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精选12篇)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简单概述,分析了现状,提出了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购物、学习、生活、工作。网络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为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更是网络的忠实粉丝,现在几乎没有学生不上网,据相关数据报道,现在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每周高达26小时,个别大学生的在线时间超了40小时。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高校教研人员应深入了解网络,利用网络合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教学方法。这样,高校才能运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中,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高校教研人员要重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让创新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一、关于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网络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外交流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国外信息。与此同时,特殊的网络环境也在逐渐形成中。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两层含义理解网络环境:一是广义的网络环境;二是狭义的网络环境。广义的网络环境是指基于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网络环境则是指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只能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呈现虚拟环境的主体,狭义的网络环境则很难形成。在虚拟环境中网络系统可以不断地更新信息和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虚拟环境具有从物理到非物理、由实到虚转变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会发现网络世界的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似,当人们融入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展转变。但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虚拟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创建网络环境时,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丰富的资料和良好的技能,才能设计出优质的网络环境。因此,高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展现了学习界面的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等。网络环境在生成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与现实社会的信息,进而形成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它只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并不能代表现实世界。所以,在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时,人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承担者,又是接收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发动者,又是受动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特征的变化。因而,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的科研人员需要结合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此外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几点特征:(1)开放性与时效性;(2)主体性与匿名性;(3)平等性与互动性;(4)内容的丰富性。
(三)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环境的出现充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效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网络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时机,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优化网络,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具有引导学生的功能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政治精神,理解做人的道理,并坚持将政治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然后,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与时事热点,这能让学生准确地区分网络信息。其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让思想政治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稳固学生的精神支撑。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时,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此外,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良好的熏染时,也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发展。
(五)网络具有防止西方文化冲击的功能
现如今,课堂教育教学形式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外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虽然这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但却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如果学生长期受到外国文化的熏染,则很难明确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也无法理解我国政策的内涵,从而导致我国的国力下降。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进入高校开设的网络教育平台,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入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在这之前,高校应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包装,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模式,让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内容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其身心发展和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所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很容易发生转变。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西方文化对学生思想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并采用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学生崇拜西方文化。但传统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需求,因此,高中在构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防止西方网络文化冲击为主,以学生为本,选择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含量较大、信息内容丰富、互动性较强等特点,网络的这些特点给教研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有效地减轻了教研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发现,虽然网络环境帮助学生提升了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载体建设落后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研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高校在建设网络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实时更新其中的内容,以方便学生预览。但现状是虽然高校不断地更新信息,但仍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高校设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网络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多姿多彩的真实事件和新闻,使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学习的热情。另外,高校没有为学生设置交流平台,使学生在阅读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无法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调查显示,99%的学生经常上网,但只有4.6%的学生会时常关注学校创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于网络载体建设的落后,导致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逐渐下降。
(二)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
尽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但大部分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在教育学生时,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网络信息教育无法得到广泛的实施,同时,也严重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现如今,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而且,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网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心理。这样,学生在关注信息时就容易被这类网站误导,失去判断能力。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针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现如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规范网络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主要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平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策教育的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网络平台。
(二)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内容,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教育的形式,让网络教育平台的形式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勿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站具有吸引力,才能发挥时效性,否则只做表面宣传,是无法取得成就的。
在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时,相关教研人员要遵循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在不改变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原有构建理念的基础上,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新颖的内容,及时更新网络教育平台的形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真实性、快捷性、贴近性,从而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接受和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教研人员需要创新网络平台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网络交流平台,定期设计思想教育交流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当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究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时,学生的内在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时,高校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管理,防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只有在网络教育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五)利用网络多元化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互联网具有较多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特征,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网络为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渠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案,设计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网络教育形式。此外,高校应构建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在加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约束和限制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在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制定文明网络行为准则,让学生遵循网络行为准则,正确上网。与此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上网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上网,但教师应让学生文明上网,这样网络教育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七)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引和教导,学生则很难有效地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办的重要性,也无法积极主动地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因此,在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前,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观念,教师才能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完善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需要明确创新目标,制订新颖的创新方案,采用合理的创新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监管,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激发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2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开始社会化的起点,也是幼儿快乐认知、健康发展的沃土,更是幼儿主动合作、积极探究、互助成长的主阵地. 因此,幼儿学习环境的科学创设对于幼儿的快乐认知、高效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身居要职”的科学区创设就成为幼儿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区的创设
科学区是指在教室内为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学习而专门设定的自主认知、实验探究、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空间. 因此,科学区创设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初级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构造出贴近幼儿现实生活的教学环境,拥有较强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能够牢牢抓住幼儿的眼球,提升幼儿对课堂学习的关注度, 激发幼儿主动认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学习的高效发展.
二、创新科学区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科学区环境创设能够提升幼儿对知识学习的关注度, 唤醒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意识, 从而有效培养幼儿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意识, 使幼儿爱学、乐学、善学,直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实现幼儿的高效学习.
其次,创新科学区环境创设能够强化幼儿在知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使幼儿感觉到合作的快乐、探究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幼儿获得主动学习的情感动力, 实现幼儿的快乐认知、幸福成长.
最后,创新科学区环境创设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为幼儿构建出人性化、科学化、最优化的认知课堂, 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区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 为幼儿营造积极高效的成长氛围, 直接促进了新课改形势下教育理论的研究活动.
三、科学区环境的创新发展之路
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 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空间摆放是科学区创设的基础工程科学区是幼儿课堂认知和生活认知的有益拓展,是幼儿接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任何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科学区的教育价值,实现幼儿科学知识学习环境的最优化.
