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和推广

2024-06-30

示范和推广(共7篇)

示范和推广 篇1

为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推广工作,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和云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 携手创建“曲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推广示范基地”, 签约仪式于2009年7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许孔让、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普、副秘书长秦志辉;云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军、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和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等有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许孔让副会长指出:“当前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统一思想, 共克时艰, 抓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把金融危机转化成中小企业发展机遇,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 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协会和中心与曲靖市人民政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是落实上述工作任务的具体体现。”

曲靖地处西南, 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拟建的转化基地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指导下, 在科技部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 通过该转化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工业和科技的结合, 科技项目与需求企业的结合,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新模式和方法, 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曲靖科技转化推广基地的规划中包括构建4个区域性服务平台, 一是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共享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培训等服务;二是发展服务平台, 侧重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创业配套及企业集群发展;三是建设服务平台, 推动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孵化服务平台, 为投融资担保服务和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曲靖科技转化推广基地计划重点扶持5~10户优势中小企业成为云南省的龙头企业, 优先培育50户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将具备产业开发潜力的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落实到企业。

良种推广示范农业连年增产 篇2

滑县滑裕良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豫北最大的良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该县实施“11331”良种化工程的重要一环。

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覆盖率,滑县实施了“11331”良种化工程,即依托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合作社,开展三级示范,构筑三层网络,打造一个品牌,推进良种、肥料、农药等放心农资入户。

该县依托河南滑丰种业公司,设立占地13.3万平方米的科技示范园,每个乡镇供种站设立展示田,村级设立示范点,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等,开展三级示范,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同时,构筑以滑丰种业为龙头的县、乡、村三层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网络,满足农民群众就近购买要求,并实行统一购进、统一检验、统一价格、统一调剂。

目前,该县已建立了22个供种站和900多个村级服务网点。通过合作社带动,该县建立稳固成方连片的种子基地1万公顷,辐射带动种植户5万余户,每年为社员和农户增加经济收入4 050万元,节省投资3 975万元。●

牧草试验示范种植与推广 篇3

试验地点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庙乡米塬村牧草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内, 土地肥力中等, 土质中壤, 前茬作物是玉米, 试验品种为中苜一号。播种前, 利用草甘膦对试验小区常年生杂草进行封杀, 用根留菌拌种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机具

2BMC-9型牧草精量播种机1台;430型铧式翻转犁1部;2BF-12型谷物播种机1台;200型旋耕机1台;牲畜2头。

2.2 试验模式

设机械精量播种和人畜力播种2种方法和2种处理。

2.3 播量

机械种植播量为1.2 kg/0.067 hm2;人畜力种植播量为1.5 kg/0.067 hm2。

2.4 参数要求

机械种植的播深为1.5~2.0 cm, 行距15 cm;人畜力种植的播深为1.5~5.0 cm, 人工撒播。

2.5 试验面积和时间

试验面积为0.67 hm2。试验时间为2013年5月23日。

3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重复因子试验。分设2个处理, 2次重复。

每个小区种植面积0.154 hm2, 区间道路40 cm, 小区分别设置试验标牌。

种植管理的田间措施在同一天内完成, 观察测产在同天内一次完成。

4 试验步骤

4.1 整地

播前10 d, 进行前茬作物灭茬及废膜捡拾处理, 施过磷酸钙50 kg/0.067 hm2, 利用久保田型拖拉机配带430型铧式翻转型犁深耕22 cm以上, 并利用该机配带200型旋耕机浅旋施肥 (2个处理采用同等条件) 。

4.2 播种

播种时间为2013年5月23日。

机械化精量播种选用2BMC-9型牧草精量播种机进行;传统人畜力播种采用2BF-12型谷物播种机开沟, 人工撒种。统一使用牲畜收耱。

播种时, 配带20 kg/0.067 hm2尿素, 作为基肥。

5 田间管理

经检查, 播种后5 d, 种子芽尖已露出土层。播后7 d观测, 机械化精量播种种子的出苗率为60%, 人畜力播种种子出苗率为45%;播种后11 d, 机械化精量播种种子出苗率为85%, 人畜力播种的种子出苗率为70%, 出苗较为整齐;播种后35 d, 小区和大田人工清除杂草1次, 幼苗及壮苗未发现病虫害。出苗观测, 机械化精量播种出苗期比传统人畜力播种提早4 d。

