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2024-07-29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通用8篇)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1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仪器: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使其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入新课

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请台下的那位同学可以回答。(让学生讨论回答)

三、讲授新课

(一)、活动目的

通过实际案例,呼唤青少年的良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二)、活动形式

案例分析、集体讨论、谈感想、知识竞答、诗歌朗诵、实话实说、集体宣誓、钢琴伴唱等。

(三)、活动准备

练唱《中国共青团团歌》、印发法制手册,学习有关法制常识;制作幻灯片,并配录音说明;学生自己总结身边发生的不文明行为。

(四)、活动程序

教师导语:(以录音和配乐的形式出现)

主持人甲:同学们,在因特网上键入“校园暴力”这一主题词进行搜索,立即可以获得15800个校园犯罪案件。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45%。

主持人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时只是一念之差,可以说,我们既是“弱势人群”,又容易变为“高危人群”。

主持人丙:因此,开展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今天班会的主题就是:

甲乙丙合:走好青春的每一步!

主持人甲:马加爵,一个令人叹息的名字,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案,一次不同寻常的审案经历。

主持人乙:因打牌时被怀疑作弊,便将4位同学残忍地杀害了!并将尸体藏在宿舍内的4个衣柜里。

主持人甲:马加爵于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了枪决,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死亡结局,但是马加爵不是一个句号。马加爵犹如一根锋利的针,挑破了我们时常不文明的脓疮,刺痛了我们已经日益麻木的神经。

主持人乙:同学们,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法,就在我们身边。马加爵惨案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世界,看看人们对这一案件的反思。

主持人丙:家庭的反思:惨案发生后,马加爵的父母、姐姐和奶奶来到邵瑞杰的家乡,向“云大命案”受害者邵的家属道歉。但邵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客人”,邵氏双亲将马家人拒之门外,马家4人冒雨下跪1个多小时,终于打动了邵氏家人。

主持人甲:社会的反思:我们要实施一种普遍的文明教化,把有关人和文明的最基本规则,灌输给每个人,使这些戒律能够在激情、罪恶的欲望涌动的时候,有效地起到约束作用。

主持人乙:马加爵的反思:最想对亲人们说声对不起!

主持人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马加爵狱中“忏悔书”!(略)

(以录音的形式出现,并配上音乐《心声》,渲染气氛)

教师:让人无法想象,马加爵的泪水竟然远比死者的鲜血更让人觉得沉重;而他的忏悔与自白远比那些永远失去的生命更让人觉得无奈和悲痛。

马案仅是引起全社会关注、浮出水面的一个个案,然而蕴藏在社会大众心中潜在的心理危机和危机所引发的犯罪倾向,却仍然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必须清醒面对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甲:马加爵的“忏悔书”,既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对我们青少年的真情告白,从他的“忏悔书”里,我们似乎看见了他悔恨的泪水,马加爵是一个悲剧,可这幕悲剧的成因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略)

……

教师:人格的完善与知识的完善相比同样重要,不应有所偏颇,成人才能成才,我们不仅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更应该加强人道主义教育。

丧钟已为马加爵敲响,那么警钟为谁而鸣?这是一个需要沟通的时代,这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人格完善的时代。给心灵留一扇窗,吸纳新鲜空气,沐浴灿烂阳光。多一些理智和关怀,少一点冲动和责备,生活中的些许晦涩就会逐渐淡漠。

主持人乙:非常感谢刚才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为了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扣人心弦的法律知识竞答赛。(略)

教师:“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但愿普法教育活动如润物好雨,持久而细腻地滋润同学们的心田,孕育出法制之花。

主持人丙:通过刚才的普法学习,让我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就在我们心中,请欣赏诗歌朗诵《法,在我心中》:

教师:同学们,我们要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主持人甲:法律像眼睛,时刻伴我行。法,对我们十分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好多不文明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上星期我们班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校园不文明行为”大盘点社会调查活动,下面向大家公布调查结果,同学们好好反省,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些不文明行为:

(1)大声喧哗、抢占座位、不排队;(2)无故旷课逃学;(3)赌博和变相赌博(如到游戏厅);(4)懒惰不爱劳动;(5)进入未成年人不该进入的场所;(6)说脏话谎话;(7)损坏公共财产及公共设施;(8)不尊重师长;(9)乱拿他人物品及小偷小摸;(10)打架斗殴;(11)观看收听色情淫秽作品;(12)吸烟酗酒;(13)索要或强行占有他人财物;(14)冷漠自私;(15)盲目攀比、爱慕虚荣;(16)以强凌弱;(17)贪吃零食、不讲卫生;(18)奢侈浪费;(19)辱骂他人。

