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共12篇)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1
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为高校应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 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于实现国家最近发布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专业, 要造就水产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 本文阐述了强化高校与水产企业产学研合作, 来培养创新型水产人才。
一、目前水产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 是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特别水产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重视理论知识传授, 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缺乏参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锻炼。
2.在学习方式上, 主要是课堂教学,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能力不够。
3.在操作方法上, 以验证实验为主, 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参入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课题的研究较少, 缺乏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先讲解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验结束后, 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 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 创新能力不够。
5.研究形式上, 多以个人或小团体的方法运作, 强调团队精神、横向合作的不够, 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合作精神。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与激励机制的形成, 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产学研合作是搞好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性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其中产学研结合也是培养水产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作用如下。
1.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广博的知识结构
水产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 通过产学研结合, 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水产企业紧密结合, 成为水产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时根据社会需要去主动选择, 注意其所学知识结构与水产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 这种学习方法就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所以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性特点。
2.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创新性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 对包括科研工作方法、过程以及科研工作和环境等有了亲身的经历, 就会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善于思考, 在科研和生产之前一般都有比较详细而周密的设计, 思想方法上就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产学研结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操作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根据水产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 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 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4.产学研合作能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
只有将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 将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相结合, 做人与做事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创新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并取得效果。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培育水产创新人才的模式
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强化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入到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 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来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
1.依托科研提升产学研合作内涵, 构建水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水产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水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纽带, 校企、校地联合攻关, 在技术研究、成功产业化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培养人才。依托科研应转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 重论文、轻应用”的观念, 强化创新意识, 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加强在科研合作, 人才交流和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产学研合作, 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为本科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改革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参入生产, 帮助水产企业和用户解决技术难题, 为水产企业和用户探索科学的实用方法和实用技术,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动了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本科教学内容,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为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以反映水产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供良好的条件, 将社会和企业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等及时补充中教学内容中, 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科学实验和生产实习, 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要在企业立足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操作中, 了解自己在学校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改变了就业不愿下基层、进企业的想法。
4.依托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和企业共同为社会服务功能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一方面, 在产学研合作中,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 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 产学研结合可以带动高校、企业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 实现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第三, 有利于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 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之, 高校应依托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 实施培养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实现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的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 结合目前高校水产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强化产学研结合来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以及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措施, 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水产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水产养殖,创新性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袁路, 颜云榕等.产学研结合培养海洋渔业创新型人才[J].渔业经济研究, 2008, (3) :24-27.
[2]李大胜, 江青艳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 2007 (5) :60-62.
[3]于瑞海, 王昭萍等.强化水产创新技能实验, 培养水产养殖创新才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2) :295-296.
[4]于瑞海, 王昭萍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 2009, (1) :39-42.
[5]孙福全.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国家创新体系[J].发明与创新, 2008, (12) :8-9.
[6]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5 (2) :91-93, 97.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2
---计算机科学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一、探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和路径,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在认真学习《纲要》后我们意识到,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生产实践,在做中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关键的举措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我系一直将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信息化时代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造就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成为各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不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因此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强化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
根据我系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依据人才培养的原则及特点,我们及时树立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托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我们认为:
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重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 培养,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其次,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我系的计算机本、专科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既能很好地从事生产实践,又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
1.知识:具有形成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就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知识、能力、素质必须来源于职业岗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二是必须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对于课程,我们必须提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培养点。
第三,实行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认知教育转变,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点的多少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小,认知能力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培养书呆子,而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是过去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过的。它突破了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成果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缺乏人才、缺乏进入行业的经验必然也会拉长进入周期。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同时具有计算机教育经验与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并且拥有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可以快速实现产教研的结合。同企业建立起联系是贴近用人市场的第一步,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方案。与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合作来加以深化,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验室、工作室等;通过人员间的交流来拓展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或兼职,也可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很多的现实问题,如教师的实践能力问题。执教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忙于理论科学研究,对所教知识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没有从工程实践中领悟理论的起源、知识(课程体系)关联,难以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执教是保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和总结了一套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1.订单式教育模式: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课程只有真正源于产业的直接需求,所学的技能有用武之地,学生才会受到企业青睐。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意义也在于此,让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课程的制订中,真正按企业的需要订制人才,才能顺利实现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
2.师徒制模式: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后,采取好的集中实训方式是很重要的。由资深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担任师傅,手把手地传授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最高效的教育效果。
3.项目实训模式:对IT人才来说,项目的积累很重要,懂得团队合作也非常关键。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时遇到的最大门槛是缺乏项目和工作经验。通过项目化实训,可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实践,积累企业需要的项目经验。4.企业化管理模式:作为合格的IT实用人才,不仅要完成IT技能和经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职业心态的转变,包括职业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可很多毕业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产学研项目进行企业化管理,参照企业模式,实行项目部建制,在学生中选拔出部门经理和主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系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经与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型企业建立了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高科技企业成都联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和成都兰德实业公司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工作室,将企业应用项目带进课堂,由企业专家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训。目前,教师与学生完成校企结合市场应用项目近百项。
