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单位

2024-07-05

示范单位(通用10篇)

示范单位 篇1

“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

(白河县双创指挥部办公室)

县文明办:

为推进依法创卫、文明创卫,进一步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有力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按照《白河县2010年窗口文明示范但创建活动任务书》,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以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行政教育,不断优化办公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窗口示范单位形象。

一、领导重视,把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文明单位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单位内部工作活力和对外良好形象。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曾主任为组长、王崇亮、田正飞为副组长,王孝平、唐端、王丛明、李伟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王孝平同志负责具体办公。对创建工作各项要求在全体干部会议上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二、狠抓学习,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创卫工作涉及面广、指标复杂、任务重、矛盾多,为能充分发挥本单位对创卫工作的指挥、协调、督办职责,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始终把干部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思想道德的学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定期动员和组织干部采取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党 的政策理论知识和创卫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执法方面知识的学习,引导和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干克难的工作作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以学习促进工作、在工作中学经验的循环,不断提高干部对工作的主动驾驭能力。

三、服务大局,积极配合和参与全县其他工作。在认真分解全县创卫任务的同时,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积极承办好其他部门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切实抓好了信访维稳、应急处理、公益事业等工作。建立了信访工作制度,解决好创卫工作中的各项群众矛盾,极力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专项整治过程中的执法矛盾,遏制群体事件发生,推进依法创卫进程;动员干部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积极参与残联组织的结对助残和和参加青年志愿者助残队伍。积极参加了今年举办的全市“爱安康、知礼仪、讲文明、促双创”竞赛活动,展示白河形象。

四、加强管理,保持单位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对外形象。单位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干部的工作心情和工作效率,始终把抓好单位内部环境管理作为提高对外形象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措施之一。聘请了保洁人员,专门负责办公楼卫生清扫,同时再将机关内部卫生责任区划分到各个办公室,明确卫生清扫标准,并开展检查评比,确保单位卫生整洁;定期组织开展清理整治,对办公用品和文件进行整理、清理、理顺,时刻保持有序的办公环境;提倡低碳环保,通过各种措施达到节约用纸、用电等降低办公消耗,尽量减少经费支出。

示范单位 篇2

评审和实地考察发现, 自2012年东航集团正式推出新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后, 通过近两年的推进, 各单位文化建设已初具成效, 尤其在规范、制度、培训等方面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而根据各单位实际推进中采取的各种举措梳理出一条可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的文化落地路径, 是将文化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落地路径

文化能凝聚人心、引领发展, 这是东航集团所有16家单位的共识。围绕这一认识, 各单位开展的文化建设, 主要目标都是推动文化理念切实落地, 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 指导日常经营和生产实践。

1、组织和制度保障

东航集团各单位都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机制, 成立了以部门领导为首要责任人的企业文化建设专项小组, 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计划, 在文化宣贯、制度管理、行为规范和形象传播等方面对文化建设工作做了总体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各单位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着力培育文化的决心。同时表明,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和身体力行是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则是健康有序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

2、建立文化传播系统

东航集团各单位都注重文化传播系统的建立, 以内刊、宣传栏、张贴画、办公场所墙面、简报、内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为传播载体, 以宣贯大会、知识或技能竞赛、定期例会、定期交流会、兴趣小组等为活动载体, 广泛传播文化理念 (包括具有本部门特色的文化辞条) , 认真倾听员工心声, 积极响应员工诉求,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通过多方位持续性地有效沟通强化全员共识, 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理解并认同东航的文化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 有5家单位注重使用新媒体平台与员工“零距离”接触, 如开设微博账号或开通微信订阅号。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其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 使部门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 它自上而下的宣贯覆盖更广更及时, 自下而上的反馈响应更快更有效。新媒体的应用改善了以往一线单位难以有效聚集三班倒员工面对面沟通的窘境。此外, 新媒体集聚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 多样化的传播内容更容易被员工接受, 也更利于吸取年轻员工的创意与才华, 在增强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明确文化转化路径

文化推进的重点在于内部的文化转化, 即把领悟到的文化理念转化为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行动。一方面通过硬管理手段, 即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团队顺利运转;另一方面通过软约束手段, 即订立共同的行为规范确保成员步伐一致。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行为规范, 它们既是文化内化于心的产物, 又是文化外化于行的保障。

全公司所有单位都摸索出了一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化转化路径。共性之处在于, 首先从本部门实际出发找准定位, 凸显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 然后围绕这一定位重新解读公司文化理念, 提出务实朴素易操作的口号, 让员工真正看得懂、够得着, 切实体会到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 培育员工养成符合文化要求的行为习惯;个性之处在于, 从明确定位到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 一些单位以引进先进理念为抓手, 一些单位以传承地域文化或历史文化为抓手, 一些单位以沉淀本部门实践经验为抓手。由此看出, 这些制度和规范都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结, 也是科学管理的结晶, 是真正源于实际并指导实际的工具和手段, 文化建设沿此路径前行, 将能有效避免文化脱离实际的“两张皮”现象。

