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2024-11-28

小学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共8篇)

小学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篇1

塘表小学与卫生院构建卫生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卫生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一、合作防控工作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作防控工作协调小组 负责研究部署全面防控工作,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发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协商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协调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会议,遇有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

(二)设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办公室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协调小组制定的各项方案、措施和部署的各项工作,履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及时通报防控工作信息,共同拟定有关防控工作方案与措施,开展防控工作调研,召开有关业务会议。

二、防控合作工作目标

依据“预防为主、信息共享、措施联动、服务师生”的合作原则,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和合作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健康防病意识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信息报告意识。通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健康教育、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等防控工作,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并逐步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其危害,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合力推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进一步完善协调沟通机制,采取联合发文、督导检查等方式,促进卫生、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因病缺课监测报告、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学生定期体检、校医轮训等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院负责处置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及时派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提出并督促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校内范围内的控制措施。学校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其他突发事件时,卫生院要立即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时,卫生院应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

(三)共同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宣传培训工作 卫生院应根据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健康防病意识。要组织对学校校长、校医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应急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卫生院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宣传培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卫生院与中心学校共同制定督查方案,不定期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督查工作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双方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督查频率。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双方或单方应对防控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灵山县那隆镇塘表小学

小学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篇2

近年来, 毒豆芽、地沟油、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还不到位,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及惩处力度, 应做好应急预警及处理工作, 将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

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追踪、通报等。目前我国的政府安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中, 不同部门只负责不同环节的食品链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分属多个部门, 虽然管理部门比较多, 但是真正负责的却少之又少, 导致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受到威胁。此外, 食品管理存在盲目性、统一性, 使公共健康目标与产业之间的发展存在矛盾。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到位, 没有对市场中的各种新产品、原料等安全性进行科学地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缺失, 检测机构和检测方法还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 因此, 应建立独立的检测体系, 成立专业性强、规模合适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我国的食品不仅有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也存在着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地方的食品安全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财政自给的, 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 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重, 存在着严重的造假售假现象。

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2009年2月28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从201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 新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可以全过程追溯, 其中规定剧毒、高毒农药有禁区, 网上卖食品要“实名制”, 并且转基因食品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标示, “食品添加剂”需要载明, 保健品不得宣称能当药吃, 婴儿乳粉配方必须注册, 举报食品违法将会受到保护, 赔偿力度加大, 即使没有造成损害也要赔偿。

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

在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时, 如果是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需要报告给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并按照应急预案报告给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对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时, 如果发现存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 需要反映给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与相关部门调查事故责任, 并督促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 将事故责任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给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果食品安全事件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 应科学、实事求是, 要及时准确查清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 认定事故责任, 提出整改措施。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 不仅要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进行调查, 还需要明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在调查食品安全事故时, 调查部门有权向相关的单位以及个人了解安全事件的情况, 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资料。相关单位以及个人需要积极配合, 不能干扰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新旧食品安全法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新旧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但是新食品安全法中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对食品安全事故分级、事故处置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作出规定。事故单位、接收病人等不仅要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还需要向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应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事故现场做好卫生处理工作, 由相关部门协助对事故有关的流行病进行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应由县级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 医疗机构中如果发现接收的病人中存在着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 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 立即将信息反映给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时, 应坚持统一、效能的原则, 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力量进行整合,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将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由一个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 促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效果顺利实现。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能力, 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 避免多头监督管理的不足, 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加强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协调, 实现良好的预警效果, 实现风险评估, 建立食品安全的风险监管计划。同时, 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以往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主要是由卫生部进行的, 但是由于权限限制, 也只能将信息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部门比较多, 政府应建立全面的、具有时效性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向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决策工作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政府部门应做好应急决策工作。完善的、科学的食品安全事件决策机制能帮助政府快速地解决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要做好应急决策就需要做好决策信息的收集、设计、抉择以及实施工作。决策信息的收集就是需要在事件发生后最大限度地将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 如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存在的危害信息进行明确, 为政府的应急决策做好准备。

加强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工作, 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 强化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安全以及责任意识,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提高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强化自己的食品安全知识, 能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还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使其在工作中能依法进行, 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急机制的研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09-01

在前不久,笔者碰到了这样一件“意外”之事——把学生的一道题给批错了。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堆梨,每筐装48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48个筐,要把所有的梨都装上,平均每筐需要多装多少千克?班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0-48=12(千克)。

笔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可该生却坚持说他做对了。笔者对他说:“你只要能正确地说出你的理由,老师就给你‘平反。”结果,他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说:“因为问题中梨的总重量是不变的,即60×48千克,若用60个筐装,平均每筐就装48千克;若用48个筐装,则平均每筐就装60千克。所以平均每筐要多装60-48=12(千克)。”听了他的解释,笔者满脸歉意地对他说:“不好意思,老师理解错了。”

这件事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只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应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可当“意外”出现时,为什么我们却仍然不时去侵犯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为完成课时任务而忽视整体目标