科学区的空间位置要与教室格局协调一致,科学区不能“侵占”教学区的地盘,要实现科学区与教学区合理配置、学玩兼顾,还能满足幼儿在科学区探究过程中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需要. 科学区学习材料的摆放可以借鉴超市摆放商品的格局样式,既要有挨着墙设定的像柜台一样的摆放形式,也要有“塔式”立体摆放,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把玩学习材料的探究空间, 实现科学区空间利用的最优化和高效化. 科学区的布局安排还要注意因地制宜, 尤其是具有一定主题思想的科学区更要充分利用教室的现有条件,做到省工、省力、省空间. 例如,光影区需要电,可以把光影区安排在电源附近,这样既安全又能节省资源;鱼类观赏区需要水,可以把鱼类观赏区安排在离自来水较近的位置,这样换水很方便. 科学区是幼儿长时间进行知识探究的地方,因此,科学区还要注意空气新鲜, 最好在窗户附近, 能够实现自然通风,既节省能源,也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做到两全其美.
(二)材料选择是科学区创设的主体工程科学区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一种渐进式、实践式、探究式的生活化教学途径,成为幼儿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主动认知形式, 能够吸引幼儿对科学区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进行科学知识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区活动的学习热情.
选择材料是合理构建科学区的关键一环,材料的外形、数量、品质以及位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意材料选择的趣味性、操作性、科学性,为幼儿准备内容丰富的科学区材料. 材料不但要安全卫生,还要符合幼儿的喜好,能够通过材料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材料的.诸多外形变化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培养幼儿积极利用材料进行大胆尝试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材料选择时还要注意主题化、体系化,将教师的教学意图细化在一个个材料中, 而幼儿把玩科学区材料的过程就是理解教师教学思路、实现教学一致性的互动过程. 例如,教师在光电区摆放好几根导线、小灯泡、干电池、开关, 大班幼儿就会进行毫无干扰地进行电路试接活动, 在一次次失败中认知小灯泡能够发光的有效条件. 如果教师还摆放着其他电器,就会对幼儿起到误导作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究过程.
(三)实践化教学是科学区创设的人文工程材料选择为科学区环境创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环境,而多元化教学就成为科学区环境创设的人文工程.只有物质工程与人文工程协调一致,才能实现科学区环境创设的最优化.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课堂学习效率. 以感知磁铁特性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魔术引导幼儿认识磁铁的特性.
教师可以将一小块磁力较强的磁铁隐藏在指间, 在桌子上摆上几个特别光滑易滚动的铁珠子,然后让手在珠子上方慢慢拂过,铁珠子就会跟着教师的手左右滚动. 接着,教师将手慢慢贴近铁珠子, 而铁珠子纷纷跳起来粘在教师的手上. 当幼儿睁大眼睛急于求解时,教师再慢慢伸开手指, 让幼儿看到这个魔术的秘密就在于磁铁身上. 教师的亲身参与能够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也能够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是实施科学领域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 有利于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精神,发展幼儿科学观察、操作探究能力”. 教师积极探究科学区环境创设的创新之路, 为幼儿的科学认知构建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的探究课堂,实现区域教学的最优化开展, 能够激发幼儿积极学习、大胆探究的主动意识,帮助幼儿扬起科学发展的风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陈巧 晏.大 班科 学 区 活 动中 幼 儿 科 学探索习惯的培养.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9).
[2] 吴 臻 . 步 步精 心 创 设 班 级科 学 区 角 环境.小学科学:教师,2013(3).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3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育环境;重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战略出现严重的失衡,这都直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挑战。由于人才创新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发展中心任务,同时也是促使我国真正完成经济和教育方面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因此就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科学合理的人才创新培养的模式来培育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人才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化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虽然我国早就对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但是多年来,大多数人才战略的实践都纷纷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所真正实施的效果都没有达到其预期的要求和目的。
一、高校教育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人都属于环境的产物,在人们生存和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的大环境当中,都可以將其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而其中的学校环境就是多种环境当中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这也是由学校环境的特殊性来直接决定的,而且学校还款和其他环境相比其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家庭环境进行比较,学校内的环境不仅有很多教师,还有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机构以及班级的群体等等[1]。同时还专门为学生们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活动场所及设施。同时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也非常强大,因为学校环境结构的复杂性就直接决定了其教化功能的专一特点,而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学校其本身的功能也相当明确,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以及教育的方式来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培养出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并以此来塑造出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高校教育环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非常重要。
二、高校教育环境的重新构建
(一)课程综合化改革
创新人才的标准要求其必须要具备博而专的知识来作为其发展基础,因此高校方面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必须要进行综合化的改革,其中课程综合化也是高校教育环境综合性的表现,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通识教育而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以此来培养出真正具有专业知识且知识面广泛的人才。如今在大多数国外高校当中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美国方面更是强调要培养出学生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这样就能保证在其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进行倡导式的教育。通常课程综合化时提高高校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也表现在改造课程结构以及强化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在多数学生对高校创新教育环境的评价当中,通常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被直接列为影响其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课程进行综合化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2]。
(二)完善教学科研条件
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主要包含了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以及知识素质以及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设备和工具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直接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将正确和先进性的科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方面,从而直接对创新人才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当中,大多数学生都是认为教师只是进行了一种照本宣科的行为,只有少数学生觉得教师会经常引入一些研究过程当中的全新知识,而有极少数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大学的理念普遍都是为人类创造相应的知识,发展文明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的发展理念就必须要求教师方面真正对于教学和研究有着相应的特殊偏好,同时也更加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出具有原创性研究成果学者队伍。因此高校内的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当中具有创新精神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如果一个教师就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学的话,是无法真正培养出学生们创造性精神的,因为教科书本身就已经几乎将所有的漏洞都补全了,所有根本没有什么明显的创造性可言。
(三)重视学生品德个性发展
结合用人市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当中可言看出多数毕业生在爱国精神以及道德水准方面仍然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然后就是学生们的外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互相之间的合作精神等,不过严重不足的地方还是在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自知之明方面[3]。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们在道德素质方面相对较高,但是其心理素质和个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就必须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格素质以及完善的高校品德个性等。我国高校学生们个性发展环节的首要问题还是在于教育方面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说法还是在人和社会化以及人本身的自由意志方面。主要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统一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来按照统一的方式来保证社会方面的良性运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育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对高校教育环境本身进行重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喜刚,王永斌.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02)
[2]贺善侃.论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03)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4
一、企业现存的应用型创新项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好课题
世界经济危机蔓延到实体企业, 在相同行业中, 企业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就具有生存发展空间, 反之走向死亡。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涵盖了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这些应用型项目都实实在在地摆在企业的面前需要解决, 具有创新实力和创新团队的企业作为高校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究, 一方面给企业增加了活力带来了新思维, 另一方面启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创新探究精神, 使大学生创新有目标, 让大学生的创造欲得以发挥。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结构也更趋合理。再则在企业创新研发人员的启发和指导下,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企业一旦攻克某个项目, 就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带来发展。
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是检验大学生创新设计效果的试金石
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 其核心在于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大学教育方式。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 东莞仅靠来料加工的“中国制造”企业受到了致命打击, 相比之下深圳有自主产权的“中国创造”企业日子就好过得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需要好的经营生产模式、需要高精尖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新产品, 去占领市场。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实用技术的科技含量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的高低。以传统工业为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各种应用型软件在工艺流程中的应用, 劳动生产力大大降低, 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高校学生有活跃创新思维, 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 每个学生创新思维都有其独特性, 将幻想转化为创新能力, 不但需要大量的知识, 在知识结构上也有相应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和表达在自己的创新设计上。在企业, 学生不光只顾自己的创新设计, 而且是带着实用技术问题做创新设计, 这种创新设计包括了知识的再认知过程, 知识的重组能力, 以及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设计是否适用, 企业是检验创新结果的最好平台。在企业得到检验, 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从幼稚逐步到成熟。
