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高职

2024-09-22

示范高职(精选12篇)

示范高职 篇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文件) 已颁布实施5年多了, 分三批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先后通过验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之一是专业建设,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质 (示范) 课程建设, 培养社会急需的、就业质量高的高技能人才。

由于示范建设的周期较短, 从示范建设院校的申报到示范建设方案的编制, 再到示范建设各项内容的建设实施, 至验收只有三年时间。对专业建设中的示范课程建设, 往往只试行了一轮, 有的甚至一轮还没有完整的进行。在“后示范时期”, 加强示范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使示范课程不仅是某个年级或某个班级的试点课程, 而是推广和惠及到示范专业群的所有班级的优质课程, 让学生真正受益, 使示范课程具有生命力, 这才是示范建设的真正目的。本文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进行相关阐述。

一、“后示范时期”示范课程的管理机制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3月通过省级示范验收, 6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随后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 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后示范时期”推广应用示范建设的成果。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仍保留“示范办”, 设在教务处;另外高职教育研究所与教育教学督导室合署办公, 加强对示范课程的实施研究指导与督管。并在有示范专业的教学分院增设了副院长, 这些副院长都是在示范建设中的示范专业或示范课程的负责人, 有示范课程建设的经验, 以利于二级院系对“后示范时期”示范课程的继续实施与推广。

在2010至2011学年的后示范时期, 学校加强管理。首先学校层面分析了学校4个国家示范专业和2个省级示范专业的29门课程的情况, 分别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 对示范课程的设置合理性、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其中一门示范课程虽然进行了一轮试点, 由于课程构成不够合理被终止了。其余的28门课程继续完善与推广。

学校示范办制订了示范课程继续建设的相关文件, 文件内容包括继续开展示范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示范课程的两级管理组织构成与职责、增选示范课程主讲教师的选拔条件、示范课程团队的激励机制、示范课程的经费保障 (含教师课时补贴、实验实训室或基地建设、外出培训学习、企业兼职教师费用等) 、对示范课程实施与推广的考核细则等。

二、“后示范时期”示范课程的竞赛与研讨

示范建设期间, 各示范课程的团队教师时间紧、任务繁重, 在进行了第一轮的试点后, 基本完成了建设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二十多门示范课程之间交流少, 建设的水平也参差不全。为了在“后示范时期”使示范课程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 2010年下半年, 我校以浙江省高校教学能力比赛为契机, 学校组织了以示范课程为主的“说课”比赛。比赛先在分院或系部进行, 围绕一门课程, 阐述其主体设计和课堂案例设计, 选送优胜者参加学校的比赛。在整个过程中, 示范课程的任课教师向各级评委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语言精练、思维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彰显了示范课程的主讲教师的教学才华。最终《微控制器的选择与应用》示范课程夺得头筹, 主讲教师荣获“浙江省教学能手”称号。

在上述活动基础上, 2011年教务处、高教所组织了所有示范课程的教师、教研室主任、年青教师集体听课与教学研讨活动。授课主角就是授予“浙江省教学能手”的教师。他在微控制器实验室以项目“延时子程序的设计流程”引领, 深入浅出引入相关知识点, 动画效果佳的PPT设计, 与学生的倾心互动环节, 对学生所做项目训练的及时点评与分析。观摩教师的点评畅所欲言,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安排、现代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使用、存在困惑等方面展开讨论。使示范课程的竞赛、研讨活动有了很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听课教师的心里。

三、“后示范时期”示范课程的改进与推广

1、改进

(1) 教学改进。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经示范建设改造成《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课程, 它面向企业需求, 以电子产品元器件检验、电子产品组装、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检验四大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以抢答器、叫号显示器、数字钟、运动小车、气体报警器、电子秤、水位控制系统等实际对象为载体, 采用项目教学、“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示范期间经过一个班的试点, 学生的兴趣大增, 学生“敢做”、“善做”电子电路, 实践水平全面提高, 是课程实施最大的成效。但经过分析:学生理论水平偏弱, 表现在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产品成本估算、资料检索、技术文档编撰等能力偏弱, 因此示范后的教学中, 加强了电子电路分析、电路制作调试、仪器仪表使用等能力的培养, 同时把电子产品成本估算、资料检索、技术文档编撰、团队协作与制作成果展示等企业需求能力也列为能力培养目标。经过又一轮的教学, 学生的相关能力进一步提高。

(2) 实验实训室的改进扩建。根据对每门示范课程的验收情况及推广需要, 对不同课程相应的实训实验室进行了再投入扩建。如《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课程, 在示范建设期间, 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新型电子技术实验台, 进一步改进, 又扩建了一个实训室。另外新建或扩建的机械、电气类实训室还有:电子产品生产车间、数控系统综合实训室、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实激光加工车间、专业群模具技术中心等, 为后示范时期的示范课程在真实、先进的环境中, 理实一体, 做中学,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课程学习评价多样化的改进。尽管在示范课程的试点中, 各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做了过程评价、实践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作品或大作业评价的综合评价等方法, 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评价方式还需更多样化。后示范时期的示范课程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如为了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养成过人的胆魄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体现商务沟通的实践性, 市场营销专业成功举行《商务沟通与交流》课程结业汇演, 在模块式教学和过程考核的基础上, 以结业汇演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期末考核。这是学生课程学习评价的创新方法, 它锻炼了学生组织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意义深刻。同时教师对此类考核方法的认知与组织步骤也更为清晰。

2、推广

(1) 教学推广。“后示范时期”的示范课程教学推广有两方面:

第一是在教务处和二级院系的组织下, 各示范课程的试点班向专业的所有班级推广, 因此首先是各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的扩充, 由各示范课程负责人根据相关选拔条件组建团队, 经学校批准后, 正式成立团队。由负责人进行相关业务指导, 学校督导处进行听课督管等。如《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课程由一个试点班扩大成专业同一年级的四个班全部参与, 教师增选成三人。经过又一轮的教学实施,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在一门示范课程的基础上, 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如在示范课程机械制图实施的基础上, 组建机械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 (金工实习) 》、《机械设计基础》、《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制图测绘和机械基础综合实训》等七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机械专业毕业完成岗位任务的基础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学校“后示范时期”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其中三门平台课程经过二轮的教学, 获得了第一手建设与实施经验。课程有了统一的授课计划、统一的期末试卷、流水的课程考核阅卷;完成了符合学期教学的课程试题库建设。课程实施的相关环节推进有序, 教师工作积极努力, 课程管理精细有效, 课程成绩整体提高,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样以示范课程《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课程为基础的电气类专业平台课程也在建设中。

(2) 教材推广。通过各类示范课程的建设实施, 作为成果之一的教材有二十余本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教材不仅在本校的学生学习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且通过公开出版, 推广到各高校, 受到好评。如示范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而且新编的教材《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训练与拓展》结合实际控制对象, 运用各种指令多加练习。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 以十四个项目为一条主线, 从模仿练习、局部修改、独立设计到改革创新, 使学生的技术水平在练习中, 从量的积累不知不觉地发生质的升华。此教材不仅在学校的自动化类各专业教学中使用, 而且推广到本科院校学生到我校进行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的暑期实践培训, 效果非常好。

