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2024-07-24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通用8篇)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篇1

通信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YD/T5089-2000)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13—1 通信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13—2 通信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并应考虑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应与既有的1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该网络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

(1)环境温度:0℃~50℃(室内);-40℃~65℃(室外)

(2)相对湿度:25℃时30%~75%(室内);35℃时10%~95%(室外)。(3)防护等级:IP50(室内);IP65(室外及区间)。(4)设备限高:室内≤2200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5)冷却方法:自然风冷或强迫风冷。

(6)负载承荷:≤600kg/m2。(通信设备);≤1000kg/m2。(通信电源)耐机械冲击:10g 耐机械振动:5~20Hz时,5mm(振幅);

 13..1 专用通信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应满足1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

13—3 20~100Hz时,1.4g(室内),4.2g(区间隧道)通信

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系统功能

(1)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扩展的功能。

(2)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间小于50ms。

(3)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30%的余量。

2.传输的信息内容

(1)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2)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3)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4)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ATS)、电力监控系统(SCADA)、防灾报警(FAS)系统、自动售检票(AFC)及的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系统结构

本工程应结合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宜低于2.5Gb/s。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侧的光缆中,具备手/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13—4 通信

4.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

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确定。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系统配置的主要的接口种类如下:

(1)光纤传输线路接口

(2)标准的G.703 2M(基群)接口

(3)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10M/100M/1000M

(4)低速数据接口RS-232,RS-422,RS-485,2.4~19.2kbps(5)网络管理接口(6)时钟输入/输出接口

(7)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 5.传输线路

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1条48芯单模光缆及一条20P市话电缆。光缆宜采用符合ITU-T建议的G.652b双窗口单模光纤。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间内不得接续。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度通信。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13..2 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在控制中心利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机之间采用2M通道组网。

13—5 通信

1.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中心、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容量需求。

3.中继方式

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自动直拨DID,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 电话用户0.16Erl/线; 传真0.17 Erl/线;

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

低速数据、2B+D、30B+D及其它符合ISDN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各类用户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四线链路 地区呼叫:3.5dB 长途呼叫:7dB ② 用户线衰耗

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3)编号方案

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号码分配原则进行统一编号。13..3 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话、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调度电话

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13—6 通信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电话插入。

4.在区间每隔150~200m设一台区间电话机,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1~3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用户号码。

5.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13..4 无线通信系统

1.采用与1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围。

4.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频段的三组频率(6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在满足信纳比20dB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其它地点不小于90%。

6.系统设置

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号线工程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1)列车调度子系统供列车调度员、司机、车站值班员、车辆基地和停车场信号楼值班员之间以及车站值班员与站台值班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运行需要。

(2)事故及防灾子系统供防灾调度员、车站防灾员、现场指挥人员

13—7 通信

及有关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事故抢险及防灾救灾需要。

(3)设备维修子系统供维修值班员与现场维修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线路、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抢修的需要。

(4)停车场管理子系统供车辆基地和停车场运转值班员、调车员、列车司机、场内作业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调车及车辆维修的需要。本期工程不新设停车场。

7.系统功能

(1)虚拟专网:系统为各调度群用户提供专用调度台,组成虚拟专用网;

(2)调度通话: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强拆、组呼的动态重组、调度监听、优先级设置及呼叫;

(3)能完成调度区域选择、越基站无隙切换;电话互联呼叫等功能;(4)车载台自动转组:列车在进出车辆基地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系统ATS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行车调度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的自动转换;

(5)所有调度通话的自动录音:具有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的语言录音及回放,时间不少于60min;

(6)主要提示信号:接通音、呼叫失败音(或显示)、忙音、弱场区提示音;

(7)应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多用户共享、语音调度优先和自动断点续传,并能根据语音调度通信的繁忙程度,自动调整分组数据业务带宽(7.2~28.8Kbps)。

(8)网管设备应具有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故障监测报警及管理、统计报告功能。13..5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1.监视功能

车站值班员可监视本站站台、站厅及自动扶梯、出入口情况; 中心调度员可利用监视器和显示大屏监视全线各车站情况。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行车值班员可选择本站与行车相关的任一摄像机的图像在任一

13—8 通信

监视器上显示,既可用各种时序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可利用一、二、三期设置的调用终端同时选择全线任一摄像机或相同摄像机的16幅图像,在既有任一监视器和显示大屏上显示,既用各种时序可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

3.录像功能

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长时间录像机,对运营用摄像机图像进行长时4.列车司机监视功能

列车司机可通过站台前端设置监视器方式,监视站台和旅客上下车间不间断录像。

情况,即在上、下行站台列车驾驶室停车位置的一端,各设置1台大屏幕彩色监视器,接收本侧站台摄像机的图像供司机观看。13..6 广播系统

1.本系统纳入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广播网络,实现控制中心调度员通过同一控制设备对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及本期车站的统一控制,保证系统功能与一、二、三期工程的一致性。

