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系统

2024-10-09

应急广播系统(精选12篇)

应急广播系统 篇1

摘要:2014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03”6.5级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迅速搭建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这也是国家应急广播的呼号在芦山地震后的第二次使用。本文从当时的工作实际出发, 通过对灾区电台播出环境勘察、技术系统搭建、设备器材的使用等方面介绍了应急广播的技术工作, 希望能从我台第一次参与的应急广播工作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应急广播,地震灾区,技术系统

0引言

应急广播是通过传统广播、移动多媒广播系统及其备份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政府或地区的授权人可以通过广播应急系统向公众通报紧急事件和应对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 利用广播传播应急信息是世界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应急广播, 先后投入大量资金, 分别建立了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反应快速的广播应急系统。近年来, 在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 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舆论引导、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充分证明了在每一次自然灾害中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信息传输平台就是广播。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迅速搭建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这也是国家应急广播的呼号在芦山地震后第二次使用。云南广播电视台 (以下简称“我台”) 高度重视在龙头山镇搭建国家应急广播的工作, 迅速组建应急技术组, 赴灾区开展应急电台搭建及维护的技术工作。

1技术准备工作

1.1应急广播技术预案

我台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应急广播的研究探索工作, 并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我台与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决定在灾区建立应急广播电台, 并根据灾区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节目预案。

根据预案, 我们准备了相关设备器材, 并做好冗余备份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替换准备方案, 准备在灾区震中龙头山镇搭建应急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以及临时采编中心。

1.2技术设备的选择

根据技术方案, 我们所携带的主用设备器材如表1所示, 用于搭建应急电台直播系统、发射系统、扩声系统和临时采编中心。另外, 所有设备在出发前均进行了相关检测, 并对关键设备进行了冗余备份。

2技术系统搭建

2.1现场查勘

到达灾区后, 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将应急电台架设在震中龙头山镇, 该镇位于当地龙泉河沿岸, 四面环山, 是一个槽状地形, 如图1所示。在考察了地形地貌、供电、发射、安置点位置后, 我们决定将应急电台发射系统安置于龙泉中学一幢三层教学楼的屋顶。该教学楼在地震后损毁严重, 已成为危楼, 墙体开裂、玻璃破损, 房间内部分书柜、课桌倾倒, 住建部门已将其定为“不能使用!”, 但河谷两岸没有合适的制高点, 该教学楼相比其它楼房损毁情况还相对较轻, 并且紧挨部队营区和龙头山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灰街子安置点, 另外该区域供电、网络服务比较便利, 考虑到这些情况, 我们还是做出了上述选址决定,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 为保障人员、设备安全, 我们的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被设置于楼下小操场内, 1k W调频发射机安装在三楼办公室, 发射频率定为FM98.6MHz。

整个应急电台由当地应急供电部门专线和我们的自备发电机供电, 由移动、电信应急通信部门提供宽带、4G网络和电话服务。

2.2技术系统搭建

技术系统的构成图如图2所示。信号源包括卫星信号、后方我台总控信号、CD播放机、工作站和电话耦合器, 和调音台一起构成直播系统;播出信号分别送至扩声系统和调频发射系统, 扩声系统主要针对周边安置点、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个人收音机和村级收扩系统则接受发射系统的调频波。

2.2.1直播系统

1.信号源

卫星信号采用ku波段卫星接收系统来提供, 其天线尺寸小, 轻便, 结构简单, 安装方便, 但易受雨衰影响;Access网络信号传输系统提供我台播控中心调度的后方信号, 其音质好, 节目源丰富、灵活, 但其传输途径依赖网络, 在灾后的应急网络服务下, 容易出现中断故障。因此, 卫星信号和后方信号互为有效的备份和补充。

后方信号由我台播控中心音频矩阵调度, 能提供台内所有频率的节目, 以及所有的卫星节目和后方直播间的节目, 内容丰富、切换灵活, 如遇特殊情况, 可将前方直播间直接跳开, 由后方的备用直播间来进行直播。

音频工作站和CD机播放临时采编中心以及台内制作的各类节目;电话耦合器则方便嘉宾、记者连线;话筒提供给现场主持人和嘉宾, 考虑到帐篷直播现场嘈杂、易受干扰的环境, 应选用指向性较强的动圈话筒。

2.调音台

调音台我们选用YAMAHA MPG124c, 能为直播系统提供12个输入通道和4个辅助通道, 其电声指标较好、结构简单、调控方便, 并且重量轻、体积小, 十分适合应急电台的播出使用。

2.2.2扩声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台扩声功率放大器、四只室外音柱和相关线材 (具体型号参见表1) 。四只音柱分为东、西面两组, 分别由两台功率放大器驱动, 东面指向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西面指向灰街子安置点。室外音柱已具有防雨、防尘特点, 安装时, 一定要选择安全、稳固的地方, 并将其可靠固定, 防止余震造成其松动、滑落。

2.2.3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由一台1k W调频发射机、一副单偶极子垂直极化天线和50Ω馈线组成, 天线位于屋顶, 发射机位于顶楼办公室以尽量缩短馈线敷设。如前文所述, 龙头山镇属于河谷槽状地形, 绝大部分地域位于应急电台东面, 如图1所示。选用垂直极化单偶极子天线, 既满足了方向性、场强的要求, 又实现了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的期望, 安装时须注意接口处的防水。在实测了各点场强后 (表2) , 调频发射机发射功率定于500W, 要考虑覆盖效果, 又要尽量减小功率, 为应急供电系统减负。系统运行过程中, 注意关注反射功率、驻波比和接头、法兰盘温度。

而作为接收端, 我们携带了500台收音机到灾区进行分发, 另外还与各受灾群众安置点协调, 让他们的村级收扩系统也来接收我们的应急电台调频98.6MHz的节目, 并用大喇叭进行播放, 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应急电台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在灾区分发使用的收音机应尽量选择体积小、电池续航能力强以及带有手摇发电功能的收音机, 以满足灾区的特殊使用要求。

3技术保障工作

应急电台播出期间, 当地一直余震不断, 前期干燥炎热, 加上直升机起落造成扬尘严重, 而后期又持续降雨, 当地应急供电和应急通信服务也是时断时续, 这些都给我们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保障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安全问题, 面对持续不断的余震, 我们屋顶的天线、音柱和顶层的发射机在安装时都要尽可能稳固、牢靠, 避免松动、摇晃甚至倾倒;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要远离危险物、防止余震时被压;所有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 听从指挥, 避免发生危险。

其次是设备的防护和保障, 面对多变的天气、环境影响, 我们的设备一定要做好防水、防尘和散热措施, 配备相应防护器材, 屋顶的天线在做好防水处理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雷保护, 平时工作中, 定时对所有设备进行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故障, 尽量选用抗压、防磨、抗干扰的线缆, 多准备各种规格的转接头以满足不同型号外来设备的接入。

然后是供电和网络问题, 灾后应急供电经常发生中断, 电压和频率也不稳定, 相关电力保护措施不完善, 并且设备用电和生活用电往往分不开, 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对电力负荷进行控制, 以免过电流引发线路过热着火或者跳闸, 关键设备要配备UPS。在使用自备发电机供电时, 一定要将外供电线路断开, 防止反送电, 同时也要避免发电机过负荷, 另外还要注意节省当时艰苦条件下宝贵的燃油。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的供电线路都是由当地应急供电小组临时敷设, 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电路安全, 防止短路、漏电和误操作造成人员触电。网络中断后要及时切换至备用通信线路, 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完善应急操作流程, 避免节目中断。

4总结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 我们快速响应, 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震中架设应急广播工作平台, 对灾后的稳定受灾群众、通报灾情、人员调度、信息发布工作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得到了灾区各部门、群众的赞扬和支持。从技术方面, 本次应急广播工作对我们的技术设备、队伍水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整个平台包括直播系统、播出系统和发射系统, 涉及面较广, 我们的设备都考虑小型化、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兼容性强、操作简便, 从使用下来的情况看, 都满足了灾区各方面的要求;但是, 因为之前没有类似应急广播工作的经验, 使得我们所准备的设备显得较为零散, 不便于运送、投放和集成, 机动性、整体性不强, 相比其他救灾部门, 比如消防、武警和移动通信等专业化的应急部队, 都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专业车载平台, 机动性强、整合度高、功能强大、适应性好,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次鲁甸抗震救灾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继庐山后的第二次播出, 希望这次的工作能为将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提供更多的积累和经验, 推动相关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1.

[2]云南省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10.

应急广播系统 篇2

发布时间:2006.10.12 10: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

目前,我国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当城市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重大紧急事件时,需要政府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迅速应对;当群众发出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抢劫伤害等各种紧急报警,或请求水、电、气抢修等各类生产、生活求助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响应,妥善处理,或提供相应救援服务。通过建立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以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内外厂商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其中亚奥数码公司提出的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选择。

1、现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一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例如,我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又例如广州市、扬州市、上海市等应急联动系统等均已相继建成,正发挥着巨大作用。除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之外,有的城市还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例如广州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或者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例如北京市政府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但是,无庸讳言,由于行政体制、模式选择、设计思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系统也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应急联动系统接到大量非紧急事件,占用线路,浪费接警、处警资源。据统计,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每天所接的近4000个电话当中,有效的应急求助电话只有大约10%。其它90%的无效电话中,除了骚扰电话之外,就是市民将不属于应急联动系统受理范围内的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投诉、旅游服务投诉、办证业务咨询等)当成应急受理的内容,导致的电话误拨。

(2)市民一般性求助因为不属于紧急事件,往往得不到应急联动系统的响应,所投诉的各类问题未能转达相应政府部门受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政府执政为民、服务市民、方便群众的形象。

(3)电子地图、城市公共数据库等资源无法在应急系统、非应急系统或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联动,并导致重复建设、各自为政、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的现象。

(4)由于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的政府部门之间的脱节,应急部门往往难以得到“非应急”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料、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配合、协调及跟进。应急事件处理完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受灾人员的帮助救济、善后处理、灾后重建,或者对事故原因调查、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罚、限期整改、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制定及检查落实等后续工作不能与应急部门进行有效衔接,及时开展。另一方面,市民向政府信访部门投诉的某些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使矛盾不断升级,问题急剧恶化,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聚众闹事、破坏公共秩序等等紧急事件。应急处置力量由于事先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通告和预警,没有在矛盾激化前就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导致贻误了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及时派出警力进行现场控制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有利时机。

2、解决现存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于解决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基于政府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执政理念,基于探索和建立一种崭新的机制,使它既能应对城市发生的各种不测灾害和突发事件,又能解决公众的紧急救援和非紧急求助,还能受理市民的各种投诉或咨询,切实解决他们的诉求和困惑,我们在原来的“城市应急联动”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

所谓“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就是在一个城市中,通过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公安110,消防119,急救120,交警122)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应急联动”概念对应美国的“911”。在我国最常见的“应急联动”载体形式就是“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三警合一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等。

所谓“非应急联动”,就是将应急联动的“集中接警,统一处警,分工协作,联合行动”的理念和机制运用到非应急领域,实现非应急部门(政府各个局办)之间的高效联动,有效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各类非紧急事件。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真实或虚拟的)联席办公,集中接入,统一受理的方式,通过共享信息、流程控制、监督反馈等手段,实现部门之间的便捷沟通,高效协调,密切配合,联合行动,达到响应非紧急求助及高效解决各种投诉问题的目的。“非应急联动”概念对应美国的“311”。在我国最常见的 “非应急联动”的载体形式就是“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或者“政府综合投诉处理中心”等。非应急联动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就是在应急联动和非应急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联动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联接,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力量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的协同与联动,以共同应对和协调解决各种尤其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紧急或非紧急的事件和问题。

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解决方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别实现“应急联动”和“非应急联动”,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之上,实现“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

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的组织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应急联动中心通过对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其它应急或救援力量、专业救灾机构的指挥和调度,实现多方应急联动。非应急联动中心通过对司法局、环保局、市政局、信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供电局、自来水公司等城市公共事业机构、单位的指派和监督,实现多方非应急联动。应急联动中心和非应急联动中心均接受指挥决策中心的统一领导和集中指挥,并通过其相互协调机制实现多方的应急力量与非应急部门的一体化联动。

3、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相比,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实现在应急与非应急系统之间的来电转接及事件转办功能

在接警阶段,接警人员可以将来电直接在应急系统和非应急系统之间进行相互切换,实现转接功能;在处警阶段,处警人员可以把事件在应急系统和非应急系统之间相互移交,实现转办功能。例如,如果应急联动系统的接警员判断所打入的电话属于非紧急的事件,则将其直接转入非应急系统处理,既避免了对应急资源的占用和浪费,又使非紧急事件也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受理。反之,如果非应急联动系统的接听人员判断所打入的电话属于紧急事件,则将其直接转入应急联动系统,以便应急机构及时出警加以解决,避免贻误最佳的处置时机。