4、构建文化育人模式

文化通过影响人而影响企业, 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是文化的基本功能, 因此构建文化育人模式是推动文化落地的关键一环。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 各单位都不约而同地从两大方面推动文化育人:一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班组文化建设, 关心员工生活, 关注员工个性, 尊重员工才智, 重视班组生产, 改善班组环境, 营造“家”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班组成员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二是形成分级分类培训的长效机制, 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有的单位在内容选材上注重贴近员工以增强他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启发他们理解文化及践行的真意;有的单位在培训形式上推陈出新, 走出书本、走出教案、走出课堂, 在实践和互动中提高培训的成效;有的单位注重提炼优秀团队和个人的经验精髓, 以榜样的力量号召员工自发学习;有的单位注重培养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5、确立文化激励机制

文化激励机制应当是一系列激励机制的系统组合, 它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的内容。

东航集团16家单位的文化激励机制总体设计方向分为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赏罚分明, 大部分单位都制定或完善了与文化理念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 并在执行过程中尽力确保公开、公正、公平。二是精神层面尊重人性, 有的单位注重展示员工风采, 举办各种活动激励员工发挥才智和创意;有的单位注重将优秀员工的事迹理念化、品牌化, 树立文化标杆, 增强优秀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激励他们更加爱岗敬业, 以精品意识保障航班生产;有的单位注重鼓励员工创新, 大力保障员工实践自己的创新思想, 并积极吸纳员工智慧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有的单位注重为员工举办特殊的文化仪式, 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尊重和关爱, 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文化建设启示

从本轮持续半年的示范单位评选中可得出一线单位文化建设的若干启示。

1、知而后行

定位决定行为。文化建设应把理念宣贯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自我定位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从本单位实际出发解读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 提出务实有效易践行的子文化理念, 并推出配套的制度或规范, 使文化真正能渗透于生产经营之中, 引领全员去实现部门预期的目标。

2、团队建设

文化管理范畴的团队建设实质是打造文化共同体, 即在统一价值观的引导和约束下, 在持续的合作和沟通中逐渐接受一致的文化理念, 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 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文化共同体是工作场所, 领头人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 带领全员共同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推动组织实现预定目标;文化共同体也是精神家园, 团队的管理者重视和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 尊重他们的才智, 关爱他们的身心, 搭建各类平台或创造各种机会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 使他们在文化共同体中找到心灵共鸣和集体归属感, 并将这种归属感内化为驱动力投入到工作中。

3、以人为本

文化经营的是人心, 所以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的重点在“人”, 团队的管理者要树立一种尊重人性的意识, 既要关注人的外在需求, 也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要把自主性作为每个人的人性本能, 充分重视人的才能,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 充分关注人的心智, 充分关爱人的成长。第二层的重点在“本”, 团队的管理者要构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管理风格、各项制度规范、绩效考核体系、奖惩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沟通方式、人文关怀形式和心理疏导机制等, 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切实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刚柔并济

文化管理要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所谓硬管理是指执行规章制度, 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以及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组织通过刚性管理约束员工有令必行、有禁即止, 把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结果意识等植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 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所谓软管理是指开展思想工作, 增进沟通交流,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以及通过优秀的文化元素引领员工思想与行为等柔性管理。组织通过柔性管理启迪员工的智慧, 丰富员工的心智, 转变员工的思想认识,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 提升员工的素养。

5、兼收并蓄

基于东航集团分支机构众多、兼并重组经历丰富和鲜明的民航行业特色, 文化必定会深受民航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文化的影响。公司的文化核心理念体系是总纲领, 延伸到各地各部门应允许他们吸取行业精髓, 传承优良传统, 博采地域特色, 海纳百川, 兼收并蓄, 提出符合员工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的子文化理念。这更易让员工接受, 也更能引领员工践行。

对东航文化建设的建议

1、建议规范管理, 加强交流

由于不同部门所属行业性质和所在地域的差异, 加上兼并重组前各自所属公司的历史不同, 每个部门的文化建设都有特点和个性, 水平也参差不齐;部门与部门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定期沟通机制, 甚至个别单位还脱离母文化自成一派。若长此以往, 文化建设将有形散神也散的风险。

建议出台东航集团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 加强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但统一性不是同一性, 统一性包含共性和个性, 它要求各单位在内涵、目标和方向上保持一致, 实现核心理念统一、战略统一、愿景统一、标识统一;同时, 允许各单位创新文化落地路径, 充分展示个性, 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作风、规章制度、员工规范等, 做到有特色、有亮点、有建树、有创新。

此外, 建议定期召开东航集团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搭建平台保障各单位互相学习好经验、好做法, 开拓眼界, 取长补短, 推广亮点, 互促互进中提升全公司的文化建设水平。

2、建议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各单位的文化培训大都是遵循传统模式, 即在员工内部招募兼职教员, 由他们自主开发培训课程自主授课。在考察中, 有很多兼职教员提出他们自身也需要系统的文化培训, 否则知识会滞后, 经验会枯竭, 对文化工作的理解也有局限, 不利于文化宣贯, 势必会影响文化落地。