三、高校有针对性的按企业需求定向培育大学生创新
全球经济危机中, 我国沿海的拥有自主产权、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如:中信、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远远高于上年度, 创造了历史新高。这类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力资源优势。拥有实力雄厚的科技研发队伍。高校将对口企业作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对于定向培养创新人才大有益处。重庆邮电大学与重邮信科公司在培养研发人员上就有密切联系。重邮信科公司每年承担了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实验, 在实践过程中, 从企业的角度看:首先是企业研发人员定向启发大学生创新设计, 第二, 在实践中发现、启用毕业生的新思维、新设计方案。留用适合本企业本所需创新科研人才, 第三, 从中选择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类型, 第四企业与高校对接按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定向培养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从高校角度看:第一, 开拓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第二, 大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培养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 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 适应工作岗位。第四, 大学生和企业的双向沟通, 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四、高校与企业相结合有益于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
世界金融风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采取各种措施,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世界金融风暴是推进剂, 迫使企业乘当前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即推动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力争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使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了新认识, 如重庆邮电大学就是一所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的高等学校。学校与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信息运营企业, 与大唐电信、中兴通信、华为公司、普天集团等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4所、第26所、第44所等信息行业的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建立了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主研单位参加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终端产品的开发, 制定出移动通信领域第一个中国标准TD-SCDMA, 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部TD-SCDMA3G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 荣获了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校企结合联手整合了从技术开发、中试、规模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资源。缩短了创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重庆邮电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激发了本校学生创新欲望, 使本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成绩优秀。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重庆邮电大学获得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7个、重庆市一等奖23个、重庆市二等奖18个, 列重庆高校第一。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不但扩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调动了高校师生创新、科研的积极性。
五、校企结合弥补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中的部分缺陷
高校沿革几十年的苏式教育体制, 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跟上科技的发展。一是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刻板、过时。计算机教学就是如此, 学习的内容远落后于现实普及使用系统。二是专业设置过细, 学生知识面较窄, 导致学生跨入社会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 造成学非所用, 使用能力低下。由于到企业后不可能专业对口, 使企业再花精力和时间进行岗前培训。三是教师本身缺乏创新, 由于专业细分的原因, 有的教师几十年就上一门课程, 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背诵, 一旦这门课程被撤下, 该教师就失去了上讲台的机会。四是大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 实验室实习基地远远跟不上扩招的步伐。然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把教学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 让学生及时参与创新活动, 使学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企业作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实验实习基地, 是高校扩招后, 学生创新实习基地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解决了高校实习场所紧张的状况, 减少了教学辅助设施的投入, 降低了教学成本。一方面企业前卫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经营理念是最好的实战教育。
六、校企结合防止过度创新
世界金融危机的起因是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以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 是华尔街迄今创新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 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的创新过度。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华尔街金融巨头蓄意操纵和贩卖金融风险, 借此大肆进行金融掠夺的结果。导致了全球的金融灾难。由此引发了全球对创新道德和创新监督的大讨论。
首先是创新的道德底线:创新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创新活动时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然而以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创新产品和事件累累发生, 故此在企业创新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 要将创新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不能越过这个道德底线。第二, 创新的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是企业和高校的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 对企业和高校的创新活动实施审批和检查, 采用行业的诸多技术指标对创新产品的检查和检验, 用规则制定创新成果必需达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基本要素的要求, 考核检测创新成果, 以控制创新产品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风险, 限制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促进企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避免过度创新带来的后遗症。第三, 创新道德与创新监督相辅相成:创新道德与创新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创新道德是基于微观的创新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 而创新监督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对所有创新活动的监管。创新道德和创新监督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因噎废食, 因为创新过度而停止创新, 关键在于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定条款, 规范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使创新活动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高速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金华: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关系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6)
[2]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3]徐鹏王丽娟蒋平:大学生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9)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5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高负担、低效益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最大效益,我校从本学期起,有幸参加了国家级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基础教育非网络环境下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及其指导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决定从一年级语文七个班,三年级英语六个班开展实验,按照拟定的试验计划,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课题理论认知水平
要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就必须尽快地掌握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操作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等。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认识,只有理念上的跨越,才会有行动上的跨越,只有让跨越式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实验得以顺利开展。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通过对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理论基础---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英语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理论基础---语觉论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双主教学的理念,领悟语文教学一定要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英语教学一定要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内涵,消除了顾虑,解开了疑惑,对开展课题实验充满了信心。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课题组领导和课题实验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跨越
任何一项实验,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回顾我们一学期的试验历程,我们经历了迷茫期的被动与无所适从,体验了困惑期的模仿与盲从,感受了觉醒期的主动与创新。
在实践中,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团队优势,密切配合,加强研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我们坚持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或观看光盘课例;或集中学习网络课程;或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或进行课堂教学反馈与交流);坚持开展课前集体备课研课活动,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精心做好课前预设;坚持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依据跨越式理念及课堂教学模式,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坚持参加每月专家组讲座和听评课活动,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后有总结。每次活动,都认真听取指导团队老师的意见,分析自己的不足,对不懂得的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及时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类教学实验交流活动,实验教师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教师们感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对课题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清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更得心应手了,每次活动都有收获与提升。
三、初见成效,不断探索,努力推进
语文科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把握好“一个中心——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二个基本点——优质的资源和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支持;五个环节——扩、写、说、篇、思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鲜艳生动的图像、动