教学总目标涉及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这样的目标是宏观的。而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如,需要理解哪些概念,掌握哪些技能,发展哪些能力等。可是课堂中往往会随时出现一些小“意外”,如有的学生学习用品忘带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老是插嘴,有的学生喜欢做小动作等。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是不予理睬,还是调整预案,关注意外呢?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不知所措。若关注意外,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掌控不了教学进程,因此常常拒绝“意外”,不理睬这些“意外”。虽说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可能因此而看不到学生闪烁的智慧火花和精彩的生成。

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驰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延伸至课堂之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带着那种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二、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角色存在差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想法,因而他们需要表达,正确也好,错误也罢,一切都是他们最真、最纯的想法。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例题时:“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当学生顺利地解决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后,笔者让学生试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时,又出现了“意外”,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25%。”此时笔者没有着急,只是说了句:“是吗?再算算看。”通过接下来的列式计算,大部分学生发现刚才的回答错了,应该是(20-16)÷20=20%。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这样出错的课堂更容易引发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也更容易让学生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争论,教师只要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看待错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定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数学课的特性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不稳定

数学相比较于语文,很多时候是学生理性思维的一种表达,由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特点的影响,对这种逻辑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的探索和表达,也就必然存在许多疑问和不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做题,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生成得少,他们往往能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真正理解,更不能举一反三地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长此以往,“表达”这一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退化,让学生形成“数学就是数字游戏和解题工具”的错误意识。因此,教师要多搭建一些让学生表达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辩论,在辩论中思考,从而领悟到数学知识的本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展示和讨论,使得数学中的某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变得更加生活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这样的形式能呈现学生们的各种探究结果,它不仅让学生分享到彼此不同的探究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大家的动手操作、比较与推理能力。学生们也不再认为自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必须正视学生们出现的每一次“意外”,也千万不要小看课堂中的任何一个“意外”,说不定它就是思维的火花,是智慧的萌芽。教师只有尊重所有的学生,不断地激励他们,我们的课堂也才会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篇4

为进一步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红格镇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全面提高镇政府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红格镇在积极进行对辖区内的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同时,也积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机制。依据《四川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攀枝花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实际。建立健全本镇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一、成立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红格镇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名单:组长:周晓强

副组长:李怀举

成员:王兴元 胡智慧 赵仕坤 陶仕兴 陈德芳 王学明 袁福凯 曾誉宁 邓万银 周定祥 王汉富 杨佐元 王扬聪 陈能峰 王振华 宋金银

二、成立现场指挥小组

镇政府制定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安全应急快速通道:主要有即时立项、即时下达计划、即时组织人员制定、修订和即时发布等一系列快速程序。对出现的食品安全意外情况总指挥进行现场指挥抢救;联络员向县委、县政、县疾控中心和镇卫生院联系,并报告进展情况,通知有关人员到场;组织治安人员维持事故现场;镇政府其他人员协助对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紧急救助工作;做好相关车辆调配。

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由领导小组协调统一镇各单位、各部门行动,快速的处理好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农家乐、餐馆等出现意外情况时,镇干部、村干部、农户、业主等组织迅速送到医院,并由联络员向县委、县政、县疾控中心汇报。

四、妥善处理事故

要妥善处理好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镇政府大力构建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一是应急处理工作小组负责辖区内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与协调,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超市、便利店以及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督促,预防突发事件发生。二是明确责任制,在各村、社区分别设立1-2名食品安全信息员,认真收集并及时上报相关食品安全信息。三是成立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建立值班制度,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负责红格全镇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收集、汇总、上报以及信息汇总整理和上传下达。四是设立应急小分队、社会治安组、后勤保障组,筹备所需的各类物资、资料等的工作,随时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准备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的跟踪、采集和分析制度。镇干部在事故后与村干部一起协助有关部门的调查,做好家属的安扶、解释、稳定工作,杜绝相关事故的再次发生,维护全镇的稳定与安全。

盐边县红格镇人民政府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 篇5

【摘要】文章从消防志愿队伍建设、地震预警与救济应急志愿队伍建设和红十字会应急志愿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介绍我国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指出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能力较低、缺少统一的应急志愿管理机构、志愿激励政策尚未完善和相关的法律环境尚且缺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急工作 志愿服务 管理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21

【文献标识码】A

志愿服务相关概念

志愿组织。学术界对于“志愿组织”展开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起初,美国研究学者Levitt提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即“志愿组织”的起源概念。①在“第三部门”的概念出现前,社会被划分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Levitt认为有一种社会组织既不属于公共部门,也不属于私营部门。此后,相关概念层出不穷,如“非盈利性组织”、“慈善组织机构”等。学者何增科将“第三部门”称为“志愿组织”,其提到志愿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备纯粹性,即所付出的劳动不求任何形式的回报,与受益方也毫无亲朋关系。②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最初是指西方世界宗教领域对于社会做出的慈善活动,从20世纪开始,大量慈善性组织与机构开始涌现,社会志愿服务呈现出一片良好的状态,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学术界尚未对“志愿服务”做出具体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志愿服务”是在共同目标导向下形成的无功利性的相互协作。Parker和Wilson提出“志愿服务”具有自觉自愿特性,不排除其他如社会名誉等的非物质性回馈。③在联合国制作的资料中,对于“志愿服务”的行为判定做出下述说明:首先,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并非出于经济性目的;其次,“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出于本人自我意愿,并非具备他人强迫性;最后,“志愿服务”可以为参与人员或者第三方带来收获。

