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通用8篇)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 篇1
种子包衣技术是在传统浸种、拌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种子加工技术,使种子处理更加方便、安全和有效。种子包衣技术是指以精选种子为载体,应用手工的或者机械的途径在种子外面均匀包裹一层药剂,这层药剂称为种衣剂。种衣剂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着色剂、填充剂、成膜剂、扩散剂、稳定剂、防腐剂等材料。包衣的种子种下后,种衣剂遇水吸胀但几乎不溶解,而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屏障,随着种子的萌动、发芽、成苗,有效成分缓慢有序释放,并被根系吸收传导到幼苗各部分,使药、肥得到充分利用,以增强种子及幼苗对病菌和病虫害的抗性,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该技术已在大豆、小麦、玉米、甜菜、蔬菜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应用效果
1.1 有效地防控作物苗期的病虫害,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通过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上多年的试验示范,种子包衣后对作物多种病虫害有明显的防控效果。据试验,大豆种子包衣后豆根潜叶蝇危害降低,大豆抱囊线虫发生减轻。
1.2 促进幼苗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用种衣剂处理过的种子,出苗快、叶片肥大,真叶多,叶色深绿,百株鲜重高,促进了作物生长,为增产打下了基础。据试验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子包衣后,一般增产10%以上。
1.3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采用种子包衣施药方式为隐蔽式,一般播种后40-50天不需要喷施农药,减少苗期喷药次数,从而保护天敌。
1.4 减少田间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种子标准化的发展,种子经过精选加工,质量提高,可采用精量点播或机械播种,用种量一般可减少三分之一,田间用药次数减少,省种省药,降低生产成本。
2 种子包衣剂的种类
在生产中常常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在种衣剂中加入不同的活性成分,根据活性成分的不同种衣剂可以分为:单一农药型种衣剂、复合型种衣剂、生物型种衣剂、特异型种衣剂等。
2.1 单一农药型种衣剂
包衣中加入某些杀虫、杀菌剂、除草剂作为种衣添加剂,包衣只溶胀而不被水溶解流失,可保证种子正常吸水发芽和药剂缓慢释放,防止某些土壤传播、种子传播病害或杂草侵袭。种子出苗后,药剂继续起作用,以达到杀虫、杀菌效果。有效期在45~60d。这是最常用的、使用最多的一种种衣剂。
2.2 复合型种衣剂
种衣剂中添加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农药、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抗生素等。可防止土传病菌的侵染和土壤中害虫的危害。随着种子的发芽,包衣剂中活性组分从根部缓慢释放,可被植物内吸传导到未施药的地上部,从而继续发挥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2.3 生物型种衣剂
在种衣剂中应用生物防治剂,根据生物菌类之间拮抗原理,筛选有益的拮抗有害病菌的繁殖、侵害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可避免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及对非靶标生物、一些有益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2.4 特异型种衣剂
特异型是指用于特定或特殊目的的种子处理技术。如:抗冷种衣剂、抗旱种衣剂、抗酸种衣剂、抗盐碱种衣剂等,还可以防鼠、抑制除草残效等。
3 处理技术及注意事项
3.1 种子精选
种子包衣前必须经过机械精选加工或人工筛选,除去草籽、土块、茎叶及灰尘,剔除批、残、虫、杂粒等,以提高种子净度、纯度、整齐度。整齐度要大,以免浪费种衣剂,影响种子包衣质量。
3.2 控制种子含水量