我系与成都联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进行通讯芯片的设计、验证、测试的协议分析设备,已经投入市场应用。我系与成都兰德实业公司合作完成了“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指挥部”的方案组织、技术咨询和施工技术总监等工作(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背景音乐、GPS定位等系统),项目历经15个月完工验收,得到当地政府好评。承担了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牧马山搬迁工程》弱电项目技术咨询、方案设计。2006年11月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2008年完工,该项目已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双化示范小区》。我系为广州地铁一号线、四川射洪新城市规划、青城山上善栖、四川投资大厦等开发的虚拟现实多媒体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我系08级多媒体技术专业赵英华同学参与设计创作的都江堰灾后重建多媒体视频项目,在温家宝总理视察都江堰灾后重建时播放,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我系与世界百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开发的《智慧商务系统》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农化电子商务平台,为我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安全做出了贡献。坚持走学研产结合培养学生的道路,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我系连续3年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学生在就业单位受到重用,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设计师、架构师、工程师。我系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不但拓宽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办学思路, 又为学生提高素质创造了应有的空间,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应用艺术;校企联合;实践
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是普通高校艺术学院,设有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和摄影等三个本科专业。这几个专业都是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与市场接轨能力的新兴专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鲜明的应用特色。
一、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艺术人才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
商丘地处豫东,京九、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豫、鲁、苏、皖四省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因此也被经济学家喻为黄金十字架上的一颗明珠。学院拥有800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现有平面艺术设计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影棚、暗房、动画实验室、拷贝室、非线编室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和一个动漫创意研发中心,并且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基本功较为扎实教学科研队伍。这为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商丘的文化资源优势,我院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依托行业、企业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和依靠学院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体制与机制,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实现校企源头合作、双赢合作、可持续合作,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设与亮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与影响力,全面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艺术人才的工作思路与教学目标
1.工作思路
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虽然不乏成功经验,并取得了可喜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一定规模、成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合作模式尚不多见。我院本着“立足学院实际,坚持自己特色,先行试点探索,逐步深入推进”的原则,加强与政府机构、行业部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求积累经验、寻求规律、闯出路子。
2.教学目标
加强理论研究,从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和运行实践的研究入手,着眼于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分析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内在的规律,寻找相应的对策。
注重实际操作,借鉴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和启示,探索出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利益机制、整合机制、沟通机制和学习机制。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多领域、多层次地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将使我们的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构建我院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商丘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模式,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为我院今后建设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政府机构、产业单位、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多方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承担合作项目,实现联动发展奠定基础。最终目标是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创出品牌,形成影响。
三、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艺术人才的方法与举措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理论认识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它强调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现实目的性和适应性,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后,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有利于高校教学变革,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地方院校,我院也应尽快制定、完善各种保障及考核方面的制度,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人才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承担横向协作课题,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
2.加强校企联合课题研究,实现合作双赢
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合作双方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完成创作项目,实现合作共赢。我们选择了条件比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人才师资资源和先进设备,与相关行业合作,为他们提供行业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行业竞争力。目前已与金秋影像达成合作意向,建立起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科研课题和有助于学校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目前已与我院签约的有:环球数码公司上海基地、名代食品有限公司、小蚂蚁视觉、远东设计公司等。
3.加强与政府机构合作
学校要实现走向社会开门办学,要实行产学研结合,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加强与政府机构合作,可以更迅速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地争取重大项目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及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教育合作的环境。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科技与地方经济合作的行为,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现代艺术学院立足商丘,重点发展与两区一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的深度合作,继2011年与睢阳区委、区政府筹划、设计“睢阳古城建成500周年”庆典活动之后,现在正与梁园区委、区政府合作,筹备“商丘文化(动漫)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已签订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此外,我院与虞城县委宣传部、民权县委宣传部等,就“木兰文化节”“庄子文化节”等多项活动达成协作协议。
4.提供保障条件,实现合作就业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就要加大力度实施高校改革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科研水平、完善资助机制的改革,以确保发展所需要的保障条件。
首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合作教育,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实现合作就业。
其次,教学与科研并重,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大批人才,发现应用基础好、离市场近的课题,争取学校支持,创建科研平台。主动与企业牵线搭桥,或是把企业引进来,推介项目,加强沟通和联系。和企业签了合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项目实施过程,督促合同实施到位,协调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在科技资助机制上也要充分体现突出重点、重视效益、重视队伍建设等思想,努力与上级各级科技资助计划对接。启动创新团队计划,建立队伍培养与资助机制。按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稳定发展的经费资助体系及互利与风险承担机制。
综上所述,促使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艺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实现,首先要从学校层面转变思想,突破局限,促使学校和学生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参与意识,在更扎实的平台上得到锻炼。学院培养他们就业前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学院发展和学生以后的就业开辟了渠道,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4
1 高职院校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1.1“以就业为导向”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求学者的就业能力,服务和促进就业、再就业。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把握的方向性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思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高职院校不抓学生就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谈不上职业院校的发展,最终也必将被无情的教育市场所淘汰。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身就是为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以就业为主导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原则。高职院校要深人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高,必将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必须调整过去的办学思想和对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把“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应侧重于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包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很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按这种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科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以知识传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之初也基本借鉴了这种模式。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是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开发课程、组织教学,它较好地解决了用人单位要求人才“上手快”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然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努力改革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就在于其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笔者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二是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
2.1 校内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含义是,在学校内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层面上的“产”主要指产品开发、生产;“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参与生产和科研的学习过程;“研”指产品的设计、试制和产品技术攻关项目,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性实践研究。
校内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切入市场的开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变化趋势,以系列产品或项目来驱动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类型:
(1)产品开发型:以系列产品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即各个专业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设计开发系列产品,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主要内容,在实施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2)项目研究型:以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内容,在设计研究项目方案的同时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3)来料加工型:以引进先进技术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结合。即各个专业及时将代表本专业技术的产品引入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完成产品生产达到培训学生专业能力。
(4)自主创业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专业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经营某一项目,从市场调查、上项目、经营管理、利润核算,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自主的实践,把学生培养为自主型、探究型、创业型的人才。
2.2 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作用和特色。校企联合就是学校与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例如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
(1)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就是学校以行业为背景与同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形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它本着互惠互利、整合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原则,紧紧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分析与产业(行业)相关联的各专业的能力要素,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特长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就业竞争能力较强。
(2)基地模式。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派学生到企业实训,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
(3)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教学组织模式。