应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人员在面对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时候,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为灾区提供救济、救助以及灾后重建的非盈利性服务,我们将其称为“应急志愿服务”。依据服务工作具体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应急志愿服务”划分为“灾情预警”、“防灾能力培训”、“抗灾救助”、“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应急志愿服务构架体系是由沟通、运行、支持和保障等多方面体系共同形成。而关注志愿人员的召集、培训、派遣和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则属于应急志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我国主要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

消防应急志愿队伍建设。我国消防志愿服务建设起步较早,历史较久。然而,具有系统性的消防志愿队伍建设起始于2008年。据报道,2008年,我国十余个团体共同发起关于消防建设事业的志愿者活动。依据计划,相关经费来源应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慈善资金募集、资源自主等。一般采取由上至下的组建方式,消防志愿队伍的组建是先进行组织建立,再进行人员招募,之后对志愿人员进行培训,后发证。我国消防志愿队伍发展速度较快。全国各地范围内均建设成立了消防志愿队伍。我国消防志愿人员经过培训后,可以获得志愿证。然而,志愿人员无法与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消防志愿人员可以做到下述几点:首先,当面对紧急事件后,志愿人员需要具备预警意识和报警意识;其次,消防志愿者可以对于一些不需要专业人员便可以处理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紧急处理,例如抢救老弱伤残人员;最后,当紧急救援工作开展之后,应急救援人员可以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地震预警与救济应急志愿队伍建设。我国地震带分布广,多个人口较多、经济繁荣的城市均分布在地震带上。1997年,我国关于预防和抗震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没有提到地震志愿者服务,到2007年,制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提及地震志愿服务力量的重要性,明确规定了志愿者队伍参与的职责,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对防震相关法律法规做了重新的修订。其中,地震志愿者服务力量得到了肯定和重视。此后,国家各级地震部门非常重视防震自救工作,且强调培养一批收过专业培训与训练的志愿者队伍的重要性。2003年开始,我国地震局开始在多地进行地震志愿者试点工作;2004年开始,在原有试点城市的工作得到巩固同时,将试点工作向其他大城市进行大范围推广。④

总体而言,地震部门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像我国消防志愿队伍组建那样,主要采取自上而下、全面铺开、政府主导、网络联络的形式,而是采取试点实验,以点及面,逐步推广的模式。然而,我国地震志愿者服务机制的构建和队伍的管理体系构建应当结合消防应急志愿队伍建设相关机制,做到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展开自救,且可以及时上报灾害信息。

红十字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与地震和消防部门相比更为历史悠久且规范。1997年随着《关于进一步组织红十字志愿者开展活动的通知》下发,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指导委员会”,2005年改组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2007年出台《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同年制定《中国红十字会“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要加强对灾害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特别要注重在灾害多发的农村地区发呢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

然而据资料显示:早在规划出台前,红十字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与建设始于2005年,并于2005年5月8日海南省红十字救援大队建立全国首支完全由志愿者组成的红十字救援大队。到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将在内地31个省级分会每个至少建立一支红十字志愿者紧急救援队和一支经十字志愿者卫生救护服务队。然而,红十字会在其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过程中,也不能纯粹的依靠自己卫生救护的本职领域,而是依应急救援的需要向其他更多专业领域比如搜救、通信、医疗、心理援助等方面发展,这必然会带来更多部门比如消防、地震等组织的合作与配合,这样的发展策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红十字会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能力较低。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系统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追崇性,不仅目的具有盲目性,且动机也具有盲目性。当灾情发生之时,有的志愿者会立刻产生救援的想法,有的志愿者则是因为受身边人影响而参与其中,面对救援,皆缺乏理智。由此导致的恶果是,当灾情发生时,所谓的志愿者们纷纷涌入灾区,使得灾区被围堵,官方不得不下发命令志愿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救灾区域。虽然志愿者们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却为灾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救灾工作进入混乱的状态。例如,当灾情消息发布于世之后,很多志愿者自驾到灾区,施展救助,这使得通往灾区的道路被车辆堵塞,大型物资救助车辆和医护救助车辆无法顺利进入灾区,这便会影响到政府对于灾区的救助。

缺少统一的应急志愿管理机构。相关调查发现,在灾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队伍中,很多都是没有经过合法的注册程序而自主建设成立的。例如,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政府禁止没有经过合法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灾区进行救援。志愿人员参与建立志愿组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缺乏和政府的沟通与联系,志愿者和政府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注册与管理平台,这使得志愿组织的建立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很多部门都为志愿者提供注册服务,但是出现数据重复的问题,当恶劣事件发生后,无从追踪相关负责人。除此以外,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时候,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由于训练缺乏,有时候则会于无形之中给灾区的灾民带去伤害。例如,有的志愿服务者不具备专业的自救知识,当灾区发生后,盲目前往救灾区域,反而给政府的救灾增添了麻烦。

志愿激励政策尚未完善。虽然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已经将管理组织及人员的激励与奖惩纳入管理工作体系之中,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志愿激励政策还不完善。例如,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政府对相关组织、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活动,但是表彰活动并不具备广泛性,表彰对象具有片面性,很多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并未进入政府视野,虽然默默为灾区贡献了很多,但是并未得到激励。