2.由车站广播子系统、控制中心子系统组成。

3.车站广播是控制中心、车站两级控制的广播网,控制中心的调度员(总调、列调、防灾调度)可对全线车站进行选站、选路或全线统一广播,车站值班员可对本管区的站台、站厅、办公管理区及有关设备房进行同时广播或分路、分区广播。

4.车站广播的优先顺序为: 控制中心防灾调度; 车站值班员; 控制中心总调、列调;

5.各车站分为上、下行站台、站厅、办公及设备房、出入口五个广播区。

6.扩音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工作。

7.车站采用低功率扬声器密布的方式,使车站内各点均获得均匀

13—9 通信

而足够的声场强度,其有用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0dB,切换到防灾广播时,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5dB。

8.为保证声场强度在上、下行站台设置噪声传感器。13..7 乘客信息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PIS)是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以运营信息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1.本系统分为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和车载乘客信息系统。按照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中心、车站、车载和网络四个部分。

(1)

中心子系统

乘客信息中心子系统对各车站子系统的操作通过专用通信传输通道实现,对车载子系统的操作通过本系统设置的WLAN传输通道实现。1号线四期工程在一、二、三期中心子系统的基础上扩容,车站子系统接入中心子系统。

(2)

车站子系统

车站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车站信息服务器、车站交换机、车站播放控制器分配器、显示屏集成化软件等。

(3)

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天线、车载无线单元、车载播放控制器等。

(4)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是指提供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传输路径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有线网络采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无线网络应支持以80km每小时速度行驶列车的双向数据通信。考虑到PIS和预留车载CCTV车地双向数据通信的需求,无线传输部分宜采用WLAN传输技术。

2.系统终端设备布置(1)

车站LCD显示屏

LCD显示屏设置在各车站站厅售票机上方和上下行站台乘客候车

13—10 通信

区。

(2)

LED显示屏

LED屏设置在各车站出入口处。(3)

车载LCD显示屏

车载LCD显示屏设置在各列列车每节客室车厢的车门旁。13..8 时钟系统 1.系统功能

(1)为控制中心、车站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时间显示;(2)为乘客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 2.系统构成

本系统利用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控制中心既有母钟作为标准时钟源、在各车站设置子钟驱动器、子钟(各类时间显示单元)等设备。

在各车站设置的子钟驱动器,接收母钟发送的时间编码信息,以消除累计误差。子钟驱动器应具备多路输出接口,当母钟或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仍可驱动子钟并告警。在子钟驱动器故障时,子钟可进入降级模式并告警。13..9 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 1.系统组成

OA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备、综合布线、计算机设备及相应办公设备。四期工程OA系统接入一、二、三期工程设置的信息网,构成1号线完整的OA信息网络。

2.传输方式

利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组网。3.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自动备份软件,网管软件以及各种OA应用软件等。13..10 集中告警系统

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由以太网交换机、工作站、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13—11 通信

组成,通过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将各子系统的监控终端连接成网。控制中心设备已在一、二、三期工程中实施,本次四期工程对其进行扩容接入。13..11 电源及接地系统

1.通信电源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通信电2.控制中心及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设备均要求按一级源必须安全可靠。

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各通信机房设置专门的交流配电柜。

由变电所引接两路独立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进线。如使用中一路在全线设置UPS电源并提供交流“集中供电,分散配电”的功能。3.交流UPS供电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5%。4.通信设备在外部电源失电时应能通过蓄电池提供不间断供电,5 蓄电池应无腐蚀气体析出,适合设在通信机房内。电源故障时应能进行自切并在本地及远端自动告警。

其蓄电池组的容量应保证向通信设备连续供电不少于2h。

6.为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设置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和人身设备的安全,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通信专业应对接地体部分应提出设置要求,由供电专业负责设置,接地系统。

通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接地引出端子应保证足够的间距。在通信电源设备室内设置地线盘,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接地装置用来接引下列各类设备: — 直流电源需要接地的一极 — 通信设备的保安避雷器

— 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的机架,机壳 — 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护套或屏蔽层 — 交、直流电源设备采用供电系统的PE线保护。

13—12 通信

 13..1 公安通信系统 公安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满足公安350MHz警用自动级建设项目的要求,系统通过链路应能实现350MHz公安电台从地面到地下,从一个地铁站到另一个地铁站的全自动漫游。

(2)系统满足MPT1327集群标准信令规范,符合公安部要求。(3)满足 MPT1343,警用CPSX用户编号协议。

(4)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线路,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5)系统支持从指挥中心或现场任意一台手持机到各个分部门的全呼、一对多组呼、一对一单呼、广播呼叫、优先呼叫、紧急呼叫、PABX/PSTN呼叫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强拆、强插等集群调度功能。