静结合的画面、可选择性的富有情趣的拓展阅读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资源成为引领孩子们遨游知识宫的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爱学、乐学、善学。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儿歌、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健康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不时擦出闪光的智慧,创新思维的火花。同学们大胆地创作识字儿歌、编顺口溜、编字谜、写话等。
英语科紧扣“以言语交际”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图文并茂、声形毕现、鲜活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听、说、背、唱、演”等教学环节中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说的能力。通过强化“三说两听”、“两两对话”的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养成开口说英语,敢于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同时,发挥能力强的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拓展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能力,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英语能力的增强,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下阶段英语跨越式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项课改实验是在不增加课时量,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完成新课标的任务为底线来进行跨越的。通过实验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和驾驽课堂的能力,特别在探究常规教学模式与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搜集与利用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总之,教师们在实验研究中,更进一步确立了科研兴
师、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教育思想,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6
一、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所谓的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和共享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场地是按幼儿的需要和愿望布置、随时可以变化的,游戏时间段的时间是是由幼儿自由支配的。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游戏空间上的灵活性、游戏时间上的充裕性,以及幼儿对游戏材料上的选择性等。
1.空间上的灵活性
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划分好游戏场地:看书的围坐在图书角;搭积木的在结构区动手;下棋的在益智区落子……乍一看,似乎一切都有条不紊,可实际上却是幼儿的思维造成一定定势,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强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场地。例如:有的幼儿建议在楼梯上玩“西游记”的游戏,理由是站在二楼的楼梯上能形成“天上”“地下”之分,易于表现“腾云驾雾”的情节。有的孩子从图书角拿了书,在娃娃家看,因为扮演的是爸爸。其次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我们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环境,从而获得发展。环境创设中也要相应的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时间上的充裕性
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幼儿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他们才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解决新的问题。过去,我们在组织游戏时,虽然也给幼儿时间“玩”,但总因为担心幼儿不会“玩”,或是幼儿玩的时候放得开收不拢,而只让幼儿玩一两遍就匆匆结束游戏,戛然而止的收尾大大破坏了幼儿刚刚产生的兴趣。在面对教师在评价时那一遍遍的提问:“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玩法?”幼儿只能报以沉默或茫然,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发现,更别提创新了。因此,我们十分强调给幼儿充裕的游戏时间。以玩旺仔牛奶罐为例,由于幼儿可以利用除了集体活动和吃饭,午睡以外所有的时间进行游戏,结果,他们不但玩得十分尽兴,还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发明了许多新玩法,如走独木桥、看谁垒得高、金鸡独立、两人滚响筒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材料上的选择性
过去,我们总是将不同的游戏材料分门别类地投放在各个区角,如漂亮的“家具”陈列在“娃娃家”;皮球整齐的堆放在体育角;橡皮泥总是属于手工区……殊不知,教师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阻碍了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事实上,教师只需让幼儿将游戏材料放于不同的箱子内,并在箱子上设计好相应的标记,每次游戏时按自己的需要取放即可。例如:今天,皮球用来玩“过山洞”的游戏;明天,皮球可以放在娃娃家当“西瓜”;后天,把皮球放入益智区,研究一下沉浮问题……如此一来,既节省了游戏材料放置的空间,又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宗旨,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层次性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
有专家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游戏要重视儿童的观点,要是和儿童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游戏环境的布置也应体现出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游戏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的游戏,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造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为了让幼儿多层面的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学习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交往,进而形成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我们设置开放全园所有的游戏空间都成为幼儿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都有按自己需要和愿望自由地选择游戏的机会。
1.小班
小班幼儿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型游戏为主,且由于年龄小,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主要依赖于游戏材料,他们游戏时的思维与对环境的感知及自身行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情节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小班应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教师提供形象玩具和材料,同一主题、同一种类的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避免幼儿因玩具不足而争吵。而且,小班幼儿的创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故所布置的游戏环境应尽量接近幼儿的生活,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如温馨的“娃娃家”、热闹的“小吃店”等。
2.中大班
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其想象开始含有一些创造性的成分,常常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应该增多,即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同时,重视对废旧物品的收集,以便向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如木片、线轴、绳子、各种纸盒、瓶子等,并准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如尺子,胶水、针线等,将它们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由幼儿自行使用。这些半成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建立可变形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著名的教育学家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和幼儿一起有计划地投放新的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新的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中班幼儿十分喜欢玩拼图游戏,刚开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为其提供难度稍低的(8~10)拼图玩具;随着幼儿拼图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可以给他们一把剪刀,让他们将底图再剪得小一些,(12~24)增加拼图的难度;当幼儿再次适应了这种拼法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思考新的玩法,如幼儿自己绘制底图、按需剪图,最后玩拼图等,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
四、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当幼儿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形成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由此可见,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幼儿群体及教师间的互动关系求改进。
1.幼儿群体和游戏环境的互动
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得以全面发展。在开展开放性自主游戏活动中,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例如,几个中班的幼儿想玩“开商店”的游戏,但教师让他们自己去布置环境、收集游戏材料。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先齐心协力地搬了几个玩具柜作为柜台,再从各个玩具箱里取了各种玩具当成商品,接着剪了不同大小、颜色的吹塑纸作为不同面值的货币,最后合作绘制了一块招牌,一个简易的“商店”就像模像样的开张了。但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问题也慢慢地暴露出来了:商品太少,不一会儿就卖光了,而玩具箱里的玩具又被其他幼儿拿去玩了,没有货源又怎么开“商店”呢?很快,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他们先抽出两个人用捏泥。绘画、剪贴等方法做了一小批“衣服”“食品”应急,然后联络了其他的幼儿,请求他们明天带一些东西做商品,如此一来,这个“商店”的问题就解决了!
2.幼儿群体及教师和环境的互动
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良好的师幼关系,轻松、自由、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也能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大班的主题性游戏“端午节”是在少数几个孩子的提议下开展起来的。虽然该游戏源于我们生活,但对如今只喜欢吃肯德基的孩子来说有点陌生了。我不能保证游戏开展得很顺利,但既然是孩子们提出来的,我还是应该带孩子们把这个游戏开展下去,再说,也应该让孩子感受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当时,我考虑分析了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1)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端午节游戏资料的、材料的收集活动(资料、材料的收集本身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更是一种幼儿自主获得知识的途径),愉快地投入到游戏环境的创设及游戏中去。(2)能友好地、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制定游戏的规则,大胆地用语言交流,遇到困难能大胆地、主动地去解决。(3)通过包粽子、编网袋等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初步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家一起去收集包粽叶到用纸条、粽叶包各种各样的粽子、编小网兜到编中国结、装饰滑板成龙舟到赛龙舟……以及后来的“端午节”专卖店游戏。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7
文化生态环境由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概念组合而成, 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主要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以及这两组关系间的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生态学原则与原理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运用。同时, 运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来优化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
二、高职教育和文化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 从高职院校教育当前的状况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 因为教育必须是依存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以及地域空间的, 所以可以说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环境怎么样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在实际中的存在。同时, 高职院校教育也会反作用于文化生态环境,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其次, 从院校教育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 周边的环境会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 反之, 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要依赖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深入改革发展, 环境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作用日益明显。