这一方面因为我国志愿组织的注册不够完善,很多参与救助的志愿者都是在合法注册之外,不属于任何一个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又或者是表彰的很多都是政府单位工作的个人,但是抗灾在一线的很多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团体则被忽略,相应的志愿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律环境尚且缺乏。在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对应急志愿者角色的检索发现,我国应急志愿服务人员进入较为尴尬的角色状态。一方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调了应急志愿者参与灾区救助的重要性,然而却在很多时候,将志愿者的作用忽略在预案之外。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志愿者角色的作用,但是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对志愿者的角色和作用等作出具体的说明。在后续的工作中也未提及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志愿者参与救助的时间、途径等也没有提及。例如,虽然汶川地震后,国家关于重大应急突发事件救助相关法律法规认可了志愿者的作用,2009年修订的交通应急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也提及了志愿者力量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具体界定社会志愿者力量。⑤虽然志愿者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应急救助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力量,但是此后修订的应急预案处理中也未曾提及志愿者的作用,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志愿者参与应急救助尚缺乏相关的法律环境。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的对策

设立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建立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建设成立我国志愿人员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组织,可以帮助具体落实国家政策中关于志愿者队伍建设及发挥志愿者重要作用的工作,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其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队伍建设盲目化、支持力量不足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更加规范化。需要进一步遵从党的指示与领导,设立志愿者服务委员会部门,用以专业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管理、参与救援等工作。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国家关于应急事件处理的管理部门对于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扶持,使得志愿者工作可以和政府应急处理工作连接起来。各个级别的志愿者工作部门应当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性的规划,并非一定得亲自参与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引导与指导,体现出“以人为本、科学引导”的理念。

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程序,提升应急志愿者管理水平。我国当前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志愿组织对于参与志愿救助的权利及义务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这使得志愿救助服务活动一度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关的志愿者管理组织机构应当继续健全多种管理制度,使得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例如规范志愿者的登记与注册、演练与培训等流程。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报名采用实名制注册,实名信息经过审核通过后方可得到认可,且通过电子联系方式与对方保持联系,建立起实名制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所采集和等级的信息进行周期性的管理。对于所登记的人员需要进行阶段化的培训,当培训合格后,方可发证,允许其参与灾区救助。

规整资金筹集与使用制度,确保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科学运行。非专业志愿者服务的服务供给成本低于专业机构供给成本水平,使得志愿者应急服务在资金使用上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便是政府号召与强调自愿者服务力量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是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还是志愿人员的培训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因此,可以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多级的志愿者服务与管理使用资金管理组织,多方面筹措资金,对于资金的使用,也要精准把握,科学监督。然后每年以项目形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支援,且对于其他形式的应急志愿组织服务进行鼓励与引导。项目支出方式可采取招标形式,体现出公开公正性。用于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使用资金要控制在预算之内,从而节省部门资金用于救助准备,例如人员培训。

确立应急志愿者服务的定位,确切掌握队伍建设目标。对于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方向不清、定位不准等问题,需要确立应急志愿者服务的定位,确切掌握队伍建设目标。可以对政府、救援组织机构、居民自救等灾害救助方式与志愿者应急救助进行对比,在做出综合性的权衡之后,明确其功能定位。当灾情发生后,我国社会应急救助志愿服务队伍主要是帮助政府做救助协助工作。鉴于志愿者机构人数多,且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进行救助工作时较为耐心细致,志愿者服务人员可以快速地将救助知识传播于广大受灾民众,以弥补政府等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的不足。

推进应急志愿者服务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志愿管理机构应当借鉴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对我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梳理之后,以最快速度制定出关于志愿者服务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条例,从而从法律角度规范我国的应急志愿者相关管理工作,推进应急志愿者服务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立法工作之中,应当就志愿者服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做出相关明确的规定,一方面考虑现行其它法规,另一方面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例如,就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体系和国家管理部门关于应急救助的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讨论,且做出最后的立法说明。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公共危机事件中应急志愿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201411626002)

【注释】

①Levitt E E,Lubin B,Brady J P.Volunteers and nonvolunteers for an hypnosis experiment[J].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1962.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③Parker,S.Volunteering altruism,markets,causesand leisure.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7(3).④张网成:《国家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设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⑤莫于川,梁爽:“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广东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 篇6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陆俊华

2010-12

自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近几年来,我们有效应对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特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大透水、松花江水污染等事故灾难,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社会安全事件。

为了总结地方应急管理的经验,推动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根据中央党校的教学安排,第29期中青一班四支部调研组,于2010年11月9日至17日到广东省就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与广东省政府、广州军区、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深圳南山区有关领导,及有关市(区)应急办、省防汛抗旱防台风指挥部办公室,广州、深圳海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考察了广东省应急指挥中心、广州亚运会亚残会总指挥部、亚运安保军队联合指挥部、番禺赛区运行保障指挥中心,到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应急指挥中心、综治信访维稳接待大厅进行实地了解,与东莞市卫生局、常平镇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广东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年来,广东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军地联动、综合协调,分级响应、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应急管理体制比较完善。2007年,广东省成立了省应急管理委员会,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政府相关副省长和驻粤军队、武警(下同)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并成立21个专业指挥部,省应急管理委员会在省政府办公厅设立副厅级的办事机构(即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各专业指挥部以相关厅局作为办公室,军队、武警有关单位为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成员单位。目前,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在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广东省及举办赛事的市、区均成立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专门机构。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较为健全。各级应急管理委员会按区域统筹部署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在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可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一线总指挥。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任总指挥。指挥机构启动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急办以及党委宣传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对处置工作,应急办主要承担与各方面联络沟通,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单一灾种的处置由相应专业指挥机构负责,军地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办主要是负责信息报告、跟踪事态和综合协调。有的地方对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对影响范围和处置责任边界不清晰的突发公共事件,交由应急办协调处置。