教师:我想在此向曾经有过类似心态或行为的同学敲响警钟,早日摆脱继往的阴霾,开始灵魂的缓刑期。要明白小错不改乃大祸之源,以强凌弱必害人害己,缺乏警觉亦将遭受残害,行为偏差导致迷途难返。让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

主持人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懂得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下面是集体宣誓活动。

甲乙丙合:与法同行,畅享成长。

主持人乙:全体起立!宣誓!

(略)

主持人乙: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十分成功,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法律法规的意义,愿同学们树立法律意识,让法永远与你相随,让幸福快乐永远与你们相伴!

四、课堂小结

本节班会课的意义深远,身为导航者的教师及时地为同学们打了法制“预防针”,如果同学们在这方面“白纸一张”地走上社会,很容易误入歧途。我们不能让同学们毁于无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的社会,必须时刻警醒,以法律为准绳,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获得了体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五、课后思考:

乘公共汽车时要注意什么?

初中开学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指出:“教育孩子们从小学法、守法、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中小学生要明确,依靠法律是预防侵害的首要原则是自我保护的必备武器。依靠法律,必须学法、知法。要学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无罪,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自己的义务,权利和合法权益,什么是受到侵害。还要弄清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和法律责任。依靠法律,必须用法。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行使权利,并在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形成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要做到:一克服“害怕对方报复,干脆自认倒霉”的错误思想;二克服“管它三七二十一,我私下找人报复”的错误做法。总之,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我保护,而不能用个人感情代替政策、法律。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这里所说的组织,一般是指侵害发生地或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部门。其中有的街道,区县还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加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由于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治安和人员活动等情况熟悉,这些组织就会依据法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及时妥善地处理解决未成年人受侵害的问题。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破坏社会治安,危及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深恶痛绝,盼望通过综合治理和“严打”使社会稳定,中小学生受到保护而健康成长。群众的眼睛雪亮,智慧丰富,威力无穷,不断涌现出保护少年儿童,见义勇为的好市民,好青年,好干部。所以当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侵害时,要千方百计地求助身边的群众,共同来对付坏人。当群众勇敢而义无反顾地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时,违法犯罪分子将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遭灭顶之灾。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不能怯弱,不能束手待毙,不能让坏人为所欲为,这是中小学生预防侵害的必要前提。但是,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时,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说:“要想抓住狐狸,就得比狐狸狡猾。”《鸡毛信》中的海娃就是把鸡毛信藏在羊群头羊的尾巴下,躲过日本鬼子的搜查,胜利地完成了送重要情报的任务;小兵张嘎也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招数中,战胜愚蠢的敌人。前不久,某市一小学生一人在家做功课,忽听有人撬家门,立即悄悄拨通了公安局的电话,几分钟后,警察迅速赶来,当场抓住正在撬门企图入室盗窃的坏人。可见,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坏人,不仅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勇敢加机智才能保平安。

法制安全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

问题

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携带管制刀具: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一)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案例1(小偷小摸导致犯罪)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坏。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四、殷切的希望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宣 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中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2

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很多他们认为不是犯罪的行为事实上都已经越过了法律的界限。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应当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首先, 要注重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讲解。从初中起直到大学, 政治课本中都会有关于法律知识的章节, 这是在学生的三观形成过程中不断灌输法律知识, 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好公民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 对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部分要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并形成积极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

其次, 要在政治课堂上随时引入法律问题。法律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在生活中, 任何一件小事, 甚至是一个物品都能够牵引出法律问题。初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 要善于发掘法律知识切入点, 有机地在其他的政治知识和法律问题之间进行切换, 时刻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细节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微妙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法律问题的意识。

最后, 要在政治课堂上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举行实践活动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 却可以通过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 譬如法律知识趣味竞赛等, 来引导学生对法制的关注, 并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深化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甚至喜欢上法制学习。同时, 学生的亲身实践, 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导, 让学生下意识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向。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很多的初中政治老师观念中, 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才是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在教育改革之下, 法制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保证学生思想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正确方向, 降低犯罪率, 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 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理念应当有所转变。而随着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更新。

