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艺术

2024-09-17

创新环境艺术(精选12篇)

创新环境艺术 篇1

1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 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突出综合素质培养, 强化岗位技术教育, 应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2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2.1 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专业, 与国外的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 而且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 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 二是缺乏师资力量, 即便是开设了专业理论课, 也大多是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来替代, 没有“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在教学实力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 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 然而缺乏创造性, 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 培养出的是知识型人才, 就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 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 存在着重结果, 轻过程;重技巧, 轻思维;重表现, 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 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 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缺乏新意, 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 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3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3.1 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应努力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 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 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 “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 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 建立既统一, 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 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学年, 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 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3.3 优化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 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 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 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设计的实践中, 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讨论式的教学法体现在某一课程教学过程的细节中, 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和“评”,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4 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 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 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 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3.5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 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 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此, 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 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 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 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6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 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 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 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 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 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 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 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 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 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 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 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 说明环境特点, 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 环境艺术学科与艺术设计其他专业学科相比, 更注重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环境, 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 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 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冬.高等院校专业艺术教学学分制探讨[J].装饰, 2003, (3) :40-4.

[2]马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重视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8, (9) .

[3]嵇立琴.浅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意思维训练的构建[J].电影评介, 2007, (3) .

创新环境艺术 篇2

农水一班 韩翔宇

2012301580311 摘要:介绍了水泥生产线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的情况,针对废气排放特点,采用包含末端治理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对水泥生产废水处理回用工程可行性、经济性等进行探讨,对水泥生产中废料处理,采取的措施等。关键词:水泥;废气;废料;治理

引言

水泥是指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用水泥制成的砂浆或混凝土,坚固耐久,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水泥的生产工艺

水泥的生产工艺,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加入适量石膏(有时还掺加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磨细而成。

水泥生产随生料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干法(包括半干法)与湿法(包括半湿法)两种。

水泥工业三废及处理

所谓“三废”,就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煤碴、废石碱、废煤灰等)、废气(排放、残余等气源再利用)、废水(自然排泄工业废水等)”的概称。

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其次是SO2、NOx等。水泥生产的废水中,有机物含量低,主要含粒径不同的颗粒物,主要污染物为SO2。水泥生产的废料有离心成型后的废浆、搅拌成型和浇灌的撒落料及拌制混凝土的剩余混合料、冲洗搅拌机的水浆、蒸汽锅炉废渣、粗细集料(砂、石)筛(洗)余物、废品及其他边料。下面分别介绍水泥生产中三废处理技术的应用。

3.1 废气

水泥生产的特点为物料处理量大,粉状物料或成品输送环节多。在物料破碎、输送、粉磨、煅烧、包装、储存等环节中,几乎每道工序都伴随着粉尘的产生和排放。产生的粉尘类型主要有:(1)原料粉尘;(2)煤粉尘;(3)水泥窑粉尘;(4)熟料粉尘;(5)水泥粉尘。粉尘的排放方式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大类。有组织排放包括从热力设备烟囱和各种通风设备排气筒排放的粉尘。无组织排放包括各种物料在装卸、运输、堆存过程中自由散发出来的粉尘。粉尘最大的排放源为窑尾废气,其次是窑头废气。SO2、NOx等产生于熟料煅烧过程,由窑尾烟囱排入大气。

治理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工程采取了以下综合措施:(1)从工艺流程设计、布置上尽量减少扬尘环节;(2)选用扬尘少的先进设备;(3)粉状物料采用空气输送、链式输送机等密闭式输送设备;(4)带式输送机布置尽量降低物料落差并加强密闭;(5)配备洒水车,设置洒水管道,对石膏、原煤、矿渣等物料露天堆场和物料运输道路洒水降尘;(6)加强绿化,厂区内的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81.4%;(7)对有组织排放点设置相应废气处理装置。

3.2 废水

水泥工业生产用水量大而对水质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旋转窑冷却、地面冲洗、冲洗磨机等,其生产废水一般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面水体,严重时造成河道淤塞,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用水。水泥工业生产废水主要含不同粒径的细小颗粒,而水泥生产对用水水质要求不高,因此,对水泥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并回用,不但具有环境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水泥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废水中SS主要以粗分散系和胶体分散系两种形态存在。其中粗分散体系占总悬浮物的80%-90%,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就能较容易去除。处理的关键在以胶体状分散体系存在的SS。治理措施:通常对于以胶体状存在的SS,主要靠投加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水解产物压缩胶体的扩散层,达到胶体脱稳而相互聚结;或者通过混凝剂的水解和缩聚反应而形成的高聚物的强烈吸附架桥作用,使胶粒被吸附粘结。

3.3 废料

水泥制品企业往往忽视企业本身废渣废料的综合利用,以致侵占农田、堵塞河道、污染环境。经济合理地处理这些废渣废料,特别是用于农房墙体生产,既可解决农房墙体材料急需的大量原材料,又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离心成型后的废浆这种废浆含有5%-8%的水泥,可作墙体材料的胶绪材使用;搅拌、成型和浇灌的撒落料及拌制混凝土的剩余混合料,后者性能较好,可作为农房墙体材料的基本混合料,前者可作混合料;冲洗搅拌机的水浆其性能与离心成型的废浆大致相同,可作胶结材或混合料使用;蒸汽锅炉废渣这种废渣经破碎筛分可分别替代粗细集料,不过用作粗巢料时,要防止混凝土成型时出现分层现象I粗细集料砂、石筛洗余物;废品及其他废地坪、废砖瓦及混凝土边料这些材料经破碎筛分后,可替代粗细集料。4 水泥“三废”合理利用有助资源节约

水泥行业“三废”的合理利用,国家在政策上可给予一定比例的政策性优惠和支持,一般水泥企业利用了一定比例的“三废”即可获得退税等的优惠和地方性补贴支持,这可谓是“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之好事:

4.1对水泥工业发展的意义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山区等等)“三废”利用率较低,鼓励(用政策激励等措施)调动相关涉及利用“三废”行业积极合理使用“三废”上效益、促发展,更具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水泥厂焕发了生机,主要是充分利用了“三废”来降低成本赢得效益最大化的,这就更加凸显了“三废”产生的财富威力。

4.2 对水泥行业带来的机遇

在经济发达地区“三废”则更显高价值功能,利用的空间规模会更加庞大,给水泥利用“三废”的行业(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商机,创造利润的更大化。

4.3 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发展和平衡经济地区间“三废”有其“意想不到”之价值效果,并产生更多的节能效应。虽然处于发展和平衡经济带中间,“三废”的拥有量和可用程度还是比较有潜力可挖的;充分合理利用“三废”就等于节约了优良的资源,创造出以“废”变“宝”之新跨越!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源节约化程度之攀高增加了重量级砝码。5 结语