建议从内外两方面提升培训层次:内部加强文化培训管理, 制作全面介绍公司文化的培训教案模板, 并对基层单位对此模板的引用给出系统的指导意见;外部借力外脑提升, 寻找合适的高校合作开班, 对一线教员、通讯员、品牌专员、文化专员、网络舆情管理员等进行新闻学或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以保障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能跟上最新的时代趋势, 提高文化建设成效。

3、建议改造新媒体平台联动管理

目前多数单位运用新媒体进行文化宣贯效果显著, 但背后暗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数字化、实时性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或层层下达的低效沟通局面, 省去许多传播的中间环节, 可使员工第一时间了解行业信息和企业发展情况, 但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与员工即时有效的互动。互联网空间里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逐渐改变了员工的眼界视角和思维方式, 增强了员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也增加了企业员工管理的难度, 如果长期忽视互动或者互动内容不妥, 员工情绪和热情就会受到影响。

各单位现行开通的微信订阅号只实现了单向传播信息的简单功能, 实质上只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聚合了图、文、视频等信息, 虽然在传播内容上比以往更丰富, 但由于找不到员工参与的快捷入口, 互动性尚显不足, 所以在传播效果上未必能真正深入人心。建议在公司层面对所有微信订阅号进行梳理和备案, 从上下两个方面联动管理, 消弭信息传播的隔阂, 打造高效互动的平台。一方面以信息穿透为目的, 设置联动发布机制, 保障上情得以快速下达;另一方面以价值分享为目的, 设置平台互动机制, 保障下情得以有效上传。

争创文明单位 打造示范高中 篇3

校本精神——创建的灵魂支撑

这种灵魂支撑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个意识。

一种精神就是“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精神。竹溪一中一直把“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作为发展追求、工作要求和治校理念贯穿教育教学中,注入全校教职员工脑海里。通过学校层面的深层解读,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的不断内化,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在这种文化力量的引领与鼓舞下,全校师生总能保持激情,从每一件小事的落实做起,从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做起——“拒绝平庸”;在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踏实向前,将“崇尚一流”做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

一种态度是专注与纯粹。长期以来,学校要求全体师生用专注与纯粹的态度,面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不把时间耗费在无聊的事上。

一个意识是作品意识。作品意识就是精品意识,学校要求全校师生将每一天的工作与学习都当作品来完成,用热爱与创意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学习任务做到最好,从而成就精彩的“作品人生”。

校园文化——创建的氛围支撑

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园的建设机遇,主动将文化元素注入硬件建设之中。从“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入手,将精神文明与校园环境充分结合,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育人,让榜样示范,让文化引领,建设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整体规划墙壁文化、石刻长廊、主楼门厅、校园CIS系统;主体雕塑《孔子》,雄浑明快、寓意深刻;开卷《论语》,寓意儒学传统;竹、水池寓意知识渊源、凸显竹溪地域特征。科技实验楼图文展示载人航天、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教学楼图文展示英雄楷模、时代先锋、著名科学家、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示茶叶、魔芋等竹溪主导产业及竹溪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对学生进行爱我家园教育。

校园因景植绿,因绿配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给师生创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宿舍文化,激情飞扬、个性独具的班级文化,节俭有礼的餐桌文化,再现了学校传承儒学文明、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

德育生态——创建的活动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的生命力在于用实践推动群体道德内化与素质提升。学校始终把德育为首、立德树人作为治校、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在教师中开展“三树立”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精神品位和师德品质。即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树立改革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将最先进的教改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构建“三三二”主体德育模式,即“在校讲勤奋、讲荣辱;在家讲孝敬、讲感恩;在社会讲公德、讲责任”的“三讲”教育,“自尊、自强、自律”的“三自”教育和 “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挺起民族的脊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列德育校本教材,并有计划地作为必修课将其安排至三个年级,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贫困生奖励机制和救助机制,成立“爱心社”,把每年的教师节定为“爱心接力活动日”,发动师生和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帮扶贫困学生;建立敬老爱老、拥军、科技等多个德育基地,积极开展敬老爱老献爱心、拥军爱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一次的德育教育、每日一次班级量化;十星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礼仪标兵等各种评比活动;妇女节、青年节、建党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教育活动;法制报告会、感恩励志演讲会、校园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等系列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时政、品德、心理健康、安全、文明礼仪、法纪、感恩励志、爱心教育。

精细管理——创建的制度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不仅内强管理的过程,更是外树形象的过程。山区高中在生源、师资、教学硬件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要发展必须从管理上寻找突破口。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从严治校”,用法理看管学校,管理在机制中运行。制定《竹溪一中章程》,完善覆盖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所有教职员工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

注重调查研究,创新管理方式。学校通过“外值”评价年级、处室,年级、处室通过“内值”评价所有教师。评价制度注重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让各部门,各备课组、各寝室、各班级、各小组团队荣誉的捆绑共担,通过精细化评价打造优秀团队。

