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及应急机制(精选5篇)
技术及应急机制 篇1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里氏9.0级“东日本大地震”。受地震影响, 3月12—15日,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厂房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核泄漏事故。4月12日, 该事故最终定级为7级, 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并列为迄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日本核泄漏事故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投入运营的6座核电站共13台机组及6台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1], 其对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较大。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 笔者以日本核泄漏事故为契机, 在研究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基础上,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总结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完善我国核应急机制的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完善我国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提高核应急反应管理水平,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和启示。
1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1.1 IAEA与核应急公约
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7年10月成立, 截至2004年9月, IAEA共有13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 并确保由机构本身, 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中国于1984年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
在核应急方面, IAEA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2]。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互通有关核事故的信息, 以使可能跨越国界的放射学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内容是:① 缔约国有义务对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 向有关国家和机构通报。但对于核武器事故, 缔约国可以自愿选择通报或不通报。② 核事故的通报内容, 应包括核事故及其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助于减少辐射后果的情报。③ 事故发生国可以直接, 也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间接地向实际受影响或可能受影响的国家或机构 (包括缔约国和非缔约国) 通报。④ 各缔约国应将其负责收发核事故通报和情报的主管当局和联络点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 并直接或通过机构通知其他缔约国。这类联络点和机构内的联络中心应连续不断地可供使用。⑤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 有义务立即将所收到的核事故通报和情报通知所有缔约国、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建立一个有利于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轻其放射学后果的国际援助机制。其主要内容是:① 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 缔约国有义务进行合作、迅速提供援助, 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和影响。② 若一缔约国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需要援助, 它可以直接或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任何其他缔约国和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或酌情向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请求这种援助。被请求的缔约国, 应迅速决定并通知请求国, 它是否能够提供所请求的援助及其范围和条件。③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的职责。④ 请求国应给予援助方的人员必要的特权、豁免和便利, 以便执行其援助任务。⑤ 当援助是以全部偿还或部分偿还为基础提供时, 请求国应向援助方偿还因此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1.2 IAEA核应急机构与机制
IAEA多年来组织构建了多项机构间事项 (Inter-Agency Matters) , 主要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Emergencies)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Joint Radi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及国际演习 (International Exercises) [3]。
1.2.1 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指定了IAEA、缔约国及国际组织的职能和责任, 除了国家外, 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
1.2.2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AEA组织成立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相关政府间机构以准备和应对放射性紧急情况。其职权如下:① 通过发展、维持和演练“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等, 组织协调核与放射性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② 促进缔约国在应对辐射突发事件时, 执行协调一致的标准和执行措施;提倡缔约组织制定与之相近的相关标准。③ 促进缔约组织间应对方案、行动等信息的交流与协调。④ 明确新的合作领域, 协调联合行动 (包括演习和练习) 与备灾和核放射应急响应。⑤ 每两年1次对联合计划进行修订。
1.2.3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充分提高辐射应急反应能力。该计划制订了放射性应急响应的机构间合作框架, 并应用于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该计划并不规定对缔约组织之间的安排, 但规定了各机构在应急响应和安排准备时的行为共识和标准。缔约国家使用计划规定的共识和标准, 提供有关核或放射性紧急情况信息,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国放射性后果, 并促进信息交流和提供援助效率。
1.2.4 国际演习
国际紧急响应演习是提高国际核应急能力的重要机制。在核应急准备和管理领域取得并与世界各国分享了许多重要成就。IAEA分别于2005年5月在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厂举行了ConvEx[6]国际演习, 于2008年7月基于墨西哥Laguna Verde核电站开展了ConvEx-3 (2008年) 国际演习。
1.3 IAEA对日本核事故的应对及反思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IAEA立即启动了事故和紧急中心, 先后派出两个监测小组, 分别开展福岛及东京地区的辐射监测工作;并派出了1名高级官员, 协调该机构在日本的援助工作。此外, 利用在摩纳哥的海洋环境实验室分析评价污染情况。在信息通报方面, 启动由IAEA委托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全球8个可承担环境紧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 向区域范围内的缔约国通报相关信息, 并通过网络媒体向国际社会通报事故事态和污染情况。
鉴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IAEA重新审视了全球核安全紧急应对机制, 主要表现在:从适应国际信息化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向全球提供权威信息的反应速度, 同时建议各国尽早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核电站安全标准。目前, 欧盟各国已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并汇总了一份草案, 要求在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后采取对策, 防止堆内核燃料受到损坏。
2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2.1 日本核应急监测机构
