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2024-07-24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共15篇)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1

阿城镇中心小学安全法制教育

培训制度

为了加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培养更多的遵规守纪、文明向上的学生,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现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聘请阿城镇派出所所长廉军同志为我校法制副校长。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搞一次法制教育讲座。

三、培训时,要求同学们做好笔记;会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写出收获。

四、每次法制教育培训完后,以班为单位召开一次班会,针对班内典型人事进行教育,并填写好班会记录。

五、此项工作由周脉玉副校长牵头,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

阿城镇中心小学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2

(一) 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原则的基础性条款, 学校在作出处分决定时, 应遵循这一原则, 追求平等处分的价值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五十四条, 对应当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七种情形, 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该《规定》同时又赋予了学校较多的自主权, 各高校可以依据《规定》重新制订详尽的学校处分条例, 这就可能导致各高校对相同行为作出不同的处分决定。例如, 同样是盗用学校公章, 在北京大学给以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为记过以上处分。因此, 应当在制订《学生处分条例》时就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做到校纪校规面前学生平等, 这也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 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制的基本原则, 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针对学校纪律处分而言, 正当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内容: (1) 作出决定者与案件无利害关系; (2) 在作出给予相对人以不利影响的处分决定之前, 应给受处分者以申辩的机会。根据这个最低标准, 学校进行纪律处分时, 决定者对受处分人不能有偏见与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一原则在《规定》中已经非常明确, 即给予学生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虽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具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和具体的听证程序, 但是有很多高校已通过本校的纪律处分条例赋予了学生听证的权利。

(三) 执行中止原则

为维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复议、起诉不停止执行行政决定的原则。但为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避免造成无法或难以弥补的损失, 《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对不停止执行原则的例外情形也作了规定。但目前《规定》并未对此作出相应规定, 笔者在研读各高校处分条例时也没有发现有类似规定。虽然现有做法做到了处分决定效率化, 体现了学校对违纪学生严惩不贷的决心, 但也可以看出有的规定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不能体现学校追求教育价值的一面。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认为应当将执行中止原则引用到学校纪律处分案件中。

二、高校学生处分机构和处分流程的构建与完善

(一) 高校学生教育处分机构及其权限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处分机构主要包括:院系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有的学校将最终处分权力集中到校学生工作部, 有的学校则是根据处分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授权。不管是哪一部门的决定都没有被赋予最终裁决的地位, 这不免会使申诉制度流于形式。因为申诉部门对处分决定没有改变的权力而只是维持或者退回重新作出处分。在案件被退回之后, 由于人员限制原处分部门很有可能作出相同处理。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赋予申诉部门变更处分决定和撤销处分案件的权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申诉制度成为校内学生权利维护的最终屏障。

(二) 高校学生处分教育流程分析

现行处分流程一般分为:调查取证阶段、作出处分决定阶段、申诉阶段。虽然《规定》只是赋予学生申辩的权利, 而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的权利, 但是很多高校已将听证程序引入到了学生处分程序中, 而且在处分阶段和申诉阶段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诉。引入听证程序, 给学生提供一个陈述与辩论的平台, 既有利于查清问题, 从而作出正确的处分和复查决定, 提高决定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 也凸显了大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三、对高校学生处分事后救济途径的法治构建

(一) 申诉程序的教育环节分析

申诉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陈述和反复质证有助于对违纪学生的再教育。学生对高校处分决定不服, 首先可以向校内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复审申请, 并由其作出答复;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 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这是目前《规定》赋予学生的唯一一条救济途径。对于校外诉讼这一途径笔者认为应当在人员组成、处理权限上进一步予以完善。

(二) 教育行政复议和教育行政诉讼的教育程序分析

在法治社会, 司法审查作为权威性、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利救济方式, 更具有公信力, 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为常规状态下“相对人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新时期, 行政诉讼在高校学生权利救济中的适用是教育法治化程度的标志。北京海淀区法院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 但是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些单位、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 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它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 不是民事诉讼, 而是行政诉讼。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将行政诉讼也纳入到高校学生处分制度中来, 作为有效的学生权利救济手段。

(三) 教育侵权的责任承担与学生权利保护

国外已有学校承担赔补偿主体的先例。在日本、德国等国, 规定了公共营造物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 高校作为公共营造物, 应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 并造成的损失应当得到赔补偿。处分不当可能造成学生合法权利的损害, 高校作为侵权主体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3]尹晓敏.司法审查高校招生录取行为探究[J].江苏高教, 2005, (1) .