艺术创新和大学艺术教育 篇3

从追摩古人到别出新意

黄林非(以下简称黄):艺术创新是当前许多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实,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堪称汗牛充栋,随便打开哪种《艺术概论》之类的著作或教材,大概都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相关论述。为什么现在人们热衷于谈论这个并无新意的问题呢?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目前的艺术生产粗制滥造的情况较为突出,很多艺术作品千篇一律,乏善可陈,而审美品位较高的优秀作品还太少。

陈文明(以下简称陈):提倡艺术创新确实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每当艺术创造呈现式微之势时,就会有人为此呼喊。艺术的发展总是以突破和创新为契机的,而有价值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戛戛独造。以篆刻艺术为例,史上有建树的大家,如邓石如、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创作当然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情志趣、学问修养等有很大关系,但实现创新的门径也许只有一条,就是向前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惟有追摩古人,才能别出新意。

黄: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跟你一样,我也有一点古典主义的艺术旨趣,这个可能多少受过亚里士多德《诗学》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我坚持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讲传统法则,不懂节制的任意而为绝不是创新,而是胡来。“五四”时期,胡适的“白话诗”运动搞得那么热闹,视经典为垃圾,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结果是只留下了一堆蹩脚的“白话”,而非“诗”。如果在这里不谈及其思想史意义,仅就艺术本身看,胡适的白话诗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当代文坛,由于缺少对传统的学习,靠抖点小机灵,捡几句别人说过的话敷衍成篇的所谓诗人和作家不在少数。

书法方面,我虽在年少时临过几种字帖,乱刻过一些印章,但终归是个门外汉。依我陋见,“写字”不等于“书法”,未曾长期练习、追摩古意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顶多算是字写得不赖,扯不到艺术那里去。

陈:是的。任何人,若不从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而胆大妄为,再加上在物欲上过多的贪鄙盘算,又耐不住寂寞,就只会制造出平庸的诗歌、拙劣的小说、装模作样的散文,以及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书法作品。

比如练习篆刻,不摹秦汉,难成大器。清代冯承辉在《印学管见》中说:“笔下不难风秀,难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结字不难整齐,难于疏落中却又整齐;运刀不难有锋芒,难于光洁中仍有锋芒;竖画不难于直,难于似直而曲,似曲而直。此种种妙法,惟汉印有之。”而要得其神韵,还要求习印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自身素养,不能止于一味临刻,所以他又说,“秦汉之朴厚浪漫难学。刀法技巧易成。有所成时,读印及印史更重于每日奏刀。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后自波澜”。从布局、线条、笔画、章法等方面领悟古人意趣之后,在重复中求变化,离创新就不远了。

这话说起来似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除了追摩汉印,还应重视明、清流派,因为明、清碑学盛行,书家辈出,此时的篆刻家风格、个性极为强烈。不先在此中老老实实学习,岂能奢谈创新和超越。

黄:篆刻艺术的创新离不开模仿,因为篆和刻的技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可获得。

陈:我曾写过这么几句话:“篆刻先篆后刻,为习印之不二法门。篆重在写胸中之意气,以笔毫之起承转换体现乖合虚实开合巧拙藏露工草。刻重在刀法淋漓痛快,沉稳浑厚。”

刀法的练习颇有讲究。吴昌硕的刀法以冲切结合为特点,以此表现书意刀意,酣畅淋漓,他还常用残缺刀法,善于用敲、凿、磨等技巧,创造出残缺美的审美境界。齐白石则是大刀阔斧,单刀切石,极其凶猛狂悍,创造出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学习诸家,转益多师,或许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刀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线条。

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黄:照你这么说,书法跟文学创作一样,要有圆熟的技巧,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出新。在学习经典、师法前人的基础上,经历了种种艰难和束缚之后,也许就有希望达到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用京派作家的话来说,就是在限制中争得自由。

朱光潜认为每种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他说:“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梁宗岱、沈从文等人都有类似的见解。

陈:京派作家中,我比较看重沈从文。他是个特别强调技巧的作家,他曾教出过汪曾祺这样的优秀弟子,因此他同时也是个出色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限制中争得自由”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创新的规律性经验,因为没有技巧就没法创新。

从传统中学习技巧,正是为了运用它进行创作。摹印,临刻秦汉印、明清流派印乃至商周金文,在传统的约束中不断练习,渐渐能做到随形布局,千变万化,最终从古印、名家印中超拔出来,能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趣,纵横方寸之间,卷舒天地情怀。有人说,技巧是枷锁,但真正的艺术创作必须戴着这副枷锁走向自由。

黄: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之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新月派诗人、京派作家特别注重格律、技巧等形式因素,他们写出了不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当代文坛佳作不多,一些被庸众追捧的浮浪作家,功底浅薄到连基本的叙事技巧都没有掌握,何来艺术创新。我想,同样,一个不懂技巧的“书法家”也是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

陈:不仅搞不出好作品,而且在圈内说话的份儿都没有。

如朱光潜所言,艺术创作中“限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在创作所用的媒介上也有体现。文学创作要用文字,但要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传情、达意,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好的作家就要具备调控文字的技巧,以实现写作的自由。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一种很难准确勾画线条的工具,它是个圆锥体,没有确定的方向,不过,正因为这样,用它来创作,本身就蕴含着通往自由的契机。

黄:篆刻创作也受到工具、材料等媒介的限制,但艺术家可通过富于个性的笔意、构图和刀法,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篆刻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恐怕不少。

陈:简单地说,要注意分红布白是否平衡妥帖,是否气韵生动;要考虑印面篆字是否腾挪有度,是否变形恰当,是否相互照应;要留心刀法是否合宜,笔意是否传送到位,是否有正确的轻重快慢的节奏;要斟酌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

此为荦荦大端,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然而,功力臻于极致的篆刻家在创作时,是不会去想这些问题的。这样就算是完全摆脱了限制,进入到自由的境界。

黄:弘一法师拟《法华经》中的话,所谓“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大概就是讲这种艺术的上乘境界

吧。你是否已达到这种境界?

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宽其视野与彰其个性

黄:当下中国大师级的艺术家不多,好作品太少,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可能要负一点责任。你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又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逾十年,依你的观察,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这个角度看,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陈: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就书法教育而言,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要真正在艺术上有点作为,就不得不多读书,多思考,因为雄厚的知识积累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一个人的视野、眼光、情怀、品位、审美趣味的高下等等莫不与读书相关,钻得越深,才能走得越远。现在学书法的学生大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缺陷,我估计其他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

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艺术的如果不爱读书,确实容易导致平庸和肤浅。大学时代,艺术类学生学技巧的同时,不能忘了养成文气与才情,宜力避浮躁,兼收博览,为艺术创新准备好厚实的书卷底蕴。从学校这方面说,大学艺术教育需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以弥补艺术教育工具化、技术化的不足,培养创新型人才。

陈:确实如此。酱通高校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大学的艺术类院系更需要这种理念,以使学生具备文学、历史、美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宽其视野,深其学养,改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可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古人,超越自己,成为创新型艺术人才。

黄:高校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统一授课、集中训练的情况,我觉得如此虽可提高效率,但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你在书法教学中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的?

