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机制

2024-09-18

应急广播机制(精选10篇)

应急广播机制 篇1

1 引言

直播卫星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大功率卫星, 进行点对面广播, 接收用户只需要使用一副小型的固定卫星天线, 就可以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多个频道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相比, 直播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能力强、接收简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 充分满足了应急广播覆盖区域灵活、抗灾力强等要求, 因此直播卫星是发布应急广播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直播卫星发布应急广播是通过直播卫星前端全网播出,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触发机制, 可以实现按照区域或者收视群中的指定用户, 有选择地去触发应急广播。本文详细介绍了两种针对直播卫星应急广播的触发机制。

2 应急广播业务

2.1 应急广播简介

近两年, 中国发生了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涝与雨雪等,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此外, 一些严重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极大地威胁到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 需要国家和事件发生的当地政府建立自己的应急广播系统, 以便将这些紧急事件尽快、尽早地告知所有受到事件波及的公众, 使公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灾害事件并做出正确的规避。同时, 应急广播的发布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急广播是一种利用广播信息系统向公众通告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方式。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应急广播提供了一种迅速快捷的通告方式, 将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处理结果等信息, 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形式通过广播或电视及时通知每一位公民, 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和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2.2 应急广播技术需求分析

应急广播作为一种提供应急信息的传输通道, 要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出来, 让人们规避风险, 应具备以下技术特点。

(1) 注重时效, 快速及时传输

要保证将应急广播信息快速通知到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 起到及时预警和稳定民心的作用。

(2) 抗灾力强, 保证传输顺畅

由于突发灾害的破坏性可能造成交通、通信的中断, 且极可能将受灾地区变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在这种情况下应急广播须要具备能够传播信息的功能, 以保证灾区和外界的沟通顺畅。

(3) 自动触发, 确保信息到达

为了能使最紧急的灾害信息及时传达, 应急广播接收终端应具备远程自动触发的功能, 使保持加电状态的终端能够接收、显示信息。

(4) 覆盖灵活, 发布范围可控

应具备同时实现针对指定区域和指定接收终端的应急广播触发功能, 并保证其它区域不触发应急广播。

2.3 基于直播卫星的应急广播业务

直播卫星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大功率卫星, 进行点对面的广播, 接收用户只需要使用一副小型的固定卫星天线, 就可以通过直播卫星机顶盒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多个频道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目前, 直播卫星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大范围信息覆盖手段之一, 具有架设方便、传输范围广、传输能力强、传输速度快、接收简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 充分满足了应急广播注重时效、抗灾力强、覆盖区域大等要求, 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大范围信息覆盖手段, 因此利用直播卫星开展紧急广播业务具有较强的优势。如图1所示, 当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 国家或事件发生地政府发布的应急广播信息 (视频或音频文件) 经专用通道传至直播卫星前端, 前端收到信息后经过适配封装、播出插入处理后在本地播发, 通过卫星通道传输至终端用户, 终端用户的直播卫星机顶盒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 跳转至应急广播频道或指定的其他频道。

在直播卫星应急广播业务的实现中, 由于应急广播信息是插入到前端播出流中进行全网播出, 因此, 在设计中, 直播卫星机顶盒具备自动触发应急广播的功能, 可以实现有选择地指定某些区域或者收视群中的特定用户的直播卫星机顶盒去触发应急广播, 跳转到应急广播频道, 而其他非指定用户收视正常不受影响。目前, 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 直播卫星应急广播业务具有两种应急广播触发机制:区域编码触发与智能卡卡号触发。区域编码触发可实现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的应急广播覆盖, 目标区域的直播卫星机顶盒自动触发应急广播;而智能卡卡号触发可实现针对某一个或多个终端用户的应急广播覆盖, 实现目标用户的直播卫星机顶盒自动触发应急广播。这两种触发机制各有特点, 组合应用后能够满足应急广播自动触发、覆盖灵活的特点。

3 两种应急广播触发机制的实现

3.1 区域编码触发

区域编码为一组机顶盒所在行政区域信息的字符串, 存储在机顶盒的存储区内。区域编码触发是指, 使用指定的区域编码用于直播卫星应急广播的发布范围, 来使属于该区域内的直播卫星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

3.1.1 机顶盒触发流程

收到应急广播触发指令后, 前端建立 (或更新) 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 将其插入到SIG所发送的NIT表中, 该描述符包含了区域编码等应急广播触发信息。通过卫星广播通道传送到用户终端后, 终端机顶盒监控NIT表中的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 符合触发条件的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 触发流程如图2所示。

机顶盒监控NIT表中, 如果有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 且其版本号非0x00, 并且与机顶盒之前保存的描述符版本号不一致时, 机顶盒解析描述符, 并保存此描述符版本号, 将描述符里的区域编码与机顶盒里存储的区域编码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响应应急广播, 机顶盒强制切换到指定的应急广播频道进行播放, 并保存此描述符的版本号, 后期实时监控到此版本号, 如有变化, 则表示有新的应急广播消息。

3.1.2 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的定义

在NIT表内插入的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emergency_broadcast_descriptor () , 应包括应急广播版本号、应急广播发布区域 (区域编码) 、应急广播频道等信息。表1为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定义结构。

这里参考《GB/T 28161-201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中定义的描述符标签值的分配情况, 选取0×87为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的标签值 (descriptor_tag) 。应急广播版本 (Version) 提供应急广播的版本, 当版本为0×00时, 用户机顶盒不响应应急广播, 用户在接收到应急广播后可通过将版本置0x00来终止应急广播。

3.1.3 区域编码的设置与匹配原则

直播卫星业务有两种设置终端机顶盒区域编码的方法, 一种是手动在机顶盒设置界面上直接设置, 该区域编码为6位数字;另一种是通过CA系统将区域编码写入机顶盒对应的智能卡内, 用户无法自行修改, 该区域编码为8位数字。考虑到作为发布范围区域编码, 应该具有绝对的准确性, 第一种方法容易出现因用户私自修改区域编码而无法触发应急广播的情况, 因此, 目前区域编码触发机制选取的是智能卡内的8位区域编码。

如表1所示, 在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中, match_number字段为触发应急广播目标机顶盒的区域编码与本机区域编码匹配的匹配位数, 由高位开始逐位匹配。例如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中Zipcode字段为44110000, 直播卫星机顶盒的区域编码为44113000, 若匹配位数为4, 从高位开始逐位匹配4位, 匹配成功, 设置为该区域编码的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但如果匹配位数为5, 则匹配不成功, 不触发应急广播。当区域编码为00000000, 并且匹配位数为8时, 表示全局触发应急广播。

3.2 智能卡卡号触发

智能卡卡号触发, 指使用指定的智能卡卡号用于直播卫星应急广播的发布范围, 来使与该卡号对应的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按智能卡卡号触发的应急广播, 可以支持立即触发和预约触发。

3.2.1 机顶盒触发流程

智能卡卡号触发应急广播与区域编码触发不同的是, 在需要触发应急广播时, 直播卫星前端以指定的智能卡卡号为发布单位, 通过EMM (授权管理信息) 信道发送应急广播指令, 符合智能卡卡号寻址条件的用户机顶盒解析指令, 并触发应急广播, 触发流程如图3所示。

目标终端机顶盒内的CA组件收到卫星通道传来的EMM信息, 并通过调用机顶盒接口库中的X_DataTo Ird () 接口, 将标识号为0x9D的EMM应急广播指令信息传递给机顶盒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解析该指令, 并按字段存入内存。若版本号不为0x00, 且与之前保存的版本号不一致时, 根据生效时间触发应急广播, 目标终端机顶盒会在指定的时间强制切换到指定的应急广播频道进行播放。

3.2.2 应急广播指令定义

应急广播指令, 是指通过CA系统EMM信道向指定智能卡卡号的机顶盒发送的, 包含应急广播频道信息、生效时间、版本号在内的应急广播消息, 由机顶盒CA组件接收、解析, 并将其以指令方式发送给机顶盒应用软件处理。表2为EMM应急广播指令结构。

应急广播指令里的生效时间 (effective_time) 等于或早于当前时间的应急广播, 应立即触发;生效时间晚于当前时间的应急广播, 应预约触发。

3.3 两种触发机制的验证情况

对一台直播卫星机顶盒分别采用两种机制触发应急广播, 经实际验证, 通过NIT触发应急广播, 机顶盒平均响应应急广播时间为3.37秒;通过智能卡卡号触发应急广播, 机顶盒响应应急广播时间为4.77秒。两种触发机制均满足直播卫星应急广播的技术要求。

4 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以上两种直播卫星应急广播触发机制实现的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区域编码触发机制仅需要在前端应急广播区域触发描述符中写入需要触发应急广播区域的区域编码, 即可实现目标区域内的应急广播发布, 且前端发送方式为循环发送。因为该触发机制通过在NIT表中插入描述符实现, 发布方式简便、快捷, 适用于在一个或多个区域内大规模立即触发应急广播的场景。例如: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周边, 一旦发生灾情, 可通过区域编码触发立即对目标区域内的直播卫星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 让灾区的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外界救援的信息, 及时建立灾区同外界联系沟通的桥梁。

智能卡卡号触发机制是智能卡卡号寻址由CA通过EMM信道触发应急广播, 发送方式为一次性发送或循环发送, 发布范围最小可实现针对某一台机顶盒或指定的数台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 并且该触发方式还可以同时支持立即触发和预约触发。该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用于分布较广、流动性强、较分散的群体使用。例如, 可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中为分布在各海域的所有渔船准确地提供海事讯息及海洋预警等应急广播信息。

综合考虑本文所介绍的两种触发机制的不同特点,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 可根据应急广播的不同发布需求, 分别选用其中一种触发机制或将这两种触发机制组合使用。

摘要:本文对直播卫星机顶盒触发应急广播信息的技术实现进行了探讨, 重点介绍了针对区域编码和针对智能卡卡号的两种不同的机顶盒触发机制, 并对两种机制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直播卫星,应急广播,机顶盒,区域编码,智能卡卡号

参考文献

[1]张乃谦, 金立标.浅议中国开展紧急广播建设应具有的特点[J].电视技术,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8161—201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2012.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GD/J 051-2014卫星直播应急广播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2014.