[4]贺宏斌, 吴涛, 胡少波.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制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9) .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3

关键词:学生处分;法制;完善

一、高校学生处分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原则的基础性条款,学校在作出处分决定时,应遵循这一原则,追求平等处分的价值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十四条,对应当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七种情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同时又赋予了学校较多的自主权,各高校可以依据《规定》重新制订详尽的学校处分条例,这就可能导致各高校对相同行为作出不同的处分决定。例如,同样是盗用学校公章,在北京大学给以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为记过以上处分。因此,应当在制订《学生处分条例》时就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校纪校规面前学生平等,这也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制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针对学校纪律处分而言,正当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内容:①作出决定者与案件无利害关系;②在作出给予相对人以不利影响的处分决定之前,应给受处分者以申辩的机会。根据这个最低标准,学校进行纪律处分时,决定者对受处分人不能有偏见与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一原则在《规定》中已经非常明确,即给予学生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虽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具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和具体的听证程序,但是有很多高校已通过本校的纪律处分条例赋予了学生听证的权利。

(三)执行中止原则

为维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复议、起诉不停止执行行政决定的原则。但为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避免造成无法或难以弥补的损失,《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对不停止执行原则的例外情形也作了规定。但目前《规定》并未对此作出相应规定,笔者在研读各高校处分条例时也没有发现有类似规定。虽然现有做法做到了处分决定效率化,体现了学校对违纪学生严惩不贷的决心,但也可以看出有的规定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不能体现学校追求教育价值的一面。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应当将执行中止原则引用到学校纪律处分案件中。

二、高校学生处分机构和处分流程的构建与完善

(一)高校学生教育处分机构及其权限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处分机构主要包括:院系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有的学校将最终处分权力集中到校学生工作部,有的学校则是根据处分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授权。不管是哪一部门的决定都没有被赋予最终裁决的地位,这不免会使申诉制度流于形式。因为申诉部门对处分决定没有改变的权力而只是维持或者退回重新作出处分。在案件被退回之后,由于人员限制原处分部门很有可能作出相同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赋予申诉部门变更处分决定和撤销处分案件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申诉制度成为校内学生权利维护的最终屏障。

(二)高校学生处分教育流程分析

现行处分流程一般分为:调查取证阶段、作出处分决定阶段、申诉阶段。虽然《规定》只是赋予学生申辩的权利,而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的权利,但是很多高校已将听证程序引入到了学生处分程序中,而且在处分阶段和申诉阶段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诉。引入听证程序,给学生提供一个陈述与辩论的平台,既有利于查清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处分和复查决定,提高决定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也凸显了大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三、对高校学生处分事后救济途径的法治构建

(一)申诉程序的教育环节分析

申诉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陈述和反复质证有助于对违纪学生的再教育。学生对高校处分决定不服,首先可以向校内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复审申请,并由其作出答复;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这是目前《规定》赋予学生的唯一一条救济途径。对于校外诉讼这一途径笔者认为应当在人员组成、处理权限上进一步予以完善。

(二)教育行政复议和教育行政诉讼的教育程序分析

在法治社会,司法审查作为权威性、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利救济方式,更具有公信力,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为常规状态下“相对人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新时期,行政诉讼在高校学生权利救济中的适用是教育法治化程度的标志。北京海淀区法院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些单位、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它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爭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行政诉讼也纳入到高校学生处分制度中来,作为有效的学生权利救济手段。

(三)教育侵权的责任承担与学生权利保护

国外已有学校承担赔补偿主体的先例。在日本、德国等国,规定了公共营造物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高校作为公共营造物,应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并造成的损失应当得到赔补偿。处分不当可能造成学生合法权利的损害,高校作为侵权主体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3]尹晓敏.司法审查高校招生录取行为探究[J].江苏高教,2005,(1).

[4]贺宏斌,吴涛,胡少波.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制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教师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篇4

为了加强全校教师的法制观念,使广大教师做到依法施教,避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事故发生,现特制订如下制度:

一、教师应自觉学习《普法教育读本》有关内容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制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主题法制教育学习活动。

三、培训时,要求做好笔记;会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写出心得笔记。

四、此项工作纳入期末综合考评,做为评优选模的依据之一。

博兴县纯化镇中学

105法制教育工作制度 篇5

幕村小学2005---2006学

一、学校按要求开设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课,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二、使广大师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增强参与国家管理、学校管理和实行自我管理的觉悟和能力。

三、学校各项活动都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四、使广大师生即要依法履行义务,又要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要使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其他教育协同发展,密切配合。

黑土乡中学法制教育工作制度 篇6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基地”的建设,贯彻县局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见,结合我校地处自然环境和校情,特定法制教育工作制度。