三、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方面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企业方面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三方面组成的。首先, 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累积的有关物质、学校制度、精神文化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学习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比如, 学校的建筑物命名、设计风格、校训、教风、学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学校举办的一些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是教师开展教学, 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场所, 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次, 社会方面的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从政治、科技、法律、经济以及政策等各方面宏观的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而且, 这种影响是一直持续作用的, 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外部大环境。最后, 企业方面的文化生态环境。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营文化, 其最高目标就是追求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以及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就是为社会输送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而, 高职教育是很有必要和企业文化对接的。这种对接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动力, 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认清自己的定位, 从而抓紧时间, 提高自身的能力, 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督促自己早日学有所成。企业文化生态环境与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的交融有利于建构有特色、创新的、丰富的高职院校教育文化, 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并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生态环境
首先, 创设一个具有创新理念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同时也是指导办学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对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规范并引导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价值取向、外部行为以及行为风尚等。其次, 创设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具体的做法是,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外显性的标识, 比如, 教学楼的命名, 还有在道路两旁的灯箱外壳上展示学校优秀学子的人生格言等。再次, 对异质的企业文化进行嫁接。企业文化生态环境是企业发展与传承的灵魂, 也是企业源源不断的活力的内在源泉, 更是现代企业管理想要取得成功的秘诀。高职院校本身特有的实践性、职业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联结。高职院校和企业虽然不是同属于一种性质的主体, 但是二者所遵循的文化准则和行为标准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协调性以及互融性。最后,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高职院校内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习得技能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种活动, 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视野,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 在校内开展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团活动及科技创新节、企业招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57-358.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8
一、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手机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信息时代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的空间,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教育平台, 相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言, 具有许多优势、特点。
(一) 广泛性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 其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各种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几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随时随地覆盖到任何地方, 使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庄”。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最广泛的注意力, 这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先进性
新媒体是以高知识含量、高新技术为伴诞生的, 其发展迅速, 科技含量高。互联网、物联网媒体的兴起等新媒体, 无不以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变革、进步作为有力支撑。人们网上学习、购物、交友, 在充分享受新媒体方便与快乐的同时, 不知不觉在被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其不可替代的先进性是以新媒体为载体做好思想政治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三) 普及性
新媒体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与载体, 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 手机、互联网、物联网新媒体, 由于普及程度较高的原因, 在我国的使用和传播量都非常高, 至2008年7月, 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发展到2.53亿, 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市场, 3G网络建设加快, 手机上网渐成潮流, 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优势显而易见。
二、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了解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性
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全方位、多层次, 无所不及、多重渗透。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新时期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和性格塑造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知识和利用新媒体方面, 思政工作者必须和大学生保持同步[2]。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多彩
以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 辅以座谈、班会、社会实践等, 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 手机、微博、网络论坛、物联网等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 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迅速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 在最短的时间, 通过多媒体交流等方式, 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 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 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三) 思想政治工作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在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媒体上, 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使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受教育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 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交流, 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不可否认, 网络让人们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言论自由, 也让人们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尽管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总体上表现出理性、理智的态度, 但思想活跃、爱好广泛而又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也很有可能受到各种诱惑, 从而使新媒体成为各种思想情绪的宣泄途径而难以监控与管理。
(一)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必须创新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不是简单地接受新媒体, 而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驾驭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网络并非纯粹的虚拟世界, 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 汇集民智,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阵地意识, 采取多种方式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 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红色网站”阵地。2008年6月, 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 称网络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令广大网友为之振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会更加广阔, 必须不断更新、巩固思想教育的手段。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 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离不开一套行之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新媒体环境已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不正视这一现实, 抓住这一现实, 势必会将大量的资源浪费, 势必会主动地放弃可以充分利用的阵地。方法是手段, 形式是途径, 有好的方法, 没有合理的途径, 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 创新形式, 就是要打开一条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路, 让科学的方法得以实施[3]。
思政工作者要及时认清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 了解他们的想法、诉求, 及时调整思想教育方法。要有意识地将校园特色网站由宣传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 加大人性化管理力度,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思政工作者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和管理知识, 以引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难题, 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2009年“两会”前夕, 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 率先垂范网络问政, 令广大网友为之感动。
(三)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创新
有了创新的手段、方法, 还要大力加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意识创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除了不断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技术水平之外,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意识培训和学习也很重要。通过学习先进思想、理念等,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思想意识的不断推陈出新, 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积极灵活地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用现代传媒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大学生平等交流, 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难题及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教育。当然, 以上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思想意识, 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在新媒体下, 思想意识通过网络进行充分的表达已是必然, 任何人都回避不了, 合理利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的诉求将更加通畅表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将更加良性互动, 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 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合理运用新媒体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经, 才能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蒋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14.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4-5.