3 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构建了“以系列产品、校企合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三驱动模式,进行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这里“系列产品、职业证书和校企合作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源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3.1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校内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系列产品或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再以专业课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再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来实现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样通过以某一具体系列产品或项目的设计、制作和维护为学习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对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出探索未知的欲望和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学习、研究产品的设计、开发,试制与技术应用,实现校内的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生产,学生经过对具体产品的生产、技术操练,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快,自主创业能力强。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校的可节约教学开支,避免因学生实训在材料上纯消耗性的实训,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开发出来的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还可增加学校的收入。
3.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为行业培养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按照专业对口、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先后与多个企业公司签订了专业合作办学协议等。现正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充足稳定的教学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企业的机器、设备等环境场所成了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共同组织教学,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直接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上岗,毕业生工作无需适应期,实现用人单位(企业)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的紧迫任务。可以相信,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随着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实践,高职院校必将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职业院校要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行学校内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和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产学研结合机制新 篇5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张光强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了带动效应。
面向西北地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学校先后建立了一批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学校服务区域农业产业的技术咨询中心。同时,实现了大学育种工作与农作物主产区的有效对接。此外,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专业队伍建设,学校在“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充分调动广大科教人员参与农业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6
摘要:企业单位与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不仅贯彻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创举和科学实践,因此对其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一体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依据企业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企业单位可以与科研单位共享资源,利用学校的高科技设备,加快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平台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对本校化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产学研一体化后培养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引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高等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它不利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创新及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就要遵循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作出适当的教育改革,探索新颖高效的教育新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运用起来,并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新思维。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膨胀和更新,仅靠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的反复操作与验证是无法赶上科学发展的脚步的。
对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数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现在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简单乏味的理性活,缺乏实际生活应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对于现在推崇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了应有的想象、创造、探索、批判、选择、质疑的学习过程。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虽然学校会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以及一段时间的教育实习,但这些为学生所营造的实践环境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科期间的实习也便只能使实习者们处于一个初级水平,大学生们很少能从这短短的实习期间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三、校企间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校企合作平台的成功建设,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与合作校企单位同建共教共赢的新型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全面发展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得以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在校企单位中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通过当前学习知识与科研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相关联系,同时巩固、加深并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锻炼并且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调动了在校学生对学校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而且还培养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克己奉公的劳动思想、团队协作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这一切产学研合作优势都是在校学生在课堂和学校里无法替代的。基于产学研集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基础,利用合作教育为方式,学生在企业间的生产成果为载体,改革一体化是途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
四、化学学科教育加强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克服传统模式对现在在校学生的不利影响,当下提出了化学学科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化为一体,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不仅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具体的生产活动,经营或者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同时又可以以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知识学习,这是一种将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践中学习化学,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具有直观性、教育性、操作性、示范性、启发性等显著特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的直观性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工作中员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员工的示范性对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活动中,老员工会对学生进行必要性的启发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开放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经过对理论的抽象理解、到概括、总结和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启发性思维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实践工作是研究学习化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实践工作本身有着自身的特点,工作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审美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在校学生与校企单位合作的一体化,不仅增加了在校学生在校企单位的工作时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校学生实习时间与校企单位效益的矛盾,而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实习和实践操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统一,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全面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明确的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的深度,激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开发创新型的方案以及形成高价值成果的最终目标。因此,产学研一体化一定会克服现有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单位的实际工厂效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创造性,满足了当今对学生能力高标准的社会需要。
五、化学学科教育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的改革实践
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一项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行为,其出发点是将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利用校企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产物,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合作形式,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现有资源优化处理分配,是把科研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继续推动教育、科学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最有效手段。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合作教育是其进一步的发展结果,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通过在校学习、企业实习、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产学研这三方面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把在校学习知识通过在校企单位的生产实习进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育过程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教育形式。
现在学校要想培养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人才,需要利用产学研三者相结合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投入到实践中,这就是产学研的重要特征。因此,开展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合作既是贯彻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方针,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加快企业科学成果产业化,快速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基于产学研的生产实习是以产学研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实践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化学专业加上校企单位的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实习工作作为结合点,通过与校企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教育实习生产人才培养基地,将在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合并为一个阶段,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分队,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攻克研究课题。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与以“生产实习工人”的身份亲身在一个实际岗位,同时还要保持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研究项目。
六、结语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以产学研一体为结合点,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化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通过这种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以产学研三位一体为基础,与企事业单位同建同教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在校学生制造一个有利于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加速推进教育教学与实践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通过在校企单位的实际生产劳动与学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单位工作的联系,更加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动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加强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工作思想、和在团队中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产学研一体化给在校学生带来的教育成果是现在高校和课堂上无法带来的。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化,目标是培养人才,载体是实践科学成果,基础是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方式是校企合作,最终途径就是深入改革。这一切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4):7-9.
[2]王勇,杜学元.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5,(01):24-26.
[3]王柏清.基于高职学校权益保护的校企合作法治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27-29.
[4]欧光川,张敏.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5-16.
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篇7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独立学院,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来,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在连续扩招过程中, 作为民办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但独立学院在日益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培养人才模式照搬公办本科高等院校, 缺乏办学特色, 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独立学院目前发展的重心应该是在保证规模的同时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 独立学院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兼具创新型和应用型特点的专门人才, 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