(2)处理流程的相互切换功能

在启动了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或非应急处理流程之后,人们还可以根据事态的进展情况和紧急程度,将其在这两种处理流程之间进行相互切换。因为紧急事件会随着应急力量的处置进展而逐渐得到缓解,变成非紧急事件,应急力量就可以逐步退出甚至结束处置,而将事件移交给非应急部门跟进,启动非应急处理流程加以解决。反之,原来非紧急的事件在处理过程中有可能由于矛盾的激化或其它因素的变化而迅速升级为紧急事件,需要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及时派出应急力量加以防范、控制及处置。

(3)大联动功能

能够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即所谓“大联动”。对于有些复杂的事件,仅由应急机构无法处理,仅由非应急机构也无法处理,需要应急机构和非应急机构的同时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处理。“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机制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有效解决方案。

(4)系统分别实现应急体系与非应急体系的特服号码的一体化

对于应急体系,实现公安

110、消防119、急救120、交警122的特服号码一体化,并以110作为应急体系的代表号码,对应美国的911。公众只要拨打110或者其它任何一个特服号码,都可以得到其中一种或多种应急处置力量的响应。对于非应急体系,以市长热线“12345”整合政府的信访、环保、司法、市政、卫生、工商等政府部门以及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机构的面向公众投诉、咨询和服务的各种号码资源,实现123XX的特服号码一体化,并以12345作为非应急体系的代表号码,对应美国的311。

(5)系统在终端、网络、服务、业务四个层次上分别实现融合共通

终端融合:通过有线固定网与无线移动网融合通信技术(FMC技术),终端层将有线电话、移动电话、PDA、PC、智能手机、对讲机等等一系列固定与移动终端融合在一起,使市民可以通过社会上任何的终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得到帮助。系统能够将有线电话、无线对讲、移动电话、Internet、PDA、MMS、传真等各种通讯手段无缝融合在一起,实现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传输等多媒体通信,满足未来通讯发展的需求。

网络融合:网络的融合是应急与非应急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网络层将PSTN、GSM、GPRS、CDMA、WI-FI、ADSL/ISDN、350兆/800兆无线集群等等一系列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在一起,使各种终端的消息能够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

服务融合:服务融合是建立在网络融合基础之上的融合。依托网络层的统一协议,开发出各种基础平台服务,使之模块化和平台化,可以组合成各种应急与非应急相关业务。这些服务包括:CTI、GIS、GPS、IVR、录音、传真、无线调度、短信、查询、统计、监控等等。

业务融合:实现业务融合是最终目的,一体化系统融合了应急业务(110、119、120、122、反恐、防疫、防洪、防灾等等)和非应急业务(12345、123XX、社区服务、农业服务等等)。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依托业务层和网络层可以组合成符合需求的业务。因为服务层采用了统一的协议,应急业务与非应急业务之间可以实现无缝融合。

(6)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及共享机制实现应急与非应急资源的一体化,并且通过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这些资源包括电子地图、城市基础信息库、政务综合数据库、专业知识库、应急预案库、应用软件、专家座席等。这些资源既能满足应急系统之需,又能为非应急系统所用。在异构数据互联及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的支持下,一体化联动系统能够按需连接多个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调度”和“信息联动”,有效地提高系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应急指挥及非应急处理的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4、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的优势和效益

(1)提升解决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综合能力

利用安全监控和社区监控提高城市的预警能力,共享应急与非应急的各类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非紧急事件恶化、扩大、升级之前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化解矛盾,防止转化为紧急事件。

求助者在紧急状态下,只要呼叫110,119,120,122中的任一号码,就能得到准确的紧急救助服务。同时可以过滤重复报警,避免重复出警,减少警力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紧急救助的准备性、及时性,方便了群众,还能大幅度提高对各类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和实施紧急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建立了顺畅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城市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应急部门和非应急部门的联合行动机制,第一个接到指令的处警员发起其他部门的联合救助,使求救者同时获得所需要的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和机构的全方位救助,从而减少城市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优化资源,兼顾急缓,各得其所

能够实现应急系统与非应急系统之间的语音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及资源共享,并通过相应的协同机制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的横向联动,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优化整合、科学分配和合理调度应急及非应急资源,使得各种紧急与非紧急事件都能在恰当的时间内,得到恰当的资源以恰当的方式予以恰当的处理。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的出警,从而降低系统的运营费用和政府处置事件的总体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证政府对市民的报警响应及时、投诉受理高效、求助服务到位、咨询答复满意。

(3)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行成本

目前我国各类应急与非应急的特服号码繁多,各类政府部门呼叫中心和因事而建的指挥通信中心大量重复投资建设。通过建立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系统能够整合社会的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政府的公共服务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4)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安宁社会的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政府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了解民情的沟通平台、服务平台,是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通过政府各部门应急及非应急热线电话的集中接听,统一受理,实现跨部门、跨辖区、不同警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减少相互推诿现象,加快了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政府管理城市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5、亚奥数码的综合优势

全国500强企业——北京北辰集团在建设、经营亚运村之后,深感城市信息化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对于办好亚运会、奥运村的极端重要性,在1995年投资成立了亚奥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城市信息化及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产业。亚奥数码一直从事119消防指挥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及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参与了应急联动体系标准的制订;参与编著了国内第一本城市应急联动专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

亚奥数码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与非应急系统核心软/硬件产品。包括“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项目)、AO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国家重点新产品)、“YA21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国家级火炬计划)、“YA-61公安、消防、交通接处警系统”(全国首创,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广西计算机应用推广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这些系统价格便宜,功能实用,性能稳定,已经成功应用于江西赣州公安局、广东中山公安局、柳州市政府、山东威海等全国300多家县级城市的有关系统建设中,打破了几年前这一领域被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产业,亚奥数码具有以下优势:

(1)产品齐全、技术全面,涵盖了应急联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在硬件方面,亚奥数码拥有程控数字调度机、局用交换机、用户交换机、视频编解码器、智能数据采集器、视频服务器等产品。在软件方面,自主研发了接处警软件、CTI中间件、IVR中间件、录音系统、无线调度、GIS/GPS应用系统、短信服务器、传真服务器、视频监控等应用软件及中间件。

通过与华为、中兴等国内厂家合作,使我们提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实现了硬件国产化,可以满足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另外,亚奥数码公司与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厂商一直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在2005年8月份合作共建了“南宁-西门子创新通信技术试验网络基地”。通过该基地,应急联动方面的国际先进技术及产品能够优先在亚奥数码实现技术消化和产业转移,并使亚奥数码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2)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全面解决方案

通过将系统平台化和模块化,亚奥数码能够根据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城市规模大小、应急联动的指挥模式等具体情况,提供一揽子的全面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运营方案、培训方案等。

其中,针对大中型城市的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全方位的融合通讯平台,提供超大容量、超高处理能力的有线和无线交换系统,将固定与移动网络进行融合;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可扩展性强;提供强大的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能够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和辅助决策。

针对县区的解决方案,通过采用自主开发的指挥调度机,提供语音和无线对讲等基本应急功能,进行接处警和调度,系统建设成本较低,开发建设周期短;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公安通信网内各种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本系统可根据城市大小及投资规模、实施规划,在中间件和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产品进行灵活组合,按需定制,分期实施,有机集成,无缝链接,平稳过渡。可以单独建设应急联动系统,或单独建设非应急联动系统,也可以分期建设,最后合成一体化的应急与非应急联动系统。

(3)有多年的系统建设经验和大量的成功案例

亚奥数码于1995年开始投入110呼叫中心建设、2001年开始涉足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设及监理,至今已有10年时间,建设的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得到了用户的普遍好评。

亚奥数码积极参与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一期工程(应急)的维护、升级和完善,并重点投资、建设和运营二期工程(非应急),初步建成了中国首家集应急联动与非应急联动于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还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三期工程(重大事件联动指挥平台),建立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提供了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经过长期的技术消化、系统开发、产品创新和运营实践,不但形成了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升级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产品,并成功应用于赣州、南宁、柳州等城市的有关系统建设中。部分应用案例包括: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应急联动集权模式)

柳州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共享平台(应急联动协同模式)

赣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联动授权模式)

南宁市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非应急联动模式)

系统瘫痪考验应急管理 篇3

10月10日13时28分,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离港系统主机发生故障,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众多机场的离港系统整体性瘫痪,多个航班被迫延误,在时隔50分钟之后,14时18分中航信离港系统恢复正常,各机场航班也相继恢复起降秩序。

如此大面积的系统瘫痪事件,无疑再一次给民航的应急管理敲响了警钟,因为,这已经不是中航信第一次发生类似问题。就在今年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中航信北京总部服务器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死机长达20分钟,成都双流机场受害最大,40分钟后系统才恢复正常 ,上千名旅客因此而延误了行程。如果这是一次长时间的系统瘫痪,损失将非常严重,在计算机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加强应急管理,建立相应的备份系统,也由此更显得重要。

备份系统存有缺陷

据中航信运行部工作人员透露,在此次大面积机场瘫痪之前,中航信曾经做过一个针对纸质客票的备份系统,广州、上海等地的机场都拥有这一系统,所以,在10月10日的故障发生后,白云机场启用备份系统降低了损失,而没有建立备份系统的机场则应急能力明显偏低,事故中瘫痪了将近一个小时。

在事故发生后,各方面在总结原因时,仍然没有对危害的重要性有所深刻认识。“此次离港系统瘫痪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上海的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都拥有相应的备份系统。”东方航空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系统瘫痪后,我们及时启动了备份系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工作。”但对于系统为何瘫痪,他表示并不知情。

广州白云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白云机场的备份系统在这次事故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他们同时也表示,虽然备份系统可以暂时替代原有系统,但它在工作效率上比起原来的系统还有不少差距,许多人工操作过于烦琐。

虽然对于拥有相应备份系统的机场,这样一个事故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于那些没有备份系统的机场来说,就没那么乐观了。中航信工作人员表示,对于那些没有备份系统的机场,只能改为人工执机,由执机人员手工打出旅客的订票信息,并核对其身份证号。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乘客的登机时间,也会造成更长时间的航班延误。

中国民航离港系统建设于1988年,是引进美国Unisys公司的USAS产品,属于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旅客服务的大型网络系统。中航信通过其全球分销系统(GDS)、离港控制系统和客位控制系统向国内各地区航空公司、旅行社和机场提供可靠、高效的旅行代理、机场登机手续办理和航空公司定位服务,系统规模列世界前5位,每天处理超过50万人次旅客的订座和离港操作。有统计数据表明,中航信订座系统和离港系统的每秒最高交易处理量近5年来呈持续大幅增长态势。

据中航信技术人员介绍,目前中航信的生产系统是dorado 280主机和Unisys的CS7802主机,正是Unisys的CS7802主机上面运行着ICS(Inventory Control System,订座系统)和DCS(Departure Control System,离港系统)。因此,全国各大机场的离港系统都依赖这台CS7802主机,由于离港系统对实时性和安全性的较高要求,所以全国各大机场几乎所有的离港系统都由中航信来集中提供。

鉴于这次事故,中航信运行部的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明年中航信将会筹备一个新的项目,主要就是针对电子客票的本地备份,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度发生。

信息系统非常重要

有专家表示,信息管理统一化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便利,使得信息管理更加方便,更容易降低运营成本; 但同时,过度集中的信息管理模式也可能带来过高风险。一旦系统的某一节点或环节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局系统瘫痪。

但即使如此,信息化集成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专家也认为,不能因为风险存在就“因噎废食”,不必在信息管理统一化上过于踌躇。厦门航空的信息部总经理王洪建也认为,系统的瘫痪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让许多已经习惯了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员工非常不适应,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由此体现得非常明显。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于2004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新机场目前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500万,停机坪空间可以停放66架飞机,每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110万吨。目前的机场一般要运行400多套系统,机场内的业务流程甚至超过500个,而且这些系统和业务流程之间不能进行互操作。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情况却非如此,借助中航信的信息系统集成了来自机场各个角落的信息流,然后把这些数据保存在机场中央数据库内,并向机场各部门提供信息。该系统还将为未来的协调规划、日常运营控制、集中计费和报表功能提供便利。10月10的离港系统瘫痪也是新白云机场投入使用后,第一次出现大型的系统故障问题。

据南航广州白云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在白云机场登机的乘客已经有70%以上的使用了电子机票。截至2005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使用中航信的离港系统。虽然也有航空公司自行研发的离港系统,但由于销售系统由中航信提供,离港系统中很多旅客信息由销售系统采集获取,因此很难将销售系统和自建的离港系统统一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再加上备份系统一时还无法建立起来,东方航空公司总经理助理夏毅表示,对技术的依赖已经开始造成手工操作的不熟练,而这将导致机场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缺乏足够效率。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东方航空公司一直保持对相关人员进行紧急事务应对培训,以使工作人员能在系统瘫痪时,快速有效地为乘客办理离港业务。