陈: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非照顾学生的个性不可,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隋况极为重要。比如,确定一个学生学书法要从什么书体人手,就得看学生的基础怎样,有什么关键问题应首先加以解决。若要解决线条的稳定或空间的匀称问题,那就从隶书人手;要解决对称问题,就不妨先写写篆书;如果是要解决横平竖直等问题,楷书的横平竖直是朝右上斜的;想体悟线条的对称性,篆书最为严格;若针对手头表现性及丰富性不够的问题,则可先学行草。一般情况下,从篆隶开始人手,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过楷书这个关口。先帮助学生找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点”,再指导他走上精进的长路。

黄:你不仅多年来一直在书印碑帖中沉潜往复,而且于书法教学也有一份毫不动摇的执着和认真。看来,书法艺术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1.1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突出专业侧重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 与传统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很多学科都存在着交集, 这就大大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复杂性以及广泛性。很多高校在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都进行了面面俱到的讲解, 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很多课程只是简单地介绍, 学生只处于入门阶段, 想要深入研究存在很大的困难, 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着专项技能并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种社会形势下, 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毕业生将很难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1.2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定位不准确

当前很多高校都急于进行招生, 然而在学校的设施配置、师资力量的众多方面都达不到标准。很多教师不知道应该教学生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更不知道将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专业型人才, 对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高效的运行, 无法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只有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才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只重实践而轻理论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都存在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展示出来的设计作品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表面的设计不会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丰厚的文字内涵才可以与人们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这也同样是中国艺术设计一直处于瓶颈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有将环境艺术设计赋予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灵魂, 才可以更好的打动欣赏者。

2 创新意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是对大量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 汲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获得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的知识内容。所以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更加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 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

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无, 因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人的风采。因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由多种优秀的因素综合而成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才会有很强的综合素质, 才会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说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

2.3 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社会, 当学生们走出校园时会面临着很多的竞争。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当学生走出校园时, 会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指导, 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 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创新意识的方法

3.1 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行加强

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直接决定着所创作出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因此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设工艺、装饰等相关专业基础课, 还应该开设一些美学相关以及艺术相关的课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更成功的作品。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实践的过程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设立创新课题,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的能力, 扩展学生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3.3 为学生提供参加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平台,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题, 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 2014, (13) :36-37.

[2]张莹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强调创新意识[J].大众文艺, 2013, (07) :187-188.

如何创新卷烟营销终端环境 篇5

在上周进行的市公司培训中,终端营销环境的创新是下步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做好卷烟的终端营销环境呢?

一、新品及重点品牌,及卷烟陈列;

A、新品卷烟可以有客户经理用手绘的方式自行进行,如很多超市有促销时,会用颜色较鲜艳的粗线条笔进行明显的标示,所以卷烟遇到新品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

B、借助烟厂的广告牌、宣传画、立牌等向客户进行宣传,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只能是辅助手段,可能无法起到明显作用; C、可以联系烟厂,由客户经理和烟厂促销员在主要路段的店铺对客户进行驻店宣传,由于客户经理和零售户比较熟悉,而烟厂促销员又对卷烟会有针对性的了解,所以相互配合起来会比较容易。D、进行品吸烟的发放,对卷烟新品和重点品牌进行宣传。品吸烟由于涉及到卷烟厂商的利益,所以可能执行起来有难度,但是基于很多消费者喜欢贪图便宜的心理,所以无论是对零售户还是消费者来说,应该都比较好。

E、“四到位”做好卷烟品牌培育

1、品牌筛选到位;依据消费者的爱好来筛选品牌:制作卷烟消费者调查问卷,对周边居民区的消费者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重点调查。从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筛选;依据店铺的自身环境来筛选品牌:建议有条件的客户,比如现在做的扩大陈列面,对店铺内外进行了的包装,使店铺看上去非常时尚和气派。店铺环境改变后,筛选与其“门当户对”的卷烟品牌。

2、上柜陈列到位;上柜陈列也是做好品牌培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摆放不到位,陈列无特色,看上去杂乱无章,那么就不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更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影响到正常销售。上柜陈列方面,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A、全而精的原则:“全”就是品牌要齐全。凡是客户店内有的卷烟品牌,尽量做到全部上柜,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知道店内经营有哪些品牌,在需要的时候不会感到失望。“精”就是精致、精细。上柜陈列的卷烟品牌全部按照产地、价格等进行区分,并根据包装风格、色调等进行花样设计,如摆出“心”字、“品”字、“山”字、“福”字、“寿”字、“乐”字等形状,给消费者一种感官上美的享受,加深对某一卷烟品牌的印象。

B、突出重点原则:对店铺的畅销品牌和新购进品牌,做到重点上柜陈列,尽量突出其风格。一方面把其放在烟柜中十分醒目的地方,使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另一方面增加上柜陈列的数量,让其在整个烟柜中别具一格。进而增强消费者对畅销品牌和新品牌的认知度。C、方便原则:根据烟柜的容量大小和品牌种类,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既方便顾客选购,又方便自己存取,提高了经营效率,加深了消费者对卷烟品牌的印象。按照价格顺序排列;此类卷烟排序方法,沿用了目前我们卷烟陈列的老方法,按照价格从高到底顺序进行,使消费者能一目了然; 最后,是我们现在遵循的按照产地进行排列;基于许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能都会买一到两个固定的品牌,所以按照卷烟产地的陈列,零售户比较容易找到,客户购买时也可以轻易找到;

四、关于客户经营指导的创新

1、目前使用的客户经理135工作法中,可以自主将客户的购进情况直接调出进行打印,但是发到客户的时候,零售户一般都不会仔细查看。所以在现成的经营指导书上,仍旧需要添加客户关注的,比如购进新品及重点品牌的信息;同时建议在客户现有的能力之上可以购进的品牌,这样,客户经理在拜访的过程中进行新品及重点品牌的宣传,再结合客户一个季度的销售,两者结合进行,应该会给客户提供十分有必要的可用信息;

2、可以在客户经营指导书上加上一季度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这个客户在这一季度的电子结算、网订成功率都较低等等,可以附在客户经营指导书上,便于随时告知客户有用信息,引起客户注意。

陶瓷艺术贵在创新 篇6

领悟作品深刻内涵 注重立意

一提到哈尔滨,人们自然会想到北国风光,想到皑皑白雪和晶莹冰雕,想到冰雪文化。去年9月,当我接到绘制大型陶瓷壁画《圣洁》任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油然而生,在确定这个作品主题内涵时,我精心构思,确定通过冰树,冰雪和圣水,充公展示哈尔滨市独特的冰雪文化和城市魅力,通过古典和现代建筑表现哈尔滨市的变迁和历史文脉。其中古典建筑寓意哈尔滨市是一个中西文化合壁的城市,是一个善于汲取人类艺术精华并富于包容性的城市;防洪纪念塔寓意哈尔滨市是一个英雄城市,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城市;国际会展中心寓意哈尔滨市是一个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现代都市。