(三)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调研中了解到,广东省各地在街道办事处(乡镇)建立起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一专多能的应急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有机整合了应急、综治、维稳、信访(群众)工作等职能。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综治、信访、维稳、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发动群众参与防范突发事件和社会管理,把应急管理与日常的社会管理进行了有机融合。该区还设立了由社区保安组成的应急小分队,每个街道约30人,集中住宿,半军事化管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调动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同时,全省各区县建立了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并推动加强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公共卫生等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四)进行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深圳市在机构改革试点中,整合原应急指挥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民防办、地震局,组建了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加挂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民防委员会办公室、地震局的牌子),由市政府办公厅归口联系,形成了“大应急”管理格局。改革后,资源得到整合,原来分散的人员力量得到有效集中和加强;机制更加完善,随着机构职能覆盖面的扩大和内设机构及人员的调整,宣传培训教育、监测预警预防、应急救援保障等机制得到完善;协调更加顺畅,机构改革中深圳市精简政府工作部门15个,应急管理涉及的部门和事项相对集中,日常协调事项,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协调更加顺畅。此外,广州、深圳海关把应急管理与海关业务风险、打击走私、口岸监管相结合,设立风险管理运行控制中心,实行合署办公。

(五)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有新的探索。广东各地根据需要探索了一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做法。全省建立了约2.5万人的基层信息员队伍。深圳市组建了公安消防、红十字会、海上搜救和山地应急救援四支应急志愿者队伍。深圳市南山区建立了从直属部门推荐,经组织部门考核,由正科级干部组成的应急预备突击队,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锻炼平台。广东省成立了应急管理学会,推动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暨南大学设立了应急管理学院。

二、关于对广东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基本看法

总的看,大家反映从近年来广东省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实践看,广东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情况是合理的。一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可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安全防范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二是既符合我国由地方党委政府对安全和稳定工作负总责的制度性要求。又体现了分类负责,分级响应的特点。三是基本明确了领导机构(应急管理委员会)、指挥机构(各专业指挥部)、执行机构(各部门)、办事机构(政府应急办)等各方面的关系,有利实现统一指挥、各方面联动。

调研中,许多单位反映,目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应急管理职能需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一是防范职能还需落实。目前,有的地方或领域把防范工作归由专业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有的归由常态职能部门负责,缺少统一规定,还有的不够明确,防范工作往往不到位。二是有的部门职能相近或交叉。一些同志反映,在应对洪涝、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部门都有监管,但各管一方面,由于涉及部门多,一方面需要相互配合,防止出现的漏洞;另一方面要防止建设项目重复交叉。三是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利益诉求对象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不够,在处置中有的以信访联席办为主,有的以维稳办为主、有的以应急办为主,领导同志觉得谁能调动各方面资源就用谁,或是那位领导同志负责指挥就用谁管的力量。

(二)在突发事件处置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指挥协调。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中,由于大部分应急救援处置队伍都是由隶属不同的上级部门指挥派遣,有时存在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问题。而指挥部往往是在达到一定伤亡后才启动,结果造成统一指挥的滞后。

(三)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还有待完善。调研中一些同志反映,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地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职责任务不同,不同地市应急办级别不同,协调能力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有的地方凡是发生突发事件,领导都交给应急办负责组织协调;有的地方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发挥作用。有的地方反映,发生事故后有的领导让应急办负责去事故现场协调,有的则让市府办公室其他单位去,作为地方应急办很难把握,最好有明确的制度。二是应急办与同级部门应急机构、军队应急部门还需加强联系。总参作战部设立了副军级应急办,但各大军区作战部还未设立应急办,影响军队与地方应急处置工作的衔接和开展。

(四)在应急体系建设及运行协调上还有待加强。在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通信手段、信息报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综合和统筹。国家层面上,军队、武警已纳入国家应急体系;省一级虽然军区制订了这方面规划,但还未与地方协调。地方与军队、武警的应急通信还未实现对接,不能相互联通。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传递,虽有制度,但预先通报不够及时。

(五)深圳市“大应急”体制改革试点的问题。一些同志反映,改革后的深圳市应急办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应急办的定位是应急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应该是一个超脱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职责是否合理。将安全生产监管局、地震局、人防办合并到应急办,直观上看是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但实际上造成应急办将70%的力量行使安监局、地震局、人防办的职能部门的职责,削弱了综合应急管理的作用。二是上下内部业务不顺,安监审批、执法、培训等职能交给了其他部门,但应急办挂了安监局牌子,国家和省安监部门所有向深圳市布置的工作都交应急办,应急办又分到其他部门;地震局的工作由应急办一直负责到地震台网;人防办的业务与应急关系并不大,但其所有业务都由由应急办承担。

