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2024-09-21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精选9篇)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产学研结合发展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高职教育的定位应是: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 理论够用, 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强, 实习即能上手, 毕业就能上岗。许多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探索。

一、企业与专业紧密结合, 让企业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

1.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不应是闭门想像出来的, 而应是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专业的特点, 职业的性质, 岗位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合适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有机结合。

学生应该要获得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准入行业的通行证, 有机会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因为现在有许多的行业明确要求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考证, 使学生了解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专家作为组成人员, 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是进行专业发展的指导, 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专业设置、教材的选用、专业前景等相关的专业建设问题提出论证意见;参与论证教学计划, 协助审核教学大纲, 研究教改内容等相关工作, 使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更加合理与科学。

3.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合作, 编写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现阶段面向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 许多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复制与嫁接, 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与高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与要求编写合适的教材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仅仅只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够的, 由于教师的职业身份, 仍旧脱离不了教材偏重理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可以组织教师、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编写教材。教师侧重于理论内容的撰写, 专业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撰写, 这样就能使教材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性、时代性与新颖性是高职教育对其教材的要求。

4.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应当派遣部分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参加实践锻炼。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及企业岗位要求, 设计实践方案, 对参加实践的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方向, 并帮助落实具体的实践岗位。在实践锻炼过程中, 学校及时了解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 并要求教师定期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整个实践活动结束, 学校将对教师实施考核, 以使挂职实践不要流于形式。考核依据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相关部门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参观访问, 为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样不仅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同时, 也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了平台。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教师的作用与定位

1.教师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许多企业都对自己的员工与客户进行相关的培训服务, 但企业在理论授课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讲师和专业教师, 而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让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与客户提供培训服务。

2.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教师要为行业着想, 协助行业搞课题, 攻克行业在科研技术上的难题, 甚至合作课题中的一些较低层次的工作, 可以由学生去做, 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 使行业成为学校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学校则成为行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完善高职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稳定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目前特别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和深入实习实训现场, 为行业解决科研和技术课题和难题。教师本身有着理论方面的优势, 参与到行业的研究, 既能使企业受益, 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提高, 使其教学更加贴近事实。

3.通过产学研合作,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 双师型教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 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专业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 可以吸收企业界合适人士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与实践经验, 形成在办学上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 美国不少商学院加强了与商界的联系, 鼓励教师经常到公司里去从事顾问工作, 考察“活生生的商务实情"编写教学案例等。因此, 选择师资时不只是强调其学术水平, 同时要重视其实际经验。

4.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

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 要建立适合专业的相对模拟实训基地。教学到现场, 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一样, 在机房边教学边实践, 边学习边操作, 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更完善地结合。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学生的角色

1.学生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第一次尝试。校内实习应该遵循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地展开。校内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 可以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课,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同步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在学生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中, 安排专门的校内实践课, 对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巩固学习。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毕业上岗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校外的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而产学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基本的实践要求, 也是企业行业人才需要中最强调的要素。为此, 设置一个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要密切联系企业, 共同研究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分两大块:一块是岗位认识课程,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 了解各部门职能, 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在岗位认识过程中, 可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通过岗位实习,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第二块是毕业实训与制作, 根据实训的目的与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在校外实训中针对性布置一些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在实训阶段完成这些项目, 学生能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实训制作, 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始终在实习现场负责和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毕业实训与制作, 每个学生要写出有专业要求的专门书面报告, 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指定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协会在学校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利用学生协会这块阵地, 通过各种活动寓教其中, 促进专业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弥补课堂教育不足, 拓宽学生视野, 陶冶情操,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协会不应当是封闭的, 也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就学校而言, 所能为协会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 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如学校间的联合, 与企业合作等等。一方面可以保证协会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 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企业创造利润。

高职教育也应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从实习实训方案设计、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完成实训报告, 把实训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通过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机制、何种模式来体现“产学联盟”的高职办学特色, 关键是要抓住产与教之间的“结合部”。探索教育自身要素与产业市场要素结合的政策空间, 给予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生产功能的充分空间, 鼓励其紧紧依托行业与企业, 使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同时专业借助企业这个平台, 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经历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几个反复培养过程, 从而使专业能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不断调整培训思路, 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从而构建学生就业、企业选拔优秀学生、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三赢局面。在产学研结合中, 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企业, 培养、培训融为一体,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使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应该以生产为引导, 学习为依托, 研究为深化, 综合专业特点构建一个良好的模式。学院为企业解决理论问题, 企业为学院提供技术转化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与就业的去向, 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合作, 学生受益, 教师受益, 员工受益, 企业受益, 学校受益, 从而实现多赢。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中教师、学生和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定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朱懿心等.坚持产学研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2].姜波, 刘惠萍.产业化——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4].张炼, 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3 (19)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2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实施工作总结报