一、定期召开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会议,布置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计划与安排意见(每学年不少于两次)。聘请法制副校长结合打击处理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对师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摆正位置,切实加强学校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培养少量精干的专职教师,作为法制教育的骨干队伍。加强对思品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不仅懂得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而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比较系统的法律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思品学科在法制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思品教师法制教育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校园110和法制副校长作用,学校要同他们密切合作,使警校共建工作更具特色,更出成果。

五、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定期举行法制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一、学校按要求开设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课,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二、使广大师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增强参与国家管理、学校管理和实行自我管理的觉悟和能力。

三、学校各项活动都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四、使广大师生即要依法履行义务,又要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要使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其他教育协同发展,密切配合。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7

开班典礼上,县教育局局长李俊强调,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教育工作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他殷切期望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为全面推进学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培训班以专题讲座、讨论交流、结业考试的形式进行。授课专家运用大量的案例,并联系学校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中小学安全法制教育纲要、中小学安全法制教育教学规律与实施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探讨,使参训人员既学到了安全与法律知识,又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强学校安全与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做好学校安全与法制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问题探析 篇8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法制化;监督范围;监督效力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加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的必要性

1.宪法语境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更为直接、明确的法律规定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为贯彻落实宪法上述规定,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上的依据。但是,宪法依据是概括笼统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如果要继续有效地向前推进,势必要将下位法加以细化,并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可供实际操作的规定。

2.人民监督员制度外部监督的性质需要立法为其支撑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3年制定下发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中规定:“为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外部监督机制,促进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实行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人民监督员制度”。可见检察机关创设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初衷,是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定性为外部监督机制。因此,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是人民监督员独立于检察机关,实现外部监督的必要保障。从根本上看,一方面,检察机关自身难以借助制度刚性的要求完全实现改革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作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与检察权行使的冲突问题,所以只有走出检察改革单纯由检察机关主导进行的路径依赖,尽快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作转向体外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这项制度真正成为扎根于中国本土,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制度创新。通过立法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刑事诉讼程序,使其从政策性文件提升到法律法规这层权力位阶,提高其权威性,从而增强人民监督员监督权的刚性。“立法对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确认尽管不否定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时的裁量自由,但把法外程序变成法定程序无疑会增强这种监督的权威性,增强监督意见的约束力。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定位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宪法中应作出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原则性规定。如:“人民检察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在监督工作中应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的一项制度创新,它有效地回答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追问,这项制度的成功推行,是因为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民主权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政治基础,司法民主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前提,司法公正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追求,权力监督是人民监督制度的理论核心。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监督,是检察机关引进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并直接参与个案监督的一种新形式,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法律依据和现实必要性,它不仅是检察制度的重大创新,有力促进了检察机关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和执法行为规范,更是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它符合司法民主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监督与党的领导和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审计监督不处在同一层面。在社会监督子系统中,可以视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调解员制度一个层级、三个有差别的制度结构,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外部监督,不是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这种监督不是权力机关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尽管它对检察机关并无绝对的必然的效力,但这种监督也不是对检察机关可有可无的监督,更不是一种“摆设”或“门面”,这种监督是具有一定程序保障的监督。检察机关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推出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民众参与对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的一种途径,充分体现了司法民主。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非诉讼程序性的监督。人民监督员不是执法主体,也不是诉讼参与人。这种监督不是诉讼程序内的监督,而是诉讼程序以外又对诉讼有积极影响的辅助监督。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的路径

(1)要抓住《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机会,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相关细则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这两部法律之中,使宪法条文制度化,基本原则具体化,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具有法定的程序作为保障。如:在《刑事诉讼法》中应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组织形式,人民监督员的权利和人民监督员的回避及原则性的程序性规定。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应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和具体情形,人民监督员监督评议的效力等。

(2)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决定》或《条例》。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制订具有一定法律阶位的,全面详尽的《人民监督员法》。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及权利义务、监督程序、监督效力等内容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为这项创新性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提供立法保障。

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9

王场初中:张孝琼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二、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三、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五,六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主要内容:(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学会断案

案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案例2.未成年人被判缓刑 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五)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基本原则: 1.依靠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基本方法: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法制安全教育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文明在行动”系列工程,创建“文明学校,和谐二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中心工作

深化荣辱观教育,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加强法制安全教育,争创平安和谐校园;

开展文明在心中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住校生管理,提升住校生管理品位;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校互动效能,重视德育队伍培养,落实德育导师制工作;