平峪村农村广播的应急作用 篇2

【关键词】应急广播 7·21特大暴雨 平峪村 农村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中,房山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其中十渡镇因为紧邻拒马河,遭受了极大破坏。但是,在这次暴雨灾害中,平峪村村民和游客没有一人伤亡。能够在此次突发暴雨灾害中成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广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广播,村委会才能及时广泛地进行灾害预警、指挥群众转移、有序组织救援。平峪村位于房山区十渡镇,面河背山而建,与拒马河仅隔一条公路。全村占地有35平方公里左右。村里主要以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近年來旅游业发展迅速,每逢周末都有大量游客前来。2012年7月21日,正好是个周六,那天就有超过1000名游客来平峪村游玩,拒马河漂流、竹筏观光等水上项目,尤其受游客喜爱。

由于村子占地面积大、山区交通也不太便利,为了能更方便地向村民们广泛宣传政策、及时发布通知、提供便民服务,2004年村委会花8000多元购置了14个无线大喇叭,安在村子各处,信号基本能够覆盖全村。广播室就设在村委会,虽然设备简单、条件简陋,但这套广播设备在“7·21特大暴雨”灾害中起了大作用。

图1:平峪村7·21暴雨前安置的广播设备

7·21暴雨到来前,村委会20日就接到了镇政府下发的防汛通知,并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反复广播,通知村民们注意。

21日当天,大雨从清早就开始下,越下越大。村委会通过广播播报防汛通知提醒村民和游客注意安全,要求包片包户防汛、党员到位负责。后来,随着拒马河里的水不断上涨,防汛情势越来越严峻,广播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内容根据灾情越来越具体。比如:看见洪水淹过马路了,广播让车主挪车、组织村民把车往高处推;看到村里道路的积水快漫进屋了,广播让村民把财物都往高处搬;想到村口饭店里还住着好多游客,广播组织救援队把游客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22日凌晨3点多,水声山响,拒马河洪峰可能就要来了,村委会立即广播通知村民撤离。村口挨着河边的平来顺饭店一家,就是听到广播后迅速撤离的。天亮后,村委会干部到村里各处去查看受灾情况。拒马河里的水比平时上涨了五米有余,水里飘着各种从上游冲下来的物品;村里漂流点的房屋全部被洪水冲毁,没来及移走的汽车全部被淹;村口不远那座公路桥也断了,积了厚厚一层被洪水冲下来的泥沙砖石;村前的公路已经变成水高齐膝的河,好多道路也塌方了。如果村里没有安装大喇叭,没能迅速广泛地把防汛消息、避险通知广播出去,让人民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在“7·21暴雨”中,广播在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出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优势。所以,暴雨灾害过后,政府为村里增设了防汛和山洪预警的专用广播,后来房山区政府又给村里安了城乡数字广播。村里目前主要有三套广播设备:2004年村里自购安装的无线大喇叭,与村里的广播塔相连,广播效果很好,覆盖面积大;房山区政府安装的城乡数字有线广播,能接收转播区里的电台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政府相关部门安置的专门用于防汛和山洪预警的广播设备,与村里两个专用的红喇叭相连,这两个喇叭还能通过村委会领导的手机远程遥控,遇到急事不必到广播站,可通过手机拨打密码开机,然后用手机播音。这两个喇叭由太阳能板供电,不怕遇到市政供电中断的情况。但是,村里只有两个这种扩音器,所以覆盖范围比较小。

图3:平峪村7·21暴雨后添置的广播设备

广播在农村非常重要,村里的广播播出的都是与农村工作、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村委会平时都是利用广播来传达政府政策、宣传党政精神。村委会还通过广播通知村里各项大小事情,比如举办活动、年节发放福利,通知村民一些生活服务消息。除了播出村委会的通知之外,广播还为村民提供寻物、寻人之类的帮助。广播已经成了我们村委会日常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帮手。

无论是在“7·21特大暴雨”中,还是在平时的村务工作、村民生活中,广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国家的应急广播,结合平峪村大喇叭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1.希望广播设备、大喇叭都能够有应急发电配套,以防出现市政供电中断造成广播无法使用的情况;2.山区的地形容易给广播信号的传输造成障碍,有些地方在收听广播上有些困难,希望能够让农村大喇叭覆盖更大的面积;3.广播在平时一定要经常用,要切实地用广播为老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服务,让老百姓知道、熟悉、离不开广播,形成有需要听广播、有困难找广播的习惯。只有这样,在突发灾难发生时,人们才会第一时间想到广播,让广播的应急作用发挥得更好。

应急广播机制 篇3

作为安徽交通广播主播, 笔者曾经多次参与安徽交通广播的各类应急直播。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 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 谈谈对地方广播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看法。

一、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1]

突发事件多为一些负面性事件, 对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力。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否发生, 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都是不可预判、难以预测的。

(二) 复杂性

有些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会呈现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复杂状态。由于其复杂多变, 处置不当可能会加大损失、扩大范围, 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的预防控制系统也很复杂, 涉及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

(三) 破坏性

所有的突发事件, 都必然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破坏性冲击。

(四) 聚众性

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 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 形成集束传播。

(五) 持续性

突发事件的持续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突发事件始终伴随人类社会, 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 突发事件从未停止过;第二, 具体到某一起突发事件, 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六) 失衡性

正常的社会生活保持在一种秩序正常、状态均衡的情境中。但是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导致信息集束传播, 各种消息满天飞, 打破正常社会秩序的均衡状态。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广播应急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从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了国家层面的应急体系建设。它们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将部门协调行动制度化, 以保障各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迅速反应。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具有反应迅速、传播高效、覆盖广泛、接收便利等独特优势。在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中, 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 广播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巨大价值, 在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外界失联的灾区, 广播担负起了抗灾、救灾的信息通报、中转、协调和组织的职责, 成为政府直接面向灾区群众进行救灾的指挥调度平台, 在党和政府与受灾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担负着传递政府声音、解答民众疑惑的任务。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 政府要发布权威声音, 安抚民心;媒体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打时间战和内容战;而民众要满足知情权, 了解政府的措施以及事件的进展。面对突发事件, 如何协调政府、媒体和受众的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有序运转、良性循环的应急机制, 实现政府、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

当下的地方广播媒体, 在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面对突发事件,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作出迅速和准确的反应?这就需要建立和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的平台, 建立反复预演的应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传递政府声音,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满足受众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打造媒体的品牌形象。

因此,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 也是发挥媒体作用、满足受众需求、打造媒体品牌, 促进媒体自身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三、应急机制的构成要素

广告学上有一个概念, 叫“整合传播”, 简单地说就是所要传播的所有信息在统一的策略指导下以同一声音传达给广告受众。突发事件所激发的媒体应急机制其实就是一种整合传播, 它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栏目的合作, 打破各种界限和壁垒,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急机制的构成要素, 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 内部因素

第一, 领导核心:确保能够进行整体协调, 和各方进行有效沟通, 确定报道方案, 把控舆论导向, 发挥快速判断和决策的作用。

第二, 人员组成:能力超强、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主播, 可以打破界限, 很好地进行配合协作。

第三, 应急预案:根据媒体特点, 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 整合资源, 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等。

第四, 技术支持:为不同突发事件的不同报道方式, 如图文直播、电话连线、视频直播等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搭建和广大听友的互动平台, 如短信平台、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博账号、媒体专属App等, 保证能和所有的听友及时互动, 并搜集相关信息。这些都需要有相对应的电力、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以保证新闻报道的顺利进行。

第五, 后勤保障:车辆、食物、饮水甚至报道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等内容。

(二) 外部因素

打造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在平时就要通过跑口记者的联系、合作单位的构建等途径与方式, 和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应对突发事件时搜集信息的权威性、完整性和便捷性。

四、安徽交通广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策略分析

安徽交通广播成立于2004年1月1日, 2011年9月成为安徽省政府应急广播。在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应急直播中, 安徽交通广播都通过整合人员和信息的整合传播, 传递权威的信息, 为受众解答疑惑, 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从2008年的抗击暴风雪开始, 在2012年3月合安高速烟花爆竹大爆炸应急直播、2012年8月合肥大暴雨应急直播、2014年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封闭全城大拥堵应急直播以及2016年7月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抗洪抢险应急直播等多次的应急直播中, 安徽交通广播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它包括应急值班制度、应急报道的联动机制、应急直播的分类分级、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突发事件的预判预警、应急宣传的备份等。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反应迅速、战斗力强的应急报道团队。接下来, 笔者将以安徽交通广播“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抗洪抢险应急直播”为例, 分析安徽交通广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策略。

(一) 安徽交通广播应急直播案例

进入2016年夏季, 安徽省部分地区出现了长时间、集中性的降水, 导致不少河流长时间、高水位运行, 险情频发!2016年7月5日22点10分左右, 安徽省应急广播即安徽交通广播接到安徽省政府应急办信息: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双斗门出现坍塌险情,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赶到现场指挥应急抢险, 肥东县委书记、县长在现场率队处置。