始终坚持教代会制度,重大问题教代会讨论,让教职工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坚持学校与学生对话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合理建议及时解决,所有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说明。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凝聚智慧、明确工作重点,使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社会贡献——创建的成果支撑

随着教学改革和文明创建的深入,学校对社会贡献逐年增多,社会形象日益向好。

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多人次获奖,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省市级课题多项结题,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学校连年荣获“十堰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以2014届为例,参加高考的八个学科中七个学科全市同类学校排名第一,一个学科排名第二。教育教学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在本地区高中学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十堰市内各高中及临近陕西省部分学校近2000人来校交流学习。学校也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于2014年9月获得县政府特别嘉奖。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践行“传承文明,立德树人,善教乐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知能并重,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培养目标,一届届优秀毕业生从学校走出去,走到各个工作岗位,成为竹溪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竹溪县教育系统工委书记、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鄢志勇)

执法示范单位申报材料 篇4

本文档由杯子客 整理提供分享,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著作公司所有,谢谢合作

一、领导重视,下定决心强制入轨。自公安部印发了《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后,我局党委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五次召开党委会专题进行研究,召开了全局科所队长会议作了具体部署,明确这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要求执法场所功能区块改造在限定时间内按标准保质保量完成。并分批到**、**等地参观考察执法规范化建设。参观回来之后,各执法单位因地制宜,立即着手执法规范化建设及场所功能区块改造工作,局里在经费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全额予以保障。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和全市公安局长会议后,局党委更是下定决心,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警种、全建制、全要素推进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精心谋划,贴近实际全面改造。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在坚持贴近实际原则和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充分结合现有办公条件和执法办案实际,由执法办案单位拿出设计方案和图纸交局党委审定后,再由局法制大队、后勤科等职能部门和办案单位共同实施改建,于6月中旬开始,至10月底各派出所已全面完工,11月份投入使用,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在改建过程中,分二个层次进行:一是派出所,办公场所划分为办案区、办公区、办事区和生活区四个区块,实行功能合理分区并物理隔离,候问室、讯问室、询问室、调解室、信息采集室、物证室、档案室、值班室、办证大厅根据标准进行设置;二是刑侦、经侦、禁毒、看守、交警等其他执法单位,根据各自执法特点进行分期分区改造;全部改建完成后,全局各执法单位的硬件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区块设置更加规范,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各功能区域案事件流转顺畅,保证所有人员安全,民警办案不受影响,所有办案区内均安装的视频录像监控系统,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监督管理,严防刑讯逼供、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等执法安全问题的发生,使民警执法办案更加规范、安全。

三、软件推动,确保运转高效规范。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我局始终以硬件为切入点,以软件建设为推动力,坚持“两手抓”,以硬件带动软件,以软件促进硬件效能发挥最大化,在原先基础上,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规范:一是深化岗位执法资格等级化认证,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今年开始全面实行执法资格等级制,对全局民警分期进行执法素质集中培训,通过严格的法律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所有民警的岗位执法资格重新进行认证,现全局民警全部通过初级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同时,为发挥中层干部的示范作用,狠抓了中层办案制度落实,出台了《**县公安局中层办案规定》,明确了中层办案数量、相应职责等系列规定。二是党委带头全警学习执法细则,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坚持以问题为牵引,针对执法各环节存在的程序性问题,局党委成员带头,组织全体民警开展学习公安部《公安机关执法细则》活动。同时,制定完善了进入办案区后案件流转程序及相关执法标准细则,及时推行派出所领导“坐堂制”,有力地推进执法流程化。三是注重从源头上抓起,进一步规范接处警工作。强化“接处警是执法工作的源头”意识,狠抓110接处警“三项规范”的落实,局领导带领相关科室职能科室定期开展检查指导,进一步明确值班民警的职责、规范接处警行为、规范调查取证及现场勘查等,着力从源头上做到每案每事规范。四是加强个案评判监督,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充分发挥法制员审核把关作用,法制部门加大评判力度,坚持每月抽查并通报案件质量,与纪检督察等部门形成监督合力,认真落实追责制度,推动每一位办案民警办案习惯的良好养成,提升执法质量。

两型示范单位宣传稿件 篇5

长沙高新区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9年获批为全国第九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10年获批为湖南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废物排放低的高新技术产业,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和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高新区获批各类国家级、省级基地或荣誉20多个,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综合创新能力位列全国高新区第十三位。园区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二十位,中部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位。2010年获评全省最具投资价值园区、新型工业化考核一等奖。2011年成功获批为科技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全国三个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高新区之一。长沙高新区2000年开始启动麓谷科技新城建设,近年来每年以3-4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60亿元,目前建成区已经超过30平方公里,全面拉开40平方公里的路网框架,城市各项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园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一、工作目标

从2011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加快“两型社会”发展和促进创新型园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园区由“产业园” 向“科技城”升级。到2015年, 建成40平方公里科技产业新城,麓谷园区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的总体战略目标。“两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等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区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到2020年,全面建成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两型”园区,成为长沙市经济繁荣发达、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二、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建设大河西先导区的战略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导向,加快产业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创新引领”为抓手,大力加强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以“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做实项目”为着力点,深入推进“6543”工程建设。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改革试点和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型”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工程机械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等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发展,加快建设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外包、动漫、文化创意等为主的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教研发、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立集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园区企业所需的拥有核心技术和生产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企业。逐步构建起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优化和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

