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发展趋势

2024-07-20

环境艺术发展趋势(共12篇)

环境艺术发展趋势 篇1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过度的房地产开发, 过度的工业生产, 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象我国的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虽然造成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的环境在持续恶化,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人们在生活中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环境问题, 如江河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良田的沙化, 大中城市的雾霾天气, 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环境艺术做为我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 愈发深受社会的关注。

“环境艺术”这一词汇, 在改革开放之处, 从西方国家引入, 通过近三十多年发展, 逐步深入社会理解和认同。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80年代的引入阶段, 在当时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经济与文化建设开始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出了高标准, 高水平的要求,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设计方面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当时的设计界对艺术设计和工业革命进行了反思, 对环境和设计展开了研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国国内在1989年率先在全国创造了环境艺术设计, 其它各类美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这门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跨越了艺术和设计的界限, 有机地把二者结合为综合内的环境美术学科, 这一创举推动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第二阶段, 环境艺术学科实践成熟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更高, 全国的各地的城市、城镇化建设给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 全国美术院校和工科院相继成立了环境艺术专业达几百个, 呈现一派蒸蒸向上的兴旺景象。第三阶段, 也就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影响, 环境艺术发展到现在, 除了美化环境, 更多研究的是如何预防环境的持续恶化, 如何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是当今环境设计师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环境美术学科的意义上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而设立的, 因而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责任。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活需求的提高, 给我们的环境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美术学科它不仅是属于一种美术学科, 更牵涉到很多相关学科门类, 带有综合性的。不象刚刚开始是局限于美化领域上了, 更多的是如何刨造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了, 从这种意思上来讲, 就要求环境艺术学科, 在课程开设上, 研究方向上要有所刨新, 有所变化, 更要适应当今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城市化、城镇化建建过程中, 在盲目的工业化生产中, 表面上看, 环境变化从局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面看起来, 确实现代化了、美景化了, 但由于趋功近利的追求, 规划的不连续性, 政策的不连性, 在城市建设中造成了许多问题, 工业生产的不合理, 对资源的无情掠夺, 使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

作为一门综合类的设计学科,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的切入点是一种营造艺术, 同时辅以营造的技术, 还要兼顾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建筑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 而是作为一个媒体, 传承着向内、向外两个方面的延伸, 这个延伸涉及到内部的活动场所, 它包括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工作环境、娱乐环境、商业环境、艺术设计等和向外延的规划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 还有就是这个环境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等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设计的整合体, 形成设计的全部, 很明显,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涉及到建筑学、规划、还涉及到美术设计领域, 还涉及到环境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广泛的意义上说, 它涉及到人文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当今工业化, 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人们的生存和聚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解决人类生存和聚居的问题上, 而是进一步探讨重新构架都市人文景观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人们的生环境中所有视觉对象都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 从每一件城市的家具造型到一个城标、城雕的刨作都为都市提供了特定的视觉点和视觉象征, 环境美术的特征在这里被强化出来了, 同此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科的交叉成了必要和必然的趋势, 其学科地位也随着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显示出其价值。

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和城镇建设中, 由于某些职能部分在对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审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另外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一咱整体设计意识,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体设计思路, 而使得设计效果不尽人意, 建设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种形式上, 环境艺术设计将是探索刨新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由于它的多方位、多视角的出发点, 使得设计的各个方面被统一在一个大前提下展开。从规划到建筑单体、从园林绿地到室内设计、从共享空间到工艺品设计, 一体化设计思想可以贯穿到设计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正是环境艺术思想的体现。在当今社会, 环境艺术设计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为环境艺术学科自身应更进一步加强和其它学科的磨合, 进一步沟通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投身到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去, 使这一学科在不久的将来更充满生命力和刨新精神。

摘要:环境艺术做为我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 愈发深受社会的关注;“环境艺术”这一词汇, 在改革开放之处, 从西方国家引入, 通过近三十多年发展, 逐步深入社会理解和认同。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环境美术学科的意义上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而设立的, 因而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责任;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和城镇建设中, 由于某些职能部分在对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审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另外, 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一咱整体设计意识,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体设计思路, 而使得设计效果不尽人意, 建设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环境艺术,环境美术学科,环境艺术设计,综合类的设计学科

环境艺术发展趋势 篇2

环境砷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本文阐述了砷的毒性以及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并详细说明了国内砷污染的现状,随后总结了砷污染防治的方法,及砷污染的主要对策--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它包括微生物法和植物法以及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法.其中利用微生物和植物联合修复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治理受砷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的主要方法.

作 者:熊如意 宋卫锋 Xiong Ruyi Song Weifeng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4(11)分类号:X7关键词:砷污染 防治 主要对策 生物法

环境生态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管理学;生态环境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现代管理及其发展出路

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生态学与管理学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两艾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同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处在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之中,这种从事物整体动态平衡过程中实现协调的思想,就是现代生态思想的精华所在。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随着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组织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它要求管理学能够帮助组织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创新管理、企业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等新潮管理理论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进一步演变。

建构生态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精髓运用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深化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层次,丰富人们对现代管理学的认识,推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魏光兴.论管理学融合生态学的三个层次[J].科技管理研究,2005(05).