[3]陆彩荣, 王秀军等.充分重视新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 篇9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 对其内涵的阐释类型繁多, 但概括起来, 无非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从本质上讲,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 提高能力, 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因而,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敎, 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要营造促进创新创效的良好氛围。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工作岗位的就业者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由传统的就业目标导向转变为创业的办学理念。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教育部于2010年5月4日正式发文提出相关意见, 要求提供各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并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活动。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 同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 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特别要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2.1 大学生迫切需要创业教育
2.1.1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并把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自主创业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开展创业教育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印度1966年就提出“自我就业”的概念, 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 并为此教育和培养他们;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显得更晚。
2.1.2 大学生对创业普遍持支持的态度
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占57.7%, 远高于有所保留的26.2%。大学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 有创业意愿的占53.02%, 两者共计占78.95%, 根本不想创业的占7.61%。数据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 对创业持支持态度并在创业时间的选择上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毕业时和在校创业的共计23%, 他们如果能够成为现实的创业者, 这样的比例就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基本一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活力正是大学生创业的结果。例如, 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的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造的, 创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可以说:呼唤和提倡大学毕业生创业, 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观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必须看到:提倡开展创业教育是基于大学生需要完善自我, 都应当具有开创自己事业的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氛围不足导致的问题
2.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的误区
创新创业观念已经深入学生之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显成效。但不少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其一, 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 能创新创业的自己会去创业, 无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二, 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 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其三, 有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店、开公司挣钱, 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其四, 部分师生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 认为创新创业最基本的要素是资金, 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其五, 有人对创业与就业, 对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甚至有人对“创业教育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
2.2.2 创新创业活动效果得不到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只有1%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创业之路, 美国大学毕业生中走向创业之路的有25%左右, 日本有18%左右。可见, 中国的创业教育已走在后头, 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目前表现在课堂上的课程是零碎的, 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 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 课外的创业教育活动目前主要体现于活动本身的开展, 其活动效果得不到预期的保证。
2.2.3 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思维限于“天马行空”和“纸上谈兵”的局限之中, 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成功的教育模式, 但发展很不平衡。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 辅之以创业教育讲座、竞赛等活动, 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 以创业实战为主, 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来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服务, 重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 属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学校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然而,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 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差异显著,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至今还未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高校宣传“创新创业”精神, 营造一种宏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关注“创新创业”,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进而能够涌现出一批“尝试创业”的学生, 为以后涌现出更多的创业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3 实证研究情况
3.1 调查设计情况
本人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 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和影响因素, 特别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营造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讨设计了调查问卷, 试图找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 收回问卷964份, 有效问卷886份。
3.2 调查结果
3.2.1大二的学生参与调查的参与度比较高, 高达72.25%。大二学生已经度过大学的适应期, 重新调整目标, 寻求新的努力方向。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特别的职业规划开设有了一定的设想。
3.2.2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女生相对男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没有男生积极, 对日后就业准备相对男生好。我国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代代传承, 时至今日, 女性已走出家庭, 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但更多的时候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一直从事比较保守的工作, 在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这一点仍表现的很突出。
3.2.3家庭的经济情况仍然是影响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 47%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一般, 在是否会选择创业时比较犹豫。这些学生也想通过创业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就业, 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但就目前的学校的氛围、社会的氛围和保障机制, 使他们害怕创业失败给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
3.2.4有高达5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 (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校) 不利于学生创业氛围的提高。67.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班级划分模式不利于日后的创新创业。
3.2.5进校后, 根据就业方向分班得到同学们的支持, 支持率过半。对改革的设想的安排的大都得到学生的支持。在教育教学改革时间安排上大都集中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体现了度过大学的新鲜期和适应期, 学生对未来有了重新的憧憬, 也愿意对未来作出规划。
3.2.6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改革设想和之前相比是学生的目的性更强, 目标更明确。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 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强的提高, 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即使是毕业后就要就业的学生, 其就业力也会有大的提高。
3.2.7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关于创新创业的意见:培养创新创业的氛围、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加强给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 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3.3 结论
3.3.1 学生还是比较支持创业的, 由于受到经济, 特别是环境的影响, 学生还是顾虑重重。
3.3.2 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不足, 让学生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是影响当前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因素。
3.3.3 由于本调查受到时间、分布、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尽全面, 调查的结果相对分散, 结论相对片面。
4 营造创业的氛围, 促进创业教育。
4.1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在帮助大学生创业过程中, 党团组织应当在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上做文章。可以通过邀请在外就学、经商发展的青年才俊回校为青年上课、讲座;评选先进青年创业典型, 并大力宣传创业创新成功事例和经验;开设“创业成功经验谈”讲座等方式, 大力推动青年创业创新经验的交流, 帮助广大青年认清形势, 引导青年转变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念, 培养和增强创业创新意识。
4.2 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强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四个结合”, 即校园文化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专家的创造性指导与学生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立志成才与关心社会的有机结合, 把创业教育寄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也可以使创业教育得到多方面的收益。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 它对大学生具有内化功能。
4.3 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营造创新创业教与氛围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培养学生的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上融入创兴创业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高校的教务部门应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 营造一种宏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以追求创新创业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云南大学科创中心.《把握规律, 创建机制, 营造氛围,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08, 3.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10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基本上是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 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和新时期的大学生,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已不仅仅是文字, 还包括声音、动画甚至是图文、音像并茂的影视画面, 这种多媒体技术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拓展, 而且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 身临其境, 大大改变了沿袭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手段。