(6)分站本身发生的本地呼叫不占用主站信道,跨站呼叫时间不超过0.5秒;

(7)集群信道和常规信道共享功能:可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远程遥控设置某集群信道变为常规中转信道。

(8)主站信道满负荷或出现故障时,分站可独立工作,而且分站可独立实现MPT1327信令标准所规定的所有集群呼叫功能。

2.系统组网方案

利用哈尔滨公安市局调度中心设置地铁公安无线设备,可进行单独的网络管理。

应采用与市局公安350MHz集群通信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相同的系统制式。

采用分基站组网方式,地铁内部通信话音信息可以不用通过市区主基站,不占用主基站资源。

在各车站设置分基站分别接入哈尔滨市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主基站,各地下移动电台及固定电台通过分基站融入市公安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

13—13 通信

在每个地下车站各配置一套多信道无线集群分基站,分基站与市公安局的中心主基站采用无线链路连接。在每个车站出入口地面设置室外天线,经射频电缆连接到站内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与市局指定的地面主基站连通。

3.系统构成

本工程采用无线链路分基站引入方式构建公安无线通信网,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设置分基站。

隧道内无线场强覆盖可采用漏缆覆盖方式,上下行合用一条缆。站厅、设备层、办公区域、人流通道和换乘厅使用比较经济的小天线覆盖,收发合用同一副天线。站台由于形状较规则,宽度较窄,结合隧道的覆盖方式,站台和隧道一并采用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覆盖。

在每个站站外需要架设与市局主基站通信的链路天线和GPS接收天线。

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公安机房分别设置5套公安350M模拟集群无线分基站,分基站配置4个信道机,用于公安话音通信。

扩容市局、地铁分局配置公安指挥调度台和市局网管设备。在派出所、车站警务室设置手持终端和固定台。13..2 消防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地铁消防无线系统是哈尔滨市消防无线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市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联网,以保证地下消防人员与消防指挥中心之间、消防地铁中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无线通信。

(2)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全线、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2.系统组网方案

(1)系统采用800MHz的数字集群系统。

(2)集群交换机由市消防局统一设置在市消防中心,不在本工程范围,本工程主要考虑地下基站设置。全线采用基站+光纤直放站的方式组网。

13—14 通信

(3)扩容消防指挥中心地铁消防调度台和集群、直放站网管。13..3 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功能(1)图像监视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使用本地监控,共享原有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公安专用摄像机资源,可通过终端切换实现现场实时图像的调看。

派出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所管辖区域车站的摄像机图像。

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全线车站的摄像机图像。(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派出所值班员、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键盘进行自动循环或手动切换选择。

(3)录像功能

对站内所有图像进行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小于15天。(4)图像分析功能

根据市公安局需求,在各车站设置至少4路图像视频分析系统,报警时自动弹出相关画面。

2.系统构成

系统由摄像机终端、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录制、控制信号处理、信号传输及网管设备组成。

公安通信设备室设置视频分配器、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高清解码器、视频分析设备、云台控制设备、视频控制设备及录像设备,在公安值班室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及监视器。

系统通过公安专网提供的数字通道接入派出所及地铁公安分局。13..4 公安专网系统 1.系统功能

公安专网系统是为公安轨道分局与派出所及车站警务室提供数据及视频信息传送的网络平台,同时与市公安计算机网络互联进行数据信息交流。

13—15 通信

由于公安部门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该系统的独立性、保密性、安全性。本系统应能传输公安系统的管理、监控信息等数据信息。

2.系统构成

采用IP数据网络,在公安轨道分局、派出所和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IP网络。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接入由1号线一、二、三期在轨道分局设置的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设备设于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设1台以太网交换机,向上联至市公安轨道分局交换机。

接入层设备设于车站公安通信机房,每个车站设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派出所交换机互联。

本工程上下行各敷设一条60芯光缆。

 公用通信系统

1.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开展公用通信运营的需求。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乘客在地下空间进行无线通信联络、拨打公用通信网电话及其它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3.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多种移动通信制式接入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将来业务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相应接口和条件。

4.传输系统(1)传输的信息 ① 无线中继信息 ② 电源网管信息 ③ 无线覆盖设备网管信息 ④ 系统本身所需的相关信息 ⑤ 其他信息(2)传输系统制式

13—16 通信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及数字复用设备。应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对各种传输制式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推荐所采用的传输系统制式。

(3)传输网络组网应安全、可靠,易扩容、升级和维护。(4)系统带宽

根据用户使用的性质及要求提供主、备用信道并预留一定租用的带宽,并具有自动倒换功能。

(5)系统节点通道型式和接口要求

系统各节点应能提供点对点式E1通道、以太网(10/100M Ethernet)等符合相关标准和建议的接口。

(6)系统的容量应考虑扩展的需要,宜预留30%的余量。(7)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网管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能监视、系统管理、配置管理。