装饰艺术发展趋势初探 篇4

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人类早期的审美要求就是希望事物有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视觉感受,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进行人为性的视觉因素的补充与调整。于是, 人们就在他们自身或自身以外的东西上添加一些令人感到轻松、舒适的东西, 如颜色或某些附属物, 这些“添加的东西”就是装饰。远古时代的人们佩戴的项链、彩陶纹饰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装饰虽然最初或许只是为创造出一些更漂亮的样式, 但创造这些视觉样式的过程却包含了一些极其重要的审美因素, 如色彩的选择、形式的组合、价值的判断等。

另外, 装饰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接受着另类文化的影响, 也影响着另类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与各类文化门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并共同构筑人类文化的大宝库。在这一大文化中, 装饰文化是最宽泛最具亲和力的一种。因为众多的文化中都存在着装饰文化, 并以装饰文化作为其视觉传达的主要因素。翻开人类文化史, 处处闪烁着装饰文化的光辉。就拿陶瓷工艺来说, 陶瓷工艺可谓人类工艺美术中最源远流长、最影响广泛的一个门类。从原始彩陶到现代彩陶, 从其本质来看几乎没有太多的改变。从其功能来看, 也相差无几, 惟装饰则可谓“与时俱进”。从原始彩陶到唐代釉下彩绘, 从元青花到清五彩, 变者皆为装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陶瓷工艺的发展史, 就是陶瓷装饰的发展史。从这一层面和角度来说, 正是装饰文化促进了他类文化的发展。当然, 由于装饰文化的依附性, 其他文化的发展为装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前提和可能。事实上, 所谓的依附性, 也只是从物体的主要功能而言,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被装饰物体只是这种装饰物体的载体, 装饰文化在整个被装饰者中占有主要的价值构成。由此, 装饰艺术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今天, 随着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现代装饰艺术出现了“百花竞艳, 万象并存”的态势, 它以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工艺形式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 不断发挥它巨大的表现力, 强调作品对人们精神和心理上产生的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 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 使艺术家能更加自由的表现他们的艺术理念。现代装饰艺术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内涵和新的拓展空间。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社会发展到今天, 多元化的艺术观念暗示着新的表现方式将要打破传统传播门类的界限, 装饰艺术将会成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和技术的合适载体。而人们也将不断地从社会学的视点追求着新的信息点, 追求着一种新的知识结构的重新整合。同时, 由于人们对于新的尖端技术的迷恋, 也导致了不同以往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的认知变化, 这一切都导致了装饰艺术新的发展倾向, 并进一步促使其沿着一条更加不同以往的道路探索下去。在寻找着自身的最佳展演方式的过程中, 逐渐完成新一轮的蜕变, 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新的方式与媒体来表现, 创造一些人们至今从未见过的东西, 并使它独具审美价值, 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代及世界相对应的新的装饰形象。

再者, 今天的人们希望科技文明能够充当人类与自然相生相伴、健康成长的工具, 人类期待着新的文明社会能够充满活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 人们对于“生态设计”和“人文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 新的装饰艺术设计理念要求人类在自身的生存状态、自然环境与技术之间寻求平衡。

在这种情形下, 装饰艺术也应不断调整自身形象, 深层发掘其自身的人性化语言, 努力走入一种更为人文的状态之中。而作为创作人员, 应该正视自身的责任, 更加关注人类未来与命运, 在不间断的反思中将信息视觉传达领域引向一个更加健康, 和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前景中去。

在世纪的转折期, 装饰艺术也相应地会面临种种难题。装饰文化迫切需要观念的创新, 人们企盼在新观念、新技术、新空间和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 能够展现出神气的风貌, 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 从事装饰艺术的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关注社会的新变化、新特点, 更加细心地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状态, 重新审视当代文化现象、哲学思潮以及流行艺术, 以便从中得到新的视觉传播观念和语言。

装饰艺术领域也需要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意意识、跨学科、综合型的人才。今天的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导演, 具有综合各种知识、理解思考与感性表达的能力;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元素并通过恰当的载体创造出新的视觉符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感悟力、理性的分析力、富有激情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也使装饰艺术的新形式和形态层出不穷。近百年来, 装饰艺术这一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 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也决定和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观念和艺术概念。从建筑到环境再到形形色色的事物等, 哪一样的功能、形态、结构、材料、空间能离开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思考呢?因此, 我们在保持装饰艺术特色的专业基础上, 应投入人力和物力, 加大交叉学科的研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装饰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情感形式的创造, 还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情、实用与审美、艺术与生活的综合体, 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概念渗透在艺术设计的深层。它决定着装饰艺术设计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因而加深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 提高装饰艺术设计教育尤为重要。不管现在与未来, 装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都在于提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品质,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更富有诗意和生机。

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数字化、媒体多样化等诸多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 立志于从事装饰艺术事业的我们, 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 并且应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 能够始终把“天、地, 人”与“真、善、美”作为衡量艺术创作的标准, 带着新观念与世界对话, 这才是我们追求当代装饰艺术语言的本质, 也是装饰艺术存在的意义所在。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5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在宪法中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早在1874年5月29日公布的 《瑞士宪法》里,就有关于管理山川、支持水流发源地造林工程、保护森林、制定渔猎法律、保护禽兽和益鸟的规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先后多次增补环境保护的条款。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1989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巴西1988年的宪法甚至专设了一章 “环境”。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 “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 “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 《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1969年,美国通过了 《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3年,罗马尼亚和丹麦分别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匈牙利于1976年制定了 《人类环境保护法》;1977年菲律宾颁布了 《菲律宾环境法典》;波兰于1980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在1989年和1990年两度进行修订;印度、英国、保加利亚也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1年颁布了 《环境保护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质就可以颁布一部法律。如瑞典就有《硫法》、《多氯联苯(PCB)条例》、《镉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美国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近百部,有关环境的法规和规章上千项。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典,其环境法律也有几十部,环境法规和规章几百项。

另外,各国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环境立法的健全和完善,为各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最早将环境保护写进宪法的瑞士,现已成为花园式国家;60年代被称为公害列岛的日本,由于其健全的环境立法,现已成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和较少污染的国家;曾经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的雾都伦敦,不仅在六、七十年代以后再无烟雾致人患病死亡的报道,而且从1975年起雾日也减到每年16天以下,至80年代,雾日甚至减少到每年只有5天。鱼类在泰晤士河绝迹100多年后也奇迹般地重返故里。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围绕持续发展问题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各国的环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

一是环境立法的系统化和协调化。各国在七、八十年代制定的大量环境法律、法规,虽然使环境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许多立法却缺乏条理性,应为法律者却制定成了法规,应为级别较低的法规或规章者却制定成了法律,有的立法内容与环境基本法所确定的原则不相协调,甚至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了环境法的实施效果。目前许多国家正对现有的环境立法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并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求整个环境法体系的协调配套。