经过研判, 安徽交通广播确定其为一级应急事件, 在频率主持工作的副总监制周原的领导下, 中断正常节目, 通知相应人员, 开始应急直播。安徽交通广播后勤保障部门迅速为前往一线的应急主播、记者调集车辆, 安排救生衣、手电筒等应急设备。

7月5日22点30分, 应急直播开始。应急主播在第一时间整理了当地的天气情况、水文情况、道路通行情况等, 提醒当地的朋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热线、微信、微博的方式介绍当地的具体情况。应急直播刚刚开始, 就通过热线、微信平台接收到了当地听友发来的现场照片。另外, 还有无数的私家车主、出租车驾驶员向我们反馈, 如果可以, 他们愿意无偿地接送当地需要转移的群众。

7月5日22点45分, 连线安徽省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介绍当地天气情况。

7月5日23点10分, 连线当地抗洪指挥部的工作人员, 介绍洪水情况。

7月5日23点35分, 介绍救援部队救援准备工作和救援情况。

7月6日0点31分, 因为大雨毁路, 安徽交通广播的应急直播团队在奔波了近2小时之后才到达现场, 这也是全省首家到达现场的媒体, 随即应急主播和应急记者通过电话连线和视频直播的方式, 传回了现场的声音和画面。虽然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双斗门出现坍塌险情, 但是各级政府因为提前作出了预判, 大部分的居民已经撤出。现场抢险人员一方面的工作是抢险, 一方面是挨家挨户地搜寻被困群众, 确保不落下一个人。作为安徽省政府应急广播, 安徽交通广播不但发布及时、权威的信息, 更积极帮助政府救援排忧解难。

7月6日0点09分, 听友向安徽交通广播求助:患有轻微精神疾病的舅舅长期独居, 水已经淹到家门口了, 舅舅仍然在家中, 请求救助。安徽交通广播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并把情况反馈给当地领导, 很快便有了回音:村干部已经前往现场救援。

7月6日1点28分, 安徽交通广播应急记者洪捷、王岩穿上救生衣, 登上冲锋快艇, 前往最核心的现场了解灾情并发回连线和视频报道。

7月6日1点37分, 现场救出1名被困群众!安徽交通广播应急记者洪捷在现场进行了视频速报。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迅速通过安徽交通广播的电波、微博、网易在线直播传到全省各地。

7月6日1点39分, 求助听友被洪水围困的舅舅被救了出来, 应急主播大城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

救援进展、险情介绍、路况梳理、听友互动, 就这样安徽交通广播星夜抗洪应急大直播一直在进行。

7月6日3点05分, 来自肥东县委宣传部的权威信息以文字、语音的形式迅速通过电波、新媒体平台发布出去。肥东县委宣传部的新闻稿包括险情介绍、政府的组织安排、受灾的情况、人员的安置情况等。

这一次的应急直播, 也只是安徽交通广播针对雨情汛情开启不间断大直播的一部分。在整个汛期, 安徽交通广播从道路通行到灾区现场, 从群众安置到灾后重建, 沟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第一时间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报道灾区情况;第一时间发布道路通阻信息。安徽交通广播彰显了省级应急广播的速度和价值,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 安徽交通广播应急机制建设策略

第一, 充足的应急预案。在安徽交通广播的应急预案中, 各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 全频率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各个岗位在应急直播中的岗位职责明确。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路况编辑首先尽可能地了解详细信息, 然后由值班编辑和值班主任预判等级, 通知突发事件对应等级的应急负责人。由负责人根据对应的应急直播等级确定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 通知相关人员、联络相关单位、准备相关设备, 并开展应急直播。在这份应急预案中, 全台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甚至各个岗位的职责明确, 应急直播等级的划分标准明确, 不同应急直播等级对应的联动单位和联动人员明确, 形成了一个衔接顺畅、沟通便捷的应机直播生产线, 可以随时根据突发事件的形态和发展态势进行迅速、准确的应急直播并且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这份应急预案的制定也不是一日之功, 而是在多次、多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直播中不断修改、完善之后形成的。

以上文安徽交通广播抗洪抢险的应急直播为例, 因为有完备的应急预案, 根据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双斗门抗洪抢险的现实情况, 频率领导判定其为一级应急事件, 随即根据一级应急事件的直播要求, 中断正常节目, 派出值班的应急记者、应急主播, 开始应急直播。同时,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应急预案要求, 联动地方政府、气象、交通、救援部队等相关部门, 第一时间搜集、发布权威信息, 解答听众疑惑。立刻建立起了政府、媒体、受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后续的信息搜集和发布奠定基础。

第二, 高效的应急团队。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听众在广播中听到的是面对突发事件应急主播开始直播, 应急记者赶赴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的采访报道。他们深入一线、整合信息, 发布最及时、最权威的信息。而在这背后, 是一次又一次的应急演练和模拟直播。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安徽交通广播每年都会进行多次的模拟演练, 应急直播预案人手一份, 定期考核, 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以及做什么事。每一次的应急直播之后, 全频率都会进行总结,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否顺畅?应急记者的报道是否抓住重点?应急主播的情绪处理是否合适?整个应急直播的传播效果怎么样?如何做得更好?在多次的应急直播过程中, 应急报道团队不断磨合, 不断提高应急报道能力, 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根据应急预案的安排, 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作用, 做出精彩的应急直播报道。

第三, 联动的应急网络。为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搜集和发布更权威、更完整、更及时的信息, 安徽交通广播一直在努力加强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建立地域性应急联动平台。安徽交通广播先后和安徽省政府应急办、公安、交警、消防、城管、卫生、高速、气象、民航等多个部门形成联动机制, 并且先后在安徽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安徽省消防总队、安徽省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合肥市交警支队建立了安徽交通广播专属直播室。这些专属直播室平时有专人值班、收集信息, 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可以随时进行应急直播。另外, 2013年7月12日, 安徽交通广播组织了安徽省各市交通广播的负责人会议, 会上指定了各地突发事件的紧急联系人, 建立了突发事件省市联动报道的合作构架。安徽交通广播的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省内首创、全国独家, 为更好地进行应急直播搭建了沟通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顺畅的地域性应急联动平台, 在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双斗门出现坍塌险情的时候, 安徽交通广播能第一时间从安徽省应急办了解到相关信息;能第一时间组织安徽省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肥东县委宣传部、抗洪指挥部、救援部队等部门和单位进行直播连线, 发布权威信息,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打赢时间战和内容战;在群众求助的时候, 能第一时间通知当地政府进行及时救援, 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 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平台。从微博、微信到各种视频直播App的兴起, 新媒体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有了更多的可能。安徽交通广播每一次的应急直播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合传播, 让传播效果最大化。安徽交通广播关于合肥肥东长临河镇姚埠圩双斗门抗洪抢险的应急直播一共持续了5个小时。这次应急直播除了通过广播传播, 还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安徽交通广播官方微博、公众账号同步进行图文、视频直播。全省无数听友通过广播听节目, 全国无数牵挂家乡的网友通过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网易新闻客户端了解家乡抗洪抢险的动态。安徽交通广播通过一张张现场照片、一组组现场连线、一段段现场视频实现了“集束传播”效应, 让民众放心、宽心、暖心。5个小时的直播, 安徽交通广播的官方微博、公众微信账号、网易新闻客户端发布的信息, 其综合阅读量超过30万, 创造了惊人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面对突发事件, 地方广播应建立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一时间搜集信息, 发布权威信息, 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塑造政府的正面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这是媒体必须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同时,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在一次又一次的应急直播过程中, 地方广播锻炼了队伍, 打造了品牌, 提升了知名度、美誉度和受众的黏合度, 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全国首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安徽交通广播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经验, 能给其他地方广播在应急机制建设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政府应急广播, 安徽交通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构建地方广播的应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本文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 分析广播应急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应急机制的构成要素, 为地方广播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广播应急传播,应急机制,安徽交通广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2.

[2]张广利.重大突发事件中短波应急广播系统的管理[A].四川电影节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41-43.

[3]刘苏墨, 苏媛华.浅谈地方广播媒体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5) :144-145.

应急广播机制 篇4

关键词:应急广播 聚合爱心 “温度” 释放关注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一、突发事件,聚合爱心的力量

应急广播广开线索渠道,第一时间捕捉应急线索。2012年2月13日下午,一场持续了3个小时的大火让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美丽侗寨新丰村和骆团村71栋房屋化为灰烬,500多位侗族山民无家可归,他们在严寒中急需食品和御寒物资。这时,一条微博成为应急互动的重要线索,从上海到通道县支教的志愿者叶景文在微博上发起求助。湖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下称湖南交通频率)发挥应急广播的优势,搭建互助平台,中断正常节目,推出《情系侗寨爱心接力》特别节目,倡议听众为受灾群众捐赠爱心衣物。一时间,爱心热线96218的多部电话此起彼伏,播出当天,要求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电话就多达数千个。

为灾区同胞搭建爱心奉献的直达“通道”是湖南交通频率彰显应急广播“温度”的核心所在。三天之后,湖南交通频率再度将爱心行动进行升级,独家策划启动“一帮一”整体援建受灾家庭大行动。节目开通之后,爱心团队、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只用 10个小时,认捐总额已经超过170万元。

作为湖南第一“应急广播”的交通频率,从动员捐献衣物到“一帮一”整体援建受灾家庭,四天时间总计为灾区募集善款272.7万元,这是一次应急广播创造的爱心公益奇迹。

二、重大新闻,释放听众的关注

应急广播第一时间捕捉应急线索,求证后顺势推进,急速传递听众迫切需要的信息,消除受众疑虑和恐慌。

“8月14日凌晨6点40分左右,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嫌犯周克华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童家桥一带被击毙。”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传播,引起巨大反响。这无疑是启动应急广播节目的重大线索。湖南交通频率《新闻快报》通联编辑及时拨打案件举报电话,求证了这一消息,并通过正在直播的《新闻快报》紧急插播,应急节目《落网》随即展开。