1. 多媒体的合理利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 由于法律知识相对复杂难懂, 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普通的口头教学, 不仅让学生难理解, 而且会让法制教育显得枯燥乏味, 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重视度也随之下降。对多媒体巧妙合理的利用, 既不会喧宾夺主, 将课堂重点带跑, 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2. 互联网的正确利用。

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有意识地将互联网纳入教学活动中。互联网的广大信息量也是诱导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 应该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通过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知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政治课堂所讲述的法律知识, 最终也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实现其意义。因此, 在政治教育时, 应该有意识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 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包含法律知识的现象的能力和意识。将观察并分析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刻注意法律问题, 并以此为诫, 养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观念。

其次, 可以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入课堂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但这些违法乱纪的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 往往会形成这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这种想法。政治老师在法制教育时应该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现象和问题, 经过知识点的讲解以后, 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解答问题。

最后, 注重开展课外的法制教育活动。这与课内的活动有所不同。课内的活动重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 而课外的活动则重视生活体验。这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应该做, 哪些事情不能做;当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 应该如何机智而正确地与之进行斗争等问题。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思想品德;传媒手段

随着各种传媒工具的发展,初中生接收各种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而由于一些网络传媒等监管的不够完善,导致一些不健康甚至是犯罪的信息也传播给了初中生。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人生理念成型的重要阶段。在亲人长辈都忙于工作的当下,初中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就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因而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生法制教育缺失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处于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时期。在法制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初中生往往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还会无意识地犯下过错。现在的初中生受到一些帮派电视剧的影响,会比较重视义气,从而导致初中生群体斗殴事件的发生,而由于缺乏法律观念的约束,在斗殴中缺少分寸,往往会造成一些人员的伤害甚至死亡。一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也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初中生,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受害的初中生往往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也使得罪恶得到纵容,导致初中生的受害群体不断壮大。这些都是因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不到位而引起的。因此,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本,从初中就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将法律的思想植入初中生的理念之中,甚至将法制教育宣传到各个角落,让初中生能更好也更方便地接受法律知识,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也避免青少年长大后违法乱纪。在受到犯罪分子侵犯后,也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法制教育从初中开始,因为初中正是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措施

1、法制教育知识的丰富。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知识编辑小组,收集和丰富切实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网罗具体的案例分析,将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地进行安排编辑。尽可能地赋予相关法律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形象,使初中生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会运用。

2、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任务安排,加大对法制教育执行力度的监管,將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同学生掌握情况相结合,对一线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相关部门、人员都应对法制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实现初中生法律相关知识的有效培养。

3、有效利用传媒手段,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除去在思想品德课本中融入相关法制教育知识外,要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加强和扩大对法制教育知识的宣传。在策划板报时,专门设立法制教育板块,报纸、网络、电视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要明确案例分析,条理要清晰,且有层次感。在对犯罪案件分析时,要严肃认真,决不采取避讳的态度,清晰地分析犯罪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并给出法律层次的判断和结论。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通过社会实践活功,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培育健康心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学习有关法律的知识后,组织学生设计案例,进行法庭模拟;学习完青春的烦恼,组织学生开设青春烦恼收购站等等。也可以开展拔河比赛、篮球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采访等活动。

4、围绕初中生生活进行举例分析。法制教育可从小事抓起,对于初中生生活中极易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如对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将事件造成的对受害人、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告知学生,促使学生自行思考,敲响警钟,从而防微杜渐,严格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5、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全面系统地展开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使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初中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念的形成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和后盾。

法制教育从初中生开始,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本开始。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执行力度,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推广,消除因法律知识缺失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一种行为品德的发生,总以一定的品德认识为基础,受品德情感的推动,受品德意志的维持和调节。教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健康、愉快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示范,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延伸到课外,使其由“知”迈向“行”。

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篇4

关爱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培养中小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中小生自救自护能力,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2、培养中小生的法制观念,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片展示法、亲身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嫩绿的小树苗图片)看到这幅图片,我们想到了什么?生命、希望,朝气蓬勃„„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安全是生命之本,没有安全,你的生命便失去了保障,没有安全,世界上美好的一切也将消失,然而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时刻存在,我们只有安全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堂有关安全法制教育的内容——关注安全 关爱生命(出示课题)。

生活中威胁我们中小学生不安全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着重从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两方面来学习。