我们深感国家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花了大量的经费, 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提高学生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示范建设不能像一场运动, 当时搞得轰轰烈烈, 过后又回到老路。因此在后示范时期的一年多时间, 学校通过加强管理、制订政策、研究引导、改进推广等扎扎实实地做了很多工作, 使示范课程在“后示范时期”得以继续完善、提升,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这里不仅是尖子学生在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第三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赛获得佳绩, 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认可示范课程的各种教学改革方式, 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改项目, 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 课程的优良率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一次就业率达98.91%, 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示范高职 篇2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3日 11: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明中 周鸿羽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

近年来,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是,知识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局部存在偏差

在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的背后,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还存在着滞后与偏差,表现之一是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单

一、浅显。高职教育被简化为谋职的手段。什么职业热门、什么工种社会需求量大,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只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不求长远利益,造成了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表现之二是在高职教育的管理运行中过分依赖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至上”是职业教育的黄金法则。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应用学科的教学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与个人关注的焦点,而人文教育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表现之三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认识错位,常常是以数量、规模为发展的标准,而对更深一层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生活体验的丰简、学校运作管理的好坏等,却甚少提及。

高职教育需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丰富和拓展培养目标的内涵,提高自身质量,尤其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调适,以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目标定位上,要在单纯的“就业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然而市场、行业、职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因此,不能将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从业教育”、“上岗教育”,而要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职业性”,高职教育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上,要将平面式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

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对市场的适应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实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订单教育”则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使高职教育从被动接受市场检验走向主动契合市场需求,体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订单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而狭窄,学校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后岗位所需的有限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上。这样,既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未来确定的岗位可能会削弱学生当前的学习动力、限制学生的职业规划并降低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为此,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优化“订单教育”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与推广。一种是“弹性订单”模式,学校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在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本地区及社会长远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高职院校在综合分析企业需求的“实际订单”和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案。这种广义的订单也称“弹性订单”。另一种是“T”型订单模式,这是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T”字是对这一模式的形象表述,“一”代表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宽,而下面的“|”则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一”和“|”紧密结合起来的“T”型人才,代表的是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支撑、知识全面且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T”型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横向的拓宽、专业能力也得到纵向的深化,成为复合型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课程建设上,要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职业人为中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课程建设中仅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来设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课程建设在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期望与认可,要转而以“职业人”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加强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

高职教育只有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不仅是培训“人力”的活动,更是培养“人才”的活动,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鸿羽)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06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目标实现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跨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模式转型、秩序重建,走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入的是回归本真、常态发展;常态发展则需进一步提升境界、积极追求。“跨越——回归——提升”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境界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载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或曰境界追求上的差异。

内涵发展在功能上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二是自身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拓展社会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上述三方面功能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思考和追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示范校和原来基础较好、内涵建设较好的院校所追求的。第三个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一些老牌专科院校由于瞄准升本目标而没有进入示范校和骨干校名单,但并没有影响其内涵发展,反而一直用示范校标准建设着没有示范校名称的“示范校”;而一些新升格或新建高职院校也不甘落伍,努力学习、追赶示范校。这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经历了一场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合作方式等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不仅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汇入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高职院校功能发挥存在偏差,境界追求分层明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因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现实政策和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发挥上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境界体现上分层也比较明显。

从功能发挥上看,一是组织结构创新不够,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在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二是在价值追求上,功利主义严重,偏离本真。一些高职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就业教育,甚至已异化为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能培育出时代所需要的目光远大、修养深厚、敬业爱岗、技能高超、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从境界追求上看,分层也比较明显。一类是着力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这类院校以老牌专科学校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一类是需要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正在进行或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在加强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回归本位、抓纲务实,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率。这类院校以起步较晚、中专升格院校居多。一类是需要夯实基础的院校。这类院校还处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生存是最主要、最突出问题。这类院校主要是一些刚刚升格而且基础条件较差的民办院校。存在上述分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等,从而造成了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重心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境界追求取决于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取决于其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其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其中要把握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本真,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因为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所以发展必须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即“人”的发展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最高境界追求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

示范性高职院校管理思考 篇3

关键词:示范;建设; 院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32-2

一、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高专院校升级计划,能否升级将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卓越和衰亡

教育部启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有了具体的内容与轮廓、清晰的标准与方向。各个高职院校迅速落实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创新,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带动学校的各项建设和发展,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等,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保障;带动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工作优质高效运行。

高职院校通过评估使得高职院校建立起自我改进机制、基础能力建设机制,形成了业务单元规范管理、业务支撑基础管理、业务运行系统管理等,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注入了时代特征,生成了科学因素,极大地扭转了以经验、感觉来管理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院校的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是:由招生等因素的单独突破,转向管理的综合提升;就业导向的教改取得初步成效,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师资队伍培训与投入加大,数量增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部分院校取得局部优势;关注民生,强化责任,信息化建设加快,合作办学增多;注重品牌,凝聚特色,文化建设见诸行动,办学通路日渐拓展等。

但是,高职院校的评估仅仅使管理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得以重视,管理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升级的孵化器,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从机遇+速度的发展中清醒起来:过去高职发展遍地是黄金,普高扩招后,高职招生生源的多得很;新增专业后,学生蜂拥地追逐;高职院校凭借着要生存、要发展的理想,本能地抓住了规模扩大、场所扩展的外延发展,专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重复严重、无序竞争与产教结合投入不足等问题均没有解决。未来高职发展是品牌化、区域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竞争,将是独唱、领唱、大合唱的特色能力的竞争,那种在速跑中缺少尺度、准确度、效能的高职院,必将退出高职教育的格局。基于生存角度来看,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将是高职高专院校走向不同结局的分水岭;高职院校能否根据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推进办学的升级,尤其是人员的能力升级,将成为卓越与衰退的分叉路口。

二、示范性院校建设,挑战管理者能否在维持现状中走向打破现状,应对变化,推进管理创新

对于已经评估的高职院校来说,维持评估成效是保证办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高职院校管理者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管理的运行,要持续地将科学的建设机制推行下去,尽力避免各项管理之间的摩擦,减少结构内耗,以保持办学系统的有序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对评估成效以“维持现状”为第一目的。没有高职院校管理者对评估成效的维持工作,就有可能出现办学系统的混乱与管理绩效的下滑,所以维持评估成效对于高职院校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院校系统是一个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动态的、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因此,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系统的外部环境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无论是否通过评估形成的原本基于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而严密衔接起来的有序的系统结构,都会逐渐地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导致有序平衡结构的解体。高职院校仅靠规范的维持是不够的,必须不断调整办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对已有的评估成效以“打破现状”为第二个目的,即经常被人们所说的管理突破或管理创新。

为推进高职院校“打破现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得高职高专发展与建设有了戰略的意义与层次,争创高职办学标杆与发展新起点。从管理角度来看,这既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又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建立高职教育发展机制的管理,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建设的具体管理,又是高职院校自我在微观层面建立改进机制的管理。从微观角度来说,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估层面上的能力建设,不仅仅要在维持评估成效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建立适应社会的自主能力、提升自身的贡献能力等方面有所建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自觉地参与示范院校的创建活动中。高职院校要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对管理者来说,可谓大有文章可做、大有事情可为,这既是对高职院校管理者提出的新任务,又是对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最大考验。