(二)重点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加快构筑五大自主创新平台,努力完善园区自主创新体制。强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升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功能,规范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发挥公共技术平台对企业的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创新型人才智力资源向园区汇集,大力鼓励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发挥科技源头作用,特别是在核心产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建设,设立多种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完善与银行合作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创业板、主板上市,促进形成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不断拓展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平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办好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建立湖南省专利及知识产权检索中心、长株潭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长沙创新驿站等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查询、技术合作交流的渠道和网络。

(三)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革。

初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技术的规模应用。全面推行重点 3 用能单位能源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建立新建项目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收运系统、回收利用系统。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及使用,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工作开展及初步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建设规划

一是编制高新区“十二五”总体规划。聘请国内一流咨询机构,启动编制高新区“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规划“两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二是研究麓谷生态科技新城的总体规划。完成麓谷新区控制性详规、麓谷新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高新区环卫设施及电力专项规划等。大力开展园区内两型示范建筑及相关课题编制工作,编制《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型社会”城乡建设设计导则》征集文件,并将其纳入《长沙“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体系》中。三是完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编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长沙高新区“十二五”环保产业规划指南》,制订《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长沙高新区建设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工作方案》、《长沙高新区建设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责任目标分解表》等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长沙市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保证节能专项投入到位,加大对用能重点企业的监控,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加快产业建设,推进集群发展

相继开工建设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高等级沥青 路面热再生成套设备产业化工程、湖南力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及系统产业化、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金属废水处理与检测智能化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湖南华强电气有限公司新能源车用空调电机系统匹配及效率优化技术项目等一批重大两型产业项目。全面推进中联环卫、凯天环保、远大住工等重点产业项目的报建和建设。2011年全区竣工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13个。博云新材料、湘投金天、中电软件园一期等项目已竣工;红太阳光伏产业基地一期已经投产,二期项目正在报建中。力宇燃气、宇顺电子等项目主体结构均已基本完成,并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方盛制药、圣湘科技、大邦生物等项目已顺利开工;中冶长天和崇友电梯等项目的基础和土方工程已开工。通过组建生态工业园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分类回收利用系统和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培育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型产业,形成新的两型产业经济增长点。

(三)突破用地瓶颈,加强集约用地

通过科学规划、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和标准厂房建设,成功探索出一套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模式。高新区调整深化竖向规划,减少土方工程量3000万方,节省投资数亿元。高新区大力加强孵化器建设,积极推行非生产配套设施的集中供应,打造园区孵化体系与楼宇经济完美融合的新模式,同时提高项目准入标准,对于总投资在一定标准以下的项目,先进入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发展,待项目成熟后再视发展情况供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已建成的巨星创业基地平均每公顷土地产值高达1.8亿元。湖大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投资过10亿元的中电软件园项目一期已竣工,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麓谷信息港大厦竣工落成,湖南规模最大的产权式工业社区麓谷创业广场正在兴建。高新区要求 5 大中型入驻企业尽可能地建多层厂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园区威胜集团扩建项目、三德科技公司、宇顺电子等建设项目均采用了多层、高层厂房建设模式,建筑容积率大幅提高,节约土地效果明显。在园区发展过程中,长沙高新区注重对“两安”用地(生产安置用地、生活安置用地)的归集统租,盘活存量土地(如:延农综合服务大楼),同时开展土地置换工作,盘活了一批闲置土地。

(四)加强节能降耗,建设分布式能源

大力推进节能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工业节能降耗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创新基金及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年推荐57个节能环保及新能源项目获批国家、省、市各级扶持资金共4126万元。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节能,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佳宇环保的大烟气量高浓度烟气的国产化高效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科立电气的高电耗企业电气节能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绿通环境的高负荷地下渗滤生活污水处理集成技术与装置、佳冰制冷碳氢制冷剂与空调系统环保节能改造技术、威能新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正银浆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实现重大突破,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

为提高园区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解决企业能源供应难题,保障企业的正常能源供应,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牵头,成立了分布式能源专项规划工作组,制定了长沙高新区分布式能源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现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五)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

一是固废污染治理。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园区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制定农村垃圾减量化、分类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作业标准规范,采购中联标准化垃圾收集体系设备,实现 6 了雷锋镇“一村一社区”农村生活垃圾便利化清扫、机械化收集、无害化处置。二是水污染防治。新建的岳麓大道(长远锂科附近)、轴一路(奥托科技附近)、麓松路(华能自控附近)、麓泉路(神州光电附近)四座公共厕所及地埋式垃圾站已投入使用。完成雷锋河金洲大道至横二路5.6公里重点河段清淤(污)工程和13.03公里河段清脏污、清淤障工程,雷锋河河道实现通畅、干净,水体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升雷锋河整体景观形象。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我区坚决淘汰严重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企业。近年来先后关停了永兴锻造厂、金萍铝材加工厂、新城水泥制管厂等3家企业,关闭了破坏生态环境的长营建材厂、金桥机砖厂、金南机砖厂、旺顺机砖厂、坪山采石场和坪山石灰矿等6家非煤矿山。