三、完善我国应急体制机制内在要求及原则

建立完善我国应急体制机制,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内在要求。一是现阶段我国突发事件具有高发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经历三、四百年工业化过程的矛盾,在我国现阶段集中表现,特别是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与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的矛盾、生产高速增长与安全保障能力较低的矛盾、利益格局变化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国进入了矛盾高发期和凸显期。二是突发事件的多样性。我国是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大多数突发事件在我国都存在,仅靠一个部门难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需要多方面配合。正如调研中有的同志说的“一个部门难以穷尽突发事件的无限责任,应该分级分类的承担责任”。把应急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层级。三是突发事件的破坏性。灾害发生后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衍生出其他灾害,造成的损失扩大。所有突发事件表明,第一时间的有效处置是控制事态发展和减少伤亡损失的最佳时机。这些必须依靠事件发生地所在企业和单位,以及基层应急队伍的及时反应才能做到。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十分重要。四是应急处置的协同性。处置突发事件需要地方、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参与和应对,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相关地方和部门共同防范控制。同祥,任何一起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工作都需要抢险救援、医疗卫生、善后安置、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总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实践,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统一原则。实现统一指挥,协同应对,保障有力。二是效率原则。做到分级响应、分类处置,全面落实属地管理的责任,实现快速反应,各系统高效运转。三是预防原则。实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把预防寓于日常管理之中。四是依法原则。在法律范围内明确常态与非常态体制机制的相互转换和有机统一,做到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五是节约原则。减少职能上的交叉重复,有机整合调动各方资源,使应急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按照以上要求和原则,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有利于落实预防为主,防范和处置相结合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应急资源。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也有不同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美国、俄罗斯的大部制,以救援为主,实际上美、俄两国应急管理也是总统-委员会-专职应急管理的部门,并实行部门联动。美国国土安全部下设联邦紧急管理事务管理局,同时行使其他职能。二是英国、日本等国,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设立应急决策机构和办事机构。三是德国等一些国家在牵头部门设应急职能机构。我国现行应急体制机制与英、日等国模式相近。各国模式不同主要在执行层,国家层面都由政府首脑、委员会、办事机构、执行部门组成,只是责任和权力的分工不同。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所表现出的救援效率和动员能力给予高度肯定。

四、关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加强应急管理,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应急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应对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其中防范工作,特别是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属于常态下生产过程和社会活动中的工作,应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因此,依照“管生产也要管安全”的原则,依法明确常态下的预防工作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例如,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要参与城市防灾方面的工作;生产管理部门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食品安全方面,食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安全,哪个部门主管就由哪个部门负责。这样才能实现安全与生产的有机统一和结合。进入突发事件和处预警置阶段后,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进行处置。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立即转入常态工作,包括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工作应该由规划、建设等部门及业主单位承担,并使灾后重建在恢复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的有机结合和转换,避免应急管理包揽一切事务,出现什么都管,但又管不了、管不好的情况。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能定位。考虑到我国应急资源分散的现状及灾害的衍生性,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涵盖其发生可能衍生危害的相关领域,特别是自然灾害领域。随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推进,相关联的指挥机构应该是超脱于部门职能之上的、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非常态的机构。这类机构分类不宜过细。例如,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相关联的灾种,灾害往往会发生关联和演变,甚至会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极易出现安全漏洞、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的扩大,因此要加强指挥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协调联动,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综合,实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处置力量上的整合,以提高效率。

(三)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协调和枢纽作用。一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下的办事机构,是各级应急管理的枢纽,主要承担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和综合协调职能,应当设立在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可在其内设,也可由其归口管理。二是基本规范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职责,确保上下有效联动。特别是要明确发生突发事件之后应该承担的职责。常态下,各级政府应急办主要是负责组织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制定预案、应急体系规划、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各专业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设立在相关主管部门。三是要加强应急办事机构与各专业指挥机构的联系,保障信息畅通和指挥决策有效运行,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常态迅速向非常态的应急机制转换。四是考虑到军队武警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任务不断加重,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建议在大军区作战部门和武警有关单位设立应急办。五是各地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偏小、协调能力偏弱、编制偏少、建议参照深圳模式进行加强,但是要考虑人防办与城乡建设部门联系密切,地震与地质部门相关,相关职能应调整到职能密切的部门。

(四)完善监测、信息报告、处置等环节的协调联动机制。目前各系统都在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要整合资源,提高水平。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为了避免重复浪费,要注重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防止在同一区域重复建设监测点。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预警信息的传送,确保相关部门和军队武警之间做好应急准备,提前到位,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效能。要完善中央在地方的企业和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与地方政府的应急联动机制。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做好协调和综合性信息分析工作,以及力量和装备的有效调动。