(8)系统宜独立敷设光缆,应采用充油、低烟、无卤、阻燃、束管式的铠装光缆,并采用1310nm和1550nm双窗口的单模光纤。光纤的几何尺寸、光学、传输特性应满足ITU-T有关建议。

5.移动电话引入系统

(1)应是诸多射频信号的合成——分配网络。系统应完成的功能为:将各地下车站目前及将来(预留)各运营商的各种移动电话制式的射频信号合路后,再由天馈系统均匀地将能量辐射于需要覆盖的场所,在无线覆盖区域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支持GSM、CDMA、GPRS、3G等制式的信号引入。

(3)无线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区域边缘GSM、CDMA下行信号电平≥-85dBm;

②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办公区域一级标准(10w/cm2),站台、站厅、商场及隧道内达到二级标准(40w/cm2);

③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95%;

④ 同频干扰保护比:C/I(载波/干扰)≥12dB;

⑤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GSM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

13—17 通信

-110dBm/200kHz;

⑥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CDMA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105dBm/1.25MHz;

⑦ 越区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误码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7.电源设备及接地系统

(1)为保证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系统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两路独立、可靠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为:380V±10%。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其配电容量按远期确定。

(3)本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对直流电源需求,优化系统配电方案,考虑设置直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4)本系统接地的技术指标应与运营通信系统的电源及接地一致。接地宜合用运营通信系统的接地箱,连接至直流电源接地、屏蔽接地、保安避雷接地、测试接地、设备金属外壳、室内金属电缆桥架及金属电源保护管等接入本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1Ω。

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及机构设置和定员

1.本线通信用房设在各车站,其用途分为通信设备用房、生产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等。

2.通信用房的设置原则

通信设备机房的位置安排应做到经济合理、尽量远离电力变电所,在技术上应考虑引入方便、控制配线长度和便于维修。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以及电缆的敷设,综合考虑布置并预留通信专业所需的沟槽管洞。

机房地面均布荷载计算标准:设备室600kg/m2,通信电源设备处1000kg/m2。

各种通信用房的面积,均应按远期容量确定。

13—18 通信

通信设备用房内设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机房地板下净空不小于300mm。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8m,门宽度不小于1.2m(双扇向外对开),门高度不小于2.0m。

通信机房防火及其它工艺要求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3.业务技术管理机构定员和行政机构定员应分别单列,以适应将来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动。

 13..1 通信系统维修措施 主要功能

1.应能24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故障告警监视、集中控制和抢修。

2.针对各设备的特性制定维修、巡检、测试方案。13..2 维修工区和车间房屋设置与检修设备配置

以管理体制和定员为设计基础,合理配置通信工区、材料备品室、仪器仪表室、休息室、设备检修室。

13—19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篇2

7月28日,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广播电视国家标准《数字电视系统数据广播技术规范》、《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技术规程》、《地面数字电视传送流复用和接口技术规范》审查会。

审查委员会专家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关于标准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处理情况的介绍,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逐章逐条的审查,并对有关内容提出相应修改意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三项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数据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地面数字电视监测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复用和接口相关技术发展和相关系统开发,促进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意该三项标准通过审查。

论数字广播系统中的光纤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数字广播;光纤;传输

1、光纤数字广播阐述

通过扬声器光纤数字广播系统,光纤数字广播机,集中控制器,双芯光纤,管理软件等。通过麦克风的音频信号输入,AM/FM调谐器和其他音频通过前置放大器在光纤数字广播系统集中控制器,控制数据信号通过计算机串口输出到中央控制器,数字音频信号集中控制器处理,低速数据信号在一芯光纤复用上传到远程光纤广播设备,光纤无线电机器的声音频率信号和低速数据信号分离,放大输出到扬声器的音频信号后,控制命令主要用于控制扬声器该装置的工作。

2、光纤数字广播机的工作原理

光学数字广播是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更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在下图中,主要由光纤传输线路和扬声器切换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所示光学数字广播的机械结构。通过A/D和PCM控制中心编码根据布置成一个纤维与纤维的寻呼机不同时隙上载的光模块的数字音频信号和低速数据信号,所述光模块接收所述转换后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后,可被接收标准TTL逻辑电平的信号时,FPGA出这些信号的帧同步码中,音频信号和低速数据信号流正确地整理出来,它被称为TDM技术,时间被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时间间隔,传送时间和分配在不同的时隙最亮的信号,相互以实现分离的,互不干扰的目的。由定时高保真音频编码解码器电路,其执行数字音频流的接收处理被发送的音频信号,并在A/D转换成模拟双声道高保真输出到功率放大电路的音频信号,然后通过继电器或类似物开关组切换到广播的音频信号,以各扬声器输出,低速数据信号发送到微控制器,其中,每个扬声器被切换广播,为了管理区域无线电微控制器。