二是环境法的法典化。许多法律部门都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立法到集中性的法典化过程。现代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多的程度,在内容上也已相当丰富,在立法技术上已接近成熟,因此一些国家便准备把环境立法法典化。 德国已起草了一部 《环境法典》(草案),并已进行过广泛的讨论。瑞典也于1993年开始起草《瑞典环境法典 》,并准备在近几年内通过。美国等国家也在起草自己的环境法典。因此环境法的法典化将成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三是环境法内容的国际化。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携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任务。为此国际环境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越来越多。各个国家为了履行其所承担的国际环境保护义务,就需要使本国的国内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相衔接,甚至有些国内环境立法文件要专门为实施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规定而制定。例如,仅瑞典就为实施国际和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制定了《基因工程法》、《实施与芬兰相邻河流协定法》、《危险废弃物进出口条例》、《防止船舶造成波罗地海污染措施法》、《实施北欧环境保护公约法》等许多法律,美国制定有《核物质人身保护公约实施法》,日本和许多国家颁布了管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法律、法规。各国国内法中有关实施国际条约的法律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环境法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论环境监测的分析与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影响评价;作用与地位;分析

1、前言

新時期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日趋先进。环境监测分析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基于环境监测来完成的,通过环境监测的监督功能,可以为环境评价的提供准确的信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对环境监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推动力,而后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用先进设备这是实现有效监测重要措施。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主要是通过环境监测来实现的,首先监测拟建项目,其次是具体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监测计划,并且在完成项目后对其进行验收监测。可见,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使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提供相应的数据来对环境影响给出准确的定位与评价。总之,对于一个建设项目而言,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影响的评价是基于环境监测完成的。如果要建设一个新的项目,那么首先要在现场对其环境进行实际勘察,然后对其进行监测,便于准确掌握项目现场的环境状况。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做好如实记录,才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展开,就要保证环境监测所提供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

(2)如果要进行能源污染分析,就要借助于追踪分析的途径来实现,重点分析污染所呈现的规律特点、分布状况以及监测条件。通过对上述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对未来的污染变化的趋势进行合理估计和预测。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再加上对水文、气象等污染状况的掌握,制定相应的预测模型,这就可以为拟建地的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还可以确保环境监测计划能够顺利展开。

3、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作为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而言,主要是由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评价组合而成,二者也存在必然的联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如果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价,就要对其建设地的环境要素展开合理有效的分析,主要包括该地固有的环境容量等方面。此处的环境容量主要包括大气、水以及噪声等方面。此外,除了要进行环境容量分析,还要对其建设地所潜在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还要对建设地的承受能力做出合理分析,确保其适应该地的环境影响以及变化趋势。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充分掌握环境监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确保所得数据满足环境容量的相关要求,然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的工程建设项目。

(2)环境监测的监督功能。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不可或缺地需要各方面的压力来对其进行监督,环境监测在监督力度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成为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一个项目建设必须满足环境需求,因此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合理的分析,确保项目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规划。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可靠数据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数据正是通过环境监测而得到的。

(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项目方要求有必要的环境评价,因此评价单位就需要对建设地进行实际环境考察,进行环境监测。一方面可以搜集监测数据,然后对其进行整理评价,确定了数据可行性的基础上,再确定环境的可行性。如果项目已经建成并且被成功使用,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合理验收,通过验收来掌握环境的影响评价效果,查看最初的预测环境影响评价与实际环境影响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可见,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够对项目进行准确环境影响效果定位,并验证项目的可行性。

4、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弊端

4.1环境监测缺乏动力

之前,我们国家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甚至是不惜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后来,我国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此时的环保意识才开始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国家依然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环境评价单位还可能会压缩监测工作量,甚至是在表面工作上下工夫。可见,环境监测部门不仅缺乏责任感,而且缺乏工作动力。

4.2环境监测质量低

虽然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可是对环境却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破坏。为了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然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以及监测设备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人为与自然等双重因素的不足共同限制了环境监测的发展,这就可能导致监测所得数据缺乏代表性,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

4.3仪器使用率偏低

环境监测过程需要涉及很多仪器,而且都是标准配置。但是,这些仪器的存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只是按照监测站的要求进行购买而已,这不仅会导致仪器的使用效率偏低,而且可能会造成数据的不合理性。

5、加强环境监测的措施

5.1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

对于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而言,必须对监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要不断加大对于环境的监测力度。与此同时,还必须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以得到科学而且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

5.2完善环境监测责任制

在完成了一项环境监测之后,要对其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这个过程需要有专家参与,来共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完善环境监测责任制,加大对于环境监测的控制力度。

5.3推广使用新技术

通过推广运用系技术不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环境监测,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检测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监测数据,大幅度提高监测效率。

6、我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及总结

1.环境监测技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环境监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高度集成化以及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先进的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例如,痕量以及超痕量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不断普及,通过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可以检测0.1PPb的痕量元素,对于浓度低但是危害性大的污染源,例如重金属等可以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

2.环境监测分析朝着项目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环境监测分析报告上,将逐步朝着由基本的环境质量报告、环境污染源报告以及专项监测报告组成的环境报告体系发展。在环境监测分析报告上形成重点以大气、水质、土壤以及生态环境为主的分析评价体系,而且更加侧重于环境分析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通过形成系统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对于检测项目的整体控制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3.环境监测技术覆盖内容进一步拓展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范围不断拓展,环境监测技术逐步朝着监督性检测、污染源监测、自动检测以及比对监测方向发展。在水生物的检测上,重点开展生物毒理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监测,做好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水华的监测分析。同时借助于卫星遥感信息的生态监测,深化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分析,形成系统的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由较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体系的监测方向发展,并由传统的地面环境监测向着遥感环境监测方向发展。

4.现场化监测将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研究重点

在当前时期各种环境污染事故层出不穷,对于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借助于各种多功能化以及小型化的现场环境检测设备,可以在环境污染事故现场进行污染事故的迅速检测,避免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对污染事故形成事前预防、事中遏制以及事后处理的模式。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由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评价组合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建立在有效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的,可见,环境监测在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杰,剑敏,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1期.