为了烘托作品的主题,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哈尔滨迷人的文化魅力,我们采用了黑山白水,亚洲第一高塔“龙塔”,天鹅,蓝天,白雪,朝霞等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画面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也给人带来美的回味与遐想。

由于作品是竖构图,在具体绘制过程中,我们在作品的底部,中部,上部根据整体艺术效果需要,确定了所要表现的东西。陶瓷壁画是由一块一块小瓷砖拼接而成的,在绘制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任何一件成功的陶瓷壁画作品,其形象必须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不仅是外表的,而且是内在的。即艺术形象蕴含的内涵,不是通过某一部位显示出来的,而是通过整体显示出来的,而且各部分之间,还必须保持和谐的比例关系,包括上下,左右,主次,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诸多关系,都应该这样处理。因此,陶瓷壁画的装饰,是艺术家综合素养的一种反映。我在绘制《圣洁》作品时,根据主题的需要,在色彩方面进行了精心配备。整个作品以白色为主基调,适当配以其它色彩来烘托。比如古老的建筑物采用的则是棕黄色,深楮色,天空的颜色是蔚蓝色,通过这种色彩的对比,突出冰雪文化特色。俗话说:精工出细活,艺术贵在严谨。去年9月至11月,我们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作品的绘制任务。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创新

景德镇陶瓷艺术积淀了深厚而又优秀的传统,谁真正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运新意,谁就能获得成功。自古至今,景德镇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家莫不如此。以青花为例,青花瓷各代有其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青花大王——王步的青花艺术,在景德镇青花艺术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一般才能者难以超越或者望而怯步,但在高手如林的瓷都,仍有不望其向背,顶礼膜拜前人者,而是在学习和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当代的青花艺术呈现新的面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将纯民间青花揉进时代意识和文人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赋予纯朴的审美品位,格调和审美价值,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秦锡麟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地追求和探索,随着与国内外高水平的陶艺交流的不断发展与深入,随着改革开放时代新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产生,秦锡麟先生现代民间青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新的风格——现代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结合。

在绘制大型壁画作品《圣洁》的过程中,我也尝试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陶瓷壁画是在瓷板画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样式,它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特别适合在广场,火车站,大会场,宾馆,大型公共场所等地方使用。哈尔滨市政府这次约请我们绘制的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以往所没有的,不仅面积大,规模大,而且对作品艺术要求很高。在新的挑战面前,我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作品表现形式及风格上有所创新。于是,我在绘制作品中,在色彩运用上,在综合装饰上都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结果是带给我意外的惊喜。哈尔滨市的领导及一些业内人士发自内心的说:“景德镇不愧是中国的瓷都,世界的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底蕴太深厚了,这样的大型壁画作品只有在景德镇拿得出来。”今年6月,大型陶瓷壁画《圣洁》在哈尔滨市政府正式启用,成为陶瓷文化与冰雪文化相结合的精品之作,在东北引起强烈反响。

探索当代陶瓷艺术 注重追求

陶瓷壁画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在陶瓷艺术的百花园里争艳斗奇,深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景德镇不仅有一批立志于陶瓷壁画绘制的中青年陶瓷美术家队伍,而且还有专门的创作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壁画作品声名远扬,畅销国内外市场。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些大中城市的火车站,宾馆,企业,学校都有景德镇陶瓷壁画作品。我本人近二十年来先后参加创作了大型陶瓷壁画,如:《江天万里图》《飞天》《吹箫引凤》,还独立制作完成了大型陶瓷壁画《黄山迎客松》《千峰竞秀》《江西风光》《井冈山风光》《玉兰花》《瀑布》《一帆风顺》《国色天香》等,这些作品有的被大型企业采用,有的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江西省电视台和省、市报刊作为陶瓷精品加以宣传报道。

创新环境艺术 篇7

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以美学观念、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等为基础,而且须时刻紧跟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世界发展潮流,不断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与各方面沟通协调的能力,概言之,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早已不囿于单一建筑设计基础和基本理论意识的传授,而是转向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阶段就需着力训练学生的学识素养与综合竞争实力,使其能在学校毕业后快速地投入建筑实务的执行。本科教学如是,对于硕士教育来讲亦如此。教育部在2009年以来,明确了建筑硕士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定位,这便是重视建筑学行业特殊性的一种体现,强调了建筑学学科学术型与应用型结合的特点。

上世纪末以来,建筑学科本身内容的变化也颇迅疾。吴良镛先生曾提出,建筑学科已从过去以建筑学专业为主的学科体系,发展成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技术科学四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建筑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性的转变,也使我们不得不积极思考建筑教学模式的更新。

从建筑学毕业生的从业能力来讲,中国建筑界有建筑院校的评估制度和职业建筑师注册考试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接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建筑本科毕业生的独立执业能力。我国申报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基准资格为通过评估的五年制建筑院系本科毕业生并经过不少于三年工程实践,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显然过长。这主要是我们在学制内的实践学习环节的设置方面没有形成一定的要求。英国体系(包括香港)在学制内要求有约1年的完整职业实践,并作为获取职业学位的重要条件;美国和日本则强调了高年级起的持续实践训练——持续不定期的参与事务所工作,或者进入教授工作室接触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实践方法。[1]

因此,无论从建筑与环境艺术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筑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建筑与环境艺术学从业要求上看,都要求实践性课程和训练比重的加大。笔者多年来从事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和专业设计,并主持专业设计研究院,一直在思考建筑教学——教师工作室——建筑设计研究院三者协调统一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三者的有效链接,可以破解建筑院系学科和专业设置划分过细的弊端,改变教学与设计实践机构短期的临时性的联系方式,弥补实践机会量少、封闭的缺陷。三者的协调统一,也能使教学计划更直接地得到有效的社会、市场的实时反馈,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师工作室的优势

作为设计实践类专业,建筑必须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的能力。在这点上,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设计院校包豪斯早就在教学中将动手环节纳入。包豪斯的作坊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教学的成果则以产品的形式直接呈现。同时,这些产品通过公开展示,与企业达成订单,这样教学的成果就转化成了经济效益,进而补贴教学的开支。实际上,包豪斯的作坊与现在设计院校中的实验室是有区别的,实验室只提供实践空间,而很少产出效益。因此,某种意义上,教师工作室更接近包豪斯的作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越来越多的设计教师开办了自己的个人或小群体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类似于社会上的小型设计公司,但由于主持人是高校教师的缘故,它成为了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有效的衔接环节,并具有一般设计公司所没有的优势。