告(提纲)

一、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描述,包括单位的基本概况、项目组织 实施的管理机构、组织实施过程、项目中期进展汇报情况以及项目实施前后情况对比等。)

二、项目研究开发总结

(包括实施的方法、技术路线、攻克的关键技术以及项目技术攻关过程的总结)

三、产学研合作情况

(包括产学研合作模式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详细叙述、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高校(研究机构)人才引入情况、科技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中的经验教训等。)

四、项目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

五、项目研发成果的市场前景

(包括国内外市场情况、潜在用户、风险预测、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等。)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3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践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引言

实现产学研结合与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以深化高校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质量工程,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1]。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要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就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2]。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当学生步入社会,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弊端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文献[3]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规划要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考评体系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文献[4]在对东华理工学院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的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大教学投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献[5]阐述了东南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所包括的三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文献[6]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是要建立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机制。除了理论研究,一些大学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吉林大学和东南大学。

二、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功的高校范例,和本项目的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在实现产学研结合及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学校对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重视不足

一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和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学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基地仅仅作为学生实习的途径来源;学校对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及教师的热情不高。

(2)实践基地建设困难

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削弱,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3)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只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不足,非常被动,缺乏积极性,甚至将培训学生视为一种负担。

(4)政府重视不足

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有关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但是实施性的文件甚少,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作为学校和企业的中间桥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上没有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对校外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本项目组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研究、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分别体现在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上。

(一)学校层面

1、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获得的理论知识首先是正确而且不过时的,讲解起来才能透彻、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和应用。对此,可以考虑实施“3+1”的教师培养模式,即每一个高校教师,三年的时间在校内教书,搞教学研究,一年到校外企业任职,进修学习,补充吸引新的知识,以四年为一个循环,鼓励高校教师在校内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固定地到企业中接受进行锻炼、培训,即“走出去”;或是到校外去将商业公司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请进来”,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企联合的合作机制

实现产学研结合,虽然能够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但却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却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实习,认为这些学生不能够为其创造价值。因此,要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使每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 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制与机制。在这方面,高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平台,联合建立人才实践基地,以科研课题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协作。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大量科技攻关课题及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智力和人才支持,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目标。

3、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将多学科进行融合。一方面,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让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将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实践教材。

4、探索考试考核模式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考核,把衡量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作为高校教学考核的归宿。根据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上,必须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可以考虑采取理论课程考试成绩(60%)+實践课程(40%)的形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二)企业层面

1、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

企业应当把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在谋求自身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同时还应当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与高校的合作能力。

2、企业要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管理

企业接受学生产学研结合、进行校外实践会产生一些问题、摩擦,但是,只要校企双方互相配合,加强两者间的联系,对相关事务进行周密详细安排,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甚至避免的,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在高校实现产学研及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的实施性措施,建立相关监督部门,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关工作及调节两者间的关系,监督校

外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例如应出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深化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审上,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予以优先考虑;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践一年,并以之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同时,高校教师申报各项职称、荣誉,也都应当将其在本行业的企业工作经验纳入考核。政府还可以与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股份制基金公司或实训基地,给政府、高校、企业各方都带来经济效益,在实训的同时,走向市场化,走向产业化。

四、结论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而有效的机制是决定产学研结合能否长期坚持、并且顺利运行、实施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各方位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 2006(5):46-4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杨其滨,焦方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49-50.

[4]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58-60.

[5]郑家茂,熊宏齐.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4-116.