含水量是影响包衣种子发芽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包衣前应通过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使种子含水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小麦、大豆种子含水量低于12%;玉米种子含水量低于12.5%。
3.3 严格控制药种比
种子包衣的药种比是经过研究部门和生产厂家根据室内外多点试验确定的,不宜随意增减,若没有当地的使用经验,最好先进行预备性药种比试验,提出最佳药种比。
3.4 选好种衣剂
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防洽对象,选好种衣剂型号,做到对症下药。其次,对种衣剂要严把质量关,使用以前认真检验,确定符合技术标准后,方可用于大批量包衣步产。使用前若有沉淀,用木棒充分搅匀后再使用。严禁加水和其它物品。
3.5 机械包衣或手工包衣
一般要求用机械包衣,在数量小或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在安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手工包衣。具体操作将一厚塑料膜平铺地面,然后根据药种比例分别称好,先将种子平摊于塑料膜上,再将药剂倒在种子上,回来串动,搅拌均匀后即可。
3.6 注意安全防护
加强安全防护,操作人员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风镜、紧口套衫、穿长筒靴等防护用品,避免药剂与皮肤直接接触。拌种结束后及时将裸露部用肥皂水反复冲洗干净,以确保安全。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 篇2
关键词:寒地水稻;护苗包衣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31-1
1 种衣剂的作用
水稻苗期病害是水稻旱育秧苗期的大敌,水稻普通育苗大多是采用咪酰胺或使百克浸种、用壮秧剂调酸、敌克松杀菌消毒和苗期喷施移栽灵、瑞苗清等措施来进行防治水稻的立枯病、青枯病,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直延续使用至今,为旱育苗立下了功劳。但是,传统的栽培模式操作程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特别是现在劳动力短缺,用工昂贵,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再加上用药多、乱、杂,连续多年使用一种药剂,出现抗性增强,预防和治疗效果不稳定,苗床病害、药害常年发生偏重等缺陷,为了使水稻在苗期少得病或者不得病,近几年来,我们应用了福建有缘护苗牌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护苗种衣剂是一种用于旱育秧田、直播田水稻种子包衣的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应用护苗种衣剂育苗,浸种时因为护苗种衣剂成膜好,所以药膜不脱落,因此,对于苗期防治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防效好,遇到低温冷害出苗不及时绝对无粉籽现象发生,不仅药效持久、而且药效稳定,大大简化了旱育秧的操作程序,被稻农称为“水稻育苗的傻瓜技术”,实实在在的达到了好操作,效果明显的目的。在水稻浸种的过程中不需要再加任何防病药剂、不需要搅拌,不需要翻动,清水静态浸种即可。浸种后不用催芽也可以进行播种、也可以催芽后再播种,根据农时灵活机动。在配制床土的过程中不需要用杀菌剂消毒,水稻苗期的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喷施任何防病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毒副作用,而且抗寒性能好、抗病力强,苗齐苗壮,最终达到增加产量增加收入,提高效益的目的,是生产绿色食品及优质米的先进技术,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水稻旱育苗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
2 护苗水稻种子包衣剂的主要优势
能有效的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等病害及防治低温粉籽,药效持续时间长且稳定。包衣后成膜好,在水稻浸种时药膜不脱落、不掉色,药效持效期长。促进苗齐苗壮,抗寒、抗逆,提高出苗率、成苗率,根白、根多盘根好,对水稻生产十分安全。应用护苗水稻种子包衣剂包衣育苗,不仅可以简化旱育秧苗的操作程序,而且水稻浸种时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药剂、不需要搅拌,静态浸种即可,浸种后农民可以干其他农活,节省人工。根据农时情况不催芽就可播种,也可催芽以后再播种,床土不需消毒,苗期不需喷施任何防治立枯病青枯病药剂,防效能达到95%以上。护苗种衣剂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特别适合绿色食品及优质米生产的要求。应用护苗育苗,可以省种、省药、省工、省本、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3 护苗种衣剂是水稻旱育秧田栽培技术的绿色革命