教师工作室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很好激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探索。与一般公司的商业性不同,教师工作室能更多地体现实验性和探索性,将教师个人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思路,贯彻在设计实践中。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工作室的目的不是传授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和方法,或者是单纯的设计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而在于发展新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教师工作室理想上应该是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导的一种授教模式,它通过预设研究和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实践、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知识的灵活贯通,以及激发原创思维的方法,最终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教师而言,则不断在教与学中夯实自己的艺术理念,并通过连续的教学积累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既然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工作室就能打破日常教学中按年级和课程授课的局限,可吸纳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参与,因此它的优势还在于交叉和互补。它类似于日本的研究室制度。日本的研究室有固定的房间,有事务官和助教。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在一间研究室中学习交流。[2]这种制度不仅保证了教授学术研究的延续性,且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促成了教学本身的多元化和交叉性。不同年级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在灵活动态的教学形式下产生多样的体验和认知。在团队里面,学生可能只是各司其职,却能有机会对整个设计环节进行综合理解,也可最大化地享有教学资源,利用研究成果。在与他人的互相配合协作中,汲取先进经验,并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与他人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对教学本身而言,教师工作室也有助于教学的系统化设计。应该说,教师工作室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因此,教学管理和公司管理两者需协调一致。一般情况下,教师工作室会按设计流程将学生分为几个项目小组,如设计调研、概念策划、设计实施、设计管理、设计评价等小组,也有的让各个小组从头到尾完成所有的设计流程,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职责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设计的各个环节,完善设计和管理能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工作室忽视了教学监控,把项目仅仅当作商业项目交待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为老师打工”的逆反心理。这主要就是教师缺乏对各个设计环节的及时监控、总结和评判,对整个项目缺少从教学研究方面的转化,从而无法在教学上得到更好的总结和提升。因此,教师工作室从市场和教学两个方面,对各个环节的系统化设计非常重要。教学工作室是在学生真正开始社会职业之前的一个实战地,是课堂和社会职业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工作室实际上模拟了一个接近职业环境和职业工作状态的体验式场所,使学生直接面临各种设计工作中会遭遇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实际项目,了解工作过程,吸取经验,从而尽早培养起职业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对项目进行符合教学规律的系统设计和总结,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完整的训练。

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把实际项目融到教学中去,也正是建筑教学里面常用的项目驱动法或项目教学法。但教学效果的好坏,里面的学问却很深。学、研、产结合固然是教师工作室的一大优势,它加强了教师、教学和社会的联系,而且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思考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式、教学、科研课题与企业等力量的整合模式、科研成果开发的运营机制、跨专业的互补模式等等,对建筑设计教师的科研和社会能力的推动是毫无疑问的。但学、研、产结合只是一种形式,如何评价其效果?这就要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创新性,而不能仅仅以项目本身来评价。

教师工作室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在于,相比一般的建筑教学,教师工作室可以毫不犹豫地张扬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担当,从而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审美能力、文化创造力、价值判断上得到培养,而这一点,是建筑师必需却很难养成的素质。这些不仅形成于平时的交流探讨,而且需通过课题设置的前瞻性、研究性、多元性和创新性来达到。或者说,课题应该是当下建筑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符合教师个人专业志趣和职业理想的。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认知、创新的技术与材料、可持续设计、设计管理、整体生活性能与价值的评估模式、设计的表达与沟通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和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实际建筑设计中所要遭遇的真实能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方面的课题设置,则能够引导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上去关注、思考和回应当下建筑在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成为既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建筑人才。说到底,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它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的鲜明的专业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给予学生明确的方向感,让学生立于一点,纵观全局,不囿于既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发散性和求异性的思维,培养超越现实,把握未来的能力。

专业设计院的特色性

为了突破建筑教育长期以来囿于建筑功能类型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高等艺术教学实践中尝试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据钟训正先生回忆,那时南京工学院(现今的东南大学)的设计教学完全以设计院的方式来组织,以年级为基础成立了大中小设计院。各类设计项目由老教师挂帅,年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从方案竞赛到施工图绘制、再到施工场地指导的全过程。这尽管是建筑教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极端的做法,非常的政治化,但却在今天也还有值得借鉴之处。[3]改革开放后,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上海、浙江等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也都开始将工作室模式结合到教学体系中,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以项目和课题带动教学的改革创新,使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在1984年与浙江省建筑设计院签署联合创办“浙江省环境及室内设计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正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风景院)的前身。其工作目标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有选择地对有影响、有研究价值的建筑设计项目进行共同设计和研究,并积极参加建筑设计招标投标、方案竞赛活动。很多教师成为该研究中心的设计师,及至最后成为各工作室的主持人。可以说,风景院是伴随着中国美院环境艺术、建筑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4]其最大的学术优势,即在于依托了中国美院雄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厚的学术滋养,“依托学院、服务社会”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设计院的重要的不同之处。

寻求自身的特色是建筑专业设计院的立院之本。其中借力行业优势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它指的是建筑教育结合所在行业的特点,探索和建立有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早些年,国内很多高等院校是部属院校,有很强的专业或行业特色,如纺织工业部、铁道部、化工部等属下的院校,在相关专业的建设上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有些建筑院系也隶属于行业部门背景突出的高等院校,如在交通研究上优势显著的学科,建筑学与交通学科之间产生学科交叉,就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而且也有易于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学科的互通和交叉,是对当下高等院校分科愈来愈细的反拨,它有助于创新型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形成,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起积极作用的。

风景院借力的正是美术学院强大的艺术创新能力。中国美院强大的人才力量和优势的学科组群、良好的艺术审美氛围、高层次、多元化的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都是风景院发展的内在资源和动力。风景院目前的建筑、景观、室内、公共艺术品四大设计领域,正与学院主要的设计专业板块相联结。当代的设计,已经在逐渐改变建筑、景观或室内的单一美学及功能特征,而是把建筑纳入到更为广泛的自然、环境、生态、人文等背景中考量,设计师面对的是更为庞杂、纷繁的信息处理过程。由此,不仅建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融汇成为必要,其自身领域的融合和专业知识的链接也变得相当重要。风景院一直来有意识地把四大版块建筑、景观、室内、公共艺术品设计有机地融合链接在一起,整合从项目策划直到交付的全套的综合设计能力,如写字楼设计,从项目定位、文化策划、经济测算、设计图纸、结构工程……一系列的程序,都进行复合性重组。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可以一体,景观和室内可以同步展开设计工作;酒店室内设计亦可以同时配合家具设计,诸如此类,称之为设计打包或设计链接。近些年来,国内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设计企业要强化自身优势,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增强企业的内动力和适应性。风景院将主要设计版块链接,把全套设计过程“打包”,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逐步完善才达到的,是风景院的最大亮点和优势,也体现了风景院自身的设计实力,以及全力推动设计生产模式的转型,提升自身设计管理水平的努力。

学院的背景使风景院不是一个纯粹追求市场赢利的企业,而是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要跟学院的设计学科一起,承担起设计师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使命的创作集群。风景院的设计师们都主动以突出的创意,深刻的文化关怀,参与到城市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踊跃成为政府的建言者、城市的建设者和经济的建树者;积极地与地域文化、地方需求有机融合,体现了设计师的前瞻性和批判性。