透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学院介绍的办学案例,显而易见,四所高职院校成功之处在于:在维持现状中主动打破现状,使管理系统形成了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具有生命力。当社会对管理系统的需求程度越高,管理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就越强。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贡献能力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管理系统要善于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要随着社会向高职院校系统供应资源在数量和种类的不断改变,随之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以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内涵和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

三、示范院校建设过程,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归纳,期待高职院校管理者跨越三道坎:观念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建设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高职院校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办学定位与方向如何?办学通路建设畅通吗?行业中的技术发展能够跟上吗?我们的合作企业是谁?在哪里?怎样组织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学生就业是如何定位的?企业需要怎样的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吗?具有特色吗?我们办学的社会认可度如何?竞争对手是谁?有哪些别人不及的优势?怎样把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的能力?等等,不胜枚举。那么,高职院校管理者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梳理各种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观念系统、平台系统、人才培养大系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事关高职院校活多久、活得好不好、能否走向卓越,这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很难跨越的三道坎。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仍是把规模变大作为目标与取向,不具备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尚没有的全球化思维与本地化运作的能力,经常出现政令不畅,工作推诿,责任缺失;教职员工尽管每个人是全球化的,但是基于过去的、局部的模式与思维,每个人变得非常不适应,做人常常是穿着新衣的皇帝,做事常常是简单的拷贝。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应该作出何种贡献?这一系统的问题缠绕着在一起,难以自我否定、不会自我管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尚没有进入高原地带,就已出现了呼吸困难,管理意识已是严重滞后,时常“突击”,不堪负重;薄弱的管理基础,不断“救火”,已无法推进继续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把目标定位在“越来越好”,以人为本,打造崭新的办学观念,善于归纳,凝聚示范与合作的带头效应,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

高职院校规模扩大后的管理,通过评估本应走上内涵建设之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了梦想中的清醒:二次创业迫在眉睫,管理系统支撑力下滑;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将难以突破、成功将难以启齿;执行力下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严重,成本攀升,很多方面非常不到位、效能非常低下,干部工作激情减退等病症丛生,各种管理招术用过,就是解决不了日益突出的发展问题、收效甚微,高职发展憋足劲地向前冲,然而举步维艰。我们不难推出结论:高职院校尚没有建成管理团队,仍需寻找内涵建设的律动,加快内涵建设的实践。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规范管理、从严要求、夯实发展的创优基础,抓住重点、加快发展、提升办学的区域化影响力,尤其是急需打造高职策划能力、基层执行能力、学生服务能力、系统支撑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这五种能力,这既是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需的平台,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保证,更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自我改造过程,也是示范性院校创建与升级之路。

示范高职 篇4

一、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求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 其中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国家需要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但还难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此, 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全面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 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 亟待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 对其他院校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服务。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服务市场的好坏也是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通过培训和技术服务来实现。

1. 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 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培训。

示范性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所涉及的行业, 积极开展对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把自己的优势专业作为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充分满足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要求, 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面对广大农村和林区, 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技能培训, 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

2. 利用双师资源, 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 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联合企业技术人员, 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技术创新, 推广科研成果, 真正为企业服务。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 示范性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能力的内涵。

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创新, 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了成果, 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 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它一方面体现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本身具有的雄厚的办学实力、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改革成果,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其内涵成果的总结、迁移和推广能力。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辐射作用。

培养模式的推广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 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向其他职业院校推广的能力。凝练办学理念, 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根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社会评价为标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落脚点。它在示范性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创新培养模式, 引领高职特色教学改革。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大胆探索与实践, 创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双证融通”模式、“教学工厂”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用。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自己探索的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范例, 向区域、行业和全国高职院校示范辐射推广, 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其推广方式是多样化的。一是通过高职教育的各种论坛、会议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二是接受院校来访介绍交流;三是开展师资培训, 交流改革经验和操作方法;四是开展专业咨询指导, 指导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五是通过合作立项课题研究进行推广;六是由政府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协调, 与行业或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研究, 使示范院校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或区域内, 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推广, 推动区域、行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3. 管理改革的示范作用。

管理改革的示范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内部管理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职院校示范和借鉴的能力, 充当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的先驱。通过实施订单培养, 搭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平台、开展多元合作,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专业实体, 实现专业企业一体化和组建职教集团, 促进各类职教资源的融合等方面先试先行, 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树立标杆。引入科学管理理念, 完善高职特色办学机制, 优化内部组织机构, 理顺内部管理体制, 明确各级工作职责, 完善职责分开、权责明确、自我发展、依法管理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建立“精干、高效”的学院管理体系和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 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制度。完善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突出应用特色的科研管理改革。在管理上为高等职业院校树立标杆, 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 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的服务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所形成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训资源、师资资源及教学改革成果等对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开展合作教学的服务能力。包括专业开发、课程开发、实训基地等建设的咨询指导、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等。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及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借鉴等作用, 带动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华, 李学峰, 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和辐射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2]范唯, 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3]周建松.国家示范建设与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N].光明日报, 2009-11-25.

[4]代海涛, 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个性的创建[J].教育探索, 2006, (3) .

高职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动作示范法;发展策略

体育课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放松情绪、缓解压力,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规范的动作示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发展学生体力的效果[1]。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动作示范法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对动作示范法的内容和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规范体育教学,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综合发展。

1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目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刻苦锻炼的精神,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各项体育动作进行示范,学生模仿和学习,从而掌握各动作要领,达到学习和锻炼的目的。但是一部分学生自身动作不标准,又不认同教师的指正和批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另外,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在批评的过程中,措辞不当,导致师生矛盾激化。

1.2多媒体运用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高职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多媒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效果尚不理想,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众多高职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另外,一部分体育教师将多媒体应用到了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看似新颖,其实教学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仅没有改善教学效果,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高职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法的特点

2.1直观性强

动作示范法就是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将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达到教育的目的。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首先,将动作的幅度、速度、肢体角度等信息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动作认识;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模仿活动,将教师传授的动作进行重复演示,激发肢体的动作印象,同时结合教师的纠正和指导,从而掌握各动作要领,完成学习任务。直观性是体育课堂的特有属性,也是动作示范法的基本特点。

2.2感染性强

一般来说,体育教师需要示范一些优美、活泼的动作来完成教学是动作示范的目的,因此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2]。感染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一些学生能够将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下,从而激发出自身的运动潜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感染性强需要建立在规范、准确及完成的示范之上,这就对高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充分利用体育动作的感染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高职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教学的方法和改进策略

3.1重视语言讲解

动作示范应该与语言讲解相结合,教师在做出示范动作的同时,应该将四肢的动作角度、幅度和起到的身体反应通过语言讲解明确给学生,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补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听力和视力的配合,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动作感受的传达效果,学生能够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经验,对动作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例如,在练习武术或者广播体操时,教师应该尽量选用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适当地使用幽默性的词汇[3],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若学生出现动作不标准或者其他失误时,教师应在肯定的基础上指正学生的错误,切忌过于严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教育原则,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2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体育教学和其他专业、文化学科教学不同,它要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因此在室外活动时容易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维持教学秩序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井然有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实现锻炼身体、发展体力的目标,发挥体育教学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学习瑜伽时,需要安静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通过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使学生的心境逐渐稳定下来,方便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3.3力求动作准确、优美