(五)高度重视基层应急力量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应急组织机构和队伍一专多能的作用,实际上各系统部署的工作的落实,都是由基层组织完成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应急防范与处置、群众工作、社会安全、国防动员等许多工作都在基层组织中进行整合,并加以落实。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基层单位的主要负责是风险防范、监测和先期处置,关键时刻是由上级组织专业指挥部门调动力量来完成。目前,各地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创造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如: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实施“一格三员”(一个网格,监督员、管理员、协管员)精细化管理,浙江诸暨枫桥镇的基层应急管理模式,山东济南创建平安社区等。建议进一步总结基层经验,并结合实际加以推广。继续加强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建设,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队伍,以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设一专多能的应急救援队伍,继续加强森林草原消防、矿山应急救援等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小学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篇7

1 电力事故的危害

某年初, 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低温降雪的侵害, 很多电力设施遭到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停电事故。面对这严峻的形势, 电力企业贯彻国家号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完成了电力恢复任务, 确保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在电力的使用中, “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逐渐成了人们的口号, 也是社会稳定的时代要求, 在一些突发事故或者灾难面前, 如果预先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 就会减少很多危害。

2 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持续安全生产是企业对电力供应的最大要求, 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 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 保证为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为企业生产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 在一些无法预见的灾难面前, 如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方案, 保证电力的可靠供应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建立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可以降低各种损失。电力的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 做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提高事故处理能力, 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

3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 应急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应急预案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

应急体系的建立是以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系统、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不同为依据的, 进而建立的应急体系也会不同。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生产情况, 依据岗位类别、部门到班组等制订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这些预案相互之间形成了体系。电力企业需要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域结合, 并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 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应急预案是建立应急体系的基础, 应对事故的危害程度或事故类型做好详细的调查, 对应急管理明确责任, 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有效, 实施方案迅速、及时, 统一领导, 责任落实到位, 提高应急机制的水平。同时, 也要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应急组织体系、预警系统、物资储备、应急实施团队、领导指挥等方面的建设, 以提高电力的应急综合能力。

3.1 编制健全的应急预案

编制电力安全的应急预案是生产企业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进行贯彻和执行的, 可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对风险和事故提高防范能力,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

3.2 应急预案的种类和数量

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应急预案的合法性是安全管理的底线, 因此, 电力企业需要认真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 再编制应急预案。电力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含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安全生产的所有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事故。此外, 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确定应急预案的数量, 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也要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应急预案。

4 加强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

企业的健康、稳定生产遵循的原则是“珍惜生命、安全生产”, 要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生产过程中, 一些常规工作必须按照规范制度操作, 对于突发性的事故要采取应急方案。编制预案一定要常规化、系统化, 在实际工作中要将预案的编制编入工作质量的考核范围内, 企业也要经常组织演习, 在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补充应急方案。

在电力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 要建立应急方案编制小组, 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 了解并结合所在企业、部门的职能类型, 确定编制工作任务, 不断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通过职能分工, 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制订工作计划, 使应急预案的制订具有针对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制订电力安全应急预案需要收集各个方面的资料和详细信息, 也要借鉴国外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经验, 并进行风险判断和分析, 对自身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在排除事故隐患的基础上, 找出可能会引发事故的因素、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分析风险的大小, 最后形成分析报告, 可将这些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资料。此外, 还应对可能会发生、危害性比较大的事故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电力企业之间应经常组织交流, 互相吸取对方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方法, 但不可以照抄照搬, 应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 有所取舍, 借鉴同行的管理方法时,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 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在实施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操作, 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5 应急管理的实行

5.1 建立三个保障体系

在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 有三个体系标准应加以保障, 即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在实际推进中要达到的目标;组织体系是明确各个部分或各个层面的管理者, 能承担领导责任, 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意识, 提升工作质量, 同时, 也要将各项工作按标准化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身上;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采用的考评办法, 依据考评内容核实工作质量, 通常使用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5.2 加强风险管理

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行也要加强风险管理, 比如加强风险识别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紧急处理体系以及应急公关体系等。2010年, 在某海域出现的“麦莎”台风给周围临海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一些卸船设备被台风卷入大海。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风险管理没有做好, 对台风可能造成的危害预计不足, 对台风造成周围电力系统的损害的预警系统没有做好。

5.3 提升人员素质

在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企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者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 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 使工作人员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 并要求员工有安全生产意识, 面对紧急情况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实干, 掌握工作主动权, 对工作认真负责, 提高自身的事故预警分析能力, 提前将一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工作时应保持头脑清醒, 时刻警惕, 保持电力的安全运行状态, 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在某次地震中, 某电厂机组遭到的破坏非常严重, 电厂及时采用应急方案, 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条件和不顾个人安危的情况下投入工作状态进行抢修, 使机组顺利恢复运行, 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奥运会举行期间, 很多地区遭受台风以及洪涝灾害, 电力设施受到了严重损坏, 各地区电力企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实行应急预案, 在短时间内使电力恢复运行, 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损失降至最低。

6 应急管理在电力使用中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顺利发展的需要, 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电力应急管理实行的优点有:可确保全体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并能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安全基础设置需求;在突发紧急情况时, 可减少管理层的干涉或中间环节, 以免因逐级上报而耽误最佳时机, 这有利于安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改变了传统管理层较多或垂直管理的模式, 将信息的上报通道尽量缩短,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及时地解决了问题。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特别是在有灾难发生时。因此, 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 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 从而对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要:主要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机制展开了研究, 通过结合具体实例, 系统分析了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 并阐述了应急管理在电力使用中的重要性, 以期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电力设施

参考文献

[1]索玉鹏.电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大科技, 2012 (24) .