一、独立学院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 产学研结合是独立学院办学的指导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中明确提出, 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社会、高校、企业的合作办学, 促进人才培养、科研以及企业生产的三部结合, 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从而增强高校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薄弱, 办学理念应更灵活、自由, 更加侧重于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能较快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了解各领域的企业对人才实用技术的要求,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 从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1]。
(二) 产学研结合是解决独立学院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均是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本科教育。因此, 与公办高校相比, 办学经费的欠缺是诸多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校舍面积不足, 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经费欠缺, 均困扰着其未来的发展[2]。但独立学院又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而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学校单方面努力难以解决的。因此, 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也可以借此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互利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二、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现状来看,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独立学院的重视。他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开展了许多积极尝试。有的学校与地方技术研究中心创建联合实验区, 在高校聚集之处创建大学科技园, 并逐步发展成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以及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3];有的学校与对口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创建“3+1”的订单型培养模式, 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密切结合。总之,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还局限于和用人单位进行的合作办学形式, 如: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到学校开展短期培训或讲座;将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场所以及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等等。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 主要阐述如下。
(一) 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世纪。“中国式教育”主要应以应试教育为主, 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 存在重智育, 轻素质的倾向。当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虽加入了实践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但课时较少, 且流于形式, 考核过于宽泛。由于学生对考试课程重视程度较高, 因此, 实践课程不能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二)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手段单一。
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手段比较单一, 多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 学生被动的接受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虽能对学生技能培训产生较快的学习效果, 但长此以往, 形式较为单一, 学生接受培训的新鲜感降低, 培训的吸收效果不能充分得到保障。
(三)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合作机会不足。
独立学院多由自筹经费的方式筹建, 由于资金有限, 欠缺对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而寻求产学研合作单位的渠道单一, 机会不足, 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实习机会, 一般情况下, 只能由学生利用自己家人的关系, 寻求实习单位, 而实践过程得不到有效保障, 考核往往是流于形式、流于过场, 如:提交实习现场照片, 实习证明, 撰写实习日志, 实习报告等, 缺乏中间过程的有效监控, 因此, 实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四) 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从高校社会职能上划分, 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4]。而独立学院多由专科升级本科而成。办学初期受办学条件所限, 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 多为教学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公办高校, 缺乏自身鲜明特点, 学生基本以上课为主, 创新能力、科研动手能力离产学研结合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过渡, 由偏重学生重在竞争的观念向重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逐步减少应试教育科目,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发展。同时, 教师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使日常教学过程变成在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实践过程, 从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科学活动, 切实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手段[5]。
(二) 丰富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层次和手段。
克服产学研结合模式单一的现状,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安排专项经费, 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以及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 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 屡次在全国获奖, 得到了家长、学生、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也需进一步细化, 如: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建立了“三层次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为专业课课堂实践教学, 进行初步的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层为在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 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层为社会实践教学, 通过第二课堂所进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阶段”是在1~4年级的暑期阶段安排不同实践活动, 分别为“认识实习”、“业务实习”、“综合能力实训”以及“毕业综合实习”,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积极加入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
在大学科技园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产业聚集的优势, 使独立学院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密切联系[6], 主动寻求项目合作、信息、技术共享, 使合作信息由单边市场搜索向双边信息传递转变, 极大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 增强了合作交流市场对接的机会。同时, 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高校、政府、产学研促进中心等多方主体结合起来 (见图1) , 使供给、需求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各方可以快速寻求合作机会, 从而促进合作的顺利展开。独立学院可寻求组织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或高校进行实习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就业途径。
(四) 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 打造品牌效应。
独立学院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科研尖端的前沿热点研究上由于师资力量以及科研经费不足都落于公办高校下风, 因此, 必须利用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并根据所处周边地区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选择某几个方向作为特色专业, 利用所取得成果广泛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将学生分为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管理方向, 企业管理方向以及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分方向进行培养, 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关系,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针对专业方向, 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了实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四点问题, 如: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单一等,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但本文研究内容只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宏观上的定性分析, 缺少定量的验证,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蔡春霞, 孙春花.民办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特点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0:10~12
[2] .侯敏娜.民办高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章, 2011, 27:123
[3] .池小萍.湖北独立院校产学研结合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0 (2) :128~133
[4] .蒋亚龙, 孙文静, 孙成正, 田多硕.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结合现况及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93~95
[5] .赵晓敏, 邓建兴, 刘杰, 苗丽.浅谈独立学院如何做到产学研相结合[J].才智, 2011, 28:296~297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8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 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学研合作起源于1862 年美国颁布的《莫里尔法案》, 之后又通过《赫奇法案》和史密斯-雷佛法案, 都以配套经费的方式, 强调大学应配合企业需求, 进行相关应用性的研究及实验。
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①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 大学的工科课程设置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到工作岗位后, 不能很好满足工作需求。实践教学大部分由学校教师在学校的实验室来完成, 指导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实验课程实践性相对不足, 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足的。
②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多元化。在高校中, 大部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 学校也更加注重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 种种原因导致教师欠缺实际有效的行业生产的经验。
2.2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地方工科院校,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①在科研工作中融入实施产学研结合理念。在科研项目中, 采用当前热门的“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项目驱动式”, 即以国家等支持的纵向项目及企业支持的横向项目为依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等。在项目中, 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申报及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负责人及指导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好其适合的工作内容, 因材施教, 并安排进度计划和定期组会汇报研讨, 以项目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②在教学工作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一方面,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面向应用, 提供更多机会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 包括讲座、研讨等。另一方面, 在实践教学中, 丰富学生的实习环节的内容, 更加有效利用实习基地。
3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益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3.1“产学研”有助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 我们现在需要跨学科互动, 增加学科的交叉。“产学研”结合, 对于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具有推动作用, 对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产学研”结合也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课程设置。
3.2“产学研”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推动中, 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 与企业技术人员展开交流,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3.3“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产学研结合下, 学生培养真正与企业对接, 让学生在各实践环节中, 了解行业需求, 有针对性开展学习与训练。从而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吻合。
综上, 通过“产学研”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 与传统模式相互补充, 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具优势, 通过相应的实习、实训, 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 作为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高等职业学校到本科高校, 都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地方工科院校应结合本省经济发展情况及本校定位, 研究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切实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 更加有效地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阐述了产学研结合的含义, 分析探讨了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式及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洪英汉.产学研项目驱动式的工科教学改革新模式[J].科教导刊旬刊, 2014 (11) .
[2]徐鸣亚, 谢少阳.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管理方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 2015 (08) :91-93.
[3]陈孟元, 陈跃东.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0) :213-214.
[4]李志生, 李斌, 郭初.工科院校依托实习基地和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实践的改革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5 (3) :95-98.
[5]张治国, 张鹏, 刘英, 等.产学研相结合的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4 (22) .