风景院最初主要由教师工作室为主,后逐渐发展为由从事实际事务的独立个人设计事务所、组合型设计事务所和合伙人设计事务所等多种模式组成的专业设计院。对于教师工作室而言,这些工作室不仅为美院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也为教师搭建了实践和创收平台,扩大了教师与社会融合的机会,有力提高了教师的实战水平。由于教师工作室更偏重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所以学生更有机会全面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即从概念到草图,再到方案设计,最后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项目充分与教学链接,将在社会上的实践经验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内容。而在其他的事务所,可能学生得到更多的是在沟通、整合、表达等上的实务的机会与挑战。但由于这些事务所分工细致,每个人扮演不同的专业角色,是整个工作链中的一个节点,这种安排的优点是员工成为项目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使整体更严谨更完整,只是在全面的专业积累及专业知识的构架上稍显薄弱。

因此,鉴于风景院内设计室所性质的不同,我们主张在专业内部和室所之间打破专业壁垒,强调互动和学术交流。风景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来推动内部的专业交流,如每月一至两次的学术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设计师进行培训和充电,比如讲授建筑法规、技术、设备,以及法律、书画等其他对设计职业有帮助的知识和修养;鼓励设计师参加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杭州市人民防空办、杭州市公安消防局举办的各类型讲座;还积极承办行业协会的研讨会,为学术活动提供便利,营造浓郁融然的科研与学术气氛。这些举措无论对青年学生还是青年设计师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迅速地成长,更快地成为具有独立执业能力的设计师。

结语

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离不开课堂传授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而课程的合理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教师工作室的研究性教学和专业设计院的设计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关于建筑实务的实战经验,是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需不断探索的课题。在面临全球化压力和可持续发展使命的今天,培养有独立思考与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具备对新观念、新技术、新趋势有敏锐观察力的新一代建筑师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整合课程教学、工作室研究及专业事务所实践三个环节,将各个环节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如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工作室研究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专业事务所的前沿性和实战性,如此,我们的建筑与环境艺术教学才能培养出既有文化使命感,又具有强有力业务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覃琳:《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教育与执业模式——从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看建筑教育的实践环节》,《新建筑》,2007年第2期。P.75

[2]付蓉、王昀:《东京大学建筑教育》,《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第7期。P.251

[3]顾大庆:《作为研究的设计教学及其对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意义》,《时代建筑》,2007年第3期。P.18

创新环境艺术 篇8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园林景观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和的动漫设计等多种多样的方向,但是这些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都是一样的,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常常也不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例如在素描这个基础的课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动漫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卡通角色,这样能够提高他们创作角色的能力;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手绘创意和平面装饰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时候,应该侧重于学生的风景写生、空间建筑的透视和家居空间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例尺的把握、材料的使用和空间的控制的能力[1]。但是现阶段的所有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课程都是石膏和静物的素描,这样的教学内容缺少足够的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打好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2、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弱

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文化课成绩比较低,另一种是普通高招,但是这类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但是无论是那个方面,他们的美术基础都比较单薄,并且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就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2]。除此之外,高职环境艺术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主动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而是因为无法被其他院校录取的被动选择,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低,导致环境和艺术设计教学效果非常的差。

3、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严重缩水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执行的是三年学制,和本科院校相比,学习时间比较短,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和本科院校是相似的,而且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也没有针对性,设置的课程也多种多样,导致很多的专业课时的设置非常的少,很多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够完成的知识常常会设置在一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是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不牢固。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要求的非常严格,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非常大压力,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顺利进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途经

1、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也应该改变环境艺术课程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为社会需求培养新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育观念转换成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环境艺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重视,加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和透视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特长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2、基础课程应该和专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和质量,首先就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重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基础课程进行改善。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创新和改革中,应该把基础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结合在一起{3]。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要对学生的家具结构的素描和速写能力进行增强,同时还要增加学生进行是室内环境的写生,对建筑的临摹和写生能力也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创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创新和改革,能够为学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素质提供很好的帮助。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的方式非常的单一,在进行环境艺术课程教学的时候非常的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动求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激发,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人才的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例外。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提高综合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满足我国社会中越来越高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国伟.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3-144.

[2]郭宜章.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12):235-236.

习作取材的艺术创新 篇9

一、学会取舍, 取精弃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选材时, 对自己拥有的材料, 学会遵循“选择———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原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当拿到作文题目时, 立即想到的材料最好不要用, 要静下心来, 反复斟酌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不熟悉, 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经历的, 能否突出自己的体验?因为只有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活为背景, 才能创造出妙趣横生的故事, 才能表达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如写《一件喜事》, 学生拿到作文题时, 便选“哥哥娶媳妇、姐姐出嫁”等陈旧的材料。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问自己首次选的材料:这种材料是否紧扣中心?是否新奇入胜, 引起读者的关注?能否激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其他材料更适合写?只有好好地揣摩材料, 学会舍弃, 学生的习作才能迈出成功的一步。

二、学会发现, 提炼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 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选材时立足于生活, 还原于生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提炼素材。

(一) 选新人新事

社会在向前发展, 时代也在不断进步,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新的形象展现新的时代。作为小学生, 在观念上同样也要与时俱进, 要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捕捉新人新事的亮点。因为只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 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如写《一件喜事》这篇作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选新人新事”这个角度来选材, 如选择“爷爷再婚”“村长带领乡亲走致富路”“今年国家喜事多”等材料即可表现当前社会新风尚、国家新风貌。读者看了这样的文章后, 会与时代产生共鸣, 更会被作者善于捕捉事物的新亮点所折服。

(二) 选“忽略”的人和事

生活中, 有些人和事, 看起来很熟悉, 不值一提, 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如果这些材料一旦被慧眼所识, 加以提炼, 便可成为写作的有效材料。如“一个未读书的五岁小孩, 经常用树枝清理水沟”的事例, 一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材料来表现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这个中心。又如取“一个过路人把弄歪的交通牌扶起, 从而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则可以表现交通意识已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这个中心……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留意观察身边的小事, 可谓处处皆文章, 皆小事见大理。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 同类选新

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面对同类材料, 我们只有多加比较, 才会发现许多与众不同的新亮点。如写老师的材料, 大部分学生可能写老师下班后到同学家补课, 或是默默无闻地工作。有没有发现老师在做“与众不同”的事呢?如写“爱玩的老师下课后与同学下围棋”则可表现老师的和蔼可亲, “知识渊博却克服困难读本科”则表现老师积极进取, “谈笑风生, 幽默风趣”大家喜欢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特别”的老师。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歌颂对象, 被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鲜材料一点缀, 立竿见影, 老师的形象马上变得更高大了。

三、学会创造, 以旧变新

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融学生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创造加工、文字表达等为一体, 而选材环节则决定着故事内容、情感立意的成败。创作是一个纪实与虚拟相融的过程, 可以现实材料为原型加以艺术加工, 便可锤炼成一个个新鲜、感人的材料,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工。