牧草示范园试验田记录见表1, 牧草种植深度记录见表2, 牧草种植行距记录见表3。

6 观测及测产

6.1 物候期及生长观察

本次种植紫花苜蓿采用夏播, 气候适宜, 降雨量充沛, 出苗整齐, 分支迅速, 根部根系发达, 主根有球状灰褐色根瘤数个。

6.2 刈割利用

到8月17日, 试验小区内紫花苜蓿普遍现蕾, 10%左右长出紫色小花, 根茎上分生出大量新芽, 此时进行第1次刈割并同时测产, 留茬高度2~3 cm。刈割后紫花苜蓿经田间观察再生能力强, 生长分支较快, 无病虫害发生。

6.3 测产记录

测量方法。测产工作在刈割前每个小区内随机用1 m2的样框抽测5次, 求得平均值。

牧草示范园试验田测产记录见表4。

7 试验结果

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 产草量达218.76 kg/0.067 hm2;人畜力播种, 产草量为180.09 kg/0.067 hm2, 两种种植模式产量相差38.67 kg/0.067 hm2, 说明两种种植模式的产草量差异显著。

8 结论

(1) 机械化精量播种比传统人畜力种植的增产效果显著, 适宜推广。

良种示范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篇4

当前, 太原市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发展, 效果显著, 良种推广能力显著增强, 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 良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1.1 宣传片面, 标注介绍不详细、不真实、不规范

1.1.1 片面宣传

主要表现在某些种子私有经营者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在经营过程中片面宣传, 把品种的优点详细化、夸大化, 却对其品种最基本的栽培技术、适合栽培的地区及环境条件、生长的主要性状、田间管理技术、主要栽培措施等没有向购种者和用种者详细说明介绍, 更有一些种子经营者只宣传推广返现、利润高的品种, 对利润低但生产表现优良的品种不宣传、不经销, 造成一些好的品种难以推广。

1.1.2种子包装标签标注不规范

按照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要求, 农作物包装标签应标注农作物种子的作物种类、种子类别、种子批号、认证标志、品种名称、品种说明、纯度、净度、发芽率、生产商、生产地址、生产商的联系方式、生产年月、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和检疫证明编号等, 大多标注、规范到位。但对购种者和用种者需要了解的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信息却没给予标注说明介绍。

1.1.3 农民普遍缺乏购种须知

各种报刊杂志, 新闻媒体宣传力度不强。种子管理部门由于经费不足, 没有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宣传, 不能经常送科技、送服务下乡。致使好多农民朋友缺乏正确的购种常识, 不到证件齐全的正当购种渠道购种, 从而买到假冒伪劣的种子, 导致种子质量事故发生的频率上升, 坑农害农的事件频发不断。

1.1.4 经营网点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 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乡 (镇) 往往有几十家种子销售店并存,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办种子销售店, 有的种子销售点一个经营许可证多个点共用, 还有的店无证经营,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督指导机构, 或者监督指导机构在宣传方面不给力、不到位, 从而导致农民不知道从哪个渠道买种子, 买什么样的种子, 哪一家的种子正规。常常是凭借种子销售店人员的口头宣传, 就盲目的购买, 导致由用种者变成了试种者。

1.2 品种“多、乱、杂”

“多”主要表现在所经营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品种数量上, 品种繁多且数量大, 有时同一种农作物的品种就有好多个, 就是单一的改变一下名称而已, 甚至一些早该被淘汰的低劣种子品种继续在市场上流通;“乱”主要表现在品种种类多了, 自然而然在生态适应上就会表现出杂乱无章;“杂”主要表现为新老品种间、不同品牌间质量差异比较大。面对如此众多的品种, 就连售种者也无法说清楚该种子的习性, 购种者看得眼花缭乱, 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轻信经销商介绍说明的夸大化, 从而上当受骗。

1.3 技术培训不到位

由于对广大农民技术培训不普及, 在建立新型良种示范体系时, 引进的品种受限, 往往无从选择, 不少农民由于盲目听信商家误导, 将不同的品种按照统一的栽培技术种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条件下, 结果导致良种示范推广失败。

1.4 种子经销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好多经营销售网点的经销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 也没经过正规的培训, 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赚取利润最大化, 基本不顾良种推广。再加上无固定试验场地和必要试验设施, 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工作难度较大, 业务工作效率不高。

1.5 农作物新品种观摩会宣传不普及

由于受经济基础、经营观念和人员素质等的影响, 一部分种子企业仍只满足于种子买进卖出, 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跟不上, 对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的观摩会开得很少, 良种示范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6 市场拉动力不强, 种粮面积下滑

有的地方农民受经济状况的影响, 对良种认识不全面, 上年的种子留作下年用, 自繁自留自用, 从而影响了良种的推广。还有的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 把属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进行商业投资, 搞工程开发, 种粮面积逐年下滑,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良种推广技术。