湖南交通频率关注此案,缘于嫌犯周克华在长沙曾犯下四起持枪杀人案。从嫌犯2009年12月4日在长沙第二次作案起,湖南交通频率新闻中心就制定了《落网》节目预案,并与公安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案件侦破进展。一旦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就启动应急节目。

插播消息,满足的仅仅是听众的第一需求,听众需要获取的是更加丰富的案件告破内容。而满足听众的全方位需求,应急广播就要及时启动应急节目,融汇海量的信息和鲜活的报道,向听众传播,实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

《落网》直播在8月14日8点30分启动,预案为这期应急特别节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湖南交通频率新闻中心立即集结编辑、记者,准备后续报道内容;通联《新闻快报》流动记者站的特约记者,电视监控同步进行,编辑整合最新的内容,全方位关注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告破过程。《新闻快报》记者及特约记者分布长沙社区、银行、南郊公园,击毙现场,并采访长沙警方和重庆警方,连线报道多达60多次,仅连线报道时长就达到3个小时。

直播中穿插报道,呈现直播“大拼盘”。湖南交通频率全天在《新闻快报·正点直播》高频次播发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稿件,并针对长沙市公安局的案情通报、重庆市公安局案情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零时差传播,当晚22:00~24:00《平安同行》节目再次推出特别节目。据统计,当天应急节目《落网》贯穿全天,累计持续了6个小时。节目受到移动收听人群的好评。

三、资源盘活,联动联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湖南交通频率作为区域广播,在湖南区域内尽其所能整合应急线索资源及应急网络资源,逐步夯实应急广播的基础。近几年,由湖南交通频率非常态运作报道的应急突发事件,都成为了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事件。这源于湖南交通频率与湖南省内主流媒体一家电视、一家报纸、一家网络签订的《独家合作应急突发事件的协议》。其中,协议内容之一包括:“由湖南交通频率发起运作的应急突发事件,交通频率第一时间与独家合作媒体联动,共享新闻线索,提供新闻采访对象联系方式,提供图片、视频资料等,同步采访报道;与湖南交通频率独家合作的媒体获知突发应急事件线索,第一时间告知交通频率,同步采访报道。”

近几年,湖南电台特别是湖南交通频率在一系列重大应急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应急广播的优势,成为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应急指挥调度的得力助手。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视察湖南电台时曾要求,要把交通频率纳入全省应急体系,为广大百姓的交通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服务功能,积极构筑完备的立体交通应急服务体系。近两年来,湖南交通频率在湖南省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全媒体应急直播室;在长沙黄花机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空港直播室;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由台本部直播室、交警直播室、全媒体卫星直播车、高速直播室和空港直播室五大直播室组建的立体交通应急服务体系。近期,在京港澳高速长沙服务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直播室,成为高速直播室的有益补充,将为湖南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的应急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整合、信息收集以及宣传发布的优势平台。湖南交通频率担负着“应急广播”的职责,将更好地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及时的交通出行服务。

应急广播机制 篇5

卫星广播电视承担着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和中国梦传向千家万户和传向全世界的重大任务, 而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则是筑牢广播电视无线电波空中长城的坚强捍卫者, 所以做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工作意义重大, 需探索研究设计建立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常态化运行管理模式。

2 现状

2.1 卫星广播电视任务和性质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的任务是有效保障日常安全播出为广大受众提供安全的、优质的、不间断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全国已建成36座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 我国已投入使用3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其中, 中星6B和中星6A卫星作为广播电视专用传输卫星, 工作在C频段, 可以覆盖我国以及亚太地区, 主要为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等播出机构提供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源;中星9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工作在Ku频段, 主要为我国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用户提供个体接收, 它为我国公益性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提供有效传输覆盖服务。我国已通过56个卫星转发器传输374套电视 (其中有28套高清电视和1套3D电视节目) 和362套广播节目。

2.2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管理现状

针对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管理工作, 通过调研和交流得知, 目前, 全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没有系统的、规范的、便于执行的、具体的、有效的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长效机制。有的地球站从管理上不重视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工作;有的地球站应急措施烦琐复杂, 不便于值班技术人员执行;有的地球站甚至没有应急措施。这对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保障日常安全播出工作非常不利。而通过交流和调研, 大部分地球站在设计日常安全播出应急措施时, 只是笼统地要求技术值班技术人员怎么去做, 并没有明确的原则和简洁有效执行的措施。

“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一直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总方针, 2009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62号令《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随后出台《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实施细则》, 从宏观上对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从系统配置要求、运维和技术管理进行了规范性指导和行业要求,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规范和应对措施。

2.3 应急处置不当的原因

笔者从事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一线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十多年, 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年安全播出事故技术资料, 挖掘安全播出事故技术资料数据, 得出了一些规律。

每一起安全播出事故基本都是值班技术人员应急处置不当造成的, 真正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寥寥无几。总结多年在实际技术一线值班运行维护管理经验, 笔者认为值班技术人员应急处置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没有明确的处置指导原则, 二是值班技术人员不知道怎么应急处置为最优方案, 三是没有抓住应急处置的关键。

3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设计

3.1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日常安全播出优质零秒与有效抗击非法干扰。

卫星广播电视日常安全播出系统由节目源、调制、上变频、功率放大、天馈线系统、监测系统、供电系统和设备自动化网管系统等组成, 这么多环节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 任何一个环节随时可能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把这些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抽象为一般问题一般规律来有效处理, 要采用以不变应对万变的策略解决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问题。

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长效机制的总原则是:综合利用技术手段, 准确判断播出节目状态, 快速有效恢复节目播出。

3.2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处置保障机制模型一

此模型即一个保障目标和四个保障原则, 如图1所示。

这一概念模型充分说明了保障原则与保障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要技术人员按照“四个保障原则”应急处置日常安全播出中出现的任何异态, 就可有效完成“一个保障目标”。

(1) 一个保障目标

对于一线值班技术人员而言, 要知道第一时间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这是有效完成保障目标的关键。所以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目标”必须清晰明了, 否则一线值班技术人员不知道保障什么, 何谈完成保障目标。日常安全播出目标是优质零秒播出和有效抗击非法干扰, 对于广大广播电视受众而言, 就是“接收信号要不间断高质量”, 这就是日常安全播出的“一个保障目标”, 即“节目下行接收正常”。

如某套节目系统下行 (大小口径天线) 接收正常可必然推出该套节目系统的上行也是正常的, 反之亦然。这就是技术一线人员日常值班应急保障机制的一个有效保障目标即“节目下行正常”, 这个保障目标就是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对于一线值班技术人员来说, 在值班中不管出现任何异态时都要立即判断“下行接收”是否正常作为是否有效完成安全播出保障目标的准绳, 因为“下行接收”正常了可证明该套节目系统上行是正常的, 即有效完成了保障目标。技术一线值班技术人员按照“四个保障原则”应急处置, 以最短的时间采取措施恢复有效安全正常播出, 把异态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2) 异态处置原则

首先判断是否为干扰, 然后判断是否为上行, 最后善后处理, 简称三步法。由于日常安全播出保障目标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首先不能是干扰信号, 其次保障优质零秒安全播出, 所以这个三步法规定简单明了, 抓住了处理异态问题的关键, 且便于执行, 所以在日常安全播出值班中出现任何异态时异态处置保障原则必须作为第一保障原则被优先采用。

(3) 代播切换原则

只要条件成立就执行节目代播和主备用设备切换操作, 简称代播切换法。卫星广播电视上下行节目链路而言, 与通信系统一致所有的运行设备与系统均有在线热备份, 且配置设备网管自动化系统。若安全播出设备网管自动化系统一旦失效而无法自动执行节目代播和主备用设备切换, 此时需值班人员手动进行节目代播和主备用设备切换, 所以代播切换原则抓住了关键业务的关键操作, 只要满足代播和切换条件时就执行该操作, 就能够解决问题。

(4) 应急操作谨慎原则

只要下行正常, 任何操作必须谨慎, 简称谨慎法。根据卫星广播电视日常安全播出的一个保障目标“节目下行正常”, 既然一个保障目标正常, 即已经完成了保障目标, 那么值班技术人员的任何操作必须谨慎。根据以往的安全播出事故经验, 往往是值班技术人员没有看清或没有判断而盲目执行操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或扩大, 所以谨慎法抓住了完成保障目标为终极目标这个关键, 这样值班技术人员在判断下行已正常时就必须三思而后行, 从而有效保障了安全播出。

(5) 操作程序原则

标准规范和程序精细操作, 简称程序法。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中任何操作应当有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些规范的操作程序的制定和不断完善都往往是以发生重大安全播出事故的代价和教训换来的。这个程序法抓住了精细化程序化管理的关键, 技术值班技术人员只要在日常安全播出值班中执行既定操作程序, 执行既定应急措施, 至少这样是不会出问题的。

3.3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处置保障机制模型二

此模型是建立业务培训考核与异态应急演练机制和建立全员绩效考核细则, 如图2所示。

这一概念模型是一线值班技术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与有效完成一个保障目标的逻辑关系, 通过有效落实业务培训考核与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和严格执行动态全员绩效考核细则而关联起来。提高一线值班技术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很关键, 再好的应急处置办法, 值班技术人员不会或不知道怎么办也是没用的。通过培训与演练提高基本值班技能, 通过全员绩效考核细则规范值班技术人员的值班操作, 这样就可有效实现保障日常安全播出这个目标。