传统方法在苗床病害、操作繁琐、产量效益等方面都十分操心、闹心、费心,而使用护苗包衣后在增产增收、简化操作、苗床防病等方面不仅放心、省心而且开心。
4 使用方法
取护苗水稻种衣剂2公斤加清水1.2~1.4公斤稀释后,拌精选后的干稻种100公斤。包衣后灌袋贮存或放阴凉处1~3天待药膜固化后再进行浸种,或药膜固化后酌情贮存待用。其他手工拌种方法如铁锹拌种法等,一般不易拌均匀,不宜使用此法。此外,如果水稻面积大或者是合作社应用护苗种子包衣技术,亦可应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规模化拌种包衣。
5 护苗种衣剂育苗流程图
种子:精选种子 → 拌种包衣 → 药膜固化 →静态浸种→催芽播种→不催芽直接播种
床土:床土过筛→床土施肥→化学除草
6 种衣剂使用注意事项
未精选的稻种应先用风选、筛选、机械选种或盐水选种后才可用于包衣,特别是有芒的水稻品种一定要除芒后再进行包衣,否则会因包衣不均匀而影响包衣效果。包好的稻种应防止晒种,药膜一定要在固化后再进行浸种,一定要清水静态浸种,并严格做到“五不”:包衣后的稻种不能盐水选种,如果需盐要水选,应在种子包衣前进行。比如晒种、风选、筛选、去芒等种子处理,不加过量浸种水,清水刚好没过种子即可,如果水分有蒸发,则需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清水,不能和没有包衣的水稻种子一起混合浸种。浸种时不用换水,一浸到底,散浸种时不需搅拌,而袋装浸种时可以上下翻袋,但必须轻拿轻放,以防包衣剂脱落。浸种后不用催芽即可播种、也可催芽后播种。床土需施肥,施用护苗育苗配套肥,即护苗苗乐壮秧肥,或使用其他安全性好、肥效好的苗床肥。秧苗期的管理措施应按寒地水稻旱育秧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种子消毒与包衣技术 篇3
物理机械处理的消毒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洗涤种子法:清除种子表面沾附的病原菌最简单的就是洗种, 播前将种子多次用清水淋洗、揉搓, 使种子表面沾附的各种微生物被水冲洗掉, 然后晾干播种或催芽播种。
热力消毒法:利用种子与病原体抵抗高温能力的差异, 选择既不能伤害种子活力, 又能杀死病原体的温度和处理时间进行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是太阳晒种与温烫浸种。
其他的物理机械消毒措施还有利用超声波、放射性元素等进行消毒。
化学药物处理主要有拌种、浸种、半干处理和熏种等四种方法。
拌种法就是用干燥的非可湿性药剂与干燥的种子在播种前混合搅拌, 使每粒种子表面都均匀地沾上药粉, 以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浸种法是用药剂的溶液或乳剂浸渍种子, 使其吸收药液, 经一定时间处理后取出晾干播种。这种方法在一些苗木、块茎和快根等播种材料的处理上运用较为普遍。
半干处理法是内吸杀菌剂广泛使用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拌种方法。即用极少量的水把可湿性药物的药粉淋湿, 然后用来拌种, 或将干的药粉拌于潮湿的种子上, 或用较浓的药液喷洒种子上。它兼有拌种和浸种的优点。
闷种法是利用药剂挥发出来的气体处理种子, 以防治多种害虫及某些真菌和细菌病害。
种子包衣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种子综合处理新技术, 当前水稻、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及许多蔬菜作物正越来越多地采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种子包衣是利用粘着剂把药剂、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制成一种膜, 包裹在种子表面, 以改善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质量。根据种子包衣的主要目的,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一) 改善作物营养为目的包衣:
包括采用根瘤菌、磷细菌等接种剂和根据土壤缺素情况选用微量元素钼、锌等微肥两类。在豆科种子上广泛采用根瘤菌为接种剂, 不仅可以保护根瘤延长存活时间, 而且由于人为地改进根瘤的存活环境, 使豆科作物结瘤的机会增加, 提高产量。