在日本核事故应急监测方面, 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负责监督管理东京电力公司开展核事故处理工作;文部科学省和海上保安厅、东京电力公司共同开展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工作。其中, 前者负责离岸30~40 km范围海域水质及鱼贝类调查、后者负责距离排污口30 km 以内范围海域监测;文部科学省与大学合作, 开展各县市大气γ辐射剂量率监测;环境省负责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放射性监测台站开展放射性监测并发布相关台站信息。
2.2 日本核电厂法令和标准体系简介
在日本核安全立法方面, 经济产业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商用核电厂的相关法令和标准;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研究堆的相关法令和标准;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各种核设施的安全审查指南[4]。
日本辐射防护法令主要参考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报告的一些概念及主要辐射防护原则和限值。其特点是, 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制定各自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法令, 缺少通用的、基础性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文件。法令内容清楚、简洁、明确, 易于理解和执行, 可操作性比较强, 但理论上和科学性方面缺少系统性和严谨性, 且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 与我国在辐射防护标准力求内容和表述的严密和严谨方面有较大区别。
3 日本核事故应急处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2000年日本颁布的《原子力灾害对策特别措置法》中, 缺少针对海啸的安全规定。此外, 日本缺少对核电站使用寿命方面的法律, 福岛第一核电站超期服役并最终酿成严重事故。
在标准规程方面, 核应急过程中, 缺少评价依据以致无法准确评估核泄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土壤、渔业产品等基体中放射性核素安全标准的缺失。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比相关背景值或暂定临时性标准限值。
3.2 未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为给高放射性污水的储存腾出空间, 东京电力公司在未事先通报邻国的情况下, 于4月4—10日共计排放10 393 t低放射性污水。该行为违背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并引起周边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抗议和批评。
此外, 该行为是否违反《〈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96议定书》 (以下简称《伦敦公约》) 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笔者认为, 日本主动倾倒放射性污水的行为并未违反《伦敦公约》, 但“排海”行为利用《伦敦公约》只针对“从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故意处置废物或其他物质的行为”的漏洞, 罔顾世界海洋环境和他国安全, 这种损人利己的主观意图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3.3 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在思想准备方面,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核事故初期过于乐观, 以致延误了事故的最佳处理期。此外, 早在日本大地震之前, 日本就曾经发生过因为技术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核物质轻微泄漏的事故, 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技术储备方面, 长期以来, 日本政府在科技与经济方面认为其核电设施绝不会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投入不足。核事故发生后, 日本当局紧急开展项目攻关, 以应用于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和恢复, 文部科学省于5月紧急开展土壤翻换实验, 并证实将表层土壤与距离地表5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进行翻换, 可以将辐射剂量降至约原来的1/10。此外, 各地政府和文部科学省紧急调整研究经费, 攻关研究土壤生物净化技术。日本核泄漏事故警告了世界各国, 需加强相关研究, 完善技术储备。
3.4 应急机制闭塞, 考虑问题片面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各国纷纷主动要求向日本派出援助力量, 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冷淡, 反映出日本核应急机制过于闭塞, 缺乏开放性机制。
此外, 日本政府在处理核泄漏事故中暴露出应急机制不完善的缺点。从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机构分工、布点范围、监测频率、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信息产品种类及发布等各方面均暴露出问题, 无法及时、系统地通报相关信息, 招致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3.5 监督机制缺失, 执行力不足
东京电力公司曾有过安全检查作弊和伪造安全记录等行为, 但未受重视。此外, 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初期, 日本政府批评东京电力公司、质疑其提供的监测数据的同时, 国际社会广泛质疑日本政府提供的监测数据。这暴露出日本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的核应急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均存在漏洞。
3.6 缺乏演习, 应急机制难以顺利开展
核事故发生后, 东京电力公司在应急响应中反应慌乱, 出现备用移动柴油机无法立即连线工作、部分测量仪器停止传输数据、辐射监测混乱以及辐射检测结果上下波动较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都说明缺乏严格认真的应急演习。
3.7通报相关信息不够及时、全面、准确,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质疑
日本当局在核泄漏事故初期, 对相关信息通报的不够及时、全面, 国际社会难以从分散而不成体系的数据中整体把握事故进展。此外, 日本政府曾多次错误表态, 并在事故定级方面迟疑反复, 从初始定级事故为5级至调整后的6级, 最终在事故发生1个月后定级为7级。
日本当局在通报相关信息时有所保留, 诸多信息均是在多方压力下方才迟迟发布, 引起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2011年4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社论认为, 日本当局应有能力提前推测核泄漏对海洋、食物和自来水造成污染的程度, 甚至有可能提前推测出核事故会被调至最高级别7级;不应发生类似东京电力公司多次收回错误公布核泄漏数据的情况;应可以预测并公布大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可能扩散的方向等。但事故发生后的1个月内, 完整、可靠和公开的数据均来自日本以外的相关机构。
4我国核应急机制以及对日本核事故的启示
目前, 中国已经建立了应对境内外核事故的应急体系和机构。在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当日, 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 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自3月17日至5月2日每日发布分析结果, 5月2日以后根据事态进展情况发布最新结果, 积极应对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最新分析, 国家海洋局对海域环境的分析,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对内地环境辐射情况的监测分析以及卫生部的相关监测等。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核应急体系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应对日本核事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4.1 我国核应急机制
4.1.1 加入相关国际公约情况
我国于1984年成为IAEA正式成员国后, 积极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和协定。1986年, 参与制定并签署《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8年9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1988年12月, 签署《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90年6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协定》;1994年9月, 签署《核安全公约》;1998年12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的附加议定书》;2006年4月, 中国加入《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
中国正是通过加入IAEA《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及时接到了IAEA对日本核电站相关情况的通报, 掌握了核泄漏的最新情况。