[6]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30):168-169.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再分析 篇4

一、“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作用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5 0年办学历史, 以工为主, 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尤其在工科专业领域,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强联合, 提高办学实力, 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 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 我校地质专业与多家大

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 例如西安公路研究所、斯莱德公司、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河南有色岩土工程公司、中交西安岩土工程公司、韩城矿务局等。与这些单位先后合作了许多科研生产项目, 创建了一个集教学、培训、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强势教育平台, 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不仅服务于社会, 而且大大提高了本校办学水平, 壮大我校办学实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地质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这同样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2.“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教师能力, 强化学生素质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产学研结合教育措施的实施, 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 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将在科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李淑芳, 时少华曾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产学研的实例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师资队伍模式, 明确指出产学研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注重环节衔接, 完善模式链接, 提高模式效果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专业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难以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 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 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 还应开阔眼界,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抓住科技进步,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形成以高校为核心, 产学研密切结合,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注重知识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 重视学习与工作结合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课堂教学,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虽有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远远不够。因此, 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 才能够担当起企业赋予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产学研结合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校期间, 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并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学生参加岗位劳动或参加科技、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学习和训练, 与高等学校里安排的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 学生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工作。对生产或科研实际负有责任。而且学生们会因为一些实际性的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报酬虽少, 但是能使学生有一种很好的心态, 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重要, 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转化了一定的劳动成果, 使学生们学习信心十足。并且会使他们认识到, 参加这种“岗位”或“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同他们未来所要谋求的职业有着一定的联系。产学研结合教育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配备, 合理搭配产学研结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心在学校, 要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创建适合开展产学研教育的环境, 在校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研究院所的教育资源, 通过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互利、互赢、互控的合作机制, 调动企业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 即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大学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然而学生不能总是生活在校园里, 毕业后他们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 走向社会。应该看到, 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 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好处的。

3. 密切结合经济形势, 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水平的提高, 必然导致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产学研结合,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实现双重结合, 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实施的教育模式, 学生进入岗位劳动, 是干而不是看;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岗位和项目中也做出了贡献。因此, 这种教育过程, 使人才培养和完成生产、科研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为社会奉献的思想。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成效分析

数年来,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 师生配合积极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0项, 省部级一般项目4项, 省教育厅专项与重点基金9项, 各种横向课题4 0多项, 国际合作项目3项。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学生技能得到了加强。具体成效包括:

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带动学科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教师通过生产实际,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成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转让, 扩大校企的合作领域, 使校企能持续稳定发展, 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 编写讲义等,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

我校于2007年申请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试验区老师紧密结合地质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 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生产、教改项目, 发表了大量教论文等, 获得了学校及省上有关奖励多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科发展稳步向前。

2. 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参加一些科研、生产项目, 学习内容丰富直观, 学生学习的动力大为增强, 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同时, 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20 07年的科研项目“陕西煤矿区地表塌陷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中, 参与项目的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意图是更能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学期末同学们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 5%, C E T 4通过率9 7%, C E T 6通过率4 0%, 计算机通过率3 5%, 授予学位率为9 5%, 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也达到了8 7%, 最后同学们的学习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 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 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

在参加科研或生产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提出问题,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例如本专业参加过产学研项目的学生7 0%~8 0%都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并获得省级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而且还参加了国家数学建模竞赛, 并获得国家三等奖1名、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这些都是他们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4. 强化校企联系, 展现人才能力, 扩大就业优势

鉴于学生参加项目与所学专业密切有关, 因而提前就接触到了生产领域, 得到较全面锻炼。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就业来看, 确实受益很大。前年, 本科生、研究生除去考研和考博的, 1 0 0%就业。去年、今年仍是如此。

总之,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 始终把提供高质量的成果放在第一位, 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在对地质专业参加过产学研教育项目的同学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产学研结合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 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些同学明确表示, 参加过一些项目之后, 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接触社会, 学习与人打交道, 学会做人、做事,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适合时代需求。

四、结论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 特别是工科高校, 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 作用突出, 成效显著, 更重要的是, 借助于高校——社会一体化进程, 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结合我校实际, 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高效培养人才功能、迅速服务社会功能, 进一步说明了, 产学研教育适应高校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 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 (2) :3~5

[2]范惠林赵思宏:关于如何在大学构建“SSR”创造教育模式

[3]柳进刘明珠孙佰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1) :58~60

[4]张胜利张小绒:厚基础宽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 :11~14

[5]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4) :4~6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5