采用单一或混合硼、锰、镁、钼、锌、铁等营养元素, 在小麦上进行的包衣研究表明, 锰、镁、锌三者混合使用进行包衣, 对小麦发芽和苗期生育有良好影响, 用氧化锰作为包衣添加剂, 在某些条件下有改善出苗状况的效果, 甚至在不缺锰的条件下, 也有促进发芽与出苗的效果。只有土壤中的锰含量充足时, 锰的包衣处理才没有效果。洋葱、胡萝卜的种子包衣试验表明, 包衣材料中加入具有营养作用的配料, 可以通过加速幼苗的生长提高产量。
此外, 在土壤缺磷时, 虽然可以采用磷肥作种肥加以解决, 但是将磷肥施在种子附近, 可能出现烧种现象, 采用水溶性的磷肥作包衣材料, 可以提供最有效的磷源。
(二) 改善土壤在浸水条件下种子出苗效果的包衣:
在浸水条件下直播包衣的水稻种子, 由于材料中的过氧化合物缓慢分解释放出氧, 可促进种子萌发与苗期生育, 与适当的除草剂配合使用, 既节约劳力, 又得到了与移植同样的产量。
在小麦上的研究表明, 在包衣配方中放入50%的过氧化物, 在湿润的土壤中, 包衣种子出苗率达90%, 对照出苗率仅30%。在小麦、玉米、大豆上的研究一致表明, CaO2、ZnO2作为包衣材料, 可以改善在浸水土壤中种子的出苗与幼苗生长的状况。既使在正常含水量的土壤中, 上述包衣种子也有一定效果。
(三) 配合杀虫剂、杀菌剂、灭草或灭鼠等药剂的包衣:
既可减少施药所造成的环境公害, 又可以精确地用药, 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从各地的使用情况看, 在玉米、小麦和大麦等种子上采用杀虫剂, 在水稻、苜蓿等种子上采用除草剂都可受到较好的效果。
(四) 其它目的的包衣: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 篇4
小麦经过立克秀包衣处理, 可在种子和表面土壤形成有效保护层, 其有效成分随着吸胀作用进入种子体内并可在植株上下传导, 能有效保护植株地下和地上部分不受病菌侵扰。
小麦经过立克秀包衣处理, 对种传病害如黑粉病、黑穗病有特效, 而且能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如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 兼治生长前期的叶锈病、白粉病等。经过立克秀包衣处理, 能延缓种子发育, 促进种苗和根系发育健壮, 增强抗逆性, 提高小麦的耐寒和抗旱能力, 显著提高产量, 增产幅度在10%~15%。
6%立克秀悬浮剂, 应用了全球领先的种子处理核心技术, 小麦经过立克秀包衣后透气性和缓释性好, 对种苗更安全, 防效更稳定, 持效期非常长, 能有效减少土壤淋溶导致药效损失, 避免环境污染。
6%立克秀悬浮剂推荐剂量为4~5 m L对水100 m L拌匀10 kg麦种, 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使用方便, 而且经济高效。
玉米包衣种子图像预处理技术 篇5
关键词:玉米种子,包衣,图像分割,图像预处理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 可以用作食物、饲料, 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 玉米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1]。
玉米种子品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纯度是衡量玉米种子质量的主要指标。检测玉米种子纯度的方法[2]有籽粒形态鉴定法、幼苗鉴定法、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法、生化指纹图谱鉴定法、DNA指纹图谱鉴定法等。其中, 籽粒形态鉴定法具有方便、快速的优点, 在玉米种子生产、收购、销售各环节, 工作人员和农民经常使用。但是实施籽粒形态鉴定法对操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有一定要求, 结果也不可避免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目前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发展迅速, 在各行业和领域应用广泛, 可借助相关技术研发籽粒形态鉴定法的自动化方法[3], 进而研发相关智能终端设备和软件, 以提供相关工作的效率, 为农民造福。
少数研究者已经开展了玉米种子纯度自动识别研究工作。闫小梅等[4]利用CCD相机分别获取玉米种子冠部和无胚芽面图像, 提取6 个颜色特征, 采用Fisher判别将特征投影到一维空间, 利用K-均值聚类进行纯度识别。刘双喜等[5]使用CCD相机获取玉米籽粒冠部彩色图像, 提取9 个颜色特征, 采用基于最远优先遍历优化DBSCAN算法进行玉米纯度识别。曹维时[6]利用CCD相机获取玉米种子冠部图像, 采用小波变换提取RGB空间颜色特征, 使用神经网络进行纯度识别。这些研究普遍使用了玉米种子的颜色特征, 但目前市场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带包衣的, 种子本来的颜色被包衣颜色掩盖, 不能再根据颜色特征鉴别玉米种子纯度。