[2]彭筱峻,袁文芳,朱艳芳,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化工,2012年02期.

[3]罗淑华,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监测中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3年06期.

环境艺术发展趋势 篇7

纤维艺术之所以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因为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同时它的发展流变又结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编织等装饰文化, 吸纳了现代艺术的理念以及最新的现代纺织、编织技术。纤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又传统的工艺, 它独特的手工编织特点是其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要素之一。

纤维艺术又被称为材料的艺术, 是一种发源于编织的古老而前卫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将创作灵感与纤维材料完美融合, 通过不同的材料应用、结构技法、色彩渲染等手法, 来表达纤维艺术的独特视觉美和触觉美。从古至今, 纤维艺术的材料选择都是多样化的, 任何艺术的创作和视觉表象都离不开材料的烘托, 所以不论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中, 新材料一直都是艺术家们努力发现和挖掘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和材料使用上都有所改变和突破, 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更加自由, 由于对新材料的广泛探索和勇于尝试, 使得现代纤维艺术的取材更加多维度和多元化。

一、材料树于纤维艺术的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在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感染下, 纤维艺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从传统向现代走来, 带着传统的工艺融合了现代的潮流, 形成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纤维材料多样化的全新现代纤维艺术样貌。探寻现当代纤维艺术可使用材料的新功能和综合价值, 是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方向。所以, 对于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是为我国艺术界所关注的。

随着纤维艺术的不断发展, 纤维艺术家们逐渐领会了其使用材料的至关重要性。纤维艺术的材料丰富多样, 使用不同的材料就可以创造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样式。现代纤维艺术中, 不仅材料本身可以成为作品, 且纤维材料还可以进行反复的加工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正是因为纤维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加工性, 使得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的。如今的纤维艺术, 在材料的使用上与传统的编织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编织工艺更注重于写实的绘画性, 注重技法, 材料只是作为辅助的工具, 用精湛的技术勾勒出逼真的纤维作品才是最终目的;而现代纤维艺术对于材料的运用则更加主动, 艺术家们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样式及其功能, 并不断搜寻新的材料, 有些时候甚至因为新的材料而激发起创作灵感。因为, 材料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现在, 纤维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了, 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横空出世, 同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技术也成为烘托纤维艺术材料的手段。现代纤维艺术对于材料的重视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纤维艺术, 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 给纤维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流变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初期。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中国的纤维艺术, 与纤维艺术的起源是一样的, 都是以壁毯工艺为主的传统纤维艺术。最初的纤维艺术追求写实的艺术效果, 所以利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手法仿制一些绘画和摄影作品。最早期的纤维艺术, 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很有限, 因为材料和制作工具的局限使其作品不免有些粗陋和单调。2.中期。20世纪中后期, 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发展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中国纤维艺术正处在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中, 新的艺术理念冲破了传统工艺的枷锁, 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国际纤维艺术舞台上。当时的纤维艺术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 其独特性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可比拟的。因为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 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由简到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调走向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 是纤维艺术进步的具体表现;3.后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此时中国的纤维艺术已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品位和对艺术的要求使得纤维艺术的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趋于成熟, 对于纤维作品的要求也更加精益求精, 不仅要求其将现代的潮流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 还将作品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融合。此时的纤维艺术更加倾向于广义上的纤维艺术, 兼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纤维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元化的取材, 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可谓是千姿百态, 百花齐放。

从中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现代纤维艺术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由平面到立体、从稚嫩走向成熟, 在材料、表现技法、维度和艺术观念上的全面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全新的纤维艺术文化。在中国的纤维艺术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现在的发展以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纤维艺术由弱向强的历程。

近几年来, 随着纤维艺术的蓬勃发展, 中国纤维艺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0年千禧年,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举办,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汇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200多位纤维艺术家, 在这个国际纤维艺术大舞台上,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用作品互相交流。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为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举办大大推进了中国纤维艺术发展,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时隔两年, 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拉开了帷幕, 这也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了新纪元。它表明, 中国纤维艺术对于国际纤维艺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地大物博的中国给世界纤维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 中国成为了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 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这个宽广的大舞台而焕发了勃勃生机。至今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已不计其数, 这样的国际交流机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滋养着中国的纤维艺术家们, 让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的瞩目下不断的稳步前进着。

三、中国纤维艺术的特点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至今, 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纤维艺术的团队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各大名牌高校中, 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室和工作室的相继开设, 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相关刊物的纷纷涌现, 使得大众对于“纤维艺术“一词已不再陌生。第三, 纤维艺术作品质量不断的提高。从近些年中国参加的各类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就可以看出, 大大小小的奖项就是最好的说明。最后是各类纤维艺术展的相继推出。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纤维展览相继举办, 为中国纤维艺术家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和与国际纤维艺术家们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当然,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是有不足存在的。虽然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早期纤维艺术萌芽, 但是相对于作为现代纤维艺术开端的西方来说, 我们的起步比较晚, 并且纤维艺术作为高校的独立学科的历程也很短暂且发展缓慢。因为纤维艺术课程大多设置于高校的专业学院中, 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探讨较多, 而普通的人群鲜少有人了解纤维艺术。这样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现代纤维艺术是极具感官魅力的艺术。在如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自然的触觉不再敏感, 机械快捷的生活方式充斥着社会, 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被掩埋。而纤维艺术使环境与人的感情变得亲和, 成为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为了使现代的纤维艺术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我们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若想要纤维艺术深入人心, 需要作出一些积极的努力。首先, 艺术家要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对于纤维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大自然对于纤维艺术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第二, 可自发组织民间纤维艺术的机构和团体, 请热心的专业学者传授基本知识, 并深入人们的生活环境, 发现身边平凡而不经意的美。要培养一些民间的纤维艺术家, 因为他们不受学院派的理论束缚, 可能创造出更加自由的艺术作品, 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界带来新活力。第三, 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民族根基是中国纤维艺术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舞台上的资本, 找到自己的根就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举办纤维艺术展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们交流。闭门造车是很难进步的, 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触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篇8