动作示范法对动作的准确性和优美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力求自身动作的规范性,给予学生正确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增加对各项动作的认同感。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4],增加各动作之间的连贯性,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太极和武术时,需要教师掌握准确的动作,增加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因此,教师应该对需要示范的动作进行认真练习,力求动作的优美,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动作,达到教育的目的。

3.4明确动作示范的目的教师应该在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明确教学的目的,以教材的基本大纲为教学主线,不能偏离基本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设定一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准确的教学方向。例如,在学习一些理论性的体育知识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身体条件和记忆能力的不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消化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原则,在讲解新内容的同时,放缓节奏[5],同时配合一定的语言讲解,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5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根据上文提到的,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特点的理解,也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音频、照片等介质,达到展示体育活动的目的。学生在在反复的观看中,视觉及听觉都受到了感染,增加了自身认知,从而产生模仿的愿望。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地利用。

4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中,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动作示范法进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其尽快地掌握各动作要领。另外,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能够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准确地示范各类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析 篇6

关键词 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197-01

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使学科教育不脱离实践教学活动在院校内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单位,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场所、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内容。笔者所在的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基地”于2008年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具有这样的基地不仅对高职院校搞好实践教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职院校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关系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相应的实验、实训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一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更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本质上,学科教育是培养运用知识,观察、理解客观现象,再把对客观现象的认识上升为知识这种创造性能力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具体化为技能并人格化为职业素养的过程。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和条件。它包括能够保证不脱离学科知识教学的实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现实的生活活动内容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等。实践教学基地就是上述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运行机制。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赖以开展的基础。它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构与形式,而知识的转化和技能的形成才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活动就是这种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

2 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性功能

示范性功能是任何具有复杂结构特征的事物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功能与标准。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封闭系统的建设活动,因而实践教学基地各构成要素自身就必须符合示范性标准的要求才能使其真正满足实践教学活动内容的需要,真正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使实践教学基地各构成要素的建设符合示范性功能标准并符合实践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的要求,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应独立设置于校内,以便于根据需要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和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

2)用于实验、实训的设备和设施建设,应符合通用性、先进性要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现有和未来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因更新换代的需要而造成资源浪费。

3)师资队伍配备应注意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及其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素质要求,尽量按专业需求合理搭配。

4)在组织管理层面上应按照示范性功能的要求,把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与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协调管理,使基地的运行能够既富有弹性又能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适应并能够灵活应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此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另一要求就是要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产单位,以增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再开发能力,并强化社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真正成为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互动的桥梁。

3 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示范性功能特征对实践教学活动和对外环境因素的适应及作用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双重特性的院校教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以一定学科教育为基础,以相应的生产实践活动为途径,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能否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

2)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素质和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劳动者。其核心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自身的实践特性上。

3)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拓生源,适应社会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人才市场需求多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强化教学实践体系,提供更多层次的专业课程和选择多种教育和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的需要。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推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在师资配备、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和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上的综合性、先进性和通用性功能,既能满足高等院校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需要,又能满足其培养高层次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

其次,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独立的设置和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功能,可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为优化学科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提供支持,使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安排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从而既有益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拓生员,又有益于扩大就业。

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满足的要求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是基地各构成要素的结构、相互关系与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场所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此外,影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因素还有:国家的教育和产业政策、社会职业发展状况、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机制、人才供给和人才消费状况、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以及同类和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状况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外部因素。这种外部因素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外部因素是条件,内部要素是根据;外部因素引导实践教学的方向,内部要素决定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规模层次。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形成互动,才能使实践教学适应社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实践教学基地各构成要素的建设还必须符合示范性功能的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内容即知识转化过程的需要。示范性功能是指由事物的内在联系所决定而表现出来的独立性、通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特征,并使系统不断由无序向有序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践基地结构中的先进性、综合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既强调系统内的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强化教学,又强调了与系统外的各种社会生产活动的紧密联系和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搞好实践教学活动、准确掌握社会职业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和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变化以及谋求自身稳定发展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简介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篇7

示范项目建设以内涵为重, “创”字当先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 高职院校无时不在艰难中探索。因为这是一项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工作, 具有开创性, 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作为建设者, 笔者也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探索过程。开始编制方案时, 我们按一般项目运作, 编制了一本花钱的账单, 诸如需要建多少实验实训室、买多少仪器设备, 等等。进入建设阶段, 我们把成果虚化为可视化的教材、实验实训基地、课程等, 以为量化的任务就是成果的显性标志。到真正实施时才发现, 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既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思想解放不到位, 观念更新不到位, 最新的高职教育理论掌握不到位等等, 都会成为项目运作举步维艰的障碍, 越是原来长期积淀的办学优势或特色, 越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教师既是项目实施的执行者, 也是项目实施最大的障碍源, 教师水平高则会推动项目按设计者的意愿顺利实施, 否则就会出偏差或执行走样。

通过两年的不断摸索, 笔者认为:示范院校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过程而并不在于结果。从表面上看, 有时效性, 三年为期限, 但应该把它看成是提高院校办学综合水平, 特别是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人才的长效工程, 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形式上看, 示范院校建设有量化的显性目标, 但只能将其看成阶段性目标, 要把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完成的质量、目标带来的效益等放在首位, 而不应过分关注目标本身。从主次上看, 应先从内涵入手, 以质量求数量, 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所以, 示范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内涵建设为灵魂, 而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等。要搞好内涵建设, 教师是核心, 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 校企合作是唯一可行的办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是能力培养的根本。从成效上看, 示范建设的效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与其他院校的横向比较仅可作为参考, 与自身的纵向比较才是关键。认识提高了, 观念更新了, 学校发展了, 这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也是启动实施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初衷。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改革为重, “特”字当先

立足自身专业特色,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建设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采用学科型课程体系, 其基本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 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 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课学时较多。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越来越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 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理论, 轻实践, 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 甚至可有可无;学校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忽视实践环节, 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一些反映科技发展的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学到。

要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两个原则:一是按需施教的原则, 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就是实事求是, 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职业需要实施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及接受能力实施教育。所以, 应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 以能力为中心,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 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所谓能力, 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知”和“做”有效结合的、能胜任某领域工作任务的综合条件, 这种能力不但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 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为重, “能”字当先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 应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也要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 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 教学方法强调行动导向, 课程目标强调就业导向, 教学环境强调职业的真实性。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说“职”是属性, “高”是特色, “必需、够用”是原则, 不能以偏概全, 将其等同于短期培训。要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及技术应用的层次观, 搭建职业基础学历平台、职业通用学历平台及职业专业学历平台, 依此打破原“三段式”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程改革。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校企深度合作不够、课程建设滞后、教材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借鉴德国、香港等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陕西建工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目标任务、整理完成任务所需能力, 形成19个学习领域, 设定99个学习情境, 构建428个学习单元等六个工作环节, 对旧课程体系加以解构与重构, 据此构建形成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新课程体系, 开发了14种课程标准和14种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形成了4个多功能、综合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和12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 通过试点班运行, 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双师”为重, “培”字当先