(一) 用新角度挖掘旧材料

有些材料, 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凡, 但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心, 那就很可能翻出新意来, 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如“学会炒菜”这个材料, 一般学生则用来表现学会某种技能而高兴这个中心, 但要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 如从“我长大了, 懂得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这个角度来表达中心, 那么材料就变新了。又如“我病了, 妈妈背我上医院”这个材料, 一般是用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但要是换做“妈妈病了, 我克服重重困难背妈妈上医院”这个材料, 既可表现我的懂事, 又可表现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这个中心。材料虽旧但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中心,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把陈旧材料加以曲变

通俗的材料表现的中心较平凡, 但要是在写作中让故事情节制造得曲折些, 则可让文章写得生动、富有生机。如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要是给文章故事的发展设计些“障碍”, 则可使故事更加离奇、曲折。如可设计:“盲人过马路时摔倒, 大家不理睬———小红想帮忙搀扶, 最后退缩了 (小红要去打球) (障碍) ———可后来她还是想去帮忙——大家说要是帮忙会被误会是她撞到, 劝她不要帮忙 (障碍) ———小红克服思想斗争最终帮忙了。”这样的故事情节渗透“曲折”的元素, 让表达的效果更达最佳化, 又避免落入俗套的故事圈圈中。既符合“她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这个中心, 又揭示了社会风气要净化的道理。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 结构是骨架的话, 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 所以,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一定要教会学生把好选材关。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 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当前, 有些学生缺乏生活积累, 随意捡些陈年材料来写, 不懂得取材的艺术创新, 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习作取材的教学环节, 决定着写作指导过程的成败, 它已成为教师教学教研的新课题。其实, 在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时, 可教给学生学会取舍、发现和创造材料的方法, 以力求材料的新颖、准确, 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取材,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

[2]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 (4) :128-129.

刍议酒店培训创新艺术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酒店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复杂, 为了使酒店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必须对酒店自身所使用的组织结构、技术技能、设施设备、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加以协调和均衡, 让各个因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酒店员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各种新变化和新情况, 为达成上述目标, 就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如何在新形势背景下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是酒店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希望能为酒店合理开展培训工作提出一些有用之策。

二、酒店培训的重要性

1. 让员工态度、理念、行为与酒店的要求保持一致

每个人都因其过去的经历而建立或形成自己的一套信念, 但是进入酒店后其所面临的环境有所不同, 并非每位员工原有的信念或行为都与酒店的相吻合, 酒店通过培训, 可以使其与酒店保持一致。

2. 提高员工对酒店文化和行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通过培训, 可以让员工更为清楚地了解酒店的文化, 提高员工对酒店的认可度。只有员工对酒店表示认可, 才可能坚持与酒店保持一致。

3. 使员工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新员工通过培训可以迅速熟悉本岗位工作内容, 减少员工适应酒店环境的进程, 迅速为酒店创造效益。不重视对新员工入职前培训的酒店, 往往出现其新员工周而复始地犯同样的错误, 因同一问题多次引起宾客的投诉。

4. 加强酒店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通过培训, 使员工的理念保持一致, 加强凝聚力。通过培训, 可以保持酒店旺盛的竞争力, 团结一致迅速解决酒店在营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培训工作是一门艺术, 要想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为员工设置合适的目标

酒店培训安排中, 要想把受训者被动的“需要学”变为主动的“想要学”, 就必须为受训的员工设立合理的、有一定难度的培训目标。一般情况下, 一个人不会因某人说要学习, 就去学习, 只有当员工在参加培训前内心产生了掌握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时, 也就是只有把培训目标与参加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时, 培训才有成效。

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员工培训中树立榜样行为, 是以他人的职业意识、模范行为和卓越表现来影响学员培训的方法。如果由于榜样人物的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而得到奖励, 如, 酒店高层亲自授予“酒店优秀员工”证书或晋职等, 对员工来说是具有极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能给员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的力量, 引导他们效仿榜样的观点和行为。

运用榜样示范要与讲解、讨论等方式结合起来。首先, 使学员深刻了解榜样的先进行为和个性, 知道向榜样学什么, 进而明确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引导学员把认识与实际统一起来, 落实到行动中, 从易到难, 重复进行。

3. 为学员提供事实材料

事实材料通常是与酒店工作中实际遇到或者觉察到的问题相关联的。它是以一些学员熟悉的、有用和有趣的事例和概念作为培训的讲授内容, 如, 本酒店员工亲自经历和遭遇的有培训教育意义的案例等, 这样可以使培训的内容变得鲜明和生动。在这种情况下, 学员会感到培训轻松愉快, 也愿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此外, 培训师在讲解案例材料时, 必须注意深浅程度适宜, 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描述等多种受训员工熟悉的表述方法。

4. 让学员参与实践操作

传统的培训方法是老师讲得多, 而学员练得少, 培训如同上课, 虽是培训成本不高, 但仅依靠简单的讲授, 受训者围绕培训教师转, 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效果不佳。而现代培训, 则重视员工亲自参与实践, 并且培训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实践出真知”, 员工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和操作, 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培训所学的内容和要领, 通过学员的练习, 不断重复所学的知识, 才能从实际操作中提高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的可能性和成功率。虽然这种做法会增加培训成本, 但却是确保学员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所需要的。

在培训开始阶段, 培训师就要对受训者的实践和操作进行培训监督, 并及时纠正培训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同时, 在培训中要为学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较轻的工作心理压力下掌握所学知识, 以达到培训目标, 同时也避免了他们由于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而不能胜任工作。此时受训员工的能力增长速度较快, 基本可以实现从培训到上岗工作的角色转换。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创新酒店培训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酒店管理者要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训机会, 最大程度地提升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带动酒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开辟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斌.上海外资酒店培训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00, (5) :68-73.

[3]张咏梅.浅析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67-69.

创新环境艺术 篇1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据悉,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开设此专业。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环境艺术设计不管在教学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所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此专业人才。我们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主要是以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判定的,大致可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大块。相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室内设计更显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更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相继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因素是由于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合理性、现实的功利性、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过度发展、快餐式教学等。很多高校为了招满学生名额,过度的招收了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使得学校只是为了招收一定的名额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着很强的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提出,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满足很强的艺术敏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要求。然而,高校的扩招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招生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讲相去甚远。这成为影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一大重要因素。在设置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环艺设计课程时,会通常选择将专业课程设在大一、大二这两个阶段里。一些高校会将素描以及色彩作为大一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目的是用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绘画能力。这无疑是提高专业素质并不高的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相当多的高校教学方法采用的是 “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教学弊端,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同学与同学之间缺少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另,更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简单的完成作业,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注重对设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全国各所高校必须及时总结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设法与目前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学校在安排和设置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更加趋于合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相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课程,在不忽略基础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空间、结构关系、比例的深刻理解。设立一些与环境艺术以及空间设计有关的理论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基础上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之前所学的绘画专业的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改善传统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环境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外的实际项目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将课外的设计题目带到课堂中,并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设计中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提高。当然,在要求外界环境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完善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显得异常的重要。大学是一个供学生进修的地方,而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重要人员,所以,对教师无论从自身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应该说每位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识渊博,这是能胜任工作的基础。但现在值得深思的是,仅仅具备专业学术基础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却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遇到了瓶颈。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多的仅是面向于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虽说大部分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上的修养,但是在面对市场实践方面却显得相对有所欠缺。我们都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就以室内设计举例说明,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工艺、结构、材料、暖通要求、消防规范等等方面,同时此专业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性要求相对更强,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这些相关技能的支撑,所谓的设计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面对这些情况,各所高校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如今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人才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日趋火热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用型设计人才、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优化和完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奋斗历程,这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福熙.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李兵.高师艺术设计教育的困惑与出路《装饰》2004年。