1、保险企业人才需求难

2008年底, 我国共有120家保险公司, 是1980年的120倍;2008年全国实现原保费收入9784.1亿元, 是1980年的2127倍。据测算近几年我国每年的保险人才需求一直徘徊在16000名左右。2007年全国保险专业毕业生大概有5330名, 其中有30多名博士、1000多名硕士、4000多名本科生、300多个中专生。供需比例仅约为1:4,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精算人员则更加缺乏, 保险业界出现了不断攀升的高薪挖角现象。

2、高校保险毕业生求职难

虽然从总量上看, 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但从结构上来看, 保险人才供求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方面的错配。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一, 岗位错配。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 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原因, 希望能直接做管理、策划和组织培训等内勤工作;第二, 经验错配。统计结果显示, 有95.6%的保险公司招聘广告对工作经验提出明确要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工作经历要求;第三, 技能供求错配。保险公司对应聘人才在专业技能、表达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但由于保险学界与业界之间联系和沟通严重不足, 现有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能很好地满足保险公司的技能要求。

二、我国保险教育供求矛盾的成因

1、历史上人才断层的需求缺口始终未被填补

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 20年间没有任何保险教育, 保险处于真空期。1998年,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修订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保险学合并为金融学下的一个方向。从1999年开始, 多高校的保险专业被取消或停办。近年来, 各高校相继恢复、增设保险专业, 使保险专业教育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发展波折, 保险教育一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保险业人才需求。

2、国民对保险行业存在先天性偏见

国人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对保险专业有很多误解。高考招生中, 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保险专业就业范围狭窄, 毕业后和没有本科学历的人一样要去从事保险营销工作, 社会地位不高, 收入不稳定, 因此第一志愿报考保险专业的学生较少。毕业就业时, 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生对保险行业也不看好, 就业时首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是保险公司的内勤岗位, 否则就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3、保险公司人才需求急功近利

由于股东一般只给总部管理人两年左右、分支机构经理人一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市场份额上有所建树, 就面临下课风险。这种急功近利的盈利观念给经理人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从而只关注市场份额, 忽视公司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及储备。那些具有工作经验或社会资源、能即刻带来效益的“成品人才”, 往往比保险专业毕业生更受保险公司欢迎。

4、高校课程设置滞后, 实践性师资匮乏

大多数高校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再保险、保险法、海上保险、保险经营管理、保险精算等列为保险专业必修课。但对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险种, 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保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 保险专业教师中, 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以产学研结合道路化解供求矛盾的思路

1、发挥保险业学会和保监会桥梁作用

保险学会与保监会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基金和教师培训基金, 每年保险公司可以列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保险学会组成专家组评审, 各大学投标争取课题, 使学术研究能适应保险公司的需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互信、互通进而互相依赖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共建数据库

产学研共建数据库, 有利于业界拓展影响力和信誉度, 丰富高校保险学科研究和教学素材, 提高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保险市场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并加深产学研互动。

3、高校搭建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保险学界可以通过研讨会、研习班等后续教育计划, 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与后续教育应与最新的保险知识和技能同步, 落脚在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 提升个人在该职业上的专业层次。

4、保险公司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吸纳保险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为保险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 保险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保险公司参与保险专业教育规划

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 根据保险市场的需求研究提出保险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参与制订保险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 支持保险专业课程建设、参与保险教材的编写。

参考文献

[1]李勇杰, “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高教研究院学报, 2009.4。

[2]冯文丽、赵凯, “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 全国商情, 2009.12。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6

高等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殊性质使其与相关产业部门有着必然以及内在的联系。它的办学是不能与企业以及行业相脱离的,行业与企业同时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与智力支持,展开产学研结合教学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并且还能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一般是面向管理、生产、服务以及建设第一线的,所以必须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与优良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但是这样的人才仅仅靠学校是无法培养的,必须依靠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环境以及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高等技术人才。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只有在与企业职工有所接触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实践当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形成,而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往往只有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得以掌握。当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办学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实训基地不稳定、师资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较弱、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模式落后等相关问题,如果把以上现实性的问题解决到位,将会促进院校的发展。而产学研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双方都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基地、设备、车间以及经营场所对学生展开实习学习。同时,学校老师也可以在企业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实践,这对于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高等职业院校展开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面临的基本问题