教学团队是以人才培养为愿景, 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才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层次, 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要有领军人物, 由于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的影响, 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在能力与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致使教学团队松散, 阻碍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进是一种途径, 但更重要的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师资来源单一、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企业的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等原因, 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课程解构、重组的需要, 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短板”。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能是强化基层锻炼, 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职业技能测评与培训。三是团队整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团队意识淡薄, 缺乏整体观念, 只顾个体教学, 缺少沟通协作, 忽视专业教学分工, 使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削弱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培训,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生产性为重, “仿”字当先

传统学科体系下构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生产性严重不足, 学生不能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氛围, 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加上投入不足, 导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物质基础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的必要环节, 由于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直观层面, 深度合作不够, 企业缺乏投入的机制和兴趣, 致使真实的生产性实训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笔者认为, 示范建设应将强化实践环节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上, 使校内基地兼具生产性、模拟性和综合性, 具备真实的职业氛围, 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 对实践教学加以整体设计, 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内外结合, 以内为主, 使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实现“八个结合”, 即学校与工厂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育人与增效结合。

校企合作以“双赢”为重, “做”字当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目前, 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缝隙”。其主要表现, 一是合作层面浅, 只是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等任务;二是“合”多“作”少, 形式上热闹而内涵不深;三是缺乏合作的有效机制, 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要想实现突破, 笔者认为, 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全新的理念重构校企合作的途径。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 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规约, 而且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转变观念, 创新合作路径。更重要的是构架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动力, 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等方面的有效合作, 真正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我院的校企合作是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实现的。在示范项目实施时, 我院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学院与省内外36个县 (区) 、668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与31个县、285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 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15个,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 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即“专业为纽带, 系部抓实施, 县乡做协调, 需求为基础, 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 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 就是以专业为桥梁, 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 实施合作项目;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 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 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 (农民) 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 广泛开展协作, 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 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示范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大胆探索, 在探索与追求中提高, 在不断提高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

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篇8

建设示范性院校的核心是精品和特色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每个精品和特色建设专业需确定3至5门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优质课程建设, 在创建示范院校过程中课程建设又以工学结合为其主要特色。“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二十八所示范高职院建设点之一,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正在探索中进行。接到课程建设任务, 我们从学习开始, 学习文件、文章、国内外专著, 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课, 理清课程建设思路, 探索课程建设方法, 以下是半年来学习、探索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愿与同行共享。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课程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所需要的特色课程。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和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 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 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 影响越来越大。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 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持续100年经久不衰, 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 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出于经济发展需要, 西方国家便着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且课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案多数是关于课程改革的。也就是说, 课程已成为其政府领导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改革是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常态现象, 其走的是在课程改革中建构体系的发展路径。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特殊路径, 西方国家建立起了强大而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内涵

任何教育形式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 课程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 因此, 课程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建设的核心基础, 是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学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的优化, 教学资源与条件的建设, 教学师资与团队的建设。

1. 教学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 应该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 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 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 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 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 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

(1) 要确定课程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 要明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标定位。

(3) 要弄清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中其它课程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的课程内容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指导。及时调整, 反映其变化, 以实现教学及时跟踪岗位需要。同时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重在掌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知识,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

(1) 课程知识模块与知识点的构成。

(2)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 围绕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中单元项目 (任务、案例) 的设计、提炼与安排。

(3) 在概念、知识、方法传授的基础上, 用项目 (任务、案例) 来设计知识的应用过程, 强化至目标的技术路线与实现过程的技能, 体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4) 课程的具体设计与开发。

2. 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的优化 (1) 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

“项目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 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 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引导”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 (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 高效地传授给学生。

(2) 实践教学分层实施

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校企专家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从基础实验一直到顶岗实习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突出能力考核, 变原有的阶段考核为过程考核, 实践教学考核全程化。实践考核模式具有一定的驱动力, 使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效果更加明确, 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资源与条件的建设

包括教材、实验教学条件等硬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等软件建设;课程质量标准建设等。

4. 教学师资与团队的建设

需要建设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服务水平双师型团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 具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就要求课程团队成员利用一切机会 (科研项目、生产服务、指导顶岗实习) 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尤其对没有工程背景的教师, 这点极其重要。

三、结束语

高职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具体化和实现。因此, 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关键,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当然, 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目前做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 盼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等, 予以鼓励。

摘要:本文阐述了示范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初步探索其具体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示范高职 篇9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承“敢为人先,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的精神,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 立足重庆、依托行业、产学结合, 注重特色, 专业建设成为教育改革先锋。学院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发展职业教育, 努力做好开放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典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 2001年3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现由重庆市教委主管。2005年11月, 该学院通过了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被评为优秀级;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校长张亚杭还创造性地在高职教育中开发中澳 (重庆) 职教模式, 开创了重庆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建校50多年来, 取得多方面成果, 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建校以来, 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在重庆、四川大型煤炭企业中的副处级以上技术和管理干部中, 学院毕业生占75%, 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领导成员中, 学院毕业生占77%, 被誉为西南地区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

招生与就业。近几年, 该学院新生报到率超过90%, 第一志愿填报率超过200%, 毕业生“双证书”率97%以上, 首次就业率达98%以上 (2008年达到99.06%, 居全市高校之首) , 就业专业对口率85%以上, 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7年以来, 该学院被列为国家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学院开设有九个专业大类的37个专业, 现有4个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 (煤矿开采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和1个重庆市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其中工程测量技术为重庆市级示范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另有5个专业列为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

师资建设。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2.8%,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5%,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54%;现有重庆市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个 (工程测量教研室和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全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和重庆市级专家库成员7人。

课程建设。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GPS测量技术》和《矿山生产机械操作与维护》, 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 (《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 ;有重庆市级精品课程6门 (《巷道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煤矿安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矿山机械》和《工程测量技术》) 。

实训基地建设。现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 (煤矿安全和煤矿瓦斯远程监控) ,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有110余个。

科技与服务。近几年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有50多项;对外技术服务300多项;公开发表的论文270余篇, 其中核心刊物近100篇;获专利5项;主、参编教材80多种, 自编特色教材40多种;每年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达6000余人次。

校企合作。该学院与206个企业联合成立了产学合作委员会, 聘请了重庆能投集团总经理和川煤集团董事长担任名誉院长, 成立了12个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大类专业指导委员会, 实现了企业全程参与学院教学与管理。学院与重庆能投集团和川煤集团合作开展了待遇优厚的委培制“订单式”培养, 实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国际交流。学院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 与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菲律宾、波兰等国职教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并与澳大利亚天鹅理工学院、菲律宾AMA大学、新加坡科艺设计院等院校达成了联合办学意向。

示范高职 篇10

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是“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经历了作为高等教育补充发展的“三不一高”阶段,更经历了多次反复的“起死回生”时期,其性质和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未能确定。改革开放初期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解决城镇集体的人才需求和大量高中毕业生就读“大学”的出路,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几乎就是“本科压缩饼干”,但也取得了阶段性、历史性成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其发展的主要途径逐渐扩大,并成为半壁江山。到目前为止,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184所,院校数量超过本科,在校生达到50%以上,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怎样办?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摆上了重要日程,对此,《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探索,教高[2006]16号文件,在对此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了系统梳理和与时俱进的探索改进,强调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强调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调加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笔者以为,这既勾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也表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类型特征