[6]王晓晨.南京大学产学研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 2013.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9
1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在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强化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合格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一个合格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除应掌握一般生物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之外,还应具有及时分析、解决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企业产业发展方向并进行技术更新的能力。在生物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仅通过常规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来培养是不够的。因此,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必要手段。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应用,可把企业生产的具体技术和在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实际技术的分析或具体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服务企业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促进企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学校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数面临生产技术更新慢、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学科前沿知识和科技成果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而许多高校却由于缺乏检验平台,存在部分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脱节或不能快速转化的问题。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应用可使企业与高校间展开全面合作,企业可使高校科研发展与生产紧密相联,并提供检验应用平台,促使高校科研成果尽早转化;高校不但可为企业解决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可参与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开发甚至企业发展规划。同时产学研结合还可促使企业与高校共同申报多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5]。
2 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缺乏积极性
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许多企业目光过于短浅,没能准确地认识到产学研模式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长远利益。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必然会出现对见效慢的基础研究不感兴趣,只对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感兴趣;对研究进展慢或花费大的项目合作缺乏耐心,常采取减少资金甚至中断合作的办法等现象[6,7]。
2.2 缺乏实质性合作,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部分地方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应用中,只是把产学研作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宣传的口号,执行起来只注重肤浅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方向不明确,并没有和相关企业进行实质合作;或者所合作的企业层次低、技术含量差,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或者部分高校仅把产学研合作理解成建立几个实习或实训基地,仅供参观和考察应用,而根本不会全方位、深层次、长期合作交流。
2.3 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制度不完善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企业甚至包括科研院所等在整个合作中如何进行操作、运作?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均没有相关机制进行引导,也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约束,仅凭双方领导口头约定或签一份象征性的合同即可执行,既没有运作的方案,更没有合作效果的评价机制。这种对合作各方均没有利益保障和约束的合作,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合作的效果。
3 健全产学研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
3.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地方政府在对待产学研结合模式时不应采取不管不问、任之自生自灭的消极态度,应主动承担起指导和扶持责任。政府除了应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外,还应建立起保障产学研长期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制订一些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配套政策,如资金扶持、项目倾向等,使合作各方都各有所得,即企业可得到一部分技术更新的资金,学校教师科研可获得项目的资助,学生获得更多生产实践的机会。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目标与要求、承担的任务、合作达到的效果,规定合作的程序以及评价的机制等,从而达到规范化、长期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最后政府还要对产学研运行过程进行定时监督考察,以保障其健康运作。
3.2 企业参与建立符合产学研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生物技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先开设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再开设专业课,然后是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最后是毕业设计。在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中,常在临近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时才考虑与企业结合,而真正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是对产学研结合的升华,而不是产学研的开始。因此,要建立一个企业全程参与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使企业从课程体系建设开始就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在基础学习时就有产学研结合的意识,达到产为学指明方向,研为学确定深度,学、研为产保驾护航的目的。企业全程参与的产学研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从图1可见:企业全程参与的产学研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应从低年级伴随着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就要定期到企业参观、见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的设置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专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要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到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强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率;毕业设计结合在企业实践、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为企业发展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设性意见。
通过企业全程参与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学生经过理论知识、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的展开,使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加强,提高了就业能力;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合格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企业不仅培养了储备人才、解决了在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且树立起了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正面形像。只有这种各方都受益的运作模式,才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3 建设一支符合产学研要求的教师队伍
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学校)与企业结合的一个联接点,教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
首先参与产学研教学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有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满足了这些特质需求,才能作好学生学习的榜样,也会提高企业对合作的信心;其次教师队伍建设还应注意老中青结合、专业互补,以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教学任务;再次对教师队伍的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经常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等,不断为教师队伍补充给养;最后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例如参与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企业员工开展新技术培训等,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4 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要严格对学生的管理
把作为产学研结合模式主体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仅有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个框架是不行的,特别是把学生在企业专业实践、实习期间简单地推给企业管理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使该模式产生最大的效益,起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目的,校企双方都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学生在参加完企业参观、专业实习及专家座谈等活动后,学校需要要求学生写出参观总结、实习报告以及座谈心得等材料,通过各种材料明确学生见到的、了解的、学得的东西,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专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中,企业应按照一般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熟练掌握不同机械的操作方法以及各种工艺流程等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实习总结中分析该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间存在的差距或不足,或该企业存在的其他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必须针对企业某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或研究,并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最终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通过科研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拥有健全机制的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在企业全程参与下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带领下,再加上校企双方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将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完全可以弥补地方高校在应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不足的缺陷,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值得其他专业借鉴。
摘要: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存在许多不足,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缺乏实质合作和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因此,笔者提出了健全产学研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措施,其中在政府引导下建立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保障,企业的全程参与是基础,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校企双方严格学生管理是重点。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3]陈丽萍.产学研一体化是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0(9):50.
[4]任炜,吴桂淑,朱文娜.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分析及合作模式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2):145.
[5]魏明,薛正莲,杨超英,等.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5):245.
[6]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1):74-78,86.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1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对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强,因此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中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因此,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自豪感,更要有职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感,要将专业课程的教材改革、课程开发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要探索研究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相继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将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并于2006年再次发文教高[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求高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的高度关注。