搭建心理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主要措施

1.开展以“感受新变化”为主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向学生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进步,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志向,并努力把远大志向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健康成长。围绕着活动主题,重点开展好六个“一”教育活动:(1)上好一堂形势教育课。(2)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课本上布置的社会实践题目,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变化,以亲身体验来加深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3)开好一次主题班(团、队)会。各校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安排各班开好一次主题班(团、队)会,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在学习、教育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小调查报告、演讲、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4)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或墙报。在主题教育月期间,要以“感受新变化”为主题,以班为单位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或墙报,还要布置好校内的宣传橱窗,加大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5)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中华经典美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热爱,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继续进行安全工作每月大检查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计划,通过讲座、广播会、安全疏散演练等形式,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安全工作“月检”和“五查”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等专题教育外,还应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控能力”等方面加强宣传和指导。扎实做好以“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犯罪,防范侵害”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3.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切实开展“德育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每位导师对责任圈内的学生从结对到学生毕业予以全程关注,全面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提高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学习,转变育人理念。形成“力求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成功教育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成功的体验是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动力,倡导教师要为每一

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要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成功不局限于学习的进步和优异成绩的取得,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是成功,把握契机,适时激励学生把各方面的成功体验迁移到学业中来。

加强对学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定地点定人员定时间定职责文明岗制度,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从学生的书包、发型、服饰着手,狠抓行为习惯、仪容仪表、环境卫生、公物爱护等。继续实施“首遇责任制”。全方位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4.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长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重要环节。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家长学校工作。完善和制订了家长学校的考核制度、评优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向家长反馈子女在校学习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父母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可以使思想工作更有针对性。

六年级二班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篇11

关键词:法制;教育;系统化;单元化;网络化

为了配合学校普法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就此项工作谈几点看法,恐有不当,仅是抛砖引玉。

一、法制教育系统化

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有机结合,并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需要精心组织,周密设计、做到系统化。法制教育系统化是指: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重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等等,使法制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做到细水长流,使法制教育长期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学校就要确定如下计划:

1.开学初,请公安、司法部门的专家、领导,与学校磋商,与班主任座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我们为什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动员报告。

2.利用节假日前夕,春游、秋游高潮期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辅导活动;利用国家规定的法制宣传日,如“3.15”、“6.26”、12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进行各类专项法律的学习和讨论,这样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空间,让学生自然地记住这些节日,从而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

3.接近期末和毕业班即将毕业时,学生将大批流入社会,此时就要安排《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和《刑法》的学习,使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挂钩,与爱国主义挂钩。以上工作安排,使法制教育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法制教育单元化

如果整个法制教育是一个系列化的链条,那么法制教育单元就是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在每一个单元中,学校要恰当地使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进行《国旗法》单元教育时,可以利用当地的老红军,老干部来给学生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的革命传统报告;国庆节时,利用多媒体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将一些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出现的升旗,奏国歌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这些活动,使《国旗法》单元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有力的深化。随后,各班又以唱“红歌”为题,举办各式各样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其中优秀的作品可选为国旗下的讲话材料,或者在校园进行广播,或者在宣传栏中展览。这样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紧凑、完整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单元。

三、法制教育网络化

认得成长在很大程度是哪个受环境的影响,校园是环境的一部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品格、气质、情操、能力、智慧,个性发展诸多方面的形成。所以,法制教育必须社会网络化,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优化育人环境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使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班会、深入到团队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比如学校专门设立普法宣传栏,张贴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图片,并将学校的校训、《中学生礼仪标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字画、名言警句等张贴在走廊、过道及教室的醒目位置;并设立每天校门口的“纪律监督岗”,纠正学生的陋习,树立学生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貌。还利用班会课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案例解析、模拟法庭、“我是小法官”的活动。团委会还可以举办“法制之窗”之内的手抄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②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网络,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是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二是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继而形成合力,减少学生违法违纪的诱因,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网络,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做到互相配合。如寒暑假期间,学校与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妇联取得联系,建立好对学生的检查、监督、评价机制。假期结束,街道(村)居委会统一填写假期活动考评表,家长签字后交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依据之一。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12

而现实中,农村学校安全工作尤为令人担忧,这急需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而农村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教育形式化、各方面重视不够、隐患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因而,农村学校还应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要有真正的安全管理落实机制

对于安全工作,学校应于全体教师间形成安全无小事的共识。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担纲的专门的安全工作小组。学校要制订完善的安全工作排查制度、行政值周制度、导护制度、安全演练方案、应急处理预案、规范教育制度,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安全责任状。只有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督查,才有可能落实到位。然而,安全管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挂在墙壁上的。这一切的关键是要真正的落实。我们知道从上而下层层都有许多规章制度,但并非都能很好地发挥领导作用,真正地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因此我们还应有一套可操作的奖惩机制。对管理人员做到令行禁止,做到有错必纠、有错必罚的高压态势。校领导也应有连带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每个人从意识上高度对学生负责,对家长、社会负责。只有强有力的奖惩措施,才能使得挂在墙上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应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每个学校的安全制度,可以满满地挂上一面墙壁,措施也很完整。然而,我们回到头来看看我们的这些制度,还只是停留在制度上,我们按着制度实施着制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些制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安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制订的制度是否有缺失……