(1) 业务培训与预案演练

业务培训与预案演练是提高技术值班技术人员值班能力的有效手段, 制订合理切合实际的业务培训计划与内容是很关键的, 技术值班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基本值班技能和业务, 如值班员四会, 即会值班、会处理故障、会测试、会检修。值班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要掌握且要会在实际值班能够使用, 这就要加强应急操作等基本值班技能的业务模拟演练, 应急模拟演练可大大提高技术值班技术人员的实际值班动手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 为有效保障日常安全播出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所以建立业务培训考核与异态应急演练机制, 开展定期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

(2) 全员绩效考核细则

建立了“一个保障目标和四个保障原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模型后, 怎样落实执行这个机制同样重要, 怎样保证技术一线值班技术人员切实执行和落实, 在进行制度顶层设计时须要有落实的制度保障, 否则有了应急保障机制不落实不执行或落实执行不到位就等于没有。那么就得引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先进有效的岗位绩效管理理念机制, 把日常安全播出岗位工作与全站人员绩效工资挂钩, 引入了利益共同体的概念, 建立了保障安全播出是全体地球站人员的共同利益这个概念, 打破岗位限制。只要发生重大安全播出事故, 全体地球站人员都得核扣不同比例的岗位绩效工资, 这样会大大促进全体地球站员工共同努力、同心协力做好安全播出保障工作的凝聚力, 大大提高了全体地球站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建立责权利平等的详细的全员岗位绩效考核细则是保障落实日常安全播出工作规定的最有效方法。

4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机制的实现

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一和二是相辅相成的。机制一的概念模型建立了应对日常安全播出值班中出现异常的一般应对策略, 即万变不离其宗, 以不变应对万变;机制二的概念模型是为有效落实机制一概念模型而设计的。利用这两个保障机制概念模型, 技术值班技术人员就能实现对复杂烦琐的日常安全播出出现的问题简单化并达到及时有效应急处置的目的。

5 结束语

在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实践应用中表明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长效机制的有效实施, 快速提高了一线技术人员的值班应急处置技能, 包括操作处置技能和心理素质, 大大提高了地球站技术人员对异态和故障等应急处置的成功率, 从而为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优质零秒播出提供强有力的值班运行应急保障。“一个保障目标和四个保障原则”应急保障长效机制是对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运维管理工作的大胆探索和创新,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本文从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实际出发, 结合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业务, 阐述了日常安全播出保障目标和保障原则内容, 设计了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两个概念模型, 从而建立和实现了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长效机制。

应急广播机制 篇6

NHK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12秒播出了地震信息并且在6分钟内发出了海啸预警。为什么NHK能做到如此快的速度呢?

地震发生后12秒, NHK在综合频道国会直播 (相当于中国两会这样的重要节目) 节目中插入了紧急地震速报。如图1。

紧急地震速报是指气象厅在捕捉到地震发生瞬间的小震动后迅速预测地震的震度和震源并进行信息发布。气象厅在预测到5级以上的地震时向震度4级以上的地区公开发布信息。NHK在收到气象厅发布的信息后立即在全部电视和广播频率中进行速报。电视信号在城市警报响起的同时把强震发生地和预测到有地震影响的地区通过地图和文字进行速报。广播信号则中断正常节目, 伴随着警报声播出与电视信号相同的声音信号。

地震发生2分钟后, 节目信号切换到新闻中心演播室开始播报地震特别新闻, 通过DVE合成播出系统将主画面缩小以确保信息更新播出区域——“门形”画面发布文字情报、地震速报。如图2。

随后立即直播了仙台车站附近地震发生时剧烈晃动的图像, 把震区现场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 直观地呈现给全国的观众。并且在“门形”画面发布了强震区的地震级数。震后6分钟, 画面切换到沿海城市気仙沼的摄像机图像, 并发布了海啸到达时间以及波及范围的预测。

在之后的几小时里, NHK电视台不断地播出地震前方传回的直播画面, 包括石巻港由于海啸而引起海岸浸水、卡车漂浮等灾情;釜石港大量车辆被海水冲走;东京站、新宿站无家可归的人群拥挤的情景;千葉石油集团的火灾;仙台机场楼顶避难的人群;福岛第一核电站海啸过后的画面等等。

在感叹NHK电视台快速而及时的反应能力的同时, 我们不禁会问, 缘何他们能拥有如此高效的工作机制, 缘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 他们可以第一时间的获取珍贵的视频信号。这就不得不提到遍布日本全国的“城市电子眼”——户外摄像机。

日本NHK电视台, 拥有共计600套户外摄像系统, 分布在全国数百个地区, 全天候实时拍摄各地的视频。他们为这种摄像机取名为“天气摄像机”, 因为这种摄像机最早就是应用在天气状况监控上的。

在这600套摄像机中, 2011年前, 有大约320套已经是高清摄像机, 而就在最近, NHK电视台决定采购122套Panasonic的高清遥控摄像机, 改造原有的同等数量的标清系统。而他们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 继续升级其余的160套标清系统, 届时, NHK电视台将完成所有户外摄像机的高清化改造。这600台摄像机, 将直接传输高质量的高清视频信号。

日本的户外摄像机不仅数量庞大, 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天气监控, 城市景观与自然风光的拍摄、紧急事件拍摄、危机预警、交通状况监控等诸多领域, NHK的户外摄像机都十分灵活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00台摄像机, 就像600只眼睛一样, 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 可以随时把它们看到的, 告诉电视台, 告诉在家收看电视的日本和全球观众。其中一部分摄像机, 还装配了高达42倍光学变焦的镜头, 可以将距离几公里远的被摄物体也看得十分真切。这也就是为什么NHK能在地震发生之后几小时内就得到大量高质量的图像信息。

除了分布广泛的摄像机位外, 更加令人叹服的是, 在摄像机的系统配置方面, NHK也作了充分考虑。每个地点的户外摄像机虽然都通过光缆接入全国的视频和控制网络, 但是为了在一定成本下监控全国的几百路信号, NHK建立了IP通路, NHK中心台时刻通过IP通路监控全国所有机位的信号。一旦发现哪台摄像机捕捉到了灾情信号马上可以第一时间传送质量一般但是是第一手的接近实时的信息。图5为IP通道的标清画质画面。总控系统在几分钟内可以建立对相关机位的控制, 同时激活相应的光缆传输通路, 获得远端传来的高质量高清信号, 图6为光纤通道的高清画面。这使得他们对这些户外图像的应用, 变得更加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NHK能在2分钟之内就得到前方的直播信号。

另外还有Skip back record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连接在云台摄像机上的延时录像机, 它一直在循环记录14秒的摄像机信号 (只在本地的硬盘上记录, 并不通过网络传输, 所以有记录时间限制) 。同时设备与地震检测设备相连, 一旦检测到地震之后马上停止记录, 这样, 在地震前及地震时的图像就能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个循环记录的时间最长为14秒。图7为播出中调用地震时办公室内的画面。

NHK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他们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随时调用需要的各地内外景图像。类似重要的天气变化、紧急事件的新闻报道, 对于他们来讲, 也变得非常轻松。

除了户外摄像机, 利用直升机进行拍摄也是NHK在捕获突发事件信号时采用的一种手段。目前, NHK在全日本的12个地区拥有14架直升机, 在本次地震中, 东京和仙台的直升机同样拍摄了许多珍贵的视频信息, 通过数字FPU (微波) 传回台内。当然, 小型卫星车与FPU转播车也同样贡献了力量, 比如东京车站的信号就是移动微波车传送的。还有市民拍摄的有价值的图像素材送到台里也得到了及时的播出。可以说, NHK在对突发性灾害进行报道时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要说捕捉信息的主力, 还得是我们的“城市电子眼”。

在中国, 户外摄像机的应用并没有这样广泛。据松下公司的统计, 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和其他一些行业与单位大约拥有60套左右的户外摄像机在使用, 大部分还是标清配置。而近几年, 户外摄像机的使用在以快马加鞭的速度发展着。很多电视台把户外摄像结合到传统的节目制作流程中, 很好地发挥了这种灵活拍摄手段的优势。但是绝大部分应用还只是作为风景类视频信号的采集, 并没有应急广播的考虑。

作为广播电视产品的一线制造商, Panasonic在开发和生产遥控摄像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 Panasonic也是业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从摄像机、镜头到云台、控制器, 以及相关周边附件的全系统遥控摄像解决方案的厂家。对应于不同的应用, Panasonic都有相应产品和解决方案来对应。也有很多的产品应用于各种户外摄像、演播室、转播车等环境中, 为各个电视台提供了更加新颖的多样化的视频制作方式, 收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也越来越受到各行业视频制作需求的青睐。

相信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高清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视频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和手段会越来越丰富, 对各种视频信号的利用也会越来越多样化。而全球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也对应急广播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需求。在未来, 为追求更高效的应急广播机制, 这种户外风景拍摄的信号采集和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发挥强大的作用。

应急广播机制 篇7

2004年印尼发生9.0级地震,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近些年来, 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灾害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应急广播作为灾害突发时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 可以第一时间将灾害警报传递给民众, 以便提前准备, 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设了可行的应急广播系统, 我国也正在着手实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本文将总结国外应急广播发展经验, 并对我国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国外应急广播的发展状况