尽快完善备份系统

据IDC研究报告预测,中国未来5年的IT外包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9.9%,而涉及灾难备份领域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持续性服务和系统管理服务的复合年增长率更是高达52.1%,是IT外包服务中增长最快的。灾难备份,特别是集中式关键业务的备份,已经成为关键业务执行部门的统一认识。

IT业界在寻觅优化“业务持续”方案的努力已经曙光渐露。作为中航信的合作伙伴,Unisys通过在分立存储阵列提供数据备份及自动化故障切换支持,以便使得企业的“业务持续”方案在距离、速度及成本方面三全其美。“过往业务持续领域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瓶颈,就是企业必需在三个条件中做出取舍,一是数据中心与灾难恢复站点之间的距离; 二是从灾难时间中恢复过来的所需时间; 三是企业愿意支出多少成本。企业最多只能选择做好其中两个条件,例如原有系统与应变设备距离越远,恢复速度就较慢。如果需要快速的恢复速度,企业便要做出更大的投入。”Unisys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销售总监张和平解释说。

但张和平的解释,仍然无法帮助中航信在系统瘫痪时脱离窘境,而全国范围内的航班及乘客延误,也已经发生。“这不是成本投入的问题,而是平时是否积极研究如何应对危机状况了,有关部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没有做好,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瘫痪了。”有评论称。

在日前记者向中航信询问事故原因时,该人士解释说,由于离港系统庞大,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也比较多,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不但前后端产品出现问题,如果整个系统日常维护做得不好,或者操作人员进行了误操作,都有可能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因为该系统处于24小时不停机状态,所以要在不停工的情况下查出问题所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中航信表示,致使离港系统瘫痪的原因是主机文件损坏所致,而对于为何主机文件出现损坏,或者出现损坏后为何没有立即查出,中航信则没有做出说明。

应急广播系统 篇4

2004年印尼发生9.0级地震,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近些年来, 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灾害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应急广播作为灾害突发时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 可以第一时间将灾害警报传递给民众, 以便提前准备, 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设了可行的应急广播系统, 我国也正在着手实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本文将总结国外应急广播发展经验, 并对我国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国外应急广播的发展状况

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应急广播服务,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对我国应急广播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日本紧急警报系统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对灾害紧急警报系统的投入非常重视。灾害紧急警报系统 (EWBS, Emergency Warning Broadcasting System) 于1985年投入使用, 电台、电视台在发布紧急警报信息的时候, 会发出一个控制信号, 触发具有EWBS接收功能的收音机、电视机自动开机, 播放警告信息。日本每年都经历很多次地震, 仅2010年1月就有1313次可察觉的地震发生。在几次大的地震后, 日本气象厅从2007年开始向公众推出紧急地震速报 (EEW, Emergency Earthquake Warning) , 地震监测系统给出的警告由NHK和其他广播商向公众播出。2011年日本已经经历了4500次地震, 其中3月11日发生了9级地震, 引发了海啸, 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次多年未遇的大地震使地震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EWBS运作流程见图1。地震产生传播速度为5km/s~7km/s的主波 (P波) 、3km/s~4km/s的次波 (S波) 以及大约3km/s的表面波。P波产生最初的振动或小规模晃动, S波和表面波产生更大的晃动。地震预警系统在探测到地震P波时, 向日本气象厅 (JMA) 发出警报, 如果震级高于5级, 日本气象厅将灾害警告信息发送给NHK的广播中心, NHK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在1~3秒钟之内就可以自动发射出加入了EWBS控制信号的FM、TV紧急警报播出信号, 并传送至发射塔, 用户收音机、电视机接收到该信号后自动开机, 播放灾害警告信息。

快速响应是EWBS系统的最显著特点, 紧急预警信息在电台、电视台自动生成, 争取了时间。另外终端自动唤醒也使没有在收听收看节目的用户得到了获取紧急信息的机会。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NHK在14时46分48就发布了地震警报 (图2) 。首先发出的是声音警报, 并伴随了一条文字信息, 随后电视屏幕弹出窗口, 显示了地震发生的地图和细节。快速的预警为民众紧急避难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1.2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EAS, Emergency Alert System) 由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 (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建设管理, 当发生全美紧急状态时, 美国总统可以借助EAS马上向全美国各个州和各地区的民众发布信息。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是一个全国性的预警系统, 1997年1月1日投入使用。该系统除了可以提醒公众当地台风、洪水等突发气象灾害, 还可以让美国总统在10分钟内向全国发布讲话。到目前为止, 除了2011年11月9日美国对EAS进行了测试之外, EAS从未被激活使用过。EAS法规和标准由美国通信委员会 (FCC) 的公共安全和国土安全局制定, 每个州另有自己的EAS计划。EAS已经成为FEMA综合公共警报和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由FEMA、FCC和美国国家气象局 (NOAA/NWS) 共同协调管理。

EAS包括了在全美国、各个州和各个地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广播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节目供应商, 调频和调幅广播和电视台, 低功率电视台 (LPTV) , 有线电视, XM卫星广播、IBOC、DAB等数字广播商, 以及DIRECTV、Dish Network和其他所有的直播卫星服务提供商。

EAS系统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全国的应急广播 (图3) 。启用应急广播时, 美国总统通过设在白宫的系统将相关指令要求发送给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再把相关指令和信息发送到首要接入点 (PEP) , PEP将应急广播信号通过各种线路发送到各州的州首要转播台。全国设立了30多个PEP, 负责将来自FEMA的紧急信息在全国范围分发。每个州都设立了州首要转播台 (SP) , 24小时监听来自PEP的信息。一旦解析到有相关紧急信息需要向本州发布, 会将信息向地方首要转播台 (LP) 分发, LP再向当地广播电视台分发, 通过各地广播电视台进行覆盖。另外, 州首要转播台还接受来自州紧急事务管理局 (STEM) 的指令, 可按各州政府的要求发布应急广播。

从EAS分级管理流程可以看出,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具有流程清晰、覆盖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各接入点、转播台都具备至少两个信息传输接收渠道, 提高了可靠性。

1.3英国应急广播

英国虽然没有比较系统的应急广播技术体系, 但开展了应急广播业务。英国政府与英国广播公司 (BBC) 开展相关合作, 以BBC的广播电视系统作为应急广播的主要网络支撑, 通过BBC下属的地区和地方广播电视机构把应急广播信息发布到全国。英国应急广播采用由电台、电视台直接播发的方式, 在分级、分区域方面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

2国外应急广播应用经验

2.1国外应急广播的特点

综合各国应急广播系统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简单快速的发布流程

紧急事件根据其类型和级别的不同, 事先已制定好相应的流程制度和预案, 一旦紧急事件发生, 系统可以迅速以最快捷的、最简单的发布流程工作, 其中减少了人为的干预, 响应速度非常快。

2.区域性控制设计

美国、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都有区域控制设计, 不是简单的全国性覆盖, 可以根据应急信息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区域和范围进行应急信息发布。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覆盖资源

应急广播系统主要依托于现有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充分调动可使用的资源。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之初, 就考虑到了与现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匹配, 在运行时可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传输途径, 达到应急信息覆盖最大化。

4.统一的标准规范

形成覆盖全国的应急广播体系, 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基础。美国、日本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广播标准规范, 美国还把EAS相关规则和规定纳入了美国联邦法规。

2.2国外应急广播的不足

1.功能设计不完善

日本EWBS是一个以自然灾害预警为主要功能的应急广播系统, 对于社会公共事件还没有相应的功能设计。

2.安全性不足

EWBS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外部入侵破坏的情况, 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恶意攻击破坏的案例, 但其技术漏洞一旦被攻击, 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 据媒体报道, 美国EAS系统今年早期被黑客入侵, 发布了一条“僵尸末日”的警报, 造成了社会恐慌。

3发展我国应急广播的思考

3.1我国应急广播的特殊性

近年来,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社会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依托于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我国广电体制与国外有很大区别, 导致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既可以借鉴国外部分经验, 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四级办”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初期, 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曾采用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 这在当时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历史作用。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系统整合的不断推进, “四级办”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 广播电视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应急广播体系需要统一的调度管理, 如何适应“四级办”的管理体制, 需要进行特殊的考虑。

2.应急信息发布机制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其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发布紧急警报的主体;《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 (国办函[2007]68号) 规定, 气象局负责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 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广播电视作为应急信息一个重要的发布渠道, 要与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气象部门建设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联通。目前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气象部门均已与广电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广播即时插播制度。

3.覆盖数字化程度的特殊性

纵观美国、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 基本都是建立在数字电视基础之上的, 例如日本是采用叠加字幕信号, 在正常画面上叠加应急信息字幕。我国由于广播电视数字化起步较晚, 目前数字化程度不高, 尤其是广大农村、城镇地区, 大多仍收看模拟电视, 因此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时, 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服务, 并要采用新的手段, 兼容未来的发展。

4.后发优势的特殊性

我国应急广播起步较晚, 相关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比较匮乏。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自身的后发优势, 可以利用较高的技术起点, 吸取各国经验, 综合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和资源, 实现功能更强的应急广播。

3.2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建立我国应急广播技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的体制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相结合, 做好顶层设计,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地利用现有的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等资源, 快速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 并根据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 超前规划应急广播体系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 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有可能仅对某个区域造成影响, 应急广播建设时必须考虑分级别、分区域响应设计。与此同时要兼顾平战结合, 规划好非应急状态下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模式, 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4小结

2012年12月3日,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北京揭牌, 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也随之正式上线, 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并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规划, 2015年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各类灾害预警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时发布。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初期, 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经验和教训, 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广播电视既有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应急广播体系, 切实发挥应急广播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Makoto Fujiwara.Boosting the Speed of NHK’s EarthquakeEarly-Warning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saster of 11March 2011[C].ABU Technical Committee 2011 Annual Meeting, 2011, 11.

公共系统应急预案 篇5

1.1为预防公共系统故障的发生,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公共系统故障事故,避免或降低因公共系统故障导致多台机组跳闸甚至导致全厂对外停电的恶性事故,进而对电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避免和减轻因公共系统故障事故对我公司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重大设备损坏事故,重大火灾事故,根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制定《×××发电公司公共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1.2本预案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为原则,结合《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内容和有关实施细则及我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制定。2 概况

2.1公共系统故障是指如循环水系统异常甚至中断、开式水和工业水系统异常甚至中断、仪表和控制压缩空气系统不能满足运行控制要求甚至中断、灰渣水系统异常甚至中断。

2.2××发电公司公共系统包括循环水系统、开式水和工业水系统、仪表和控制压缩空气系统、灰渣水系统。

2.3××发电公司地处城市中心,生活区电、水等全部取自市政,故公共系统故障时对生活不会发生影响。在电网未出现大面积停电导致××变和××变同时停电时,考虑到两循环水泵房同时断电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本预案中主要考虑循环水泵本身设备问题或单个泵房全部断电时的影响和处理,确保在以上最严重情况下,不发生全厂停电,不发生主设备损坏事故,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不发生重大环保污染事故。我公司公共系统故障的可能事故有:循环水中断或多台循环水泵跳闸、灰渣水中断或多台灰渣泵故障、多台工业水泵故障、多台开式水泵故障、多台消防水泵故障、压缩空气系统不能维持安全停机保护要求。3 应急预案内容

3.1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3.1.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 副

长:××× 常务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公共系统故障应急办公室 3.1.2成立各专业应急小组

(1)运行应急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各值热机班长、各值电气班长、各值正副值长、各值集控班长、循泵班长、灰渣班长、循泵当班值班员、灰渣泵当班值班员。(2)汽机专业小组:×××(3)锅炉专业小组:×××(4)电气专业小组:×××(5)热控专业小组:×××

(6)消防、保卫应急小组:×××(7)安全保障组:×××(8)物资保障组:×××(9)特殊工作组:×××(10)后勤、医疗组:×××(11)通讯保障组:××× 3.1.3职责

(1)在公共系统故障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报告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组织全公司力量赶赴现场进行事故处理,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迅速恢复公共系统正常运行。

(2)负责向上级报告我公司的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情况。

(3)各应急小组在公共系统故障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按职责分工,赶赴现场组织事故处理,首先,要按照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保障无人身伤害,保障对电网不造成大的影响,保证安全停机,避免重大设备损坏事故,重大火灾事故,尽快保证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4)事故处理期间,要求各岗位尽职尽责,联络渠道要明确畅通;联络用语规范,认真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工作。

(5)全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对事故发生的现象、设备损坏情况和事故处理经过一定要记录清楚,等待备查。

(6)事故应急处理的终止。公共系统设备恢复正常运行方式为全厂公共系统事故应急处理的终止点。(7)组织和提供事故恢复所需要的备品备件。组织事故恢复所必需的生产车辆。组织实施事故恢复所必须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8)完成公共系统故障事故(发生原因、处理经过、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情况)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9)对本预案进行定期(每年一次)演习。3.2危急事件的预防

3.2.1引起公共系统故障的原因有:

(1)水淹循环水泵房、灰渣泵房、综合泵房;(2)厂用电中断;

(3)循环水泵、工业水泵、灰渣泵、消防泵、开式水泵多台同时发生故障跳闸;(4)机组工业水泵、开式水泵一台检修时,运行泵因故跳闸;(5)灰管线两根以上泄漏;

(6)仪用气系统异常,压缩空气系统不能维持安全停机保护要求。3.2.2公共系统故障的预防措施: 3.2.2.1防止水淹泵房措施:

(1)应按规定对设备进行认真仔细的巡回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按规定做好排污泵的试运工作,并试验自动装置是否正常,对不正常情况应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处理并同时向组长或副组长汇报。在大雨时,应加强对泵房的巡视次数。洪水时期应加强水情观察,湘江水位上涨至循泵房排污泵排水口时,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设法提高排水口高度,确保泵房内排污泵能正常排污,同时要求现场配备潜水泵并接好电源,随时备用。(2)确保循环水泵房、灰渣泵房、综合泵房内两台排污泵能正常投入运行,自动控制装置良好。循环水泵房事故排污泵试运行正常,并保证随时可以启动。(3)循环水泵房、灰渣房、综合泵房值班员应经常检查排污坑水位,发现排污泵自动控制失灵时应进行手动抽水,并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求消缺。(4)灰渣泵房排污坑每月定期清理一次。(5)消除各泵漏水、渗水。

(6)严格执行各项规定,防止春季洪灾。(7)确保各水泵运行正常。

(8)水泵检修时,确保检修设备与系统运行设备可靠隔离。3.2.2.2厂用电中断按《厂用电中断应急预案》执行 3.2.2.3防止多台水泵跳闸的措施:

(1)确保各水泵能正常投入运行,联锁装置良好。

(2)各水泵房值班员应经常巡视检查水泵运行正常,发现缺陷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求消缺。

(3)每周对备用水泵进行一次轮换试验,不需轮换的进行一次启停试验,确保正常、可靠备用。

(4)电气运行人员应按规定对6kV开关及马达进行定期检查。(5)按照3.2.2.1条要求做好防止水淹泵房的所有工作。

3.2.2.4 工业水泵、开式水泵一台检修,运行泵跳闸的预防措施:

(1)确保运行泵运行正常,所在电气厂用段无电气缺陷后,方许可进行检修工作。检修工作必须连续进行,尽快结束。

(2)检修期间,加强对运行泵的巡视检查,同时加强对电动机和所在厂用电母线设备的巡视检查,发现缺陷及时处理。若缺陷扩展较快,同时检修缺陷不影响该检修泵短期运行的,应终止检修工作,尽快恢复安措,启动检修泵运行。3.2.2.5灰管线故障的预防措施:(1)灰管线巡线工必须每天对灰管线巡视检查两次,对检查出的缺陷及时汇报。锅炉车间每月必须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对灰管线进行全面检查一次,对检查出的缺陷必须进行消缺和整改。

(2)灰管线的缺陷均作为一类缺陷考核,检修工作均按抢修处理。

(3)合理安排灰管线的运行方式,冬季运行时应按规定进行倒管,确保不发生冻裂事故。坚持停泵和停管必打清水,一般情况下禁止两泵一管方式运行。(4)炉膛焦渣尽量排往捞渣楼进行回收,提高干灰回收利用率,以减少灰管线磨损。

3.2.2.6仪用气系统故障预防措施:

(1)确保仪用气能正常投入运行,空压机联锁装置良好。

(2)值班员应经常检查确认仪用气系统运行正常,发现缺陷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求消缺。

(3)每周对备用的空压机进行一次轮换试验,不需轮换的进行一次启停试验,确保正常、可靠备用。

(4)电气运行人员应按规定对开关及马达进行定期检查。

(5)充分利用#

1、#

2、#

3、#4机组空压机系统的联络门,做好#四台机组压缩空气互补的工作。

(6)加强对空压机的检查与维护,运行部应加强定期排水、维修部应加强定期加油,定期清滤网。(7)运行中发现压缩空气压力低于×MPa时,要查找压缩空气系统的泄漏点,作为一类缺陷联系检修进行消漏,并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尽快查明压缩空气压力低的原因,予以消除,要尽量维持压缩空气压力在×MPa以上运行。3.3应急预案的启动

3.3.1一旦发生公共系统故障事故,由值长向生产副总经理和运行部主任汇报并同时上报省调。由生产副总经理决定执行本预案。运行部主任接到值长通知后,应立即在运行部范围内,紧急启动本预案,各就各位,组织事故的应急处理。3.3.2生产副总经理汇报总经理、党委书记,通知各位副总经理和各应急小组部门主任,组织所辖部门紧急启动本预案,各部门主任接到命令后,迅速安排本部门人员各就各位。

3.3.3 运行监控小组应把事故处理的重点依次放在保人身、保电网、保主设备、保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上。应按照本预案内容进行果断处理,不要等到所有人员到齐后再进行事故处理。

3.3.4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要群策群力,要顾全大局,针对事故的蔓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根据职责分工积极主动进行处理,尽快恢复公共系统的正常运行方式。

3.3.5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以下任一情况:循环水系统故障;开式水泵两台以上故障;工业水泵二台以上故障;压缩空气系统压力低于×MPa而且隔绝一般压缩空气用户和启动备用空压机无效时;灰管线两条以上管线故障;同一灰渣泵房内仅有一台以下灰渣泵正常运行时。3.4 危急事件的应对 3.4.1 水淹泵房应急预案(1)循环水泵房

当发生水淹循环水泵房时,迅速停止其所有泵房内电机运行,机组迅速减负荷停机;确保××kV线路和主变正常运行以及确保机组备用电源母线正常,机组高厂变由#×高备变代。(2)灰渣泵房

当发生水淹灰渣泵房时,迅速停止灰渣泵运行,关闭运行炉底封挡板,停捞、碎渣机,退出电除尘锁气器,停所有冲渣、冲灰水;严密监视各灰斗灰位、冷灰斗渣位情况,根据灰斗灰位和冷灰斗渣位高度,及时降低机组负荷。(3)综合泵房

当发生水淹机组综合泵房,应立即停止泵房内所有电机运行,机组减负荷至脱粉运行,关闭锅炉底封挡板,停电除尘锁气器。当发生水淹机组综合泵房时,应立即停止泵房内所有电机运行,机组减负荷至脱粉运行,关闭锅炉底封挡板,停电除尘锁气器。

水淹泵房后,检修应急小组应紧急调用和装设排水设施,抽干泵房积水,并紧急调用备用电机进行更换,无备用电机且从兄弟电厂无法调运的,应抓紧进行烘潮处理。消防车必须在现场待命。

3.4.2循环水泵、工业水泵、灰渣泵、消防泵、开式水泵多台同时发生故障跳闸或机组工业水泵、开式水泵一台检修时,运行泵因故跳闸:

(1)水泵运行中跳闸后,备用的水泵应及时联启,否则应手动启动备用泵,无备用泵时应重合跳闸的水泵。

(2)当循环水泵跳闸循环水母管压力降低引起真空下降时,应立即减去相应的负荷,待循环水恢复后再加负荷。(3)当循环水泵跳闸循环水母管压力降低引起主机润滑油温升高时,应适当减去机组负荷,压小凝结器循环水出水门提高循环水压,防止因油温高导致机组振动大而跳机及轴瓦烧坏事故的发生。(4)当循环水泵跳闸循环水母管压力降低影响开式水泵和工业水泵正常运行时,应适当压小凝结器出水门提高循环水母管压力,当因工业水泵或开式水泵运行失常引起相应的冷却器出口温度超过允许值时,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5)当循环水泵运行中因厂用电中断全部跳闸时,立即减去机组全部负荷,当真空下降到跳机值循环水仍未恢复时,立即打闸停机,锅炉停炉,全开真空破坏门,严防大气释放阀冲破。

(6)当循环水泵运行中因厂用电中断全部跳闸时,循泵值班人员应立即复位所有的跳闸泵开关,联系电气尽快恢复厂用电。厂用电恢复后立即恢复循环水系统运行。

(7)充分利用工业水系统机侧和炉侧的联络门,做好机组工业水互补的工作。(8)工业水泵、开式水泵运行中跳闸后,备用的工业水泵、开式水泵应及时联启,否则应手动启动备用泵,无备用泵时应重合跳闸泵。(9)当循环水泵跳闸循环水母管压力降低影响开式水泵和工压水泵正常运行时,应适当压小凝结器出水门提高循环水母管压力,当因工业水泵或开式水泵运行失常引起相应的冷却器出口温度超过允许值时,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10)当工业水泵、开式水泵运行中因厂用电中断或其它原因全部跳闸时,立即停止给水泵运行(此时给水泵应该全部跳闸)及其工业水、开式水系统用户运行,达到停机条件时应果断停机,防止损坏主设备或重要辅机。

(11)厂用电恢复后,启动工业水泵、开式水泵之前应排出泵体内的空气,某些用户由于缺水导致温度过高时,投入工业冷却水、开式冷却水时,应考虑其温降不宜过大。

3.4.3当发生灰管线一根故障时,应立即通知检修进行抢修处理,同时倒管运行。

3.4.4仪用气系统故障

(1)运行中发现压缩空气压力低于××MPa时,运行机组要保证各炉4支油枪在推进位置;除保证各气动阀压缩空气备用外,不常用压缩空气的系统应采取措施进行隔绝,以提高气源压力。首先应对检修和取样用气进行隔绝,其次将漏气大和下煤情况良好的空气炮进行隔绝,直至隔绝所有空气炮,若压缩空气仍然不能维持,则可将水处理装置暂时退出,以确保各阀门和油枪用气。运行中必须确保压缩空气压力不低于××MPa。同时应注意水环真空泵入口气动蝶阀,若自动关闭则应在就地手动电磁阀开启。

(2)当采取以上措施后,压缩空气压力仍然低,出现油枪投不进时,锅炉燃烧方面应尽量避免较大的操作,以稳定燃烧防止锅炉灭火。并及时汇报运行部、生技部和运行总工,请示是否停部分机组进行处理。

3.5 生产、生活维持或恢复方案(各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3.5.1各单位生产人员在公用系统故障发生后,在人身安全不受危害的情况下要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3.5.2根据实际情况保证生活区的供水供电,物业公司、建安公司要及时与值长联系,做好各项工作。

台风“桑美”考验应急联动系统 篇6

8月10日17时25分,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据浙江省气象台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内地的最强台风。

据8月16日统计,仅福建一个省,“桑美”就造成了14个县市、16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45.52万人、倒塌房屋4.57万间;死亡215人、失踪157人;大量船只损毁沉没,其中仅福鼎市沙埕港口沉没船只就达952艘,损坏1139艘;农作物受灾68.8千公顷、成灾44.23千公顷,停产工矿企业234个,直接经济损失总计63.57亿元。

其实,早在“桑美”在形成之初,中央气象台就已经对它进行了预报,并对其运行轨迹和强度进行了预测。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预报及时而受灾依然严重的情况呢?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紧急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应急联动系统待提升

近年来,台风登陆内地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相关部门指出,面临类似的突发事件,只有及时的预报是不够的,同样还需要相关应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与此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应急联动系统仍然处于缺失的状况。

城市应急联动是“城市应急服务联合行动”的简称。通常情况下采用统一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在这个行动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由计算机系统、呼叫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数据库、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以统一的接警中心和处警平台,将治安、消防、急救等联动单位统一在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信息处理与通讯方案之中。

在应急联动系统下,市民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只需拨一个统一的简单的电话号码,联动中心即可统一接警,通过集成的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调动相应的警力进行营救。

“但是,在我国,如今应急系统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协同和整合。”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应急信息平台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文俊指出,从政府角度看,要把对应急系统的管理梳理清楚,其他部门也需要协调。“但从整体上来说,处在应急系统底层的乡镇、社区甚至个人,虽然都是应急系统的最小单位,还对应急系统和应急知识缺乏了解。”

早在1999年,国产电影《紧急迫降》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应急联动的情形:飞机无法正常降落,必须进行迫降。这时,机场指挥部、抢险指挥、相关领导、保险公司、武警部队、消防车、救护车各个系统都迅速地做好了准备,面面俱到,有条不紊。

在现实中,我国的应急联动建设又是什么样的呢?据王文俊介绍,我国的应急系统建设经历了三个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各部门的应急系统;2002年,我国开始启动以公安系统为主导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2005年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开始出现。

目前,北京、上海、南宁、青岛等城市都已经相继建成应急联动系统。

2002年5月,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正式使用,标志着第二阶段的开始。“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而言,它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目前的应急联动系统更加偏重于社会安全事件,并且以公安部门为主导。”王文俊说。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的建立就是基于上海市公安局指挥部的基础,另外,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应急联动系统基本上也是如此。事实上,相对于偏重于社会安全的应急联动系统,其他部门同样也有一些自己的应急系统。