相同种类的玉米种子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相似性, 不同种类的玉米种子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性, 玉米种子的形状特征可作为检测玉米种子纯度的一个依据。在提取玉米种子形状特征前, 首先要进行玉米种子图像预处理工作, 目的是将图像中背景和玉米种子区分开, 确定各种子在图像中的所在的区域, 为特征提取做好准备。本文介绍玉米包衣种子图像预处理技术, 包括灰度变换、图像分割、区域分割等。
1 图像采集
将玉米种子至于扫描仪平板上, 各种子之间保持一定间距, 获取彩色图像。图1 为采集到的一副郑单958 玉米包衣种子图像。图中玉米种子显示的颜色为包衣颜色, 并非种子本来的颜色。
2 图像预处理
2.1 灰度变换
灰度变换的目的是为了把图像颜色数据从三维变成一维, 降低图像分割的数据量, 但要注意在结果中尽可能保留、甚至增强原始图像中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差异。
灰度变换常用的公式如式 (1) 所示, 其中Y表示变换结果, R、G、B分别表示图像红色、绿色、蓝色颜色分量。
依据式 (1) 进行灰度变换, 结果比较符合人的视觉感受, 但并不适合图像分割, 因为式 (1) 在结果中突出了绿色分量的作用, 降低了红色和蓝色分量的作用。
从图1 可以看到, 背景为接近黑色的灰色, 玉米种子呈现彩色。通常灰色像素的三个颜色分量比较接近, 彩色像素的三个颜色分量会有一定差距。依据该特征设计如式 (2) 所示的灰度变换方法, 其中max (R, G, B) 、min (R, G, B) 表示像素三个颜色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很显然, 依据式 (2) 进行灰度变换, 在结果图像中, 背景会比较暗, 目标会比较亮, 如图2 所示。
2.2 图像分割
灰度图像分割包括基于阈值的方法、基于边缘的方法和基于区域的方法。图2 灰度直方图如图3 所示, 分为明显的两个区域, 灰度值较小、数量较多的部分属于背景, 另一部分属于目标, 即玉米种子。图2 可采用基于阈值的方法进行分割。
Otsu法是常用的动态确定灰度阈值的方法, 使用Otsu法计算图2 的阈值为0.26, 分割结果如图4 所示, 很显然, 出现了过度分割的情况, 这对后续特征提取是不利的。
从图像采集角度考虑, 当图像采集设备备确确定定时时, , 背背景景的的灰灰度分布实际上也是固定的, 可以直接根据背景景设设置置一一个个静静态态的的阈值, 这样也可以提高算法整体的执行效率。。
通过实验确定静态阈值为0.07, 依据该该值值对对图图22 的的分分割割, , 结果如图5 所示, 过度分割的情况已经没有。。
2.3 区域分割
仔细观察图5 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白色点状物, 这些点状物是从玉米种子上脱落的包衣碎片, 因为其颜色与玉米种子包衣颜色接近而被留在阈值分割结果中, 在特征提取前需要从图像中去掉这些点状物。
去除图像中的点状噪声通常用中值滤波、形态学开运算等, 但玉米种子形体较小, 如采用上述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玉米种子形态, 影响最终的特征提取结果。
点状物与玉米种子最明显的差异是面积, 可依据该特征进行区域分割:
(1) 找到图像中各白色封闭区域, 含点状物。
(2) 计算各区域面积, 如果面积小于给定的值t, 去掉该区域。
设置t=100, 对图5 区域分割结果如图6 所示, 可以看到, 白色点状物均已去掉。
至此, 已经达到了图像预处理的目标:
(1) 背景与目标已区分开, 背景为黑色, 目标为白色;
(2) 各种子在图像中的位置也已确定, 即不同的白色封闭区域。
3 测试
利用上述方法又分别对邵单8 号、浚单20、浚单26、仙玉335 的带包衣种子进行了测试, 图7 所示为一组结果。
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能够用于带包衣玉米种子图像预处理, 能够为后期图像特征提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明正, 朱思柱.世界玉米潜在出口国玉米生产潜力研究[J].世界农业, 2015 (9) :121-130.
[2]朱迎春.玉米种子纯度检测最有效的几种方法[J].杂粮作物, 2003, 23 (2) :77-77.
[3]郑小东, 王杰.机器视觉在玉米籽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 (4) :124-128.
[4]闫小梅, 刘双喜, 张春庆, 等.基于颜色特征的玉米种子纯度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S1) :46-50.