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应急广播服务,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对我国应急广播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日本紧急警报系统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对灾害紧急警报系统的投入非常重视。灾害紧急警报系统 (EWBS, Emergency Warning Broadcasting System) 于1985年投入使用, 电台、电视台在发布紧急警报信息的时候, 会发出一个控制信号, 触发具有EWBS接收功能的收音机、电视机自动开机, 播放警告信息。日本每年都经历很多次地震, 仅2010年1月就有1313次可察觉的地震发生。在几次大的地震后, 日本气象厅从2007年开始向公众推出紧急地震速报 (EEW, Emergency Earthquake Warning) , 地震监测系统给出的警告由NHK和其他广播商向公众播出。2011年日本已经经历了4500次地震, 其中3月11日发生了9级地震, 引发了海啸, 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次多年未遇的大地震使地震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EWBS运作流程见图1。地震产生传播速度为5km/s~7km/s的主波 (P波) 、3km/s~4km/s的次波 (S波) 以及大约3km/s的表面波。P波产生最初的振动或小规模晃动, S波和表面波产生更大的晃动。地震预警系统在探测到地震P波时, 向日本气象厅 (JMA) 发出警报, 如果震级高于5级, 日本气象厅将灾害警告信息发送给NHK的广播中心, NHK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在1~3秒钟之内就可以自动发射出加入了EWBS控制信号的FM、TV紧急警报播出信号, 并传送至发射塔, 用户收音机、电视机接收到该信号后自动开机, 播放灾害警告信息。

快速响应是EWBS系统的最显著特点, 紧急预警信息在电台、电视台自动生成, 争取了时间。另外终端自动唤醒也使没有在收听收看节目的用户得到了获取紧急信息的机会。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NHK在14时46分48就发布了地震警报 (图2) 。首先发出的是声音警报, 并伴随了一条文字信息, 随后电视屏幕弹出窗口, 显示了地震发生的地图和细节。快速的预警为民众紧急避难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1.2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EAS, Emergency Alert System) 由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 (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建设管理, 当发生全美紧急状态时, 美国总统可以借助EAS马上向全美国各个州和各地区的民众发布信息。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是一个全国性的预警系统, 1997年1月1日投入使用。该系统除了可以提醒公众当地台风、洪水等突发气象灾害, 还可以让美国总统在10分钟内向全国发布讲话。到目前为止, 除了2011年11月9日美国对EAS进行了测试之外, EAS从未被激活使用过。EAS法规和标准由美国通信委员会 (FCC) 的公共安全和国土安全局制定, 每个州另有自己的EAS计划。EAS已经成为FEMA综合公共警报和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由FEMA、FCC和美国国家气象局 (NOAA/NWS) 共同协调管理。

EAS包括了在全美国、各个州和各个地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广播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节目供应商, 调频和调幅广播和电视台, 低功率电视台 (LPTV) , 有线电视, XM卫星广播、IBOC、DAB等数字广播商, 以及DIRECTV、Dish Network和其他所有的直播卫星服务提供商。

EAS系统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全国的应急广播 (图3) 。启用应急广播时, 美国总统通过设在白宫的系统将相关指令要求发送给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再把相关指令和信息发送到首要接入点 (PEP) , PEP将应急广播信号通过各种线路发送到各州的州首要转播台。全国设立了30多个PEP, 负责将来自FEMA的紧急信息在全国范围分发。每个州都设立了州首要转播台 (SP) , 24小时监听来自PEP的信息。一旦解析到有相关紧急信息需要向本州发布, 会将信息向地方首要转播台 (LP) 分发, LP再向当地广播电视台分发, 通过各地广播电视台进行覆盖。另外, 州首要转播台还接受来自州紧急事务管理局 (STEM) 的指令, 可按各州政府的要求发布应急广播。

从EAS分级管理流程可以看出, 美国紧急警报系统具有流程清晰、覆盖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各接入点、转播台都具备至少两个信息传输接收渠道, 提高了可靠性。

1.3英国应急广播

英国虽然没有比较系统的应急广播技术体系, 但开展了应急广播业务。英国政府与英国广播公司 (BBC) 开展相关合作, 以BBC的广播电视系统作为应急广播的主要网络支撑, 通过BBC下属的地区和地方广播电视机构把应急广播信息发布到全国。英国应急广播采用由电台、电视台直接播发的方式, 在分级、分区域方面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

2国外应急广播应用经验

2.1国外应急广播的特点

综合各国应急广播系统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简单快速的发布流程

紧急事件根据其类型和级别的不同, 事先已制定好相应的流程制度和预案, 一旦紧急事件发生, 系统可以迅速以最快捷的、最简单的发布流程工作, 其中减少了人为的干预, 响应速度非常快。

2.区域性控制设计

美国、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都有区域控制设计, 不是简单的全国性覆盖, 可以根据应急信息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区域和范围进行应急信息发布。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覆盖资源

应急广播系统主要依托于现有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充分调动可使用的资源。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之初, 就考虑到了与现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匹配, 在运行时可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传输途径, 达到应急信息覆盖最大化。

4.统一的标准规范

形成覆盖全国的应急广播体系, 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基础。美国、日本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广播标准规范, 美国还把EAS相关规则和规定纳入了美国联邦法规。

2.2国外应急广播的不足

1.功能设计不完善

日本EWBS是一个以自然灾害预警为主要功能的应急广播系统, 对于社会公共事件还没有相应的功能设计。

2.安全性不足

EWBS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外部入侵破坏的情况, 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恶意攻击破坏的案例, 但其技术漏洞一旦被攻击, 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 据媒体报道, 美国EAS系统今年早期被黑客入侵, 发布了一条“僵尸末日”的警报, 造成了社会恐慌。

3发展我国应急广播的思考

3.1我国应急广播的特殊性

近年来,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社会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依托于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我国广电体制与国外有很大区别, 导致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既可以借鉴国外部分经验, 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四级办”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初期, 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曾采用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 这在当时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历史作用。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系统整合的不断推进, “四级办”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 广播电视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应急广播体系需要统一的调度管理, 如何适应“四级办”的管理体制, 需要进行特殊的考虑。

2.应急信息发布机制的特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其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发布紧急警报的主体;《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 (国办函[2007]68号) 规定, 气象局负责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 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广播电视作为应急信息一个重要的发布渠道, 要与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气象部门建设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联通。目前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气象部门均已与广电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广播即时插播制度。

3.覆盖数字化程度的特殊性

纵观美国、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 基本都是建立在数字电视基础之上的, 例如日本是采用叠加字幕信号, 在正常画面上叠加应急信息字幕。我国由于广播电视数字化起步较晚, 目前数字化程度不高, 尤其是广大农村、城镇地区, 大多仍收看模拟电视, 因此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时, 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服务, 并要采用新的手段, 兼容未来的发展。

4.后发优势的特殊性

我国应急广播起步较晚, 相关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比较匮乏。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自身的后发优势, 可以利用较高的技术起点, 吸取各国经验, 综合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和资源, 实现功能更强的应急广播。

3.2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建立我国应急广播技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的体制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相结合, 做好顶层设计,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地利用现有的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等资源, 快速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 并根据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 超前规划应急广播体系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 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有可能仅对某个区域造成影响, 应急广播建设时必须考虑分级别、分区域响应设计。与此同时要兼顾平战结合, 规划好非应急状态下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模式, 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4小结

2012年12月3日,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北京揭牌, 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也随之正式上线, 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并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规划, 2015年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各类灾害预警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时发布。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初期, 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经验和教训, 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广播电视既有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应急广播体系, 切实发挥应急广播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Makoto Fujiwara.Boosting the Speed of NHK’s EarthquakeEarly-Warning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saster of 11March 2011[C].ABU Technical Committee 2011 Annual Meeting, 2011, 11.

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 篇8

目前我国应急广播制播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是基于现有制播系统进行节目制作和节目报道,尚未形成完整的应急广播制播制度,也没有与应急部门的预警系统发布平台对接实现应急信息的采集接入。因此需要就应急广播制播业务进行研究,建设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以满足应急广播的相关要求,本文将对应急广播制播业务进行重点分析。

1 现有制播业务分析

1. 1 制播业务系统架构

制播业务是广播电台的核心业务,广播电台制播业务系统的基本架构如图1 所示。

如图1 所示,目前广播电台制播业务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采集系统

采集系统主要负责采集各种信息和素材,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采集的手段包括现场采访、听众电话、网站、手机APP、QQ、微博或微信平台、其他媒体机构等。采集后的媒资素材资料需要按照电台媒体数据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并进行初步的编辑和编目处理,最后归入到媒资系统中。

2) 制作系统

制作系统主要负责广播电台各种节目内容的编辑制作,目前主要包括音频和文稿的编辑制作,部分全媒体电台还有网络平台的内容编辑制作。通过与媒资系统进行交互,制作系统完成节目内容制作、内容编目、内容审核、内容入库等。

3) 播出系统

播发系统主要负责广播电台的播发审核、节目播出和节目分发。节目播出分为录播和直播; 节目分发则通过各种平台和渠道将节目分发出去。

4) 媒资系统

媒资系统主要负责内容存储、媒体处理、内容检索、版权管理、资料编目/上载、下载等。随着电台业务的发展,媒资系统已经逐步成为电台的核心系统,其他系统以媒资系统为中心,完成对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在内的内容制作播出管理。

5) 其他系统

其他系统则包括编排系统、广告系统、运维系统等,不属于本文重点关注的范围。

1. 2 制播规范与要求

1) 电台音频节目制作

广播电台音频主要采用S48( stereo、48 k Hz) 格式,S48 采用MPEG-1 layer II声音压缩格式。S48 格式本身不包含太多的描述数据,文件格式简单易处理,音频的描述信息存储在外部数据库中。

2) 资料编目规范

广播电台资料编目主要遵循《GY/Z 199—2004 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GY/T 202. 2—2007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第2 部分: 广播资料》等相关标准。