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比较钟爱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对产学研结合办学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与热情,他们常常不愿与企业合作,有些院校领导人还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因此,科研学术类的工作不在其承受范围内,认为科学研究是重点大学以及本科院校的事情。受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很难施展开。其次,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模式对产学研结合在高等院校实施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传统的教学体制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离,老师常常是孤立地做科研,使得产学研分离开来,而以学科知识作为基本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使学生与老师轻实践重理论,轻创新而重认知,对于学生的发展束缚起来,从而不能让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功能得到自然发挥。同时,在当前的高等院校展开产学研结合办学并未形成相应的动力机制,一些已经进行校企合作的学校中,一般都是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求发展、求生存而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的,在这些企业中也只是提供给学校一些实习基地以及少量的项目支持,这种合作并未达到产学研结合的标准,真正的产学研结合必须是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模式。

三、如何更好地在高等职业院校展开产学研结合办学

要想将产学研结合办学更好地实施在高等院校中,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而树立正确的观念,此办学理念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要求以及市场经济相符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教职工对于产学研结合教学的认识,树立面向经济建设、企业以及社会的竞争意识,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增强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力度,与合作企业也是一样,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将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自觉性提升上来。其次,还要创建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及互动机制。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转,将教学、生产以及科研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院校要签订相关的合作办学协议,将双方的义务、权利以及责任明确下来。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是当前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提出的基本方向定位。近些年以来,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办学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同时也获取了一些成功经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产学研结合还处于初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差距。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出一条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孙晓平,牛大山,刘均敏.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1):145,147.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7

产学研结合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教育过程中的“所学”与就业职场上的“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 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 即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一) 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2005年4月, 河南省成立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 河南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以专业为纽带, 新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运行模式系“契约型伙伴合作式”, 成员单位之间以契约、股份合作、租赁等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其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 产学研结合, 建设基地, 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第二, 企业和学校合作, 零距离对接,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投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并派出工程师、农艺师到校上课, 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 校校联合, 资源互补, 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联合招生, 培养师资, 实现双证融合, 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统筹, 教育部门主管, 部门协调配合, 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这些职教集团成立以来, 共招收农村学生22.2万人, 安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3.9万人, 吸纳企业资金1.3亿元, 创建出若干河南职教专业品牌。

(二)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因农而生、缘农而兴, 建校61年来, 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宗旨, 充分发挥农科优势,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立足河南, 面向基层, 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 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 品种、技术和人员一起下基层、到农户;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 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 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 “农民想种啥, 企业想卖啥, 学校培育啥”, 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 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 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 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 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 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该校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 5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 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 累计增产效益超过100亿元,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百棉”1号、2号、3号系列棉花品种已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推广, 累计推广面积达2 700万亩, 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 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示范种植;“百玉”1号、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各省推广, 累计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 累计增产效益达1 300万余元。

在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 河南科技学院荣获“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称号, 这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河南高等院校。

(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黄河水院) 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要求, 每个专业都与至少两个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合作, 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企业文化氛围的训练场地。目前, 该院与行业合作, 共建了76个相对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面宽, 分布地域广, 学生实习效果好。如该院在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花园口水文站、开封火电厂、开封第三水厂、开封玉祥大酒店等100多处工地和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黄河水院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培养。在这些实训基地, 学生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学习技术, 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同时, 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工厂、工程机械实训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0多个生产实训场馆, 相应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场馆里边学边练, 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黄河水院多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实行“2+2”办学模式, 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基础课, 并参加和教学联系紧密的实习, 第三学年则要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2+2”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 从生产一线学习到宝贵的实战经验, 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树立典型,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目前, 普通高等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但高职教育因为尚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 因而,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 建立典型模式

通过对以上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 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 为其他学校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 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最终促进新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当前, 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 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1) 有多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2)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 (3) 典型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结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适用性。

典型案例一旦选取, 即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帮助学校结合校情, 理清思路, 做好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典型案例, 要从培养方式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安排、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技术开发的探索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有重要意义。日本曾把这归结为“官产学研”, 说明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表明, 有了政府的参与, 产学研结合是可以做好的, 如医学院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持下都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医院, 这和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的直接统筹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领域, 政府还有许多有所作为的地方, 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机构, 来领导、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 制定有关政策、法规, 督促和评价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情况, 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 从宏观上保障产学研结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 完善校企合作体制, 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 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 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要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来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 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 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

校任教, 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 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 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 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