3、光纤数字广播系统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

(1)本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收费站亭,公路隧道,广场,地铁,校园等地方。这些明显的优点在光纤数字广播系统中使它得到更多使用者的一致青睐,应用广泛。

(2)此应用程序有助于控制流量,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简化网络管理,减少设备投资。

(3)和高稳定性。网络系统自愈环可自动恢复故障。

(4)每个光纤数字广播机根据需要多个扬声器,可分为寄存器可以被编程,固定广播系统点。

(5)先进性。利用现有的最先进的光纤和数字技术。

(6)模块。根据需求灵活组合和扩充系统的功能。

4、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一)广播电视网络传输

目前,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迅速发展中光纤通信是有线网络的基础。光纤传输技术系统的宽频带传输,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强,串扰少,容量大和耐腐蚀性能,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城市最可靠的数字电视和数据传输链路。电视台控制室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发射信号或基本上选择使用光纤技术、光网络传输技术通过电视和广播信号,只有通过微波中继传输方法的变化,在过去也消除由于微波中继,同时确保信号的可靠性。

(二)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双向转换

广播和电视网络,基于HFC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传统的HFC网络主要是电缆传输的业务,所以它是单边下行广播传输方式。在人力资源方面广播的最大特点是同轴电缆已进入千家万户。同轴电缆的工作频率可以达到1GHz,随着国家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了,会有更多的频率资源空出来用于数据通信,并与Hzp频带承载比特数的增加带来技术发展的调制。广播和电视网络提供宽带接入,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HFC网络双向转换。广播和电视广播业务是传统的单向交通之一,传统的HFC网络是一个树状的点对点网络结构。5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一)超大容量的WDM系统

电的时分复用这一系统所具备的扩展容量的潜力已不大,但是光纤200nm的可用宽带资源却只利用了不足l%,而另外99%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如果把多个发送的波长适当的错开光源信号并在一极的光纤上进行传送就可以使光纤所传输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这就使利用波分复用的主要思路,利用该思路的好处主要是:第一,能够使光纤具备的巨大的宽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可以使容量迅速地扩大到几倍甚至上百倍;第二,在大容量信息的长途传输过程中能够节约大量的光纤以及再生器,进而使传输的成本大大降低;第三,和信号速率以及电调制的方式无关,这也是引进宽带新业务的一种比较便捷的手段;第四。通过WDM网络可以实现网络交换以及恢复有望实现的具备高度生存性的、透明的光联网。

(二)朝着超高速系统方向发展

从电信事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传输速率的提升与网络容量需求一直存在着矛盾,传统的光纤通信发展均是依据电的时分复用来进行的,传输速率没增加四倍,每比特的传输成本就会下降30%至40%,所以高比特率系统经济效益大体上是按照指数规律来增长的,同时这也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光纤通信系统具备的传输速率持续在增加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商用系统的传输速率已经由原来的45Mbps快速增加至了现在的l0Gbps,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其传输速率增加2000倍,相对同期的微电子技术集成度的增加速度还要快很多。

5、结束语

广播新媒体系统技术分析与建议 篇4

广播新媒体系统技术分析与建议

中国报告网

出版时间:2013年

中国报告网—中国领先行业市场调研机构http:///

正文现有系统分析

传统广播播出系统以音频为基本业务元素,实现广播节目从制作、播出、传输和发射的完整业务流程,而广播制播网则主要贯穿于其中的制作与播出环节。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 指出,目前传统广播制播网系统运行已有 10 年,其设计理念与功能定位仅满足多年前传统广播业务的制播需求。现有制播网各系统采用封闭式的系统构架,缺乏统一的系统接入规范,各系统当前的“孤岛”模 式使系统之间资源的调度与共享困难,因此无法针对不同业务形态、不同风格、不同需求的内容生产提供差异化支持。未来广播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互动 性,体现在节目与听众、听众与听众、听众与线下活动等多个层面。而目前制播网系统缺乏对点对点、双向互动型分发模式的支持,这已成为阻碍广播新媒体业务发 展的瓶颈。2 发展建议

从架构、流程、管理等方面来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全新的广播制播体系,以实现对下一代广播应用与发展的全面支持。下一代广播制播网将实现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制播流程,主要需实现以下目标 :010-86825716400-007-6266

1.实现全媒体支持,可对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全媒体素材进行采集与加工。2.实现软件工作流的制作方式,让广播节目的生产人员便捷地完成节目内容的制、编、审。010-86825716400-007-6266

3.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业务逻辑调度组合,输出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质量的节目内容。

4.实现多媒介支持,可将节目内容通过传统广播、网站、移动媒体、数字广播等立体化渠道播发出去。010-86825716400-007-6266

5.实现双向互动,可采集与处理用户的查询与反馈信息。

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广播新媒体行业调研

广播新媒体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广播新媒体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广播新媒体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广播新媒体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广播新媒体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 & Info Consulting Lt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sight & 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 company mainly provides enterprise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port, data product and solution on industri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alysis, market survey, etc.核心理念(Core Values)