随着时代的变迁, 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 探索未知, 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 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 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 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 本文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 但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 (Niels Peter Flint) 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 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 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 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 (Sustainable) 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 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 (flint) 命名的商店, 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 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因此, 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 西欧、北美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 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地区, 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 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 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副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 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 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 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从事具体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 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 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 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 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 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 通过产品, 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 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 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 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 变换着各种造型, 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 将会出现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 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 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 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 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 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 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 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 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 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概念, 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 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 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 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 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 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 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 在东方来说, 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 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 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 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与面的有机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 体现出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 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 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 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 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 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 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 丰富我们的生活, 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 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把握住历史的契机, 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 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 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 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 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 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 “内容即使繁杂, 也统一于意境”。同时, 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三、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 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环境污染公害增加, 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 以减少污染, 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 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 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 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 尤其是知觉心理学, 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 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思想。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 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 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 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 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 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 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相反, 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 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 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 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 变革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杨砾, 徐立, 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 篇9

1.1 编目的工作理论的转变

正如前面所说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编目工作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情形下, 原有的编目工作理论也不再适用于现有的编目工作。例如“书目数据”这一概念已经过于狭隘, 应当转变为“元数据”的概念。所谓元数据, 就是“结构化的编码数据, 用于描述载有信息的实体的特征以便标识、发现、评价和管理被描述的这些实体”。简而言之, 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 它能够有效的组织规范各种数字信息, 从而提高检索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效率。元数据这一新概念的引入,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各种网络资源的诸多信息。

1.2 编目工作的范围的扩展

在传统的封闭式的图书馆中, 馆藏文献往往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致使针对图书馆的加工处理文献的编目工作范围受到了严格的局限。而在现代的信息时代, 网络得到普遍应用各种信息急剧增加, 图书馆不仅要收录各种纸质文献资源, 还要收录大量的数字化电子文献资源, 例如文献数据库、网络文章信息、网页信息等。进行编目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图书馆的需要, 在开放性的动态网络环境中, 对纸质文献和数字电子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分类编目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在封闭性的环境里处理和整合各种复杂信息。当然, 新的工作环境也对编目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整理好馆藏的纸质文献资料, 还需要汇总和整理网络环境上来自各个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不同语言的数据和信息, 以便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美国的OCLC就实现了联机电子出版物 (ECO) 和联机信息检索系统 (First search) 之间的完全整合, 实现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文献共享, 从而大大丰富了联合数据库的馆藏信息。

1.3 编目的工作观念的更新

首先, 统的编目工作往往并不存在所谓编目成果的归属问题, 工作往往是独立和分散进行的。但是, 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之下, 编目工作的版权思想需要得到重视。所有的编目数据都是编目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劳动, 耗费了大量的心理整理得到的, 他们的工作成果应当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可以预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编目数据版权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编目数据库的产权保护必将日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 原有的编目工作往往不关心读者的使用是否便利问题, 但是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服务至上”的理念应当得到贯彻。在进行编目工作时, 应当使用方便读者、符合读者检索习惯的编目方法。AACR2 (2002修订版) 就规定, 在编目电子文献时, 在进行描述载体形态的选项时, 可以直接使用为读者熟悉的各种简略词语, 诸如DVD、VCD等。这样的编目方式, 既有利于节省工作时间, 也方便读者进行查阅、检索。

2 编目工作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编目人员在岗培训

编目工作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不仅大大扩大了原有的工作范围, 而且也对编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编目环境要求编目工作者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 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进行编目。同时, 由于编目工作涉及到对于一些文献的检索, 就需要编目工作者学习过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知识, 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 并且有着敏锐的信息意识。针对这些特殊要求, 一方面要扩大编目人员的队伍, 另一方面还要对现有的编目人员进行培训。而且编目工作的高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征也要求进行编目的工作人员不能有频繁的人事变动, 要能够相对稳定、持久的从事这项工作。在这一方面, 要鼓励编目人员他们产生相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促使他们通过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而适应新环境下编目工作发展的需要。

2.2 拓宽编目工作的范围

编目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也引起了编目工作模式的变化。在信息时代,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节点, 其服务单元发生由书本到信息的重大变化。编目工作不再局限于封闭环境中纸质文献的加工, 而是转向动态网络环境中更为复杂的信息整理。电子出版业随之兴起, 包括电子书刊、光盘、磁盘和网络电子感悟等出版物都以数据的形式贮存在联机系统之中,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未来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预见, 拥有大量数字信息资源的新式图书馆必将引发知识传播和文献使用方法的革命。

2.3 建设标准化书目数据

在新环境下, 图书馆需要充分发展和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实现资源共享和自动化管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数据库, 不同图书馆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 对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而编目人员负责着书目数据的工作, 正因如此, 对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将成为编目工作的重点。

2.4 打造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在信息时代, 随着人们对于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 图书馆应当配备更多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信息研究和咨询服务。图书馆也需要重视这项工作重心的转变, 将服务工作向信息咨询转移。而图书馆工作的日渐自动化和社会化的趋势, 使得原有人工负责的大量信息处理工作可以被转交给机器进行, 编目工作发生了巨大转变, 但是其服务社会的专业性质始终如一。在这样的情况下, 编目工作者应当发挥他们熟悉馆藏、对信息较为敏锐的优势, 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馆藏信息和文献, 将对文献的开发和对数据库的建设结合起来, 将论文分类摘要, 建立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和论文库。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深入人心, 图书馆的信息类型也从传统印刷纸质文献向数字化信息资源不断转变。随之引起了图书馆编目工作环境、对象、范围、理论等的一系列改变。由于传统的编目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必须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推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编目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鹏飞.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5, (3) .

[2]陈曦.提升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8) .