南平实验小学规定学生七点半到校,校门也只是在七点半才打开,提前到校的学生只能在校门口等待。这就是学校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因此大家就按规定办事,而那些早到的学生只能在寒风中等待。因为这是制度。但我们的学校在制订制度时想过没有,有多少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要为自己的家庭生活起早摸黑。假若家长是七点上班,也只因早半个小时顺便把孩子送到学校,这应是可以的吧!那就只能在校门口等着。因为这是学校的制度,不到七点半校门不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早到的学生进校园?因为制度规定的。如果在这时学生在校园里出了什么情况,谁负责?

这是学校的懒人管理方式,也是制度的弊端及缺位。因此,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以学校的方便管理为前提,学校应处处为学生着想。那么我们管理上就会有更好措施。我们得重新审视现在的规章制度所存在的漏洞。

三、落实政府责任,消除安全隐患

除了制度的缺失外,我们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现阶段,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学校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们上安全课,而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应试能力和提高成绩的方法。还有现在学校的经费困难,城里的学校应该不会为经费发愁,而广大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完小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此,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也就只能走走过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因经费原因只好写在纸上,层层汇报。还没汇报完,安全事件可能就发生了。

农村学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学校的各种设施有许多已经老化,但由于经费等方面原因,特别是农村完小,有许多学校存在安全隐患,但学校却对此无可奈何。这些问题应是政府真正负起责任,检查不走过场,该政府做的,政府就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旧的设施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整改、清理。如,对门窗玻璃的更换,对旧电路、旧电线换新改造,对体育设施进行加固、更新。学校也应树立起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应付了事,而是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每两周进行一次安全工作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四、及时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校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在心智等各方面还不成熟, 他们对事物及所存在的安全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而农村孩子在安全管理方面有其先天的不足。农村中有许多小溪水塘,交通也不是那么的规范……从家长到社会对安全的认识也不是那么到位。特别是现阶段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真正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开展交通、游泳安全等专项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及活动进行教育。如,春秋游及其他活动时引导学生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在马路上不能追逐打闹,不随便横穿公路,过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显然,课题中蕴含着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内容。将教材进行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安全知识。在活动课中渗透,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穿插渗透安全教育。

也可进行自我体悟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一句中国寓言,一条外国谚语,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如,我们可以及时把在家乡及报刊上报道的有关溺水事故的事件作为极好的场景教育,我们时时地抓住这样时机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给学生以震撼,让学生心存敬畏。

做好卫生和安全知识讲座,每班每学期授课两节以上,主要内容是:防中毒、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等,使学生远离危险。教会孩子在事故和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以及不和无关的社会人员来往的教育。

五、加强日常常规安全制度的落实

学校安全无小事,这些都体现在我们平常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切实做好日常常规的管理落实,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行政值周制度。学校行政领导每周轮流值周,主抓安全教育工作,发现、纠处安全隐患和不良倾向,并及时在每天的晨会上通报公告,在教师例会上及时告知教师问题的存在及整改意见,使各种安全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化于无形之中。做好导护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导护工作应及时到位,行政人员及导护教师要求在一天中做好早上、中午的巡视制度。巡视学校各项设施寻找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督促学生午间的学习;按时做好关、开校门的工作,严禁校外闲杂人员入校,同时不允许学生无故离校。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落实晨会报告、教育制,进行安全通报及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防患教育……使安全这根弦时刻绷在师生的思想中。

法制安全教育征文 篇13

法制与安全

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普及宣传法律知识,目的是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培养大家运用法律服务自身、服务大众的能力。为大家营造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从法律和安全的角度对大家再提几点要求,希望共勉。

1、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要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

2、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学习都能正常运行。

3、注意安全。注意校内安全(如:课间文明游戏,上下楼梯不奔跑,体育课不违规运动,防止运动器材伤人,不要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上插充电器,信息课上要按规定程序操作电脑。);注意交通安全(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注意活动安全,注意饮食安全(禁买“三无”食品)等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意外伤害。

4、在生活中重视安全问题,增强法制意识,争取做到:虚心接受师长的教导;多交良友、诤友,文明上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进。

5、心胸开阔,真诚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学们,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相互之间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心胸放得开阔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避免发生许多 ,有时又何必逞一时之强,酿终身大错呢?所以,面对矛盾时,我们一定学会能正确处理,觉得自己无法解决时,别忘了还有你们身边的老师,他们能帮我们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以下分享几个防盗知识:

马路诈骗花招百出,但只要不存贪念,遇事遵行“停、看、听”守则,冷静以对,受骗机会就会减少。

1、骗吃骗物法:一般都是陌生人,以到你处办事或请你带到某处办事为由请你吃饭,中途则逃之夭夭。

2、中奖转让法:行骗者一出场都是傻乎乎的,而他扔掉的饮料罐拉环也一定是中奖的,再由边上几个同伙 骗你入套。

3、若有人悄悄告诉你,有一笔外汇或金银饰物要和你平分,千万不要信以为真,还是赶快离开。

4、在马路上或商厦门口有一伙人向你推销所谓的名贵中药、金元宝等,切勿上当。

5、当有陌生人以你熟悉的人的名义向你打招呼,你还是一走了之为上策。

6、行骗者一般是利用高薪作诱饵,诱你上钩,本人不与你见面,只用电话联系。

7、恐吓诈骗法。行骗者通常利用一些封建迷信手段相威胁,告诉你或你的亲友将遇到什么什么的灾祸,需要金钱或财物可以为你化解。记住:心正邪自去!

8、防 骗绝招骗子大多是利用人们贪图便宜或迷信的心理而得逞的,或一人或几人和谋串通,手段繁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上当。要防止被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勿惧、勿贪 !

识别扒手五法:

1、看神色。扒手寻找行窃目标时,两眼总是注视顾客的衣兜、皮包、背包,特别留心外地人、妇女、中老年人,选准目标后,一般要环顾四周,若无他人注意便迅速下手,此时因精神比较紧张,往往有两眼发直、发呆、脸色时红时白等现象,

2、观举止。扒手选择侵害目标时,往往在人群中窜动,选择目标后即咬住不放,紧紧尾随,乘人拥挤或车体晃动的机会,用胳膊和手背试探“目标”的衣兜。

3、识衣着。扒手大多数衣着入时,或长发、光头或流里流气,那些三五成群作案的,衣着打扮往往相似。少数打扮平常,衣着朴素者则是老扒手。

4、听语言。扒手之间为了方便联络,常常使用黑话、隐语。他们把掏包称为“背壳子”、“找光阴”;他们互称“匠人”“钳工”;把上衣兜称“天窗”;下衣口袋称“平台”;裤兜称“地道”;把妇女的裤兜称“二夹皮”等。

5、看动作。扒手在动手作案时,一般借车体运行晃动或乘客拥挤的机会,紧贴被窃对象的身子,利用他人或同伙作掩护,或用自己的胳膊、提包、衣服、书报等遮住被窃对象的购物防扒六要点:

(1)不要将手提包或皮包放在自行车车前的篮子里或夹在车后的后架上。

(2)不要后背手提袋或皮包,以防不法分子从后面用刀割破提包盗走现金。

(3)现金不要放在外衣口袋里。

(4)试衣时,手提包要随身带。

(5)不要往人多拥挤的地方挤,不要围观热闹。

(6)付款时不要暴露太多的钱物,要注意附近是否有可疑人物在盯着你的钱包。

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它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都重视法制教育,大学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关注法制与安全,珍爱生命。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安全法制教育讲稿 篇14

为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地度过寒假,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学校特召开全体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大会。

一、安全第一,防范意外。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远离各种安全隐患,敢于同不法侵害行为做斗争。

2.、禁止到危险水域玩冰、滑冰,在公路上滑雪。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不准在水库、池塘等旁边玩耍;不准私自或擅自与同学结伴到危险水域玩冰、滑冰,在公路上滑雪。

3、防煤气中毒事故、玩鞭炮事故是我们寒假在安全方面存在的最大隐患,因为每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周围都会发生许许多多令人惨痛的事故和教训,并且这些教训往往是以生命的失去而作为代价的;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生命的失去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破裂甚至毁灭。在煤气中毒事故、玩鞭炮事故教育方面,我们学校是反复强调,一再重申,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明确要求我们的同学要远离危险,珍爱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是令人满意和放心的,这些同学听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教导,真正做到了珍爱生命、远离危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同学当中,确实有少部分人无视学校在安全纪律教育方面的三令五申,把学校的安全纪律教育当作耳旁风,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当儿戏,明知有些地方存在着危险的安全事故隐患,可就是敢于迎风而上、明知故犯地违反学校有关的安全纪律规定。学校要求全体同学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远离各种危险、隐患。

燃放烟花、爆竹一定要有大人在身边,要远离易燃物,只能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玩,过后绝不要再玩,不要对着人或物,更不要随地乱放或拿来乱扔。