浅谈电网安全运行应急机制的建立 篇8

关键词:电网技术;安全运行;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12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确保用户安全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安全管理以及组织建设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就对电网安全运行过程中应如何建立应急机制进行浅谈。

1 建立电网安全运行的相关法律体系

由于电力行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使得缺乏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传统的电网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现代电网发展需求,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完善和建立电网安全运行的相关法律体系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行政制约制度。但是,在今天的电网安全问题中,维持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具有秩序的法律保障,并且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平衡原则。同时,需要进一步地明确电网运行中相关企业的职责,并且依法生产和运行。虽然崭新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但是在电网的安全运行方面还是处于落后的阶段,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架空。改革后的电力工业,首先是政企分开,然后厂网分开,在竞争环节打破垄断,组建了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同时成立了电力监管委员会,这为建立完善的电网安全运行法律体系提供了前提和组织保证。因此,应有效地依据当前电力发展需求,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建立电网安全运行的法律体系,确保电网运行

安全。

2 建立电网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

加强电网的安全投入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提高电网安全运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电网安全运行的特点分析,一般情况下,电网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伤远远要大于企业的损失。因此,加强电网的安全投入也将会增加其运行成本。而电网企业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矛盾,并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电网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得安全投入更加明确。有效地避免上述的相关问题处理,进一步完善了电网运行的机制。另外,电网安全投入补偿机制的建立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工作中的不足点,提高整体工作效益,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出现问题及时地解决,有效地降低损失。

3 重视电网安全的问题

在整个电网的规范和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电网运行的安全问题,并且充分地考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具体要求。相关资料显示,在电网规范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缺乏安全约束的条件,尤其是电源的不合理,从而给整个电网的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由于相关原因的影响,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之后应对其安全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确保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同时,在整个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引入现行的安全评估标准,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在电网的建设与规范过程中,其目的是有效地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达到双盈的效果。笔者认为,在电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达到满足客户用电需要和确保安全运行以及能源共享等目的。其中,电网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整个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一个良好、全方位的安全运行机制,才能确保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4 尽快建立输配电价机制

由于电网的发展和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促使整个电网的发展正常运行。传统的电网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有电网欠费比较庞大,尤其对于一些城市的电网改造中,缺乏实际的经济来源,使得整个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的建立对整个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输电价过高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而输电价过低,则会导致电网企业发展失去生命力。一旦电网的建设不到位,就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电网安全运行的条件。同时,也使得整个电网的发展处于急需改变的状态。因此,完善输配电价的管理机制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尽快地制定电价机制,加强对输配电价的管理,从而使得整个价格透明化,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可以实施电价形成机制的听证会制,共同监督电价,从而更好地维持电网的安全运行。

5 建立电网事故应急制度

在整个电力发展的过程中,电网事故难以避免。因此,加强电网事故的应急制度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我国电网事故方面已经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但是对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比较薄弱。尤其对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案等均缺乏力度的投入。在建立电网安全运行应急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政府应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的认识,并充分地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并且将电力安全充分的考虑到国家安全中,从而制定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应急措施和管理制定;第二,作为电力企业应制定电网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解决,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电网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各种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使得事故也千变万化。企业应加强应急处理的原则管理,一旦出现事故应严格地按照应急预案的流程进行实施,同时,需要上报有关部门,达到协调解决问题;第三,企业应做好大面积停电危机公关的工作。在整个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有大面积的停电情况,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公共关系的危机。相关的企业应做好相关方面的应急措施,并且减少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整体形象。

6 维持电网统一调度的机制

在整个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应有效地维持电网统一调度的机制,这也是确保电力企业能够安全生产的最基本要求。在电网的安全运行过程中,不可预知性和瞬时性是电网安全运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出现问题时应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达到统一部署和统一行动,加强相互协调工作。电力企业遵循着电网统一调度的原则,其目的是有效地维持电网运行安全,一旦出现有安全问题,通过统一的调度管理,使得事故损害降到最低。因此,在电网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应坚持电网统一调度的原则。

7 结语

电网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尤其在电力迅速发展的今天,制定电网安全运行的应急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电网的安全问题属于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地保证电网运行安全。在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加强电网安全运行的相关法律体系和电网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的建立很有必要,对提高电网的管理和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电网的规范和建设过程中重视电网安全的问题,并尽快建立输配电价机制,从而有效地建立和完善电网事故应急制度,确保整个电网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久玲.南方电网的安全运行及应急机制[J].中国电

力企业管理,2003,(11).

[2] 庄兵.浅谈建立和完善电网安全运行及应急机制[J].

才智,2008,(24).

[3] 许晓龙.建立电网安全运行应急机制的思考[J].农村

电工,2012,(9).

[4] 王宜胜,周春瑞.吉林水电安全运行应急机制探讨

[J].农村电气化,2010,(10).

[5] 杜响剑.浅谈应急机制下电力信息安全的存在的问题

和对策[J].科技资讯,2010,(31).

[6] 朱柯丁.节能减排环境下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方法

上一篇:混泥土课程设计下一篇:国家公祭日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