4.1.2 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与应急预案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核事故应急制度。核设施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核事故应急中实施有效的支援[5]。
2006年根据《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 制定了《国家核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条例》的规定, 我国的核应急实行三级应急组织体系, 即国家核应急组织、核电厂所在省 (区、市) (以下简称省) 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急组织”。其中国家核应急组织由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联络员组和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成。
4.1.3 我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开始对核安全与辐射安全进行监管。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体系, 基本形成了纵向上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导则和技术文件等不同层次, 横向上由通用系列、核动力厂系列、研究堆系列、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核材料管制系列、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以及核技术应用系列等组成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6]。
具体包括法令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条例4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多项核安全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发布的规章, 70多项相关的导则, 180多项法规技术文件、综合报告和核安全法规译文等。
4.1.4 执行标准
在辐射剂量执行标准方面, 我国2002年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该标准是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丛书115号, 1996年版) 对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进行修订的, 其技术内容与上述国际组织标准等效[7,8]。
4.2 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核事故为中国乃至世界敲响了警钟, 随着中国核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任务日趋繁重, 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完善立法、健全机制以及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 以适应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和国际区域性放射性污染事故协调处理。
4.2.1 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
我国在核与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历经27年依然没有出台, 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
核安全涉及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运输、核技术应用、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以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 目前有关核安全的法规规章无法涵盖上述方面且层级偏低。迫切需要制定核安全法, 明确核安全监管主体, 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落实核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 解决核安全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空白问题;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核安全事件信息透明化制度, 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4.2.2 完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日本核泄漏事故反映出日本法令的缺陷和放射性标准限值的缺失。事实上, 日本法律体系较我国更加完善, 相关放射性标准限值较我国更全面。我国在相关方面均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 我国现行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导则绝大部分是1990年前后发布的, 2000年以后发布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有关核电厂方面的法规、导则。近年来, 中国核工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能力以及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体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制定中国核安全法规所参考的有关国际和国外的法规、标准也随着核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从体系完整性方面来看, 对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材料管制、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质运输以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法规, 缺项甚多,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6]。
因此, 健全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规范监督管理制度,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标准体系, 已成当务之急。
4.2.3 建立区域性核安全协调沟通机制
在日本核事故处理过程中, 日本政府在没有事先通报的情况下, 向海中直接排放上万吨低浓度放射性废水, 引发邻国不满。这一现象说明尚缺乏一个核安全跨国协商机制, 以及时就核电站运营的进展和经验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反馈。该方面可以借鉴1996年签署的《美国与加拿大联合放射应急预案》 (United States-Canada Joint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该预案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应对涉及双方放射性事件的合作应对基础。预案的联合响应程序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当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放射性威胁时, 对两国有关部门予以预警;建立合作措施, 尽量减少对公众健康和安全、财产及环境的危害;在对受灾地区提供帮助时, 促进两国政府协调一致。该预案要求每3年举行一次演习和每年度的通报演练[9]。
4.2.4 加大宣传教育, 普及专业知识
在全球各国理性面对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同时, 中国在事故初期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食盐抢购”风波, 给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 中国核能事业发展信息通报不透明, 基础知识宣传力度不足, 存在一种神秘感并导致公众的质疑。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初期因信息通报问题, 造成社会恐慌, 招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国内国际多方面的例证均警醒我国在核应急宣传教育和信息通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健全信息通报机制, 普及相关知识。
摘要:我国已投入运营及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 其对沿海地区及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日趋加剧。2011年3月, 日本发生7级核泄漏事故。核电事件无国界, 日本核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健全我国核应急体系和机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综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个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反思各自的优缺点,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完善核应急响应管理和技术能力,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 (2005—2020年) 发展规划[EB/OL]. (2007-11-05) [201204-17].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1/05/content_9173908.htm.