3) 安全播出要求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要求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等业务的单位为保障安全播出开展的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及其他相关活动,须符合该管理规定。

2 应急广播信息分析

应急广播信息是应急广播制播业务所要处理的核心数据,下面从应急广播信息概念、应急信息来源、应急信息类型、应急信息级别、应急信息展现等几个维度来对应急广播信息进行分析。

2. 1 应急广播信息概念

本文所述的应急广播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预警信息和其他应急相关信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预警信息等均属于应急广播信息概念范畴,是应急广播信息的一种,本文在不同上下文环境下可能使用不同的表述。

2. 2 应急广播信息类型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述,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类型。应急广播信息类型可以突发公共事件类型为基础,并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

2. 3 突发公共事件级别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述,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时,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可划分为四级: Ⅰ级( 特别严重) 、Ⅱ级( 严重) 、Ⅲ级( 较重) 和Ⅳ级( 一般) ,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目前大多数应急部门和广播电台所采用的应急事件级别和应急报道级别也与此一致。

2. 4 应急广播信息来源

应急广播信息主要来源如表1 所示。

2. 5 应急广播信息格式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预警信息标准是通用警报协议( Common Alerting Protocol,CAP) ,CAP协议是用于紧急警报和公共预警的国际标准格式,已在一些国家和政府机构或组织中得到了应用[2]。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述,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我国于2008 年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交互协议》( 征求意见稿) ,对通用警报协议进行了本地化处理。

2. 6 应急广播信息展现

应急广播信息可以通过文本、音频、视频三种形式进行展现。目前广播电台以音频方式为主,随着广播电台向全媒体方向发展,会采取综合手段进行应急广播信息播发。针对这三种形式,应急广播制播平台需要对文本、音频、视频等应急广播信息格式进行规范化,并就节目制作、播出和终端展现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

3 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

3. 1 应急广播制播业务架构

应急广播制播业务架构如图2 所示。

如图2 所示,应急广播制播业务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 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应急广播制播业务运行管理办法。2) 制定本单位应急广播制播预案,根据制播流程和技术系统现状,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形成安全高效的应急制播流程。3) 设立应急制播部门或团队,负责应急信息分析处理和应急节目制播播发等相关事宜。4) 建立应急广播制播支持库,包括应急知识库、应急案例库、应急制播资料库、应急制播预案库等,为应急节目制作提供专业知识。5) 建立应急广播专家库,为应急节目制作播出提供专家意见。6) 依据以上相关规定和业务团队,基于现有技术系统,建立完善应急广播制播平台。

3. 2 应急广播制播支持库

为了支撑应急广播制播,广播电台需要建立应急知识库、应急案例库、应急制播资料库、应急制播预案库等支持库,实现专业高效的应急广播节目制播。

1) 应急知识库

应急知识库是结构化、易操作、有组织、全面的应急知识集。主要包括应急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启发式知识和常识性知识等。应急知识库将应急相关信息与知识有序化,为应急信息处理提供应急知识参考,提高工作效率。

2) 应急案例库

应急案例库总结存储了国内外应急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应急案例库中包括了案例的重要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发送地点、事件内容、应对措施、应对效果等信息。应急案例库为应急信息处理提供历史案例参考。

3) 应急制播资料库

应急制播资料库中存储本地及其他广播电台等制播机构所制作的应急节目资料,包括应急信息、应急节目数据、应急节目描述、应急指令信息等内容。应急制播资料库为日后相同类型的应急节目制作提供参考。

4) 应急制播预案库

应急制播预案库中存储着广播电台处理各类应急信息的预案,主要规定了广播电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时所应该采取的应急制播流程以及各部门人员所肩负的职责。

3. 3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技术架构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技术架构如图3 所示。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上下级应急广播制播平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以及其他外部系统进行对接。应急部门通过其各自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将预警信息下发到应急广播制播平台,应急广播制播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制作生成应急节目和应急指令,并发送到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另外上下级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之间也可以进行应急信息委托播发。所有的应急信息及节目播发都会有相应的结果反馈。

3. 4 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功能分析

应急广播制播业务的主要功能分析如下:

1)应急信息接入与解析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从应急办、气象局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接入应急信息,其他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也将相关应急信息转发到本平台,请求应急节目制作及播发。应急广播制播平台将接入的信息进行解析存储,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2) 应急信息多渠道采集

广播电台可以通过受众信息提供、记者的现场采访、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其他电台报道等途径主动获得应急信息,经过记者核实后作为应急节目素材存储到数据库中,以进行下一步编辑处理。

3) 应急信息分析与处理

应急信息分析与处理由应急广播制播部门或团队负责,当有应急信息需要处理时,应急广播制播平台采取声光报警、短信等方式通知应急广播制播部门。按照应急信息的紧急程度,应急信息可分为一般应急信息与紧急应急信息,对于不同应急信息采取不同制作播发策略,分析生成应急信息播发方案及应急指令,并进行下一步的应急广播节目制作流程。

4) 应急节目制作与审核

对于某些紧急的应急信息,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会通过文转语等自动制作方式生成应急节目音频,对于一般的应急信息则可以通过原制播系统进行节目制作。按照应急广播节目分类标准,对制作后的节目进行编目处理,并保存到媒资系统里面。应急节目的制作需要结合应急知识库、应急案例库、应急制播资料库以及应急制播案例库等,并与应急广播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快速高效地制作出应急节目。制作后的应急节目需要通过审核才能进行播出,普通应急节目对播出时间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可以结合当前节目播出安排,将符合播出要求的应急节目列入到节目单中; 紧急应急节目则可以由应急制播部门进行快速审核,并优先安排播出。

5) 应急节目播发与监控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根据应急节目播发要求,采取不同的播发策略将应急节目通过各种通道播发出去。播发通道包括自身节目传输平台、调度控制平台、网络平台等。同时对应急节目播发进行实时监听监控,采集播发反馈数据,以对播发效果进行评估。

6) 应急制播资料维护

应急制播资料库维护主要包括从原有媒资库中检索应急的相关节目和信息等内容,并将其按照应急广播的相关编目和分类要求进行重新整理,形成应急广播资料数据库; 在完成应急节目制播后,将应急节目资料按照应急广播的相关编目和分类要求也保存到应急制播资料库; 另外还可以将本级平台资料库与上下级应急广播制播平台进行共享。

7) 应急制播预案管理

应急制播预案库中存储着广播电台处理各类应急信息的预案,需对应急制播的各项预案进行管理,包括预案建立、修改和维护等操作。

8) 应急制播运维管理

应急制播运维管理主要包括用户和权限管理、数据同步、状态监测、日志管理等。应急制播运维管理要与原有制播系统的运维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9) 应急广播制播演练

应急广播制播演练是对整个应急广播信息发布的全流程演练和测试,包括应急信息接入、应急信息分析处理、应急节目制作、应急节目播发以及最终的播发结果反馈处理等。

3. 5 应急广播制播安全要求

根据广播电台制播业务系统安全以及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应急广播制播安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急广播制播需符合安全播出要求。

2) 应急广播制播平台与其他外部平台之间尽量采用安全传输链路,并采用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对数据传输进行保护,保证关键业务数据的不可抵赖性及不被篡改。

3) 实现应急广播制播平台制作网和其他广播电台业务网络的有效隔离,保证核心业务数据安全,同时采取安全方式实现各网络间业务数据的交换。

4) 对应急广播制播业务相关人员的身份权限进行管理,采用用户名与密码验证、权限设置等机制,对用户身份及操作权限进行识别。对关键操作日志进行记录跟踪。

4 小结

目前广播电台的应急广播制作播出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发仍在摸索之中。本文对应急广播制播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现有的制播业务体系,对应急广播信息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提出了应急广播制播业务体系,重点讨论了应急广播制播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业务功能分析以及安全要求等,为应急广播制播的技术研究和系统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对应急广播制播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现有的制播业务体系,并对电台音频节目制作的主要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了说明;对应急广播信息的概念、事件类型、事件级别、信息来源、信息格式和信息展现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提出了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体系,重点讨论了应急广播制播的业务架构、支持库、技术架构、业务功能以及安全要求等。

应急机制的即时破题 篇9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记者的脑海中萦绕:“5.12”地震发生时,电断了,通讯断了,道路断了,财政部门自身人员伤亡,办公楼房损坏,国库所在银行瘫痪。救灾资金又是如何应急拨付的呢?

“说实话,我们县这一级财政部门事先都没有关于地震的应急预案;可事实上,我们都临时摸索了一套实用的应急模式!”都江堰市财政局副局长程建国在地震200多天后说。

县局开创的实用模式

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江堰市财政局并没有关于地震的应急预案,这和其他地震重灾县一样。程建国很真诚地说:“这是我们县这一级财政部门的实情。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财政资金方面的预案,还是一个应急的体系。”

地震发生后,原先常规下的财政管理体系也被彻底打破了。震前,财政局采用的是收付集中核算模式,这和全国财政管理体系是同步的。震后,财政局的支付中心在农行,农行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导致整个支付体系也受到损坏。

原有的国库不能用了,原有的支付方式也不能用了,怎么办?