近三年来,园区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园区扬尘治理和渣土治理工作成效明显,麓谷科技新城整体绿化率达35%以上,占地13万平方米的麓谷中心公园被评为长沙市生态公园和最美丽的公园之一,成为麓谷高品质生活的标志。2011年我区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优秀建设单位”。

(六)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文明餐桌行动示范单位规范 篇6

(一)合法经营。具有合法经营资质,遵守各项法律规章,诚信经营,管理规范,服务优良。近两年内没有重大投诉和处罚。

(二)环境优良。体现健康、独特的餐饮文化理念,店(堂)整洁干净,安全警示、标志明晰,“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氛围浓厚。

(三)创建积极。在店(堂)醒目位置摆设文明餐桌行动告示牌,在店(堂)内悬挂或在餐桌上摆放“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为主题内容的提示牌。

(四)承诺公开。经营中不误导顾客超量点餐,主动提醒顾客吃多少点多少,主动提供打包餐盒,主动提醒顾客不要酒后驾车,主动劝阻顾客不在室内吸烟。

示范单位 篇7

1 具体方法

1.1 组织学习, 动员部署

1.1.1 学习山西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院领导高度重视, 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学习创建标准。

护理部直接指导, 制订护理实施方案, 中医科护士长多次召开科室小组会议,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评估细则, 逐条逐项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1.1.2 深入贯彻, 落实《指南》精神

由医院牵头, 中医科为主, 印发《指南》, 组织学习, 人人知晓。根据《指南》精神, 结合《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试行) 》, 找出医院护理方面现存的不足之处, 以书面形式向院方做了汇报, 诚恳提出需要得到支持的具体内容。例如:中医科住院部床护比不足1∶0.4, 仅有的护士只能满足日常的护理, 不足以将中医护理特色做到位, 院方给予了全力支持, 增加2名护士, 为中医特色护理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1.1.3 修订疾病护理常规, 统一中医护理操作标准

根据《指南》要求, 以山西省中医院制定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框架, 结合《中医辨证施护与优质护理管理实务手册》, 护理部与中医科护理骨干理清思路, 达成共识, 拟定了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现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远赴省中医医院聆听了护理部的指导性建议, 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断完善, 最后定稿, 汇编成册, 要求中医科护士人人掌握, 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1.2 制订培训计划, 组织实施

1.2.1 院外培训

(1) 护理部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利用3年时间, 分阶段选派中医科护理人员赴省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接受系统化中医知识及技能培训, 要求考核合格, 能够熟练开展辨证施护, 每周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2) 中医科制订短期培训计划:利用4个月时间, 按职称分批选送中医科护士赴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培训时间为每人2周, 要求熟悉八项中医基本护理技术操作, 掌握至少两项操作 (拔罐法、刮痧法) ;能够协助科室开展辨证施护。 (3) 护士长培训:护理部特别重视科护士长的业务培训, 抓住每一次专科培训机会, 培养其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管理水平。中医科护士长先后参加了太原市护理学会举办的太原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山西省护理学会举办的山西省首期中医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护理技术改良的临床应用研讨会;山西省中医院举办的中药二步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脾胃病进展等专科培训;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举办的县级医院护士长护理管理培训, 要求能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

1.2.2 院内培训

(1) 全员培训:护理部将中医护理培训纳入全院业务培训计划之中, 每季度至少有1次中医药知识或中医护理培训, 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培训率达90%以上。 (2) 科内培训:中医科每周五晨会时间由医师轮流讲解中医理论知识, 每周二下午由护士讲解中医护理知识, 课件采用PPT形式, 打印后放入业务学习文件夹中, 供大家经常翻阅、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由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观看视频操作, 课后分组练习, 考核合格。

1.2.3 业务考核

护理部每季度进行1次护理理论与操作考核, 要求>90分;中医科每月进行2次考核:上半月为中医理论与中医技术操作考核, 下半月为护理相关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要求>90分, 不合格者继续培训, 下周补考, 直至成绩合格。

1.3 发挥中医特色, 深化优质护理

1.3.1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 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病区楼道走廊、候诊区、宣传栏、门诊大厅滚动屏等, 宣传中医药知识, 特色治疗护理, 悬挂古代中医画像, 介绍中医科主要诊疗设备, 展示中医文化, 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1.3.2 简化护理文书, 体现辨证施护

(1) 中医护理文书护理部指导, 中医科不断改进、完善, 最终制订了中医科专科入院评估、出院指导记录单。护理文书书写时, 尽量使用中医术语, 做到“能中不西, 先中后西”, 符合中医病历书写规范。 (2) 辨证施护, 护士与主管医师共同参与新入院患者病史的采集, 观察脉象、舌苔, 通过“望、闻、问、切”, 由医师判断出证型, 护士根据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填写相应的辨证施护记录单。