4、遵守交通规则,严守交通法规。严禁骑摩托车,不开各种机动车辆,禁止乘坐无牌照车、农用车。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5、在任何时候都禁止携带火种、玩火。不携带、玩耍易燃、易爆、易腐蚀的各种物品。不携带、玩弄刀、枪、棍棒等危险物品。不乱摆弄电器。远离高压电线和配电室。

6、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瓜果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6、外出或回家时向父母打招呼。一般不单独外出或在夜间单独行动。未经父母同意不得在外留宿。

二.遵纪守法,行为文明。

1、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言行文明,以礼待人。

2、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听从教导,不任性。

3、正常交往。不接触不三不四的人;不结伙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打架斗殴。

4、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乱花钱,不参与迷信活动。

5、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进入游戏厅和网吧。不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6、遵守群众纪律,不偷盗、损害他人财物。不随便进入校园或在校园附近闲逛、逗留。禁止进入镇村的空闲房屋内玩耍。

三.劳逸结合,不忘学习。

1、认真完成好各科假期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2、看好影视片,读好书,唱好歌曲,写好文章。

以上是本次寒假前学校法制和安全纪律教育大会的主要内容。最后,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合家幸福,高高兴兴度假,平平安安返校!

法制安全教育制度 篇15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依赖农业科技进步。以保障农业科技进步为己任的我国农业科技法的目标应该与时俱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下结合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知进行重塑, 以为我国农业科技法制体系的完善提供宏观的指引,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持久的动力与支撑。

1“产量确保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及其问题

1.1 当下农业科技法制的目标

全面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的立法及政策性文件, 可以把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称为“产量确保型”。

其一、当前我国科技法或农业科技法文本的名称就凸显了当下我国科技立法或农业科技立法对科技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等一端的推崇。我国的科技立法或农业科技立法实际上表现为“促进型”立法。“进步”、“促进”、“推广”等字眼与“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等农业科技要素的组合构成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立法文本名称的普遍选择, (1) 整个科技法或农业科技法领域洋溢着科技乐观主义的信念。

其二、农业科技法文本的目的条款围绕“农业生产力”或“农业现代化”的主题进行界定。“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 保障农业的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1条) 为最典型的农业科技法目标表达模式。此外, 农业科技相关立法文本的目的条款还采用“促进农业机械化, 建设现代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1条) , “推动种子产业化, 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1条) 等表达模式。这实际上表现出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积极选择, 也暗含了对传统农业科技的忽略及对现代农业科技对环境资源负面影响的忽视。

其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中的央文件即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后对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供给做了及其详细的保障措施。这也清晰表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下对农产品产量的极大关注。

1.2“产量确保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问题

虽然“产量确保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为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带来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2.1 产量目标强调下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约束不力招致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

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对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力作用的过分强调忽视了科技是服务于人的手段, 致使农业科技的违法使用。忘却了撇开自然, 即使但从人自身考察, 生产力增长也不是最终目的, 生产力不过是达到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手段。[1]中国迄今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但转基因水稻在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阶段却得以扩散, 种子公司的介入、私自育种, 则加剧了扩散, 以至于国家严禁的转基因水稻已经到了中国人的饭碗里。 (2)

1.2.2 对生产力目标的片面强调还导致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

2010年2月6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 成为两项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优越性集中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力的资源。东亚传统小农经济从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3) 受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影响, 当前我们对农业科技的选择使得传统生态型农业科技被弃置, 人们普遍不愿积极从事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劳动而选择替代劳动却对生态极为有害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以至于虽增产却不可持久且导致环境变差。

2 农业科技法制目标重构的影响因素

欲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中国农业科技法制体系, 就必须首先权衡影响农业科技法制目标重构的因素。

2.1 农业多功能语境下农业科技的任务

所谓农业的多功能性, 是指“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4) 这意味着, 现代农业在保障食品供应的基础还承载着增加农民收入, 维护生态平衡和传承农业文化等功能。据此, 作为农业的中间性和手段性的农业科技自身的创新、推广、应用等只能是保障农业该多种功能得以实现的支撑手段或力量。经济合作组织早就指出, 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已经从增加农产品 (尤其是粮食) 产量转移到农村收入支持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上来。[2]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 我国的农业科技法制不但要促进农业科技对粮食等增产的支撑以保障食品供给, 还要防止农业科技成果, 比如肥料、农药、农业机械、转基因种子等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农业主导的农村传统文化等的破坏。