[3]刘祥平.图书馆编目工作效率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1) .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篇10

黑陶是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黑珍珠,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大量的遗存出土发现。 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发掘年代最早, 距今约6000年历史[1]。 在发掘遗存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距今约4200年的龙山文化的薄壁黑陶, 胎壁厚度不足1毫米被称为“蛋壳陶”, 其近乎完美的丰富器形和异常高超的制陶工艺令人惊叹,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并有“土与火的艺术, 力与美的结晶”的赞誉[2]。

1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改变, 黑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一度销声匿迹, 然而1961年春, 在哈尔滨举办的“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展览”上, 出现了四件由绥送展的黑陶花盆工艺品。1965年刘家第与秦奉春先生把冠华林师徒等人经过几年研制的黑陶作品送交郭沫若副委员长鉴赏指教, 郭老当即评价:“这种现代黑陶以前没见过, 乡土味很浓, 很古朴, 拙而不俗, 有点像古陶。这是民间的东西, 要很好扶植……”[3], “现代黑陶”由此产生。后经过几代制陶艺人和学者的不懈努力, 古人的蛋壳黑陶烧制工艺也在1989年被冠维军等陶瓷艺人完全破译, 之后又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黑陶工艺已日臻完善, 并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 形成了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现代黑陶分支。

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黑陶主要产地主要有以下几个: 绥稜黑陶 (黑龙江省绥稜) 、龙山黑陶 (山东章丘龙山镇) 、 秦源黑陶 (陕西渭南) 、云梦山黑陶 (河南淇县) 、馆陶黑陶 (河北邯郸馆陶) 德州黑陶 (山东省德州) 、遂昌黑陶 (浙江遂昌) 和日照黑陶 (山东省日照) 等。

2现代黑陶文化艺术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创意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带动了民间收藏业的热度攀升, 使得黑陶这一中国陶瓷领域的奇葩备受青睐, 也为黑陶产业的规模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目前, 我国有10个以上省份黑陶生产规模和影响比较大, 涉及地区、市、县、 镇等50余处, 其中尤以山东省的黑陶艺术产品种类最为繁多, 技术最为成熟。制陶工艺不但精细还有硬刻和微雕等可喜的工艺创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向世人展示的国宝级文物中就有龙山文化遗迹的黑陶蛋壳陶高足杯, 部分比赛纪念礼品和场馆陈设装饰也选用了现代黑陶艺术和工艺品, 对宣传、普及和推广黑陶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2009年11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德州“中国黑陶城”称号[4], 我国现代黑陶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

然而透过繁荣的现代黑陶艺术景象, 其背后的真实市场表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近两年中笔者对章丘和绥�两地黑陶市场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位于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世界范围内龙山文化黑陶展品最丰富的博物馆) 近年来即使在“十一黄金周” 期间每天接待的参观者也只有区区三五十人;在绥稜考察时了解到:目前绥的现代黑陶开发生产企业仅存3家, 其中一家已经不再进行设计研发和生产活动, 另一家也处于阶段性生产状态, 只有一家在2001年扩大了生产规模, 仍在坚持生产研发活动。笔者在绥稜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寻觅3个小时没有找到一家现代黑陶产品专营店。在距绥�不到3小时车程的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市, 地处最繁华地段的曼哈顿商城的工艺品市场没有一家专销 (或代销)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经询问得知:多数商户了解现代黑陶艺术产品, 但因商品进货价格太高而滞销, 没有人愿意经销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国内黑陶市场几乎都不同程度陷入“有价无市”的被动市场局面。

黑陶艺术产品市场似有:“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荒凉和冷落迹象。

3现代黑陶文化艺术产品的定位

许多关心和热爱黑陶艺术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现代黑陶艺术发展潜在的危机, 认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产业规模不大, 品种单一, 实用性不强;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不高等[5]。或现代黑陶生产企业多数认为是政府扶植不足, 工作力度不够。上述种种确实是影响黑陶文化艺术发展的因素, 但笔者认为不是根本原因。

现代黑陶艺术发展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内生产者自身的产品定位问题:

首先是现代黑陶产品定位单一。绝大多数现代黑陶生产者将其产品定位于高端艺术品收藏品、高端纪念品和高端礼品市场。其高端的产品定位必然会将其自身束之高阁, 而拒绝大多数人于门外。

其次是产品线不够丰富, 不具有实用价值。正如笔者与著名黑陶企业的主创工艺师攀谈时, 他说道:“我们生产的现代黑陶是艺术品, 不是日用品, 也不是商品。” 这一观念直接决定其作品产出只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由此可见:服务于极少数人收藏的艺术品是不需要产业化规模生产的, 而需要独一无二、非功利性和不可复制性, 即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与生产者所希望的产业化规模生产, 利润最大化是相互矛盾的。针对艺术品收藏领域: “对于我国目前的艺术市场来说, 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但艺术鉴赏力远未成熟, 艺术市场缺乏规范和健康发展[6]。”目前, 我国艺术品收藏者队伍的大量新增生力军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并不高, 远没有达到资深专业的水平, 绝大部分是做“短线收藏”, 以求短期达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现代黑陶文化艺术虽然产生较早, 但其发展期仍是近20年, 未来走向和升值空间并不明确, 也使大量普通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

中国黑陶的出现晚于彩陶、远远早于瓷器, 但并未如彩陶和瓷器一样蓬勃发展经久不衰, 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 彩陶和瓷器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品定位丰富, 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高端的艺术产品和供收藏的产品, 也有大量的工艺美术产品, 更有产量和销量最大的生活日用商品。自从彩陶和瓷器发展成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商品时, 就注定了其一定会被广为流传和接受[7,8]。

其次, 彩陶和瓷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原材料配方、 烧制工艺和设备生产线以及在工艺美术产品和生活日用商品线上实现的大批量机械化生产效率, 有效降低了成本, 保证了优良的性价比关系, 是其得以蓬勃发展经久不衰的另一必要条件[9]。只有与时代特征同步的陶瓷装饰观, 才会融入时代的设计主流中[10]。

有很多现代黑陶艺术工作者担心:普及和拓展现代黑陶产品线将使现代黑陶产品市场价格滑坡, 损害生产者利益。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彩陶和瓷器产品市场普及率最高, 其高端产品线艺术彩陶、艺术瓷器和收藏彩陶瓷器价格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大幅度攀升, 其中实用型大众普及日用品和商品的市场培育作用功不可没。普及和高端的发展相辅相成。