1.7 缺乏制种经费和试验仪器设备

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在乡 (镇) 一级出现了断层, 良种试验示范无法正常开展。原因是经费缺乏, 设备跟不上, 信息收集滞后, 管理松散, 品种检测能力不足, 品种区试和审定管理无法按严格要求进行, 不能保证审定品种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极大地阻碍了良种的推广。

1.8 良种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农作物的优良新品种, 在同一地块、同等栽培条件下对照种植, 新品种推广状况并不理想, 推广速度缓慢, 品种老化严重, 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1.9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

由于当前的良种推广技术处于政府直接领导之下, 行政倾向过强, 市场导向性差, 致使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成果转化率低, 良种推广技术、推广体制受固有观念的制约, 往往使农科研究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 强化良种推广工作对策

2.1 明确良种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

改革创新良种推广技术体系, 是为了使良种推广技术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创新的目标, 以便把握发展方向。具体的创新目标是:建设壮大良种推广技术队伍, 巩固健全各级良种推广体制和机制。

2.2 建立种子信息体系

2.2.1 创新种子信息体系

良种推广工作靠的是先进的信息资源, 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及种业单位建立农业信息网路体系和交流平台,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2增加信息体系投入

种子信息体系作为种子部门的一项职责, 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发展。信息需要收集、传输储存、处理发布, 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 需要经费支持, 所以地方政府应把这笔支出列为财政预算, 以政府投资为主体, 自筹资金为补充, 专人负责, 专款专用, 促进种子信息体系这个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产业健康发展, 逐渐壮大。

2.2.3 提高信息体系管理水平

种子信息是一项体系工程, 要求信息管理者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 依法管理信息, 规范信息服务方式, 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发布。

2.2.4 增加信息体系服务项目

当前的信息体系平台, 还局限在单一向农业工作者和用种者提供农业信息, 今后应逐渐由信息服务转向社会化办公服务, 在信息体系网络上办公, 网上种子质量管理、监督管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通过信息体系这个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最直接、最先进、最真实的信息。

2.3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

种子育种部门和个人, 在基地进行繁育制种时, 做好育种田间管理, 明确育种负责人, 做好田间记录, 建立田间育种档案, 严查超范围制种, 对隔离条件不够的一定要责令停止育种, 杜绝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 减少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降低种子质量纠纷案件的发生率, 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农民用种放心。

2.4 加强良种栽培技术指导

农业部门应组织科技下乡服务, 走进田间地头, 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田。通过新闻媒体、广播、宣传手册等宣传科技知识, 真正做到科技下乡, 服务三农。

2.5 保证品种择优选择

各级农业部门要公开向社会发布性能好、适合产地、市场前景好的品种, 杜绝未审先推, 引导农民使用主推品种, 提高良种推广速度。

2.6 严格区试审定标准和程序

通过对参试品种DNA指纹检测和转基因检测, 参照对照标准, 严格试验程序, 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规范品种描述, 确保审定品种的科学性、准确性、公开性。

2.7 增加良种补贴

桑园套养草鸡模式示范推广 篇5

利用桑园套养草鸡模式是泗阳县一种新兴的草鸡喂养模式, 它是利用桑园的生态环境, 将鸡放养于其中, 以自由采食昆虫和野草为主, 人工补喂混合精料为辅, 夜间舍内寄宿的生产模式。这种新型的立体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达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完美结合, 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极佳效果。一方面桑园为草鸡提供草、虫等食料, 另一方面鸡为桑园锄草、除虫、供肥, 还有由于桑园内空气新鲜, 地势开阔, 草鸡能大量捕食桑天牛、桑象虫、桑毛虫等桑树害虫, 可有效减少害虫对桑树的危害。这样既可以促进桑叶优质丰产, 又有利于鸡的生产, 保证鸡肉风味鲜美。

2 桑园套样草鸡的关键技术

桑园套养草鸡的养殖技术的推广采用定点实验、示范点推广与全县生产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采取对比实验, 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运作方法, 突出重点, 着力于技术创新, 全面提升了项目实施的科技水平, 科技含量大增。

(1) 要建设生态桑园, 选址要正确。套养草鸡的桑园要充分的考虑地势、交通、桑树品种和树型养成、桑园生态管理等因素, 不仅要有利于桑树的生长, 而且要适合草鸡生态放养。桑园中建成的树应为中、高干树型, 为草鸡提供充足的、宽敞的自然空间;桑园防治害虫要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为主, 在必须喷药防治病虫害时, 应选用高效低毒的生态农药, 并将鸡群驱赶至安全的地方。平时, 养殖人员也应经常维护桑园的生态环境, 让草鸡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中生长, 保证桑园的可持续发展。