高职院校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生产前线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高职教育办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的联系,不能脱离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脱离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否则教育目标将无从实现,学校将无从发展。产学研结合,让社会生产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等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就是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是使教学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提高人材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岗位需要的、质量高、易就业的职业技术实用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已被实践证实。如作为全国仅有的29所“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之一的苏州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学院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载体,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家公司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重点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厂中校”建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将职业教育融人了市场。从观念更新到制度创新,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一盘棋的运作机制。经过资源整合,使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上了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轨道,一句话,“培养一流的技能人才需要的是“真枪实弹”的实战演练”。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职人才的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有着其内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高职数控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在创新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上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查明原因,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健康快速发展。
2.1 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首先,只冀望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就业率,而不涉及该教育模式的实质;其次,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大都选择国营企业,合作对象比较单一;再者,校、企之间的业务联系很少。就我国高校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理念的确得到了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但实际应用的案例少之又少。
2.2 国家没有制定强有力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对于产学研体系的构建和宏观调控所采取措施不恰当,体系尚未构建,也未真正理顺高校、企业等各方的关系。高校肩负着人才培育的重任,而企业的一切活动目标则是获利,校、企之间因利益导向不同而在合作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大都缺乏必要的义务感及紧迫感。根据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企业需要为在职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以供其学习和积累行业经验,这必定会对企业的正常的工作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可能牵涉到企业生产知识产权或内部机密,这是企业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意向不高的根源所在。也有的企业由于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有的企业则只盯在名校、名专业上,对高职院校兴趣不大。
2.3 企业冀望高校的技术助力,而高校恰恰欠缺服务企业的能力
企业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助推本企业的技术研发,同时为企业的长足发展选拔技术人才,而高校欠缺的正是这一点。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发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比较薄弱,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都缺乏进行科研实验硬件设施,普遍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多数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涉及到科研的内容只能谈及其“皮毛”,实际应用水平可想而知。这就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成为制约产学研合作模式长足发展的“瓶颈”。
2.4 组织机构的缺失
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存在组织机构缺失的问题。高职院校方面,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企业方面,大部分企业未设立相应的主管部门或未指定负责人来专门从事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这项工作。政府方面,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管理工作目前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政府机构的设立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教育部门势单力薄,导致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无法促成。总之,组织机构的缺失也已成为影响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保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5 缺乏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还未设立专项基金为高职学校开展产教学结合的教育提供资金保障,管理部门之间的资金管理责任也没有明确划分,加之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社会普遍缺乏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整体认知,使高校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投资;大部分企业均无偿参与该教学模式的发展,激励政策的缺失难免影响企业的积极性,造成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资金保障。
2.6 产学研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和订单教育是当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途径,只有小部分学生尝试以其他的形式择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各不相同,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长足发展择优选拔培养人才,而高职院校则希望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率。最终,学生自然无法从两方的利益纠结中获得真正的技能。
3 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有效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校、企、政三方要找准角色定位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找准彼此的角色定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各自的利益需求。高校是为生产一线培育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实训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必须充足,因此成本投入是相当巨大的。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应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做出贡献,并且建立自己的产业经济实体,为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有了自己的广阔天地和真正的真枪实弹的场所,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为培养学生能力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往利益至上的合作理念,而更加注重为企业未来发展选拔人才。当然,这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2 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具体来讲,应该从三方面着手切实推进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3.2.1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中应承担的义务。
也就是说,企业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条件。政府部门也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加大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金投入。同时督促企业拨出一部分员工培训的资金作为高职学生实训的经费,为校、企两方的合作提供资金保障。
3.2.2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应该依托专管机构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机制。
产业、工商及劳动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协同教育部门共同确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一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增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3.2.3 严格立法程序,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高校、学生之间的权责义务。
在法律规范中,规定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利益方必须签订劳动合同,除了明文规定各方的权责义务之外,还应具体说明工伤事故处理办法。
如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1990年以前,企业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创新,科技方面投入很少,产品多年没有变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没有质的提高。但从1990年开始,该公司审时度势,毅然决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十分注重新产品开发方面,以便使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创造效益。到1994年开发圆满成功,并一举占领了国内同类产品80%的市场,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尝到甜头,拉开了产学研合作的序幕。江淮汽车集团的成功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机构实体的高效、有序运行,离不开其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操作便利的管理制度和双方精诚合作的态度。产学研合作应积极采用共建合作实体、加速合作步伐和合作力度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产学研合作机制。
3.3 建立高职院校内的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机构,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实时跟踪了解产学研合作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确保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4 结语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培养人才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三赢”。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唯一途径,是高职院校长久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胆实践、开拓进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道路,努力寻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伟.职业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 2012, (10) .
[2]张礼.职业院校数控专业产学研结合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7) .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11
21世纪将是一个创意无限的世纪。
今天,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概念,其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吸引着全世界目光。据称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有着巨大效益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全球。
在英国,创意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8.2%,其增长速度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在1997年到2004年间,创意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创意产业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全英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创意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以上(《英国创意产业驱动经济增长》)。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的工作岗位,为创意产业人才铺就广阔的市场。创意产业人才也必将成为21世纪的“宠儿”。
工艺美术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的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与电脑服务以及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包含于创意产业。这些行业在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和教育分类中,大部分归属创意设计类职业和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因此,培养和如何培养创新型现代各类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人才将是本世纪中国发展创意经济和发展工艺美术人才教育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和挑战。机遇和竞争并存,作为培养各类创意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类学校肩负崇高使命和责无旁贷。(图1)