但王文俊指出,目前,应急系统的体系还存在问题。“只有把业务体系理清了,然后再进行整合,才能做出基础的系统。”他说,除此之外,各部门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差、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也是如今应急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系统无法取代一切

今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

“过去,站在公安部门的角度,他们需要与其他部门联动,而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各个部门都是它的子部门,所以也就不存在联动了。”王文俊指出。随着应急联动系统所处理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此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慢慢形成。

在总体预案中,“突发公共事件”被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的不同,突发公共事件被分类分级。此外,总体预案还确定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6大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按照总体预案的规划和要求,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南宁市应急联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搭建一个系统平台,使交通、公安、医疗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处理紧急事故的效率。

比如,对自然灾害来说,一个完善的应急系统最重要的首先是准确的预报。8月3日晚,今年第六号台风“派比安”在广东省的阳西和电白交界地区登陆。据广东省气象台工程师林国平介绍,台风“派比安”速度非常快、路径多变,广东省气象台通过每半小时到一小时一次的地球同步卫星红外、水汽、可见光观测,极轨卫星微波观测,以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每6分钟一次的实时监测,还有700多个自动站等组成的较高时空密度的气象监测网和视频会商系统、业务辅助平台、自动站查询系统,密切监视台风的移动和强度变化,做好了短时临近预报。

但预报系统并不能完全防止危害事件的发生。资料显示,因灾害、事故、意外受伤或突发疾病需要急救的人,95%以上发生在医院外。而且,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都在基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基层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战胜灾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应急联动系统都无法取代的。

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概述 篇7

关键词:应急广播,信息发布,应急控制

0引言

在日本发生的9.0级大地震中, 很多人成功抓住海啸来临前的短暂时间逃出险境, 是听到报警广播才逃离的。说明在紧急情况下, 广播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信号传递手段。同样, 在我国青海地区发生7.1级大地震时, 广播在抗震救灾中也发挥出很大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在地震灾害发生后, 立即启动了以中波和短波为主的应急广播预案全力覆盖受灾地区。同时, 向灾民免费派发了收音机, 有效地解决了灾区群众收听重要广播、了解灾害信息的问题, 起到传递信息和鼓舞士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我国尚未建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快速发布紧急信息的机制和技术系统, 现有广播电视播出技术体系还不能适应紧急广播的要求。因此, 为了适应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覆盖广、影响大、受众多、消息发布快速便捷的优势, 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构建基于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网络的国家紧急警告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的重要通道, 将广播电视行业单位纳入紧急报警系统成员单位, 建立了紧急广播报警系统。

1.美国紧急报警系统

美国早在1963年就开始建设紧急广播系统,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当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给总统提供一个能迅速通告全民的通讯方式。后来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联邦应急管理局 (FEMA) 和国家气象服务 (NWS) 三个部门共同努力下, 紧急广播系统逐步完善, 更名为紧急报警系统 (EAS, Emergency Alert System) 。EAS系统连接全美国数千个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网, 除了能实现全国范围的紧急报警之外, 州或当地发生紧急情况时也可以使用EAS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的数字体系结构允许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卫星公司和其他服务部门, 即使在系统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也可以迅速、自动地发送、接收紧急信息。并能够根据紧急情况的重要性分为国家级、州级和局部地区级, 不同级别的紧急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州以上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对预警系统每周进行测试;州以下电台、电视台每月测试一次。

2.日本紧急警告系统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自1985年开始建设紧急警告系统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EWS) , 一直以模拟方式进行传输。2007年开始紧急警告信息通过数字化方式向公众提供告警服务。2008年6月14日, 日本宫城发生里氏7.2级地震, 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发生4秒钟后即发布了地震警报, 地震警报通过广播电视紧急警告系统及时发送给公众。最终该次地震只造成十人死亡, 十二人失踪, 地震没有在日本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伤亡, 紧急警告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紧急广播系统的建立已经刻不容缓。我国现有的城市、乡镇应急安全指挥手段, 还停留在打电话到责任人, 再进行广播或人为动员疏散的比较传统的水平。反应速度慢、指挥效果弱, 远远无法满足应急安全指挥的需要。近几年, 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较多, 例如“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警醒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上百万人伤亡, 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左右, 占我国GDP的6%。

近些年, 我国的广播系统和通讯系统发展迅速, 通过挖掘现有的技术条件, 完全能够建起一套完善的国家和区域公共安全体系, 能及时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公众。

1应急广播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应急广播可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 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 让人民群众及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应该怎么撤离、避险, 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 应急广播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 国家政府通过广播向公众发布紧急消息, 提供信息服务, 是协助救灾救援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应急手段, 是国家应急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刚刚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明确指出, 在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时, 要及时向公众做出公告。

应急广播体系主要有五点功能:一是应急信息收集、处理、编报;二是将播出设施切换到紧急广播节目;三是在播出节目中插入紧急信息;四是控制各种接收终端自动开机;五是为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应急广播系统不同于普通广播, 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强制性:能够强制唤醒广播接收终端, 强制切换到指定的频率, 保证应急广播及时播出;二是广泛性:能够方便地安装在任何公共场所以及私人家庭, 保证能在第一时间, 将应急广播信息通知到每一个人;三是可选择性:能够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特点, 紧急广播应支持分级分区, 紧急广播系统除提供国家应急广播外, 还应该支持省、市级别的紧急广播, 应能分区域、分人群进行紧急广播。

2应急广播系统的构成

虽然紧急广播具有多种实现方式, 但其架构主要包括三部分:控制部分、传输部分和接收部分。

1.播控部分:作为紧急广播的中枢, 负担着紧急广播的控制和播出重任, 其主要由应急广播管理系统、应急信号加嵌及音频处理器组成。

应急广播管理系统在广播电台总控系统拥有最高播控权限, 和广播电台总控系统结合实现应急广播调度。可根据应急情况, 设置应急广播区域, 通过数字寻址编码机发生控制信号对FM信号覆盖范围内全部终端或分区域唤醒/开机;设置应急处理预案, 保障应急系统在灾害预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广播;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急处理中心联网管理, 可通过电话或其他联机方式启用应急广播系统。

应急信号加嵌及音频处理是应急广播控制信号和音频信号的始发站, 通过将应急广播控制工作站产生的远程唤醒控制命令加嵌到广播信号中, 实现对应区域的接受终端的唤醒或者切换控制。由于应急广播信号的目的和类型与普通的广播节目信号不同, 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并且传输距离要尽可能远, 为此在播出应急广播信号时, 还应该对播出的音频信号进行特殊的处理, 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

2.传输部分:紧急广播选用方式不同, 其传输载体和方式也不同。无线紧急广播采用电场磁场互生的原理, 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输广播信号和控制信号;有线紧急广播采用频分复用的原理, 与闭路电视信号在HFC光电混合/同轴电缆网络中共缆传输等。

3.接收部分:应急广播接收播出终端, 根据安装的地点以及系统关联方式的不同, 应急广播接收播出终端有多种类型:

1) 功能复用型应急广播终端

功能复用型应急广播终端指不是单一的应急广播终端, 在非紧急状况下, 该终端主要实现其他的功能。譬如和电视机顶盒结合在一起, 通常状况下该终端就是机顶盒, 在收到应急广播控制信号后可自动切断电视输出进行紧急广播, 也可在电视中插播预警通告。

2) 单机型应急广播终端

单机型应急广播终端可以独立工作, 单独安装, 包括配置了应急唤醒单元的普通收音机和专门设计的公共应急广播终端。

配置了应急唤醒单元的普通收音机, 需要国家制定强制标准, 在AM/FM收音机中安装强制唤醒功能, 这样不论在家中还是在移动车辆中, 收到应急控制信号后, 就能强制开机, 并自动调谐到应急广播频段, 进行紧急收听。

公共应急广播终端主要安装在车站、大厦、户外等公共场合, 可以从FM/AM或者有线电视网获取信号, 配有专门设计的高音喇叭, 适合在公共场合独立安装。公共应急广播终端在安装中还要考虑持续供电因素, 必须保证在应急广播时, 设备能及时启动和唤醒。对供电困难或灾害发生时供电恢复的安装点, 应配上蓄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板。

单机型应急广播终端具有独立的供电和信号接受功能, 在灾害发生后临时进行安装, 直接安置到灾害严重的区域, 甚至可以进行空投安置。

3) 组合型应急广播终端

组合型应急广播终端需要和其他设备, 譬如和大厦的公共广播系统组合使用, 作为公共系统的一个音源, 其和火警应急系统具有一样的优先级。当接收到应急广播信号后自动控制公共广播到应急广播输出, 在应急广播结束后自动恢复常规音频广播或恢复待机。

3应急广播系统的关键技术

根据应急广播系统的特点, 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途径, 以及控制信号的传输手段, 能保证应急广播信息传出去, 还要开发相应的终端能保证广播终端能及时响应, 让灾区群众听得到, 从而起到应急广播的作用。

1.信息发布途径

灾害发生时, 往往会伴随着电力中断、通信中断、交通受阻。灾害信息发布与预警系统应该采用结构简单、覆盖面广、容易接收的信息发布系统。在系统建设时首先充分挖掘现有广播资源的一切潜力, 加以移动、网络等补充手段将灾害信息传播出去。所以, 我国的应急广播发布途径应该包括:无线广播、有线网络广播、农村有线广播 (“村村响”) 、手机移动接收、网络信息发布相结合的方式。

1) 无线FM、AM广播

无线广播是将音频信号通过调制、放大和发射等, 转换成电磁波利用空气无线传输的方式, 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环境影响、不用繁琐布线等优势被广大用户所喜爱, 更具有施工简单、收听灵活、扩展方便、性价比高等特点, 是建设城市、农村、旅游景区紧急安全指挥广播的主流方案。

2) 有线电视网络

将紧急广播加入现有CATV网络中, 与闭路电视信号共网传输, 在传输中紧急广播选用调频频段87.0MHz

108.0MHz, 与电视节目采用不同频段传输, 不用重新布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覆盖到每家每户, 利用现有机顶盒作为接收终端, 是城市公共应急广播的有效补充。

3) 农村有线广播

充分利用前几年的“村村响”广播系统的建设成果, 与“村村响”广播系统相兼容, 一方面作为农村政务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 另一方面接入应急唤醒单元也可做偏僻地区农村紧急广播之用, 是农村应急广播的重要途径。

4) 手机移动接收

利用现有覆盖广泛的无线手机移动网络, 通过群发短信告知有关灾害的相关信息。此途径的优点是发布的人群范围和地域范围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 但发布信息的速度是此途径的瓶颈。中国移动的短信群发速度为5000条/秒, 即三分钟可发90万条。但当发布范围非常大时, 其时效性将相应降低。

5) 网络信息发布

利用现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 可以图文并茂地发布大量有关灾难的预防和救助相关信息。但在部分欠发达地区, 由于网络建设缓慢, 信息发布的效果受影响。

2.控制信号的传输

1) 应急控制的原理

应急广播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应急控制信号的发布与管理任务, 如遇见紧急情况, 立即启动应急广播控制命令。控制命令是将数字码嵌入到播出信号中, 通过电台电视台传输系统传输到各种指定频率的应急广播接收终端, 应急广播接收终端自动开机, 广播应急通告。

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为数字寻址编码机, 各种控制手段最终都将通过寻址编码机去控制整个应急广播系统, 从而根据实际灾情实现分区域进行广播。而通过应急广播管理站的播控软件实现音源信息的管理以及寻址控制。接收设备可寻址, 通过播控软件自动控制, 实现点对点广播, 也可以任意的分区编组, 任意的设定功能区域, 分区域广播。

应急广播控制系统应该与政府设立的灾害应急中心或各职能部门通过电话或其他联机方式遥控开启应急广播预案, 做到无人值守, 可第一时间发布预警。

而在接收部分除了收音接收外, 同时能接收到广播系统发送的应急广播控制信号。平时接收终端处于接收静音状态, 当接收到应急广播控制信号后可以直接通过有源喇叭开始广播;如果将接收终端跟楼宇电视进行集成, 可以控制楼宇电视的声音输出, 在应急广播时自动输出应急广播的音频;同样该接收终端也可集成到大型公共场所的广播系统中, 实现自动控制广播系统切换到应急广播。

应急广播及控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控制信号的传输技术简述

在应急广播系统中,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应急广播以及控制命令的传输手段。目前成熟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利用FM广播的副声道传输报警信息, 实现应急切换功能。按照类别不同可以分为, SCA广播和RDS广播;在FM广播信号中加嵌利用DTMF (双音多频) 码, 实现应急接收终端的远程控制。

(1) SCA辅助通信业务广播

调频附加信道 (FM—SCA) 广播 (下文简称SCA) 就是通过调频广播开展的一种辅助通信业务, 亦即是在现有的调频广播中利用增加附加信道来传送各种业务信息, 在国内也称为调频附加信道广播。