一、校园安全(出示视频新闻):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 据交通部统计,11年来发生29起校园踩踏事故。惨案频频发生,“校园安全计划”刻不容缓。

思考一:如何避免校园踩踏事故的再次发生?(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思考)

让学生们先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说一说在学校和学生是如何避免校园踩踏事故的发生的,然后老师总结:

一、学校如何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1、校方制定防踩踏事故预案

2、加强内部管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3、指示标志要明确

4、定期培训演练

5、危险区域检查整改。

二、学生如何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1、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2、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3、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思考二:除了校园踩踏事故威胁着我们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外,我们知道还存在哪些校园安全隐患,并且就如何消除这些隐患,献计献策:

让学生们注意观察在校园里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且提出一些具体消除安全隐患的做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出示一些小图片,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到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忽视的一些安全隐患就在身边)

最后老师总结:校园安全十大隐患,让学生们引起重视。在生活中除了校园安全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以外,威胁我们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还有——交通安全。

二、交通安全

出示2005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交通事故猛于虎。沁源发生的学生特大交通事故,更让人触目惊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专家分析, 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共死亡4205人,平均每天死亡就有12人,就是每三四天,全国就有1个班的孩子消失了!交通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主要的是交通事故带给家庭的则是难以弥补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通的重要工具。汽车在给我们带来众多交通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中小学生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校车安全问题更是不可忽视。

(出示图片)提问:这样的校车你敢坐吗?

(出示校车拍客的视频)校车安全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出示校车公益广告视频)说明校车安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

(出示中国式过马路图片)说明交通安全问题无处不在,我们要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告别陋习

(出示几副学生爬栏杆,横穿马路的图片)

反思:你有过以上行为吗?生活中你还有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今后你应该怎么做?请为消除中国式过马路,文明出行写一句宣传标语。其实我们同学们除了要注意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你能列举哪些?

网络问题、意外伤害、食品卫生问题、自然灾害等等 活动:安全知识我知道:

1、发现有人触电该怎么做?用手去接触触电者对吗?

2、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怎么办?

3、如果家中发现煤气泄露,应该如何处理?

4、如果有网友要约你见面,你会去见吗?

5、如果你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你应该怎么办?

6、如果在路上遇到歹徒抢劫,你怎么做?

7、当教室因线路老化,发生火灾时,怎么办?

8、当你与同学活老师发生矛盾冲突时,是如何做的?

9、当有人发生溺水,而你又不会游泳,你该如何救他?

10、列举四种报警电话名称,并说出号码。

老师总结: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有效的避免它们的伤害,除了要心中有法,树立法制观念外,还要学习一些必要的自救自护常识,用智慧来保护自己。并且让学生知道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最后送上一句话: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生命它 组成了一首快乐的诗,它构成了一句温馨的话语。安全它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它像黑夜里的一盏小桔灯,虽然渺小,却可以指引你迷失的方向;它像千年古寺里的一尊铜钟,虽然久远,却可以敲醒你混沌的神经;它如寒夜里的一根火柴,虽然短暂,却可以点燃你生命的希望!所以我们要让平安之灯长亮,让幸福平安常伴,让安全这盏小桔灯永远闪耀光辉,让安全永驻我们心中。安全法制教案

关注安全

关爱生命

介休六中

颖6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5

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和测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和烟酒交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学生自己周围人的吸烟状况和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我国面临着“烟民”人数多,危害大的问题。

2、通过学生的环境调查---选择学校附近的某一区域或某一公共场所,看一看有多少烟头,了解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3、懂得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并能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4、了解国际上对禁烟、禁毒的一些积极行动和有力措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不和烟、酒、毒品交朋友。

教学重难点:

懂得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并能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进行有关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

2、准备有关录像、录音资料、设备。

3、彩笔、白纸。

4、准备有关图片宣传资料。

5、设计禁烟广告宣传标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调查结果展示与讨论(机动)或调查学生家庭中爸爸(爷爷、外公)抽烟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家人的态度等。

1、将学生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结果进行展示。

(1)统计

被调查对象年龄段:青少年()人;成年人()人。

烟龄:1—3年()人,3—5年()人,5-10年()人,10年以上()人。

:()()()()

抽烟时间:()()()()

被调查人对吸烟的态度:

(2)结论与启示(由同学们自己填写)

2、分小组讨论结论与启示。

3、每个小组在白纸上写出本组同学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4、交流各个小组的观点。

(二)结合书本资料及课前调查情况讨论“吸烟的危害知多少”。

1、学生阅读书本资料P8-9。

2、同座位同学相互讨论。

3、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4、说一说:(1)课本第义?