(2) 按照本地草鸡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生产消毒程序和饲养管理程序。养蚕季节进行种桑养蚕, 结束后养鸡。养鸡前要对蚕舍、用具、周围环境进行清洗消毒。农户们必须加强养蚕、养鸡新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使得桑园管理和草鸡套养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 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3) 鸡粪的再生利用技术不可忽视。鸡场所产粪便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 利用施春、秋肥的机会全部还田, 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不仅节约了肥料, 降低了成本, 也提高了桑园的肥力, 提高桑叶的产量和桑蚕的品质, 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 桑园套养草鸡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2010年起, 泗阳县自采用桑园养鸡模式, 现已有桑园草鸡1.5万余只, 与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相比, 每667m2桑实现了收入翻番, 达到近万元每667m2的收入, 而且这个收入还会随着桑园套养草鸡模式的日益成熟和推广而不断增加。

桑园套养草鸡模式的优势不仅在于此种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样不仅是农民有了自己的一份稳定的事业, 还使他们收入有明显提升, 并有利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桑园养鸡这种新兴套养模式通过白天放养, 晚上回笼, 平常仅需饲喂少量粮食 (以草、虫及桑树脚叶等为主食) 、设施投入少 (搭建简易遮雨鸡棚即可) , 节约用地, 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节约了成本, 养殖技术普及简易, 老百姓易掌握, 推广容易实现, 收益成倍增长。此外, 大规模生产的生态环保本地草鸡, 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品供应, 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保证了桑园面积的稳定和扩展, 从而使得传统的蚕丝绸业发展的更好更快更稳固。今后泗阳县还将可能通过公司或业主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 并统一孵养小鸡, 统一防疫处理后再出售给蚕农, 分户饲养大鸡, 待出栏时再由公司统一收回或者组织统一外销屠宰加工厂。

当然有众多优势, 必定也会存在一定的劣势。例如, 桑园套养草鸡基本处于近似野生的状态, 是一种开放式饲养, 草鸡与桑园中栖息的大量候鸟接触密切, 不利于禽流感的疾病的防治, 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 只要做好疫苗免疫工作, 从而抗体达到保护效力, 这种不足还是可以克服的。

4 桑园套养草鸡模式在泗阳县推广的前景预测

2012年江苏省泗阳县蚕桑站承担三新工程“桑园套养草鸡示范推广”项目已经顺利通过省/市级专家组的验收。此项目位于泗阳县张家圩金星村, 桑园养殖面积3.33公顷, 采用围网养殖的模式, 饲养草鸡, 实现了桑园套养草鸡生产模式, 收入可观, 并且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泗阳县养蚕的主要分布在张家圩、王集、李口、裴圩四个乡镇。在桑园内养草鸡, 充分利用桑园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 使草鸡生长在一个近似野外的生长环境中, 活动地方宽敞, 活动量大, 采食方便, 食源丰富, 大大提高了鸡的抗病能力和生长质量, 生产速度加快, 而且鸡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极佳, 鸡蛋质量好、品质高。

农机深松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 篇6

1.1 技术可行性实验

2012年秋季, 肇源县农机总站在民意乡大庙村设置了对比实验, 土质为土壤偏沙, 总面积0.33hm2, 其中试验田0.2hm2, 采用联合深松方式, 耕深27cm, 对照田0.13hm2, 采用传统旋耕方式, 耕深16cm。两种方式, 小麦品种、播种时间、亩播种量、播种深度和化肥品种、亩施肥量统一, 地力基础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干旱。2012年通过县农业中心测产, 对照田平均亩产461.7kg, 试验田平均亩产549.4kg, 亩增产87.7kg, 增产幅度19%, 增产效果显著。

2013年秋季, 县农机推广站又在高标准良田核心区的古恰镇姜岗村建立了农机深松百亩示范方, 示范方内设置了对比试验田土质为壤土偏黏, 面积1hm2, 其中对照田0.53hm2, 采用耕翻方式, 耕深17cm;试验田0.47hm2, 采用联合深松方式, 耕深25cm, 其他实验条件和管理措施相同。2013年通过县农业中心测产, 小麦对照田平均亩产526.9kg, 试验田平均亩产59.5.4kg, 亩增产68.5kg, 增产幅度13%, 增产效果明显。

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深松技术措施, 小麦增产幅度为10~20%。同时, 通过对示范方和大田进行产量调查, 采用深松技术措施, 小麦、玉米平均增产都在10%以上。