[2]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局.关于核事故应急的国际公约[EB/OL]. (2011-03-22) [2012-04-17].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3/22/c_121218396.htm.
[3]IAEA.Inter-Agency matters[EB/OL]. (201104-05) [2012-04-17].http://www ns.iaea.org/tech-areas/emergency/inter agency-matters.asp?s=1.
[4]吴录平.日本核电厂的主要辐射防护限值和水平[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02 (3) :37-40.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Z].2003.
[6]司国建.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核安全, 2005 (3) :29-33.
[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2003.
[8]郑超英.1997年版《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简介[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1997 (4) :47.
[9]EPA.United States-Canada Joint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EB/OL]. (2012-02-07) [2012-04-17].http://www.epa.gov/radiation/rert/internationalplans.html.
技术及应急机制 篇2
临床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及流程
为了有效防范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建立突发应急事件与临床沟通机制:
1、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优先安排检查,分诊工作人员尤其要善于察言观色,如遇急危重症患者没有医护陪同时,应立即电话联系主管或接诊医生到超声室陪同检查。
2、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超声检查,必须由主管医师或护士陪同,尤其是有心肺功能不全、休克等情况的病人。
3、临床医生陪同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检查应由技术熟练的医师立即快速检查。如遇应急情况紧急呼救急诊科,我科已与急诊科主任达成协议。
4、突发应急情况处理流程:
(1)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就地抢救 → 电话呼叫急诊科(8183700)紧急救援 → 电话呼叫麻醉科 → 电话报告总值班。
(2)休克→检查人员立即陪同送往急诊科。
技术及应急机制 篇3
一、铁路应急平台的具体组成
为了防范交通运输意外的发生, 铁路项目工程需设计应急平台, 在事故发生前做出告警反应, 以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国内铁路交通应急平台的结构组成更加优化, 除了必备的功能模块外, 也添加了一些新型的装置。目前, 比较常见的方案是根据铁道部、铁路局和铁路站段 (现场) 三级结构部署。
铁道部应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对所有交通线路情况实施综合监管, 对存在的安全风险或意外故障提前采取应急处理方案。通常应急平台处置铁路突发事件响应级别达到Ⅱ级以上, 或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两个以上铁路局 (公司) 共同配合时, 由铁道部应急平台指导相关铁路局进行应急处置工作。铁路局 (公司) 应急平台负责处置管辖范围内的应急事件, 并且把一些重要事件汇报给上级部分, 从而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现场应急平台也就是铁路移动应急平台, 当发生铁路突发事件时, 移动应急平台将处于事发现场, 实现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指挥及事件现场与其它各级固定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
二、铁路应急平台数据传输的必要性
2.1满足处理信息需求
铁路交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其在数据传输期间也会遇到不同的潜在风险。随着国内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铁路应急平台的建立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策略。建立应急平台能够保持内部数据传输的高效运行, 降低数据调配中发生的各种风险。鉴于突发事件对铁路运动的不利影响, 利用三级平台系统可以抵制数据传输的风险,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作出有效的回应。突发事件中涉及到的信息包括:预警信息、事件信息、现场处理信息, 一些特殊的语音、图片、视频等也可作为传输数据的载体。
2.2满足外部系统需求
铁路应急平台并非单独运行的, 其在发挥数据传输功能的同时, 也要借助其它调控系统的帮助。从应急平台与外部系统的关系来看, 这种结构组合需要处理的数据内容相对复杂。具体内容:一是业务信息, 对铁路工程涉及到的内容及时调控, 尤其是与铁路部分业主拓展相关的数据, 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应急平台方案, 保证业务信息的有效运用;二是社会信息, 铁路应急平台要考虑地域特点、环境特点、交通特点等, 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结构的有效组合, 保持高效率的数据传输功能。
从铁路工程建设角度考虑, 未来应急平台数据传输机制应注重“集中式”调配模式, 以控制中心为准不断完善系统的调控节奏。对于不同形式的数据信息, 要结合自动化操控系统完成必要的转换, 以此满足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要求。
三、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传输模式
3.1 JWMQ消息中间件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先进科技的带动下铁路应急平台建设日趋完善。新型平台的建立不仅在功能上突破创新, 在结构上也优化了平台的组合模式, 使其更加偏向于智能化传输模式。JWMQ消息中间件对应急平台中数据传输机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充分显现了多方向数据传输的优势。从实际应用情况看, 消息中间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 经过中间件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融通, 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意外风险的发生。中间件通常被设置在操作系统与网络软件两者之间, 为其创造了可独立操控的传输平台。基于JWMQ消息中间件建立数据传输机制, 大大改善了铁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效率。