(2)如何看待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三)画一画,你能将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或对环境的危害画出来吗?

1、分小组讨论、设计。

2、展示设计结果,并向全班同学说明设计意图。

(四)谈一谈,吸烟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1)阅读课本第十页小资料---危害知多少,(2)同学自由发言谈感受。

9页的漫画是什么含(五)模仿表演

1、阅读P11,由一组学生扮演走进吸烟误区的学生,另一组同学扮演心理医生。

2、互换角色表演。

3、比一比,哪组同学心理处方最有效。

4、教师总结,引导。

(六)怎样帮别人戒烟

1、阅读课本中有关资料。P12-13

2、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方法多。

3、说一说:你有帮助别人戒烟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

(七)世界无烟日的宣传

1、阅读课本收有关世界无烟日的小资料。P14

2、设计“无烟学校”宣传语。

3、在班级的宣传栏里贴上禁烟标志。

4、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禁烟标志的?

(八)法律宣传员

1、阅读课本第14页“法律看台”。

2、说一说有没有违反这些法律条文的现象,应如何对待?

3、设计一段小品宣传“法律看台”中的内容。

(九)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戒烟方法,帮吸烟的爸爸(爷爷、外公)戒烟,帮身边的人戒烟。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1、你是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戒烟的?

2、别人怎样对待你的戒烟帮助?

3、你觉得你的做法成功吗?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通学习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吸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行动宣传戒烟,除了吸烟以外,还有很多人有

着另一个不良的嗜好,这就是酗酒,据统计,我国每年酒的消耗量相当于一个西湖,十分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酗酒的危害有多大。

(三)大家谈---我见过的醉酒人

1、同学们家庭及父母的朋友中有没有酗酒者,他们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2、自己有没有饮酒的经历?

3、用一句话说明酗酒的危害。

(四)相声欣赏或表演

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目的就是寓乐于教,使学生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知道酗酒的危害。

1、分工---绘画小组和文字抄写小组

2、如果当堂课内完成不了,可在课后继续完成。

(五)远离毒品

1、我们了解了吸烟、酗酒的危害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另外一种更可怕的东西---毒品。

2、放有关资料录象片或图片展片:吸毒的悲剧下场。

3、展示毒品危害的统计数据(参见课本第16页有关资料)。

(六)了解毒品是什么

1、什么是毒品?

2、毒品有哪些危害?

3、殷汉林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4、为什么说毒品是“白色瘟疫”?

(七)想一想,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吸毒危害的事例。

2、你知道为什么一日吸毒,终生想毒吗?

3、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4、你知道有关禁毒英雄的故事吗,向大家说一说。

八)表演

1、分组根据课文中“科学告诉你”编制节目――如何拒绝“毒招”。

2、表演、欣赏、点评(由学生自己完成)

3、教师总结、引导。

(九)课后作业——做一个远离烟、酒、毒品的社区宣传员。

1、漫画、标语设计:主题――远离毒品或毒品的危害;要求:主题突出,简洁明了;

2、大家一起出黑板报:主题:我们对烟酒亮“红灯”。

吸烟的危害

板书设计: 2.不和烟酒交朋友

为酗酒者醒醒酒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篇6

第一单元 小小公民 第二节 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4.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是祖国的象征。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法博士的法规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课外活动: 1.手抄小报比赛。2.开展唱国歌比赛。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从小事做起。

六、板书设计:

3、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认识国旗

国歌

国旗 首都

国徽 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课后小结:

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国旗、国歌、国徽,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知道尊重国旗、国歌、国徽就是爱祖国的表现。但是个别学生收集资料不够积极,不能有效的获得新知。今后要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更好获得新知识。第三单元平安校园 第一节 秩序与安全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有道德的表现。

3.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情感:

1.以遵守公共秩序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反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板书:公共场所

2.小组交流:

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3.小结:

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纪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纪律要求就叫“公共秩序”。

板书:公共秩序

师:有了公共秩序,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呢?