教高[2006]14号文件,在部署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时,明确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性质、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的模范,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模范,做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模范,不断提高院校辐射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能力、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并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双证书等工作,探索形成开放合作育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根据前面分析,笔者以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首先必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真谛,全面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一,示范高职院校必须是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复合体,体现“高职”复姓,即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全面体现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复合统一。

第二,示范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做到坚持就业导向实施教育,面向职业岗位实施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面向基层一线的基层复合型人才。

第三,示范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抓住构建开放合作育人和管理平台这个目标进行改革和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开放育人、合作育人的机制。

第四,在开放合作办学中探索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应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院校长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院校平台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以育人服务为目标。

第五,双师教学团队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必须进行系统设计,利用各种条件,积极构建,从而使资源整合、合作育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和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可能。

第六,示范高职院校的共同特征是学校全面融入行业、企业和社会,实现校企一体,努力做好服务社会、服务区域、服务所在行业和相关企业,并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互动发展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第七,课程改革和建设是示范高职院校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难点是课程体系的再造和重组,因此,衡量示范校内涵建设最有成效的,除了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外,就是课程和由此基础上形成的教材,进而综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综合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八,资源库建设是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共同任务,这项任务既表明了财政投入应有的绩效,也体现了示范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把高职教育改革建设成果建成资源库,自然应成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之一,也是各示范建设的义务。

二、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应该是“百花”,应该是百所具有较高品质、各具特色的“花”,是百所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我国是一个行业齐全、经济社会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与生产实践融合最为深刻的一类教育,必须体现出深刻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行业特征乃至技术阶段特征,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必须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在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类型特征的前提下,鼓励各院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

(一)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规律为前提的原则。即始终坚持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认真贯彻教高[2006]14号和[2006]16号文件精神。

第二,坚持根据各个学校特点和条件自主创新原则。每所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形成资源条件不同、社会影响和社会定位不同、所在区域和行业不同,必然有其历史烙印、区域痕迹、行业背景和现实影响,必须鼓励和允许其在未禁止条款下自主创新、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特点。

第三,允许各院校根据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原则。每个学校其历史发展轨迹不同,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对其也有不同的办学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即使是看起来大致相同的行业和区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状况。正因为这样,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的、核心的特殊性,鼓励院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应该允许试错,容忍失误乃至失败。

(二)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如何“百花齐放”

作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笔者认为,它首先是“花”,花就是高职类型特色的示范,而“百花”就是在类型特色示范的前提下具有各自特点和特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特征。允许各个省(区)的高职院校从各自产业结构、人文环境、技术水准等条件出发,探索建成充分体现本区域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东部沿海与东北、西北、西南就有很大不同,应允许其体现不同特点。

第二,行业特征。高等职业教育除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外,还具有主要服务于某个行业的特征。正因为这样,不同行业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专业结构和校园环境也成为建设重点之一,如金融与交通、建筑、机电、艺术、旅游就有很大不同,应该允许体现其行业特征。

第三,学校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职院校百花园建设的重要特征。有学者研究,一个学校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院(校)长的风格,一个学校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院(校)长的理念,对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并给予政策保护。

(三)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笔者提出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应该是高职院校百朵花,鼓励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各具特征,但在实践中必须注意:

第一,防止以旧掩新。即要在实践中切实防止以特征掩盖下的因循守旧,防止出现继续以传统封闭观念办高职,防止不思改革、不施改革的情况出现。

第二,防止本科压缩型办学模式再现。要坚定不移地结合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切实防止继续循着学科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真谛所在。

第三,防止杂乱无章。允许探索不等于杂乱无章,更不等于不需要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必须在教高[2006]14号和[200616号文件精神指引下进行学院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逐渐推进,全面改革和建设。

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百花园”,成为开放式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资源库

通过前面分析,笔者认为,教育部、财政部从2006年开始启动实施、中央财政直接投入30亿的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项目,其历史任务就是通过建设,使示范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用开放共享的百花园引领高职院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百花园的“园”的特征

笔者认为,国家示范高职建设计划,共同的要求是“百花”,对每一所学校的要求是“花”,最终要求则是“百花园”,在这里,“园”的概念应该是:

第一,公开性。即示范校的建设成果都是公开的,在现代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必须是在网络上可以点击到的。

第二,开放性。示范校之间、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都应该将建设资料和建设成果相互开放,提供学习、借鉴和批判。

第三, 共享性。作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的建设项目, 不存在纯粹的产权私密性质, 而应该是可以共享的, 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二) 作为百花园的“园”的标志

作为百花园,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主要为:

第一, 示范高职院 (校) 院 (校) 长、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在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探索勇气、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 这是思想成果、精神成果、文化成果, 是强大的无形资产。

第二, 共享型资源库建设及其公平学习平台, 这是有形资产中的最具显性的内容, 必须抓紧认真做好建设工作, 也需要更多示范高职院校热情参与。

第三, 各院校在示范建设中形成的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学团队以及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辐射引领同类院校的各种成果, 可供学习借鉴的真实产品和有益经验。

(三) 推进“百花园”建设的若干思考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作为一项国家工程, 应该提高其综合效应, 提高财政投入绩效, 因此, 在“百花园”建设问题上必须花力气认真进行研究。在此, 提出三点思考:

第一, 明确导向, 加强引导。明确创建特色和实现共享是各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共同任务, 必须不折不扣, 努力完成, 共同做好!

第二, 明确要求, 加强考核。必须明确公开、开放、共享是示范建设的基本要求, 并把公开程度、开放水平、共享状况, 作为示范成效的重要标志加以考核, 连同建设过程中承担的公益活动都作为内容之一, 一并考核。

第三, 明确内涵, 加强投入。对于一些公共性项目, 在教育引导的同时, 也必须辅之以经济杠杆, 用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办法来有效推进。

事实上, 自2006年以来, 国家示范高职建设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 “百花园”的总体框架早已形成, 建设成果已开始凸显, 综合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之中。可以这样判断, 如果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看, 它已经是一项最有效的投入, “四两拨千斤”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笔者提出这个命题, 既是一种归纳, 也是期待形成一种脍炙人口的理念。

摘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已近3年, 示范的功能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建示范?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院校和专家学者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应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这是高职院校之“花”, 与此同时, 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应是各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汇集成“百花”。在此基础上, 提出以开放合作机制, 建设共享型示范高职院校百花园, 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示范建设,特色,百花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Z].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

[3]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03/04) .