3.2数据传输处理的措施
3.2.1 XML的特点:
XML中标签和属性的语义可由研发者自行定义, 对每个标签也编制的权利。同时, XML也具备了其它不同的特征, 如:XML语言运用于数据表达中, 能够对原始程序代码一一识别, 然后根据网络传输的具体要求完成信息交换工作。
3.2.2 数据传输的处理措施:
处理数据要经过标准性的转换过程, 使其按照规定的数据形式传达给接收端口。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可借助于不同的传输模块完成操作, 所建立模型的结构:数据通信模块、数据转换模块两部分构成。数据通信模块采用JWMQ消息中间件, 这样可以免数据传输阶段发生安全问题, 维持了数据传输流程的稳定性。
对于数据交换系统的操作, 其它子系统的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数据库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传输模块功能。这种通信服务平台的形式多种多样, 用户可按照数据端口的连接方式适当调整, 从而加快数据传输平台效率的提升。从此次研究情况看, 该模型的通信模块配备了专业使用的安全接口, 而消息中间件在连接异构分布式系统中的运用优势明显, 从多个方面为数据交换系统的操控提供了方便。
四、结语
总之, 新时期国家投资铁路工程建设之后, 对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 其所建立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平台是调控信息的关键。为了避免数据传输阶段发生故障问题, 技术人员要采用多功能的应急平台, 对现有数据实施自动化调控, 从而确保数据的点对点传输。
参考文献
[1]唐堃, 孙健, 陈光伟.中间件技术在客票系统中的实现及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 2004 (613) :103-108.
[2]陆海州.铁路应急平台框架体系研究[J].中国铁路, 2007 (6) :90-91.
技术及应急机制 篇4
2011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9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552.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20.3亿元。我国遭受两次大范围旱灾,冬麦主产区发生秋冬连旱;入汛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4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灾害,近4成受旱县出现明显的旱涝急转。洪涝和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经济损失的70%。
我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应急机制存在着一些缺陷。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灾害应急管理发展的较早,应急机制也比较科学、系统和全面。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存的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弥补现有应急机制的缺陷,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
1 当前应急机制现状的诊断分析
200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自然灾害救助事业日趋成熟,管理部门的设置更加科学,社会成员的参与更加广泛,救助水平也逐步提高。在应急管理方面,流程管理更加规范,责任划分进一步明确,方案规划也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来看,当前的应急机制在法律体制、管理体系和运行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灾害救助方面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健全,尤其是对于灾害救助的应急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责任归属与具体执行标准。许多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灾害处置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如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关于地震后过渡性安置、灾后管理、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监管等许多内容,都需要在汶川地震后进行充实和完善。
1.2 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应急机制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性框架,原有的应急机制主要还局限于针对战争及国内政治安全领域,在自然灾害尤其是突发性灾难的应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每当遇到灾害都是由政府行政部门随时组织起来应付灾害,往往造成应急不及时,救灾没有序。
1.3 基础保障不足
信息系统是应急机制的技术核心,当前各部门灾情信息系统技术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对于整体的灾情信息把握不足。体现在上半年旱涝急转灾情的提前预警环节的缺失,导致救助工作的应急响应迟缓。
资源是保证应急机制运转的物质基础,目前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能力较弱。市、区级的物资仓储设施不足,库存应急物资少,不适应救灾的需求;救灾资金实行上下共担,地方财力强弱有别,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目前我国发生重大灾情的时候,主要依赖于部队、武警的支援,地方上缺乏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专业救灾队伍。另外,随着民间非政府组织和以志愿者为代表的社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部分力量也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2 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研究
2.1 国外的应急机制的简介