笔者认为, 我国的现代黑陶艺术产品要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结构, 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就一定要走中国彩陶和瓷器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丰富产品线, 使其在市场环境调节下高、中、低端各类产品比例合理、相对均衡, 促进各产品线需求量稳步上升, 使中国现代黑陶艺术走上高端艺术收藏产品、中端工艺美术产品和低端大众日用商品并举的多元化健康发展轨道;其次必须不断改进材料配方工艺、生产工艺和设备生产线, 实现高精度、 高质量和高科技的大规模高效率的商品化生产, 方能有效降低成本, 大大提高市场普及率和影响力, 使各个产品线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失败就在于:在工艺美术设计活动中片面强调手工艺术的唯一性, 而拒绝接受大机器化批量生产。

历史告诉我们:在当今全球经济化社会发展的历史环境下,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途径和场所。产品购买者不接受“绑架”销售行为, 产品购销活动必须建立在购销双方自愿的前提下。

4现代黑陶艺术产品价值分析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的价值具有多重性。

首先,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黑陶文化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通体乌黑的色泽、 坚硬细腻如瓷的质地、薄如蛋壳的精湛工艺构成了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形式, 其超乎想象的高超工艺水平令世人惊叹, 被世界誉为“地球4000年文明最精致的代表。” 黑陶文化艺术是世界陶瓷领域的一颗霞光璀璨的黑珍珠, 其艺术魅力不可阻挡。

现代黑陶艺术在继承了传统黑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无论从器形、图案纹样装饰、雕刻工艺和烧制工艺上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其端庄古朴的造型、丰富而赋予哲理的纹样装饰、精细流畅的多层透雕手法和晶莹乌亮的烧制工艺同样创造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被誉为陶瓷艺术的奇葩。

第二,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具有独特的环境保护价值。

现代黑陶产品是以沉积质泥坯成型, 经过高温烧制和渗碳技术完成其黑色着色工艺的。陶坯的气孔率的大小与渗碳量成正比[11], 在渗碳工艺完成后, 坯体含碳量大多可维持在18 ~ 22% 之间, 恰好与坯体吸水率 (15 ~ 18%) 相近[12]。现代黑陶烧制渗碳工艺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0 ~ 650 ℃之间, 这正涵盖了活性炭活化过程中碳化工艺与煅烧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温度, 致使渗碳物质绝大部分成分为活性炭。活性炭比表面积极大, 达1500 m2/g以上, 对多种有害气体 (甲醛、苯系物、氨、氡、TVOC等) 有极强的吸附和过滤能力, 至今仍为空气净化、防毒消毒和水质处理的主要物质, 也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首选物质。因此, 现代黑陶制品具有独特的环境保护价值, 可以切实有效地大大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第三,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传统出土文物黑陶, 尤其是龙山文化蛋壳陶黑陶是收藏界的无价之宝。

随着传统黑陶烧制工艺的逐一被破解, 现代黑陶艺术在国内曾一度掀起发展的高潮, 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门从事现代黑陶艺术工作的艺术家和技师, 他们的作品屡次受到国际和国家陶瓷领域的嘉奖, 部分作品并被国内外许多重要部门和人物收藏, 引起了收藏界的高度重视。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具备收藏品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特性:材料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保值升值性、艺术观赏性和良好的保存性。现代黑陶大气浑然、凝重安适、 卓越天成, 对收藏爱好者中追求时尚和乐于彰显财富一族有极大诱惑力,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的收藏价值正处于逐步提升阶段, 收藏前景也被许多专业收藏家所看好。

最后, 现代黑陶文化艺术产品具有广泛的实用开发潜力。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制造工艺有了很大提高, 艺术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 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和优异的环境保护特性使它具备了向形式多样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实用商品市场开发和转化的条件。曾有现代黑陶艺术家将黑陶产品置于地下极端环境, 每天浇水浸渍, 持续近10年后将其挖出后仍完好无损, 光亮如初。足以证明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具有优异的保存性和耐腐蚀性。

目前现代黑陶艺术产品主要存在强度不高、易碎的问题。有学者早在2000年即发现:通过对两块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时代黑陶样品的测试分析, 竟发现它们的陶胎内存在相当数量的碳纤维[13]。碳纤维具有强度大、比重轻、电学和热学性能优异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对黑陶原料、烧成工艺的不断研究和改进, 大幅度增加陶胎内碳纤维含量和强度, 以改善和克服现代黑陶强度不高、易碎的问题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黑陶通体乌黑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改变。在龙山文化以后黑陶逐渐被彩陶和瓷器所取代, 社会审美趣味的改变应该是其原因之一。现代黑陶艺术产品可以通过创新工艺和改变黑陶应用条件彰显现代黑陶的无穷魅力。以滇藏黑陶文化传承而来的彩雕黑陶, 在最后一道彩绘工艺上的创新以及陶体镶嵌工艺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黑陶艺术表现形式, 打破了通体全黑的规则, 深受现代人喜爱。另外, 改变黑陶的应用条件, 局部使用现代黑陶艺术手段完成工艺美术品和实用型商品生产的思路, 具有广泛的实用开发潜力。

5现代黑陶文化艺术产品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陶器早在约公元前8000年就已出现, 由彩陶和黑陶两大部分组成。河姆渡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均发现出土了大量纹样精美的彩陶和黑陶遗存。与其后在商代和西周遗址发现的“青釉器”或称“原始青瓷”, 成熟于春秋战国到东汉的多种色彩釉料瓷器共同称为中国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也被世界公认是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备受世人推崇而遍布世界每个角落;彩陶也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的视线中。我们迫切希望不久的将来, 无论在高端艺术品、中端工艺美术产品和低端实用性日用商品中更多看到现代黑陶的身影:带有现代黑陶局部装饰的精美家具桌面上, 放着现代黑陶底座和彩雕黑陶灯罩的工艺台灯;打开A壳为高强碳纤维黑陶透雕LOGO的笔记本电脑, 从黑陶透雕外套装饰的笔筒中拿起黑陶浮雕杆钢笔, 开始一天的工作;挂有现代黑陶装饰画的茶室, 陈放着工艺精致的现代黑陶茶具……