2. 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一线教

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 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 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 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 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 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 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 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宪洲.论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8

几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坚持走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路子,通过实施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双证书教育,将育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则

1. 互利性原则。

在产学研结合中,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非常重要,仅仅对一方有利的合作难以长久。因此,在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要相互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使对方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5~6]。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按岗位群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生产实践基地,并由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2. 协调性原则。

在合作过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目标统一、内容明确、责权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确属不能同等受益,一方应主动对另一方提供适当的补偿。例如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设定科研攻关项目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工艺技术[7~8]。学校以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为突破口,协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以补偿产业部门在学生实训期间所受的损失。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 教育性原则。

学校专业的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适宜企业的生产环境是专业发展、培育人才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我们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有13个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产学合作共同体,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服务发挥着巨大作用。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都要坚持既能通过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生产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选择实训基地时,除了看其硬件条件是否先进之外,更要考虑它的环境、氛围、企业文化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原则虽然是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的,但归根结底,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1. 建立计电中心。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立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计电中心。其主要的设备水平达到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并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辅助创造(CAM)等先进手段。计电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既可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 开展科学研究。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2005年在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立项15项。2006年立项达20项,经费达50余万元。其中“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在市科技局立项。教师通过承担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开发,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引导企业为了更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加增强,为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建立校外合作办学体系创造了条件。多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出台了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职称评聘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通过科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产学研结合,也转变了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本科院校才进行科学研究的认识。

3. 建立校外合作教育体系。

2005年我们选择了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共建校外教学基地25个,如畜牧兽医系2005年在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西花园村、河间中亚种猪场、泊头市昌达兽药种禽有限公司、东光宝丰养猪场、河北鲲鹏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基地的建立,使学校依靠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4. 定单培养,互惠互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连续几年与企业合作,实行“2+1”教育模式,先后与“唐山三友集团”、“天成药业”、“宝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化工系积极运作,与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正式组建“华晨班”,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签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3],是实现校企双赢、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5. 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

几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双证书”制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基本技能等级证考试,取得相关等级证书,同时须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这一措施的推行,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尽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截至2007年11月,学院有27个专业建立了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点32个,95%以上的学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了基础。2006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5%,畜牧兽医等专业出现了几个用人单位争一个学生的局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推行“双证书”教育,搭建起了校企联姻桥梁,铺平了就业的道路。

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了我院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保证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根据沧州职院产学研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培训和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学研,职业教育,技能,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2号.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5]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EB/OL].高职高专教育网.

[6]颜绍梅.谈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4):110.

[7]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把自己的办学活动游离于社会之外;二是脱离本校的实际, 盲目升格, 好高骛远。这种现状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又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动机”、“能源库”的作用,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一、社会需求的提高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

19世纪,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结束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的过程中, 很多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 他们所遇到的许多技术问题, 只有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才能解决, 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1857年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份报纸刊文指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代, 一个需要使用知识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有实际技能的人, 需要工程师去建公路、铁路和矿山, 此外, 还要进行科学种田。”

19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场具有里程碑式的高等教育变革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发起, 其核心就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拓宽高校职能, 改变办学、科研模式, 让高校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 这场变革使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世纪初期, 德国洪堡的办学思想仍是教学与研究统一, 强调纯学术研究, 但还有一些科学家大胆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主动地推广至企业。如利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发明了多种合成染料, 并联合一些化学公司, 将研究成果付诸生产, 促进了德国染料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被洪堡排斥在大学之外的技术性高等教育, 与大学教育的发展并驾齐驱。这些学校虽是模仿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建立起来的, 但他们不像法国高等学校那样偏重理论, 而是直接为德国的工商业输送各种技术类专门人才, 把应用和实践放在首位。到19世纪中叶, 英国很多的城市学院在升格后都转向模仿传统大学, 而这些工业专门学校在升为大学后仍继续坚持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 为德国技术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强盛,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政府对建立产学研制度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各国大都开始着力改变大学与经济部门相互隔绝的状态, 纷纷把密切大学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并从制度层面来促进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美国从1862年出台了《莫里尔法案》以后, 1887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哈奇法案》以此保证高等教育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 英国的《罗宾斯报告》指出:“加强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联系, 加强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及企业之间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应邀请更多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界人士进入大学从事兼职教学工作;并进一步加强部分时间制的合作教学。”1985年, 英国还专门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中指出:高等院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 尤其是加强高等院校与学生雇主之间的联系, 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发展方向, 须引起高等院校足够重视。日本早在1933年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 “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随后, 英国、德国也先后通过《高等教育法》, 促成教育与企业合作, 促进高等学校参与经济建设, 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对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十分关注和重视。1996年,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实行产教结合,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与企业密切联系, 培养实用人才。特别在近几年,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急需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知识资源。“坚持产学研结合”已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正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三、各国高校“产学研”三结合范例解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如果说过去高校主要通过提供咨询、技术指导、成果转让等形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间接的话, 那么, 现在高校则是利用自身的优势, 通过“产学研”三结合的形式在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取得突出成就的范例。探索和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基本经验, 对于指导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推进产学研结合进程中的基本思路, 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健全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日本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 日本就着手推进产、学、研 (在日本称之为官、产、学) 合作的发展, 自1980年正式提出“科技兴国”的战略口号以来, 经过多年改革、调整,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联合体制, 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开展政府、企业及大学之间的合作, 鼓励企业与风险事业联手。其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共同研究。