SCA广播是一种调频多工广播技术, 它使用同一部发射机传送与原有广播节目不同的另一套或多套语言、音乐或数据节目。SCA广播多数采用双重调频 (FM—FM) 体制, 副载频为67k Hz或92k Hz, 近年来又逐步从双重调频发展到独立边带—调频 (ISB—FM) 。SCA广播曾被应用于传送交通信息、金融信息、气象信息和背景音乐, 以及无线电寻呼等业务。但由于SCA副声道广播的调制度有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超过10%) , 否则要干扰主声道的广播, 因此大大限制了副声道广播业务的服务范围。

如果利用SCA技术实现应急广播, 需要对发射机进行改造, 在现有调频广播发射机的附信道上 (76k Hz) 通过编码器将应急广播控制信号调制在副载频76k Hz上, 通过FM广播传送终端的远程唤醒指令。调频接收终端具备应急广播接收与解调功能, 在接收到FM时, 解码器将调制在副载波上的数字信号 (或模拟信号) 解调, 解调后的信号控制应急报警终端, 实现应急广播功能。

缺点:现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调频发射系统很多, 而且很多电台采用小功率, 多布点的方式同频网技术, 要对现有发射系统进行改造, 改造的数量非常大而且采用SCA技术, 会对主声道广播产生一定的干扰。

(2) RDS信息广播

RDS是于1984年由欧洲广播联盟 (EBU) 制定的数据广播系统的欧洲规范, 1986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CCIR) 通过了有关RDS的643号建议书, 1990年正式通过和出版“实施RDS的准则”EN50067。自此欧洲各国纷纷开设RDS的广播业务。

RDS广播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调频广播资源, 通过广播信号里插入数字码实现。它与音频信号是分开的, 丝毫不会干扰收音, 也不会影响收音机音质。当收音机检测和解调这些数字码后, 便能提供相应的功能。RDS接收机的调频波段在87.5MHz 108.0 MHz范围, 相邻电台波段间隔至少100 k Hz, 在57 k Hz上加载副载波数据。数据内容可以包括电台类型、节目类型、交通公告、广告信息、标准时间、天气预报等, 同时提供了开放式数据接口, 为特殊要求用户提供数据文本应用通道。RDS广播系统目前仅在欧洲广播。但用RDS系统实现应急广播, 需要在每一台发射机前增加设备, 系统显得有些臃冗复杂, 而且在接收RDS可寻址码时, 即便把接收机调到最佳的副载波位置上, 但它还是仍不能避免由于多径传输造成的信号衰落, 引起误码, 从而可能导致控制的失常。因此作为应急广播的控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3) FM信号加嵌DTMF码

DTMF码被大量的使用在电话拨号信息传输领域, 技术简单且成熟, 用它很容易实现计算机间的远距离数据传输或控制, 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 应用很广泛。而采用DTMF技术在FM系统中加载紧急广播业务, 其所有高低音群, 均在FM广播系统制、播、传、发、收各环节有效的音频响应范围内, 除配置DTMF码发生器工作站外, 不需要进行对现有发射系统进行复杂的技术改造和增加通道设备, 不容易因FM系统设备的通带响应或非线性失真等问题受到影响而误码, 使得紧急广播的可靠性有了充分的保障。同时, 对现有节目的安全播出和播出质量也不会带来影响, 电台也不会因加载了这项业务增加额外的风险而付出更多的代价。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家应急广播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应急广播系统关系到人民财产的安危, 建立灾害预警应急广播系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为国家电台, 其节目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全国广播无线覆盖网, 是很好的应急广播传输发布平台, 在国家应急广播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温总理在考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强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尽快建立应急广播体系, 它是整个国家应急体系的一部分。广播应急体系同其他应急系统结合起来, 可以把信息很快传到灾区群众, 可以指挥救灾工作, 速度快,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应急广播技术系统由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组成。系统建设工作是在国务院应急办的统一规划下, 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实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要工作是在广电总局领导下建设包括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的国家应急广播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计划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业务楼。按照“战时应急, 平时服务”的原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建立集信息收集、处理、播报为一体的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 实现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预测预警、应急联动以及应急广播节目编播等多方面功能, 包括应急广播所需的办公编辑、录制播出、网络传输以及新媒体制作等多个区域。承载应急广播和日常公共服务广播技术系统, 承担政府的应急信息采集、处理、分析、播报等国家应急广播任务。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 根据国家应急需要和宣传要求, 及时播发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信息。在日常状态下, 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信息化体系, 汇集社会服务信息, 汇集来自受众的咨询信息, 具有日处理、制作、分发服务信息的能力。

5结束语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研究 篇8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有线广播,从县广播机房到乡广播机房,再到村广播机房,经三级扩音机放大,送至千家万户,户户都有广播。那时农村没电视,广播也给农村增添了不少乐趣,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那时,县、乡、村广播机房都有人值机,人工操作,也可在广播上通知事项,只是不够灵活。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电视的发展,无线调频广播的发射,有线广播开始走向下坡路,设备老化,线路失修,有线广播最终走出舞台。近些年来,自然气候变化无常, 反常恶劣天气、还有自然灾害、传染病、病虫灾等频繁发生, 这对农村的种植、养殖产生重大的打击,甚至危及人生安全。 各级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提出预警预案,首选农村广播。我省村村响建设工程,2010年开始筹备,选用正圆公司产品,作为村级广播设备,2011年上半年完成村级广播设备的安装。 2012年选用华塑公司产品,作为县、乡联控设备,2013年完成县机房、乡机房设备的安装,至此村村响安装结束。村级广播安装完,起初,村民对此不了解,说是现在电视已普及了, 谁还听广播,知广播的用处后,也认同了,也受部份人喜爱和欢迎。村村响广播能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从而加强了广播在农村的覆盖。

二、农村地区村村响的社会功能

(一)村村响广播是预警预案之首选

在农村,村民很难做到按时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少数人(留在农村多数是老人)会上网浏览信息,而广播收听面广、不受时空限限制,能边干活边听广播,它有其它宣传工具不能替代的功能。对于自然灾害、疫情等,村村响为村民提供预警及施救信息,将损失降至最低。在2014年6月,光泽县李坊乡管密村利用村村响广播预警洪水的到来,让河两岸村民及时转移,减轻村民的损失。

(二)村村响广播宣传迅速效果好

村村响广播能及时发布新闻和各种信息,我省村村响系统,它具备县控乡、乡控村、村自控三级联控功能,它能迅速、 快捷地传达各级下达的通知与信息;村级多功器上安装一电话卡,有电话广播功能,这样,村领导在外地开会,也能通过电话对村民进行紧急广播通知。

(三)可利用村村响进行广播会议

广播的形式灵活,收听面广,能够快捷地传达政令、新闻、消息。村村响已三级联控,县、乡镇领导可通过村村响广播传达政令、信息等,减少了不少会议,节省了多个环节,又利用广播与农民进行沟通。

(四)村村响广播增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广播的内容多样化,可播放科学知识讲座,提供经济信息,为农民致富服务。如我县鸾凤乡高源村,利用村村响,播放如何种西瓜的讲座。

三、当下现有村村响系统发展的瓶颈

(一)设备不成熟,多次升级还是不如意

村村响村级广播设备多功器,设备易损坏故障率高,维修量大。我县85个行政村,每月至少5、6次维修量,多的可达十多次。村级多功器经常死机,机器的设备编码出现乱码, 造成三级联控失效,有少数机子,连日常流程时间都出现乱码,设备24小时开机,容易造成扰民现象,虽然只需关机重开机就恢复正常,但该设备死机、乱码现象不定期,很不稳定,再说村级广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弱,经常广播数天不响,才知道设备出故障。

(二)村村响广播只在局部区域响

村村响广播目前只在行政村村部响,其他生产小组都不响,覆盖面不够,广播集中在村部,声音开大一点,近处的村民受不了,出现忧民现象,声音开小一点,远处又听不到,效果不理想。如果广播到片或到户,那到处有广播,且平时声音也不需很大。

(三)村村响传输网不独立,维修上会出现扯皮现象

三级联控信号是用网络公司有线电视网传送,村村响县机房信号调制成调频信号混合到有线电视网,经有线电视网传送至乡镇机房,乡镇机房将音频信号编码成数字信号,再打包成IP数据流,利用视频会商的网络回传至县机房,县机房将IP流解码成音频信号调制成调频信号,混合到有线电视网中,再经有线电视网传送至各村,这中间只要有任一环出故障,三级联控都无法正常工件。有线电视网络大,故障率高,村村响信号也会经常出故障,其信号源由网络公司提供, 我局人员不能参与维护,信号故障由网络公司维护,维修不及时,影响村村响正常运行。2013年,我县止马镇白门楼村, 因建设改有线电视网改线,村村响机房非电视用户被遗忘, 无信号,我局一再催促,一个多月,其维修从人员未与接通信号,最后我局人员,在经止马站站长的同意和指点接信号点, 我局人员自行接信号,至此白门楼村村响信号才接通;在今年初,司前乡视频会商信号中断,我局与司前乡政府人员一再催促,半月多后才恢复,这期间,因视频会商信号中断而全乡的村村响广播停止。再说,在突发自然灾害如洪灾,有线电视网也首当其冲受灾,信号中断,三级联控信号也因此不能得到保障。

四、村村响发展的策略探析

(一)设备需更新完善

设备会死机、乱码,设备内部有干扰源,也许与电源不够纯净或是某些器件性能不稳有关,眼看设备使用近五年,虽时间上还没到淘汰时,但该设备质量与稳定性偏差,应淘汰更新设备,新设备内可增加“看门狗”,一旦不可预知原因产生死机,“看门狗”将机器强行性重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二)村村响信号传输网选择

1.继续使用现有网,村村响的维修任务进行打包,由网络公司负责,我局监督。这样,维修与信号都由网络公司负责, 维修上不会出现扯皮现象,维修更能及时。

2.选用无线发射方式传输。如图所示,乡镇建立一个无人值守机房,通过光纤在乡镇机房可监看设备。村村响的信号传输利用无线传输,与网络公司独立不相瓜葛,村级广播信号也可用调频发射方式发射,发射功率不用太大,只需传送附近生产小组,行政村使用频率87-89M hz,相邻村用不同的频率,不相邻村可同频率。使用无线传输有以下优点。

(1)减少传输环节,信号更加稳定

原乡镇信号是利用视频会商网络回传至县机房后再往下传,用无线发射则无需回传而是直接发射出去,减少环节, 这样乡镇即受县级控,又相对独立性,即使县机房传输出故障,乡镇级机房还能照常工作,相对用有线电视网信号更有保障。

(2)抗灾能力强

用无线传输,则不受城镇建设施工,也不易受突发性自然灾害所破坏,较之有线网传输,无线传输更为安全可靠。

(3)传输设备少故障率低

由于采用无线发射,没有长距离的光缆,也没有光接设备、电缆、分配网等器材,前端设备简单,工作相对更加稳定, 故障率就低。

(4)收听便捷,可方便增加广播点

采用无线发射方式,信号在空中传播,接收更为灵活,不受空间限制,可随意在街道、片区增加广播接收点,甚至可每户一个调频接收机,以载频开机方式开机,做到户户响。

建立完善村村响系统,提供稳定信号,保障村村响正常运行,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宣部、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5年主题出版工作: 突出五方面重点抓好四大门类

近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2015年主题出版工作要把握五方面选题重点,抓好四个重点门类。据悉,中宣部和总局将在申报基础上对今年主题出版物进行集中评审,确定一批重点出版物并向社会公布, 同时组织宣传推介、展示展销。入选的重点出版物将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衔接,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予以资助。

五方面选题重点:一是深入宣传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目标要求, 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解读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性文件和改革举措,准确解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深入宣传阐释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二是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力度。讲清楚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精神旗帜,大力宣传通过实现个人梦想为中国梦作贡献的典型。三是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发展成就深化宣传阐释。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内涵特征,深入宣传展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四是进一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公职人员、青少年等重点人群,重点推出一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出版物,一批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出版物,一批宣传家风校训、勤俭孝敬,知国情、明传统、重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方面的少儿读物。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推出一批经典选读、名家品读出版物。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注重发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推出一批红色文化出版物。五是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做好重点选题出版。

根据 《通知》,2015年主题出版工作要抓好四个重点门类。重点抓好理论读物出版,既要有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中央精神、加强理论宣传的学术作品,又要有一批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解读中央政策、澄清模糊认识、凝聚思想共识的通俗理论读物。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出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加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出版。要认真落实2014年全国少儿出版工作会议精神,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融入到各类少儿作品中。要加强走出去读物出版,对外讲好中国梦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