创新环境艺术 篇12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现实需求,方向,途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农业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是新时期我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基于创新驱动战旅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也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1.1 农产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农业资源环境

农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石, 也是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凝聚人类劳动的重要产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农产品的安全, 特别是是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普遍关注, 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产安全、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必须要有良好的农业环境资源作为基础支撑,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将在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借助科技创新的手段, 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效能, 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成为必然要求。

1.2 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持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常规支柱产业, 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既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或者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面临的科技问题,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经济性, 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降低环境经济损失, 从而提高农业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促进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技术推广、新设备研发、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变革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也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推动我国农业环保科技发展水平的飞跃, 需要加快农业环保科技创新, 抢占至高点。

1.3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技创新为更多的环境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良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我国农业环境质量整体良好, 但局部污染严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全球化来看, 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农产品质量问题、土壤污染问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等涉及农业环境领域的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而伴随引起的次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 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解决好农业环境问题, 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提升农业生态保护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必将成为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2 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目标与方向

2.1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目标

提高农业环境科技的创新能力, 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提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科技难题的能力, 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 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 缓解和解决环境与生态压力, 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为实现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2.2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的方向

随着人类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 从人类保护中心主义逐渐转向生态保护———人类中心主义,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注重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过程也逐渐有意识地消减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农业产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产业活动, 而赋予农业则有更多功能, 在注重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 也在关注和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 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功能、抗灾减灾功能等, 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置于环境保护的大范围, 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行业领域引导型创新研究。从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 以单一环境因子的研究向复合型多因子研究深化;从外源性环境影响向内外源环境影响深化;从早期的工业三废、化学投入品等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从保护人类保护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向保护人类———生态中心转变的研究;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自身平衡、再造平衡到既要保护生态自身的安全, 也要保护环境中的人类生存安全、健康安全的研究等。二是从边污染边生产到边生产边治理。从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角度来看: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共识, 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生态道德、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等学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实现蓬勃发展, 使人类从不同的哲学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使用价值, 从而从人类行为的规范上起到一定的自我约束。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上, 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认可和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得到实践。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研究到提高单位面积资源利用效率, 从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到消除环境的不经济性, 减少环境生态资源的损失 (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 从而提高生态资源的有效使用价值。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性保护, 包括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 从产地到餐桌的一系列控制技术的应用。三是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的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量创新型技术的组装和实际应用结合, 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解决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短缺、利用效能低下、农业环境污染频发等问题, 从生态和技术角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建立一系列实用技术推广的培训体系和示范、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操作规范、标准和设施, 实现从研究到生产实践的产业链条驱动, 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

3 基于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 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功能。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共同演进的产物, 通过各学科门类集成创新和各学科间的协同创新, 从领域上进行体系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运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 以研究为先导的知识理论创新, 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以农业环境科学研究为依托, 追求探索农业环境科技领域的未知领域, 以理论创新为主要标志, 旨在突破理论的束缚, 为理论体系的创设创造构架。比如探索环境物质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物质元素在环境中的物化生理性状变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异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研究、农业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研究等, 探索农业环境领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为提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1]。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 应以开放、协作为总基调, 进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 突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和亮点, 同时加强相关项目的建设, 从研究体系上设计和配置项目, 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知识理论创新,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2 以应用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 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 降低环境 (生态) 污染, 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 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以解决产业重大需求和科技问题为导向技术应用创新, 瞄准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农业环境问题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开发功能, 更加注重农业的多元化功能, 特别是以技术装备提升农业环境质量, 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运转, 以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能, 降低环境 (生态) 污染, 避免环境或生态问题, 确保生态环境安全[2]。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应对上述的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 国家应加大资金、政策等投入, 建立农业环境应用技术的推广体系, 加大和加快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示范, 加强技术链条的集成, 以自主创新为标志, 通过一批试点示范建设, 带动和辐射,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以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带动的环境技术应用、推广和传播体系。

3.3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创新, 为农业环境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由于农业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受到各界关注, 农业环境科学领域也成为科技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农业环境管理面临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如何从这些海量的大数据中找出潜在的规律, 加强动态数据的监控和研究, 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性预见, 以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创新, 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带来农业环境科技管理决策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也促进提高管理执行力, 使大量的农业环境科技活动更加贴近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 更加注重农业环境工作规律, 更加注重农业环境科技的内涵开发和利用, 实现农业环境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全链条式设计, 加强农业环境领域各类信息的高度融合、整合和联动, 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第三方为管理平台,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终极目标, 不断完善国家农业环境科技立项、审查和社会公示, 提高项目研究和应用的实效性、创新型,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的过程监督[3]。

同时, 大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管理创新, 创导建立以解决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体系, 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创新评价机制, 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尽可能地克服科技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科技成果展示度不高的问题, 避免单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 特别是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 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合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中, 发挥好引导导向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 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3.4 适应新常态下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起步较晚, 随着国家和广大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等的不断重视, 农业环境科技领域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环境科技领域是当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领域, 涉及多个领域交叉融合、多个部门的分段管理, 适应新常态, 积极应对国际农业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 必须提高我国农业环境科技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就要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防止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 加强科研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打破结构性缺陷, 即以学科为统领, 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问题为出发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重点、有目标地突出, 通过项目设计构建创新主体结构体系;打破功能性缺陷, 即以学科集群为统领, 以团队为主体, 恒定团队研究方向和目标, 避免在申报、组织项目之间相互打架和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 造成研究目标的混乱, 提高申报和组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 体现出技术研究、应用的特点和优势;打破机制性缺陷, 即进一步强化研究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 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进行分类机构改革, 以创新目标为导向, 以项目研究为平台, 以成果产出、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为基点, 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盘活各类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体制性缺陷, 即科技创新必须与人事制度、收入分配改革等改革一体化推进, 与事业单位改革和现代院所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形成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4]。

参考文献

[1]于水, 张海彬.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政策环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 (4) :69-71.

[2]奚涛.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5) :180.

[3]刘霞.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 (11) :11-13.

上一篇:日用陶瓷装饰设计下一篇:环境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