2.2 可持续发展语境下农业的生态化

现代化农业主要建立在农业机械、遗传对植物种类的控制、饲养场、无机肥料及合成杀虫剂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这些技术很多都是生态学上的祸患。[3]农业科技成果不当应用的负面作用在我国也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 中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 以致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 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又影响食品质量。[4]这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不当应用虽然能暂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支撑的生态农业之上。“如果我们要在经济上, 同时也在生物学上都得以生存, 工业、农业和交通就将必须适应生态系统的不可避免的需求。这将要求发展更多的新技术, 包括把污水和垃圾直接送回土壤的系统;由天然材料代替很多合成材料;扭转当前由耕作使地力疲惫和靠大量化肥提高产量的倾向;尽可能快地由生物天敌代替合成杀虫剂, 劝阻浪费地力的工业;在生态上控制土地使用。总之, 当前的生产技术需要重新设计, 以使其尽可能密切地与生态上的要求一致。[5]保障农业科技转向并服务于生态农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国农业科技法制必须确立的目标之一。

2.3 食品安全语境下农产品的质量保障

时至今日, 中国已基本实现了食品的自给。由此, 国家开始从强调数量转向强调食品质量。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对食品安全的强调骤然提升。[6]这对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及评价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WTO规则发展无公害农业, 实行农业标准化, 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 促进农业标准化升级, 打破农业国际贸易壁垒, 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 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7]为保障农产品或食品的质量安全, 为国民提供有安全保障的食品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必须依法克服或控制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产品品质的不当影响。因为, 与现代农业相伴的生物变化已对食品本身结构带来了威胁, 其表现为一些水果蔬菜等营养的枯竭及其他因为基因改良而出现的营养过剩。[8]这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法的目标必须摆脱对高产的过分强调, 而确立质量安全基础上的高产, 即优质、高产。

“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更新与进步, 这是一个无止境、无终点的过程。而现代化的样式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无休无止的。[9]农业的多功能性, 可续发展理念下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及食品安全等因素对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决定了当我国代农业科技的走向。农业科技法制必须对这些要求予以科学的回应。

3“生态产量协调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制度化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目标应该界定为:在生态友好型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的基础上,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 (包括考虑国内外市场基础上的产量足及质量安全) 供给。该农业科技法制目标可称为“生态产量协调型”。

该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农业科技法制领域中科技控制主义法哲学基础的确立以及在其指导下促、防协调, 功能完备的农业科技法律制度的完善。

3.1 奠定技术控制主义的农业科技法法哲学基础

科技法理念的确立和制度的构建, 必须以技术哲学为基础。现代技术哲学已经发展到了技术控制主义阶段, 控制技术才是人类社会目前的重要任务。控制技术的路径有二, 即用技术控制技术和用社会控制技术。其中, 用法律责任控制技术始终居于中心位置。[10]农业科技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 也把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 应该把技术控制主义理念延伸至农业科技法领域, 作为农业科技法理念更新和制度构建的法哲学基础。

3.2 确立农业科技风险防范的基本理念, 完善农业科技法体系

在我国, 除《农业法》外, 《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体现了农业发展必须与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11]虽然如此, 但却因分散式地针对某一特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予以规范而表明了我国农业科技法风险防范制度在基本理念层面的阙失。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人类利弊皆具的现实, 确立农业科技风险防范的基本理念, 为构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风险防范制度相协调、促防得当的农业科技法体系提供指引。

3.3 制定《农业科技基本法》或在《农业技术推广法》宗旨性条款中确立农业科技法制新目标的理念

以技术控制主义为基础, 在促防协调理念的指导下, 以《农业科技基本法》或《农业技术推广法》确立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新目标的理念。为此, 我们应全面梳理现有农业科技立法文件,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体系化, 消除农业科技法制度间的重叠、冲突, 以最终在我国确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促、防协调, 部门完整的农业科技法制体系。甚至可以考虑以农业科技法宗旨的转换为范本, 把其以促、防协调的方式对待现代科技之态度, 及可持续发展之理念贯彻至整个科技法领域, 最终实现我国科技法理念、制度的全面变革。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法制, 甚至整个科技法制领域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重短期获利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实用主义和科技功利主义 (5) 的现实。

总之, 农业科技是为人的农业科技, 农业现代化是为人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法制必须通过控制现代农业科技以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下的现代化农业服务于人这一终极性目标。我国“生态产量及质量协调型”农业科技法制目标的确立及在该目标指引下促、防协调的农业科技法制体系的完善必将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坚实的支撑。

摘要:我国农业科技立法及政策性文件表明当下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目标为“产量确保型”。其对产量的过分强调招致环境负面型农业科技的普遍适用及传统生态型农业生产方式的灭失, 以至于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 农业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农业的多功能性, 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法制的目标应转向“生态产量协调型”, 并在技术控制主义理念指导下使该目标获得制度化。

上一篇:广播系统技术规范下一篇:市政府法治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