《通知》明确要求,出版单位要精心做好出版规划、选题论证,配备落实出版力量,强化责任制,确保出版质量水平。 要精心选材,精心设置选题,着力推进出版内容形式创新,注重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学术研究与大众需求的统一,坚持“三贴近”,体现时代特色,切实改进文风,不断提升主题出版物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把作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推出一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经得起时间、读者和社会检验的优秀作品。要严把导向和内容关。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主题出版物的质量检查和重点阅评,督促出版单位严格落实三审责任制,防止内容片面性简单化,防止对中央精神和重大政策的误解误导。涉及重大题材的选题,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在加强引导扶持方面,《通知》提出,各地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中央有关主管主办部门,要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工作,加强组织协调指导,进一步完善投入扶持机制、奖励表彰机制、宣传推介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时间:2015年4月9日

《东南传播》杂志“海峡传播”栏目获一等奖

4月15日,《东南传播》杂志“海峡传播”栏目获2014年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广播电视期刊专业委员会优秀作品评选栏目类一等奖。

“海峡传播”栏目旨在提供两岸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的学术空间,通过两岸传播学界、新闻界的携手合作, 促进传播学术研究和两岸媒介良性互动,引导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共建华人传播学术共同体。

来源:福建广播电视报发布时间:2015年4月15日

福建馆藏图书样本室对外开放沟通两岸出版交流

据中新社报道,“希望两岸出版交流能够迈向统合之路。”台湾出版协会理事长陈恩泉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与福建的图书交流,将促使两岸出版文化进一步发展。

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馆藏图书样本室对外服务承诺仪式当日在海峡教育装备展示采购基地举行。馆藏图书样本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陈列图书约10万种,其中不乏闽版图书和台版图书。

1988年10月,陈恩泉率台湾出版界代表团,参加上海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大门。至今,两岸出版文化交流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

2002年2月,由福建省外文书店和台湾13家出版发行单位共同投资创办的“闽台书城”在福州试营,此举开了闽台书业界合作之先河。陈恩泉表示,13年以来,“闽台书城”一直是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的范例,是推动大陆图书顺利入台的先锋。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均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的互动交流机会很多。全国政协委员、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吴志明认为,两岸文化市场的作为非常大,他表示,希望透过馆藏图书样本室这种专业的馆配,为两岸校园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提供更多服务,把台湾精美的图书引进大陆,也把大陆好的出版社引到台湾。

2014年9月,台湾出版协会在福州、泉州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多年来,两岸之间出版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不断。”陈恩泉表示,两岸可利用文化资源开拓华文共同市场, 优势互补,探索两岸出版合作的新路径。

应急广播系统 篇9

1.1 应急广播系统的功能介绍

“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广播系统, 它涵盖了通信、广播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 除了具有传统广播的功能, 还有发布应急信息和可寻址等功能, 并且还可以根据行政区域在相应的管辖范围进行应急语音呼叫或广播等。“村村响”广播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应急广播插播、自动播报、可寻址等。

1.1.1 广播自动播报

如果要想实现“村村响”广播系统的广播自动播报功能, 就要预先对广播系统进行相关的必要设置, 这样县级、镇级、村级三级系统才能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程序进行广播的自动控制和播报。通常不同级别的前端需要依据分时播出的原则对自办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等进行转播, 此外该系统的前端也能够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程序进行节目的自动播报, 接收终端还能够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进行开机播放。

1.1.2 可寻址

县前端与乡镇前端可以根据划分的行政区区域对各自辖区内的广播接收终端进行编码和调节音量等操作, 这就是可寻址的功能, 此外还可以控制辖区内全部的应急广播系统的接收终端。可寻址功能可以对应急广播的辖区进行准确定位, 还可以对辖区内系统接受终端的开关机情况进行控制, 并对传统和应急广播及时播报。

1.2 应急广播系统的基本结构

“村村响”广播系统涉及的科学技术相对较成熟, 并且所应用的逻辑结构相对简单, 基本结构主要有调频调制器、寻址编码控制器、电话监控设备、可寻址广播终端等几种设备。寻址编码控制器能够对应急广播系统内的所有设备进行控制并编码, 设备音量调节和开关机等控制指令均在该处进行中转与输出。远程电话监控设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限制电话呼入、监控电话播出、记录电话、来电显示等。调频调制器的功能包括播报广播信号和本级音源, 以及电话远程监控播报与控制调频输出等。陷波滤波与内置的频率的切换是可寻址广播终端的主要工作原理, 这利于插播信号和操作广播信号的播报、接收。

1.3 应急广播系统的接收终端

目前, 建立的“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接收终端通常采用同轴共缆方式, 该类终端则具有接收远程寻址指令来控制终端的频率切换与开关机等功能, 还能够进行逻辑和物理地址的寻址, 因为物理地址不可以修改, 但是逻辑地址能够远程在线修改, 并且还有防雷、过压、过流等保护功能, 内置的大功率功放模块能够接收固定的频率, 能够接收87~108 MHz的双路高频, 接收终端根据人们需求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等级, 进一步满足了服务的需求。

2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原则

2.1 规范长效

建立“村村响”广播系统需要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在进行系统设计与建设时, 工作人员要对实际使用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充分考虑, 以利于未来系统的更新和升级。此外, 对于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建设和运行费用等。

2.2 稳定安全

传输广播信号通常需要相对较成熟的调频技术, 即FM-SCA调频技术, 寻址编码等用的是FSK这种抗干扰性相对更好的调制技术, 还有锁相技术等的应用保证了系统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需要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 保障工作人员和系统设备的安全性。

2.3 经济实用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设备安装要根据实地环境进行, 达到用户对价格、质量、功能等的要求。系统设计的结构一定要简单和便于维修, 设备的规格统一, 以节约成本。在安装系统的过程中要先对系统进行调试。该系统可以作为人们的广播传输网络使用, 非常时期就可以用作救灾抢险的应急工具。

3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

3.1 寻址编码技术

在农村的应急广播系统中需要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接收终端进行控制, 因此系统需要有便捷和易扩充的编码功能, 这些不同类型的接受终端都能够接受可寻址的指令。

3.2 寻址控制技术

我国的调频广播标准中要求200k Hz作为双边带广播电台的频道间隔, 调制信号频率最高为15k Hz, 频偏是最大为75k Hz。调频广播的主信道通常为0~15k Hz, 大多作为传输立体声广播和单声道广播使用。寻址控制技术通过调频的方式把寻址信息调制到主载波上, 然后将其与广播信号共同发出。

摘要:“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是进行农村相关工作信息宣传的一条重要渠道。它除了有基本的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作用外, 还关系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问题。本文分析并探讨了“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篇10

一、应急照明分类

所谓应急照明, 是指在非正常状态下才使用的照明设施, 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

1. 备用照明。

是指在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确保正常活动继续进行而设置的应急照明部分。通常在一些重要场所应设置备用照明, 例如广播电台、交通枢纽、重要的动力供应站、地铁车站、收款台及银行出纳台等。备用照明的转换时间一般不应大于5 s, 金融商业交易场所不应大于1.5 s。其持续工作时间应视生产、工艺特点及持续时间长短确定。如避难层不应小于60 min, 消防工作区域不应小于180 min。

2. 疏散照明。

是指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使人员能容易而准确无误地找到建筑物出口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通常在下列场所应设疏散照明:人员众多、密集的公共建筑, 大中型旅馆、大型餐厅等建筑, 高层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 人员众多的地下建筑, 如地铁车站、地下商场等。疏散照明的转换时间一般不应大于5 s。其持续工作时间主要应考虑发生火灾或其他灾害时, 人员疏散、在建筑物内搜寻人员、救援等需要的时间, 一般不宜小于30 min。

3. 安全照明。

是指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确保处于潜在危险中人员的安全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安全照明的转换时间一般不应大于0.5 s。其持续工作时间应根据该场所的工作或生产操作的具体需要确定, 一般不宜小于30 min。

二、应急照明系统的供电设计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第13.9条规定:应急照明应由两路电源供电, 在重要场所或供电条件不具备两个电源或两回线路时, 还应设置有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或用蓄电池组供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第6.3.1.8条规定: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 应能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 并接通警报装置及火灾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标志灯。由此可见, 应急照明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应有两个独立的电源和火灾时应急灯具能自动点亮。火灾情况下为避免电气造成二次火灾, 保障扑救人员免于触电而要切掉火场中的非消防负荷的电源, 火灾时应急照明电源仍以正常电源 (市电) 为主电源, 只有市电失去电源才转换为备用电源供电, 也就是说火灾时市电不一定会停电。

应急照明供电设计是由设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供配电条件, 符合规范要求, 选择适当的供电方式进行设计。应急照明系统的供电设计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采用浮充蓄电池灯作为应急照明灯, 把应急照明灯具就近接自本层 (本区) 配电盘的专用回路。

应急灯平时处于光源常闭状态, 只在正常照明回路失电时, 才自动点亮。带蓄电池应急灯具的充电线任何情况下不应被拉闸, 充电线的功能是对蓄电池充电 (正常时浮充) , 充电线失去电源是灯具转换由内部电源供电的信号, 一旦被误操作拉闸, 灯具就会耗尽蓄电池的能量, 又不能及时再充电, 此时若发生火情, 灯具就无法点亮, 这是不允许的, 所以设计中应对充电线加以明确。应急照明灯在配电箱集中操作方案一般适合于日常有人管理而且管理比较到位的公共建筑, 而对于一般的无专人管理的场所, 如出租的办公楼、店面、住宅等, 也可考虑设就地开关, 此时配电系统可采用二线一开关的接线, 但电源开关必须关闭, 且回路中的自带蓄电池灯具的充电线应引自就地开关前, 防止充电线被就地开关关断。为了让火灾中逃生的人员或是消防人员在火场中能迅速识别、方便操作开关面板, 应急照明的就地开关应选择带电源指示灯类型, 应有明显标志。

其优点是系统可靠性比较高, 浮充蓄电池应急灯之间相对独立, 互不干扰, 一个灯具出现问题, 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不大。在每个应急灯具内都带有备用电源 (蓄电池) , 所以对供电线路可以没有特殊的要求, 在灾害发生时, 供电线路故障并不会影响到备用电源发生作用。对于电源异常时可实现不间断照明, 有的产品还可以实现十分灵活的远程控制及监视。其缺点是价格较高, 使用不善容易损坏, 维修、保养工作量较大, 维护成本较高, 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实现远程控制及监视所需投资很大。浮充蓄电池应急灯的使用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因为如果灯具管理不善, 不用多久就会损坏, 维修更换不及时, 在紧急状态下不能正常工作。从经济角度来说, 这种方法初期投资较大, 维修更换成本较高, 而且浮充蓄电池灯需定期充放电, 否则会出现充放电失灵、电池失效等问题。所以, 这种作法比较适用于面积较小、双电源很难解决的建筑和对疏散指示照明要求不高的建筑物。

2. 采用双电源切换箱作为应急照明供电电源。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或《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电力负荷等级按二级或一级负荷用双电源供电, 其供电应为独立的回路, 双电源应在末端自动切换, 供电线路应为阻燃或耐火线缆且敷设在防火封闭金属桥架内或穿钢管暗敷设在不燃墙体内, 应急灯具可以不带蓄电池。在控制上, 应急照明可以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平时使用, 因种种原因, 当正常照明电源突然失电, 无论应急照明的控制开关 (单联双控开关) 处于何种状态 (开或关) , 应急照明都应能强制点亮。

其优点是成本较低, 寿命较长, 维修、维护简单, 故障率低, 单箱控制面积较大, 如果供电电源和供电线路能够得到保障, 供电时间可以足够长。在配电箱二次回路可以增加远程控制及监视, 可对其分支回路进行监测, 系统易用性强。缺点是对供电电源和线路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如果两路电源均出现问题或分支供电线路出现故障就不能保证应急疏散要求。双电源切换的间隙应急照明会出现短暂间断。这种方法适用于双电源容易解决、面积较大、非常重要的建筑物。

3. 采用浮充蓄电池灯, 其供电电源为双电源切换箱。

从某种角度可以看做是前两种方法的集成, 三电源供电, 它同时具有前两种方法的优点, 而且性能非常可靠, 可以不间断照明, 但成本比前两种方法都要高。这种方法适用于双电源容易解决、面积较大、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4. 采用集中浮充应急照明箱 (EPS) 。

其供电电源可以是普通照明箱的一个专用回路, 也可以用双电源切换箱对其供电, 灯具选用普通灯具, 可以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平时使用, 但紧急情况下应急照明应能强制点亮。其供电原理如图1所示。

其优点是成本较低、寿命较长、单箱控制面积较大。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许多厂家生产的集中式应急电源箱还自带了自动检测功能, 甚至可以通过其自身带有的计算机通讯接口, 将信号送到主机, 用计算机来进行监视与管理。即使在系统中不设置计算机管理, 其自身仍带有监控系统, 在电源发生故障或电源将要耗尽时, 发出声光报警, 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现有的集中供电箱体自身可以耐火, 箱内导线阻燃, 适合火灾现场。对于较大型建筑自身设有电气竖井, 它可放置于竖井中, 防火问题更易解决。因为箱体为独立设置, 不用担心无关人员误操作, 管理比较方便、安全。另外, 蓄电池集中放置在箱体内, 灯具自身不带浮充蓄电池, 经济性上比较合理, 维修、维护工作量少, 故障率低, 寿命较长, 一般在10年以上。但是由于每个应急灯具内没有备用电源 (蓄电池) , 若灾害发生时, 供电线路故障, 则会直接影响到应急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 所以要对其供电线路在敷设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浅谈应急照明系统的设计 篇11