板书:自觉遵守

二、激情明理

1.小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大家自觉遵守与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提示:在车站、码头上车或上船;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查资料;)

2.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朱德元帅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放音频一:“朱德元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说一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让朱军长先理发?你认为战士们的这种想法对不对?朱德军长会不会同意?为什么?

3.全班交流

4.小结:战士们的想法没有错。朱军长每天都有许多需要处理的重要的事情,如果插在前面理发,没有人会反对。而且,战士们都抢着请他先理。但是朱德并没有这样做,他懂得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做到遵守公共秩序就应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板书:

为他人着想

从自己做起

师:某部六练的战士们也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下面让我们继续听故事。

5.放音频二:六连战士“听电影”的故事

6.同桌互相说说:

(1)六连战士们为什么不站起来看电影?

(2)六连战士既然看不到电影了,站起来走走,随便谈谈话,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战士们向群众要会上级制定给他们的位置,现场会发生什么情况?

7.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8.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榜样。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五、全课总结:

1.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小结: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第四单元 上学和放学路上 第一节 红灯短暂、人生漫长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教学过程

1.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3)不脱手骑车。(4)不骑车带人。(5)不骑“病”车。(6)不骑快车。(7)不与机动车抢道。(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 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板书设计: 绿灯亮,行人行

初中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7

一、从词语教学中渗透法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必将使用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 不妨尝试从法制视角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返还并且占为己有, 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 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不论从哪个层面讲, 我们都要对生活中的词语有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再如,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字典中的意思后, 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就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 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或许行得通, 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代社会, 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现今, 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 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通过合法的途径要求侵犯我们权力和利益的人赔偿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从问题设计中渗透法制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又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 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 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 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学生详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 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 给罗斯福写一封信, 谴责他的违法行为, 控诉他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增强。

三、从阅读理解中渗透法制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 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我们如果利用好学生阅读进行法制教育,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 大家热烈讨论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 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呢?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再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意到鲁提辖是值得歌颂的, 因为他疾恶如仇, 仗心相助, 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 应该被打死。教师要考虑周全, 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 是否可以由个人快意恩仇?让学生明白, 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了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 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 都仿而效之, 那么对创建法制社会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 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 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 是历史的产物,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是否剥夺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裁定。

四、在寻常生活中渗透法制

在寻常生活中, 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如我们在购买商品时, 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就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要求厂家或卖方退换或者赔偿损失。如果其不肯退换或赔偿, 就可以通过“315热线”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们。学校创办法制宣传栏, 每学期举办的法制知识讲座,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 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此外, 我们在生活中, 也许都看到招牌、广告、路标、标语、板报、宣传橱窗等存在错字、别字、不规范字。我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的教学中, 就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告法》等法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第十三条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 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 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用字的有关规定, 倡导学生写规范字。见到不规范用字的现象, 要敢于指出并帮助纠正。

初中数学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94-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又要加强普法教育。”科学证明,许多影响人的一生行为或成就的基本素质,都形成于学生时代,因此,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好的行为一般受他本身和坏境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应该渗透于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机的把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呢?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以及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该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还应该要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良好坏境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有的老师实行“棍棒之下出人才”,这种观念是及其不对的。学生做错事、不听劝,教师应以道理来向他说明情况,而不是出手打人。今年来,学校中打架斗殴的事件增加,如果教师再树立这样坏的榜样,那么后果不可言喻;再者,教师出手打人还能让学生更加的不思进取,这样的话就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所以,在教学中,我拒绝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犯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渗透点。

如七年级在学习《科学计数法》一节时,可以在让学生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我国现有人口接近14亿,现有耕地大约19亿的同时,借机简单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八年级《轴对称》一节时,用一枚国徽引入,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在九年级《垂直于弦的直径》中引入的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赵州桥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三、在实际中寻找法制教育点

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的学习都要用在实际中,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联合实际,让学生从另一方面来认识法律。

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统计调查》时,让学生在作一些实际的调查统计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部分条款。

如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第十七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让学生既掌握调查统计的依据和方法,有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又比如说讲到图形“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我们的交通工具车子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由而引入关于交通法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又如计算有关的速度应用题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交通法的法律知识,告诫学生要在马路上正确的行走,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自己开车不要超速等法律知识。再如,学习数学中的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可以告诫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偷税漏税等。数学知识中存有很多的法制点,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发现,然后用来教育学生。

上一篇:写给学校老师的建议书下一篇:2016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