美、加等国都是灾害多发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这些国家在处置自然灾害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基本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国家的应急机制进行总结:
2.1.1 美国的三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为国家—州—郡三级管理体制,采用属地原则和分级响应原则。灾害应急管理由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全面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同时,美国的灾害援助系统还有法律作为其依据,在救灾过程中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
2.1.2 日本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首相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应对全国的自然灾害,由地方政府的防灾局等相应行政机关来推进自然灾害对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充实,工作程序清晰。
2.1.3 加拿大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加拿大公共安全和应急准备部(PSEPC),以“集中化的指导与协调,分散化的执行与反应”为基本原则,同时每个省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紧急措施组织(EMO),形成自下而上的应急救助管理体系。从省或地方请求的提出,到国家层面做出反应,以及资源的调集和专家的到位,往往只需要几分钟就可完成。
2.1.4 澳大利亚的应急管理体系
澳大利亚应急管理中心(EMA)为州和地区经历的主要灾害提供物质和财政援助,通过联邦政府、州和区政府、社区这三个层面建立起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各层级责任清楚,工作方法明确。
现将各国的应急机制的分析比较列示如表1。
2.2 经验借鉴与对策研究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逐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
2.2.1 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借鉴美、澳等国的三级管理体
制,建立国家—省—市—乡镇级应急机制,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按照国家、省、地方等不同层次进行部署,做到层级明确,各负其责、职能分担、流程清晰。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决策和处置、信息发布、恢复重建、调查评估和社会动员等七大应急机制,这样才可以使应急机制具有全面性,才能在救助过程中,将设备、物资、人员和信息有效整合,达到效用最大化。同时,应加强对流程的监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上行下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物资资金的监管力度,专款专用,物资调配及时有效,确保救助工作的效率。
2.2.2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要加强我国对灾
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必须从加强灾害救助应急机制的法制建设上着手,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灾害应急体系来看,基于法律进行管理是重要的成功因素,灾害应急机制的所有职能都是由法律所赋予的,对防灾、减灾及灾害应急等有关的一些重大事项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灾害救助法》,这部法律应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对自然灾害救助的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
2.2.3 夯实应急机制的运行基础。构建灾害信息系统,借助气象
与水利水文等部门的技术支持,形成灾情信息共享平台,便于救灾部门及时掌握整体灾情信息;完善灾害应急资源储备体系,优化物资储备结构,从质、量两个维度全面把握资源的储备,进而适应应急救助的需求;加强救助队伍建设,组建政府职能的紧急救援队伍,地方应该具备一支包含了各部门各领域的救援人员的基础应急救助队伍,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程度;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动员志愿者、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方式,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进行培训实践,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3 结语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泛吸纳国际社会在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结合中国自然灾害特点和行政管理的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灾害救助水平,是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摘要:针对2011年旱涝急转的特殊灾情,以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对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综合诊断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各国的经验,对我国的相关工作形成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旱涝急转,灾害救助,应急机制,诊断,对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83-284.
[2]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9-235.
[3]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28-34.
[4]王学栋,张玉平.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国外的经及其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49-151.
技术及应急机制 篇5
一应急报道技术系统建设