而且,都江堰市财政局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10位职工被埋在废墟,办公楼也成了不能使用的危房,电话和网络也全断了。

“财政首先想到的就是救灾,救灾需要用钱。”程建国说,当时都江堰市本级有2个亿的财政资金还在农行的金库里,可是动用不了。

2008年5月13日,工商银行主动找到都江堰市财政局,沟通资金如何拨付的问题。于是,都江堰市财政局将代理金库临时开设到工商银行,一个非常时期的金库诞生了!“功不可没”,程建国再三这样评价工商银行。

接下来的问题是救灾资金如何拨付给用款单位?可这些单位原先的结算账户也不能用了!程建国回忆道:“我们当日就启动了临时帐户的模式,市这一级,让各单位在工行临时开户;乡镇这一级,启用以前的各自账户。而我们财政局,也是在工商银行开设临时帐户。”

临时国库加临时账户的模式开始运行起来!“首先动用的是成都市拨下来的应急资金。只要工商银行的临时账户有钱,财政局开出的手工票据(即拨款凭证)提交给银行,资金就可以马上到达在工商银行开设的各单位账号,单位账号可以取现金也可以转账,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跨行结算的时间。”

2008年5月14日下午4:25分,第一笔20万的救灾资金拨出。都江堰市财政局局长谭小春亲自开出了第一张“违反常规”的手写拨款凭证!

“这张凭证应该是地震灾区的第一张手写票据,我非常敬佩谭局长这一创举!我相信,谭局长开出的这张票据,将会载入中国财政的史册!”程建国发自肺腑地说。

从2008年5月12日一直到10月份,都江堰市财政局一直采用了临时账户和工商银行代理国库的这种应急模式。“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临时账户和工商银行代理国库的模式,确实起到了同行资金快速结算的信用,从形式上和效果上都非常实用!” 程建国深有感触。

省厅创新的三种举措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当强烈的震波横扫大地的一刹那,机关大楼开始剧烈摇晃,伴随着或远或近的轰鸣声和家具散落的破碎声,同志们在慌乱中撤离大楼。当大家聚集在机关大院,看到我们那幢14层的老楼继续不停地摇摆,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那种末日来临的恐惧,互相用眼神传递着生的祝福。”这是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后来所作报告中的一段回忆。

“撤离大楼,保护数据,联系市县,启动应急预案”,四川省财政厅党组发出第一道指令。厅党组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打破原有分工格局,实行党组集体领导下的统一指挥,建立了应急状态下的决策办事机制。处室打破常态工作程序,随时听从指挥。

一种应急状态下的新领导机制产生了。

四川省财政厅“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应急保障模式紧急启动,救灾资金拨付“快速通道”紧急开通。2008年5月13日凌晨1时,首批3亿元抗震救灾资金拨付到了灾情最为严重的阿坝、绵阳、德阳三个市(州); 凌晨1时51分,第二批1.5亿元资金拨付到了其他13个受灾市(州)。“调度资金保急需”,首先保证了救命钱第一时间到位,“灾情稳定作分配”,随后又解决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问题。

一种应急状态下的新支付机制产生了。

此时,四川省财政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缺钱。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财政厅大胆创新专项资金运作模式,统筹教育、卫生、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10多亿元用于抗震救灾,通过集中部门资金、专项财力下达,只定方向、不定项目,把资金最终分配权移交市县。

一种应急状态下的新筹资机制产生了。

“应对非常需要,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说,抗震救灾中我们的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是这场灾难给了我们压力,给了我们动力,成就了我们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为。” 黄锦生在报告中如是说。

实践层面给出的课题

在地震的大破中,公共财政的应急机制正从基层破土而出。回过头来,安县财政局那种借钱应急模式值得我们再次审视。

5.12地震当天,安县财政局就向安县农业银行借了100万现金,由安县财政局负责人给农业银行打了欠条。随后,又陆陆续续向各银行借了1000多万现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6月份。有了现金,安县财政局直接下到各乡镇,由乡镇抗震指挥部的领导签字并留下身份证号码,就将现金直接给到负责人手里。

“在当时的状态下,只能这样处理。2008年5月12日到6月5日一直采用手工台账做账。但到后面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后,已补全其他的手续。”安县财政局副局长齐桂芳说这些时,脸上有一种欣慰的笑。

一定要“现金为王”,财政部门应该在银行中事先就有一大笔充足的应急现金,现有的银行资金管理机制相应地调整;一定要考虑原先国库所在银行灾后瘫痪的可能,应急时刻可以考虑由商业银行临时代理国库,先行垫付救灾资金;一定要完善更快捷的救灾资金拨付手续,中央资金不妨考虑直接拨付到县财政这一级,因为可以节约2到3天的时间成本。

应急广播机制 篇10

2014年9月29日, 台州市政府应急办授予FM102.7台州交通广播“台州市应急广播”称号, 标志着台州唯一应急广播正式诞生, 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台应急广播。台州为积极推动应急广播的建设发展, 将应急广播分别纳入台州市政府应急体系、台州广电总台“新闻立台”项目规划以及台州交通广播重点品牌栏目培育计划中, 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的地位作用和运行能力。一直以来, 台州应急广播在应对台风报道、重大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中, 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服务民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有效提高了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台州在应对台风灾害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广播实践经验, 总结出四大模式、四大平台、四大机制, “三个四”的应急广播体系。

2“四大模式”创新应急广播形态

2.1 构建多部门前端发布模式, 打造发布最迅速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择五个核心部门建设“五中心应急平台”, 让直播直通第一现场。一是在市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设直播室, 派记者常驻, 分别在早、晚高峰及突发事件过程实行实时播报;二是在台州高速交警支队设立直播席, 每天早高峰由值班民警连线直播高速通行情况;三是在市气象局气象预警服务中心设立直播点, 请气象应急专家现场直播;四是在市政府应急大楼设直播室, 目前尚在新建中, 已规划出空间为应急广播长期专用;五是在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设立直播点, 并与消防支队签订了出警人员应急发布协议。“五中心应急平台”建设有效地将应急发布场地前移至最前线, 记者通过常驻、派驻等方式, 做到与事件同步发布信息。

2.2 构建多专家应急会商模式, 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建立了公安消防、交通海事、卫生医疗、防汛防台、安全生产、农业农村等6大类台州应急专家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广播便可在最短时间内, 就具体事件与相对应的专家进行电话连线或微信会商, 商定应急直播的方向、主题、流程及注意事项等, 并邀请嘉宾 (专家) 参与直播。在“灿鸿”台风期间, 台州应急广播迅速与台州市气象局专家连线, 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服务受众。

2.3 构建多类别即时服务模式, 打造对市民最有用的广播

分别针对紧急救援、困难求助、实时路况、便民应急信息等四大类, 开展有针对性即时服务。应急救援类事件如:2014年某日一辆运输车在途中不慎丢落一箱剧毒的河豚鱼, 司机到达目的地发现后, 担心河豚鱼被人误食发生危险便立即报警, “河豚鱼事件”发生后, 台州交通广播紧急协助台州公安在5分钟内中断节目播出事件信息, 并派出记者跟随公安一同行动, 随时从现场连线发回报道, 终于在第二天凌晨, 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困难求助类:联合台州福彩推出“福彩帮帮帮”活动, 一年来帮助了很多临时有困难急需帮助的人。实时路况类:每天实时提供最新的道路通行情况。便民应急信息类如:随时发布停水、停电、航班、客运、轮渡等变更信息。

2.4 构建多媒体连线互动模式, 打造传播力最强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与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手机APP等联合, 开展全媒体联动发布、实时互动。在抗击台风“灿鸿”应急直播时, 按照市防汛办预警等级和相关预案, 有条不紊地启动应对应急报道机制, 除全部频率及时滚动最新台风信息外, 微信公众号“台州交通广播”启动应急模式, 每天三次推送, 微博实时更新, 不断刷新最新台风动向、图文并茂展现全市防台工作进展, 天气、交通、航班、出行等各类相关服务信息全覆盖, 连线、报道、口播、安全提醒等各类报道形式全应用。在台风期间, 微信功能点击、发送量超过了10万次, 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线上线下、线内线外的全方位传播, 微信阅读人数突破150万, 进入全国电台微信前十。

3“四大机制”保障应急广播运行

在保障应急广播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得出, 部门协同是前提、预案响应是重点、应急流程操作是关键、落实反馈是保证。须针对以上四方面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应急广播需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FM102.7台州应急广播成立后, 我们立足全市, 按照“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 与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多部门协同应急机制, 有效提了升广播直播的反应速度。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立即启动责任到人的应急预案, 明确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应由频道一把手亲自挂帅, 值班主编负责具体实施。如遇到大雪、台风、暴雨、大雾等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灾害性天气时, 按预案中制定的事件响应级别, 分级开展相应工作。

针对不同种类的应急事件, 需要应急流程操作机制。以应对台风为例, 我们制定出台了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启动预案、应急直播、持续跟进、及时反馈的操作流程 (见图1) 。

对于应急广播过程中反应的突出问题, 在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整改落实办理后, 应急广播应及时反馈办理结果。重视后续追踪, 建立并完善应急办理反馈机制。

4“四大平台”凸显应急广播成效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且不受断电影响等特性非常适于应急广播的要求, 在应急广播中彰显出了特别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全年, 频道共播出突发信息3万多条次, 完成应急突发事件直播23次, 成为台州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

在发出第一声音的同时, 始终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是在处理应急事件还是日常播出, 都努力为受众提供贴身和贴心的服务, 打造服务第一平台。“贴身”对于移动人群来说, 道路交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间, 路况信息播报成为台州应急广播节目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 供水、供电、天气等领域的服务信息也是第一时间告知市民。“贴心”就是对听众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此外, 应急广播依托广播及时伴随, 直播互动等独有特点, 应围绕百姓应急需求, 展开“及时帮、应急帮、危难帮”, 积极打造第一互助平台。

台州应急广播纳入市政府应急体系后, 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协同台州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及各相关职能部门, 以现场直播、录制等形式对事件进行指挥协调、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第一指挥平台的作用。

上一篇:动态优化调度下一篇:细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