1.3.3 开展中医护理操作

中医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博采众长, 在中医门诊与住院部广泛开展拔火罐、刮痧法、艾条灸法、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如在三伏天与三九天开展“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穴位贴敷, 应用十余种敷贴治疗各种慢性病, 尤其在治疗老年性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前列腺炎、关节疼痛、过敏性鼻炎等方面更是疗效显著, 深受患者欢迎。

1.3.4 重视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 从入院宣教到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检查宣教, 用药宣教, 康复及功能锻炼宣教, 直至出院宣教。科室采用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的方式, 制作了四十余种宣教内容塑封成卡片, 挂于患者床头, 便于患者掌握, 出院指导可带回家中, 患者可遵照执行, 有疑问时可根据卡片上提供的电话随时致电责任护士寻求帮助。

1.3.5 做好养生指导

每周五下午, 中医科组织本科住院患者在医生办公室进行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其内容广泛, 包括了经络养生、体质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睡眠养生、情志养生、四季养生、药物养生等, 目的是让患者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 懂得养生知识, 注意养生方法,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树立“治未病”理念。

2 讨论

我院中医护理在创建山西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过程中, 深受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按照创建标准, 采取多种措施, 在资料准备、人员配备、人员培训、特色护理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1 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

通过创建中医药示范单位, 细化了护理管理制度, 修订了中医科各项操作规程, 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完善了辨证施护的流程, 使护理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依, 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2 提升了中医护理质量

全科医务人员熟悉了八项中医基本护理技术操作, 掌握了中医知识及各项技能, 开展了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护, 使健康宣教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在进行的所有中医护理操作中无1例并发症发生, 大大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 深受患者的好评。

示范单位 篇8

十余年来,龙阳伟业始终坚持并专注于建筑地下防水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获得国家相关标准的认同,并依靠持续的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实现了技术体系、产品品类、企业类别和商业模式的四项创新,为根治建筑地下防水渗漏“痼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司董事长王伟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赞誉为“建筑地下防水变革实践者”。2012年5月,在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龙阳伟业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上,王伟董事长发表了题为《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的主题演讲,由此,龙阳伟业将十余年实践创新成果正式回馈给行业及社会。2013年7月,在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王伟董事长撰写的论文《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且全文入编《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管理科学十年成果荟萃》。

在相关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广大媒体,以及龙阳伟业等企业的共同倡导下,“建筑地下防水关乎建筑安全”、“建筑地下防水应回归根本——结构主体防水”、“建筑地下防水应与建筑寿命相同”、“建筑地下防水是大系统工程”、以及“建筑地下防水应‘主动防水’”等科学的防水认知,逐渐成为防水行业乃至社会的共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于1987年6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现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所之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的专门机构,致力于研究企业管理创新,传承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

无邪教示范单位工作总结 篇9

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县委关于防邪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高我中心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中心防邪工作新中心面,维护全中心和谐稳定。现将2018年防邪工作总结于后。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无邪教”单位工作 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无邪教单位”为工作载体,坚持“团结教育绝大多数,依法打击极少数”的基本政策和“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有效处置”的工作方针,以“防范控制,依法打击,宣传教育,正面建设,持续帮教,全面巩固”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反邪教工作大中心,广泛开展“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等活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反邪教和开展“无邪教单位”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全中心和谐稳定。

认真贯彻上级防邪工作指示精神,将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一票否决制。为确保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落到实处,中心成立了防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张震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我中心防邪工作。

二、狠抓警示教育,加强防邪、“无邪教”单位宣传,提高反邪教斗争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确保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不走过场。

(一)加强警示、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把防邪、“创无”警示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充分利用职工大会、政治时事学习、标语、墙报、板报等宣传阵地,进一步宣传邪教组织的危害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对反邪教活动和“无邪教”单位的认识。积极组织全中心职工参与每月一次的法律、政治、综治、维稳、信访、防邪等知识的学习,教育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执好法,不违法,不参与“法轮功”和各种邪教组织、违法集会活动,为“无邪教”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充分利用工会、妇女组织、退休支部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积极推广国家体育总中心创编的易筋经、五禽戏、文字决等形式多样的健身途径。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全面普及科学、卫生常识,倡导科学精神和健康向上,文明诚信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各种邪教组织的侵蚀。

三、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加强邪教情报、信息排查收集工作

进一步摸清掌握邪教组织的基本情况、分布范围、活动状况,坚持“严密监控,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的原则,尽量消除负面影响,扎实抓好对有害气功的处置工作,防患于未燃。

(一)加强邪教组织情报、信息的排查收集工作,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反邪教的警示教育,使大家真正认识邪教活动的危害性,发现邪教组织和参与人员,积极向组织报告,中心坚持每月对邪教活动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和掌握邪教组织活动情况,统一部署,开展打击活动。