每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衷心希望:现代黑陶艺术这一陶瓷领域的奇葩绽放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测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传统的环境监测,如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监测,仅仅局限于对单因子的测定与评价,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对于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于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应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而不应将生态与环境二词分开解释。刘昌明和沈国舫等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作如下解释:所谓生态就是与生物关联的关系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属于客体。生态环境诠释的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

1.2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性地或者是间断地对三者污染因素实施现场勘测,进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范围呈多方面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检测以及生态环境的检测,进而使检测对象由狭隘的污染环境的因子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及时、确切、全方位的展现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1.3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存在较多异议,所以本文选取一种观点加以论述。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就是监测与评判大自然和人类变化在生态系统里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监测指运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存在关联的系统变化作用于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的工作中。

1.4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环境的必备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则使用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生命系统对自然与人为举止的评判,进而将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和对应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总结,从而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理据。

2.发展历程

2.1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

2.2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3.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理

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规范性原理

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

3.1.3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4.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5.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科]

【参考文献】

[1]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62-63.

[2]丁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78-79.

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当代书法,形式化,观念化:新审美倾向

书法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怎样更好地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发展当代书法艺术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目前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向多元化发展, 与当代视觉艺术中的绘画、设计等造型艺术相融合, 在这种实用性弱化的发展趋势下, 书法艺术的生存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何把握好时代主流书风与艺术多样性的相结合, 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当代书法艺术日常化、形式化的发展趋势

伴随当代艺术对东方古文化艺术的重新认识与重视, 书法艺术展现出它独特的内在美学价值, 在东西艺术的融会贯通中, 书法艺术与抽象艺术的绘画思潮表现出共通点, 面对日新月异的艺术思潮, 书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造型形式的审美价值, 在书法艺术中加强对点线面构成元素的运用, 提高书法的视觉艺术效果, 同而达到与抽象艺术互资通赏。

书法艺术创作中忽视文字的实用功能, 形成书写式的抽象绘画。特别是近几年受日本“墨象派”、“少数字派”等形式主义者的影响, 书法亦成为一种视觉艺术, 重点加强其形式的独特性以及视觉构成性, 弱化文字的书写内容, 将书法视为纯粹的线条构成, 削弱了书法与抽象艺术的边界。弱化书法的文字化功能, 对其形式本身进行不断的强化, 将书法与图像、绘画自觉融合。

在古代“书画同源”强调的是书法用笔为绘画作前提, 而今书法发展到绘画形式成了书法的发展目的。这也是书法艺术日趋形式化发展趋势的体现。

2. 当代书法艺术日趋观念化的发展趋势

《天书》作为徐冰的一件书法与当代观念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让我们对书法文字有了崭新的认识, 在他的作品中, 文字所承担的功能和意义与以往的书法文字有所不同, 在这里书法文字是一种艺术观念与交往传播的媒介, 也就是说在徐冰的书法范畴内, 文字能否被辨认并不重要, 文字的被识读性消失了, 从而形成了把文字内容抽空的一种单纯的书法形式, 在此需要我们对书法进行全新的思考同时也给当代书法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徐冰的艺术作品价值在于对书法文字的认识进行了一次挑战, 他从不同层面上对书法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在徐冰的作品中书法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书法不再仅仅局限与一个自足的笔墨系统中, 而是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话语结构, 也不再只是笔墨、结体、章法、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是开启了书法观念化的可能, 让书法从形式中解脱, 重启了对于书法文字及其关系的认识。

书法作为一种资源被当代艺术所运用, 书法观念化与当代艺术的相结合给书法艺术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书法的当代艺术性被激活。书法艺术跨越技法、工具、形式的束缚, 形成一种当代创作的观念, 用文字解放文字, 将书法还原为纯艺术创作, 与当代创作观念相结合, 开拓当代书法艺术形式, 赋予书法艺术时代精神。

3. 当代书法艺术的新视觉审美倾向

当代书法的新视觉审美倾向主要体现在, 当代书法向绘画性书法、表现性书法、主题性书法等方向发展。当代书法的绘画性主要体现于把书法作品的创作当做绘画作品来构思完成, 强调整个作品的结构形式, 重视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各种横线、直线、曲线的设计, 强调整幅书法画面中构图, 形成绘画作品的形式而展现。

当代书法的表现性一方面体现在当代书法把韵律美提高到作品的首要地位, 把文字设计成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几何形体, 加强文字的设计表现感, 形成独特的审美形式。另一方面当代书法尝试用不同媒介和材料来创作作品, 有些书法作品在纸质上赋色彩、光影等综合表现材料, 形成五光十色的彩色书法艺术, 有的书法作品与音乐、媒体等资源共同形成完整的作品, 这种表现性的书法, 在色彩上、形式上、内容上都大大丰富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视觉形式。

书法的主题性审美倾向与传统书法所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传统的书法重视文字的可读性, 而当代主题性书法强调符号表现、行为表现、装置拼贴组合, 甚至与人体以及各种现成物相结合, 形成综合性的书法艺术。当代主题性书法, 为当代书法的各种表现形式提供了可能性, 形成新的书法美学观。

书法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 在传统文化中它不仅有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 而且有强大的内在审美倾向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赋予中国人很高的品格情致, 被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信息工具的出现, 书法的实用功能性被削弱, 传统的书法审美理念与当代艺术审美的脱节都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把书法艺术放到一个更宽广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来创作发展, 赋予书法艺术一种新的境遇状态, 一改对书法的传统历史定位, 才是发展当代书法艺术的重中之重。

“笔墨当随时代”,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 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可能是某一个统一的主流书风, 必然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也只有这种多样化、多元化的生存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阶层, 不同的审美观的接受与认可。当代书法的这种新的发展趋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给书法的新发展带来历史性的解放, 同时这也是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选择。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写与关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2]、鲁热:《当代艺术》,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年6月。

上一篇:生命课堂的探索下一篇:烧结砖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