[5]刘双喜, 王盼, 张春庆, 等.基于优化DBSCAN算法的玉米种子纯度识别[J].农业机械学报, 2012, 43 (4) :188-191.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 土质为白浆型水稻土。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吉粳88;供试药剂:35%锐胜可湿性粉种子处理剂和6.25%亮盾悬浮种衣剂, 由先正达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4月6日浸种, 浸种温度15℃。采用旱育苗方式, 4月13日播种, 播种量为150 g/m2。移栽密度30 cm×20 cm, 1株/穴, 施纯N 135 kg/hm2。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共设6个处理, 具体如表1所示, 不设重复, 随机排列, 秧田面积3 m2, 小区面积100 m2。包衣方法:在水稻浸种前2 d按每100 kg干种子用2 L水的比例, 先用清水将锐胜、亮盾稀释, 然后倒入种子中, 边倒边搅拌, 至着色均匀, 包衣后种子阴干, 用清水浸种7 d。CK按常规药剂剂量对种子浸种7 d, 捞出后冲洗[2,3]。
1.4 调查方法
分别于秧龄20、30 d, 按苗床地对角线选50株, 调查株高、叶龄、茎基宽、根数、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及干重;每个处理对角线选3点, 每点2 m2, 进行测产[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 秧龄20 d时, 株高最高的是处理3, 为13.8 cm, 其次是处理2和处理1, 均达到或超过13.0 cm, 最低的是CK, 仅为11.6 cm。根数最少的仍是CK, 而最高的是处理5, 其次为处理2和处理3。根长最长的为处理3和处理5, 均达到1.8 cm, 而处理1、4、CK的根长均为1.1 cm, 为各处理中最低。处理3的茎基宽、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值均最高, 而CK均最低或偏低。对叶龄而言, 各处理之间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时期CK的秧苗生长最差, 而处理3相对其他各处理秧苗长势更好。
由表3可知, 秧龄30 d时, 株高最高的依然是处理3, 为16.0 cm, 其次为处理2, 处理4最低。处理1、2、3、5的根数之间相差不大, 极差仅为0.4条, 而CK的根数为最少, 仅为10.3条。根长最长的为处理3和处理5, 均为2.0 cm, 其次为处理2, 根长也达到1.9 cm, 最低的是处理4和CK, 均为1.3 cm。处理3的茎基宽、鲜重均为最高值, 但此时期处理4的茎基宽、鲜重和干重均为各处理间的最低值。叶龄相对于10 d前增长了0.8~1.0片叶, 但各处理之间仍相差不大。说明秧龄30 d时处理3的秧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正常, 且长势良好, 而处理4在20~30 d这一期间出现了生长缓慢的现象, 与其他各处理相比秧苗较差。
2.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 每穴穗数最多的是处理2, 达到17.5穗, 其次为处理3, 处理5最低。处理1的穗粒数和穗实粒数最高, 分别为169.4粒和143.8粒, 处理3的穗粒数和穗实粒数均最低。空瘪粒率最低的是处理2, 仅为11.3%, 其次是处理3, 为12.7%, 最高的是处理5, 为17.8%。千粒重最高的是处理3, 为22.8 g, 比最低的CK高0.7g。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处理2 (8 683.5 kg/hm2) >处理1 (8 325.5 kg/hm2) >CK (8 275.5 kg/hm2) >处理4 (8 224.5 kg/hm2) >处理3 (8 142.0kg/hm2) >处理5 (7 626.0 kg/hm2) , 处理2比CK增产4.9%, 比最低的处理5增产13.9%。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先正达公司生产的35%锐胜可湿性粉种子处理剂和6.25%亮盾悬浮种衣剂可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促进水稻根系的发展, 达到壮秧的目的, 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提高鲜重, 最终影响产量。其中, 以锐胜与亮盾的配比为4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处理苗期效果较好, 秧龄在20、30 d时, 秧苗的株高、茎基宽、鲜重和干重均最高, 秧苗长势最好;锐胜与亮盾的配比为8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处理苗期效果最差, 在秧苗20~30 d生长缓慢, 与其他各处理相比秧苗最差;锐胜与亮盾的配比为2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处理, 每穴实粒数最高, 产量最好[5,6]。
摘要:研究锐胜、亮盾种子包衣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35%锐胜可湿性粉种子处理剂与6.25%亮盾悬浮种衣剂的配比为4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进行包衣时, 秧苗素质最好;锐胜与亮盾的配比为8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进行包衣, 在秧苗2030 d这一期间生长缓慢, 与其他各处理相比秧苗最差;锐胜与亮盾的配比为200 m L+200 m L对100 kg种子进行包衣时, 产量最高, 达到8 683.5kg/hm2。
关键词:35%锐胜可湿性粉种子处理剂,6.25%亮盾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水稻,秧苗素质,产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发, 何木兰.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81.
[2]冯斌.防治丝核菌等土传病害的生物型种衣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4.
[3]陈宝珠, 黄文.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防除玉米田间杂草药效试验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3) :239.
[4]周应军, 王海潮, 周东礼, 等.种衣剂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 1992 (2) :38-41.
[5]卢俊春, 陈浩松.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应用效果初探[J].种子科技, 2000 (4) :228-229.