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和谐发展>>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the Corporation:Onlyinnovation enables the Corporati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Refinement>>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he Corporation:Only fine productscan achieve ultimate acceptance of the market and facilitate sustainable 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r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Development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society,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employees is required to fully exhibit the Corporation’s vitality.业务领域(Scope of Business)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篇5

1.1 广播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商业广播先后在美、苏、英、德、法、中等国开播,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广播作为重要的传媒工具,受到各国的重视。广播无后经历了中波调幅、短波调幅、调频、调频立体声几个阶段,表1罗列了部分国家的广播发展情况。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的广播发展情况

中波短波调频调频立体声美国19421941/苏联1922192919461960英国192319381955/法国1923193619501954德国1923192919491958中国1923193419741979日本1925193519571969

1.2 调幅广播的优势

尽管调幅广播的带宽只有9kHz或10kHz,音质无法与调频立体声相比,但是由于调幅广播发展时间最久,全球标准统一,在任何地方购买的收音机在全球各地都能使用,接收工具简单,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室内、外的便携接收与车、船中的移动接收。因此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广播媒体。

短波国际广播则由于在国际交往中的极端重要性与最适合对象为财力处于中下层的听众,所以各国仍继续大量投资支持短波业务。

今天,世界上有160多家国际广播电台在进行着无形的“星球大战”。美国之音(VOA)的一项研究甚至认为:未来40年没有其它媒体能以相同的优点替代。据统计,全世界现在已有3333座短波发射台,12590府中波发射台,25亿台调幅收音机,其中7亿台可收短波广播。

1.3 DRM的产生

由于调制广播的竞争,音、视频数字化的发展,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和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数字化浪潮,使许多广播机构认识到,调幅广播必须数字化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环境,纷纷开始了数字调幅广播的试验。

(本网网收集整理)

德国电信(DT)从1994年11月开始进行数字中被广播的试验。法国汤姆喀斯特(Thomcast)公司则从1995年起斥巨资进行数字调幅广播系统的开发,并从6月起演示了它的天波(SKYWANE)系统,到4月,研制中的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已至少有6个。

1994年,电联曾要求各成员国提出数字系统的建议,并建议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集团以评估不同的方案,最终提出单一的建议由电联推荐各国使用,由此诞生了DRM。DRM的全称是Digital Radio Mondiale,其中Mondiale为法文,即“世界数字广播”集团(Consortium)。DRM于193月在中国广州宣告成立。到2月,DRM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正式会员(Full members)47个,和非正式会员(Associate members)25个。

1.4 国内外数字调幅广播技术发展情况

目前,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均研制了DRM接收设备,这些接收设备更接近于专业接收设备,主要采用计算机插板方式,绝大多数的解调、解码工作均由基于DSP和计算机CPU的软件完成,它们具有便于软件更新,可以方便适应不同标准和新业务,便于在线测试,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分析工具等优点。同时具有体积大(一般需计算机,也有较小的),功耗大(普通干电池无法满足工作),不兼容原有设备等缺点。客观地讲,这些设备只能算作实验性质的设备,不具备投放市场的能力。

我国在数字广播领域与国际完全同步(DRM集团在我国成立足以说明),国内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水平与国外产品没有明显珠差距。

图2

1.5 DRM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DRM系统已基本成熟,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但是,一项新技术能否在全球推广,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与可行性虽是前提,却远非决定因素,市场条件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十分关键。历史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DRM也把实施问题看作为严重挑战,还把影响国家或地区一级启动新技术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技术变更的步伐;②进口或出口控制;③市场成熟性;④财富或个人可支配的收入(PDI);⑤法规;⑥消费者是否是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为使DRM取得成功,需要处理好三个关键性因素,即广播机构/网络运行者、接收机制造商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以下的实话依赖关系表(见表2)。

表2 实施依赖关系表

参与者依赖性关键推动者广播机构/网络运行者接收机可用性听众市场频谱可用性

法规协议

发射机可用性接收机制制造商内容可用性听众市场低知识产权费用

市场规模

广播机构签约承担义务

芯片组可用性听众接收机可用性内容可用性信息的需要

接收机的费用

明确的独特销售点

1.6 DRAM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AM广播的大国,新世纪开始实话的西部创新工程还将进一步扩大AM广播的规模,提高广播覆盖率与改变边远地区空中秩序。

年的广州会议已注意到了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容易由调频(FM)广播覆盖(注:中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大致相当,比美国本土大200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小的浙江省相当于比、荷、丹三国的总和,新疆则相当于三个欧洲大国德、法、西的总和),因而数字调幅广播具有很大的市场。由于许多重要的国际广播机构一直积极参与DRM的活动,今后这些机构很可能较早地开始数字化的短波国际广播,从而使他们的国际广播效果大大改善与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篇6