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教育曾是人类最早的教育之一,历来与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意识紧密关联。原始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垦荒种植,生活形态变化,经济生产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发明越来越多的工具、用具,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工艺在发展、在传承。工艺美术本质上是人类的造物行为,而造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的工艺美术历史可追溯到八千到一万年以前。当男人们手中惬意地使用最早的工艺品——磨制的石器工具;当佩戴在脖项上的彩石、兽牙、蚌壳穿成的颈饰赢得女人们羡慕眼光时,工艺美术的教育已在孕育之中。
当然,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的教育,是基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种技术传授,并不依赖文字,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与今天专指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但工艺美术教育是人类一种有着鲜明特点的传授行为,即使是最原始状态的工艺美术教育,也已显示了其主要特征:即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艺性;具有将人类审美思维通过材料物化的可视形象性;特别还具有融合艺术个体和与人们需求密切相关的特征。工艺美术创作的材料性、技艺性和实用性特点和工艺美术教育的艺术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特征构成了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
因此,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内涵。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工艺美术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具有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能够适应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与生产、旅游工艺品生产与销售等部门工作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教学道路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产、学、研,三者既各有所指,又互相联系。
产,按古文字解释:生也,也即含有制造之意。有制造就产生产品,就有使用价值,就可以进入市场交换。同时,产,生产就有效率、有量产和工业化的要求。产的另一个概念还具有财产的意思,工艺美术意味着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工艺技术和文化遗产。
学,即代表学问,包含工艺美术的知识、技能、技术、技艺;也代表学习,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学习组织和学习空间。学还意味着延续、继承等意。
研,则具有分析、研究、综合、可行性探索的内容。特别作为文化的传承,现代工艺美术不研究传统,不结合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文化之承既无源可寻也无脉可继,更谈不上发展。创意产业发展,研所代表的是极其重要的创新内涵。(图2)
国外虽然没有直接产学研结合这一提法,但产学研结合的活动则早就有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动力是工业化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战争的需要所形成的巨大刺激。其萌芽主要的方式是企业提供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作为回报,大学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
社会需要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仅需要相关的知识,还要求掌握技能,能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具备职业精神和多元拓展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技能复合型人才,更要能够引领现代生产、时尚生活,成为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
从现代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图可以看到,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具有技能性、创造性、开放性多方面综合特征。如果仅从产、学、研三者中某单一方面进行工艺美术教育,都不能全面覆盖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人才的定位还是能力结构角度,从发展方向还是就业岗位的角度,如何将学院多年积累的工艺美术教学人才资源转化为更贴近市场的创造能力,如何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转型、市场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都需要产、学、研三者密切联系。只有通过社会、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才能达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特点决定了工艺美术教学产学研结合的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同样决定了人才教学特征。现代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同样反映了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理性知识通过技能训练和实践体验获得;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强调技能知识点内在关联性,强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环状发展的特征,反对简单地将学习过程分割为孤立的技术个体,重视学习课程的循环提升的周始反复性;
在教学内容上,在重视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以丰富、多向、涉足面宽的博学、杂学为上,而不仅以某一领域的专门需求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提倡规范性和特异性结合的多元取向;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成果上鼓励“推陈创新、百花齐放”。(图3)
可以将工艺美术的教学特点归纳为三个特点:
1、实践性
工艺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征。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在学生的实践中,通过工具的运用、技能的操作和作业的完成得以体验和掌握,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诸如绘写草图、模型制作、电脑虚拟效果、工具制作修整、材料辨识和制作技艺,也包括分析和归纳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工艺美术教学的内容大都以实物为主,尤以三维的、立体的、材质的为特色。教学的形式更多通过形象的、体验的、实际的技能传授为主。因此,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知识、技能、能力都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实践的方式直接获取。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和全面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2、工艺性
“工艺”二字是一个复合词,两字合用,含义丰富。“工”可以指有技艺的人,也指制作、造物方面的含义,又包括了“工巧”,技艺擅长、独特的意思。“艺”表示设计、谋划,进行艺术处理的才能。工艺美术的学习,不仅学习制作技能,还要学习工具制作,识别材料,特别是还要学习工艺的流程,在要求学习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的同时,要求制作者在创作中需遵循一定的工艺规范和规律,遵循一定的创作程式。同时,“艺”反映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材料和对材料加工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工艺美术品形式所具有的装饰功能和制作方法中技能运用的表现力,追求个性,讲求创新。
nlc202309021747
现在对工艺的一般解释是:最后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是人在实践中积累起来并经过总结的技术经验。工艺学习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完全机械的技术学习,也不是完全主观的、个性的如艺术品的创作。工艺美术是“审曲面势以饬材”,受制于材料,受制于流程,甚至受制于程式的手工之艺,在学习过程中,工艺性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
因材施艺不仅反映在对各种材料的天然形态进行最恰当的造型设计上,而且表现在对材料本身的优点和缺陷进行扬弃取舍,或者利用缺陷,使之转化成工艺品总体形象中的一个其它材料不能代替的优点。这样的学习如果不结合具体实践,不结合具体产品,没有设计创意是无法进行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这样的学习。
3、综合性
古代手艺人的创作是带有整体性的,梓人制鐻也好,陶人为甗也好,不仅要有熟识驾驭材料性能的本领,也要知道整个工艺的每一个过程,还要有立意构思造型成器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靠的是口授、手把手传带和大量的实践获得的。《考工记》记述技艺传授“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从中也可以看出与当时生产相适应的工艺美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眼摹手习的师徒传授式或“父子世以相教”的具有经验性的直观传授式教育的特征。
工艺学习的过程是从学习单一技艺到诸技艺综合运用流程的学习过程。这种综合性恰恰是工艺美术学习的特征。技艺的综合性、不可分割性的特征决定工艺学习不仅是技艺学习更是技艺运用的学习。学习综合性更重要的还要激发学生洞察力和创造力,唤醒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技艺点,发现学习点和激发学习热情。(图4)
从工艺美术的教学三个特点中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有效之途。
工艺美术教育的产学研根本目标就是把创新的种子埋到学生心里。走进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课题项目,在任务和技术完成的困难、冲突和解决中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拓展现有的能力并达到对学习的自我把握。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和眼感受生活和事物,用手中的笔、刀、鼠标,用自己的脑和手表现和体现设计构思。
另外,产学研结合教学,带来了师资的变化。通过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依托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从专业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标准制定、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融合传统,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在通过产学结合的课题项目的综合学习中,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组织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传统的听众角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真正投入学习。每一堂课的项目任务和成果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的产物。学习过程最后使学生发展成为自己学习的组织者,达到教改的最高境界。
教师中一部分来自企业、工作室的教师加入教学,使教师构成走出学校范围,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师队伍。这方面一些创意产业先行的国家有先例。以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为例,有2000多名讲师,其中许多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来。不仅涉及产业的各个科目有紧密相连人士参加,而且有关商业方面的人士也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进行评估,以保证课程和创意教学与制造、市场、商业相关。同时满足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些对推动在英国的创业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由于工艺美术教学是非常具有特点的教学,因此构筑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体系,学校不仅要在办学方向上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市场调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方向,而且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使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过程,从课程结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构成等方面,都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适应和保持其教学的鲜明特征。
三、创新、建立产学研机制,促进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时机。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人才中长期规划,再次肯定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转向民生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消费需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城市转型为消费性城市,原来城区重建中产业功能逐步转向创意产业,好的就业岗位会增加收入,高收入会提高消费水平。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就已达到1125亿英镑,成为新兴的城市支柱产业。当年,英国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显示这一产值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图5)
在新经济时代发展中,产学研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类学校的产学研要树立大目标,要立志为未来企业行业的发展做贡献。工艺美术教学的产学研结合目的明确,即:手工艺溶进时尚,设计转化为产品;技能转化为产品,设计物化到商品。创意是科学,设计是技术,教学是传承,生活、文脉、智慧、激情的碰撞和结合就是“产学研”,就能形成新的产业革命和教学改革!因此,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决定了产学研结合是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学校自我发展的需要。学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社会整个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主要内涵和支撑。可以说,没有广泛、紧密、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不可想象的。
产学研中学校的优势在哪里?主要在于智力资源。这其中包括:文化的资源、美学的资源、创新的资源、信息的资源、多元综合的资源和潜在市场的资源。缺乏的是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销售资源等。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需求和商业的驱动,也必然会促使其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图6)
企业、学校、学生是产学研合作系统中三大主体,构成了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知识的获取和合适的就业岗位;学校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