分析总结农机深松出现不同增产效果的原因, 一是取决于技术要求落实到位程度。深度越深, 耕深超过25cm、能够彻底打破梨底层者, 增产效果越明显。二是取决于原有耕地质量基础。原有耕作层较浅, 实施农机深松后的增产幅度越高。

1.2 经济合理分析

种地农民方面:农机深松作业收费一般为每亩60~80 (壤土地偏低、黏土地偏高) 。农机深松不必年年进行, 一般2~3年一个周期, 如果按照隔年深松计算, 则两年中每年每亩分摊的费用30~4元。小麦、玉米亩增产均按照50kg、每kg均按照2元计算, 则每年每亩增收160~170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农机经营户方面:农机深松作业亩燃烧成本17~25元 (耕深不小于25cm;柴油2~3升, 壤土地偏低、黏土地偏高) ;人工工资、燃油消耗、维修费用等计入亩作业成本约3元;拖拉机和深松机械折旧计入亩作业成本为35~43元。深松作业收费每亩60~80元, 则每亩利润约为25~37元, 平均亩利润为31元。与秸秆还田和浅耕浅旋作业相比, 农机深松亩利润偏低。如果每个机组、每季作业量在400~500亩, 那么净利润则可达到1.2~1.5万元, 农机户即可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经营效益, 这个目标在农机深松推广开来后容易达到。

2 如何开展农机深松示范的思考和建议

2.1 农机深松未能迅速推广开来的原因分析

通过宣传, 肇源县农民对农机深松这项新技术的先进实用性已经有了普遍认可和接受意愿, 尽快转化应用已经具备一定的群众认识基础。农机深松未能迅速推广开来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政策部对路、措施不得力。下面以2012年农机深松项目的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一是对种地农民和农机经营户的现实利益关切认识不到位。由于是大规模铺开, 耕地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难以充分到位,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两种担心, 直接影响到使用和投资量方面积极性。种地农民的担心是, 耕作费用毕竟不低, 如果实际耕作深度不够, 则多花钱不见效, 产生惜本思想;农机经营户的担心是, 开展深入必须使大型拖拉机和专用深松机械, 投入大、成本高, 如果收费价格和作业规模没有保证, 势必造成投资浪费, 存在投资浪费, 存在投资浪费, 存在投资顾虑。

二是对开展大面积农机深松作业的实现困难性认识不到位。现实困难是:农机深松是对过去20多年土壤耕作历史欠账的偿还, 一次性破除积年形成的坚硬梨底层, 对拖拉机和深松机的损毁程度是极其严重的;而且农机经营户开展农机深松作业, 将投资更大、利润更低、风险更高。

三是对农户新技术推广规律不到位。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都必须经过“先试验、后示范”的过程, 在循序渐进中熟化技术、选配机型、完善方法制度, 进而普及应用。农机深松没有通过充分的试验示范就直接进入到了普及应用阶段, 而且实施规模之大、落实时间之紧, 给耕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核实面积核查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甚至根本无法全面掌握。由于项目政策措施严重脱离客观实际, 因此不能够、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实施效果。

2.2 今后如何开展好农机深松示范的建议

一是做好政策引导。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专用深松机械倾斜;组织深松机械考核评比, 对适应性强、性能优越的机型的补贴力度货进行累加补贴, 补贴幅度不低于30%, 一充沛的动力和优越性能, 保障农机深松作业补贴标准, 每亩补贴不少于5元;切实改进资金补贴办法, 使开展农机深松作业的农机经营户直接享受到作业补贴, 用明显优惠政策, 调动和激发农机经营户开展农机深松的积极性。

二是搞好规范管理。对农机深松专题立项, 设立部省级以上农机深松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实施周期至少5年以上, 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 一逐年建设以一批一定规模的高标准样板示范方为阶段性目标, 以项目形式实行规范化管理, 全面掌控项目进度和实施效果, 为今后普及及应用奠定基础。

两禽用新疫苗在全国示范推广 篇7

目前, 项目在北京华都诗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动化鸡胚接种与收获、病毒抗原超滤浓缩及乳化罐乳化等新型工艺技术流程, 使疫苗生产效率提高了10~20倍, 降低了生产成本, 节省了大量劳力, 同时提高了疫苗的质量及稳定性。

项目中试基地北京华都诗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获得“鸡新城疫、禽流感 (H9亚型) 二联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灭活疫苗”两种疫苗的生产文号后, 分别对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 两家企业共生产两种疫苗197批次, 总计50 644.58万毫升, 销售额达到7 419.59万元, 免疫鸡100 847.5万羽, 实现净利润716.40万元, 纳税429.63万元。

上一篇: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监理下一篇:给水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