使用包衣种子需注意的事项 篇7
1 包衣种子一般有剧毒, 只能做种子用, 绝对不能食用或做饲料。包衣种子要存放在干燥、阴凉的通风处, 严防小孩和家畜、家禽接触或误食。如有误食致死的畜禽, 也应深埋地下, 绝对不能食用, 就连包衣种子出苗后所间的苗也不能用来喂畜禽, 以免中毒。
2 播种包衣种子时要穿防护服, 戴防护手套, 小孩不能参与播种。播种时不得饮食、抽烟、用手擦脸, 播种后立即用肥皂水洗净手和脸。
3 装包衣种子的包装袋应选用聚丙烯编织袋, 最好不用麻袋, 以免带毒麻袋纤维飞扬被人畜吸入导致中毒。包装袋用后应烧掉或深埋, 严防误装粮食和食品。盛装包衣种子的用具须经彻底洗净后方可使用。洗涮这些用具的水严禁倒在河流、池塘和井池边, 可倒在田间或树根周围。
4 包衣种子不宜进行浸种催芽。因种衣剂溶于水后可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抑制作用。
5 包衣种子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地使用。包衣种子在高湿的土壤条件下极易发生酸败腐烂;在盐碱地, 种衣剂遇碱会分解失效。在pH大于8的田地不宜使用包衣种子。
锐胜包衣水稻种子试验示范 篇8
种子包衣技术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新技术, 为了了解种衣剂对水稻的作用, 指导生产上推广使用, 2012年, 青神县农业局植保站与先正达公司合作, 使用水稻种衣剂锐胜、亮盾处理水稻种子, 观察种子出苗率、移栽前调查根重、鲜重、分蘖和苗期病虫害防治效果, 共进行了1个小区试验和2个大区示范, 示范情况及结果如下。
二、试验示范安排
试验示范分3次分别于2012年3月26日、5月6日和5月12日在青神县黑龙镇高墩村4组戚建华、新光村2组范长青的包产田中实施完成, 示范品种为冈优188和冈优94-4, 育苗方式包括水育秧和旱育秧。示范田土壤为灰棕色半沙泥田, pH值为6.5左右, 有机质含量为2%左右。试验示范药剂:30%锐胜悬浮种衣剂、6.25%亮盾悬浮种衣剂 (先正达公司) 。试验示范处理:锐胜300mL、锐胜300mL+亮盾200mL、空白对照。处理方法均采用先浸种后包衣, 播种后盖土, 施用42%嘧草.丁草胺EC100mL/亩防除厢面杂草, 然后覆盖地膜。小区试验设3个处理, 3次重复, 大区示范设3个处理, 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4m2。
三、示范调查
1. 水稻安全性观察
小区试验5月23日 (播种后11天) 观察, 大区示范区Ⅰ4月6日 (播种后10天) 观察, 大区范区Ⅱ5月23日 (播种后17天) 观察。整个试验示范期间, 目测观察示范区内水稻秧苗无出苗晚、生长迟缓、叶片发黄等药害症状, 所有试验示范药剂对水稻均安全无药害。
2. 出苗率调查
每个小区内固定面积定量播种100粒, 播种10~17天后调查出苗率。3个试验 (示范) 综合结果, 锐胜+亮盾包衣处理后, 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对照。
3. 秧苗素质调查
齐苗后目测观察水稻秧苗长势, 移栽前3~5天调查秧苗素质, 测定各处理水稻长势, 调查株高、根重、地上部鲜重、分蘖数等性状。每小区3点取样, 每点10株, 共30株。测定结果, 包衣处理区各性状指标均比空白对照高10%~50%以上。
4. 蓟马防治效果调查
蓟马发生期, 每处理区5点取样, 每点25cm2×25cm2, 调查叶片卷尖率, 计算防治效果, 3个示范综合结果如下。
四、试验示范结果评价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30%锐胜和6.25%亮盾种衣剂单用或混用包衣水稻种子, 能提高水稻成苗率, 对水稻秧苗分蘖、株高、根重、地上鲜重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各项指标高于空白对照10%~50%以上, 利于培育壮苗, 对蓟马防效非常好, 可以控制整个秧苗期蓟马危害。适合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种子包衣技术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种子包衣技术10-13
高效包衣机05-16
种子繁殖技术07-25
玉米种子贮藏技术07-23
茶树种子繁殖技术07-31
杜仲种子育苗技术11-15
牡丹种子繁殖技术12-24
林木种子论文01-05
晚稻种子浸种催芽技术07-02
玉米种子质量提高技术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