XXXXX公司

XXX同志XXX年参加工作,现任XXXXX技术部副主任。该同志任职以来,踏实工作,务实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同志勤于学习,业务能力突出。自学了广电节目制作、播控技术等专业理论著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活动,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结合工作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其中,《XXXX》荣获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XXXX》在黑龙江省建设者刊物上发表。

该同志爱岗敬业,工作作风扎实。始终奋战在技术维护工作的最前沿,全程参与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线路的升级改造工作,率领技术人员成功完成了机房适配器到IPQAM调制器的升级改造任务,今年十一期间,坚守在一线为用户答疑惑,密切关注信号传输情况,保证了BOSS系统的正常运行。

该同志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始终把安全播出放在工作首位,认真做好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并能根据季节﹑天气特点,有针对性制定维护计划,严格按照安全播出规程和技术维护规程操作,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了各项设备高指标、低故障率运行。

该同志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在单位引进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硬盘播出系统期间,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全面分析研究设备性能、指标和操控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了新系统的操作技巧,总结出了一系列快捷、简便的实用方法,在系统内加以推广,大大提高了采、编、播的工作效率。

该同志具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参与制定了公司《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制度,在科室内推行了技术包保责任制,将技术维护工作分块量化,包保负责技术维护工作,做到了管理到位,维护到位,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技术维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篇7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接口安全传输数字内容时所需遵照的规范,为有保护需求的数字内容在数字设备间安全传输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实现方案。

本部分确立了一个用于消费电子数字设备间安全传输数字内容的内容保护系统框架,适用于消费电子数字设备,其他数字设备也可参照使用。

本部分适用的数字设备接口包括DisplayPort接口、H D M I接口、D T V-C I接口、D V I接口、I E E E 1 3 9 4接口、U S B接口以及其他数据接口。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描述

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 (Content Protection System for Digital Interface, DICP) 组成

一个DICP应包含一个DICP发送端、一个或多个DICP接收端、零个或多个DICP转发器。本部分描述的DICP规定了数字内容在DICP发送端和DICP接收端之间传输时传输参与各方所需完成的一组操作。

当传输的数字内容无需保密时,数字内容直接在D I C P设备间传输。

当传输的数字内容需要保密时,应首先执行认证过程,认证过程包括D I C P设备中识别管理单元与设备自身D I C P接口间的认证以及直接相连的两个D I C P接口间的认证。认证完成后,在直接相连的两个D I C P接口间加密传送数字内容。同时,D I C P必须能随时通过C R L更新来维护系统的完整性,把被吊销的设备和接口排除在系统之外。D I C P连接拓扑结构见图1。

注1:在接口和本地识别管理单元之间,也需要执行认证协议,该协议参考本标准中接口之间的认证协议。

注2:如果在接口和本地识别管理单元之间使用本标准规定的安全传输技术,可以去掉接口和本地识别管理单元具有物理安全传输信道的假设,这部分内容不属于本标准的范围。

认证机制

认证机制包括:协商流程、认证过程、信息收集和密钥激活四个过程。

(1) 协商流程

认证过程以协商流程开始,协商本次传输使用的认证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加/解密算法。

当满足本标准5.3.3.1a) 所述条件时,执行如下协商流程:

a.如果协商流程由内容发送方接口 (以下简称源接口)触发 (见标准5.4中b) 3) 步) ,则源接口向内容接收方接口(以下简称目的接口) 发送消息Mes1_Consult,内容如下:

DICP标志||协商标志||第1轮消息标志

b.如果协商流程由目的接口触发 (见标准5.4中c) 5)步) ,或者目的接口接收到源接口发送的协商请求消息M e s 1_C o n s u l t,则目的接口发送消息M e s 2_C o n s u l t,内容如下:

DICP标志||协商标志||第2轮消息标志||接口能力列表

其中,接口能力列表包含以下内容:

认证方式||传播方式||所能支持的加密算法接口能力列表字段说明:

认证方式:单向认证和/或双向认证;

传播方式:单播和/或广播;

加密算法:流密码算法和/或A E S-C C M算法。

c.源接口接收到目的接口的协商消息Mes2_Consult后,根据Mes2_Consult中的目的接口能力列表、本地能力信息以及已确定的传播方式,根据标准中规则生成协商结果。

(2) 认证过程

协商流程结束后即触发认证机制,认证机制是认证过程的核心。本条规定了认证机制所依赖的公钥证书体系及认证机制的实现。

信任模型:D I C P中采用的公钥证书体系信任模型见图2所示。该模型具有唯一的根C A(即D I C P根C A),使用二级C A的P K I结构,由根C A给每一个二级C A签发证书,再由相应得二级C A签发D I C P设备证书或D I C P接口证书。