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 高校接受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 由高校教师与民间研究人员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利用高校的设施等进行合作研究。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双方共有。地方高校负责研究所用的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民间企业负责研究经费以及差旅费、消耗品等直接费用。1993年度产学合作研究达1, 392项, 参与高校达9所, 内容涉及以材料、机器开发为主的广泛领域。

2.委托研究。

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 地方高校的研究人员接受民间企业、各部门研究机构、地方公共团体等委托进行科学研究, 研究题目由企业制定, 研究经费由企业全额负担。1993年度, 委托研究达2432项, 金额为69.1万亿日元。

3.委托研究员制度。

高校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的现职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委托研究员, 并对其进行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导, 使其得以进一步提高。其中代培费用由委托企业负担。1993年度日本各高校接纳委托研究院达1034人。

4.设立共同研究中心。

共同研究中心进行与民间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 负责研究开发等事宜的技术咨询和民间技术人员的培养, 从而为搞活地方产业助一臂之力。为使合作研究在高校范围内全面推行, 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和联合, 到1994年底, 有38所高校设置了这类中心。

(二) 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

德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实践、应用和产学合作。早在1976年, 联邦德国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就指出高校“应为学生从事某种执业活动做好准备, 并应与各类专业相适应, 向学生传授这种执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 对传统“纯学术性”的大学进行了调整, 使之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适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世界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 德国产学合作更为紧密和强化, 尤其鼓励高等专业学院与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学结合, 对加强德国经济的竞争力, 改善就业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1.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共同的理想、目标、需要和利益促使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和中小型企业走到一起。从日常工作来看, 学校工科系的教授许多都是从企业中聘请的, 由企业付给薪金, 而学校很大一部分科研都是受企业界委托提供经费的, 企业还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直接提出建议。在工程师的培养中, 德国企业承担了相当的任务和责任, 保证了学校培训内容符合企业界的动态发展需要, 而不会局限于“科学的象牙塔”。

2.互惠互助、便利快捷。

高等职业学院研究和开发的项目注意贴近实践, 周期较短, 投资不多, 见效较快, 因而对于实现科研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快速转化和变成现实生产力有着特殊意义。高等专业学院在地域上与企业比邻, 在推进企业技术革新和协助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空间的接近和时间的节省, 增加了应用型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机会, 更加便利快捷。

3.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高等专业院校在部分解决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同时, 建立起于经济及行政部门的密切关系, 自身也通过客户订单和众多的科研协作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和科研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 学校在帮助地方中小型企业研究和满足开发需求的同时, 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专业, 造就了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师资队伍, 夯实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使其科研项目顺应了经济的整体规划和构想, 及时把握了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并为学生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岗位。可见产学合作对企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有利的, 起着积极作用。

四、大力推进高职“产学研”工作的意义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在目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面临供不应求的状况, 但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限制了其满足需求的能力, 同时高职教育也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转轨时表现出滞后性。与此同时, 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作双方都有强烈的愿望和积极性。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中就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因此大力推进高职院校走“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符合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 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2].徐同文.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理念的演变[J].教育研究, 2003

上一篇:大班理论教学下一篇:彩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