我们在2010年利用福建省广电集团新大楼搬迁的契机重新规划和建设了集团新闻中心应急报道技术系统,把它作为新大楼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新闻演播室、分控及指挥中心视音频系统项目的一部分。
应急指挥中心设在电视楼的5楼,平时由新闻中心技术部门管理。
技术系统以1个128×136的矩阵为核心,配置3个85寸PDP显示屏及3个16画面分割器,通过矩阵调度,可同时监看两个新闻演播室的信号、集团10个电视频道、CCTV-1、CCTV-4、CCTV-新闻、凤凰台、东森台、TVBS等境内外主要媒体信号,以及新闻文稿电脑终端信号,办公电脑终端信号、新闻制播网络非编输出信号、录像机输出信号、时钟信号等固定信号源。另可监看12路可以灵活调度的信号,比如:省防汛办回传信号、省海洋与渔业厅回传信号、全省视频会商系统信号、各路卫星车信号、3G无线传输信号、手机记者无线传输信号、向央视回传信号等。中心配有2个新闻演播室,演播室系统可同时处理8路外来信号用于播出。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各级领导可监看上述信号并进行指挥和调度。
二主要应急信号源
1.省防汛办信号
我们在省防汛办装备了一套简易飞行箱系统,用于记者连线和发布重要信息。
2.省海洋与渔业厅信号
我们在省海洋与渔业厅也设立了简易演播室,用于记者连线和发布重要信息。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全球眼信号监测点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处重要位置,台风期间,除了福建台使用外,央视也经常使用。
3.卫星车信号
目前集团配有5辆不同配置的卫星车,通过播出总控接收信号调度给新闻中心使用。
4.3G/4G无线传输信号
新闻中心配有4个3G/4G远程终端,可同时选择2路用于直播,亦可传输视频文件,如图1所示。
5.手机记者无线传输信号
采用手机拍摄的方式用于直播,可同时选择2路信号用于直播,亦可上传早前拍摄好的视频文件,如图2所示。
三应急报道预案
1.重大及突发事件定义
重大及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具体包括: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重大及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上级部门确定,新闻中心将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的程序。
2.预案启动与终止
发生重大及突发事件后,应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求,迅速紧急启动预案。预案启动流程如图3所示。上调或降低预案等级,由领导小组酌情决定,指令全体员工施行并通报集团;终止动员状态与预案执行,由领导小组酌情决定,报集团批准后指令全体员工施行。
3.组织编制
(1)机构设置
a.指挥部人员构成
新闻中心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主任、主任助理担任副组长,各部门主官或当周负责人为指挥部组成人员。
b.指挥部建设
“新闻中心应急指挥部”为领导机构,重大问题由指挥部集体协商,由组长发布命令。启动一、二级预案的第一时间,在中心会议室挂出指挥部铭牌,布设、检测各类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生活保障物资。领导小组进驻指挥部展开工作。
(2)下辖机构
新闻中心应急指挥部下设前方采访部、后方制作部、后勤保障部。
a.前方采访部
人员构成为:第一副班主任负责统管,采访部、屏山站、记者部主管及中心调度协助,中心所有采访力量接受统一调度。下设本部采访组(负责福州市区各要点驻守、报道)、一线采访组(分赴各地防抗一线进行报道,同时在后方设专人接片)。人员构成由前方采访部分派。
机构职责如下:
●根据部署要求策划、统筹、采制所需新闻节目;
●全面了解事件发生、发展及各方进展动态,并于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汇报,以便全盘掌握事件进程,安排工作;
●完成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b.后方制作部
人员构成为:值班主任负责统管,编辑部、通联部、技术部、播音科主管协助,所有涉及节目播出、传送的人员接受统一调度。下设节目制播组(以编辑部、技术部制作科为主体)、通联组(以通联部为主体)、传送组(以通联部传送科为主体)。
机构职责如下:
●负责事件特别节目的稿源组织、外台通联工作;
●负责特别节目的编排、制作、包装、播出工作;
●负责与中央台沟通合作,完成连线直播及节目传送工作;
●完成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c.后勤保障部
人员构成为:第二副班主任负责统管,综合部、技术部主管协助。下设通讯保障组(为确保前方报道组通讯、节目回传顺畅提供通讯、传输、拍摄、编辑设备的保障与技术支持)、交通保障组(为前方采访组调拨、配备各类工具)、物资保障组(筹集、储备、发放一线所需生活保障物资)。
机构职责如下:
●加强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
●确保给养物资及时足量储备更换、有序快捷发放;
●确保一线交通、通讯需求;
●确保后方在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
●完成中心交办的其他任务。
4.应急预案实施细则
(1)分级设定
a.预案等级
根据事件确定的等级情况,中心分别启动与之相对应的一至四级应急预案。
●四级预案:与重大及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络,关注事件动态;
●三级预案:与重大及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关部门建立联络、联动机制,密切监控事件动态,与各地记者站、地市台保持联络;
●二级预案:成立新闻中心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组建应急指挥部,宣布新闻中心进入动员状态.与各地记者站、地市台建立联动机制;
●一级预案:在二级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前方报道力量,与中央台建立实时联络机制,依据事件发展情况决定是否向集团申请启动应急播出状态。
b.应急播出状态
根据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报请集团决定是否启动一至四级应急播出状态。
●四级状态:各档节目在维持正常节目编排的同时,以适当篇幅关注事件发展动态;
●三级状态:各档节目暂停正常节目编排,专栏报道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级状态;各档节目扩版至30分钟,适时增加滚动播出特别节目;
●一级状态:相关频道暂停正常节目编排,24小时全天候并机滚动报道事件发展最新动态。同时报请集团整合相关频道采编力量统一指挥调度。
(2)预案等级操作细则
a.四级预案(一般事件)
中心值班主任得知事件发生后,告知中心主任,责成各部门采取如下措施:
●屏山站了解省委省政府相关动态、部署;
●采访部派员采访事件动态及相关信息;
●编辑部建立档案,搜集、保存相关资料,以备日后制作节目时调用。
b.三级预案(较大事件)
中心主任或通过中心值班主任,责成各部门采取如下措施:
●屏山站派员采访省主要主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提示;
●采访部派员采访事件发生情况,录取新闻或资料,同时指定一个应急采访组,随时准备接受中心指令先期进驻相关地区;