摘要:本文阐明了应急照明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列举了应急照明系统的几种方式,并对几种常用的应急照明系统的方式进行充分的比较,得出其各自的优缺点,提醒设计工作者在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采用,使得在灾害发生时,应急照明系统能为减少人员的伤亡、降低财产的损失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应急照明蓄电池阻燃

1概述

应急照明系统因正常照明的电源失效而启用的照明。应急照明包括疏散照明、安全照日月、备用照明。在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应急照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规范,许多单层建筑、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的特定部位均应设置应急照明。实践证明,有的建筑发生停电或火灾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有无应急照明以及应急照明系统设计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可见设计一套合理的应急照明系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每位设计工程师的认识不同,在实际设计中应急照明的系统设计也有区别,以下列出不同形式的系统,并比较其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及合理性,供从而得出最适合的系统。

2应急照明系统的种类

目前应急照明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采用浮充蓄电池灯作为应急照明灯:城市供电的电源只有一路,应急照明的另一路供电电源只能是蓄电池。线路采用阻燃或耐火导线。穿阻燃管或钢管暗敷,普通走道照明和应急照明混接。普通照明不带蓄电池,诱导灯和应急两用灯带浮充电蓄电池,诱导灯和应急照明两用灯均带浮充电蓄电池,蓄电池正常情况处于浮充电状态,应急照明两用灯正常情况亮灭可控。在发生火灾事故或市电停电时,它们均转换成蓄电池供电而点亮,起到应急的作用。

方式二:采用双电源切换箱作为应急照明供电电源:以两路市电或一路市电和一路自备发电机组来满足建筑用电要求。且两路电源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应急照明灯具不带蓄电池,线路采用阻燃或耐火导线穿阻燃管或钢管暗敷。普通走道照明和应急照明没有区别,所有疏散走道及事故时必须坚持工作房间的照明灯均可按应急照明灯设计,诱导灯常明,应急照明灯亮灭可控。在事故时,常开动合触点通过手动或自动接通备用电源,诱导灯保证点亮,应急照明灯的双投开关不管在什么位置均能点亮。

方式三:采用浮充蓄电池灯,其供电电源为双电源切换箱:同样应保证两路电源,且两路电源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其供电线路采用阻燃或耐火导线穿阻燃管或钢管暗敷,保证应急照明电源的可靠性。普通走道照明和应急照明分开设置,普通照明不带蓄电池,诱导灯和应急照明两用灯均带浮充电蓄电池,蓄电池正常情况处于浮充电状态。应急照明两用灯正常情况亮灭可控,在事故时,普通照明不带蓄电池,诱导灯和应急照明灯均带蓄电池,常开动合触点通过手动或自动接通另一路城市电源,把诱导灯和应急照明均点亮:虽然两路电源同时停电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如果在应急的时候两路电源同时停电,诱导灯照明灯还可以依靠蓄电池供电点亮,平时在两路市电同时停电时,应急灯转换成蓄电池供电而点亮,起到诱导灯照明的作用。

方式四:采用集中浮充应急照明箱:城市供电的电源只有一路,应急照明的另一路供电电源只能是蓄电池,蓄电池集中放置在箱体内,灯具自身不带浮充蓄电池。且市电与蓄电池组成的两路电源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线路采舟阻燃或耐火导线穿阻燃管或钢管暗敷。所有疏散走道及事故时必须坚持工作房间的照明灯均可按应急照明灯设计,诱导灯常明,应急照明灯亮灭可控。在发生火灾事故或市电停电时,它们均转换成蓄电池供电而点亮,起到应急的作用。

3应急照明系统的比较

以上列举了目前应急照明系统的几种方式,但是,方式三仅适用于双电源容易解决、面积较大、非常重要的建筑。方式二对供电电源和线路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双电源切换的间隙应急照明出现间断,如果两路电源均出现问题就不能保证应急照明的要求,适用于双电源容易解决、面积较大、非重要的建筑。因此这两种方式皆不常用。下面就其他两种常用的方式进行一些比较。

3.1系统可靠性

方式一:这种形式的应急灯每个灯具内部都有变压、稳压、充电、逆变、蓄电池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整个应急照明系统中的电子元器阵的数量就更多,这种形式存在着大量的故障隐患。但是自带备用蓄电池式应急灯故障时一般只影响该灯具本身,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

方式四:在这种形式的应急照明系统中,所有灯具内部复杂的电子电路被省掉了,只有集中电源部分有易损的电子元件,而其工作环晓较为理想。因此单纯就故障率来讲应急照明系统可靠性要高得多。但是应急照明系统如电源部分出现故障,将使整个系统受到影响。

3.2使用寿命

方式一:这种形式的应急灯的正常电源接自普通照明供电回路中,在使用、检修、故障时电池均需充放电。由于应急灯具大部分时间部处于工作状态,其内部温度比较高,这些都会对蓄电池产生不利的影响,缩短其寿命,从而影响应急灯的使用寿命。

方式四:这种形式的应急照明系统的情况与上述恰恰相反,整个系统采用独立电源,只有在正常照明电源故障时才启用蓄电弛,而且由于电源设备只有一套,可以采用较精密的技术来达到保护、控制蓄电池充放电周期等目的。再者,系统电源及蓄电池部分一般放置在专用房间内,易于将环境温度控制在有利于电源和蓄电池工作的范围内,所以集中供电式应急照明系统中的蓄电池寿命大大高于独立式供电应急灯。

3.3维护与管理

方式一:由于应急灯具分布于建筑物内各处,平时由交流电源供电,即使直流备用电源部分故障,平时也很难发现,而且其内部线路复杂,元器件多,维护工作量很大。

方式四:将复杂的电子电路放置在专用的房间内,应急照明灯具与普通的灯具无异,一般电工就能够进行维护。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许多厂家生产的应急电源还自带了自动检测功能,甚至可以通过其自身带有的计算机通讯接口,将信号送到主机,用计算机来进行监视与管理。在电源发生故障或电源将要耗尽时,发出声光报警,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

3.4系统价格

方式一:由于每个应急灯具内都有一整套降压、稳压、充电、蓄电池等元器件,所以整个系统的价格较高。

方式四:恰恰相反,由于省去了每个应急灯具内的一整套降压、稳压、充电、蓄电池等元器件,应急灯具可以选用普通灯具,整个系统仅在集中应急电源处设置一套装置,如果能充分利用其蓄电池容量,则会大大降低系统的成本。

3.5线路敷设

方式一:在每个应急灯具内都带有蓄电池,所以对供电线路可以没有特殊的要求,在灾害发生时,供电线路故障并不会影响到蓄电池发生作用。

方式四:由于每个应急灯具内没有蓄电池,若灾害发生时,供电线路故障,则会直接影响到应急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要对其供电线路在敷设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3.6用电管理由于现在的建筑物功能越来越复杂,在一幢建筑物中,经常会有多家单位,这时在楼宇的物业管理中用电计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时两种蓄电池供电方式就会带来差别。

方式一:由于应急灯都自带备用电源,常用电源可以从就近的正常照明配电箱中取得,所以很容易将各应急灯具的用电划归于各自的用电单位,不会在计量方面产生麻烦。

应急广播系统 篇12

1 电力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本质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预定好的计划或行动方案。首先辨识隐藏的重大危险, 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判断事故的类型和发生发展过程、事故的后果及造成的影响。然后在事故发生前事先具体安排相应的应急机构职责, 将技术、人员、装备、物资、设施、救援行动等方面布置到位。应急预案明确地规定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事故发生时以及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应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 以及采取的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

应急联动体系要求统一指挥、分级别负责、协调有序和高效率运转, 整合日常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

从综合性角度研究预案编制原则、基本内容、分类分级以及编制步骤。完整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总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四级文件体系, 其中对程序须对应急处置中某个方面的处置流程做说明, 但缺乏对这些流程之间的关系和执行中的启动条件的解释。

对电力应急领域的应急预案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严重等级制定的应急处置流程、组织架构和职责分配、以及处置现场人员联动;分析事故周围环境以及主要设施条件等因素。

目前针对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主要是从针对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情景预先编制一个尽可能完备的应急预案, 但由于对突发事件可能发生情景的判断往往基于经验和知识推理, 因此, 预案编制需要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 即预案重构的方法实现预案的动态在线生成。

以北京地区电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例[1]:其在总则中分析北京地区安全风险, 即电网网架结构风险 (用电高峰期期间, 门昌、昌城两分区内500kv主变容量凸显不足, 将面临大面积停电风险, 直接影响分区内正常供电) 。配网运行风险, 电网设备风险, 恶劣灾害天气风险, 外力破坏风险, 用电安全风险。

其后续的应急响应与处置包含:信息报送 (获悉电力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任何单位、组织, 应立即拨打国家电网95598服务热线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 响应和处置 (电力用户社会单位响应、电力企业响应、政府相关部门响应) , 决策指挥 (分四级响应) , 现场指挥 (按照“谁先到达谁指挥, 逐步移交指挥权”, 统一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根据需要可设立综合协调组) 等等步骤。

2 应急预案动态重构

电力应急预案发展现状可总结为:

(1) 文本化的应急预案无法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并发性的突发事件:目前的应急预案是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管理原则, 并针对单一类型的突发事件, 而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发生演变过程中却往往伴随大量并发或次生突发事件, 使得实际的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综合参考多个应急预案, 为得出合理方案还需综合考虑如应急人员、资源、时间等协调问题。

(2) 流程化、封闭式的应急系统无法应对演化的应急环境和联合应急处置:目前各行业领域根据相关的应急预案的需求定制化开发了应急管理 (指挥) 系统。但应急系统的应急处置操作是基于流程引擎开发, 难以契合不断演变 (需求和资源的不确定性) 的应急环境。此外应急系统作为各个领域的生产系统, 其资源和信息是内部封闭的, 对于并发性需要多领域联合应急的突发事件, 难以解决应急信息资源分散、数据异构、信息共享等问题, 无法进行联合应急处置[2]。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具有复杂性和时效性, 强调动态应对, 仅仅依靠人工进行编制和完善的文本化应急预案无法满足应急处置的实际需求。预案的智能化[3] (在线生成和动态重构) 正逐渐成为热点。

预案动态重构可分为4个步骤:

①将文本型预案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和计算的表达形式;

②设计合理、高效的预案在线生成方法;

③预案执行过程中状态选择的辅助优化;

④应急结束后从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上评估预案。

针对并发或次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难以完全参照某个预案顺利执行;需要比照现实情况, 在线生成针对该场景的预案。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3 电力应急系统研究

基于上述动态生成的应急预案, 可开发满足不同环境、不同需求的电力应急系统[4]。该系统根据面向用户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类应用:

(1) 领导应用:实时指挥和及时决策支持;查询地理信息图、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库;接入全区视频监控信号;紧急情况拨号;接收统计报告和事件摘报, 可作批示。

(2) 指挥调度:支持指挥调度部门对日常事件的快速处理;支持对重大事件的信息采集、评估、决策、反馈与控制;可视化的事件分析;信息存储保全机制。

(3) 值班部门:应急资源数据收集;信息接收/上报;管理专业救援队, 协助应急中心处置专业事件。

(4) 其他部门:网上浏览事件;网上信息反馈;参与处置职能范围内的事件。

应急系统框架图如图2所示:

建立应急系统的总体思路是:整合相关信息资源, 即通过动态重构的应急预案与实时监控的环境数据, 在各部门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中, 充分利用原有的系统和网络环境, 再整合现有信息、组织、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综合管理, 建设应急系统。

4 结语

我国电力领域于2006年即实施《国家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能源局于2010年制定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对电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应急资源的整合方面, 依据国家有关应急平台建设技术要求, 各级部门确定了应急平台关键技术路线, 编制了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形成了应急资源目录;如利用GIS系统、变电站监测等信息化手段, 实现了“95598服务平台”、“配网抢修指挥平台”、“电力信息通信运维平台”等应急管理系统。

该文通过研究电力应急预案动态生成的方案和方法, 弥补原有静态的文本化的预案的种种不足, 从而为应急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依据和功能支持。在此基础上, 建立标准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实现多机构联合指挥、公众信息发布与应急资源的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城区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SHAO Xueyan, SHI Biao and CHI Hong, Using Neural Network to Identify Precursors of Flight Excedance[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cao, China, 2011.

[3]祁明亮, 池宏, 邵雪焱, 等.一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重构方法:中国, 201110085663.4[P].2011-08-17.

上一篇:提高执行力下一篇:数字资源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