工艺美术教育的产学研道路并不会是一条平坦的路,要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蜕变,千辛万苦。如果浅尝辄止,就难以到达彼岸。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追求的是性能、价格比达到最优,并非最先进的技术或最另类的创意对企业就最有用。从学校角度来说,追求的可以是最先进理念和创新。同时学校还会有日常教学、基础教学和项目教学之间的协调。所以,艺术设计类学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会经历从技术思维向市场思维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联系各方的有效通道。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工艺美术的产学研必须要融于生活、瞄准市场。应该说市场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生活、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进行产学研的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
开展产学研应有各方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尝试以企业为主导。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与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很不一样。传统的产学研模式隐藏的路径是“学研产”或“研学产”,是研究导向、技术导向,是科技成果转化,容易忽视市场需求。而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走的是市场导向、产品导向、顾客导向,更符合产品开发的本义,更富有生命力。(图7)
因此建议:作为学校,在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产学研建设中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公司和建立一个基金。
教学公司是一个联系学校产学研过程中各方的平台,也承担一个缓冲平台的功能。主要的职责:
1、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和企业行业界的联系;
2、积极发展教学、学术研究和合作项目的立项;
3、项目组织和管理;
4、有偿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密切与商业界的合作关系;
5、推进建立具有企业精神、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6、保护专利成果与设计、技术与产业化的转换;
7、负责利益分配。
基金会同样也是一个平台。主要的职责:
1、奖励扶持的平台。鼓励、资助一大批优秀设计人才、教学机构,形成规模效应;
2、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设计机构创造互动合作的有利条件,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与地方政府广泛建立合作,积极传播设计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认识;
3、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利用资金,在实践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通过引导教师、学生、设计公司,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传播,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5、办学经费来源创新的平台。以资助为引导,使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
创意产业已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设计、时尚、广告、会展、包装、数码和动漫等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行业将需要众多的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通过推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自主发展、自主完善的办学创新之路,促进专业和教学发展,注重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就业,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把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应用性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为上海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王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篇12
一、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计划不够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 培养目标不明确, 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学习, 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忽视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职业和岗位的能力需求, 造成学校“供”与企业“求”之间的脱节, 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的改革, 加强创新, 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突出实用性。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覆盖面不够广, 针对性不够强。理论类课程开设偏多, 技能类课程开设相对较少。二是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不够新。未能及时将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纳入课堂, 与社会生产要求存在一定距离。要改变这种因循少变的现状, 就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应对机制, 扩大课程的覆盖面、提高针对性,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 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管理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但实践能力不足,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未能及时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造成学生“学”与“用”的脱节。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完善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性。
4. 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在各高职院校进行开展, 但不够深入,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仍然保持“教师课堂”而非“学生课堂”,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讲授法”为主, 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仍停留在口号上。鉴于以上两点, 课堂效果难得体现。
二、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运行
1. 共订培养计划。
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中, 培养计划的制订由学校、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进行,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共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共同培育人才。这样的培养计划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成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满足企业需求, 解决“供”与“求”之间脱节的现象。
2. 共创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创建中, 优先设置体现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课程, 改革优化, 重组结构, 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强化主干课程和核心技能, 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推行双证制, 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书之外, 还可以通过职业鉴定考试获得一个工种的中级资格证书 (如道桥专业的筑路工、测量工等) 。
3. 共讨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 不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要加大覆盖面, 提高针对性。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三方研讨, 注重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能力与岗位的有机结合, 共同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 并及时更新。
4. 共构师资队伍。
为弥补校方一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走出去”, 二是“引进来”。“走出去”是指学校可以通过运行产学研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到科研和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及时了解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引进来”是指学校可以长期聘请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 由三方共同组建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兼职教师长期在生产和科研一线从事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 有着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较多的管理经验, 可以将技能类课程交给他们来上, 能够较好地把书本理论知积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也能够指导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5. 共管教学过程。
运行产学研培养模式, 可以成立由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本位”思想, 改“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 增强学生的应用及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 大胆改变传统“讲授法”百用的情况, 根据课程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道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另外, 由三方共同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的同时, 还应对实践和理论教学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以期达到不断调整、持续发展的目的。
6. 共建科研机构。
高职院校的科研是弱项, 原因有三:一是科研意识、氛围缺失;二是科研水平较低、科研力量薄弱;三是科研设施不够完善。运行产学研培养模式, 可以由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建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建科研实训基地等, 达到资源共用, 优势互补。这样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一方面可以提升科研意识、氛围, 提高科研水平, 涌现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进行实验、实习, 又可进行岗位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另外, 在满足院校需求的同时, 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下共建科研机构, 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产学研培养模式的预期效应
1. 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 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中, 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教学方案, 使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具有很强的职业技能, 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和岗位实践, 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能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 针对性更强, 学习目的更明确, 学习兴趣也更高。经过产学研结合, 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2.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院校教师“走出去”参与到生产和科研一线, 能够在实践中取得各种经验和素材,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 弥补扎实理论基础上的实践缺失, 授课方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加强, 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教改成果涌现。
产学研结合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需要与之配套的教改体系, 需要将目前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性, 避免因循守旧, 两耳不闻窗外的现象。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过程中, 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将涌现出一批教改成果。
4. 科研成果显著。
通过产学研结合, 院校的科研意识、科研氛围能够得到提升, 科研水平及科研力量得到加强, 科研设施也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善, 科研成果将取得显著成效。一些专业教师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 找到了更多的科研课题, 并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 获得了更大的科研价值。
5. 企业的认可。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 切实解决了学校所“供”与企业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得到好待遇, 好条件, 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 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能即时上岗顶岗, 得到企业的认可。
6. 政府的大力支持。
产学研结合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突破常规, 将有效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 即时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服务大局, 将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四、结论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培养途径, 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的全面发展, 包括社会认可度的增大、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研和教改成果的涌现等等。
参考文献
[1]王秀敏, 龚宇平.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3) .
[2]陈伟胜, 张凤玉, 甘宏礼.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
[3]赵仁发.以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农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广东梅州农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0 (12) .