●通联部向相关市级兄弟台通报情况、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反馈各市、县、镇、村的情况;
●编辑部开设相关专栏,继续完善事件资料档案。
c.二级预案(重大事件)
接上级指示,成立“新闻中心应急事件指挥部”,向集团汇报后启动二级预案,宣布中心进入动员状态:
●中心值班电话转为应急事件值班电话,迅速通知全体人员到岗报到。各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到,其他人员第一时间向各部门主管报到,身处外地的员工需向主管通报此刻所处位置及行程安排,以便中心机动调度。
●中心全体员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返岗待命,确保移动电话24小时开机保持联络畅通.如有特殊情况须直接向领导小组组长请假。
●人员到位后,领导小组组长召集新闻中心应急指挥部成员扩大会,传达上级精神,明确前方采访部、后方制作部、后勤保障部人员配备,部署各项准备工作。
●会议结束后,前方部、后方部、后勤部负责人分别细化落实各自组别的人员配备,各部门主管据此合理编制员工值班表(应考虑长期作战的可能性,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领导小组组长同意后,可有序安排小范围轮休)并向领导小组报备。
●各部门完成人员配置后,须立即着手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根据事件进展要求,领导小组组长适时召开相应的协调会,进行再部署、再落实。
●领导小组在每晚节目结束后召开一次应急指挥部扩大协调会,总结当日工作、部署次日各项任务,此项制度何时终止执行由领导小组组长酌情决定。
●每日编前会上,中心值班主任必须对各档栏目主编及播音、制作、技术、美编、灯光等岗位的当日值班人员与各部门进行复核,并将人员名单与联系电话填入《新闻中心应急值班表》,以便应急调动。
d.一级预案(特别重大事件)
“新闻中心应急事件指挥部”向集团汇报后启动一级预案。启动一级预案时,各部门除参照执行二级预案的所有内容外,还须承担以下工作:
●事件发生后,新闻中心领导小组依据上级指示,第一时间确定启动特别节目应急播出状态的初步方案,报请集团决定。
●后方部传送组(通联部传送科)必须立即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的联络、沟通层级,争取央视地方部派出编辑到福州协调连线直播事宜及其他采访事宜。传送组(通联部传送科)应做好央视编辑来福州相关事宜的具体安排和工作配合。综合部协助做好央视来闽人员车辆及食宿安排。
●前方部机动采访组(采访部)立即派出SNG采访组开赴事件发生地,并尽快与当地各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SNG车上力争配备一位当地市级台的资深记者随行,3G传输设备和手机设备配合使用。
●前方部机动采访组(采访部)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布点方案(包含SNG小组、中心其他一线采访组与当地记者站报道组)和报道计划。
●如有必要,经新闻中心领导小组决定,在事件发生地设立前线指挥部,负责中心赴前方记者的就近调度指挥,并负责协调与事发地党政机关、地方媒体的沟通、合作事宜。前线总指挥由新闻中心领导小组指定。
●集团批准启动特别节目应急播出状态后,后方部节目制播组(编辑部、技术部)必须在第一时间依据应急播出状态启动层级调整人员配置,并重新编写人员值班表。特别节目主编必须担任过各档节目的主班。编辑部须指定专人负责连线(沟通连线人员、落实连线方案、设计连线内容、处理或接入前方现场图像信号)、访谈(落实访谈人选、设计访谈内容、负责接待工作)事宜。
四应急报道预案的实践
以2012年为例,福建省先后发生了9场较大的持续性暴雨,遭受了8个台风(热带风暴)影响。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中心通过已经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做到快速反应、有效作为,为防抗台风、抗洪抢险等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1.启动应急预案
每当遇到台风、暴雨等突发事件,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员上岗,并立即成立“应急指挥部”,中心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应急指挥部还下设前方采访部、后方制作部、后勤保障部,各岗位人员按照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既有采访部的现场,技术部的支撑,又有屏山站的时政报道,通联部的片源,编辑部的合理编排,使得能够最优化完成报道任务。
2.布好直播报道点
布好报道点对整个报道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心根据省里的部署要求,提前预判,提前布局,派出采访小组和卫星直播车赶赴台风可能登陆或影响的重点地区,同时安排记者在省防汛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等权威应急指挥部门蹲守,在《早安福建》、《午间新时空》、《福建卫视新闻》、《福建新闻联播》、《东南晚报》等节目中不断通过卫星连线、光纤连线、3G连线、手机连线等手段,第一时间发布台风的最新动向,第一现场报道各地风情、雨情和群众转移情况,挖掘在抗洪抢险中的感人故事。每天中心还不断向中央电视台传送推荐相关节目,保证了中央电视台的各个主要新闻栏目都有福建防抗台风消息。
3.寻求创新点
新闻中心在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中,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服务性和贴近性。中心不仅注重权威发布和汇总各地防抗台风动态,还加大了生活服务信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节目中开辟小板块,采取漫画、动画、图片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和防灾知识宣传,重点播发出游景区避险、雨天行车等有助于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群众避险能力的防灾常识和防台风提示短片。同时中心还加大微博、微信这些互联网新媒体的使用力度,实时更新发布省防指、省气象台有关台风最新动态。及时发布出行资讯,影响力日益增强,厦门空港、福州空港、厦门火车站、福州火车站、福州马尾边防等官方微博主动关注.提供第一手交通信息。驻台湾记者还通过微博,报道“苏拉”在台湾的肆虐,大大扩展了报道的时空范围,使得抗台风报道更加丰富生动。
【技术及应急机制】推荐阅读:
输尿管镜技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06-02
2016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09-10
应急管理技术措施05-13
应急救援技术标准11-03
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技术05-27
应急保护机制09-11
应急广播机制09-18
金融应急机制论文06-05
应急管理机制创新08-29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