D I C P中规定了可以使用的两种认证方式—双向认证和单向认证。

双向认证中,参与通信的双方应互相鉴别对方身份的合法性,并在鉴别通过后在双方之间建立新的共享密钥。

单向认证中,只需通信一方鉴别通信另一方身份的合法性,不必做相反方向的身份合法性验证,并在鉴别通过后在双方之间建立新的共享密钥。

(3)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由D I C P发送端接口发起,收集该接口下游连接的所有激活的D I C P设备的连接拓扑信息及设备信息。连接拓扑信息包括连接数量L C和连接深度L D。单播和广播具有不同的信息收集过程。

(4)密钥激活

密钥激活过程使用认证后建立的主密钥生成加密密钥和完整性校验密钥。根据传播信道的不同分为单播信道密钥激活和广播信道密钥激活。

安全传输

传输双方接口在检测到本地ISI0、ISI1和ISI2同时为0时,根据协商的加密算法执行安全传输。

安全传输过程中使用加密密钥以及完整性密钥,完成有保护需求的数字内容的保密传输,以及和该数字内容相关的保护标志及控制信息的完整传输;同时定期更新加密密钥以及完整性密钥。

本标准分别以A E S-C C M算法和流密码算法为例说明D I C P安全传输过程。

系统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D I C P应保证系统中所有的D I C P设备、D I C P接口都是合法的。D I C P授权组织将非法的D I C P设备持有证书的标识ID放入C R L中,同时将非法的D I C P接口持有证书的标识I D放入C R L中,并定期组织签发C R L。

任何能够接入D I C P系统的D I C P设备必须支持C R L存储和更新功能。

注1:D I C P设备的合法性由D I C P设备中识别管理单元所持证书的合法性来标识。

注2:CRL只考虑DICP设备证书和DICP接口证书的吊销问题,D I C P根CA证书和二级CA证书的吊销不在本部分范围之内。

注3:DICP中的CRL可以由DICP根CA直接签发,也可以由具有相应授权的二级C A签发。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日期:2010-01-20

实施日期:2010-03-01

归口单位: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

定价:92元

本标准已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出版,有需要的读者请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标准信息网络服务中心联系。

浅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遥控系统;监控;调度;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也大大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电力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何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水平也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电力调度自动化概述

1.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在电力系统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期,最早是为了解决电网在工作中很难控制的一些问题,在那个阶段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系统信号进行及时的控制,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接点遥控或者是其他装置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对电网频率予以适当的调整和控制。通常我们所说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通常就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其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体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保证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上的电力供应。

2.电力调度自动化分析。在很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研究之后,相关人员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中,要想有效的提高电力调度控制和管理的工作质量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只有这项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才能更好的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电网的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电力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节能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行业的发展就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电力调度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通常所指的电力调度是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以计算机作技术作为主要的依托,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条件,将电力调度作为调度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它的运行方式也是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

(1)信息采集与命令系统。该系统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出现也是当今系统发展过程中一个刚刚起步的时期,在运行的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电厂、发电终端以及相关的设备对运行中相关的信息予以有效的整理,这样就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计算机集控平台,从而可以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远程控制。

(2)信息传输环节。信息传输是整个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在过去的信息传输工作中,因为信息传输技术的不科学而引发了许多的工作控制失误,给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电磁波通信等新方式的产生,信息传输控制工作逐渐得到改善与优化,为整个电网调度系统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指导基础。

(3)信息收集、处理和控制环节。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从技术标准、管理策略方面入手,为实现对整个电网进行监测和控制功能,需要在工作中收集分散在各个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实时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及时的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将结构显示给调度员,产生相关的系统控制方法。

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1.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司和工业用户。

2.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3.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三、自动化系统技术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网络分布也越来越广。电力系统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传统的人工抄表、监测技术已经不再满足目前日益发达的电力系统现状。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对在系统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录与处理,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电力系统应用互联现状

目前,我国应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CC一2000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它由部分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合作而成,充分利用了标准化技术为软件提供接口,此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实时数据采集的方式,在不同的服务器分布相对的应用功能,即使在某一区域发生故障,也不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体现出更多的成熟的特点,开始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中。SD一6000~量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支持平台,具有较大屏幕与调度自动拨号功能,在信息的传递时具有高实时性与超高质量的人机界面,是目前国内相对先进的的EMS系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已经得到应用。OPEN一2000,量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监控与数据采集功能、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功能等软件,把调度与管理等应用于一体,具有开放型与分布式的特点,适合于省高调等新一代管理系统。此系统维护方便,已经在我国部分的市调项目上得以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模块化与分布式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2.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六、结语

电力企业逐渐涌入了市场化的发展大潮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和竞争者都在实际的工作中引入了调度自动化系统,这样就可以对信息进行查询等操作,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述[J].科技信息,2010(23).

[2]吴吴琛.探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Ⅲ.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上一篇:我有一个好习惯的演讲稿下一篇:法制安全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