新.实验教学要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3) :100-102.

上一篇:环境艺术教育下一篇:机制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