(二)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
人的社会性使得人们在交往的时候或多或少带上一层“假面具”, 许多学生不愿在教师面前表达真实的想法, 这为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障碍。而网络技术的运用, 则使思想教育的形式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 尤其是网络特有的个性化的交流方式, 私密程度高, 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 容易接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以多种身份出现, 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 拉近彼此距离, 平等交流, 使对方能畅所欲言, 这种沟通方式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网络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网络既给了学生全新的思想体验方式, 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开始对传统的人生价值体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念选择、接受的过程中, 他们将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是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但网络上却存在大量的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诱惑。网络夹带的不健康内容, 使得少数大学生经不起诱惑, 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或受到偏激、错误观点误导, 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影响, 甚至诱发高智商的网络犯罪现象。这些负面的网络效应, 同样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的传播与获取自然借助于网络的支持, “数字化生存”将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一致性, 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法手段在很大的程度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只有经过相应方法的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与社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贯穿、渗透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网络化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二) 社会信息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 难以适应其发展;二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适合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 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处在低水平的运作平台上,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强大功效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三是有的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对网上信息缺乏警觉性, 难以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党把学校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生命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和前提。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 实现队伍建设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 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网络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指导。高校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信息网络技术, 增强阵地和网络意识, 了解网络运用规律, 懂得过滤、调控和发布网络信息, 切实掌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使他们能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和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教育内容创新。
1. 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 建立和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的阵地, 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 有正面的声音, 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开展网上党建、网上民主评议、建立网上党支部、开设网上书记热线或信箱、网上主题活动和网上建言献策等网上党建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 实现网上学习、网上考试,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使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站。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
通过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与专业结合的网页大赛, 网上星级宿舍展播、不断丰富网页内容, 为大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 增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考研辅导及就业信息平台, 使之成为广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 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就业和升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3. 增加网络道德、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加强对适用于网际交往的伦理规范的学习,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增强大学生网际交往的道德自律能力。要组建网络“清洁工”队伍, 保持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积极健康, 及时清除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里的“垃圾信息”, 保持这块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的纯洁性, 以引导大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三)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多媒体平台, 实现教育方式创新。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并不排斥传统的教育方式, 而是要使它与新的教育方式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精心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点和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信息库支持;通过设立专门的电子信箱、创办电子刊物、举办网络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 进行问题答疑、政策咨询, 加强思想交流和交锋。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 从“单项”引向“多色”, 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 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以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未来社会是信息科学为先导的信息社会, 校园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沿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只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 校园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才能切实可行地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对策
前言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有了完整全面的互联网覆盖,网络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频繁的场所,网络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整体面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发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教学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融合,多样的网络文化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了解“民主”、“人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一些西方网络文化是打着这些“民主人权”的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企图破坏我国的和平和稳定,目前防止大学生遭西方糟粕文化荼毒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最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课题同时供无数受众分享吸收,破坏了高校思政教育者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轻松、愉快的亚文化,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传统教育者规范、严肃、沉闷的教育话语被抛弃,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带来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极大地扩充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多样、时空限制小和信息更新快的优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最新教学信息资源。第二,网络创新了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利用文字、声音、动画和图像等多种直观的方法向学生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第三,网络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将教学空间和实践扩展到课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创新教育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全球化、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且多样的平台,创新教育观念,确立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观念,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教育内容,与全球化趋势相呼应,同时利用网络时空限制小的特点调动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学生自主收集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辨别糟粕信息的能力,养成完整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丰富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网络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来自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并且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思政教育信息和教学成果资,及时更新并补充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和录音等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网络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糅合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辨识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沉浸在网络中难以自拔,忘记了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应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向全体学生传播普及网络心理知识,教师或辅导员应积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心理。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方法多为满堂灌式,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抑制。通过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之制作成文字、音乐、图像、动画等数字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化,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已经深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利用网络技术的种种优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其引导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除了机遇,它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探索创新对策,应对挑战,争取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 中国报业,2013,08:30-31.