(二)认真贯彻落实“有效处置”的方针,发现参与邪教组织的人员,要认真做好劝解和说服教育帮扶工作,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使参与者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加强反邪教防范工作力度。做到早准备、早谋划、早防制。做好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完善防控措施和制度,坚决实现“三零”“三无”目标,达到单位无邪教组织、无邪教人员、无邪教活动、无邪教宣传品的“四无”标准。

四、落实资金、人员,确保“无邪教”单位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指派办公室主任专人分工负责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既有主要领导负责,又有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同时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二是资金的使用实行实报实销,保证资金足额到位,确保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正常开展。今年全中心无邪教组织参加者、练习者、传播者、受害者。

五、强化检查,加大督促落实

加强对各股室的防邪检查和督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

六、加强防邪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认真做好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资料的收集、整装工作,真实客观地反映全中心防邪、“无邪教”单位工作情况,以丰富内容。

学校推荐文明交通示范单位材料 篇10

—明山区高台子学校申报省文明交通示范学校材料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事关家庭幸福、学校稳定,社会和谐。由于我校紧临沈丹铁路、沈丹公路和沈本产业大道,交通情况十分复杂。学生入学路线都要横穿车辆繁多的沈本产业大道,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随着村村通道路条件的改善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校车应运而生,校车安全越来越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正常的交通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努力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我校与本溪市明山区交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充分发挥学校与交警部门的合力作用,真正创建了“平安学校”。

一、领导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工作组织健全

按照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大事来抓,通过小手拉大手,将安全教育向家庭、社区辐射,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格局。

学校建立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交警队队长和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生交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指挥学校交通安全工作。成立了由德育处主任、安全办主任为组长,相关责任人为成员的交通安全工作小组。在学校、区交警支队交警同志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在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中层层签订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书,把“文明出行、平安出行”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纳入了我校学生文明素质教育中,并作为学期末班级考核内容之一,开辟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1、学校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安全教育周”活动期间,学校通过悬挂横幅、在宣传栏张贴“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宣传画、交通安全广播及刊出以法制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举行“安全的承诺”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大的宣扬和营造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向家庭、社区群众宣传新的《交通法》奠定了基础。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认真学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深化安全教育的防范意识与事故发生的急救措施的落实。

2、我校每学期聘请交警支队的胡警官(校外辅导员)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为全体学生们做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3、每年秋季,聘请交警支队的警官到校进行军训。同时,新入学的学生们跟随教官学习了大量交通安全常识、交通法规等。

4、每位3-8年级年级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办两份以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为主的手抄报,进一步深化了安全教育的防范意识。2013年学校还以“小手拉大手”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模式,组织手抄报比赛。此次活动在宣传了新的《交通法》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许多家长比赛过后感慨地说:“通过帮助孩子参加这次竞赛,我们也了解了新的《交通法》,受益真是不浅”。

5、定期组织师生观看《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等系列片,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学会了珍爱生命。观看后,在4-8年级的学生中组织安全教育征文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健全校车各项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1、学校现有校车7台,主要用于全校153名教师通勤以及80多名学前班和400多名住宿生周五、周日的接送,为了确保学生集中乘车安全,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根据本溪市政府下发的《本溪市校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建立了长效的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高台子学校校车管理制度》《高台子学校校车司机聘任方案》《高台子学校随车教师责任制度》《高台子学校校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高台子学校校车冬季驾驶安全预案》《学生搭乘校车纪律制度》等。每个应急预案和制度都设有领导机构或安全应急小组,对领导机构和安全应急小组里的成员进行分工,每项的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2、学校建立接送学生车辆台帐制度,为每辆车建立了一份运送学生车辆档案,内容包括驾驶员审批表、驾驶员基本情况表、车辆基本情况表、驾驶员安全教育记录卡、车辆安全检验卡。做到车辆、驾驶员、接送情况记录清楚,便于监督管理。学校与驾驶员和随车教师每年签订一次安全责任状,明确各级责任。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各村公示接送站点的时间和位置,同时建立雨雪天气的应急措施,在校车不能准时到达站点情况下,校方通过校讯通及时通知家长。保证了学生接送的安全,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四、强化措施,保障学生交通安全

1、学校与共明山区交警支队签订共建协议,实行定期安全教育讲座制度,定期进行对学生、校车司机进行培训。

2、学校在校门口设立交通安全岗。每天上学、放学时由两名教师协助交警队工作人员在路口值勤,指挥学生安全过马路,处理突发事件,保证了学生过路安全,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3、成立交通安全小组,建立安全联络网。使班主任及时了解本班学生交通安全信息,密切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学生交通安全的联系。

由于不断地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规范化的管理,使学校的交通安全有了坚实的基础,校车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顺畅。建校以来,我校的接送车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安全事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学校先后获得本溪市道路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主管校长获得本溪市安全管理先进工作者,2011年12月2日,辽宁省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日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学校代表本溪市校车管理单位做了经验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依然会加大创建文明交通工作,坚持交通安全宣传管理的各项制度。以预防为主、加强教育、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确保我校全体学生的交通安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学校

上一篇:道路安全教育培训下一篇: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