[4]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

示范高职 篇11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9.28;G71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45

本研究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研究视角,切入点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又以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省级)的实验改革、创新发展行动中生成的竞争优势——自身发展能力赋予的位势为研究对象。文章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集合专家意见,通过开展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效度检验,最终确定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要素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四个维度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进行评价。四个维度分别为:专业及课程竞争力、教学质量竞争力、师资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并以2015-2016年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省级)发展经验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前后两期。建设目标浓缩为“领先建设”和“重点建设”。示范院校的建设,是从计划到行动,以内涵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专业为载体、体制机制创新为内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逐步生成各具特色竞争优势的过程。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紧随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进程,是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方位发展的战略举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遵循和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事实证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下,成功做到了引领中国高职教育从规模、速度扩张进入到注重质量提升、创新管理机制的内涵建设常态化阶段,这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核心竞争理论及影响因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由Prahalad and Hamel提出,认为企业是能力的独特的集合体,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且能力的价值性随其利用程度不断升值,呈现出收益递增规律。核心竞争力具有提供公司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为客户带来可感知价值、竞争对手难以复制三个特征。张洪春、宋振云指出[1],系统性影响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因素有“环境资源要素”、“核心能力要素”及“行为过程要素”。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多个相关属性的集合体,那么,示范高职院校竞争力本质上就是一种经过整合的“力”,正是这种“力”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孙支南指出,“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有新的认识”[2]。王良青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示范院校,唯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方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3]。概括地说,不论研究对象是企业还是学校,大量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表明:资源、能力、管理、制度、知识、文化、变革、创新、战略、品牌等均属于影响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否生成竞争优势的因素,这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理论视野。

(二)竞争优势理论及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一直以来多聚集在企业研究领域,被视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和中心议题之一。竞争优势字面含义:在韦伯字典中,“竞争”之含义为基于与对手的争夺,包含着“两个以上的个体对共同感兴趣的利益进行争夺”。“优势”之含义,在韦伯字典中被界定为优越的条件或位势,表示“好”,更具体一点,指“相对更好”。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理解,简而言之,就是指主体在资源分配、利益争取等过程中,相对比同行竞争者做得更好的能力与位势。

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视角以企业为核心,从企业内部去发掘竞争优势的来源[4-6],这种视角后来被称为以资源为基础(RBV)的观点;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外部市场为核心[7],从企业所处的市场、行业、区域或者生态环境去发掘竞争优势的来源[8],这种视角后来被称为以市场为基础(MBV)的观点。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大都结合实际,运用系统的、交互的思维将环境与定位、资源及能力、战略与创新等要素整合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和市场两方面的组成因素而展开分析和讨论。核心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及有效配置资源,提升企业效益,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力。显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在于构成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各种因素,如资源、能力、制度、文化、战略、品牌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以系统形式存在,完整地体现了竞争优势的“源”、“内在逻辑”和“可持续性”。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现有理论和研究基础上提出构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数。

本研究所构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指数,是在专家们充分提炼、浓缩和高度地宏观概括后,同时考虑了其微观的可操作性基础上拟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构成分目标层、准则层。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为目标层,本研究的准则层有四个,分别为专业及课程竞争力、教学质量竞争力、师资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各准则层又是由多个相关属性指标的措施层组成。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的构建

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采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要素组成出发,确定相关具体的评价指标,旨在反映示范性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位势的综合状况,为实现评价目标,在指标设置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指标的选取基于理论基础的同时,要能够找到可观测、可检验、可转化的真实、可靠数据来源以及可以准确量化的方法;二是系统性原则。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位势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三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选取的指标紧紧围绕评价内容,既符合实际应用,又满足科学评价;四是突出性原则。依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进行指标的选取的同时,突出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要素组成角度实现指标内在联系,强化竞争优势指数的科学性及创新性。

(一)指标的选取:理论分析与专家调查

示范院校的建设过程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过程,被视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力的,正是学院创新发展过程中积累性生成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示范院校内部自我拓展和外部竞争优势的源泉。本研究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咨询了30位职教领域的专家,并对他们的意见进行了综合,最终从专业及课程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载体;教学质量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呈现;师资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保障四个准则层面,提出了措施层面21项评价指标,指标名称与界定如表1所示。

(二)指标的合理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主要反映测量工具是否精准,涉及问卷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目的是控制和减少随机误差。本文采用内在一致性α系数来检验选取指标的信度,通过公式 (1)计算:

α=KK-11∑ki=1σ\+2\-iσ\+2\-T(1)

其中K为评价指标的数量,σ\+2i代表第 i 个指标的方差,σ\+2T表示总得分的方差。α系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与信度水平正相关。一般情况下,α系数达到0.7被认为信度满足可靠性要求。本研究对 30 位职教领域专家发放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为指标信度效度咨询,并依据李克特量表将选项指标从非常有效到非常无效设置为五个量级,运用SPSS19.0软件对回收问卷的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处理,最终计算出的α=0.786,表明所选取指标基本符合内部一致性,可以达到信度要求。

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量出所欲测量特性的程度,即测量到的是不是所要测量的特征。效度检验,本文采用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CV)检验方法来衡量选取指标的效度,通过公式(2)计算:

CV=(Ni-N/2)/N/2(2)

其中Ni表示被调查的专家中认为指标能够很好地表达评价内容的人数,N表示调查的总人数。在调查的30位专家中,有27位专家认为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评价目的,CV=0.80满足内容效度要求。

(三)指标权重的设置

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指标权重设置,基于国内外模糊评价的赋值技术方法,本研究指标权重的设置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有效集中专家意见使权重分配符合理论依据和现实经验。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主要目的是解决定量与定性分析中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层次分析法按照要达到的总目标,依据决策的准则,确定决策的实施方案,将复杂系统转化为多指标、多层次的分析结构。运用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确定层次指标的权数,层次间赋权,层次内两两比较,主观判断的不可靠性问题采用一致性检验来克服。

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由高到低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本研究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准则层为四个一级指标,指标层为21个二级指标;二是构造判断矩阵(成对比较)。采用问卷调查,向相关的职教专家发放问卷,征求他们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综合专家们的评分意见,依据T.L.Saaty教授提出的比例九标度法,得出各层指标重要性的判别矩阵;三是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通过AHP层次分析软件计算各判别矩阵所有特征值、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四是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对各指标由上至下逐层计算,计算得到的权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整体权向量综合排序,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i。

1.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根据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调查的问题采用T.L. Saaty的9标度制成问卷,聘请职教领域的专家填写,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构造比较判断矩阵。1-9标度的含义如表2。

构造的比较判断矩阵如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

2.计算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将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后,输入AHP层次分析软件,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i(i=0,1,2,3,4,…n)。

3.计算一致性指标,作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CI=(λmax-n)/(n-1)。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表3,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依据Saaty给出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计算一致性比率指标CR=CI/RI。若CR<0.1说明通过一致性检验,Wi可以作为权重向量,否则要调整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比较判断矩阵及其相应的Wi(i=0,1,2,3,4)、λmax、CIi、CRi计算结果如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

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λmax=4.1179,CI0=0.039,RI0=0.89,CR0=0.0442<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权重向量W0 =(0.1571,0.2428,0.2810,0.3191)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专业及课程竞争力,λmax=5.2340 ,CI0=0.0585,RI0=1.12,CR0=0.0522<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权重向量W1 =(0.2092,0.3034,0.0949,0.1326,0.2599)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权重为0.1571。

教学质量竞争力 ,λmax=5.3584 ,CI0=0.0896,RI0=1.12,CR0=0.08<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权重向量W1=(0.1754,0.0815,0.3578,0.3473,0.0380)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权重为0.2428

师资竞争力,λmax=6.5708,CI0=0.1141,RI0=1.25,CR0=0.0906<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权重向量W1=(0.1280,0.1231,0.0725,0.3018,0.2319,0.1427)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权重为0.2810。

资源竞争力,λmax=5.1548,CI0=0.0387,RI0=1.12,CR0=0.0346<0.1,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权重向量W1=(0.1799,0.3871,0.2306,0.1041,0.0983)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权重为0.3191。

4.指数的生成:指标与权重线性集成。通过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最终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模型如下:

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专业课程竞争力指数+教学质量竞争力指数+师资竞争力指数+资源竞争力指数,其中专业课程竞争力指数=∑WiXi,i=1,2,3,4,5;教学质量竞争力指数=∑WiXi,i=6,7,8,9,10;师资竞争力指数=∑WiXi,i=11,12,13,14,15,16;资源竞争力指数=∑WiXi,i=17,18,19,20,21。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指标预处理

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能否实现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竞争力、教学质量竞争力、师资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等综合办学实力的评价?评价方法是否可靠?评价结果预计带来哪些启示?本文选择湖北省1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省级)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2016年数据为样本经验值。数据来源于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及各高职院校官网,各项指标值的取得全部通过手工搜集获得。而本文选择的二级指标数量级不同,其中部分指标值为总量指标,因计量单位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这部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Decimal scaling小数定标标准化法,这种方法通过移动数据的小数点位置来进行标准化,小数点移动多少位取决于属性A的取值中的最大数值。将属性A的原始值x使用decimal scaling标准化到x'的计算方法是: x'=x/(10j)其中,j是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

(二)权重计算

依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评判结果,采用AHP层次分析软件计算,结果显示权重指标的一致性系数均小于0.1,层次分析法计算的结果可以通过检验,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9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结论分析

用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对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省级)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排名,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分值越高表明其专业及课程竞争力、教学质量竞争力、师资竞争力、资源竞争力越强。本文基于2015-2016年度数据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通过对不同示范高职院校的评价分值及排名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从对目标层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来看,资源竞争力所占比重最高达0.3191,这表明资源在形成高职院校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凸显。而师资竞争力仅次于资源竞争力位居第二,占比达0.2810,这充分说明人才对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性。二级指标中按重要性程度分为三档。其中最重要的是实验实训设施、专业技术能力、双师、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行业地方政府投入七项指标之和占比达0.5757。其次是品牌专业、双证比例、创新项目、专业教师培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硕士以上学历占比、社会影响力、市场需求、校园文化九项指标之和达0.3392。其他指标之和仅为0.0851。

2.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共有的经验。(1)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占比重较大的7个2级指标中有6个是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高度相关的指标,而评价指数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这几方面的实力都较强,且大幅领先其他示范性高职院校。(2)实践教学有特色且实力突出,针对性强而且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近。(3)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师资实力雄厚。一方面名师挂帅,优秀教学团队较多;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占比较高。(4)校企合作特色鲜明,规划细致,注重实效。合作机制健全,合作融合度高。

3.排名靠后示范院校的共存问题。(1)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够,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偏小。(2)师资实力不雄厚,一方面实践技能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后续培养缺乏机制保障;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投入不足。(3)校企合作起步晚,起点低,缺乏机制保证。创新合作方式不充分,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有没有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及开展相关单位或组织的研讨。(4)国际交流尚未真正意义上开展或者仅有国外学者讲座等形式的进行。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优势评价指数,并以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省级)2015-201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经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1.高职院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这个目标,从制度建设到日常管理及教学中心、资源分配等各方面都要立足于实践教学这个核心。无论从实训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规划与发展、教学改革等都要注重突出高技能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2.以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为出发点,注重学院各项制度建设,检验制度是否合理应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否有利于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职工责任心和发挥创造力;其二,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及全校师生工作学习效率;其三,是否有利于增强学院办学竞争优势。为此学院要分析评价指数反映的优点和缺点,优点要保持与发扬,同时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方案,不断提高学院办学实力。3.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根本指针,为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对各类人才需求为已任,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各类资源配置,目标以实现精准定位,创品牌、显特色,立足当地经济、放眼全国、面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9):14-16.

[2]孙支南.论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2):53-54.

[3]王良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5-8.

[4]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1990,69(3):275-292.

[5]PETERAF M A. The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179-219.

[6]SILVERMAN B S, BAUM J A. Alliance-based competitive dyna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791-806.

[7]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M]. Cambridge: MTT Press,1962.

[8]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0.

[9]吴 凯,梁子婧.基于AHP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63-65.

[10]陈 洁.基于AHP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5):41-44.

高职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时机探究 篇12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讲解与示范,时机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高职体育课的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录取学生分数明显降低,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明显下降,同样的运动技术动作,包括很简单的运动技术,学生的理解能力、自信心、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近年来学生手机拥有量急剧增加,业余时间参与运动的概率在下降,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运动技能也越来越差。同时,由于体育课程不系统,高中阶段很多体育技术学生并没有实质性接触,这给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也提高了难度。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的时机尤为重要。

一、新授技术讲解与示范的时机

新授技术是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能、拓展运动视野的环节,由于高职学生的运动基础相对较差,新授运动技术的讲解时机宜安排在基础部分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刚刚进行准备部分之后,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兴趣相对较浓,恰当地运用这一时机进行讲解与示范有利于学生较好的掌握基本技术。新授技术讲解时不宜太深,但要把本技术的运用价值和在本运动系统中的作用讲解清楚。学生了解了本项技术的重要性,学习时的态度会明显认真。新技术的示范应注意示范的方位,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到本技术的细节变化。初步讲解与示范之后可以让学生集体参与模仿,教师继续跟踪利用语言提示、标志物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技术参与阶段。

在学生初步了解技术细节之后,教师应把握时机进行一次更为详尽的讲解,示范应进行串联型或完整性示范,尽量做到讲解与示范合二为一。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发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再集中进行一次讲解与示范,这样学生掌握的节奏会更快一些。

二、巩固技术讲解与示范的时机

巩固技术也是学生拓展运动技能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对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技能能够初步掌握。这一时机的讲解与示范相对要有节制性。教师首先利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运动技术,然后分解技术,语言提示需要注意的细节。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技术,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讲解与示范可以并用。对相对集中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中断练习,集中进行讲解与示范。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对比法、提问法等方法进行。比如排球技术中的双手正面传球技术,教师可以安排1~2名相对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然后教师再做技术示范,学生通过观看同学的示范和教师的示范进行对比,查找示范动作的问题和存在的区别,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区别,探讨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同时提示学生比较自己的技术运用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区别,这一时机把握得当,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讲解与示范方法探究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讲解与示范的方法也应与其他学生群体有所区别。由于高职学生运动基础相对较差,自信心较本科学生有明显不足,运动参与意识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教师的示范与讲解也应相对改变。讲解语言应相对简练、直白,少用一些专业性的术语。比如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可以运用原地抛球落地弹起的动作,提示学生双臂夹紧伸直的重要性;示范过程中新授课中尽量多用分解动作,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再用串联的方法把各个分节进行串联。例如,排球技术中的扣球技术,可以把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团身落地等四个环节进行分解,并提示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所在。等各个环节相对熟练之后,再把四个环节进行有机的串联,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技能,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在讲解与示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一定要恰当运用,互动的过程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气氛,也能使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对于参与互动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自我展示和提高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互动过程中,教师选择参与人群时,尽量能够差优结合,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高职学生群体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讲解与示范方法也要随之变化。讲解与示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所不同,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也应有所区别。讲解与示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运动技术特点的需要进行安排,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恰当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占斌.高职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之我见[J].青少年体育研究,2012(6).

上一篇:班主任的那点事下一篇:中国第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