[2]马浩.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5:125-126.
[3]王自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讨[J]. 亚太教育,2015,24:104.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 篇12
一、网络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1.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多渠道的特点有利于为教育工作取得信息空间的最大化, 保障教育效果。况且, 互联网软件的更新换代周期很短, 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 及时矫正高校学生的思想。网络环境中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 提高了影响力。
2.网络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更强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意味着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各种信息和往期内容长期保存, 方便学生下载学习, 手机终端更可以方便学生随下随学, 其效果远胜传统教育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 教育内容可以被多次复制转发, 做到短时间内对大范围的受众传播, 提高教育内容的利用效率。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频繁互动,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一对多的模式, 而是形成了一个教育网。
网络环境下, 网民分层得以实现, 高校可以针对处于各层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互联网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及时互动与交流,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行为越轨、人际交往异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的特点, 部分高校生有了不正当的思想, 加上自身自制力薄弱, 进而走上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QQ和微信等网络交往方式, 而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 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无比熟悉, 在现实中却好似陌生人。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第一, 虚拟化的网络使得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出现信任危机。第二, 人情冷漠, 人们长期与机器交流而不是人类, 容易产生异常淡漠的情绪。第三, 双重人格障碍, 网络上人们可以同时拥有多个身份, 所以人们经常面对各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 容易造成双重人格障碍。
4.思维强度降低, 价值观冲突加剧, 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承载着非常庞大的信息资源, 某些高校生遇到问题已经习惯到网络上搜索而非自己思考, 长此以往, 高校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降低, 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
网络上的各种思想与意识形态同时存在与传播, 其中包括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落后的封建思想。高校学生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 并且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这些内容缺乏抵抗力, 不利于接受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不如现实中那么明显, 使得部分人误认为网络上不必遵循道德与法律准则, 加上网络上存在许多法律空白, 缺乏约束力和震慑力, 这些因素都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旧的观念确立新的观念是高校目前的首要任务。现代社会,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故步自封, 要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对整体而非个人, 在重视个人价值的今天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想法,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对象要由单纯的整体变成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结合, 从而开创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利用网络所独具的多渠道载体的优势。面对网络新形势的出现, 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合理地利用网络的多渠道载体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思想教育的理解。第一, 在课堂上以新颖的形式展现教育内容, 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第二, 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上海量的教育资源, 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 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第三, 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 通过QQ或微信, 与学生了解, 与学生互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近况, 通过传输文件等方式更方便快捷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境,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 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将极大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转变进行网络教育的形式。教育形式影响着教育成果, 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改进有利于教育成果更显著, 作用更大。因此, 高校要立足实际, 对教育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在对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 实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可就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社会热点等与学生讨论,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时刻警惕网上的西方霸权思想和落后的封建思想, 不断调整教育策略, 由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方式, 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使学生提高判断力, 选择健康的网络思想内容充实自己。
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升素质, 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添瓦。
4.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大量的教育内容,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高校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 提供丰富的资料, 同时紧跟时代潮流, 及时更新资料库。而资料库的内容要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新。资料库里的内容要丰富, 不能只有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还应增添政治领袖的著作、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国际政治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量多, 而且要有高质量。教育内容要符合被教育对象的口味, 切合被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现状, 使高校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阅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 教育内容必须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必须建立在教育内容的客观性上, 增强说理性。
漂亮而美观的网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增加访问量和关注度。文字与图片、声音、视频的结合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水平及网页制作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教育队伍的完善是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保障,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 确保网络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也要健全师资管理队伍, 使教师分工明确;提高教育师资水平非常重要, 就教育者个人而言,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教育水平, 不断接收新事物, 放低姿态, 与学生打成一片;在队伍结构上, 学校要合理整合人才资源, 建立一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专业教师、网络技术人员、政治工作干部和心理医生在内的教育队伍, 取长补短, 争取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因此, 创新管理教育队伍、提高教育师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在人们学习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大学生更是如此。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 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网络的即时通讯功能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近况。另一方面, 网络上各种思想与意识形态相互激荡,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 不利于接受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另外, 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使许多法律道德观念薄弱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些情况, 高校要改变教育理念、利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传播丰富而质量高的教育内容, 同时要加强师资力量, 力求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忠诚.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7) .
[2]袁青年.浅谈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中国教育创新导刊, 2013 (03) .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园的创新教育11-12
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06-18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论文06-14
教育环境创新09-11
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论文05-28
环境引领幼儿走进科学天地的大门论文08-19
孔子的教育创新论文11-13
幼儿教育环境家庭教育09-14
幼儿创新教育策略简析06-20
环境保护幼儿教育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